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先生,你好

正片

主演:丹泽尔·华盛顿,科林·法瑞尔,卡门·艾乔戈,雪莱·亨尼格,纳齐恩·康特拉科特,托尼·普拉纳,布瑞塔妮·石桥,佩吉·瓦哈达特,詹姆斯·帕克斯顿,阿曼达·沃伦,安德鲁·T·李,奈尔斯·菲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1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2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3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4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5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6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13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14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15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16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17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18

 长篇影评

 1 ) 为丹泽尔·华盛顿看

《罗曼先生,你好》:7.5

本片用并不复杂的剧情讲述了“理想主义之死”。不同的是,因为罗曼先生的伙伴兼导师开头就住院,他的理想一开始就是动摇的。当他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后,他做出了第一个违背自己原则的决定,并给他招致了更多麻烦。剧情虽简单,却无破绽。

很明显,这部影片进一步暴露了导演兼编剧丹·吉尔罗伊的编剧水平高于导演水平。相比其前作《夜行者》中惊艳的纽约街头:霓虹灯在夜晚的黑色里分外扎眼,映照到男主的脸上和他急速行驶的车上,《罗曼先生,你好》的摄影紧贴丹泽尔·华盛顿,视听语言相对弱化。给人最深刻印象的是在丹泽尔·华盛顿的最后一个镜头,仰拍的中近景镜头里,上面的打光凸显了他脸的轮廓,而眼睛处还是阴影。这表明他终于在最后获得了救赎,所以一道之前从未出现过的天光打下,但眼睛处还是阴影也暗示了他最后的悲剧结局。这也是两部的摄影大师罗伯特·艾斯维特的设计。

然而,当我们再次对比导演前作《夜行者》,就能发现他的变化。对比《夜行者》关于“梦想”不加遮掩的嘲讽,《罗曼先生,你好》收敛起这份锋利,更加冷静地聚焦人物。而这种变化是通过塑造出不同的主角来达成的:前者是极端人物形象,从头到尾都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拒绝审视自己的内心,那么后者便赋予主角更丰富的情感。观众也可相对容易代人,因为他有更多人性的色彩、人的挣扎。面对诱惑,他也没有纯圣人或纯恶人的绝对,一直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可惜的是,这个文本在好莱坞乃至世界已经拍过了太多次,剧本也无《夜行者》班刺激辛辣,创新有限,这也应该是本片在美国颁奖季只提名男主的原因。

倘若此片只有上述的特征,至多是7分这样不痛不痒的分数,没什么影史地位。但丹泽尔·华盛顿的演出为本片提高了半个档次。细节、坚持、挣扎、不顾一切、害怕、悔恨、释然个个层次分明,+可信度。恋爱戏也进一步拓宽了人物性格。

2022.5.10重看

现在阅片稍微多了点,看出了本片三个致敬《群众》(1928)的镜头,就是其最经典的在室外,上摇镜头拍一栋楼的许多窗户。相同点是都意在凸显主角自以为自己nb,但对世界不怎么重要。

还有一处是当男主和Maya吃饭时的独白。但重点是镜头慢慢从Maya脸上移开,摇到男主的侧脸,其他全部虚焦,使男主的脸占了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屏幕,配合着他半哀叹半抱怨半反思的台词,将无声的情绪烘托至高点。

那个斗牛犬也属于重要线索:开头George说William(男主老搭档)像斗牛犬,之后男主搬到新工作室也带着它,直至最后他认为自己失去了享有它的资格,送给了Maya。

接下来就不是夸了,二刷发现一些问题也比较尴尬。。

首先就是男主的举报辩诉改革计划。男主举报的决心到底是禁不住诱惑还是单纯他认为辩诉改革计划需要这样?

其次很明显是电影本身的节奏。它紧扣一人,但足有2小时。大量台词塑造人物,却对剧情毫无帮助。George对男主的态度为何转变?

 2 ) 一个人,一场戏(影评,Roman J. Israel, Esq.)

仅以此文,感谢著名演员Denzel Washington先生在《Roman J. Israel, Esq.》中的杰出表现!

美国电影《Roman J. Israel, Esq.》(罗曼先生,你好)

作品类型:剧情

主要演员:Denzel Washington(饰演Roman)

故事概述:讲述游走于现实与理想两端的好好律师Roman先生的悲喜人生

上映时间:2017年11月22日

对于一部影片而言,导演、编剧、演员(三者)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者俱佳——>上乘佳作

三者俱废——>烂片无疑

三者水平参差不齐——平庸之作

今天点评的作品就属于第三种情况,由于导演兼编剧发挥失常,纵然演员全场飙戏(独木难支),仍然难以力挽狂澜,影片最终成色十分一般。接下来,在下结合剧情,详细分析一番。

I,Dan Gilroy有失水准

沉寂多年后,奥斯卡提名编剧(兼导演)Gilroy再次携新作回归大众视野。与其执导的上部作品《夜行者》一样,《罗曼先生,你好》也是一部描写“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小人物的故事”。虽然类型颇为相似,但是作品的成色却是天差地别。

前者:黑暗片(人性黑暗、道德黑暗);作品全程紧张、刺激,一黑到底;内涵深奥,揭露了人的丑陋心态,对于金钱、名誉的渴望,让人的本性一再堕落,直到失去最后的人性(理性+感性)

后者:磨叽片(叙事冗长、毫无亮点);影片全程慢条斯理,让观众根本兴奋不起来,感觉就像喝白开水一般,淡而无味;内涵方面也是点到为止,留于表面;Gilroy这次似乎过分依仗Denzel Washington的发挥,而忽略了故事的推敲,非明智之选

II,Denzel Washington一个人的战斗

真实、不做作、用心演绎,Denzel用自己的表演才华彻底演活了Roman这个呆板、老于世故、理想主义的小律师形象。比如:

①庭审席上的“一脸严肃、义正言辞”

②向客户解释“Esq. ”时的“坦然、逗趣”

③聆听客户诉求时的“认真、仔细”

④赚得悬赏赎金时的“高兴异常”

⑤察觉自己内心堕落时的“自责、沮丧”

...

从“细微的举止”到“大段的台词”,从“一个表情”到“一系列行为”,Denzel在影片中完美诠释了何谓“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III,影片传达的信息

1,角色的指代性

Roman:理想主义者。一心远离世俗(无视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故),过着简单无趣的生活。一个ipod、一双耳机、一款老式的西装、一个硕大的公文包...永远不变的行头,永远不变的理念(不与有钱人为伍、独来独往、置身幕后)。

George:现实主义者。虽然与Roman同样是律师出身,但George懂得如何权衡金钱与体制的关系,他深知钱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的律师本分,说白了,就是一个吃着“律师饭”的精明生意人。

2,故事的转折性

整部影片可以依据Roman的心理变化划分成三个部分。

①获得赏金前

坚持自我本色,深居简出,愤世嫉俗。但是由于搭档的意外生病(最后去世了),Roman只能放弃以往的生存模式,重新开始接触社会,重新开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开始审视自己。

②获得赏金后(回归本我之前)

由于生活的窘迫,Roman无奈的放低自己,放下曾经极为看重的职业操守,为“五斗米而折腰”,将极为隐秘的重要消息透露给悬赏人,从而获得了巨额赏金,从那刻起,Roman的世界改变了。以前那个木纳、古板、难以接近的“怪人”渐渐远去,现在迎面走来的是意气风发、笑容满面、谈笑风生的“新Roman”。

③获得赏金后(回归本我之后)

一番挣扎之后,Roman再一次回到了最初的状态,他的信念、他的理想、他的责任又一次回到起始的位置,所以他寄回了赏金(及用赏金买的三套衣服与一双鞋子),在电脑上记录下了自己的请愿信(就是影片开头的那段,类似于内心独白)...

说句题外话,这次转折比较生硬(前因后果交代不顺畅),最后Roman被杀的场景设定也较为刻意,不自然。

3,物件的隐喻性

①老套的西装,代表Roman的守旧、老套

②长期带着耳麦,代表Roman自愿与世界(现实生活)决裂

③斗牛犬木雕,代表Roman的性格——正义、冷静、执着

4,现实的思考性

①人生观

是坚持自己的人生准则?

还是顺应时代的潮流?

②价值观

是走上理想主义的荆棘之路?

还是回归现实主义的康庄大道?

③信仰观

是执着于孑然一身,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由状态?

还是追名逐利,穿梭于物质生活中,饱尝俗世间的奢华与狂欢?

寥寥几笔,记录下了笔者对于此部影片的些许观后感。今天就到这里,明天见了。

导演★★☆☆☆(自编自导,可惜剧情存在硬伤)

演员★★★★★(奥斯卡最佳男主有利争夺者)

剧情★★★☆☆(进度缓慢,硬撑着看到最后)

视效★★★☆☆(色调柔和,但作为冲奥影片,略显粗糙)

音效★★★☆☆(片尾曲很有感觉,整体配乐成色一般)

推荐度★★★☆☆(主要是看Denzel Washington,感觉这部作品就是为其量身定做的。至于作品的内容,极其一般)

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3 ) 螳臂当车

电影对于法律门外汉来说,可能比较枯燥,甚至有些不好理解。我也是靠着剧情依稀感受一下。

首先,故事直指美国的法律问题。看起来不管什么事都有法律负责,只要你雇得起律师。问题就是律师干什么?法官干什么?大家都是为了效益效率。比如说,所谓的成功律师,其实遇到不好办的官司,就骗雇主说:你还是认罪的好,我可以帮你申请减低惩罚。这样律师费到手,又轻松不费工夫,根本就不管“罪犯”是否真的有罪,是否该受到那样的惩罚。至于法官,反正就是站在警察一边,站在监控官一边,明明是“警察控制了罪犯”,但是也可以当没有那样的事,而当主人公(律师)站出来指出问题,他就判处主人公罚金了事,反正法庭他说了算。

所以,主人公其实才是代表法律,代表正义。他对于整个法律体系和程序充满不满,坚持抗争,但是丝毫没有办法。为什么?关键是他不够出名,因为他性格极端,不懂婉转,本来只是作为“幕后律师”做资料调查和准备工作;但是之前的前台搭档——著名的律师,律师事务所的老板病倒了。何况他的搭档也因为和主人公一起坚持正义,所以律师事务所根本不赚钱。

其次,是直指美国上层社会的特征——唯利是图,不择手段。新老板发现主人公虽然不修边幅,名不见经传,但是精通法律,记忆力惊人,而且辩驳力、说服力强。所以抢先雇佣了他。原因就是即便是为底层黑人罪犯辩护,他也能够“赢得客户”。但是,当主人公像孙悟空一样,顶撞了法官,顶撞了合伙人,给自己带来麻烦,他就要念紧箍咒了。

最后,是主人公性格的矛盾。他坚守正义,但是之前一直合作愉快的老板病倒了,甚至死了,事务所关了,他被老板女儿开除了。所以,凭借完美的合作,为底层人民服务的工作彻底丢掉了。之后他辗转找工作,却始终找不到,找到了工作却必须“坚持利润第一”。所以,他开启了违背良知,准备过上好日子。既然无法帮助“无辜者”(作为枪击案件的证人,他知道真正罪犯躲在哪里,但是即便他愿意说出罪犯在哪,并且作证,他仍然无法真正减罪,仍然要面临十年刑期),所以干脆自己告诉罪犯躲在哪,然后拿了十万的奖金,开启好日子,度个假,吃点好东西,买几套名牌西装,再买套豪宅……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换了嘴脸,准备好向顾客开刀。但是,他发现快乐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自己背叛了自己,自己陷入了矛盾。最终他选择了自己告自己,告自己无耻,拿了奖金(当然,这本身也违背了律师的职业道德),要求驱逐出境。

本来这只是个悖论,因为符合上诉的任何条件,整个状纸也依据充足,所以,最终法官也肯定会轻松地判处他有罪,把他赶出去。

只是,他的新老板,受到他感染,结果拿着他的“理想”,那堆“冤案”资料,送上法庭,准备作为他的申诉资料。很明显,新老板想要为他辩护,让大家了解他是个正直的人,是美国法律程序,法律制度出了问题。

未来会如何?他和新老板能变成新组合?美国法律程序会产生改变?其实,这没有意义,因为螳臂当车。

刚刚听说,母校的一位与我年纪相仿的语文教师自坠,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我根本不熟,甚至他的名字,我也不清楚。但是,曾经遇到过,听说过一两句描述,记忆就是一把络腮胡。如果要留,我肯定比他的茂密,所以我当时就说,等我退休再留,不想太张扬了。但是,他从很久以前就留着。他曾经特立独行,他到底坚持了什么,又否定了什么,我都无从知道。但是知道,他面临着矛盾……

以此作为纪念。2022/2/12

 4 )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自我毁灭

有些才华,做人做事直接、坦诚、自我,有些理想主义,不善于沟通,不被赏识,这是现实中很多人的真实写照。本片讲述了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惨命运,加上丹泽尔华盛顿自毁形象的封神演技,令人动容唏嘘。

罗曼先生是有才华的,他的才华体现在他那个手提箱里的梦想上:用他几十年的法律才华和经验,启动一场庞大的集体诉讼,来推动当前司法体制的弊端改革进步。

罗曼先生是幸运的,他的前老板和新老板都赏识他的才华,知道了他说话直接容易伤人的短板后,都把他放在幕后保护起来,更好的用其多长。

罗曼先生的多舛命运也是他的性格决定的。经历了老板中风、律所重组、辛苦求职、遭遇抢劫、在新律所人际关系紧张,以及再次因为说话直接生硬,检察官拒绝协议,导致委托人狱中被杀。

再次搞砸了案子,害死了委托人,接近崩溃之下,他决定彻底改变自己。冲动之下,他利用委托人死前留下的主犯信息换取了被害方的10万悬赏,从服装发型饮食到住房,他开始了主流律师的精致生活方式,他也放下那个承载理想的沉重的箱子。

随即意外出现,枪击案主犯也知道是罗曼告密得了悬赏,指名道姓要他当辩护律师,就是要弄死他。罗曼知道自己无法逃脱,选择了归还赏金,检举自己。结果被主犯派人枪杀于街头。

作为一名多年刑事律师,罗曼知道泄密领赏是葬送前程的违法行为,在新律所他拿得是一小时500刀的时薪。因此,他的愚蠢的违法举动只有一个解释:负重前行几十年的理想崩塌了。

影片结尾,新律所老板启动了他的推动司法体制改革的项目,其实只是表达了对他才华的认可。

对于现实中的多数人,最合理的策略就是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避免成为又一个罗曼先生。

 5 ) 导演的一厢情愿

所谓奥斯卡影片,其实更多代表烂片或者中庸的片子。这个观点一直适用。

电影说的理想主义的罗曼先生,说的他是如何不合社会,沉浸于自己的理想世界之中,但这不也是导演的一厢情愿吗?也许我们大部分人理解不了片子里面罗曼先生的想法,但电影所呈现的主角境遇的转折却真的很薄弱和生硬。抛开电影前半段罗曼先生由幕后走到台前的种种不适应,这些都可以理解,从导演刻意重复主角吃东西特写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不注重在外,一心专研法律条文的书呆子。这个书呆子一心想着完善法律的漏洞,也许这种精神是好的,但一味理想主义的专研却并不能把事情做好。正因为种种不适应,罗曼先生才铤而走险,利用从辩护人处拿到的举报信息去索要悬赏金。从这里开始,电影算是进去高潮。

然而这个高潮却并没有多少扣人心弦的情节,反而表现的平平无奇。罗曼先生拿到悬赏金所表现的暴发户行径和发现事情暴露后的惊慌失措,疑神疑鬼都让人充满鄙夷。到后来被黑帮报复横死街头的时候,居然有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到底这个人算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呢,还是自己所为的报应?

影片的叙述感觉有点混乱,观后留下的是不知所云。如果其为捍卫自己理想而死,那是死得其所,这样的因为报复横死街头那是死的不知所谓,也毫无意义。如果一定要再电影中寻找亮点的话,反而男二乔治会更胜一筹。其实罗曼先生应该要表达的不是其研究的东西给法律带来多少正义,能帮到多少弱势群体,而应该是他的这种理想主意能唤起多少同行的共鸣与醒悟。乔治在与罗曼先生的相处中醒悟了,而他又会把这种醒悟去影响其他人,如此罗曼先生的意义才算到达了。

 6 ) 律师版的唐吉坷德(这不是影评)

这不是影评,只是观影随笔


丹泽尔华盛顿有提名奥斯卡影帝了,这次的电影是《罗曼先生,你好》,电影评分都不高,但是华盛顿演的好,他演这种角色,感觉很搭。

电影讲了一个现代唐吉坷德的故事。这时代,这种人不多。这种人有很重精神洁癖,也可以说有信仰。我们这些没精神洁癖的人,说白了就是没信仰。

他相信自己能改变整个法律的体系,他真的相信,并觉得这是正义之举。这个体系利用恐吓,让人们接受一些过重的罪名,大体意思就是如果你不认罪,上了法庭正式打官司,那么万一你输了,你就要被定罪50年。但是如果你现在认罪,那么就判你5年。

在这个现代唐吉坷德的眼里,这只是交易,而不是法律。这只是法律体系中,权利过大的一方,可以随意玩弄嫌疑犯的现状。

这种人社会上存在,但很少,因为这样活着很累。哪怕年轻时有这样的倾向,但绝大部分人随着踏入社会的时间,慢慢都放弃了原来的坚持,我们称之为“被社会磨平”

精神洁癖的人,注定要与主流社会或多或少的格格不入。因为他们坚持的就是主流社会不怎么坚持的东西。这些人行为怪异、价值观怪异(从主流的角度去看),并且更重要的一点,这类人极其容易走向两个极端的某一段,要不成为天使、要不成为恶魔。也就是说,圣徒或者连环杀手,都是从这个“圈子”出来的。

他与这个新社会格格不入,他每次都想做好事(他认为是正确,并对人好的事情),但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善良的人,但是他的行为却被这个社会认为是不好的、有害的、恶意的。

社会有主流的规则,即便这套规则人人都明白只不过是“社会秀”的一部分。比如婚礼。婚礼上司仪念出的,千篇一律的祝福词,空洞、乏味、毫无意义,但是人们还是愿意听,甚至为之动容。

主流规则,其实已经不太重视真相了,因为真相往往是代表着痛苦。


我印象里,极少有影帝提名来自于一部不太被看好的电影。其实这部电影也不能说不好看,只能说故事有些俗套。就是讲一个人应该坚持一些东西。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底线或者原则。人如果一点没有自己所坚持的善,那么这个社会就完了,迟早的事情。

所以电影最后,他的老板(科林·法瑞尔)接过了他的信念,为之奋斗。还是值得一看的。

 短评

向來不關心演員,但我很同意友人言:這齣戲是被丹佐華盛頓給拖累。只要他頂著這張窮餘正氣的臉孔,觀眾便永遠不可能相信羅曼會墮入歧途;即便會,也頂多是在繞遠路。事實亦然。諷刺是,奧斯卡獎唯一提名此片的就是男主演。或許它們也像律師老闆一樣,需要一位《羅曼》列隊,充當可看不可有的斬節吧。

7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演的太好,理想主义者的悲剧,一个瞬间几乎盈眶。「如何原谅奋力过但无声」,但这个人物也有让人很困惑的地方,比如此前的信仰和此后立即的沉浮。

8分钟前
  • 乐謭
  • 还行

很有看头的故事,然而被它波澜不惊给毁了,直接造成人物性格两度转折欠缺说服力,如果拍成惊悚片可能还有点感觉,这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鸡肋一样。丹泽尔·华盛顿驾驭角色的能力再强也难以拯救电影的平庸,而且就这样的一个角色来说,他根本就是驾轻就熟,不能说有什么突破,这个奥提有点水。

11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现代版“基督最后的诱惑”,献给全须全尾理想主义者的挽歌。一间公寓两双皮鞋三套西装不会带来“实际”的成就感,所有满足都是麻痹,只有鞠躬尽瘁才会真正死而后已。丹泽尔华盛顿用小动作填充人物这招是不是跟梅姨学的?

1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其实好莱坞导演可以组团来中国大陆采集奥斯卡奖必备原材料,足够你们八辈子都拍不完的猛料~

20分钟前
  • temur
  • 还行

一定会有人觉得看不懂这份理想主义,一定有人觉得这部电影无聊透顶。但这正是这个不善交流的,离不开 iPod 的坚持自己原则的纯粹主义者存在的原因。纯粹在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给丹泽尔·华盛顿打 Call,值一个影帝。

24分钟前
  • Elizen
  • 力荐

所有人都以为罗曼疯了,只有他自己知道无比清醒,清醒地看着这个世界沉沦。妇女权益得不到保障,流浪尸体将被粗暴处理,线索只会被切断,人们都只是旁观,他的古道热肠尤其格格不入。策划了一场乌龙悬赏,起草了一份自我诉状,在倒下的前一秒还对这个世界不肯失望。他是疯了,才会像斗牛犬为理想消亡。

2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剧本是空包弹。西装科林加一星,配乐也不错。nightcrawler没有传说的那么神,这部没有传说的那么弱。丹泽华盛顿确实值一个提名www

34分钟前
  • MammothSteppe
  • 推荐

丹泽尔从固执正义到举报堕落再到平静应对这三个层次的表演,实在丰富,场景服装动作和配乐,也恰到好处地跟上这种转变。介乎爵士和勋爵之间的这个自定义Esquire的奇特人物塑造太立体了,科林.法瑞尔这片绿叶也起到了很好很合理的推动作用。遗憾的是,Roman挑战司法体系的理想太抽象,以至没法编剧圆场

38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总是不忍心看这类片子,因为很揪心,我们只能看着那些纯粹的人在红尘中四处碰壁,并且关上电影自己却仍然需要随波逐流。

43分钟前
  • 胸口碎大石
  • 还行

这电影真不讨喜,有种似乎割裂又似乎铆劲的模糊感觉,不知道是大智若愚还是糊里糊涂,难怪分数不高。但是它终归延续了《夜行者》对于道德良知、激进越界的探讨,在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投机主义交汇的当下,男主几重变化,带有一种鲜明的讽刺与挑衅。看得进去就不沉闷。法瑞尔帅一世。三星半。

4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如果这个反情节的电影剧本扩容写成剧集,赋予更大的时间长度和表达空间,那么像转折生硬、角色设定雕琢感过重之类的问题都将得到很好的解决;仔细想想,罗曼的所有经历就像是另外一个维度里的沃特·怀特。

5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75/100 电影反套路的故事会让习惯了好莱坞模式化的观众无所适从,为什么其貌不扬的主角不是一个打出漂亮翻身仗的人物?为什么似乎代表世俗趋利的角色没有被批判?罗曼先生人物的复杂性体现在各个层次,让人无法不感受到即使是为公众奉献的人同时也可能是极度脆弱的,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这些人?

52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搞不好,丹·吉尔罗伊就是下一位斯皮尔伯格。

56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完全不敢想象这是处女作就拍出「夜行者」的导演的作品,两颗星全给Denzel Washington

5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较差

其实和《夜行者》一样说的都是和社会主流格格不入的小人物的故事。只不过前作的角色在极度的疯狂和偏执之下走火入魔,让电影的刺激程度节节攀升;这部有个交际障碍的主角,故事却没有了同样的精气神,角色行为唯唯诺诺看不太懂,连华盛顿都感觉有些用力过猛,总之不太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哎

1小时前
  • 米粒
  • 还行

男主能从自己坚信不移的道德观中拔身而出,转变自己的态度,理应是一个该好好展现的重要桥段,可片中的处理却极其生硬。亮点在于部分情节偏黑色幽默。Denzel的表演差不多带动了全片,但人物设计感略浓,欠缺灵魂,使得角色说服力不强。摄影和配乐也是不尽人意。说句题外话:Colin笑起来好看得要命。

1小时前
  • 未沙丈雅
  • 较差

当你背叛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来换取物质享受的时候,你不仅会活得不开心,而且有可能会万劫不复。

1小时前
  • 道友请留步
  • 推荐

一个纯粹的人终于有了一次例外后,圆满了

1小时前
  • #烧光光#
  • 推荐

3.5 非常有张力的故事摊上了个重心与节奏混乱的剧本,对两个重大的转折点缺乏细致的描绘,连带着丹泽尔·华盛顿原该相当出彩的360度又360度旋体式高难度表演最后被呈现出后手不接的尴尬情形。不过至少,本片和导演前作一样,都不是为讨好颁奖季所生的片子,即便成品质量大相径庭,好歹诉求到位了。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