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国语版)

正片

主演:周润发,缪骞人,焦姣,钟景辉,金燕玲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 / 汉语普通话年份:1984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倾城之恋(国语版) 剧照 NO.1倾城之恋(国语版) 剧照 NO.2倾城之恋(国语版) 剧照 NO.3倾城之恋(国语版) 剧照 NO.4倾城之恋(国语版) 剧照 NO.5倾城之恋(国语版) 剧照 NO.6倾城之恋(国语版) 剧照 NO.13倾城之恋(国语版) 剧照 NO.14倾城之恋(国语版) 剧照 NO.15倾城之恋(国语版) 剧照 NO.16倾城之恋(国语版) 剧照 NO.17倾城之恋(国语版) 剧照 NO.18倾城之恋(国语版) 剧照 NO.19倾城之恋(国语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倾城之恋(国语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上海富户白家的养女白流苏(缪骞人 饰)嫁给了一个纨绔败家仔。婚后不久,夫妻便闹翻,白流苏离了婚之后搬回娘家住。她随身携带的钱财被逐渐败落的白家在数年间耗尽,又处处受兄长奚落。为了挣脱日渐困窘的处境,流苏只得考虑再嫁。此时,白家好友徐太太正在为白家七妹宝络牵红线,对方是从英国留学归来的范柳原(周润发 饰)。柳原学成经商,个性风流倜傥、浪漫不羁。在与宝络相亲之日,范柳原却更钟情于白流苏,与她共舞整夜,完全忽略了宝络。白家认为流苏从中作梗,让宝络婚事无望,更加责怪于她。流苏与柳原二人互生倾慕,在香港再次重逢之后,迅速坠入爱河。然而一贯风流的柳原却无结婚的打算,流苏不甘心返回上海。后来柳原不断来电要她去港相会,经不住对柳原的思念,流苏又赴港,两人同居。太平洋战争爆发了,香港沦陷,动乱局势困住了原打算去英国的柳原,两人遂在香港成婚,过着暂且平淡的生活。海街日记空中情缘土地来的水土婆婆PK洋媳妇幸福里的朝阳战火威龙金钱与我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天才们的恋爱头脑战 第一季秘密2016豹女之夺命之旅(粤语)美女如我西游之双圣战神勇者无惧最佳拍档2:大显神通(国语版)释迦大胃王来了!侦探小说1982过界尼尼·特豪克万古狂帝远山恋人若草物语1964圆桌什锦派决战以拉谷浮草物语文成公主施耐德对决巴克斯爱你·不能说的秘密东北恋哥警校生重案六组第一部田耕纪明迪烦事多第三季白色圣诞节白毛女觉醒2019牛排灰色的迷宫双面神探魁北克的保罗江山为重

 长篇影评

 1 ) 倾城之恋

小时候爱读张爱玲,大抵是受了妈妈的影响。印象中,有一阵她床头总是放着一册张爱玲全集,也不记得是一套书中的第几卷。书的背面,是张爱玲身着旗袍,烫了头发扶着腰,颈项向左上扬起四十五度角。
 

读过了金庸、三毛和老舍,巴金的家春秋太长,是看不下去的,就把张爱玲抓来读一读。看得第一篇是沉香屑第一炉香,那时候读不懂,一篇文章前前后后看了个几遍,也仍然是糊涂的,80后的尾巴如何能够读懂半个世纪前的愁思。但我知道妈妈看的东西总是好的,并且也着实喜欢书里那种旧上海的调调,于是竟硬着头皮念下去。倾城之恋,十八春,怨女,红玫瑰与白玫瑰。那个时候完全看不明白,只是读着故事,看着浓缩在她小说里面的人生。
 

今天是闲来无事,打开PPS,竟然在爱情片里看到有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豆瓣上评价不高。电影里出现的女演员真的是一个赛一个的平庸姿色,包括女主缪骞人,虽是典型的传统中国女子样貌,却也长得并不那么讨喜。或许这样的真实才是导演所追求的。果真,若是让一个精灵清透的姑娘来演流苏,那影片的结果反而是理所当然。看着电影,突然之间被范柳原的一句话触动,他站在那堵墙下说:“流苏,如果那时我们在这墙根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小时候看这故事时,觉得范柳原是最最靠不住的,那种朝秦暮楚的态度,感叹生死无常来推脱流苏压在他身上的期望——是的嘛,爱就是要在一起,要结婚,要相守一辈子的嘛!而如今回头来看,却觉得他分明是最浪漫最真实的人,用他的话来讲,洋化,用流苏的话来讲,新派。柳原说的那番话,她矢口否认,她的爱情和婚姻是捆绑在一起的,她认定,愿意嫁的人,便是自己爱的人。她心里的期望,是柳原能够心心念念时刻将她放在心上,并最终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果说这真的是爱情,那她的爱情背负了太多。
 

徐太说精神恋爱的坏处是,恋爱的时候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在说些什么。柳原说出那句:“我自己都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流苏也就应着:“我懂的,我懂得你。”其实她并不懂柳原在说什么。但她瞪大了眼睛希望他相信她懂得的。取悦于人,迎合他的喜好,这样便处于弱势了。

 
文章的题目取的很好。张爱玲写说,城市的沦陷成全了她,又或许她的爱情才是因,沦陷才是果。柳原说要去英国时,定是没有想要回来找她的。他离了她,她的故事便如后来那个印度公主一样落魄。而后来经过那些枪林弹雨之后,看到她和柳原携手并肩在街上买菜,看到她如一个普通妇人般舀水做饭挑拣白菜,脸上写满欢喜,她需要的不过是一个能够陪她柴米油盐为她遮风挡雨的男人罢了,不是为了男人的财产或是他能带给她的生活。那晚她午夜梦回,揽住身边熟睡的柳原,这个男人终于是她的了。

 
小说里柳原的漂亮话儿从此就不再说给流苏听了,他又有新的目标,而流苏并不介意,还是心满意足。对她来讲,柳原的不定性,反而成了她的保障。外面的女人终究是野花野草,而她和他,在今后的一生,才是被命运绑缚住的一对。

 2 ) 很tvb

《倾城之恋》很tvb。尤其配角。这个源流就说不清谁像谁了。只能说在商业发达的地区、时代,一定会有这样的故事被拍被写。网评黑女主角的很多,缪骞人的可塑性很强,和两年前拍摄的《投奔怒海》完全两个味道。许导是女演员的贵人,她这样设置人物,一定有用意。她对原著的理解至少超出了tvb。

另一种倾向是用原著打量电影,视电影为傀儡。一不小心就斥责你不好好背书。无论电影好坏,这种出发点何其野蛮。以前看网上影评,还能有见解跳出来,现在众口铄金的场面与洗脑也无异。还有,东方人心智不成熟,偏巧浑爱学习。看其国家的艺术,就能略知心智水平。


2014/10

 3 ) 战争中的爱情

    我们总是在爱的世界里兜兜转转,或是一无所获,狼狈逃离,或是得偿所愿,执手相伴.爱情本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可偏因为现实的纠结,就上演了无数的悲欢离合.
    <<倾城之恋>>是我所看过的爱情在战争中有着最圆满收场的电影,记忆深处一直有着<<冷山>>的画面,在战争中,爱情仅靠记忆维持,千里跋涉,只不过换来一夜的相聚,然后就是<<漫长的婚约>>,女人也是靠着那点信念执著地找寻自己的未婚夫.,结果依然是残缺不堪的,即便没有因为战争而死亡,却因为战争失去了所有的记忆.可是战争却成全了流苏的爱情,确切地说,是流苏苦苦追寻的婚姻.张爱玲说:”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可是,这个有着圆满结果的故事,在张爱玲的笔下,却多少有些哀怨,就象出现在影片里的那阵胡琴声,”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或许没有战争,流苏和柳原还在原地兜圈,一个想着怎么才能进入婚姻的围城,一个想着怎么没有婚姻的束缚就能成全一段爱情,这实际上也象是两个人之间的战争,终究是大战争熄灭了他们之间的小战争,成全了他们的婚姻,这多少有些让人感到无可奈何,婚后,爱情也在逐渐的熄灭,柳原开始把那些俏皮话省下来说给别的女人听,流苏尽管成了名正言顺的妻,可多少还是感到有些怅惘.爱情已消失殆尽,剩下的婚姻还靠什么来支撑?
     这圆满故事的背后,终是幸还是不幸,没人再去追究,不过毕竟不是童话故事,不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完满结局,战争能成就的只是一时的姻缘,而非一世的,所以没有因,没有果,只是碰巧,刚好赶上,只有那么一句话”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倒应了所有在战争中百转千回的爱情故事!

 4 ) 一袭华美的袍

——以《倾尘之恋》的细节镜头浅析白流苏命运之苍凉

电影《倾尘之恋》以幼时的白流苏与母亲一同看昆曲开头,并在此使用心理蒙太奇,把特写镜头聚焦在白流苏的眼睛上,暗示流苏内心对美的渴望与向往。随后剧中才咿咿呀呀响起了胡琴,而胡琴流出的也是昆曲,这是对小说的特殊改动,这处改动,一方面为影片奠定了整体凄凉的基调,令一方面,则重复暗示了流苏内心对美的向往,与她名字相称,而这种向往的不可得,在幽暗封闭的大家庭中的被压抑,透露出白流苏的苍凉,而这,是第一次凸显。

当四嫂明里背里说白流苏的长短时,白流苏捏紧了手中的针线,她在绣鞋,仿佛下一秒刺针就要扎破她的手,流出鲜红的血。妇人妇语向来是如此尖锐可怖,尤其是当妇人妇语发生在自己的家中,就更显可悲。

流苏终于忍不住四嫂的辱骂,跑到母亲跟前哭诉。母亲是怎么做的?母亲在流苏哭诉的那刻先吐了口痰,接着转过身回避,最后她说,“熬个十几年总会有出头的日子”。“十几年”,母亲视流苏的青春、生命如同物件,表面上是安慰,可谁都明白,那只是不想管罢了。流苏的生命在家人眼中成了没价值的商品,等待廉价出售,等待过手。

当流苏一个人待在房间,四嫂隔着墙骂她时,导演的灯光布置使四嫂的影子在墙上随四嫂一起肆虐摇荡,十足讽刺,这处细节很好地暗示了没落巨宦家庭的腐烂氛围。

通过以上细节,也就不难明白白流苏遇见范柳原时的珍视,因为那是她所剩无几的救命稻草。

范柳原与白流苏的对话是整部剧中的重头戏,在交谈中,范柳原把每句话都接到情话上,有些玩世不恭,是一种中产阶级情调。而白流苏则处处表现娇羞。“你知道吗,你善于低头”用范柳原的这句话形容电影中的白流苏最是贴切,但正是因为导演刻意彰显流苏的娇羞,反而失了原著中人物的韵味。影片中的白流苏是个过于纯洁,羞赧,有着傻傻的无奈,是个顺从无反抗精神的女人,而在张爱玲小说的原著中白流苏则是个自知悲凉,将爱情当做一场生命的博弈,多顾虑的女子。影片对于人物的偏差性理解使得影片得不到大众的嘉赞。

随着故事的流动,范柳原逐渐将话语从情爱落到了性爱,他说,“一个善于低头的女子,脖子上会长皱纹,不信,你回房解开衣领看看。”“我想把你带到马来西亚,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但是,我无法想象你在马来西亚穿着旗袍的样子,不过,我也不能想象你不穿旗袍的样子”于是当两人一起在沙滩上晒太阳时,范柳原会主动过去,贴在白流苏手臂上。但白流苏挣脱了有些气愤地走了,白流苏想着他也许会追回来,但回到房间从窗子里望出去却发现他躺在了她的椅子上,继续晒着太阳,而他身旁,是那位外国女子。这里其实是范柳原给流苏释放的一个信号,即离开了你我依旧有许许多多的女人。当范柳原无法得到真正的现实满足,只能在精神上自慰时,他放弃了,他决定把流苏先放放,晾在一边。这种男强女弱的生存处境是流苏的另一重悲凉,而这也是当时女性普遍的苍凉处境。

随着两人重归于好,影片来到范柳原给流苏打电话那晚。影片中流苏房间内镜子的摆放设计十分用心。镜子对着窗子,同时照到流苏,镜子使得流苏接电话时的慌忙与不知所措朦胧化,也暗示了范柳原在电话中承诺的似真似幻,难分真假。

在两人做爱过后,范柳原不出所料选择去英国,他选择把流苏当做偏房,打算暗自包养,可见,范柳原对流苏仍处在喜欢阶段,而那并非真正的爱,十足可叹。

范柳原走了,流苏独守在浩荡的空房,她用湿了的手在墙上摁了个手印。女性的苍凉在此赫然显现,当没有了男人,女人只剩下了无聊,琐碎,和贫乏的生命力。

战争的突然爆发使柳园返回到家中,开门的瞬间两人紧紧相拥。其实流苏是早就爱上了柳园,而柳园直到在逃难的卡车上,听完流苏说的一番话,“如果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如果扎死了你,我的故事就完了。”才真正爱上了流苏,他明白原来流苏会为她守寡。

战乱平息,两人回到家里,柳园看见墙上那个湿了却印在墙上的手印,他明白了流苏的孤独,当柳园趴在地上用抹布擦地,可见,他终于放下了浮华世界,开始静下心踏踏实实过日子。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流苏的幸福是偶然获得的,而这,在我看来,却是她命运最大的苍凉之处。

 5 ) 到底不倾城——许鞍华与《倾城之恋》

    有句话要讲明,泚笔这几个月,终未敢对许鞍华的《倾城之恋》发謦咳之微。一九八四年许氏身处最颠峰却要来拍这样的一部片子,太过招风。兴许在许鞍华心中张爱铃始终占着极为重要的部分,抑或出道时扛着新浪潮的大旗,多少武妆压过红妆,现时善体己意,要做回本色了。可终究隔座看星沉大海,有阔大的情愫要发却顿然口齿不清,头蓄乱麻。

    胡金铨、许鞍华、关锦鹏、叶锦鸿有某种或明或暗的师承关系。从胡金铨的古朴刚剑到许鞍华厚重深刻的人文耽恋,又至关锦鹏柔笔素手的委婉细腻,到后来叶锦鸿浅浪式的罗曼蒂克趣味,纯武侠经历薪火相传竟至纯爱电影,细探其中因由关联虽然难免牵强附会,但师承渊源成就几代名导演却是落花流水,缘到自在。许鞍华拍旧爱故事也尽情尽理,在她半自传电影《客途秋恨》中早已有了女子的诸多不易与隐忍。

    插说些题外话,亦是脱不了大背景。我看过一部令我十分喜欢的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带狗的女人》,来自契诃夫的短篇。影片的标准长度刚好适合短篇小说或是戏剧。但不适合长篇小说,长篇小说的本质特征就是铺张,要拍好一部长篇,要求电影本身不是长一点,而是极端的长,长到打破电影常规的程度。当斯特劳亨将诺里斯的长篇《麦克提格》改编成电影《贪婪》失败之时,他定有此念。而《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可谓是宾斯法德版本的《贪婪》,虽皇皇巨制十五小时二十一分钟,却算得上是义无返顾的成功。按照这样的尺寸标比,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也就不是九十分钟可以打发的问题,大抵需要两个半小时方显情味澶湉。由此向下递减,每删一寸,便耗去原著的一分韵道,损至九十分钟,就是短檐危壁,无所归止了。

    还是回到本本主义,电影的序幕是于昆曲《牡丹亭》“惊梦”一出拉开,虽掐掉原唱,却可以想得出柳梦梅那句:“恰好花园内,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淹通书史,可作诗以赏此柳枝乎?”就此死亦可以生的古典轰烈,便衬着白流苏去荒走爱情。许鞍华是动足脑筋的,也颇有气味。随后缪骞人把白流苏演坏了,第一个近景别是白六小姐扎针绣鞋面,一个遗世独立,满腹仇怨的女人,用张爱玲自己的话讲是“浮世的悲哀”。若单就哀苦这点上看缪骞人把握还算得当,偏就是哀而不低的上海女子的乖张毒词这最有味道的成分出不来,所以想从白流苏身上入戏,就此可告以段落。范柳原的出场并未有镜头上的伏笔,印象中应该在面朝浅水湾的香港饭店阳台上,却被许鞍华放在入住登记处,显得过分稀松。周润发一袭姜黄色风衣,一句“别等我,我可说不准”,初露小马哥的庯峭。苏青讲:“柳原的个性有些好似《飘》里的白瑞德,这类男人也可以说是‘坏的’,但是他们真正谈起恋爱来,却能给女人以‘美妙的刺激’。”在最顽固的香港饭店跳舞场,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寻求一次美妙的刺激,一件冒险的爱情故事。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这是小说结尾处最精彩的处理,在电影里几乎不能这样说出来,因为整个的这段纠结情感的合托,是于长长的颠沛与无可奈何的抉择中磕出的大块淤血,结冻半个世纪,还是没能化得开。许鞍华将一个长镜头充斥横竖尸首,残血涔涔,一布惨白的字幕,草草的收了场,缪骞人笑吟吟将挂笼式的蚊烟香盘踢向一边,算交代过去。面对如此场景,惟有淡言一声:传奇里倾国倾城的人大抵不是如此。

    许鞍华的“倾城之恋“算是结束了,也可以说尚未完,这点大家都明白。

 6 ) 岁月登对舞

《倾城之恋》,原著:张爱玲,导演:许鞍华,主要演员:周润发、缪骞人,讲的是这样的一个爱情故事,旧上海的六小姐白流苏,年纪轻轻离了婚回到败落的娘家,遇到了南洋华侨阔少范柳原,几经辗转,两人在沦陷的香港结为眷属。 乱世是一个舞场。

第一个舞场:三十年代的上海。 两人相识于柳原与白家七妹相亲的舞场,可柳原偏偏相中了陪同而去的流苏。流苏的失婚新寡身份,本是不适合跳舞的,柳原却一再邀请她,跳了一晚上舞。不由地想起了《乱世佳人》中,白瑞德与郝思嘉的相识也是在舞场,一场为前线战士募捐的舞场上。郝思嘉的新寡身份,同样是不适合跳舞的,白瑞德却也同样地邀请她一舞再舞。原来,浮世的繁华里总是召集来孤独的灵魂。 如果说旧上海是一个被旧传统顽固占领的舞场,柳原则是一个放纵不羁的另类舞者,流苏也刚好是一个孤独落寞的同类舞者。

第二个舞场:三十年代的香港。 柳原托徐太太一家把流苏带到了香港,又在入住的酒店装作碰巧重逢了她。晚上,在徐家一行的接风舞会上,柳原告诉流苏,这里是香港最顽固的舞场,他也是个最顽固的传统的人。 柳原口中的顽固的舞场,对他来说,是风尘四起的香风弥漫,而对流苏而言,是世间风雨的暂时躲避。 舞伴之间讲究的是琴瑟相和。 柳原坚持着不需要婚姻,因为他有的是钱,有的是时间,而且,有的是情话会讲。柳原像狩猎一样寻找着自己喜欢的东方女人,流苏是他在旧上海寻到的一个猎物。流苏也像一个守株待兔的猎人,坚持着寻找合适的目标再嫁,柳原是一个条件不错的归宿。 在舞场里周旋,需要练就进退自如。流苏一度选择了以退为进,回到了上海的娘家待了三个月。 流苏的理性退守,换来了柳原的任性进攻。舞还没有尽兴跳完,中意的舞伴怎么可以先撤?柳原发了一封电报,流苏返港。

这回,她无路可退了。 她只好回来,赌一局,或许赢了呐。 一周后,柳原给流苏租了一幢楼,独自去东南亚打理生意,或许一年半载,才回来。可是,船刚走出码头不远,香港被轰炸,柳原接着调转船头回来了。

第三个舞场:两个人的家。 两人逃难、避难,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那幢楼,柳原先打来了水,擦起了木地板,流苏卷起了袖子,和着面,在纷飞的战火中点起了自家的烟火。流苏对着水缸,映照出了自己的笑容,心安即归处。 上一回的赌局,结果是流苏赢了。 任何持久的关系,终究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博弈。 柳原,风流倜傥,追寻自由,在没有文化根基的东南亚长大,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回到了故乡,他想寻找东方女人的传统之美,阅尽千帆,遇到了流苏。 流苏,年轻美丽,自卑而又高冷,不愿向传统礼教低头而摆脱了旧式的婚姻,却又没有能力出去工作,在娘家受到兄嫂的排斥,期待着再婚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一个不想娶,一个很想嫁,本无持久可言。 可是,战乱打乱了游戏规则。面对断墙残桓,面对战火纷飞,两个无依无靠的人相依为命地活了下来。原来,世间的温暖就是一梦醒来身边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柳原明白了这个道理,流苏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于是,无情的战争倾倒了一座繁华的城池,成就了一对登对的舞伴。 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结局,就是这样的一个结局。如此的因果,也不会令人接受不了,本来,男主、女主就是登对的帅哥靓女。当然,按照旧式的规矩来看,单身的少爷是不会娶离婚的新寡,何况,柳原,还有大量的家产,流苏,娘家已经败落,自己也花光积蓄。不过,天时、地利、人和之齐,促成了这个貌似偶然实属必然的结局。 男主,由发哥来演,非常的形神兼备,对于感情的驾驭,对于女人的俘获,都是发哥的拿手好戏。 女主,由缪骞人来演,曾经的港姐,貌似没有太多的风情,但是极具东方女人的矜持和隐忍,而这刚好符合柳原要找的风格,如果演成了一个光芒四射的交际花,那柳原可以直接去娶那个流亡的公主。 导演,许鞍华,把结局收到去报馆登结婚启示。很难忘流苏最后的镜头,幸福地点起了香,然后淘气地踢了一下。

这只是许鞍华怀着对女性的关怀而改动的一个温暖的结局。 而原著,张爱玲笔下的结局是结了婚的柳原把那些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是一个无奈而薄凉的结局。懂得张的人,会懂得她为什么这么写。她如果用刀的话,不仅是一把利刃,而且是一把冰冷的刀,刺出来的血接着就凝固了。她如果缝出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也会抖出几个小虱子。 张爱玲的生活背景和感情经历与流苏是相似的,她也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家境也是败落,也有过一次短婚,后来独自生活,也曾辗转于三十、四年代战乱中的上海与香港之间,也同样爱上了一个风流倜傥的男人。所以,《倾城之恋》中高冷、自卑的白流苏身上有张爱玲的影子,柳原的放纵不羁与不愿受婚姻束缚,也与胡兰成十分相似。 顺着时光轴追溯回去,1939年,19岁的张爱玲从上海来到香港,入读港大文学院,1941年,香港沦陷,她被迫中断学业,于1942夏天回到上海。1943年8月,张发表了短篇小说《封锁》,胡兰成读了之后,从南京来到上海探访张爱玲,落难才子遇到了红颜知己。1944年8月,两人成婚,胡38岁,张23岁,婚书上胡写了这样一句话: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而《倾城之恋》发表于1943年9月,并于1944年12月由张亲自将这部作品改编成舞台剧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演。张创作《倾城之恋》的时段正与胡相恋成婚的时段重叠,并且张对世事的浮沉还是很有预见性的,对胡这个男人还是很了解的,所以原著的结局就是柳原把那些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 究竟谁是流苏? 究竟流苏是谁? 想来,流苏不仅是缪骞人所饰的那个女人的形象,还是这个形象之下所附身的精神气质,所演绎的生活方式,所代表的顽固的旧式传统下的一个孤独的舞者。 张爱玲赋予了流苏一个婚姻的归宿,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期待,哪怕这个期待并不完美,哪怕这个爱人并不完美。 如果说流苏和柳原是一对登对的舞伴,那么张爱玲和胡兰成也是同样的琴瑟同谱,用胡兰成的文字来记录,就是: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 人生的舞场,成就了一对又一对登对的舞者。 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短评

不好不坏,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还不错,后半段就逐渐腻味了,这片子结构上有问题,而且太流于表面了,电影剧本直接拿着小说文本拍,肯定是不行的…不过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观众,觉得这电影还蛮有旧时代风情的,如今是找不出几个演员能演出来张爱玲作品的感觉了,除非各个导演都是李安,所以就算许鞍华要拍《第一炉香》也不是很让人看好,而现有的几部张爱玲作品改编的老电影,演员倒是多少还有那个味道在的。很多人批评两位主演的表现,讲真这本小说也就是张爱玲文笔好,单看人设并没有什么特别鲜明的特点,缪塞人和发哥外形气质上的差距,不也是小说里面外界对他们说三道四时会提到的么,从这个层面上看选角并不算差,反而还过于真实了。以及年轻时候的发哥真是帅,禁得起大特写,穿白西装站在那里会发光,就当是看看他的颜值看这部片也不亏

9分钟前
  • hikari
  • 还行

许鞍华太想拍张爱玲了,反而拍得没有了她自己,正如有些人太爱一个人了,反而丢了自己。“没用的女人,是最厉害的女人。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或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尽管缪骞人的木讷式妩媚别有韵味,可她不是我心目中白流苏的模样。发哥饰的范柳原倒很对我胃口。

14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3.8 一看到女主還在想,她看上去超級硬派怎么演白流蘇呢?果然繆騫人演的白流蘇有點硬派木訥的女人味,還不夠心機決絕。周潤發的范柳原倒是跟心目中的很貼合,情節雖然忠實原著,但連電影裡每一次人物的走動都像舞台劇般精細,連燈光都是如此就有些過。

16分钟前
  • 大佑
  • 还行

对白几乎未改,场面符合想象,但偏偏话里少了机锋,景中又缺了神韵。我觉得张爱玲眼中爱情的前提大概是平等,其首先先验地作为一个目的一种需求而存在,用以填补某种大背景下造成的缺失,而当爱情超越性地由生存必需品进阶为精神必需品的时候,情感反向激烈对撞需求,把由自私主导的欲求博弈推向义无反顾,使其变得没有余地,但随着人物处境的变化爱情在人的“需求尺度”中的位置同时也发生改变,这种位置的相对性决定着平等,影响着现实中爱情的可能性和纯粹度。

21分钟前
  • 🌵🌵
  • 还行

叙事节奏不错,但长度不够显分量较轻。家遭轰炸时范来敲门,白走近,一个唱戏式的惊愕停步扬手,继而开门拥抱,很妙。再回家时,范打开门,鸽子飞起,我真担心发哥此时掏出手枪啊!

25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我倒极喜欢这个有些木讷的缪骞人,竟有少少妩媚,整个片子看下来像场舞台剧。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32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发哥竟然演范柳原,可白流苏也太丑了吧。。。

36分钟前
  • 老孙卖梦
  • 还行

不知道缪骞人到底哪点好看,跟佣人阿栗站在一起,就像两个老妈子。发哥身为二十世纪华人影坛第一大风流帅哥,跟她暧昧来暧昧去,真让人无法入戏。

40分钟前
  • 林三郎
  • 还行

笑场不断……年轻的发哥颜值自然是极高的,但是这片儿怎么看都是浓浓的玛丽苏气,属于霸道总裁爱上我那种路子。尤其“这堵墙不知怎么让我想起天荒地老来”明明在小说里那么经典结果拍出来简直笑死……

42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改编张爱玲永远难讨好,所以这个不温不火的也就不错,很可以解解渴。汪明荃唱的主题歌很好听。

45分钟前
  • yuanhan
  • 推荐

把张爱玲小说中的温柔细腻用电影语言来表达是非常困难的,李安没有做到,反而许鞍华做到了。从《倾城之恋》到《半生缘》,都是对张爱玲小说的一次完美的诠释。可以想象的到,电影的成功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两位女性之间灵魂的互通,两位女人用文学与电影分别叙述了一个个浪漫凄凉悲怆婉约的爱情故事。

50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推荐

相爱之后 婚姻之前 一场战乱 有情心安

5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小说里那些充满机锋的语言,太难用影像和对白表达出来,许导真有勇气。有很多空镜营造小说里的家庭气息。谨慎的改编点:1、开场用昆曲应题;四哥的二胡也拉昆曲,破落的气氛和流苏的对镜自怜形成奇妙的对比;2、逃亡段落对英国人的描写,算是一种对香港殖民文化的反思。

54分钟前
  • 音乐铃声
  • 推荐

爱兰之间的《不了情》是《倾城之恋》留给「不完整之人」继承的遗产——有宝玉,金钗和渣子。桑弧在「识人拾金」方面是慧眼而深刻的,而他的「拾金不昧」也是令众人敬佩的。同为继承人,许鞍华便不如桑弧幸运。张爱玲在嫁给胡兰成之前先嫁给了曹雪芹,结了婚便不离了——认为女儿生来清秀如水,男儿要么是太老实不开窍的憨憨,要么是开了窍不正经的浊物。仅这一点,就证明了张爱玲文学上一点也不风流。一点可惜。这部作品讲的是「紫霞仙子」在遇到「意中人」之前的种种臆想和期待。特别不食烟火,不通人事。所以,作者视点其实更多系在怀有《待嫁女儿心》的「七妹」身上,就如《天仙配》那般,相当古典。彼时,尚未成名的许鞍华是懂得张爱玲的,但也如张爱玲懂得她母亲那样——对于「爱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然而,只知其一也比一无所知、麻木不仁要好。

59分钟前
  • Muto
  • 还行

气质和原著都有差距 但是年轻的发哥实在销魂 小说里范柳源说白流苏是善于低头的女人 电影里周润发却真是一个善于接吻的男人 黄生说的真没错 周润发的爱情电影 15分钟内都应该有结局 这样一个现世 我们对爱的忐忑与试探并不比他们少 但再没有故事以外的男人可以指着一堵墙说 “到那时候,也许你会对我有

1小时前
  • 紅豆生南京
  • 还行

淡淡怀旧味,缪骞人面相寡淡苦相,但胜在有种疏离感,这点挺接近白流苏。

1小时前
  • 🌊🌈♐
  • 推荐

张爱玲的对白气场很奇怪。一个女人的爱情感悟太多,看上去再聪慧也多少有些悲怆,因为那些都是教训的影子,可是无论多么心如明镜也逃脱不了失败者的现实。倾了一座城,才把露水之缘化作细水长流。天时地利人和,只能说白流苏运气真好。

1小时前
  • 蔡不明亮
  • 力荐

女主選糟了。。整個故事的合理性就沒了。。。

1小时前
  • 祖贤
  • 还行

许鞍华自评不好看的倾城之恋,后悔没用林青霞扮演白流苏,后悔美指一刀剪去的缪骞人长发,后悔男女主角的造型过于呆板,后悔戏剧感不足的群众演员……却固执推荐这部邵氏出品的倾城之恋,里面有如今不复存在的浅水湾酒店,里面有许鞍华实景拍摄的130房间,里面弥漫着张氏苍凉的稀薄浪漫。

1小时前
  • 年轻的老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