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夜

HD中字

主演:默文·约翰斯,罗兰·卡尔弗,玛丽·梅罗尔,乔姬·韦瑟斯,弗雷德里克·瓦尔克,安东尼·贝尔德,萨莉·安·豪斯,Robert Wyndham,朱迪·凯利,迈尔斯·马勒森,迈克尔·艾伦,Barbara Leake,拉夫·迈克尔,埃斯米·珀西,巴西尔·拉德福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4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死亡之夜 剧照 NO.1死亡之夜 剧照 NO.2死亡之夜 剧照 NO.3死亡之夜 剧照 NO.4死亡之夜 剧照 NO.5死亡之夜 剧照 NO.6死亡之夜 剧照 NO.13死亡之夜 剧照 NO.14死亡之夜 剧照 NO.15死亡之夜 剧照 NO.16死亡之夜 剧照 NO.17死亡之夜 剧照 NO.18死亡之夜 剧照 NO.19死亡之夜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恐怖饕餮盛筵

1945年拍摄的《深夜》确实是一部杰作,影片是通过一个男人拜访一间乡间小屋参加一起小型聚会,所引发的会上宾客叙述身边的五个独立的灵异故事组成,从而形成一部完整的电影。这五个短片和贯穿短片的片外故事是由四位导演分别拍摄的,他们是:巴兹.迪尔登的通篇故事和短片《灵车司机》(Hearse Driver)、Alberto Cavalcanti的《圣诞派对》(Christmas Party)和《温特瑞丽欧奎斯特的木偶》(The Ventriloquist's Dummy)、查尔斯.克里奇顿的《高尔夫的故事》(Golfing Story)、罗伯特.汉默的《幽灵古镜》(The Haunted Mirror)等。现在这种叙事结构的短篇已经很常见,但在当时确是大胆的尝试,几位导演配合的也天衣无缝。

故事由擅长侦探片的巴兹.迪尔登拍摄(我看过他导演的《牺牲》、《美人局》和《国际暗杀局》都相当精彩,此外还有《沙漠龙虎会》较为一般):中年男子克雷格驱车前往一乡间小屋,他的好朋友福利先生约了一些朋友在这里举行了一个小型聚会。克雷格到了客厅看到与会的宾客,他突然感觉这些情景和人物都在他的梦境中出现过,他甚至都能料及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一切都似曾相识的感觉。越往后发展,这种意识越是引发了在座宾客的相同看法,唯独其中的心理学教授对此不以为然,也一直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排除克莱格所谓的超自然现象的谬论,而克莱格一直在向所有人暗示这天夜晚将有可怕的事情发生。

聚会中五个人物分别讲述的故事如下,好几处地方让我有点儿发怵 :

故事1 《灵车司机》:导演仍是巴兹.迪尔登,由一男青年叙述,原是赛车手的格兰杰在一次赛车比赛中受伤,在医院疗养之际产生幻觉看到了,一位驾着灵车的老司机在窗外对他说“先生,只剩一个位置了”暗示他来乘车。康复的赛车手在一次等公交车时,老售票员对他说“只剩一个位置了”,赛车手没有上去,这列公交车没开走多远便从桥上坠落。
这个短篇故事是全片最薄弱的一个故事,但我相当喜欢它。带有预言色彩的启示性,它通过主人公幻觉上产生的错觉,从而幸运的躲过了一劫。

故事2 《圣诞派对》:导演是Alberto Cavalcanti,这个人的片子此前一部也没有看过。该段落由年轻的姑娘莎莉讲述,一个圣诞夜,她和同龄朋友在朋友的别墅里玩捉迷藏。她藏在一处在百年前发生过谋杀案的小卧室里,在这里她见到了一个小男孩,并照顾她入睡。后来她出了这间卧室才知道这里根本没有存在过这个男孩,这个男孩实际上就是当年被亲姐姐谋杀的小孩。
是中邪还是自己产生的错觉呢?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个被亲姐姐杀害的男孩的幽灵并没有伤害莎莉,而不知情的莎莉反而像姐姐一般的照顾男孩入睡,让男孩感受到了姐姐真正该做的事。

故事3 《幽灵古镜》:导演是执导过《仁心与冠冕》的罗伯特.汉默执导,由伊恩.奥美女士叙述,——有一回,她为她的丈夫买了一面古镜作为生日礼物。但丈夫总在镜子里看到反映的是另一间屋子的影像,渐渐的他的脾气也变得古怪起来。时间一长,妻子也发觉古怪,她在买来镜子的古董店老板那里得知,这面镜子是几百年前一位伯爵的镜子,他因为腿部受伤便一直躺在床上,由于身体的限制无法外出被困于屋内,时间久了性格发生了变化,开始猜疑自己的妻子红杏出墙,最终在这面面子前掐死了妻子。奥美女士回家后发现丈夫业开始怀子自己出轨,并且也试图勒死自己。挣扎中的奥美女士砸碎了镜子,丈夫也逐渐清醒……
影片通过一扇镜子来展现男主人公在面对真实的自己和虚拟的幻境中的徘徊,在镜子里面你看到的是你自己本身还是你的潜在阴暗面呢?如果有勇气是否可以战胜它这些都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

故事4《高尔夫的故事》:由《熏衣草山上的暴徒》导演擅长拍喜剧的查尔斯.克里奇顿执导,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作品是1988年的经典喜剧《一条名叫旺达的鱼》!这个故事是来源于科幻小说宗师H G威尔斯的创意。
这个故事是片中一位先生讲出来调节气氛的,成了这部恐怖短篇集里面的一瓶调和剂。
两位玩高尔夫球的死党乔治和拉瑞同时爱上一个女孩玛丽,玛丽也很喜欢他们俩,可他们必须有一个人成全玛丽。因此他们决定用高尔夫比赛定胜负,最终失败的拉瑞跳河自尽。婚后的乔治生活幸福,直到有一天遇到了拉瑞的鬼魂,但是只有拉瑞自己能看到它,拉瑞可以显灵却忘记了消失的法门因此十分苦恼,乔治也开始帮他分析该如何消失,但结局是乔治消失了……
这部讽刺剧非常有意思,结局也很有颠覆性。主演该片的两位主角是《贵妇失踪案》里面那对滑稽的英国人巴兹.雷德福(Basil Radford,这个老头长的和麦克尔.凯恩特别的像)和诺顿.维恩(Naunton Wayne),俩人合作了许多经典喜剧,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喜剧拍档。



故事5《温特瑞丽欧奎斯特的木偶》:第五个故事也是全片最精彩的故事,无疑是其中最不安的恐怖故事,难怪拿来压轴。这部短片也是由《圣诞派对》的导演Alberto Cavalcanti执导,麦克尔.雷德格里夫主演(演的太精彩了!赞一个!)。这个故事是心理医生口述的,故事通过知名腹语表演者温特瑞丽欧奎斯特.迈克斯韦和他的木偶人雨果展开。会腹语的麦克斯韦的木偶表演可谓精彩,其腹语和雨果的嘴巴一张一合也搭配的珠联璧合。在一次木偶戏表演中,他巧遇另一位腹语专家西尔威斯特.奇。看似木偶雨果有自己的头脑一般,千方百计诱惑西尔维斯特来取代迈克斯韦。西尔维斯特一直认为这是麦克斯韦的恶作剧。在酒店,麦克斯韦误认为西尔维斯特偷取雨果开枪射伤了他。在监狱里,一直被人觉得无辜的麦克斯韦被雨果百般调侃,一怒之下将其剁成粉碎。

结尾处,西尔维斯特来探监将剧情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躺在床上的麦克斯韦嘴唇动着用雨果的声音对他说:“你终于来看我了,我一直在等你。” 作为心理医生的 下出结论:迈克斯韦并非无辜,他乃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对自己表演木偶的技艺信心不足的麦克斯韦,也和他多年来从事木偶表演有关让他渐渐出现了人格分裂,分裂出一心想寻求他人合作的木偶人雨果的性格以及对自己缺乏信心又不肯和雨果决裂的软弱本质性格。于是在遇到西尔维斯特时,心中的雨果性格开始萌发去寻找西尔维斯特(当然这种性格是麦克斯韦拿着木偶来呈现),而麦克斯韦本人则浑然不知,一直心存猜疑的他误认为西尔维斯特偷拿了雨果,所以开枪酿下惨剧。

这部短片用短小的篇幅展开了这个故事,片尾人格分裂的麦克斯韦不正是《惊魂记》片尾的诺曼贝茨吗?显而易见,希区柯克的《惊魂记》也借鉴了此短片。而更受其影响的莫过于理查德.阿顿伯罗1978年导演,由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恐怖片《傀儡杀手》(Magic)——这部片我也写过篇影评,很不错的电影!

不仅Magic一片,关于腹语和木偶的影片还有早期的THE UNHOLY THREE (1925/1930)、THE GREAT GABBO (1929)和DEVIL DOLL (1963).



五个故事结束后,心理医生确实应验了克雷格的预言,他在倒酒后会将眼镜打碎。在所有人都去忙活自己的事情时,克雷格开始歇斯底里的疯狂起来,他借助于这种种预言来完成自己杀死一个人的心理满足感,从而通过合理的解释来圆局而不会让人产生怀疑。在勒死心理医生后,他也出现了幻觉——那些故事里的“坏东西”都跑了出来犹如一个超现实主义万花筒一般——和一些小朋友玩捉迷藏,他藏到了那间发生谋杀案的房子里,见到了古怪的幽灵古镜,然后监狱长对他说了一句:“只剩一个位置了”,关入监狱后木偶人雨果掐住他的喉咙…………然后噩梦突然惊醒,原来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场噩梦,他醒来后接到一通电话,是好友福利先生邀请他去参加乡村聚会。

显然已经忘记了噩梦的克雷格异常高兴,妻子的一句“这才是你所需要的,它(指代聚会)可以帮助你摆脱那些可怕的噩梦”才使克雷格想起来什么事。克雷格驱车前往聚会的地点,还是电影开头那间农舍,还是福利先生前来迎接。这一切的一切又和电影开始(噩梦中)交相辉映。这是梦对他的暗示呢还是有一个噩梦?国内前不久刚刚上映的《箱子》的结尾同样也是如此,现在这种手法已经比较司空见惯了。

1945年在弗洛伊德去世后不久的这一年,出现了大量心理分析和梦的解析等影片,如《爱德华大夫》、《爱到天堂》等,从而也穿插着超现实主义的特色。编导特意安排对梦境和现实的混淆是否也在理性的阐述梦境是由现实生活支配的,而梦境同时也会自配现实世界中的点点滴滴。而宴会的一伙人和心理专家的分歧是否也是英国的保守派思想者和超现实主义思想的对峙,或说是迷信和科学的对峙?这就如同《周公解梦》和《弗洛伊德’s梦的解析》哪一个更准一样。

 2 ) 当幻想重复多少次的时候就将变成现实?

埋在深处的俄狄浦斯的宿命观:我们最恐惧的就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将要做出的(或已经做出的)。我们面对深渊所恐惧的并不是单纯未知的深渊,而是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去想要或者强迫着跳下去的幻象或预知(正如电影中所表现的)换句话说,也许世界上本没有预知,只有宿命的反复轮回和重复发现。

或者,这一切都是幻想,预示以及预示的证实都是幻想。在这种情况下,另外一个恐怖就出现了:当幻想重复多少次的时候就将变成现实?当我想到每一次我们意识到的重复也许已经是无数次的重复的后继,我就不寒而栗:黑暗的幻想向液体一样溢出了我们的梦境,变成了现实,一个毫无救赎的现实。我逐渐明白了主角的选择:与其承认这个现实,我宁愿选择生活在无穷的梦中:至少每一次都有醒来笑着感叹这一切只是个噩梦的安慰机会。

 3 ) [Film Review] Dead of Night (1945) 7.6/10

An anthology horror fare from Ealing studios, not their usual practice, DEAD OF NIGHT’s frame story is embowered in a country home where the hag-ridden architect Walter Craig (John, timorous at first, but becomes totally unheimlich near the end) is invited by its owner Elliot Foley (Culver) for renovation advice, upon arrival, it dawns on Mr. Craig that incredibly he has dreamt about the place and Foley’s guests before although he has neither been here nor known any of them before.

While Mr. Craig assumes his unpremeditated role as a mentalist of divination through his vivid yet incoherent recollections in dribs and drabs, which presages something evil is in the offing, each guest by turns relates their respective preternatural stories which they encounter firsthand: in The Hearse Driver (directed by Basil Dearden,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frame story), an automobile racer dodges a bus crush because he has had an uncanny vision of a hearse one night, whose driver is the carbon copy of the doomed bus conductor, and they utter exactly the same word; in the Christmas Party (directed by Alberto Cavalcanti), during a hide-and-seek game, a young girl unwittingly chances upon the bedroom of a murdered boy, and finds him alive and hums him a lullaby to sleep.

Next in line is The Haunted Mirror (directed by Robert Hamer), a silly (why not disposing the mirror in the first place?) but scathing sideswipe of a man’s deep-rooted paranoia of being two-timed, when a husband is driven to strangle his wife by a mirror’s eerie reflection of another room; it is followed by The Golfer’s Story (directed by Charles Crichton), a lighthearted skit performed mainly by comic duo Basil Radford and Naunton Wayne as Parratt and Pott, two secondary characters originated from Hitchcock’s THE LADY VANISHES (1938), in which their golfing days come to an abrupt end when both falling for the same girl, and soon they are heaven and earth apart but a cockamamie haunting comes about with amusing absurdity.

The centerpiece is the final episode: The Ventriloquist’s Dummy (directed by Cavalcanti again), Michael Redgrave plays the titular ventriloquist Maxwell Frere, whose split personality escalates into murderous attempt when his dummy ostensibly becomes fully animate with a mean streak and partner-ditching motive. Redgrave’s unbalanced verisimilitude deeply reflects the unsettling psychological undertow of someone who has been in conflict with his own existence and completely lost his marbles, and the set-up of the specious dual personas of the dummy and its master offers the whole mania a plausible bedrock of credibility and fascination.

Spooky sometimes, but never blood-curdling, George Auric’s incidental music is uncharacteristically unobtrusive but aptly sustainable, DEAD OF NIGHT judiciously refrains from jump scares and gruesome imagery. The frame story also has an apparent victim in the person of a man of science, the psychologist Dr. van Straaten (Valk), whose cornball refusal of acknowledging the paranormal phenomena makes him the obvious target of Mr. Craig, whose own derangement exacerbates along the way, and masterfully, an ouroboric finale satisfies viewers’ piqued curiosity after a helter-skelter flurry of montage reveals the nexus of the seemingly discrete stories we have watched. In the event, DEAD OF NIGHT is a magnificent early horror enterprise that instils a spine-tingling tantalization into a quotidian milieu, which scads of emulators would follow suit.

referential entries: Crichton’s A FISH NAMED WANDA (1988, 7.7/10); Dearden’s VICTIM (1961, 8.3/10).

 4 ) 《深夜》——经典蛇咬尾结局分段式恐怖片

用一部精良的恐怖片结束三天小长假的感觉太圆满了,最喜欢这种分段式的恐怖片,很多恐怖经历口口相传沿用至今也不过时,尤其是木偶杀人的故事,《死寂》、《美国恐怖故事:畸形秀》、《魔偶奇谭》、《人形师》等等全球通用童叟无欺物美价廉恐怖感唾手可得,可谓宅居生活必备良药。

影片开始于一个人讲诉自己噩梦并逐步发现噩梦成真的过程中穿插了五个恐怖故事,实际上是六个恐怖故事,且噩梦循环周而复始的宿命结局相当经典。一行人分别讲诉发生在自己或朋友身上的不可思议事件来抗衡心理医生的万物有理论,神秘主义和理性主义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最终成为了另一宗经验世界里的不解之谜。男主角发现噩梦中的警示逐步成真本就令人无比好奇,而一个又一个或是恐怖或是荒诞的鬼话更不能叫人放松,最后的木偶故事和男主角实现梦中杀人的场景堪称全片惊悚之最,最精彩的是几个故事被串联到一起在特写和快速剪辑中将全片推向高潮。

第一个故事:

一个车祸中幸存的男人在幻觉中看到某车夫对他说“还有一个位置”,几天后遇到了和这个车夫一模一样的公交车售票员,男人因为没有上车而逃过一劫。

这个怪谈很早就听说过了,而且众多版本都是来自90年代的北京,看来全世界都喜欢有礼貌会打招呼的死神。

第二个故事:

年轻女孩在朋友家中玩捉迷藏,却遇到了在房中惨被姐姐砍头的小男孩鬼混。

这类故事常见于各种学校怪谈中,初看还觉得温馨而伤感,却属于事后想想后脊发凉的慢热型鬼话,毕竟作为观众的我们不期待一下小男孩说着说着话脑袋掉了场景不合适啊。

第三个故事:

未婚妻送给丈夫一块古镜,却不料这块古镜里藏了一个瘫痪的安嘉和鬼魂,她必须和鬼魂打起婚姻保卫战。

恐怖片中还有一个不二法则,随便买古老的东西有时候不仅提高品位和见识,还有助于刷新三观。

第四个故事:

两个高尔夫球友为了同一个女孩斗球,输球者自杀,而死去后变成鬼魂的男人发现另一方其实是个作弊者,于是后半段的节奏完全变成了港式搞笑鬼片的风格。

全片唯一一个舒缓气氛而编造的鬼故事,轻松荒诞中幽你一默。

第五个故事:

懂腹语的男人和自己的搭档木偶翻了脸,鹿死谁手还是未知之数。

全片惊悚气氛最佳的一个,人们无法彻底分辨这究竟是精神分裂的典型案例还是恶鬼附身的恐怖经历,但杀死木偶的男人向木偶一样转过头来说话的那一刻的确很恐怖,不需要淋漓的鲜血或抛洒的头颅,恐怖感油然而生。

第六个故事:

这是贯穿全片主线的恐怖故事,男主角来到郊外一所屋内,焦虑的发现这和自己的一个噩梦中场景相同,甚至经历也完全一样,他明明知道接下来会发生无法掌控的恐怖事件却无法自救和救人,最终只能任凭事件向恐怖的深渊滑坡。而最最恐怖的,是这场噩梦永无宁日。

 5 ) 本我自我与超我

看了《死亡之夜》才发现,这些年看的悬疑惊悚电影的鼻祖竟然是它。一个主故事串起了五个短故事,而把五个短故事单独拿出来也都可以拍成很好看的悬疑惊悚电影。

第一个故事里赛车手因为黑夜里的奇异事件而心生疑窦,没有上那辆公交车,从而逃过一劫。但死神会就此放过他吗?

第二个故事里小姑娘遇到了被姐姐杀死的小弟弟,小姑娘天性善良,让小弟弟感受到了温暖,小弟弟愿意安然睡去。那假如换成一个恶迹累累的人,这个人还可以安然走出房门吗?

第三个故事里的镜子是悬疑惊悚电影的老朋友了,它可以反应现实,也可以扭曲现实。镜非镜,则人非人。镜子可以轻易的被打碎,但人心不会被轻易破坏。

第四个故事里两个高尔夫球员的故事是唯一诙谐幽默又带点讽刺的故事了。除了一个高尔夫球员的自杀以外,整个故事都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第五个故事里人偶和傀儡师之间发生一切让人寒毛一竖。幻想会投射到现实,现实也会回应幻想。业务不好的傀儡师心情郁闷,便诞生了一个自信满满并且喜欢恶语讽刺的人偶人格,一个是自卑怀疑而无所适从的傀儡师人格。傀儡师逐渐失去自我,人偶不再任人摆布。两个人格的主客场转换简直就是完美的傀儡艺术。

主故事里面克雷格觉得对眼前的场景很熟悉。但他想不起来全部的事情,只有到事情快发生的时候他才能摸索出一点细节。他说的预言基本都实现了,除了最后一个。他想起了什么,然后选择勒死了医生。他想藏起来,于是在五个故事里都藏了一遍,最后被人偶掐死。满头大汗的克雷格惊醒在床,然后抛硬币选择是否应邀,最后还是开车前往目的地。目的地是一栋熟悉的房屋,房屋里有熟悉的人。克雷格觉得对眼前的场景很熟悉。克雷格还能醒来吗?

在今天看来,有很多电影和这几个小故事很类似,《死神来了》、《倩女幽魂》、《禁闭岛》、《致命ID》、《盗梦空间》、《恐怖游轮》等等,这份电影名单还可以列得更长。可在1945年,这样的电影形式无疑是一种开创性的举动。梦境与现实,真实与虚幻,本我自我与超我,对于1945年可以看到这部电影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头脑风暴,更别说可以拍出这部电影的几位导演了。历史上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百废待兴,但人类文明仍然能够诞生这样的果实,也是挺让人欣慰的了。

 6 ) 扼杀自我,走向毁灭

#TGC #1YearAnniversary 本来是因为不想出来一趟只看一部电影对于才买了这部,看完之后发现是非常惊喜的作品。影片由男主讲述一场梦开始,最后梦醒的男主又回到一切的开始达成一个非常完美的闭环。男主看似在整部电影中是缺失的,但我认为影片是利用梦境中不同角色的“经历”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及阶段构建了男主这个人物。 影片的故事都可以用荣格心理学解释,尤其是个体潜意识地展现,人格面具的木偶化呈现,阴影的镜面化呈现。其实我看到第二个故事的时候开始感觉叙事的视角切换的非常奇怪,但随着故事走到结尾,我认为整部电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一个精神分裂患者如何一步步扼杀自我走向毁灭(结尾处梦境惊醒掐着自己也是一个证明)。

以阶段看,从小女孩看小男孩的死亡映射男主童年阴影,从自我对于死亡的恐惧映射出的幽灵马车,从朋友的视角展现对于某些事执拗的自我,从爱人的视角勾勒他我对于婚姻的恐惧,最后从医生的视角展现精神分裂患者自我的死亡。

故事上,片中的五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感觉都被拿出来拍过电影… 第一个故事的灵柩马车直接会让我想到《野草莓》,第二个故事的小孩躲猫猫走丢也是极其常见的,第三个故事中更是能看到《惊魂记》《蝴蝶梦》《高于生活》《禁闭岛》等作品的感觉,第四个故事的讽刺性极强,第五个故事如《一级恐惧》《死寂》等,当然结尾处的穿越不同梦境也是很好的呼应了我认为的情节,而且仿佛让我回到了《红辣椒》中构建的梦境世界…这可是一部45年的作品呀!

视觉上,超级精细的室内运镜和焦距调整,大量的推拉焦结合剧情效果也极好,结尾处的梦境穿越剪辑太棒了,不同梦境的恐惧加持到一起,镜面内外场景到最后监狱门外拥挤的人群和对面的木偶看得我毛骨悚然,已经好久没有单纯的被恐怖的画面所惊吓了…太过瘾了。

 短评

这种片拍出来就是供人抄袭的

5分钟前
  • 惧色
  • 力荐

#TGC #1YearAnniversary 长评-扼杀自我,走向毁灭。影片由男主讲述一场梦开始,最后梦醒的男主回到的开始达成情节闭环。男主看似在整部电影中是缺失的,但我认为影片是利用梦境中不同角色的“经历”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及阶段构建了男主这个人物。 片中故事都可以用荣格心理学解释,尤其是个体潜意识地展现,人格面具的木偶化呈现,阴影的镜面化呈现。所以我认为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精神分裂患者如何一步步扼杀自我走向毁灭。从小女孩看小男孩的死亡映射男主童年阴影,从自我对于死亡的恐惧映射出的幽灵马车,从朋友的视角展现对于某些事执拗的自我,从爱人的视角勾勒他我对于婚姻的恐惧,最后从医生的视角展现精神分裂患者自我的死亡。超级精细的室内运镜和焦距调整,大量的推拉焦结合剧情效果也极好,结尾处的梦境穿越剪辑太棒了。

10分钟前
  • 力荐

3/1/2008 7:30pm hkfa

14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英式围炉怪谈,五个故事各有侧重,各有风格,几乎成了后来惊悚/悬疑片的范本;最妙的是结尾五个故事串联成一个真实恐怖的梦,首尾相连,难辨真假;手法朴素,但玄妙感重重;不见血腥,但冰冷感丛生,真喜欢这样洋溢着古典优雅的黑白小品。

1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被影史遗忘的神作。如坠地狱的环状叙事,一场永远无法醒来的梦魇。精分的设定早于《精神病患者》,更是被后世无数导演致敬模仿(《恐怖游轮》《致命id》《死亡幻觉》等)。鉴于拍摄于1945年,我给10星。

24分钟前
  • 小猪大侠
  • 力荐

前面几个故事都好弱,但是这几个故事本来就是按照越来越接近“心理现实”的顺序排布的,腹语木偶的故事正好可以连接上发狂的主角、梦的主题。

27分钟前
  • 正在
  • 推荐

几个小故事有的很有趣有的就还行,但直到结尾那一段才真正显示出这片的经典啊~被震住了!后世各种拿来用~

2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40年代作品现在看起来结构没什么新意了但很完整没有故弄玄虚,桥段很经典或者说老套但还是挺好看的,颜控对前两个故事主角没兴趣于是略无聊,但是镜子的演员就很好,高尔夫幽灵很好笑~木偶师是michael redgrave美人儿还有啥好说的~求俩木偶师同人~><

33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除了吸血鬼系列,后世被抄袭(致敬)最多得一部恐怖片。最关键的是,几个灵异涉及人性和鬼怪各个方面的小故事,一个周而复始的大框架,一个永远醒不了的噩梦,让后世恐怖片导演逃离这座五指山,真难!

38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完全被齐泽克给坑了。。。。。作为一个恐怖片迷,里面大部分故事都显得太无聊了(我指的是第1、2、3、4个故事),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第五个关于腹语师和人偶的故事。妈的齐泽克就单挑最后这一个故事分析,让我对这部片子发生了极大兴趣,专门找来看,唉,早知道就看这一个故事就行了。

40分钟前
  • 刘康康
  • 还行

1945年9月4日,二战刚结束两天,这部包含了以下元素的影片上映了:环形叙事、分段式恐怖片、喜剧恐怖片、玩偶恐怖片、多叙述人、连作线索收拢、梦中梦、(叙述性)诡计、人格分裂、既视感……第五篇傀儡师更是一个拥有多重解答的拿着今人之笔才能写出来的推理故事,联想到影片主题和创作时代,让人不寒而栗。

45分钟前
  • 爱玛·包法利
  • 力荐

高爾夫球的故事雖然好笑可愛,但沒能扣到結局,好像只是拍來中和全片調性,實在很可惜,不過整部片還是很驚喜。夢中的夢,故事中的故事,夢之後的夢,故事之後的故事。

46分钟前
  • HurryShit
  • 推荐

精神分裂,夺命玩偶,镜中凶灵,命运轮回,异界密室,甚至还有恐怖喜剧,难以想象题材和叙事结构影响过后世多少电影。光结尾主人公逃亡的场景就能联想到《傀儡人生》《盗梦空间》《红辣椒》《未麻的部屋》。最喜欢里面逗比高尔夫兄弟那故事。

49分钟前
  • 国产凌凌期
  • 力荐

一群人的恐怖故事最后组成一个人的噩梦,更绝的是如此前卫的结局,一个1945年的悬疑电影,不知道被多少部后来出现悬疑恐怖科幻电影借鉴,不能怪热评第一说“这种片拍出来就是贡人抄袭的”,特别是这个结构,拍案叫绝。

54分钟前
  • 樂啊樂
  • 力荐

经典的分段式叙事但又互相有内在深入的线索连接,多位导演联合执导却又无缝衔接,意识内景,梦境维度,做到了教科书般的精准。

58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长注释..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21556882/

1小时前
  • 文泽尔
  • 力荐

这是一部会被现代观众因片名而一度误以为丧尸片鼻祖的“超前&滞后”的电影。所谓超前,是指过去十年间全球影迷当中享有崇高地位所谓烧脑神片,诸如梦境嵌套或情景循环之类,其实从概念上说都是人家英伦伊林玩剩下的。要知道那可是二战刚结束,距今七十多年!但为什么又说是“滞后”呢?因为你必须承认,概念无论如何超前,这四个“鬼”故事,从预见灵车/反射换景/溺毙复活到腹语惊魂,叙事张力几乎完全建立在概念和结构之新奇,视觉上并无多大建树,其中最有挑战的特效也不过就是自己转圈的高尔夫球。别说以今天的视觉标准,就是与更早十年的隐形人等特效片去比也颇为不及……尽管获得成功,死亡之夜却是伊林的一道绝响,此后它再未曾涉猎过恐怖。该类型也大多转入地下,直至汉默时代的来临。

1小时前
  • 赱馬觀♣
  • 推荐

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很多经典惊悚梗的出处,但拍摄年代上确实赢了。仔细想想过去的人脑洞比我们想象的大多了,这么多年技术进步了终于能把前人的脑洞拍出来了,实际大部分还是在玩弄老梗,能玩出花样挺不容易的。

1小时前
  • 皮皮一号
  • 推荐

4.5,随着观看者质疑前几个故事的扁平化,低质量,恐怖不足灵异有余,甚至可以被简单概括之后,《死亡之夜》才真正开场,影片的前半(大半)部分是一个封闭的暴风雪山庄式的精神分析-心理剧,一方面展现伊灵系导演的不同个人风格,另一方面积聚强度,逐渐引入复杂结构,如最后一个人偶故事(甚至在某些方面很像希区柯克,鉴于《惊魂记》改编自通俗小说,未尝不可能有间接影响)的主观镜头与多重嵌套,它提喻了整部影片,并在最后十分钟内将真正意义上的“恐怖”噩梦召唤而出。但《死》的真相并非仅仅如此,the end以及credit的出现并没有终止画面,而是正在重播我们在第一幕看到的内容,在其时代的语境之下,是机器性。用较为当代的数字媒介观念来看,在影片中,虚构叙事的积聚产生并暴露了一个被算法驱动的,自我递归生成影像的程序。

1小时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勉强及格。到最后一镜时幻觉又要再播一遍了,这种环形结构先想起的倒是余华《在细雨中呼喊》。四导演分工明确,但彼此能力还是有高低,高尔夫球手跟镜面凶宅两段较弱。快语速的机锋对话更美国范儿一些?累积出了躁郁的氛围。这种山上有个庙的循环故事有玄妙的趣味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