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 第三季

11集全

主演:撒贝宁,康震,廖昌永,朱丹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0

 剧照

经典咏流传 第三季 剧照 NO.1经典咏流传 第三季 剧照 NO.2经典咏流传 第三季 剧照 NO.3经典咏流传 第三季 剧照 NO.4经典咏流传 第三季 剧照 NO.5经典咏流传 第三季 剧照 NO.6经典咏流传 第三季 剧照 NO.13经典咏流传 第三季 剧照 NO.14经典咏流传 第三季 剧照 NO.15经典咏流传 第三季 剧照 NO.16经典咏流传 第三季 剧照 NO.17经典咏流传 第三季 剧照 NO.18经典咏流传 第三季 剧照 NO.19经典咏流传 第三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经典咏流传

近年来,各类节目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不断向沉浸式传播方向发展,通过突破时空局限,实现技术增长和视听体验的沉浸式包围;通过突破情感壁垒,实现节目主题和文化情感的沉浸式交融;通过冲破单向维度,激发受众参与和社交圈的沉浸式互动;通过冲破线性结构,构建故事讲述和多层语境的沉浸式叙事。在这种策略的指引下,最终实现提高观众沉浸感、宣扬正能量与中国文化、延伸艺术想象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沉浸式舞台、以诗词唱经典、《经典咏流传》、受众体验、文化自信 在新媒体技术的驱动下,视听节目迎来了新的发展模式。其中,广播电视台节目也站在了风口,通过充分发挥互联网互动、灵活、多元的优势,不断延伸技术触角,深度挖掘受众体验,加之数控冰屏和灯光技术的完善,深入了舞台的沉浸式传播模式。央视综合频道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以“诗词唱经典,中国正流行”将中国传统经典诗词与新现代流行元素结合,挖掘诗词背后的深厚内涵。以全新的表达形式回应时代的邀约,汇聚传承的力量。 一.创新沉浸式传播的策略 沉浸传播是我国传播学者李沁提出的一个新的传播概念。她认为沉浸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以人为中心以及连接所有媒介形态,实现无时不在、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传播,主要强调人的“忘我”体验。《经典咏流传》通过弱化媒介的客体存在,达到受众主体感知的强化,从而为受众营造了一个以技术为内核、音乐为主题、互动为架构、叙事为语境的互动交融式传播环境,实现了渗透式、意境式的沉浸传播。 1.打破时空局限 技术增长和视听体验的沉浸式包围。一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场景的渗透作用。二是第二季舞台设计将《经典咏流传》第一季的舞美进行了2.0的升级。保留了第一季舞美中的镂空拱形主舞台区域与数控升降冰屏这一经典标志,在此基础上将其延伸至观众席上方形成一个穹顶,将表演区和观众区融为一个整体。打通了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的区隔,最大程度地还原了Live house的现场感。针对每一首诗歌的演唱, 节目都额外推出了“纯享版”“3D版”,在原版制作,上优化了视听体验以及歌曲呈现的完整性,为受众带来身临其境般的“前排视角”体验。三是信息流冲击下受众传播。除了节目上的创新外,《经典咏流传》还在微博、酷狗音乐、豆瓣、抖音等平台发布相关内容,对受众进行“包围"式信息流冲击。比如在抖音放出歌曲改编的片段,张杰演唱的《蜀道难》、凤凰传奇改编的《海底》形成“刷屏"式的信息传播。受众在不断“刷刷刷”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沉浸于信息的海洋中,沉浸在节目所营造的氛围,通过转发增加受众数量加大宣传。 2.突破情感壁垒 音乐主题和文化情感的沉浸式交融。一是节目重点强调“热爱”,而弱化“竞技”色彩。沉浸传播的主要特征是对个人体验的放大,强调媒体的人文属性。与《中国好声音》《中国有嘻哈》等传统音乐节目相比,《经典咏流传》大大弱化了节目的竞技属性,着力为受众营造出对中国诗词、音乐的爱好者齐聚一堂的氛围。增强了观众的情感代入,使音乐不再只是娱乐的消费品,更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且节目由撒贝宁主持,康震、王黎光、曾宝仪、庾澄庆共同组成鉴赏团,康震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对中国古诗词文化有很深的造诣;王黎光为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对于音乐方面有很权威的发言权;曾宝仪是一名来自香港的多方位的主持人、歌手以及演员,承担了节目中鉴赏环节的承接;庾澄庆被誉为台湾全能音乐才子,与王黎光老师从不同角度对音乐进行分析评价。由杨洪基、王力宏、王俊凯、孙杨、凤凰传奇等经典传唱人用流行传唱经典。从文化背景、音色、等专业维度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受众情感维度的感知,以中国文化认同感为基底,增长观众的文化自信。三是以诗词为底,加之嘉宾的带动,例如第四季的硬糖少女组合、摩登兄弟刘宇宁、周笔畅等流量明星的到来,使受众分类比多为“00后”“90后”。节目旨在以年轻化、泛娱乐化的方式重整传统文化资源,让它以一个新的面貌、一种更好入口的方式重新出现在年轻人的知识库存里。 3.打破单向维度 受众参与和社交圈层的沉浸式互动。一是将受众深度融入到节目赛制中。新媒体的发展使得节目的受众中心意识增强,现场观众可以为歌曲亮灯线上观众可以发送弹幕进行评论,加之抖音、微博的观众互动使节目不再是一方一方的单项传播。 4.突破线性结构 故事讲述和多层语境的沉浸式叙事。互联网语境下,受众对于一档节目的认知已经不单单局限于节目本身,也覆盖到了不同的媒介和平台。比如,节目嘉宾的自媒体言论、节目花絮、弹幕讨论等都影响着受众对于档节目的认知,《经典咏流传》新一季播出前,参与的嘉宾会在微博提前放出消息,节目官方账号也会提前放出花絮等来进行引流,勾起受众观看欲望。 沉浸式传播的效果 通过构建沉浸式传播,实现了提高观众沉浸感、延伸节目艺术想象和多元媒介栖息的目标。 1.提高了受众沉浸感。 沉浸传播从文化、情感、爱好三个角度出发。《经典咏流传》将中华优秀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有机结合,兼顾内容上的意境悠远和形式上的通俗易懂,把文学经典唤醒、擦亮,让古典诗词乘着歌声的翅膀尽情飞翔。元代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谭维维的演唱中改编为“不与凡花争奇艳,傲霜斗雪笑风寒。心怀高远更淡然,昂首天地间。墨色轻染气节弘,隐约香更浓。屹立青岸,不与谁同,傲然尘世中。”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宣扬中华文化正能量。 有五千年厚重积淀的中华经典诗词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同时,它也是电视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成为沁入观众心田的一泓清泉。其中第一季歌曲的根基诗词多为脍炙人口的诗篇《墨梅》、《三字经》、《天净沙.秋思》、《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随着时期发展,第三季、第四季加入了歌曲的改编以及中国古典故事为基本的歌曲例如《精卫》、《大风歌》《海底》等等。 3.延伸了艺术想象 技术发展是推动艺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沉浸体验帮助网络节目冲破屏幕的桎梏,消解了传者和受众之间的时空距离,赋予网络节目更广闊的艺术想象空间。主舞台舞美上空两个环型truss上分别安装了一圈beam和一圈wash,从视觉上拉升是纵向空间,让整个演播厅层次分明丰富穹顶。同时舞台后区的小穹顶和视频的屏幕矩阵结合频闪矩阵作为嘉宾出场后背景墙。在灯光设计的过程中,这次的侧重点是为诗词意境与演唱的韵律提供一个浸入式环境,加之丰富精彩的互动设置等,触发声色碰撞,融入受众参与,全方位调动了受众体验。由此,表演不再是“受众”和“表演者”间的对立凝视,技术与艺术相互碰撞,将紧紧包围,为其带来多感官、多维度的审美体验 沉浸式传播是技术时代下一场“以人为本”的"文艺复兴”。广播电视节目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受众体验,不断消融人与媒介的边界,为受众营造"看不到、觉不到、摸不到的超越时空界限的泛在体验”。节目通过融合技术不断提高视听体验;通过深耕内容,寻找节目和情感的连接点;不断发挥互动优势,鼓励受众融入节目当中;通过创新叙事形式搭建具有完整性和感染力的故事语境,从而打造出高品质、重人文、有生命力的视听节目。

 2 ) 自己对《经典咏流传》的短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诗与歌都是优美的传承方式。《经典咏流传》将诗、歌结合,节目新颖,在年轻人中广泛得到喜爱,里面的诗歌脍炙人口。

对于现在的学生,一讲到诗词想到的就是煎熬的背诵。诗词的美感与诗人想表达的心境对于我们来说全是浮云。但是有些网络上的歌曲只要多听几遍,我们自然就熟记于心。所以《经典咏流传》不仅能让我们身临其境,还能让我们更加简易的记住这些诗词文化。

当每一位传唱人站在舞台上时,舞美,音乐,诗词的交融将观众拉进了诗人的世界,观众的心情跟着诗词传递的内容跌宕起伏。节目中,嘉宾的言语也极具文学性,值得我们观看。

虽然这个节目有许多的优点,但是有些诗词的编曲有点生硬,不会特别打动人心,值得改进。

 3 ) 推荐一首卓文君

如说这节目弱化了“经典”,强化了明星和故事性的话,大概是挑刺了。若不是这样的形式,观众可能没这么买账,也没有这么多受众会共鸣。大俗即大雅,把高雅的东西通俗化立体化有益于吸收。还想说的是看了第一和第三季,感觉有些歌原曲已经很好 稍微改编一下就可以了,如果不能超过已有的曲不建议重新谱曲。另外,推荐丁当的《白头吟》,看完那部剧记住了这首歌。

 4 ) 感谢每一个点灯人——《经典咏流传》第三季第6集

点进这个综艺,完全是被标题吸引进来的,以为是老歌回放。

开场即被迪玛希惊艳到。在中国古诗词中,送别类的诗词非常多,这道《道韦城李少府》不是最有名的,那名“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也没有到妇孺皆知的地步。 的格局放到了歌词中“渭城春,杜鹃啼”都很有古典诗词韵味,“万里筑同心,千门万户春”,这很符合当下的时代主旋律。迪玛希把一首送别的古诗演绎得很温柔。

最后一首,相信很多人都听得流下了眼泪。感动由内心喷发。这首《诗经.秦风.无衣》,许多人也许没读过,读过的人也很难感受到那种在战场上生死与共的感情,但是把这首古诗放到武汉,放到人人都感受到危机的新冠肺炎的疫情中,更能感同身受。我们热泪盈框,是因为我们真心感谢那些为我们付出了汗水、泪水和生命的人。

主持人说:感谢每一个点灯人。一盏明灯,可以点亮无数人梦想,可以点亮很多人的前路。我们感谢在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奋不顾身的白衣天使,也感谢那些用心做文化传承的人。每一个用心做事的人都是一盏明灯。

 5 ) 第6期上线了

在经过疫情肆虐以后,第6期终于上线了,迪玛希、王源、韩庚、谭维维、武汉协和医院医护工作者逐一出现。不得不说,等待了那么长时间,依旧没让人失望,每一首歌都是经典,最喜欢王源的《读山海经》“字里行间,怦然一翻,曾经不解其中意,无端刹那相逢”,与文字、与书籍不经意间都重逢,都是一种惊喜。

 6 ) 落墨千年前,传唱今古间

--简评《经典咏流传》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没有断流亦没有老去,从第一首《诗经》算起,诗歌用全新的方式,年轻的朝力为一代代人谱写属于他们的美丽诗篇。《经典咏流传》用朗朗上口的乐曲旋律来装扮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为年轻人端上一份文化史诗味的音乐大餐。

新颖的节目规则形成节目独特的风格也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节目将古诗词的韵律平仄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将歌词加以修改,使得拗口难懂的古诗词变的朗朗上口,让现今许多对诗词感到枯燥的人平添了趣味。节目开始选手通过VR来展示自己,选手再介绍自己选择的诗词,嘉宾再诗词的背景,选手最后进行演唱,嘉宾再作解释和评价。这种做法避免了选手的竞争性,使得文化展示更具纯粹性,也使得节目更具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选手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风格选择诗词演唱,选手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极大避免了意外的发生,也提高了作品的水准,这些都为观众奉上一份宏大的文化大餐。

节目嘉宾和主持人的选择既尊重了对中华文化与现代音乐的统一有充满十足的综艺感。康震老师和廖昌永老师都具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而朱丹和撒贝宁的幽默使得节目更具趣味性。康震老师是文学教授,在诗词领域最具话语权,在选手演唱完后会对选手评价并将诗词文化加以延伸,使观众真正学到知识。而廖昌永老师则是音乐界大咖,他从音乐角度入手对选手进行评价,从而对选手进行全方位的补充。两位教授的解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也体现了节目严谨的态度。

节目场景设计和舞美全部采用中国元素,绚烂的灯光又营造出年轻时尚的风格,既迎合了节目庄严肃重的态度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风格。太过华丽的灯光布景过度刺激观众的眼球不免显得故弄玄虚华而不实,而节目组将灯光融入到古风的诗词中使得场景布置别具一格,让人感受到中国诗词之美和文化年轻的朝力。节目配乐也全部采用中国风,打造了一个美如仙境,梦幻般的诗词大舞台,,选手演唱时,背后的银幕展示诗词的原作,观众仿佛穿越千年,诗人作诗的画面仿佛呈现在关注面前,节目字体用毛笔字和中国书法,带上古韵悠然的舞台场景,观众可以畅谈这片文化海洋,汲取文化结晶。

节目对于风格极致的追求都提现幕后工作者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热爱的精神。中华文化的伟大结晶,需要代代人的发掘传承方式,他迎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引领了新时代的潮流,让千百年前的古诗词重新唤发朝力

 短评

落音诗酒之间,穿过一字一句和你相见。落音风花雨雪,穿越时光的月照亮今夜。落音化作万物,伴随经典永远流传。

10分钟前
  • 叶青
  • 力荐

来看我战哥,主题曲很不错,《竹石》超级好听!选了很多有故事的点,每个都很戳人。请的几位嘉宾都很有底蕴,说话讲历史都好棒啊!

14分钟前
  • 最幸运的幸运
  • 力荐

你们还有没点良心了?人家辛辛苦苦做一档优秀优质节目,就因为你们不爽一个人就应该被毁掉??不爽他不爽某件事就应该去反抗那件事,在这里拿其他人其他东西开刀就是不理智行为!

15分钟前
  • SoJoyce
  • 力荐

从阿龙川鹤过来的。我其实一直不太欣赏用现代的方式演绎古诗词,总会少了种灵魂,阿龙川鹤的《少年行》演绎的实在出乎意料了,嘎子大龙俩音乐剧演员的咬字太优秀了,朗诵一样的,演绎古诗词正应该有这样吐字呀。情感拿捏得当,表现力,意境,都特别特别好,“相逢意气为君饮”,王维年少的侠气,那种英雄本色,倜傥风流,四个人全都诠释出来了!(声入人心男团真的太优秀了啊!在哪里表演都没的说!

20分钟前
  • June
  • 力荐

第一期全是王炸!!!

21分钟前
  • 走过春夏
  • 力荐

非常喜欢竹石,整个节目很有韵味

23分钟前
  • 姜梓晴
  • 推荐

山水又一程和竹石还有千年一声唱都太好听了,节目立意棒,没想到第一集会请到那英和肖战,他们简直是神仙组合。视听盛宴。

28分钟前
  • 虫二
  • 力荐

太好看了,很有意义。传唱人都唱得好好😁。肖战太帅啦,央视好会拍😊

30分钟前
  • 荞麦茶一杯
  • 力荐

千年一声唱好好听(肖战那英版)

35分钟前
  • 王祖贤
  • 力荐

看了最新一期,古文字和歌的结合,我觉得很新颖,新时代赋予了诗歌新的活力,诗歌又给新时代的产物歌曲赋予了内涵和文化的熏陶,无论是肖战和那英的主题曲,还是后面的草,肖战的竹石,都给观众带来了正能量,一种生机盎然式的希望,在这个节目中我对里面的艺人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综艺和文化有了新的见解,喜欢这样的节目,正能量。

36分钟前
  • 做自己的光
  • 推荐

因为这个节目迷上了肖战,希望他安好,希望每个人得偿所愿吧。

40分钟前
  • 希区瞌睡
  • 推荐

请问那些给一分的是有病吗?那么优质的节目,那么多优秀的华语原创歌曲,请尊重创作和演唱者的付出

42分钟前
  • 端木华华
  • 力荐

战哥!

43分钟前
  • Ro.
  • 推荐

因为用生命歌唱生命的果果加一颗星,草 是柔弱 是坚强 是奇迹。

48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srrx的第三期,已经双云的那期。

53分钟前
  • ~桃小桃~
  • 推荐

看了肖战和那英的那一集 歌真的不错呀 画也很不错(字嘛哈哈

55分钟前
  • 夢裡花落
  • 力荐

目前来看很不错,第一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英的那首山水又一程,宛转悠扬,余音绕梁。肖战的竹石也不错,依依似君子,天地不相宜。外国友人可以听出孩子声音的纯粹,但是有点简单

58分钟前
  • 保小罗
  • 力荐

典型的央视制作的综艺,当然是央视综艺里不错的一部。看的过程中甚至都能明白是怎么制作的,每个片段是怎么组接在一起的:那些台下欢呼的女孩子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剪辑师会把他们剪辑的那么傻吧,只要需要有反应的点就切欢呼和观众的大笑镜头,简直有些过于敷衍。而嘉宾出场的通道镜头,斯坦尼康摄影老师真的辛苦了。你会发现这种综艺出来的效果还不错,评价也很高,甚至能够出圈。但是几个明显的问题依然存在:希望经典流传,但是为经典诗词配流行曲调,在有限的时间内作曲和编曲,并不能做到经典的制作,也无法真正的流传;节目对于故事的挖掘,滑向了嘉宾和明星的心路历程,而缺少对经典真正的把握,也就是说当这些嘉宾聚在一起,他们到底是唱歌到底是画画到底是干嘛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了,重点变成了明星和流传,而“咏”和“经典”被弱化甚至忽略了。

60分钟前
  • 微暗的火
  • 推荐

在这里恶意刷低分?你们真的看过节目吗?经典咏流传是很优质的节目。麻烦因为个别原因恶意刷低分的网友不要在这里秀智商好吗?

1小时前
  • 何石头
  • 力荐

4星半,爸爸一直很喜欢康震老师,所以大年初一和父母一起守在电视机前看第三季的第一期。那英和肖战的《千年一声唱》真是太惊艳了,李白、王维、康震的词,刘卓老师谱曲,搭配洒脱女声和清亮男生的演绎,端的是百转千回、绕梁三日,一下子就把这个节目的内核和精髓演绎的淋漓尽致。喜欢国风摇滚的《竹石》是少年人的意气风发、气宇轩昂,喜欢《山水又一程》的大气苍凉。如果诗词都这么来,我当年何愁背不下《唐诗三百首》《全宋词》。好节目,会一直追下去的。

1小时前
  • 豆瓣喵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