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惊魂

HD

主演:弗洛伦丝·皮尤,杰克·莱诺,维尔赫尔姆·布洛姆根,威廉·杰克森·哈珀,威尔·保尔特,埃洛拉·托尔基亚,阿奇·马德基,亨里克·诺伦,贡内尔·弗雷德,伊莎贝尔·古瑞,朱莉娅·拉格纳森,伯恩·安德森,安娜·阿斯特罗姆,丽芙·姆琼斯,路易丝·彼得霍夫,安琪·拉尔森,拉斯·瓦林格,马茨·布洛姆格伦,安德斯·贝克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瑞典,匈牙利语言:英语,瑞典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2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3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4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5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6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3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4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5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6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7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8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9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仲夏夜惊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丹妮(佛罗伦斯·珀 Florence Pugh 饰)的姐姐因为精神疾病而自杀,在死的时候还顺带着杀死了他们的双亲。这巨大的打击令丹妮患上了抑郁症。克里斯蒂安(杰克·莱诺 Jack Reynor 饰)是丹妮的男友,实际上,他早就决定和丹妮分手了,可是悲剧的发生和丹妮糟糕的状况让他不得不将自己的分手计划无限期的延后。  克里斯蒂安和同学佩勒(维尔赫尔姆·布洛姆根 Vilhelm Blomgren 饰)、马克(威尔·保尔特 Will Poulter 饰)、乔什(威廉·杰克森·哈珀 William Jackson Harper 饰)决定一起前往佩勒的故乡——一座位于瑞典的偏僻小村庄,那里古老的文化和祭祀活动将成为他们毕业论文的题材,在克里斯蒂安的邀请下,丹妮也加入了这趟旅途。一触即发钟汉良版不屈不挠达娜的恐龙世界第二季旷野旅程死囚大逃杀2布谷鸟又叫了1958跳舞吧!大象江南奇谭新方世玉续集孟菲斯蓝调第二季王宝钏(上集)彩楼配变体赌侠1999(粤语版)五郎八卦棍1990山水间的家跆拳震九州岛将军黄海波版谢赫杰克逊上访推理之绊无名战士的漆皮靴艺术家人海孤鸿地下1995武术班火线追凶之血色刀锋重回长江的麋鹿乡野有真味伦勃朗之我控诉初恋2021熟悉的陌生人2016地球百子第五季我痴呆了,请多关照!女神异闻录3 剧场版 第三章 秋降迷失太空死路2003赶走你的忧郁湘西往事恋爱播放列表布杜落水遇救记相棒第19季一片深情铁甲钢拳神捕十三娘加布里埃尔与群山

 长篇影评

 1 ) 回味,颤抖与几个思考

这显然不是一个date movie,熊孩子提前遛了狗,洗了碗收好了衣服,想着可以度过一个看电影的约会的夜晚。我们是在Alamo看的,Alamo有个特点,他们很爱装饰成各个影片主题,昨天走进影院看到的是巨幅海报灯箱,以及一个铺满假花的椅子。很快有好奇的男青年坐下让朋友给他拍照。当时的我们都没意识到看完以后走出来面对同样的椅子,会那么让人生理不适。

让人生理不适的主题装饰

我个人认为这不但是一部出色的邪典作品,同时展示了导演邪典之外的野心。在我个人看来,讨论了许多人的话题,很多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心里想的困惑,谈资,都包裹着灵异的外衣出现了,作为感官刺激以上的另一层次。

阳光,白色

首先让人注意到的是整体的视觉处理。相比于利用黑暗这个天生的武器营造气氛,更艺术化的处理竟是纯白,阳光,让人齿寒的事儿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日照长,景色美的地方,草场,牛羊,纯洁的北欧少女白色亚麻衣裙,现代舞式的表演,美声民歌,不落的太阳,有白色壁画的房子,日光下的晚餐甚至充满了基督教意味。甚至尸体也是洁净的,装饰的。但是我也注意到,本身应有热度的阳光,色调显然挑冷了。甚至宗教活动中生硬的微笑也被重点强调了,因为这是个有关于增添人丁的,快乐的盛大节日,自然需要有相应的表情。当大家一步步发现这事儿有多么的f**ked up,这些意象和表情就格外的膈应人了。作为cult电影的副作用,就是这些美好的象征让人通通产生了生理厌恶。

人类学家

另一个没什么人注意到的细节是这些人是人类学学生。这其中有冷漠的男友,粗俗不尊重习俗的Mark,以及显然认为自己高人一等(not one of those)的文化观察员Josh。对应的是学心理学的女主,两个英国人(什么农场工作的同事好像是)。女主有创伤,然后学心理学可能也是跟姐姐的疾病有关,所以我把她定义成一个寻求高共情,理解的普通人。俩英国人就是完完全全的普通人。普通人的证据在于他俩:

1)接受普世道德观

2)尊重法律

3)正常的恋爱关系

他们是最开始发现不对的人,老人跳崖的时候他们是反应最大的人。他们条件反射般的反应,杀人是不道德的,无论有多么宗教传统特殊的原因,这也是犯罪。推测他们要是逃出去了肯定得去报警的。在逃出去的时候,有一个社区人撒的谎,说男生抛下女生了。女生第一反应是不信。女主作为一个有情绪问题的almost正常人,第一反应也是质疑的,但是她跟普通人有一点不同,因为精神上的打击,判断力更为薄弱。所以整个庆典的过程她的观点因为受他人的影响一点点改变,最后心理上接受了村民构建的道德体系。

再看看对立面,人类学学生们。

Christian第一反应是这只是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而已,要尊重他们的传统。“我们把老人送去老人院,不体面的去世,在他们眼里也很奇怪吧?”问题是,老爷爷的死实际上就抨击了“体面”这个问题,穿美美的啪一下跳下去勉强还有个美的意象,那老爷爷摔断腿了最后被锤死,美个锤子啊!而且他面对英国情侣的离去,第一反应是相信,而不是质疑,觉得那是很正常的。这儿就埋下了恨的种子。

同样对于此事Josh的反应是:我想看那本书。根本就没太在意刚发生的惨剧啊!他的观察者身份超越了有共情能力的普通人的身份了,他们不是“我”,“我”是人类学家,他们是观察对象,也许野蛮,也许是不能理解的,但是没关系,他们就是他们,“我”因为是人类学家对此知识丰富,所以“我”是超然的,因此大概也失去了判断,认为这些“野蛮人”只会对自己内部野蛮,不会波及“我”这个学者的。因此他的表现却是不尊重的,比如偷偷拍照。(真是让人想起了生活中认识的这样的人啊!)

Mark尿尿哥,代表的是一种美国式的自大,傻逼,就是那种大声喧哗的美国游客,去重要场合穿短裤背心的,被欧洲人看不起的那种。美国人有个词,叫:NIMBY(Not In My Back Yard),可以用来形容他他这种人碰到一个暴力事件的反应,不是我家发生的,不是我care的人,跟我没关系。他对待瑞典村民是一种猎奇的心态,他们怪就怪吧,我不是这儿的人,不需要尊重你的习俗,我只是来这儿睡睡姑娘吃个蘑菇。

所以这些人类学学生们,组成了一个反现实的观点,那就是看到杀人,因为种种原因,是ok的,我不需要逃走,也不需要报警,因为种种理由和身份,我是优越的,不会被影响的。

第一次杀人事件是整部片调性的转折点。在这次事件中,人类学家们集体投了同意票。他们的意志是那么统一和冷漠,导致女主夜里做梦都梦见他们抛下她跑了。在女主的内心,那大概是她最强烈的心理挣扎,是到底要接受新观点,新共情体系,还是留在普通人的世界里? 这大概是为啥前面铺垫了她对英国情侣(他们是普通人的代表)感情的羡慕,她自己跟人类学学生的感情的挣扎(男友和新男人),是从普通人(美国,学生身份)到认同残酷(到了村里以人类学专业作为掩盖冷漠的借口),最后到受不了,把自己推向了以家庭/社区共情来重新定义正常人伦理道德的新观点/生活。

Trip

作为普通观众,另一个让我惊讶的地方就是视觉特效对叙事产生的助力。主角们在吃了致幻药物的时候,虚焦的部分都在动(嗯,trippy,你懂的)。不同于一般电影基本主角吸毒了要不就是表现出来发疯,要不就是因为自己嗨了坐那只看到幻想而不怎么参与,女主几次嗨了都产生了对情节的推动。最重要的跳崖,选美跳舞的情节,男友背叛,等等,都发生在嗨了的时候,反而最后烧人是清醒的(背景不动了)。我第一次发现,女主尝试着在晕眩中做决定的时候,视觉上是迷幻的,让人顿时觉得当时的决定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你自己眼前也在晃动,也感受到那种晕。特别是选上皇后以后头上花冠那个闪烁啊,大概是让我对花产生生理厌恶的开始吧。

虽然这里面存在了很大比例的药物影响镜头,但是我觉得这部片子跟Hereditary的不同是完完全全的剔除了超自然的现象,这里面的恶不是没来由的,完全是人,而不是什么鬼啊怪啊附着灵魂之类的,任何为人的恶找理由的因素都剔除了。剩下的是直面人心之恶,从众效应如何迷惑人心,每个人如何为放弃自己的责任和理智找原因,最终助长了光天化日之下的邪恶。

最后

有很多人在看完Hereditary以后看这部,觉得故事不那么吓人啊,是不是导演水平下降了。我开始觉得导演可能是对超自然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当然两部片比较也发现有明显的符号性的元素在里面,可以理解是偏爱。比如,火烧和中央对称的木头建筑啦,小丑帽子啦,什么王啊皇后等意象,等等等等。现在看来,我觉得真正的兴趣在于建立一种隔阂感吧?超自然是跟真实世界的隔阂感,一个瑞典社区也是隔阂感。语言,制度,审美,道德,法律都是跟现实社会产生隔阂的。

从上一部到这一部,我认为导演从刻意的装神弄鬼中脱离出来了,升华到了只有人类的邪典。最让人骨寒的事实就是:这完全有可能真实的发生,这一切都有根据,有这么愚昧的宗教信仰,也有这么冷漠的人,有跟真实效果一样的迷幻药物,配乐,音乐,舞蹈,表演无一不真实,没有超自然的元素在。而看Hereditary的时候,你知道那是假的,人不可能那么中邪,也不可能那样在天花板上呆着,画面是诡异的,让人恨不得从指缝中看,这种超自然的灵异感,却也深深的隔绝了真实的可能性。

到这部片子,每一个乍一看怪异的镜头,背后都有原因,片子里都有相应的故意把那种超自然感夺走的解释。最开始吓人,是因为画面诡异,然后你松一口气,因为有人解释为什么会这样,看完以后再倒吸一口凉气。因为你突然觉得,还不如不解释呢,还不如在心里觉得那就是灵异的不真实的呢!那种巨大的真实感压抑着胸口,那种一目了然的洁白,阳光下的恶,让人更加害怕。

----------------------

加一点新的讨论:

导演的观点

讨论了这么多剧中人物的观点,其实我还挺好奇导演的观点以及他想要给观众设计的体验。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作为一个搞用户体验的,我感受到了一种十分刻意营造的东西在里面,不是像通常电影一样为了讲故事,这部影片里故事弱到不能再弱了,演显然用心没在讲好一个故事上。那么,到底是想通过这个恐怖片传递一个什么观点呢?或者是想怎么去操纵观众的观点?

首先这儿显然有一个巨大的反差和对立面。热情好客的村民和刽子手,精神崩溃的疯癫女友和家庭惨剧的受害者,想做好人的男友和已经不爱女主表里不一的背叛者,以体现尊重别人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者和以研究为目的打破规矩的小偷。我个人认为这对应了我们现在所处的两极化的社会。极善就是恶,为了大多数人的福祉而对少数人作恶的善,只为持相同观点的人构建共情体系的善,这些善是有条件的,是引诱的善,只能在特定观点下被看作是“善”。

任何事情的极端化即是放弃理性的象征,放弃理性往往会导致恶。在这里毒品也是一个助长这种放弃理性的极端化的重要角色,同时整个故事里出现的元素还有还有宗教传统,学术圈,劳农场。以人为代表各种不同性格和想法代表的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有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人,有回归传统的,被新招进来的,也有最终对自己相信的传统产生质疑的(我认为最后放火以后的镜头,存在的唯一原因就是解释那老头给的药物根本就没有带走痛苦,死的那两个瑞典人应该是最后一秒钟顿悟了的)。这算是导演的一个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现象的极端化想象吗?

 2 ) 【独家行程】瑞典Hårga神秘村落三日游,精致小团+长桌特色餐+民族舞蹈体验+当地集体民宿+农庄游览...

本人是旅游业者,专职制定出境旅游团,昨晚看完《仲夏夜惊魂》之后,发现Hårga简直太适合包装成旅游产品了!感兴趣的朋友,找导演报名吧...

【独家行程】瑞典Hårga神秘村落三日游,精致小团+长桌特色餐+民族舞蹈体验+当地集体民宿+农庄游览...

Day 1

搭乘指定航班飞往瑞典,抵达后导游接机送往Hårga神秘村落。这个小村因电影《仲夏夜惊魂》而闻名于世,我们将亲身感受这个村落的神秘色彩。

到达后热情的当地民众将为您举办【欢迎仪式】,每人获赠一杯温暖的【蘑菇茶】,驱赶长途跋涉的疲惫。

晚上入住【集体民宿】,这是村落的一大特色,所有人都在一栋满是壁画的房屋内,您有自己的单人床,如果很难入睡的话可向导游免费索取【安眠药】。

一场精彩而丰富的行程,即将从您醒来后开始。

餐食:自理 酒店:当地集体民宿

Day 2

伴随着第一缕阳光,我们将享用【长桌特色早餐】。您将加入到当地民众的行列,大家在用餐前一同虔诚祈祷,愿未来风调雨顺。

享用过早餐后,我们前往【永生断崖】。这是一座高达100米的悬崖,由于长期的风化作用,造就了如今令人惊叹的地貌。今天一项重头戏是,您将亲眼见到两位长者挑战【无绳蹦极】极限运动,他们将站在悬崖高处向下俯冲,以此获得永生。如果您也想体验该项目,请自费参加。

午餐后,您将展开【农场游览】。整片农场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地方,从耕耘到收获,民众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给这座村落又增添了一份神秘之感。在农场里,你还能看到成群的牛羊,甚至还有一头棕熊。

随后,我们进入【大会堂】,村长会带您了解这里的历史。翻开尘封的民俗宝典,上面一些看起来奇怪的符号,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切记,进入大会堂后不可大声喧哗,不可拍照。

晚餐后有短暂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在草地上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草地旁边有一棵【祖先树】,虽然这可树木已经干枯,但已故民众的骨灰都会洒在此处,切勿作出冒犯之事,如:在此处撒尿。

当天的行程结束,相信你一定意犹未尽。

餐食:早午晚 酒店:当地集体民宿

Day 3

今天的早餐是一个【秘制馅饼】和一杯【特调花茶】,如果在馅饼里吃出类似毛发的物体,请不要惊慌,因为根据村落的传统,这会给吃到的人带来好运,所以不构成投诉的条件。而如果你所饮用的花茶颜色和别人不同,也不必诧异,这也是幸运的象征。

早餐后,我们展开今天的游览。上午比较特殊,男性游客和女性游客分开行动。

男性游客会带去参观【繁衍小屋】。早餐时产生的“幸运儿”,将可免费参与【为爱鼓掌】的项目。这是一项神圣的运动,参与时不能心有杂念,更不能吝惜自身的精华。

女性游客将集体参与【民族舞蹈】。大家手拉手将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五月柱】围起来,伴随着音乐开始旋转起舞。音乐停止时,要立刻停下舞步,这时有人会因为眩晕而摔倒,这是正常现象。这个舞蹈的意义,就是要选出最强舞者。如果您有幸成为最后一个没有摔倒的舞者,那么您将获得【五月女王】的称号,并且接受一场盛大的【加冕仪式】。

午餐后,我们集体展开最后一个游览项目【祭祀祖先】。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当地人会将棕熊解剖,取出内脏,选出一位幸运儿钻进去进行角色扮演,寓意是强壮如熊。之后,当地人还将选出有勇气进入【祭祀小屋】的志愿者,如果没有志愿者,将从游客中通过摇号的方式选出。凑齐九人进入小屋后,祭祀活动开始。大家站在安全距离,观看小屋被点燃的全过程,根据当地传统,如果这时小屋内传来嚎叫的声音,观看者也需要跟随着一同嚎叫。直到火焰燃尽,祭祀活动才算正式结束。

到此,我们的行程结束了。如果还有健在的游客,并且不打算在这个村落里生活的话,那么我们将从 Day 1 开始重新展开游览。

 3 ) 邪教入会指南

《仲夏夜惊魂》和《遗传厄运》的观感,真的很不一样。

观看《遗传厄运》时的感觉,像在往锁孔里窥视,观看房子模型里玩具小人们上演的一出戏。大部分的惊悚都发生在较为幽闭的空间,房间阴暗,门与门之间的距离很近,恐惧和无法逃脱的感觉蔓延在壁炉前,在天花板一角,房梁,或是午夜的床沿。

我们离他们很近,能看清哥哥发生车祸怔在原地时脸上的一滴泪,妈妈汗湿的头发紧紧贴着头皮和脸颊。这样细致而高参与度的观察者视角让《遗传厄运》的惊吓程度达到了极致,就像四下寂静时车后座突然响起一声弹舌。

《仲夏夜惊魂》的故事则发生在一片开阔的草地,鲜花盛放日照充沛。然而空旷的空间没有让《仲夏夜惊魂》的窒息感减少半分,因为这一次,我们是跟随女主角Dani的主观视角,慢慢深入神秘和浓稠的血腥之中。

迷幻药带来的变形贯穿全片,脚上长出稻草,头顶的牵牛花一张一吸;竞争May Queen时的激烈舞蹈中的眩晕和气喘;目睹跳崖仪式后耳边的嗡嗡声和站不稳的感觉。《仲夏夜惊魂》带来的不再是观察,而是一种主观体验,浸润在震惊和迷幻之中,直到心神和女主角一样被动摇。

《遗传厄运》是一个埋在血液和家谱里的家族诅咒,在这个故事中,邪教只是一抹具有神秘色彩的底色,与最直观的恐怖并无太大关系。但《仲夏夜惊魂》,是关于一个邪教社团本身的故事,关于它如何基本运作,如何吸纳新鲜血液,如何洗脑外来人,到最终将一切不合理的事物合理化。

当头戴花冠的Dani露出如释重负的真挚笑容,我们是否也和她一样,在一个极端邪恶的群体里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


《仲夏夜惊魂》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片,它更像是一部风格特异的邪典片。被锤碎的脸像一张被割开的羊皮,裂口处沾着血和肉沫;无辜者的肺被拉出体内,却还在挣扎呼吸;经血与阴毛,被枯槁的肉体包围的性交仪式;一具具人体,到最后变成插满花枝和鹿角的装置艺术

强调牺牲和献祭,残杀毫无过错的无辜路人,刻意培育畸形,这个邪教有太多超越常理的罪恶,大喇喇地曝晒在几乎是极昼的阳光下。任何一个来自文明社会,心存哪怕一丝理性的人,按理来说都不可能接受这样的社群。

那我们的女主Dani,是如何一步步被说服的呢?

邪教的第一大武器,是一套自洽的逻辑

当Dani和男友Christian以及男友的伙伴们来到这个神秘的集会地点时,看到的是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所有人身着素净的白衣,女孩们绣着精巧碎花的裙摆随风飘扬,对所有外来人都一视同仁地热情拥抱。

他们是被朋友中的Pelle邀请过来的。Pelle一回到自己的社群,就迫不及待地换回了传统服饰,为一行人担当起了讲解者的角色。秘密的时间和地点,和那一整套成熟的习俗和信仰,让外来人对这个神秘的集体产生了一种天然的敬畏,对一些奇怪的细节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存在即合理”来自我说服。

这种表面上的平静,被跳崖仪式打破。当Dani在血腥的刺激下呼吸不畅时,邪教开始了它的诡辩,搬出了一套自然循环的逻辑。在他们的信仰下,0-16岁是无忧无虑地孩童,16-32岁是尽情体验的青年,32-54岁是辛勤劳作的中年,到了54-72岁则安享晚年。一切的生命在72岁戛然而止,到达大限的老人们自愿献出生命,回归自然,回归尘土,完成一个生命的闭环。

主持仪式的老人平静的一句“接下来会轮到我”,佐证了这野蛮仪式背后的自愿性质,也让这场疯狂的集体自杀升华成了神圣的信仰。而信仰,向来无可指摘。

这样的一套说辞,不可能说服得了所有人。来自英国的小情侣代表了最大众的普通人,他们激烈的反应也导致他们悄无声息的死亡。而主角一行人,是正中邪教下怀的人类学学生,他们甚至可以用学术的眼光将一切邪门的仪式看做研究课题,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邪教的帮凶,让Dani在来不及细想的情况下,不得不对这一套理论全盘照收。

当身边人开始醉心于人类学研究,社群里的瑞典红发少女开始频繁对Christian暗送秋波,Dani的不安感慢慢累积成一种对于身边所有关系的不信任。

伴侣,家庭,朋友,Dani的每一段关系都千疮百孔,都是让她日益憔悴的噩梦。

Dani和Christian已经在一起了四年,但Christian却误记成三年半。这段名存实亡的恋爱关系本来已经在结束的边缘,却因Dani突然的家庭惨剧而得以苟延残喘。这样无意义的继续,开始慢慢演变成谎言,诱惑,心不在焉。Christian忘记了Dani的生日,也一再无视Dani不断提出的追问和想要离开的意愿。

和Christian在一起时的Dani,一直在背负家族的负担。有精神疾病的姐姐让Dani活在家族精神疾病的阴影里,也促使她做出了学习心理学的决定,妄图逃离血液里写好的命运。但这种积极的抗争被姐姐的自杀打碎,那个夜晚姐姐开煤气带走了睡梦中的父母,也带走了Dani对一个完整而幸福的家庭的所有幻想。

而这群一起来到瑞典的朋友,根本不是Dani的朋友。Mark一直劝着Christian和Dani这个沉重的女孩分手,Josh只对自己的研究在意,Pelle是唯一善意的,却带着动机不明的暧昧。在这个小团体里,Dani是纯粹的局外人,所以才会梦见他们抛弃自己半夜逃走。

而Dani个人本身,是完全无法与自己自处的。她淹没在深深的悲伤和恐惧之中,渴求的是一张柔软的织网,能在她下坠时牢牢接住她。

面对这样的Dani,邪教的第二招,是为她提供了一个大家庭,以完美替代她所有不堪的关系。

Pelle用自己孤儿的经历,向Dani表示了“你不是孤单一人”。而社群里的姑娘们,开始邀请Dani一同做饭,一同饮茶,慢慢建立一种归属感,为她换上白色的衣裙,戴上花冠。

对于Dani来说,她最需要的,就是抹去“我”。在这样一个团结而排外,自给自足的繁荣社群里,Dani作为个体的绝望和迷茫都被全数抹去了,她只需要遵守规则,就能变成一个大集体里的一份子,而不再是身处各类社会关系却仍然孤立无援的个人。

当Dani戴上May Queen的花冠,目睹了Christian那场出离邪恶的交配仪式,这个邪教摆出了它的终极武器:共情

穿花裙的女孩们围住崩溃的Dani,她喉咙里的声声嘶吼变成了整个群体的悲恸。她的眼泪也是她们的眼泪,她的痛苦是她们共同的痛苦,她们将悲痛放大十倍,Dani一个人的心碎或许就变成了十分之一。

这是究极形态的生命共同体,是极致的感同身受,所有个体的情感都成为群体的情感,每一个人的感官即是群体的感官。那个让Dani困扰不已的“我”,被彻底抹去了。

当最终祭祀的火焰被点燃,就算是自愿牺牲的人也不免发出惨叫。谷仓之外,所有人在嘶吼,在惨叫,在经历烈火焚身的地狱。而身覆鲜花的Dani慢慢地走着,她已自愿献出一切也惩罚一切,她是这个群体里最新的成员。


撇开直勾勾的血腥特写和令人不适的仪式桥段,《仲夏夜惊魂》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恐怖体验:慢慢陷入泥淖的过程。

在这个迷幻剂助力的过程之中,对善良和邪恶的判断一点点模糊,那些本该是安全港湾的亲密关系一点点被瓦解,直到最后心安理得地享受身处群体带来的归属,无视掉集体所做的恶。

坚韧和理智变成对罪恶视而不见的妥协,残暴的牺牲和无差别虐杀变成合理化日常化的规则,这或许是《仲夏夜惊魂》最深切的恐怖之处。

 4 ) 梦与怪熟——《仲夏夜惊魂》的心理分析

一、引言

恐怖和惊悚作为电影类型,已有学界较为公认的界定:恐怖片的恐怖和邪恶主要来自外部,而惊悚片的恐怖和邪恶主要来自内部,来自人的心理。以这种区分为基础,《仲夏夜惊魂》更偏向于惊悚片。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并不是依靠jump scare[1](也就是用突然的意外和变故给人以惊吓)来产生惊悚感,全片没有出现任何怪力乱神,不同于导演阿里·艾斯特的前作《遗传厄运》——其中的恐怖元素有魂灵等超自然现象的功劳——《仲夏夜惊魂》的恐怖感全部都是由人的行为,尤其是人在集体当中的行为所营造的惊悚与诡异。它可以称得上是反类型的社会宗教题材恐怖片,其反类型的细节将在第三部分进行解读。

《仲夏夜惊魂》的本名是midsommar,“sommar”是瑞典语的“夏天”。影片的背景是女主角与其男友等几位人类学专业的学生来到一个瑞典村庄度过仲夏节,体验当地的民俗。在参与该村庄的众多民俗活动时,恐怖感油然而生。其村庄民俗以及村民的行为都极为诡异,让几位闯入者惊诧不已。最终闯入者们也都各自面对着自己无法逃离的命运。作为一部邪典(Cult)电影,导演并不想要迎合主流品味,不回避争议。笔者认为,这部电影的个人风格是建立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上的,因此对此进行解读。

二、以梦为线索的精神分析

1.梦

梦元素在电影中有很丰富的体现。如果说因片名联想到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只是巧合的话,那么女主的多次梦境则是梦元素最直接也是最彻底的体现。女主的梦境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她食用了村民给她的致幻剂后,她产生了幻觉,看到自己的脚慢慢与草地融为一体,这种自然主义的错觉也为后来她成为了村民的一员做了铺垫,女主所产生的这种幻觉以及她所能达到的共情都是与自己的同伴相反的,因此其最终命运也与同伴相反。这一次梦境中闪回她家人死去的样子,此时女主还笼罩在失去亲人的创伤之中,这一部分的梦便是其创伤的迂回表达。同时,致幻剂还有另外一种功能,就是将梦的这种压抑特性延伸到现实之中,和毒品有类似的作用,同时也与女主在开头时所食用的焦虑症药物产生呼应(片头女主在与妹妹联系时,从一个药瓶里取药,此时对药瓶上的文字有特写)。与此同时,她的男友及其朋友正在对她进行诽谤,认为她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了其男友的生活,教唆他与女主分手。这里是电影里西方个人主义的第一次体现。

第二次梦境是在瑞典民居,此时他们一行人已经在此居住多日,也目睹了仲夏节中以人献祭的骇人景象。此次梦境的内容更为复杂,在电影中用了跳切的手法。分别是以下三种元素的轮流切换:献祭老人死去的样子,女主的同伴抛下女主开车逃走的画面,女主自己的脸。

首先,献祭老人死去的惨状正是前一天他们亲眼目睹的景象,这里其实抛出了一个社会议题:当一个聚落以一种用现代眼光看来十分残忍的方式完成他们的宗教活动,外来人是否应该干预?当人无法理解一种文化的时候,那往往是因为与自己所秉持的世界观,或只是被社会道德建构的那部分世界观的悖逆。但一旦自身生活于其中,受到这一套世界观的灌输,就将完全深以为然。因此群体之间的不理解和隔阂也就由此而来。这里就进一步引发了关于“共情”问题的讨论。

其次,女主同伴抛下女主逃走,是女主潜意识中对于同伴的不信任的体现,这与她不久前的家庭变故有一定联系。而梦中出现女主自己的脸这一点是非常反常的。试想一下,我们何时会在梦中梦到自己的脸?日常生活中,我们与自己的脸产生联系只能通过镜子,因此女主梦中的自己是一个镜像。此时她迫切地想要找到自我认同,面对着男友的不闻不问以及自身家庭归属感的丧失,她产生了潜意识中对对象的观看,这一过程包含着拉康精神结构三界理论中的两界,也就是想象界与象征界,前者代表自我认同,后者代表他者认同。

2.镜像认同

他者认同的含义就体现在这幅剧照所在的片段。在女主痛哭之时,村民中的女人们都受到了她的情绪感染,和她以同样的频率大声哭泣。这一镜头并不是孤例,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这种集体情感外化的片段,这也是影片诡异感的一个重大表现。其感染力远胜于大合唱等类似的声音共鸣,因为它并非音乐,是纯自然的,具有完全的生理功能。观众们感到费解的原因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从来不会产生这样的举动。但导演阿里·艾斯特的想法是将人的共情行为夸张化。女主自始至终都是与男友及其人类学专业同学割裂的存在,比起他们的冷漠,以及对外界的不闻不问,女主始终是有共情能力的,因此她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被杀害的外来者。

图源豆瓣剧照

在吉尔·德勒兹《差异与重复》中,他提到,重复必须在代词中进行理解,我们必须发现重复的自我,即在重复的东西之中的独特性。因为不存在没有重复者的重复,没有任何重复不带有一个担负着重复的灵魂。[2]瑞典村庄女人作为重复者,很像无数面棱镜,在每一面中都反射出女主的形态。这对于女主以获得主体认同为目的的心理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将女主角视为自我,在电影之中她具有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她受村民拥护的身份,还因为她是外来者群体中心理层面最贴近村里人的一个。

在最终的结局中,女主将在丧失了行动能力的男友和一位陌生村民之间选择一名成为祭品,做出牺牲。令我们意外的是,女主选择了男友。此时,女主已经将自身的主体界定为村民的一员,而非外来者的一员。在这一抉择当中,女主角的主体身份得到了转化,形成一种镜像认同。此时女主角在花团锦簇当中,这是一种被动的象征,她除了脸部以外,其他地方都是隐没于花团锦簇之中的,这和她男友即将套入熊的身体里的献祭其实采用了完全一样的形式,由于四肢不可运动,女主获得镜像认同的过程并非能动,而只是作为空洞主体的被构型。而作为镜像认同的一部分,女主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理想自我,她成为此次仲夏节的女王,村民对她爱戴有加,这种镜像遭遇弥补了她在村庄以外丧失家庭的创伤,因此她不再想要逃离,而是选择融入,为的是这种镜像认同带给她的温暖。与此同时,镜头中高饱和度的色彩也具有其意识形态属性,将女主的五官扁平化,更意味着一种集体性冲淡个体性的社会所能造成的后果。

图源电影剧照

三、何以惊悚

首先,这一电影与其他恐怖类型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大部分场景全部发生于白天,这一特质也有影片内在逻辑的原因:瑞典位于北极圈附近,因此夏季时白天极长,黑夜极短,几乎达到极昼的程度。但它更大的原因是导演的刻意主张,正是这一看似轻巧的视觉呈现,营造出了最为恐怖的气氛。

观众获得的这种心理与弗洛伊德的怪熟理论有很大关系,他认为“怪熟之感的来源是那样一种可以回溯到旧有的熟悉事物的情景”[3],作为社会人的一员,颜色所依赖的符号意义早已跳脱出颜色本身,我们从小习得这样的认知:黑色代表邪恶/混乱,白色代表仁慈/宁静,因此天堂与地狱、白天与黑夜的价值层面早已使我们将可怕的事情理所当然地放置在黑暗的场域。我们所熟悉的“日光下”是安全的、美好的,但当这种熟悉感被冠之以一种陌生,当残酷的杀戮、同伴的离奇失踪发生在绝美的田园风光之中,怪熟所具有的那种搅乱框架和边界的怪奇感[4]随之而来。

与之类似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张鼎的《安全屋》作品,于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进行展出。这是一件观念作品,其实体可以是多变的,只需要一个能够容纳人的空间。在某一特定空间中,张鼎将所有墙体粉刷成纯白色,空间内部放置五件灯光声音装置,白光与高频与低频交织的噪音同时产生作用,让人感到刺眼与灼热。在这件作品中张鼎抛出了一个问题:把自己放入“安全屋”就真的可以获得安全感吗?答案是否定的。参与者更明显地体会到深深的不适,尽管一览无遗,但却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平静,类似于《仲夏夜惊魂》,光天化日之下,其实有着更令人窒息的邪恶。

在上文对女主梦的解读中,她的脸成为梦中出现的元素之一。怪熟的多重含义之一也包含着对于自我认同上的障碍的表征,而这种自我认同层面的怪熟,是依赖镜像产生的。女主在梦到自己的时候,正处于一种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一方面是亲人的离世,一方面是环境的未卜,同时受到瑞典村庄诡异民俗的惊吓,在这种危机状态下,造成了她对自我的怀疑,是为怪熟的另一体现。

怪熟的第三层意义则与村民们的行为相关。从导演个人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全片的核心、村庄的人际交往逻辑就是共情(empathy),村民们的四次集体情感宣泄都是这种共情的外化,在这个村庄的世界里,他们相信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靠共情获得,因此当几位人类学专业的好友为自己的科研而违背长老的保密守则,或是相互推卸责任、冷漠不仁,这些特征是与村民所信赖的观念完全不符合的,因此他们的命运早在电影中段就被确定了,不与环境相融的成分必然会被消解。

由此,我们能够分析出《仲夏夜惊魂》的创作动机是基于个体与群体关系的,一方面是个体与群体间的相互对照,一方面是两个不同群体间的冲突。其恐怖之所在,也是由于将这种冲突和对照所能带来的双重后果以一种更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一种现代寓言。

参考文献:[1] Alex Riviello. A Brief History of the Horror Movie Jump Scare. Slashfilm.com. 2017.8.

[2] Gilles Deleuze,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Paul Patton tra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p.23.

[3] Sigmund Freud, “The ‘Uncanny’”,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Trans. & Ed. James Strachey, Volumn. XVII, London: Hogarth, 1955, p. 220.

[4] Nicholas Royle, The uncanny,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 2.

 5 ) 【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仲夏夜惊魂》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尔基

2018年阿里·艾斯特 执导的《厄运遗传》上映后在全球掀起了恐怖电影的新高潮,影片中对氛围的把控以及神秘符号的引用简直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任何细小的声音,都会让观众一惊一乍,沉浸式的体验感足以让恐怖片爱好者拍案叫绝。今年阿里·艾斯特的带着他的全新作品再度来袭,在这仲夏消逝的季节里,那股久违的 凉意 是否能将我们心中的余热一扫而尽呢!

手动爱团,爱电影!(不喜勿喷)

本周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选取该片做为第二十二期周限定观影,共二十二人评分,短评收录二十二条 均分6.2分。看来这部电影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就让我们看看团里的小伙伴们怎么说呢?

影片开头这幅画剧透了整部电影的内容

导演在开头其实就已经给我们剧透了整个剧情,就如同上图那样,大概可以分为4、5个部分(丹妮一家发生的悲剧、男友带安妮前去瑞典旅行、误入邪教度假村、祭祀盛典正开始

克里斯蒂安安慰女主,以及佩尔向女主献殷勤

丹妮是本片的女主,影片一开始就通过她的不安来表现出她内心的脆弱,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害怕不幸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向男朋友倾述又怕被抛弃的矛盾心理。当悲剧来临时,那种无力和彷徨,观众透过屏幕也能感同身受,黑夜中的那场大雪更是将气氛烘托到了极点。

原本在朋友劝诫下想要提出分手的男友,看到女友丹妮受到如此大的打击,无奈之下只能小心翼翼的呵护丹妮,此时克里斯蒂安对于丹妮的感情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不是爱意使然,而是当作应尽的义务去对待。

丹妮虽然在男友的陪伴下情绪稍有好转,但心中那块伤疤却没有好透,时刻处于崩溃的边缘,但内心要强的她不愿成为男友的包袱,强装镇定用微笑来面对每一个人。

孤身一人的她亲人已全部离去,完全可以被定义为“孤儿”,得知男友被邀请去朋友家瑞典旅行时,尽管心中百般不愿,但还是笑口颜开的答应男友一同前去,殊不知这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程

前往度假村的路上,镜头的倒置有种说不出来的怪异和舒适感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遗传厄运》中强调每个人的命运冥冥之中已被安排,而《仲夏夜惊魂》则是引导你的命运,并慢慢去侵蚀它。所以无论是色彩还是剧情上,两者在基调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仲夏夜之旅即将开始

初入度假村时的他们,全然不知祭祀已在筹备之中,他们的眼里只有这片美丽的风景,还有那诱人的风土人情,陶醉其中好感不断。试想一下,如此清新可人的画面怎么可能是恐怖片呢?看着那些身穿白衣的少女,如同天使一般在你面前玩耍,你怎能不爱这样的旅游圣地呢?

即便看到风格怪异的画布,你也能用传统文化来解释包容,当你真正体验于此,这样的包容你还能说的出口吗?当旅游项目一步步深入,当你参加悬崖节,看到七旬老人跳崖自杀,身边的朋友总是莫名其妙的失踪,吃的食物里有阴毛和经血,多半到这里你就会发现事情不对,这TM简直就是邪教团体啊,可是此时逃跑也来不及,留给你的选择无非就是顺从和死亡。更让人不寒而栗的就是推荐你来的朋友也是其中的一员。

导演善于利用镜头语言去描写人物内心的浮动和即将到来的危险情况,并且大量引用神秘的符号去构建邪教组织,或者说是小型的社会体系。任何事情都会被特有的文化方式去理解,你只能选择尽量去理解,这是你离死亡拖延的一种方式,而坚决不认同的人就会被度假村人给"清除",当成祭品来对待,以此保证社区的纯洁性

女主丹妮在经历一切后,心里防线慢慢崩溃,面对带有蛊惑性的邪教组织,她的情感已经暴露在每个人面前,而这个社区最讲究的就是团结,他们有种特殊能力就是“共情”,当集体情绪面对个人情绪时,吞噬的道理也就不言而喻。

另外本片有大量暴露和血腥的镜头,强烈到让人产生生理不适。例如在树墩撒尿的马克被剥皮,偷书的乔希被木槌捣死,想要逃跑的西蒙被酷刑,最经典的莫过于男主那场大型配种做爱场景,简直让人不忍直视。(这里就不做展示,有癖好的朋友可以自行去观看)

男主始终处于被动接收,无能的成为了祭品,而女主则在这个团体中找到新的自我(逃避内心真实情感)被邪教组织彻底同化。

最终一切都在那场祭祀中结束,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

《仲夏夜惊魂》不同于《遗传厄运》的阴暗,导演颇有大胆和创新的想法,本片中的镜头大多都充斥着强烈的太阳光,这就让原本在阴暗色调中定义的恐怖类型片失去了意义,如此清新的色调定义在恐怖一类中显得有点不搭,不过因此也看得出导演是想另辟蹊径搞出新的花样,让观众忽视传统的恐怖片套路,转而去感受人物情感的细腻变化,还会顺带着你去体验下瑞典“仲夏节”异样的传统文化。(坏笑......)

当然这也是很多观众诟病的一点,完全没有了恐怖片应有的样子

@亲切的昊昊 4/10 显然对这种侵入式的恐怖片无感,前一小时观影曾几度想放弃。故事性远不如前作吸引人,即使风格化的色彩和构图大大增加诡异感,但147分的时长还是让人坐立难安。

@蝠蝠 4/10 刻意过头了,甚至不如《我们》,不会令人心生恐惧和诡异感,只觉得导演是个高人,只不过嗑嗨了,根本不想带观众们一起玩。花里胡哨,故弄玄虚,电影整体就像那些个村民一样,明明是假的,却搞得跟真的一样。

@Laughing Gor 3/10 行为艺术大赏?惊悚片的氛围营造确实很重要,然而这部完全是只有氛围没有内容,97分钟就能把故事讲完硬生生拍到了147分钟。威尔保尔特的角色存在意义在哪里?铺垫了这么久都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尾,我只记住了在去的路上的那个颠倒镜头。

@鱼麦麦 4/10 当恐怖片搭上文艺片的节奏,实在难熬。比起导演的前作明亮了不少,结果反倒闷的程度更深了,虽然场景、色彩和构图真的挺美的,但是还是盖不住故弄玄虚➕莫名其妙的内核,即使有很长一段裸露戏份,即使有几个直面屏幕的特写血腥镜头称之为“恐怖”,在我看来整体也还是无聊的,除了别具一格的明亮背景,想不出还有什么值得推荐的,我已经够不喜欢遗传厄运的了,可比起这部,遗传厄运还是要更完整更深刻一点。

@Supremacyacron 5/10 摄影场景都做的非常棒,但是就故事而言也没有感觉非常惊悚,更大情况是一种大型的cult行为艺术秀。一般惊悚类电影都是短平快的节奏,本片两个半小时的片长真可谓是恐怖片中的一股泥石流,再加上略显疲态的剧情设计,确确实实很难吊起一些人的口味。

@Alex 5/10 有几次镜头调度还是挺不错的,本质上就是一部邪教电影。叙事节奏异常缓慢,配上不落的太阳背景,整个电影画面相当明快。一个小时对这个部落文明的展示,让主角一行人反而成

全片铺垫过长,悬疑和惊悚的元素在鲜艳明亮的色彩里大打折扣,只剩下了强烈的生理不适。

@渡辺dudu 6/10 难忘又难熬的147分钟。

@董小__ 6/10 一点也不恐怖,甚至还有些滑稽,剧情编排、节奏和吸引力比遗传厄运差不少,前期有点难进入故事。画面极度舒适,一次散心之旅大获成功,既从心理上摆脱了家庭悲剧,又识别了渣男,还当了一把女王,不过全程几乎没有自己的选择或抗争,一步一步都是被人摆好的,缺少绝望感

@扶不起先生 6/10 看似纯良无害的度假村,实则是清新的邪教组织。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标志和社会体系,每人都能从自身出发,争先要去做太阳的使者,用心去爱护环境。你带着伟大的使命来到此处,就是为了播撒种子和回馈大地。如果你有些许生理上的不适,说明你还没有扎根于此,那么请喝下我专门为你调制的美酒,在这仲夏夜之梦里!

@cinedreamer_ 6/10 大型疯癫作法现场?从本能抗拒到慢慢接受到被同化,这洗脑又怪异的邪教令人费解然而在现实中却也并非无迹可循。某些情节还是有些诡异的(但还算不上恐怖),运镜很棒摄影也超美,可节奏好慢剧情也实在无聊,再加上《女鼓手》时就接受无能的女主以及她的夸张表演,真的喜欢不起来。从那场行为艺术性爱戏开始就越来越看不下去了,147分钟其实看的并不煎熬、却索然无味,甚至还有点不适。

@菠萝油 6/10 鲜花与鲜血绽放,洁白与黑暗并存,爱与性,死亡与献祭,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与仲夏夜里的无穷无尽的噩梦。蓝天白云之下,茵茵绿草之上,青山环绕之间,沃野千里之处,和你慢条斯理的讲述绝望,这大概就是变态的极致。

@人间退步 6/10 挺压抑的邪典片,女主洗脑录,前面铺垫很漫长,从一个小时才开始进入惊悚,还有片尾那哥们的熊皮大衣很酷。

虽然恐怖片的元素不再拥有,但是华丽的画面以及超棒的镜头感依然值得观看

@PepperSoul 7/10 仔细想想故事真的挺没劲的,美式青少年恐怖片的内核,场景换到一个欧洲的村落,能将陈旧的故事拍出清新邪魅的氛围,导演还是厉害的,处处有着新意。ins风的滤镜本就不适合恐怖片,但华丽清新下的血腥很有冲击感,最恐怖的地方还是声音的处理,很有邪教感。整体观感不如《遗传厄运》流畅。再次感叹,恐怖片真是太难拍了。

@法兰西多士 7.5/10 不适感在前半部分蔓延全身,但宗教仪式后部分真的笑了半天,又好笑又反胃,符号学和北欧村落部分神秘学堆砌在一起,华丽而空洞,村庄定下的种种习俗冲突无非是个体对于集体的入侵,而到最后跟着一起哭和发出叫床声是一种更高层面的宗教同化,构图色调视听的运用一如既往的好

@mdr skywalker 7.5/10 最后的献祭仪式印象最深,其实观感上比《遗传厄运》差了点,但是这个邪乎劲儿依然不少,各类奇形怪状的符号,神秘的壁画和各种仪式无一不是对主角一行命运的暗示,特别是女主的归顺,和《遗传厄运》极其相似的结局,但这部风格上又体现了导演的心思,大部分的恐怖场景都在光天化日下完成,看似一派清新和谐的夏日部落,实则难逃死亡和顺从的宿命,特别是这部没有像《遗传厄运》一样有如此明显的邪教和神秘学符号,反倒更挖掘人物内心,探讨一些生命哲学,要说吓人真没多少吓人的,主要是有些怪力乱神的仪式会有心理阴影,而且这个导演太能吊胃口,前面不少叙事铺垫太拖沓了。

@SebMia 7/10 摄影、布景、转场以及宗教仪式感都非常讲究,让影片看起来电影感十足。但导演却光顾着让影片看起来高级,而忽略了影片该有的内核。于是就有了这部看似华丽,实则空洞的电影。看完147分钟后脑海里只有一个问题:What’s the point?考虑到自己是个肤浅的人,还是给这华丽的外表多加一分吧

@刷鞋大王 8/10 看了一场秀,大型邪典歌舞团艺术汇演

@维京图 8/10 尽管观感因几个诡异的场景有些许不适,但仍不能否认这部邪教电影独树一帜的出色。导演有意地削弱故事性,而偏重在试听上的渲染更加在清新平和的画面中突出了氛围的压抑、诡诞。故事结束于众人的癫笑中,最后连女主也被感染从迷惘无助的哭脸变成了笑脸,不禁让人起鸡皮疙瘩。到此为止,全片对邪教的诠释就达到了完备——邪教的鲜明特点就是剥削掉个人意识,所有人服务于集体的意识,将集体奉为至上,很明显结尾女主也被如此“洗脑”。和谐中深谙着偏执,繁荣的表象掩盖着扭曲的内核,这才是最可怕的。

@奔兔吉尔 8/10 阳光下的罪恶,剪辑上刻意留白,把所有的提示都藏在古老画卷里,虽然是老套的邪教洗脑故事,却在视听语言上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新趣味。中心构图配合极强的仪式感,神神叨叨地不断致幻不断制造诡异,一路把怪奇与未知的恐惧推向最高潮,渐进式的节奏让前戏足的非常足,看到最后就理解为什么要拍那么长了。另外共振这个概念非常强,在口号式的呐喊中逐渐被同化,遭到巫术与致幻剂的双重打击,所有的人物思维也因此变得抽离。

@wild life 9/10 如果遗传厄运的小女孩长大了,是不是还是会落得和电影里女主角一样的结局,刷新了恐怖片所有套路,和逐渐生理不适的极限,遗传厄运很典型的话,仲夏夜充斥着阿里艾斯特的极大野心,只是这真的太长了吧,不过更让我好奇,他导剪多的半个小时,会有什么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团员都陷入好与坏的对立中,例如马跳蛋同志就立刻总结出了逃出邪教组织的绝妙方法

@Mathilda 8/10 哈!聪明的我已经想好逃出去的办法了!先归顺于这个村落的人,获得信任,然后和pelle一样出去招新,趁机逃跑👌🏻

本期的周限定观影就到这里,想入团的小伙伴们请联系三哥 @143.

---------》 查看请点击 【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 往期周限定观影记录,

注:本观影团是一个没什么门槛的观影团,只要你热爱电影,善于交流,那么你就来吧,我们在这等着你哦~

 6 ) 死亡本身不该是悲伤和恐惧的事情

本来是来看恐怖片的,没想到看了一部很不错的art film。妈妈和我一起看的,她完全看不懂。我说这部电影就是在探寻生命的真谛。

女主的家人诡异地死了,但全片都没交代背后的原因。女主又有bipolar,经常经历panic attack,她对于活下去并没有期望,但她深爱的男友又让她对整个世界还充满眷恋。

她在挣扎后还是和他们一起去度假,整个度假村其实就是她脑海里的乌托邦,这里充满仪式感,是对死亡和生命的尊重。其实无论生命的诞生和结束都是美好的,并不存在遗憾和悲伤,在这里你可以自由选择终止自己的生命,并得到祝福。

而那些不理解的人便不属于这个乌托邦,所以他们被“杀”了,反对最激烈的情侣男人首先被杀,然后是不尊重生命树的Josh。至于女主的男友,被安排了出轨的剧情,这样结束男友的生命也让女主能更心安理得。他并没做错什么,他只是被那个本地女孩儿看上并选择做mate,那个本地女孩儿也是女主自身的映射。

最后所有人都死了,却没有女主的结局,但那个微笑就像birdman最后Emma Stone的笑容,是因为豁然开朗所以如此澄澈单纯,美好而干净的笑容。

所以女主对于死亡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死亡本身不该是悲伤和恐惧的事情,她通过乌托邦治愈了自己的伤口。

还有再提一句,从第一幕的panning镜头就很喜欢整部电影的cinematography,用的滤镜色彩让我想到典型的European art film,很敬佩在这样的时代还在坚持电影艺术的导演。

编辑:是乌托邦文化不是伊甸园;Mark改为Josh

 短评

一部神叨叨的邪教恐怖片。导演能力还是很强,氛围营造得非常棒,不动声色中,让邪恶与恐怖慢慢渗出来。亮点还在于,不同于常规恐怖片的黑暗与密闭空间视觉风格。而是阳光的、明亮的、美好的视觉观感,反而更加毛骨悚然。阳光下的邪恶。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啥玩意儿……误入正在搞团建的传销团伙么……

8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传销基本也是同样的套路:1. 熟人拉入伙;2. 手机没信号;3. 一起做各种集体活动创造共情;4. 给你一个高大上的头衔方便你再去拉下家。全剧终。

13分钟前
  • ANNA
  • 推荐

导演对宗教邪典是不是走火入魔了?虽然镜头、配乐和细节说得过去,但这么点事硬生生讲两个多小时真的有必要吗?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也许只是那些令人乍舌的画面,足够让人见识到最血腥残忍的鲜花烂漫,还有比黑暗更恐怖的阳光灿烂。

16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场面比hereditary大了,却没有让人惊艳。这一眼望到头的故事硬拍了两个半小时有点没必要。还不如少点配角专注在女主身上。前半段入戏的过程还挺吸引我,可惜后半段没嗨起来。当然,摄影还是很强。

18分钟前
  • Alan
  • 还行

一部不知道该怎么打分的电影。讽刺的是一个人作恶是恶,一群人带着鲜花做成的头饰,在明晃晃的阳光下犯下的酷刑,你却开始怀疑自己价值观是不是不够包容。这就是众的力量。用之对是博爱,用之错是邪典。

21分钟前
  • Absinthe
  • 还行

本片可竞争史上最佳异教/邪教电影,交配仪式可竞争史上最恶搞性爱场景…

26分钟前
  • Cinema is dead
  • 力荐

有北欧情节、喜欢folklore及中意“小清新”的建议别看了,容易毁了你对这些元素的好感。刻画了一个挺生动的cult,电影整个有种磕high感,非常符合cult的精神状态;但就像恐怖都只在视觉层面,猎奇的也只有宗教仪式而已,对邪教心理层面的内核没怎么深挖,一句long-observed traditions就带过了

29分钟前
  • 伪装的甘党
  • 还行

长评里面点赞挺多的一篇说自己看到结尾被这个宗教团结的集体狂喜气息感动哭了... i mean... “ 感 动 哭 了 ” ?? 我特么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浑身打一冷颤 【Edit:当时看完觉得做作刻意;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点厉害,怀疑将留名影史佳作 2021.9.15

32分钟前
  • Nin
  • 还行

如果你的同学邀请你去他家乡参加什么神秘节日,答应我赶紧跑路吧……

34分钟前
  • 思栋鸟
  • 推荐

超邪典!!!洁净的纯白,浅蓝,夏日明媚的鲜花刺绣里眩晕刺目的恐怖故事。跳崖仪式太冲击了。对于女主来说,比起不曾真正接纳她的朋友们,这样的“家人”也许真的“治愈“了她。

38分钟前
  • Akiko
  • 力荐

故事不够,porn来凑。光天化日的邪教片,为了强化仪式感,导演用了很多组航拍镜头。女主的哭丧脸太不讨喜了,最后吃吃一笑全场乐……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阿里·艾斯特绝对是《柳条人》粉丝,从《遗传厄运》到这部它的美学风格也能一窥究竟了:颠倒镜头、顶拍、远景人物突出、三角空间、前景虚焦远景单点聚焦、断首、娃娃屋效应和以画预言等等。

4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R级有R级的理由……

49分钟前
  • 浮槎
  • 推荐

连续两年的年度最佳恐怖片都出自同一导演之手!1.一场漫长而可怖的白日梦魇,一串阳光下的罪恶,一朵于清新田园里悄然绽放的恶之花,一曲在生意盎然的明丽原野上奏响的黑色忏魂曲。2.部分基础设定上承[异教徒](1973版),但各个部分都更加完整和饱满。3.阿里·艾斯特缓慢而富有揭示性的运动镜头漫溢着诡秘的魅惑,公路行车的颠倒镜头则让我想及[情枭的黎明]。4.在对各种死亡仪式、祭礼与狂舞的专注描摹之外,部分暴力场景与失踪过程被省略或留白,增添了神秘感。5.女主的数次“植物化”幻觉终至成真,扎根于这片异域土地上,而其余的他者则被“动物化”,被驯化,被操纵,被屠戮,甚或成为玩偶/标本。6.女主融入集体、成为家人的两个有趣标志:在狂舞中以瑞典语言说,在惊栗、哀惧与苦痛时与围聚在身旁的众女子一起同频同姿嘶吼。(9.0/10)

5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导演和编剧至少有一个精神不正常。哦不对,他们是同一人。

54分钟前
  • 城中日月
  • 很差

小清新滤镜的cult片,比遗传厄运好看。男主被强迫mate那段,男主刚进入状态,那中年大妈突然开始唱歌,男主一脸“我被你吓软了”的表情让电影院发出了爆笑。这真是一部很有笑点的邪教片,不恐怖。

56分钟前
  • Lacie
  • 还行

3.5。不能说将A24拉下神坛,但想要再次获得《遗传厄运》的恐怖体验,怕是要失望。摄影像是蒙上一层日系摄影的清新滤镜,仲夏夜不眠的阳光在女主的脸上有种奇异的恍惚感,和OST在情绪的烘托上算是较为突出的表现。导演擅长的对人类尸体的残忍场面与利用人声的jump scare是遗传的延续,但整个献祭仪式过于冗长,像一场漫长的错愕,失去应有的恐布效果。反倒是开场的妹妹自杀与父母双亡处理地最为有力。邪典恐怖片缺少引发观众内心的恐惧内核,只流于邪教表面的仪式,古怪血腥不可理喻的场面反倒绷不住,全场观众时不时哄笑,不如一起真实可触的自杀事件真实、沉默而有力。

60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可能比遗传厄运观感好一点吧(前半段),情侣吵架段落写得不错,女主角也演得好,还有一些幽默的地方,当然主要得归功于好演员威尔波特。但是后半段又开始胡作非为了,并且真的没必要搞这么长,真的。这个导演怎么火成这样的,他的两部电影都有种厌女感,给人很强的不适

1小时前
  • 米粒
  • 还行

比前作更愚蠢的符号垃圾堆,类似某种当代艺术秀。编导之所以特别喜欢拍模型屋的场景和邪教的题材,因为他无法处理有自主行动力的人物,他只能像摆弄洋娃娃一样把每个人放到既定的位置,把一切解释不了的动力推给邪教。然后把所谓神秘符号当香水一样滥撒。这类片子之所以完全不恐怖,大概就是因为人物本来就是死的。

1小时前
  • *******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