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故事的影像化

HD

主演:埃里克·侯麦,巴贝特·施罗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法语年份:200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道德故事的影像化 剧照 NO.1道德故事的影像化 剧照 NO.2道德故事的影像化 剧照 NO.3道德故事的影像化 剧照 NO.4道德故事的影像化 剧照 NO.5道德故事的影像化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一些杂感

太珍贵的影像资料了。

好的对话,尤其是挖掘这些大师的思想的,那些浅薄的美女帅哥知名记者(我国的)是无法完成的,这个对谈者是跟他有过多次合作的制片人,也自己拍片,虽然量级上稍差,但却能够提出关键问题,而且是匹配的对谈者。

拍摄时侯麦已经86岁高龄,虽然瘦弱的身体蜷缩在扶手椅内,但是多次没等提问者问题完全问出来,侯麦已经开始了回答,他的思维太敏捷了。这个印象我在2017年初的的一个关于巴菲特的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 Becoming Warren Buffett中,看到巴菲特的反应速度和回答问题的简洁、精确中也看到了。这些智者,伟人,一生都在从事一件事情,而且从未停止过思考和进步。

这个资料,如果对侯麦感兴趣,而且看了他大部分影片了,就可以看起来了。也许你心中积累的问题大概就可以得到一些回答。我举几个例子:

1. 拍摄地点、内部装饰。

2. 色彩问题。

3. 台词,还有他作品的文学性问题。

4. 画幅比例,如何看待数字摄影,到影院观影还是在家看dvd.

5. 拍摄经费。他用胶片特别节省,分镜早就在脑中,所以很节省胶片,不由得想到了王家卫。

看这个纪录片,我会不由得把侯麦、伯格曼、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沟口健二联系起来。想比较欧洲,日本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日本显然要强于欧洲,可能也因为侯麦毕竟是法国人,不是战败国。所以,他作品中的法国并没有被战争影响的痕迹。但即使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电影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受到战争的影响也是有限的,电影事业并没有断,这一百年来日本有那么多高产,长命,质量稳定的电影导演。倒是我们中国,仅就电影来观察,我们大概是受战乱影响更多的国家,而这个战乱,我目前可以说内乱远胜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扯远了。

侯麦同《电影手册》不能分开谈,杂志较于专业期刊和专著更能够贴近有兴趣,有意愿的业余研究者,可以提供给他们稍微专业的一些知识和见解。在盛世中国,我们的这一部分,也大概被这互联网,数字化浪潮又给冲刷的不见了痕迹。

我们大概是建立在沙子之上的一种文明吧!

 短评

听他说话间,我竟忘记他已经离开。

7分钟前
  • 草小西
  • 推荐

终于见到了 与想象中的分毫不差 八十多岁高龄 依旧思维敏捷 记忆清晰 不停观察思考的完美聆听者 谈论自己或在意之事时会散发锋芒 相当严格的保持着自我的距离 却不自知的谦逊低调 侯麦的秘密原来并非秘密 是种简单生活的秘诀 一切于他都像昨日曾快乐的平凡小事 只若有人轻扣问起 时间能从他带走的仅仅是必然的老去 关于侯麦 应该还有许许多多的未知 能让自己绝对不会失望的期待着了解 真好(美滋滋 美滋滋 舍不得看完 一直端坐并且精神的不愿错过任何细节 采访还行 可惜问题都太客观 多想给个话筒 给个主题 就让他自己讲故事 )(以后请多看书 多看书 好好学语言)

8分钟前
  • O
  • 推荐

和新浪潮其他人相比,侯麦通常被批评过于文学性而忽略场景等视觉元素。整个对谈下来,可以从两方面回应。一是侯麦的工作方式非常重视布景变化/季节选择/自然丰富的环境音和颜色等,侯麦女孩和侯麦装饰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性。其二就涉及电影本质了:电影更接近戏剧还是小说?侯麦认为是后者,他像巴尔扎克那样反复讨论相似话题,比如道德系列中的“道德”是说电影人物按照某种道德准则行动,并强调准则的反传统面向,比如女收藏家的风流。通常的电影会以故事冲突的方式激烈呈现,侯麦则试图让人们自然地公开谈论道德和政治——这很有吸引力:激烈奇幻的故事或许好看,但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更加日常的,潜在的道德行动构成我们自己,这些值得谈论和检视。这就引出另一个问题:电影是对梦想的表达,还是基于现实的呈现?显然侯麦是后者,而且很极致。

13分钟前
  • 文山禾
  • 力荐

86岁高龄的侯麦与菱形影业合伙人说起从前。道德故事系列,论及横跨60年代的大型电影企划,论及画外音运用,小说改编,电影的绘画性及画幅选择(侯麦认为,宽银幕实际并未给出更大的画幅),分镜即剪辑,了然于心。

18分钟前
  • 鹌鹑之丘白桃挞
  • 推荐

几乎都是干货……侯麦可能是我看过的最谦虚平和的导演 对自己电影里的元素既不过分强调也不故作高深 采访人是和侯麦一起创办了Les films du losange的曾经好基友Barbet Schroeder 侯麦当初和音乐人解释要什么音乐的时候自己示范打鼓 然后基友就开始跟着敲罐子 结果就录下来用了哈哈

23分钟前
  • 寒莓根
  • 力荐

制作一部电影,导演真的很费心!

25分钟前
  • 还行

l’entretien infini, Behavioral movement theory. Rohmer, Agile cogitation and expression

30分钟前
  • Syd Inlé ⃤
  • 推荐

做电影是多有趣的事啊

32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侯麦理解的男女游戏/7.6(评分无用,只为记录个人赞同值)】有文化还是没文化,男女关于所谓“爱情”的游戏都多么的可笑。

36分钟前
  • 几根佩毛
  • 推荐

侯麦对《六个道德故事》的总结

3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太珍贵的影像资料了。好的对话,尤其是挖掘这些大师的思想的,那些浅薄的美女帅哥知名记者(我国的)记者是无法完成的,这个对谈着是跟他有过多次合作的制片人,也自己拍片,虽然量级上稍差,但却能够提出关键问题,而且可以是匹配的对谈者。拍摄时侯麦已经86岁高龄,虽然瘦弱的身体蜷缩在扶手椅内

41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侯麦还是很务实的。很讲究颜色:每一部片有一个主题颜色,像彩虹上的色谱一样。另外侯麦还喜欢天然的、乐观的东西:从环境到演技——为了演技的自然,避免后期录音,但要利用环境音创造有趣的效果,还要慎用音乐。以及侯麦还和希区柯克等大师一样都有受过如茂瑙等德国表现主义时期的影响:Kammerspielfilm. 伯格曼肯定也有吧。总之,侯麦的电影相比戏剧更像短篇小说,跟诗没关系...这一点也是基于其作为法国新浪潮的大将之一深受巴赞理论的影响吧——电影就是基于现实的...所以他的片子基本没有梦境除了《午后之爱》开头一小段男主 yy. 不像伯格曼、塔可夫斯基、费里尼这么喜欢拍梦...咦,这电影的三位一体都是擅长拍梦的。那么问题来了——究竟谁才是把握电影本质的人?

45分钟前
  • w
  • 推荐

收录于面包店女孩的DVD花絮中,侯麦虽然老得都思维有些迟缓了,但仍旧质高料足,CC果然面子大水准高

49分钟前
  • 喷子
  • 力荐

六个道德故事是六种颜色的。2017.8.15 重看。侯麦讲自己本来其实生楚浮的气,然而后来他帮自己很大一个忙,找制作人,找JLT拍下来《慕德家一夜》。一下子我又不想原谅他没有拍过芙芙了。后来说资金紧张,一个镜头也尽量只拍一次,可爱到我又即刻原谅他了。

53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写完《Elisabeth》后我才思枯竭,直到读了《Bartleby the Scrivener》才产生灵感”——道德故事源起;侯麦从《电影手册》辞职后曾和特吕弗有过争执,后来特吕弗又替侯麦拉赞助拍片,侯麦对此深怀感激;现场收音,一条就过;六个道德故事都有一个来自彩虹的颜色;“我不知道未来电影会变成什么样”

56分钟前
  • 发不沾霓
  • 推荐

「喜剧和谚语」——在开始的位置结束;给每部电影分配了几种颜色;关乎角色之间的嫉妒和斗争。在现代电影中自己布景。 「四季」—— 用一种更隐秘的方式谈论哲学和道德问题。

57分钟前
  • 糖渍柠檬
  • 还行

很珍贵的对谈影像,原来侯麦的拍片方式这么淳朴,依旧是文学性极强的。

58分钟前
  • uncannyblue
  • 推荐

看之前没想过 侯麦之前的创作会有那么多困难,莫名感受到侯麦有些许拘谨,但在交流的时候对自己的创作又是那么的认真确定,真好,感谢搭档,感谢基金会,感谢有好的创作环境

59分钟前
  • Alex
  • 推荐

5.0。1.从色彩、画幅、现场收音、环境音、道德主题等多方面讲述自己的电影,算是导演自身的创作谈,适合看完六个道德故事之后对应着看。2.如果理解道德,侯麦自己说,《克莱尔的膝盖》是关于色情。3.有关色彩,侯麦从创作想法开始,就给自己不同电影分配出不同的色彩。4.千万不要说“戈达尔去世标志法国电影新浪潮完了”这种弱智话,采访者巴贝特·施拉德作为新浪潮五虎多部电影的制片人还健在。

1小时前
  • 假迷影真胖叔
  • 力荐

侯麦与巴贝特施罗德的对谈,主要是侯麦述说,围绕六个道德故事展开,聊了电影的方方面面以及期间趣事:在电影手册做编辑很无聊便辞职;因为没钱,剪辑师跑了自己剪,摄影师走了片场拉个人凑合拍……还谈到DVD,侯麦说视力不好电影院找不到位置所以喜欢在家看DVDhhhhhhh

1小时前
  • 庆祝无意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