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2021

HD中字

主演:本·福斯特,薇姬·克里普斯,彼得·萨斯加德,丹尼·德维托,约翰·雷吉扎莫,比利·马格努森,Charles Brice,保罗·贝茨,安东尼·莫利纳利,Aaron Serotsky,罗德里克·希尔,米迦勒·埃普,Hans Peterson,Dar Zuzovsky,比约恩·弗赖贝格,卡蒂亚·博科尔,阿提拉·阿帕,扎卡里·戈林格,金斯顿·凡尔内斯,斯科特·亚历山大·杨,罗伯特·迈尔斯,彼得·舒勒,艾培德·安托利克,彼得·林卡,Andrew Hefler,佩拉·米德尔顿,巴尔·瓦斯维尔斯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幸存者2021 剧照 NO.1幸存者2021 剧照 NO.2幸存者2021 剧照 NO.3幸存者2021 剧照 NO.4幸存者2021 剧照 NO.5幸存者2021 剧照 NO.6幸存者2021 剧照 NO.13幸存者2021 剧照 NO.14幸存者2021 剧照 NO.15幸存者2021 剧照 NO.16幸存者2021 剧照 NO.17幸存者2021 剧照 NO.18幸存者2021 剧照 NO.19幸存者202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幸存者202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Justine Juel Gillmer(《地球百子》《荒原》)编写剧本,基于哈夫特之子Alan Scott Haft写作的书籍《Harry Haft: Survivor Of Auschwitz, Challenger Of Rocky Marciano》,讲述一个男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迫与狱友进行残酷的角斗,胜利意味着能活着等待另一天的考验,而他击败的76名对手则走上了死亡之路。哈夫特承担了沉重的内疚之情,他尝试通过参加二战后备受瞩目的拳击大赛、与洛基·马西安诺等传奇人物比赛而重新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并希望能找到他在战争前爱上的那个女子,她激励了他在纳粹手中活下去的斗志。博尼法斯修女探案集 第一季金装律师2杂技皇后夏菊花帕塔哥尼亚:神秘天堂冰冻之河绝命毒师 第四季 幕后纪实火星情报局第六季三生万物巴斯的草原恶搞之家第四季最危险游戏第一季斯洛博恩岛 第一季葛洛莉亚2013比利小子 第一季静雪玛丽·安托瓦内特第一季极盗者(国语版)孔雀2015魔女嘉莉2:邪气逼人艾曼妞4黑鸦2上官婉儿狐仙2012豪侠艳姬触不可及逃家千金警察遇到兵德云社郭德纲于谦相声专场上海站狙击职业杀手(粤语版)科塔工厂第一季伙伴夫妻救火英雄国语荒村怪兽在无爱之森呐喊:深入密林法医密码实习医生格蕾 第四季永怀梦想:西蒙·佩雷斯的人生与馈赠重犯寻踪实习医生格蕾 第十二季辛巴达历险记2013检察署的故事 第二季雷霆沙赞!(原声版)天生冤家 第一季眼镜蛇邪教

 长篇影评

 1 ) 我真的存在过吗?

南京后窗放映专场。

一开始的时候困惑感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几个中国幸存者?在2021年回顾1912年的一场灾难究竟是不是一场挂着大IP的炒冷饭?在这样民族情绪高涨的时候去研究几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人,是不是一场意图明确的民族主义宣传?这些问题并没有在观影的最开始获得解答,而是在过程中渐渐浮现。

探索“什么是真实?”本身是一场冒险。繁复的工作和研究员大量的研究,构建出来的是一个人真实的一生。一场人类历史上著名的灾难,仅仅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次波澜。在那场灾难之后,幸存的中国人经历的是更加无法抵抗的困境。中国人的身份成为了他们最大的障碍,民族和肤色成为了更坚固的冰山,哪怕刚刚经历一场海难,他们依然被送上海面,客死他乡、流亡海外或放弃自己的名字,甚至不敢和亲人吐露真言。几个几乎辨认不出的名字成为了真实的人,具体的人,直到今天才被人看见,被了解。而在这之前,他们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污名化、他者化,成为卑鄙的偷生者,肮脏的投机者,成为报纸的谈资,白人社会的廉价劳动力,异国他乡的流浪狗。他们被嵌套进各种各样的故事,成为工具和标签,成为各种各样的形象,而不是真实活过的人。

在电影的结尾,他们的后人和故事讲述者在海边点亮一盏盏灯,那些微弱的光亮在海面上浮浮沉沉,映照这逝去的生命真实存在过的光亮。

“我真的存在过吗?”

话语是叙述者的特权。在这个充满话语强权和他者化叙事的世界,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人太容易被淹没。无论是研究员还是导演,探索这几位中国人的故事,是可敬的。导演在映后谈中说,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后,1912年,我们谈论什么样的人是好男人,50年代我们谈论马克思主义和阶级问题,而现在我们看到了种族问题。这些问题无关于国家、种族或性别,而是关于人,一直都关于人。

 2 ) 被华人劳工刻下的诗句震撼到了

本来以为那个年代的劳工不同于写在历史课本上的那些清朝公派留学生以及民国的各色留洋才子,文化程度应该都很低,仅仅是为了逃避国内的战乱,才只身前往异国,有点像难民一样的印象。

片子中提到有几百首这样的诗句刻在墙上。在那样的排华环境下的异国,写下这样的诗句。无论是刻下的字体本身利落的线条,还是字里行间表达的气魄,结合这个上下文,都让我感到一种非常直观的冲击感。

 3 ) The Six真正的求生强者

对于这种切入视角充满人文关怀、勇敢站出来发声为历史正名的片子,我始终充满着敬畏之心。世界知名的泰坦尼克号船难的故事,并不是唯属于一等舱富人的故事。片子跳出了讨论唯美爱情的主流,深入挖掘和模拟了泰坦尼克船难后幸存的六名中国人颠沛流离的一生。他们的不凡,远远不止于经历过泰坦尼克船难这么简单。

1. 苛政猛于虎:人类史上最大的船难,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小困难。美国排华法案和英国战后对中国水手的强行遣返,让这六名幸存者继被劳动榨干后驱逐出英美境外,这些都无疑是英美的另一场暴行。至今,英国仍未就两次战后秘密遣送中国水手的事件道歉。以史为鉴。

2. 一根棍子救生我: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根棍子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给家人寄来这首诗的Fang Lang/方荣山,是幸存者当中最令我敬畏的一名在困境中求生的强者。一个人需要有多大程度的坚毅和勇敢,才能趴在漂浮的门板上坚持等到唯一一艘折返的救生艇?又是需要有多强大的内心,能够在一个不欢迎他们且没有合法身份的地方隐忍前行,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姓名身份度过一生?据他的后代回忆,他无论在任何场合都会身穿西服领带,俨然一名商人,因为这是他和船难丧生的两名朋友最初的梦想。在经历过诸多苦难以后,他在这首诗里又把这些苦难拉的很平很平,甚至从未对自己的妻子儿女讲述泰坦尼克的经历。我能够理解方荣山保持神秘的原因,也很能理解方荣山儿子对于父亲秘密的遗憾。

3. 给历史一个真相:除了穷尽网络资源和各地历史资料,最令我震惊的是研究团队对于冰水和C号救生艇的模拟,为“装成女人蹲在船尾的四名中国人”正名。 在生命和真相面前,无分国籍。

 4 ) 排华法案,天使岛,华工...《六人》与半部华人史

这不是一篇影评,这只是一份试图让更多人愿意了解这段历史的期望。在纪录片内,在它之外。

已经尽量就自己的了解,详细谨慎地描述,如有错漏,请不吝赐教。

《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2021年4月16日上映,这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一百多年间,这八位中国乘客,六位幸存者,少数不因污名化而被记住的时刻。

1. 纪录片,谣言,历史

这部纪录片的想法萌生于2009年,导演罗飞的好友,同时也是海洋专家与历史学家的施万克告诉他关于泰坦尼克号上幸存的中国乘客的事情。导演在采访中表示,他们当时对这个事实非常惊奇,因为泰坦尼克号上的乘客大都有后代骄傲地讲述他们的故事,而这些中国人却没有,他们似乎完全是沉默的。

于是罗飞和施万克的团队开始对这些中国乘客展开漫长的调查,试图寻找他们的后人,拼凑他们的轨迹,续写他们下船后发生的故事。据幕后视频显示,拍摄长达四年或更久,纪录片主要展示了调查的过程,他们找到的历史痕迹,以及根据这些痕迹所作出的推测。有些部分之所以只能说“推测”,是因为他们被沉默得太久,有限的资料已经无法完全推演他们的故事。同时它也攻破了一些谣言,譬如这些中国人“假扮成女人混在妇女儿童之间”或是“他们本来就是偷渡客”。更让人心有戚戚的是,对这些中国人,或者那时候的中国人来说,这场惊天劫难,不过是往后接踵而至的苦难的一小部分。我认为这同时也是这部纪录片的意图之一:通过讲述泰坦尼克号上的这些乘客,来讲述那个时代下华人所遭受的,不同的地方发生的相同的苦难。

(1)是乘客,不是偷渡者

对他们的第一个污蔑是说他们是偷渡客。找到的资料显示,他们在南安普顿上船,职业为“海员”,都买了三等舱的船票,目的地为纽约。

(2)是获救,不是偷生

自他们获救后,这些年间,他们唯一被铭记的时刻,就是被污名化的时刻。英文报刊表示,他们“一有危险便跳到救生艇上,被后来放下艇的妇女踩踏,死了两个人”。或者表示,他们是假扮成女人,钻空子才苟且偷生。

“遇险后第一时间飞跃上救生艇,藏至椅下...被随后上艇的女士踩踏...”

事实上,并没有任何能支撑这些指控的论据。泰坦尼克历史学家Tim Maltin表示,没有证据证明中国乘客们打扮成女人逃生,这是被媒体编造的,而后被散播给公众。他同时也提到,中国人们还试图帮助其他人。纪录片中提到的方荣山(乘客登记表为Fang Lang),在浮在门板上活命,被救生艇救起后,划船帮其他人安全抵达。

这六位中国人在这场浩劫中得以活命,也许可以说是幸运的,但除了这些污蔑,那个年代华人的苦难还尽在后面等着他们。

(3)是天使岛,不是纽约

根据乘客名单,这些中国人本来的目的地是纽约。但他们并没能进入美国。

自1882年排华法案公布后,华人劳工被完全排除在美国之外,仅有的几类“可以进入美国的华人”也被严格限制。为了更好地配合《排华法案》,1910年,天使岛上兴建起了拘留中心。它与恶魔岛一样位于海湾,因此上岛后难以逃脱[1]。想要进入美国,先过天使岛,华人们需要在岛上待到能够证明自己的身份为止,因此天使岛是个长期拘留中心。这里条件恶劣,食物不足,得病后只得自生自灭,且讯问程序严苛,虽然很多问题与他们是否能进入美国根本没有关系(你家阁楼有没有楼梯?)但只要答错一个,便有被遣返的风险。除了被遣返,若得病,也只得与其他病人被关在一起自生自灭。若华人情绪激动,便被丢到只有三平方英尺无窗的隔离室,也许会被关上好几个礼拜。在这种高压拘留下,华人自杀也屡见不鲜。

纪录片中提到了天使岛墙壁上的诗歌。它的产生实际上迫于无奈,因为移民局禁止岛上的华人们与外界联络,因此一些受过教育的华人便在墙壁上写下诗歌,或刻下诗歌。悲伤、后悔、愤怒,他们的情绪多种多样,那墙上棱角鲜明的笔画却也都写着同一个字:“苦”。

“漂泊虽云男儿事,奈何无罪入囚途。如天忏恨天天数,问句苍天知有无?”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今生不幸为华裔,忍辱含仇做楚囚。”
“留笔除剑到美洲,谁知到此泪双流?倘若得志成功日,定斩胡人草不留。”

2. 冰山下的半部华人史

追寻这几位中国幸存者的足迹,我们仿佛能看到背后缓缓浮现的华人历史。他们去往美国的原因到他们后来的去处与整个华人群体息息相关,每一个行动,每一个选择,每一条路,都与无数同胞共行。泰坦尼克号那晚的惊心动魄,只是他们在波涛汹涌的人生中某次被抛至浪尖的时刻。

(1) 淘金热与铁路劳工

幸存者们并不是第一批想要踏上美国土地的华人,但在他们之前的华人也并没能得到什么好待遇。他们聪明勤奋,用中国浇田的古法制作矿井中可以用的省力工具,安静不爱闹事,也很爱干净。但他们所经历的事情,仅从《美国华人史》中的寥寥数语便可一探究竟:“屡屡有白人矿工烧毁华工帐篷与采矿设备,甚至将满载着华人乘客的马车推倒……华人遭伤害、打劫与谋杀,更别说那些比较不严重的罪行……只因没有白人会为他们出庭作证。就是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了 “a Chinaman’s chance” 这个词组──意思是根本没什么机会可言。”

出于对修建横贯美国大铁路的需求,中央太平洋公司广招劳工。他们起初尝试以高薪吸引白人劳工,但招来的大多不够稳定可靠。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广大华人劳工,他们薪水低于白人劳工,伙食自理,数量众多,可以说便宜好用。且他们遵守纪律,学东西也很快,很快成为铁路工主力,直面悬崖峭壁和极端天气,无数劳工死于修建铁路途中,平均两英里便有三个人。然而他们的贡献被刻意遗忘,在竣工时著名的金色道钉合影里找不到他们,且很多人在竣工后立刻被太平洋铁路公司违背承诺解雇。

“金色道钉”竣工合影

(2)《排华法案》前后

由于《排华法案》,这些幸存者没能踏上美国的土地,而是辗转前往古巴。

《排华法案》的产生,源于当时美国国内日益高涨的排华情绪。1870年代,由于美国的经济萧条,华人成为发泄的替罪羊。白人劳工认为高失业率是由于华人与他们抢饭碗,他们也认为华人将自己的收入寄回国内导致美国资金外流。鉴于华人面貌语言等与当地人的显著不同,对他们的妖魔化也是非常容易的。这种情绪最后发展为付诸于行动的排华风潮。一次华人内部帮派冲突中,一白人警察受伤,另一白人在去帮忙时在枪战中身亡,“华人居然敢开枪伤害白人,这无法无天的行径令人震惊不已,所以我们才会聚集在中国城,愤怒咆哮…兴奋之余大家都感到非常愉悦…”“无辜的华人市民被从家中拖出,开枪打死或在街头动用私刑。他们把华人家中的金子洗劫一空,随意将民宅砸出破洞,在室内开枪”。

其他指控还包括华人引发了大多数社会问题,带来疾病,污染文化…这引起了华人的出走潮,但政客仍想继续赶走华人。于是,《排华法案》诞生了。它由加州参议员约翰米勒提出,他呼吁其他议员保卫“美国的盎格鲁萨克逊文明,使其免受坏疽似的东方文明的污染或混杂”。《排华法案》的通过,助长了美国各地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包括纵火、杀人等,且这并不是结束,只是开端:美国继续通过法律从各方面限制华人的生活。Chae Chan Ping案中,判决书表示:“这些人虽然住在美国,但无法融入我们,所以有损国家的和平与安全,因此将他们排除是必要的……”

不过,所有的仇恨,与因此而生的暴动和法案,似乎都忽视了华人驻扎于此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贡献,或是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厌恶和戏谑的姿态一笔带过。一位麻州参议员对此提出反对意见,反而招致猛烈的大肆批判。

(3) 一战华工

一部分幸存者辗转于船上,先后在一战二战提供后勤服务。除了他们,一战时期,曾有十四万名(一说二十万名)中国劳工在英法两国战场上劳作。这是当时的“以工代兵”计划,尽管说好华工们主要负责搬运、修路等远离战场的体力劳动,但其实华工们由于吃苦耐劳,能力优秀,很快开始负责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

《百年历史终须记,一战华工不了情》

华工们都戴着刻有编号的铁手环,与任何身在异国的华人一样,他们也免不了遭受歧视,被戏称为“Chink”或“coolie”(苦力)。当然比起称呼上的蔑视,他们的待遇也比较低。华工们的工作一直持续到战后,他们在战后仍然负责清理炮弹、战场尸体,许多华工就此倒下,埋葬他乡,尽管他们在军营中时常表露思乡之苦,但这辈子他们没能再有机会回去。剩余华工大多在战争结束后被遣返,少数留了下来。

一战华工
法国华工墓园

(4) 驱逐

一部分中国幸存者去往英国,成为了服务于船上的船工。但由于排华情绪,他们的命运仍在起伏。有人病逝在伦敦无名墓,有人继续登船,漂泊流离。

导演访谈中,他同时提到:

英国政府在二战后遣返了大量华人海员,且对此一直三缄其口。是那些从未见过自己父亲的后代坚持寻找,才令这件事情揭开了冰山一角。

《直至今天,许多英国人还在寻找他们的中国父亲》

然而战争结束后,华人水手们再度“不被需要”,他们被视为某种不安定因素,被强制逐出英国。尽管其中有些人已经在英国成家,而政府宣称有家庭的人不会被驱逐,资料仍然显示,成立家庭的华人海员也一样被强制驱离英国。许多人没来得及告别就匆匆离开,而留在英国的母亲和孩子饱受异样的眼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再也没有见过父亲。

但没人向他们表示抱歉。

3. “天高海阔浪波波”

泰坦尼克的经历仍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以方荣山为例,他原本是想与伙伴一起去美国做生意,但即使在他后来辗转前往美国后,这愿望也未能实现:沉船当晚遇难的两个中国人,正是他未来的生意伙伴。在他后来的日子里,他仍然喜欢穿着西装。

方荣山一辈子没有向身边的亲人提起这段经历,以至于他的后代都不知道这件事。而他缄默不言的原因,又是另一个华人生存状况的注脚:排华情绪仍然存在,甚至是时时存在,而对于中国幸存者的污名化也喧嚣尘上,唯有选择沉默。

泰坦尼克只是这六位幸存者坎坷路途的小小缩影,而这六位华人的经历又是无数华人同样被弃置遗忘的历史痕迹的缩影。然而在华人漫长而艰苦的路途中,我们看到哀痛愤怒,血泪不公,却也有在那样的图景下让我们万分惊异的东西:在天使岛的二百余首诗中,竟也有这样的诗:“雄鹰亦易训,能屈亦能伸,也历千年劫,曾困七日陈。伟人多本色,名士乐天真…”而在方荣山写给国内亲人的信中,我们都看到了那首诗:

天高海阔浪波波,
一条棍子救生我,
兄弟一起有几个,
抹干眼泪笑呵呵。

苦难的道路上,他们在血泪中,于黑暗里,为自己留一线光。打不死,活下去,他们存在过的痕迹,他们用力活过的证明,所有的不公,愤怒,抗争,血汗,尽付笑与泪中。

非常非常感谢罗飞导演,感谢施万克,感谢整个团队讲述他们的故事。导演在访谈中说,施万克常说“只要最后一个知道他名字的人还活着,一个人就从未被真正遗忘”,这同样也是纪录片的宣传语,“不曾提起,不再忘记”。如果说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是让多一个人见证这段历史,那么我是那“多一个人”,我希望更多的人都来做那“多一个人”。

多一个人记得他们如何活过,他们便更长久地活着。

2021年4月17日

参考资料:

《美国华人史:十九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张纯如

《枕底无花梦不香:天使岛中国移民的诗歌与历史》麦礼谦,林小琴,杨碧芳,荣立宇

走近一战华工后裔,追寻14万华工的背影: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09/c_1123686940.htm

百年历史终须记,一战华工不了情:http://www.chinaqw.com/hqhr/2018/11-11/207871.shtml

探访法国华工公墓:http://xinhua-rss.zhongguowangshi.com/232/565101602328378433/5046813.html

直至今天,许多英国人还在寻找他们的中国父亲://www.guancha.cn/StuartHeaver/2017_11_27_436580_s.shtml

浦之龙,寻找中国水手父亲:http://news.sohu.com/20060208/n241731214.shtml

专访导演罗飞:泰坦尼克号上有六名幸存者://weibo.com/tv/show/1034:4626653650026611?from=old_pc_videoshow

《六人》预告片://weibo.com/tv/show/1034:4626280856092836?from=old_pc_videoshow

Titanic: Searching for the 'missing' Chinese survivors://www.bbc.co.uk/news/world-us-canada-56755614

Clipped From The Brooklyn Daily Eagle://www.newspapers.com/clip/3466250/the-brooklyn-daily-eagle/

Documentary: The RMS Titanic's Chinese Passengers://www.maritime-executive.com/article/documentary-the-rms-titanic-s-chinese-passengers

 5 ) 真实的泰坦尼克号没有“Lady First”,只有6位被诬陷的中国人

文章转自《真故电影》2017年9月13日

“真实事件,荒诞表现”

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杰克站在船头振臂高呼:“我是世界之王”。

甲板上的乘客兴奋地向岸上的家人朋友挥手告别,能作为世界上最安全最豪华的轮船泰坦尼克号首航的见证者,无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载着欢声笑语,游轮慢慢驶离了港口,消失在人们视野里,接下来发生的,是我们所从未知晓过的秘密。

泰坦尼克号沉没了,船上的2224人,只剩下了710人,生还率仅仅只有31.7%。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作为最能证明韩国政府无能的事件——世越号事件,生还率都有35.9%。这还是韩国政府严重延误拯救时机的结果。甚至在韩国,绝大部分人认为这是被邪教洗脑的朴槿惠设计的一次祭祀。在纪录片《潜水钟》,《黄金救援时间内毫无作为的国家》可见一斑。

左《潜水钟》,右《黄金救援时间内毫无作为的国家》。因《潜水钟》要在釜山电影节上映,朴槿惠封杀了釜山电影节以及近万艺人。

但是泰坦尼克号又不需要做祭祀,救援也没有延误,为何生还率如此之低?

根据数据,首先泰坦尼克号上救生艇并没有配齐,仅有20艘救生艇,只够容纳1300人,这就意味着游轮上将近有一半的人唯有等死。

但接下的数据也不对,能容纳1300人的救生艇,最终救上来的却仅有710人,只有一半多一点。

卡梅隆对电影的细节和历史颇为考究,在拍摄《泰坦尼克号》时,他花费200万美元重新拍摄了餐厅一场戏,只因为当时餐具上没有白星公司的标识。很多细节,我们可以在电影里找到对应的点。

当救生艇被发放后,当时除了两艘救生艇满员以外,其他18艘救生艇都没坐满,甚至有些小艇上只坐了12个人,而这种救生艇是标配是65人,能承载70个成年男性的体重。

不仅如此,在生还者当中还存在宠物狗,无疑是哪位头等舱权贵的宝贝。

当一千多人泡在冰冷的海水里苦苦挣扎时,那些并未满员的救生艇,仅有一艘选择回来拯救落水者,其他的救生艇都远远地旁观。

这当中最可怕的事,是你明明知道海那边挣扎的就是你的家人,但由于整个救生艇上人的反对甚至是威胁,你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向你求救,持续一、两个小时,直到他们活活被冻死。

而你却是被刚刚死去的那群人亲手护送上来的。

在这710人当中,活下来的大多数是什么人?我们来看组数据。

头等舱325人中,存活下来202人,生还率为62.2%;
二等舱285人中,存活下来118人,生还率为41.5%;
三等舱706人中,存活下来178人,生还率为25.2%。

美国的等级制度在这一刻暴露无遗。

当头等舱的人在讨论坐这么多人,救生艇会不会太挤了的时候,三等舱的乘客还被船员们关在甲板下面,找不到一条生路。

那么,被人大肆鼓吹的,船上的富豪名流们把生命的机会留给妇女儿童,平静地接受“与船同亡”的命运。这种绅士风度是否有真的存在呢?

实际上,应该是“存在”。

部分媒体拿泰坦尼克号中男性生还人数338人,女性生还人数316人作为数据,抨击男性活下来的人数比女性还多,绅士风度就是扯淡。这一论证其实是片面的。

泰坦尼克号上的男性远远多于女性,1690名男性最终活下来的只有338名,生还率仅有20%。反观泰坦尼克号上425名女性,活下来了316名,生还率达到75%。

但是这种“Lady First”却是以等级制度为先,三个船舱阶级对峙的结果。即使同为女性,也是头等舱的生还几率要高。而并非宣传中船上的人用性别原则完全取代了等级原则、阶级原则,展现自己高尚的品质,换取妇女儿童的新生。

还原到当时的具体细节,是一位叫做莱托勒的二副举枪镇压了抢船的冲突,提出了让妇女先走这一折中方案。请记住这个名字,一会他还会出现。

海上的人争夺的头破血流,岸上的人也不清闲。政府官员和白星公司面对这样灾难的事件,显得一筹莫展。

政府官员的担忧没什么好解释的,朴槿惠现在被骂得最多的就是世越号这件事。

对于白星公司而言,泰坦尼克号是他们最为之得意的豪华游轮,结果首航就沉眠大西洋了,还死了那么多乘客。这就好比苹果公司马上要推出的苹果8,买到手里第一天全都爆炸了一样,这生意还怎么做?

事实上,还真能做。

英美两国政府和白星公司一拍即合,紧紧扣住“Lady First”这一原则进行了一场堪称教科书般的“公关策划”——有钱有势的社会精英甘愿自我牺牲,来保护锅炉房长大的穷女孩。

在媒体疯狂的虚假宣传下,成功的挽救了当时危在旦夕的保险业、造船业、旅游业,缓解了英美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矛盾化解了,但责任还是存在的,按照传统,还必须要杀几个临时工来祭天。这时6名中国人走进了大家的视野内。

是的,泰坦尼克号上有中国人。而实际上,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也出现了不止一次——一个扎着辫子,戴着眼镜的中国人。

杰克刚上船时与撞冰山逃跑时都有他

根据纪录片《The Six》,当时有8名中国人在泰坦尼克号上,并且有6名存活下来了。75%的生还率,对比男性20%的生还率,这黑锅妥妥扣在你头上。

英美媒体反应神速,这艘开往自由女神的豪华游轮怎么会有中国人?要知道当时的美国已经通过了“排华法案”,这八个人绝对是来自中国的偷渡客啊。

顺着这条逻辑往下掰扯,为什么中国人的生还率会这么高呢?身为偷渡客的八名中国人自然是一上船就躲进了救生艇里面,一出事就直接把救生艇开跑了。更有甚者,说他们利用了中国人后面的辫子来冒充妇女,借此偷生。别笑,是真的。

但实际上,根据纪录片《The Six》中的走访调查,这8名中国人其实是有船票的正常乘客。

《丹佛邮报》——在中国,先救男人,而非女人

他们受雇于白星公司,乘坐泰坦尼克号前往白星公司在美国的另一条轮船上担任司炉工。而所谓的“排华法案”也完全影响不到他们,因为等他们到达位于纽约的外港时,会直接从泰坦尼克号上转到那艘工作的轮船上,并不会入境。因此不受“排华法案”的影响。

而在白星公司的乘客名单中,也可以找到他们的相关信息,因此可以证明,这八位中国同胞并非所谓的“偷渡客”。

泰坦尼克乘客档案中八位同胞的名字纪录

当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那一刻,八位中国同胞从三等舱中跑出。但舱门却被水手所堵住,他们与所有三等舱的乘客一样被关在甲板下面,等到他们赶到甲板时,却已经没有多余的救生艇可供使用。

其中五人紧紧抱团,把甲板上一艘破了的小船推了下去,然后跳下海紧抱着小船等到了救生艇的到来。

还有另外一名中国人和电影里的露丝一样,爬在了身边的一块门板上,同样被救生艇所救起。

然而时局如此,英美媒体肆意宣传六名中国同胞的贪生怕死,不顾“Lady First”的原则,强行开走救生艇,以此来衬托英美绅士的高大形象。

六名中国同胞幸存下来后,对面种种污蔑,他们无力为自己发声,因为没有媒体愿意给他们开口的机会。为了保住司炉工这份宝贵工作,他们也不能为自己作任何辩解。

《The Six》采访的六位中国人的后辈

在国外如此,更令人心寒的却是在国内。文人洪浩在林语堂主编的杂志刊物《西风》上发表了文章《铁达尼上的国耻》。文中先是鼓吹一通西方媒体的所渲染的骑士精神,然后又照搬了他们对六位中国人的描述,把板子狠狠地打在了无辜的六位同胞身上,借此来论证自己的“中国劣根性”理论。

可笑又可气,但思来想去,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样一种“正确的政治态度”到现在依然没有改变。

尽管六位饱受污蔑的同胞已经逝去,但迟到的正义却并非没有意义,当年弥漫在大西洋泰坦尼克号上的秘密,已经被解开。

“对不起”


如果你还记得刚刚提及的那位莱托勒二副的话,顺带一说,他当时举起的手枪里没有子弹,坚持殉船以尽责,但侥幸活了下来。并且参与了二战,退休后还划着自己的小船参与了敦刻尔克救援,诺兰的新片《敦刻尔克》中的老绅士原型其实就是他。具体在我公众号有详细叙述。

公众号后台回复【408】关键词自取

以上发布于我的公众号 真故电影 微信号:zhengudianying 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

 6 ) “对于身份改变,他已习以为常“

这是一段我不了解的历史,之前在温哥华电影节北美首映。

其实就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沉船,泰坦尼克,唯一的几个亚裔,除了一个生还的日本人,还有八个中国人。

最熟知的爱情电影泰坦尼克里,杰克扶着罗斯蹲的门板去世,罗斯最终被折返的14号救生艇搭救的情节,詹姆斯卡梅隆提及来源一个真实案例。这个案例,就是“方森”“方容山”( Fang Lang)的故事。

当时八个人里,有三个落水,Lee Ling,Len Lam,死于水中,其中一位,埋在在加拿大东部哈利法克斯的墓园里,编号233,档案资料描述是像“日本人”的“黝黑皮肤亚洲人“。

还有一位,就是本片人物故事最饱满的方先生Fong Sun/Fong Wing Sun。搭着浮木获救后,在美国生活,资助了自己在家乡的前妻和孩子来美,还资助了自己堂兄弟的赵家来美。在美国出生的小儿子(大概是六十岁左右出生的),在美国开了餐馆。

小儿子说,“他总是穿的很正式”(他的小儿子说)。在看到索赔物品时,记录着中国水手带着西装和领带上船。“难道穿成这样去水果船工作吗”“不,他们是去做生意的”。(只是后来兄弟遇难,才不得不另谋打算)。看得出,那个年代的华人在自身阶级族裔之间,想要积极融入另一个社会和阶层的谦卑态度。

很喜欢小儿子说,当他遇到被人歧视,“一拳打了那个人脸”。这位先生的诸多故事,因为有后代描述,变得格外生动。

因为不被允许留在美国,几位随船去了古巴又去了英国。一位Chang Chip钟捷,在1914因为肺炎去世,葬在东伦敦的墓地;一位Lam Choi/Ah Lam,1920年被遣返香港;一位左脸颊有疤的严叔Yum Hee/ Ling Hee严喜,多方漂泊,最后有记可循的在1920年船到了印度加尔各答时下船了,后推测是回了家乡。

一位Lee Bing李炳(1879-1943),在加拿大安省的小城剑桥,开了一个白玫瑰咖啡馆。可是名字对上的是一个年轻人,年纪对上的是Lee家叔叔,Coon Lee。1943年白玫瑰歇业,叔叔Coon去世,Bing离开餐厅,去了多伦多著名中餐馆工作。

一位Cheong Foo,因为太多重名,追查不到线索。

那个年代改名,甚至改姓氏(paper son),真是家常便饭啊。(“对于身份改变,他已习以为常“)因此也发现了旧金山也有一个林西河堂,随手查了下多伦多也有一个,温哥华Carrall也有一个,林氏宗亲遍布全北美!

“你看得出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轨迹,从小镇开始,后来大城市生活”,其实这个轨迹,到了我们上一代人,还是一样的。听过无数人,从中国移民加拿大,从东部或者中部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开餐馆开始,后来退休,跟许多人一样,迁居温哥华,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城市,这也是许多新一代华裔出生的地方。大部分原因,除了能跟朋友们家人们聚在一起,还有为了子女教育。

前途飘渺,依旧隐忍前行。这句话想到了之前在唐人街的老人院,问奶奶们有什么想对后代说的话“be humble"。

最后用方容山给他台山的后代侄子写的一首诗结尾:

天高海阔浪波波,

一根棍子救生我,

兄弟一起有几个,

抹干眼泪笑呵呵。

 短评

整体看下来比较像电视纪录片 客从何处来 。本片的选取角度比片子本身更有意思,更多是华人海外闯荡时,后段出现的美国天使岛和当年遗留下的诗也是一个好的题材。

6分钟前
  • 用户名太长了
  • 还行

他日豪强日,定斩胡人头。

9分钟前
  • 李昨
  • 力荐

6.0/10心里很明白,这类电视专题性质的纪录片,比起艺术性,看的更多是实际意义。在如今平权狂潮的语境下,借着知名故事拨乱反正寓教于乐,的确非常应景。但片子里有个细节着实把我气笑了——施万克造模拟救生艇,委派给帝都的国际学校也就罢了,还故意给京西的招牌几个特写,似乎正站在台上标榜:看,百年前排华法案撕成一片,百年后中外少年和谐互融!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乍一看很暖心,可是仔细想想,这帮贵族学校里和外国同龄人朝夕相处的中国孩子,一年学费就得20万,真的能代表中国民众的大多数吗?这种精英化高阶化的表现媒介,有没有反作用都另说,实际意义更是瞎掰。很多时候看这些欧美慈善家,毕其一生事倍功半,真的既感动又难受。安逸单纯的生活环境已经让他们形成思维定势了,对中国,他们真的不懂。

10分钟前
  • 眼睛瞪得像铜铃
  • 还行

“那个人说‘我才不会把房子租给黄种狗’,他一拳打过去,打的那个人跪倒在地。那一年他70岁了,他一直都是这个样子”

14分钟前
  • Moon
  • 推荐

“泰坦尼克号”触碰的只是“冰山一角”。

15分钟前
  • [未注销]
  • 推荐

看到最后发现居然是在讲排华,但整体来说还是保持了克制和客观,比我想象中的好看。想起昨天看的抗疫纪录片里的一句话:我不想用正能量或者负能量这样的话来说,但是真相就是真相,它本身就具有力量。很棒,看完之后我突然觉得survivor这个词充满了力量。

19分钟前
  • 陈大痣
  • 推荐

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根棍子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

20分钟前
  • wqbduiq
  • 力荐

作为你朋友圈唯一摸过泰坦尼克号遗骸的人,我期待了三五年终于等到了《六人:泰坦尼克号幸存的中国人》纪录片公映。吴亦凡《大碗宽面》歌词「我这一生漂泊四海 看淡了今朝」可以形容这部电影主人公的境遇——六位中国幸存者有的英年早逝,有的至死都未跟子孙讲一句自己在泰坦尼克号的遭遇。这部纪录片果然展示了《泰坦尼克号》删减片段——以中国幸存者为原型的救援镜头。我觉得所有人婚前都应该经历一下「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之后再决定是否和对方结婚。此前有一部同样由后人讲述祖先移民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这两部纪录片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透过后世查阅的各种材料,复原(数)百年前历史上小人物发生过的故事。

24分钟前
  • 未成话
  • 推荐

百年以后华工们刻在墙上的悲愤正在实现,就差排美、排英、排加……法案了。什么时候我们能拿要求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好像能给真相、道歉的只有异族,未免过于自薄,要自信。ps:游戏被安利到了。

26分钟前
  • 着迹
  • 还行

像破案一样的节奏,几大洲到处飞,重点是说 排华法案,涨姿势。最后的旁白说出了我的观感:泰坦尼克遇难记对他们的人生来说,都不是最大的灾难。。。

31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二十世纪人类最大的海难,只不过是他们人生的一道小坎坷

36分钟前
  • #85
  • 力荐

本以为是个蹭热度的小片,没想到居然很好看,导演和主演(研究员)都是中文流利的外国人。开始只是为了找到一个世纪前6个中国普通人的下落,没想到越挖越深,挖出一部一代劳工移民的血泪史。我作为记者,很能理解那种靠海量资料的蛛丝马迹、各种奇异方法拼出线索时的惊喜感,也感动于主创明知这个几个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深海里,依然坚持数年打捞他们在世上存在过的痕迹。寻找过程充满格物致知与人道主义精神,最后救人者和被救者的后代相见那段看到泪目。一代移民受尽凌辱和苦难,也依然远渡重洋,在陌生的大陆顽强生存下去,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中国有多苦,很心酸和心疼。上映时恰逢亚裔歧视风暴,中美关系进入新时代,更添现实意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个看世界的新视角,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应该看看的电影。片尾曲是导演的父母写的,很好听。

4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会把牛奶送给孩子的他没能把咖啡店开下去,带着西装登船的他突然失去了合伙人,从加尔各答上岸从此杳无音信的他不知是否回到了祖国。若没有一根棍子的救生,没有人性的救援,有的人生将不复存在。人类历史最著名的船难,或许不过是他们人生的一个小风浪。排华法案背后,还有更多移民抹干眼泪,笑呵呵。

4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好像在他们生命里,那年那次的沉船,只不过一场小事。

46分钟前
  • 陳顏
  • 力荐

不是偷渡,一共8个中国人,以前是轮船上的锅炉工,因为英国煤炭工人罢工,导致失业,他们8个人共用1张船票,作为泰坦尼克号的锅炉工上船工作,想去美国找工作。发生船难后,他们被锁在船底,直到快沉没的最后一刻才打开舱门给他们逃生机会,6个人活下来。

50分钟前
  • Your Ferry man
  • 力荐

多一个人见证,真相就多一份意义

54分钟前
  • 一字千金小可艾
  • 推荐

类似《哈马舍尔德悬案》的纪录片,写特稿,下田野,做实验,拍摄是目的,破案是过程,老外团队抽丝剥茧,独自奋勇,去挖掘泰坦尼克号中国人幸存名单背后秘辛,海外华人一代代开花散叶,历史是因,也是果,功德圆满。

5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8.4的开分已经让我挺惊讶的了,竟然还涨了0.1分呢,看来大家不仅没有产生蹭泰坦尼克号和卡梅隆热点的负面想法,反而觉得电影挖掘到了一些特殊的内容。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期间因为太忙没有看到这部电影,今天特意去看了一下,上座率还不错,且中途无人退场。从这样一个震惊全世界的历史大船难中找到这样一个切口去深挖,本身还是值得敬佩的,也算是历史的一个小小的拼图。尤其是这些研究员们从纷繁复杂且历史久远的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进行拼凑的精神确实也令人敬仰,包括在账号后面添加各种邮件名后缀来找人,以及对人名线索的逐步追踪方式,都挺不错的。不过测试低温下能坚持多久以及造一艘小船看能不能躲藏则确实觉得大可不必,有些无聊。另外最后落脚点成了各国的排华法案,讲述华人的移民血泪史,岂不是偏题了?很多结论其实也主要是一种推理猜测。

59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还行

抱着“Titanic”忠实粉去看,在看到具有年代感的《李奥纳多真情写真集》时差点笑出声…这部纪录片第一次呈现了卡神《泰坦尼克号》华人劳工被删片段,杰克和露丝的结局(露丝趴在门板上最后获救)灵感正来源于此,这位华人劳工也可能是当年被救的最后一个人。“是谁那夜在漂浮的门板上哭泣,勇敢的灵魂在空中飞翔” 看完全片,发现这部纪录片不仅仅这么简单,它通过层层挖掘、拨云见日地探索6个中国人的故事,甚至有《网络谜踪》《寻找小糖人》带有悬念和探秘般观影体验。施救者与被救者的时空见面,排华法案的历史渊源…通过这些探讨的人文关怀、种族歧视问题、中美关系,放在当下看更多一层现实意义。“多一个人见证,真相就多一份意义” 片尾曲加分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这部纪录片上映也等了很久,就像这段历史被揭开的时间也是等待了太久,这几个人的人生或许仍然不能被探索清楚,但至少已经开始被发掘,其实这不仅是关于八个中国乘客,也是那一代华人移民故事,方的故事尤为震撼,一个从冰海里挣扎出来的幸存者,又如此努力在美国讨生活还要帮助亲友,他的故事比电影更加传奇。

1小时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