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粤语版)

正片

主演:菲恩·怀特海德,汤姆·格林-卡尼,杰克·劳登,哈里·斯泰尔斯,阿奈林·巴纳德,汤姆·哈迪,马克·里朗斯,巴里·基奥恩,基里安·墨菲,詹姆斯·达西,肯尼思·布拉纳,李·阿姆斯特朗,詹姆斯·布鲁尔,达米安·勃纳尔,布莱恩·威纳尔,哈利·理查森,艾略特·提特恩索,凯文·格思里,巴比·洛克伍德,米歇尔·贝尔,比利·豪尔,迈克尔·凯恩,约翰·诺兰,米兰达·诺兰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 / 法国 / 美国 / 荷兰语言:英语 / 法语 / 年份:2017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敦刻尔克(粤语版) 剧照 NO.1敦刻尔克(粤语版) 剧照 NO.2敦刻尔克(粤语版) 剧照 NO.3敦刻尔克(粤语版) 剧照 NO.4敦刻尔克(粤语版) 剧照 NO.5敦刻尔克(粤语版) 剧照 NO.6敦刻尔克(粤语版) 剧照 NO.13敦刻尔克(粤语版) 剧照 NO.14敦刻尔克(粤语版) 剧照 NO.15敦刻尔克(粤语版) 剧照 NO.16敦刻尔克(粤语版) 剧照 NO.17敦刻尔克(粤语版) 剧照 NO.18敦刻尔克(粤语版) 剧照 NO.19敦刻尔克(粤语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这是一部让人看得非常疲惫的战争片

《敦刻尔克》是一部让人看了非常疲惫的战争片,这并不是因为剧情有多烧脑,而是在整个表达手法上让人看得很累。若你抱着像看《兄弟连》和《拯救大兵瑞恩》的心态去看整部电影,那无疑你要失望了,作为一名诺兰粉,我只想失望的说诺兰这次真的玩脱了,我认为这部剧的硬伤有三:

(一)诺兰结构:非线性叙事是诺兰电影的特点,也是影迷们津津乐道的地方,他往往采用多线叙事甚至时间倒错的叙事方式来描绘一个故事。这种叙事方式倘若用来拍科幻片或悬疑片可能会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像《盗梦空间》,《星际穿越》 的成功恰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可是用这种叙事方式嫁接在一部史诗战争片上,就容易让人看得别扭。整部片的故事很简单就是描绘在二战时,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撤退的故事,诺兰采用了陆,海,空三个不同角度来拍摄,而这三线的时间分别为一周,一天和一小时。有些观众非常喜欢这种三线叙事的拍摄手法,但我却很不喜欢这种用《盗梦空间》的形式来拍摄战争片。比方说当陆军那一场戏正要进入高潮时,突然就切换到空军那儿去了,而且整部影片切换的次数很频繁且密集,容易让人看得出戏。再加上里头时间都是不同步的的,当你看到陆军这儿是在晚上时,当切换到空军时就变成早上了。当观众没弄清楚前面那“一小时,一天,一周”的意思时,会看得一头雾水,即便弄懂了也容易产生凌乱感。总体来说,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的我,更多的时候是要搞清楚诺兰那种复杂和花俏的叙事结构而无法陶醉在电影里的故事中。我并不反对诺兰尝试用这种形式来拍摄战争片,但也总得将故事讲全了才用吧。

(二)薄弱的剧情:有人说《敦刻尔克》是一部可以与《拯救大兵瑞恩》之类的战争片比肩,并且可以载入影史经典,我觉得这吹的有点过了。顶多是一部战争版的密室逃脱。诺兰明显像通过此片来描绘战争中的那种压迫和紧张感,可惜单薄的剧情和人物刻画很难让人融入其中。极简的对白和缺乏剧情的铺垫,使得人物的刻画有点苍白,也让三条线的故事内容看起来贫乏,即便你看到有士兵被杀了你也很难产生悲悯感。总体来说,里头并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和引人深思的内容,更没有像斯皮尔伯格那样表现出那种战争中的悲悯以及战争和人的关系。倒是那个民用老船主和他儿子的故事让人看到了战争的无奈,但也就仅此而已。

(三)疲劳的配乐轰炸:我觉得从《黑暗骑士崛起》中就可以看出其实诺兰对于那种大场面的把控是非常弱的。而这个缺点在《敦刻尔克》中被放大了。如果观众抱着像看《血战钢锯岭》式的战争片,并追求那种画面和视觉上的震撼来观看此片那无疑是失望了。电影中的战争画面拍得很整齐,很干净,丝毫没有那种战争中混乱,血腥和肮脏。而为了弥补这个尴尬,并营造出那种“紧张”和“震撼”只能靠寂寞叔的配乐了。寂寞叔一开始营造出的气氛还不错,可是这种无间断,密集式,从头到尾的配乐轰炸,并强行依靠配乐制造出的煽情和紧张感让人听得想吐。虽然里头的枪声和飞机引擎的音效非常出色,但也无法挽救整部戏的密集式配乐所带来的疲惫感。

以前从不让人失望的诺兰,这次可能要让人失望了。

 2 ) 所有的《敦刻尔克》花絮(still keep on updating...)

1. 依照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惯例,他决定采用真的海军驱逐舰而不是利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CGI)来打造海战的场景。他也把用硬纸板裁剪出的士兵和军用车辆放置在镜头的远背景中,以此来营造出大批军队的效果。在拍摄时,现场一度出现了62只船。

2. 因为执导《敦刻尔克》,导演诺兰将会收到两千万美元的薪酬和百分之二十的票房收入,在2005年,导演彼得·杰克逊在执导《金刚》时也获得了同样的报酬,现在看来,他们两的酬劳在好莱坞圈内也是最高的。

3. 本部电影的剧本完全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自己一人完成的,这已经是第三次由他自己独立完成电影剧本了,前两次分别是电影《追随》(1998)和电影《盗梦空间》(2010)。下面还有其他关于剧本的事:《记忆碎片》(2000)是基于他弟弟乔纳森·诺兰写的故事拍摄的;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致命魔术》(2014),《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2012)和《星际穿越》(2014)的剧本均是由他和他弟弟共同完成的。《蝙蝠侠:侠影之谜》(2002)的剧本也是由他和大卫·S·高耶共同完成。诺兰唯一没有参与写作的剧本是他执导的电影《失眠症》(2002)。

4. 这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又一次自电影《失眠症》(2002)以来带上了迈克尔·凯恩。(我于8月1号改了,好多豆友都提醒我了,老爷子参演了,只是没有露面。)

迈克尔·凯恩

注:我也是才发现没有老爷子参演的啊!!!总以为老爷子是诺兰电影的标配啊。

5. 对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来说,这是第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拍摄的电影。他电影有的是基于原创剧本拍的,有的是翻拍别人的,有的是基于小说或者是故事改编的,还有的是根据漫画改编。

6. 为了重现33万三千名盟军撤退时的惊人大场面,拍摄时用到了1500名临时演员,一辆吊车和一架喷火式战斗机。

7. 本部电影是演员基利安·墨菲和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第五次合作。

8. 从第一手的资料中,导演诺兰得知了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撤退的这些士兵是多么的年轻和缺乏经验啊,所以他决定让一些年轻的和不出名的演员来出演沙滩上的戏份。

9. 这是电影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第二次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合作。第一次合作是《星际穿越》 (2014)。

10. 厄克(Urk)是荷兰弗莱福兰省的一个小渔镇,剧组成员们也曾在这里为艾瑟尔湖上的拍摄做准备。

11. 片名“敦刻尔克”被划分成了三段颜色,天蓝色,深蓝色和橘色,指代着到电影中的天空,大海,陆地,三种空间相连的画面。

其中一张海报

注:原文说的就是橘色(orange),我也不懂为啥,哈哈,明明就是白色嘛,哈哈。后来豆友“挺”告诉我这是因为战火,然后满脸血迹,落日霞光带来的橘色!

12. 这是Christopher Nolan第六次与作曲家汉斯·季默合作。他们合作过的电影有《蝙蝠侠前传》三部曲,《盗梦空间》(2010)和《星际穿越》(2014)。汉斯·季默也因为《盗梦空间》(2010)和 《星际穿越》(2014)获得过两次奥斯卡奖的提名。

13. 在谈到敦刻尔克战役重要性的方面时,克里斯托弗·诺兰说道:“敦刻尔克大撤退在二战史上是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如果大撤退失败了,英国就不得不臣服于德国,整个世界也将沦陷,或者说世界将会走向不同的命运:毫无疑问,德国将会占领欧洲,美国也不愿意去参战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不仅是二战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这是具有决定性的时刻。大撤退的成功使得丘吉尔给民众注入了精神胜利的理念,使得他能鼓励他的军队,让他们具有抵抗精神,尽管这次大撤退看起来像是一场投降。在军事层面上看,我们失败了,但是从整个人类的层面上看,这就是一场重大的胜利。”

14. 电影剧本有76页。

15. 电影的有些部分是在荷兰的艾瑟尔湖上拍摄的。

这湖泊真漂亮!!

16. 这是汤姆·哈迪和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盗梦空间》(2010)和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2012)后的第三次合作。

17. 本部电影本可以在更早的时间开拍的,据说这个想法的种子在他学生时代就已种下,但是他特别害怕在大片制作上的经验欠缺会损害到他对于本片的拍摄热情,所以在他拍完了《蝙蝠侠前传》三部曲,《盗梦空间》 (2010) 和《星际穿越》 (2014)之后,在这些电影中,他的技巧磨砺得越来越娴熟,他觉得okay,时机成熟了,就开始拍本部影片了。

18. 跟民间普遍认为的观点相反的是,阿道夫·希特勒从来就没有在盟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下达过停止德军进攻的命令。这个命令其实是由陆军元帅格特·冯·伦德施泰特,A集团军的司令官和第四军的君特·冯·克鲁格将军一起下达的,他们是在应坦克部队的司令官保罗·冯·克莱斯特将军的请求下才下达的命令,因为当时克莱斯特将军的坦克部队已经损失了百分之五十的装甲部队,这就需要时间来重整队伍。希特勒只是批准了他们的决定,并不是他直接下达的停止进攻的命令。

注:对于这条,真的是非常有意思,关于德军停止进攻的命令,历史上的争议也是相当多的。

19. 克里斯托弗·诺兰研究了不少无声电影,想只通过细节就使得群戏的表演充满悬念,因为这部电影里的对话实在是太少了。

20. 克里斯托弗·诺兰从像电影《贪婪》(1924),《党同伐异》(1916)和《日出:两个人的爱情之歌》(1927)这类型的无声电影来为《敦刻尔克》的群戏来汲取灵感,诺兰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看这些无声电影中的群戏表演,包括临时演员们的行动和进展方式,空间是是如何被呈现的,以及怎么用摄影界来捕捉这些画面,还有拍摄视角的运用。”诺兰也研究了《死囚越狱》(1956), 《扒手》(1959), 《拯救大兵瑞恩》(1998), 和《恐惧的代价》(1953)等影片来试图弄明白怎么通过细节来制造悬念。

21. 这是自电影《致命魔术》(2006)以来的第一次克里斯托弗·诺兰没有收到传奇电影公司的资金支持。

22. 汤姆·哈迪和马克·里朗斯分别因为荒野猎人 (2015)和《间谍之桥》(2015)被提名了2016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最后,里朗斯赢得了这个奖。

马克·里朗斯在《间谍之桥》的剧照

23. 这部电影演员里有一名奥斯卡奖获得者:马克·里朗斯,还有两位奥斯卡奖提名者:汤姆·哈迪和 肯尼思·布拉纳 。

24. 在电影的创作上,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尽力在每一方面都做到真实,他把IMAX摄影机安放在一架真的喷火式战斗机的驾驶座舱和机翼的位置,让摄影师和演员一同漂浮在水中进行拍摄。

25. 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第一部战争片。

26. 本部电影有7分钟的IMAX序幕在《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2016)之前放映。这是第三次诺兰的电影序幕在电影正式上映前六个月就发布了。另外两部电影是《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和《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2012),他们的IMAX序幕分别是在《我是传奇》(2007)和《碟中谍4》(2011)电影之前放映。

27. 两只具有历史意义的渔船被用来当做背景的装饰。这两只船叫做UK12和UK114,然而这里的UK并不代表着英国(United Kingdom),这里的UK是代表荷兰港口厄克(Urk),这正是电影的拍摄地。

28. 在拍摄中,大约用到了1000多名零时演员。

29. 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第十部长片。如果把他的短片《蚁蛉》(1997)和纪录短片《奎》(2015)算上,这是他的第15部电影。

30. 这是诺兰的第七部由华纳兄弟公司发行的电影。

31. 《敦刻尔克》(全片长107分钟)是克里斯托弗·诺兰自从《追随》(1998)后最短的电影了。

注:《追随》片长70分钟。

32. 在电影中,汉斯·季默用的是诺兰的怀表来制作时钟滴滴答答的电影原声。

33. 当克里斯托弗·诺兰被问到他为什么要让哈里·斯泰尔斯来参演这部电影,他说道:“不夸张的说,我面试了上千个年轻人,还有不同的青年组合,最后哈利胜出了,就是这样。”

34. 这是诺兰第一部执导的传记电影

35. 哈里·斯泰尔斯在拍摄现场有一个私人保镖,因为太多女粉丝跑去见他了。

这图片里从右往左数第2个就是他

注: 哈里·斯泰尔斯男子组合One Direction的成员啊,没想到去演这部大片了,哈哈,好喜欢他的歌啊。但是他这个关注度也太高了吧,保镖随身带!!!

36. 这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和电影配乐师汉斯·季默,剪辑师李·史密斯,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艺术指导南森·克罗利,选角导演约翰·帕帕席德拉,演员汤姆·哈迪和演员基里安·墨菲的再一次团聚。大多数的剧组成员是从《蝙蝠侠前传》三部曲就开始和诺兰合作的,而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则是从《星际穿越》(2014)开始和诺兰合作的。

注:大家可以搜搜里面的人物,全都是业界的大神啊。

37. 有四万多的英军士兵为了掩护大部队的撤退而被俘虏,在这其中有一万名士兵是苏格兰人。在电影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英国人扮演了第51苏格兰高地师的一名士兵。

注:关于苏格兰高地师是非常有意思的,他们是英国陆军的一只步兵军团,后来又被叫做“黑卫士兵团”。

在网友的回复中,我查了下资料,被俘虏的四万人应该是盟军,而不单是英军。

38. 这是汤姆·哈迪第三次参演以二战为题材改编的影视剧。第一次参演的是《兄弟连》(2001),在这部美剧中,他扮演了美国第101空降师的一名空降兵。

39. 一架改装过的雅克-52被用来出演一架喷火式战斗机以便演员和真实的飞行员能够互换座位来满足拍摄的需要。

40. 这将是汤姆·哈迪参演的第三部二战题材影片,第一部是《科蒂兹堡大逃亡》(2005)。

41. 这是诺兰除了《致命游戏》以来的第一部时代剧(period film),距离《致命魔术》已有11年了。

注:这里的period film 我翻译的是历史剧,后来网友告诉我是时代剧,good。

42. 威尔·阿滕伯勒的爷爷理查德·阿滕伯勒参演过1958年的电影《敦刻尔克》。

注:他爷爷理查德·阿滕伯勒也是很牛的啊,演员,导演,制片都做过的,大家记得他的作品的可能就是《侏罗纪公园》了。

他爷爷理查德·阿滕伯勒,好帅啊

孙子威尔·阿滕伯勒,恩,感觉爷爷帅一点,哈哈

43. 这是 肯尼思·布拉纳 参演的第三部二战题材电影。前两部电影是《阴谋》(2001) and 《行动目标希特勒》(2008) 。如果算上 《摇摆狂潮》 (1993) ,这就是他参演的第四部二战题材电影。

44. 电影大部分的拍摄都在厄克(Urk)的里面或者是周围,厄克是荷兰弗莱福兰省的一个小渔镇。厄克(Urk)的发音其实正与电影名字“敦刻尔克”(Dunkirk)发音的第二部分相同。

45. 法国港口城市敦刻尔克市希望电影能够在他们市拍摄一部份,因为他们市才是历史上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发生地啊。所以敦刻尔克市的市政厅组建了一个电影部门去宣传和组织在本市的电影活动,结果就是他们从各种不同的电影项目中获得了总共207天的拍摄时间。

46. 电影时长1小时47分钟,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自1998年的《追随》后,他执导过时间第二短的电影了。

47. 本部电影是第一次克里斯托弗·诺兰与肯尼思·布拉纳的合作。

肯尼思·布拉纳

2017.7.17更

48. 克里斯托弗·诺兰依然坚持胶片拍摄电影,而不选择数字电影。为了实现最优的影像质量,诺兰的电影拍摄结合了15/70毫米IMAX胶片以及超宽银幕(Super Panavision)65毫米胶片。《敦刻尔克》将会成为继《大师》(2012)和《八恶人》(2015)之后第三部在2010年到2020年中使用70毫米胶片拍摄并上映了的影片。

49. 《敦刻尔克》将会成为自《大地雄心》(1992)之后拥有最大放映量的70毫米胶片格式的电影。《敦克尔克》的70毫米胶片电影将会登陆在125家可放映70毫米胶片的影院,这将会超过《八恶人》(昆汀·塔伦蒂诺用70毫米胶片拍摄的影片)的100家影院的放映记录。

注:《大地雄心》是由 朗·霍华德执导,阿汤哥和妮可·基德曼 主演的影片。

2017.8.1更(建军节好有纪念意义,哈哈

50. 根据演员肯尼思·布拉纳说,差不多30位还健在的老兵(他们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幸存下的军人)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敦刻尔克》电影首映礼。当记者问到老兵们的观影感受时,老兵们说:“这部片子啊,演的就跟我们那时经历的差不多啊,但是这里面的轰炸声音可比我们那时侯经历的轰炸的声音要大的多啊。”老兵的评论让诺兰会心一笑,哈哈。

我感觉这群老兵好可爱啊!!!!!

就看看这位参加了首映礼的老兵吧

这位老兵名叫詹姆斯·贝恩斯,来自于北伦敦。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战役中,他本来要登上一只船撤离的,但由于某种原因,他没有登上这个只船,结果后来这只船被德军的飞机炸沉了,可说是幸运之神眷顾了詹姆斯。后来他去了北非继续服役,并参加了解放意大利的战役。

51.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和他老婆艾玛·托马斯,还有他的一个朋友,他们一起坐船从英格兰跨海到了敦刻尔克。他们是在感受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那些平民们是如何渡海的。诺兰说因为海面的情况,他们花了19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左边那位就是诺兰的老婆艾玛·托马斯(我感觉艾玛长得有点像席琳迪翁),他们身后的那架飞机就是喷火式战斗机。

52. 实际上,导演诺兰是乘坐过电影中出现的那架喷火式战斗机的,他是为了体会到战斗机在空中翱翔的感觉。这样的经历能够帮助他拍摄电影,使得他能够带给观众一种真实空战的感觉。

53. 在拍摄一架喷火式战斗机紧急迫降到英吉利海峡的情节时,一个IMAX摄影机被固定到这架飞机的驾驶员座舱上,此IMAX摄影机的任务就是拍摄杰克·劳登(在片中饰演柯林斯)是如何尽全力逃出机舱的过程。但是在拍摄过程中,这架飞机在水中的下沉速度远比事先预测的快的多。后来,花了好长的时间才把这架飞机打捞上来,但是IMAX摄影机的外壳早已被水充满了,这种情况不仅使得这个昂贵的IMAX摄影机被毁了,而且更珍贵的胶片也被毁了。在这种情况下,诺兰使用了一种让胶片保持湿润的老式电影技术,然后通过船运把此胶片送到了洛杉矶市,在胶片干透之前,对胶片进行加工处理。正是在这种挽救措施之下,我们才有机会在电影中看到这段胶片中的画面。

注:我想请问下摄影机是说一个,还是一架啊?

54. 在一次采访中,克里斯托弗·诺兰把英国音乐家哈里·斯泰尔斯的出演比作了《黑暗骑士》中饰演小丑的希斯莱杰。(因为大家常常低估了斯泰尔斯。)

55. 一直到1942年的新加坡陷落之前,敦刻尔克大撤退都被广泛认为是英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

注:原来1942年的新加坡陷落才是英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

56. 迈克尔·凯恩老爷子在片中扮演一个无名的,而且看不见的,英国喷火式战斗机飞行员。有趣的是,老爷子在1969年上映的电影《不列颠之战》中也扮演过一名喷火式战斗机飞行员。

57.在伦敦的全球首映礼上,英国王室的哈里王子到首映礼上会见了敦刻尔克的老兵们和《敦刻尔克》的导演,演员们。

二哈相见(哈里·斯泰尔斯和哈里王子)

2017年8月6号更,终于下班,赶快把剩下的补上

58. 马克·里朗斯在片中扮演的角色名叫道森(Dawson),这个角色是基于一个名叫查尔斯·莱托勒的真实人物而创设的。莱托勒是泰坦尼克号轮船的(你没有看错,就是那个最后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号)二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莱托勒(他那时候已经66岁了)驾驶者他的流浪汉号游艇到敦刻尔克进行撤退行动。在大撤退中,莱托勒拒绝海军们驾驶他的船,他说:“如果有人能驾驶它,那个人就是我。”,他还带上了他其中一个儿子一同参加行动;莱托勒也在二战中失去了一个儿子(这是他最小的儿子),他的这位儿子名叫布莱恩,在1939年9月4号,他在驾驶威灵顿式重型轰炸机对德国的威廉港(德国北部港市)进行轰炸时,英勇牺牲。布莱恩在生前还教过他爸爸如何在空袭中躲避。莱托勒尽可能多救人,以至于有四个人不得不站在浴缸里面,一直到他的船都快载不下人了,负责登陆的军官不敢相信小小的“流浪汉”号竟然装下了55个人。

马克·里朗斯在片中扮演的角色名叫道森(Dawson)

这位就是英勇的查尔斯·莱托勒

59. 温斯顿·丘吉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的时候,才总共当了16天的首相。

才上任16天哦

60. 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片中出现了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是由约翰·诺兰(John Nolan)饰演的。约翰·诺兰就是导演诺兰的叔叔,他已经在侄儿子的好几部电影中都有过出镜了。(这应该算作彩蛋了吧,哈哈哈。)

诺兰叔叔挺帅的啊!!

61. 据诺兰所说,他在观看《拯救大兵瑞恩》时感受到的紧张焦急与他想赋予《敦刻尔克》的紧张焦急是不一样的。

62. 该片中使用到了威廉尖叫:出现在电影的前面部分,镜头是一只满载士兵的船正在沉没。

简单说下哈,什么叫威廉尖叫:就是一个叫威廉的人在尖叫,开玩笑,哈哈。还是看看定义吧。

威廉尖叫: 威廉尖叫(英语:Wilhelm scream)是一个影视剧常用声音效果,从1951年的电影《军鼓》起被用于超过200部影片中。该声效常用于角色被枪击,从高处摔落,或被爆炸抛出时。 (这句话复制的,大家看看。)

63. 这是汤姆·哈迪第三次在片中长时间地饰演佩戴面具(面罩)的角色。第一次是饰演《黑暗骑士的崛起》(2012)中的贝恩;第二次是出演《疯狂的曼克斯:狂暴之路》(2015),在片中饰演曼克斯。

“面具也不能掩饰我的帅!”


啊,真的好期待这部片子啊!!!!!所以快把上面的花絮翻完了。还有3个4个没有翻译,有空就加上。欢迎指正我哦。翻译自IMDB。

我完成的其他花絮:

关于《莫娣》,你绝不知道的事!

关于阿汤哥的《壮志凌云2》,你绝不知道的事!

盖里奇导演、威尔史密斯主演的迪士尼奇幻电影《阿拉丁》,幕后全面解析

盖里奇新片《阿拉丁》,海报中的美女是饰演茉莉公主的娜奥米

扎克·埃夫隆、莉莉·柯林斯新片《极端邪恶》,你不知道的事

(扎克·埃夫隆饰演变态连环杀手)

时隔54年!玛丽仙女回来了哦!!!艾米丽·布朗特的新片《欢乐满人间2》,那些你绝对不知道的幕后故事!

艾米丽·布朗特的新片《欢乐满人间2》

关于Lady Gaga, 布莱德利库伯新片《一个明星的诞生》,你不知道的事

关于《阿尔法:狼伴归途》,四个超级有趣的事实!狼的品种;本片有动物被kill;导演第一次无弟相伴;还有让我想起了瑞克的川香酱!欧!2018.8.25

《碟中谍6:全面瓦解》,你不知道的事!(阿汤哥真是拼了!!!宝马五系的出镜......)

《游侠索罗:星球大战外传》,你不知道的事

《三块广告牌》的幕后以及致敬! 你知道科恩嫂的花头巾是在向哪部片子致敬吗?知道片中的小鹿是谁吗?你知道弹吉他的伍迪·哈里森吗?你知道......

2018,汤姆·哈迪的 《毒液》,很多事情,你有所不知

裴淳华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新片:关于《敌对分子》你不知道的事

银翼杀手,30年后归来:《银翼杀手2049》

杰克·吉伦哈尔新片《坚强》幕后

阿汤哥新片《美国制造》电影花絮

梦工厂动画《内裤队长》幕后

《房间》女主布丽·拉尔森新片《玻璃城堡》电影花絮

卡西·阿弗莱克、鲁妮·玛拉的新片《鬼魅浮生》幕后故事,花絮,还有很多,还算可以吧

《蜘蛛侠:homecoming》花絮翻译:里面关于霍兰德的很多,有意思的还是关于巴基和美队吧

Baby driver (极盗车神)的所有花絮

塞隆女王和一美敬业的《极寒之城》

《死侍2》花絮:关于预告片和影片制作

 3 ) 汤姆·哈迪扮演的飞行员为何选择迫降被俘,而不是提前跳伞?

首先,之前哈迪追击轰炸机时就已经做了选择,已经不打算返航战斗到底了。他知道自己是仅有的英国战机了。这是大前提。;

其次,空油滑翔的时候击落敌机,得到绝望士兵们的欢呼,此刻他的继续飞行给沙滩上撤退的英军的是希望和精神上的安全感。试想击落以后直接跳伞会影响士气。

然后,他的继续飞行会给敌人以威慑力,如果提前跳伞失去控制的飞机会很快下坠而不是滑翔那么久。

还有就是之前提到这是英国的喷火式战机,是新研制出来的机型量产不久。这是第一次参战,那个高度跳伞了,飞机落地无油的情况下不会起火,况且高度不高最多解体,落到德军手里后果可想而知。所以他降落第一件事是点燃飞机。

 4 ) 把观众当牲口的,观众必把你当傻逼

===剧透剧透!!但港真,这特么还能怎么透?贴着历史拍的啊!!===

撸了剧本就会发现,文字有它深远的穿透力,但是在瞬间的情绪调动上,声音、画面、甚至气味都会更直白于文字。(那个剧本它。。。基本是个默片的剧本。。。)

82页的剧本呈现在107分钟的胶片上,通过画面和音乐(Hans Zimmer老师立功了,看了那个无聊的剧本就知道,配乐尤其是走秒的滴答声已经成为叙事的一部分,所以它真就得那么喧宾夺主的满)的节奏把控和情绪调动,居然全程无尿点(憋死我了)。

敦刻尔克二刷完成,第一次standard, 中间撸了剧本,第二次imax,终于明白imax 70mm的意义。imax的声效画面强度明显大于standard,所以在imax 70mm应该会把这种身临其境更加强化。据说伦敦首映请了当年的老兵去看,看完人家吐槽说,拍得倒是跟我们经历的差不多,但是轰炸的声音就响很多了。(对啊,真正听过这个吓人响声音的那些,都死了)。

这个片子应该出个4D。

先讲讲叙事。好多人讲这个电影没情节,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电影不是为情节存在的,电影的成功与否在于能否在两个小时间让观众抻着脑袋眼睛不眨地盯着那块傻不拉几的屏幕,很大概率上取决于情节对观众情感的调动能力。

你们老师麦基的情节三角讲,位于这个三角形顶角的大情节在调动观众情感上有最大胜算,因为有单一主人公,有连续的线性叙事,意思就是,简单好follow。与之相比,内在冲突,多主人公的小情节,和非线性,非连贯性的反情节基本上就是脸上挂着我文艺,我高冷,跟大众说拜拜的那种。

这次叙事的三条线,在一个中间地带。

它保留了Inception的三条不均等的时间线,但比Inception又前进一步,在基本的线性发展之外,在三条线交汇之前,有几个线索相交的场景,在时间上是有前后跳跃。我以为这是要展现一个比Inception更实在,更广阔而复杂的场面的野心。比如港,空中线最早和游艇线交汇,是三架喷火式从月石号头顶飞过,游艇船长Dawson对儿子说,劳斯莱斯引擎,就是好啊就是好。然后,在空中线Jack Lowden的那架飞机被击中,咣叽掉在海上。然后转回这条线的时候,又一次,是从船长儿子看见Jack Lowden那家飞机喷着尾烟自由落体开始的。

另外,Cillian Murphy先被救起的时候因为PTSD不愿意进船舱,Dawson对儿子说,你要是被炸弹击中了你也不愿意的。Cillian Murphy讲,不是炸弹,是鱼雷。过了好几个场景,才拍到鱼雷击中运兵大船。再后面,Cilian Murphy还在小船上指挥划回海滩,拒绝Tommy和Alex上船。

但是情节,或者讲,一般认知上的戏剧冲突在单一线索里,都很好的展开了。我想港下我最喜欢的两个情节设计。

一个是渔船线,Cillian Murphy演的那个PTSD陆军不愿意回敦刻尔克,船长Dowson讲,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中间,不愿意回去-必须回去这组冲突展开在船长儿子把Cillian Murphy锁在船舱里(冲突上行),然后Cillian Murphy爬出来,PTSD激化,驾驶室争夺方向,George小哥被误伤倒地瞎眼,在船长和儿子内部发生是否应该返航的争论(再往上)。

这是一个传统的冲突,但是诺兰没有把它写得low。反而克制而精致。比如说,他安排Cillian Murphy爬出来,是徒手去抢方向盘,但是之前,他们谈论过枪。他们都知道军官有枪,但是在这场争夺里,他没有用枪去达成这个激励事件。另外,在船长儿子Peter得知因为跟军官打斗George死了之后,军官问了一句,他还好吗?Peter有一个想冲上去揍他的眼神,最后只是说,好点了。

更强(Low)的情节会让他们打一场,再打一场。但是这里没有。情节,最终最终,是为人物服务的,而诺兰在编这个场景时候的克制,把这一船的人物,每个人最起码写出了两到三个面向,这就是一种能够让人回味的精致和克制。

另外一个,是法国人Gibson的命运的起落。从埋葬真正的Gibson,上红十字的船躲在栈道的木架上,被炸沉,逃生,上运兵船,没有进船舱,不仅救了自己还打开船舱,救了Tommy,在Tommy被阻止登上救生艇之后,Gibson怂精怂精地把绳子从船上甩下去,再一次救了Tommy。但是Gibson最后还是死在被打漏的渔船里。有人说,法国人死得莫名其妙。我倒觉得,法国人死得太好了。他可以得救,是满足心理预期的圆满,但是你要给一个情感震撼,讲一个简单的道理:逃命,哪怕你再聪明,再善良,你又怂又精,做到了所有能够想到的一切,如果这是个考试你拿100分,如果这是个比赛你拿第一名,然鹅,在这场逃命里,你就是莫名其妙就会死,没有道理可讲。

Hans Zimmer的配乐,很满很满,基本没停过,而且惊悚的部分有几段跟蝙蝠侠和盗梦是一个调调。一刷觉得略烦,导致默片里仅有的几句台词都没听清。二刷,尤其是撸了剧本之后的二刷觉得,它当然是要满的,因为它承担节奏和叙事,不仅仅是渲染氛围。无处不在的数秒声,时而长缓时而短促的配乐,都在帮助画面完成对节奏的切割。所以当它霸道而略讨厌的闹脑仁儿的时候,你也被钉在座位上没去找厕所啊!

唯二不喜欢的是英格兰的小船们出现在苦守敦刻尔克等待救援的军官的望远镜里的时候,这是三条线最终交汇的点,也是诺兰处心积虑要煽一煽的地方,但是各种意图暴露的太过明显,让这段跟前面精简克制的叙事产生了OOC的效果,两次都让我感到,很尴尬!

如果讲,前面还是为了情绪高潮不得已,那就请问,最后汤老师迫降也来是几个意思!汤老师的飞机最后失去引擎动力,只能滑翔的时候,深蓝色的海水,宁静的沙滩,沙滩上倒映残阳的积水,还有汤老师紧张的喘息,在轰隆轰隆一个多小时之后,安静而美。请问,这个时候你音乐起什么起啊!!我们只想听汤老师清清楚楚喘几口气好吗((ノへ ̄、)捂脸)

最后!但是最最最重要的部分!诺兰老师还是挺鸡贼的!有想法不代表放弃广大的观众,要不然一亿的投资也不能全球票房一亿五千万是不是!所以!当你看得压抑的受不了的时候,个人英雄主义担当,英格兰民族工业的骄傲,喷火式的两枚帅翻天际的飞行员,Jack Lowden和汤老师就出现了!Jack Lowden和汤老师的脸都只在一开始惊鸿一瞥,然后就戴了个嚼子,只剩眼睛。然鹅,Jack Lowden被击落,机舱门打不开,咣咣咣敲玻璃,到被解救出来,脱掉帽子露出金色头发的时候,惊魂未定,抹掉一脸水,完全落汤鸡,既不酷炫也不潇洒地浮在海面上对解救他的Peter小哥来了一句,good afternoon的时候!我就决定预定一张蓝光了你造吗诺兰老师!

更憋提汤老师连续看了三眼记录油量的挡板,还是决定去追德国人的轰炸机而不是返航的时候,那个怂帅怂帅的眼神,还有最后明明油量快要耗尽,为了追德国人,把引擎邮箱开到reserve档,冒着必死的命运紧急出力,单边失速又急停的时候,两张蓝光好吗诺兰老师!

诺兰的真爱汤老师,最后靠空气动力迫降,开枪引燃座机,最后被俘虏的这场戏,原剧本是这样写的:

Farrier brushes sand from the wing of his beloved Spitfire, pulls his flare gun... He shoots into the cockpit.

在这个戏份平均到汤老师基本全程蒙脸也没几分钟的电影里面,居然给安排了这样一个有情感有画面的结局,还配着丘吉尔的压轴演说:

Even though large tracts of Europe and many old and famous States have fallen or may fall into the grip of the Gestapo and all the odious apparatus of Nazi rule, we shall not flag or fail.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and even if, which I do not for a moment believe, this Island or a large part of it were subjugated and starving, then our Empire beyond the seas, armed and guarded by the British Fleet, would carry on the struggle, until, in God’s good time, the New World, with all its power and might, steps forth to the rescue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old.

诺兰老师请看着我的眼睛告诉我汤老师不是你真爱!求求你们去结婚吧好吗!

虽然这是个屁滚尿流逃命的片儿,但最后诺兰老师还是晓得要给广大的具有巨大购买力的女青年准备一点个人英雄主义哒!

要说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大概也在于诺兰的这种精确,音乐,画面,情节,无一不在精确地操控观众----我知道你要什么,我知道怎样把你调动起来----港真,这种被人掌握在股掌之上的感觉吧,其实并不是特别好的。

电影吧,首先是一门生意,但同时,它也是一门艺术。赚钱当然是第一要务,但是赚了钱之后,留下一点东西,也是同样重要的。对于广大的观众来说,看爽片固然很好,然而爽完了,还能在原有的审美和情感体验上,往上够一够,则是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应该考虑进去的一个目的。

把观众当牲口的,观众必把你当傻逼。

====

对于讲本片没有人物的小伙伴们,来,看下面:

Tom Hardy的Farrier

Jack Lowden的Collins

看出区别了吗?

Farrier不仅老棉袄老毛衣,还皱巴巴的,从飞机上下来的时候那身皱巴巴脏兮兮的衣服鬼才信这是空军上/中尉啊!(鬼才信他救了那么多人的价值还不如他一个陷敌哦!)Collins惊恐地喊,he is on me的时候,Farrier冷静自信地说,I'm on him.

Collins,年轻的,一丝不苟的制服领带,在濒死状态下被从水里面捞出来,一身狼狈地浮在海面上,抹掉脸上的水,第一句话是good afternoon。

人设啊人设啊无时无刻不在跑的人设,接下来,演员只要按着这个人设跑就对了啊,怎么会没有角色?

 5 ) 如果你一定要在战场上寻找光亮

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不该是一部战争动员片。

先上一段敦刻尔克亲历者、二战老兵 Ken Sturdy 的观后感,觉得电影与历史不符、影响您观感的键盘历史学家可以参考一下——

It’s so well done. It’s like in every detail it told the story just the way it was. -电影拍得太好了,故事的每个细节都是它本来的模样

I was in the navy until the end of the war. We lost...so many of my friends are gone now and I keep going with all my memories. They’re all there. And that film brought it all back again. It all came back to me. -我从那时起直到战后都在海军里,我们失去了……好些我的朋友都去世了,只有我还带着记忆前行。他们都在那儿。这部电影把他们都带回来了,都带给我了

I can see my old friends again. -我又可以看到我的老战友了

油管评论:Five star reviews from the newspapers is great of course, but this is the best praise Christopher Nolan could've hoped for. 来自媒体的五星好评确实很棒,但是对于诺兰而言,这才是他所期望得到的最佳评价。


1995 年,克里斯带着还是女朋友的艾玛搭乘小艇,想穿越英吉利海峡到达敦刻尔克。复活节前后,凄风苦雨,巨浪凶残,海风刺骨,远超预期的19个小时旅程让人冻到麻木。幸好,克里斯开玩笑地说,他们头上并没有投弹不休的纳粹轰炸机。

那么 55 年前的同龄人是怎样在饥寒交迫、敌军紧撵之下熬过来的?

1940 年的 5 月,英吉利海峡两岸同时发生了很多事。马其诺防线被纳粹德国的闪电战瓦解,英国远征军、法国第一军和比利时军被冲散,法国城镇接连失守,近 40 万盟军被逼至北边。他们陆续抵达的那段敦刻尔克的狭长海岸,在 26 日之后的十天被纳粹从四面八方围了个严实。

海峡对岸,内阁之中,当选首相 16 天的丘吉尔与外相哈利法克斯代表的媾和派陷入争执,这最终以丘吉尔态度坚定地对下议院的一番演讲做结,投降就是死路一条,英国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与纳粹战斗到底。这意味着英国需要撤出尽可能多的远征兵,保住战斗实力。与此同时,伦敦的海军总部陷入忙乱,皇家海军开始启动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行动,旨在带回这些被困的有生力量,让他们参与未来保卫国土的关键一役。

海军出动,驱逐舰集结,突破纳粹战机和潜艇的航道封锁,驶向敦刻尔克士气低落的 40 万人。在海滩后方,剩余的联军作战部队守住走廊,冷溪近卫团们以少敌多抵挡住德军,为大部队撤退争取着点滴时间。

接踵而至的是轰炸骚扰下的缓慢撤退:港口毁坏,大型船只无法接近沙滩,高涨的潮水又让小艇难以操作,东部防波堤成为唯一的可用撤退地点。十天之中,沉船和坠机成为了主旋律,等待撤离的队伍精疲力竭,重伤者得不到有效救治也不被允许上船,英法之间摩擦不断为谁该先走陷入争吵。但就这样熬着熬着,慢吞吞地用一艘艘小船来回运着,再加上不要命地从多佛赶来的几百艘民用船不停歇地运兵,英国人在希特勒和戈林的眼皮底下撤出了 33 万人。这些活下来的人之后奔赴了北非和意大利作战,有的参与了诺曼底登陆,是他们直接给纳粹德国宣判了死刑。

结合各方面看,拍出一部全景式的战争片几乎是没什么挑战性的。这起事件自带的焦灼氛围、海陆空作战、后方政治斗争、人民自发的壮举,和这一切造就的现成奇迹,如果改成好莱坞最传统的视效煽情大片,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争议。

诺兰却选择了减法和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全景式的记录片自有前人栽树,资料和历史影像也被 70 多年来的各种媒体尽情展现。诺兰想从中提取出的,是整个事件有关时间和生存的核心,因而砍去了与撤退中的主角们没有直接关系的一切(它竟然是一部纳粹德国无人入镜的二战片);调动观众情绪的,应该是角色们被紧追不舍狂轰乱炸、退路一条条在眼前切断、求生努力无疾而终的生死紧迫,而非普通战争片用血浆和人体造就的直接视觉冲击。这也是为什么镜头如此干净的原因,在摒弃了其他元素包括台词之后,影片聚焦的只有两个东西:逃,救,伴随着汉斯·季墨一刻不停的计时。它会是一部实验性的、没人做过的独立电影。

这部电影是主观与客观的完美结合。一方面是绝对冷静的中立,不怵于展现任何生死细节(哪怕是被击落的敌机让海面队友遭殃,或者是 George 看似随机的死亡),不对善恶进行奖惩;一方面又充满了绝对主观的个人视角,因此即便是被卷进默片般的氛围,即便没有听到其他电影里常出现的对角色背景的介绍(Tommy 是谁?他来自哪里?他在战前在干什么?他是不是有个等他回去的女朋友?),观众仍然能够紧跟在角色背后与他们共命运。它甚至像一部第三人称的动作游戏,观众发自内心地希望角色活下来,因为此刻他们就是主角,他们就在海滩上。

Dunkirk 的本质就是关于撤退中的人。离开声势浩大的战争场面和家国背景,诺兰以那 10 天里最关键的“时间”为轴,通过代入感极强、三组不同维度的参与者视角,渲染上战争片罕有的悬疑、非线性叙事和不光彩的部分,呈现出了最独特的生存故事,与其他突出英雄光环和战斗荣耀的同类截然不同。诺兰在拍战争片,但就某个角度而言,他又回归了自己最拿手的东西:个人层面的悬念、现实主义和不一般的叙事。

陆地上的 Tommy(Fionn Whitehead)遭遇了一个士兵在那次事件里能遇到的一切困境。他是成千上万个只想回家不想逞英雄的愣头青的一员,恐慌、困惑又焦虑,他搜刮着死人补给,假扮医疗兵混上船,躲在堤下等待逃跑时机,冒充高地兵争取撤退机会,再被鱼雷轰下水……Tommy 自始至终都不屈不挠地寻找一切脱出办法,他的坎坷经历也让观众好奇:这个角色又会遭遇什么?他能否撑到最后?这是宏大背景下充满悬疑的个人求生故事。

从开场揉起传单当手纸的第一个镜头起,人们也发现 Tommy 和传统战争片中的高大上主角大相径庭,他与那些冒死为队友断后、牺牲自我成就任务、拯救了无数人的英雄毫不沾边,观众只看到了一个被卷进战争风暴、渴望回家的普通男孩。这样的塑造也让人与其产生了更大的共鸣,他更像是我们。

诺兰没有想 glorify 一场战争,战争的现实就是一群人的求生挣扎。追踪着 Tommy 的求生之旅,导演似乎是要体现整起事件中的“胆怯”,那些被敦刻尔克奇迹光环覆盖住的并不美好的事物。拒绝法国人上船的英国人、嫌弃主角的掷弹兵、一场舱内裸眼鉴谍戏将众人几近崩溃的黑暗情绪推向了高潮,之前还是战友的 Alex(哈卷)突然对 “Gibson”(法国小哥)发难,让电影瞬间变成了密室片。逼人出头和逼人跳船面对德军,是生存欲望催熟的阴暗面,绝望又无奈。

在一部明明是展现敦刻尔克正面精神的电影里,诺兰并不怵于暴露这种(propaganda 和时代滤镜打造的)民族英雄的“怯懦”,他也相信正常观众不会对士兵们有所评判——这就是现实发生的事情,那 40 万盟军并不是你们想象中那种假得不行的好莱坞英雄,这种让人焦头烂额的撤退行动,怎么可能由互相谦让的美好记忆构成?多数人的结局只会像 Cillian Murphy 的角色一样——卡司表里他饰演的无名角色仅被称为“颤抖的士兵”,冷水和炮弹让小船上冷静自持的那个人化为了瑟瑟发抖、打死都不想回头的一团。这是几十万人的现实。

战争本来就不具备美好的品质,如果你硬要寻找光亮,它们都是被动的效果。怕死的 Tommy 从水中救出了 Alex,怕死的 Tommy 一个人为法国小哥说话,怕死的法国小哥咬咬牙挣扎着爬回去为陌生的外国人打开舱门,怕死的士兵顶着轰炸为担架让开了道,这种本能催生的行动是被困者仅能贡献的光热。但这已经足够了,这些参战并为之受苦的年轻人,已经经历了黑暗的考验。

诺兰利用另外两条线给电影打了光,但是他把亮度调得很低调(subtle)。民用渔船和皇家空军,身份全然不同的二者从海空两路前往法国救人,行动替代言语传达了一切。这两组的行为算得上实打实的英雄主义,但表现方式又是如此朴实,台词轻描淡写,似乎所有人都在老老实实地做本职工作,并没有给观众留下“我是英雄我自愿为此牺牲”的刻板印象,观众也与他们一同进入了“工作”状态,仿佛是亲身体验了一天与一小时。

不同的时间进度,最终让三组人马汇合。在此之前,你能想象出导演会这样玩叙事吗?这不是炫技,它只会让观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且在某个时刻情绪被调动到最高点——用一周、一天、一小时衡量的情节,居然按照自己的节奏在滴答声中前行着达到了同步。陆地的现实主义、海上的理想主义和空中的浪漫主义,三种风格在此刻融为一体,陌生的主角们相聚同船,宣告了一次艰难的营救最终取得了胜利。

当然,标准意义上的“胜利”在这里是不存在的。世人可以将保留英国有生力量的奇迹撤退称为胜利(其实也并没有,电影拍得也相当克制),但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他们经历了什么。计时戛然而止,观众终于开始喘气。Tommy 醒来看到了久违的绿草地,想到一天之前他们还泡在冰冷的海水里,火光顺着燃油蔓延照亮了一片海,拼死逃生的同龄人随波浮沉,那个曾救出他们的法国小哥却再也游不出战场了。

没有骄傲和荣耀,只有劫后余生的庆幸。Alex 猜测,他们一定会对狼狈撤出的我们吐口水的吧,你看那个发毯子的老大爷都不肯抬头瞧我们一眼。

但是英国人民却大笑着拍拍车窗,把啤酒塞到他们手里。

It’s what you do that defines you. 年轻的士兵们可能觉得丘吉尔的讲话纯属胡扯,但的确是他们迎击了首波邪恶。在那样的境况下,生存意味着反击的希望,而这个生存又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当 Bolton 指挥官透过望远镜看到了小小的民船,当盟军们在沙滩上抬起头,仰望以胜利之姿飞越碧海浓烟的喷火式战斗机,我想是导演想要传达一条信息,一条朴实的台词、现实的故事和不经渲染的壮举也无法埋没的信息——

没人是一座孤岛。

这是窒息和残酷的战场上唯一的光。


ps.

1. 导演真爱是汤甜啊。各种大特写、英雄光环、最帅台词都给他了。

-He's on me.

-I'm on HIM.

内心炸成烟花!BTW,汤甜的角色是有原型的,真人飞行员被纳粹关进集中营 5 年后逃出来了。

2. 小哥哥们都太可爱了,没有台词的情况下不但演技爆表,导演还在用镜头跟他们谈恋爱。。Fionn Whiteheard,我静静地看着你红。哈卷演技赞,自带腥风血雨的鉴表气质(并不是……)。Aneurin Barnard,就是演法国小哥的那个,我见犹怜。金发碧眼穿着空军制服的飞行员 Jack Lowden 让人窒息……导演眼光毒,导演看中的上一个年轻演员是 Timothée Chalamet,就是演 Call Me By Your Name 的那个。因此让我们期待这波年轻人走上人生巅峰吧。

3. 说英国人好意思把大逃亡拍成电影的人怕不是智障。Dunkirk 的参与者后来有的去北非打隆美尔,有的去登陆诺曼底了,空军也应该参加了不列颠空战。你们酸什么呢:)说电影展现了伟光正英国人形象的怕不是瞎?电影表现法国人断后了吗?开场就是。表现英国人嘴上说着一起撤结果还是自己人优先吗?直接台词。救了一船英国人包括主角的是谁?是可爱的法国小哥。英国人表示感激了吗?没有,还要人家下船。

4. 导演的海滩布满头盔的镜头致敬了他自己的《致命魔术》(。以及在多佛发毛毯的盲人老大爷是诺兰叔叔,POI 大 Boss。站在舱口发毯子的是诺兰表妹 Miranda Nolan。迈克尔·凯恩是福蒂斯长机,只有声音出镜。

5. 我觉得这是一部 A 级制作的独立电影,要看什么珍珠港啊拯救大兵瑞恩啊的观众,看完这部可能是失望的。不管他们,人的口味各异。我真情实感吹一波导演,这种大胆的原创性简直是世间珍宝。In Nolan We Trust.

6. 贾翻的明显错误:1).医疗船士兵让二人组“get a shift on”,意思是快点下船,翻译却是“穿上救生衣”;2). 柯林斯说“She's turning, you must've damaged her”,指汤哈击坏了一架敌机(没有打下来),“她在调头,肯定是受损了”,翻译却是“它在旋转,你一定干掉它了”。这就让大家误解 Farrier 打下了 6 架飞机,不,其实只有 5 架。这翻译连看图说话级都不到。


四刷感想

·被忽略的乔治·

诺兰喜欢以一种极其平淡的方式叙述细微却惊人的壮举。这些角色和他们的行为看起来稀松平常,但是仔细想想却又能为之起立鼓掌。他们在光环更重的英雄主角面前似乎有些失色,却是导演的价值体系里最关键的一环。

乔治没有上过战场,身上没有酷炫的陆海空军加成,跟道森父子比起来也只是个不起眼的帮工。他说自己在学校一事无成,于是加入海军青年团想有所成就。此次前往敦刻尔克救人,是他做过的“最好的事情”,他只希望自己能够上当地报纸,让过去的老师瞧一瞧。

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躺在地上双目失明,知道自己将死。他没有死于鱼雷和轰炸,死前没有如他期望的那样救出很多人。他死得一点都不轰轰烈烈甚至有点可笑——只是被一个受惊的士兵推了一下就自己撞了头,然后就重伤死掉了。走得这么简单。

他至死都没有见到战场,所谓的“最好的事情”,也不过是出海拉起了最后导致自己死亡的人。这个人也没有幡然悔悟,直到下船还一直骗自己“那个男孩没事”(当然,这种逃避心理也值得理解)。

总而言之,和全片的牺牲相比,这似乎是最微不足道且不可思议的死亡。

可它就这么发生了。17 岁的乔治,在做出能被普遍称为英雄行为的行为之前,已经默默地死在了内舱的地板上。

然而他就在那条船上。在他懵懂地说着“去法国”的时候,他不是不知道自己要去干什么,他看到了码得整整齐齐的救生衣。乔治是自愿去战场的,是否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我们也不知道。但是他并没有后悔。如果说他自愿为国捐躯,似乎是夸大了,我更愿意把这描述成单纯的发自善心之举——我决定去救人,但是我不小心死掉了,那就这样吧,我也不后悔(同样的心理,Farrier 在调头迎向 HE-111 轰炸机的时候也有,“就这样吧”)。

我想乔治代表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他们因为能力和资源所限没法冲在第一线,但是并不惮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动机其实都相当朴实,就像那几百艘民船上的渔民一样——咱们的小伙子们被困住了,去接呗。

在诺兰的价值体系里,这样的普通人就是英雄,乔治是一个典型。

同样的角色在星穿里由卡西·阿弗莱克担当。在《被忽略的阿弗莱克》一文中,作者讲到了与 Cooper、Murphy 这种先驱者形成鲜明对比的哥哥 Tom,这个一生被绑定在家传的玉米地里、与家人无法沟通、丧失爱子的沉默寡言的男人,其绝望让人感同身受。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正是因为这些地球人坚持不懈地冒着尘土种庄稼,才让先驱们撑到了 Eureka 的那一刻。如果把先驱比作火箭,Tom 们就是基石。

再往前的 TDKR 里,诺兰借由蝙蝠侠之口说了一句话—— A hero can be anyone. Even a man doing something as simple and reassuring as putting a coat around a young boy's shoulders to let him know that the world hadn't ended.

诺兰对英雄的定义,不言而喻。

·PTSD·

诺兰还是很调皮的,安排了一个侧脸和菲昂有点相似的演员,在 Tommy 睡着后突然在堤上惊醒,瞬间让有的观众倒吸一口冷气“我的天啊难道是做梦他没有真的逃走?” 这个可怕的想法没有持续两秒,角色一转身,肯尼爵一喊话,大家立刻知道了这是另一个人。

这么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吓人。我猜导演是为了让观众体验 PTSD。你知道,Tommy 们在以后无数的日日夜夜都会梦回敦刻尔克,浑身大汗地惊醒,以为自己还身处那片沙滩,以为自己还没回家。The haunted feeling will never cease.

·作者电影与 Dogfight·

我对本片唯一有所不满的地方,一是开场搭配着 Mole BGM 的一段交叉剪辑,道森父子开船驶离港口的紧张程度,完全无法和抬着担架跑的两人、喷火三人组齐肩,效果有点夸张了。二是 Bolton 指挥官看到民船时,紧张的 BGM 立刻转化成了主旋律的 epic heroism 腔调,突然上扬,让人不适。

除了这两处夸张之外,我对电影没有不满意的地方。这两处也是瑕不掩瑜。自《致命魔术》之后,这大概是我最喜欢的诺兰电影。它的作者性太强了,尽管是大片主题,导演竟然恢复了悬疑片、非线性叙事的本色。那个游刃有余玩弄时间的人,再次展现了他随意改造表的超能力。他是当之无愧的时间/叙事大师。这个风骚的原创操作,当今影坛是找不到第二个的。就算别人有他的骚操作,也很难在各方面均衡地与之齐肩。

之前有很多人抱怨诺兰的动作调度。但是这次的空战 dogfight 实在让人叹为观止。摄影、配乐、choreography,都是满分。实拍带来了相当扎实(solid)的感觉,比好莱坞擅长的科幻片瞎 JB 打、敌机瞎 JB 瞎的电子游戏空战模式好出几百条街。这才是紧张刺激、让人窒息的 dogfight,配合碧空蓝海,让人心醉。

感谢导演。

 6 ) 小镇首映场 人间修罗场

这注定是一部会被载入史册的战争片,诺兰发挥总体来说还在预期,五星好评。这一次诺兰并没有用力地折磨观众的脑子,也没有太多地去揭露人性的阴暗面,而是用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的三重线性结构,详略得当地为我们还原了这场二战重要战略撤退的原貌。 影片开始,大家就能感受到诺兰这位鬼才卖弄结构到底的决心。非线性时间、以及非连贯现实(大量的闪回),是典型的反情节特征,却用在了战争这种宏大的题材上。这种时间的省略、跳跃、倒退,并不是盗梦空间一样的情节设定,而是诺兰为了在短短100分钟内交代全貌的匠心。当三条线偶尔重合的时候:小船看到飞机、飞机看到小船、小船上岸、岸上看到无数小船、飞机拂过海岸、岸上的士兵向飞行员致敬,观众会感受到一种不同时空的人相遇的激动;而每每是这个交错的点,便是故事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不断将诺兰营造的沉闷、压抑、绝望释放出来,但是很快就继续被德军无休止的轰炸打回原形。这种叙事方法是高明的,它让观众憋着一股劲,期待着下一次的交汇。而当三波人马相聚敦刻尔克的时候,整个故事也走向了光明。 一般来说非线性的叙事主要出发点在于人物的心理(《记忆碎片》),随着回忆随意跳跃时空,有一种错乱迷离的意识流感。但是敦刻尔克的非线性的目的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无聊地说好这个故事。试想如果是线性叙事,在这样一个不突出任何一个角色的前提下,在岸上等待援救和无止尽的轰炸、海上的航行和搭救、战斗机不断的交锋将会变得多么冗长乏味!这也是结果导向的:最后,从原定撤退三万,到三十三万,飞行员的神勇,海上民众的人性和困守敦刻尔克士兵的坚韧缺一不可。一场撤退,是战争中失败的一部分,但也是最能体现战斗方韧性的。在夹缝中生存,在绝境中求生,这样的韧性往往是一场战争最后输赢的关键,二战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反法西斯国家发生了无数这样的战略撤退,才保有了最后胜利的力量。(当然并没有把战争结果一概而论,历史上有韧性还是覆灭的国家数不胜数。) 诺兰的叙事理念是克制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没有人有心情谈论家长里短,没有人想知道任何人的过去,也没有人想说。所有的生命被压缩到一个单位,就像培养皿里的细胞一样卑微。英雄主义渲染不存在的,人性光辉放大不存在的,甚至整场撤退都没听到血性的咒骂。西方战争片喜欢把重点放在人道主义和道德层面,比如《大兵瑞恩》和《钢锯岭》,即使如怪作《中场战事》也在这个主旨框架下。而敦刻尔克这种寒冷彻骨的氛围,放低所有情绪甚至连求生的争执都平淡处理的电影实属罕见。舍情感冲突,取氛围结构,承担了此片的大部分诟病。诺兰不是神,兼顾难求,有取有舍是每件事的必经之路。 全片的色调加上真军舰的使用很贴合二战工业时代的肮脏感。敦刻尔克的撤退时间是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初夏的法国北部应该是温暖舒适的,但是诺兰似乎有意忽略了天气因素。沙滩、灰蓝的军舰、暗色调的飞机、阴霾的天气、士兵脏而厚的军服都渲染着战争的残酷困局。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音效配乐,诺兰一向“重口味”的元素也充分展现:秒表声、心跳加速、轰鸣、厚重的弦乐。除了营造出的紧张肃穆之外,在剪辑方面,时空转换与音效搭配得非常好。这种试听的不贴合,不能说有新意,但是做到了极致,代入感非常强,提前预定奥斯卡最佳音效。 解释一下标题小镇的首映场。我暂住的Charlottesville是美国独立战争后《独立宣言》拟稿人、两届总统杰佛逊的故乡,也是美国南北战争的主要发生地,小镇的二手书店都有三分之一是战争史。爱研究战争与向往和平往往成正比,托尔斯泰在巨著里写道:“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前来支持此片大多是老人,影院最后爆发的掌声及其热烈,但老人们并不知道大多数年轻人是冲着导演诺兰来的。 人类永远在突破生产力,造福社会,再用生产力制造战争,摧毁社会。这人间的修罗场,是人类的基因里的东西,也是人类,这个好战的物种永恒的诅咒。和平,能多一岁是一岁。 ====================================分割线================================== 怼一些看不下去的恶评。 1. 酸了吧唧满脑子主旋律。二战才过去70年,无论怎么拍都是政治正确。就算抗日神剧再怎么神,你也最多说夸张无厘头,主旋律绝对不是一个用来贬低一部影片的。一场战争按照时间地点双方行军/冲突结果来记录确实容易无聊,能够由点及面重现这场战略撤退已非易事,况且还要有艺术感。 2.说诺兰想冲奥想疯故作玄虚。真是可笑,一来作为非诺粉都知道他不在乎这个,二来想要冲奥明明有更加取巧的题材。盗梦空间IMDb8.8vs豆瓣9.2,Dunkirk IMDb8.8vs豆瓣8.4:题材背后的意识形态和当下豆瓣的政治正确恐怕是主因,当然价值体系不同完全可以理解。 3.本片缺乏“史诗”感:这么多军舰和人看不到就算了,想看史诗去看猩球大战啊! 4.音效太重:看什么战争片啊……

 短评

影片绝对是诺兰的一次个人化表演!三条不同时间线的主观战场体验,将反战主题体现得非常独特。赞!

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用最贵的演员,露最少的脸。——《诺兰哈迪传》

10分钟前
  • 高高高
  • 推荐

外网评价虚高得一塌糊涂………虽然喜欢汤甜的空战戏份,但我看不得这么色调清新精致煽情的战争片,觉得特别假。也不喜欢结构和节奏。诺吹勿扰,非粉非黑,不要觉得你喜欢的东西别人就一定得喜欢。还是建议去看,但不要信评分,用你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力。

15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不懂干嘛都说当悬疑片?根本就是一部很写实的战争片。那些讲拍出盗梦空间感觉的朋友,我合理怀疑你两部电影都没看过。

19分钟前
  • 滑滑的葡萄皮
  • 力荐

我预测,这将是2018年第9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导演的片子。诺兰大神功课做得足啊,学习了《党同伐异》《日出》《大幻影》《死囚越狱》《扒手》《恐惧的代价》,所以拍出了《敦刻尔克》。因为视听语言把握得好,所以故事讲得好。hope与home,愿每个生命都能得到拯救。审视当下,珍惜和平。

23分钟前
  • 水木清华
  • 力荐

之前还担心电影只有107分钟会不会太短,因为诺兰之前的电影时间都很长可以把故事讲的细致入微,不过这一次他把握的很足,在该有的时间点插入什么样的故事,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时间虽短但该有的故事都讲的很全面了,并且不会再有多余时间去讲述别的事物,而且整体节奏还很快,一部成功的实验影片。

27分钟前
  • 对你爱不完
  • 力荐

四十万人去哪了?

29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多线叙事的优缺点在这里都很明显:成功撤退是史实,故事的悬念就不能用结局来制造了,三条线如何交汇才是重点;而在几个故事中来回切换次数多了,吸引力到后来远不如开头,只能通过回到诺兰最喜欢和擅长的——传统的家庭观念、孤胆英雄的奇迹等等来激发情感,所以战争背景比较模糊,当是冒险求生片吧

3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喜欢这个抛弃了繁复叙事、投身极简主义的诺兰。没有背景没有铺垫,第一个镜头就将观众拖入战场。一周、一天、一小时,三条故事线反复绞杀心灵,不用血腥暴力也能呈现战争带来的压迫感。IMAX+70mm=最佳观影方式,轰得想喊救命...(推开眼花缭乱的小鲜肉为汤老湿打call!!)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开场看到这么多卷毛蓝眼英俊小哥哥心想大事不妙,又要来那套把美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了我不要啊呜呜呜。结果诺兰这个死颜控,根本没舍得杀俩就全部送回家了,好吧算你干得漂亮。

38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期待看战争叙事人性情怀的观众大概要失望了,影片重点更在重现撤退的惨痛与残酷。三个视点,三条交织的时间线,有英雄主义但保持在了情理之中。最大优点是主观与客观镜头的转换剪辑,无论空战还是逃生,都在转换中营造出了精彩的紧张感。Hans Zimmer的配乐也功不可没。

42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三条故事线,不同时间长度,却有意平行剪辑,造成假象。这一回没太多叙事花样,也没什么视觉奇观。主要还是还原恐怖气氛,营造当时的绝望与紧张感。这里有英雄也有被吓破胆的普通小兵,小兵代入感更强。音乐对影片情绪有强烈的推动,也让结尾更加释然。结尾滑翔真的很美。算诺兰一次新的挑战。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的确是尊重了史实,这也导致主线只是了无新意的流水账,拯救观感全靠一手诺兰式“伪震撼”:用夸张极端的音效+BGM+运镜堵塞观众的大脑,只留下眼睛和耳朵,强行把20分的剧力在感官上虚高到90分。同时本片在表达上又极度匮乏,对人与战争的思考几乎完全没有,可以说是外强中干到了极致。

51分钟前
  • Velox
  • 还行

Meh

5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太一般了,就不要吹什么史上最好的war movie,我还真的可能找不出什么比它更差的来,imdb上诺兰粉都已经失去理智,希望豆瓣的各位不要因为追捧一个导演而人云亦云。全片最可爱的还是汤老师,依然带着面罩没什么屁话,一如既往fuckable

56分钟前
  • Melodrame
  • 还行

无聊是真无聊,主旋律是真主旋律;但是这个牛逼至极的结构足够诺兰及其粉丝吹上十年的,也够电影学院学上十年的。仍然是在时间切分上面做文章,但是竟然还能玩出新花样真是不得不服。就凭诺兰对时间的理解足以牢牢霸住一个当代大师的位置。

5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我不管,反正诺兰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导演,《敦刻尔克》是我心目中的2017年度最佳影片。

59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你们逃走了三十万,成就了一个非凡的行动;我们仅仅南京就殁了三十万,在中国人的历史面前,再大的IMAX屏幕和音响,都微不足道。

1小时前
  • 白袍马超
  • 还行

一个《敦刻尔克》,生生拍出了《盗梦空间》的即视感。把尽人皆知结果的一个历史事件拍的全程悬念迭出,让观众屏住呼吸看完全场,恐怕也只有诺兰了。。。

1小时前
  • Hamlet
  • 力荐

英国人真喜欢排队啊。。。

1小时前
  • 胖犬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