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魔共舞

已完结

主演:齐藤壮马,羽多野涉,近藤隆,木村昴,平川大辅,茜屋日海夏,山村响,松田利冴,山本和臣,铃木达央,藤原启治

类型:动漫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5

 剧照

与魔共舞 剧照 NO.1与魔共舞 剧照 NO.2与魔共舞 剧照 NO.3与魔共舞 剧照 NO.4与魔共舞 剧照 NO.5与魔共舞 剧照 NO.6与魔共舞 剧照 NO.13与魔共舞 剧照 NO.14与魔共舞 剧照 NO.15与魔共舞 剧照 NO.16与魔共舞 剧照 NO.17与魔共舞 剧照 NO.18与魔共舞 剧照 NO.19与魔共舞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与魔共舞动漫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名为四皇町的街道之中,立华律香(茜屋日海夏 配音)是一名正在读高中二年级的平凡少女,和母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某日,学生会会长钩贯雷姆(齐藤壮马 配音)忽然找到了律香,将她带往了学生会的据点“第三图书馆”。在那里,新世界的大门在律香的面前打开,就此,律香进入了一个恶魔、吸血鬼和驱魔师互相制约挑战的异世界。  因为会说甜言蜜语而在女生之间享有极高人气的楚神乌列(近藤隆 配音)、行事桀骜不驯张扬跋扈却有着细腻柔软内心的南那城梅吉(木村昴 配音)、个性古怪对艺术有着崇高追求的枣坂四季(平川大辅 配音),在这些幻化成人形的魔怪们的围绕下,律香会遭遇怎样的故事呢?造主之声血色深宅大武当之天地密码中山国雾都孤儿2005光之美少女 Splash Star99.9:刑事专业律师电影版天空上三公尺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无可申报犯罪现场调查:维加斯第三季芝加哥急救第二季邪恶不存在坐情敌的出租车女校男生第二季流氓公仆 流氓公僕(普通话)太古星神诀梨子树钥匙愤怒的拳头2019精致晚宴百万日元的女人们最后一个男人第三季舞出我人生:浪潮第一季死亡医师猛龙特囧晃过上帝之生命之杯危机最前线下意识的残忍济公之神龙再现国语荒野谜情CHEAT~各位欺诈师请注意~缘·梦牧师神探第二季杀了我三次甘先生的胜利至尊先生之金蝉蛊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国语版摩登天师

 长篇影评

 1 ) 电影背景

1982年是黎巴嫩内战的第7个年头,这个原本因美丽而享有“东方瑞士”之称的雪松国现在已经是满目疮痍。在首都贝鲁特,居民死于子弹横飞、炸弹爆炸、战机呼啸、坦克碾压、谁都不知道转瞬间会发生什么。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在9月15日夜,一场大屠杀的降临会如此突如其来。

    位于地中海东岸的黎巴嫩是阿拉伯国家中唯一由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教民组成的国家,而在这两大教派中还包含着许多小教派,这使得黎巴嫩社会因派系林立、党派众多而异常复杂。在这面积1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的小国里,大大小小的教派不仅一般都有自己的政党,而且还都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甚至还在自己的势力范围里设立了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  

      9月14日16时10分,黎巴嫩新任总统、基督教马龙派要员贝希尔·杰马耶勒被炸身亡。基督教马龙派立刻将此加罪于巴勒斯坦人,扬言要为杰马耶勒报仇,特别是长期以来一直追随以色列的黎巴嫩右翼民兵组织基督教长枪党更是气势汹汹。以色列立刻借机出兵占领了贝鲁特西区。以色列总理贝京向外界解释道:“这次行动是为了保护巴勒斯坦穆斯林不受长枪党人的报复。”

  在进占贝鲁特西区时,以军遭到巴解游击队的零星抵抗,给以军多少造成了一些人员和装备损失。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部长的沙龙马上向前线以色列北部军区司令德鲁里下达命令:立刻采取“断然措施”,对巴勒斯坦难民营进行“净化”。德鲁里随即指挥以军包围了萨布拉和夏蒂拉两个难民营,对它们采取了“密封式隔绝”,即彻底切断了这两个难民营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谁都明白,这样的“净化”势必是在杀戮中进行。以色列考虑到难民营中实际上已经没有抵抗力量,于是,决定借基督教长枪党之手来完成这次结果将是血淋淋的行动。15日下午,德鲁里在设在贝鲁特东区的以军司令部召集长枪党参谋长及情报负责人霍贝卡等人,商谈对这两个难民营进行“净化”的行动部署。会后,德鲁里向沙龙报告:“我们的朋友正在向难民营进发。我们同他们的领导人在这一行动中进行了配合。”沙龙以满意的口吻褒奖道:“祝贺你,朋友们的行动已予通过。”

  紧接着的是,按照商议的部署和德鲁里的命令,以军用密集的炮火向萨布拉和夏蒂拉两个难民营进行轰击,刹那问,难民营里血肉横飞,建筑物被基本夷平,特别是多处围墙被炸塌。炮击过后,人们可以依稀看到在附近的贝鲁特国际机场大楼屋顶和另一座高楼上,有以军士兵用望远镜观察着难民营里的动态。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其实,这场炮击是在为“净化”行动清除可能出现的障碍。16日下午,一辆辆满载着长枪党民兵的军车驶进国际机场。17时,大约有1200名全副武装的长枪党在机场附近的一个高尔夫球场集结完毕,随即沿着预先设置好的路标奔向出击位置——科威特使馆所在的十字路口。

  傍晚时分,天色渐暗。18时左右,一阵阵直升机的轰鸣声由远及近,不一会,几架以军的美制直升机飞临难民营上空,投掷下一连串的照明弹。包围难民营的以军也从不同的方位向难民营方向打开了探照灯,难民营里如同白昼。就是同时,大批长枪党民兵持枪跃过被炸塌的围墙,冲进了难民营。顿时,难民营里枪声大作,呼喊声不绝于耳。敏感的新闻记者纷纷向这两个难民营赶来,但被以军远远地拦截在难民营之外。以色列军方声称:这是长枪党人在搜捕隐藏在难民营里的大约2000名恐怖分子。

  在以后的40个小时里,难民营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非常恐怖的,人们后来是通过幸存者的回忆和刽子手的自述知道了当时所出现过的一个个血腥的场景:
    几个长枪党民兵冲进一间民房,里面住着三口之家。民兵先是呵斥年轻的夫妇和年幼的孩子站到墙边,然后用枪托猛击丈夫的头部,丈夫的脑浆溅落在墙壁上,当即死亡。孩子大哭,与母亲抱成一团。一个民兵上前一把抓住母亲,其他几个民兵顺势夺过孩子,把他按在地上,将枪口压在他头上开枪。母亲发狂了,扑向民兵。一颗民兵的子弹击中了母亲的心脏。在屋内进行了一番抢劫后,这几个民兵用炸药炸毁了民房,他们又向另一处民房走去。
    一位巴勒斯坦男青年被捆绑着,惊恐地望着一群正在拿他寻欢作乐的民兵。一个民兵先是扒开青年的衣服,用匕首刺向青年的下身。青年大声惨叫,鲜血四溅,痛苦地蜷成一团。狂笑不止的民兵不停地折磨着这个青年。最后,一个民兵开枪打死了这位青年。
    民兵包围了位于夏蒂拉难民营南侧的阿卡医院。4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为了使医院免遭灾难,受院长的托付,举着白布,走向民兵,打算同他们进行谈判。然而,迎接医生的是一枚手榴弹,3位医生当场丧身,1位身受重伤的医生跌跌冲冲地回到医院。转眼间,民兵冲进医院,接着发生的是毒打、烧杀和奸淫。时近深夜,这群民兵也疲劳了,他们一边吃着夜宵,一边欣赏着受害者临死前痛苦的呻吟。

  屠杀进行了一夜,一些幸存者回忆道:“16日那一夜,这里简直是一座地狱,天空始终没有黑下来,枪声始终没有停过,人们一直在尖叫。”当时,有许多巴勒斯坦人跑出难民营,哭喊着向以色列士兵求救。但是,这些士兵不但不予理会,反而又将他们驱赶回难民营。事后,一位以色列士兵也承认:“屠杀就发生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而另有一个以军士兵后来在遭到人们指责时,还声辩道:“我们以色列人没干那种事情,那是基督教民兵干的。”

  17日,天亮了,大规模的屠杀告一段落。难民营里的断垣残壁上到处是死尸,其中很多尸体是支离破碎的,其惨状连民兵们都感到恶心和胆寒。坐镇国际机场指挥屠杀的霍贝卡得知后,立即发出指令:“马上把现场清理干净,不得留下任何痕迹。”

  不一会,几辆挖掘机和推土机开进了难民营。尽管瓦砾中还不时传出呼救声,但推土机依然是野蛮地从上面碾压过去。挖掘机挖出了一个个几米深的大坑,卡车将死尸抛人坑中,最后由推土机推土填平大坑。直到18日上午10时30分,一队以色列士兵进入难民营,长枪党民兵才整队集合,谈笑着离开了难民营。

  事后,人们在难民营发现了2300多具肢体不全的巴勒斯坦男人、妇女和儿童尸体。另外,还有21名伊朗人、7名叙利亚人、3名巴基斯坦人和2名阿尔及利亚人遇害,他们都是巴解组织的支持者。

    民兵撤离后,以军进入难民营。一位以军军官站在装甲车上,用扩音器反复喊话:“大家不要上街!我们正在搜捕恐怖分子,不然,我们会开枪的。”尾随以军的是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两个难民营里触目惊心的惨景令他们瞠目结舌,接着的是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美国记者菲克斯是第一批进入夏蒂拉难民营的,他的报道和感慨让世人震撼。他写道:“到处都是尸体,道路上、胡同里、庭院里、破屋里、瓦砾下、垃圾堆上。在有的地方,地上的血迹尚未干。当我们数到100具尸体时,我们就不再继续数了。……每一条小巷里都是尸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是刀下丧生,或是饮弹而亡,横七竖八,惨不忍睹。……在(一堵)矮墙下,一排青年男子和男孩倒在血泊中。他们面壁而立,背部中弹,倒在墙根下,那情景甚是悲凉和恐怖。这堵行刑墙和墙前成堆的尸体,使人似曾相识,后来我们才想起,这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新闻图片所显示的那种杀人照片是何等相似。”

  在他的报道中,无不显示出对死难者的同情和悲悯。他记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地上躺着一个年轻的姑娘。她仰面朝天,似乎是在晒太阳,鲜血从背上流下,浸湿了衣衫。她双脚并在一起,两手摊开,像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见到了自己的救星。她的表情很平静,两眼微闭,那样子几乎像是圣母。唯有她胸口的一个小枪眼和庭院里的血迹表明她已经死了。”

  在随后的日子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声讨此起彼伏,而以色列政府只是被动地辩解道:我们以为长枪党民兵仅是搜捕巴解游击队员,而没有想到他们会如此不问青红皂白。9月24日,联合国举行第七次特别紧急会议。会议的议题就是“谴责以色列屠杀贝鲁特平民的罪行”。会议听取了有关报告后,一致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对贝鲁特大屠杀事件进行调查。

  这场大屠杀也震惊了以色列社会。9月25日,在首都特拉维夫爆发了有40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示威,而当时以色列的总人口也仅为400万。这是迄今以来以色列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美国犹太历史学家H?萨克尔在1996年写道:“在以色列历史上从未迸发过如此激烈的民众愤怒。”1983年2月10日,内外交困的以色列内阁举行紧急会议。在会上,除沙龙外,一致通过了以色列当局调查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事件委员会的报告。
    11日,许多国家的媒体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沙龙被迫辞职。

 2 ) 再看第二遍,四星改成五星

这片子只能说太赞了。
立意方面再说,画风(尤其是色彩的运用)和配乐是令人叫绝的。以动画手法做纪录片,单单这创意可能反让人忽视了片子本身的优质,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谁知导演真真把这个“噱头”以大量的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表现运用到了极致:梦境与现实的切换、大量残忍血腥情节肆无忌惮的上演、巴赫配乐下的疯狗追逐、欢乐摇滚中玩乐般的民众屠杀、民谣配唱的坦克进驻城市、肖邦协奏的林间优美慢镜是一个持枪的孩子的倒下、以及最经典的枪林弹雨下的华尔兹,这一切看似戏谑实则无比讽刺的“高对比度的残酷现实”,把战争令人绝望疯狂的一面推向了极致。给未经历过战争的人(比如我)以极大的震撼。

这个真的是只有动画,最简单却含义丰富的2D做到了,而且包含了丰富的细节,无论作为动画片还是纪录片都是出类拔萃的。从艺术上讲,我觉得这片子简直完美。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跟破坏力果然同样强大。

至于背景故事,据说还是美化了以军的----关于Sabra和Shatila的大屠杀,他们是知情的。不过要我说,这片子值一个Oscar最佳影片提名。

 3 ) 二十年前的某日,我死在你迷茫的梦里。

    如果要说故事的开头,千年前的沙姆便已是一片辽阔的新月沃地。菲力士的后裔曾在这里安居乐业,有城邦,有海船,有炉灶里不灭的烟火。橄榄树下的阴凉水泉是造物主的恩赐,富庶的物产少不了旁从里觊觎者的垂涎,于是有米甸人,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入侵——法兰克人击破耶路撒冷时,我们和你们的血交融在古都斯的沙地上,哭墙与圣寺在那一刻不分彼此。直到后来你们从远方回来,口中呼唤的闪族语言已经变味,你们用枪炮击碎我们惺忪的迷梦,在你们的应许之地上将推垮我们的房屋充作我们的坟茔。

    你们在书本里做着张大的梦,你们梦中的疆域是从尼罗河到底格里斯河。你们被人凌辱了太久,我们知道。可是不是每个从奴役中奋起的民族,都要从当初的加害者那里学来暴虐的恶习?沙特国王费萨尔曾经不解:“我们了解你们的遭遇,我们为我们兄弟的惨剧心痛。可为什么到头来付出代价的是无辜的巴勒斯坦?若被害者的赔偿,岂不是应该向加害者索取?”奥斯维辛的机构冰冷而精确,批量制造的死亡成为产业和效率。可当枪握在你们的手中你们做了什么?那些温馨的照明弹是我们悲壮的挽歌,马龙派民兵充当真正施暴者的鹰犬,拔出眼中钉肉中刺的时候,有撕裂的快感和你们侥幸脱罪的心安理得。
    
     你们当然会内疚,彼拉多的铜盆洗不净他沾满先知血液的毒手。你们会选择忘记,你们在枪火中被人围观着窘态,弹幕中的华尔兹是色厉内荏,是坚硬武装中一颗脆弱的心。也许在你们大写的生活中,我们的存在的意义就是最终的消逝。你们似乎明白了变得强大的唯一方式是成为你曾经厌恶和恐惧的东西,于是我们善良的虚弱被履带轻易的碾碎,你们的行尸走肉在仿若子宫的静海里苏生,占据我们倒下的那片空寂的城市。拒绝回忆吧,懦夫。你们的心理学家将往事异化为案例,将案例归结于症状,将症状归结为可被修复的破损记忆,归结为虚假的,不存在的历史。这样我们就不是被你们杀死,没有被杀死,没有死。屠杀不存在,因为我们从未存在过。

    
    某个夜晚我看了你们的梦,爱之船上的烈焰会是我们共同的归宿。你会不会记得在一艘兵船上的清梦,也许在一个颇具喜感的下午,你终会把摇椅的怀抱中想象成母亲。心跳渐息,垂垂老矣,死前的你会不会祈求忏悔?为不存在的罪行忏悔,为心安理得的罪行忏悔,我们所欣喜的是你们中毕竟有忏悔的人,加害者的身份使他不安。但这不安如此虚弱,有什么用呢?我们早就不在了。早在二十年前的某日,我们已经惨死在你迷茫的梦里。

 4 ) 梦返杀戮之地,我宁愿身不在场

  ■文艺补白

  最新文艺片推荐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

  WaltzwithBashir

  导演:阿里·福尔曼

  它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电影语言,给观众造成强烈的印象冲击。对评审团来说,影片糅合梦幻场景与历史真实、运用音乐来充当额外叙述的技巧尤为值得褒奖。

  ———第九届TokyoFilmex评审团

    福尔曼是动画领域的菜鸟,现在他却用动画来重建记忆、迷幻、梦境、可能性和今昔对比,这部电影几乎无法用其他途径来加以表现。———RogerEbert(《芝加哥太阳时报》)

你真的忘得了你19岁时的事情吗?假如有一天,好朋友告诉你一个关于26条恶狗的梦魇。这有可能吗?是命运的宽容,还是另一次不怀好意的玩笑……

从开始到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厌烦了跟以色列有关的中东局势报道。就说我吧,每年总要看到两三部跟巴以冲突有关的片子,一会人体炸弹、一会加沙撤离,看多了人会麻木。《和巴什尔跳华尔兹》采用新颖的动画形式来表现一场20多年前的大屠杀,听上去就是翻史书的东西,所以期望不高。然而看不到一半,跟许多人一样感叹简直太好看了,年度十佳!年度十佳!后边有《电影手册》编辑和一票北美影评人给你强势撑腰。

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福尔曼和年轻的战友们踏上了黎巴嫩战场,等待他们的不仅有死亡还有噩梦般的战场体验。敌人仿佛隐匿在任何地方,他们毫无目标地开枪扫射,看上去很疲惫也很轻松。然而多年后,福尔曼已经记不起战争细节,那究竟是逃避还是忘却。他决定拜访老朋友,回顾那场发生在他们眼皮底下的贝鲁特大屠杀。

穷追不舍的恶狗、海中的神秘女人,还有福尔曼自己梦见、屡次出现的贝鲁特海滩,天空中落下无数的照明弹,他们手握武器,涉水上岸,穿上军装,走到陌生的战场。《和巴什尔跳华尔兹》里有如此多的梦境,以致观众分不清那是记忆重组还是超现实。如此复杂的问题能用背叛和不愿面对来笼统解释,但福尔曼还是请教了心理学家,对方给他讲述了捏造记忆的心理学实验,包括后来战地摄影师的心理自动保护机制,福尔曼才明白选择性记忆的存在,他和其他人并非真的失忆。随着不同朋友的现身说法,福尔曼不断翻出更多的东西,电影在虚构的过去与记录的现在间自由穿梭,故事层层深入,最终交代了大屠杀的真相以及福尔曼们充当的帮手角色。

影片以二维动画形式出现,观众看多了精美画风可能会觉得不够细腻,但这种粗糙的反差成为进入影片情绪的好手段。《和巴什尔跳华尔兹》没有片面地卖弄残酷,更没有像多数表现战争的电影那样制造英雄主义,让人迷恋战场厮杀。它就像一瓶强烈的致幻剂,带观众游历了一趟贝鲁特,并在结尾处返回现实。片中出现了巴赫、肖邦等人的古典音乐,还有上世纪80年代的摇滚音乐,弥漫着悲伤、激进和不安的气息,与电影氛围配合得天衣无缝。有两首黑色讽刺的歌曲很有代表性,它们这样唱道:

“我今天轰炸了赛伊达,在晨曦中迎着朝霞。我差点坐着棺材回家,我今天轰炸了赛伊达。

“我们将陌生人送进地狱,当然我们在大路上会伤及无辜。如果我离死亡不远了,我要说我天天都炸贝鲁特。”

至于“浪漫片名”的来由,恐怕你看完电影后会终身难忘。不是每个人都能亲历战争还死里逃生,但福尔曼说我宁愿身不在场。【南都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2/14/content_703095.htm

 5 ) 历史梦魇的现实重构

   回顾2008年的世界电影,有两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一部是英国年轻导演史蒂夫•麦奎因的《饥饿》;另一部则是一部以色列的动画片《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它们的杰出在于能从一种独立、客观的视角中揭开那段被集体尘封的记忆,然后通过个体经历来重构历史话语,在痛苦的反思中抚平心灵的伤痕。对于英国,北爱尔兰是一个敏感又痛苦的记忆;对于以色列,贝鲁特大屠杀则是深埋于国家、民族灵魂中的潘多拉之盒。在电影中这个盒子被挖出,直到最后被打开。但它释放的却不是仇恨的力量,而是反思的勇气。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和解的希望,尽管它微弱、渺小,但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你还能要求它什么呢?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选择动画这种形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尽管前年的《我在伊朗长大》已经足够惊艳了),但更让人折服的却是影片的主题。用动画形式包裹严肃主题对于习惯于好莱坞迪士尼式儿童动画的观众来说可能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如果你的视野稍微开阔一点就会发现从日本到西亚,从东欧到西欧,动画片从来就不是儿童的专利,动画形式常被导演用于作为表达思想、传达态度的媒介。主要原因在于动画相比真人拍摄的种种限制,它的表现空间更开阔、更自由。去年,当全世界都沉浸在皮克斯制造的机器人乌托邦中时,来自以色列的电影创作者们却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没有虚幻爱情和光明结局,混淆善与恶、美与丑,夹杂血与泪、痛与恨的真实历史。在那里,战争中人性的异化、身份的错位、尊严的丧失交织成为一出彻头彻尾的现代悲剧。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它不是发生在剧院里,而是真真实实地发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皮克斯放眼太空用两位机器人去换取高票房,以色列人回望过去用一代人的伤痛来为民族赎罪。我不敢妄断两部作品的价值高低,我只能说在笑与哭中也许后者才能真正给人带来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
   在动画形式之中《和巴什尔跳华尔兹》还选择了纪录片的拍摄模式:通过一个丧失战争记忆的前士兵(现在是一个电影导演)寻访相关亲历者重组记忆的故事,来再现2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那位丧失记忆的主人公正是当代人对待历史的缩影呈现。一种强大的权力话语禁锢了这段历史,甚至连当事人也不例外。而突破这种权力话语的压制,正是影片主人公探寻真相的原因。影片导演借主人公的身份对照,表明了电影创作的真实意图。对于官方历史的重新建构,将历史的解释权还给历史的当事人,如同用巴赫金“狂欢节”式的文本书写,去抵制罗兰•巴特的“语言法西斯”。因此,电影中那场战争中的相关人员依次登场:从士兵到记者,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还原历史、重构历史。其实,任何站在当下的时空维度去对过去的探究都无异于刻舟求剑,任何记忆都不可能完全真实。电影中展现的那一段段梦魇般的记忆琐碎、个人,但当历史的当事人被重新推向历史前台,个人历史与国家历史间的矛盾顷刻展现,众生喧哗之中战争终于可以超越正义与非正义的层面被否定,个人经历终于可以跳出国家历史的束缚被承认,民族亦可于逃避与谎言中被救赎。
   影片暗示了一种令人深思的角色转换。电影最后记者提到了从贝鲁特难民营中走出的形容枯槁的生灵,高举双手、满脸恐惧,像极了那张摄于华沙犹太难民营的著名照片。曾经的受害者变成了施害者,历史总是如此充满“戏剧性”,常常让它的演员们无所适从。还有那个被抛弃的士兵在历经艰难之后,救他的竟然是抛弃他的那支部队,而他变成了抛弃战友独自逃命的懦夫。影片最后由动画影像变为真实影像远没有《辛德勒的名单》最后的黑白变彩色那般动人。相反,它将原本就压抑的空间进一步压缩,这就是赤裸裸的真相,没有一丝一毫的篡改空间。与之相比,《辛德勒的名单》的升华倒显得矫揉造作了。
   那段肆意疯狂的华尔兹,黑夜中徐徐下落的信号弹,大海中孤独前行的“爱之船”……一幅幅历史记忆不断呈现,那是战争亲历者们终身无法释怀的梦魇。无数的人体炸弹、汽车炸弹,一轮又一轮的大规模空袭,隔离墙两端对扔的石块……一幕幕现实惨剧不断上演。历史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现实就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要往伤口上撒盐了。解决之道在哪?电影告诉我们:不在现在,更不在未来,而是在过去。只有正视历史,才能重构现实;只有重构现实,才能希翼未来。一部真正的好电影是绝不满足于仅对历史做现实的重构,重构历史的真正目的在于关照现实世界,去对现实进行重构。用电影改变世界,这或许就是每一个怀抱电影梦的创作者的终极理想吧!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面对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电影也许可以做得更多。

 6 ) 几点想法

1:关于士兵

  “将军,你的坦克威力无比
    它能推倒丛林,碾过人群。
    但它有个缺点:
    它需要人开。”
             ——布莱希特
    刚刚在一个网站上搜到了550名以色列拒服兵役士兵的宣言,他们高声地说:将军,我拒绝开火!他们引用布莱希特的诗句:
  “将军,人是很有用的。
    他能驾机飞行,还能杀人。
    但他有个缺点。
    他会思考。”
    即使这样,又有多少会思考的士兵呢?这些会思考的士兵的结局又会怎么样?太多的电影告诉我们,更多的士兵在军营里在领导之下放弃了思考的能力成为了杀人的机器。
    1982年,阿里•福尔曼只有十九岁。在以色列国防军中服役。不足二十岁的福尔曼应该还是个孩子。太多的士兵还只是孩子,他们哪里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于是他们站在坦克上漫无目的地扫射,不管子弹的另一端是敌人还是手无寸铁的老幼妇孺。他们实际上是通过扣动扳机来宣泄内心的不安和惶恐。
    正是导演这样的经历,所以本片以以色列士兵为切入点,让我们了解到战争的另一端。让我们了解到那些攻击我们的人也会在茫茫的大海上呕吐,幻想能趴在一个强大女人温柔的阴部远离那样一个他难以忍受的恐怖之地。
士兵之上操控他们的将军们又是怎样一种结局?电影中有提到当有人给国防部长沙龙打电话说道大屠杀的时候,睡眼朦胧的沙龙慵懒地回应道:谢谢你半夜打电话给我指出来。
电影结束的那个点之后大屠杀的消息震动了全世界,以色列平民要求政府调查在这个事件中以色列政治家和军方高级官员的责任。沙龙因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大屠杀而被特别委员会判定有罪。当时他离职了,似乎是一种交代,然而还没有完,整整二十年后,他还是当上了以色列首脑。
影片动画部分的结尾,是一个长长的跟随难民往前走的推镜头,配合动画的是真实的现场的声音,母亲们在嚎叫她们失去儿女的痛苦。而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手握长枪却呼吸急促目光呆滞无神的以色列士兵上。下一个画面便从动画片转到了真实的记录画面。呼天抢地的母亲,成为废墟的城市,以及无数具尸体,包括那颗从废墟中露出来的卷发小女孩的头颅。

2: 关于我挣扎的内心
影片一开头26头凶残的狼狗在大街上狂奔,极具视觉冲击力。我就赞叹:哇塞,真酷。之后在机枪扫射画面中我居然有那么一刻的恍惚陶醉其中仿佛自己在玩电玩厅的生化危机游戏。(在很多战争片观影过程中都有这种心理出现)不能不说,人的血液里似乎是留着某种残暴的兽性的。难怪会有“暴力美学”••••••
然而更加可悲是,中东闹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哪个国家跳出来主持正义,保持中立实际上就是助纣为虐。
民众们就更加没有什么权力改变什么了。逐渐地更多的人开始厌烦了中东局势的报道。何种苦痛看久了都会麻木不仁,类似于山西的黑煤窑••••••
只是那些痛苦的依旧痛苦,母亲依然在失去儿女,儿女依然在与父母生离死别。

这个世界我怎么想也想不通呀。

3: 电影形式
07年是《我在伊朗长大》,同样是动画片的形式,而且会发现出资拍摄的制片方都是欧洲国家。似乎动画片更加有利于表达这种“敏感题材”。确实,动画以它的天马行空的色彩,造型更能自由表达那些黑暗抑郁又或狂躁不安的内心。在摇滚电影中运用动画手段就特别带劲例如《迷墙》。
相比东方或者好莱坞的动画,欧洲的动画少了明亮干净美好,欧洲的动画似乎不是童话,而是表达“某种思想”的一个有力途径。
    

 短评

关于残酷回忆的意识逃离。画面的颜色搭配很好,最后一幕实在残忍。

6分钟前
  • 王薇醺
  • 推荐

一个疑问:画出来的动画纪录片,还算是纪录片吗?(P.S.:音乐太赞了!)

1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纪录片真没必要这么搞,劳民伤财不落好

14分钟前
  • Nobervem
  • 推荐

回忆录

18分钟前
  • Yolanda
  • 推荐

原来那一切不是梦境不是幻觉,是真实的赤裸的残酷的真相,由动画切到真人场景,震撼力很强。

1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们将陌生人送进地狱,当然我们在大路上会伤及无辜。如果我离死亡不远了,我要说我天天都炸贝鲁特。” 在历史和梦魇之间游走的真实、粗粝的动画画面、诡谲迷幻而颤栗不安的原声音乐……影片最后,动画场景倏地切换到了真实的中东,伴随着一具躺在残垣断壁中的孩子尸体的景象,全片戛然而止。

24分钟前
  • 苇间疯
  • 力荐

笑,泣,默。

25分钟前
  • 望月封道
  • 推荐

以色列一兵的选择性失忆。粗线条想起GTA。

27分钟前
  • 大刚
  • 推荐

集剧情,纪录片,动画片与一体。画面好,音乐好。而且音乐的效果与反衬巨大,比如它经常用轻柔的钢琴来展现紧张的战场。特别喜欢它大部分用一种相当旁观,甚至MTV式的手法来展现这场残酷的战争。非常棒!

29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牛逼电影

34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事前真没有准备是讲战争的。只是看完驯龙骑士2太难看,同事说不如看这个,对比一定很强烈。寻找失落的战争记忆。音乐和战争实在是最佳拍档,而动画的表现形式,其实也不过是个假象,最后几分钟真实镜头才是它真正要说的。

35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开纪录片新时代;记录历史,明鉴未来。

37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7.5 “作为犹太人,我不相信我和纳粹分子做了同样的事情。”小伙子乘着“爱之船”赴战场,幻想着能和裸体的爱神一边游泳一边交媾。黄色的照明弹燃烧在黄色的画面里,战场让人分不清白天和黑夜。90分钟的动画癫狂而漫长,但比起那50秒的屠杀现场,我宁愿生活在癫狂与漫长里。

41分钟前
  • 喂饭
  • 推荐

谁能做到更改记忆呢?

42分钟前
  • 可乐杨
  • 推荐

无论从主题,内容,表现手法,都相当地惹人注目。再次证明,好的电影音乐不光在于音乐本身,而在于视听元素的结合。再次证明,动画不仅擅长刻画梦,更擅长刻画超现实的噩梦,而这种噩梦正因为建立在现实的背景上,才显得愈发的可怕。一段弹雨中的华尔兹,一群死去的平民,看完后久久不能说话。

46分钟前
  • 叉叉小箭猪
  • 力荐

恨不得给六颗七颗星星,真的是fucking good, 对这种画风本来就无抵抗力!题材和对白都很有张力,加上无敌的配乐——最美好的和最残酷的放在一起,总能给人最震撼的感觉。

5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令人印象最深的两幕是像僵片一样群狗疯跑的开场以及抱着机枪像跳华尔滋那般疯狂扫射方向不明的那幕。到是最后那50秒对于导演至关重要的真实镜头的影响力被削减的不剩多少实感,因为整个影片都是由梦和记忆构成。配乐相当的出色。而以动画的媒介来制作纪录片,到底出于怎样的心态呢,真的很想知道。

5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早安,黎巴嫩。阿拉伯马场。钢琴曲中的火箭弹。机枪华尔兹

57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以色列的希伯来语有一句话:一边杀戮,一边哭泣。影片有碎片般的记忆和九段访谈的灵活转换,讲述了1982年那场大屠杀,既恐怖又具超现实美感,像一条遂道,通向遥远的过去。结局是最震撼的,福尔曼说:电影无法改变世界,我们什么都不说,我们只是呈现真相,这些胶片自己会说话。

60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力荐

残酷,震撼的影像,那段枪林弹雨的华尔兹让人印象深刻

1小时前
  • Singin'in rai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