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2015

HD

主演:玛克辛·皮克,约翰·斯拉普内尔,Barbara Marte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哈姆雷特2015 剧照 NO.1哈姆雷特2015 剧照 NO.2哈姆雷特2015 剧照 NO.3哈姆雷特2015 剧照 NO.4哈姆雷特2015 剧照 NO.5哈姆雷特2015 剧照 NO.6哈姆雷特2015 剧照 NO.13哈姆雷特2015 剧照 NO.14哈姆雷特2015 剧照 NO.15哈姆雷特2015 剧照 NO.16哈姆雷特2015 剧照 NO.17哈姆雷特2015 剧照 NO.18哈姆雷特2015 剧照 NO.19哈姆雷特2015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Farce

《哈姆雷特》的开头本是守城的卫士Bernardo,Francisco,Marcellus和霍拉旭的对话。然而在卷福版的《哈姆雷特》中,那句著名的“who's there”成了坐在地上,颓废地播放黑胶唱片的卷福的开场白。随即“unfold himself”的是一个龙纹身、穿优衣库衬衫,戴黑框眼镜,背着时尚的卡其书包的霍拉旭。霍拉旭刚回到丹麦,哈姆雷特就迫不及待地向他说了第三幕的抒情告白:“since my soul has become the mistress of her choice, she hath selected thee for herself ”,然而霍拉旭却打断了这段表白,夺门而去。看到这里,我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到了第三幕,哈姆雷特试图重新把这段说完,结果这个霍拉旭西嫌太肉麻,说,你说了太多这样的话了。 在第一幕第五场,哈姆雷特看到父亲的鬼魂后,对霍拉旭说,“Horatio, there is more in heaven and hell than in your philosophy”。这句话中包含着很多重要的东西。信仰是阻碍哈姆雷特按照鬼魂的指令向叔父寻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以及霍拉旭是一个斯多葛式的人物,不信鬼神,“As one, in suffering all ,that suffers nothing"(3.2 line 65)。但是在卷福版中,这句话居然变成了“there is more in heaven and hell than in our philosophy”。导演做这样的改动,是想表明哈姆雷特也是一个生活在后现代,没有信仰的王子吗?这里就涉及了这版改编一个突出的问题。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哈姆雷特的悲剧是否还存在?如果是的话,我们如何诠释它,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和内涵。伊格尔顿说,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在历史中能保持它的地位,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解读它们。我们有19世纪心理分析派的哈姆雷特,有20世纪存在主义、俄狄浦斯情结的哈姆雷特,以及不能摆脱天主教困扰的新教哈姆雷特。这些解读哈姆雷特困境的方式,解释力和深度或许不一;但是我并没有看出今天所看到的舞台剧录像中包含了导演在这方面的任何努力。导演和演员并不在意,在哈姆雷特所面临的残酷、野蛮的世界中,生活何以可能。相反,整个演出都在封闭的,温顺的庄园式布景中进行,哈姆雷特在装疯的时候甚至穿上了鲜艳的卫兵服装,在玩具城堡中玩起了cosplay。 不能理解此剧中哈姆雷特的心不在焉,就跟不能理解奥菲利亚的疯癫,霍拉旭的玩世不恭一样,以至于最后当霍拉旭说“我更像是一个罗马人”的时候,一种天雷滚滚的感觉涌上心头。一个摆脱所有神圣之物和现实政治的羁绊的哈姆雷特,那段文艺复兴式的对人的礼赞,在他口中有何庄重可言?“生存还是毁灭”对他又算得上什么问题呢?他真的体会到了命运的无常、乾坤的颠倒和周围世界的绝望吗? 《哈姆雷特》的长度是它几乎不太可能被完整地演出。但是此剧导演省略的,都是一些重要的内容。第三幕第二场哈姆雷特试探叔父的捕鼠器,由哑剧和正剧组成。哑剧的内容再现了克劳狄斯杀害国王,娶王后的经过,正剧是贡扎果之死,贡扎果公爵被他的侄子毒杀。按照Alfred Molin的解释,捕鼠器有个颇为复杂的构造,哑剧先引起克劳狄斯的警觉;正剧则最后揭晓,杀人凶手是公爵的侄子,暗含哈姆雷特要杀害叔父的威胁。由于克劳狄斯沉浸于自己的罪过,浑然没有发觉哈姆雷特的挑衅,而这一挑衅,群臣可能都注意到了。而正是克劳狄斯对于哈姆雷特挑衅的无动于衷暴露了他的罪行。如果他是看到剧中相似情节就坐不住了,那他的心理素质未免太差,不像是杀了人还能安享犯罪的果实。但是在这版表演中,导演删去了哑剧,以低端的方式呈现了本该是高手之间的较量。第四场,哈姆雷特杀了波洛尼厄斯之后,对母亲说,自己愿做上天的"scourge and minister",这其中包含着哈姆雷特的重要的转变:既然寸步难行,只好将自己的行动和意志交付给他所认为的天意。导演又删掉了这一句台词。此外还有哈姆雷特评价布鲁图行为的“It is so brute of him to kill a calf here”。哎,都是很重要的内容啊。 T.S Eliot在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里面写道:I am not Prince Hamlet, nor was meant to be。但是莎翁的杰作,到了我们这个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时代,哎,就真的只有被商品经济彻底征服的命运吗。鬼魂露出他身上狰狞的鳞片,聚光灯下有骷髅头被摆弄,是这些东西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而非心灵的成长,信念的困境。

 2 ) 哈姆雷特的内心

看了一些对卷福版哈姆雷特的评价,大多数人其实评价的是原著内容。很多人赞卷福的演技,我想稍微表达下自己的观点。
这部剧的布景确实很精彩也很新颖,充满了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感。可是配上演员惨不忍睹,不洋不土的现代服装,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画面的美感与人物的代入感,很不和谐。导演很想融入从现代感。可是这样强行融入现代感,反而使整部剧的逻辑显得错乱,禁不住推敲。举个简单的例子,克劳德用毒药谋害哈姆雷特之父从而当上国王,哈姆雷特被流放到英国。。。这个似乎不符合现代社会吧?
然后还想谈谈这部剧的节奏。我一直觉得这部剧的节奏与细节安排设置有些问题。前面的节奏还是平稳推进,一到哈姆雷特见到死去的父亲鬼魂时,节奏就忽然加快,然后中间的情节神进展,最后结局略显仓促。有一种让人如乘云雾,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最后再讲讲演员们的演技。卷福确实演得很好,哈姆雷特在父亲死后,克劳德宣布新婚的宴饮上那挣扎,苦痛,迷茫的内心戏很好;装疯时与奥菲利亚的对话感情也拿捏得不错,哪一种因为自己内心的矛盾而对爱情的取舍怀疑推拒演得很好,但是我还是觉得有点紧绷。我的差评想给克劳德的演员。真的不是面瘫吗?一直在享用自己先天的表情,并没有将克劳德奸猾而又惶恐的形象表现出层次感,这让我有点心累。再讲讲奥菲利亚,这个女孩在剧中完全是神经质,压抑,畏缩和懦弱的。说实话,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再加上这种不出彩的性格,并没有给我一种美丽破灭的巨大悲剧感,反而让我有一种她本来就该死的感觉,减少了那种戏剧的冲突。。。
我还是喜欢古典一点啦。

 3 ) 纯粹因为卷福演绎经典话剧觉得很难得

为了卷福才去看的!
为了卷福买了套票因为单张票没位置了,买套票的时候其实是有点纠结的,但是看在都是经典话剧的份上,还是割肉买了~
提前了一个多月买的票,满满的期待!
结果要看的那周工作忙到天昏地暗每天感觉睡眠不足,看的那天碰上了今年唯一一次周末加班,那天周六,从早上8:30加班到7:00,然后匆匆忙忙赶去旁边的剧院~晚上华丽丽地打起了瞌睡。我真的很想哭(┯_┯)挣扎着让自己清醒过来,也只是断断续续地看。打瞌睡除了本身很困很累之外,莎士比亚的华丽台词也是很催眠的(๑•́ ₃ •̀๑)
To be or not to be怎么会出现得那么早,没有一点点防备<(`^´)> 大概这句话在我们心中太过神圣,总觉得这么腻害的句子该在某个高潮出现,结果(///ˊㅿˋ///)
虽然这一次的是放映版,还是被它的效果震撼到!整个舞台、背景、道具让你感受到了满满的用心,每个场景都让你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英式宫廷宴会的华美华丽,守卫时出现鬼魂时的阴森气氛、装疯卖傻时周围变成了玩具场、惨剧发生时的凄凉,这么小的舞台场景居然可以变化如此丰满,真的很厉害。原来并不是所有舞台都是一个大背景,仅仅这么一对比,之前看的话剧就马上显得很小家子气了~
两个半小时的演出,紧奏的剧情,情绪变化,各种发疯咆哮,一口气说完大串大串用华丽辞藻堆积的台词,有些时候我连字幕都来不及看完演员已经blabla说了好几句了~跟着这么激烈的情绪走,在旁边观看的我们都觉得很累,更何况是表演者本身~演员们真的很厉害!
打瞌睡没有全身心投入地看让我觉得好遗憾( •̥́ ˍ •̀ू )但还是对这场剧很满意,觉得票买的很值!看到卷福很开心(*'▽'*)♪同时也见识到话剧原来可以做到这个程度,感受着它的给人带来的情感的冲击和享受。满足!

 4 ) 一个沦陷在英式韵律的夜晚

趁着热乎劲记录几个点

1、第一次看录制版的舞台剧,没有现场直观,有点好就是可以近距离看演员的神态。100多的票价,合理。

2、莎翁台词的韵律感太牛逼了,放在今天新说唱上就是个上古神兽级别的人物。哈姆雷特他爹出场念的是古英文,台词功底太强了,念词宛若歌唱,声入人心。

3、转场、音乐、舞美、服化皆有时下先锋戏剧的影子,特别是转场部分的设计,由演员代替工作人员,出现毫无违和感,呼吸顺畅。没有频繁的幕布切换,3个小时的剧只有一次中场休息,也就特别考验演员的能量。

4、本尼演起性格奇特的人真是绝妙,痴情的忠诚的疯癫的装傻的偏执的睿智的……多种状态信手拈来,切换自如。

再提一下录制版的好处,镜头推到卷福的面部特写,英俊的面庞,磁性的嗓音,甚至呼吸的气口都在面前,谁抵得住?

5、奥维利亚疯了那幕简直绝了,头发就像刚经历了一场龙卷风,整个魂像被抽掉,只剩一个绳在顶上牵着,到了崩溃揪心处,不停地揪手指抠指甲,这个细节处理太赞了,吹爆这个演员。

6、叔父婚礼处有几句台词特别长,韵律感也特别美,此处佩服演员的肺活量和处理台词的功底。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形容词,就是“美”!

7、哈母在看见儿子杀人那段,眼泪鼻涕一起流的,糊了一脸。见过母亲崩溃,为母崩溃的情绪刻画得入木三分,再点个赞。

8、第一幕的末尾,叔父独自一人在房中,黑沙卷入如妖魔来袭,音乐渐强,幕落。第二幕起,台上变为废墟,前后呼应,此处处理好评。

9、电影院没人鼓掌,内心已是一片雷动。

剩下的想起来再补充。

 5 ) 开到荼靡花事了

1. 缘起。下决心刷此长片,一半因为缺爷,据说当时缺爷接到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时特别高兴,因为在英国国家剧院演出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是无上殊荣。另一半因为《狮子王》。近期又重看了这个动画版的《王子复仇记》,重新审视这个故事时,内心不禁有个疑问,跟现代的悬疑、剧情、惊悚片相比,这实在是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故事,但无数导演、演员把以此为蓝本,无数次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哈姆雷特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
2. 记忆。作为一部舞台剧,它高级、华丽、暗黑、哥特。台词是原原本本的莎士比亚,那些从小在书里,在黑板上学过的经典台词,就那么不经意间,一句一句的由角色讲出。
"To be or not to be , It's the question ."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 "
在日复一日陈词滥调的背诵里,你很难想象的出,原来这句话在剧中,在角色里,是这样的语气,这样的情绪。
3. 奇特。这是年代久远的莎剧,且是宫廷戏。舞台人物却全都是现代装束,尤其是主角哈姆雷特,着装异常简单,除了必要的几幕穿了外套,其他就简简单单换了几件短袖T恤,跟舞台的精致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Part 1结束的时候,演员下场后,舞台所有门窗敞开,飞沙走石,瞬间整个舞台被黑色的碎片覆盖。我见过舞台的升降旋转,见过大型道具和灯光充满科技感的呼应,见过演员在舞台上淋暴雨,见过舞台上水里行舟,但这种飞沙走石却是第一次见,非常震撼。后面的戏,演员就是站在这黑色碎片中演完的。黑色的覆盖,不仅是一种道具的存在,它好像王权、好像尘土,拼命擦拭,却永远挥之不去。
慢动作和内心戏特别精彩。舞台整个暗下来,缺爷超长的独白常常讲到情绪大爆发,好像所有的血管、神经、肌肉、汗水都要随之炸裂。沈腾在《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也用了好多次慢动作,灯光只打做慢动作的演员,静默之中,戏剧张力却达到顶点。
4. 出戏。演员谢幕以后,缺爷说为慈善为儿童做这部戏的时候,用特别快的语速特别轻的咬字,让人瞬间出戏。对,这才是他的正常状态。但在戏中,他即便穿着印花T恤,他字正腔圆的发音说着那些艰深晦涩的台词,你丝毫不会觉得奇怪,在那个时刻,他就是哈姆雷特本人。我想,这大概就是他得到这个角色的原因吧。
5. 厚重。上字幕的时候,简简单单: Hamlet by William Shakespeare
我突然想到,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戏剧文化和人文精神看莎士比亚,而古典悲剧意在哈姆雷特。
看完以后,我好像理解到,为什么要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因为人们对这个复仇的故事,有不一样的理解。而是这个角色身上投射了太多东西,每个人好像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他让我想起了李后主,就是写“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皇帝。年少的时候养尊处优,皇室出身,受最好的教育。突然间遭受重大挫折,父亲被杀,母嫁仇人。被放逐。被所有曾经相信的亲情、友情、爱情抛弃。对他来说,复仇或是选择懦弱,结局都只有悲剧。
在他们身上,会看到人生深深的无力感。人生,不过是由我们过去的一个又一个选择叠加而成的。而每一个选择,似乎都是这种大开大合的缩小版,无非是我们在坚定和懦弱之间徘徊,有时候选择当了缩头乌龟,有时候就真的能咬住牙坚持下来。当时的坚定或懦弱,对现在的人生究竟是对是错,都是当时的自己无法预估和判断的。我们都畏惧一个未知的结果,但殊不知在那个当下,那个选择,那个即将造成无数后果的“原因”,才是最令人畏惧的。是谓之“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这也许是哈姆雷特之于每个读者的意义。
6. 荼蘼,是花开到最繁盛的样子。
而王子复仇记的故事,恰应了这一句:
开到荼靡花事了。

 6 ) 感觉导演和Horatio有仇

1. 感觉导演和Horatio有仇,相关剧情台词删了大半,把他矮化成了哈姆雷特身边毫无特点的跟班。这样一个狗腿子还能作为事件的见证者,维护哈姆雷特的名誉?他说的话谁信啊。2. Claudius从头到尾一个表情。劝解哈姆雷特时那种虚伪的诚恳、独自忏悔时的愧疚和顽固、被哈姆雷特挑衅后的怒火,全都是一个样。按说都是老演员了,应该不是演技的问题,也许这就是他对角色的理解吧。 3. Ophelia……感觉疯没疯演得都一个样。另外怎么戏里只会用“装满遗物的旅行箱”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4. 电影院里的live版开始之前有对本尼的采访,听了觉得他的回复说的都很浅,完全从自身经验出发来谈表演,有点失望。但看完之后觉得本尼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和其他角色比起来好不少。但是在角色的塑造上好像也没有什么新意。他表现的是愤怒的哈姆雷特而非忧郁踌躇的那种,但这种愤怒和Kenneth Branagh那版太过相似,只是没有后者的愤怒里近乎残忍的那一面。想了想,大概只有导演身兼哈姆雷特的演员时,才可能在角色的塑造上有较大的突破吧。

 短评

宅在家里,时间大把,就把舞剧、音乐剧、话剧看个遍吧!现在有了网络、4G、5G,许多国外著名的舞台演出都可以在家里看到,不用去剧场,对我这样的老年人来说真是大好事!搜到这个卷福(中国观众给因演出电视剧福尔摩斯而闻名世界的这位好演员起的名)2015年在英国国家剧院演出的这个新版(汉姆莱特),投到电视大屏幕上,分两天看完了它,很过瘾!据说去年中国艺术电影联盟举办的外国戏剧影院放映也有这一部,高清晰度版在影院大银幕上看,一定更好。导演最大的创造是把故事放到了现代,人物衣着、道具、环境全改为当代,舞台设计调度很有创意;演员纯正的口音,念着沙翁文采飞扬、抑扬顿挫的台词,真是个享受。豆瓣上有不少中国观众的留言,褒贬参半,读着也很有趣。我还是满喜欢和享受的。

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真是华章。那种繁复与华丽的古典美,竟能由中英文交相辉映地吞吐出来。字句当年都看过,听英伦腔轰炸几小时,还是酣畅。卷福也说,哈姆雷特适合每个演员演。而每个演员进阶时,也该在这剧中泡一回。这一版,除了雷欧提斯,基本上每个人都演得张弛有度,尤其老戏骨。克劳狄斯(竟然是权游里的塞外之王)的装束格外气派,对应《狮子王》的刀疤,倒是生动得很。卷福穿得相对嬉皮,加上那相机与枪支,整部剧渗了点怪诞的现代性进去。上半场那个仿佛魔法降临的收尾太惊艳,本就一片荒芜的下半场几乎攀不上去。三星半。

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第一次坐在平均发色252的爆满剧院里,感觉像是周围坐着上百本人生百科全书

12分钟前
  • Dueduedue
  • 推荐

英国电影 名著改编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经典 NTLive 舞台剧 威廉·莎士比亚 BenedictCumberbatch 足花了240大元看這個舞臺劇電影, 享受雙重感覺, 莎士加卷福, 電影+戲劇.....

13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舞台剧。布景美轮美奂,不知道为什么要部分现代装示人,看起来出戏十分!二缺的演技太好了!!!奥菲利亚太疯疯癫癫不喜欢,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原来演员竟然是《神夏》里演夏洛克妹妹的Sian Brooke!!!天了噜完全没认出来!!!一直还怀疑是不是Mary Elizabeth Winstead,笑死了![7.23看的]

18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力荐

舞美和卷福优秀,卷福为了演哈姆雷特应该减了不少斤。但这一版改编确实不敢恭维。复仇前的痛苦与挣扎表现得并不深刻,很多处情节衔接得也生硬。奥菲利亚的演员肢体动作太差了,看得出戏。

20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3.5 视效和舞台布景非常帮到剧情和心情,尤其喜欢上半场结束那场风暴,到下半场整个舞台上都是黑色的碎屑,泥泞般的质感太赞!演绎并没有太大惊喜,奥菲利亚不够烈,感觉还是偏向于傻白甜。奥菲利亚我还是最喜欢OKT那版。4.23@广州大剧院。字幕很多错字。

24分钟前
  • vivi
  • 推荐

#资料馆留影#“卷福”的NTLive版,加入现代化视听语言的古典话剧,的确有不一样的化学反应,而演员现代人的衣着打扮,也模糊了时空的界限。个人以为,“卷福”的哈姆雷特与饰演奥菲利亚的女主角演得最赞,其余演员也很投入。其实只要有莎翁神一样的经典剧本护航,无所谓保守或是创新,古典还是现代,无论怎么裁剪这出好戏,永远是哈姆雷特的王子复仇记,永远是人类无法摆脱的枷锁与挣扎,to be or not to be。ps 谢幕时“卷福”现身呼吁为叙利亚难民捐款,以及朗诵的那首《家园》实在感动,堪称“高光一幕”了。

28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我觉得本尼好激动......从头激动到尾就没意思了......

30分钟前
  • 禁止通行
  • 推荐

加上采访接近4个小时,太考验观众的体力了,当然台上演员更不用说,尤其是从头到尾独挑大梁的卷福。古今融合的舞台风格很新颖,王子装疯卖傻那段我哈哈哈,上半场的表现力尤佳~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最脍炙人口的莎翁悲剧重新演绎,现代与古典交错融合,年轻与年老、正义与野心逶迤对抗,所有人被to be or not to be的困境所缠绕,在生死抉择时举步维艰。最终华丽宫殿覆之以渣滓,家国秩序崩塌,所有人走向毁灭。密不透风的台词,疯狂入骨的表演,哈姆雷特是检验演技的试金石,本尼将这面大旗扛得很稳。

32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录制 啊,Ciarán Hinds。满场senior citizens,结束后还会鼓掌。慢动作有点帅气,节奏刚好。映前贴SH特别篇预告,完全DW既视感……= =

34分钟前
  • 撒拖
  • 推荐

哥特风!但想来哈姆雷特本来也是个很哥特的故事嘛。舞台和灯光设计相当有feel,卷福辛苦了,这歇斯底里的三个小时啊……Ophelia让人心都碎了,然而仍然感觉这是个基片==

35分钟前
  • 小油飞
  • 推荐

舞台美術棒呆!!上半場最後的那個效果不能更好!至於表演的部分除了Polonius&挖墓人以外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浮誇,Ophelia特別糟糕,對BC的哈姆雷特也蠻失望的。一正一負,7分:)

36分钟前
  • 桃葉糰子
  • 推荐

奥菲莉亚有一种快乐大本营里面吴昕的既视感,从发型到瞪大的眼睛到步伐

39分钟前
  • 晴朗阳光下
  • 还行

看的NT LIVE版,布景音效都很用心,据说比现场看舞台剧效果好。各演员的哭戏都演得很好。Benny情绪爆发了N次,真是身体内有小宇宙啊。然而看了30min后我就开始想,我这看的是哈姆雷特吗?!莎士比亚的剧,我还是倾向古典版啊。。

44分钟前
  • 莉莉莉诺
  • 还行

重播去看的,一个电影院同时开四个厅还全部Sold Out,缺爷的号召力可见一斑。且本尼的演技和实力在那里摆着,三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但说特别震撼的话倒没有,毕竟演过这出的戏骨太多,他们自己也说这是所有实力派晋级的必经之路,更多是看不同演员的各自解读。另外缺爷最后号召给难民小孩捐款赞

45分钟前
  • 青色石头
  • 推荐

Hamlet的角色本身不愧为优秀演员的试金石。

50分钟前
  • 断弦的耳朵
  • 力荐

无懈可击。虽然我们明白stage上有个黑人是重要的政治正确。。。但你能不能把兄妹都安排成黑人啊!这样很难入戏!!

51分钟前
  • 面面
  • 力荐

有些人就是为戏剧而生,为舞台而生的。他的脸上因为敬业而布满的汗水、因为入戏而布满的泪水真真实实地令他璀璨夺目。英国人太有腔调了,口音太好听了。有生之年想去看本尼的现场,什么剧都行。

56分钟前
  • 糖紫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