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最后的诱惑

HD中字

主演:威廉·达福,哈威·凯特尔,Paul Greco,史蒂夫·希尔,弗娜·布鲁姆,芭芭拉·赫希,罗伯茨·布洛瑟姆,贝瑞·米勒,盖里·巴萨拉巴,厄文·克什纳,维克多·阿尔果,Michael Been,保罗·赫尔曼,约翰·劳瑞,里奥·伯梅斯特,安德烈·格雷戈里,佩吉·戈尔姆利,Randy Danson,托马斯·阿拉纳,阿兰·罗森伯格,德尔·罗素,内赫米亚·佩尔索夫,哈利·戴恩·斯坦通,彼得·贝尔林,大卫·鲍伊,Penny Brown,Leo Damian,Robert Laconi,伊里纳·道格拉斯,Giovann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198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2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3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4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5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6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3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4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5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6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7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8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9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基督最后的诱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不以《圣经》为依据,而是以故事为线索展示心灵内在的信仰冲突。当以色列处于罗马统治下的时候,木匠耶稣(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为罗马军队制作十字架,他为冥冥中似乎来自上帝的召唤而困扰。耶稣动身探求真相,于路邂逅起义者犹大(Harvey Keitel 饰)和昔日的朋友妓女抹大拉,他们指责耶稣的懦弱,使其坚定了信仰,越来越多的信徒加入了耶稣的队伍,施洗者约翰指点耶稣前往沙漠。耶稣抵御了诱惑,获得更大的力量,他带人围攻耶路撒冷神殿,令犹大去罗马当局告发自己,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得到天使的信息,他走下十字架,过上了平凡的生活,直到多年以后,耶稣发现了事情的真相,重新回到了自己命运中……  本片根据卡赞察斯基的同名小说改编,自从1983年斯科塞斯第一次筹划将本片搬上银幕,宗教团体的反对声便喧嚣尘上,致使拍片计划一再拖延。寒战2(粤语版)难忘初恋情人看门人疯狂旅程呦呦鹿鸣单身毒妈第六季母亲游戏:她们的阶级黑风行动为何是吴秀在黑夜天使海盗乐高蝙蝠侠:麻烦重重乡愁1983雅典娜蠼螋校合唱团的秘密空中灾难贞子DX奥克兰扫黑大战无敌少侠 第一季逐梦曼哈顿第一季夏洛克的孩子们茶啊二中第一季台妹向前冲金銮藏妖传包青天之诡墓空棺白色陷阱女人不容易物理魔法使马修第二季老师·好人鬼情未了纯粹的激情总裁的天价萌妻 动态漫画 第2季热舞甜心鸟鸣 上替补演员2020致球宝肯尼迪家族不良前任猴王与女妖

 长篇影评

 1 ) 《犹大福音》古卷和《基督最后的诱惑》

【Hot】:简直神了!侧那,此刻热泪盈眶的我是多么地庆幸我当年的义举啊!这种美妙的感觉就像先前力排众议、咬紧牙关拒绝了一个美艳倾城的女人,二十年后警察叔叔却代表人民群众发现她居然是个专门鸩夫谋财的恶妇一样,简直太爽太high太欣慰了。事实终于证明一直以来本座把无数电影囤积在硬盘里只积灰不放映的行为绝对是高瞻远瞩的。就在我响应甲基茅寺同学的号召,在寸土寸金的D盘收藏了《基督最后的诱惑》后的第二还不知第三个年头,我万分激动地在各大媒体看到了这样一则感人的新闻:

==========================================================================
链接>>>> 基督教1700年前手稿证实 犹大是英雄
时间:2006-04-07 GMT 关键词: 犹大福音 手稿 犹大

【星岛网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于美国东部时间6日上午在位于华盛顿的总部举行记者会,正式将一份佚失近1700百年的《犹大福音》手稿及其内容的英文翻译公之于世。连月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对这部《犹大福音》一直讳莫如深,可能与这部福音书是以出卖耶稣的犹大名义所写有关,内容具相当的争议性。

  《犹大福音》对于耶稣和门徒犹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与两千年来传统的基督宗教,完全不同的观点,并对这位背叛耶稣的门徒有新的描绘。长久以来,基督教界一直视犹大为叛徒,但《犹大福音》却颠覆这种观点,指犹大其实是耶稣最喜爱的门徒,他之所以出卖耶稣,是出于耶稣授意,为的是要完成上帝的救赎计划。其与新约《马太福音》等四部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与《约翰福音》)描述的完全相反。

三、四世纪抄写自希腊文原稿

  这份以古埃及哥普特(Coptic)文字抄写、长达66页的古抄本,除了《犹大福音》之外,还有标题为《雅各布布布布》的文稿(又名《雅各布布布布启示录》)、《彼得致腓力书信》以及学者暂称为《阿罗基耐书》的片段。文稿年代可回溯至公元三世纪或四世纪,而这份手稿可能是根据公元150年左右一份希腊文原稿所抄写的。

  《犹大福音》的手稿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梅塞纳-马恩省斯古代艺术基金会(Maecenas Foundation for AncientArt)与韦特史料研究所(Waitt Institute for Historical Discovery)共同保存、鉴定和翻译。至于这份莎草纸(古埃及人广泛采用的书写介质,用当时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的纸莎草的茎制成)手稿修复、重组完成部分,将于4月9日在“国家地理频道”首度公开。

  《犹大福音》于1980年前后在埃及被发现,当时还只是一堆莎草纸的断简残篇。1983年,这些手稿出现在国际古物市场上,当时即有一群学者见过这份手稿。由于卖方要价三百万美元,没人买得起,这份手稿遂在纽约州长岛花旗银行的保险箱躺了近二十年,直到前几年,才由瑞士的梅塞纳-马恩省斯古代艺术基金会取得。

五种鉴定方法证实为“旁经”著作

  国家地理学会宣称这份古抄本确定是货真价实的基督教“旁经”著作,鉴定方法有五种:放射性碳定年、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与古字比对。

  国家地理学会项目节目执行副总裁泰瑞·贾西亚(Terry Garcia)说:“这份非圣经经文的古文献戏剧性出土,是公认为过去六十年来最重大的发现,促进我们对早期基督教时期历史与神学观点的了解,十分值得历史学家、学者与神学家继续研究。”

  尽管国家地理学会等机构对于《犹大福音》相关研究工作极度保密。《时代》杂志今年二月即抢先报道了这个极具争议的重大考古发现。

  海外媒体近来曾引述一些圣经学者的话说,他们不认为《犹大福音》能让人们对耶稣或犹大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也不可能动摇两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倒是可以让大家见识到基督教发展初期所存在的一些纷乱现象。
 
  学者指出,《犹大福音》属于“诺斯底派”的著作。诺斯底派盛行于公元二、三世纪,支持者们虽打着基督教旗号,却认为得救可经由“神秘直觉”(gnosis)或“知识”获得。诺斯底派人士按照他们的观点,推出了《多马福音》、《腓力福音》、《马利亚福音》、《埃及福音》、《真理福音》等许多以福音为名的著作。(图片来源:美国国家地理)
==========================================================================

  这个发现真是牛逼透了!虽然Gnosticism向来以“屡报屡错的世界末日预报员”著称,我依然决定fan他们一次。连带要崇拜的是《基督最后的诱惑》(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的小说原著作者、希腊人尼科斯·卡赞查基斯(Νικος Καζαντζακις,Nikos Kazantzakis),以及慧眼识珠的票房奇观兼灾难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在这次豪赌的胜利者伟岸的群像面前,当年迫于宗教界压力退出摄制组的罗伯特·德尼罗活脱脱就是个憨大。

  在这则新闻的触动下,我打开D盘那个著名的文件夹“考古资料”,点开了《基督最后的诱惑》。必须声明,我事前只依稀知道这个片子是为犹大翻案、并且“从人性角度还原了耶稣”的争议之作。这样一个定性,根据我看完全片后的鉴定,基本上已经说完整了。但是最新纸草文考古的发现已然赋予了这部通体黄沙蔽目的挣扎剧以全新的内涵:人性寓言、教派内部的权力争斗、信仰的纠葛……真实的考古发现让这个原本“纯属虚构”的寓言故事变得不再那么无稽,于是无论是它的力量还是内部戏剧性都发生了飞跃。
 
——————————————————————————————————————
  故事梗概可见于任何一个搜索引擎。在《基》片里头,耶稣是个十字架制作师,他时常陷入幻听,并且深受这种神启的折磨。按照时髦的后现代电影的习惯,耶稣完全可以像吕克·贝松版的《圣女贞德》那样被处理成歇斯底里的精神分裂患者,然而作为根据一部1973年问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这部片子里的耶稣依然保留了经典意义上的“先知”身份:他能够听到神启(当然证据并不充分,完全可能都是撒旦的声音)、接受神示,并创造奇迹。对比这两种处理,我能感觉到完全消解“神”的后现代还原法是失败的,这种失败可以用来概括《圣女贞德》,甚至可以用来解释近几年所有的好莱坞史诗片(诸如《特洛伊》《木马屠城》)。在西方精神世界里,人性的挣扎一旦与彼岸、超验完全脱离,必将无处着根,最终不得不落草于野蛮、贪婪甚至兽性的泥沼。可笑的是好莱坞还不得不假模假式地把这种沾满泥泞的精神包装为“真正的人性”。人性中最剧烈的冲突在哪里?其实并不是“人”与“兽”,而是“人”与“神”,尽管前者在今天越来越占据主流。《基》同样走了后现代的路子,但它并不彻底,起码还承超验信仰的存在,这种处理赋予剧情冲突多层肌理的质感。

  还是言归正传。疑似精神分裂的软弱青年耶稣同学深爱着抹大拉的玛丽亚,在《圣经》的记载中,她就是那个连安息日都要顶风接客的妓女。在这个女人身前耶稣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如果你们当中任何一个人从来都无罪的话,那么请掷出手中的石头”。同样在这个女人跟前,耶稣强按住欲火,拒绝她的勾引——按照他日后在沙漠中与寻道者的对话,他在拒绝的那一刻感觉到神圣与畅快。这个例子显示出灵魂爱好者与俗世幸福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以神的名义拒绝俗世幸福,但又以神的名义拯救俗世幸福。这样的纠葛被撒旦利用,在耶稣钉上十字架后,他化身为天使将他引诱下刑场,并引诱他娶妻生子,过平凡生活,享受俗世幸福。在整个影片里,耶稣都表现得如同一个被神意劫持了的不知所措的窝囊凡人,在他拯救拉撒路的桥段里,当阴森的坟墓里已死的拉撒路伸出自己腐朽斑驳的手时,耶稣的脸上写满了迟疑和恐惧。他不停地要求上帝面对面地和他对话,但来拜访他的却只有诱惑、俗世幸福、撒旦。“人类原罪的替罪羔羊”这一艰巨使命让他难以承受,痛苦不堪。

  剧中重要性仅次于耶稣的人物是犹大,在这里他变成一个标准的爱国主义革命青年。由于起先耶稣是供职于罗马地方政府的十字架制作师,犹大受命于耶路撒冷反罗马组织前去刺杀他,但耶稣异常的神经质表现令他屡屡下不去手。随着耶稣身上日益明显地表现出先知的特质,犹大变成他忠实的门徒——如同新近发现的《犹大福音》古卷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犹大冷静、坚定,具有杰出的使命感。当耶稣知道自己的命运是必须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万分痛苦,他请求犹大向罗马当局出卖自己,帮助他实现肉身的超越,达成上帝的救赎旨意。坚强的犹大因此出卖了自己的老师。然而软弱的耶稣被撒旦欺骗,从十字架上逃脱了。在多年以后耶稣垂垂老矣行将就木的时刻,犹大来到他面前,痛斥他的软弱和言而无信。在屠城的烽火中耶稣幡然醒悟,决定回去履行自己的使命——做回他的替罪羔羊,为世界作救赎。这个决定一经作出,剧情立即退回到他被钉上十字架的那一刻,撒旦的引诱和耶稣的俗世幸福仅仅变成一段幻象。

——————————————————————————————————
  耶稣授命犹大出卖自己的猜测从古至今有过无数。从逻辑推论,作为全知全能的上帝的儿子,耶稣理应知道自己被出卖、被钉死的命运,而无论是他被动地遭到出卖,还是主动要求犹大出卖,都无损于其救赎世界的伟大,后者还尤其表现上帝和耶稣对世人的爱。正统教义将这些一概斥为异端,很可能与孔子死后儒家内部的道统斗争一样,是权力阴谋的结果:嫉妒犹大的其他门徒在经书中极力地丑化了他。而在《基》里,采用异端教义的作者偏偏把犹大竖立为悲剧的英雄,而耶稣只是一个能够知道神启、引导奇迹的软弱者,这是作者力所能及的最大程度的颠覆。这种颠覆正是出于对布道者作为“人”可能软弱的估计。这种估计参考了《犹大福音》古卷的发现,显得特别有趣,一方面更显示出基督教作为一个思想流派其内部权力结构的暗流汹涌,另一方面在细节上体现了在一个还保留着超验信仰的时代里,人性与神性冲突的真实机制和情形。

  影片与诺斯替派异端教义辉映的部分至此已结束,而作者更着意的情节显然是耶稣上十字架后受撒旦诱惑的幻象部分。按照马丁·斯科塞斯的理解,这一部分剧情说明了“罪”很多情况下就是“平凡”,即平凡生活对神圣追求的磨蚀。撒旦诱惑耶稣从来不是让他作恶,仅仅是要他娶妻生子,过好普通生活。我相信今天的观众,尤其是素无真正灵魂概念和信仰的中国观众看到这样的意见并不会有太多触动——我们并不真正相信一个完全超出自己经验范畴的世界,更不相信有为这个世界付出一切的必要,而这个东西恰恰就是所谓的信仰。过好普通生活正是这个时代最为深刻的信仰,任何一种追求崇高的努力都有可能显得古怪甚至可笑,耶稣身上的那种冲突在今天看来也就不可避免地显得不可理喻了,连带地,对战争年代那些革命者清教徒般的极端热忱我们也已经觉得难以理解。这样一种“除魅”后的对世界的理解图式本质上是经验的,除去了许多风险和痛苦,但同时也去掉了很多趣味和生命的可能性。

  关于神圣事业和俗世事业之间的冲突,影片也有所表现,但主要借鉴的内核除了基督教本身的教义外,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譬如革命者要推翻罗马对犹太人的统治,希望借助暴力,而耶稣却提倡“爱”,日后引申为“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这个桥段纯粹来自《圣经》。而后半部分中,被撒旦扮演的天使诱惑的耶稣路过市集,听到扫罗(即布道者圣·保罗)宣讲耶稣受难和复活的故事,他愤怒地指责这是欺骗。圣·保罗说,没有人会相信你的话,人们需要我所说的耶稣而不是你,我所说的那个耶稣比你这个真实的耶稣有力量得多。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写了个《宗教大法官》的故事。十六世纪上帝以耶稣的形象重返世界,人们自发地追随他,因此宗教大法官要把上帝处死。他质问道:“你回来干什么?你为什么要妨碍我们的事业?你所许诺的‘自由’经过我们的努力现在终于帮民众实现了,他们现在把自由交给我们,这难道不是你所希望的‘自由’么?”神圣事业在这里显示出一种悖谬:上帝所说的“爱”与“自由”,在俗世操作中完全成了另外一回事。所有崇高的事业,事实上都面临着这样类似的悖谬。无论如何,插入这样一个桥段都让片子的主题变得更枝蔓了。我看到一个知道自己命运、但却不敢接受的耶稣,和一个不知道自己命运、但却相信这样一个使命的犹大,但无论那是耶稣还是犹大,都挣扎在“人”、“神”之争中。原作者、改编作者以及马丁·斯科塞斯终究并不能令中国人信服地指出,为什么普通生活对“神圣事业”的磨蚀就一定是件了不得的坏事,相反,剧情中“神圣”与“世俗”在人性这个道场上的无尽纠葛足以让我们更坚定地相信,对超验的“信仰”根本就是自寻烦恼的一项累赘。

——————————————————————————————————————————
  罗伯特·德尼罗退出后,威廉·达福(Willem Dafoe)顶替了他。麦高,这个《蜘蛛侠1》里头的最大反派在《基督最后的诱惑》里同样是如此的挣扎和神经质,整天瞪大了蓝色的眼睛、张圆了扭曲的嘴巴,屡屡让我想起《阿拉伯的劳伦斯》,完全没有传统概念中耶稣的温和谦爱。整体来讲这个片子其实真是不好看,在西方人眼里,它恐怕就跟《大话西游》《东邪西毒》一样不过是在玩戏说,在我眼里,它是个比日后史诗片有趣一些的宗教题材装b片。联系到《宾虚》不敢越《圣经》雷池一步的退缩姿态,以及梅尔·吉布森《耶稣受难记》一如既往的清教徒主旋律,还是叛逆的《基督最后的诱惑》比较对我胃口。

——————————————————————————————————
原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d6c0510100m0n0.html

 2 ) 神

耶稣是个造十字架,懦弱的凡人,抛弃抹大拉的马利亚让她沦为妓女,不孝母亲,却被神呼唤,因为他是神子。犹太狂热份子犹大一开始就骂他,后面又被要求杀他但是因为耶稣被神呼唤的困惑他跟从他。耶稣被神借以宣传爱,救了抹大拉的马利亚被石头砸死,可是人们关心吃饭,而讲富人在天上是穷的,却引起仇富暴动。施洗约翰相信他,却希望他用斧革命。他迷惑了,独往沙漠在圈里十天,受尽撒旦试探,却坚持住,最后咬了带血的苹果离开。他行圣经的神迹,带门徒去耶路撒冷革命,Nathaniel等门徒却想着自己的羊,结果神要耶稣上十字架,革命没了,还坚持要犹大出卖自己,在十字架前、上和圣经一样他都有困惑,结果“天使”在十字架救了他,说门徒背叛了他,尘世多好,让他娶了马利亚,怀孕时杀了她又让耶稣去娶之前招待他的Mary,老年时候又娶了Mary姐妹,令人不解。保罗编造基督圣经故事宣扬基督教,他不关心耶稣怎么样,他只想通过神的故事满足人们。结果罗马人烧杀耶路撒冷,一切是血红色,前门徒来了,战斗的犹大充满愤怒,说他是叛徒,真相是只因为“天使”是撒旦,阻止他通过牺牲完成救赎,告诉他他不是弥赛亚,像亚伯拉罕燔祭儿子一样被解救。他悔恨交加,灾难当前,只因他没有承受诱惑。结果如他祈祷一切回到十字架,他拒绝了家人的诱惑,让救赎达成。很独特的解读,似乎渎神,丘吉尔是深入剖析基督教,把基督自我牺牲达成救赎、爱的精神更深地体现。同时涉及爱还是战斗,现实还是宗教大同理想,以及宗教故事的本质:真假不重要,它被相信后的作用是重要的。

 3 ) Dieu et seigneur

她直立于我的眼睑 她的头发与我的交织 她的手与我相扣 她眼里有着我眼睛的颜色 她笼罩在我的阴影中 像飞向天空的石头 她一直圆睁双眼 她使我辗转难眠 充满光芒的梦 能够蒸发掉一个个太阳 让我笑,让我哭,让我笑 话到嘴边却无话可说 ——不死的死·爱人

C'est un film manifique, formidable et grand! Le seigneur est un dieu sur le paradis, mais il est un homme aussi.

 4 ) 短记,电影杂记和一些细节比较/思辨

觉得是比帕索里尼《马太福音》还要诚实的耶稣行传。1965年卡尔巴特《罗马书释义》;1970s《犹大福音》被挖掘和解密;1988年马丁拍摄《基督》;2000s阿甘本《剩余的时间》&《彼拉多与耶稣》。看起来马丁斯科塞斯的宗教视野非常刁钻深邃,而阿甘本可能也没少受这部电影影响。

犹大福音是一个比起诺斯替视角的圣经释义来说都非常露骨的诺斯替文本,但《基督最后的诱惑》并没有使耶稣成为外在于造物神的真神。

但是,耶稣的魔鬼意象自始至终引导耶稣的牺牲,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电影里的矛盾在于:如果真的是魔鬼引诱耶稣拒绝牺牲,那为什么它要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完成这个引诱而不是真的引诱他、挫败他的计划、毁坏神的安济(economy,神的家政)?所以蛇和狮子这两个诺斯替拜物在电影中应该是真神的使者才对。这与《马太福音》和《尼哥底姆福音》中彼拉多妻子做的恶魔之梦有本质差别(但形式上简直异曲同工):妻子因在梦中被告知耶稣的主的身份而受苦,在现实里阻止彼拉多完成处决判决。这与马丁斯科塞斯的耶稣之梦恰好相反:神的梦在梦里行使人衰弱的恶魔之术,以在现实中完成圣安济;恶魔之梦在梦中行真理之言,以使神的安排被破坏。

在《基督》电影中耶稣的人神本性二分的冲突非常激烈,但也非常微妙。耶稣在说话前担心自己说错话怎么办,但是一旦说话便是言自神,一旦做事便是行使神的力,这种矛盾在前期到中期不断削弱,因为在沙漠试炼后耶稣行使神的愤怒盖过了一切;在牺牲时重新以最强烈的姿态回归:惊悚的梦-现实。如果说,我们将基督的人神二分性看作是神性的分裂,即一种神性故作的戏剧性,那么安济的意义又重新回到了电影——即神的安排。按照阿甘本的解读,神性在其中必须被一步步“移交”,从泥土里最终转移到神之住所,随后将献祭羔羊的回馈返送给人间——耶稣的复活和信者的救赎。在电影中,耶稣本应在犹大手中被杀死,但犹大如果杀死了耶稣,耶稣的牺牲就不是羔羊的献祭了,它只是一次普通的复仇而已。他首先要成为一直羔羊——一个神子、显过神力、无罪。所以犹大成为了耶稣的净化者,和进入安济的入口。他在安济的意义上等待着成为那个移交人,最终成为他所是的。这种移交的必须性,与人神二分性,是相符的,是同一戏剧下的不同舞台尺度。

这种移交的意义,在电影里耶稣牺牲时的梦境里由那位天使的诱惑进行更深的揭露。以电影的意思,耶稣即使被移交给彼拉多,彼拉多在不能进行有罪宣判的时候对其下了处决的指令,但如果耶稣在这个时候退缩了,祈求被父拯救,那么上帝是可以接受他的,这也变相确认了耶稣的神之子身份。但如果这样,那么神从犹大到犹太人,再到彼拉多,到刽子手的移交路径就失效了,因为移交最终的目的是牺牲,这是神性的戏剧性,献祭的演出意义。如果演员退场,祭品重回纯粹的神性而非变成神的食物,那么戏剧就不再能演下去了。

 5 ) 尘世与天堂 苦难与救赎——我们真能通达神的厅堂?

尘世与天堂 苦难与救赎——我们真能通达神的厅堂?

犬耕地

我们都如此羡慕天堂,却实在舍不得辞别这人间。——莱蒙托夫


经过很多年,尤其是最近这几年的阅读,终于将关于基督教那些片断的知识和记忆串连起来了,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影像。然而很遗憾,得出的依然是一个无神的结论。顽固的理性,或者教众眼中的愚昧和冥顽是那样持久而无可摧毁。今天看了部备受非议的圣经题材影片——《基督最后的诱惑》,有了些关于神关于灵的感悟。聊以作记。

《基督最后的诱惑》与最近拍摄的《耶稣受难记》内容上有很大的相似和重叠,观点却截然相反。两部片子记录的都是那个上帝之子——耶稣在耶路撒冷传教的艰辛历程。不同的是《耶稣受难记》完全是新约全书的复述,更象是一部通过影像传教的片子。而《基督最后的诱惑》是完全离经叛道的。它在圣经记载的耶稣经由十字架的救赎和飞升之路以外,生生地楔入了一个耶稣在十字架上动摇的历程。撒旦又一次实现了他的诱惑。在撒旦的诱惑下,耶稣放弃了救世主的职责,抛弃了神使和先知的身份。在魔鬼撒旦的陪护下,耶稣差点走完了他世俗的人生。虽然影片最后,基督耶稣重新回到了十字架,经由死亡而洞开了天国之门,回到了上帝的怀抱。结婚、做爱、生子,世俗化后的耶稣临死前又重新被上帝——他的父赶回了十字架,实现了功德圆满。但很明显这不是导演的本意。

这样一部片子其实很吻合一个唯物论者对宗教的理解。看上去恰似一个西方似的七仙女传说,不过结局不同而已。天堂没有爱情,人间足够美好,骄横的玉帝逼使了七仙姑到人间寻找幸福,最后银汉迢迢,仙人两隔。上帝那儿固然美好,救赎的路如此痛苦,圣子也会动摇,十字架上的耶稣没有说出:“父啊,原谅他们吧,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并不知晓。”而是凄厉地发出了凡人的质问:“父啊,你为什么要给我如此的苦难?难道没有其它的方式可以通达您的厅堂?”通达上帝的路就此阻断。虽然片子最后还是让耶稣回到了他的本位,通过死和复活掌控了通达上帝之门的钥匙,不过看起来十分牵强。

耶稣通过十字架的救赎过程倒与佛家渡化众生有了一定的相通性!中国人如果用佛的理论去看待这一救赎历程,反而理解会更容易一些!影片中,耶稣其实就是一个对神的“坚信——动摇——坚信”的过程。一段“人——神——人——神”的磨砺。经历世俗,再洞穿一切,最后走向皈依。一个“实——空——实”的过程。宗教似乎总是这样一个历程:世俗——心魔——苦难——赎罪——天堂——圆满!不过是在其中换了几个神名和术语而已。

看片后,特别能理解的是洪秀全为什么会幻想出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兄弟。耶稣对必须兑换货币纳税后才能进入寺庙礼拜上帝的做法表示反对时,犹太人的牧师回答:“那是法律!难道神已经改变了旧法的心意吗?”耶稣回答:“我已经丢弃了法律。我是新法的开始,我有新的法律和新的希望。我是旧法的结束,新法的开始。”;“你们认为神只属于你们吗?神是种道德的灵魂,神属于全人类,属于全世界,上帝不只属于犹太人。”犹太人的教和经经由基督而成为了全人类的教和经。在新约里,耶稣经由一个凡身最后扮演了上帝的代言人的角色,这给多少世俗的中国人带来了诱惑啊!虽然上帝一再考验耶稣是否贪恋世俗的王权,要给予他这地上的任何一国,都遭到了耶稣的拒绝。问题是历经劫波之后,天国必须经由我才能进入,这是更大的神权啊,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更大的一笔生意啊。所以中国的洪秀全们便认为自己必须成为上帝的代言人。


看这部片子最大的疑问是,魔鬼撒旦用以诱惑亚当夏娃的,也即是片中用以诱惑耶稣的正是人世间的美好生活。但尘世难道不应该是美好的吗?撒旦对从十字架上走下来的耶稣说:“现在你可以见到这世界真正的美,这是大地与人的内心之间的调和。”难道这不是中国人心中的终极美好么?

片子引起非议的最大问题是,曾经的叛徒——犹大最后反而扮演了义人,他奉耶稣之命而出卖耶稣,帮助耶稣走向了十字架,最终耶稣却违背了自己的诺言,由于软弱而向上帝发出了质问,受到撒旦勾引而放弃了救世,回归了世俗。犹大最后愤怒地谴责耶稣背叛了他的诺言,激烈地质问耶稣:“他们唯一的希望是复活的耶稣。而你背弃了他们!”

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复活的耶稣?老实说,我还是挺悲观。我的确很难相信那神,那主的存在。看看下面这个中国人眼中的上帝是不是更象那个十恶不赦的魔鬼撒旦啦?


上帝的村庄
[西川]

我需要一个上帝,半夜睡在
我的隔壁,梦见星光和大海
梦见伯利恒的玛利亚
在昏暗的油灯下宽衣

我需要一个上帝,比立法者摩西
更能自主,贪恋灯碗里的油
听得见我的祈祷
爱我们一家人:十二个好兄弟

坚不可摧的凤仙花开满村庄
狗吠声迎来一个喑哑的陌生人
所有的凤仙花在他脚旁跪下
他采摘了一朵,放进怀里

而我需要一个上帝从不远行
用他的固执昭示应有的封闭
他的光透过墙洞射到我的地板上
像是一枚金币我无法拾起

在雷电交加的夜晚,我需要
这冒烟的老人,父亲
走在我的前面,去给玉米
包扎伤口,去给黎明派一个卫士

他从不试图征服,用嗜血的太阳
焚烧罗马和拜占庭;而事实上
他推翻世界不费吹灰之力
他打造棺木为了让我们安息

 6 ) 大膽而原創的改編,基督信仰的現代詮釋

影片雖然與聖經原著的情節有所出入,作者自行發揮的程度非常大,但是是一次對基督教原始精神精彩的現代詮釋。

「現代」受了科學發現的啟蒙,人類知識大幅擴張,過去未知領域的迷霧被一重重撥開,自然也就形成了現代人不輕信的懷疑性格。這部片子多有對聖經原紀錄改編甚至顛覆之處,能從情節設計的背後一窺編劇「我很想保持我的基督信仰,可是聖經原教旨太多的疑問不能讓我確信」的「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焦慮心態。這部片子,便是他自我探索、審問、掙扎的結果。還原歷史真相,耶穌很可能真的相信上帝,沒有在不信—虔信—背信—歸返的選擇之間來回搖擺,而猶大的心思也沒有那麼複雜,叛徒與神人合作一齣信仰的宣傳劇。可是電影有意的複雜化,正是將導演編劇所焦慮的問題展開的追問過程,故事的發展雖然可能既不符合聖經原本有不匹配歷史事實,但對於我們知識發達、成熟多疑的現代人(尤其是有意追求基督教信仰的現代人)具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影片中,Jesus Christ究竟是個人,出於個體因空虛無知而生出的將自己寄託於神的軟弱願望(最開始是不自知的,也就是他和猶大雖然演了一齣戲,不過他們真心相信神,出賣是假而宣傳的信仰是真),他便和使徒聯手創造了這個故事,這中間有歧路,有迷茫,甚至有長達大半生的背叛,但到了最後,猶大的一番話終於又讓他回歸了對神的信仰,相信了自己編造的故事。如此,基督教信仰才真正確立,空虛無知的人們便開始相信猶大是叛徒,耶穌是神子,只要整個世界都納入在了神的統治之下,便會出現一個美好的地上天國。不過正像Lawrence點出的,文明其實存在於對立跟衝突之中,一致的同化才往往是敗壞的開始,就如同中世紀教會一統地中海世界一樣。自從受到Lawrence先生的指教,我對信仰的態度也不再是盲目地要崇拜一個神來填充自己的空虛了,雖然這股無力和軟弱產生的交出自己的衝動依然存在,不過希望自己能夠追尋到獨立個體的勇氣、價值和意義,去除「仰」而保持對「信」的追求,生活在更多美好的事物之中,並且變成它們的容器,捍衛自己生命的意義。

 短评

绝对反基督之作,想象惊人,无信仰之人即使无法体会凡人受到神启的煎熬,也定能被这种勇气所打动。套用旧文:“我们今日之努力,不为一个明晰未来,也无既定目标,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只为他日不后悔,只为日后说出'倘若……'堵死自己后路,即使鞠躬尽瘁,不唯死而后已。”

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刚看完《超凡双生》全流程视频的我一看男主角就惊了,果然是威廉·达福,所以怎么看他演耶稣怎么觉得怪。不知罗伯特德尼罗能演成啥样。我不懂基督教和圣经。无论它是否亵渎耶稣,反正我感觉拍得很神棍很肤浅很拖沓很扯淡很装逼。布景服装等倒是很好。马丁斯科塞斯筹备多年一门心思要拍的就是这?两星半

7分钟前
  • 汪金卫
  • 较差

将基督拉回到凡夫俗子七情六欲去塑造,立意出新与饱受争议姑且放到一边,最关键的,这么做势必角色言行要受到符合正常人类现实逻辑的制约,比如无助绝望感产生于自身没有改变周遭现实的能力。可分明基督他有!否则,抚眼医盲与起死回生从何而来?于是圣经神迹与转型凡夫产生了叙事冲突,二者不可兼得。

8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人类如此平凡却“被逼”为神,于是“神”也是见机行事的,双标三标的……自认为是神之子后,内心依然无限迷茫与恐惧,且很不想死的。在那一时昏迷的美梦里,有人告诉ta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权的人需要什么,愚笨的大众需要什么。“行将就木”时还要被道德绑架一番,被激发叛逆心醒了后,情愿去死了——凡夫俗子的幸福梦里已美美体验过,“功德圆满”了属于是。We have to move on,and upgrade. 只要有欲望和虚荣存在,只要生存资源不足,只要DNA要复制,一万个耶稣或许也拯救不了世界的。也许生命本身已经是奇迹,后续自相残杀是副作用,毕竟活在尘世间谁也看不清原来大家也许都是命运共同体

11分钟前
  • 👹綠大壯🪩
  • 还行

这可比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有趣多了。

13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斯科塞斯根据尼科斯·卡赞扎基斯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引起巨大争议并被天主教会认定为渎神。影片在摩洛哥拍摄,令人信服地还原了1世纪以色列。配乐极佳,威廉·达福的精彩表演绝对不逊于奥斯卡影帝,但竟被学院派忽视。犹大是虔诚的真英雄,而耶稣是软弱迷茫的神之子,在神圣与世俗间挣扎。(9.0/10)

1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其实在基督被钉上十字架之前的部分都太他妈的喜感,但之后挺不错的~这真的不是犹大/基督同人志么,基督说:我害怕,留下来陪我。下一个镜头,基督在犹大怀中睡着了~哈维·凯特真丑,以至于威廉·达福在他身边都成了个美人儿~

17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西科塞斯版本的耶稣,上半场像个嗑药的,下半场像个中邪的,总体看像个搞摇滚的。

19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作为一个故事,它打开了我的思路,帮助我理解了耶稣人性的一面。耶稣受难记通过视觉冲击表现肉身的痛苦,而此片描写魔鬼直抵灵魂深处的诱惑。如果不考虑改编圣经的大不敬,此片的宗旨和我理解的教义是相符的。无论时空如何交错,最终耶稣回到了十字架上,完成自己的使命,这就够了。

23分钟前
  • evanqian
  • 力荐

8.6 重温。尽管即沉闷又冗长,尽管日后更有成熟巅峰之作,然而再也见不到这样的马丁斯科塞斯了。耶稣的迷茫,煎熬与觉醒,结尾太过震撼,It is accomplished.

26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力荐

马丁重新阐释宗教的欲望竟然如此强烈!!!

28分钟前
  • 刘文二
  • 力荐

斯科塞斯电影里的基督没有一丝的神性,他所遭遇的身份危机完全是人格的,是一种不愿意接受自己身份定位的焦虑。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面临的最后诱惑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尘世生活画卷,但如此富有意义的人世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必须回到十字架上去完成毫无意义的死亡,故而电影才不给我们看他的复活。他必须这样毫无意义地死去,好让他的使徒能够将他变成传奇颂咏。斯科塞斯的电影本来十分激烈,但他实在太过语焉不详,太与自己的信仰较劲,一定要事无巨细地展示基督一路的纠结,可这纠结最终仅仅停留在人与神这个经典动机上。因此电影中段过于沉闷。

33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保罗是骗子,犹大是英雄,耶稣有点弱,很符合尼采的思想,卡赞扎基斯是柏格森的学生,其实他内心更倾向于尼采吧。当然还有混合东方思想的诺斯提主义等等的影响,把天主教教会的创立者保罗说成是骗子,罗马天主教教会肯定是不能容忍的, 新教徒可能无所谓。

38分钟前
  • 看电影
  • 力荐

看的时候我想,这哥们长得真像威廉·达福,咋不让威廉·达福直接来演呢?原来他就是威廉·达福。。。

43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还行

宗教体裁人性化处理最好的一部,基督的软弱,彷徨,犹豫,收到的女人家庭,权利等的诱惑,当最后他在god面前忏悔的时候,那多么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祈求父亲的原谅,而他做的只是不想要当他的儿子,去过一个平凡人的幸福生活,那就是lucifer最终极的诱惑

48分钟前
  • mark
  • 力荐

马丁将《流浪者之歌》中黑塞杜撰的释迦牟尼佛得道经历,移植到耶稣基督身上:耶稣背弃了跟随他的弟子,躲避到尘世中去过凡夫的生活,经历了世间种种,万劫不复之时,最后一回眸,发现自己原来在十字架上,一切都是临死之前一念所生,终于能放下一切,顿悟超脱。改编结合的很好,隐约有小说语言的诗性。

53分钟前
  • hc
  • 还行

又一部老马冲奥的失败之作。反教义啊黑耶稣啊,然后威廉达福在09年又拍了部AntiChrist(虽然剧情无关宗教),这货这辈子是和耶稣结下梁子了么。大家看海报就知道我为什么会去看此片了,听说还有那个五芒星戒指,我楞是没找到。

54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还行

一切让你心安理得的,都不是真理。

5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8.5)好多评论者激动得不是地方。这种原始背景下的新故事阐释的依旧是福音的基本精神,即犹大最后说的牺牲与救赎。信徒的愤怒尚可理解,毕竟信仰的构建部分仰赖于文本。值得商榷的也是老马前面对犹大的改编如何同最后的诱惑产生联系这点电影上的问题不甚明确。

60分钟前
  • cliosong
  • 力荐

all my joys and sorrows from my youth onward has been the incessant, merciless battle between the spirit and the flesh...

1小时前
  • YoyoRa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