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伯翰:隔离在家

已完结

主演:博·伯翰

类型:综艺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博·伯翰:隔离在家 剧照 NO.1博·伯翰:隔离在家 剧照 NO.2博·伯翰:隔离在家 剧照 NO.3博·伯翰:隔离在家 剧照 NO.4博·伯翰:隔离在家 剧照 NO.5博·伯翰:隔离在家 剧照 NO.6博·伯翰:隔离在家 剧照 NO.13博·伯翰:隔离在家 剧照 NO.14博·伯翰:隔离在家 剧照 NO.15博·伯翰:隔离在家 剧照 NO.16博·伯翰:隔离在家 剧照 NO.17博·伯翰:隔离在家 剧照 NO.18博·伯翰:隔离在家 剧照 NO.19博·伯翰:隔离在家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欢迎来到网络世界,欢迎来到当代生活

互联网建造起了新的巴比伦塔,却也使旧的那一座彻底倒掉了。

冷漠是悲剧,无聊是犯罪。

一个喜剧作者,在面对疫情,面对隔离,面对蛮荒芜杂的当代生活时,他能做些什么? 一个在房间里摆弄电脑,键盘,摄影机,投影仪的人,当他希望世界更好的时候,他能做些什么?

这间房间就像是我们所处世界的一个巨大隐喻,在疫情前它就存在,在疫情后格外被凸显了出来,当我们被隔离在家,当我们目睹了源自或不源自病毒的一切分裂,撕扯,崩塌,啸叫,我们会如此鲜明的意识到,原来这就是我们的21世纪。

博·博纳姆生于1990年,似乎在美国有个zoomer一代的说法,我相信同属一代人,生在大洋彼岸我们,曾经对世界也怀有相同的幻想。那时,我们被告知,经历了两场世界大战,人类已经从中吸取了足够的教训,21世纪会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世纪,我们甚至还有了互联网,它把全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会团结一致,互帮互助,放下仇恨,偏见和意识形态斗争,未来是一个更开放,包容,美好的世界,势必如此,一定如此也只能如此。

然而,结果我们都看到了。

连最大胆的科幻作品都没有想到,21世纪我们面对的甚至不是暴走的仿生人军团和残酷的赛博刺客,放眼望去,我们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指责的元凶,只能诉诸与那些辞典里的社科词汇:科层,景观,系统性压迫,全球资本主义......或是再开出那台吱呀作响的马恩机器,重新讨论阶级,剥削与剩余价值。可是没有人告诉我们怎么办,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

当代生活没有拿着枪对抗的硬汉,朋友。就连耶稣也只能困在家中,靠发送色情短信聊以慰藉。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创作者的一次向内探寻和自我剖析,他真切的反照在了我们每一个坐在屏幕前的人脸上,那具瘫坐在椅子上的躯体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讲个笑话吧,当然于事无补。可是除此之外,还能干什么呢?

 2 ) 疫情背后,人人逃离不掉的孤独 | Video Essay

孤独,是负面的,是21世纪的流行病, 孤独,也是自省和反思的,无论是对社会还是个人。

======

如果说2020冻结了我们的生活,那么隔离更把人们冻结在一个奇怪的位置上。这感觉就像是卡夫卡的变形记,一天早上醒来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孤立无援的甲虫。

而所有隔离过的人,大概都很难忘记那段时间所遭遇的情绪冲击,那是一种对精神极度内耗的体验。往往从无助恐慌开始,经历愤怒或痛苦,到归于平静,很快平静又被打破,重新陷入新一轮的恶行循环。

但我们所能看到的,许许多多和负面情绪相关的信息里,人们好像很少公开展示—孤独。可能是因为这是现阶段理所当然出现的状态,似乎它的存在只是表明你比其他人更多愁善感一些,可毫不夸张的说,在最近发生的诸多不幸中,我都看到了孤独的痕迹。它的影响像细流不知不觉地缓慢渗透,又在某个措手不及时瞬间将人吞噬。

孤独,就是这样一种折磨人的东西,而隔离中的孤独,更糟。

所以,如果你正在隔离中,我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借由艺术中孤独的力量带给你一点点慰藉。

献给隔离中的人: 看见「孤独」的力量_哔哩哔哩_bilibili

 3 ) That funny feeling.

很喜欢贯穿整场影片的那种“说了很多,但又什么都没说”的空虚寂寥感。

There it is again, that funny feeling.

最后结局更是让我拍手叫绝。还以为门外透出来的是通向幸福的希望之光,结果开门后,聚光灯却打在身上,原来门外只是一帮audience who is just making fun of you,and they just want some jokes. 想回去,门却已经被锁死;剩下他孤身一人,独自面对这个荒唐的世界。

 4 ) 传媒新时代的内容创作者:不可定义的风格与内外交困的忧郁

作者丨 Rachel Syme

一个超活跃艺术流派正在兴起,它诞生于那些在青春期前就开始上网的人的头脑中——即"媒介化头脑快报Dispatches from a Mediated Mind"。这些作品(无论是写作还是表演)探讨了生活在一个被源源不断的社交媒体、网络信息和真人秀节目的信息冲击中,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些作品充斥着Reddit流行语和流行文化梗,对于那些超过60岁的人,或者那些生活作息规律足够好,与他们的手机有健康关系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但对我们其他人来说,这些作品既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恐怖,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焦头烂额、支离破碎的意识。

我想到了帕特里夏-洛克伍德(Patricia Lockwood)的小说《没有人在谈论这个》(No One Is Talking About This),它深入到一个痴迷于登录 "门户 the portal"的女人的大脑空间,她因为在推特上写道:"狗有双胞胎吗?"而在网上出名。或者古怪的播客 "POOG",其中喜剧演员凯特-贝兰特和杰奎琳-诺瓦克既模仿又放纵他们自己对健身文化的痴迷。或者 "这个美国妻子",一个由 "假朋友Fake Friends, "集体创作的 "现场直播的多镜头网剧",它讲述了三个男人被困在长岛的豪宅里,经历了一场因看了太多的 "真实主妇The Real Housewives "剧集而带来的梦靥(精神病发作)。这些报道与其说是关于心理健康,不如说是关于自我和我们生产和消费的媒体之间的推拉张力。我们现在都有多重人格,在不断地表演。这很累人,但又让人振奋。它使我们变得狂躁,又让我们沮丧。而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中的许多人被孤立,我们紧紧盯着电脑屏幕,像想家的水手眺望舷窗外。

三十岁的喜剧演员博-伯纳姆(Bo Burnham)是媒介化思维的主要作者之一,在新作"Inside"中,他以一种狂热和熟练的清晰度,捕捉到了疫情期间无拘无束、欣喜若狂、无精打采的多重感觉。这部由伯纳姆自编自导的90分钟的演出,绝不是一个传统的喜剧特别节目,即一个人站在观众面前讲笑话。除了几个罐头式的、尖锐的片段外,它几乎不包含任何口语化的打油诗,其中的 "片段 "让人感觉他刻意做得这么老套和过时的。相反,"Inside "是一场高超的单人音乐盛宴,也是一部实验性的电影——在试图制作上述单人音乐盛宴时,通过Wi-Fi连接而崩溃——尽管,在媒介时代,当各种风格被扭曲和混合在一起时,尝试定义风格这件事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Inside "展现的,是一个受困与观众与自己内心的创作者的探索。伯纳姆从未明确提到过疫情,这种有意的遗漏使得特别节目的标题具有多重含义。"Inside "是一个关于隔离生活的综艺节目,也是关于伯纳姆不安的内心——他渴望被人看到,但又讨厌自己对观众评价的过度在意和永不满足。在他2016年的最后一次现场演出中,他告诉观众:"如果你能在没有观众的情况下生活,你应该去做。" 伯纳姆在视觉和音乐参考资料之间跳跃,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性。在一个片段中,他细致地再现了 "白人女的Instagram "的光鲜、修整的美感。在另一个片段中,他跳到一个淡然的Twitch流媒体人的角色中,测试一个新的视频游戏,也叫 "Inside",其中他控制一个Bo Burnham化身,只能做几件事:哭泣、踱步、坐下。这个插科打诨的镜头是伯纳姆的作品的风格的体现,也概括了他在过去一年的幽闭状态,并唤起了作为一个表演者的自我惩罚。这部特别节目的大部分内容都试图指出在同一时刻生活在内部和外部的感觉,以及它可能激发的防卫心态。"对刚刚开始的事情的反击,"伯纳姆在一个节目中唱道。

伯纳姆对独自坐在房间里记录自己并不陌生。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因为在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家中卧室里制作的YouTube病毒视频而成名。他被誉为喜剧奇才和千禧年的预言家,从小就在评论区里生活,痛苦地适应别人对他和他的作品的看法。"他在20岁时的一次圆桌讨论中说:"人们之所以对我指指点点,是因为我从互联网上走出来,在喜剧俱乐部里没有得到足够的批评。"但是,事实是,对于那些说这话的老喜剧演员们,我想让他们读一万条网络评论,看看他们是否不觉得被批评得过了。" 伯纳姆在二十六岁时已经拍摄了三部专场现场特辑,他发现自己被十年来搅动的 "内容"(他在 "Inside"中尖锐地使用这个词)撕碎了。正如我的同事迈克尔-舒尔曼(Michael Schulman)在一份简介中所报道的那样,2018年,伯纳姆在上台前经常遭受恐慌症的折磨后放弃了现场表演。他把精力集中在幕后工作上,执导了克里斯-洛克和杰罗德-卡迈克尔的特别节目,并拍摄了《八年级》,在这部电影中,他试图 "从情感上盘点 "在年幼时永远被插足的感觉。他还转向了表演,在Emerald Fennell的《前途似锦的女孩》中饰演一个被重新出现的,被旧录像片段揭露了其真实本性的男主角。在《Inside》中,伯纳姆解释说,他终于控制住了自己的焦虑,并计划在2020年的某个时候从幕后回到舞台。"我想,你知道吗?我应该再次开始表演,"他说。"我一直在躲避这个世界,我需要重新出发。然后......最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Inside "分两幕展开,有一个简短的 "中场休息",期间伯纳姆用刮刀慢慢擦拭他的摄像机镜头——这是这部特别节目对其自身艰苦创作的许多元指。地板上散落着一团团电线,伯纳姆编辑我们刚刚观看的镜头的镜头——他穿上服装和设置纸板背景的蒙太奇,他重新录制自己唱歌的场景,因为他在错误的时刻呼吸,以及他盯着镜子中自己的倒影拍摄的关于电影进展的独白。这些幕后花絮给这部作品披上了一层真实的外衣,但伯纳姆很快就告诉我们,我们不一定要相信它们。在特别节目中,大约半小时后,他唱了一首关于无偿实习生和剥削性劳动的爵士歌曲(这是关于晚期资本主义下生活的几首短小、不正常的曲子之一),然后拍摄了一段 "反应视频Reaction Video",显示他对自己的表现表示赞扬。然后,他又拍摄了一段对这段反应视频的反应视频,如此反复,直到他深陷其中,他的反应不再是真实的。

Inside的后半段愈加悲伤和奇怪——伯纳姆的头发和胡须越来越长,他看起来越来越像在海上受困。在拍摄过程中的某个时候,他30岁了,他看着时钟滴答到午夜,然后穿着内裤表演了一首关于生存恐慌的流行歌曲来庆祝。他为完成特别节目的工作而发愁,对着摄像机说:"这意味着我必须不再工作,这意味着我必须过我的生活。" 有一次,他开始哭,并打翻了他的照明设备。同时,互联网一直在嘲弄他。在他最好的节目之一 "欢迎来到互联网 "中,他戴着圆形的夸张的眼镜,在天文馆的投影前表演。"他唱道:"我能不能让你对所有的事情都感兴趣?”

在疫情早期,推特上有很多关于莎士比亚在瘟疫期间写了《李尔王》这一事实的讨论;隔离会不会给我们所有人时间来完成我们自己的杰作?话又说回来,在这样一个恐惧的、压倒性的时期保持理智,而不对自己抱有很大期望,难道还不够难吗?"Inside"是关于迷失和孤独的感觉,但它也是一个记录,记录了在疫情的一年里,把极端的、令人振奋的努力用于制造一些东西。伯纳姆为每个镜头构建了场景,使用了因孤立的需要而产生的创造性照明技术:用头灯手电筒照亮的迪斯科球,用手机屏幕作为跟踪点,白墙巧妙地变成了绿色屏幕。但我最喜欢的一幕是接近尾声时比较安静的一幕,在这一幕中,伯纳姆在只有烛光照亮的杨树投影前表演了一首原声歌曲(这是对TikTok的 "田园生活cottagecore"美学的致敬,是另一个视觉笑话)。他吐出了一串术语——"'拼车卡拉OK'、Steve Aoki、Logan Paul/射击场的礼品店、商场的大规模枪击事件"——这些术语在一起没有意义,"又来了,那种有趣的感觉,"他唱道。在特别节目的最后,他短暂地找到了走出房间、走向阳光的方法——但事实证明,这种自由也是一种诡计。当我们从长年的孤独中走出来时,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在与折磨伯纳姆的同样的内部冲突进行谈判。

像他在最后一首歌中唱的那样 "再也不出门 "更可怕,还是放弃我们被媒体化的自己,过一种更加暴露的生活更可怕?

 5 ) 我真的很想说内容太垃圾了,剪辑光影等技术按下不表,内容毫无新意

看一半看不下去了 太丧了 这玩意儿叫喜剧么

而且我真的对他的裸体没什么兴趣,家里只剩内裤可以穿了么

全世界围观一个privileged的抑郁患者的自我挣扎

此处粘贴烂番茄上世另我的一个评论:

Being truly self-aware is also knowing when you're overdoing self-awareness. Attempting to hold the same ideas to fit in with the "morally correct" is fine, and Bo holds just about all the same sociopolitical opinions as I do as stated in the special, but it's done in such a pretentious, over-the-top manner that it becomes stale nothingness. The songs aren't good and filled with old, overused jokes, all under the umbrella that they've very woke and wise for doing so! I just do not understand the praise for rich, famous people pretending to share the struggle of quarantine that truly mentally ill people suffered.

 6 ) 一开始我还享受著待在家的安逸感,但时间一拉长,心情逐渐焦虑不安,原本觉得新鲜的体验也慢慢变得乏味

观看《柏·本汉:我的隔离日记》(𝘽𝙤 𝘽𝙪𝙧𝙣𝙝𝙖𝙢: 𝙄𝙣𝙨𝙞𝙙𝙚) 时内心五味杂陈,它在87分钟裡完整的把防疫期间“人的精神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剧本、灯光、音乐、后制,柏·本汉一人包办所有工作,影片中时不时可以看到他在检查拍摄,研究道具的片段,虽然独揽所有工作非常帅气、展现了他非凡的才华,但同时也非常孤独……。这部被定义为𝙘𝙤𝙢𝙚𝙙𝙮的作品,利用𝙙𝙤𝙘𝙪𝙢𝙚𝙣𝙩𝙖𝙧𝙮的形式纪录生活,整个过程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通过观看者的切换(柏·本汉本人同时扮演两个身份)审视拍摄内容,每个环节看似混乱,实则乱中有序、前后呼应。这边分成两段来分享:

《柏·本汉:我的隔离日记》

前半段:柏·本汉眼中的世界模样

柏·本汉一开始用歌曲述说著整个世界的现况,也提出“不知道是否可以拿这个开玩笑,你现在还笑得出来吗?”内容循序渐进,随著被关在家的日子拉长,他的主题到后段亦拉回聚焦在自己身上。初半讽刺时事、在社群网站观察到的现象,是脱口秀常见的主题,但柏·本汉利用歌曲与影像,带出了专属他本人的魅力。有段在谈论“𝙬𝙝𝙞𝙩𝙚 𝙬𝙤𝙢𝙖𝙣‘𝙨 𝙞𝙣𝙨𝙩𝙖𝙜𝙧𝙖𝙢”的片段非常精彩,歌词句句一针见血,与影像的配合天衣无缝,边看边讚叹柏·本汉在如此简单、不算宽敞的空间裡制作佈景、变换氛围的能力。

后半段:柏·本汉观看自己的模样

这部分是我爱上这部作品的最大原因。柏·本汉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呈现出来,在隔离日常中我们拥有大量和自己相处的时间,也是个能好好审视自我的时机,所以他跳脱本人身份,偶尔像在受访、偶尔像观众、偶尔像个导演,用不同的观看者角度观看自己的作品(或者应该说是生活)。这裡有一个我最爱的环节是他化身游戏直播主,试玩一个“困在一栋房子”(也就是现实处境)的游戏。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要逃出房子,但其中的游戏角色能做的事除了找提示之外,就只剩下哭。不知道看到这边,大家会不会怀疑这是否还是部𝙘𝙤𝙢𝙚𝙙𝙮,因为这个概念真的太绝望。

这边先不暴雷,但想稍微预告一下《柏本汉:我的隔离日记》的最后一幕非常震撼,宛如《楚门的世界》的2021版,在渐渐变大的笑声中,他一人神情落寞的看著萤幕,回到开场那首歌曲:“你现在还笑得出来吗?”虽然不清楚大家的隔离生活是什么模样,我自己的内心变化其实和《柏本汉:我的隔离日记》极度相似,一开始我还享受著待在家的安逸感,但时间一拉长,心情逐渐焦虑不安,原本觉得新鲜的体验也慢慢变得乏味……。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心情,你不是一个人,希望这份共感的心情能给你带来一些安慰。

最后来简单介绍“柏·本汉”。2006年时,他因为在𝙔𝙤𝙪𝙏𝙪𝙗𝙚上的自弹自唱影片而获得关注,随后和唱片公司签了合约,同时把音乐运用到自己的脱口秀节目。2013年时他参与创作并演出美国电视喜剧《成名心切》(𝙕𝙖𝙘𝙝 𝙎𝙩𝙤𝙣𝙚 𝙄𝙨 𝙂𝙤𝙣𝙣𝙖 𝘽𝙚 𝙁𝙖𝙢𝙤𝙪𝙨),同年更出版了首本诗集《𝙀𝙜𝙜𝙝𝙚𝙖𝙙: 𝙊𝙧, 𝙔𝙤𝙪 𝘾𝙖𝙣’𝙩 𝙎𝙪𝙧𝙫𝙞𝙫𝙚 𝙤𝙣 𝙄𝙙𝙚𝙖𝙨 𝘼𝙡𝙤𝙣𝙚》。柏·本汉的才华不仅如此,2018年时他执导并编剧的电影《八年级生》(𝙀𝙞𝙜𝙝𝙩𝙝 𝙂𝙧𝙖𝙙𝙚)上映,作为首部电影作品,他收到了广大的好评,甚至获得美国编剧工会的最佳剧本奖、美国导演工会的最佳首部长片。

而这位才华洋溢的艺术家亦参与了在今年上映的电影《花漾女子》。他在片中饰演与凯莉·墨里根(𝘾𝙖𝙧𝙚𝙮 𝙈𝙪𝙡𝙡𝙞𝙜𝙖𝙣)有大量对手戏的Ryan,看到蛮多国外网友盛讚《花漾女子》的选角,我自己也觉得演员为这部电影加分好多!他除了和墨里根在药局唱跳芭黎丝·希尔顿(𝙋𝙖𝙧𝙞𝙨 𝙃𝙪𝙡𝙩𝙤𝙣)的《𝙎𝙩𝙖𝙧𝙨 𝘼𝙧𝙚 𝘽𝙡𝙞𝙣𝙙》之外,结尾的反转也让人印象深刻。(我那时在看电影的时候被圈粉,他也太适合当小儿科医生了吧)

 短评

Thank you sexy Jesus for this work of art.

7分钟前
  • 水包酱
  • 力荐

don't watch it under mental health crisis.

10分钟前
  • pensieve
  • 推荐

花样繁多,有趣但是不好笑。帅哥很有才华,但是才华不在喜剧上(

11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好致郁…一度不忍看下去

13分钟前
  • 小小虫
  • 推荐

灯光魔术师、流行文化观察员、新晋pornstar、自我批评家Bo Burnham。居家耶稣的造型十分性感,上一场疑似告别演出的劲歌热舞后回到小黑屋,这一场就真的在宅内上演一个人持续内耗、解构一切的精神现象学。写实呈现的崩溃哭丧教人堪忧,但步出房间象征他挣脱自我思想囚笼。有毒儿童节目、模拟隔离游戏、无穷自我剖析影像最高。

15分钟前
  • ハヴィエ
  • 力荐

live play、reaction video、white woman Instagram这三段够我笑俩月了,整部特辑就是制造快乐48分16秒的梦幻actualization,更多自省和元表演,他的焦虑呐喊因观众的缺席更显虚无。最后一幕太考夫曼了,希望Bo能从创意、技巧和风格如此纯熟的自己身上找到宣泄的可能。

18分钟前
  • PortaBubbleJoe
  • 力荐

显然不是单口喜剧特辑,而是一部实验电影(我认真的)。作为喜剧,这可能是喜剧史上最让人不安的九十分钟。房间被高大的主人公塞满,显得格外狭小,所剩无几的空间又被膨大的孤独与焦虑填满。他解剖个人,进而分析社会,再退回个人,将自己的不堪与丑陋放到台前,就像是将自己的内脏摊开,然后疼痛、崩溃、哭泣。用喜剧治愈世界?不,喜剧什么也治不了。因为这一切已经不再好笑了。

19分钟前
  • 牧久音
  • 推荐

存在主义危机,Apathy‘s a tragedy and boredom is a crime.

20分钟前
  • NigelD
  • 力荐

我觉得已经不能属于“脱口秀”的范畴了,各式各样的影像形式,更像在搞一个实验的art project,小哥自己在家做灯光布景拍摄剪辑原创音乐,真的太有才太会玩儿了

25分钟前
  • Garakuta
  • 推荐

感受很复杂,当作comedy看的话差点儿意思但好像没办法更有意思,当作艺术作品看内容上没什么新东西,持续瓦解包括自身的一切来建构舞台主体性是巨大的自耗。“过度幻想主体性,把私人性焦虑提升成庄严的哲学问题,容易导致女店员式的形而上学”。bo是天才,但这是一条穷途末路。

29分钟前
  • 小林格子
  • 推荐

Good comedy makes you happy but great comedy like this makes you feel everything. Dude's like a relatable white Jesus.

34分钟前
  • 妮可Gay得慢
  • 力荐

太致郁了,我认为这个不是comedy,就是包含了黑色幽默元素的影像艺术品,以一种实验纪录片的形式呈现,还略带点行为艺术的意思。Bo真的是天才艺术家。解构自我、燃烧生命或许不是最高级的艺术主题,但起码显示了艺术家的真诚。而且,抛开超级棒的音乐,其内容包含了时下主流的对web2.0的批判思考,让它具有了大众性,不会过于私人化、情绪化。但是,这种把自己剖开、摊开在观众面前的表达对自我损耗巨大,不宜多用。此外,观众如果观看重复的个体叙事,不仅会审美疲劳,也会感染抑郁情绪(在标签里写stand up comedy真的是诈骗)。我在整个观看过程中充满了担忧,好怕Bo会拍着拍着伤害自己,甚至真的在40岁前自杀。

37分钟前
  • EE
  • 力荐

Reaction、White Women’s Instagram和Turning 30真的把我笑坏。Bo Burnham真的有观察生活,但更重要的是,他用了七八个月的时间在筹划这个video,拍的过程又历时一年多,自己一个人录制、写歌、表演、剪辑,是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呀!如果是我的话,不到半星期就放弃了。所以天才真的也是得靠坚持和努力才能发光的。超一个方向一直努力,才能积累到实实在在的技能,而不是一直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知不觉就把岁月蹉跎了(譬如我)。

40分钟前
  • 阿依达
  • 推荐

Bo是一个很有才华的generalist,他什么都做得不错,但在这些领域都没有做到顶尖。为这种有新意的呈现形式加一颗星

41分钟前
  • 白鲸
  • 推荐

临近结尾bo举起相机竟忽然给我一丝赫尔佐格般摧枯拉朽的原始力量 无论如何 无论如何 希望你永远快乐 w/ Leon // 20210602 两天反复看了很多遍 all I ever wanted was a little bit of everything all of the time

46分钟前
  • 乔治洗衣机
  • 力荐

音乐、灯光也太好了。前段反类型,后段致郁,就不再是喜剧了。

51分钟前
  • 庸爻儿
  • 推荐

我觉得只有四颗星。但是考虑到创作者的玻璃心,用爱发点多给一颗。

54分钟前
  • 不脆宝
  • 力荐

Not worth 5 stars as a comedy special but after 5 years at a time like this, a brilliantly fabricated work of art #Andy Kaufman on the moon; Bo Burnham in his room

57分钟前
  • 张华弥
  • 力荐

冷漠是悲剧,无聊是犯罪,而隔离的本身就是一场自我内耗。 # Just call me up and tell me a joke.

1小时前
  • Tokio
  • 推荐

我的爱人回来了,他带着抑郁症又回来了

1小时前
  • mona其实在阴笑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