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HD

主演:托马斯·曼,奥利维亚·库克,RJ·赛勒,尼克·奥弗曼,莫莉·香侬,乔·博恩瑟,康妮·布里登,凯瑟琳·休斯,马特·本内特,休·杰克曼,马萨姆·霍顿,鲍比·J·汤普森,切尔西·张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1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2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3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4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5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6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13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14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15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16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17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18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19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高中生格雷戈(托马斯·曼 Thomas Mann 饰)性格善良却有点孤僻,他唯一的爱好是与死党厄尔(RJ·赛勒 RJ Cyler 饰)拍摄短片,改编他们喜爱经典电影,自娱自乐。有一天,格雷戈结识了身患白血病的女孩蕾切尔(奥利维亚·库克 Olivia Cooke 饰),乐观开朗的蕾切尔改变了格雷戈原有的世界,两人十分谈得来,格雷戈逐渐对蕾切尔萌生爱意,却不好意思说出口。就在此时,蕾切尔的病情加重,格雷戈意识到自己必须有所行动……  本片改编自杰西·安德鲁斯的同名小说,影片剧本曾被誉为2012年的剧本黑名单。人斩铃儿响叮当泰坦尼克号2萨利机长(国语版)Angel of Fury枪声响起女人的天空银河守护者 第三季井冈山1993医师们的恋爱情事信札疑云奥加内实机动战士高达 雷霆宙域 DECEMBER SKY主顾告密者恐怖母亲节1980第二次机会:体操学院第一季3% 第一季小主安康-宠物医院2妈妈向前冲冰球少年旺角老炮闯东北月光情圣零异频道第一季流人 第二季小小飞虎队2011懵懵哒爱情猪猪侠第三部:勇闯未来之城中国队长第二季红日舞会惊魂怦怦蹦蹦大课间我的家政夫渚先生:新婚大叔特别篇伯德夫人日记亲爱的莉亚谎言×谎言20232023江苏卫视春节联欢晚会龙凤茶楼粤语版蜡笔小新外传 外星人vs新之助完美犯罪探秘秦朝五尺道

 长篇影评

 1 ) 我们所了解的自己和他人

看到这部影片算是个意外之喜,明明类型里面写的是喜剧,却在最后的20分钟让我哭的不可抑制。影片中一直重复着Rachel不会离开,这么可爱的女孩会继续生活下去。但是最后那段Greg拍出影片放给Rachel看的时候,Rachel 在病床上只能用睁大的双眼和不断的流泪表达内心的情感,当两人相望时候所有的话语都是多余。虽然我并未能完全解读那部短片的含义,但是我仍然感受到了浓浓的悲伤。我并不怀疑Rachel是抱着幸福和满足离开的,但是仍然有无限眷恋与遗憾吧,人生当中本来就没有那么多心想事成。只是我真的想说一句,我被骗的好惨啊!

生活于这个世界中,我们总是希望不断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了解他人,了解了解......而一切的一切不过是我们希望遇到一个人,一个让我们不再那么孤单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记得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 每个人都很孤单。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越是希望然而越是失望,然后我们发明了包容,忍耐等等词汇来逃避自己的痛苦。

Gerg形象的塑造总觉得像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在内心的某一个角落总是觉得自己充满怪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不想与人交往,看不上或者高攀不上,我们从事着繁复又无聊的事情,却被身边很多人不断告知你需要干什么。这是一种状态,最为黑暗的内心面。解脱不了,也隐晦的不愿意与他人诉说,仿佛不说这个状态不存在了。这是我们所了解的自己,害怕被人知道却又极度渴望被解救的自己。

Gerg很幸运,遇到了Earl,那个一直陪伴在身边不愿意点破一切的伙伴,即使吵得毫不留情面红耳赤却不能看到你被欺负。更重要的是遇到了Rachel,如Earl所说这是个具有耐心的女孩,与她相比仿佛自己无比幸运。 Rachel让Gerg敞开心扉,半被迫半自愿的分享自己不为人知的世界。Rachel说过Gerg所做的一切都是被强迫的,但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谁都会知道,如果不是自愿,又怎么会如此深入。Gerg很不幸,他遇到了人生当中的了解,却不得不失去她,从开始他就知道他们相处是以倒计时的方式进行的。这部本为青春片的电影却拥有一个生命中最为沉重的话题:死亡。即使最后仍给人留下了希望,我们可以在别人死后仍然不断了解她。

对于影片,剧情方面讲述的都是未曾夸大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描述的都是那些并非完美会有一些怪癖的可爱的人们。镜头中那种手持拍摄的晃动感,那些有些粗糙的道具,那种有些朦胧却无限美好的灯光,卧室的设计都增加了我对这部片子无可抑制的好感度。更不要说那些迷人的让人陷入剧情当中的配乐。

虽然有些人有些事情只是定格一瞬间的美好,但是足以温暖我们的一生。

 2 ) 你终于哭出来了

看完电影时我只打了三星,因为当时觉得故事拍得实在是和男主性格一样的平淡寡味。可是当我想到毕业前几年的自己时,我又滚回来打了高分。

第一次在影评里写自己。在大学毕业那段时间,我和男主一样,处于一种对周遭的生活怎么都热情不起来、甚至是冷漠的状态。毕业后我复习考研一次、回来找工作、换工作,不痛不痒地活着,蝇营而狗苟、迷茫又麻木。完全没有其他同学走出校园,立刻就业,迫不及待为未来打拼的激情。我对这种人人都觉得自然而然的新开始,充满着说不清的疑虑。疑虑是这样的:我要找工作,那我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赚钱。那我为什么要赚钱?活着。好,那我为什么活着?问题来了,原来,我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我这样对自己的生命、身边的生活没有一丝一毫的热爱和期待,又哪来为自己的未来去拼搏的热情。

大学专业我不喜欢也不擅长,找到类似的工作,自然由内而外的不顺利。但彼时我也不知道我想做什么,或者除此之外我能做什么。家人不停地给压力,也有亲戚开始指责我自私,但我只是越来越纠结、越来越抑郁,有时候甚至深感绝望。

我去读埃克哈特·托利,去跟基督传教士聊天,我甚至怕自己走向自杀去读心理学,偶尔进行一下自我心理干预。两年下来,对生活的意义,仿佛略有所悟,又仿佛仍然不知。

后来我开始大量地看电影。直到前年看到真实事件改编的《素媛》时,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9岁的素媛低着头说,现在终于知道奶奶那时候为什么总是喊“哎呦,要死了…要死了…”,因为那是人活在世的意义。我抱着那部电影把二十几年的眼泪都哭干了。这句话,那么轻飘飘地从那个受害小女孩嘴里说出来,却远远胜过我那几年在各种哲学著作、各大宗教教义里找到的答案。感谢编剧。

到了今年,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乐在其中的做着。开始自信,开始逐渐对生活有了热情,不再纠结,仍然有所迷茫,但不再麻木。我开始学吉他、开始试着画画、开始欣赏摄影作品,开始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开始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期待。

像这部电影里,男主自始至终对周遭都麻木不仁,直到经历女主的死,他哭了。我知道,他终于活过来了。

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有什么能比经历一场或于生死的痛苦,更有效呢?

需要找寻自己活着的意义,才能正常活下去的人是不幸的。我希望所有不幸的人,早日……哭出来。

 3 ) 你只是一个年轻人。

你可以想象在广阔有点无聊的犹他州,圣丹斯电影节,跃跃欲试,蹭饭换名片,一水的filmmaker。当他们看见主人公Greg,高个,绿外套,满屋子电影海报,逛老音像店,和co worker Earl至今合作愉快,成片41部,向大师们立正稍息看齐,严肃而狂热,还有他蹩脚的社交技能,伪装背后的孤独与雄心,自嘲与自嗨之间,这样的男孩好奇怪。所以所有在场的电影人都笑了,像看着过去的自己,可真想过去给他一巴掌啊。但结局却是该片被Fox Searchlight $12 million买下,圣丹斯电影节最高纪录。 对我们喜欢并觉之伟大的东西,我们总会有点羞涩保留,但一定会在最后出张大牌。 即使你很快会明白,读过很多书,看过很多电影,喜欢过很多人,他们却没有一点帮助。 多的是青春片,多的是白血病,多的是打打杀杀之余接个吻。 所以微小却重重一击的东西最迷人。 广角,横切,推进的镜头,嗨了之后眼前放大的彩色小冰棍,性感姑娘往你心上一踩的痛感和享受。单亲家庭,数松鼠的小女孩。目睹你推开门,走进来一百次的样子,还以笑脸。道歉的北极熊。飞奔而来,他帮你打架。一起在老师办公室看老片,两个严肃的老灵魂。哪里来的青春,倒像是老气横秋的三个伙伴,决定有一个人先死,剩下的人尝尝失去的滋味。Brian Eno的音乐,导演缓慢推进的情绪,把所有细节都归纳到一处,等待最后的爆发。消散过后,在余温之中,按图索骥,你终会找到答案,每个人都有他的灵魂。纵使是孤岛,我们也是彼此分享海洋的孤岛。你遁入森林,我逃往北极,而他留下来吹空调,吃越南米粉。 你休想再用漠不关心与自厌来掩饰自己的善良,以及对那愚蠢真心的恐慌。 你只是一个年轻人。 __________________ 说一些我喜欢的小细节 1)影片中Greg的家就是编剧 Jesse Andrews 童年的家。 2)Greg给Rachel第一次打电话的时候,电视机上放的是《出租车司机》Travis也在给Betsy打电话问要不要出来呀。 3)Greg打开Rachel留给他那本被carved的书,可以看见黑体加粗的字样,Parks/recreation,是里面爸爸的扮演者 Nick Offerman 2009年出演的一部电视剧。 4)花臂历史老师说的Ding-a-dong,确实有这么一首歌曲,1975年还得了奖。感谢网友 kanseo 更正,荷兰歌曲。 5)同学采访的片段,效仿伍迪艾伦screen tests风格。 6)定格动画致敬 Charles和Ray Eames 7)电影里拍到的21部戏仿小片,由Edward Bursch和Nathan O. Marsh 两个导演完成,用的16mm Bolex和iPhone 想象一下,得空就要去拍小电影,拿上器材揪起两演员就跑到另一个场地,拍完了还得器材和人送回来继续on set,没演员的时候就得自己剪手工,定格动画。萌。 8)真的don’t give a shit about 《The Fault in Our Stars》(Earl式白眼)但同片导演的Stuck in Love 推荐 甜慢闷 9)导演Gomez-Rejon当了二十多年的PA 曾是Martin Scorsese的个人助理,两个人关系很好,坐在沙发上两个人一起看电影那种哦。斯科塞斯对他的影响何止是深刻,电影里拍到的小片,Gomez-Rejon热血沸腾的自己列了一大堆名单,他想让斯科塞斯也成为Greg成长的一部分,参考影片中 Grumpy Cul-de-sacs (Mean Streets) 10)此片献给导演的父亲,他的父亲在这个项目启动前去世了。:( 11)女主真的剃了头。:)

 4 ) 严肃影评#3:最好的独立电影 8.5/10 --- 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第一次听说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是年初圣丹斯电影节它一举夺取评委和观众大奖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部必须关注的作品。作为独立电影的粉丝都懂,近年来在圣丹斯上走出来的作品大多数至少质量上佳,例如2006年的Little Miss Sunshine,2012年的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以及2013年的Fruitvale Station;偶尔还能惊喜地出现伟大的杰作,例如上一年的Whiplash(我的影评…稍后补上…),甚至成为我心目中历史50佳的作品。

所以当西雅图国际电影节宣布要播放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去把票买了。在电影节看电影,尤其是看这种大家都会很乐的电影,其实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当全场几百个座位座无虚席的时候,大家一起笑,一起哭,电影完毕后一起起立为在场的导演鼓掌,作为观众的你很难不被感染到。所以作为观众之一,多多少少会受这种观影感受影响,改变对电影的评价。这种影响可能会是好的,例如圣丹斯这种出了名的是独立电影粉丝的聚集地,很容易让电影一炮而红;这种影响也可能是坏的,例如戛纳电影节,高傲的法国人要是不满意你的电影,中途离场的时候会响亮地拍椅而起。我常常跟朋友说,如果有机会,无论是大制作还是小成本电影都一定要去电影院看。首先是因为那是导演最原汁原味想要呈现给你的感受。但更重要的是,你喜欢一个电影,或者不喜欢一个电影,跟和你一起看的伴侣朋友是谁,甚至跟和你一起看的群众的反应,都有极大的关系。虽然这种略带偏见的评价方式显得相当业余,但是喜欢不喜欢以及为什么喜欢,毕竟是很主观的事情。

扯远了,回到我在电影节上第一次看这部作品。我有笑,我有起立给导演鼓掌,我可能还有点眼湿湿。但是当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知道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很大程度上被整个观影感受影响了。我甚至只能感受到这部电影最鲜明亮丽的优点,而想不到任何的缺点。我决定在大范围上映的时候独自去看第二次。我依然觉得它有很明显的亮点,以及很微不足道的缺点。在那个我还没看Mad Max以及Inside Out(在我看来均是电影历史上的伟大杰作)的日子里,这部青春独立电影长期占据我2015年十佳作品榜单的高排名位置(另外一部是While We’re Young,我的影评…稍后补上…)。我知道后面奥斯卡季作品以及艺术电影的陆续出现会让这部作品在我的排名中一路下滑,但是我依然会为它留一席位。

然后就是昨天,终于找到资源,在家里看了第三遍。在小屏幕上看,更专注地去感受每一个画面,我依然想给这部影片掌声。其实它要讲的故事很简单,很老套。一个害羞内向的高中生被家人逼着去跟白血病女孩做朋友从而打开了他的心扉,我现在甚至很惊讶我竟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这种太圣丹斯的催泪剧情。但是这部电影给人的不仅有暖心的感觉,更多的还有欢笑以及思考。

抛开所有其他的东西不说,我很享受这部电影很有独立电影氛围,却又很特别的摄影。它没有美到The Tree of Life那种每一帧都可以截屏下来做屏幕背景的地步,但是却很新奇古怪,甚至可以说,很自信。我印象最深的是主角Greg(Thomas Mann饰)和Rachel(Olivia Cooke饰,美)第一次见面在Rachel房间那一段。一开始镜头像无意地放在房间不同的角落用广角给出全景,切换画面,犹如不存在一样任由演员发挥。随着对话的进行慢慢切到主角们的半身占据半个画面,依然不停地切换双方的画面。最后接近到他们的大头,像是在让演员们无拘无束地自由发挥,而清新的色调以及画面构图把对话的气氛表现得恰到好处。导演对这些新晋演员的信心如此之足是一回事,而摄影师用如此精致的画面帮助导演实现他的想象,确实也是极美妙的。

说到导演对新晋演员的信心,不得不说一下年轻演员们出色的演出。Thomas Mann那个被风一吹就倒的体型完美地映衬出了Greg古怪的性格,但是却不能忽略他对Greg心灵软弱以及恐惧部分的优秀演出。Olivia Cooke外表虽然大大咧咧的,但是却可以巧妙地捕捉到了Rachel对Greg细腻的关心,以及她对疾病与死亡的恐惧。RJ Cyler虽然演的是一个典型“我的睿智黑人朋友”的角色Earl,但是他跟Greg和Rachel的互动可以说是全剧最暖心搞笑的情节,而且显得如此真实。说起来我觉得这部电影唯一的硬伤就是Earl这个角色的设定上,“我的睿智黑人/少数族裔朋友”这个角色的设定实在有点老套,而且电影为数不多对他的描述大多停留在陈旧的“住在贫困区域的典型黑人”上,例如他无所事事的哥哥以及那只狂犬,还有他们全部一天到晚都都说titties上面…(我就不翻译了…)

不过这刚好也跟电影想表达的其中一个主题多少有点呼应吧。电影里面所有的人,在表面上可能是一个样子的,但是内里却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人。Greg极力想成为一个不跟任何人有关系的人,因为他觉得自己很丑,毫无吸引力,没有价值。但是实际上他的每一段古怪的对白都让我们开怀大笑,电影也告诉我们其实他是一个细心的人,他也会去为朋友而不安,想去为他们分担他们的忧愁。Rachel看起来十分外向,不修边幅,对绝症也是一种开得起玩笑的态度,似乎很坚强,很开朗乐观。但是随着影片的进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内心脆弱,被残酷的现实挫败,需要别人关心照顾的,接近崩溃的角色,是一个内心很细腻,很珍惜友谊,很容易被感动的角色。我们都以为Earl是一个典型的住在贫困区域的黑人,只是偶尔去看看经典艺术电影而已。但实际上他却是全片三个主角里面看的最清楚的人,为了骂醒Greg不惜声称断绝朋友关系,但是第二天为了救他又可以奋不顾身出手的好兄弟。

有不少朋友对电影的结局很失望,因为Greg一直在旁述的时候说Rachel不会死,但最后还是没法救回来,觉得被骗了。作为从头到尾一直知道她肯定会死的观众之一,我依然可以理解这些朋友对电影“不诚实”的无奈。但是Greg作为电影的旁述,当然不希望Rachel离他而去,甚至在电影的最后也说觉得她根本没有离开,所以才会不断重复说Rachel最后没死吧。至少我也是这么理解的,至少导演在Q&A的时候也是这么解释的。

还有朋友不理解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这部全片看下来似乎并没有太多深意的电影。可能是因为我在电影里面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吧,而我也相信很多不同的观众可以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比如我们肯定都在某个时候曾经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会很让别人讨厌,而不想跟别人有情感交流,希望把自己封闭起来。直到那个她过来跟我们说,其实我们很好。

这或许是今年最好的独立电影。

P.S. 我特意不提片中那些翻拍艺术电影的搞笑版本带给我的欢乐,因为我觉得基于这些欢乐来评价这部电影像是在作弊一样。但是我真的很喜欢电影的这种幽默,以及对那些伟大电影的致敬。我个人最喜欢Blue Velvet那一段。下面顺便列一下Greg和Earl都翻拍了哪些电影(来源是这里:http://screenprism.com/insights/article/what-were-the-names-and-concepts-behind-every-greg-gaines-and-earl-jackson)。

The Prunes of Wrath — The Grapes of Wrath (1940)
Raging Bullshit — Raging Bull (1980)
49th Parallelogram — The 49th Parallel (1941)
Death in Tennis — Death in Venice (1971)
Eyes Wide Butt — Eyes Wide Shut (1999)
Greg and Earl 3: The Last Crusade — Indiana Jones: The Last Crusade (1989)
ate ½ (of my sandwich) — 8½ (1963)
Anatomy of a Burger — Anatomy of a Murder (1959)
Pittsburghistquatsi — Koyaanisquatsi (1982)
Senior Citizen Cane — Citizen Kane (1941)
'Rear Wind — Rear Window (1954)
Second (Helpings of Dinner) — Seconds (1966)
Crouching Housecat, Hidden Housecat –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2000)
The 400 Bros — The 400 Blows (1959)
The Lady Manishness — The Lady Vanishes (1938)
Breathe Less — Breathless (1960)
Yellow Submarine Sandwich — Yellow Submarine (1968)
The Janitor of Oz — The Wizard of Oz (1939)
Scabface — Scarface (1983)
The Seven Seals — The Seventh Seal (1957)
The Battle of All Deers — The Battle of Algiers (1966)
Mono Rash — Rashomon (1950)
It’s a Punderful Life — 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
Hairy, Old, and Mod — Harry and Maude (1971)
The Last Crustacean of Christ — 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1988)
Wages for Beer — The Wages of Fear (1953)
Nose Ferret 2: A Symphony of Horror — Nosferatu (1922)
The Fake Tricks — The Matrix (1999)
Rosemary Baby Carrots — Rosemary’s Baby (1968)
Don’t Look Now Because a Creepy-Ass Dwarf is About to Kill You!!! Damn
— Don’t Look Now (1973)
2:48pm Cowboy — Midnight Cowboy (1969)
uM — M (1931)
My Best Actor is also a Dangerous Lunatic — My Best Fiend (1999)
My Dinner with Andre the Giant — My Dinner with Andre (1981)
ZZZ — Z (1969)
Can’t Tempt (Because She’s Plastic) — Contempt (1963)
The Rad Shoes — The Red Shoes (1948)
Grumpy Cul-de-Sacs — Mean Streets (1973)
La Gelée - La Jetèe (1962)
The Turd Man — The Third Man (1949)
Gone with My Wind —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A Billion Years of Solitude — no adaptation! A true original.
Jurassic Skate Park — Jurassic Park (1993)
A Sockwork Orange — A Clockwork Orange (1972)
Brew Vervet — Blue Velvet (1986)
Burden of Screams — Burden of Dreams (1982)
Pooping Tom — Peeping Tom (1960)
The Complete Lack of Conversation — The Conversation (1974)
Vere’d He Go? — Vertigo (1958)
A Box O’ Lips, Wow — Apocalypse Now (1979)
Gross Encounters of the Turd Kind —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5 ) 不落俗套之处:“我”却成了那被拯救者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2015)是今年的一部赞誉度较高的美国电影。之所以如此,除了电影技术方面值得称道,以及它巧妙向经典致敬从而俘获众多影迷芳心等原因之外,最重要一点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不落俗套的青春故事。

当然,就本片而言,“不落俗套”并非指故事本身有多离奇,而是故事设定的讲述者是一个不落俗套的“我”——本片男一号格雷格(Gregory)。格雷格是名高三学生,擅长交际——他可使自己成为任何学生圈子中的一员,但他本性却是自我封闭的——不愿成为任何人的朋友,即使对他的死党厄尔(Earl),他也只是以“同事”相称。故事情节可谓简单至极,一句话即可概括,即格雷格被父母要求去帮助一个患了白血病的女同学蕾切尔(Rachel)。就这些元素——青春、一位得了绝症的女同学、帮助——来看,落入俗套的可能是格雷格在帮助蕾切尔的过程中产生爱情,并尽其所能去救助她的故事,然而,本故事并不如此顺应观众的俗套思维,“我”在影片中几次提醒观众这不是一个罗曼蒂克式的爱情故事,而出人意料之处还在于本应作为帮人者的“我”却成了一个被拯救者的角色。

格雷格是如何被蕾切尔和厄尔拯救的呢?对格雷格矛盾性格最为了解的人当然是厄尔。厄尔向蕾切尔解读了格雷格矛盾性格形成的家庭原因,这为蕾切尔了解格雷格并试图帮助他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另外,厄尔也经常用当头棒喝的方式让格雷格醒悟,这对于一个自卑、厌世又非常在意别人眼光的人是种有益的帮助。比如当他非常生气厄尔私自透露拍一部有关蕾切尔的电影时,他气势汹汹地跑来质问厄尔,厄尔的回答就直接针对他的性格弱点:“听好,没人会在意你……有个女孩看上你,你就来我这儿发牢骚……你以为真的有人关心你吗?……你把那女孩当作负担了……”当然,厄尔对格雷格的帮助并非本片重心,但他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关键所在,因此是影片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对于蕾切尔,我们似乎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于绝症患者最大的帮助并非让他单纯接受帮助,而是让他从心理上觉得自己还是个有用的人。格雷格成了蕾切尔这种心理帮助的来源,虽然他对此未有真正的意识。格雷格性格弱点非常奇特,他像个隐于市的大隐者,在心理上拒绝跟任何人成为朋友。蕾切尔以接受他的帮助为由,首先成为了他的朋友。漂亮女生对于格雷格而言犹如洪水猛兽,他认为自己稍不注意便会像丛林中的花栗鼠被驼鹿踏得脑浆崩裂。蕾切尔便命令他陪她一起在学校食堂吃午饭,且有意选择跟漂亮女生坐在一起,虽然这让他非常尴尬,但蕾切尔成功地打破了他苦心经营了8年的“隐身术”,从此,他不得不面对女生以及和“仇家”周旋,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他后来的独创电影和与同学大打出手,显然,对于蕾切尔来说,造成这种局面也好过让他有意避世。他毫无理由地讨厌自己,因而拒绝申请大学,蕾切尔以癌症晚期病人的请求为由要挟让他当场申请了大学,即使后来出现波折,但这为蕾切尔进一步帮助他提供了基础。

即使上述这些,也只能表明是蕾切尔在帮他由被动转为主动,但并不是他出于本意的主动。格雷格之所以不能积极主动面对一些人和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害怕承担责任。当麦迪逊(Madison)建议他为蕾切尔拍一部电影时,他只敢含糊其辞,害怕明确答应后的责任,更不敢直接告诉蕾切尔,虽以“不告诉为了给个惊喜”为由,其实就是害怕万一拍不成后不好交待。蕾切尔希望他可以积极主动地为她做一件事,那就是要求将有关她的电影完成。虽然这也可认为是一种“强迫”,但至少可以让他敢于面对责任,而且也扭转了他和厄尔一直通过模仿或“恶搞”经典影片来拍电影的路子,这让他首次独创性地拍摄了一部有关蕾切尔的电影。要不是因为蕾切尔的这一逼,他恐怕要一直“恶搞”下去,直到这一爱好被永久地放弃。

以上似乎足以证明格雷格是被蕾切尔拯救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不能证明蕾切尔就有这些功利的意图。事实上,蕾切尔在格雷格申请大学受挫后写信到大学招生办替他说情,她便表达了她的助人意愿:“我希望这有用,因为这说明我死后还是有在天之灵的。”此外,按照本片结束时所表达的那位历史老师的观点,人的生命可以在他人的记忆中得以延续,而能做到如此,唯有展现你值得别人记住的东西——你为别人付出的爱。所以说蕾切尔是有意要成为施与帮助的人而非相反。格雷格最终也认识到他成为了被蕾切尔拯救的人。当他最后来到蕾切尔的房间泪流满面时,我想他应当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眼泪决不仅仅因为痛失朋友,更多缘自这份爱。当然,电影似乎也通过影像暗示格雷格决不会辜负故人,当他带着蕾切尔的枕头和那本雕刻着他们共同记忆的书走出房间时,他的前方呈现了一座拾级而上的阶梯(桥?),这是否意味着格雷格在蕾切尔的帮助下正走向他新的人生?(文/石板栽花 2015年9月22日)


 6 ) 玩艺术的小青年真迷人

作为今年圣丹斯电影节“美国剧情片单元评委会大奖”与“剧情片观众大奖”得主,《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被福斯探照灯公司以1200万美元高价买下发行权,创下了圣丹斯史上卖价之最。要知道,今年的奥斯卡黑马《爆裂鼓手》也是出身于圣丹斯,同样也斩获了双料大奖,这不免让我们对这部电影抱有更多的期待。


电影根据杰西•安德鲁斯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就和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一目了然,讲述了高中生Greg与他唯一的朋友Earl以及将死女孩Rachel之间的一段故事。故事发生在匹兹堡, 17岁的高中男生Greg,有点自闭甚至有点神经质,像其他孩子一样,害怕自己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所以很努力地展现自己开朗的一面,小心翼翼地与学校里的各种圈子和同学保持友好关系但拒绝结交朋友,就连和他一起长大的Earl,Greg也以 “合作者”加以描述。作为电影骨灰级发烧友,Greg和Earl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恶搞经典电影上,直到Greg心不甘情不愿带着妈妈的命令去看望患癌女同学Rachel之后,一切发生了改变,Greg心中最脆弱、最美好、最温柔的部分一页页翻至开来,渐渐地,他们成为了朋友,Greg在这种变化之中找到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而又不得不面临Rachel的离开。


这个故事关于友谊、关于疗愈、关于死亡、关于迷茫的青春和迷影少年的梦想,没有国内青春电影狗血的堕胎和繁复的情爱关系,甚至没有多余的煽情岚语。它包着美式青春片的外壳,锁着一颗喜剧的心,以一种似曾相识的方式传递出如织锦画一般的质感,清新中带点荒诞、治愈中带点思考,幽默中真诚的操控观众情感,让你甚至在应该哭泣的时候发笑,但仍可正击你小心脏中最柔软的地方把你感动的一塌糊涂。


这是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大多数人的青春,友谊永远比爱情来得早占据的多,没有任何强加的男女之情,纯粹又真实。导演讲故事的手法独特,以一种碎碎念的单元模式展开,闪切的手法压缩时间,粘土动画给Greg的内心世界代言,轻快的音乐、不饱和的清新色泽、独特的感觉、节奏、气氛融合交织就如一副手作一般吸引住了我们的灵魂。


Alfonso Gomez拍摄的手法更加天马行空,他偏爱“诗化的”运动拍摄,喜欢手持拍摄的自由感和晃动产生的自然效果,用活泼的镜头叙事风格微妙的操纵我们的视点,搭配旁白进入一个个场景,有那么点神秘有那么点期待,同时将我们带入电影叙述的核心,相知初期用广角镜头拉远人与人的距离,大量特殊角度和镜头拍摄甚至完全倒置的构图,在或缓或急的运动中给画面烙印上一种轻松诙谐的调子,这种独特的情感视角及风格迫使我们对所看到的内容作出特定的反应,感受被放大的荒诞奇思。


和导演把玩镜头的方式一样,电影在情绪的处理上也是活泼轻松的甚至带点抒情式的,细腻充盈但不过火煽情,用最普通的感谢承载着巨大的感情分量。电影青春生机勃勃的气息和烂漫的色彩贯穿始终,在治愈和被治愈中寻找自我,虽然有矛盾有不确定,但这些正是青春期的茫然之所在,Greg因为Rachel而发生的可能是很微妙的内在变化,但是深刻改变了他的外在行为及生活方式,Greg温暖了Rachel最后的时光,而Rachel也改变了Greg的一生。


在入学论文时,Greg神经兮兮地写道“我真的很想读大学,我在高中一点都不合群,因为我啮齿动物一样的外表,也因为我一直改不了说脏话的习惯,我早已面目全非,你只要看我一眼你的狗眼就会立刻瞎掉”, Rachel改成了“读高中的时候,我一直不习惯展示真实的自我,事实上我一直都不太喜欢自己,但是我觉得这是因为我还不够成熟,而大学可以帮助我成长。”在影片的前半段,Rachel已经开始真正走进Greg的内心,看他的电影,了解他,影片没有解读Rachel的小宇宙,直到她死后Greg才明白了Rachel把玩的剪刀是用来创造什么,在导演不故作煽情的氛围里,看到这里泪腺才开始放松,伴随着Rachel的旁白,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灵性的女孩儿,她的梦想是变成一只松鼠,渴望跑进森林,人的生命是有延续的,在她死后,Greg发现了那么多关于她的新东西,纸雕、松鼠还有她口里的“在天之灵”。


很喜欢电影里布景的搭配着色,家具布置装饰都很棒,清新的粉黄绿蓝,成长的颜色,视觉效果统一贴合主题,后期则用低饱和度的或迷离的光影色彩,表现细腻亲密的关系。电影的迷影情节更是让热爱电影的小青年们着迷,迷影情结的设计恰好是对电影主题诠释的一个有趣的角度。我想,每个迷影人内心都有一个Greg,都希望会有个Earl那样的“合作者”和Rachel那样的“观众”。导演很着重细节,影片处处有巧思,比如Greg给Rachel第一次打电话的时候,电视机上放的是《出租车司机》,Travis也在给Betsy打电话;比如休叔真的来搞了把音串;比如最后的推镜头包括构图,对2001太空漫游的致敬。


男女主都演的出色,对男主的旁白有种绕耳的溺爱,作为表现温度的手段,前期的孩子气和后期的温柔感慨结合的完美,听声音就觉得Grey帅气了起来。Ps,Greg给Rachel拍摄的影片后面我理解为血液和细胞,抽离重组就像是渴望新生的小生命,暗喻了对Rachel“血癌”治愈的一丝温暖的希望吧。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担不起圣丹斯双料大奖的荣誉,我倒觉得它是我今年看过最perfect的独立电影,非波澜万分,却丰富饱满细腻动人。最后感叹一句,玩艺术的小青年真特么迷人啊!

 短评

3.5 成功将一个青少年绝症题材拍得与众不同,前半段特别好,大量迷影元素很讨喜,故事最后的落脚点也不错。但或许有点太想独树一帜,各种耍小聪明的手段最终和故事本身产生脱节,成了讨巧的表面功夫,没有从实质上提升这个不落俗套的青春成长故事,挺可惜的。

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Michel Gondry × Jean-Pierre Jeunet × Wes Anderson + Earl的三白眼 + 朴赞郁的御用摄影 + Hugh Jackman

4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力荐

好喜欢Earl,好他妈抢戏,男友力爆棚

9分钟前
  • 暂不受理
  • 推荐

果然是朴赞郁的御用摄影,几个手法无比眼熟,片尾看到名字就觉得肯定是他。孤僻男女是青春片一大杀器,最后影院里一片片抽泣声。

12分钟前
  • 西米子
  • 推荐

奥斯卡颁奖季没戏,妙趣横生的小清新青春片,没有恋爱,没有堕胎,没有狗血,有的是一个男孩的生活和烦恼,以及一些聪明的创意和对经典文艺片的爱。做个高逼格的文艺影迷就是不一样,自觉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连生活都搞的这么可爱这么虐,看来日后只能以影会友了,认识一些品味相投的人。★★★☆

1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超喜欢,耍的小聪明一点也不过分,我照单全收。没有俗套的爱情,也没有拔高和升华,一切本该就是这样。

1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古灵精怪的镜头语言,加上将死女孩的故事,颇有些【韦斯·安德森】拍摄《星运里的错》的感觉。—— 好喜欢那些恶搞“电影”的小心思/迷影情节:《老年凯恩》《大开屁界》《罗斯玛丽的萝卜》《四百兄》《诺斯鼻拉图2》《吃货八部半》《狗屎男》《疯狂之鞋》《刨析汉堡》《迷路记》(字幕翻译真给力)!

2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3.5 同样是癌症小清新,这部比去年的星运里的错还是强不少的,虽然几乎谈不上有剧情,但起码有很符合那个年龄高中生的可爱细节,不造作。里面的自制小电影相信看过原片的影迷都会会心一笑,什么 400 bros... 不过问题也在这里,总感觉他们并没有真正把迷影和剧情融起来

2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老妈逼他看望Rachel,Earl逼他给Rachel看自拍的小电影,Madison逼他给Rachel拍电影…” 生活里一系列的被动选择,看似无意却胜真心。你能听到后悔的北极熊咆哮声吗?2015《星运里的错》《王牌制片人》《心如折纸》,平淡、有趣而温暖。最后房间里的镜头有点催泪,《四百下》的桌面不能更赞!

2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导演 麻烦把片子里男主拍的42部烂片寄给我 谢谢

34分钟前
  • Jorrow
  • 推荐

年度哭的最激烈的一部片子,自己都被吓到。从男孩进入女孩房间,开始回忆杀时,一切都绷不住了。跟青春年少的爱没什么关系,最催泪的是“即便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上,你仍有N种方法来了解TA。”想起了一些离别,一些往事,一些尘封在心底的柔软。然而你是被珍视过的那一个,也许已经足够。

36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男主这种长相呆逼,悲观自嘲,又有趣到死的艺术小青年简直完美契合了我对另一半的所有幻想。

41分钟前
  • Spring Xu
  • 力荐

今年圣丹斯大奖得主,有趣的白血病电影。平平淡淡不煽情,丰富的电影语言和各种向老片致敬;可惜前半部分拍得太欢脱,导致后半部分有点脱节。好在单凭男女主角打死不谈恋爱这个设定就已经把“星运里的错”pia到狗啃泥...(墙上的四百击海报送我啊!)

4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影片大概只说了一件事,太过于迷恋电影,终究是要孤僻的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生太短了,一生太长了

51分钟前
  • 明安
  • 力荐

迷影少年与绝症少女的清水之交,然并卵,离去的终归离去,孤独的依旧孤独。

56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自述是操纵叙事的捷径,个性是设计风格的工具。太多操纵和设计留不住真情实感,以至憋足劲的情感暴发更像是冷场。此外把匹兹堡拍出糖果色是什么意思-05/07/15 at Regal Union Square Stadium 14 (adv)

60分钟前
  • sheepfield
  • 还行

袜条橙,现代启示花,下午四点半牛郎,赫尔佐格梦之负担一生黑……“她以为只要在树林里待得足够久,就可以变成一只松鼠”

1小时前
  • kylegun
  • 力荐

雅致脱俗的绝症题材小清新青春片。1.海量迷影致敬,各种有爱恶搞海报,让人乐开怀;2.没有狗血桥段和过度煽情;3.不少跳切和大幅度镜头运动,灵动活泼;4.在观影中途安然逝去,是狂热影迷梦寐以求的死法;5.你仍能从逝者的人生学到新东西,并带着印记一路向前;6.书雕,壁纸上的松鼠,剪刀。(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前半段太讨巧,看得人心有戚戚飞到了天上,结果后半段想收也收不回来了,虽然终归是皮毛功夫,但耍得好也是好功夫;越看越觉得主创如果横下心来把片子彻底做成迷影类型或许更有奇效。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