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

HD中字

主演:奥马尔·沙里夫,朱莉·克里斯蒂,杰拉丁·卓别林,罗德·斯泰格尔,亚历克·吉尼斯,汤姆·康特奈,西沃恩·麦克纳,拉尔夫·理查德森,丽塔·塔欣厄姆,杰弗里·罗克兰,塔雷克·沙里夫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2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3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4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5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6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3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4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5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6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7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8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9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日瓦戈医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幼年丧母的日瓦戈(Omar Sharif 饰)被过继给母亲的朋友,自此与继母一家的小女儿冬妮娅一同成长,并顺利修完医学专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在另一条平行的生命线上,出生于裁缝之家的拉娜(Julie Christie 饰)正是十七岁的金色年华,母亲的情人维克多不时骚扰她,热衷于工人革命的未婚夫帕夏更让拉娜日日为其担忧。在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日子里,日瓦戈目睹了当局对工人的残酷镇压,拉娜则因帕夏被卷入工人运动而遭到维克多的玷污,由于维克多的关系,日瓦戈与拉娜的人生终于汇合,在不久后混乱的一战中,他们终于不顾各自的伴侣陷入了热恋……不久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返回家乡与冬妮娅团聚的日瓦戈发现生活却每况愈下,以至他们不得不远赴乡村谋生,岂料在遥远的北方村落,日瓦戈再次与拉娜相遇……  本片根据Pasternak的同名小说改编,获1966年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摄影等多项专业褒奖。柏林夜总会:纳粹眼中钉明智小五郎美女系列10:大时计的美女我的小马驹:小马日常第一季局部 第二季女子推理社汽车旅馆人生替身姐妹2021曼哈顿1979湮灭第一季面子2004马孔多亚迪杀人自白善意的谎言狂暴巨蟒小人物狂想曲激情迷宫挚爱爱情的模样三对半情侣和一个小偷红十字背后新娘一部有我出镜的影片犹大天宝伏妖录 第二季傲骨贤妻 第五季山本五十六谎言的岛屿奇妙的食光不死心灵贡达2020香草美人料理情缘亡命天涯路大学同学第二季母仪天下研究院雪岭猎人传说李卫当官台版瓦塔妈咪敦煌天堂魅影假面骑士神车篇雷霆沙赞!众神之怒

 长篇影评

 1 ) 冬妮娅的来信

        影片中令人难忘的不是日瓦戈和拉拉,而是善良美丽的冬妮娅。影片对她的结局没有任何交待。
为此找小说看了几天。场景庞杂,结构散乱,描述和对话冗长(一段话常常十几行甚至半页;作者习惯借助人物对话来叙述故事,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篇幅是对话),人物众多,人名扑朔迷离 (名、父名、姓,女人婚后改姓,昵称、浑名、绰号 )。 俄国文学读起来煞是费力。
        
        日瓦戈医生失踪(被抓去游击队当医生)后,家有老小又有身孕的冬妮娅的惊恐和煎熬难以言状,连拉拉都不忍说给日瓦戈听。后来,政府征招冬妮娅的父亲(教授)回莫斯科就职。在书的后半部,冬妮娅一家被驱逐出境。离开俄国前,冬妮娅给日瓦戈写了一封信。


尤拉:
 
         你知道咱们有女儿了吗?我们给她取的名字是玛莎,为了纪念你的母亲玛利亚•尼古拉耶芙娜。
 另外一件事情。立宪民主党和右翼社会党人中的一些著名社会活动家和教授,梅里古诺夫、基泽维杰尔、斯库瓦以及其他一些人,其中包括你舅舅尼古拉,我父亲,以及我们其他人,正在被驱逐出俄国。
 
         这真是灾难,特别是你不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必须接受。还好,我要感谢上帝,在这可怕的时代对我们采取了这样温和的驱逐方式,我们的遭遇原本还可能会更糟。如果你在这里,就可以跟我们一起走。可你在哪儿啊?我会把这封信寄到安季波娃那儿。如果她能找到你,会把信转交给你的。我很痛苦,政策是让咱们一家人都出国。如果上帝怜悯,找到了你,是否也会让你出国,
        我真的不知道。我从来没有放弃过相信你还活着,相信一定能找到你。我的爱告诉我一定会是这样。我深信,也许到那时,到你出现的时候,俄国的环境变得温和多了,你能够弄到一张单独出国的护照,我们又能在同一个地方相聚了。我这样写的时候,并不相信这种幸福能够实现。
 
        所有的问题在于我爱你可你却并不爱我。我一直寻找这种结论的意义,解释它,证明它。我进行自我反省,对我们共同生活过的日子,以及对自己的认识都审视了一遍,仍找不到起因,回想不起我做了什么才招来这样的不幸。我有一种感觉,你用不友善的眼光看待我,你曲解了我,就像从哈哈镜里看我一样。
 
         可是,我爱你呀,但愿你能想像出我是多么爱你!我爱你身上一切与众不同的东西,好的坏的都爱。我爱你你平凡的个性,它们费凡的组合在我看来如此可爱。你的脸庞因你独特的思想而愈显高贵,如果没有这种内涵可能显得并不英俊,你那无与伦比的才华和智慧,仿佛代替了你所缺乏的意志力。所有这些对我都弥足珍贵,我认识的人中,没有谁可以跟你相比。
 
         你知道吗,即便你对我来说不是这样珍贵,即便我不如此爱你,即便我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冷酷而窘迫的真相,即便是那样,我仍认为我爱你。不爱是一种多么令人难堪无情的惩罚啊! 仅仅出于对这一点的恐惧,我就不可能承认我不爱你。不论是我还是你,永远也不会明白这一点。我自己的心会向我隐瞒,因为不爱有如谋杀,我决不会给任何人这种打击。
        
虽然一切都没最终确定,但我们极可能到巴黎去。我将要到你小时候到过,爸爸、舅舅在那儿长大的遥远异乡去。爸爸向你问好。舒拉长高了很多,虽然他的长相算不上十分好看,但已经是个结实的大孩子了;每次提起你时,他总会非常伤心地大哭,怎么哄都哄不好。我写不下去了,心都要哭碎了。好啦,再见啦。让我给你祈祷,求神赐福给你以后的日子,赐福给我们无止境的分离,赐福给隔着试探和茫然,赐福给你漫长而黑暗的道路。无论何事,我都不指责你,我不会责备你。照你自己的意愿生活吧,只要你一切安好,我已满足。
 
         在我们离开离开乌拉尔之前,对我们来说,它可真是个可怕的致命的地方,我对拉里莎·费奥多罗夫娜已经相当了解。谢谢她,在我困难的时候她一直守在我身边,帮我度过生产期。我应当坦然承认,她是个好人,但我也不想虚伪,她和我是完全相反的人。我生来就是为了使生活变得简单并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而她却要使它变得复杂,制造困惑。
 
         永别啦,我不得不停笔了,他们来取信了,我也该整理行装了。哦,尤拉,尤拉,亲爱的,我亲爱的丈夫,我孩子的父亲,这是怎么回事啊? 我写下了这些话, 你是否意识到我们将永远、永远不会再相见了? 我写下这些话,你能明白其中的含意吗?你明白吗? 你明白吗?他们催我了,这催声令我痛不欲生。尤拉!尤拉!

      冬妮娅对拉拉的评判是冷静公允的。拉拉年轻貌美,16岁时就半推半就地与母亲的情人、她认定的“自私无耻不足挂齿的小人 ”“老寄生虫”科马罗夫斯基通奸,导致母亲服毒身亡。日瓦戈曾目睹与科马罗夫斯基一幕,“姑娘屈从的情景显得不可思议地神秘而又厚颜无耻地露骨”。
 
         拉拉的丈夫帕沙是个高大优秀的热血青年。得知拉拉的失身,痛不欲生,去从军打仗,成为高级指挥官。他仍深爱自己的妻子,拉拉也爱他。但拉拉在图书馆遇到日瓦戈后,就成为日瓦戈的情人。冬妮娅浑然不知,日瓦戈失踪后,冬妮娅拖着大肚子来小镇找人,当地人人皆知拉拉的情人,带她找到拉拉。拉拉照料冬妮娅产下女儿,冬妮娅对丈夫的情人也有了观察和了解。
        
日瓦戈从游击队逃回后,冬妮娅已离去。他没有去莫斯科找妻子,而是与拉拉同居。拉拉为他怀了个女儿。
 就在此时,科马罗夫斯基再度出现,一通谎言,拉拉居然离开日瓦戈,随科马罗夫斯基而去。日瓦戈曾分析拉拉与科马罗夫斯基的关系:“人的天性,特别是女人的天性,如此难以理喻,充满矛盾。说不定你对他在厌恶之外还有其他感情,令你总是屈从于他。你对他的这种感情甚至比你自愿爱上的男人还多。”
 
         帕沙来寻找妻女,却晚来一步。他与日瓦戈彻夜长谈。日瓦戈告诉他不可能找到拉拉,帕沙痛心自杀。
 
        日瓦戈视拉拉为“我唯一的爱人”。他对爱情有自己的理论。他对拉拉说:“我不爱没有过失,未曾失足或跌过跤的人,她们的美德没有生气,价值不高,生命从未向她们展现过美。”“一个我熟知且喜欢的男人,和我一样,爱上同一个女人,我不会感到怨恨,也不会和他争吵,反而会产生一种悲剧式的兄弟之情。我不嫉妒跟我旗鼓相当的对手,我只嫉妒比我低下的人。当然,我不是说分享我所爱的女人,我会放弃她。我的痛苦就不是嫉妒了,不那么刺痛,不那么愤怒。就像我遇到了一位艺术家,他也在进行与我相同的工作,但是做得比我好。极有可能,我会放弃自己努力的成果,因为我不想复制他的,如果他做得确实更好,我就没有必要在进行下去了。”
 
         日瓦戈告诉拉拉,科马罗夫斯基曾是他父亲(一个身价百万的工业家)的法律顾问。科马罗夫斯基常常把他父亲灌醉,搅乱他的生意,弄得他倾家荡产,逼得他跳轨自杀。“他是我父亲和我成为孤儿的罪魁祸首”。但日瓦戈在科马罗夫斯基面前并无血性和勇气,他听任甚至协助科马罗夫斯基带走了拉拉。
 
       纠结就在于此:好女子拉拉明知科马罗夫斯基是坏人,却不由自主地听命和屈从于他;好男人日瓦戈偏偏迷恋对杀父仇人怀有斯德哥尔摩情节的不贞女子拉拉,不惜抛妻弃子。
      尤里与拉拉是一对同有嗜痂之癖的既多情又寡情的男女,他们的“不幸”以及给别人带来的不幸,更多是他们自身的责任,但他们却认为,书中也描述成是“时代的悲剧”。
 
      抛开苏俄革命刀光剑影、遍地烽火的历史图景(“高尚的理想沦为粗鄙的物欲,文明的希腊屈服于野蛮的罗马,光荣的俄国启蒙变味成血腥的俄国革命”),《日瓦戈医生》缺乏美感和正气,没有令人激赏的人物。 它能得诺贝尔奖,似乎是因为西方政治的需要。
        此书有十来种中译文。我看的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译本,比网上的蓝英年译本好,但仍不尽人意 (“她没能想像到他舞跳得如此好”“其中包括你舅舅尼古拉,我父亲,以及我们其他人,正在被驱逐出俄国”)。 俄文作品中最令人晕倒的人名,翻译时其实可以根据中文阅读习惯归纳简化,至少可以附上详细的人物表。
(netzjw)

 2 ) 《日瓦戈医生》: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

别睡,别睡,艺术家 不要对睡梦屈服 你是永恒的人质 你是时间的俘虏 这是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抒情诗《夜》的最后一节,从中我们可以品咂出这位诗人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正直顽强的风骨。正如英国哲学家伯林对他的高度评价:「他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所谓白银时代的最后也是其中最伟大的一位代表。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很难再想出一位在天赋、活力、无可动摇的正直品性、道德勇气和坚定不移方面可与之相比的人。」当我们对原著作者有了少许认识后,再回头审视这部《日瓦戈医生》,或许才能真正体会里面的伟大之处。 帕斯捷尔纳克一生坎坷,由于出身和早年所受教育的影响,他以及他的作品往往同俄国十月革命后成长起来的工农兵作家们格格不入,因而在作协与作家圈子里始终遭受排挤冷遇,而对其打击最大的事件便是「诺贝尔文学奖风波」。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以小说《日瓦戈医生》而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然而这部小说的内容、阐述的思想、国际上的评论、以及当年寻求在苏联国内出版时的种种经历触怒了苏联领导人以及作协高层。他们利用强大的政治压力和社会舆论,甚至威胁恫吓迫使他作出拒绝领奖的声明,这些都使他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于是,他成为了诺贝尔奖历史上唯一一个不仅未曾因获奖而取得荣誉,却反而招致屈辱和灾难的作家。一年多后,在病魔和抑郁的侵袭下,满心悲凉的帕斯捷尔纳克在莫斯科郊外的寓所去世。 在某种程度上,《日瓦戈医生》几乎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传。主人公日瓦格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心地纯良、博学多才,既精通医术,也是个薄有名气的诗人。无奈时乖命蹇,经历了俄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他的才华抱负与人生磨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最终在孤独潦倒中因心脏病而猝死在莫斯科街头。日瓦格的诗人身份、对于种种问题的认识、人生的命运多舛都与帕斯捷尔纳克本人有着相似的地方。借着这一人物的悲剧一生,小说透露出那个时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十月革命乃至之后一系列政治运动和社会现象的迷茫与思索,更重要的是对于艺术、对于尊严的珍视和为之捍卫到底的决心。

要将这样的一部鸿篇巨制改编成电影,其难度是相当大的,导演大卫·里恩能把它浓缩在三个多小时的时长里已然殊为不易。以格局上来看,电影版的《日瓦戈医生》继承了原著史诗般的宏大厚重,这从长达六、七分钟的序曲,将影片分为上下两幕,幕间休息还要加入幕间曲就可以看出导演的精雕细琢和良苦用心。在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则愈加明显:四季变换、广袤无垠的荒原(特别是银装素裹的冬季)以及悠扬动听、百转千折的配乐(特别是主题曲《拉拉之歌》)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壮丽的自然环境、四季的循环更替,不但与人物命运的悲喜无常互为对比,还映衬出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微不足道,而音乐更是起到了对情感推波助澜的作用,让人对主人公每一次的希望和悲伤倍觉感慨。 纠缠日瓦格一生,并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亦是影片的两大主线,一个是爱情,一个是理想。曾看到部分影评诟病本片的爱情,认为这只是一个关于出轨的故事,而日瓦格不过是一个背叛妻子、背弃家庭、毫无责任感的男人。诚然,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却失之片面狭隘,忽略了时代背景和人物个性所带来的影响。许多爱情故事不能纯粹地就事论事,而应当置于影片的相关设定下再去评价。比如《泰坦尼克号》和《廊桥遗梦》,假如不去考虑前者中冰海沉船的灾难背景,或者后者中罗伯特与弗朗西斯卡的生活状态,那么这两则爱情故事也将沦为「红杏出墙」的俗套戏码。 日瓦格、冬妮娅、拉拉之间的三角关系也同样如此。虽然日瓦格与发妻冬妮娅两小无猜、感情深厚,而且冬妮娅对日瓦格在爱情之外还带着对诗人的三分崇敬。然而对日瓦格而言,一个温柔贤惠、持家有道的冬妮娅并不是真正的灵魂伴侣,并不能在艺术上给予他启发和灵感。相似的情形在作者身上也有体现,当帕斯捷尔纳克受到排挤、心灵干涸之时,他的妻子奈豪斯因为文化修养的差异而不能同他在精神上产生共鸣,所以才会在遇到伊文斯卡娅时立刻擦出了爱情的火花。而伊文斯卡娅也正是拉拉的原型,拉拉与日瓦格不单有共事情谊(在军队里担任医务工作),她出众的美貌、她强烈的个性都是日瓦格思如泉涌的灵感之源。当然,日瓦格对于妻子也并非毫无愧疚,若非下定决心想与拉拉彻底结束情人关系,日瓦格也不会被游击队抓去当军医,以致从此与家人天各一方。

如果说「爱情」为日瓦格的坎坷命运增加了一些变数,那么「理想」就是决定性的根源所在。日瓦格历经了俄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两次俄国革命、俄国内战、肃反运动等等,在让俄国战乱不断、满目疮痍的同时,这些事件也使俄国在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引发了翻天覆地的变革。面对突如其来的种种变化,日瓦格自然而然地陷入了迷惘,而这也代表了当年广大俄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普遍反应。对于十月革命、对于布尔什维克,他们从同情到不解、再到憎恶,那些丧失道德、灭绝人性的行为终令他们感到绝望。 日瓦格一家被迫从莫斯科坐火车前往乌拉尔地区的一段是促使他认清现实的推动力,也是影片中极为精彩的一个段落。虽然在莫斯科,以他养父(兼岳父)家为代表的中产阶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迫害,然而在火车行进途中,日瓦格看到了更加触目惊心的场景,底层百姓饥寒交迫、无家可归,即便是红军本身也军纪涣散,宛如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这对于纯真善良、尊重生命的日瓦格来说不啻为一种巨大的打击,最终令他作出了离群索居、用诗歌排遣胸臆的选择。日瓦格在爱情中犹豫徘徊,但为了理想却充满了勇气。尤其在受到科马洛夫斯基的威逼利诱时,他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可到底没能阻止拉拉被科马洛夫斯基夺走。或许这便是身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哀,作为自由主义者,能够坚持理想和原则;但作为知识分子,却手无寸铁,没有力量去保卫爱人和家人。 可惜的是,虽然原著小说是一部反思历史、控诉暴力、反映人性的杰作,但是在电影中,大卫·里恩对涉及历史和政治意识的部分进行了删减或简化处理,大大降低了作品在思想上的深刻性,因此有人批评影片「仅仅讲述了一段苍白的罗曼史,更像是一部以大时代为背景的爱情片」也情有可原了。不过瑕不掩瑜,抛开意识形态不谈,本片在叙事、摄影、配乐、表演等方面的艺术成就还是有目共睹的,足以伴随着那首脍炙人口的《拉拉之歌》百世流芬。 影片末尾,日瓦戈的诗歌终于被政府批准发行,也吸引了许多读者去他的墓碑前瞻仰凭吊。正如帕斯捷尔纳克在「诺贝尔文学奖风波」中致作协主席团的信里写道的那样:「我并未期待你们会公正对待我。你们可以枪毙我,将我流放,你们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我预先宽恕你们。但你们用不着过于匆忙。这不会给你们带来幸福,也不会增添光彩。你们记住,几年后你们将不得不为我平反昭雪。在你们的实践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违背道德和人性的力量或许会一时得势,但历史终究会还「正义」一个清白。

 3 ) Doctor Zhivago

大卫·里恩很适合这种宏大的叙事风格,在《阿拉伯的劳伦斯》里我们见识了广阔无垠的沙漠,在《日瓦戈医生》里我们欣赏到了俄罗斯的冰天雪地、壮阔风景。
电影改编自苏联作家鲍利斯彼斯特纳克的诺贝文学奖作品,影片中有一段话引起了我对历史的思考。这是日瓦戈的哥哥叶格拉夫的一段旁白:
“那是一场战争
介于国联与德国之间
用布尔什维克的术语来说
那是他们上流阶级的战争
他们哪一方胜利都是一样的
......
全欧洲都为胜利呼喊
向同一位上帝,祈祷胜利
我的工作,也就是党的工作
就是要制造失败
从失败中产生革命
而且这革命就是我们的胜利
我曾注意到被徵去的农民
穿上他们有生以来
第一双好皮靴
当皮靴穿破的时候
他们就会准备听话了
当时机来到时
我带了三大队的人从前线退下
那是我干过最得意的工作。”

那场战争就是第1次世界大战,而这次大战要追溯到1905年制定的“史里芬计划”,这个伟大的计划(请原谅我用伟大这个词)设想德国主要的敌人在西方,战略重点放在西欧。首先在西线集中优势兵力“闪电战”,在4至6星期内经比利时袭击法军后方,迅速打败法国,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回过头来向东对付俄罗斯,在三个月最迟四个月内赢得战争。但是后来由毛奇部署该计划的时候,德国抽调了优势兵力去和东方假想的敌人俄国交战,这正是在史里芬计划里特别强调不要做的。结果是1917年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俄国宣布退出第1次世界大战。而这时德国再将兵力从如此长的东方战线抽调回来已经太晚了,第1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结束。
对于布尔什维克而言,他们要的是无产阶级的胜利,无意于和德国作战,这就是叶格拉夫所说的:“制造失败,从失败中产生革命,而且这革命就是我们的胜利。”对德国而言,如果他们按照史里芬计划,不考虑东线作战,结果将会如何呢?
某种程度上说布尔什维克是借助德国来制造革命的机会,需要将俄国置于这种内忧外患的顶峰才能爆发革命。在影片中讲到,第2年‘当皮靴穿破的时候’,逃兵们返家,碰到换防开拔前线的士兵,他们对士兵说:“加入我们吧”,这既是指回家,也是指加入革命的队伍。当时俄国革命的情况寓于这场戏中。如果德国不在东线作战,那么缺少外力催化的革命不会来的那么快,而没有十月革命,沙皇治下的俄国仍然是德国的潜在敌人,德国仍然可能失去战争的胜利。
反观我们的历史,日军侵华的时候,国共也在内战,蒋介石显然是想先消灭共产党,再对付日本人,但最后不得不国共联合,一致抗日,共产党也就是一边抗日一边壮大自己。毛泽东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沙皇是布尔什维克的敌人,德国是沙皇的敌人,德国间接促发了十月革命,而革命胜利后的俄国今后却成为德国最大的敌人之一。国民党是共产党的敌人,日本是国民党的敌人......
不管是俄国还是中国,无产阶级刚刚胜利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群无知、盲目、肉体和精神同样匮乏、长期受压迫而又无政治素养的人一旦掌握一点点权力,他们是怎样滥用这种权力达到残暴的程度(有时甚至是残酷)。电影中所表现的实在只是一种温和的多的方式。
一部优秀的作品虽然搀杂了作者的倾向性但是它表达了某一社会时期的真实回响以及人的行为,人之所以如此行的行为。当这段时期被湮灭的时候,通过这部作品,我们还可以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有所构建。

 4 ) 山岗上的傻子

当听说个人生活 已经消失的时候

你是那么惊愕

俄罗斯的纯白的雪 皎洁的月光

喂养了你

还有动人的音乐 伟大的诗歌



当沙俄士兵屠杀手无寸铁的工人时

眼中饱含泪水 狼藉中救死扶伤是你


当布尔什维克党人处决沙皇的时候

震惊哀伤的又是你




不管世界流转 你总是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有时人们会说 你是一个傻子



但是你知道

美好 善良 诚实 这些璀璨的宝石

它们的光芒 永远不会消失


不管激进 暴力 复仇与愤怒

如何伤害你和这个世界

 5 ) 集体意识和个人价值

《日瓦格医生》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命运史,是二十世纪俄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广阔的历史容量,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容量的长篇作品。作为由原著小说改编的电影,这部影片的关注点更多的偏向了男主人公日瓦格在动荡时期的俄国发生的爱情纠葛,但是在爱情这条主线之外,我也由这个缩影看出了那个时期俄国社会的变化,看出了在战争和社会转型期间俄国社会各阶层的人民思想和人生的转变,看出了蕴含其中的挣扎和冲击,在这篇文章中我只谈一下在集体意识的影响下个人意识的转变和个人价值如何实现的问题。 我所说的集体意识,是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大清洗运动期间的俄国,由布尔什维克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缩写。提到布尔什维克主义,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大概是集体主义,反对专制,人民当家作主,和早期的绝对平均主义。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背景下,我们从小接受的思想教育大多数是宣传社会主义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但是却很少思考在这样一种社会思潮出现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挣扎和迷茫,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个人价值如何实现的思考。这些思考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的不同的表现,我的讨论将这些具体划分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妇女,普通的无产阶级大众。 首先是资产阶级,在这部影片中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维克多·科马罗夫斯基,作为一个拥有相当财力和在上层社会中声名显赫的资本家,他原本的生活充满了骄奢淫逸,风流韵事不断,并且在面对无产阶级的游街示威时毫不在意的出口嘲笑,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大脑空空的富家子弟,相反,他的心中对所处的社会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第一次表现出自己的看法是在与日瓦格医生的交谈中透露的:但是我并不讨厌布尔什维克,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觉得他们会赢。或许是长期的浮华反而更容易让他看清社会利己主义的本质。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在经过瓦雷金诺时再次寻找到日瓦格和娜拉,并且在对话中表达了自己的痛苦,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多么卑鄙的人,但是他知道不管社会怎么变化,只要对掌权者有利用价值,那么不管自己是怎样一种身份都会有立足之地。同时在遭到拒绝的时候他也歇斯底里的表达出了自己的绝望,他不相信世界上会有真正为了自己信仰而存在的人,同时他也痛恨这些人的存在,因为这种忠诚更深刻的反衬出他自己的腐朽。对他来说,他全部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在于保护自己的社会财富并且力图保持一定的社会地位,不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中,也不论采取哪种方法。这种思想也同样可以表现出部分资产阶级人生的空洞和希望寻求更高的价值却无力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金钱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想。 知识分子的转变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要方面。在我看来知识分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出生在小资产阶级家庭中,少年时代衣食无忧并有能力接受良好的教育的知识分子,一种是出生在无产阶级即贫民家庭中,靠自己的努力艰难求学,并在此过程中接触到各层各类社会人物,对社会有着最为深刻和清醒的认识的知识分子。前者以日瓦格为代表,后者以安吉波夫为代表。以日瓦格为代表的这类知识分子,从思想上来说他们比单纯的资产阶级更为开放,对各种先进的社会思潮都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他们欣赏劳动人民的朴实和勤劳,也敬佩坚定的布尔什维克者的勇气和热忱。他们的心是不掺杂社会苦难的纯粹,并因为不掺杂苦难而格外坚信自己为之付出的事业。但在灵魂深处他们向往和渴望的仍然是安逸和富足。在战争初期,日瓦格怀着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将自己的医学成就奉献给国家的心愿加入战斗军队,但是在回到家后现实情况的巨大改变却给他当头一棒,自己家被瓜分给别人,所有的东西全都按需配给,原有的对他来说正常的生活现在却很难再次还原,甚至为了让家人有足够的柴火走上偷窃公物的道路。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他曾经那么热爱的诗歌都变成了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充满了享乐主义的糟粕。他曾经以为他的价值在于实现自己的医学抱负和用诗歌表达蕴含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但是现实让他质疑自己存在的意义,甚至疑惑的发出了:我也是人民之一啊!的疑问。最终他只能选择远离社会,做一个简单的劳动人民,或许最终他放弃拯救自己生命的机会选择仍然留在俄国,这种对祖国不离不弃的忠诚是他最后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式吧。而安吉波夫这类知识分子,因为见识过各种各样的社会苦难现象,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资产阶级的憎恨以及想要推翻现有的腐朽的沙皇制度的渴望,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出现对他们来说就像救命稻草一样,一旦出现就要毫不犹豫的紧紧抓住。这类知识分子在我看来是最为可敬却也最为可悲的,他们对信仰的追随极为纯粹,并且为了实现自己的信仰可以抛弃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家庭,更不用说金钱等物质欲望。但是在这种盲目的追求以及狂妄的自信背后,蕴藏着极左思想的萌芽,甚至当这种思潮扩展至社会,就极有可能出现极端的个人崇拜和民粹主义。从积极意义上说,他们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惜奉献出一切的人,但从消极意义来说,是为了体现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实现自己心中隐藏的英雄主义而给自己套上冠冕堂皇的借口。在小说的结局中安吉波夫最终做回了单纯的自己,却在寻找娜拉的路上被击毙,不知道他在临死的那一刻,有没有想过被自己以所谓“村庄背叛我们,就该被烧毁”的理由错误的赶尽杀绝的人民,被自己以实现理想为借口提出的“个人生活在俄国已经覆灭”,从而被迫苦苦等了自己那么多年的妻子?去追寻个人理想,实现个人价值并没有错,但是用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掩盖自己内心的自私和欲望就只能成为一种可耻的行为。 接下来是贵族和平民女子的区别,以冬妮娅和娜拉为代表。冬妮娅作为一个从小不食人间烟火,在莫斯科接受教育的贵族小姐,身上却并没有一般贵族小姐的骄矜,反而是充满了纯洁和脆弱,充满了让人想要保护的欲望。在日瓦格从军期间一心一意的帮助他管理家务,即使苦难重重也还是力求打造出精致的生活环境,并且为生活中每一点幸运和快乐感恩,但她的性格同样也有着来自贵族家庭的弱点,就是面对世事变化时不会勇敢的去斗争,反而只能敏感惊慌,希望逃离。她的人生价值在于在乱世中也能保护好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家庭谋求一席之地,固然没有多么远大的理想,但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敬佩。而以娜拉为代表的女人则在少女时代就被社会糟蹋的遍体鳞伤,女人的生存环境本来就比男性更为艰难,更何况在动荡的年代一切伤害都变得光明正大,但是她也因此变得更加坚强。在之后的日子里,她为了寻找丈夫勇敢的踏上前线,在战争中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傲骨,无所畏惧,不屈不挠,并且最终赢得了日瓦格的敬佩。或许她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表现在哪里,但是在旁人的眼光里,她已经成为了一个果敢的女性典范。这两种人生的差别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在小说中男主人公日瓦格本来已经和冬妮娅结成夫妻,但最终又被勇敢的娜拉吸引,而善良的冬妮娅在得知真相后依然忍住悲伤给日瓦格留信说娜拉人很好,并且说娜拉的住处是“认为你回来后应当会去的地方”,让我有些不理解,或许感情的升华和延续需要价值观的碰撞,但是为了一己私欲伤害另一个女人却令我不齿。 最后是无产阶级也就是普遍意义上的劳动人民,他们意识的觉醒更多的表现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大清洗活动中,在他们看来,自己终于可以翻身为主,也终于不用再受资产阶级老爷们的气了。劳动人民的勇敢和勤劳固然值得我们敬佩,并且民主思想的普及也确实是众望所归,但是在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我们很少有机会看到的一小部分属于劳动人民,但却极有代表性也是表现最突出的那一部分,却深深地体现了人的劣根性。在他们身上,我不得不说没有看出任何有意义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用小说中的话来说,他们纯粹是一群“披着红军外衣的为所欲为的人”。在社会变革的时期,因为社会制度不健全或者是执政党迫切的需要广大的群众作为基础等种种原因,这些人在为所欲为的道路上愈加猖狂。在他们自己看来,自己俨然就是正义的化身,为社会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殊不知在其他人看来,纯粹就是长时间被圈养的羊突然被放出了羊圈不知所措的咩咩叫,还以为自己获得了跟狼一样的力量,然而其真相只不过是牧羊人一时的仁慈而已。 综上所述,集体意识是由个人意识所组成,集体意识的形成必定受到长期的和当前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并且作为一种潮流影响着特定情况下个人思想的走向,并最终影响着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情况并不是特例,而是广泛的存在于社会每时每刻的运动中,在当下则更为突出的表现在网络舆论和公众的价值取向中。在我看来,一个人从小形成正确的三观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批判思考的习惯,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过于偏激盲从,否则小则影响个人的生活,大则影响整体的社会走向,因此一定要时时谨慎,在实现个人价值之前,先判断这种价值是不是真的有被实现的价值,做一个更理智的人,做出更理智的决定。

 6 ) 电影在为谁说话——《日瓦戈医生》和《乱世佳人》

2015.10.20 《日瓦戈医生》让我想起了很喜欢的一部电影《乱世佳人》,二者都长达3个多小时,都是由小说改编的,都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并且作者都是持同情保守力量的态度,影片都获得了诸多奥斯卡奖项,而原著,前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者获得普利策奖。

在《乱世佳人》里,南方的庄园主和奴隶们相处和谐,主仆情深。南北战争前,大庄园主们过着成天开party、舞会,只为爱情发点无伤大雅的小愁的快乐日子;而开战后,原本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不得不上战场,要么战死,要么吃尽苦头、狼狈返家,原本锦衣玉食、娇生惯养的小姐们,不得不干农活,斤斤计较地过紧巴日子。在《日瓦戈医生》里,内战(剧中人这样称呼十月革命)前,贵族家庭温馨美满、生活富足、其乐融融;开战后,贵族自然没有好日子过,物资紧缺,难觅容身之所,但即使平民百姓,过的日子也没好到哪儿去,感觉就是整个社会都被革命毁了。不过《日瓦戈医生》没太表现贵族对生活一落千丈的不适应,反而展现他们凭借高尚、坚毅、宽容的美德,积极乐观又平静地开创了新生活。与之相反,红军、革命人士的形象实在不佳,凶残、冷漠、毫无人情味、蛮不讲理。这又让我想起了反映美国主流价值观(偏右偏保守)的《阿甘正传》,里面把左翼青年塑造为吸毒、酗酒、滥交、打女人甚至穿纳粹军服的形象,实在有点过了。再一看《日瓦戈医生》是美国1965年拍的,恍然大悟,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红军的印象自然是极坏的。

看《乱世佳人》时年纪还小,没想更多,情感只系在主人公身上;但现在看《日瓦戈医生》,会觉得逻辑有点可笑,贵族在革命战争中失去了曾经的优渥生活,值得人们同情和鸣不平,那么革命的民众难道是因为曾经生活得很好,才想要推翻旧的统治阶级么?难道他们就应该忍辱负重,甘于贫困,而认为贵族们过灯红酒绿的生活理所应当,自己一点也不该惦记,更不该妄想改变吗?落难贵族的确可怜,但无数平民一直处于难中,岂不是更可怜。

 短评

【北京电影节展映】三小时史诗巨作。银幕上那些乱世之中的婚外恋故事,总能让人感慨唏嘘。第三人称倒叙回忆角度,带出波澜壮阔的20世纪初俄国社会图景。作为世界毒瘤,communism革命比战争还可怕。看过《古拉格群岛》等书后,对苏供干下的那些伤天害理的暴行更理解,也看得更入戏,更有所触动

3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其实也不是电影实在太差,而是与原著的相对距离太大。

6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好莱坞一厢情愿的改编。哎。

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北影节@五棵松。最爱和最心疼的是男主原配,大气美丽善解人意又能随遇而安,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爱情,没有走歪没有变质,兵荒马乱的时候是她仍然让一个家像个家,最后的那封信那么感人。可惜这样的女人却总是要失去他的男人,像某处台词说的“老天不保佑好人”。诗人不会为家里那个完美的妻子写诗。

12分钟前
  • 爱樱桃胜过草莓
  • 力荐

拖了很久直到现在才看,大卫.里恩将重心对准那些大背景下人们的情感遭遇,而不是单纯的历史。其优美的主旋律《Lara's Theme》渗透在片中的每一场悲欢离合中。不得不说,罗德.斯泰格尔真是演技派,虽然戏份不多,他几乎每个角色都不重复但都游刃有余,尽管来翁内曾批评过他。

1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17.4.15 第一场就是三个多小时的日瓦戈医生,因为以前看过,所以原以为一定会睡过去,没想到真的进到影院里,连眼睛也没眨一下。主题曲一响,眼泪唰一下流下来。这种对人物和时代的精准把控,几无来者。毫不夸张地说,这回在大银幕上看大卫里恩,留下了一辈子也忘不掉的震撼。

1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好看的

20分钟前
  • 最美的时光
  • 力荐

在对人性的表达与抒发上,在对苦难大众与平庸之辈上都不及小说华美与深刻。

21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军事斗争结束的时候,政治斗争才正要开始。

23分钟前
  • 空思
  • 推荐

华丽啊,上一次看这种一部电影讲完一生且有时代荡气回肠的电影,是《乱世佳人》吧。

27分钟前
  • 塔拉胡
  • 推荐

本片根据Pasternak的同名小说改编,获1966年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摄影等多项专业褒奖。

32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虽然明白书和电影当时的极受欢迎都受了冷战思想影响,今天跳出来看也更清晰一些。但是大卫里恩拍的并不完全像是那种对时局变化的怨恨和不满,而是用大气的制作结合广阔无尽的俄国冬天描绘知识分子一生的沉浮,无奈却坚忍,也难怪在这种好莱坞大片里竟然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不像是主角了…

3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Lean和演员都不懂得俄罗斯

35分钟前
  • 锦瑟
  • 还行

几乎哭了

40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画面音乐很都美...故事摆在那里,不必多说

41分钟前
  • michelle
  • 力荐

渺小的我们

46分钟前
  • 推荐

时代裹挟下的个人史诗,在大卫里恩绝美的镜头下,悲寥壮阔;同时在第三方的叙述以及琴声中感受到温度。医生和诗人,两个纯粹的身份于一身,在战争铁蹄践踏下残喘而生,更映射出时代之苦。只是整个俄罗斯都说着流利的英文这件事实在太奇怪了...

51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经典无可动摇——怕只有俄罗斯的长篇当得起史诗。怕也只有美国有这个胸怀拍人家的史诗长篇……重拾起当年读《日瓦戈医生》的那种大感动来……

56分钟前
  • 艾習角™
  • 力荐

还可以的老电影,就是有点太长了

57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推荐

从原型批判的角度说,日瓦戈的母亲代表着孕育与保护,而至死都没有给日瓦戈留下任何触动的父亲则是政权和力量的象征。也就说,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日瓦戈远离革命、政治而挽救他人生命、热爱诗歌、热爱妻子和精神之母Lara的感情基调。尽管此片长达197分钟,仍旧是缺失原著的终极关怀。电影非文学

60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