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电台

HD中字

主演:约翰·罗宾森,埃里克·罗伯茨,希瑟·玛塔拉佐,达尔莱尼·凯茨,里奥·菲茨帕特里克,奥克斯·费格雷,Mike Sutton,Hannah Kurczeski,Michael Fegley,Preston Edwards,David Lee Denny Jr.,Jacinth Headlam,Michael Everett Johnson,Valerie Bittner,Martin Ewens,Maxwell Scott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摇滚电台 剧照 NO.1摇滚电台 剧照 NO.2摇滚电台 剧照 NO.3摇滚电台 剧照 NO.4摇滚电台 剧照 NO.5摇滚电台 剧照 NO.6摇滚电台 剧照 NO.13摇滚电台 剧照 NO.14摇滚电台 剧照 NO.15摇滚电台 剧照 NO.16摇滚电台 剧照 NO.17摇滚电台 剧照 NO.18摇滚电台 剧照 NO.19摇滚电台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最好的时代 最棒的摇滚

    电影表现了一个以摇滚乐为精神食粮的年代,精心挑选的几十首摇滚金曲轮番上阵,观赏性确实很强,从冷幽默到下三路,英式笑话随处可见。导演尽情地展示了男人间的快意潇洒,他们只为音乐而活。

一艘船,一群人,这个海上电台管理松散,但是分工合理;D J们主持风格各异,自由自在地漂浮在音乐的洋面上。电波从船舱里传出,收音机把他们的声音带进千家万户。《海盗电台》(The Boat That Rocked)除了这处主场景和主角们,剩下的只有两拨人:一心试图搞垮电台的无聊政客,电台的超级粉丝和忠实拥趸。影片的转场切换大多在这三部分做文章,往往音乐声一响起,一边是政客的咬牙切齿,一边是听众的欢呼雀跃,冷热两重天。

电影表现了一个以摇滚乐为精神食粮的年代,精心挑选的几十首摇滚金曲轮番上阵,演员们的服装造型更是标准的英伦范儿。《海盗电台》的观赏性确实很强,从冷幽默到下三路,英式笑话随处可见。不说载歌载舞的耍酷段落,光是几处带点荤味的段子都可以把观众搞得乐呵呵了。光溜溜的童子鸡卡尔为了第一次煞费苦心,却接连撞墙,丧气不已。结果每逢周末,支持电台的Groupie(原指仰慕并追随摇滚乐手的人)都会来拜访他,然后上演翻云覆雨的固定节目。

 《海盗电台》以卡尔的上船经历,带出一个年轻人的觅爱和寻父之旅。摇滚带来的绝不是颓废、萎靡和失败,它同样能给人类制造幸福、快乐和满足。片中的摇滚乐,被诠释为个人跟政权对抗的手段,让观众的思绪回到激进的60年代。导演有意识地用耀眼的光亮笼罩电台的每个角落,尽情地展示男人间的快意潇洒。这艘船上几乎没有矛盾的存在,他们只为音乐而活,音乐才是那门默契的交流语言。

《海盗电台》群戏很多,导演理查德·柯蒂斯(Richard Curtis)展现了良好的喜剧片功底。剪辑速度较快,节奏感掌控得宜。以圣诞餐桌一段为例,话题主导、中心人物还有不同D J的性情差异,都能得到反映和顾及。

当《海盗电台》重演了一次灾难片里的船舱进水,影片迎来了真正的剧情高潮。一直到喜出望外的“千舟齐发来相见”,它的煽情方式变成了十足的男人电影,跟《勇敢的心》高呼“freedom”如出一辙,只不过这里换成了更显激情的rockN’roll。每个人都看到了别人伸出的援手,情有所归,这样的结局,完美到让人难以置信。海盗电台沉没进北海,但是这群人的心不死,摇滚的时代,不会结束。【南都 http://gcontent.nddaily.com/2/a2/2a27b8144ac02f67/Blog/30d/15774e.html

    性、毒品和摇滚乐,加上大量的60年代怀旧情绪,这是理查德·柯蒂斯写下的赞美诗,献给属于海盗电台的那段狂野岁月。———DerekElley(《综艺》)

    一盒关于成功与失败的混音带,以主题来说电影可能有点太过圆满,但是轻松活泼,很有观众缘。 ———《帝国》杂志

 2 ) 献给你们他们和我们~~~

谨以此片献给长期奋战在第一线的各种动漫,电影,美剧,日剧汉化组们和制片人员,
献给游戏开源提供者,
献给D版碟商和书商,
献给打口老板们,
献给所有以非法合法形式冲破文化壁垒的勇士们,
献给所有数十年如一日的亚文化传播者们,
献给一切我们应该致敬和歌颂,并勇敢的捍卫人类正常趣味儿和乐子的人们~
长生天保佑诸君,乌拉~

 3 ) 关于海盗电台的原型。

翻译自英文维基百科,有删节。

卡罗琳电台是《海盗电台》这部电影的背景原型。它的创立者为爱尔兰音乐经纪人及商人罗南·欧雷海力Ronan O'Rahilly。当时的唱片公司巨头EMI,Decca,Pye和Phillips联手垄断,与电台联手,拒绝播放小音乐经纪人发布的音乐作品。在O‘Rahilly被Georgie Fame唱片公司旗下的卢森堡电台拒绝播放他的音乐后,受到了当时活跃着的斯堪迪纳维亚及荷兰海盗的影响,罗南竟然筹集了一笔足够的资金以购了合适的邮轮。1964年二月,罗南获得了一艘排水量702吨的前丹麦游轮弗雷德里茜娅号,并在他父亲所拥有的爱尔兰港口格林诺将它改装成了一艘电台轮船。同时,阿伦·克劳福德的亚特兰大项目组织也在格林诺装备了电台轮船MV Mi Amigo,这是头两艘投入使用的电台轮船。
电台轮船的投资来源于六位投资商人,包括皇后杂志的约瑟琳·斯蒂芬斯,她在卡罗琳电台里拥有头号办公室。再去美国募资的途中,罗南在《生活》杂志上看到肯尼迪与他的孩子在奥瓦尔办公室的生活照,他的女儿卡罗琳此时正在大闹天宫扰乱公务,这正是他所想要的效果。罗南便以卡罗琳这个名字为他的电台命名。

首次广播
弗雷德里茜娅被重新命名为卡罗琳音乐电台。它挂靠在费利克斯拖的外海上,并于1964年3月27日,周五首次开始试行播放。翌日,卡罗琳音乐电台开始在1520kHz波段上正式开始播放,并由西蒙·迪主持了它的官方开幕式。其首播节目由克里斯·莫尔主持,并被预录了下来。卡罗琳电台的第一个音乐主题是瑟隆纽斯·蒙克所作,吉米·麦克格里夫演唱的的爵士乐主题"午夜旋律"。1964年3月,伯明翰的财富乐队录制了歌曲《卡罗琳》并被卡罗琳电台作为他们的主题音乐。午夜旋律限于节目“明天的世界”的播出而于北卡罗琳电台停播。电台的口号自我标榜为你的全天音乐电台,但它最初的广播时间为一周七天、清晨6点到傍晚6点。
为了和电台名字押韵,卡罗琳(Caroline)电台自称他们的电波长度为199米(one nine nine),实际上它的电波长度为197米(1520kHz)。荷兰海上电台站维罗尼卡电台为192米(1562kHz)。亚特兰大电台为201米(1495kHz)。
卡罗琳电台的播放功率是20kW,由两台10kW大陆电器的信号发射器组成。早六点到晚六点的播放时间,是为了避免与卢森堡电台的竞争。晚六点停播后,又于晚8点重新开播,直至深夜。这则是为了避免与电视播放的黄金时段相错开。卡罗琳电台的流行音乐节目的主要受众是家庭主妇,之后,又开始针对儿童。由于避开了强烈的竞争,卡罗琳电台赢得了数百万的日间听众。

与亚特兰大电台合并
1964年7月2日,亚特兰大电台与卡罗琳电台的公司,亚特兰大项目责任有限公司以及星球制造责任有限公司宣布合并,由克劳福德与罗南作为联合公司的经理人。当天晚上八点,亚特兰大公司关闭,重组后的南卡罗琳电台在MV Mi Amigo上继续漂泊在小镇海边弗林顿附近的海面,而MV卡罗琳以北卡罗琳电台的名字进行广播。MV卡罗琳从费利克斯拖沿着不列颠海岸线驶往马恩岛,一路广播。而上面的DJ只有汤姆·洛基与杰瑞·莱顿两人。MV卡罗琳在7月13日抵达它的新抛锚点。这两个站点因此而能够覆盖到英伦三岛的绝大部分面积。之后他们在陆地上预录了一些节目,将它们带到两艘船上同时播放。
1965年10月,罗南使克劳福德对MV Mi Amigo产生了兴趣,并且鼓励负责北卡罗琳电台的汤姆·洛基对节目进行一些改动以从伦敦电台夺回听众群。洛基雇佣了一支新的DJ团队,并且引入了一种全新的自由播音模式,因此于1966年八月大获成功,为卡罗琳电台赢得了二千三百万的听众群。
在伦敦电台离开英格兰海岸,开始正式广播之前,它与卡罗琳电台之间曾有过一桩失败的合并案。

DJ名人
1964年3月28日,卡罗琳电台的第一个项目,是由克里斯·莫尔主持的。之后,汤尼·布莱克本,汤姆·洛基,雷·特雷特,罗杰·德依,西蒙·迪,汤尼·普林斯,斯巴格尔·穆尔顿,凯斯·斯库斯,强尼·沃克尔(Johnnie Walker,现在成了有名的鸡尾酒的名字),罗比·戴尔,大卫·李·特拉维斯,汤米·凡斯,鲍勃·斯德瓦特,安迪·阿切尔等DJ都变得十分有名。有些从美国和旧英帝国属国来的DJ,比如格拉汉姆·韦伯,汤姆·洛基,安培拉·罗斯科,斯蒂夫·杨,凯斯·汉普谢尔,克林·尼可和诺曼·圣约翰也广为人知。DJ杰克·斯贝克特,美国纽约WMCA的“好男人”节目主持人也定期地为卡罗琳电台录制节目。同时,他们也播放与美国联合录制的节目以及预录的宗教节目。BBC2台的克林·贝利和经典调频的尼可·白雷因为收听南卡罗琳电台的新闻而开始自己的事业。
在1965年9月中旬,MV Mi Amigo的员工和DJ们迎来了1960年的著名流行歌手希尔万·怀庭汉,她在周末到船上客串并且发布了她的新单曲《We don't Belong》,由于一阵暴风来临的缘故,她无法离开船上,被迫在船上过夜。她是唯一一个在船上过夜以及帮忙录制歌曲,讲顺口溜并且最终关闭播放的歌手。
Mi Amigo在漂流
1966年1月20日,MV Mi Amigo在一场风暴中被扯断了锚绳,沿着海边费林顿漂流了好长时间。工作人员最终成功获救,然而由于船体严重受损,不得不将船停在荷兰的赞丹进行维修。1月31日至5月1日之间,南卡罗琳电台在切塔二号船上播放。该船属于瑞典海上电台席德电台的布利特·瓦德纳所有,由于波罗的海上的浮冰,席德电台正处于休眠期。切塔二号装备了调频广播,Mi Amigo号上的10kW信号发射器勉强可以给它当天线使用。虽然信号很弱,但至少确保了南卡罗琳电台的广告收入得以维持。
Mi Amigo号重新返回海边费林顿时,它重新装备了50kW的新信号发射器,预计于4月18号恢复广播。波长259米,使用与北卡罗琳电台使用相同的1169kHz频率,但实际上波长为252米。最初,信号发射器的功率对天线绝缘层来说太过强大了。于4月27日,Mi Amigo全面运行。南卡罗琳电台的259波频很接近于伦敦电台的266米(1133kHz)和BBC曙光节目的247m(1214kHz),最终,北卡罗琳电台将波频迁移到了257米(1169kHz),但它仍然称之为259波段。

---------------------未完待续,2013年6月30日的工作档------------------

城市电台事件

1965年10月起,Caroline电台和城市电台开始洽谈前者接手后者的相关事宜。城市电台是在颤抖海滩边的二战遗留海上工事里发送广播的。. 前亚特兰大电台台长,时任Caroline电台台长之一的Oliver Smedley少校,与城市电台的老板,乐队经纪人Reginald Calvert达成了伙伴关系,并且在工事里安装了一台功率更高的信号发射器。然而, 根据Gerry Bishop的书《海上电台》,这台信号发射器十分陈旧,无法使用,Smedley之后取消了这次交易。

1966年6月20日,Smedley带着10个工人登上了颤抖海滩的军用工事,抢走了Smedley资助购买、但始终没能赎回资金的信号发射器。第二天,Calvert来到Smedley在埃塞克斯,萨弗伦沃尔登的家,要求他让那群强盗离开军用工事,并且归还重要的信号发射器部件。经过一番暴力的搏斗,Calvert被射杀。Smedley手下的人占领工事到6月22日。

7月18日,Smedley被以谋杀罪起诉,后改以误杀罪起诉。 Smedley的审判于10月11日在切姆斯福德巡回法庭开庭,而法官随后无罪释放了他。

---------------------未完待续,2015年5月15日的工作档------------------

非法化

1967年,英国颁布了海洋广播犯罪法案, 宣布资助离岸广播电台或在离岸广播电台发布广告为非法行为。 在早先1966年的众议院讨论中,政府声称海盗广播电台干扰了正常海上救援频道,对艺人、唱片公司和创作者毫无忠诚。更甚者,海盗们占用电波频段的行为违反了国际条例。马恩岛议会试图将北卡罗琳号排除在非法化之外,并就该法案被强加于马恩岛向欧洲法庭提出上诉。四个仅存的离岸电台中的两个——伦敦电台和270电台被迫关闭,但两艘卡罗琳号躲进了荷兰海域继续进行广播,在那里,直到1974年无证广播的船只才被宣布为非法行为。

当1967年8月14日,海洋广播犯罪法案被确立时,卡罗琳电台改名为卡罗琳国际电台。六周后,BBC开始为1号电台做广告,1号电台以极为成功的海盗电台伦敦电台为模板,雇佣了大量的前海盗DJ,而BBC轻音乐频道,第三频道和家庭频道则相应改名为2,3,4号电台。

1968年3月3日,Mi Amigo号和卡罗琳号在开始播报之前,被登陆并且捕获。它们被打捞公司拖拽至阿姆斯特丹作为对荷兰招标公司Wijsmuller Transport的欠款抵押。

1970:北海国际电台(RNI)

1970年3月24日,英国大选期间,一艘名叫梅伯2号的船从英国东海岸离岸,开始以“北海国际电台”(RNI)的名义开始广播。RNI有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电台。但它的中波频道被英国政府屏蔽。7月13日,RNI与 Ronan O'Rahilly合作并改名为卡罗琳国际电台。卡罗琳电台为持证商业电台做广告,为保守党做政治宣传,并且反对工党。在大选过后,RNI恢复原名,但仍然遭到新选出的工党政府的屏蔽。直到RNI离开荷兰,返回其起锚地,屏蔽才得以解除。

1972-1980: Mi Amigo 重生
1972年,Mi Amigo号作为废弃船只被爱好者Gerard van Dam在拍卖中购得,他原计划将废船改造成电台博物馆。 O'Rahilly 承诺,如果van Dam 能够使船只回到可播报状态,他愿意偿还van Dam为此所支付的一切款项。船自荷兰的海边度假胜地Scheveningen起航,并开始向荷兰开始广播。它重开时名叫199电台,但很快改名回卡罗琳电台,并且凑齐了华丽的顶级团队。 DJ Chris Carey,他在播报时用名Spangles Muldoon ——他本人自己也是一个电台老板, Roger “纤细” Day, Andy Archer, Paul Alexander, Steve England, Johnny Jason and Peter Chicago (真名 Peter Murtha)主持着电台。

1972年末,卡罗琳电台遭遇了经济危机。12月28日,被拖欠工资的员工们切断了Mi Amigo号的电源线并且自行解散了。晚些时候,荷兰皇家海军将员工们押回船上,在甲板上还发生了一起斗殴事件。两天后,Mi Amigo号被拖拽至 IJmuiden 并因欠款未还而被羁押。由于正值圣诞节期间,没有律师能够来提供律师函,于是船持续停靠在阿姆斯特丹港口。O‘Rahilly试图让它重返海上,但由于船壳受损,在律师函被签署之前,Mi Amigo号得到修复并且离岸航行。


Mi Amigo 号沉没
1980年3月20日,伦敦时间午夜刚过,, 在一场风暴中,Mi Amigo号由于锚索断开,漂流并且沉没了。它持续进水,员工们乘救生艇逃离。虽然发电机仍在运作,然而水泵早已不堪重负,船只于10分钟后沉没。 三个英国人,一个荷兰人以及他们的金丝雀(名叫Wilson,是以前劳务部总理Harold Wilson命名的) 被救起。Mi Amigo最后的播报来自于 Stevie Gordon 和 Tom Anderson:

(Gordon): "呃,我们很抱歉地告诉您,由于极端恶劣的天气以及我们的船进了好多水,我们要停业了,目前大家正在逃离这艘船。显然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地重新给你们播报,但眼下我们不得不暂时说再见。" (Anderson): "这实在不是一个好情况,我们得尽快完成播报,救生艇正等着我们。我们并没有离开,也没有消失。我们上了救生船,希望水泵能够撑得住暴雨的肆虐。如果真的撑住了,我们立刻就回来。如果没有……呃,咱们能不谈这个么。" (Gordon): "我相信无论如何,我们总会回来的。" (Anderson): "嗯,我也这么觉得!" (Gordon): "但是现在,我们必须得说再见。上帝保佑!"

Sheerness公司所属救生船Helen Turnbull上的船员因在Mi Amigo号于沉没时救援了播音员Tom Anderson, Stevie Gordon, Nick Richards以及Hans Verlaan而受到表彰。在滔天巨浪和凶猛的东北风中往返接近沉船13次的壮举为Coxswain Charles Bowry赢得了一枚皇家救生艇协会银质奖章. 他的每一个船员都获得了皇家救生艇协会的羊皮卷感谢状。

Mi Amigo号49米高的桅杆在海中保持竖立了6年。

======================2016年5月9日,完结========================

 4 ) 我们才是那群沉船的海盗

在所有人类经历过的时代中,我最向往的一直都是西方的六十年代。嬉皮士叼着烟卷在街上聚集,毒品使用如梦如幻,有人举着I’m a man的牌子走过大街,和平人士围在公共绿地上商量讨论,学校的树林里有人集体读诗,oh captain,my captain.

我们曾经也有过,可是很快有个著名的运动,将所有热血激昂的大学生镇压了。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运动,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人在付出血的代价。

所以当我看到Radio Rock被政府人员打压并且沉船的时候我开始感到恐慌,那些迅速涌进破烂船舱的海水漫过陈旧器械,所有黑胶唱片像是无根野草一样漂浮在海面上,老DJ伸手打捞却一张都够不着,Count在绝望中对着麦做着最后一次演播,他说“你们当权者别以为这样就一切结束了,年复一年,为了让世界更美好政客们将继续一事无成,但是全世界的年轻男女们将永远怀抱梦想并将它们写在歌里。”

那些摇滚,那些不死的热血,才是人类世界的奇迹。

我可能从来都不是按照正常轨迹走下去的女生,自闭、摇滚、抽烟、喝酒,甚至从初中开始就强烈地想要纹身。可是我的双眼依然时刻充满鲜血,等待着病态社会在崩溃的那一天喷涌而出去殉葬。我喜欢站在路边隔着乌烟瘴气的空气看着城市,听着吵闹的汽车声寻找风笛的源头,那声喧闹人群中轻轻的口哨是带领我紧握拳头走到出口的安魂曲。

六十年代阳光下的人们早已死去,他们抑或葬身大海抑或死无全尸。雨水或是海水都不能让他们的身躯腐烂,即便长出紫色美丽的尸斑全都大口诉说当年的故事。我们俯下身子,看着湖泊里的诗人渐渐老去。

曾经在《我爱摇滚乐》上面看过一篇《穿过骨头抚摸你》,他说“我们曾经信誓旦旦地说要听摇滚听到死,可是当我们工作了生子了,我们还能坚持多久”,看那篇东西的时候还是个高中生,披着好学生的皮暗地里愤青的高中生。那时候戴着耳机,满脸冷漠。可是我还是很记得在那个下午,我扭头对我的同伴说“我会的,我会听摇滚听到死的。”

摇滚是一个内心暗自骄傲的梦想,当我们在与各类不公对抗疲惫的时候,当我们觉得周围都已经风声鹤唳牛鬼蛇神的时候,当所有的政客都顾着自己权力不惜暴露自己二逼的时候,我们就像那群海上DJ一样,听着一张黑胶唱片,用F开头的字母冷笑他们看着他们气急败坏。

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所有的网民,所有的人民,我们这条船已经迅速地下沉,并且所有可见可能里,除了我们自己,再没有人能救我们。

我们不是嬉皮士,我们没有那个自由的时代,我们只是一群准备被放上流水线洗脑的木偶,只是一群注定会死在刺骨海水里的海盗。

 5 ) 天堂应该流动着摇滚唱片

中午看了《海盗电台》,我非常想看电影的前十名。
我发现,一个编剧,写自己并非那么心爱的题材时,理智七分,激情三分,
能写出十分完美的剧本,好看兼有个性,比如《真爱至上》;
而一个编剧,当他遇见自己心爱的题材,理智三分,激情七分,
剧本往往不那么完美,就像《海盗电台》。
但是,不完美的剧本,有不完美的魅力:
那扑面而来的生命热诚,超过一切,超过技法和编排,
电影结束时,所有人一起喊:“摇滚万岁!“
我简直要站起来一起喊!

当海盗电台船被打击沉没,老鲍勃在水里拼命捞他心爱的唱片,
生死攸关仍旧舍不得放弃一张,无数摇滚乐唱片在水里飞舞……
我突然觉得,天堂应该就是这幅模样!
有水,有音乐,有无数流动的唱片。

对了,还有一句台词我超喜欢:
眼看大船即将沉没,所有人扒着栏杆等死,
这时大家问那个永远有无数美女排队上床的帅哥:“你都说了什么,女人肯跟你睡?”
哥们很酷的说:“什么都不说,直到气氛不得不说的时候,就说一句:怎么着?”
怎么着?
所有人全部崩溃,眼下的境遇,太当得起那句“怎么着”了。
英国人的幽默感,有时还是很要命的。

 6 ) 删了恶心的部分,很好看的超长mix MV一部

【按】大半是摘抄,那天弄好不知道放哪儿,索性作罢,刚才不下心又找到了,就来贴上一帖。


看完片子,不爽,于是挑了豆瓣前五页三星以下的评论,不多,却都说的挺靠谱,且有人妙语连珠。

四星五星的,姑且认为大家都太渴也太可怜了,人家海盗电台有人说fuck,我们只有HX的豆瓣电台和充斥着阳痿广告的电台,奶奶的,于是失去了冷静的判断力。或者,是一种情结的满足,于是真觉得有意思。所谓爱上别处的生活,爱的不是某种生活,而只是别处。那艘船就是他们的别处。

我的观点如本文标题,有些镜头还是很漂亮的,摄影和剪辑都有出彩的地方,音乐就不用说了(只是挑一些牛逼的老歌串串,有一亿人可以做到)

太多恶心的内容了,比如所有正儿八经秀精液的和空不垃圾I love R'nR' die for music的;连青春都不生猛,娘兮兮的。另外这部电影对女性的态度令我很不爽,傻屌崇拜的厉害,搞得我看的时候连性欲都很低落。“山寨泰坦尼克+粉丝是多么有用啊!”的结尾,简直就是瞎逼烧钱。

说实话太让我失望了。不装逼的说,《真爱至上》那样水准的主流温情喜剧我超爱的。理查柯蒂斯怎么堕落的这么厉害。生生浪费了我钟爱的销魂老戏骨比尔奈伊。

我是不是该怀疑这部电影不是赞美摇滚的,它根本就是反讽的。它要说的就是:摇滚除了能让人在麻木的现实中YY一下,爽一把,骗几个妞儿,别的也干不了什么了。而大家爱的,就是这点精液+精神鸦片,瞎逼崇拜崇拜,再糊弄糊弄自个儿。

不过,有一句台词超爱的,私人青铜老师的“最亮点最英国”点出我的心声:西蒙同学说,老婆跑了我之所以活下来,因为我为音乐而生,我也能为音乐而死。我正一阵恶心,哪知那个小个子新闻联播说,我为新闻和天气而死。至少是为天气。这句台词太英伦太牛逼啦... @摇滚还是失败者大聚会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60778/


以下摘自豆瓣评论。马克用

诚然,摇滚这个常和性与酷沾边的词汇,略带神秘而又很难解释清楚,于是乎一大堆的青年蠢蠢欲动,仿佛哥摇滚了就是酷,哥摇滚了那姑娘就那啥了。 from 小角色 @教你如何成为一名伪摇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67860/

昨儿一朋友跟我说了一句话“摇滚乐是好多人的G点,稍微碰一下就射了”,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的观点是跟摇滚乐沾边的就不是傻逼,但凡有人喊一声“摇滚”,他们准不假思索的喊“万岁”并且痛哭流涕,可能这电影是拍给他们看的,摇滚乐里没傻逼么?有,多了去了。 from 鲍勃辛 @珍爱生命 远离烂片 http://www.douban.com/review/2585403/

希望有人能告诉我这不电影怎样看才能好看,我现在还坚定的认为把屏幕关掉看这部电影是最好的选择。 from 狩魔猎人 @真让我伤心啊!http://www.douban.com/review/2307817/

摇滚乐来自生活,没有发自生活的情绪只能停在摇滚乐的表皮。此片的生活在哪里?在船上?之所以在船上,正是制作者无法在生活中反映摇滚乐的影响,干脆取巧把故事的矛盾安排在脱离生活实际的船上。扒掉那层比基尼,剩下的就是瘦骨如柴的肉体,我看着,没有欲望。此片,煽情来的赤果果,就像类似“团结就是力量”的口号,你们欢呼吧。 from 早米庵 @摇滚乐就是文青的潜规则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02126/

我们来分析一下此片中比较high的因素:一:大量的老歌儿。对于不知道为什么喜欢怀旧为什么喜欢摇滚的怀旧青年而言,这就是大量的tits和hips,本能的刺激。二:以摇滚的名义互相操。对于当不上骨肉皮以及当过骨肉皮的朋友,这里属于拉近生活距离的手法,就好像毛片儿里虚幻的都是上门送外卖的诱奸主人公,让男的女的都觉得自己也可能赶上一样。三:打着摇滚的旗号做宁死不屈状。这个类同于被容嬷嬷扎针,纯粹是自找SM,而且极假。不过,快到高潮的时候哪管那么多,只管看就是了... from 死人青铜@手淫片儿之一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73887/

 短评

有没有六星啊?!!!! 笑中有泪

5分钟前
  • Jin
  • 力荐

啥叫牛逼?牛逼就是逃命的时候还用仰泳。。。。。。。

9分钟前
  • Zephyrance
  • 推荐

England, the Kingdom of Rock'N'Roll, the Nation of Hope

14分钟前
  • RITA
  • 力荐

西蒙佩吉或盖里奇那透露着精致的简单粗暴,在理查德柯蒂斯这里永远不会体现,他的电影包装精美色彩鲜艳,同时却也失去了英式喜剧的洒脱和随意,风格更近似于美式工匠电影;一群出色的性格演员(jen和roy看到你俩我就泪目了)也只能掩埋在表面性的摇滚精神和串场的名曲里了。

17分钟前
  • 彦夕
  • 还行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关键时刻,粉丝能救命啊……

21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与此同时,政府高官与国家电台却开始注意到这些无政府主义的小团伙,并多次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对策,从最初的封口令,到后来的军队驱逐,对抗愈演愈烈

25分钟前
  • (๑⁼̴̀д⁼̴́๑)
  • 力荐

Rock&Roll,rock the world!!!!!!!!!!!

28分钟前
  • neeeeeverland
  • 力荐

真特马的带劲!

30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一星给Richard Curtis,一星给所有的fuck,shit,testicles,一星那些听电台的美好的人,一星给大不列颠,一星给摇滚

35分钟前
  • 力荐

这无疑是我看过的,最摇滚的电影。

37分钟前
  • 灼热的海豚
  • 力荐

这是一个给人们梦想和欢乐地电台,这是一个乌托邦的电台,这里有爱,有梦,更多的是音乐带给人们的欢乐。是那些嬉皮士们 的DJ带给了人们这个只属于我们的电台。音乐很棒!摇滚万岁!

42分钟前
  • 推荐

摇滚、毒品和性永远是吉祥的一家。

45分钟前
  • Ran
  • 还行

我想说,给五星的人是有梦想愿积极心未死的人.给一星的,你已厌世你已反感一切美好事物,鉴证完毕.

46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推荐

《真爱至上》导演、《诺丁山》《BJ单身日记》《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编剧、《憨豆的黄金周》制片…依然励志,依然Happy Ending,依然内流满面。

4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六零年代Rock&Roll之魂巨燃,真男人的片子...真英国范儿的合拍!开着蒸汽船的勇敢海盗水手们,用自由的音乐大肆劫掠。女王的军队做作无能,所选的提督蠢笨可笑,男孩的初夜如此重要,千帆竞渡的自发救援很令人感动,这是传奇片嘛!这是现代浪漫海盗片嘛!这是勇于追随自由的一帮游骑兵嘛!

54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一种情绪

5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因为一直对摇滚无感,所以这部电影一直没有看,以至于差点错过。电影始终充满激情和浪漫,英伦风情美得让人沉醉,还充斥着对自由的执着。当唱片随着轮船的沉没而漂泊于大海汪洋,摇滚的疯狂已完全蔑视了一切。Rock'n'Roll!★★★★

59分钟前
  • Q。
  • 推荐

邪恶的政府 。自由放荡的R ock DJ 。这是1960s的童话。主题不是摇滚乐。整个故事只是努力从古老的摇滚乐时代里挤出边角笑料来。一群男人在船上。会发生什么。这只是部喜剧。1960s只是件衣服。下次换上70S。还有80S等着呢。

1小时前
  • melonking
  • 还行

遥远的保守年代,年轻人用摇滚乐冲击禁锢。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be gentle,but be firm

1小时前
  • 达斯佛™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