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断威尼斯

HD中字

主演:德克·博加德,罗慕洛·瓦利,马克·伯恩斯,诺拉·里奇,马里莎·贝伦森,凯荷·安德烈,伯恩·安德森,西尔瓦娜·曼加诺,莱斯利·弗伦奇,佛朗哥·法布里齐,Antonio Appicella,Sergio Garfagnoli,Ciro Cristofoletti,Luigi Battaglia,Dominique Darel,埃娃·阿克森,Marcello Bonini Olas,妮可莱塔·埃尔米,米莱拉·班斐里,Marco Tulli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7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1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2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3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4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5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6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13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14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15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16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17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18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19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魂断威尼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11年,德国作曲家阿森巴赫(德克•博加德)怀带丧女之痛来到威尼斯,想藉水城美景舒缓心情,可是一切景致所勾起的不过是更加伤心的回忆,直到在旅馆里邂逅美少年塔奇奥(伯恩•安德森),对方宛如希腊雕像般的容颜才令他浑身颤栗,浑然忘我地沉醉在激动的热情中。  其后,威尼斯城被瘟疫所笼罩,但官方刻意封锁了消息。阿森巴赫逐渐发现这一惊人的危机时,没像其他人一样慌不择路想尽快逃离,相反为了多看塔奇奥一眼,甘愿染上瘟疫命丧威尼斯。爱,不止你我他夏天住在楼下怨女日记伦敦父女档坐在酒吧里吃蛋糕一切没问题化妆师2014看不见的房客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 (国语版)雾都神探之绝情箭超级天兵之机车班长明智小五郎美女系列4:白美人鱼的美女内陆帝国食人剧场早上下班的女人蹉跎岁月哆啦A梦:大雄与龙骑士新雾都孤儿功夫男仆亚利桑那1931所以我化妆养育者第一季公主大对换:反转再反转数到零Come Come Everybody所罗门的伪证后篇:审判巾帼悲歌王朝第二季银驹美味派对♡光之美少女剧场版典故里的科学少年闵子骞在无神世界进行信仰传播活动洪福齐天改车大师:化腐朽为神奇 第一季敢死七镖客赌霸1991牛仔裤的姐妹情谊2SHUT UP

 长篇影评

 1 ) 《魂断威尼斯》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少年之爱

1911年5月,作家托马斯·曼携妻子,兄弟来威尼斯旅游,不巧遇上当地传染病爆发,几人准备回国,而就在下塌的饭店里,托马斯遇见了那个让他神魂颠倒条纹水手衫美少年。

托马斯•曼小说《魂断威尼斯》主人公的原型与其说是托马斯•曼本人,不如说是两人合体。据说他正是听着马勒《第五交响曲》赫然发现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在曼的小说里,阿申巴赫有着与马勒一样的名字“古斯塔夫”,都是带着椭圆框细边眼镜的孱弱先生模样。

60年后,公开的同性恋导演维斯康蒂编剧并执导了这部同名悲情小说,一个中年作曲家倾心一位美少年,为了多看他一眼,最后命丧威尼斯的故事。改编原著时,维斯康蒂还原了主人公古斯塔夫•阿申巴赫是作曲家而非作家的设定。

年过半百的作曲家古斯塔夫•阿申巴赫为了抚平丧女之痛和事业上的失意,来到威尼斯旅游,他坐着威尼斯特有的船只贡多拉,前往汽船码头,而船夫违背了他的意愿,驶向了海滨浴场。阿申巴赫觉得哪不对劲,被死神逼近的恐慌早在他察觉真相之前就已经追上了他。

漆黑的船身像极了棺木,载着他驶向他的至爱和宿命。在他下塌的威尼斯丽都岛旅店里,阿申巴赫邂逅了一位古希腊雕塑般容颜的卷发美少年塔齐奥。只消一眼,美的不可企及和艺术的永久困惑便如鬼魅般萦绕着阿申巴赫。

中年作曲家开始了他颤颤巍巍如暗恋少女的尾随之旅。

餐厅里,他点了鱼和汤,假装看报纸的功夫偷瞄他,无声的少年更像是一具雕塑,他只需被注视,被欣赏。他壮起胆子向塔齐奥看了一眼。一头金色浓密鬈发,衬的他脸上的肤色白得像雕琢成的象牙。电影历史学家劳伦斯,甚至在他的研究《伟大的浪漫主义电影》中评论,伯恩(塔齐奥的扮演者)在电影中的一些照片“可以从画框中抽取出来,挂在卢浮宫或梵蒂冈的墙上。”他已不再满足于按照常规及利用偶然的机缘来亲近这位少年了。他开始尾随着他,到处追逐着他。塔齐奥的家庭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席的,母亲和姐妹们像修女一样。

海滩上,人们在支起躺椅,沐浴着威尼斯橘红的暖阳,天空一片粉嫩,大海波光粼粼。少年被同伴拉去玩乐,他恣意的跑向海水,追逐。他的躯干瘦削不长肉,隐隐地露出身上的肋骨,走进了些,就能瞧见脊椎上的金黄色汗毛。小贩吆喝着新鲜柠檬和草莓,太太们在为珠宝讨价还价,有人告诫说商贩给的价格是原价的三倍。古斯塔夫是人群之外的,根本没人发现他那颗动荡不安的心。他,不动声色的观察者,偷窥者,俨然充当着一个摄影机位。太阳熠熠发光,眩人眼目,它使理智和记忆力迷乱,它使人的灵魂一味追求快乐而忘乎所以,而且执着地眷恋着它所照射的最美的东西。他沉浸于白日梦想,就跟热恋中的情人一样,毫不害臊、毫不脸红去做最荒唐的事情。

看到一个同性能亲吻少年,贴着他身体的时候,他内心该多煎熬。对于这样的情感,他当然谴责过自己,他会亲吻女儿的遗照。 他收拾行李,仓皇落逃,准备回慕尼黑。当侍者说时间紧迫,汽艇已经在等候的时候,他又发火,说一结账,饭店就要赶人走,人潜意识的情绪是藏不住的。在车站,有人告诉他,行李被意外送去科木湖,搭不上去慕尼黑的火车,他发怒了一番接受走不了的事实后,竟然是窃喜,嘴角藏不住的笑了,怕被人发现异常左右打量。他当然不想走,威尼斯有他的爱,可是下一秒,一个患了瘟疫的直面着他缓缓倒下,就像死神敲响在他耳边的一次警钟。

一次晚宴上,说唱艺人们拉着手风琴,企图用欢乐的乐曲强掩住被瘟疫擒住的威尼斯的颓像。贵族们享受其间,只有阿申巴赫闻见了小丑身上的消毒液味道,他追问脸上抹白,发着虚汗的小丑,而小丑不怀好意,藏起事实,事实就是政府们为了保住威尼斯的旅游业,试图封锁瞒下瘟疫侵袭的消息。白天的时候,他鼓起勇气,走向少年的母亲,请求他们离开这座城,第一次,他伸出颤颤巍巍的手,触碰少年的蜜色卷发。高烧中梦见他和母亲准备离开,他们穿梭在威尼斯颓败肮脏,阴暗无人的小巷,他一路跟随,塔齐奥也不舍得频频回头,他们之间没有对白。

他对少年的臆想与迷恋近乎于疯狂状态。像任何求爱的人一样,他一心想博取对方的欢心。他一身白西装,努力在细微末节上变换花样,佩戴一朵鲜花,好让自己焕发出青春。焗油,剃须,打面霜,描唇膏,像一个冗长的仪式。“这下您年轻的可以谈恋爱了。”理发店的人对他说。而这场面像极了入殓时候的仪容整理。而他之前,是多厌恶船上那个涂脂粉的老头啊。

“不准你这样微笑,不准你对任何人这样微笑。”他喃喃自语道。最后在沙滩上,他看着少年被同性同伴压倒,他无能为力,可怖的瘟疫擒住了他,染发的药汁从他的前额缓缓流下,他同威尼斯一样,机理早已腐败,向世人隐藏了他奔溃的内心直到死亡的最后一刻。

人们总是惊叹于少年塔齐奥扮演者惊人的美貌,而我觉得最为动人的,确实古斯塔夫圣洁的爱。古希腊神话中的少年之爱并不少见,赫拉克勒斯在一次争执中杀死了许拉斯的父亲,并带走了还是婴儿的许拉斯,赫拉克勒斯成为了许拉斯的养父,亲手将他养大,精心的栽培他,教会他成为一位英雄应该学会的一切本领。在许拉斯长成美貌少年后,两人又成为了恋人。一向喜欢化作禽兽与少女妇人交配的宙斯,却唯独爱着一个少年,他化作老鹰,带着伽倪墨得斯到了奥林匹斯山,他成了他的侍酒仆人。

还有被阿波罗爱着的雅辛托斯,某天他们一块儿擦了油,掷铁饼的时候,同样爱着雅辛托斯,因为嫉妒的西风神泽费罗斯使坏,砸坏了他的头。阿波罗悲痛万分,将滴撒在草地上的鲜血化成风信子。

无言的塔齐奥在影片里幻化成了一个表征永恒之美的形象,只有古斯塔夫这样品德高尚的人,看到天神般的容貌和完美无疵的肉体时,才会诚惶诚恐,怀着崇敬的痴心。 “求爱的人比被爱的人更加神圣,因为神在求爱的人那儿,不在被爱的人那儿。”苏格拉底和菲德拉斯曾讨论过爱的最理想形式,得出结论,是在男人与男孩之间 。古希腊神祇的本质并非道义上的,而是美学上的观念。塔齐奥就像那个持弓箭的厄洛斯(丘比特),他是古希腊少年之爱在肉体和精神方面的本原。伊比科斯在一首诗中如此称赞道:“厄洛斯再一次懒洋洋地盯着我看,幽黑的眼帘下却最具魅力,我坠入了爱神那无法摆脱的网。”正如塔齐奥无意,无言却深情的注视,网住了那个可怜巴巴的老男人阿申巴赫。

 2 ) Der Tod in Venedig

两年前看了第一遍魂断威尼斯,当时的画面质量惨白惨白,意大利无字幕版。一年前写论文看了曼的小说,以及一些杂乱的文章和评论。昨晚又看了一遍小说,今晚又去看了一遍电影,质量良好的DVD,有字幕的英文版。

一向对语言挑剔,这次却没有。故事本来就是一个欧洲大背景,各种语言都有所涉及,英国的演员使英语听起来也不是那么别扭。而电影里面最主要的语言,还是音乐。

我以我不成熟的思想和有限的眼光说,这部电影不仅是同性恋文学史上最为成功的改编,也是整个电影界中最为伟大的文学改编。

这当然是因为我无比的激动,迫切地要表达感情,所以用“最”的字眼,我多么怕用这些字眼的啊,“最”,“永远”……

怀疑电影和文学的相关性很久很久,伯格曼说过Film has nothing to do with literature。人总是一阵阵地倒退去他以前的思想,就像我现在看了魂断威尼斯,又重拾回去年写电影与文学时的那种信心。其实这点信心,都只是来源于这一部伟大的影片。

而这一切,也许还是来自于艺术家的那种传统,追求希腊精神,男性美,在艺术与道德,美和生命的挣扎中继承下来的传统。马勒的忧思挣扎,曼读懂了,加进了自己的感情,在人心痛苦挣扎的时候写下了小说,维斯康蒂又加进了自己的感情,在心灵的依靠衰竭时拍了电影。只是这样一种传统把他们三人联系了起来,更不论那牵涉进更多人的关于更高艺术追求的探索。

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同性恋和艺术有着太多的关联,美好的男孩就是艺术家眼中的诗,画,雕像,他们从那不可捉摸的美的理念中具体出来,阳光俊美青春活力就是一切的代表,艺术家为了他不惜倾尽所有,才华,精力,生命。历史上有着太多太多的例子,如同阿申巴赫的人们。

可是曼本人不是这样,他不会像魏尔伦或者王尔德那样弄得什么都没有了,他用道德严格恪守着自己的行为,他更像一个成熟睿智的作家,一生写着一些更为伟大的小说,探求哲理的高处,警醒社会的世人,他有着完整的家庭,崇高的荣誉。不是后来同性恋话题的兴起,魂断威尼斯这样的作品也只能压在重重的魔山下而不为人所知。可是曼毕竟写出了魂断威尼斯这样的作品,在一个思想纠缠失落的时期,他的心灵和伟大的马勒的音乐在一瞬间契合。威尼斯后,乃有魔山。而在曼死后,人们才在他的日记里发现一个叫做保罗的画家。

这样一部中篇小说,在曼长长的文学生涯中确实算不得太重的一笔,作为一个象征题材,文学史上也有很多其他途径的好的作品。感动的是这样一部作品出自曼,出自他的那样一个时期,文笔中阿申巴赫深深的自嘲,嘲笑马勒,还是曼自己?小说中将绝对的美的地位放得很高,一段一段地论述艺术家追求美的途径,论述古希腊的哲人和神人。一段一段地读下来,竟只当美少年为一个化身。

对于电影,只能折服于大师的手笔。维斯康蒂可以说是花了大半生时间想将魂断威尼斯改编成电影,终于在一个他觉得最合适的时间开始了,那一刻,也是他的心开始不殆美人的迷醉的时候。雅曼有很多男人,维斯康蒂也是,不过最终有那么一个叫做贝格。维斯康蒂对于马勒,对于曼,应该说都有着深厚的了解,其中和前人所产生的共鸣也是可以想见的。正因为如此,他创造了自己的“魂断威尼斯”,而不仅是改编一个剧本。他进一步恢复了马勒的原型,这也许更多的是从电影语言的角度考虑。在小说中曼大段大段的描写议论没有了,代之的是浓重的第五交响曲。维斯康蒂聪明地用另一种语言创造了另一个威尼斯,而他的语言也诉求于马勒。很久很久没有再见过如此出色的配乐,而这背后竟也蕴含着感人的同性故事。电影还穿插进了马勒的生平故事,增加一个与阿申巴赫对立的角色,一直认为那就是他自己。在小说中阿申巴赫的所有思想的矛盾撞击,在电影中都通过两个人一起表现了出来。而电影中的塔齐奥也比小说中更加有了一层诱惑的气质。小说中他更像一个无辜的少年,而电影里他明显对于自己的倾慕者有了更深层次的敏感,也许里面有着维斯康蒂自己的寄托。

想象如果曼看了电影,他一定会嫉妒,或者生气。对于平庸的改编远可以只报之一笑,可是维斯康蒂造出来了一个也许比他的小说更加奇特的一个东西,维斯康蒂看到了马勒,还分享了马勒,这个原本只属于马勒和曼的秘密。任何再创造的结果对于原创者来说都是危险的。

关于电影,优秀的演员也使作品尽可能地伟大。Dirk Bogarde的演技令人叹服,阿申巴赫的紧张,焦虑,小心,眷恋,做作,崩溃,每一个小细节都把握得如此恰到好处,不留丝毫伪饰的痕迹。让人感触着每一分毫人物心理的变化。那种他就是阿申巴赫的感觉如此强烈,一个演员能达到如此境界,也不愧当时欧洲最好的演员的名誉。至于Björn Andresen,我想我不用说更多了。他已经永远留下了Tadzio的美丽,成为了美的象征,经典的符号。生活中的他对于世人来说并不重要。他不是烈士,也不一定那么追求美,不过他对于自己的生活,应该不用懊悔太多。

那个霍乱弥漫的年代,那个垂垂死去的威尼斯。维斯康蒂对于那个时代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都让这部作品有了更多的意义。所有的属于那个时代的种种困惑和恐慌都过了如此之久,人们有了新的威尼斯,新的生活,新的意大利,新的德国,新的困惑,新的恐慌。

可是那种死于美的追求,是否还会罩在城市的上空呢?

世上是否还会存在阿申巴赫,存在飞蛾扑火的艺术家,这是个问题。因为在这个所谓的现代的新世界里,人们的异化和分裂,却做得如此自然,应付得如此巧妙,竟连更深程度的癫狂也不会了。

我还是太悲观了。

不要这么多。没有这么多。我们只要听着马勒,注视着在大海和沙滩的模糊交界处的Tadzio的背影,用我们腐朽的身体去消受那无尽的幸福和崇高。

 3 ) 威尼斯全城响彻晚祷的钟声——写在《魂断威尼斯》之后

  《魂断威尼斯》一开始,片头曲响起,这声音我无比熟悉,马勒的第五交响曲第四个乐章(稍慢板)。画面里,无尽的黑暗中渐渐现出一丝亮光,渐渐化为凌晨的景色,一艘轮船出现在晨雾的海上——宛若莫奈的《日出》。

  我回忆起第一次听到这段乐章的时候,就被触动了,尽管我对它的背景毫无所知,但我却固执地觉得,没有理由地觉得,这一定与时间的无情流逝、与某种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有关,那是双膝跪下掩面感激流泪的感觉,是绝望和苍凉的感觉,对,“悲怆”这个词可能是最合适的,但悲怆中依然有在受苦中顽强寻找的力量,并热烈地相信曙光的到来,相信这世界上终究存在永远不会成为朽物的东西。

  我也记得在一个炎热的夏季午后,我躺在床上,静静地听这一段。那时候我大学即将毕业,顿时韶光易逝的绝望感填充了我的身心,眼角竟然有泪。后来查了第五交响曲的资料,才知道它写于马勒重病康复,又遇见了美丽的爱人的时候,果然是献给“爱”与“死”的。
 
  整部《魂断威尼斯》仿佛是献给第四乐章的恢宏音乐电影。作曲家古斯塔夫(正与马勒同名)遭遇丧女之痛,又罹患严重的心脏病,在医生的建议下,他来到水城威尼斯休养。对于这个毕生要求严格的音乐家来说,那为人称颂的威尼斯风光、奢华的旅馆、殷勤的服务都没有让他释怀,季节性的热风暴使他甚为不适。在下午茶热闹的大厅内,透过衣着光鲜的贵族人群,他见到了塔佐,一个托腮凝思的美少年,他的美摄人心魄,宛若男版的维纳斯。看着少年鲜嫩的嘴唇,他忍不住抚摸自己那干涸裂开的嘴唇,他想起了自己少年时代在父亲书房看到的沙漏——当沙子缓缓流下的时候,你意识不到发生了什么,直到沙子漏尽,你才知道有些东西发生了无可挽回的变化。那就是苍老,是容颜的无情转变,是再无少年时的鲜嫩嘴唇,是死亡忽如其来的迫近。

  而这个美少年,竟在离开大厅的时候停住脚步,对着古斯塔夫微笑凝视了一下,这让他感到了希望。威尼斯的海滩炎热喧闹,人群熙攘,水果贩们的叫声此起彼伏。为了能够默默注视着美少年,音乐家在沙滩边铺开了乐谱纸,一个黝黑的大男孩搂着塔佐一起散步,他吻了塔佐一下,音乐家停下了手中的笔,充满了失望和愤懑。回旅馆的电梯里,他又和塔佐以及那群少年不期而遇,他们对着窃窃私语,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古斯塔夫感到又尴尬又恐惧。他决定回到慕尼黑。办完旅店的手续,他又遇上了迎面走来的塔佐,依然是微笑不语,少年的微笑和从容令他狼狈逃避,他在心里默默念道:再会了,塔佐。

  如果不是开往慕尼黑的火车误了时间,他或许可以回到故乡,将这段摄人心魄的经历写入他的交响曲之中,再谱写出一段爱与死的颂歌。殊不知,他的心血早已耗尽在他的音乐作品里,这一次,艺术女神正化身为塔佐在召唤他用最后的一点生命成就不朽的作品。坐在重返圣马可的船上,第四乐章响起,他走向了美神,也走向了死亡。

  死神的翅膀覆盖了威尼斯,越来越多的人死于瘟疫,市政厅却害怕影响威尼斯的旅游业,封闭了这个消息。深夜已降临,圣马可教堂传出了弥撒的颂歌,古斯塔夫望着烛光前的塔佐,他脸蛋纯净如初生一般。祈祷完毕,塔佐随着他的家人离去,依旧是感知了老人的注视一般,不时停下脚步,回头凝望,却一言不发。大教堂晚祷的钟声响彻全城,夜色渐渐降临,热闹的总督府前一片死寂,有人开始往地上泼石灰水,不详的气氛笼罩着夜里的威尼斯。

  夜晚在酒店的露台,古斯塔夫又邂逅了塔佐,他靠在栏杆上,一言不发。一支民歌乐队正在唱着滑稽的歌曲,无论小丑的表演多么有趣,人们都呆若木鸡,各怀心思,似乎人们都感知到了死亡的气息。从小丑的诨话里,古斯塔夫猜到了事情的真相。当小丑再次开始演出的时候,民歌变成了肆无忌惮的大笑,人们被他的笑声感染,纷纷笑得前仰后翻,只有那个独自沉默紧缩眉头的老作曲家,听出了这笑声的恐惧。
 
  从善良的银行官员那里,古斯塔夫确信了霍乱在威尼斯传播的消息,这位先生还好心地劝他下午就离开。他也多么想这么做,想走到塔佐的面前,告诉他快离开这里。在见塔佐之前,他去了美容师那里,他想重新召唤回光阴,回到和塔佐一样年轻的时候。借助美容师的手艺,他染黑了头发,用粉底遮盖了脸,涂上了口红。他就这样走向塔佐,追随着他走过死寂的威尼斯,穿行在古老的建筑墙体间,夜色中他伪造的苍白的脸如此刺眼。他始终不能呼唤一声他的名字,这个在心底呼唤了无数次的名字。最后,他累了,心脏渐渐支撑不住,而塔佐的家人似乎注意到了这个老头的怪异行为,不时地在塔佐回眸的时候唤他一声。塔佐终于消失在夜色里,消失在高大的砖石建筑中,消失在不祥的火堆里。古斯塔夫靠在石桌边,捂着心脏,汗水和粉底交织在脸上,像极了他初来威尼斯时在船上遇到的那个令他不屑的小丑。他痛苦地回忆起了他最后一次指挥的一场交响乐,在观众的嘘声中他尴尬离场,他的兄弟告诉他,他的艺术已经死亡,将随他一起走向坟墓。这个有着严厉要求的艺术家,这个将真正的美视为生命的艺术家,显然无法迎合大多数媚俗的听众。他为自己一生最恪守的美的追求感到痛苦,感到无助。而此时,这个美少年唤醒了他,让他知道依然有铭刻于灵魂的纯净的美,哪怕在有生之年只遇上一次,哪怕要以心以血来把握。

  次日,他早起,得知塔佐和他的母亲亦将在中午离去。为了再看一眼塔佐,在侍者的搀扶下,他重又去了沙滩。在清晨的阳光里,塔佐走向无垠的海洋,渐渐在光亮里幻化为一个剪影,一具古希腊美少年的雕像,他伸出一只手,仿佛在召唤音乐家。音乐家泪流满面,黑色的染发剂从额头流下,在少年身影定格在初升的朝阳里那一刻,他终于心脏枯竭而死去了。几分钟后,人们注意到他,匆匆把他抬走,夫人害怕地阻止她们的孩子靠近。这个著名的音乐家,他死在了威尼斯,死在他曾经晚祷的城市。

  第四乐章重又回响在凌晨的海上,我闭上了眼睛去聆听,即使这样也足以尊重这以心以血的灵魂的声音。我又见识了某些生者的不朽。他们热爱真正的生命,即使在死亡的逼迫下依然身不由己地去追随纯粹的美。他们的严格要求,他们的充满希望,才会导致他们的苍凉、悲怆的生命感觉。他们在这个世界上顽强地活着,在受苦中顽强地经历,无视“活着”就意味“向死”的生命哲学,愿将自己的生命置于绝望和痛苦的深渊,来换取不朽。他们谈尽心血,只为能触及美神的翅膀,并在她的安详注视下安息。

 4 ) Venice




不,我不为你采摘草莓
不会将尖尖的玻璃编入你头发
我不为你磨制海螺镜子

当我坐在贡多拉上,我看见
云的五官
即将被霞光凿穿

水是致命的灰绿色
新焚的烟是瓷蓝的
我襟眼里的花朵是淡橘色的

今天清晨倒在车站的男人
耳孔里钻出的甲虫是菱形的

听着,我不带你去看灯塔
不会将草籽植入你头颅
不会为你写一支平均律

城市咬住自己的前蹄
徒劳地为我诉说金色

岸上的人正有秩序地死去
带着对称的罪业
步入一场漫长的月蚀

那个绝望的老人已经染黑了鬓须
他甚至搽了一点胭脂

不,我不会拐过这座桥
不会在醒来时抚摸你的嘴角
我不会和你谈论威尼斯



2009-5-9

 5 ) 美剥落下就是罪恶

威尼斯有什么?
有水、有岛屿、有港口。有盛世的繁华,人间的沼气,金钱的温暖,电影的热闹。当然,最是根本:美的寄托。
威尼斯是说意大利语吧?谁能告诉我Morte a Venezia怎么念?微张开嘴巴,湿润的舌头。声调低一点,再低一点。象吐出一个烟圈,缓缓的如暖流流淌而出。
morte....a....Venezia....
我轻轻的呼唤你的名字,威尼斯。
多美呀不是吗?
怪不得Visconti,这个阿佛洛的忒的信徒,把镜头定格在这个溶化在时空中的海市蜃楼之上。人人都说爱威尼斯,究竟有什么值得爱:他的苍老,他的敏感,他的繁华之下的破娄穷衫,他似乎就要倒塌的房屋下浓密的spaghetti香气。声名显赫的人们,在心灵迷失之时,来到威尼斯,肆无忌惮的放逐自己的灵魂。他们走过圣马可教堂,戴着面具狂奔,在小船上吟诵,飘过蜿蜒的溪流。象一群迷途的鸽子,撲塔一声落下,停留,又起身离开。不过,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留给了威尼斯一副副流光异彩的画像。于是我们读到《我想象中一座最翠绿的岛屿》,读《水面上一个奇异而蛊惑的梦》,可是你就能因此知道拜伦、迪更斯眼中的威尼斯了么?还有提香,贝利尼,瓦格纳,维瓦尔第,海明威,透纳和罗斯金……他们的水城梦,又做到多久才会醒?
  我读过一段很美的描述威尼斯的话:“那已经是白发苍苍的威尼斯,面色憔悴,容颜半槁,海浪拍击着日渐下沉的岸礁,海风送来海鸟们忧伤的咏叹调。我们听不到岸边木头的腐朽,我们听不到桥梁内心的崩塌,我们争相追逐在威尼斯狭窄的小巷里,头顶拥堵着不见天日的天空,脚下践踏着支离破碎的广场。我们在威尼斯的苟延残喘中如痴如醉,如癫如狂。”
  我怀疑,当Visconti踏上这片土地时他是忐忑不安的。因为他会怀疑自己的电影,能否比上威尼斯的美。但这就象是娜西斯,因为知道自己的美,所以他的生命,就该由湖水来终结,在看到湖中倒映出的完美面貌,纵身跃下,化作水仙。就是消失,也终究获得了完美的青睐。 死在威尼斯,我看到了Visconti对美追求的最大野心。他终其一生追求艺术的最高完美,威尼斯正好给他提供了温床。作为意大利写实派的代表,这位导演却总是因为心中的迁绊拍出超乎寻常的景象。(所以,我想他应该一直是耿耿于怀的,只是德意志三部曲绊住了他)。没有看过Visconti,我不会爱上意大利片。是的,我也爱安东尼奥尼、罗西里尼。但是安氏的美,是云上的日子那种迟钝,罗氏的美,是罗马午夜闪过的灯光,只有Visconti,他的美,因为混乱,因为敏感,因为时刻透露出都是死亡的味道,所以格外动人.
  看过《魂断威尼斯》的人都认为艾森巴赫是马勒的化身, Visconti奢侈的使用着他的音乐。马勒的第三交响和第五交响简直就代替了整部片的台词.看完戏一直在我脑海里绕啊绕啊,挥之不去.网上有评论说,"超越了音响的局限"。以后我心中的电影最优配乐,《2001漫游天空》的身边就将多出一个《魂断威尼斯》。.以音乐家做蓝本能从感情和作品的双重角度来丰富人物形象,也就不至于象电影《王尔德》一样,在描绘了一个痴情男儿同时,淡化掉了一个跋扈作家.不过艾森巴赫到底不是马勒,他只是个事业走下坡路,家庭不顺,灵感又如寡水不复返,生命的热情就快熄灭的落魄音乐家。(再者,马勒可不是同性恋来着...),所以他跑到了威尼斯,企图找寻自己的灵感和热情.上帝保佑,在一路乏味之后,他遇到了生命中的明星—Tadzio。这里略去大片篇幅说明Tadzio的美.不能说他是什么美得让人窒息,但至少那苍白的脸蛋,大而充满感情的眼睛,对于Aschenbach这种人生陷入灰白的中年男人,真可谓是黑夜中一道闪光,一击即中。Tadzio可不是布斯,他懵懂,温暖,从饭店相遇开始,他的表情几乎都是微笑.这个少年,象一只小鸟,无声的就为音乐家衔来了希望.
  于是艾森巴赫开始变得象个小孩一样,所有的情绪开始流窜.他为自己感到难为情,另一方面又为重获活力欣欣自得.电影里出现理发室的桥段,正是他迷上Tadzion的美丽不知所措的表现.这个时候,Visconti采用大量的慢镜头,记录下威尼斯故旧的墙,迷茫的光线,给两个主演的相处,铺设下不确定的色彩.其实这个时候,死亡的气息已经开始缓缓蔓延开来.敏感的人都会在面临美到不可方物的事物时,不自觉预感到不幸的来临.因为拥有的不确定性,对失去才是那么的恐惧. Tadzio阳光般耀眼的笑可以燃起希望,但是那炽热,将会烧掉你的身体,灼伤你的灵魂.他是你心目中最后的希腊雕像,可是正是那不可侵犯的美丽,让你羞愧,自卑,只能远远的观望没有勇气靠近。每一个尝试过暗恋的人,应该都懂得这种滋味.无论是对同性还是异性.这份甜蜜的折磨.一样让人欲罢不能又伤痕累累.
  Visconti所追求的美到了极致,然后灭亡。在片头我预见了某人的死,确没想到是这么的心碎和滑稽。为了固守一份爱情,他没有离开霍乱流行的危城.戏剧性的,草莓要了艾森巴赫的命.夕阳西下的丽都岛,他死在沙滩椅上,不远处美少年风一样的跑过,身旁是和他一样年轻意气风发的少年.他们在尽情的追逐嬉戏。
最后那个镜头很多人恐怕难以忘记,音乐家看到男孩子的手指,垂首之前他也举起自己的手指指向远方,那里,正是天水一色.
故事就此终结.空留观众长吁短叹.
这部戏步调缓慢,镜头保持着不动声色的移动,仿佛在讲述永恒和美的关系。静被拿捏的恰到好处,配上马勒悲恸虚幻凄美的小柔板和谐的完成了Visconti对于艺术终极的追求。这真是个为了追求混乱和崩溃之华美顽固到底的人,就像电影里的艾森巴赫,他是真的爱Tadzio吗?恐怕只是艺术家本能的对美的迷恋吧..这份迷恋是这样的彻底,以至要去了生命的代价.
第一部看的Visconti的电影,是《路德维希》,里面有个追求完美到疯狂地步的家伙,自杀了.接着是《白夜》,里面有个和Tadzio一样美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少女,最后在飘扬的大雪中预见了爱情的命运.后面还有几部写实派电影,不外乎都是这样.堕落的灵魂企图抓住某些不可抓住的东西,苦苦追寻之后,陷入颓败之中不可自拔.怀旧是潜移默化的,导致一种淡淡的绝望和华美.开始我还无法理解Visconti的这种设计理念,后来看了部分关于他的资料,才领会了一些.的确,活在那个年代,的确是苦了他的坚持.佩服他在当时冷酷的现实面前,敢于用对美的强烈追求来鼓舞人世的勇气.这样的导演,如今还能有几个呢?大多都去了天堂吧.不知道倒在勃拉姆斯怀抱之中溘然长眠的Visconti,是否也变成了天使呢?

 6 ) 让人断魂于此

 
   我一直试图在电影里寻找风景,风景对我而言很重要。还能有什么媒介能让我足不出户,能够看尽天下美景,以及景中寄情的种种遭遇呢.想看佛罗伦萨,可以通过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尼罗河惨案》,无限埃及风光;简.奥斯丁的所有故事都有我最沉醉的英格兰碧绿的山地;《香水》闻少女香气还看普罗旺斯美景;《达芬奇密码》电影毁了原著,但是能带我继《卢浮魅影》后再次进入卢浮宫我还是交手称赞;《哈姆雷特1999》里我最喜欢的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我有时候因为一串风景而爱上一部电影。关于威尼斯呢,《新婚告急》、《卡萨诺瓦》和《意大利任务》只是拿它的广场当过场,背景这么美,故事还是一点也没感染上,自顾自的发展着,也还算有趣,但着实浪费美景。所以我寻找关于威尼斯的电影。结果我找到了一部属于威尼斯的电影。
 
  终身未婚,令人不安的大导演维斯康蒂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文豪也许更多的是文艺美学家的托马斯.曼的中篇作品搬进银幕。配之马勒的交响曲,映射了一把该古典派音乐大师真实情感取向,旋律与故事魂魄相连,叫我怎能不妒忌导演的想象力,控制力和艺术造诣。电影看完,我似乎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只是觉得在交响乐的映衬之下,游荡在威尼斯……桥畔,海浪,细沙,视野随着电影中的音乐家的思绪,感觉眼前晃动着某个人的背影,是那个十五岁男孩,还是别的什么?那是个绝世无双的美少年。他仅仅是平静得从音乐家面前穿过,音乐家就忘乎所以的咏叹着,“我爱你。”
 
  后来失意的音乐家要离开威尼斯,结果行李被投递错,一向软弱胆小的他歇斯底里叫嚣行李不回来他就不走,行程都推迟了在威尼斯又驻留两天。可笑的借口有时候成人用得比孩子更多,其实他这么强横的反应不过为了多呆两天再看到少年的面庞。我看他乘汽艇返回威尼斯脸上洋溢的生的活力,虚弱的身体竟然轻盈的站立起来,无常的热风袭来,此时之于他都是爱情的甜蜜。我只想用一个词形容得当,到底是春风满面,还是春心荡漾。
 
  而少年是否能知道他在一个陌生男人心里有如此的重量。他无辜,正值美丽的无暇留连左右的年华,我从未见过男子有这等倾城的美貌。惹得音乐家即使得知这城市疫病四起还是赖着不走。爱这美,恋这美,他破天荒的找理发师为自己染个黑发画上可笑的白粉底腮红和唇膏,还把胡子修了个时尚的形。任由理发师摆布的他,心里只想着能变得年轻点,缩短与少年的距离。少年对他来说,似乎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他甚至连和他说话的勇气都没有,只敢偷偷摸着少年拂过的围杆。影片中他唯一的一次轻拂了少年的头发,几近沉醉。后来我发现那场景也只是他的幻境而已。末了,音乐家躺在海滩的躺椅上,厌恶的热风害得他汗流浃背,脸上的妆早就糊成一团,刚刚染的黑发掉色混着汗水从遮阳帽里流了一脸颊,先前吃下的不熟草莓在他肚子里翻滚灼烧。他挣扎中依稀遥望到,落日余晖少年站在海中,水末膝盖,抬左臂,肩膀微倾,手侧指着远方。他拼命伸手想去应和这派胜景。然后转眼间摊倒,丢掉了性命。
 
   第一次用“美”,形容一个男孩,其实他是个纯粹的男孩。第一次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穷尽了一生精力去取悦去争得某个或者某几个异性,沉醉其中。是否所有人都遗忘了自己这半边有着独好的风景,也许只有艺术家在艺术与道德,美和生命的挣扎中还能不自觉地继承些星星点点的古希腊传统精神。就像古代希腊男性美学的精神。怎么欣赏这风景?肉欲上的满足,亦或精神上的想望。做的人总是还没想清楚,想得太清楚了就懒得动手。无论如何一个老男人疯狂的恋上少年是很难编出来的故事。即使现在有人编出来,也总有点恋童癖式的猥琐。而这部小说虽然充满了浪漫与现实的碰撞,诉说的却是纯粹的爱。托马斯.曼在马勒的音乐中体味到了别样的风景,也许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同性之间的假设,更多的可能是泄漏了他遮在道德、睿智与无尽荣誉光环下的小秘密。又由一个天才维斯康蒂接导演出这本好戏,当时欧洲最好的演员出演。成为经典。在三十多年后,同性题材电影蔚然成风几乎占据圣殿高地时,得以翻出风晒。意外的被我找到,觉得要看一看的理由是电影名字里有美丽的风景。生命中有无数的选择和分叉口,最终影响我们选择的究竟是什么,我这一刻选择了你除了缘分,还有什么。
 
  因为威尼斯而看《魂断威尼斯》,看完后忘了威尼斯。心里只留下一个人透着景景透着人的模糊的影子。颠簸在余晖底下。
 

 短评

有些美是值得为之死去的...

5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一个娶妻生女的男人,丧女后抛下妻子,独自来水城疗伤时,能赌上性命迷上一个美少年……哪怕对艺术、对纯洁的年轻的美有若干讨论做理论基础,但看上去,这种一厢情愿的迷恋非但显得荒唐,而且染上了恋童癖与跟踪癖的气息。再说,在少年明知故犯的进退“勾引”中,真找不到一丝干净与纯洁。这种所谓“希腊雕像般的容颜”太人为太世故甚至太狂妄太残忍,还不如海景与闲情有吸引力,但当岁月老去,城市沦陷,看Gustav小丑般地装裱自己的葱茏,然后墨色的染发剂汗般划破脸皮的假象,也为这种油尽灯枯的惆怅和落寞感伤一瞬。两星半。@北影节,科技馆

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从现代电影的角度看可以剪辑得更紧凑些,但原作已让人目眩神迷——就像一块晶石,从不同的晶面上可以折射出哲学、美学和爱情的各种光辉。少年有种吹弹即破的美,无关情欲而让人心折。这不只是一部同志电影,而是人类对美的追逐与爱慕。可恨的是那种美甚至无需经过后天雕琢——它就在那儿了...

1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大师就是闷

12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还行

那少年美的像从油画里走出来的 看见他我突然想起那句“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见?”落魄颓废了的作曲家见到了自然之美 人体之美 青春之美的集合体 在光阴洒落的海边走向归寂

17分钟前
  • 电影迷乔子
  • 力荐

现代艺术是什么?是瘟疫,是恶之花,是俄尔甫斯不能回头直视的妻子。美是一场瘟疫,就像暮年维斯康蒂那极端单调运镜和泛滥的马勒,如此病态,和阿申巴赫一样的病态。

21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在Dirk强大的眼神戏面前,美少年只是花瓶

26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梁朝伟讲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公民凯恩》、《魂断威尼斯》与《十诫》真当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它们恰巧代表电影的三个组件:故事、美感与人性。结果有三位导演助他成就完美的艺术电影蓝图,他们分别是:李安、王家卫与侯孝贤。—— 叙事节奏缓慢,配乐和氛围营造唯美,导演很经常用移动变焦镜头,……。

2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梁朝伟最爱的电影。维斯康蒂这一部完全放弃了叙事啊…

32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第一部维斯康蒂,绝对的大师手笔。这个能用一句话概括剧情、充满心理描写的故事,竟被如此熨帖地用影像呈现出来。台词极为俭省,运镜极其沉稳,拍的是暗流涌动的情绪,外在表现为视线的汇聚。绝美的摄影不仅对准风景,更对准面庞。缓慢变焦推镜和摇镜展现出古典的魅力,这种反复出现的视觉段落使情感不断升温。同时音乐烘托出作曲家复杂的情绪:痛苦、纠结、挣扎、折磨、兴奋、自省、压抑。那些直截了当的闪回或幻想,其效果也是直击人心的。啊,这场难以启齿的、不被伦常所容的盛大的爱恋啊。这段禁忌之爱最令人心碎之处在于,它不仅是注视——不断的注视乃至对望,更是跟随,走进注定的幻灭,也走进精疲力尽的死亡。关于艺术与人生的辩论,“智慧、真理,人性尊严”,在激情面前都不值一提。超越了言语的美,是危险甚至是罪恶的。#BJIFF9#

34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一部关于“视线”的电影,一部可以称得上是所有艺术家的精神自传的伟大作品(当然也理应是维斯康蒂自己的)。以同性故事的面目出现,讲的其实是一个美学甚至哲学问题:人间从来就是炼狱,但哪怕如此,人还是会在炼狱里追求美,奉献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美则不会死亡,它会在瘟疫肆虐的人间永生。室内摇镜登峰造极,主客观视点游移极其精妙。闪回里的信息非常关键,也通过这种方式在文学和影像之间做出极好的平衡。托马斯·曼的挣扎辩证,见于《破格》。

38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SIFF胶片版】1.乍看是忘年同性恋+柏拉图式爱情,实则延拓至对艺术与永恒美的执著追寻。2.理性与感性交锋的3段对话颇具洞见。3.维斯康蒂大量运用变焦推镜与运动长镜,横摇+快推模拟人眼扫视。4.冷寂萧索的威尼斯图景似[威尼斯疑魂]。5.马勒古典配乐极具代入感。6.沙漏念想,海滩远景长镜。(8.5/10)

4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很奇怪的电影。我觉得它根本不是现代意义的同性恋电影,倒像是回答艺术是什么的一个哲学电影,它指向美、爱、死亡,可仍然是谜。少年美如圣塞巴斯蒂安。他的眼神和意识感知真特别。

42分钟前
  • Adieudusk
  • 力荐

“感君一回顾”

45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这小伙漂亮,也只有漂亮而已.对我来说,明显杀伤力不够~并且长大后实在是太不堪了~(对我而言= =)......岁月呀岁月~蹉跎呀蹉跎~~~~~~~~~~~~~~~~~~~~~~~

47分钟前
  • 推荐

音乐家对少年只是情欲上的依恋吗。。我想未必,他最后伸出手想去抓住的是他对于不羁的天然的年轻的美的追求和渴望,因为他之前缺少这种越界的邪恶感,他害怕平庸可是却不敢逃离平庸,这个男孩是他内心不敢释放的原始欲望,而他却在这种美的对比下愈发绝望最终死亡,风景画一般的电影啊,飙泪鸟。。

51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推荐

被疾病慢慢侵蚀生命的音乐家阿申巴赫,来到霍乱流行的威尼斯。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了无生气。船上的老人,船夫,旅馆的经理,每个人看起来都像是死神派来的恶魔,他们纷纷引导阿申巴赫去寻找死神之所在。但真正引导他走向死亡的却是那个绝美的塔契奥,那个代表现实美、自然美以及美的诱惑的美少年。他美得那样完美无缺,美得如同幻影,美得让这个音乐家一生追求的艺术都相形见绌,但这是不同年龄世界的美,确切的说,只有青春的光华才可以接近它。阿申巴赫为了能够在生命的弥留时光抓住这最后一丝霞辉,像木偶一样任凭别人为他染黑了头发,涂红了嘴唇。

52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力荐

我应该在初见你的时分就死去

5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世上最美的美少年 虽然我很反感那个中年秃顶的作曲家 但是对于这部电影还是喜欢的

1小时前
  • Mathilda
  • 推荐

基本上算是没有剧情只有眼神,马勒交响曲超长MV。但,这个“世界第一美少年”真的不是浪得虚名的,美得让人甘愿只为多看他一眼而死去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