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几丈高

HD

主演:苏扬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2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3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4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5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6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3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4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5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6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7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8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9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近代重庆兴衰百年史

这部纪录片虽然叫《城门几丈高》(The city wall is falling down),但实际上却是一部近代重庆兴衰百年史。短短五集,分别讲述了历史上第一位通航川江的外国人、“以山为城、以江为池”的建城理念、轰轰烈烈的实业救国热潮、因地制宜的社会文化改造、战时陪都受重创后的浴火重生。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翠微门挂彩锻,五色鲜明;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小鼓一敲,方言一起,歌谣一唱,故事还没开始,山城特有的“调调”就来了。

十七座城门为何九开八闭?

重庆第一任市长如何迁坟拓城?

吴敬琏先生的外曾祖父怎样开办工厂?

为什么重庆很多老建筑都是用的亮瓦?

《城门几丈高》用史料、文学经典、歌谣、旧影片……串起一座内陆城市兴衰变迁的一百年,观之既有历史之大格局,又有街头巷尾的小趣味。

不大肆渲染,也不刻意煽情,只是客观、克制地描绘了重庆近代动荡的历史、别具烟火气的市井生活、乐观而略带匪气的“重庆人”——所谓“重庆人”,既有为这座山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外国友人,有高唱着“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卫此美丽之山川”的学生兵,有为了抗战倾付一生心血的卢作孚,更有在战乱中收拾旧山河、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野蛮生长”的每一位老百姓。

我最喜欢第二集的末尾,影片复原了因城市发展而被拆除的朝天门城楼和城墙的模样——

“掠过江面,走完高高的石梯,眼前就是朝天门。城门洞上,‘古渝雄关’四个字赫然在目。”

“现在,雄关不再,城门已开。”

 2 ) 9.3给低了,这部百年史诗绝对要爆!

如今越来越多的纪录片甚至比电影都好看…

完全洗去“纪录片无聊”的标签!

其中央视纪录作为国产纪录片的优质平台,近几年推出的纪录片作品水准也是越来越高 ——

从前几年的[舌尖]系列吃喝间唱出主旋律…

到近年来的 [航拍中国]真正开天眼。

再到如今 [手术两百年] 凭借过硬的干货拿下高分!

谁承想“央视”竟然凭借众多优秀国产纪录片…

实现口碑大翻身!

进入九月,又一部新作播出让人忍不住给满分 ——

城门几丈高

The city wall is falling down

“城门城门几丈高,城门三十六丈高”

“骑匹马来么坐的轿轿,走进城来么到处绕绕”

一段古老的歌谣串起了重庆的风貌。

央视最新纪录片 [城门几丈高] 以重庆曾经的17道城门为故事原点,回顾了这座城市百年前的光景!

比如100年前江中半岛城门前的朝天门码头…

江水急流、舟楫飘荡、角楼密布。

然而现如今的朝天门码头,矗立起新的城市天际线,朝天扬帆的来福士广场如科幻场景般赫然挺立。

网友们把重庆昵称为 —— 网红城市

原因不外乎…

高耸的摩天大楼、穿墙的轻轨列车、魔幻的洪崖洞等充满科幻赛博朋克风格的地标成为“打卡圣地”

但相比“网红”的质感。

央视推出的[城门几丈高]褪去网络滤镜,搜罗出百年间重庆的旧照片、老历史拼贴出了另一种山城风貌!

100年前朝天门和如今的朝天门

历史上重庆老城有17座城门。

在百年前“九开八闭”的这17座城门各有特色:

面朝京师的朝天门迎官接圣,翠微门买卖布匹绸缎,太安门是粮食仓储,而金紫门则对着衙门…

出了西边的通远门就是埋死人的坟场。

有网友表示那里如今还闹鬼!

由城门和城墙串联起古城…

历史中的重庆以鲜活的画卷再度展开!

配合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背景音里出现了棒棒卖力的喘息声、市井喧哗的叫卖声、码头来往的舟楫声…

分明是历史书里的黑白照片…

但经过编导的巧思,静态的历史竟然也栩栩如生!

因此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开播就拿到豆瓣9.3的高分,成功打入了优秀国产纪录片的行列…

五集的精炼篇幅分为:

朝天门、城门开、潮水来、舵把子、龙门阵

内容从19世纪末沦为半殖民地口岸到20世纪初经历枪林弹雨后的重庆,影片以人物和事件为主线…

还原一座城的百年历史!

重庆的兴衰蜕变,便是[城门几丈高]下笔之处 ——

01外国人眼里的江城

1883年4月7日,来自英国的立德乐抵达重庆。

扬子江(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这个在半岛的崖壁上诞生出的城市令他感到惊叹不已…

我冒着灼热的阳光

坐下欣赏美景

不论从哪一个方向观看重庆

其景致都令人陶醉

—— [立德乐日记]

顺着他的描述,仿佛来到19世纪末的重庆 ——

立德乐当时在东水门上岸。

顺着他的视线望去,东水门的城楼,崖壁的吊脚楼,对欧洲人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世界!

1883年时的重庆东水门城楼

那时候没有自来水。

整个城市的用水都靠棒棒们从嘉陵江扛上去…

那扁担吱吱呀呀有节奏的响不停!

每当他出现在街头,城里的孩子便成群结队追着他。

金发碧眼很是稀奇!

他日记里还记下了那些“娃娃儿”们的嬉闹…

在他拍摄的照片中…

百年前的重庆古风依旧,民风淳朴,繁忙而有序!

进入20世纪初美国人蒲兰田来到中国。

他担任了中国川江轮船公司的船长…

一开便是15年之久!

蒲蓝田致力开发三峡水道,著有[川江航行指南]手册。

因为那时通过水路去重庆要经过三峡…

而三峡的险峻对于商船来说几乎是送命的鬼门关!

驶入前滩的货船

蒲蓝田用了近20年时间和当地的船工们摸索出了来往重庆的航道,使客货商船能安全的来往上下游……

蒲蓝田[川江航行手册]

经历了通航后的重庆,港口更加繁忙…

1905年出版的 [中国西部生活] 对重庆的描述,更接近现代的样貌,商船往来、船工忙碌…

作者笔下毫不吝啬称其是 —— “中国西部的利物浦”

02风云飘摇的山城

随着外国人进入重庆。

也意味着中国内陆进入了“半殖民地”的黑暗时期…

历史上重庆曾被迫成为列强的内部通商口岸,爱写日记的英国人立德乐的洋行遗址仍在重庆南岸。

当年他租下南岸大片地皮…

开工厂、开商铺、开煤矿成功在中国捞金!

到了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时…

重庆成为内陆通商口岸,日本不仅获得自由通商权,甚至还可以直接租借土地在重庆办工厂。

直接压垮了“自给自足”传统自然经济!

这样的半殖民地状态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30年代。

如果说殖民地时期经历的是经济侵略。

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生长在半岛上的重庆更是暴风雨中的一艘孤舟 ——

随着南京等东部城市被日军占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被称为“下江人”的东部居民也纷纷来此避难。

人口从原本几十万人口飙升至近百万!

2.4平方公里的老城…

人口密度就高达每平方公里几十万人。

然而退守重庆依旧是躲避。

攻击从未停过 ——

从1938年到1943年间,重庆经历了长达5年的日军战略性轰炸,死难者超过10000人!

遭受轰炸中的重庆渝中半岛

这期间重庆建设了防空洞1823处,可容纳44.5万人。

然而当时重庆人口逾百万…

因此还有一半百姓无法进入防空洞避难!

白修德在 [追寻历史] 中写下了他经历的大轰炸 ——

你可以听到竹料被烈火吞噬后

碰碰炸裂的声音

城内到处都是女人的恸哭声

男人的喊叫声

婴儿的啼哭声

我好几次见到“火人”从坡上冲下

直直的扑到主街上满地打滚

想以此熄灭身上的火焰

日军了解过重庆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而紧密的城市布局让房子连着房子,很容易引发火灾。

于是他们故意采用“燃烧弹”进行轰炸…

只要烧起一处,就是全城遭殃!

陈克文的日记里记录了一则更讽刺的经历…

在大轰炸时期有对兄弟参与开凿防空洞,但轰炸来临时他们却被拒之门外,两人被炸成残废!

历史的屈辱。

民生的疾苦。

时代的悲剧。

又让山城重庆蒙上一层哀伤的色彩…

03拆倒的城墙

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其实还有个英文名…

“thecitywallisfallingdown”

和中文对城门的感慨不同,英文名更直白的说出了纪录片表达的主题,即重庆古城墙“被推倒”的历史。

清朝末期被侵略者“叩开”了城门。

廉价的中国货物,广阔的内陆市场成了末路王朝换来和平的筹码出卖给洋人吸血割肉…

历经战争摧残的重庆烧了、毁了、又建了…

模样也逐渐发生变化。

从过去拥挤狭窄的木制建筑转变成宽街石墙。

然而随着百年间城市的发展。

旧城墙束缚商贸来往,最终也难逃被推倒的命运…

仅仅剩下的几座城门也藏在了高楼里!

片中有一个非常震撼的长镜头 ——

英国商人立德乐曾经登陆的东水门如今失去了城楼,默默的融进树荫中,鲜少有人来往。

而随着镜头拉远…

联通重庆中区和南岸的东水门大桥映入眼帘!

曾经的东水门只是一道3米高的城门,如今的它变成了24米高的公路铁路两用的跨江大桥。

虽然[城门几丈高]是重庆的Solo纪录片…

但是它没有干巴巴的讲述历史,而是用真实人物的亲历和纪录呈现城市的历史和变化。

导演徐蓓在开拍前就想好了…

“只有人的故事,才有永恒的、跨越文化的魅力”

所以片中没有刻意表达“牢记历史”的主旋律,但却通过史实让观众亲历落后就要挨打的过去…

相比之下[城门几丈高]给人的感觉更乐观。

也像山城人天然的个性…

片头片尾都是重庆方言、地方歌谣改编的说唱小调。

似乎在告诉人们 ——

城墙推到了,人还在。

 3 ) 重庆城市发展讨论

《城门几丈高》十分清晰的从重庆开埠讲到抗战结束的一系列城市、生活、人文、商业、教育、工业、交通等的历史脉络。从最初的“蜀道难”、“川江险”到后面的贸易开埠,连通下游的上海及汉口,从大山走近贸易续而走进工业化进程现代文明,到省城到陪都的整个历史时期。但是最后的一句“热闹了南京,冷落了山城”却是实实在在的伤感。就像总有一些人需要你的时候,随意的进入你的生活,时间到了,不需要了,她就走了。只留下山城,从突然而来的30万人到日本投降后离开的27万人。曾经支撑这些人的基础建设、精神食粮,一瞬间都灰飞湮灭。

从城门的七开八闭,每个城门的历史功能开始。比如朝天门是拜天子接圣驾,比如太平门的“青狮白象锁大江”的来源。每个城门都有它独自的功能意义。整个城市布局以功能需求开始,不同于以往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本身就是一座“以山为城、以江为池”的城市,无法像北方城市那样造城,方地。而是从千厮门到金紫门拉了一条平行于山脉的轴线,通远门与东水门拉了一条平行于水线的轴线,交叉形成了城市的中心。

在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带来了人口的发展,城市扩张也在所难免。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西安是否可以支撑现在的首都。答案是支撑不了。关中平面整个被山体环绕,人口2000w人,能带动周边的话也延续不出去山脉,人口腹地太小,往西是戈壁,北部跟南部都被山体围着。比如定都北京,可以带动周边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覆盖人口可以到3-4亿人。上海则更甚,联系华北、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可谓中原地区。但是重庆整个城市被山体环绕,如何城市扩张呢,通远门外拓城迁坟,拓展了南岸及江北。

“师夷长技以制夷”。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导入,一大批爱国志士出国留学,学回来的技术。江津人在日本学会了制造玻璃,还制造了中国第五立面上的采光系统“亮瓦”,卢作孚则从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在教育救国的过程中,整个城市的功能需求发生了变化,从城市文化的需求增加了城市功能,比如博物馆、图书馆、书院等,把文化城市单元从传统的中式格局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东西南北市的街巷格局,从功能及商贸需求的格局转变为文化格局,在城市发展中点状的增加着各种现代化城市里的功能需求。同时,把文化从以往的学堂变成细胞渗透的方式,传承延续到妇女儿童中,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属性。

1939年的重庆首次轰炸,日本人扔下的大量是燃烧弹而非炸药包。在深入研究川东民居的建筑材料多数为木材、竹等的建筑后,在燃烧弹的作用下,可以让整个城市连片烧毁。这时候的重庆做了3个动作:1、增加了火巷子,作为消防隔火功能。比如打铜街、十八梯、凯旋路、中兴路,都是曾经的火巷子,作为串火隔断;2、连通了零散街道,串联了经路纬路,打通了旧市区的南北干道;3、人口疏散。这点是最至关重要的。也为今天的重庆分区奠定了基础。原重庆的人防防空洞仅可接纳45W人,但是当时的重庆作为陪都,一直面临着日本的轰炸。国民政府提出人口疏散,向璧山、巴县、江北、合川、綦江等作为功能组团,形成了初步的卫星城,沿道路主要干道同步设置相应的商业、政府等城市基本功能需求。

 4 ) 又一曲长江之歌

纪录片之美是纪实,而纪实又以艺术的记录为绝唱。《城门几丈高》(五集)是近几年来难得的精品纪录片。

在翻阅电视中央记录频道时,很偶然的看到《城门几张高》,一开篇的缓缓动画序幕就吸引了我的眼球,唯美的中国画中,一群鸽子动画闪动在五百年前老重庆的十七道城门的蜿蜒城池上,黄旧古朴的画面一下将你穿越到古老的社会之中。

该片遵循了详尽的史实,从五百年前修建的重庆宏大城池,到十七八世纪开始城池随着大英帝国列强通商开始逐渐瓦解,一段民族兴衰,一曲长江惊涛骇浪历史,从人文脉络到城市变迁,从民族自强到列强侵害,镜头朴实中有波澜非常低调的陈述着。片中大量的古老照片和记录电影资料,配以考证内容,艺术的穿插剪辑和时空变换非常自然贴切,五集规划又是重点突出城池与人文、社会、商业、历史等时代变迁精准的分割又艺术的重点描绘,既有长江之水天上来的大写意,又以静静的点滴之水静默娓娓道来。全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当前很多国产纪录片追随“舌尖”味,好似这就是记录片的最高境界,镜头的超级慢、音乐的绘声绘色、配音的爹片……其实不然。我大都看国外的记录影片,每一部都追求的是主题的个性展示,你是大自然探险还是记录事件等等,如何把主题用镜头画面和音乐解说等艺术的说清楚,这是核心。《城门几丈高》做到了,我就是讲老重庆的变迁,用城池的消失寓意一个内陆大都市是如何走出壁垒飞速发展至今的!

第一个英国人“利德乐”是怎样坚韧不拔的开辟老重庆通商口岸的,第一个民国官员市长如何拆掉老重庆首个城门,阔疆动土改造城郭的……老重庆第一个民族工业“火柴厂”从日本迁回来,又如何被消亡的……朝天门码头的前世姻缘,又是如何变迁的……影片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惊触画面串成不灭的长江波涛。影片主题歌《城门几丈高》也很有特色,重庆方言的调子,好似出自街边的茶馆那样有故事有调调,曲终意绵长。

 5 ) 烽火岁月下的涅槃之城

如果说五集纪录片《城门几丈高》是一条穿越百年历史的时光隧道,那么作为开篇的《朝天门》,就是这条“隧道”的入口。 19世纪末,当闭关锁国,故步自封,腐朽的东方帝国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来自西方的探险家、商人和他们背后的资本,便紧紧盯住了长江上游的广袤内陆。1898年,一个名叫立德乐的洋商,驾驶着小轮船“利川”号抵达朝天门码头。从此,列强势力争相涌入重庆,纷纷抢占中国的内部市场,培养起自己的势力。面对列强的虎视眈眈,晚清重臣李鸿章也在千方百计阻止他们向长江上游渗透。轮船招商局也没有辜负李鸿章的厚望,占领了川江航运先机。但是好景不长,这个腐朽的王朝最终也没有挡住列强入侵的步伐。这一切,也让近代重庆的开放史,成为一首充满不屈和抗争的史诗。随着重庆城门缓缓开起,古老的巴渝大地上,渐渐留下了工业文明的印迹。而重庆城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的命运,也就此迎来了一场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 1900年,洋商立德乐又造了一艘更适合川江航运的轮船“肇通”号,聘请英国人蒲兰田为船长,于当年6月20日驾驶“肇通”号抵达朝天门码头。因此一个巨大的机遇出现了——谁能在湍急的川江推行近代航运,谁就能在长江上游和中国广袤的西南内陆地区占得先机!而这一历史重任,落到了轮船“蜀通”号身上。此后,这艘“东西合璧”的轮船在完成运输任务的同时,也记录下了川江航行的宝贵水文数据,也制定了川江标准化航运的一系列规制规范。随着川江航道被打通,近代航运业蓬勃发展,雄踞长江上游的重庆,自然而然地成为航运重镇。但是人口激增,拥挤、混乱成为彼时重庆的常态。这让当时主政重庆的名将潘文华决定:顺应城市发展需要,打破“九开八闭”的束缚,扩建城市!此后大半个世纪,重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地拓展和优化自身的轮廓,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城市布局。 第三集“潮水来”我觉得是最热血的一集,商人,生来就是逐“利”的。然而,在近代重庆的舞台上,渝商们明知敌强我弱,明知力不能敌,但还是为贫弱的祖国而战!邓命辰在今渝中区大溪沟开办了全川第一家近代化工厂——“森昌泰”火柴厂。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重庆造”火柴迅速击退了一系列的“洋火”,点亮了重庆民族工业的第一束光。江津人何鹿蒿东渡日本之后回到重庆,开办了一家玻璃器皿厂。由他和工人们亲手搭建的圆炉和高达23米的烟囱,也成为了重庆最早的工业熔炉建筑。 留日归来的杨希仲在父亲杨文光支持下,兴办“聚兴诚”银行,在金融战线竖起了“实业救国”的大旗。但随着重庆王家沱被划为日本租界。渝商们原本倚重的成本和物流优势荡然无存,一大批民族工业破产倒闭。面对激烈竞争,渝商们既不愿裁员,也不愿在强敌重压之下退缩,他们想方设法与之周旋,在重庆上演了一幕幕悲壮的商战史诗。 舵把子”,即“掌舵人”。重庆大名鼎鼎的爱国实业家、民生轮船公司“掌舵人”——卢作孚。作为中国同盟会会员,卢作孚曾投身革命救国的伟大事业。在北碚,卢作孚在国际友人守尔慈帮助下,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他所建设的现代城镇的样本,让北碚成为重庆的“小上海”。他又动员成立峡防局少年义勇队,作为维持社会治安的新军。兴办教育、推动科研、改进公共卫生服务……就这样一整套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在卢作孚的手上建立了起来。但随着东部国土渐次沦陷,陪都重庆成为中国抗战的大本营。然而,在向重庆撤退的过程中,大量人员和重要物资聚集在入川门户——湖北宜昌。如果不能尽快撤入陪都,这些人员和物资就可能沦入敌手!时任交通部次长的卢作孚临危受命,带领民生轮船公司和无数军民立即行动起来,发动了一场被称作“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行动——在短短40余天内,3万多人员和9万多吨重要物资成功撤到重庆,为中国抗战保存了实力。时光荏苒,“舵把子”卢作孚的故事,也已经成为重庆人矢志报国的代表和传奇。 闲暇时,重庆人最爱的就是三五好友聚到一起,“摆龙门阵”。

 6 ) 重庆人看了必彪眼睛水儿

首先,先啰嗦几句,第二集看了四分之三就肯定这集的分集导演是徐蓓导演,风格非常强烈,徐导演有一种特殊的女性面对大历史的浪漫且冷静的视角,跟其他人的区别很大,非常的细腻,结构精致,情感饱满,资料详实。

第三集格局很大,想说的很多,人物也多,稍显杂乱,冲击力不够,其余的也存在这个问题,第三集最明显。

总的来看,作为重庆人非常的喜欢,我看到了一个关于重庆的百年的,奔流式的,世界格局的,苦难的,甚至有一些趣味的,洋气的大型史诗。其实后面两集关于卢作孚和大轰炸的难度不小,因为老题材很难做出新意,不过这次我觉得还行,因为徐蓓团队对于资料的收集实在太强了,很多都是常年累积的一手资料,这个态度必须点赞,资料的收集似博士论文,传达的世界观如历史小说,看起来不疲劳,另外《城门几丈高》的画面,节奏,原创音乐都必须点赞,这样的影像品味确实作为地方史的记录片非常少见

“掠过江面,走完高高的石梯,眼前就是朝天门,城门洞上古渝雄关四个字,赫然在目,现在,雄关不再,城门已开”

第二集朝天门复原的结尾我觉得是整个系列的核心,我们回望历史的态度,我们面对未来的心胸,犹如朝天门不断回响的浪花声,环绕,回响,果决……

还有很多想说,不说了,看片儿吧

 7 ) 逝去的城门,终将逝去的青春!!

这两天看了重庆的纪录片,不免有点黯然神伤,失落的是100年前的重庆竟然如此落后,如此凌乱,如此拥挤!

不由得让我想起我们的祖辈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一天都在做什么呢,我很好奇,突然好想穿越时空去看看那高耸的城楼,巍峨的群山,勤劳的人们!

历史的进程滚滚而前,给重庆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是轮渡吗?是洋货吗?是思想!落后就要挨打!不得不停下来问一问为什么会落后,是因为闭关锁国码?为什么锁国?好多问题突然冒了出来,我无法回答,这些年每天的内容就是上班,挣钱,养家糊口!把之前的学到的历史都给忘光了,不过现在看了这个记录片,我突然好想去看书,了解世界历史,中国历史,重庆历史!!

也许置身其中反而看清事物的真相,之前每天都要经过七星岗(通远门),看着那城墙觉得平淡无奇,我并不知道那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汗水!

目前只看了两集,后面还会继续有感而发!!

 8 ) 5集爽爆,央视爸爸再放大招拍出网红!

什么?

央视爸爸居然拍网红了?

还一举拿下豆瓣9.3的高分。

这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哈哈,其实都不是。

因为此“网红”非彼“网红”,央视爸爸的这档纪录片拍摄的是网红城市重庆。

不管你去没去过重庆,相信你都会在抖音、微博中见识过重庆这座城市的神奇。

9D重庆在我们这些常居平原的人们来说,简直是个魔幻的存在。

外地人想凭借什么GPS、在线地图在这里横行天下,那是万万行不通的。

因为在重庆,当地图显示你已到达目的地时,实际上你极可能身处目的地的地下或上方高架。

从而莫名其妙的与目标擦肩而过。

而最近央视爸爸出的一款介绍重庆历史的纪录片《城门几丈高》,从条姐点开视频的第一秒,就被深深的吸引了。

不夸张的说,这首片头曲绝对是条姐听过最重庆的一首歌。

不止是歌词有着浓浓的老重庆街头风,词曲作者张蜀之还特意用重庆言子唱出了历史感。

而片中17首原创配乐,全部出自独立音乐人张蜀之之手。

再加上之前高分纪录片《西南联大》的导演徐蓓执导。

可想而知,本部纪录片绝对能拍出重庆,历史厚重感与时代感同在的奇妙交叠感觉。

而看完纪录片的条姐表示,《城门几丈高》真没让我失望。

影片先从大众熟悉的重庆“网红打卡地”开始。

2号线李子坝的穿楼轻轨列车。

充满科幻赛博朋克风格的魔幻“洪崖洞”。

熟悉的重庆扑面而来。

但一个纪录片可不能仅仅如此。

而《城门几丈高》就巧妙的以重庆曾经的17道城门为故事线索,回顾了这座城市百年前的光景!

为啥选择这17个城门作为讲述重庆故事的线索呢?

原来所处山城的重庆老城门可不简单。

早在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之后,为巩固秦朝统治,张仪在故巴国国都江州(今重庆渝中半岛)始筑城墙,此为重庆城之缘起。

明朝初年,将军戴鼎依山围城、以江为池修建了十七座城门。

其中九座开门、八座闭门,由此形成了此后数百年重庆城“九开八闭”的格局。

城区是围起来了,可这样不规则的城池建设,怎么看都不像平原地区,那些方方正正符合规制的方城子啊。

但要知道在等级森严的古代,一定等级的城郭,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制。

可不能乱了尊卑。

那么在重庆这块不规整的土地上,怎样建造一个既符合规制,又符合现实条件的城门呢?

聪明的古人,在建造渝中半岛的十七座城池时,就按照“九宫八卦”的布局

看似“不规则”重庆城,实则于大开大合之间,严谨遵循着中华古代建筑的逻辑和美学。

悠悠数百年间,重庆的城门已然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首先,朝天门

相信去过重庆旅游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朝天门作为一个重要的景点,游客往往兴奋而去,失望而归。

为啥?

看看如今的朝天门,早已失去了原来的城门形状。

只剩一个孤零零的门洞,上面书写纸三个大字“朝天门”。

还有未修建完成的来福士广场赫然挺立,仅此而已。

但为何“朝天门”仍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事情还要从那首《重庆歌》的第一句歌词说起。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

原来古代时期的朝天门,作为接待高官圣人进入重庆的第一道城门,地位举足轻重。

然而这样一个曾经荣耀的存在,在近代中国,却也经历了无数屈辱的历史。

清朝末年,随着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

重庆被侵略者“叩开”了城门。

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的重庆,遭到了来自世界的工商业冲击。

来自西方的探险家、商人和他们背后的资本,便紧紧盯住了长江上游的这块广袤内陆。

这其中就包括一位英国商人立德乐

1883年4月7日,初抵重庆的立德乐站在扬子江(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

这个在半岛的崖壁上诞生出的城市,令他感到惊叹不已。

我冒着灼热的阳光

坐下欣赏美景

不论从哪一个方向观看重庆

其景致都令人陶醉

—— [立德乐日记]

随后,在他写给英国的回信中,便明确的把重庆作为首批需要开通的通商口岸。

1898年,随着这名叫做立德乐的洋商,驾驶着小轮船“利川”号抵达朝天门码头。

随后,列强势力便争相涌入重庆。

一时间,重庆的港口商船往来、船工忙碌,简直号称“中国西部的利物浦”。

但在这看似繁忙的港口背后,却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彻底打垮。

渝商们原本倚重的成本和物流优势荡然无存,一大批民族工业由此凋敝

廉价的中国货物快速外流,广阔的内陆市场也成了侵略者们吸血割肉的屠宰场…

转眼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了

作为战时陪都的重庆,涌来了五湖四海之人。

自1937年开始,重庆人口迅速从47万增长到100多万。

这座小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中国的心脏。

面对突然压在肩上的家国使命,重庆一开始毫无准备,在物质供应、城市空间使用等诸多方面都无法与陪都的功能接轨。

首先就是因为人口的大量涌入,导致重庆房源紧张,房价一路攀升,迁移至重庆的人无房可租成为常态。

没有房子可住,怎么办?

大多数人选择住进“国难房”

这种房子由竹子搭成、黄泥涂砌、野草铺顶,极其简陋,密度极高。

有没有很像洪崖洞的建筑风格?

没错,洪崖洞的原型,就是仿古战争时期“国难房”的建筑群。

只不过相比于如今结实的建筑,抗战时期的国难房根本抵挡不住日军的轰炸。

而且由于房屋密度太高,木结构居多。

一旦日军投下燃烧弹,重庆的街道便火光遍地,烧成一片。

为此,重庆决定开辟火巷,用宽大的马路将房屋隔开。

于此同时,在重庆的地层深处,还有着另一个庞大世界——防空洞

在抗战时期,它是用来躲避空袭、拯救生命的庇护所。

每当警报响起,人们就涌进防空洞,日常生活也随之从地上转移到地下。

当时的重庆,甚至建造了可容纳44.5万人,多达1823处的防空洞。

但在今天和平的天空下,重庆的防空洞已成为市民避暑纳凉的所在。

在这里,人们可以摆龙门阵、打牌、吃火锅。

影像的物是人非,也让条姐深深触动不已。

感慨岁月变迁的同时,也发现了这些历史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种种痕迹。

也许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为什么要去了解那些早已离我们太过久远的时代?

条姐想了想,大概这就是探寻我们的文化源自何方的终极追问。

也许了解了我们是从哪里来,我们将往何处去的答案才会逐渐展现出来。

而这也许也是这部短短的纪录片,想同我们一起追寻的答案。

 短评

歌曲超好听好吗!!!!现在一直单曲循环!《重庆歌》,《城门谣》,强烈推荐!!

2分钟前
  • 豆友203327935
  • 力荐

我不很喜欢片头和片尾的曲子,即使它们很有重庆特色,然而还是让我觉得与主线稍显不搭,虽然只有短短五集,但却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了重庆自清末到抗战结束的发展史,最初以为是讲城门城楼的,其实是从几个侧面讲述重庆的发展史,整体不错,集与集之间关联性稍微薄弱了些,但是对于粗浅地了解重庆半个世纪的沧桑变迁还是有所帮助的。

3分钟前
  • 洛尘
  • 推荐

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卫此美丽之山川?何以慰我创业之先贤?

6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我一个重庆人,到现在才知道原来重庆城是这么来的!

8分钟前
  • Cat Shit
  • 力荐

这才叫影像史志

13分钟前
  • 能猫桑
  • 力荐

太好看了,制做太精良了,堪称一部重庆地方志,重庆近代史了。重庆市政府要打造旅游城市旅游名片,应该往这些方面去努力啊。我每次进主城就真的觉得重庆这座城市不得了,整个城市立体的野蛮生长。

16分钟前
  • 加勒比姐姐
  • 力荐

昨天做梦,梦见和几个朋友玩耍,不记得玩起了什么游戏,朋友们大声念着: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戴弯刀,走到城门挨一刀。像幼儿园时和同学在操场玩一样,但这些朋友又分明是我当下在北京认识的朋友们。我很惊喜的大声问:原来你们那也有这样的童谣吗?但是没人回答我,大家仍然在闹闹哄哄地做游戏。【帮我把从县志办公室开始的识字启蒙时到现在获得的各种碎片化的掌故知识串联在了一起。最喜欢第一集和讲卢作孚的第四集,虽然鉴于篇幅和某些we all know的原因很多重要的事情没有说。又,其实标记在看的当天就一口气看完了,但一直不知道怎么好好写评语,想说的太多,就这样吧。

21分钟前
  • 力荐

重庆这座东西南北让人方向感迷失的城市,没想到古城布局有这么严谨的规划。从军事防御的堡垒到农村农产品疏散的商埠,再到对外通商和战时陪都,一步步的嬗变,这种城市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涅槃与重生。《船舵子》一集中卢作孚的事迹让我印象深刻,他从北碚开始的乡村试验在历史条件下与其他地区的乡村试验比较起来更为难能可贵。

26分钟前
  • 天空的痕迹
  • 力荐

以历史的几个重要节点,讲述了重庆变化,以极具重庆名片的朝天门,作为引子牵出了其他城门,以英国开埠重庆,日本大轰炸重庆,陪都时期的重庆等事件,讲述了重庆。片头片尾曲,都非常有特色,用重庆话唱,用重庆的民谣改编。一共五集,主线清晰,选材有理有据。喜欢。如同他的推广片里的一句话,了解重庆的DNA,我觉得纪录片做到了。

30分钟前
  • 素女子
  • 力荐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马马,坐轿轿,城门底下走一遭。”

35分钟前
  • 失控牡蛎
  • 力荐

重庆开埠史

38分钟前
  • 正统偶像
  • 推荐

了解一座千年古都,从它的城门开始,两千年风雨终吹散,一江激流,忆往昔,繁花似锦过,风雨飘摇过,看如今,豪情万丈,山城无限。

39分钟前
  • 紫微
  • 力荐

很重庆。很匪气。从清末被外来者打开城门起,这座城市主动或被动的被拉到近代史的漩涡里,开埠建厂扩城,经历战乱侵城到陪都的荣光,如果再加一点直辖的历史就好了。古今的切换呈现的沧海桑田感非常好,方言的评书和音乐加分。

40分钟前
  • Hall
  • 力荐

我们这一代犯下的罪恶之一,就是拆城墙。

45分钟前
  • 王饥民
  • 还行

10年内很少见。虽然第2集以后就比较枯燥,但它的模式-按照城门的不同的特性的划分,值得学习。

47分钟前
  • 冲鸭
  • 推荐

重庆城的近代风云,开埠时期的新旧交替,陪都时期的混乱与融合。尽量避开国民政府和中共政治势力在这座城明暗交锋的敏感点,重点梳理重庆urbanization的历程,纪录片出于普及历史的缘故,深度不足。近年来重庆越发“网红”,想要长远的发展下去挖掘城市基因是必须要做的吧……不过一直很疑惑,重庆由省辖市到战时首都再到直辖市,这期间的人们是如何接受这种心理落差,又有怎样的身份认同,什么样的定位呢?

50分钟前
  • Summum Bonum🍀
  • 推荐

在重庆城市文化日益网红化、魔幻化的现在,这样的正剧风格实在是太难得了。以九开八闭的城门群为切入点,完整的讲述了重庆近代开埠以来的城市发展历史,涵盖经济、文化、贸易、民俗、建筑等各个方面,重庆人应该看,非重庆人也完全看得。

51分钟前
  • 紫气东来卓东来
  • 力荐

争先复争先,争上山之巅,上有金碧之云天,下有锦绣之田园,中有五千余年华胄之少年。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慰此美丽之山川?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慰此锦绣之田园?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慰我创业之先贤?

55分钟前
  • 力荐

我的重庆情结,我的码头情结。高下、贫富、聚散,都是码头从来无须按捺的心事。这就是我们的码头,我们同船共渡,我们都是这山水间一样没那么多讲究的、却有些情义的卑微者。

59分钟前
  • Jabbahy
  • 力荐

最后一集挖防空洞的工人被拒绝进入而残废了一双腿真的太让人难受了

1小时前
  • 雪藏蜗牛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