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休无止1985

HD

主演:格拉日娜·沙波沃夫斯卡,玛利亚·帕库尔尼斯,亚历山大·巴尔迪尼,耶日·拉齐维沃维奇,阿图尔·巴奇斯,米哈尔·巴约尔,马雷克·孔德拉特,塔德乌什·布拉德茨基,丹尼·韦伯,克日什托夫·库兹明斯基,马尔泽娜·泰巴拉,亚当·费仁希,埃尔兹别塔·基拉斯卡,杰兹·卡玛斯,汉娜·杜诺夫斯卡,扬·特萨利兹,安德烈·沙拉夫斯基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2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3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4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5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6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3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4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5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6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7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8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9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无休无止198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由几个初看起来并无关系的线索汇聚而成:一个律师本应为因组织罢工而被捕的团结工会积极分子辩护,不幸于出庭前死去,案件交由一个老律师处理。老律师热衷与人争论道德的可疑性问题。那个积极分子在各方面的重重压力下死去。同时,那个已故律师的妻子感到青春的虚空,沉溺于同其他男人的爱欲之中,但肉体的满足并不能代替精神的寂寞,最后在绝望中,她拧开煤气自杀。摩斯探长前传第二季情迷画色布朗克斯大战吸血鬼说出你的秘密活起来的技艺—-年份故事睦邻·缅甸历史的进程飙风战警博斯:传承守护黑面琵鹭白巷里难道不浪漫夫妻吵架狗都不理,而查理笑了新警察故事云水怒孽扣1964辛巴达与牛头怪情深意浓凯文·哈特:黑人历史指南伤城之恋疯狗油火鸡小夜灯2014雪季过客浪漫星星椰子英雄东方角斗士昼颜蓝色巨人格林童话变奏曲永恒代码橄榄树2011碧海蓝天家有喜事2009粤语魔鬼山历险记1975百变大咖秀 第三季孤岛天堂科洛弗道10号蛇蝎美人追逐杀人蝶的女孩浴血突围1942「未·你好吗」张杰云上点歌台冲出逆境好老板

 长篇影评

 1 ) 走向巅峰之前的Kieslowski

    一直对Kieslowski的电影有着偏爱,前两天房里多了一台可以放录像的电视,我就从图书馆借出了这部《Bez Konca》(英译名:《No end》,中文或作《永无止息》。)

   律师Antek在一次车祸中丧生,遗孀Zyro活在丈夫的阴影之中。Antek生前曾为一个罢工的组织者辩护,组织者的家人希望Zyro提供Antek遗留下的案件资料。Zyro听丈夫的同学、朋友讲Antek过去了故事,和一个手的样子像Antek的男人上床、在催眠师那里寻求遗忘的办法。在Zyro推荐的老律师帮罢工组织者打赢官司后的一个夜晚,Zyro在家中打开煤气自杀。

   Antek说"I died(我死了)"拉开了电影的序幕,Antek轻轻呼唤“Zyro”则是最后一句台词。死去的Antek不时在镜头中出现,默默看着人世的一切。这部电影不缺乏打动人心的细节:Zyro习惯性地在早上做好两杯咖啡,突然意识到有一杯已经不会有人去喝,默默地把它倒掉;催眠师告诉Zyro,她已经把丈夫忘掉了,当晚,Zyro躺在宽大的双人床上自慰,却不由自主地喊出"Antek"的名字,有人说这个镜头反映了女主角身体的寂寞,我却深深感到她精神的落寞。Kieslowski在叙述一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故事,生命已经逝去,精神的丝缕却没有断。与之并行的是罢工的案子:老律师希望组织者按对自己有利的方式陈述,组织者却坚持当初怎么想的,在法庭上就怎么说。“如果法律是反对正直的,那它是不道德的”,律师到底是应该像理想主义者一样为正义而辩护,还是应该现实功利的帮被辩护者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官司结束,Zyro自杀,两条线索相继终结,电影也就结束了。毫无疑问,这是一部Kieslowski式的电影,基式试图把个体生活的艰难和社会伦理的困境同时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后来的《十诫》(1988)、《两生花》(1991)、《蓝白红三部曲》(1993-1994),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尝试的影子。有一些镜头在基式的作品反复出现:比如人和狗的对视(《红》),抛锚的汽车被拖走《两生花》。这也是Kieslowski第一次和作曲家Preisner合作,后来的作品与这部电影的配乐风格一脉相承。

   这不是Kieslowski最好的作品,他正走在通向巅峰的路上。两条线索的联系不够自然,有些细节有雕凿的痕迹。女主角被过去的阴影压垮,有介绍说,她是去和丈夫团聚,可是即使真有另一个世界,过去婚姻的感觉也很难找回,逝去的东西不会再回来,悲伤才是永久的,否则这部片子就不叫《永无止息》了。可这样的结局让我觉得太过压抑,一点希望都没有留下。或许基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1993年拍了《蓝》。同样以一次车祸作为电影的开始,女主角Julie却吐出了吞下的大把安眠药。忘却的尝试失败了,Julie决定承受生活仍给她的一切,在完成丈夫的遗作中开始新的生活。
   
  我接触Kieslowski是因为读刘小枫《沉重的肉身》,《蓝》和《两生花》我都在amazon上买了DVD收藏。刘小枫对情节的介绍有许多臆想的地方,这让我很反感。怎样评价是作者的自由,但不应该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在剧情叙述上做手脚。比如这部《No end》,刘小枫说:“Zyro想要摆脱这个缠绕着自己的幽灵,鼓足勇气把自己的身体拋给一个个素昧平生的男人”,,事实上Zyro只和一个男人上过床,还为自己对死去丈夫的不忠感到内疚。此外网上也写剧情的介绍也不乏脱讹之处。要了解Kieslowski,最好的办法还是直接去找电影看。

 2 ) 惑

波兰是个受委屈的国家,二战时第一个突然死亡,胜利了以为当家作主,又被东西方瓜分。

一个女翻译家刚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丈夫,他的生活变成了一场与遗忘的战争,他用了许多方法,催眠、寄情工作,甚至向一个美国人出卖肉体,只因为他的手像她的丈夫。在一切都无济于事之后,他选择自杀。

基氏这部较早期的片子似乎也是讲一个家庭的伦理故事,但不可避免的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政治转型期的碰撞造成的伤害,波兰也一个没落下,工潮、罢工、暗杀、绝食,年轻人们白撒的鲜血,面对民主,既感受到魅力也受到蛊惑。

我想基氏对激烈的政治运动是持怀疑态度的,里面有个老律师的角色似乎代表了基氏的视角,他通过这样一个旁观的老人,说出了政治运动的盲目与破坏性。在争取民主的道路上难道一定要采用不民主的形式?这也许是基氏后来规避政治,专涉伦理的原因吧。

由于到处都找不到中文字幕,看着英文字幕有时候反应不过来,最后律师念了一首女主角的诗歌,似乎是全片的点睛之处,可我没怎么听懂。

结尾女主角从容的拧开煤气自杀,眼神中似乎没有什么依恋。实事求是的讲,我没看懂。

 3 ) 活在現代的古典的基氏

很難相信在現代,尤其在歐洲,還會有一個如此執著於正面價值的人。從前面看過的1,2,3誡到今天的這部電影,可以肯定他是一個信神,信愛的人。神和愛是他的精神支柱,在經歷了現代的科學和理性以後,在歐洲,那是現代的中心,文明的中心,基氏如此執著於神和愛深深撼動我的靈魂。這是他之所以被視為大師的原因之一,由此我有理由相信,這個世界至少不會坍塌得過於迅速,只要基氏這樣的人的電影還有人看,有人愛,這個世界還會搖搖欲墜地支撐一段時間。
看完電影以後看了一下豆瓣的評論,發現沒有同道,沒有一個人看到這部電影的主題是關於愛的。丈夫死了,妻子在整理遺物時發現了他以前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生活,這才意識到自己是那麽地愛他,而以前竟然不知道。然而生活是要前行的,在一個一夜情以後她感到負罪。聽從一個朋友的建議去找了催眠師,倒是很神奇的,她不再感到丈夫的存在了。緊接著這種感覺讓她更加渴望愛,她自瀆,在自瀆中接近丈夫。同時會到催眠師那裏希望能幫她接觸到丈夫。催眠師顯然沒有這個功能,她失望了,沒有了愛,沒有了世界。在丈夫遺留的案子結束以後,他把兒子送到奶奶那裏,回家打開煤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中國歷史上經常有這樣的在丈夫死後緊隨丈夫而去的貞潔女人的故事,這部電影讓我嗅到一絲這樣的味道。在中國的語境裏我是很討厭這樣的故事,因為它像一個套在女人脖子上的繩索,很多悲劇由此上演。但是,在歐洲的語境裏,在基氏的字典裏出現這樣的意念我只有敬意。因為那是他的選擇,這個選擇和他身處的世界的價值核心背道而馳。 在全世界都在墮落,毀滅,沒有信,沒有神的時候他仍然緊緊抓住神,愛,信,忠貞,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勇氣。
和他在第一誡裏對計算機的嘲諷一樣,這部電影他對現代的司法做了批判。為了達到目的律師可以要求辯護人撒謊,在辯護人撒了謊以後,得到了自由。真與美在現代被撕毀了,謊言滿天飛,導致了信失去價值。在一個無信橫行世界,基氏的信,愛,神,忠貞顯得格外讓人崇敬。
電影的缺陷是編劇的技巧。這是他早期作品,可以看出。電影開始是一個亡靈在說話,很快這種敘述方式完全消失,亡靈也只是很偶爾出現。顯得凌亂,不對稱。

 4 ) 观影日记

安德的死并不能将他的忧虑带离现世,原本觉得并不深爱安德的妻子,在不断的从安德遗物中和案件中发现不了解的丈夫时,渐渐觉得失去的可怕;达瑞尔和拉布拉多律师都是离世的安德的延续,安德徘徊在这几人之间,就像是他未尽的事业,在现世的留恋,无法解脱。现世的可怕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死亡而终结,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构建了无休无止的残酷现实。

 5 ) 直至我生命完结——从Bez Konca说起

       又是一部没看懂、没领悟到的影片,但是已经不急着去明白什么了。不是放弃,而是心里已经滋生出了一种力量,这力量由相信带来的,相信自己终究会在几年或几十年之后明白它。知道了这个,当然就没那么焦躁 了,这种感受像是一份安慰,让我稍稍有了一丝安定,不再像个什么都抓不住的焦虑的小孩。
       对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我庆幸自己能够被其吸引而来,的确是庆幸。
       找这部《Bez Konca》来看,因为这是普赖斯纳和基氏合作的第一部影片。而自己最初接触的,竟是他们最后一次的合作,“蓝白红三部曲”系列。
       这部影片的音乐果然用量很少,不难相信普赖斯纳在刚触碰到这部影片时真的尝试了说服基氏这部电影不用音乐。是的,这是普赖斯纳,即便是别的影片,他也没有做过放大量音乐进入的事情。混好莱坞的配乐师们做不到这样,他们巴不得塞入大量、再大量的音乐,任何可能或不可能的地方,只要导演肯点头,他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普赖斯纳看不上好莱坞先生们的做法,也公开表示了他认为那里的电影音乐与艺术无关。纵然这一看法略带偏激,不过普赖斯纳却实实在在是艺术的,他的音乐和基氏的影片,是艺术的。
       影片中出现的合唱,是普赖斯纳在完成《Bez Konca》的乐谱之后,找来管弦乐队的人唱录的。普赖斯纳不要他们演奏,而要他们唱出来。他不想用合唱团,他希望乐手们唱出一种在教堂里人群被要求唱颂新乐谱时的感觉。他做到了。
       当他拿着完成的录音去找基氏,心里带着不确定,毕竟是他们的第一次合作,两人都还不知道自己会成为彼此的灵魂。然而基氏听过之后,普赖斯纳问,“可有兴趣与我继续合作?”
       然后这便是一幅画面了,一个男人笃定地望着另一个男人说,“直至我生命完结。”

 6 ) 无休无止

本片由几个初看起来并无关系的线索汇聚而成:一个律师本应为因组织罢工而被捕的团结工会积极分子辩护,不幸于出庭前死去,案件交由一个老律师处理。老律师热衷与人争论道德的可疑性问题。那个积极分子在各方面的重重压力下死去。同时,那个已故律师的妻子感到青春的虚空,沉溺于同其他男人的爱欲之中,但肉体的满足并不能代替精神的寂寞,最后在绝望中,她拧开煤气自杀。

 短评

死意盎然的一部作品:一切的爱欲火焰 回忆迹象 挣扎与生途 都最终囚于死之道中 p.s. 加缪和奥威尔的提及点缀

8分钟前
  • wangzhy
  • 力荐

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便爱用小景别系列组合,以小画框凝聚冲击与矛盾。政治叙事与男女之爱,始终是彼此重叠错落。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导演需要填补很多细节。

9分钟前
  • unspoken
  • 还行

无法理解,《无休无止》当年居然会因为“不够政治性”而受到批评,一开始就开门见山表明自己已死的男主角很难不被看做是突然死掉的团结工会运动的象征。作为基氏中段转变期的作品,现实主义的法庭戏和形而上的哀悼戏绝非平行发展,而是拥有深刻的联系,连结在无所不在的鬼魂形象里。死亡作为本片里最高的存在,它对生之届的入侵造成了一系列矛盾的事件:被告要取得肉身的自由,就要成为一条拉布拉多,妥协掉已死的自由理想;已经从婚姻中解放了的女人却要封住自己的嘴,加入死者的队伍,获得灵魂的自由。这个时代的波兰,死亡占据威权的位置,尽管题目点明死生间的无限循环,它却如海报上的曲别针,还没咬住自己的尾巴,故而拥有了一切的最高解释权。到了《蓝》里,对死的克服才以全人类大团结的形式完成,而这也是另一种不自由的形式。

10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1.大理石人男主脸部太有记忆点;2.基耶斯洛夫斯基最明显的那部分作者风格与主题初现;3.命运之“偶然”实际是幽灵作祟,这幽灵实际是政治性的多重魂灵;4.被打破的主观视点镜头可以被解释为幽灵视点,但我倾向理解其为对女主意识与“被女主意识/臆想/制造的”幽灵意识的连接,毕竟结构很稳定:仿造女主视点——打破——旁观第三人称视点。

11分钟前
  • 两头烧蜡烛🌕
  • 推荐

#BJIFF2021#修复版,历史总是惊人相似,观感类似于《蓝》,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与重——沟通无效之痛,威权政治之痛,丧失至爱之痛,社会动乱之痛,生不逢时之痛,信仰塌陷之痛,绝望空虚之痛,无止无休之痛……大概是基耶最政治化的一面,但关注点依然是人的精神困境,因为缺少希望,所以有人死去有人出国有人入狱,年轻律师主张要勇敢说出真相,而老律师说只有忍辱负重才能活下去。北岛《波兰来客》说的是类似心情,带有时间痕迹的画质,基耶与普瑞斯纳的经典搭配,此时个人风格已基本成熟。相比最后自杀结局,个人更喜欢《蓝》的处理(重获自由与女性意识觉醒),而此片与《两生花》多少对岩井俊二的《情书》有影响,不过后者留给观者以感动与希望。

16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⒈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即使他/她不在了,还是会以某种方式存在于你的生活之中;⒉-有天晚上我醒了,你们房间里亮着灯,爸爸趴在你身上,你们都没有穿衣服,我梦到了同样的事,你们是在干什么?-做爱。我们相爱。因为爸爸的拥抱,妈妈才有了你。⒊“我死了……”的独白开头联想到《萤火虫之墓》;……

1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在今天(昨天)观看的几部影片的反衬下,这部的观感尤其好。我需要基耶这样的宿命论悲观主义者,看完内心很熨帖,很平静

21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东欧影片似乎都与政治有关,但是,对比美国政治电影里体现出的情绪化,倾向性和爱憎分明,基氏电影是冷静的、克制的,甚至有些压抑,如同冰的火焰。

2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分不清是披着文艺外衣的政治片,还是披着政治外衣的文艺片

25分钟前
  • 王富贵
  • 还行

應該是Kieslowski最壓抑絕望的片了吧....理想(律師)一開始就死了,只能作為鬼魂無能為力地看著。兩條線的發展都很悲觀。結合當時波蘭時局梳理。更能體會其絕望由何而來。這部也是他創作的重要軌跡,可見未來他邁向大師的雛型。此部如果拿日後"藍"做為對照頗有意思

28分钟前
  • 裘笛
  • 推荐

看基耶夫洛夫斯基的电影就好像在欣赏一曲低沉哀婉的古典乐,那种淡淡的自然情绪流动,贯穿始终。由这部开始,基耶夫洛夫斯基奠定了后来颜色三部曲的风格。政治和信仰,欲望与良知,曲终人散。

33分钟前
  • 陌上柳随风
  • 推荐

从这部可以看见蓝的前身,对情绪的探讨和对个体自由的寻求,也表达了基氏对法律这种扼杀个体独特性条文的抨击,但缺少了个体之间的影响和映射,自杀的结尾也有些败笔,毕竟电影是给或者并且想继续生活的人看的

38分钟前
  • Dr.Lecter
  • 推荐

基翁的剧情片里,死亡的暗影总是挥之不去,而《无休无止》是最浓重的一部,就像开煤气自杀那个推到炉灶深处的镜头,审视了一个人是怎样在痛失所爱后无可挽回地堕入死亡的。她似乎有很多继续生活的理由:乖巧懂事的儿子、熟识多年的追求者、有意义的事业。但这些最终都没有成为能够让她继续留在人间的羁绊,才更让人感受到至哀的无可纾解。作为《无休无止》的镜像,《蓝》实在太温暖太治愈了。政治的部分作为副歌,在补完逝者形象的同时,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对于波兰来说,那个介于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完美可能,已经夭亡了。

43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为什么要自杀?

44分钟前
  • lixunhuan
  • 还行

三星半。政治与人性两条线交织得有些牵强,所以从这部片开始,老基不再触碰政治,而专注于人性。

49分钟前
  • 朱熠
  • 推荐

关于道德和信仰的拷问,仿佛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热衷的。波兰当时的政治环境给了他切入当时社会的切口。结局对现实的无法逆转,信仰的崩塌透漏着他对当时人性的失望,所有人物伤感的情绪凸显了他作品的忧郁气质。手法的略显粗糙,情节上刻意,让这部影片稍显沉闷。

54分钟前
  • Rocky
  • 还行

我也不知道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我从一只苍狼变成赖狗是狂风在无情抽打着我脸是仰望天空的双眼露出贪婪的光芒还是身体里袭来的阵阵恐惧的回音侵扰我的灵魂也许是我的项圈一无所有被人遗忘踉呛屈从一只丧家犬主啊请在无声的哀求中割开我的喉咙赐予我自由的生活流泪也情愿(有删减因为字数不够痛苦)

59分钟前
  • 了花
  • 推荐

双线叙事。一条是难以接受丈夫辞世,自暴自弃甚至援交美国、背叛革命的妻子;另一条是笃守信念,以绝食与当局对抗的革命同志。事实上,坚定的同志最终选择了妥协,而看似软弱的妻子却将革命进行到底,伴随着自由意志与夫君共赴黄泉。官司打赢了,法庭里无人欢呼;妻子自杀了,死者的魂灵却得到了安息。

1小时前
  • 麻麻睇
  • 力荐

“蓝”的雏形。花絮中收录的基耶学生时代作业“办公室”已显大师风范。

1小时前
  • 37°2
  • 推荐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一只苍狼变成了一条赖狗,可能是我脖子上的项圈。」面对老律师的妥协劝告还能义无反顾坚持追求,却在实习律师的坚决就义声中发生了动摇。被宣判「你自由了」,赢得诉讼的所有人却都像输家被困在了原地。借律师/丈夫的幽魂视角凝望两场道德困境,原本坚定的松动求生,原本犹疑的从容赴死;宛如《十诫》的前奏,这里被审视的罢工者,后来去审视众生,一种循环轮回,无休无止。7/10

1小时前
  • 神仙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