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HD中字

主演:泽比纽·扎马洲斯基,朱莉·德尔佩,扬努斯·加约斯,耶日·斯图尔,亚历山大·巴尔迪尼,格热戈日·瓦寇,采扎里·哈拉西摩威奇,耶日·诺瓦克,杰吉·特雷拉,采扎里·帕祖拉,菲利普·莫里尔-热努,比奥迪·玛查里卡,弗朗西斯·科菲内,芭芭拉·杰坎,马尔泽娜·泰巴拉,特蕾莎·布齐什-克日扎诺夫斯卡,朱丽叶·比诺什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9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2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3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4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5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6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3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4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5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6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7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8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9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蓝白红三部曲之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卡罗尔(泽比纽·扎马洲斯基 Zbigniew Zamachowski饰)藏在妻子多明尼(朱丽·德尔比 Julie Delpy饰)的行李箱中,从波兰偷渡到了法国。天堂般的生活并没有如愿展开,换来的是卡罗尔心中巨大的生活压力。他甚至失去了性能力,被多明尼赶出家门。带着妻子有了外遇的惨痛心情,还有一张美发师证书。卡罗尔决心回到波兰经营事业,再卷土重来。  历尽波折的卡罗尔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土。他积极上进,忙于谋生,竟在房地产生意中打了漂亮的翻身仗,一举成为百万富翁。此时的他,以为可以让多明尼回到身边,然而妻子的拒绝却令他的自尊大为受伤。于是,卡罗尔决定用一场阴险的计谋,狠狠给妻子一个报复。然而当卡罗尔得逞后,他又能换来什么呢?大欺诈师razbliuto结婚进行曲严禁嘴对嘴废柴上路我最好的朋友会驱魔咱家不让青春虚度食神魂 第二季无辜秘密账号第二届超新星全运会撒谎大师纯洁的心蝇王1990多情剑客入侵地球一个女孩的舞蹈无神山深有雾浓本草中国 第二季是的我们行!斯托斯特姆桥菜市场的爱情灵气逼人奇食记毋亡我黑暗中的王子尽管如此、千辉同学也太甜了小鬼一箩筐天乩之白蛇传说网虫日记人生如戏2014怒海红尘星辰变 第三季高手过招 高手過招动物的崛起:脊椎动物的胜利蛇王2020虎头要塞之舌头我的青春高八度睡莺 第一季冰冻星球第二季她与他血的游戏

 长篇影评

 1 ) 忧伤里无法摆脱的孤独宿命——《蓝》、《白》、《红》[

如果把一般的电影看成是趣味盎然的小说的话,那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便是富满诗情的散文,弥漫期间的,是一份无法抹去的忧伤和感性的人文关怀。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的《蓝》、《白》、《红》三色,让我看到一份古老而没落的欧洲气息,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何等的冠冕堂皇,又何等的脆弱无力。个体在社会,何其慌乱?何其孤单?普瑞斯纳优美的弦乐合奏,如天籁般的女声,更像是一曲优美的心灵慨叹,淡淡的孤寂,浅浅的忧郁和毫无来由的迷茫……

《蓝色情挑》:死亡边缘的幽叹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带走了丈夫与女儿,偏偏留下女人独自一个悲伤苦痛。面对无常,脆弱的生命,竟如残花零落,一梦醒来,全归寂静,呆呆地面对洁白的床单,失魂落魄……

  佛曰:人生而苦。或者做人本身就注定要饱受煎熬,由始而终快乐者,能有几个呢?那么,死去吧!当茱莉含着满口的药时,她却犹豫了,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呢?在濒临死亡的那一刻,生存的欲望油然而起,或许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再苦也需走完,因此即使独自一人,孤苦伶仃;即使强颜欢笑,为奴为娼,或者老迈无依,飘零无助,依旧苟延残喘,见证着这个世界的沧海桑田。

  在生死的边缘,一个人浅浅的幽叹。蓝色,忧郁里夹杂着累累的伤痕,从高高的云端上跌落下来的痛,透彻心扉。过去的曼妙,竟成了今日无法释怀的苦痛,一次次的怀恋,一次次的受伤。亲情、友情、爱情,一切美好的过去,霎时间变成无法承受的重负。生活虽然继续,悲痛却无法摆脱,最终茱莉选择离去,只身一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公寓、陌生的人,一切就能重新开始么?每个人都喜欢自欺欺人,然而又有谁能欺骗得了自己的内心?茱莉虽然毁去了许多过去的东西,乐谱、照片、家具等等,但最终还是带走了那盏挂满着蓝色宝石的吊灯,斩断与过去的联系,谈何容易!

  独自一个人的自由,还叫自由么?环绕其间的,是挥之不去的孤寂,当茱莉一次次的跳进蓝色游泳池,把头深深地埋进水里,泪与水相互交融,继而抬头,深深地喘气,是解脱还是执着?我们不得而知。

  基耶斯洛夫斯基象征着自由的《蓝色情挑》,却充满着对自由殒灭的慨叹,为了自己的洁白清高,公寓里的人准备联名赶走身为妓女的露西耶,最后茱莉拒绝签名,保住了露西耶的立足之地,然而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为了自由,却要限制别人的自由,那自由还存在么?妓女又如何了?人们各自的悲痛,外人又岂能理解?露西耶喜欢自己的职业,然而当某天在舞台的第一排见到父亲时,她却慌乱无助了,那一刻,她还感到自由么?

  那么漠视一切吧!街角那个被群殴的男人于我何干?垃圾桶前那个身材矮小,无法把瓶子扔进桶中的老人又关我啥事?甚至那一窝被猫吃了的老鼠,更无足轻重了,那一刻自由了吗?我很怀疑,茱莉满脸的泪痕,分明写满着爱怜和谴责。

  也许我们可以把这部片当作自由的挽歌,而咏叹者,便是茱莉这位走在死亡边缘的人,唯有她,才能传达出自由殒灭的悲伤,茱莉最后选择了回归原来的生活,又接受了丈夫助手安东的爱意,而且完成了尚未填完的乐曲,这是回归过去么?不是。悲叹过后,生活仍需继续,没有太多因由,一切依旧茫然,响起的音乐里,满面泪痕的茱莉,依旧一脸迷茫,那是一种毫无来由的希望,不管如何,人还是要活下去的。

《白色情迷》:为自尊而自虐的宿命

  那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波兰人,在法庭上因语言不通而陈述被法官打断,他无奈的抗议道:“平等何在?”这里面道出了平等的名存实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多么讽刺的口号,金钱、地位、种族甚至男女都毫无平等可言。

  卡洛在法国丧失了一切,财产、妻子、住房,甚至连象征着男性尊严的性能力也丧失了,落魄街头,更四处被通缉。可谓了无生趣,然而最终他还是活下来了,或许因为那一份不屈的自尊,让他几经磨难,回到了祖国波兰,戏剧化地成了富翁,并恢复了性能力,唯有波兰,他才如鱼得水。

  但是又如何呢?法国的那一次屈辱,成了此生无法抹去的污点,对于前妻的思念与愤恨,依旧久久难平。耳边时时回响着电话里多明尼在床上欲仙欲死的呻吟。痛苦还在,辗转难眠,睡梦中的言语,竟一次次地把伊人的名字唤起。

  或者,爱之深,恨之切。如果男女双方各自代表着生命一半的话,那么卡洛对多明尼的爱恨交加,又何尝不是在对自己爱恨交加呢?毫无来由的爱,挥之不去;伤透自尊的恨,也无法释怀。他最终诈死,把多明尼骗到波兰,让多明尼在依稀之间与他享受了一次鱼水之欢,表达了自尊,又让多明尼受了牢狱之灾。

  然而卡洛为何却高兴不起来呢?当初离婚时对自己不平等,今日多明尼的牢狱之苦,对她又何尝平等呢?报复过后,一切平等了么?似乎没有。卡洛泪流满面的脸上,分明满是失落愧疚,你扎我一刀,我再扎回你一刀,受伤只是由一个人扩展到两个人,伤口依旧在汩汩流血,而心灵的痛楚却仍在不断加深,爱恨依旧交加,只是对象换了位。

  或许爱之可贵,必须在痛之深沉里得到印证,正如同米科拉伊在卡洛虚开一枪之后,突然不想再死,生之美妙竟要再死之恐惧里得到印证。卡洛在报复之时,对多明尼的爱意不减,甚至日日加深,然而他仍然行动了,自尊的极致,竟演绎着如自虐般的伤害,明知痛苦,却为何一意孤行?

  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一种单纯写实的方式描述着这一则故事,没有《蓝色情挑》中那种忧伤曼妙的表现主义,却传达出一种别具一格的孤独。在法国流落街头的困苦,在波兰日日奔忙的贫乏,时时困扰着卡洛的心情,做人竟是这般渺小可怜,身边所有的人,即使再亲近,也只不过时人生旅途里与自己擦身而过的路人而已,内心里的空虚,唯有靠那一份不切实际的爱意来填补。因此不管多明尼如何狠心绝情,都无法让卡洛把相思忘却。不被所爱的人认同,那一份畸形的自尊,只能走向报复与自虐,这里面,平等只能沦为空谈。

《红色情深》:孤单里独自找寻的慰藉

  人,何等卑微可怜的生物。天生群居,却又彼此分离,独自穿行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感受着一份不属于自己的热闹与嘈杂,漂泊、忙碌、猜忌乃至一次次的受伤,弥漫心底的,永远是一份不着边际的孤独。

  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城市里,每个人却似乎毫无联系,窗外哪个见习法官正与一个金发女郎陷入热恋,瓦伦蒂娜却奔忙于求学与工作之间,笑容僵硬的时装表演,满脸忧郁的香口胶广告,独自一人的夜里,却只有搂着男友送的红色夹克安然入睡。孤寂的城市之中,竟找不到一个人袒露心扉。

  电话,现代社会最方便的沟通工具,熟悉的声音却开始变得陌生,即使亲密如情侣,也猜不透对方的心思,电话的两端之间,隔膜是一堵永远无法推倒的高墙。掩蔽着每个人的背叛与猜疑。即使如瓦伦蒂娜和男友之间,一次次地说着那句老调的我爱你,仍然无法填补内心里的空虚,这个世界,有谁能真正了解自己?

  曼妙的音乐嘎然而止,车子停了,一只可怜的牧羊犬倒落在地,这一场意外,却拉近了两个空虚人儿的距离,一个退休老法官出场了,冷漠而孤独,淡然地窃听着邻居的底细。瓦伦蒂娜表示了她的不屑与反感,然而又能如何呢?对于穷困、偷情、贩毒,我们无能为力,正如老法官所说的,帮助街边那可怜的老太太,也无非只是为了换得心理的安宁,这个世界,我们能改变什么呢?人的本性是善是恶,还重要么?我无法否认瓦伦蒂娜的纯真和善良,与男友分手,弟弟吸毒,母亲是妓女,却依旧能充满希望的过日子,对于别人的困境,她伸出援手,前面两部片中,那个佝偻着身子,无法把瓶子投入垃圾桶的老人,终于在瓦伦蒂娜的帮助之下,把瓶子扔了进去。但这又能代表什么呢?爱么?我很怀疑。

  老法官的冷漠与绝情,在于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美好的年轻时期,却无法承受女友的背叛,这与见习法官奥古斯特和电话气象服务员卡琳之间的恋情何其相似?或者奥古斯特只不过是老法官年轻时的写照,为他与瓦伦蒂娜这段错过了几十年的缘分,安上一丝难得的慰藉。不管是瓦伦蒂娜对世界的爱意犹在,抑或是老法官对世界的恨意未消,都无非来自于那份无法排解的孤独。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认同,甚至只是别人的怜悯。老法官最终转变了,不再窃听,并把自己送上法庭,当那辆久被尘封的汽车重新启动时,优美的音乐流转而出,与其说老法官良心发现,不如说是他在瓦伦蒂娜那里得到久违的认同,孤独的心灵得到慰藉。

  博爱,在这里是多么虚弱的词语。归根结底,每个人爱的只是自己。慌乱无助地经营着内心里那份孤独的情感,急切渴求认同和安慰,哪怕仅仅是出于怜悯,都可以心安理得。

  一场无名的浩劫发生了,横穿英吉利海峡的船翻了,只有七个人得救,其中五个是《蓝》、《白》中的主角,唯有瓦伦蒂娜和奥古斯特是这集的人物。有人说,这是一个希望的开始,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一场痛苦的延续,它给予的希望,就如同影片中落日的最后一丝余晖,虽然美妙,却注定落去。《红色情深》的这个结局,给我留下的,更多是悲伤与茫然,孤独的人继续孤独,困苦的人继续困苦。轮回么?也许是!

 2 ) 爱的平等——解读《白》

     爱的平等是什么?爱的世界里,平等真的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重要吗?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所认为的平等,我们就快乐了吗?用我们得到的平等和我们在追逐平等的过程中失去的相比,哪一个更让我们失落呢?

       《白》讲述了一个地位卑微的理发师与妻子之间的爱恨情仇。基耶斯洛夫斯基以独特的视角,从细碎的生活中挖掘,将他对生命的感悟,通过这样一个充满黑色喜剧色彩的故事,对男女关系中的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导演没有用双方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教育背景是否平等等社会性评判标准来探讨平等的问题,而是从个体的性能力不平等这个角度,纯粹从个体的自我本能出发,通过探讨因本能的缺失而引发纠葛背后所隐藏的人性问题,展示了导演对爱、对平等、对人性的哲学思考。

       片子一开始就是一个硕大的旅行箱在行李传送带上的镜头,每当主人公卡罗尔的命运发生转变,这景象就反复出现。或许,导演正是借助这一意象暗示我们,个人是如何渺小,就如这只被不断搬来搬去的行李箱一样,在被叫做命运的传送带上移来移去,无法主宰自己。

       卡罗尔藏在这只行李箱中,跟随年轻美丽的法国妻子多明尼从波兰偷渡到法国,然而等待他的却不是梦想中的天堂,语言不通加上生存的压力,卡罗尔变得萎靡不振,连基本的性能力都丧失了,妻子无情地将之扫地出门。流落街头,想念妻子,却被妻子在电话中快乐的呻吟所嘲弄。在波兰人米科拉伊的帮助下,又缩在行李箱中偷渡回波兰,没曾想这沉重的行李被盗,藏身其中的卡罗尔差点搭上自己的性命。重整旗鼓,卡罗尔奇迹般的发迹了,本以为以现在的财富终于可以挺直腰板平等地与妻子对话,邀请前妻来波兰,挽回自己男人的尊严,却被前妻再次拒绝了。于是一个有预谋的报复计划酝酿而生,卡罗尔对外诈死,让前妻来波兰继承自己所有的遗产。在卡罗尔的葬礼上,卡罗尔远远地望见妻子多明尼流泪了,这让他很满足。葬礼结束的晚上,卡罗尔在多明尼的房间里等待多明尼,这一夜,他重振男人的雄风。天亮了,心满意足的多明尼却迎来了警察,并被当成谋害前夫的嫌疑犯而逮捕。关在狱中的多明尼对着窗户打着手语:等我出来,我们再来一次。看到此景,依然深爱多明尼的卡罗尔热泪满眶。。。。。。

       佛说,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的生命根本一样,以及生命的作用现象都一样。可是现实的众生相却演绎着诸多的不平等。

       丈夫性无能导致妻子对两个人感情的背叛,我们不能指责妻子的无情无义,那是个体基本的权利。依然深爱多明尼的卡罗尔,期望用财富的积累来证明自己,并借财富来填平因生理障碍造成的不平等,却依然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报复,只因为内心的深爱无处化解。所以,我们看见卡罗尔在自己的葬礼上意味深长地微笑了,在多明尼的房间里志得意满地笑了,因为他赢了,报复让他非常快慰,而且他也从中发现了前妻内心依然存留着对自己的爱。

       但是,片子的结尾,我们分明看见卡罗尔哭了,用望远镜望着铁窗里的妻子,满含热泪。此时此刻,卡罗尔的内心相当复杂,他虽然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导演了一切,用这个天衣无缝的诈死计划,惩罚了妻子,报偿了自己曾经受过的屈辱。短暂的快乐,无法冲抵内心的失落,对前妻的挚爱,让他愧疚难当。

       爱是一种过程,与结果,与道德无关。

       两个人的战争,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赢家。即使赢,也是输!

 3 ) 没看懂

首先声明,我不打算给好评,但也不会差评,因为我基本没看懂,也就无法解读,只是谈谈感受,说说话。 《蓝》《白》《红》三部曲,我是严格按顺序看的,顺序据说来自于法国国旗的颜色,从左至右排列,分别象征自由、平等、博爱,个人感觉幸亏是按顺序看的,因为一部比一部难懂,一部比一部枯燥。 第一部我起码看出女主角从失去丈夫和女儿的巨大生命挫折中走了出来,逐渐摆拖了逃避和孤独的情绪,最后即将启动新的生活,音乐很好听,画面也美(也可能是女主角朱丽叶. 比诺什美),如果说主题是在探讨自由的话,那可能就是指人不能被束缚,不仅不能被坏的东西束缚,同样也不能被好的东西束缚,比如爱情和亲情,名誉和地位就更不用说了。有一点不知道我看得对不对,快接近结尾的时候,那个女主丈夫的朋友也是暗恋女主的对象坚持要把女主未完成却一度要销毁的乐稿完成,或许也表达出一种自由的精神,不顾及,不迎合,爱你却不见得事事都得顺从你,但似乎又有点矛盾,这不是给直男癌找借口吗?你到底想不想跟人处对象啊?可能人家艺术家就喜欢这样的?老实说,艺术家的世界我们真不懂; 第二部《白》不是讲艺术家的事,但却更看不懂了,有人说这是一个ED男复仇的故事,这跟平等不知怎么就扯上了边,这编剧对嫌弃ED的女人是得有多愤恨,对那事儿不行的男人得有多同情,愣是最后将可怜的女人送进了监狱,然后男主在监狱的窗外对着心爱的女人流泪—麻烦编剧,这逻辑真够难为我们的,是男主设的套将女主关进监狱的好吧?平等体现在哪里?体现在报复成功?体现在男女在性事这事上不对等?或许一切都是隐喻?上世纪94年的片子,东欧巨变刚发生没几年,男主来自于落后的东欧国家罗马尼亚,女主则是西欧的法国人,两个国家存在落差,再猜想到本片的主创是罗马尼亚人,他老人家可能对落差的体会更深一些,自然对平等的感受也更强烈一些,但拿男女关系去比喻政治或国际风云的事,毕竟有点玄乎,我还是猜不透。当现实片或爱情片看吧情节有点扯,当寓言片或隐喻去解读又有好多地方说不通,最后我只能承认自己水平太浅,还需多多修炼,总之两个字:太累; 还有更累的,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红》,不好意思,为了对得起“博爱”,对得起豆瓣的8.7分,我愣是分四次,睡过去三次才坚持把它看完,这也创下个人阅片史的纪录了,对不起,真对不起。 老法官与女主之间的对话听不懂,两人之间的关系有些暧昧也就罢了,穿插进来的年轻法官,快结束了我才知道他不是女主电话中的男友,这里我想说的是:电影创作者们,搞艺术创作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艺术水准很重要,但照顾一下观众的接受能力,体谅一下他们的应变能力是不是也很重要?电影情节的递进以及桥段的衔接和镜头的切换是不是要避免让观众产生误会?反正我是误会了,也可能一开始我就不认真,漏掉了什么,也不打算再去回放,我的原则是你既然设计了情节,就要用它去抓观众,最好是抓了你自己国家的观众,再多抓外国的观众。 如果您坚持把这三部电影都看完了,又听我瞎扯到这儿。然后,您告诉我,你不懂,这三部曲是高水准的文艺片,人家可是得了金狮奖的,没看出好来是你水平不够,好吧,我承认文艺片相对小众,我也再次强调并承认我能力太低,欣赏水平极其有限,但我想说我们是不是也要避免“光环效应”和“名人效应”?一听说这是某某大师拍的片子,就要先跪下再去欣赏,有时候文化差异摆在那,不是在人家那叫好的东西到你这你就真的能理解,理解不了就感觉自己特自卑,还要不懂装懂的发一通不着边际的评论,当然,像我这样的表达感受另当别论,嘿嘿。 还有评论特别推崇这三部电影的镜头语言以及色彩色调,这个我可以苟同,但假如仅以这些元素评判电影优劣的话,那就不要苛责我们的老谋子等喜欢整这些事而不以剧情取胜的本土导演了。 或许真的是曲高和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再高档的餐厅,它也不会盼望食客越少越好。 我一直坚信:雅俗共赏永远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4 ) 这残酷的爱。

爱到了一个地方就会变软弱。因为爱是不能用力的。

可是恨的力量是可以很久很久的。因为可以使劲使劲地去恨一个人。恨一辈子都不嫌多。

我们藉由这永恒的力量,在这至真至纯的报复中保有彼此相爱的关系,和微妙的平衡。

否则我们要怎样,继续去爱呢。

多米尼克没有忘记卡洛,所以才要那么顽强地一直去伤害他。卡洛也爱着多米尼克所以才会那么一心一意一丝不苟地构造自己的报复计划。其实无所谓谁先行报复或谁谁先得报应;在多米尼克入狱前卡洛的种种处心积虑,种种荒唐的设计,不就是在任由自己所爱之人的随意摆布;而当多米尼克用冷酷,用背叛去刺伤卡洛的时候,她又何尝不是在为将来的被刺伤埋下种子。如果不是因为爱,伤害就不会这么不计代价,这么肆无忌惮。可是亲爱的观众们:这些交战是多么的有趣,这些报复是多么的甜蜜,从而这些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生机盎然呀。你是不是觉得有一点点白色冷冷的讽刺呢?


爱一个人,就是把伤害自己的权柄交到了对方的手上。

当我们爱上了一个人时,这契约就即时生效。

所以到最后,怨言是没有的。

我们甘愿陷入到这样的轮回里面去,做些荒唐的事;哭啊,笑啊,死啊活啊的;努力去学习陌生可恶的语言,亲吻一座雕像;被人愚弄,身陷囹圄,还要甘心说着我们再来一次。

因为无论怎样都要去爱呀。

我们的爱,是多么脆弱。又苍白,又模糊。如果不痛一下,我们几乎要以为它不存在了。

这是否就是爱的残酷,和命运的弄人所在呢。

 5 ) 平等是最自然,也是最不切实际的事

(写于08年底,那时候我还是个感情浓烈的姑娘)

Blanc----égalité
        和我们教室后面写的一样,平等,白色。
    其实回味每一个镜头,白色,贯穿整部影片。从法庭门口的和平鸽成群飞起,Karol抬头,表情饶有兴致,但是结果却被很扫兴。这是不是最开始的一个暗示,带有讽刺意味的笔触,叙写着所谓的平等。放弃了在波兰的声名和前程,只因了Dominique的一个神情凝望,随她来了巴黎,带着一个装着证明他能力的箱子,里面装的是他在波兰的全部骄傲。来到巴黎这个地方,几乎不会说法语。其实一直不明白,为什么Dominique总会回想起他们婚礼的场景,因为婚纱是白色的么?是因为象征两人爱情的平等么?为什么要从那么空无一人的教堂里走出去?“我需要时间,我要挽救这段婚姻,我不相信我们情分已尽”在离婚的法庭上,Karol喊出,:“难道就因为语言,我被拒绝了吗?”最开始的暗示。Dominique从回忆中被扯出,法官问她Est-ce que vous aimez votre mari? 她回答Avant oui, 眼神里尽是温柔。Karol的眼睛里写着渴望,Dominique看他一眼,眼神转而凌厉而决绝。maintenant?-Non,je n'aime plus.语气中一丝轻蔑。Karol表情难以置信,一时没有明白过来,然后眼中刚刚的光芒暗淡下来,当他能理解这个句子的时候,痛彻心扉。以前爱,现在不爱了。我知道,最痛的一句话莫过于此。
     其实我挺喜欢Karol的行李箱,贴着便签,给人一种挺舒心的感觉,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象征吧。那个箱子,在传送带上转来转去,有人分析说这象征了小人物自己无法左右命运,我同意这点。这也算是对平等的一个反讽吧,不是说想怎么样就能够实现的。后来Mikolaj把Karol装在箱子里运回华沙的时候不也一样么?Karol被连箱子一起带走,无法左右自己的行程。小人物的悲哀在于此,世界之所以为世界,就是因为了这些必须与无奈。在Karol最无奈的时候,银行卡被冻结,无家可归的时候,在巴黎的夜里,冷风逼人。在最无助的时候,蹒跚的老妇人让他嘴角泛起残忍的笑,这是他内心里阴暗面的展现么?也是他后来的那些报复行为的最初端倪?
    很喜欢他假装吞钥匙的那一个刹那,暖暖的感觉,在那么落魄的时候,在面对Dominique的绝情的时候,他依然心心念念着逗她开心,试图挽回。我仔细看他的脸,没有丝毫埋怨。的确,Dominique也笑了,Karol的可爱的一面,或许就是这样的小细节,曾经赢得了佳人芳心。看到Karol隔着发丝,触到Dominique的脸颊,她那可爱的笑,那一蹙眉的开心。但是终究要面对现在的时光。依旧被狠狠伤害,不得不说,Dominique,做得太绝了,不管Karol怎么挽留,怎么补救,都是不可能回头的了,无论他怎么抛下自尊去恳求。
    流浪,带着心伤,在地铁里。地铁是所有人都喜欢用的象征,地下铁,是不是也是在光华的掩盖下,一道刻在繁华脸上的疤?Karol吹着梳子,这是他唯一能用来谋生的了。就这样,认识了Mikolaj,同是波兰人。我注意到,Mikolaj用脚指向Karol的骄傲,他的那些证书,或许,开始,Mikolaj不把Karol当朋友,只把他当成一个工具,从心底是看轻他的。当Karol给Dominique打电话的时候,那种绝望,那种孤注一掷,那句或许他说的最流畅的一句法语Dominique, je t’aime。多少无奈与落寞,都在这一句绝望的话语中。无奈,这句话太轻了,给不了Dominique幸福,或许,是Dominique不要这幸福。伤害伤害,还是伤害。Je t'aime.一句话,全部的语言都融在这句里,世间一切情愫,敌不过一句我爱你。爱一个人,就给了他伤害自己的把柄。这话一点不假,心甘情愿,含笑饮毒酒。爱情里,怎么可以仅仅用平等两个字概括。
     那个电话亭,看他痛苦扭曲的面孔。那种压制住的绝望,突然让我想起《飘》里描述瑞德的拳头,那种像是不信教的人才有的那种自由和硬压制下的力量。那两法郎,花掉的也是他的尊严,所以他才那么疯狂地想找回。或许,这也是一种提醒,提醒着他的屈辱,提醒他在爱情里的伤痛。
    他走了,这次真的疼了,他要离开巴黎这块伤心地。有着怎样的决心,躲在那个箱子里。抛弃了一切原来曾引以为傲的东西,就那么轻易让那些留在了巴黎的地铁站。这是报复的开始么?在那么狭小的空间里,他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够用,却依然带着那么易碎的石膏像,就像是带着对Dominique的爱。不敢想象,他在被推下山崖后,有着怎样的力量,能走回去。白色的天地,白色破碎的石膏像,世界一片白色……是报复的力量驱使么?爱之深,恨之切。Karol终于回到了朋友那里,蒙头大睡,我想,他怕是要把那些痛苦的回忆都忘了,或是在梦里把这些想清楚。他能有那么多人指名要他做头发,说明他在波兰也是很有前途的,至少生活是很优厚的,但他义无反顾放弃了,为了Dominique,去了巴黎。开始,他费尽心机赚钱,也真的达到目的了。或许,以前是靠手艺吃饭,现在却是靠手段吃饭。波兰,白色的雪掩盖下,或许,给了Karol很多,让他找回了原来的一切。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和自己熟悉的人一起,或许就是最好的疗伤药。探戈舞曲,远远地回响。不知道为什么用探戈作背景音乐。或许,Karol做警卫的那个时候,是计划开始拔节的时候吧。想起这段旋律跟《安妮日记》里的旋律挺像的,波兰导演都喜欢这类旋律么?
    看到Karol在晚上一个人对着录音机学法语的镜头,他背着变位。他学法语,为了报复?可看他背变位的时候,表情不是那种下定决心的狠,而是一种悠闲。J'ai mangé,tu as mangé……按下重复,有种理解不了记不住的无奈,或许,感叹着,法国人,那个法国女人Dominique,像变位一样难以捉摸,掌控不了。(呵呵,我只听出了Dormir和partir两个词的不知道哪种时态的变位,第一个听不出来,貌似还是manger的某种变位)
     Mikolaj就是那个没有勇气自杀的人。果然像预料的那样。Karol开枪的那个瞬间,慢镜头,Mikolaj倒下,那不过是一颗空弹。随着这一课空弹,Mikolaj也算是死过一次的人了,没有人能体会死去的人对活着有什么感受。又想起《非诚勿扰》里,笑笑跳进海里,对他的思念也就此终结。或许,当Mikolaj感觉被子弹射中的一刻,原来的那个他也跟着死去了。两个获得重生的人,在昏红的日光里,在冰上,像两个孩子。记得《搏击俱乐部》里,泰勒放那个学生走的时候,说明天将是他最快活的一天,他的早饭将比我们都香。重生的感觉。或许,这个时候,两人开始真正成为朋友。
     Karol已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不知是不是刻意的对比,如今他站在高楼上,依旧吹着梳子,不过一切都变了。“看,华沙就在我们脚下。”不再是原来那个懦弱的人了,取而代之的是冷漠。那种俯瞰一切的感觉,只是,赢了世界,Dominique在哪里?梦醒时分的呢喃,除了那尊石膏像,没人听到。谁说报复的时候,心里没有爱了呢?Karol一直是爱着Dominique的,一直都是。他立了遗嘱,当时也算是报复计划的一部分,但是他的表情里有种痛,那种无奈,那种自己都希望自己能停下来的感觉。就算是他最后跟Mikolaj提到说她会来参加他的葬礼的,毕竟那是很大一笔遗产的时候,虽然有着鄙夷,但我却觉得有种苦涩,那种他希望自己恨Dominique,没想到并不能真的恨,却内心深处依然爱着她,恨却骗不了自己。如果说继续爱着Dominique是一种软弱的话,他不能容忍自己在事业成功的时候,懦弱着。或许,他千百次警告自己,不能对Dominique念念不忘,内心却是对她的感情一直不变,只不过,这种感情异化了,被深深埋起来。一次又一次,他发现自己依然抵挡不了这种感情的侵袭,在思想最脆弱的时候,暴露无遗。不知道怎么化解,这种感情在报复的掩盖下却欲盖弥彰,越是这样,他心里越痛苦,越痛恨自己,越痛恨这个让他陷入这种状态的女人,那个他依然爱着的人,报复的念头越坚定。用报复掩盖爱情,报复中有种痛,痛在心里,只有自己知道。
     Karol和手下去买尸体的时候,“这年头金钱万能”,也算是导演的讽刺吧。是的,钱买不回爱情。(不过我倒是想起欧亨利的小说《财神与爱神》,最后一句够讽刺的)他把一直陪在他身边的那枚硬币,扔进了棺木,随原来那个自己去了。他从那一群抢劫他的人那里夺回的这硬币,他旧日的屈辱和尊严都压在上面。 现在,不需要了。
     Dominique来了,或许因为,只有死亡能让人记住他最好的部分,她流泪了,伤心了,回想起他,毕竟是相爱过,毕竟也刺伤过他,泪水里,有自责,有不舍,虽然很少很少。或许,此刻对于他,Dominique的感情不会比大多数人都更深,只是比对于一个死去的人的感情稍多一些。当Karol重新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震惊过后,或许,她觉得他们可以回到过去了,或许,她觉得爱情可以起死回生。此刻,对于Karol,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完全因为爱情。但毕竟曾经沧海,那种过去的感觉回来了,他不再是原来那个在爱情理卑微的角色了。对于Dominique,她一无所知,Karol从这一刻起,就深深伤了她一次,这一次,我觉得比什么都深,比起把她送进监狱更伤人心。然而,她终于还是失去了他,在清晨,等醒来,她发觉,自己又爱上了Karol,和以前一样。我还很喜欢一个镜头就是她给Mikolaj打电话,电话那头Mikolaj冷冷的声音,告诉她Karol已经死了。
    警察进门,那一刻,她一定以为自己昨晚不过是幻觉了。其实,她完全可以告诉警察,Karol没死,但是当警察第二次跟她确认的时候,她却沉默了。突然觉得,她不是陷入记忆中,或许,这次,是她甘心被Karol狠狠伤一次了,她故意沉默了。算是赎罪吧,这样,两人谁也不欠谁的了。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爱一个人,就把伤害自己的把柄交给了他。其实,结局是意料之中的。看着Dominique用手语告诉Karol,等她出去,重新开始,表情没有恨。或许,两人的伤害相抵消,像张白纸一样,重新开始。不是原谅伤害回到过去,是重新开始。又想起开始Dominique伤Karol,把Karol对她的爱当作悬在他头上的鞭子,没有平等,没有幸福。两个人的战争,没有输赢。
    写到这里又想起出现了三次的那个婚礼镜头,记得那个律师说“他在隧道的尽头看见灯光”,Dominique从教堂出去的时候不也像是在隧道尽头看到灯光么?虽然我还看不透这代表什么。
    是不是,彼此伤害过后才可以一切重新? 爱情里,有多少平等可讲?或许还是应该努力寻找平等的吧,如果,Karol选择原谅,Dominique是不是不会再回来?如果回来,两个人之间的不平等是不是就像一道伤,抹不平,Karol是不是在两个人的爱情角逐里一直处于下风?爱情,也是角逐?

  

 6 ) 纯白如鸽

       《公民凯恩》上映后,威尔斯到欧洲。一片盛誉之下,说:“还是有遗憾的,我以玫瑰花蕊做戏剧动因,太匠气了,真想把它剪掉。” 多年后,特吕弗婉转的对他说:“还是保留好,有东西在。”
      威尔斯要剪掉,是出于创作者对作品本身完美性的自我要求;特吕弗要留下,更多的出于观众对影片的“第一记忆”。
      何谓“第一记忆”?
      当我们闭上眼去回想某一部看过许久的电影时,第一时间浮现于脑海的镜头,即为“第一记忆”。如《虎豹小霸王》末尾,神枪手和智多星相视而笑后冲出小屋;再如《西部往事》末尾建设中的小镇和行驶中的火车;又如《2001太空漫游》中,那只即将触摸“黑石”的手。也如《公民凯恩》中那朵被焚烧的“玫瑰花蕊”。
        这一个镜头不仅仅是观众与创作者产生共鸣的至高点,同时也往往在内容上概括全片,是一切情节的标杆。甚至在某种层面直接决定着影片的层次。

        对于笔者而言,《白》的“第一记忆”,就是两次出现在影片中的,那一片纯白。
<图片1>

        电影不是现实的镜像化,而是内心的具象化。能将自己的内心具象为某一副画面,某一个镜头的导演可称“中”。而能将这份意象贯穿于整部作品的,方可称“上”。才子可做一两佳句,大师才能成三四名篇。
       基耶就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拍摄于93,94年的《蓝白红三部曲》对应了法国国旗的颜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而这三部曲也分别探讨了这三个主题。
       小说中常讲,“一切景语皆情语”,于影像中也是如此。镜头中人物的背景往往就是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影片前段,男主在空间上经常处于两个极端之中——极端的狭窄与极端的空旷。狭窄如片头出现的行李箱(这个箱子实际上也是男主在法国的暗喻:无论怎样挣扎,终了还是要回到这个箱子里;影片后半段突然出现的女主在酒店房间的镜头,作用也是如此。),呕吐时的卫生间,给女友打电话时的电话亭(与女友的喘息声相互照应的,是镜头中男主角濒临崩溃的自我压迫,以及灯光倒映在电话亭罩子上的两道白影);空旷如法院大楼外的阶梯,独坐在行李箱时的街道。此时的镜头或压迫而侵略,或疏远而戏谑。
       但最终结束这一切的,却是一个同时具有狭窄和空旷两个属性的地方——地铁站。狭窄到不见天日,空旷到四通八达。而“奇异”的出现在地铁站,停落在男主男二之间的那只鸽子,除了与蓝色长椅,男二的红色围巾,红色箱子,构成“蓝白红”之外,也恰如一节重音,预示着角色命运的转变。
       当男主再一次经历极端的狭窄(行李箱)和肉体上的直接折磨(被殴打)之后,镜头再一次为我们呈现一种极端的空旷——白色的天空与白色的大地之间,飞翔着白色的群鸟。

       《白》实际上就是一个男人丢失平等后,寻找平等的故事。
        男主莫名的“阳痿”,使得他丢失了平等,被抛弃甚至被嘲弄。回国后,投机暴富,诈死诱妻,又莫名恢复了性能力(有钱腰杆直?),重新获得了夫妻间的平等。
        当我们弱小时,多渴望平等; 当我们强大时 则多希望超越平等。
        超越平等,就是特权。
        虽然男主在主观层面是只是在重寻平等,但实际上已经获得了特权。如可以买得文件证明自己已死,甚至可以买得尸体证明自己已死。
        那么全片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呢?
        有。
        影片后半段曾两次出现纯白:一是在男主恢复性能力后与妻子做爱达到高潮的时刻;二是在男主回想与妻子结婚时接吻的时刻。这两处画面都做了纯白处理,整个画面除白色外再无他色。新婚接吻与做爱高潮,即是两人共同参与并感到幸福的,绝对的平等时刻。
        在影片结尾,男主恢复了影片最初的着装打扮,没有大背头,没有西装衬衣,没有丢失平等时的畏缩和得到特权后的膨胀。有的只是在他遥望女主后的泪水和嘴角的一抹笑。
因为在这份爱中,他又感受到了平等。那份曾经失去,又寻回的平等。
 <图片2>

       纯白的,像滑过天地相接处的一只鸽子。

   微信公众号:I-Movie1888 电影就是电影 _(:зゝ∠)_

 短评

卑微者祈求的是什么?是平等吗?还是高贵者的垂怜?在这个片子里,我看到的不是对平等的追求,而是卑微者以最极端然而也是最卑微的方式祈求爱的努力,而一切的一切,却只不过证明了自身的卑微而已。

3分钟前
  • 沙砾于飞
  • 力荐

记仇的小男人真可怕。

4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推荐

三部曲里,我更喜欢这部

5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于是,卡罗尔决定用一场阴险的计谋,狠狠给妻子一个报复。然而当卡罗尔得逞后,他又能换来什么呢

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心里面装着一个人,人往往就有了目标。在爱情上,两个人都输了,也都赢了。

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玩得挺开心,还挺好笑。地域阻隔带来人的困境和东西欧的关系寓言性强,后来的情节发展拿到今天一看还有预言性……单看爱情的话,实在有点感同身受,如果说忘掉旧爱一靠时间二靠新欢,那么证明旧爱则一靠金钱二靠死亡。以上都是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8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推荐

三色里最喜欢的就是白了

1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基耶的电影不要求理解,但要求接受。一个致命的逻辑是:不理解怎么接受?于是在电影放映的每一秒,我的眼睛都在规劝我的大脑。我不知道他用了什么魔法,让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在电影世界里通通自洽,通通不需要解释。当我在现实中愈发小心翼翼地给予我的爱,他让我置身爱的狂潮、爱的激流,让我目瞪口呆,让我难以自拔,让我不愿再循规蹈矩地生活下去。他还有一种能力:让自己的女主角在镜头下容光焕发。我无法不相信朱莉·德尔佩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而为了她男人可以做出任何事。

13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真糟糕,心都凉透了,三部曲里最不喜欢这一部,都不给一点活路走。

17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①探讨爱情上的地位嬗变与平等,间或有政治隐喻。②法国-失语-贫穷-阳痿-匮乏,波兰-暴富-假死-满足-复仇。③白色弥漫的婚礼闪回,雪地,头梳,鸽子,女神雕像,高潮时的纯白色尖叫。④困顿中瞅见的戈达尔[蔑视]海报。⑤听录音学法语挑的词真是绝配。⑥空枪后的膨胀时间,体验过死亡方知生的可贵。(9.0/10)

2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Julie Delpy年轻的时候真美。PS,最后的哑语是:等我出狱后,我们一起离开,或者我留下,我们结婚。

25分钟前
  • Eudemonia
  • 还行

金钱让男人坚挺,高潮唤回爱?

30分钟前
  • blur
  • 还行

《蓝》《白》相比,我更喜欢《白》的故事,当然,《蓝》的配乐比《白》更胜一筹!—— 今天才偶然发现《蓝白红三部曲》的豆瓣电影条目都是「阿北」于「2005-05-07-15点多」创建的,不过创建条目的先后顺序则是《红》《蓝》《白》。-2017.11.15

3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比蓝有趣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基老师的喜剧,故事很离奇(所以不奇怪后来的[天堂]),寓言性很强(还有比东欧丈夫西欧妻子这种故事更强的么,“死亡”之于冷战终结之类)。音乐很好,普莱斯纳有点模仿皮亚佐拉的调调。确实不及[蓝色]。

3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导演用该片表现法国国旗三种颜色中象征“平等”的白色,他的精巧构思令人感叹,片中也多次出现主人公身着白色服装出现的场景。

43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一個一無所有的中年男人的奮鬥史與復仇記。三部曲中我最不喜歡這一部,雖然我不能否認世上的確有這種男人的存在,但也不能讓我接受他那無聊的做法。因為復仇以後,結果是什麽?換來兩行熱淚?

45分钟前
  • StevenTong
  • 推荐

好像爱情里付出的比较多的总像是失败者。披着爱情的幌子,我们都做了太多的荒唐事。他的爱多么卑微和落魄,像乞讨一样祈求妻子的一点爱意,以至于用死亡换来一次会面。一旦伤害开始,便陷入了互相摧毁的深渊。白色的婚礼那么圣洁,可这桩婚姻却是灰色的。

50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虽然三部曲里面最喜欢的不是这部,但不得不说这部的剧情冲突是最强的。白色是空白,白色是圣洁,白色是平等。男主复仇一系列举动,本质还是因为爱的太卑微,爱情是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长久下去。人活着如果太卑微,就会变得狭隘自私,感觉怎么样都是为了卑微而活。

51分钟前
  • 樱花飞舞时
  • 推荐

“卑微者祈求的是什么? 我看到的不是对平等的追求,而是卑微者以最极端然而也是最卑微的方式祈求爱的努力,而一切的一切,却只不过证明了自身的卑微而已。”其实这也是你一直和我说的,我只是把自己觉得最好的给你,却不能给你爱,即使离开,你依旧觉得爱得卑微。我只能说抱歉,我受不了让我窒息的爱

56分钟前
  • Mignon松弛地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