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不在家

HD

主演:杨雁雁,陈天文,安吉莉·芭雅妮,许家乐,Peter Wee,Jo Kukathas,Naomi Toh,Stephanie Kiong,Jia Min Chantel Teo,Zhi Fang Xu,Sea Moi Lee,James Ng,Sook Fen Wong,Siow Phing Tan,Aizuddiin Nasser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语言:汉语普通话,他加禄语年份:201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2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3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4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5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6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3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4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5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6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7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8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9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爸妈不在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家乐(许家乐 饰)是个聪明却调皮捣蛋被学校视为头痛份子的小孩,怀孕的母亲(杨雁雁 饰)每天在公司和家事两边忙碌分身乏术的情况下,还会接到学校的抱怨电话总是相当无奈,最后只好找来菲律宾女佣泰莉(安吉莉·芭雅妮 Angeli Bayani 饰)来帮忙家事和照顾家乐。  一开始相当排斥泰莉的家乐利用各种机会欺负她,但是为了要养家活口的泰莉只能努力在这个家庭里生存。家乐因为爸妈各自烦恼着自己的事情无暇关注他的情况下,让家乐和泰莉两人逐渐产生越来越深厚的感情,但是小小年纪的家乐却没有发现家庭风暴也日趋严重……  而这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正在悄悄影响这个国家……暗芝居 第一季呼朋引伴英雄三国志阿特拉斯耸耸肩3弥留之国的爱丽丝OVA超神保镖偶然互换的一天灰马酒店英雄美人夺宝奇兵4南溟奇缘之爱情树蓝领阶级卧虎2016被称为废物的原英雄、被家里流放后随心所欲地活下去爱情重跑饥饿游戏探探猫人鱼公主猫:看见死亡的双眼为母所盗:卡蜜亚·莫布里的故事天才女医生甜蜜的你窗边的小豆豆盛唐幻夜心心之火国语奇迹缔造者 第四季我们是所以我和黑粉结婚了一分五十四秒就是青春彭赞斯的海盗终结者:黑暗命运(原声版)鬼吹灯之怒晴湘西奇幻森林(国语版)东邪西毒:终极版昨日奇迹(国语版)野玫瑰缠绵游戏学园孤岛 真人版午夜凶铃:凶铃再现天翔少女前度国语哈利法克斯最后的探戈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多少有些杨德昌的影子~~~

电影十月份就上映了,好几次要去看都有事耽搁了,十月到现在,票房大概80万,简直像芝麻一样小的数字。大概是因为拿了金马奖,又加映一周,再不看就下画了,于是我今天想说无论如何要去看了,早早到了电影院,最早一场票居然全部卖光,我在犹豫中,卖票的人不耐烦的问我要不要买下一场,只剩下第一排中间最后几个位子了,我立刻掏钱买了,于是被迫无聊地在商场晃荡了一个多小时。
进电影院,当然是座无虚席,但是令我意外的是,几乎没有年轻人来看,全是uncle,auntie,我才反应过来,电影中爸爸妈妈这一代人就是现在电影院里的这些uncle auntie,他们是来缅怀自己的过去,大概跟八零后进电影院看《那些年》是一回事。上一次有这样的观影体验还是几年前在杭州谢晋刚刚去世时候看的《天云山传奇》,那一场全是老头老太太,我还记得有个老头在电影结束时候朝着银幕大喊“我就是罗群啊!我就是罗群啊!”
等电影开始,观众席不断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或者会心的笑声并且我绝对相信还有人会默默流泪,大概他们内心都在大声呼喊:”我就是电影里的杨雁雁“”我就是电影里的陈天文“!



电影名字ILO ILO是电影中女佣的家乡,我问过我菲律宾的同事,那是菲律宾中部一个很小的地方,女佣的扮演者是菲律宾一个还有些名气的演员,同事完全不知道有这样一部电影,居然有菲律宾演员参与华人电影她表示非常讶异。不是她说,我还以为女佣是非专业演员,这一点也是电影非常成功的地方,爸爸妈妈和女佣全是专业演员,却演出了像非专业演员的亲切自然,与真正的非专业演员许家乐搭配得非常和谐。
她不知道是正常的,就像我不会知道菲律宾电影一样。新加坡这样一个看似种族多元和谐的社会实情确只是大家各过各的,至少我这样认为。到了星期天,大家该去基督教堂的去基督教堂,去天主教堂的去天主教堂,去清真寺的去清真寺,去观音庙的去观音庙,这个电影中也有体现,即女佣吃饭前祷告,爸爸妈妈在爷爷坟前烧香祭拜。彼此之间文化宗教生活习惯差异巨大,像人民行动党所宣扬的如“兄弟姐妹”般不过是美好的童话世界。在新加坡历史上亦出现过种族间的流血冲突,往事已过去,现在大家不过是井水不犯河水而已。



除了种族之外其实还有阶级的区分,相信菲律宾籍的上班族跟菲佣也无甚交集,外来劳工们又有外来劳工们的世界。
在新加坡,这些来自菲律宾,泰国,印尼,缅甸,从事低学历无技术要求的如女佣,钟点工,侍应生,清洁工,建筑工人等等这些工作的外劳都有自己的地盘。当然这里其实也包括了印度和中国。
菲律宾人如电影中所说的聚集在lucky plaza,泰国聚集在 golden mall,印尼缅甸的聚集在paya lebar 一带,到了休息日或者公共假日,你会看到成群成群的外来劳工在大厦前的空地上铺一块地毯席地而坐,摆上一些来自家乡的零食,一边吃一边聊天。
这便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大多数时候,华人只是安静地绕路走过去,不打扰他们宝贵的悠闲时光。他们从事的是最辛苦耗时很长的苦力活,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一周工作6天,像电影中邻居家女佣所说的,there is no room for God 她们生活中已经没有上帝的空间,的确,甚至属于他们的生活,也几乎没有。出于生活的无奈,这里的一块钱抵得上家乡好几块甚至好几十块,当然再怎么辛苦也要熬过去。
关于女佣与主人间的关系也向来是社会问题,曾经爆出过很多新闻,如女佣乘着主人出去和别的男人鬼混而大肚子的,如晒衣服(就像电影中用长杆把衣服撑在外面)时不慎从高楼坠下死亡的,如为了报复女主人在汤里放经血的,最近刚刚发生的一则新闻是印尼女佣把印度籍小主人用刀刺死的,为了报复女主人。



新加坡一直给人的印象是“花园城市”,街道一尘不染,井然有序,仅仅有条,犯罪率低到不可思议,人人安居乐业,经济蓬勃发展。世界上最宜居住的地方。好像是上帝搭的一座完美的积木。这当然跟政府的宣传有关。而陈艺哲的这部小小的影片,小小的一个家庭,将新加坡完美的形象撕裂开来,哪里都是有傍徨和痛苦,哪里都是有挣扎和不幸。
1997年,金融风暴,给整个世界带来冲击,东南亚也不例外,那一年,很多公司裁人,如电影中一样,我碰到过很多的士司机,他们原本都是公司上班的,在不景气的时代被开除而无奈选择了驾的士。很多大学毕业生在那一年找不到工作。很多做生意的人在那一年血本无归,我认识好几户人家都是在那几年变卖了别墅换了祖屋来住。我相信电影中跳楼的场景是非常真实的。
电影中爸爸那一代人,算起来应该是第二代新加坡人,第一代新加坡人都是福建广东沿海目不识丁手无寸土被逼到走投无路的人,他们漂洋过海来到南洋,卖猪肉,卖豆干,卖海南鸡饭,经历了新加坡从无到有的过程。第二代新加坡人已经面临面目全非的新加坡,这个新加坡不再满足于做发达国家的“加工工厂”“廉价劳动力工厂”,它的目标是金融,高科技,炼油,旅游业,它需要讲英文的人,不再需要讲福建话潮州话的人。于是有的人迎头赶上,有的人就被时代抛下了。到第三代新加坡人就像电影中的许家乐,已经是新的人了,他们跟福建,广东不再有关联,他们是真的“新加坡”人了。



在这个“务实”的国度,没有钱真的是太惨了,根本没办法过,学艺术根本就是死路一条,我没有听说过任何一个家长鼓励自己的小孩学艺术,大家都想着做政府官员,做医生,做律师,去银行。这个国家几乎没有艺术类院校,陈哲艺毕业的院校水平大概相当于中国的四川师范大学广播影视二级学院之类。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下,拍电影简直就是死路一条,新加坡出过的导演邱金海是个例外,他是新加坡首富的儿子,玩一玩无所谓。国民导演梁志强电视台起家,眼界,电影手法都很像综艺节目电视导演。

困了——写到这吧,未完待续。

继续写

上文说道梁志强等新加坡本土导演,今年看了他的《新兵正传》上下,在新颇为受欢迎,还有蔡于位的《我的朋友,我的同学,我爱过的一切》,反响也不错。这些电影或许笑料十足(但是也只有在新加坡生活的人能看懂)或许情真意切,但是拍摄手法,叙事真的很幼稚,主题也很浅薄。最近在电影院看到本地女导演庄米雪新电影的预告片,简直惨不忍睹,光看预告片就恨不得找个塑料袋来吐。陈哲艺对于这些导演而言,就好像各地的新浪潮电影一般划时代,不过他是一个人的新浪潮。(当然有人推荐邱金海,我还没有看过他的作品,说不定也不错,那我就得收回这个话)总而言之,陈哲艺的电影至少是我在新加坡看到的首部可以真正称为“电影”的作品。你看得出来,导演有受过科班的电影教育,有大量的阅片。这在其他新加坡手工作坊式的电影导演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为什么觉得有杨德昌的影子呢,我觉得这个故事有点点像《一一》,当然杨德昌是大师,《一一》是杰作中的杰作,西方影评人甚至评价杨德昌与安东尼奥尼比肩,《一一》是台湾的《尤利西斯》。《爸妈不在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远不及《一一》,我不过一时兴起好玩的拿来作比较,可能是有所偏颇的。

首先在题材上都是家庭,《一一》中围绕儿子洋洋,女儿婷婷,爸爸NJ,妈妈敏敏一个普通台北家庭来展开故事,《爸妈不在家》中洋洋对应家乐,NJ对应陈天文,敏敏对应陈雁雁。当然《一一》人物更多,主题更为深刻繁杂,可以解读的东西更多,对人性的洞察更深。

《一一》透过一个家庭,延伸到了家族,社区,社会,整个台北。除了家庭,还有爱情,还有现代人的孤独感。通过杨德昌对这个家庭故事的挖掘,得出很多东西。而《爸妈不在家》更像导演儿时回忆,虽然也加入了时代背景,周遭人物,但是主线是家乐和Teresa的情感,这是电影动人的地方但也是局限的地方。

陈雁雁对应的敏敏,两个人高度相似,仿佛是华人家庭典型的“母亲”形象。对丈夫和儿子其实是很苛刻的,杨雁雁对丈夫只是一味的指责,似乎华人家庭中的妈妈永远都在嫌弃丈夫钱赚不够多,儿子没有邻居家的乖。甚至两人在家庭面临困境,一团糟的时候都选择了逃避,一个是去上山修佛,一个是去参加什么励志宣讲会。她们都觉得自己孤立无援。

家乐对应洋洋,两人都是“熊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洋洋通过一场葬礼,家乐通过一场离别,两人都在电影结束的时候开始成长,成为电影贯穿始终的主线。家乐玩电子宠物和养鸡以及买万字票。洋洋玩相机。显然洋洋的相机是刻意安排的,寓意深刻的。而家乐恐怕是导演童年的真实写照。

洋洋拍照拍人的后脑勺,透过他以及他的相机告诉我们电影的主题——都市人是孤独的,你是看不到别人的另一面的,你是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想怎么样生活的,你只能看到人的一面。《爸妈不在家》其实也是这样的,一家三口,大家都在互相隐瞒,爸爸瞒着妈妈抽烟,炒股,失业,妈妈瞒着爸爸去参加宣讲会,家乐瞒着爸爸妈妈在买万字票,大家都在自己的世界中。女佣Teresa也瞒着主人偷擦唇膏出去赚外快,处理家乡同样一团糟的家庭。这大概就是所有都市人的宿命,不管你是台北东京,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都是一样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爸妈不在家》让我感觉有杨德昌的影子吧。



今年金马奖挺强的,很多大师的电影。《天注定》《郊游》没有看过,不能作评价。《一代宗师》《毒战》看了,很多影评人对于《爸妈不在家》获奖颇有微词,不过我觉得就《一代宗师》《毒战》做比,赢了也说得过去,不是说《爸》有多好,只是觉得都差不多,给谁都没差。另外有人扣金马奖诸如“将离散华语圈”电影纳入华语圈电影大本营之类的大帽子,说得多厉害,但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华语电影的未来真的还很难说,先天后天各种不足,本地很多从业人员也木有这么乐观。

PS,关于电影中中万字票,还是有可能的,万字票只有四个数,中奖的概率是很高的,我身边很多人都中过,不过比起长年累月买的钱肯定比中的钱多,不过不要以为头奖很多,像片子中家乐的老师中了头奖,其实也不过五六千。我曾经买过在中国家里的门牌号2704,结果2703中了!早知道就把邻居家的门牌号一并买了!家乐与头奖擦肩而过的心情真的感同身受!














 2 ) 我还是一个孩子

今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提名,《爸妈不在家》是听上去最陌生的一部片子。这部新加坡电影,片名陌生,导演陌生,演员也陌生,无人知晓。 作为陈哲艺的第一部长片,恰逢五十年的金马奖显然学了戛纳传统,必须提携下新人。但这并不表示说,《爸妈不在家》就是依靠场外加分,它的实力早在戛纳电影节得到了证明。 除了在国际影展上披金斩银,《爸妈不在家》的最大意义是给新加坡电影注入了信心。早先,邱金海等人的电影也大走文艺片路线,不过影响范围有限,无以为继。但此次,《爸妈不在家》进入了大华语电影圈的讨论范围。要知道,长年以来,新加坡只有一些重复消费的喜剧,七八成的新加坡片都在贩卖新加坡式华语(英语)笑料,不说低俗,很多point实在令人笑不出来,地域特征太过明显,也阻碍了它们的有效传播。因此,《爸妈不在家》便彰显了它的可贵。对中国观众来说,难得看到一部比较扎实沉稳的中产阶级家庭题材,甚至,这也是华语电影里头异常重要但在当下却稀缺的题材类型。无怪乎,有人说,《爸妈不在家》让他们想起了杨德昌,当然,杨德昌的格局恐怕会放得更大,而不仅限于一个家庭,但这种联想的产生却是有足够的事实和理由。 在我看来,《爸妈不在家》出色在导演的老练,没有新手的生涩。很多年轻导演一到表现自己的切身经历或者生命体验,往往会用情过多,不加节制。《爸妈不在家》完全没有这种滥情,一上来就给了冲突缘由,强调了现实社会的压力影响,里外上下,滴水不漏。爸妈无暇照顾(不在家),菲律宾女佣Teresa到来(亲情的填补和替代),家乐直接抗拒。即便很多观众猜想到,后面必然是家乐和Teresa的关系修复到最终和解,但电影巧妙地抛出了一些悬念,比如Teresa最终会怎样离开,电影制造了弦外之音,令人担心那会是以遗憾跟误会告终。岂不料,结果并非如此。 影片不乏锋利之处,家乐的野跟皮,一度令人难以接受。可以看到,《爸妈不在家》并没有尝试让他的个性发生扭转,事实上,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家乐和Teresa就像被海洋分隔的岛屿,阴差阳错,被连接在了一起。这世间也并非只有许鞍华的桃姐情,萍水相逢,亦能有动人之处。所以,看到最后,当家乐猛然拿出剪刀,用稍嫌过火但又是孩子思维的方式去表示好感和爱意时,我们会经受内心的突然撞击。每到家乐爆发情绪,电影的镜头也随之运动起来,晃动不安,这种不安也能直接传递给观众,毫无障碍。电影还有一些巧妙的细节,像家乐买彩票,可以相信,如果不是导演的自身经历,那种由希望到失望的小瞬间是不会被记下的。因为,这根本就无法编撰。 实际上, Teresa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技巧,她也只是自己孩子的母亲,就像片名所揭示的,家乐需要的只是父母和亲人的陪伴。爷爷不在后,他就变了个样子。然后,Teresa出现。所以,在一阶段的相处后,尤其是亲密的洗澡等事情过后,家乐对Teresa的情感发生了质的改变。 爸妈不在家,但是电影留给家乐父母很多篇幅,他们的精神压力、对Teresa的看法、第二个孩子的到来等等。显然,这部片子并没有沦为渲染主仆情或忘年之交,围绕Teresa的来与去,它还尝试读解出另外的东西。这个时候,《爸妈不在家》就得回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新加坡遭受打击。在妈妈受骗洗脑的段落,观众大可察见一个社会的荒诞和迷乱。社会承受的压力也转化为家庭所承受的压力,在这个传统华人家庭里,父母的缺席导致了孩子的叛逆,Teresa的离去又预示着原有的关系会得到修复(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之后),所有的亲情关系复归原位。所以,《爸妈不在家》可以是一部成长片,也是一部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教育片,并且不乏社会现实意义。电影里,关于人与人的心灵沟通,细致入微,并不会因为孩童视角的存在,导致技巧表现的降格,过于用力。叛逆和早熟给家乐带来了不大一样的少年形象,他的不舍,放在台湾、香港或者内地观众的眼里,都是可以感受得到。毕竟,很少有电影能这么专注地看待一个孩子的成长,一个家庭的重整,一个社会的细小零碎。所以,作为陈哲艺的长片首作,能有这样明晰的想法、过人的定力,那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凤凰网】

 3 ) 只展示,不评判--《爸妈不在家》

曾经批到过这样写的作文:我的家境普通,家里只有一个女佣。

不,孩子不是在装逼,他的同学有人家里有两个以上的女佣。

曾经有孩子在写《我的亲人》这样的作文题时,写了自己的女佣。跟他说女佣不是亲人,他给你一脸的迷惘和不解。

有的孩子牙牙学语,说的是菲律宾或印尼方言。曾经有过一件社会新闻,一个阿兵哥去兵营报到,女佣在后面为他背着大军包,照片被人拍了po上网,引起一片哗然。

现在,这些孩子中长大学成的一个,把自己的导演处女作献给了(他的)女佣。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们总是把最真最深的感情,给那朝夕相处关爱我们的人。

(所以亲力亲为悉心养大自己的孩子,绝不托付给他人。不是了不起也不是能干,而是自私。——题外话)

《爸妈不在家》照例一开始在本土默默无闻,其实也不奇怪,古往今来有多少作品和创作人在家乡受到过冷遇?罄竹难书啊(误,请勿模仿)。不过片子的题材多少让本地人有点难堪吧。就像片中的杨雁雁对女佣那难以名状的嫉妒。而且这片子居然没有骂政府!简直是逆民意而行。

但是它也没有谴责不在家的爸妈。它没有谴责任何人,只是展示了一户家境普通的新加坡人在1997年金融危机中的一段时光。这一点,大概是它得到李安赏识的根本原因之一。

金马奖成了大黑马之后本地才真正重视起这部片子,戏院重新排片放映。昨天晚上我家附近的邻里戏院居然有一场满座,今天下午场则是半满,很多老人家,那样子是N年没有来电影院看过电影。

片子非常朴素,对于在新加坡住了很多个年头的人,其中的场景真是熟到不能再熟,组屋/组屋楼下/组屋楼下的葬礼/组屋内部/家具/晒衣服(新加坡晒衣服的法子好像是独一份?)/地铁/学校/Lucky Plaza/杂货店/买4D彩票(男孩用中奖号码“贿赂”训育主任那节赢得最多笑声)… …熟到你几乎要相信他们就是把摄影机架在那里随便拍了就有。那当然不是,片子的运镜虽然没有什么花哨(或者说有那些大家都会玩的花哨),不过都经过精心的思考和设计。比如杂货店那一场,有各种机位,还有一个是从屋顶的位置俯瞰,看到店里的大凸镜中的画面,既亲切(因为大凸镜是很多杂货店都有的东西)又新鲜。空间狭窄的办公室的拍摄也花了一番心思,使之不显沉闷(那种办公室,我呆过)。还有一幕,女主人以为女佣抽烟,来向她问罪,镜头从比较低的位置仰拍,显出她的主人地位,以及对女佣的威胁。这些处理,说出来都没什么特别,不过用得很恰当,显示导演对自己要什么心里有数。片中的新加坡,既非常真实,也经过精心裁剪润色。(如果大家想知道新加坡人平时怎么过,看这个片子还是挺靠谱的,也就是说,我平时也那样过,只是我没有请过女佣,家境比较贫穷。XD )

故事也很朴素。一家三口,男人是推销员,女人是办公室文员,怀了第二胎,工作辛苦,10岁左右的男孩又捣蛋,感到无法应付,就请了一个菲佣(家境普通而有女佣是常见的)。男孩本来由祖父照顾,但祖父新逝,他不能接受女佣,就家里学校各种捣乱。没礼貌,耍花样,中等程度熊孩子。故事基本上算是根据男孩的视角,但也有不少篇幅集中在父亲母亲和女佣各自的问题。就是成年人都会有的那些问题:工作压力大,老板裁员(父亲是被裁,母亲则是为老板打辞退信,都够呛),投资失败,亲戚之间要面子,小孩不乖,女佣渐渐取代自己的地位,以及无人诉说。女佣则有在家乡酗酒的男人与尚在襁褓的孩子,不够钱。男孩的问题或多或少来自大人的问题,使他觉得孤独,有压力,于是,很自然的,在最初的抗拒之后,他跟女佣建立了感情。因为这个女佣其实还算靠谱,话说回来,这片里的人都还算靠谱。但是一群靠谱的人,凑成一种不靠谱的生活,这就是戏。(剧本也许没有迭起的高潮,但漏洞真的很少。)

关于孩子,大人要记得的一点是,他们最容易跟自己的caregiver(直接照顾者)产生真实直接的感情。我从老一辈那里听过的最自欺欺人的话是:孩子不管给谁照顾,终究是你的孩子,没关系的。

有关系。对我来说关系很大。法律伦理血缘上,这孩子当然还是你的孩子,可是感情上难说。孩子天生会认自己的caregiver,那个陪他睡觉,为他做饭洗澡穿衣整书包,陪他玩,听他说话,为他解决各种问题的人。这个人是他最信任的人,也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人。

很多新加坡人(以及非新加坡人)把这个角色让给了家中的女佣(或其他人)。《爸妈不在家》就是围绕这种角色的错位展示了这段关系中每个人的反应和调适,以及在平淡沉闷的表面下种种暗涌。

杨雁雁获得最佳女配角(话说不应该是女主么?还是如果报女主赢面没有女配大),也算实至名归,演得很好,尤其是后半段发现儿子跟女佣感情比跟自己好,吃暗醋又不能发作,演得饱满而恰如其分。小男主非常灵,典型的本地楞小子,虽说本色演出,却是片子最大的亮点。陈天文演的中年男,真是让人同情,也很好。演菲佣的是一位在菲律宾小有名气的女演员,很棒,我一直以为她真的是个女佣,回来查了才发现不是。

我也赞赏片子对女佣帮男孩洗澡的场景处理。在新加坡的保守环境里,这样的场景不容易操作到恰如其分。它会使某些观众,尤其是家中有幼童又有女佣的观众感到不舒服。不,这些场景并没有任何不健康的成分,而且女佣的工作当然包括给小主人洗澡(虽然我听过有些主妇不分配这项工作给女佣),而且洗澡是男孩接纳女佣的一个重要转折,所以本片就给原样拍出来了。这种暗搓搓的勇气,该是合李安心意的另一个原因。(两位导演起步前都由老婆养家,也许也有同情分?想做导演的童鞋快去找个会赚钱的老婆XDDD)

前文说了,本片是一个生活片段,它只展示,不评判。不在家的父母有自己的苦衷,而女佣对于她自己的孩子来说,也是不在家的母亲;女佣的工作并不是教育孩子,所以男孩有没有变“好”不是本片关心的问题;买二楼的房子本来为了孝顺方便祖父,可是祖父去世,低楼层的房子饱受楼下葬礼噪音的困扰,夫妇难免为此小有龃龉,塞翁那匹马得了又失,失了又得,这就是生活(这点我倒可以安慰他们,哪怕房子买在20楼,葬礼的噪音也不减其威力XD),由观众自己去体会。《爸妈不在家》的克制,那是非常符合李安的口味。而这一克制,使本片比其它新加坡电影高出了几个马鼻。

希望片子得到的认可和成功,不会毁了一位有前途的导演。也希望新加坡电影慢慢好看起来。精彩,不浮夸。

 4 ) 爸妈不在家

父母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少到我妈做梦,梦里我还是5岁的样子。而5岁对我来说又实在太小,小到回忆里只有坐在爸爸单车上,连他的脸都看不清。我读四年级时,家里建房子,父母在家待了一年。年底有人来结账。他们坐在灶屋里,火光映在脸上。那年经济不太好,我第一次听到钱紧的说法。

房子建好以后,他们又去了外地。我妈在柜子里留了一点钱,用信封装着,还附了几句话,希望我好好读书,听奶奶的话。信是姑姑看的,她念完就哭了,我只是觉得心里空空的,没有多么舍不得他们。因为和奶奶的在一起的日子更自在,她不催我写作业,不催我吃饭,从不打我,零花钱也比其他人家的孩子给得多。有次上学没有钱,奶奶跑到隔壁村跟人借五毛钱。她说:“凤鸣啊,实在冇得钱了,你先借我,等卖了鸡蛋就还你。”

小学毕业那年,父母答应我去那边过暑假,我兴奋得不得了,跑去堂姐家说。天快黑了,堂姐和堂弟坐在床上看动画片。隔着蚊帐,看到堂弟一言不发,我知道我运气比他更好。伯父伯母有两个孩子,薪水比我父母少,没办法接两个孩子过去。

父母白天上班,我关在家里看电视。南方台、翡翠台、本港台,看不完的电影和电视剧。晚上大人带我上街,喝糖水、吃烧烤、买冰冻西瓜,这些在乡下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里都有。这年暑假,我见过吸毒的人,遇到过给我看A片的怪叔叔,吃了难吃的白切鸡和烧鹅,知道四川人喊小孩Y。这个新鲜又好玩的世界,仿佛怎么看也看不完。回家前,我妈为我准备学费,把钱缝在内裤上,她从前是个裁缝,缝得扎实。她没多少钱,算来算去,听得我心烦。我知道这次回到乡下,就很难再看到这个流光溢彩的世界了。

乡下的日子那么闷,那么长,好像永远也不会结束。我在房子里走来走去,看腻了墙上温碧霞、周海媚的照片。我在地上堆麻将,一圈一圈往上堆,再一个一个抽走,直到轰然倒塌,麻将砸在地板上,弹啊跳啊,噼里啪啦地响。我每天写流水账日记,末尾写着:今天是离开XX的第几天。黄昏时,我坐在天台上唱:“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风穿过竹林,沙沙沙地声音扰的人心里很乱。

上初中因为父母哭过一次,那天晚上他们打电话回来,话还没说完,忽然断线了。我觉得难受,闷在被子里哭,哭得一身是汗。高中时我跟父母也还打电话,那时候我知道母亲节,给她打电话,她问:“母亲节是什么节?我天天上班,过什么母亲节。”因为考试成绩差,我跟爸爸说过几次,他讲:“你尽力就好,不要太勉强。”回想起来,这大概是我们走得最近的日子。后来上大学,我逃课去见网友,被学校知道了,爸爸打电话过来骂我。我在饭铺接的电话,我不觉得逃课是多么严重的事,一面哭,一面义正言辞地跟他讲:“你从小到大都没管过我,你现在有什么资格来管我。”

再后来,我妈怀孕,因为那年爸爸赌博输了钱,我妈偷偷流掉了小孩。我20岁那天,爸爸赢了一点钱,买了虾回来,我一个也吃不下。我把他喊到外面,跟他说:“你用打牌赢的钱买的东西我不会吃的。现在我20岁了,如果将来你还要继续赌博,你去赌,你和我妈离婚吧,不要拖累我们。”我也劝过我妈,我妈只会流眼泪,她说:“豆腐掉进灰里,抖不掉了。”那时候,婚姻对我来说,简直就像一场噩梦。


有天安姐跟我说了件事。

“有个奶奶带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我小侄女要她手里的一个树枝。那小孩想要,我小侄女不肯给。那老太太就对那个小孩说,这个姐姐真坏,不给你!怎么这么坏!一会又说,我给你抢过来!还做抢的动作!过会那小孩又找我小侄女玩,那老太太又说,不要跟她玩,她坏!玩具不给你!”

奶奶养我的这些年。她不太和我讲做人的道理。建房子以前,隔壁家欺负我们家没人,排水沟对着我家的土砖墙,一下雨,雨水冲个不停。奶奶和他们吵过架。村上修路,要挖我们家的山,奶奶和他们吵架,昏倒在地。山里有人结墓,都压到我爷爷坟上了,奶奶日夜守在那里,不准他们开工。在别人眼里,奶奶是个泼妇,不讲道理。可是隔壁家落难,儿子被人打了,得了癫痫,一到收烟时节,奶奶跑去他们家搭手。因为修路和奶奶吵架的那户人家,儿子找不到活干,奶奶打电话给叔叔,让叔叔给他们介绍活。还有户人家,因为姑姑要离婚,婆家因此恨透了我家,到处讲坏话。奶奶去别人家里,那人说:“九老娘啊,你往后再也莫来我屋里了,别个讲闲话。”后来,这人得了眼病,奶奶还去他们家帮忙腌咸菜。奶奶对我说得最多的话是:“你要咬牙,要争气,多读点书,莫给要别个看不起。”

奶奶并不是十全十美,她横起来像个泼妇,村里人都这么说。不过我知道她是为了保护家人。她信佛,初一十五,逢年过节,送灶王爷,拜观音,她样样都做。她吃猪肉,羊不吃,牛不吃,自己养了很多鸡,都给儿女们带到外面吃了。路上遇到蛇,她也不让我去踩。她心地善良,这是我成长时期受到的最好的教育。

而我妈呢?她勤快,特别勤快,放假还要打零工。但她舍不得,爱贪小便宜,受不得一点委屈,受迫害妄想症。她在我面前爱讲哪个对她好,哪个对她不好。喜欢评论周围人,爱攀比,爱虚荣。我妈的这点缺点,在她生活的圈子里,人人都有。甚至奶奶也有,只是奶奶不会念这些。我大部分时间和奶奶在一起,忽然和我妈在一起,她一开始念这些,我就头疼,不想听。不过她有一句话我爱听,她说:“这个世上,勤快的人是饿不到的。”

我妈到了更年期,隔三差五跟我打电话套近乎,我不习惯。我希望她喊我名字,不要称呼我为儿子,QQ时不要写X儿,微信更不要弹视频。她越是这样做,我越是不自在。我真的没有办法,这种感觉就像和一个不喜欢的女孩子谈恋爱,很难受。我妈不能理解我什么不能和她亲近一点。我知道我没办法解释清楚。我爸有时候闲得无聊,电话里本来聊得好好的,忽然提一句:“你小时候那些阴影,为什么不能忘记呢?”这种情况,我铁定要骂人的。我爸被我凶过一次,就会很有自知之明的很久不给我打电话。我自己做得很差劲,我心里都明白。我只能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希望将来有能力亲手养大自己的孩子。

我爸爸让我忘记的童年阴影是没有安全感。他大概不会懂一个孩子躲在被子里偷偷想父母是什么心情,他大概不会懂一个孩子趴在窗台上看着别人家过端午节的心情,他大概不会懂一个孩子每长大一岁,跑到空旷的操场,痛苦流涕的心情。他大概不会懂一个孩子和老人家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外面猫头鹰叫,这个孩子拼命担心奶奶要离开他的心情。

一个孩子,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和一个人的亲近。一个大人,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呢?我想还是和一个人的亲近。就像林家乐和泰莉之间那样的信任和亲近。

 5 ) 日子就是这样缓缓过去,我们也就这样长大

首先,必须承认,我也是跟风的人,如果不是金马奖上面《爸妈不在家》成为最大黑马,一举拿下最佳女配,最佳新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影片,四座金马奖座,这部在我每周搭公车都能看到宣传海报的电影,我是不会去电影院看的..一来是对于新加坡电影的没信心,二来是从那个海报还真看不出来讲的是什么,更何况我又穷….

不过,在金马奖的当晚,我就去搜了本地电影院的放映场次,8月底上映的,这都三个月了,本来以为已经下线了,惊喜地发现竟然还有,只不过三家比较旧的电影院,每天只有下午一场,等到我周一考完试,打算买票看的时候,场次已经加到每日4场,而且换了大的放映厅,看来,跟风的不只是我啊,电影院也是这样!!

-----------废话不说了,来说说电影--------------------------------------------

看完电影的第一感觉,有点像《桃姐》,也是同样的讲述了佣人与家里的小孩之间的感情,桃姐是选取了佣人桃姐老年的生活来讲述的,而《爸妈不在家》中是一个9岁小孩和菲律宾女佣之间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展示了爸妈之间,爸妈与女佣之间,面对金融风暴,一个三口,即将四口家庭的变化,台词寥寥,却恰到好处。

怀孕的母亲,淘气的孩子,工作遭遇不顺利的父亲,这个时候,家里来了女佣。故事从这里开始。金融风暴来袭,父亲炒股失败,后失业,母亲即将临盆,又被骗,小孩在学校打架,被勒令退学,家庭陷入经济危机,女佣请不起,故事从这里结束。

小孩与女佣:从最初的抗拒到和解,女佣Terry用她的方式教育他,逐渐成了他最信赖的人,甚至因为别的同学诋毁Terry而在学校打架,以至于大庭广总之下被打屁股了(真好奇现在坡国的学校还有这么惩罚没?)。家庭陷入经济危机,女佣Terry要离开了,小孩难过,在Terry临走的时候剪下她的一缕头发。

那段小孩狂骑自行车去买乐透的场景给我印象很深,一个9岁的小孩,在面对即将要失去自己珍视的东西的时候,他的努力是如此的拼命,虽然结果是徒劳,但是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这些,有些人,有些事总会离我们而去,而心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变得坚硬起来,并且被赋予一个好听的名字,“成熟”。

父母,女佣之间: 父亲失业,戒了多年的烟又重新抽起来,深夜独自坐在家门口的楼道里抽烟,正好被女佣看到,一句“不要告诉妈妈”已经包含了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的所有的深沉。失业的事情最终无法隐瞒,又遇上母亲被骗,父亲就那样躺在母亲的大腿上,缓缓的说着自己没工作的事情,母亲轻轻一句“我在等你告诉我”, 不言自明的理解,看穿却不拆穿,大概夫妻间的相处之道就是这样子的吧。母亲在厕所找到烟头,以为女佣偷偷抽烟,质问女佣,女佣又去问孩子,其实一切都只是小孩子的好奇心驱使,Terry的一句,“你还嫌你家庭的问题不够多啊”,原来在一个家庭中,看的最清楚的往往是外人。Terry 要离开的时候,母亲送了个小礼物,打开之后,竟是女佣偷偷用过的母亲的口红,母亲笑笑,没有多说什么,一切不言自明,有些话不说出口,其实彼此都懂得。

父母孩子之间:电影一开始就是小孩在学校闯祸,母亲被叫到学校,也因此才有了女佣的进门。妈妈对孩子总是严厉多过慈爱,小孩生日的时候,主动要和女佣拍照,还把这张合影贴在墙上,母亲暗暗吃醋,在小孩又一次被校长打电话叫家长的时候,母亲终于对女佣发飙,“I’m his mother, not you.” 吃醋的母亲,看到孩子和女佣的感情好过跟自己,可是自己却无法空出时间陪伴孩子,这是要工作的母亲们都要面对的困境吧。父亲在儿子生日的时候送上的鸡就更加体现了爸爸内敛的爱,之前心情不好一怒之下摔了儿子的电子宠物,在儿子生日的时候又作为补偿,送了真的鸡给儿子,虽然鸡的下场还是被他们一家吃了,但是还有最后一只留着,也给小孩更多的念想。他终究是要长大,自己面对很多事情,而且家庭遭遇经济危机,将来的生活可能更加艰难,不过有过陪伴,经历过失去的小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淘气的孩子,他已经学会珍惜。

电影也很好的关注了女佣本身,比如Terry的家庭,手上的割腕痕迹,打电话中透出的家庭困境,每个人也都是被生活所迫,没有人的生活是轻松的。

好玩的是,虽然故事平平淡淡,但是中间穿插了很多坡式幽默,彩票的梗用了好多次,每次都效果奇好,还有各种坡式英文,实在是深得Singlish的精髓~

看过之后我一直在想,是所有的城市都是这样吗,城市发展,家庭的感情却变得淡漠,一个家庭,三口人,其实他们往往有且只有一家三口,困顿迷惘都是要一家人相互扶持,没有其他人可以依靠。还好,新生命总是能带来新希望的。

故事就是这样简单,一段时间,家里来了女佣后来又走了,妈妈生了小孩,爸爸没了工作,小孩在学校被罚,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发生的事情,可能发生在任何人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故事,只是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不在意这些日子的流走,回过头看,才发现原来我们也就这样慢慢长大了.....

 6 ) A诺A诺。

距离上一篇写的东西,可能也有好几年了吧。

看书看电影都甚少时间为之,光阴已不再只是白驹过隙这么简单文艺,应该要用快刀斩乱麻搭乘火箭突突突出地球这般粗暴爽快。

时间已经等不及你慢慢思考起因经过,观赏花开花落,就残酷的把一切都掠走。我已经回不到从前,那般时光还可以喊着青春不息的口号,有着青春无悔的梦想。

耐心看完爸妈不在家。也是淡淡的,好像回到了二十出头坐在图书馆的角落看《一一》的旧时光。

已经没有想要落泪的冲动,但是不经意还是抹到了眼角的一些湿润。

只是看到孩童,孤单的背影,期盼的眼神。看到男人,残酷的失业,亲友的忽略。看到女人,生活的艰难,时而呆滞的瞳孔。

在这个幸福与金钱划等号的时代,是幸运还是不幸?衡量事物的标准皆为统一,生活被压榨的只是为了生活,忙碌只是为了温饱,时间被挥霍,用于打电话发微信刷朋友圈,吃饭喝茶聊天。有人愿意停下来陪老人走路,与孩子学步么?愿意放弃电脑桌游与书为伴,与自然相拥么?

觥筹交错,用金钱和世俗勾勒出来的社会,新闻说的都是肥皂泡沫,买卖的都是灵魂悲剧,被操纵的只是一具具行尸走肉。孩子变得乖戾敏感,他们懂得越来越多,但是快乐越来越少,或者很容易撷取,但是更容易失去。获得与陨灭,在这个时代里居然变得如此相得益彰。

我想起旧时光里,看一一,哭的不能自己的那个自己。

 短评

狮城杨德昌。在对人物的刻画,情绪的把握以及危机下的暗涌的描写等方面,三十岁不到的陈哲艺已然有了一代宗师的影子。其实家庭片有些元素是如出一辙的,菲佣让人想到《细路祥》,母亲角色信仰的缺失(宗教或成功学)则对应《一一》,事业不如意的父亲角色也有NJ的影子。

4分钟前
  • Mr.Graceless
  • 推荐

小男孩和保姆全是手持跟拍,爸妈的镜头大多是固定机位。镜头设计很精巧。“我讨厌看得到笔触,我一边在要求精准,一边把这个精准抹掉。”但有些东西真是抹不掉。

9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整个家里只有女佣知道“你还嫌你们家的问题还不够多吗”。

1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是母亲,是姐姐,更是情人。所以转变才在浴室,性的暗示。不过相比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亲情这条线反而在其次了。关于一次曾经的回忆。三星半

1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女佣丢掉晾衣杆-邻居跳楼自杀-母亲打辞退信-父亲求职失败四个连续镜头印象很深。开入死胡同的车知道转向,生活却没那么容易继续向前,[希望在于自己]的话是不假的,留下的最后一只鸡和新生的baby算是给电影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

16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金融危机时我正和家乐一般年纪,影片细节做得格外出色,就算发生在东南亚小小的新加坡,许多地方我都感同身受。导演想说的既有社会的大环境,也有家庭内部的小情感,虽然感觉由于冲突较少各处都没有挖至最深,但谁的生活会每天都那么抓马呢?演员们很棒

2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转场有点问题,只是因为剧情太平淡所以负负得正,看上去不明显。作为处女作节奏很不错。“Your hair is very臭”,新加坡的中英混杂is very有趣,这个film让我眼界大open,以后多find几个狮城人talk一下。

25分钟前
  • 小A
  • 还行

七八成的新加坡片都在贩卖新加坡式华语(英语)笑料,难得看到一部比较扎实沉稳的中产阶级家庭题材,其中不乏细腻、敏感和锋利之处。世间并非只有桃姐情,萍水相逢,亦有动人之处

2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渗透到纹理的地气让这部带着自传痕迹的电影让人毫无自恋的感觉,反而跟着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一起在经融危机的大潮里扑腾挣扎。可惜就如台词一样,there is no room for God,温情也把更尖刻的批评挤压掉了。

31分钟前
  • 猪头叶君
  • 推荐

作为处女长片相当的从容。

36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爸媽不在家?爸媽一直在家,可是,走進家樂生活的到底還不是他們。。。

39分钟前
  • Xiao Xuan
  • 力荐

1997年经济危机背景下,新加坡中产阶级家庭的挣扎,及淘气男孩与菲律宾女佣Terry的相处。雇佣关系中有冷酷,混杂温情,冷峻丰富,有杨德昌《恐怖分子》、《一一》感(妈妈有点像金燕玲)。怀旧道具细节:BP机、电子鸡、随身听、王杰《一场游戏一场梦》。电影来自陈哲艺亲身经历,Terry在他家工作八年…

41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不确定值不值得金摄像机,但的确是部惊喜佳作。一个普通家庭遭遇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故事,压抑无奈但却不悲不哀,反而满是小幽默和人情味,在绝境中寻找乐观和希望。更优秀的是这样一个本土故事居然能穿破时代和文化隔阂,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被感动到。

4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电影院里拉个片。最好看的是:爸爸扔了他的电子宠物,买了一箱真鸡回家。

46分钟前
  • 次非
  • 推荐

还蛮不错的啊,怪不得李安会喜欢,其实有点像台湾电影。讲了家庭,但更重要的其实是讲一个有灵魂的小孩跟这个世界的关系。

49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作為處女作,這是今天看完幾部入選金馬最佳影片裡最愛的一部。導演不高明卻很聰明地摒棄了所謂個人美學,不疾不徐又充滿了真誠,除了道出了自己的人生故事,還帶出了國族、階級、經濟、教育、社會各種問題,不過火,很溫暖。我也在裡頭回憶了很多自己的回憶,很美好的電影。

50分钟前
  • 雨果
  • 推荐

头一次在影院里看新加坡电影,片子节奏控制的很好,摄影流畅选取的角度巧妙,真实,揭示但是有所控制的。

52分钟前
  • 巫眠
  • 推荐

有些缺陷,个人觉得最大问题是金融危机这条线超越了菲佣与男孩关系这条线(菲佣与男孩的关系后段发展变弱,金融危机这条线却逐场加强)。但不妨碍这仍是一部好电影,尤以处女作而言,其中使用的一些技巧尤其成熟。我没看过《郊游》,但与金马另外几部最佳电影比,我觉得这个赛果很公平合理

53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拍得太暧昧了。害我觉得女仆和小主要不伦。

57分钟前
  • Mia
  • 还行

故事很平常,张力很强大。影片散发着浓浓的戛纳范儿,信手拈来,自然流淌,水到渠成,捕捉不经意的细节,反观内心汹涌的情绪。与此同时,导演又极其克制地掌控着叙事的节奏,保证了影片从始至终的连贯平衡。许家乐,一个孩童,奉献了超越年纪的高质量演出!

58分钟前
  • 麦兜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