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

HD中字

主演:耶日·斯图尔,莫格莎塔·札柯夫斯卡,艾娃·珀卡斯,斯特凡·希泽斯基,耶日·诺瓦克,塔德乌什·布拉德茨基,马雷克·利特夫卡,博古斯瓦夫·索布丘克,克日什托夫·扎努西,安杰伊·尤加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7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影迷 剧照 NO.1影迷 剧照 NO.2影迷 剧照 NO.3影迷 剧照 NO.4影迷 剧照 NO.5影迷 剧照 NO.6影迷 剧照 NO.13影迷 剧照 NO.14影迷 剧照 NO.15影迷 剧照 NO.16影迷 剧照 NO.17影迷 剧照 NO.18影迷 剧照 NO.19影迷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对电影的思考


这是基斯洛夫斯基早年的电影,可是从中已经可以感受到《十诫》中的思考。
片子的立意简单而直率——关于真实的含义和思考。

女儿将要诞生,男主人公用两个月工资买了台小摄影机,他的生活也变得不同寻常起来。
厂长请他把25年厂庆拍下来,随后这个记录片还参加了影展,还获了奖。
无心插的柳却令他第一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他的心中有些东西萌芽或者复活起来。
厂长也愿意资助他拍些东西,但要获得同意。
可是他有自己的想法,他只想拍那些自己感受到并想记录下的东西。
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拍摄,熟悉有关电影的一切,还请名导来座谈。
电视台也很快播出他所拍摄的片子,一切似乎都那么的顺,他自己都来不及思考。
忽然老婆无法忍受他对电影的热爱,离他而去,因为她只想要平静的生活。
厂里也因为他播出的片子受到影响,可能会关门。
他开始思考,究竟自己在干什么?
自己的片子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可以扮演、能够扮演什么角色?

据说拍完此片后基大导演说了类似这么一句话:记录片死了。这感觉就如尼采说:上帝死了。当时还不是大师的基斯洛夫斯基,用这样一部真实而亲切得引发观众对电影乃至对生活本身作思考的片子,告诉所有人,原来电影还能这么拍...

 2 ) 影迷628

在七十年代末社会主义的波兰,工厂采购员菲腊买了一个胶片机拍摄刚刚出生的女儿。厂长让他拍厂里的纪念晚会,结果得了业余影人奖。这让菲腊更投入于电影,为此他的妻子并不开心。老板左右了菲腊的影片创作,这让他很难受,菲腊瞒着老板和电视台的人联络,他的导演生涯逐渐上了轨道,妻子离开了他,公司的史哥也离开了,菲腊毁掉了自己拍的菲林。

一个因为电影而成长中的男人

 3 ) 痴迷者的生活——《影迷》观感

    有时候,一个人痴迷一样东西往往源于很普通的原因,就如电影《影迷》中的菲利普,当他的女儿降生时,为了记录女儿的成长,他买了一部摄影机,就此与电影拍摄结缘,之后他享受着拍摄的快乐,也承担着拍摄给他带来的种种苦恼。这部大师导演,基希洛夫斯基早期的作品展现了一个普通工人陷入一种对电影拍摄的痴迷后,在自己游刃有余的电影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的欢乐,心酸,与无奈。
    相信每一个曾经痴迷于一项爱好的人都多少能够体会菲利普的生活,当你喜欢一样东西,一件事时,它对你的意义已经往往不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简单,它甚至就是生活本身。而正因为它是你的爱好,所以也就注定了你不可能全身心的去投入到其中,因为“爱好”往往意味着“业余”,它不是你的职业,而我们却不得不把太多时间投入到经常是你不喜爱的工作上去。菲利普只是个工厂物资部门的员工,它的本职工作就是去为工厂采集物料,相信这不是一个会令人热爱的工作,而电影,准确的说拍摄电影则是他喜爱的事。痴迷者经常会面对他的痴迷物和现实世界的冲突,当他从痴迷之事中得到更大的快乐时,现实的平淡往往会更令他不满,进而更多的去在痴迷物上寻求快感。菲利普在拍摄电影的时候得到了莫大的快慰,他可以拿起摄影机拍摄他想拍的事物,他可以以自己的视角去诠释他周遭的世界,可以说他就是他的摄影机镜头中的世界的国王,在他的电影国度里他是主宰。同时,菲利普不得不面对现实,他对拍摄电影的痴迷使他无意间忽略了他事实上深爱的妻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痴迷于一项爱好的人与家人的冲突,深感受到伤害的妻子离他而去。他还要面对那位厂长,这部波兰电影中的国营厂的厂长形象想必是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了,菲利普拍摄电影前都要向他提交概要,厂长还要经常干涉他的拍摄,同时由于菲利普的拍摄,厂长甚至要打击报复一些人,正如片中菲利普和一位有名导演聊天时那位导演说的,“我们都要受制于人”。这部影片并没有着力去反映政治的一面,但是在生活的点滴中,那时的社会现实还是得以自然的表现。
    在片末,不堪压力的菲利普毁掉了自己拍摄的一部新片,颓废的躺在家中,但是最后他还是举起摄像机,毕竟,一个人无法这么容易的割舍掉他热爱的事业。我想,因为热爱,才会痴迷,这样我们才会自由的去从事这件事,每一个痴迷者都很享受那种自由的感觉。而在现实中他们是不自由的,他们要去从事那些他们不喜欢的事业,去与他们不喜欢的人交往。能有几人可以洒脱自由的去从事自己痴迷的事业,太多人无奈的甘于现实之中,去从事他人眼中的“正业”,而从事自己心中痴迷的“正业”时,则成了“不务正业”,这样的错位是很多理想主义者的无奈,也多少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生活的无奈。菲利普不得不面对现实,面对爱人的愤怒,面对厂长的刁难,但是他享受着拍摄电影的快乐,同时他给其他人带去了许多快乐,像那个残疾的在厂里工作了25年的工人,他对这个工人的记录令这位老工人无比快乐,还有和他一起从事拍摄的电影爱好者们,现实的枯燥也令他们需要一个快乐的栖息地,在那个僵化的年代,在那个僵化的工厂里,一群人一起拍摄着电影,编织着梦想。总的来看,这部电影尽管表现了一种现实和梦想的冲突,但是冲突并不激烈,片中菲利普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而他的妻子尽管一时离他而去,但是看完片子后总让我觉得她会回到菲利普身边。甚至那个厂长也显得不是那么可恶,他在一定的容忍度下也支持着菲利普的拍摄。这是部关于生活的电影,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一个小人物因为电影而伟大。生活是平凡的,但是平凡中有伟大,有奇迹,也有无奈,也有痛苦。菲利普通过电影去展现日常的生活,而他日常的生活也由基希洛夫斯为我们展现。
    如果你曾经痴迷过什么,那么我想这部《影迷》一定会激起你的共鸣,你或许也曾经如菲利普一般,因为一项痴迷的爱好而使枯燥的生活顿时充满了色彩,使平淡的人生顿时显现了意义。痴迷者在自己的世界里快乐,同时要面对现实的冲击,有人会选择向现实妥协,有人会选择折中的道路,也有人义无反顾的走上了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的追逐之路。不管怎样的选择,痴迷者都曾经享受了发现自己真正所爱时那一刻的快乐和激动,曾为所爱痴迷,对于我们普通人――这已足够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088450.html

 4 ) 纵然你是天才,也终归尘土。

因为我没有钱,不是说我身无分文——有体面的工作,中上等水平的收入,高等学历,姣好外表,有存款,住在某城市最体面的地方——可是我没有钱,没有足够让我变得自由的钱。

这本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可悲的地方是,我还有才华,有理想。

这一次我因为嫉妒他人——那种有钱有才又有自由的人——再次卑贱的恼怒。

比如玩弄一只猫,我精疲力竭,而她安然优雅的随处跳跃。

所以,我就漫不经心的看着这部电影,一次记录,我完全没有准备的同自己进行了交谈。

如果你是天才,你是一个艺术家。你将是痛苦的。因为你随时要为那些迷狂,那些维持你天才思维和行为的成分而分裂,即便是遵循自己,也有背离的时候。

如果你是天才,你从未想要当一个艺术家。你也将是痛苦的。因为你那些不属于普通生活的地方将不被理解,不被认可。而你也将在日常生活与天才天分的天平上游走,随时会跌落。

就好比这部电影中的菲利浦莫斯,他是一位普通的工人或者职员,有一个普通的妻子,普通的家庭,普通的朋友,普通的上司。他一直过一种普通的生活。我说普通,是一种平常,没有什么异常,是一种可以被理解的,即便是这种生活圈里的人各有不同性格和不同背景的平常。而他因机缘,仅仅是因为想记录,拿起了他的摄像机,想要记录他初生的女儿。

其实,生活在这里,还是生活,只不过是透过了摄像机的生活,他只是用他一如既往的眼光来记录,作为一个普通人。

艺术家也是普通人,有普通的需求。

而我们的主角,就在于他在普通需求之上,还有对彼岸的想象。宁静生活或许是开始所追求的,而对彼岸的想象让生活永远不能平静。

他的妻子在此岸,开始菲利普同他的妻子站在同一个地方,他想过去,而她不愿意。

你选择成为一个天才还是不选?

在这种矛盾中,影片给我们展示的逻辑如下:

他因为是好人,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同时,他因为是天才,几乎可以触碰他想要的彼岸,几乎成名。而导演意图让我们看到一种分裂的痛苦与折磨,意图让我们看到一种矛盾。

我们且不去讨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我现在就在说天才与常人,没有明显分割,如若分割,天才会彻底疯狂,会用纯粹的行为追求一种纯粹的彼岸,而这个彼岸究竟是什么,常人不会知道,天才更不会知道。

可是彼岸的意义就在于无法抵达,就在于你在此岸,就在于你的缺乏,最后,怎样?这位有艺术天分的普通人把镜头对准了自己,接下来还有生活在等待他。所以电影被定名《影迷》,Amator,热爱者,追求者,对某一目标有强烈热情者,同时,还还是一个外行。

我不关心接下来他是过什么样的生活,如何在他的艺术天分和常人之中游走,因为生活都是一样的。我只是尴尬,再次发怒,用最粗俗的语言和行为展示自己或许存在的不一样的成分。

很多人都如此。以为会有不同。


好吧,我承认了你的才华与敏锐,你将会有怎样的作品,而最后我们还是在生
活。

或许,我们是为我们身上所存在的天才成分所累。同菲利普一样,连累自己,连累他人。

百分百的意念,过犹不及。

 5 ) 向纪录片大师致敬!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为了纪录女儿的成长买了摄像机,却误打误撞成为纪录片大师。对拍摄纪录片的痴迷使他忽略了挚爱的妻子,至使妻子离他而去,而他在拍摄过程中也遇到的种种挫折与磨难。最终,巨大压力下的菲利普将自己的纪录片新作毁坏,但对拍摄的热爱使他最终又拿起了摄像机。
          好的纪录片大师所付出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曾看过一个片子是纪录一个人拍摄纪录片的过程,感动之极。片中主人公也如是,是尊循自己的本心,真事纪录一段事实,还是粉饰太平,人人尽满意。在成名与道义的漩涡中苦苦挣扎的主人公还是做出了抉择!希望每个真实纪录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人能够得到尊重!

 6 ) 生活的赌注

碌碌而平淡的三十多年,虽不值得夸耀但足以令人知足的生活,在我目力所及的世界里,大部分人都如此存在。努力或并不努力的挣扎所拉开的差距,用上帝视角来看微不足道。那么,人与蚂蚁的区别是什么?

曾经思考过自己存在的意义并为之而怅惘过,这大约是唯一的区别了。实际上,世界上很多人跟蚂蚁没有区别。

除了爱情,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是文艺作品另一个永恒的主题。

对男主来说,他或许思考过活着的意义,但毫无办法,直到摄影机渐渐嵌入他的生活。

摄影机给他展开了一个赌局,一个跃出人群的机会。像一根从天上垂下的绳子,要不要去抓住就是一场赌局。对于一个已过而立,拙于社交的男人,这样的诱惑太大了。获奖是一次,邻居观看逝去母亲的影像是另一次,这种由外而内的触动让他无法拒绝上帝的绳索。

常常可以听到告诫,要平衡理想与现实,但这就像要你去兼得鱼和熊掌,道理都懂,做到很难。而艺术的偏执的特点往往排斥这种平衡。

于是,妻离女散,领导打压,苦其心志,磨其筋骨,剧情自然而然。

电影没有以男主功成名就或穷困潦倒结束,这两种结果,都算不得意外。甚至他去接回妻子,继续平淡的生活也不意外。个人的境遇都已经无数次被前人演绎。所以把摄影机对准自己,欲言又止的时候停止全篇是最好的选择。

而电影的名字叫《影迷》,我更偏向理解为:你为你所热爱的事物付出一切,常常到最后仍是旁观者。你控制不了色子的点数,其实你连摇色子的机会都没有。

 短评

到最终画面结束 对我来说几乎是部以日常生活为背景的恐怖片 胶片在机器中运作的小小噪声不停这个噩梦就没有醒来//甚至不需要生活在一起的人的理解 仅仅是忍让都极为珍贵 他们不会明白在他们眼中偏离了正轨而在本人心中逐渐进入轨道的这种偏差美妙在哪 从这部影片来说 妻子记得的是日常记录 老板需要的是工厂宣传 理论者看到的是能够解释的影像 或许同事体验的是嘉奖的获得 而莫兹认定的是影像的真实//也许可以绝对地说 很少有人能真正抗住镜头 扮演角色至少比扮演自己要来得轻松些许 可信的虚假是人类自然的自我保护//人需要自怜以自持//“木乃伊情节”与“电影眼睛派”与“纪实性本质”

6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影像保留了已故之人的生动模样,留存一份记忆;影像记录了工人的工作轨迹,呈现一份观点。主角从拍女儿、拍朋友、拍工厂到拍社会,客体越来越宏大,同时也是背离初衷越来越远,疑惑丛生,最后拍起了自己,这是一次自己与电影直接的对话。

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不是不喜欢平静安稳的生活,而是在那生活之上,你还应该去热爱或追求点什么——包括电影在内等艺术形式,能给予人类另外一双眼睛,更加真诚、善良和客观地看待周围事物。

11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基早期的电影,自然没有后来的圆润纯熟,开片就可看出剪辑的迅速和粗糙,但是这无损于整个故事的叙述,不由让人生发赞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真是叙述的艺术!真棒!

15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最感动的一幕还是,当他把给朋友妈妈拍的东西回放给朋友时(朋友的妈妈已经去世),朋友说了一句:“谢谢”。影像的力量如此简单。谢谢电影。

16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在开始拍长片前基氏本人就是拍工厂纪录短片出身,难怪有那么多细节很真实,而且不仅有之后变成文艺青年束手无策的自怜雏形(最后把镜头对准了自己),还有后作中少见的揶揄和讽刺。当然最喜欢的还是那个看着很像斯科塞斯的男青年哈哈,在影展大骂片子都是垃圾,回头就被电视台收了去...

2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当有了新的希望,谁还会固守以前的生活。

23分钟前
  • 阿尔法
  • 力荐

主角翻看电影书,画面特意停留在Ken Loach的“Kes”,记得某文介绍基大师,基耶便一直提到对“kes”的厚爱,果不其然。

24分钟前
  • 37°2
  • 推荐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自己的书中写道"电影意味着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意味着严寒、大雨、泥泞以及举着笨重的灯……别的东西,包括你的家庭、感情和私生活都是第二位的。"他一直在寻找电影的意义,正如影片中那样。电影是人的第二重生命,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时光,透过镜头有了忧伤,有了情感,那些离别变得隽永。

2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电影里大概有一些基耶斯洛夫斯基自身的经历在里面,吐槽了电影工作者的诸多无奈以及对电影本身意义的思考。

29分钟前
  • Don't Panic!
  • 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电影对主角家庭、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影迷和电影人会感同身受吧。理想面对现实如同鸡蛋磕碰石头,蛋壳破裂,依旧纯洁。邻居看见去世母亲的影像,电影是如此美好而伟大。朋友的原谅和理解让人动容。主角拿起摄影机面对自己,正如导演在进行自我审视,对电影深沉的热爱融化在忧伤中

30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确定了基耶斯洛夫斯基会是我之后不断回看的大师导演,他总是能把现代性的反思和醇厚的诗意糅合得恰到好处,而这部作品所完成的对生活的撬动,是我在去年那帮华语青年导演的元电影里完全看不到的。绝不只是迷影主题而已,视点从始至终跟随着男主角,我们从他投入的拍摄中感到了一种生命的激情,以至于同样忘记了现实时间的流转:驾驶灵车的不再是朋友,心爱的妻子也决绝离开。结尾他将摄影机朝向自己,对镜诉说的动作其实也是向全体影迷提问:电影是帮了我,还是害了我?平庸人生与光荣梦想之间,真的是如此不可调和的吗?

31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然后我爱上你这便是物证』

34分钟前
  • Paktin
  • 还行

电影人的困境与挣扎,更深是对该身份的反思。因为亲人不理解、周围嘲笑,因为资金困难、权力压迫,因为引发的连锁效应,你是不是忘记拍电影原初的激情了?最终,与周遭与生活达成假象的和解。刘小枫说:“自由的叙事伦理学激发个人的道德反省。” 弄清道德困境不等于解决道德问题。扎努西好帅。

36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细节很有真实感。政治上的软化处理,但暗藏恐怖。运镜如主人公般规矩,比其巅峰作品要差是明显的。

40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基耶夫洛夫斯基着力点永远不是生活的两极,而是普通人,普通之境遇,以及无法摆脱的生活困境。这种困境可能来源于体制,可能来源于亲情。生活在这个框中,挣扎过程即是生活本身。矛盾迫使我们反躬自问,在冲突中缓解,并走向下一个冲突。

44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生活好可比搞艺术难多了,凡事保持初衷难上加难。应该有很多基氏创作时遇到各种困难的写照,也是他从拍摄纪录片到剧情片的转折,爱好事业家庭的平衡点不好找,但他迷影的时候真的很可爱,还有年轻时酷帅的扎努西。而结尾的自拍又把我是谁该去哪做什么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来探讨影像和现实关系的这一终极命题,至少人没了还可以在胶片里活着。资料馆波兰影展修复版。2021北影节重看。

45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基耶斯洛夫斯基拍这部电影的时候38岁,片中主角30岁。而立之年歪打正着迷上拍纪录片,男主角在艺术和家庭以及各种阻挠中的周旋,结尾面对镜头回忆一年前的平静生活因为突然闯入的对电影的热情而不复存在。影像的维度跨越生死;平静的生活固然好,但有时候会找到生命中更重要的事情。其实本片的译名不太准确,官方英文片名Camera Buff,是(拍)电影迷,不是(看)电影迷。这是基耶写给电影事业的情书,同样的所有爱好者/从业者也都深有体会。

48分钟前
  • xkan
  • 力荐

我实在是受不了了,这种片子怎么就能那么闷,我实在也看不出里边饱含基老的热情。他是因为爱拍/看电影才买的摄影机吗?不是!所以再讨论也和众生不同。我喜欢他说拍片找到了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看完我对自己的现状却感到了惶恐…

52分钟前
  • Mmm
  • 还行

修复版放映,从这部电影的角度来看,影像是对现实的抽离与检视,而并非对现实的再现,主角因为痴迷于影像而耽误了生活并由此走向迷失,反思过后将镜头对准自己也就意味着他终于开始正视生活,基氏利用主角身份作为创造化学反应的装置,使得本片在探讨影像与现实的关系同时,也成为拍摄者对自身的检视

57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