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妈妈

HD

主演:贾克琳·乔斯,胡里奥·迪亚兹,拜伦·盖斯勒,乔马利·安杰利斯,尼尔·瑞恩·塞斯,梅赛德丝·卡布莱,安迪·艾根曼,马克·安东尼·费尔南德斯,费利克斯·罗科,蒙·康菲多,玛利亚·伊莎贝尔·洛佩兹,鲁比·鲁伊斯,约翰·保罗·杜拉

类型:电影地区:菲律宾语言: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罗莎妈妈 剧照 NO.1罗莎妈妈 剧照 NO.2罗莎妈妈 剧照 NO.3罗莎妈妈 剧照 NO.4罗莎妈妈 剧照 NO.5罗莎妈妈 剧照 NO.6罗莎妈妈 剧照 NO.13罗莎妈妈 剧照 NO.14罗莎妈妈 剧照 NO.15罗莎妈妈 剧照 NO.16罗莎妈妈 剧照 NO.17罗莎妈妈 剧照 NO.18罗莎妈妈 剧照 NO.19罗莎妈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马尼拉现实最不堪的倒影

作者:方汉君

1

菲律宾影片《罗莎妈妈》(2016),对于马尼拉警察体系的刻画,毫不避讳,扫毒成了警方的生财之道,制度的弊端显而易见,自主权力过大促成毒品泛滥的主因,贫民受到毒品侵蚀与体制性的双重侵害,因毒品所引发的亲情、社会乱象等等都一览无遗。

如同片中的罗莎妈妈一家需拿出赎金20万,她于是提供了供货人马尔乔,抓获了马尔乔后,从他那(被毒打后,包含其妻需分摊的)得到15万,那罗莎一家还得凑齐5万,于是罗莎的三个儿女,各变其法,齐齐筹钱,当然会碰得一鼻子灰。女儿找姑妈借,被数落了一顿后,其子和姑妈还是给了点,小儿子只得靠出卖身体,跟吝啬的老男人磨来了一笔,大儿子搬着家里的电视机,满街的吆喝,最终还是卖给了警察局的人。

如此这般,这三兄妹好不容易筹齐了4、6万,带上搜来的手机,剩余部分,只得由罗莎去向人借20%利息的高利贷,这从四面八方筹借来的钱,等这对夫妻释放后,即需重操旧业还清所欠款项,因而也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上台伊始便开始大规模清剿毒品的活动,其中的扩大化和冤假错案在所难免,但一阵暴风骤雨过后的禁毒战役的收效到底如何,还要看现实中的真实效果,但如果不从制度的沉疴着手,可能还只是治标不治本,到头来势必死灰复燃,成了灭不了的牛皮癣。

片中结尾,罗莎妈妈喘着粗气借到了那点钱,被关了一夜,饥饿难耐,路过街边摊就买了一串串烧吃了起来,那混合着汗水与泪水的样子,疲惫、无奈又茫然,但她必须坚定,如果她垮了,这个家也就没了。如同导演所说的,亚洲的女人都有一种异常坚韧的品质,好像她们天生就是强者,但拍摄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可能是自己就生长于这样的家庭的缘故吧。

2

布里兰特·曼多萨的电影,让我想起越南导演潘党迪,他们都善于呈现底层民众的不堪心理。但曼多萨的影像更具纪录性,夜色中的街道,凌乱、伴随着雨水的泥泞,污浊横流又垃圾遍地,这种场景,连同片中所表现晃动的人影,真可谓菲律宾原汁原味的土特产。

布里兰特·曼多萨,1960年出生于菲律宾的圣费尔南多,大学学的是广告,在电影上算是大器晚成,45岁才拍出第一部电影《情欲按摩院》(2005),幸运的是获得了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金钓奖。《基瑞纳》(2009),在当年戛纳电影节上,被锡兰和李沧东认为是影展中最有创造力的一部电影。之后的《祖母》(2009)、《塔克洛班的困境》(2015),都为他赢得了盛誉。这部《罗莎妈妈》再度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饰演罗莎的贾克琳·乔斯功不可没,她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在曼多萨的电影中,摄影机跟随人物的交互走动,当然并非为了走而拍,而是因剧情需要。善用夜色自然光,亦非刻意,只是顺其自然。诡异低沉的电子乐,对应着各角色盘算的内心。片中大雨下的幻变,犹如霓虹光影在影像上涂抹的暗淡色带。且他尽量不打人工光,基本上都是自然光,这给我的感觉,其凛冽的情境,真是比现实还真实。

但看片中阴暗潮湿下的街道和破屋,好像摄影机憋足了劲,聚焦空间的功能,总能与传递的感觉连为一体,跟踪拍摄的前后左右位置,360度无死角,都会有所涉及,借此呈现角色情绪及心理的变化。这种看起来比较笨的表现手法,正是“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的混合运用。影片之所以很多场景是在黑夜,按导演的说法,因为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大都是发生于夜里,这在哪儿都一样。

《基瑞纳》《罗莎妈妈》这两部电影,都将马尼拉作为一座现代社会的“地狱”来拍摄,这多少是要冒风险的,好在菲律宾这个国度对于文化的管制还是宽松的。这里的人好像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忙,也没人管你拍什么,在这个国度,生活是第一位的。

3

《罗莎妈妈》框定马尼拉的一天两夜,起于夜的降临前,并在第二夜的到来后结束。影片一开始,便映照了马尼拉如地狱般的城市景象,一个是超市店员因为没有硬币便不再找还罗莎零钱,这当然也会在其它城市发生,但一般是商家吃点亏,在这吃亏的却成了顾客。另一个是的士司机不愿将车开进小巷,这说明司机惧怕的现实,这导致了她与小儿子拎着沉重物品淋雨回家。

接着有趣的是,罗莎穿过这混杂、狭窄又污浊的贫民窝居老街,吆喝着一路到家。老公在吸毒,明天我的生日还不让我嗨一下吗。罗莎还会帮着他吸。家里嘈杂无比,孩子们一个个以不同面目出现。忙如陀螺的罗莎,从摊子上买了饭菜回来,被一个可怜鬼纠缠着,给他一发后,还顺拿29比索。至少在亚洲,那个最累的永远是默不作声的妈妈。

真是不好彩,接着警察匆匆赶来,地狱式的图景慢慢拉开。罗莎夫妇因为贩毒被警方抓了个现形,搜查出了冰毒和麻醉品,然后带着这对夫妻急回3号派出所。铁证如山,看着办,20万,一个子也不能少,设套抓到上线,一起撸,没钱哪怕去掘地三尺也要凑齐……公权私用要达到极至。按导演的说法,电影很简单,就是三部分,罗莎、警察和孩子们。最后,通过三个孩子凑钱获释的过程,使得影片达至一个晦暗色调的高潮。

警察抓捕押送回派出所的这一路,让我们领略了何谓地狱般的马尼拉贫民窟。接着在警局审讯、说服及谈条件经过,很是逗趣,3号派出所更像一个临时拼凑的家。警察的儿子和另一个少年,都在这儿玩,他们拿到钱就去买烧鸡、啤酒和烟,他们当然不能白抓,总要有所斩获。小小派出所漫溢的趣味和凛冽形成反差,一方面警察之间的嬉皮逗乐,一方面他们面对被抓对象的各异态度和面目,都让影片有非同寻常的现实质感。

“徇私枉法”,借此赚取赎金,让这部电影的各棱角丰富多面,直到这对夫妇离开警局,低沉的配乐持续响起,看似粗糙却有质感的影像,看起来比现实更真实,街头的混乱与家里的零乱,形成对冲,地上的泥泞和天上的雨水,通过手持镜头的快速剪辑,深入到黑夜窄小的空间,宏观下的精细扫描。

大儿子杰克逊,小儿子凯文都没什么正经事做,只有女儿吉莲在上大学,她在片中的性格是最突出的,当警察搜了她的手机,她看到后要抢回来,被骂成了婊子,也要愤怒地上前撕扯,还是妈妈拉住她。但吉莲知道轻重,她知道眼下筹钱最重要。当她挨了姑妈的骂,也不回应一句,一切都得忍着。

小儿子凯文乖乖仔的样子,一开始就跟着妈妈提东西,后来父母被抓,他为了筹钱,只得卖春,却遇到了小气鬼,凯文求求他多施舍点,这当然让人心酸。大儿子逮到了举报其父母的邦仔,当街追打,却不敢懈怠,急忙要卖掉电视机。

4

饶有意味的是,罗莎告发了马尔乔,警察让他打电话给家人拿钱,他却偷偷打电话给熟悉的警察,这是当事人最禁忌的,招来一阵毒打,被打得不省人事倒在地上。其妻琳达赶来后,颤抖地以为丈夫死了,警察说他只是皮外伤,躺下就没事了。其妻只得忍气吞声地出去筹钱。罗莎夫妻当然就乖多了,丈夫内斯托只是一个跟腿的,除了吸毒就是一个甩手掌柜,家中一切都是罗莎操持,她用尽心力支撑着这个家。

我们注意到,片中马尼拉这些处于最基层的派出所,便成了警局生财的要害部门,他们权力够大,不用穿着警服,从抓人、审讯都没有身着警服。只有当他们拿到了犯罪人的赎金后,警官桑切斯才正儿八经地穿起了警服。他从派出所出来,走到警局,敲开局长的门,影片嘎然而止。想必观者都心知肚明了。这也是影片小小藏的部分。身为警察,他们当然知道警服意味着什么,前后的比对也就与剧情贴模了。

曼多萨说过,他在拍摄中,能够接触到社会中各种阶层的观众,这会给他带来最大的成就感。轻便的手持摄影机如一阵旋风卷进了马尼拉的底层社会,光怪陆离中,小偷、妓女、车夫、商贩、警察和毒贩等等,制造了影像密度的最大化,超越了新现实主义的表现,无疑是一种超验性现实主义影像。影片的生活流并不等同于生硬现实的刻板记录,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难得的掌镜能力,手中的摄影机真正成了他创作的手中自来水笔。

曼多萨的电影中,那些泛滥涌动的的马尼拉和菲律宾现实的各种奇观,他们苍蝇般附着于现有积弊丛生的陈旧体制上,各有其道的战战兢兢地生活着,边缘化和权力化相互寄生的格局,越来越挤兑并势成尖锐的倒影。由此,晃动的镜头下,在叙事上延展出的每个人物都发展出一个自己的世界,并附加到影像自身的复调体系中,如同曼多萨自己所言,这是“现实最真实的倒影”。

但我想追问的是,曼多萨的这种影像塑造,还能走多远。我们当然希望他一直这样拍下去,从技术上来说突破则成了必需,不可能如此一直手持与晃动。有扬有弃,变,与不变,则是一个拿捏度的问题。而在题材选择上,重复与相似,将是他面临的创作瓶颈,底层的现实,仍有深度挖掘的必要,比如在点与面上的拓展。也许他总能另辟蹊径,这也是我们乐见的。但我只想说,《罗莎妈妈》真的是棒极了!

2017、6、26

 2 ) 太简单太普通

故事太简单,随便看下中国日常新闻就知道这些事情是家常便饭,没什么稀奇,也不感人,也不出乎意料。 互联网真的不仅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大脑思想也改变了,以前资讯不发达,只能看看电视以及新闻报纸,而这些电视新闻报纸基本都是经过“筛选”的,所以以前的人很单纯,除了左邻右舍,也就没啥了,黑暗的东西一般人看不到。这电影要是二十年前还可以看看,现在看了没感觉,因为这种事情在互联网上太普遍。

所以电影的未来还是在好莱坞美国,因为美国资讯互联网太自由发达,所以像这部电影小贪小黑根本就不会合的上观众胃口,因为太普遍普通了,只要不是小学生都知道。美国那些导演编剧肯定要绞尽脑汁才能满足观众胃口。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观众见过市面,不好骗,所以导演编剧必须要绞尽脑汁,比如朝鲜导演编剧就不用绞尽脑汁,我估计我学上一年拍摄技法就能拍个轰动朝鲜的电影,因为他们没见过世面。

看看那些好莱坞电影电视剧,电视剧《纸牌屋》《行尸走肉》《毒枭》《西部世界》电影《赴汤蹈火》《消失的爱人》《第九区》。编剧简直就是文学家,想象家,发明家。

一句老话: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很显然这部电影只源于生活,但没有。。。。。导演以为自己见过世面,其实许多观众比他更见过世面。

很显然随着时间发展,以后的好电影越来越少,因为见过世面的观众越来越多。那样的情况下,一个导演比观众更懂‘世面’会越来越难。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背景就是,菲律宾总统强力扫毒,招致欧美一些高高在上的人权卫士不满(这些人权卫士有时候是实际的,有时候就是一些空想主义者),所以这个导演拍了部反应扫毒负面影响的电影,来讨好这些人权卫士,当然这背后就是想得奖呗,电影奖都是被欧美把持。这也是电影另一大恶心的地方。导演你干嘛不拍拍贩毒让人妻离子散的恶的一面?两方面都拍一下吧,这样才显得公平。

 3 ) 心酸的写实,欠缺的深度

故事发生在位于马尼拉大区的城市曼达卢永。“罗莎妈妈”罗莎-雷耶斯是一个矮胖、干练的中年女人,影片的第一场戏中,他带着十几岁的儿子厄文在市场上买了很多方便面。当收银员没有足够的硬币找零时,她情绪非常激动。这基本上就解释了在她和丈夫经营的杂货店里,除了出售面条,还铤而走险地兼卖少量的毒品背后的原因。 影片开始约20分钟后,警方突袭了小店,夫妻俩被带到警局,面临三个选择:蹲监狱,交20万比索的高额罚款(相当于4300美元),或者供出他们的供应商。对于这几个警察来说,这种威逼恫吓的手段似乎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不过影片却没能深入挖掘。 《罗莎妈妈》中段的情节发生在警察局及其附近,夫妻俩的供应商被抓来毒打一顿,但没能交出全额罚金。于是,警察逼迫罗莎的三个孩子——厄文、哥哥杰克逊和妹妹拉凯尔去马尼拉想办法凑齐剩下的钱。到了马尼拉,拉凯尔到亲戚家要钱,杰克逊试图卖掉家里的电视机,而眉清目秀的厄文则通过出卖身体,拿到了足够的钱。 编剧Espiritu的这个剧本十分简单,几乎没有任何支线情节、隐喻内容或是宏观的社会背景,不过观众应该不会认为,雷耶斯一家的黑暗经历只是特殊个例。影片中唯一在推进情节向前发展的,就是这个凑罚金的事儿,伴随着更像噪音而不是音乐的配乐,时不时增添一点气氛或是紧张感。 影片没有给观众带来什么悬念,因为它并没有说明如果一家人凑不到钱,会面临什么样的下场。这个家庭显然是很团结的,但是人物的内心没有得到展现的空间。让孩子承担拯救父母的任务,对此罗莎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什么促使厄文牺牲自己,为父母的错误买单?这些问题,影片都没有讲清楚。片名“罗莎妈妈”其实也选得不太好,因为影片并没有全程从罗莎的角度来叙事。 所幸的是,曼多萨再次展现了让影片的背景“说话”的一技之长。《罗莎妈妈》选择在八月的台风季拍摄,这增加了室外戏的戏剧性,尤其是伴随着瓢泼大雨的那场警察突袭。导演镜头下的夏日马尼拉黑暗、潮湿,水漫金山,营造了“腐败之城”的氛围。御用摄影师Odyssey Flores碎片化的暗棕色手持镜头,始终给人压抑、紧张的感觉。不过,如果能再增加一些人物的特写镜头,尤其是从导演的处女作就开始与其合作的女主角贾克琳-乔斯,会带来更强的情感冲击力,也能更深入地诠释这个家庭中个体面临的困境。

 4 ) 猪血肠和鸡大肠

影片一开场就将观众带到一个拥挤不堪且毫无秩序的地方。超市不找零钱,用糖果代替。超市门口似乎有一种临时职业是帮人叫出租车,这种临时职业的收费似乎非常不固定,可能仅有一颗糖,超市用来抵扣零钱的那种。出租车无法将乘客运送到指定地点,乘客不得不中途下车走过拥挤地段。潮湿闷热的天气,泥泞的小路。这一系列令人沮丧的细节是马尼拉的日常,罗莎生活其间。

罗莎有一个六口之家,夫妻二人,还有两儿两女。罗莎以一家之主的姿态开启了故事。她为自己的家庭提供着所有智力与体力的支持。她负责为自己家的小杂货铺进货,她负责操办晚餐,她负责管教子女,她借钱给邻居也负责催促还款,她足够有力也足够精明,在泥泞嘈杂的闹市海洋中操舵着自己的家庭之舟。在影片最初的某些短暂片刻,在雨滴与氤氲的灯光雾气中,她的生活似乎可以被认为是幸福的: 她有一个不算差的家庭,有一点小产业,有两个听话还能帮忙搬重物的儿子,有一个上大学的优秀女儿。也许就是老公有点不尽如人意。不过有一个没什么用但性格随和的丈夫总比一个同样没什么本事还爱用暴力掩盖自己的无能的丈夫幸运多了吧。带领着这样一个家庭,靠自己的身体与头脑在首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罗莎的人生故事似乎渐入佳境。

尽管罗莎很精明,尽管有熟客推荐,有买货暗号,但整个市场的人都知道罗莎家的小卖部在卖什么。毫无意外,警察也知道了。影片在抓捕罗莎夫妇这一幕之后进入另一番基调,之前似乎弥漫着的稀薄的金色的幸福假象消失了。秩序与法律的边界伴随着警察的贪腐真相被一再向外推,直至完全消融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警员各自为着自己的上司与兄弟搜刮钱财,算不算另一种兄弟义气和尽忠职守。尽管不太情愿,但为了减轻自己的罚金,罗莎供出了自己的供货商。人与人如此紧密的关联着,不是依靠道德和情感,而是自利与恐惧。一个互害的社会,所有人都在想如何让自己平安度过这一晚,视而不见这一晚之后仍需面对的更大的压抑与失意。

简单而言,讲述主人公罗莎的故事的这部影片可以被分为她身处闹市中和人在警局里两个部分。虽然物理空间有别,但有意思的是警局内部其混乱嘈杂也足以堪比闹市。外景和内景高度一致的呈现了马尼拉闹哄哄的城市风貌。曼多萨导演的影片在还原真实生活时使用的异常丰富饱满的细节令观众信服且深受触动。

与影片前半部分给人的罗莎近乎幸福的生活的感觉一样,警察局竟然也有一些瞬间让人觉得那是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办公室里四处漏雨,几个小孩子用水桶接雨水。也有轻松无事的警察在一旁跟着电视唱歌。小孩子跑腿给警察买了晚饭,在一个少儿不宜的环境里,警察用同样少儿不宜的粗话跟小孩交流。警察还给罗莎夫妇找来干的衣服,说他们穿着湿衣服会感冒。罗莎供出的供货商显然是条大鱼,高兴的警长让手下去买烤鸡和啤酒来庆祝,而自己则第一时间去给他的上司送赃款。犯人们和警察坐在一起吃鸡喝啤酒。罗莎的儿女们来找父母,也没有受到任何阻拦见到自己的家人。就在这间忽而鸡飞狗跳,忽而欢声笑语的警局办公室里,警察似乎是慷慨的,体贴的,通达人情世故的,她们用从犯人那里搜刮来的钱买肉买酒,和犯人同席畅饮,转瞬又可以将犯人打的头破血流。一种难以描绘和把握的法律秩序和人际交往规则令人困惑的交织在一起,呈现出菲律宾令人难以言说的社会现实。

主人公罗莎在后半场几乎没怎么出面,筹措赎金的任务交给了她的儿女。大儿子去卖电视机,小儿子去卖身,大女儿去姑妈家挨骂乞讨。三个孩子的遭遇分别将影片内容拓展到邻里关系,情侣关系,亲戚关系。这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通常会接触到的关系网络。充满龃龉,会将人带入灾难,也会帮人逃出生天。

这部描写贫穷和丑陋的影片里有很高级的东西,导演以一个非评判的视角,对人物的生存方式进行细致描写,曼多萨没有使用任何技巧,却呈现出充满力量的场景,将真实的原始冲击力带给观众。曼多萨成功建立了一个切实可感触到的真实空间,这个空间里有生活的一切。

在影片的末尾,赎金还差最后的4千块。罗莎从警察局一路走去当掉女儿的手机,长镜头跟着她走过她熟悉的街角,一路无言。罗莎拿到了需要的钱,她知道自己和丈夫可以脱身了,她用硬讨来的零钱买了一串鱼丸,饿了一晚上的她,站在街边吃鱼丸。旁边有人起哄向她买货,她的名声算是毁了,但比起名声,更紧要的是她的生活也几近被毁。罗莎一边吃,一边看着街对面正在收摊的一家人。罗莎,眼泪流下来。女主角的表演令人难忘,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坚强和稳定,直到影片最后一刻,在安静中崩溃。那个吞咽着鱼丸,庞大,骄傲,流泪的罗莎。给了观众的心重重的一拳。

影片里罗莎有很多吃东西的细节,在出租车里吃超市给她的零钱糖,和儿子躲雨买水喝。到了家,就开始张罗给家人买晚餐:猪血肠和鸡大肠,5袋米饭,2只烤鱼。又以罗莎吃鱼丸作为影片终点。穷人的生活,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似乎也仅就是为了吃饭。觅食,活着,活着,觅食,没有终点的可怕的循环。

 5 ) 平民窟

《罗莎妈妈》讲述的是罗莎和内斯特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住在马尼拉的贫民窟,表面上开香料店的他们实际上在干着贩卖冰毒的勾当 这一夜,罗莎和丈夫在进行买卖时遭到警察逮捕,他们的儿女们开始四处奔波筹钱,向腐败的警察交换父母的自由[1]影片讲述了生活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贫困区的一家人,罗莎和丈夫内斯特开着一家周围人尽皆知的杂货铺,同时夹带贩卖少量毒品。原本就已经入不敷出的生活在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夜里变得雪上加霜,所谓的警察临检在杂货铺搜出毒品,罗莎和丈夫被带走,几个孩子为了向贪得无厌的“协警”交付巨额赎金只得四处奔走……

 6 ) 《罗莎妈妈》:马尼拉的一天两夜

《罗莎妈妈》起于夜的降临前,并在第二夜的到来后结束。在影片一开始,曼多萨用了两处预笔来提醒观众接下来可能目击到的马尼拉如地狱般的城市景象:一个是超市店员因为没有硬币了便不再找还罗莎零钱,而这经常发生;另一个是出租车司机不愿将车开进小巷,导致罗莎与小儿子拎着采购来的物品冒雨归家。至于如何揭示出这座地狱城市的可怕图景,则是通过警察的介入逐步完成的。

整个故事也许太多简单了,讲的是在一天两夜间罗莎夫妇因为贩毒被捕,后又通过三个孩子的凑款获释的过程。影片被不自然地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讲了被捕经过及在警察局发生的事情,后一部分则是三个孩子如何筹钱来赎人的过程。如果警察不“私法拘留”、“监守自盗“,想借此赚取赎金,便不会有这个故事发生。指责整部电影的剧作过于简单、人物形象太过单薄,是应允的,但体验的丰富性弥补了这种缺陷。毕竟,超越于“看故事”之上的是“体验影像”的可能。

在我看来,本片中罗莎夫妇如何被捕的经过是去年最值得体验的影像段落之一。警察的突然到来向稀疏平常的现实中投掷了紧张感,具体的搜查过程加剧了这种临场的感觉,直到警察带着罗莎与丈夫离去,低沉的配乐持续响起,那种粗糙却丰富的影像形态真实再现了一种现实环境中可能发生的捕捉贩毒份子的具体情形。这无疑反衬出香港警匪片中虚假的模式化呈现:在后者的捕捉现场中,“等待-进入-捕捉-离开”形成了完整的叙述套路。

而在《罗莎妈妈》的现场,一切都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周围的居民因为警察的到来而围拢过来,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何事;警察四处翻找,企图找到毒品,将犯人捉拿归案;罗莎惊慌失措,孩子们还未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父母便被抓走了……通过对手持镜头的快速剪辑,镜头深入到了窄小室内空间的各处,并在宏观的概览与显微镜式的精细观察中自如地切换。这是对现实情境的真实呈现,曼多萨做到了。

同样,在对警察体系的刻画上,曼多萨毫不避讳。控毒最后变成了警方的生财之道,制度的不完善,警方自主权力的过大都在无形中促成毒品在菲律宾的泛滥。原本应该打击毒贩的警方却与毒贩联手,从中赚取普通百姓的血汗钱,或者在对毒贩的压迫剥削下,将毒抓伸向最普通的倒卖麻醉针剂的小贩。最终受罪的还是底层的人民,在警方与毒贩双重的淫威下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然,影片反映现实的丰富性还在于以毒品为诱发点,通过三个孩子不同的筹钱方式反映出隐藏在社会底层的隐蔽现实:亲戚间的纷争,住房问题,童妓……而所有一切其罪魁祸首正是毒品。据说,曼多萨希望自己的影片能够接触到社会中各种阶层的观众,这会给他带来最大的成就感。但这种情形还尚未发生,比之于锡兰、是枝裕和、贾樟柯、阿彼察邦……曼多萨的电影其实只有极少数的受众。这与他的电影所达到的艺术成就是不相称的。

在此,敢大言不惭地说一句:历史将证明,布里兰特·曼多萨是位伟大的导演。

 短评

影片并未俗套式地对毒品问题进行批判,而是聚焦于菲律宾行政执法系统中的混乱腐败和肆意妄为,并与底层百姓的“苦”进行鲜明对比。仍旧是布里兰特·曼多萨那个淅淅沥沥的菲律宾,晃动的手持摄影跟拍。有两处罗莎妈妈望着一家三口路人整理货物的镜头,眼神里的那种悔恨和渴求非常有戏,最后满头大汗的哭戏也很真切。

6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1.竟对贩毒者产生了一丝怜悯,我也真是够了;2.生之艰难,大家混口饭吃而已;3.继续展示菲律宾脏乱差的角落、底层群众的悲苦,继续手持摄影,继续长镜头,继续虐...

1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警察毒品黑社会,穷街陋巷晃镜头”(戏仿自对艺术电影的调侃),一天一夜叙事也和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差不离,第三世界国家世纪初那批青年导演的现实主义题材在空间呈现、主题表达、视听风格相似地过分。菲国这几年拿来放的片子总给人种看了不想去那旅游的感觉,这种形象输出策略也是奇特。

12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罗莎妈妈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极端真实,不仅是手持的问题,也包括演员与环境的互动,每个人物之间毫无做作成分的交流。最令人震惊的是在结尾五分钟左右处,罗莎本来应该拿完钱就赶紧回去救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但她没有,她要了零钱,跑去吃东西了!她看到很多东西,她像临走之前一样看见了另一个家庭,满眼泪光。这一连串非理性举动和目光中蕴藏的,是多么深刻的人性,可却极少出现在电影当中。

1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4.5;视点转换扫过菲律宾中下层现实生活全景,贫穷与欲望的罪恶因子如毒菌般侵蚀骨髓,腐烂到国家机器的螺丝钉,而无尽夜雨浸透的这条街,恰是底层民众最真实的写照,一切都绝望到寒心。观感如达内之《两天一夜》,长镜追随的残酷现实,场面调度、剧本、表演、配乐无一不佳。罗莎妈妈两次凝视小贩家庭,脸上的汗与眼中的泪,都是生存的证明。

1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2018菲律宾电影展。Brillante Mendoza的手持纪实摄影风格犀利无比,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无疑是几个长镜头的运用,故事本身在三兄妹四处筹款之后就偏向通俗剧,而最后Rosa望向小贩一家平凡却安稳的生活,更是有一种调合社会矛盾的狗尾感。

16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菲律宾国际知名导演曼多萨的新作,仍旧是他擅长的穷人区的质感十足的描绘,只是情节、人物略显单薄。

21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门多萨的又一部佳作,有其鲜明的色彩,对于底层的关注,是其最有拿手的题材,且镜头的运用很娴熟,故事讲述得也很流畅。一件小事的起因发生与解决,都在短短的一夜之间,却在此过程中将菲律宾社会展示给了观众。最后的镜头让人很是动容。

25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在杜特尔特的禁毒风潮下,曼多萨反而将毒贩和警察的角色进行反转,导演的意图也立体了起来,不解决贫困就想根治毒品?不解决公权腐败就想根治毒品?潮湿混杂的黑夜,如食物链般勾结的人物,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无法摆脱枷锁,难忘最后罗莎的眼泪,平凡的幸福仿佛触手可及,但竟又是如此之难

27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最后边忍泪边吃丸子的特写是今年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最动人的镜头之一

31分钟前
  • RayonVert
  • 推荐

几近真实生活质感的视听风格,声效与摄影、剪辑的处理皆极度细致且松弛有度。这个片真正的主角还是菲律宾的街头巷尾,也令我回忆起小时候住了八年的那个一下起雨来就逼仄脏乱的危房老街区,和为了生活挣扎的人们。曼多萨有力地展现了社会食物链条中属于贫乏者的无力。

35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Kinatay那个路线的一种精神延续。前30分钟拍的好,贫民窟那种烦躁不安的气氛让人无法坚持。三个孩子的选角失败,都太好看了,没有任何信服力。

40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2016戛纳影后。这片……可能史上最水戛纳影后?问题在于这戏有将近一半都不在女主身上,而且她值得一夸的无非就是片尾只有一处的高光时刻,其余真的很平庸啊。感觉就是评审(出于社会立场)想给片子一个奖,分来分去就分了个影后(其实比如跟《美国甜心》换一下奖,给个小评审团就合适一点啊)。片子本身有出色的地方,反映菲律宾警察系统腐败,空间构思上有想法也有不错的执行(贫民区街道,警察局后门);但是有些镜头实在没必要给比如每个人都走了一下警察局后门那个走廊,这里面视点都成问题了;菜鸡互啄的另一条线不清不楚就没了。总之很替那年的各种大女主们(《她》《托尼厄德曼》《无名女孩》……等等)不值,以及真的有点怀疑门多萨的导演能力……

43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3.5真实电影的胜利,看似粗糙的摄影技术下掩藏着巨大的调度野心与表演潜力。戏剧性被稀释在马尼拉潮湿夜空下,贫民窟氛围在纪录片拍摄手法下如热浪般涌来,看似漫不经心的游荡串起底层生活的种种险恶与算计。可惜影片前后两段显示出某种风格的不连贯,从而削弱了表现力。

45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历史将证明,曼多萨是位伟大的导演。

46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菲律宾的一天一夜

5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颠簸的画面,片刻的失焦,大量的长镜头,较有特点但总体偏传统。讲的是司法系统腐败,由一场纠查申发出多人物多条线,线索是外扩的,但故事是内聚力较强的。

54分钟前
  • Fabio法布
  • 还行

内室和外室只隔了一堵墙,却能隔绝自由。审讯房和派出所只差了一段路,却差了公允。凝视邻桌的英俊男子,或是正在收摊的一家老小,生活却总是一脚踩进泥泞,一脚滑倒在路旁。褪去裤子、忍受责骂换一沓钞票,当部手机、买串肉丸换一场自由。天亮以后没人记得贩毒的罗莎妈妈,只有马尼拉记得前夜的羞辱。

5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曼多萨对着《索尔之子》就是一句,我是你罗莎妈妈。

59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曼多萨营造的潮湿闷热绝望的氛围很棒。生活化处理,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很生动。揭露虽然直白,但是足够有力量。经历一天一夜的折磨,到路边摊吃串眼泪都要掉下来,以食物结尾力道都很足。[B]

60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