色情之后3

HD

主演:Buck Angel / 乔安娜·安琪儿 / 克丽丝蒂·卡妮恩 / 曼努埃尔·费拉拉 / 凯登·克劳丝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色情之后3 剧照 NO.1色情之后3 剧照 NO.2色情之后3 剧照 NO.3色情之后3 剧照 NO.4色情之后3 剧照 NO.5色情之后3 剧照 NO.6色情之后3 剧照 NO.13色情之后3 剧照 NO.14色情之后3 剧照 NO.15色情之后3 剧照 NO.16色情之后3 剧照 NO.17色情之后3 剧照 NO.18色情之后3 剧照 NO.19色情之后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色情之后3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After Porn Ends, is a documentary that not only examines the lives and careers of some of the biggest nam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dult entertainment industry; but what happens to them after they leave the business and try and live the "normal" lives that millions of other Americans enjoy. They hailed from the rural South, steel towns, and the San Fernando Valley. As teenagers, and young adults, none of them thought that porn was in their future. They were artists, baseball players, child prodigies, and even Ivy Leaguers. Now, after their lives in porn; they're TV stars, bounty hunters, writers, and social activists. What happened in between? And now that they've moved on, can they really live a normal life after porn? Written by Bryce Wagoner初步举证爱在初春惊变时气球漫游记魔鬼游乐场吾父吾子匹诺曹原来我是机器人情深深雨濛濛迷失羔羊广州大爱无声的证言第七季狗脸的岁月影子神鞭猎艳狂魔假面骑士×假面骑士 Wizard Fourze MOVIE大战 Ultimatum白色物质赌皇斗赌后娘子在上猛龙过沟2犯罪现场调查:纽约第六季幸福,触手可及!世界上最爱我的人东京食尸鬼 第四季菲律宾的杀人执照基和皮尔第二季人鱼王子:TheBeginning魔字鬼谈红色皮鞋兵王木奇灵3探戈与金钱鬼胎通灵妃第一季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黑白游龙我叫MT:归来足球流氓2爱情生活第二季历史系男生X档案第二季鬣狗式生存求生极乐号山海经之赤影传说

 长篇影评

 1 ) 生命不能孤立

——我对《蓝》的解释

       一场车祸,朱丽失去了丈夫和五岁的孩子,自己也差点命归西天。她能下床走动的第一件事,就是砸碎医院药房玻璃,打算吞药自杀。出院后,她卖房子、立遗嘱,提前料理后事,准备去过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动身前夜,请来追求她多年的男友,主动和他作爱,算是给他的报答,也是她告别过去一切的最后一个仪式。

  她和过去断得那么决绝,走的时候连著名音乐家丈夫的手稿也不要了。从前的物品,她只带了一个兰色的风铃。对她来说,家庭毁灭了,一切都没意义了。她只有一个念头:等待死亡到来。

  尽管她想与世隔绝,可是现实生活却总是防不胜防地侵入:深夜街头暴力受害者,逃进她的屋,却把她关在门外;邻居要求她签字同意驱逐一妓女出楼;还有,丈夫的音乐不时在耳边响起,等等。她想起母亲。母亲过等死的生活已经很多年了,不知她是怎么过来的。她去看望。她母亲整天守在电视机前,连女儿也不认识了,以为是自己的妹妹。这等死的日子是可怕无聊的。

  因绝望而等死的生命是那样沉重。

  每当她陷入矛盾、痛苦、挣扎,她就跳进蓝色的水池游泳。在这里,水是生命的象征,蓝色代表了自由和灵魂的宁静。生命没有意义,也就不可能有生命的自由和灵魂的宁静。

  她的男友终于找到了她,可是别人的爱,并不能唤起她回归生活的热情。

  一个偶然的契机,改变了她等死的态度。她从电视节目中看到她的男友公布了她丈夫的手稿。这部名为《欧盟协奏曲》的手稿,原打算欧盟成立时,在欧盟十二个国家的交响乐团同时演出。她的男友宣布要续完这部作品。从电视中,朱丽还看到她丈夫生前的照片,身边挨着一个亲密的女友。

  她不同意男友完成她丈夫的作品,说这是私人的。但她的男友却说这是公众的,坚持要完成它。她打听她丈夫照片中的女人是谁?她和丈夫的情人见面时,这位女律师问她:“你恨我吗?”她回答:“我不知道。”当她发现女律师怀着她丈夫的孩子已经九个月了,回家后立即停止出售房子,把它送给丈夫的女友。朱丽改变了在绝望中等死的态度,重新唤起了生活的热情,她看到丈夫的生命并没有因为死亡而消失,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在延续。因此变得积极昂扬起来,不但主动帮助男友完成她丈夫的遗作,而且投入新的爱情中。

  导演奇斯洛夫斯基似乎想告诉我们,孤立的生命是没有意义而痛苦不堪的。生命只有纳入到他人生命的链条中,才能获得价值和意义,也才有自由可言。由此,他也回答了欧盟团结以至人类的团结问题。

  朱丽发生这转变的契机是她偶然从电视中看到她男友公布她丈夫的遗作和照片,而这偶然又正是她去色情场所帮助同楼的妓女撞上的。导演似乎在暗示:善良是她得以改变的根基。正如她丈夫的女友在接受她赠送的房子时说:“你丈夫生前老在我面前夸奖你,说你善良得谁都可以依靠你。”

  《蓝》的思考是深刻的,但是传递这思考的故事结构却是脆弱的。因为我们难免要问:假如她没有遭遇这变故,她的家庭完整存在,她还有可能将生命的热情、对人的爱,扩展到家庭之外吗?她还能做到不妒忌她丈夫的情人吗?在这疑问面前,《蓝》的思想就悬空了。

  怎样才能将人的善良和爱心扩展到家庭之外,中国儒家文化几千年来没解决好,《蓝》也没真正解决。

 2 ) 生活需要“圣徒式”的道路

很久以来,我始终坚信一个真正伟大艺术家,必须拥有宗教层面上的思考和展现,这个观点几乎左右了我看待一切作品的眼光。之前,一直为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缺乏我喜欢的暗色调而有意识地避开它,直到无意在喜欢的酒吧里看到《蓝》,才不得不逼着我去正视这为名声实在太过响亮的导演。

基斯洛夫斯基无疑再次印证了我看待作品的一贯方式,这是一位怀有极深刻宗教思考的导演,甚至可以说他的出发点就是源于宗教的,在这个宗旨下他怀疑一切世俗的东西,那些已被定义了的世俗概念在他的视野里是不健康的、扭曲的。于是《蓝》的开头便注定要以毁灭破坏性的姿态出现,突如其来的车祸销毁了一切,人的生活一瞬间由高楼移成平地。

对待旧秩序的毁灭,基氏似乎更倾向于运用一种避重就轻或是模棱两可的方式。比如车祸发生时,一个乡间的小男孩儿正在玩一种游戏:把一个木棍甩到用线相连着的木制底座中去,这个有点难度的游戏一直失败,直到好容易成功,小男孩儿露出一脸欣喜微笑的时候,一声巨响打断了他,车祸发生了……虽然事故令人震惊,但不同的个人在同一环境下的情绪差异,却淡化了灾难的绝对悲剧性,其原本可能出现的效果也无疑被打了折扣。随着丈夫与孩子的死亡,茱丽以家庭为中心的一切旧秩序霎那化为乌有,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其打击是十分巨大的。茱丽开始的轻生、隐居行为都在证明她对于这个家庭的无限依赖,习惯的各种衍生物及习惯的本身,维护着家庭的运作,世俗标准的一一维护,催生着这个家庭以其牢不可破的坚固性屹立不倒,除了死亡。

不可否认基氏对于这个家庭的存在一开始就持怀疑态度,随着茱丽生活的继续,种种信息一一呈现。茱丽夫妇各自有自己的情人,而茱丽为了照顾家庭也已多年没有自己的作品。看似稳定的家庭生活事实上并不完美,甚至存在各种隐患。如果没有车祸,这个家庭的未来是否一片光明?谁也不好说。基氏相信灾难可以催生新的希望,虽然他让茱丽始终处于崩溃边缘的状态,让她用尽手段来逃避毁灭带来的痛苦,但事实上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每一件都和她曾有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丈夫的情人怀孕了,自己的情人公布了丈夫的旧作,并希望通过续写这部作品来激起茱丽对生活的希望。作妓女的邻居让她重新审视了“身份”这个东西,以至于使她最终谅解了丈夫的情妇。

对旧秩序的不信任使得基氏始终都在怀疑现实世界的种种关系,家庭作为缩小版的“社会”,本身就存在随时崩裂的多重隐患。在《蓝》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任何关系都有可能第一时间被打破,人类随时处在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对于人类的伤害不可谓不大,但同时也存在了更多的可能性。你可以选择逃避,解脱,但像茱丽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那样与世隔绝什么都记不起来真的好吗?你可以选择消极,但你并不一定能够承受这选择所可能带来的后果。人有求生的本能,这种本能在构成了脆弱的同时成全了人类的坚强。关键在于你必须在各种变化中保持向上向前的姿态,并用灾难的洗礼来促使你拥有一颗“圣徒”一般的心。

茱丽就是基氏想象中“圣徒”式的人物,用她丈夫情人的话来说,她是一个“善良得让所有人都能够依靠的人”,这样的人毫无疑问拥有基督一般的内在品质。茱丽自我重建的过程,事实上是基于她对于自我痛苦的深刻理解及将这种理解与尊重推及他人的过程。在此期间,她逐渐完成了对于人类的重新审视,理解了人类共有的痛苦,这种痛苦恰恰是世俗所忌惮的,是严酷的世俗环境造成的。家庭的崩溃迫使她抛却了世俗的负累,反而挖掘了痛苦的真实价值,这是一种被称为是“慈悲”或“悲悯”的内在力量,是真正宗教化了的灵魂情操。

当茱丽与她的情人完成了丈夫的遗作之后,蜕变的过程完成了,新的秩序由此形成。在变化的世界中,旧与新的交替往往有一定的轨迹,这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当事人对这种转变所持的态度。基氏所赞同的,正是以一种基督式的宽仁与悲悯去审视、接纳一切可能的未来,并以博爱来成全他人及自身。正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游泳的情景。茱丽徜徉在蔚蓝色的水中,用痛苦与挣扎作代价来完成自我解救。蓝色,在西方被视为纯洁而忧郁的颜色,同时也是最深刻的颜色。英国导演贾曼亦有一部同名电影,来表达他对于生命及死亡的终极思考。看来“蓝”,便是基氏对于人类关系,特别是个人与他人之间根本联系进行思考的基础色,也是他概念中的,人类灵魂的底色。

虽然基氏的作品没有我喜欢的阴郁和绝望,也没有深厚的孤独感,但我欣赏他对于人类痛苦的极大尊重。在他的镜头下,无论是绝望或是希望都有一种凝重感,这是他对于痛苦深刻感受和理解下理性的表现。他相信大灾难可以扭转人类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对于人类的生存状态有执著的信仰。他着力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些起着麻痹作用的表象,甚至认为唯有痛苦才能唤起人类“爱”的本能。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导演应有的思考及襟怀,也是一部伟大作品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3 ) 心理状态外化之手段

《蓝》是法籍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代表作《红白蓝》三部曲中的压轴之作,其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历来得到诸多好评,现试简析之。

《蓝》主要表现了一位女子在因车祸失去自己音乐家丈夫和小孩之后的心路历程,影片更多的是以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为主,也就是将特定时间地点的主人翁的内心状态通过一系列手法具象的传达给观众,在一系列导演营造的意象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确定影片的立意,可以说,整个片子是很开放的,虽然导演将其基调确定为三色旗中的“自由”,但他的表现手段并不是封闭式的,他极端个人化和艺术化的处理也为观众自身的理解留下了相当的空间。而这种表现手段就是这里需要讨论的,我们看到,整部影片中女主角的台词并不多,而直接表露其心理的台词更是少之又少,那么影片所采用的将其心理状态外化的手段有哪些呢?

第一,事物局部特写的运用,这种手法主要是通过关注事物的细微处传达主人翁的细致感受,通过引导观众关注平时很少能注意到的部分或是角度,让观众体会到主人翁的心理状态。比如,车祸后主人翁茱莉躺在病床上,等待着家人的噩耗,画面中唯一清楚的是被子上的一粒绒毛,而背景中的病床和人物都是模糊的,唯一的绒毛随着呼吸来回摆动,清楚地表现了此时茱莉内心的忐忑和无助感,然后朋友向茱莉说明她的家人已经不幸去世,此时画面中出现的是茱莉的眼睛,眼睛中反射出的朋友特别遥远和微小,正在向她叙述,通过她眼睛的变化甚至是眨眼睛的频率观众都能直接的体会到她此刻绝望的心情,体会到人是如何接受一件几乎不可能接受的事情。又比如,对茱莉经常去咖啡馆喝咖啡的这一情节中对咖啡杯的描摹,通过静止的咖啡杯的光影变化体现时间的流逝,通过一块一角放入咖啡里的糖慢慢被咖啡完全浸湿然后被扔入咖啡中来表现茱莉心情的变化,这种局部的表现在《蓝》中随处可见,这样的手法对于传达细微感受是很有效的。

第二,音乐的运用,这一点历来为众多影评人所称道。音乐在这部片子里的意义不仅仅限于平常的渲染气氛,由于茱莉的丈夫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所以音乐其实是茱莉与过去唯一的交流方式,而她对待音乐的态度也将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急于摆脱旧的生活留下的伤痛,所以她毁掉琴谱,砸下琴盖,试图以这种方式来毁灭有形的音乐形式,但另一方面,同一主题的音乐却时时萦绕在她心头,她沉浸在其中,享受着曾有的幸福,却常常又下意识的从音乐中逃走,以面对冰凉的现实。在这里,导演选用了两种风格的主题来贯穿影片,当茱莉忽然陷入对过去的回忆的一闪念,比如在家中回想起过去,别人还给十字项链时,得知丈夫婚外情的时候,都选用强有力的同一主题旋律,让人有一种忽然从现实被拉回过去的震惊感。当她在现实中得不到解脱而向过去求助时,比如在阳光下茱莉沉浸于对过去的回忆中,或是她的手指滑过琴谱时,往往选用舒缓而宁静的旋律,表现对过去的无限留念。而在影片的结尾的长镜头中出现了所有的人物时,导演选用了人声合唱,听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人都会深刻感受到人声是世界上最美的乐器,而在《蓝》里,带有宗教救赎式的人声合唱传达的是一种对人的拯救,这里拯救的不仅是茱莉,还有在画面中出现的所有正在陷于苦难和已经陷于苦难中的人,他们迷茫的表情和空灵的音乐正如苦难的人间和至美的天堂的对比,后者正在以一种包容一切的神圣感带着冥冥众生飞升,可以说,这一段音乐的选用将整个影片提升到拯救人性的高度,对于主题的深化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特定场景的安排。由于主人翁在整部片子中纯粹沉浸在自我的主观世界中,导演安排了客观发生的一些事件,通过它们和主人翁的联系或是通过将主人翁置于这些场景中来使主人翁内心的情绪能够以客观的方式传达出来。最典型的就是茱莉的四次游泳。每次都出现偌大的蓝色游泳池,每次她跳入水中都是为了让自己可以有暂时的逃避的感觉。第一次是她刚搬入新家,她试图让自己坦然地对游,这里表现了她希望通过逃到一个陌生环境后换取片刻的安宁。第二次是男孩要将十字项链归还给她之后,她试图从游泳池起身时耳边却响起了强有力的主题音乐,让她不得不又返回游泳池,这里表现的是现实让她又一次不得不面对过去,她却不能永远以游泳池作为自己的保护,但她也无力面对过去的矛盾处境。第三次是她借邻居的猫杀死了自己屋里的老鼠后,跳入游泳池拼命的游,这里表现的是她想通过游泳池洗刷自己认为附载于自身的巨大的罪恶感,而她起身后一大群孩子跳入游泳池也表现了她内心巨大的慌乱感和不可控感。第四次是她得知丈夫有婚外情后,她跳入水中却无力游泳,只是静静的潜水到不能再坚持,表现了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对她内心世界的冲击,她只能默默承受,却无力改变事实。这件事也是茱莉的一个转折点,她一直走不出过去,是因为她坚持认为车祸让她失去了最爱的最珍贵的东西,她的丈夫也就是这一切的化身,失去了丈夫一切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所以她一直沉浸于这样的状态之中,但是在经历这么多自我折磨之后自己却发现,原来在很早以前自己就已经失去了他,而现在自己的所作所为又应该找一个怎样的理由来支撑呢?如果说导演在这里表现的自由的含义,那应该是,茱莉一直以来都是不自由的,但她生活得很好,因为她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处的真正状态,她的世界的身处永远存在她的丈夫的影子,一直暗恋她的音乐家说过一句话,我不要你的曲谱,我自己的虽然很蹩脚,但那是我自己的。而茱莉直到丈夫车祸以后才一步步地在痛苦中慢慢明白这个道理,到影片的最后,茱莉开始慢慢走出阴影,但这只是开始,卡夫卡说过,精神只有不再作为支撑的时候,它才会自由。茱莉面对一个由于车祸失去支撑而实际早已失去支撑的自己的世界,应该如何得到真正的自由,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4 ) 蓝是蓝色的蓝

(一)
  
 又看了一遍《蓝》。
 已经有那么多人评论了,分析到了每一个镜头,每一段剪辑,每一句台词。我还能说些什么。可恨的是,这个下午,我还真的想说些什么。
 那我就讲一讲《蓝》和我的交集吧。
  
(二)
 我忘了是从哪儿知道这部电影的。只记得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是在上大学的时候一门叫做“世界经典电影赏析”的选修课上。
 老师是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子。他在放这部电影之前,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我要放一部伟大的电影,但是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沉闷。不喜欢的同学随时可以离开。”真的是一位很可爱的老师。
 他说这门选修课他很少给超过八十分的成绩,但是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给了我89分。这是大学期间极少数让我感到自信的事情之一。考题里有一道就是赏析这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我记得当时我在卷子上写了好多。
  
(三)
 大学室友H也很喜欢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我记得有一次假期归来,H告诉我说他在家里看了七遍《蓝》。为了减少他和父母的隔阂,其中一次他还特意邀请父母和他一起看。不过,父亲最后的评价是:“不就是一部中年妇女的情感经历吗?”
  
(四)
    意料之中的评价,不过我觉得那会儿的朱丽叶·比诺什应该还算不上中年妇女吧。一直觉得她很静好。波德莱尔在日记里写道:“有些女人使人想去占有她们,玩弄她们,可是,这位女性却使人想在她的目光下慢慢地死去。”当时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比诺什。
 我曾梦到过比诺什,她牵着一个小女孩,站在村头的法国梧桐下,衣裙漫飞。我从远方慢慢走向她。我很少做这种纯情的梦,梦到女性大多和情色有关(笑)。很庆幸自己拥有这个梦。在那个梦里,我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幸福感。
 不过,比诺什最后还是变成了一位中年妇女。“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所以,她步入中年之后演的电影我都不敢看了。尤其是看了侯孝贤的《红气球的旅行》后,更是下定决心不再看她演的新片了。
  
(五)
  那时候,因为喜欢法国电影,我还特意跑去选修了法语。法语老师是一个三十岁但看上去像十八岁的姑娘。她说她很介意别人问她的年龄,所以她总是会提前告诉别人她的岁数。有一次坐校车,有一个同学管她叫同学,她说她很高兴,但是转念一想,她又觉得那位同学可能是在讽刺她。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她也提到了这部电影。她说她每年都要看一遍《蓝》《白》《红》,但是她却看不懂。她告诉一个法国朋友她的困惑,法国朋友对她说,为什么要看懂呢,觉得美就可以了。
 在我向朋友H转述法语老师的话后,H有些愤懑,他说他不能同意她的观点,他还说:“她的那个法国朋友也挺二的。”接着,他花了大段的篇幅阐述了他为什么喜欢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末尾处,他总结说:“绝不仅仅是因为美。”
 后来,H去读外国哲学的研究生去了。上次打电话我问他还看不看电影,他说已经不看了,没有什么好看的了。
  
 (六)
  最近一次听到人提起这部电影是从朋友C那里,C做的是大学教授讲座视频编辑(艺术组)的工作。他负责出一张卷子给面试的人做,他说他出的都是一些简单到极致的问题,其中一道是填空题,问《蓝》《白》《红》的导演是谁。结果没有一个人回答上来。他说他很失望。
 我说,你要求太高了。他说这要求还算高?
  
 (七)  
 还有一部电影,也叫做《蓝》,是一个叫德里克·贾曼的盲人晚年拍的。提起那部电影就不得不提起朋友T。
 有一天,T拿着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到我们宿舍来看(当时刚开学不久,我们班就我们宿舍有电脑)。我当时闲着无事,便决定和他一起看。看着十几只猩猩叫了十几分钟之后,我实在忍受不了。便问他这个片子到底在讲什么。
 T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这是先锋电影,很难懂的。我还看过比这更极端的,是一个盲人导演拍的,整部电影只有一片蓝色,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美。那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就因为这一段话,我崇拜了T好久。后来我看了很多电影,一天我突然想起了T的这段话,便在电驴上下载了那部《蓝》。一天我正在看这部电影,T走进了我们宿舍。
 “你的电脑蓝屏了啊?”T不解地问。
 “我在看一部伟大的电影《蓝》。”我故作镇定地说。
 “哦,我知道了,德里克·贾曼。”T接着说,“草,这有啥好看的呀?你下个原声听听得了。这种极端的电影反正我受不了。”
 “你忘了,”我说,“四年前你跟我说,这是你最喜欢的电影。”
 “我说过吗?”
    “说过,当时你的表情很严肃,你一字一顿地说——整部电影只有一片蓝色,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美。呵呵。”
 我们都大笑起来。
 四年来,我们都发生了太多的改变。
 当然我们还会发生更多的改变,会发生什么改变,这是一个关于未来的问题。在我看来,所有关于未来的问题总是萦绕着一种莫名的忧伤。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的对话,我们的开怀大笑,我们看过的电影,所有这一切最后都会消失。
 最后,请允许我再小资一下:但愿这一切——真的像老贾曼所描述的那样——这一切都将消失在一片深沉的蓝色之中。

 5 ) blue

“blue”有蓝色和忧郁两个意思,所以当真蓝代表忧郁么?

整个片子有些压抑,痛彻心扉的悲恸还看起来若无其事的从容,以至于最终走出的自由放下看起来似乎也缺点反差,少点渲染。不过走出的自由和放下总是要经历削肉剃骨,从结痂的皮肉撕裂中重新长出,不论看起来是血迹斑斑抑或不动声色…

 6 ) 瞳孔中的思想者——《红白蓝三部曲》之蓝

   朱丽叶·比诺什是我最喜欢的法国女影星,她谈不上拥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但是从她的眼睛里面能够看出来,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你可以在她身上发现女人具有的所有美好品质。她可以有洛丽塔一样的天真和性感,也可以有母亲的知性坚忍,像男人一样的魄力与勇气,温存感性的情人,固执且神经质般的艺术家……如果我是个男人,我一定会奋不顾身的爱上她。正因由她出演了《蓝》,更让我对这部大师之作好感有加。

   蓝这种更加冷静沉郁的颜色不像红那般的热烈奔放,所以导演不仅仅的是把这种色彩生硬的添加在布景中,而是利用光的效果,营造出一种迷幻氤氲的气氛,犹如女主角那些模糊不清的、忧伤的回忆。配合猛然奏响的交响乐,在视听感受上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

   如果把《红》比喻成浓烈厚重的丙烯画,那么《蓝》就更像是一幅流动中的水彩画。截下来的单个画面很美,但是摇动的镜头或是时空交错的蒙太奇表更让人体会到的情感无限扩大,所以说电影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耗费了艺术家的多少心血和财力物力人力才能打造出一部感人的作品,这是绘画远远不能够达到的。

   我不得不再次张大嘴巴惊叹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细节和镜头的把握。为了表现女主角那奄奄一息的生命,导演运用一个小小的道具细腻的表现出来——病床上一片被微弱呼吸吹的缓缓飘摇的鹅毛绒大特写——一个弱小、飘摇、纤细的生命。合情合理却又不失意味。出车祸的那场戏完全采用路边男孩的视角侧面表现,没有任何的特写和中景,我们不知道是谁在开车,车里坐着谁,导演只是让观众远远的看着,从车里滚落的花皮球说明了一切。不小心摔断的攀爬植物,一窝子的小老鼠和老鼠妈妈,不用任何台词上直白的表述,我们都能体会到女主角的切肤之痛。茱丽一直没有哭,当她看到老仆人玛莉躲在厨房痛哭时,她问:“玛莉,你为什么哭?”玛莉说:“因为你不哭。”此处无声胜有声,沉默的力量远比一场嚎啕大哭来得更痛更深。她强迫自已去隐藏压抑丧女失夫之痛,也是导演在折磨着观众的情感。当茱丽在泳池里畅快的游完一个来回,极自然的跃出水面准备上岸,就在那一瞬间,她好像看到了什么,导演没有表现出来,不难想象,以为自己忘记所有的一瞬间,却看到了一直想要忘记的东西,忘不掉啊,无论如何还是忘不掉。背景震撼人心的弦乐再次响起,她只得由着自己的身子渐渐沉入水里,在水中,我们看不到她的眼泪。茱丽狠命的咬碎女儿在她包里留下的糖果,糖果在牙齿中被咬碎的咯咯作响,映衬着她侧脸的是壁炉中一团燃烧的火焰,那也是她心中的火焰,没有一滴眼泪,却是无比痛苦的煎熬。吹笛子的乞丐说:“人总得留着点什么东西。”可是这痛苦的回忆又带给我们什么呢?

   故事是向戏剧性发展的,导演探讨的是创伤,真相,自由。茱丽,一个著名的音乐家,活到人生最巅峰时刻,拥有巨大的财富、成功的事业、完美的家庭,然而却被一场车祸夺取最爱的两个人的生命,该去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人生。她变卖了所有的财产搬到没有人认识她的公寓,独自去慢慢承担去消化心中的苦楚。而当她真正决定重新面对生活,去面对爱,却是因为意外的发现自己并不是丈夫的最爱。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茱丽终于悄声无息的留下了眼泪,是恨还是悲伤?我们被生活所抛弃,所欺骗,到头来却发现一切都是不重要的,最后还是看到自己像来时一样,孑然一身,只是,再也不能学会微笑。

   戴着十字架的迷惑少年,即将垂死老年痴呆的母亲,夜总会中的脱衣舞娘,快要分娩的律师情人。最后在黑暗中缓缓移动的四连景采用了戏剧舞美考究的表现手法,第一次看时用惊呆了形容我毫不夸张。被黑暗笼罩的他们都是那样的孤独、疑惑、无助。茱丽瞳孔中那个思想者般的背影又让我们再一次陷入了对人性的沉思中。

 短评

拧巴都是自找的,自由也是一样。你如何看待生活,那你就将拥有怎样的生活,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对女主情绪的表达,从哀莫大于心死到试图跟昨天告别再到最后真的获得自由意识与状态。

5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人的自由的最大障碍是时间,虽然关于时间的记忆也是自由的前提。作为时间的具象在影片中是音乐,这真是绝妙的比喻。女主角的两难处境在于不管告别过去还是沉溺于记忆,她都无法获得自由。所以音乐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惊悚而纠缠着她的,这与结局高潮段的音乐形成对比。新生儿成就了最后的救赎。

7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自由……从爱的束缚中解脱

12分钟前
  • 露娜peace
  • 力荐

毁掉宏大的乐谱、用性来充实空荡的房子、不接受遗失的项链——放弃生活一切的寄托,将全部的过去锁进箱中并不能带来自由。Julie在蓝色泳池中肆意遨游,却无法从那里逃离,过去像一只锁不住的洪荒野兽,来势汹汹。她说友情和爱情都是陷阱,可为了自由,唯一的方法就是踏进陷阱、回到那个充满回忆的箱中。

14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居然是我2008年看的最后一部片,看的原因居然是早点看完删掉好腾出空间下歌。。。

15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还行

有些失去总令人念念不忘,特别是爱的最为刻骨铭心的时候。

1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蓝、白、红即代表“自由、平等、博爱”的命题,延续《十诫》对人性、隐私及个人层面上的影像表达。《蓝》讲的是自由,或者说是“人类自由的不完全。我们离真正的自由到底有多远。”Julie的丈夫和女儿意外离世后,按常理应有许多她去墓地或看旧照片的场景,但影片里完全没有。因为她尝试过另外一种生活:没有过去的生活,她已下决心把它抹去。这种感觉也让她最终意识到,个人终究无法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或者曾有那么一段时间,你觉得试着忘记过去是可能的,但突然又会因一些事而卷入与过去有关的记忆,发现“原来是那样……”,这种荒谬以爱、同情、友谊的方式出现,并以你的情感共同筑成新的囚牢。在某种意义上,Julie是静止、等待变化的状态,电影跟随着她的运动切换场景。而影像甚至也会静止,比如那三个黑幕的时间。

17分钟前
  • 还行

散淡的收尾镜头,无计可消除的蓝。生命仍在继续。救贖尚未完成

2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这完全是在用镜头和音乐来讲故事,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电影情节的架构,既不是基于普遍的“戏剧逻辑”,也不同于塔可夫斯基之流的“诗意逻辑”。他有种自成一脉的味道,其用弱故事性情节、强象征性符号与浓自我性人物构建起了一种“空间—环境—自我”的“复合逻辑”。其实整个故事相当平铺直叙,只是为了满足复合逻辑需求而运用了许多超常规技巧。比如,许多时候镜头忽然渐隐,这原本应该用在转场或时间流逝上的技法,但淡出后却始终连接着同一情节,其象征着朱莉感知系统遁入黑洞的心理体验。并且配乐起伏跟随者人物状态而律动,这都属于基耶斯洛夫斯基构建电影情节的技巧。能够将电影中许多分立的环节化用为一,果然大师就是大师。

27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推荐

心灵自由,从纪实到深入人心,无明显动机冲突,不评判介入,对时间严格遵从;道德焦虑电影的超越,存在主义,不抛弃孤独个体;音乐刻画人物心理经典之作

2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三四星之间 有“故意表现出苦”的意味

32分钟前
  • 齡官
  • 推荐

基耶对人物精神活动的表现力可谓一流:几次黑幕如同情绪的无底黑洞,交由交响乐完成堕入其中而后又升腾的仪式;花式利用光影手段,如多面棱镜折射出人物情绪的迷离与复杂;拳头摩擦墙壁、咖啡浸透方糖、垃圾车碾碎乐谱、拦车少年刚好落中的木球玩具,似乎偶然得来的小动作却有如精心设计的仪式。基耶总是在隐忍压抑中沉默地言说。

36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这片子相当难,第一次看的很茫然,疑虑不减反增。更要命的是,这样的电影不看出些什么,极难获得观片快感的。影片更多的是以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为主,也就是将特定时间地点的主人翁的内心状态通过一系列手法具象的传达给观众,在一系列导演营造的意象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确定影片的立意,可以说,整个片子是很开放的,虽然导演将其基调确定为三色旗中的“自由”,但他的表现手段并不是封闭式的,他极端个人化和艺术化的处理也为观众自身的理解留下了相当的空间。自由,是这部电影努力表达的主题,对于什么是自由,导演通过很多种列举的例子,去给出一种,仅仅是一种他自己理解自由的方式,让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因为他用自己内心真正的自由去传达理解自由的真理。

38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推荐

全都是一種痛徹心扉的藍,是Juliette用拳頭與赤裸的石牆摩擦的那種痛,是看到垃圾車刺穿曲譜的痛,還有淺藍色水晶燈投射出來的淡淡哀痛。

41分钟前
  • StevenTong
  • 力荐

[蓝]是我电影的启蒙,从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到电影应该怎么“看”、怎么“听”。基氏对于图像和声音的理解在他的同行里实属少有,什么时候该协作、什么时候该对立、什么时候该突出哪一个,这些东西上面他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控制力。通过把自己重新带回"不自由"的人际关系里,这个女人真正才获得了自由。

46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重温。美妙惊艳的摄影和普瑞斯纳强有力的震撼配乐成了丰富和辅助剧情情境的大功臣;啧啧称赞的视听语言,细节的捕捉暗示,神秘意象的迷人呈现,犹如神来之笔;内敛压抑的悲愤和痛楚反倒更能让人感受到内心奔涌激烈的饱满情绪;比诺什咀嚼棒棒糖以及最后的眼泪堪称经典;同样是无常命运编写的悲剧,将朱莉推向了地狱又获得了新生,整体看上去其实是个特倒霉特惨的悲伤故事,但并未充满绝望,反倒有种负负得正的意指;根据主题设定来看实际是卸掉一切束缚获取真正自由的“从煎熬到释然的历程”,重点在于理性与情感上如何果断的和过去诀别,走出过往的阴影和羁绊,情妇的出现意外成了转机,可看做是对朱莉的一种精神慰藉,终于能和从前看似美满幸福实际充斥着谎言和背叛的过去说再见,彻底地失去也就变得不再那么痛苦或不公平。读书才知《广岛之恋》的梗。

50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力荐

经历丧夫失女之痛的中年女人的心路历程。情感饱满,演技优秀,细节到位。觉得这个片子闷的人绝对是没怎么看过真正的闷片。基耶斯洛夫斯基为了拍摄一块方糖,试验了很多次才找到那从浸入咖啡到完全变色恰好五秒钟的方糖。朱丽叶为了体验角色,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拍摄手在石头上划动的镜头。很好

55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①自由与禁锢的辩证探讨:涌动的蓝色=情感十字架与记忆囚牢。②基氏签名-昭示宿命与偶然的神秘目击者:玩剑玉的男孩与吹笛手。③4次撕裂连续性时空的淡出-淡入,一如猝然的震颤与情感的黑狱。④蓝色泳池,重回母体,自毁与新生的象征。⑤浸入咖啡一角的方糖。⑥结尾透过鱼缸的床戏与卷轴蒙太奇。(9.0/10)

5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8/10。特写镜头挺好地展现对情绪的微观表现,例如医院那几段中对女主眼球、嘴角和床上羽毛的特写,她从模糊到清晰的视线,引导观众和女主建立精神上的痛苦,又如女主躺在床上看丈夫和女儿葬礼的直播,她的手指模糊抚摸电视上的棺材,再到手背从墙上摩擦时的疼痛、指尖阅读乐谱的速度,表现悲伤的压抑到彻底释放,咖啡厅一幕有对餐桌的两次特写,光线由明入暗,此刻街头艺人的笛声成为弦外之音,如咖啡侵入糖块一般吸走阴影的束缚,当女主卷起总谱,头也不回地走出景深处的房门,前景中饰有蓝色玻璃流苏的吊灯占满画面,象征走出记忆的禁锢。逃避生活意味着不自由,她拒绝开门帮助公寓外被殴打的年轻人,拒绝参与赶走妓女的集体签名,直到她借来邻居的猫消灭储藏室的鼠窝,才摆脱狭隘的逃避,重新正视现实,结尾那一串泪痕是将伤痛转化为走向自由的动力。

58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一直压在自己心头的是对方那份沉重的爱,当沉重不再,事亦惘然。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