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棉花 剧照 NO.1棉花 剧照 NO.2棉花 剧照 NO.3棉花 剧照 NO.4棉花 剧照 NO.5棉花 剧照 NO.6棉花 剧照 NO.13棉花 剧照 NO.14棉花 剧照 NO.15棉花 剧照 NO.16棉花 剧照 NO.17棉花 剧照 NO.18棉花 剧照 NO.19棉花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棉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丝棉缠绵,正蓬鬆扩张的,不只是棉花,还有整个中国。  硬铁路串起软棉花生产线,从边城棉田到城市加工厂,一粒新疆的棉花种子如何成为美国时尚舞台上正伸缩跃蹬的牛仔裤?纪录片视线紧贴产业链,第一线直击,由棉花的种植、採摘、纺织、製衣,而至销售出口,目睹中国棉花产业之全貌,直探棉花覆盖下各式产业相关人士生活,无论棉农、纺织女工、中盘商、大宗出口。棉花活儿从来不简单,指上柔软蓬鬆,日子要怎麽硬挺才能过去,一团棉花揉出千百种生活型态,耗时八年,银幕上呈现今日中国棉花史,也是一页农工生活史。  「在中国,与棉花这条生产链相关的人数以千万计,我们解读棉花,也想从中解读『中国製造』之于中国普通人的意义。」──周浩活死人归来2欢乐分裂护士小姐香料与魔法幸存者:珍珠岛 第七季滇西往事双截龙2016腊肠狗卞赫的爱情老师早上好联邦调查局第四季藏草青青月老传之幽冥绝爱恨一线牵同伊八仙桌熊家餐馆第二季边缘干探献给国王的无名指罗马帝国荒淫史夺命煞星宝莱坞之国王归来桌子亚种不要跟外星人说话不期而至第二季养虎为患第一季三宝闹深圳爱情珠宝一无所有星际之门SG-1第二季幸福吻上我的脸洗黑钱 (粤语版)插翅难逃2000影之车1970007之明日帝国国语因为谷桂花魯邦三世 Part6百万小宝贝信使2稻草人好事成双为你而来卡戴珊家族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剧场版

 长篇影评

 1 ) 《棉花》

昨天看了2014年金马奖的最佳纪录片《棉花》,主要展现了参与棉花种植、采摘、纺织和最终衣物生产的劳动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要是以前,我对这部片子所聚焦的这群人的状态应该是不太能感同身受的,但是前不久因为一个小手术住院,同病房的就有务农的农民和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通过与他们的聊天,我才更深刻的理解了一些东西。

《棉花》开篇就是对棉农的采访,当他们说到农民的生活就是“辛劳又没有保障”时,我不禁想到,就在一周前,旁边病床的以种植蔬菜和中药材为主要经济来源的那对夫妻,跟我说过几乎一模一样的话。其实,我对这个“没有保障”是不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我没有真正经历过他们的生活,我想可能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吧:

春天播种,要到秋天才能看到今年的收成,如果由于虫害或其他不可控的自然灾害,导致收成不佳,不光可能赚不到钱,甚至还不够抹平这亩地的成本。就像片子里棉农说的:这一亩地的总成本是1160一年,1160以上就有收入,1160以下就啥也别想。棉花的收购价格是4元一公斤,达不到300公斤的亩产,就只有喝西北风去。

就算收成不错,由于市场的因素,导致价格被压的很低,或者销路出现问题,也会影响当年的收入。

还有就是看病的费用问题。虽然现在也有新农合这样的医保形式,但由于他们缴纳的医保费用较低,因而报销额度比较小,比如10000多的住院费只能报3000。其实我国的医疗费用算是比较低的了,但是像我旁边床的这对夫妻,2个月前刚做手术花了1万多,现在出现了新的情况又得来做一次手术,又是1万多,两次的自费费用加起来,差不多就是他们今年卖那2亩中药材赚的钱,感觉有点像电影《秋菊打官司》里描述的那样。他们在当地算是收入中等的,比他们条件还差的就更可想而知了。像江浙一带的更加富庶的东部农村地区可能要好点,但是像广大的中西部农村,这种问题应该是普遍存在的。不是看病贵,而是可支配收入太低。

所以啊,片子里棉农会感叹:还不如去城里打工,至少干一个月就能挣一个月的工钱。可是这些在城市的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呢?在棉花纺织长,在衣物加工厂,工作的枯燥就不说了,还会面临工作环境恶劣,比如厂房里没有空调,温度高达36度,还有就是有时工作时间会很长。一个女工说到:因为到城里打工,小孩就留在老家,她说她无法去引导小孩的性格成长,而且时间久了也会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疏远,在老家务农的话,虽然穷点,至少能把小孩带在身边。

 2 ) 棉花

棉花像是喝了一杯温水,虽然少了锋芒和尖锐,却也始终有一股酸楚在胸口涌动。触动我的不是这条赴疆种棉、棉纺织、成衣制造、卖场销售、出口返销的棉花产业链,而是这条产业链上各个环节背后的人们,他们的神态和语言像极了我记忆中的乡亲,片中记录下的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引人深思而又弥足珍贵,足以作为转型期中国面貌的载体,成为未来的历史。

 3 ) 平淡无奇的事

看这部片子的主要收获就像看NHK纪录片,了解了整个产业链的细节,滑县农民工(大多为女性)如何塞进58个小时的列车奔赴新疆采棉,住的是怎样的集体宿舍,早晨天还没亮如何坐拖拉机赶赴棉田;生计上面临什么情况,对生活的看法如何;河南本地的棉纺工人怎样工作,跟雇主酝酿了哪些矛盾;广东的牛仔裤工厂如何被订单催逼,订单如何在订货会上产生……下单只是嘴皮子动动,工厂里却是半夜不眠,这种对比让人心生感慨;借助事实与事实之间相互回响,纪录片正适于制造此种感慨。

纪录片的一个责任就是把抽象概念和描述具象化,提供那些在抽象描述中遗漏失散的细节,这些细节又是尤其宝贵的,因为抽象知识若不是以具体的、经验的、细节的知识为基础,就根本是可疑的。因此我不轻易给纪录片打低分——如果观看之后不去关心自己在经验领域有什么收获,只喜欢“高屋建瓴”地讨论一些空洞的“纪录片创作”问题,这可以说是捡芝麻丢西瓜。以上是针对复旦大学这场放映后讨论环节的感想。

工人和农民在镜头里,不像流浪汉、妓女、政客、算命先生那般有个性,原因大概是他们的确缺少个性,是普通人,面临普通人所面临的生活结构。所以镜头里工人和农民生活的“精彩”程度其实跟我们——作为普通人——的生活的精彩程度相仿。不必期望太高。事实上,正是由于“普通人”的生活平淡无奇,我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到一种沮丧:人们像蚂蚁一样活着,彼此之间并无分别,并无分别,浩浩荡荡的外出采棉队伍只是分享同一个命运,同样为生活计谋,同样劳苦,有同样的理想,为同样的理由争吵。这就是普通人!

延威(女主角)在一个采棉的镜头中感慨生活(正如其他农民在劳作的镜头中故作感慨一样),说:“你说来这么远,挣一点儿钱,回去花掉……人不能想,你说人啥意思?挣点钱再花光,弄点东西吃吃。”
但在同一个镜头中延威又说:“十年后我得要让我家变个样。以前我刚嫁过来时,他家可穷了。现在我感觉变多了,都是我努力挣来的。再十年后,都变成一个大家了。”
接着却说:“就应该娶儿媳妇了,娶儿媳妇了……到时候我又该受气了。还享福呢,上面有婆婆,下面有媳妇。”
怀疑人生的意义,但又毫不怀疑地坚守某一项意义;明知道生活的结局和苦楚,却身不由己地促成这结局和苦楚。相互矛盾的哲学在头脑中并存;被生活的自相矛盾牵引。这好像很有戏剧性,但正因如此,正因为他们不触碰、突破这矛盾,才使得普通人成为普通人,做一些平淡无奇的事。

 4 ) 种棉花与记忆中的那列列车



-------------------------------------------------------------------------------
引言
棉花不种了,农民的辛苦依然存在;列车远去了,记忆的拥挤仍然还在。
一部纪录片,唤醒了记忆深处的一些片断。
这些片断于某些人陌生,于某些人来说,却是他的家乡。
-----------------------------------------------------------------------------



看纪录片有一种偷窥别人隐私的感觉。

正如在农村老家的时候,搬一个小板凳坐到众大妈旁边,听他们讲东家长西家短,张家媳妇儿不要脸。

震惊于徐童《游民三部曲》的暗黑(算命、麦收和老唐头),也感动于周浩的接地气。

周浩的纪录片涉及很多种题材。比如,讲农民工生活的《厚街》;讲社会小混混的《龙哥》;讲派出所日常的《差馆》;讲高三学生生活的《高三》;记录官僚日常的《书记》和《大同》(这两个猛!好奇导演是怎么说服县委书记和市委书记要跟拍他们的);以及讲农民和工人的《棉花》。

其中《棉花》和《大同》分别获得了2014年和2015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

第一次听到《棉花》是在看金马奖颁奖直播的时候,那时我还诧异,这个录片名字是如此直白,而且涉及没落的纺织业题材,到底能有多好看呢?

看过《棉花》后,恍然大悟。原来那里展现的,就是我父母的日常和我所经历的触动。

我的家乡地处华北平原。这里的农民提高收入的方式大多是选择种植棉花这种经济作物。相对于小麦和玉米这种一斤只能卖几角钱的粮食作物,三四元一斤的棉花对农民来说无疑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华北平原是富饶的,可是无论在哪,农民的生活永远是最苦的,而且没有一样农活是轻松的。

假如你看过《小森林夏秋或者冬春篇》里的爱酱在大山里的劳作,并对着大地母亲搔首弄姿,导致你产生想做一回农民的想法,也只能祝福你去日本做农民吧。

虽然生长在农村,我却是拿做作业当借口的那种四体不勤、好吃懒做的人。

正像片中的红和强姐妹,终日劳作的父母对我们寄予了厚望,让我们一门心思读书,很少让我们干农活,只是偶尔带我们去体验一下农活的艰辛。

从开始种棉花的那一刻,农民的辛苦就一刻也没有断过。

春天的时候,开始平整土地,选种子,播种。

再到后来,一遍一遍地,一株一株地给棉花整枝打叉,还要一遍一遍地喷撒农药。

这个时候正是炎热的夏天,农活也越来越重。顶着骄阳,一株接一株地修理棉花株。

望不到边际的棉田带来的绝望,犹如初学者到游泳池的深水区里游泳,不容有懈怠,心里恐慌却怎么也游不到头。

整个炎热的夏季在这种重复的艰辛中过去。棉花株开花儿了,结出一个个棉花桃了,绿色的棉花桃在成熟过程中慢慢变黑了。

秋老虎时节,雪白的棉花从棉花桃里绽开,棉花开始收获了。

收获的季节,更加忙碌。如果下雨会影响棉花品质,卖不上好价钱。到了晚上,还要担心棉花在田里被人偷去。

第二天早上如果听到有人在大街上叫骂,一准是他家的棉花昨夜被别人偷偷地采摘去了。正如街坊四邻调侃村中有小偷小摸习惯的人家:“不种棉花,可是他家收获的棉花比谁家都多”。

棉花收获时,每个人在腹部围一个口袋,像袋鼠那样,采摘下来的棉花就放在口袋里。

正如歌谣唱的那样“袋鼠妈妈袋鼠妈妈有个袋袋,袋子就是为了保护保护乖乖”。

无论修剪棉花株,还是采摘棉花,整个人都要一直弯着腰,弓着背,犹如受酷刑一般。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农民的背也就这样渐渐佝偻。

片中爸爸把棉花苗从塑料薄膜里放出来的时候,还要像狗一样爬着,从田垄的这头爬到那头。

棉花桃绽出雪白的棉花后,棉花壳变得异常坚硬、锋利。一天的采摘过后,每个人的手会布满了鲜血淋淋的口子。年复年,那双双伤痕累累且粗糙的手就成了母亲们的手。

在我的家乡,大面积承包土地种植棉花的情况不多见。除了华北平原,新疆是另一个产棉大区。新疆棉花的品质据说比华北平原的棉花品质高。但是由于新疆地广人稀,承包大面积土地种植棉花是常态。

由于缺乏劳动力,顺势催生了大批的河南、山东等地的农村妇女在棉花采摘时节奔赴新疆打工。

这也就是片中展现的那位河南农村妇女在县政府组织下去新疆农场采摘棉花打工的一幕。

据说周浩正是在列车上遇到了这样一群妇女,才萌生出拍摄这个纪录片的想法。

片中,成千上百的中年妇女背起行囊,告别丈夫,乘坐着最便宜的绿皮火车结伴远赴新疆。

从河南到新疆,绿皮火车要走两三天,大部打工的人只能买到站票。

与片中表现的一模一样,我也有过一次和这样一群人同乘一列车的经历。

大概是2005年暑假末尾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要从济南去兰州。好像每人只花了55元钱就买了从济南到兰州的绿皮火车的半价学生票,站票。

这个时候,乘坐最便宜绿皮火车的人大多是到各地打工的农民工,和一些即将开学的大学生。

在济南上火车的时候,车厢内早已经人满为患了。我和刘杰一上车就把行李堆在了洗手池旁边,并且霸占了洗手池,一人拿一个小马扎坐到了洗手池的上面。

这样一坐就是30个小时,等到达兰州的时候,两只脚都是浮肿的。

火车进入河南地界,走走停停,上车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基本没有下车的乘客。

刚开始,乘务员在车厢里走了一个来回后,接下来30个小时内,我没有看到任何乘务员的影子,车上没水,更没人打扫卫生。

后来,我发现陆陆续续上车的人中大多数是农村的中年妇女。从他们的言谈中了解到他们是去新疆采摘棉花的打工者。

我见到的这群人,还没有像片中那样由县政府出面组织,统一行动。这群远赴新疆打工的人看起来还处于自发组织的状态。以至于还有人(看似是为新疆农场招工的掮客)在各个车厢间开始谈价钱,抢工人。

上火车的人越来越多。到后来,已经根本就没办法通过车门上下车,所有的人都是通过窗户来上下车。

晚上路过一站时,有几个女大学生要上车。由于没办法从车门上车,她们也是拼了力气从车窗爬进来的(丝毫没有钱钟书先生笔下“情人就喜欢爬窗子”的浪漫)。

因为是夏天,其中有一个女生穿着一件吊带的上衣,吊带分别在左右两个肩膀上系着。等到她爬进窗户,要踩着座椅下来的时候,一边肩膀上的吊带突然被扯开了。

那时,这个小姑娘无助、恐慌而且羞愧地哭了起来,也是她旁边一位去新疆打工的大妈帮她整理好衣服,并且腾出一点地方让她立足。

多年以后,我还是能依然记得这一幕。只是记得的是那位善良的大妈,还是那位羞愧的小姑娘?我也不知道。

火车上只要是有空间的地方都横卧着人,座椅下也都躺着人,也有人爬到行李架上,挤出个小空间,在上面小睡一会。

到了兰州站,我下了车。火车继续载着他们开赴新疆。从济南到新疆,走到兰州才算走了一半的路。下车时,我的脚早已浮肿酸麻。再过30多个小时,他们才能到达新疆。

自从上大学开始频繁乘火车的这十几年里,只有这一次的乘车经历印象深刻。有时也在想,他们到了新疆的打工生活会是怎样的……

看过《棉花》,它让我了解了这群人在新疆的经历。

或许,我碰到的那群人的经历比片中的人们还要坎坷,因为他们孤身去新疆,在他们下车的时候,可能也不会有热菜热汤等着他们。
 
后来随着粮食作物价格升高,大概2010年以后,小麦和玉米大概能卖到到一元左右多一斤。而棉花的价格依然是三四元一斤。

这样算来,一亩地两季产小麦和玉米总共也可卖到1500元左右。一亩地的棉花依然只能卖1500元。

想想种植棉花的辛苦,有的人家开始减少棉花的种植了。

 5 ) 为什么抵制外国牌子货还能“无形中伤害了自己”。。

看到有个人在这纪录片下的影评:“建议那些站在专门店门口抵制耐克,阿迪的年轻人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就会了解我们国家的现实状况,就会加深你对社会底层的了解与认知,就会知道冷静思考,客观分析。从种棉花的棉农到千里迢迢从河南去新疆摘棉花的女人,从纺织厂到服装厂的女工,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我们处于一个经济大融通的时代,不要头脑简单发热地认为抵制外国品牌,就是爱国,其实无形中也伤害了自己。一条牛仔裤里,可以看到的许多我们不知道甚至不了解的残酷现实。只有自己慢慢强大,独立起来,我们下一代才不会再用手去摘棉花去了……”

为什么我看完的感觉是这些牌子货可真该死啊。。

所以感觉现在大家抵制消费主义还是有点好的吧,反正牌子货都是:一百八一杯,听我跟你吹。。

而且抵制掉外国品牌,还可以扶持中国品牌割外国韭菜的啊。。不过好些买牌子货的人好像就对中国的牌子货不感冒,那想在中国做起来好像还是蛮难的。。但也可以墙外开花墙内香啊。。

 6 ) 记《棉花》纪录片

从主题的方面来讲,不得不说《棉花》这部纪实性的纪录片在导演周浩的剪辑下,深切刻画了一群“棉花人”的生活。从棉花种子开始到棉花被做成各式的衣物用品,是以棉花为线将人的真实生活借助棉花这一载体得以表现出来,呈现出了一个纪录片的真实性。看《棉花》这一纪录片,我们从一群生活最底层的人入手,借助棉花的种植,采摘,运输,生产和倾销一条生产线的过程呈现,呈现的是一些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他们穷苦,劳累,收入低下,受教育程度低,守着自己的一片土地过日子;他们勤劳,努力,为生活奔波,努力为孩子创造好的生活条件。这是一群小人物的生活,从这些小人物的生活里体会到人生百态,有对社会有更多的思考,而不是限于某一些方面。

 短评

紧跟时事,才来补这一部。友邻们说得好:墙外人和墙内人,都只关心“棉花”,而不关心种/摘棉花的人。但其实也很惭愧,除了听说过那个58小时的绿皮火车,我对西北的棉花产业也知之甚少。如今,迫于人力成本的升高,xj已推行机械化采棉,墙内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对农民的剥削已经没有了”。而国外的名牌服饰,作为低价棉花最大的受益者,装聋作哑那么多年,如今却有脸来指责墙内。仿佛墙内外合谋似的,要你接受“发展就是硬道理”,时过境迁了你连控诉都来不及。但剥削只不过是换了种方式罢了。这次事件让本不被看到的省份变得可以被谈论,也算是好事。

3分钟前
  • 最后一代蔡特银
  • 力荐

中国农民一公斤棉花才卖4块钱,农民为何不罢工、不抗议,为何不把棉花价格提上去呢?他们不能,他们没有话语权。农民不傻,他们知道人家收走了棉花,纺成线,做成衣服,获取了利润再卖给他们。但是他们无能为力。而纺织、缝纫的女工,也无能为力。

5分钟前
  • 9o1o31
  • 推荐

看周浩导演的《棉花》,对新疆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被媒体和网民情绪化渲染,近年对这个区域充满神秘恐惧,其实老百姓的日常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棉农一家选得好,种棉、摘棉、纺棉、做棉质衣裤都是平民,工蚁一样讨生活。《棉花》可与贾樟柯导演的《无用》对照观看,题材接近,视角和表现方式不一样。

1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简单地说,当农民没有不辛苦的。”

15分钟前
  • 宋乐天
  • 推荐

昨天说起棉花这事,有友邻非常不解,如今现代化程度那么高、购买采棉机又有国家补贴,哪还会有强迫人工采棉的可能。这个纪录片拍摄于十多年前,人工采棉的情况肯定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有人工采棉不一定就存在严重的劳工纠纷。我想说的是有无人工采棉,人工率是多少,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大部分中国人都很难有权威的信息渠道去了解,更何况是更深层次的矛盾。我们对中国现代文明先进程度的盲目自信,跟一些外国人认为中国之落后的程度是一样的。

17分钟前
  • 唐朝
  • 推荐

少些主义,多些人

20分钟前
  • 唐多散人
  • 力荐

去年新疆种棉花大亏本,今年我们南疆这边大片大片的棉花地都改种向日葵或是甜菜等经济作物了。这个夏天向日葵地成了南疆第一站一道亮丽的风景。往年在村口成群结对来买馕、吃羊杂汤的摘棉工,今年不会出现了。躬耕于棉田的新疆农民,在棉田里挥汗如雨采摘的采棉工,壮观场景的另一面是生活的艰辛。

24分钟前
  • 秋色波连波
  • 推荐

第一部周浩,现场电话连线导演提问,他自己提出了一个关于摄影机和被摄对象距离的问题,太远了不能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太深入了又会迷失自己。关于这个度的标准,导演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不会让自己和对方“尴尬”。对于这部片子可能更多的还是呈现吧,并没有过多的介入。回去有空补一补导演其他纪录片。

25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FIRST青年影展展映】从地里的棉花苗到成熟、采摘、纺织,再到外贸服装工厂的生产、倾销。在平静剪辑手法下,一整条产业链的各个阶段交替展现在观众眼前。无论哪个产业链上的人,都在极其微薄的收入中挣扎,也在辛勤劳动之余苦中作乐。视角依旧踏实平行,可惜深度不足。煽情音乐也过于泛滥。三星半

28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这篇纪录片不是狠狠打莹姐的脸吗?!!紧急下架!🆘

33分钟前
  • Myron
  • 力荐

3.6星。产业链、价值链、增值链。众生皆苦啊,底层尤甚。

37分钟前
  • 夏日的小西瓜
  • 推荐

妹妹,你继续读书了吗?现在摘棉花还用手吗?你们想种什么就能种什么了吗?你们的工资拿到一个正常数吗?我不知道,我听不到他们的回答。

40分钟前
  • 人为何要学法语
  • 力荐

自己也拾了三年棉花,好熟悉

45分钟前
  • 米格米格
  • 推荐

本片的关注视角是棉花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状况,这或许是周浩导演出道以来最具财经记者特质的纪录片主题,然而导演无意于在片中进行充斥着冷冰冰数字的产业经济分析,而是仍然把落脚点放在这些环节各自牵涉的人的生存状态上。

48分钟前
  • 江海一蓑翁
  • 推荐

周浩是带着一种真挚的同情,而不是一种批判的视角去观察、记录这个产业链上的底层人群的。多年前的片子,自然无法直接回应这两天被突然引爆的棉花问题,但今天新疆棉农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如何,到底有没有强制劳动的情况存在?听不到提问,也没有结论。基本事实都不清楚就忙着站队、忙着制裁、忙着鼓吹情绪,这种姿态甚至不是愤怒、不是抗议,只能说是最廉价的狂欢。什么样的人才能枉顾同胞的生活,既不追求真相,也不在意后果,借着这样的事情狂欢?还是说在所有的政治角力面前,事实早就不不重要,试图寻找真相不过是一种孩子气的天真?

51分钟前
  • slowlycatcher
  • 力荐

离得太近了,近到私密。佩服导演和摄像们接近采访对象并取得其信任的能力。

52分钟前
  • 力荐

要先爱人而不是只知道关心棉花 关心爱国还是辱华

55分钟前
  • 电抱鸡娃子
  • 力荐

建议那些站在专门店门口抵制耐克,阿迪的年轻人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就会了解我们国家的现实状况,就会加深你对社会底层的了解与认知,就会知道冷静思考,客观分析。从种棉花的棉农到千里迢迢从河南去新疆摘棉花的女人,从纺织厂到服装厂的女工,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我们处于一个经济大融通的时代,不要头脑简单发热地认为抵制外国品牌,就是爱国,其实无形中也伤害了自己。一条牛仔裤里,可以看到的许多我们不知道甚至不了解的残酷现实。只有自己慢慢强大,独立起来,我们下一代才不会再用手去摘棉花去了……

59分钟前
  • 马哥
  • 力荐

男子种棉在犁地,女子采棉在新疆,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孩子们才能有这吃和穿,恁要不相信啊,请往那产业链上看,商场的牛仔裤,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裢啊~~~

6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作为一个苏百佬,在我所有有关劳作的童年记忆中,种棉花都是最痛苦的,机械化程度最低,劳动最为密集,极其辛苦,更何况是这种外出务工专事摘棉花呢?“给我再多的钱,也不想再干了”,但90年代末本世纪初仍有50、60后的女性沿着陇海线一路向西进入加入采摘大军。之后的70后80年代的年轻人则选择到长三角的电子工厂。正如东方治水社会倾向于形成专制主义一样,棉花这种作物性质倾向于形成“群体性的苦力劳动”……可想而知,当内地人很少再愿意去新疆劳动,采棉机械化程度在逐渐提高但也没那么高的情况下(机器采摘碎叶多,人工往往是最好的选项),采摘棉花的用工荒是如何解决的?巨大的原材料供应是如何实现的?现在连工厂劳工都不能做到很好的劳动保护,更何况是采摘棉花这种非正式的农业临时劳动?

1小时前
  • 芒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