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

HD中字

主演:神木隆之介,门胁麦,古川雄辉,绫田俊树,水田航生,高桥和也,森口瑶子,村上淳,中村优子,鹤见辰吾,古馆宽治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日语年份:2005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太阳 剧照 NO.1太阳 剧照 NO.2太阳 剧照 NO.3太阳 剧照 NO.4太阳 剧照 NO.5太阳 剧照 NO.6太阳 剧照 NO.13太阳 剧照 NO.14太阳 剧照 NO.15太阳 剧照 NO.16太阳 剧照 NO.17太阳 剧照 NO.18太阳 剧照 NO.19太阳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房祖名的爸爸到底是不是姜文

《太阳照常升起》的原著只是一篇小小说,叫《天鹅绒》,故事情节简单,生生死死几分钟便看尽。 “唐雨林愣在窗口。他听到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姚妹妹说的:‘我家老唐说我的皮肤像天鹅绒。’第二句话是李东方先生说的:‘我要做你用的草纸。’” “李东方从地里慢悠悠地站起来,用平常的口吻对唐雨林说:‘你不必去找了,我想来想去,已经知道天鹅绒是什么样子了。’他接着说:‘跟姚妹妹的皮肤一样。’” 这两处想必是原作者的得意之笔,姜文都改了,可见他改编的决心不小。 把《红楼梦》改成电影是抽脂。我没看过,不过估计不会再让晴雯破坏公物,让刘姥姥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而要把一篇几分钟长短的小说改成电影,姜文就得掺水。 崔健是一小瓢水,黄秋生是一大瓢水,陈冲更是一大瓢yin水。小说里也有周韵,也发疯,但是在电影里,消失的两斤猪肉变成了一双鱼鞋,骂街的泼妇成了爬树的巫婆,她还抱着小羊上树,在水波上撑走一块草地……,这些都不算什么,要命的是她到新疆戈壁滩泼了一瓢水——她竟然背叛了小说,跑到新疆去了。 她这一去新疆不要紧,整个故事的性质就变了。 周韵在新疆的路上遇到了孔维,两个女人骑骆驼赶路,兴奋的孔维一路跟周韵描述她的未婚夫:爱枪(有军人气质)、肉欲、擅长侍弄女人的皮鞋和写肉麻的情书、花心。周韵一听就知道,这个南洋女人的未婚夫正是自己的丈夫。她一路沉默,一语不发。两个女人同时到来,逼得姜文必须从一边消失。周韵说:“我不相信三颗子弹能打死你。”她知道这是一场谎言。 在路上分手时,周韵和孔维两种不同的表情恰如中国一句古话所说,只闻新人笑,不见旧人哭。她们不可能分享同一种情绪,因为两个女人只能有一个胜利者。孔维的爱情得到了结果(尽头),周韵的爱情下落不明(非尽头)。同一个男人的笔迹给两个女人指示了不同的方向和结局,在一边是盡头,另一边是非尽頭。这是1958年的事情。 孔维的婚礼和房祖名的诞生同时到来,孔维的幸福和房祖名的不幸同时到来,这一下,他们结下了深仇大恨。周韵上了火车,举行婚礼的人们用点燃的帐篷欢送她,用欢乐驱逐她的痛苦。她在厕所里产子,婴儿掉到了铁轨上。周韵在火车顶上大声呼喊,告诉姜文这个生命的事实。她不是搞封建迷信,这是“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她知道他会听见。 姜文和孔维下放到家乡。他睡在拖拉机上,对孔维说了好几次“陌生”。这不是素未谋面的陌生,而是久别故地的陌生。几个月之前,他扶着刚刚出院的黄秋生回到校园散步,一路上不停说的,也是“陌生吧?”开拖拉机来接他的是他儿子,但他们并不认识对方。周韵终于等来了这个时刻,她恢复神智,并且似乎变得青春了一些,她提醒儿子应该去接那个男人,帮他在村子里一个偏僻角落安顿好。此前,她用半年的时间在这个村子的某个秘密角落修建了一个卵石新房。这是送给儿子的新房,有喜床,有结婚照,有红烛,但是它的外形像一个坟墓。一切都在周韵的安排之中,和她儿子一起走入新房滚到床上的,是她的情敌、她丈夫的妻子,接踵而来的是她丈夫和儿子的死亡。这是一场复仇。 一只雄鸟告诉周韵,她的丈夫会在半年之后回到这里。而一只雌鸟把姜文带到了她妻子设下的复仇之窟。姜文说正在恋爱和哺乳的鸟不杀,但是他却杀这样的人。 在借助神秘力量设下陷阱的几个月中,周韵逼迫儿子朗读姜文从前写的情书,然后给他耳光,这个过程中,复仇的欲望已经逐渐盖过爱情和亲情。完成复仇陷阱后,周韵消失或死去了。另一个知情者黄秋生几个月之前已经自杀。每次死亡事件到来的时候,都会响起《美丽的索罗河》,姜文发现奸情之夜也一样。 那个夜晚,房祖名在卵石新房里和他父亲的妻子偷情,他说:“你叫我阿辽莎吧。”他不知道,这正是他父亲的名字。至此,俄狄普斯的神话大门完全打开。 姜文,志愿军战斗英雄,在英雄事迹巡回演讲中认识还是中学生的周韵。复员后,姜文被派往南洋接受石油勘探培训,认识孔维并求婚,孔维说不,姜文就跳大桥。求婚即将得手,姜文却被组织召回。他和南洋华人黄秋生一同回到祖国,派往新疆工作。工作两年后,他趁一次出差机会重新找到周韵并向她求婚,周韵说不,姜文就说我知道我知道,硬把周韵哄上了床。 孔维来到了中国,周韵怀孕了,姜文最后决定选择孔维,并从此与周韵中断联系。18年后,他和黄秋生在一所石油院校当老师,黄是一个拥有迷人气质却过分洁身自好的老童男,在一次春心萌动后,竟稀里糊涂被当作流氓,遭受肉体和精神羞辱,于是心生死意。一个懒洋洋的黄昏,姜文、黄秋生和陈冲——一个和姜文保持性关系又一直试图勾引黄秋生的风流娘儿们,在欢歌笑语之后,彻底放纵肉体,玩了一把3p。这加速了黄秋生的自杀。 黄秋生的自杀使淫乱事件曝光,姜文和陈冲分别被下放回自己家乡。他丝毫没有想到,18年前的爱情已经变成一场可怕的复仇,在等待他。 此文为转载,出处的链接地址已经失效,抱歉了各位。

 2 ) 一部电影一本书 重读《太阳照常升起》

文章很长,图片也多,文末有视频连接。

这里是一部电影一本书,重【读】姜文电影系列的第三篇。电影是姜文的第三部导演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书呢是电影相关的文集《长天过大云》。

这部电影是姜文在《鬼子来了》禁播7年之后的作品,官方一刀未剪,正常上映了,但是口碑和票房都很惨,有关方面也松了一口气,以后再也不用紧张姜文电影,反正已经没人能看懂了。与此同时国外的反映也不太好,绝对没有前两部《阳光》和《鬼子》那么火热。

但是在国内的专业领域,一些电影、文学大家却极为称赞,比如焦雄屏、戴锦华、史铁生、王朔等等,认为这部电影在艺术层面已达大成。这一系列的现象看起来都非常的矛盾。

姜文也曾丢下一句话,“再也不干这包饺子喂猪的事情了”。这话当然是骂人,姜文把自己的作品当“饺子”很正常,但是很多人自觉的把自己归为“猪”的行列,“从此姜文一生黑”,也确实是一个非常魔幻的现象。

《长天过大云》这本书,收录了叶弥的原著《天鹅绒》,以及电影创作初期的故事稿和完整的剧本,还有前面提到的几个电影、文学大家的影评,包括很多剧组成员的心得体会。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如果电影有什么正解,还有比姜文自己的书更加正确的吗?结果又打脸了,姜文还是只字不提他的创作意图,倒是《让子弹飞》相关的书籍《骑驴找马》,里面有很多采访谈到了《太阳照常升起》,看完基本就明白了,只是有些细节还得“猜”。

这个系列影评原本是欣赏姜文电影的技术,但是技术再好也只能是一张“饺子皮”,所以我们还是不得不先聊一聊电影的思想内涵,大约也只能点到为止。

太过具象的解读,并不是这部电影的正解,但又不能脱离时代,如果完全不讲它的寓意,相信很多人还是一头雾水。一般情况下我们看电影能感悟多少,取决于自己的知识面和逻辑推理能力,但是看姜文的电影这句话要修正,必须是多看书拓宽知识面,少瞎想避免进入误区。

怎么理解《太阳照常升起》这个片名,首先就从姜文在书末的填词来看。

念奴娇

姜文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捎来消息? 一代人来,一代人往,太阳照常升起。 浪子佳人,侯王将相,去得全无踪迹。 青山妩媚,只残留几台剧。 而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 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 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 风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一代人来,一代人往,太阳照常升起。浪子佳人,侯王将相,去得全无踪迹。”

这两句近乎直白的话,没什么不好懂。人的一生,国家的兴衰,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在宇宙的尺度都是过眼云烟,什么叫“长天过大云”,就是时光飞逝,“昔人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管人类怎么折腾,太阳会照常升起。

当然,完全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这话听着就会特别的虚无,找不着“北”,必须是先入戏,才能再出戏。

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由4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然后有一些小线索串联起来。为了方便梳理剧情,我们按照4123的时间顺序简述一下故事。

第4个故事。

1958年冬天,西部。

两个年轻的女子,到西部边境寻找自己的爱人,就是后来的疯妈和唐妻,她们在一个路口分手。

唐妻走向路的“尽头”找到了爱人唐雨林,唐叔说出了一句要命的爱情宣言:“你的肚子像天鹅绒”。他们俩在黄沙大漠举行了疯狂的婚礼。

而怀孕的疯妈走了“非尽头”,穿过边境,却没能找到爱人李不空。通过苏联官员的解释,大致是李不空化名“阿廖沙”和一个苏联女子“娜塔莎”在一起时被枪杀,衣服上有三个弹孔为证,留了一堆遗物。

疯妈在返程的火车里上厕所,生下孩子掉在了铁轨上。疯妈叫停了火车,沿着铁轨往回跑,在鲜花丛中找回了儿子李东方。这一段拍的最美,疯妈的疯病也应该由此开始。

第1个故事

1976年春天,南部。

疯妈已经把儿子李东方抚养长大。一天,疯妈梦到一双黄须子鱼鞋,她到鞋店买了双一模一样的鞋子,把鞋子挂在树上去上厕所,鞋子却不见了。疯妈的疯病又犯了,这次疯得比较厉害。整个这一段故事,基本是以一个疯子的视角在演绎,各种上树、刨坑、奔跑、打闹,房祖名曾经戏说《太阳》是一部“动作片”。如果没有耐心,估计会在电影开始的这一段就放弃了。

故事1的核心问题是,儿子一直想了解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而疯妈说不清,还烧掉了父亲留下的一些信件。

儿子发现了疯妈用鹅卵石搭建的一个秘密居所,像个墓地,里面的陈设,都是打碎了又重新粘贴起来的,几个喷嚏就让这些东西全垮掉了,这一段最魔幻。

直到有一天,疯妈突然清醒了,让已经当上小队长的儿子去接”下放”来的人。从疯妈目送儿子离开的眼神,感觉这次真的要出事,果然疯妈在儿子走后,就魔幻地跳河自杀了。

第2 个故事

1976年夏天,东部。

梁老师在学校食堂自弹自唱很是悠闲,5个大长腿的女生附和着,直到被骚扰电话打断。开始的这一段拍得极有戏剧性,完全感觉不到那个时代,应有的紧张与压抑。

梁老师因骚扰电话切到手指,到医务室处理,被林大夫勾引,这里要佩服一下陈冲的演技,带着口罩都挡不住的骚劲,摘下口罩就更要命,可是闷骚的梁老师好像根本不好她这一口。

为什么要用闷骚这个词呢,晚上学校放露天电影,就出事了。有女人喊了一声“抓流氓”,所有人都亢奋了,梁老师莫名其妙就成了被追的那一个,而且还摔断了腿。

学校官方的“摸屁股”调查完全是一场荒诞剧,只能再欣赏一下林大夫的浪与骚。

唐叔和梁老师在宿舍商议对策,就是搞不清到底是“手摸了屁股”,还是“屁股摸了手”,最后决定坦白从宽。

调查结果却出人意料,校领导为了维护学校名声,烧掉了梁老师的认罪书,并声称5个流氓都抓到了。

梁老师洗刷清白却在当晚自杀了。

第3个故事

1976年秋天,南部。

唐叔因为梁老师的自杀事件受到牵连,下放到了疯妈那个村。身为小队长的儿子去接唐叔和唐婶,回来的路上就发现,疯妈跳河自杀了。

唐叔整天带着梁老师之前送的猎枪,吹着小号,领着一帮孩子在山上打野鸡,甚至夜不归宿。

小队长依然纠结于自己的父亲是个什么人,而警察李叔和村干部都支支吾吾说不清。

无聊之余,小队长和唐婶在疯妈的秘密小屋偷情,被唐叔发现,最要命的是, 一个念叨丈夫的爱情宣言“天鹅绒”,一个念叨父亲的化名“阿廖沙”。

唐叔用枪指着小队长的头,小队长却说不怕死,就是想知道“天鹅绒”是个什么东西。

然后唐叔到北京找天鹅绒,摇滚大叔崔健给唐叔上了一课,让唐叔明白,这事不是小队长的错,归根到底是唐叔自己的错。

这是一个非常刻意的戏剧化情节,从云南到北京不是件容易的事,到哪里找块布不好找,非要到北京?由此电影在方位上补齐了东南西北,时间上凑齐了春夏秋冬。

唐叔回到村里,本已不打算追究老婆偷情的事,小队长却自己作死,拿出一面锦旗,证明唐妻的肚皮根本不像天鹅绒。“婶可忍,叔不可忍”,唐叔开枪打死了小队长。


对于这个“颠三倒四”的电影,我们不能用惯常的逻辑来看待,必须放弃固有的思维模式,循着一些蛛丝马迹才能搞清楚故事的格局。

先研究一下叙事结构也可能对于理解内涵有帮助。有人把姜文和鬼才昆汀类比,大约也就是这部电影的结构极似昆汀的《低俗小说》,姜文受他启发也是有可能的,因为他们两人私交甚好。

所谓低俗小说就是路边报亭卖的一些低俗的杂志,几个故事中的人物有重复,但其实在每个故事中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全都是暴力抢劫、吸毒贩毒、性变态、打假拳等等,就是把一些茶余饭后聊天吐槽的离奇事件给串起来了,每一个单独的故事本身并没有多少意义,全部都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幅社会的大图景,这个整体印象才是惊心动魄。

《太阳照常升起》是相同的结构,每一个故事的逻辑都不是很完整,几个故事也没有必然的内在连接,讲的也是一个时代的大图景。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中华大地上东南西北和春夏秋冬的整体印象,就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梦,现代人怎么也不可能理解的荒诞剧情,在那个年代是确确实实发生过的,“只能说你不懂,不能说你没看到”,老外就更不可能看懂了。

怎么去理解这几个故事呢?下面我们把线索勾连一下,尽量不要入戏太深。

第1个故事结束疯妈死了,自杀的;

第2个故事结束梁老师死了,自杀的;

第3个故事结束是小队长死了,自己作死;

第4个故事的结尾是小队长出生。

所以几个故事近似一个循环,都是悲剧,一个大型悲剧的循环。

原著《天鹅绒》讲了个什么故事?1967年中国某地农村,一个女人因为两斤猪肉被偷,疯了,他的丈夫是个普通的农民,普通到叶弥都没写他的名字,他们的儿子李东方娶了大队长的女儿,据说是有心脏病、哮喘、斜眼,然后李东方就当上了小队长,疯妈在儿子去接“下放来的人”那天跳河自杀了。下放来的是印尼华侨唐雨林一家,唐雨林经常出去喝酒打猎,后来小队长和唐妻搞上了,唐雨林用猎枪打死了小队长。

《天鹅绒》是一个短篇小说,短得不足以撑起一部电影,所以姜文加入了大量的改编,改完了就和《天鹅绒》的原意就有了很大的差别,这就是传说中的 “吃原著不吐原著皮”。

原著疯妈疯掉的原因是丢了两斤猪肉,而电影改成了一双鱼鞋。鱼在中华古文化中代指性爱,所谓的“鱼水之欢”,比如《鬼子来了》里面马大山的情人叫“鱼儿”,也是这个意思。有些地方把乱搞男女关系叫“搞破鞋”,第2个故事和第4个故事都出现了鞋子和性爱的暗示,黄须子的鱼鞋很明确是指性爱。

“猪肉”代表的是物质文明,原著的女人疯掉是因为贫穷的物质生活,而电影中丢掉的鞋子,代表的是性爱的缺失,可以衍生到家庭的破碎,以及“精神文明”的缺失,因此给小队长李东方加了个缺失的父亲李不空。

李不空是个什么人其实根本不重要,如果一定要搞清楚也有迹可循,李不空是军人,从朝鲜战场回来之后参加英模报告会认识了疯妈,他后来死在了苏联,留了一大堆的信件和几条各种颜色的辫子等等。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历史问题,1958年前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非常紧张,《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马小军说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中苏开战。李不空那些信件被苏联官员拆开审查过,“全是些疯话”没看出什么问题才还给疯妈,疯妈当然也不可能看懂。

在那么一个形式严峻的年代,一个朝鲜战场回来的模范军人,跑到苏联去找小情人被打死,是一个很荒谬的事情。能够解释得通的只有一种情况,李不空作为特工在中苏边境搞情报被打死,但由于国际关系问题,李不空不能算作烈士。

在那个年代,一个烈士家属和普通百姓的差距是很大的。疯妈的秘密小屋里面,她把儿子的照片和李铁梅的剧照贴在一起,构建一个虚幻的红色革命家庭,这可能是疯妈的内心愿望。

原著说疯妈清醒后不知道自己会清醒多长时间,就赶紧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跳河了,有人说:“反正要跳河,还洗什么澡,多此一举”。电影疯妈跳河的那一段更魔幻,见不到人,一套衣服和鞋子规规矩矩的漂浮在河面上,你也可以说:“这拍的什么玩意,死就死吧,还把衣服弄得这么神秘”。

注意,电影和原著思想内涵虽然不同了,但在这个事情上是相通的,即便“生不如死”,还是要维护生命的“尊严”。这才是第1个故事真正的核心。

然后说一说 “李铁梅”的形象,在电影里面出现了很多次。李铁梅是样板戏《红灯记》里面的人物,样板戏是怎么产生的,不知道的百度一下。据统计从1966年到1976年10年间,共产生了14部样板戏电影和83部故事片,而2017年仅仅一年时间上映的电影就有970部,可以理解一下什么叫“精神文明”缺失。这只电影,其它的文学艺术什么的就不谈了,所以理解一下什么叫“革了文化的命”。

第2个故事和原著完全没关系,据说是姜文小时候亲眼所见的事情改编。这个故事本来是最“直白”的一个,很容易理解,然而现在也成了一个不能说的问题。对于梁老师为什么自杀,首先要搞清楚人物的背景和所处的环境,才能理解的他的行为。

梁老师和唐雨林都是印尼归国的华侨,剧本里面说唐雨林回国还是梁老师鼓动的结果,梁老师自弹自唱的那首歌叫《美丽的梭罗河》也是一首印尼民歌。他们为什么回来呢?建设祖国。1958年他们在西北沙漠干什么呢?找石油,唐叔是学石油的,注意那些帐篷边上的金属管道,这些东西在那个砸锅炼铁的年代可是稀罕货。

梁老师曾出现在唐叔的婚礼上,这个婚礼搞得声势浩大极为疯狂。就像 1958年“大跃进”开始,全国人民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的亢奋,“打鸡血”是真有其事,不知道的可以百度一下。

但后来他们在干什么?在东部某学校工作,但学校一个学生都没了。为什么?那个时期学校都停课了,搞运动,1977年全国才恢复高考。

梁老师为什么自杀,不要试图在电影里面去找证据,这是个不能说的,作者也没打算把这事情给讲清楚,梁老师回忆现场时出现的人物和场景都不一样,被摸的女人回头都不是同一个人。但整个故事会给人一个感觉,只有梁老师是唯一清醒的一个人,其他的人包括唐叔都显得有点疯狂或者荒诞。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华侨要回来建设祖国,为什么后来他们又无所事事整天“吹喇叭”“搞破鞋”?为什么死了的人可以面带微笑?而活着的人要下放山林打野鸡?

这是姜文一贯的手法,将一些低俗的东西摆在前面,因为那是生活;值得思考的东西埋在后面,因为人必须学会独立思考。这个故事说的还是 “生不如死”,比如老舍和傅雷,还是说的“精神文明”的缺失。

第3个故事的地点虽然和第1个接上了,但思想内涵更接近第2个故事。小队长让唐叔教教那些孩子,唐叔说我怎么教他们,我学石油的,小队长说只要他们不瞎跑就行了,于是唐叔就整天带着他们在上山打野鸡,还发现了疯妈的秘密小屋。唐叔其实心里一直有事,他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死人可以面带微笑,而他这个大活人怎么折腾心里都别扭,所以才突然抛下孩子们独自回家,然后就发现了老婆和小队长偷情。

我为什么啰嗦这个细节,注意这就是解开本片谜团的钥匙,姜文很认真的拍了一些可有可无的细节,还搞得声势浩大,其实这里只有一件事是核心,就是唐叔的心理活动。

唐叔曾经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他跟着梁老师回到祖国参加建设,只是没想到后来局势变了,梁老师只能在学校食堂做饭,而唐叔是锅炉工,总算也和能源挂上了钩,整天的无所事事吹喇叭、搞破鞋。

梁老师自杀对于唐叔打击是很大的,他下放之后更加的疯狂与放纵,其实就是掩饰内心的痛苦,看懂这一点才能明白整个悲剧的内因。

然后可以推广开来,第一个故事里面的疯妈,也是差不多的手法,镜头很认真的拍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细节,包括“树上的疯子”,“抱着石头过河”,气急败坏的老师要学生用算盘打出,“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等等,都是疯狂与荒诞。

镜头呈现的是现象,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现象拍得越美丽,体会到的本质越心痛。

原著唐妻和小队长偷情的时候,唐妻说:“你唐叔说我的肚子像天鹅绒”,而小队长说的是“我想做你用的草纸”,电影保留了天鹅绒的说法,而把小队长的话改成了 “就叫我阿辽沙吧”,注意这句话是李不空留下的信里面的一句话。

这个有什么差别呢?原著曾引用1999年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情人的电话:“我恨不得做你的卫生棉条”,这是一句很露骨的情话,小队长说想做唐妻的草纸,是差不多的意思,说的就是迷恋她的身体,这个格局明显是不同的,是一个女人的情爱视角,原著的“天鹅绒”就有可能真的是指一块柔软的布。

而电影里面的小队长的话是冒用“父名”,冒用父名不就是“犯上作乱”么?后来被唐叔用枪指着头,他说不怕死,就想知道什么是天鹅绒,这个“天鹅绒”就可能变成了另外一个东西,比如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改变,但这样解读就麻烦了,我还是打住吧!

最后小队长明显是自己找死,唐雨林只是成全了他,还是“生不如死”。

第4个故事。两个女人在大漠同行,年轻的唐妻是刚从印尼回国去找唐雨林结婚,一直唠唠叨叨很兴奋,她的话语就是描述当年的唐雨林,胆大、聪明、性格冲动,曾放弃一切回来建设祖国,他感动这个女人靠的是每天一封肉麻的情信,然后他们举行了疯狂的婚礼。

年轻的疯妈怀着大肚子去奔丧,所以一言不发。后来疯妈在返程的火车上生下了李东方,掉在了火车轨道上,这个显然非常的魔幻。

去结婚的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其实是孤独寂寞了一辈子,最后还要勾引小青年,害死了小队长。

去奔丧的决意孤苦一生,将孩子抚养长大,最后却是疯疯癫癫,到底意难平。

一个疯狂的婚礼,和一个不可思议的降生,既是故事的结局又是故事的开始,这样就成了一个悲剧的循环。

为什么一直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呢,有时候摆在面前的事情,很多人都是视而不见。比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千年来一直是所谓“太平盛世”的象征,近现代很多人才发现,里面危机四伏,实际是一幅警世预言画。

剧本在第3个故事结束时,唐雨林打死了小队长之后还有一个镜头,没有出现在成片里面。

如果成片有这个照片回溯的镜头,可能就很容易理解循环故事线,但同时又可能把格局变小,因为太具象了。

所以我们看《太阳照常升起》,就不能关注那些是是而非的表象,那只是作者布下的疑阵。

比如最为常见的几个所谓的隐喻,妈疯了、天鹅绒、从苏联回来的孩子、白猫黑猫、摸着石头过河、还有大量的色情与暴力的暗示等等,似乎都可以引申出一个现实的概念,但这些东西只能算是“饺子汤里的残渣”。

电影里面的人物就和《鬼子来了》一样,都是群像,所有的故事都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无论如何挣扎,活着的人都不可能从他所处的时代逃脱。如果入戏太深会被这个巨大的悲剧吞没,以超然世外的心气来俯瞰人间百态,就会发现,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多了去了。

别害怕,太阳照常升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由发展。

读《太阳照常升起》的剧本就像读一首长诗,有着优雅的韵律,像梦一般的迷幻,但这又是个悲剧,一个很美的悲剧。

看这部电影,随着激情悲壮的进行曲,穿梭在一个诗意的梦境,回顾一段破碎的历史,于色彩斑斓间超脱,感受作者悲天悯人的胸怀。这就是《太阳照常升起》的整体印象。

如果电影有印象派,那么这个电影就是了。

史铁生拿《太阳照常升起》和《浮士德》做比较。

焦雄屏说:“在神采飞扬的画面中,我再次体验了他的气势,这一次他冒着更大的挑战,探讨中国大地和民族魂的底蕴。”

王朔说:“有时感到悲观,我们曾看到戏曲失势,看到文学失势,是不是也将看到电影失势?但不会影响地球飞转”。

多么准确的预言,现如今的很多电影已经不能称作电影了,别看一年出几百部,有些还不如样板戏。

姜文在《骑驴找马》里面说,《让子弹飞》和《太阳照常升起》是同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你信不信?

我可能看了一部假的《太阳照常升起》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3 ) 太阳照姜文的模样升起

今天是宁波第一天放映姜文的《太阳照样升起》,下班后迫不及待去影院看了。看过之后,有一肚子的话想表达出来;看到第四个段落,周韵挺着大肚子去营房看一堆亡夫的衣物时,我竟然泪流满面。这是一部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的电影,从叙事结构上它借鉴了昆丁·塔伦蒂洛的成名作《低俗小说》,从表达形式上又借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

姜文说,这部影片的故事可以放在任何时代背景来演绎。不错,这是一部关于两个爱情湮没的故事,放置在民国、当代;南美、西班牙、韩国,都可以。但放置在1958年到1976年的背景下,却又宛若寓言。

先说爱情。

周韵还是一个年轻女学生的时候,就被“最可爱的人”诱惑/爱上了。当她大腹便便到大漠的营房去看孩子的父亲,只剩下一堆衣服。她带着痛苦乘坐空荡荡的火车离开伤心的大漠,遗腹子房祖名出生在火车上。

姜文是一个回国建设祖国的南洋归侨,他的女朋友孔镱珊骑着骆驼千里跋涉,就为了他信中的10几个字:你来,我们结婚,我在路的尽头等你。在茫茫大漠中,她真的看到了路的“尽头”,姜文站在“尽头”的后面。在苍天、大漠、他和她中,他说:你的肚子像天鹅绒一样。在沙漠的狂欢夜,他娶了她。

这是1958年的故事,两个女人在大漠的旅途偶遇,一个为着幸福的爱情,一个为着伤心的爱情。

1976年,爱情都湮没了。

周韵带着遗腹子到爱人的故乡,云南的一个山村里。1976年,因为一个梦,和一双绣着鱼的花布鞋,她“疯”了。她看见了重复着亡夫曾经的话语(“我知道,我知道”)的鹦鹉,她追逐这只鹦鹉。她儿子房祖名有着算术的天赋,却被疯妈给逼得不上学,不出门,不出工,随时都堤防着妈妈会做出疯狂的事。

周韵最后对儿子说:我现在好了,你去接下放的人吧。房祖名接了下放的姜文和孔镱珊,半路上就得知自己的疯妈失踪了,只看到沿江漂过的衣物,还有那双花布鞋。下放到山村的姜文成天带着山里的淘气孩子上山打猎,以猎物来挣工分。偶然的一次,他发现了周韵搭的隐蔽的石头房子。他趁夜去探访,看到女人的衣物。而这个夜晚,当他回到家时,却发现自己的老婆孔镱珊和小队长房祖名通奸,她对房祖名说:你唐叔说我的肚子像天鹅绒。

他将猎枪对着房祖名。对死亡毫无畏惧的房祖名问姜文:天鹅绒是什么?姜文说:我会帮你找块天鹅绒,但你看到天鹅绒的时候,也就是你死的时候。离开山村的姜文没有带回天鹅绒,因为他的朋友崔件健开导了他,不是房祖名的错,是他自己“占着茅坑不拉屎”,只顾带一帮毛孩子打猎,把老婆搁家里撂荒的错。但房祖名带回了天鹅绒,他对已经侧身而过的姜文说:她的肚子一点也不像天鹅绒。

“砰——”

两个爱情故事都湮没了。

再说寓言。

周韵在1958年生下遗腹子,在1976年,她疯了。她儿子一直都搞不清楚妈妈是真的疯了还是偶而迷乱。1976年,记得那个年代曾经有一期美国的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Are China Mad? 从习惯于把祖国比做母亲的年代过来的姜文,显然想隐约地表达,1976年,母亲疯了。(1958见,大跃进;1976年,文革结束)

癫狂状态中的疯妈周韵,她上树去抓羊,跟猫说话,给树刨坑,用石头垒房子,在屋顶上用她的海边家乡方言反复地背诵古诗。疯妈不让儿子上学,不让儿子出门,不让儿子出工,经常打儿子的耳光;然后把家里的东西都摔碎了。影片开头,她就把儿子的算盘摔碎了;有一次,她儿子陪着她把家里的碗碟器皿统统都摔碎了。房祖名偶然发现疯妈搭建的石头房子,里面把曾经破碎的东西都拼合好。但房祖名抑制不住的喷嚏把一切表面拼好的物什又都统统震碎了。1958年到1976年,Mad的中国兴起了轰轰烈烈的“破四旧”活动,连任何外族入侵都不曾毁坏过的曲阜孔林都给捣毁了;掀起的文攻武卫,将传统中国文化的亲情人伦彻底撕毁。现在重新又拼凑的文物和文化,恐怕几个喷嚏也能震得粉碎。

再说魔幻现实的隐喻。

那只说着“我知道,我知道”的鹦鹉和剪去人头的合影照。周韵以为把合影上亡夫的头像剪去就可以忘记不堪的伤心事,但在内心底又无法摆脱。鹦鹉是她的幻觉,也暗示着她心底里无法抹去的期盼。

羊和树。周韵从树上抓下了一只羊,在树下刨了一个大坑。她说,那树因为下面的石头的缘故,所以斜了。房祖名有一次听说疯妈背着石头到河边,追过去,一路上到处都是羊。羊似乎是周韵压抑的情感的指代,而那棵树是她生活的象征。

石头和石头房子。周韵从树下刨的大坑里挖出了很多石头;她背走这些石头;后来房祖名就发现了那座石头房子。石头象征着坚硬,似乎是她在情感上一直执着的影射;石头房子几乎就应该是她的内心了,虽然破碎了,但依然还保留着完好的影像。

鞋和衣物。她因为鞋而迷乱,癫狂;她最后失踪后只剩下一身顺河漂流的衣物。她最初去大漠的营房时,看到的也是亡夫的一叠衣物。姜文趁夜到石头房子里,也见到了她的衣服。鞋和衣物都表示着她感情的投射,那双导致她癫狂的鞋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或者一开始就化成了幻觉中的那只鹦鹉。姜文走进她的内心,看到她的感情,才恍然自己的感情原来很脆弱,随即发现了老婆和房祖名的偷情。

再说性压抑。

在第二段落里,充斥着大量的性隐喻。黄秋生一开始唱歌时厨房里五个应和着的姑娘,她们轮流接了一个匿名的性骚扰电话,接着黄秋生在这种充满性暗示的骚扰电话干扰下把手指切伤,拿起电话对骚扰的人说了句:丢你老母。接下来的他到医务室,在挂满白布的房间里迷失,并性亢进的护士陈冲挑逗。然后是在露天电影场的流氓事件,5个女人的屁股分别被摸了。黄秋生莫名其妙就被误当成流氓之一,在他摔断腿养伤的夜晚,接连2个倾慕他的女人来表白。先是性亢进的护士陈冲,一闻到他的气味就会兴奋得不能自持,甚至晕倒,她倾慕他,想做他的女人。紧接着是一个丑女人,她是骚扰电话的始作俑者,她打骚扰电话的目的就是想听听黄秋生声音,而她为那句亲口对她说的“丢你老母”而感到幸福。

黄秋生是性压抑的角色,与之对应的是性放纵的角色姜文。姜文与护士陈冲一直都在偷情,他的喇叭吹响,陈冲就会到他的房间。姜文跟他老婆拍拖时,就用性幻想虚构了和孔镱珊的性爱过程。但当黄秋生在事情平息之后,在姜文房间里,和陈冲三个人小聚后,他上吊自杀了。他悬挂着的自杀身躯下面,7个女人:5个厨房姑娘,1个倾慕他的骚扰女,性亢进的护士陈冲。整个过程中,

其实,每个人都是性压抑的,包括姜文,他只能靠写出来的性幻想来满足自己。他甚至幻想孔镱珊的肚子像天鹅绒。性亢进的护士陈冲也压抑着,她在与姜文的偷欢中从来没有真正地满足过,所以她对黄秋生才充满幻想。有意思的是,姜文因“占着茅坑不拉屎”而被房祖名与老婆偷了欢。

1958年到1976年,确实是性压抑的年代。这从姜文的另一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早已经作了铺垫。

再说死亡。

周韵的亡夫,死在西北大漠的边陲,应该是执行公务殉职的。这从最后一段周韵挺着大肚子到营房去听俄罗斯人说明和面对有三个弹孔的衣服时可以判断。但在房祖名拿着头像被剪去一个的合影照片时,山村里的人却把周韵的亡夫错认成了另一个人。其实,房祖名的爸爸就是烈士,但村里人却说他爷爷才是烈士。

黄秋生自杀,是在压抑的年代因性压抑不能自持而自杀。房祖名是被姜文打死的,因为他强调了姜文老婆的肚子不像天鹅绒。(我突然想到,姜文在影片里应该是个性无能吧,他跟陈冲偷欢,却不能使陈冲满足;他在结婚前用性幻想来绘声绘色地描述与孔镱珊的性爱,并在结婚前说了:你的肚子像天鹅绒。下放到山村后,他却“占着茅坑不拉屎”,使自己老婆忍不住与房祖名通奸。最后,房祖名说他老婆的肚子其实不像天鹅绒,像是扯破他性无能的遮羞布而使他不能自持,所以枪杀了房祖名。)

周韵失踪了,但更像是肉体死亡了,但内心世界和执著的感情一直都在。所以,后来姜文趁夜在石头房子里见到了她的衣服。

最后说太阳。

其实整部影片的故事跟太阳都没有关系。所以,太阳不过是最后,也是最大的隐喻。相比于用性压抑来暗示压抑的年代,太阳在最后的点睛。太阳不过是乌托邦的革命理想,或者这片禁锢了他7年不能拍片的红色帝国。通篇都像在叙述一个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但最后终于把这个故事放置在“太阳”下面。这是姜文最大的野心,他仍然没有放弃表达他最渴望的主题。司空图曾说,不着一字,尽将风流。他能把整部电影没有一处笔墨来批判敏感的内容,但最后一个回旋,整篇故事都是在表达他的批判。

想起广东的《南方窗》杂志扉页曾经引用一句话: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是的,压抑的年代过去了,太阳照样生起,太阳照姜文的模样升起。但曾经的太阳却一去不复返地湮没了,曾经的纯真爱情,曾经的理想与激情,曾经萌动的青春岁月,都伴随着新的冉冉升起的太阳而彻底湮没了。

这就是姜文,在一句批判的话都没有的情况下(所以影片能够一刀不剪地公映),他始终还是表达了他的意象。

 4 ) 抽丝剥茧—《太阳照常升起》源代码解密

我喜欢看侦探小说,我觉得侦探小说写起来容易,但是你要是想跟着作者的故事情节去推断结果却很难。就好像数学上的方程式求解,如果你事先设定好了一个结果,你可以设计无数个方程式去推导这一结果,但是如果你只知道一个方程式,它所能推导出来的解却未必是唯一的。 我觉得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影片,即色彩斑斓又情节丰富,而且看起来比看侦探片过瘾,至少他是国内第一个用这种手法去演绎电影的人。但是我不喜欢他拍的《鬼子来了》,虽然也有点内涵,但我觉得不应该用调侃的手法去拍中国人被小日本凌辱的那段历史。 再回来说《太阳照常升起》,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悲剧的故事,但是姜文就是擅长把一个悲剧故事拍成一个喜剧故事。 (故事梗概转载cctv)影片分为四段: 第一段:1976年,一双性感的女人的脚,走在一个云山雾罩的村子里,村里的房顶上长着草,动物色彩绚丽,路上铺着白色的沙…… 因为被人嘲笑光着脚,“妈”去买了一双鞋,之后遇见逃学的儿子,她干脆就让儿子退学。回家路上,妈在一棵树下解手,站起来后发现挂在树上的鞋消失了。于是,妈疯了……此后,她就成了这世界上最迷人的巫婆,她抱羊上树,跟猫说话,上树,挖坑……母亲行踪诡异,而且每晚回来都要儿子念一些信给她听,无论读得好还是读的不好,最后都会有一个耳光落在他的脸上。儿子不理解母亲为啥而疯,再怎么努力抚慰也无济于事。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儿子当了村子里的队长。有一天,儿子在一个岛上发现母亲用石头给他盖了一个白宫,并且被布置成了新房的模样。也就是那天,母亲消失了,儿子只看见她的那双鞋和衣服漂在河面上…… 第二段:在一所大学里,有个梁老师被劳动改造当了厨子。他是从南洋回来的,喜欢弹吉它唱歌。 有一天,梁老师的手被割破了,他来到学校医务室,见到了林大夫。林大夫是个很有经历的女人,名声不算太好。好替梁老师包扎了伤口,并让他帮忙拧床单。看得出,她是喜欢梁老师的。 一天晚上,学校的操场放电影,在人群当中,突然有人大喊抓流氓,原因是有女人被摸了屁股。梁老师误打误撞地被众人追打。 林大夫为了“解放”梁老师自愿报名查找流氓……梁老师的朋友老唐想尽办法,终于为梁老师平息了这件事情。老唐更是非常仗义地领着他出来,在空寂的校园内走动…… 第二天,梁老师被人发现吊死在高高的水塔上,神情安详,嘴角甚至还带着微笑。婴儿躺在绚丽的花草中间安然无恙,他的微笑,照亮了太阳即将升起的天际…… 第三段:老唐拿着小梁给他的枪一老婆一起下放到那个云雾缭绕的村子,他们到达村子的那天也是疯妈消失的那一天,而接他们的正是开拖拉机的小队长…… 老唐在村里的工作就是带着一群小子成天打猎。在一个晚上她发现自己的老婆成了小队长的猎物,就在那座白宫里。白宫里灯火撩人,老唐听到自己的妻子跟小队长说:“我老公说我的肚子象天鹅绒。” 第二天,愤怒的老唐在水田上端着枪指向小队长的脑袋,但是从小生活在村子里的小队长却不知道天鹅绒是什么东西。 为了让小队死个明白,老唐远去北京寻找天鹅绒。想通了的老唐并没有带天鹅绒回村。然而,老唐手中的枪最后还是响了…… 第四段:1958年,这其实是整个故事的开头。 新疆民歌声中,落日映红了天空,戈壁滩上有两个女人骑着骆驼同行。老唐的老婆在讲述自己在南洋的时候她和老唐的爱情故事,另一个女人则戴着一块黑纱,一路沉默的听,她就是已经怀孕的年轻的时候的妈。 两人在一个叉路口分开。 疯妈来到一个没有尸体的停尸间里,对着她的男人的一堆遗物自说自话。她的语气有时象是数落,有时象是倾诉,有时激动,有时安静,但是不哭,脸上很平静…… 好了,开始解密,正如姜文所说,故事其实很简单,用正叙的方法应该是这样的: 老唐(姜文饰)是一个花心的风流才子,曾经参过军,并且是战斗英雄。老梁(黄秋生饰)是他的铁哥们和同事,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颇受女孩子青睐。他们同时喜欢上了后来嫁给老唐的唐妻(孔维饰),老梁追了她三年,都已经订婚了,但最后老唐只用一封信就打动了孔维,孔维嫁给了老唐,老梁很失落,借着婚礼大摸女人屁股,这时候是1958年。而在同一时间,疯妈(周韵饰)挺着大肚子怀孕快生了,她怀的是老唐的儿子,老唐天性风流,假借战斗英雄的光环,诱骗了他的粉丝—疯妈并发生了关系,这时候老唐用的是假名:李不空,疯妈其实也不傻,知道自己被骗,干脆把他叫阿辽莎。老唐为了摆脱疯妈,编造了自己战亡的假消息,但是还是骗不过疯妈,所以她一直说“我知道我知道”。老唐的遗物有一包信,但不是写给疯妈的,还有三根女人的辫子。疯妈的悲剧开始了,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未婚的妈妈带着一个私生子将如何生存?她也许想到了自杀,想到要抛弃那个私生子,生下他后把他扔下了火车,但是伟大的母爱阻止了她,她叫停了火车,疯狂地沿着铁轨跑回去找回了她的儿子。她对着老唐婚礼的篝火晚会方向高喊:“阿辽莎,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啦, 他一笑天就亮了。” 疯妈带着私生子小队长(房祖名饰)在小警察李叔的带路下,千里迢迢来到了老唐的老家,生活了18年,期待有一天能等到老唐的回来,但是一个没有名分的女人,在那个压抑的年代,只能靠装疯卖傻来阻止别人的闲言碎语。她的生活其实可以想见非常凄苦。她每天爬上村头的树上瞭望,期待奇迹的发生。1976年,奇迹真的发生了—一天村里接到电话:老唐被下放回来了,于是疯妈不疯了,就在老唐要回来的那一天,她穿得整整齐齐,告诉小队长,她再也不打他、也不上树、也不刨坑了,让他赶快去村口接人。老唐是回来了,但是并不是一个人回来,还带着他的妻子,于是疯妈的悲惨生活到了路的尽头—她跳河自杀了,死的时候她脱掉了所有的衣服和鞋子(这种死法是不是有点像刘少奇或孙维世?)。老唐没有见到这个苦等了他18年的女人。 老唐结婚后与妻子两地分居,老唐与老梁一起被分配到一所大学当老师。老梁能弹一手好吉他,深受少女们喜爱,追求者众多,但是在这样一个压抑的年代,他却心如止水,因为他所深爱的人嫁给了老唐。但是在看一场电影的时候,守身如玉的他却被误当作流氓追堵,被打断了腿。最后终于查清了真正的流氓,老梁洗脱了罪名的时候,却发现其实摸一下屁股不算什么,自称喜欢他的林大夫(陈冲饰)与老唐(老梁心上人的丈夫)每天都在进行肉体上的狂欢,老唐还邀请他加入狂欢的行列,心中的理想在现实中轰然坍塌,也许他感觉到了巨大的失败和无奈,也许他想:究竟有什么样的理想是值得终身守身如玉的呢?于是他选择了自杀(死的时候嘴上还挂着姜文在《鬼子来了》中被砍头后的招牌式微笑)。 老梁死后老唐因为某种原因被下放回到自己的老家(肯定不是因为3P,因为在当时的法律里,3P是刑法里的一个很严重的罪行,不会只是下放这么简单),他的妻子(孔维)陪着他一起回老家。小队长按照母亲的意思开着拖拉机去接他们。在他们回到村里时,疯妈已经跳河自杀了,自杀时还脱掉了身上所有的衣物。村子里除了李叔,没有其他人知道其实老唐就是小队长的父亲(因为他把疯妈叫做嫂子)。老唐每天带着一帮小毛孩打猎吹小号,乐不思蜀。唐妻倍受冷落,在一个精神极其压抑又没有娱乐消遣的年代,很容易的就与小队长发生了奸情,唐妻告诉小队长,老唐说她的肚子像天鹅绒。奸情偶然中被老唐发现,第二天老唐用猎枪指着小队长说:“你找死”,小队长说:“我是找死,但我有一件事不明白,什么是天鹅绒?”老唐做事有一个原则:绝不乘人之危(弋不射宿,钓而不纲)。为了让小队长死个明白,于是他在与老婆离婚后去北京买天鹅绒。在北京碰到了老朋友崔健,崔健帮他分析了他老婆偷人,责任不在小队长身上,也不在他老婆身上,而是在他自己身上。老唐想通了,决定不再买天鹅绒,也不想再去杀小队长。但是小队长哪壶不开提哪壶,自己也走出村子去买了一块天鹅绒料子的奖状,长了这么大终于明白了天鹅绒是什么样子。他对老唐说“但是你老婆的肚子不像天鹅绒呀?”,老唐终于做出了一个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的男人都会做出的事情:开枪打死了小队长。但是他并不知道,他亲手打死的是自己的儿子。显而易见,老唐也会因为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1976年,红太阳陨落,新的太阳照常升起。这一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应该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年代,但正是在这一年中有很多大人物和小人物相继悲惨的死去……,这是中国人不应该忘记的一个年代。 解密过程详见后面分解。 解密必须要有密钥 密钥一:疯妈是真的疯了吗? 答案:没有疯,她是装疯。她上树、刨坑、打儿子耳光、摔东西、烧信、造房子其实都是有原因的。如果真疯她就不会认得李叔,是李叔千辛万苦把她们娘俩带到老唐的老家的。当她终于等到她要等的人回来时,她终于不疯了。所以说她是在装疯。 密钥二:疯妈的男人真的死了吗? 答案:没有死,绝对不可能死了。如果她心爱的男人真的在战斗中牺牲了,那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不管他曾经做过多少对不起她的事,都已经是过去,她还会恨他吗?她会因为恨而剪掉他们俩的合影吗?她会因为恨而每天打他儿子的耳光吗?她会因为恨而烧掉他写给她的信件吗?(正因为那些信件是他写给别的女孩的情书,他在信件中说:就叫我阿辽莎吧,就叫我阿辽莎吧,就叫我阿辽莎吧……) 密钥三:疯妈的男人没有在影片中出现吗?他又是谁? 答案:第一个问题简直愚蠢,如果不会在影片中出现姜导费那么大劲搞这么多悬念铺垫干嘛?如果出现,那么他必定是一个很有才而且很风流倜傥的人,不可能是李叔,光看形象就不对,不可能是老梁,老梁虽然招人喜欢,但是能经得住女人的诱惑,是一个很理想主义的人,那么只能是老唐了。而且这个男人的老家是在疯妈住的村子里,老梁的老家是南洋,老唐在下放回村子里的时候他妻子反复问:陌生吗?如果真的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她反而不会这么问。 密钥四:疯妈的生活凄苦吗? 答案:当然凄苦。在这个电影里姜文用了一个非常非常奇特、非常难以理解、而又非常唯美的拍摄手法,当她儿子和其他人的世界都是处在夏天(光着膀子)的时候,她所在的世界却一直在下雪…… (说到这点,我真的是非常欣赏姜导的才艺) 密钥五:疯妈靠什么生活? 答案:完全靠她那懂事的儿子从小就干私活、挣私钱。 密钥六:老梁是性冷淡吗?他为什么要拒绝这么多的追求者? 答案:显然不是,因为他也曾摸过女人的屁股。只可能是他心里有真正喜欢的人,这个人只能是唐妻。而且老梁是南洋华侨,唐妻的老家也是南洋。 密钥七:在疯妈眼里老唐的枪是怎么回事?老唐在疯妈眼里的形象如何? 答案:关于老唐的枪的应该就是指老唐的那话儿。老唐的形象在疯妈眼里一开始肯定是很长、很高大的,然后就不断地变短、变小,最后短小得不成样子了。 最后再补充一句:一部好的电影就好像《大话西游》,看完了,笑完了,却突然感觉到一种无处可去,无力改变,却又深入骨髓的悲哀。

 5 ) 起码还可以选择优雅地死去

一部奇特的电影。
刚看完时似懂非懂,再细细琢磨,好像明白了姜文要表达什么。
首先看影片时代背景,1958-1976,中国历史上那么一个特定的时期。
在那种压迫、束缚的大环境下,人仍有争取自由、渴望解放的心——这就是无论怎样,太阳每天会照常升起,心中的太阳也是。
因为约束,这种渴望自由解放的心具体表现为对情爱的向往;也因为约束,角色都是以一种畸形、病态的方式去表达这种欲望——周韵间歇发疯;曾经一腔热血要抱效国家的华侨知识分子黄秋生和姜文,他们最后的快乐建立在什么之上呢?黄秋生在食堂和面,怀抱吉他仍然会尽情唱歌,姜文则是在野地里和一帮傻小子打野鸡。最后连寻求这些心的放纵的方式还不行,那么,我还可以选择优雅地死去。

 6 ) [导演见面会][原著小说]解读《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在拍科幻片?

[影评][导演见面会实况][原著小说]
解读《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在拍科幻片?

今天非常开心地到华星看了《太阳照常升起》的首映。向花痴已久的姜文大帅哥表达了崇敬、提了问题并获赠海报一张,可恨华星不靠谱的工作人员并没有阻止冒领的人,由此也失去了炫耀的资本,在此鄙视华星电影院一万次,再鄙视一万次。除去这件发指的事情,观影过程还真是一次异常愉快的体验,奔放的画面和想象力与令我激动万分。从1994到2000,再到2007,差不多7年一部片子,姜文的变化很多,然而那些不变的才是真正叫做姜文的东西。一句话,那种对电影作为表达方式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是支撑姜文导演作品的基石,也是支撑我心目中“姜文”这个伟岸形象的基石。

整体印象:9
导演:9
表演:姜文A,房祖名A(完全超出想像,很好!)
      周韵A+,孔维B,陈冲B+,黄秋生B-
音乐:8(插曲10)
编剧:10
画面:9

1、极端复杂的故事:与《暴雨将至》有关
正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片中传达的仍是关于记忆的命题,然而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种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的交织,而后者则是一种更加私密的表达。整部影片最出色的地方是编剧,这是在我个人的观影体验中,剧本的复杂程度可以排进前五名的影片。姜文说自己的女儿能看懂这部片子,听上去纯属扯淡。我可以放出话来说,这部片子超过99%的观众无法理解——当然我说的是在剧本层面上。如果我说,孔维和周韵扮演的两个女人实际上是一个女人,而姜文和房祖名扮演的两个男人实际上是一个男人,你相信么?好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不妨沿用大家熟悉的“疯·恋·枪·梦”结构来进行分析。
1)疯——周韵和房祖名,疯妈和傻儿子。这一段故事中最核心的三处地方是:1、房祖名的身世,包括他的父亲是谁;2、周韵发疯的原因,一双鞋,一个梦,还是因为一个男人;3、圆石头堆砌的房子的象征含义。实际上这一段的逻辑很飘忽,姜文要求观众一上来就接受一个“疯子”的逻辑。当然我这里的“疯子”指的是异于常人的状态,或者福柯意义上的“疯子”。
2)恋——姜文、陈冲和黄秋生,老唐、林医生和梁老师。这一段故事最核心的三处地方是:1、隐含的姜文和陈冲的性关系,通过小号声和特殊的敲门方式实现;2、陈冲与黄秋生的关系,包括陈冲的压抑和释放欲望,以及黄秋生的困境;3、黄秋生的自杀。
3)枪——姜文、孔维和房祖名。枪是第二个段落中,黄秋生赠给姜文的枪。而故事核心则是:1、孔维与房祖名的性关系;2、姜文的处境——离开和回归,以及决定杀人;3、房祖名与姜文的关系——最后死在姜文枪下。
4)梦——姜文、周韵和孔维。故事核心:1、姜文的“装死”和重新出现;2、周韵的寻找和生产;3、姜文和孔维的婚礼。
回到故事,这四个段落,前三个段落发生在1976年,第四个段落是1958年。回到人物,周韵在1958年生下的男孩,正是1976年的房祖名——生于铁道上,没有父亲,父亲叫做“阿廖沙”,以及有一个发疯的母亲;而他的父亲“死于枪下,但不是烈士”,正是死于1976年的房祖名;姜文与周韵在南洋有一段前史,本来谈的火热,却突然消失,勾搭上的正是第二段中的陈冲,包括他第一段在信中的自称,以及第四段中俄国老太太对他的称呼都是阿廖沙;姜文离开,孔维去寻找他,并找到了他,与他在1958年结婚;1976年孔维送姜文下乡改造(汗,1976年秋天还有下乡改造?),在姜文杀死房祖名之前(注意是之前!)离开,在怀孕后去寻找孩子的父亲(实际上是房祖名),此处这个女人又变成了周韵,并回到了1958年,只找到姜文的衣服(有弹孔的衣服),并生下了房祖名,带着他回到了他父亲(姜文或是房祖名)的老家。至于姜文死没死……去问他自己……

我相信我上面一段对剧情的归纳的跟这部影片一样的复杂。看不懂没关系,去看片子吧……总之,故事是这样的。陈冲是第三者,黄秋生是第三者的第三者……刨去这两个人物,姜文与房祖名的关系是循环的,而周韵和孔维更是同一个人。时空在这里完全失去了线性,整部片子是一个闭口的循环,最恰当的比喻是曼切夫斯基的《暴雨将至》,不恰当的比喻大概就是《蝴蝶风暴》。这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时空关系啊,当周韵和孔维在第四段中同时出现的时候我差点崩溃了,前面的猜测这里得到了印证。

所以我起了一个开玩笑的题目,这类对于时空的复杂描述,大约只有写时间旅行题材的科幻小说家才能搞得清楚吧。然而我注意到的一点是姜文对于时空关系的兴趣——《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段著名的倒放镜头很能说明问题。而另一个颇有意味的事情是,1994年在威尼斯,获得金狮大奖的正是马其顿导演曼切夫斯基那部改造了电影观念的《暴雨将至》,同年带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入围威尼斯的姜文,必然对这部片子留有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太阳照常升起》的故事结构上,我可以清晰地听见《暴雨将至》的回响。

2、故事改编:与《天鹅绒》和文革无关
观影前找来了《天鹅绒》的原著小说(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565330/),非常之短,情节大概仅仅与第三段有些“类似”,除了枪、小队长以及“你的肚子像天鹅绒”之外,大概与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关系。其余三个段落完全来自编剧团队。甚至连小说的叙事方式都被根本地抛弃。同样与电影没有关系的是所谓“文革”的背景。《阳光灿烂的日子》当然是在写文革,而《太阳照常升起》里面,文革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气氛指标,并且,这个气氛指标也仅仅在第二个段落比较重要,并且,它不承担结构性的作用,甚至姜文的“下乡改造”跟。姜文在导演见面会上也说,这个故事“放在哪个时代或者哪个地区都可以”。当然,周韵的疯狂可以解读成文革中逻辑性缺失的一种隐喻。因为姜文根本就是在玩叙事实验,《天鹅绒》大概只是灵感来源之一,“文革”大抵也是延续《天鹅绒》的叙事环境。我确信作者叶弥看到这部电影也会惊诧的。

3、与马小军有关
与马小军有关就是与姜文有关。不仅是因为姜文本来就叫“姜小军”,并且明显地,马小军这个人物充满了姜文的自指。在《太阳照常升起》之中,充斥全片的都是姜文式的幽默。在第三个段落中更为明显,姜文作为“孩子王”出现,带着一帮小正太上山打野鸡,以及半夜烧烤等等,不由地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大量类似的感觉。另一个方面是,这是明显的姜文的电影。有一个比喻,说某些当红影星,好比国产彩电,在报纸上总是登在广告的头版,而姜文好比是飞利浦或者索尼彩电,总是登在广告的第二版;头版的广告今天是TCL,明天是长虹,后天是海尔,而第二版永远是飞利浦或者索尼。姜文在哪里都是姜文,即使他扮演各种角色,可他始终是那个有着憨厚笑容的姜文。盛传姜文是戏霸,今天见到本人才觉得他其实是非常谦和,只是他摩羯座的性格过于强悍,视工作第一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比如交流。当然画他的星盘的画一定有强力量的狮子座和处女座,可能还有金牛座,这都是题外话,在此不提了。仅看那一双折腾了三个省份而镜头总量不超过两分钟的鱼鞋,就知道姜文一直还是那个坚如磐石的姜文。

4、影像:与库斯图里卡有关
这是一部多么像库斯图里卡的电影啊,满溢的色彩,强烈冲击力的镜头,剽悍的想象力,处处流露的幽默感,以及在表演上极度的解放(甚至有些夸张),甚至我可以乱用一个词语叫“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不由得不让熟读库斯图里卡作品的人产生这种源流上的联想。然而中国的神奇之处不亚于巴尔干,胡续东就常说中关村是一个充斥着“巴洛克一般汹涌、繁复、混杂、变形的谋生万象”的地方,就何况整个中国了。这样的片子产自中国也是情理之中。姜文永远是一个异数,然而不管像不像库斯图里卡,姜文这样的导演,还是太少了……

极为华丽的段落是第三段的扛枪打野鸡,还有第四段的全部。第四段真的很精美,无论是那个标着“尽头/非尽头”的路标,还是山顶上写着“尽头”的大大牌子,都让我莫名地感动。而那段插曲,简直是极品的天籁。那个时候我被感动了。我开始理解姜文所谓“不用管故事”的意思了。这个时候没有复杂的故事,只有天地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个女人跋涉千里,茫茫沙漠和皑皑白雪之间找到了他的男人,而这个男人,默默地抽着烟,等着,帅的让人无法抗拒。还有后面的段落,无论是周韵找到衣服那段,还是那段颇有苏联/东欧色彩的婚礼,都是全片的华彩段落。还有最后那列火车划过画面时候的满天霞光。姜文真的把片子拍的异常美丽。

5、挑些毛病:与金狮有关
前次写姜文征战水城是说他“输在太高调”,然而看这部片子,确实与金狮有些距离。结构上与曼切夫斯基的类似——当然这部片子比《暴雨将至》复杂10倍,以及视听上与库斯图里卡一干著名影片的相似,确实会对影片成绩有一定的影响。有托德·海因斯的7人1角的极品实验片在上,姜文要拿大奖真的太难了。相比之下,这部片子似乎更适合戛纳的口味。可惜。

从个人的口味来讲,还是要挑些毛病的。音乐是久石让,相当强悍,然而第一段里音乐几乎是败笔。作为剪辑支撑点是可以的,然而灌的如此密集也是一个让人感到疲劳的处理。第一段长达40余分钟的篇幅也明显过长了,虽然悬念设的很细密,然而是否要用如此长的时间?第二段也有些冗,与第一段的问题类似,在布置线索的作用更大,主要原因还是情节冲突不够。另外,全片的运动镜头数量超过80%,其中环移占去一小半,看的我真是头晕了。如我看惯伊亚纳图和阿赛亚斯的人都头晕,不知道别的观众会怎么想。

再就是对编剧的指摘,在我和同去的哥们儿KKYQ的讨论中,他坚定地认为第四部分是败笔。他认为前三段已经完美地构造了一个奇妙的故事,而第四段“纯属画蛇添足”。我说,要考虑观众……第四段明显是印证我们从前三段得出的结论,并且在气氛上对全片做升华。他说第四段确实漂亮,但是确实多余。我说,单从漂亮这一点上看,这个段落就承担了结构性的作用啊。他说,还是太多余,大概是姜文加上去的吧。我说,就当它是强化视听效果吧……

最后一个问题是,这部影片究竟是否需要如此复杂的一个故事?我起初以为这是一部商业片,尤其是我在看过《天鹅绒》原著之后;但是我终于发现,这是一部死硬的艺术片,观众看晕几乎是百分之百的事。当然我举双手赞美姜文的大胆尝试和这部片子精妙的结构,然而中国观众对艺术片语言系统的陌生恐怕也是不争的事实。难道是出于邀请观众再次或者三次观影的缘故?我说99%的观众看不懂,大概是他们的观影经验如此,既不熟悉艺术片,又不会像我这样在纸上画一个剧情结构图——或许也就是领会精神罢了。说这部片子好看么?当然好看。你看懂了么——全场观众说,没看懂……那就好好的享受吧。因为姜文,因为电影——这部片子“或者可以不看,但是一定要再看”。

附赠:导演见面会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mN2tPBloZo/

 短评

1.大陆电影罕有的观感,肆意的魔幻现实主义梦境,符号绵密,影像流畅。或许,我们的确需要姜文,不论装疯亦或卖傻。2.上树疯子同费费[阿玛柯德],离开陆地的水中草岛似[地下]变奏,而病房中的重重白纱又让我想及[末代皇帝]的白丝绸触摸游戏。3.摔盘子,"尽头",火布追车,铁道鲜花中的婴儿。(8.5/10)

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姜文拍这部片子的唯一目的就是再次向观众说明他是中国目前最牛的导演。我觉得他就是这个意思。

12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喝醉了一样哭得不能自己……这片子是真正的中国史诗,苏联大炮、疯妈中国、消逝的理想,以及宏大叙事下被扭曲毁损的生活。那赏心悦目诗意满溢的树风光影水和激昂壮美的音乐,在让人神往之余更增巨大的荒谬感。片名据说来自《旧约》: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17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个人风格非常突出,很带劲,很浓烈,很偏执.也一样地掐头去尾,留有余地.我还是喜欢非常地.姜文们对于中国的特殊时代是有情结,始终在追问时代疯狂的前因后果,又如何流转至今.苏联/新疆/下放/华侨/可爱的人/样板戏/...其间充斥着很多符号,约略了解现代历史的人都会感到他要讲的绝对不是轻松的话题.之所以看不懂,原因有两个,一个在于这是过于个人表达的东西,石头,河流,火车,天鹅绒都是有指代的,一般的人只能从看到的表层去理解,其二,姜文把国家和时代的性格和命运注入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的身体里,虽然每个人身上都不免打上时

19分钟前
  • sogdiana
  • 推荐

总有一天人们会因为低估《太阳照常升起》向姜文道歉

23分钟前
  • 东宝株式会社
  • 力荐

“她愈是深爱的,她愈是会在自己身上留下深深的伤痕。那样的坚强,那样的脆弱,都是同一个人”、“以前我比你小,以后我就比你老了”…我爱陈冲勾人那段,笑爆!“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

2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从58年到76年,没有历史的车轮滚滚,只有姜文印象中奔腾恣意的红色年代。观众可以不懂,但不可以没看见。黄秋生的普通话和房祖名的屁股,这两样东西要成为华语电影的绝唱了吧...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不解析结构隐喻,不谈论故事轮回,画面多漂亮斑斓,情绪多张扬饱满,这才是情怀,是姜文永远的情怀,对俄罗斯独有的情结和近期看的《蓝色骨头》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果然老崔也友情出镜了);配乐太好听,虽有点满,浪漫得一塌糊涂;周韵拙劣,陈冲神了,湿漉漉的潮湿欲望,放荡的天真。

3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一直就不喜欢主要是因为隐喻而被称牛逼的片子,总觉得电影首先需要讲故事,隐喻可以是暗线,但不能喧宾夺主,为了隐喻而隐喻,去掉了隐喻故事一般般的电影其实挺无聊的也挺做作的。ps:我本来就不喜欢姜文的风格,对我来说太粗暴太野蛮了

38分钟前
  • 烤豆腐
  • 还行

我是一个退伍的志愿军,1958年我把一个姑娘周的肚子搞大了,但我想跟另一个姑娘孔结婚,于是我骗了周说我死了,然后和孔结了婚。周在火车的铁轨上生下了我的儿子。1976年我在学校当老师,我常常和林医生偷情。我同事梁老师被人诬陷性骚扰女人,而林医生和其他女子都愿为梁老师洗脱罪名并向梁老师示爱。有一天梁老师被还了清白,我却以为他识破了我的婚外情,于是我杀了他。后来我被下放去周所在的山村改造。周得知我被下放,疯了一段日子,并让她儿子,也就是我儿子来接我,然后就消失了。我整天教孩子们打猎,冷落了妻子。一天我妻子与我和周生的关儿子偷情被我发现。我不知道他是我儿子,这小子还刺激我,一怒之下我一枪崩了他。我儿子的母亲周曾在山上,在树上喊叫,阿辽莎,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太阳出来他就笑了。原来我就是阿辽莎。

43分钟前
  • 诗安
  • 推荐

这片子的隐喻在为了贴合小说而做的改编与非常规的叙事中被复杂化了。唐叔在片中代表的就是有枪杆子的最可爱的人,连哄带骗娶来又霸占了娇贵资本家十数年(58年到76年)却又冷落了她十数年;对于唐嫂这样的资产阶级,这十数年对她们而言只是一场有尽头的疯狂,而对于以疯妈为代表的穷苦人民而言,这十数年只是一场永无尽头的痛苦的开端。疯妈在自以为的新时代(太阳升起)生下了信仰年代的新人民,但是李东方这些人民在76年时未经最可爱的人允许就与资本野合,最终又被枪杆子给教训了。李东方之死一是象征了姜文这批成长在60年代的人接触资本后对新时代信仰的崩塌;二是道明了无论对错如何,人民都会是承担结果的一方。观众不用想在中国的政治电影里看到完美的对位关系,因为如果如此明显,那它们与观众见面的机会都会被剥夺。

45分钟前
  • Euthyphro
  • 推荐

弄玄虚,太文青了。还是《鬼子来了》实在。

46分钟前
  • 任晓雯
  • 较差

看影评和解说的时间比看正片还长

50分钟前
  • Zoe
  • 推荐

一部电影如果通篇主题都是寓言和隐喻,那不叫高明,只能是无法自圆其说或叫故弄玄虚。但姜文的个人意趣及掌控力仍使影片在技术环节无懈可击,画面精致,色彩鲜明,结构精巧,情绪饱满。

55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周韵负责装疯,房祖名负责卖傻,陈冲负责卖春,姜文负责整人,黄秋生欲海翻滚后对性麻木的那张脸实在与那个时代风尚以及剧中角色相去太远,姜文拍物的能力要远远胜于拍人的能力,树叶,草,花,鞋子,野鸡,都那么的活色生香,迸发着蓬勃的生命力。这四颗星都给剧中的光影的处理和花花草草了。

56分钟前
  • mary
  • 还行

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这种需要过度解读的电影,就像做语文试卷一样,鲁迅说一句“晚安!”都要解读个几百字,或者电影里男女主角做个爱,都要解读出一堆政治隐喻(比如《色戒》),有意思吗?也许导演确实有一些隐喻在里面,也许是为了躲避审查故意玩隐晦,但我觉得这已经破坏了影片的完整性。以前看那种所谓大神影评解读会觉得很牛逼,现在觉得都是过度解读。同样的例子还有《让子弹飞》《盗梦空间》等等,这些都是好片子,但是看到一堆人做阅读理解就很无聊,可能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歪了一批创作者和观众。

58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还行

实在是很难看懂,除了时代带给人们的选择和命运以外,各个人物之间的联系都似乎过于牵强。(相比欧美典型的群戏电影。)扫了一眼影评也是各种分析都有,更加让人迷惑。当然,电影从摄影到配乐都非常成熟,姜文确实老牛逼了。但周韵和房祖名的组合让人相当出戏!他穿的是匡威??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印象深的是歌曲音乐、背景色彩、情节意趣和流畅旋转的镜头。魔幻色彩,奇异的主观印象派怀旧故事 。。

1小时前
  • boks
  • 推荐

佳作,但存在重大缺陷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

只能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

1小时前
  • 阿sue‖不闭关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