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传

HD

主演:本·金斯利,坎迪斯·伯根,爱德华·福克斯,约翰·吉尔古德,约翰·米尔斯,马丁·辛,丹尼尔·戴-刘易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印度,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甘地传 剧照 NO.1甘地传 剧照 NO.2甘地传 剧照 NO.3甘地传 剧照 NO.4甘地传 剧照 NO.5甘地传 剧照 NO.6甘地传 剧照 NO.13甘地传 剧照 NO.14甘地传 剧照 NO.15甘地传 剧照 NO.16甘地传 剧照 NO.17甘地传 剧照 NO.18甘地传 剧照 NO.19甘地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甘地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记录了印度圣雄甘地史诗般传奇伟大的一生。1893年,24岁的甘地(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受邀前往南非任律师职,决心在当地带领印度移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活动,并因此入狱。出狱后甘地回到祖国,在三八朗地区建立了高僧修行所,加入了国大党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宣传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运动中甘地曾四次入狱;在其不懈努力及国大党的带领下,印度独立终于提上议事日程,甘地也于1931年赴伦敦参加商讨独立的圆桌会议。然而随着独立的临近,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新挑战……  本片获198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最佳男演员(本•金斯利),最佳原创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剪辑共八项大奖,并获奥斯卡最佳化妆,最佳电影音乐和最佳音效三项提名。杀戮天眼为人师表1988辰雪令一善之差第二季大韩民国律师恶魔山峰悉尼豪宅第三季才女柳如是苏小三恐吓直播陪审义务第一季13骇人游戏2014三岔口少年骇客:全面进化第二季幻想嘉年华 第三季铁拳:X男非典型女性:时代开拓者最棒的欧巴桑中岛春子42号传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天定情缘如何在网上卖迷幻药第三季西安事变1981空中浩劫第三季午夜惊情1989摄青鬼李白之天火燎原狮子山下的故事粤语延禧攻略番外篇之金枝玉叶立花馆恋爱三角铃破裂 LaFracture绝望主妇第五季鼓舞激情地道战2010火龙女决战犹马镇2007国语佐伊和麦克斯血色玫瑰沉默的海湾对手过家家那年时光安好

 长篇影评

 1 ) 理想主义的脆弱与强大

一、一种成功的理想

大多数革命者的思路是,我们受够了奴役和凌辱,我们要拿起武器消灭你们,血债血偿。
甘地的思路是,我们不能忍受被奴役被侮辱的生活,你们必须离开,你可以消灭我们,但你不能迫使我们接受这种生活。
这是一种伟大的理想,它在为自己的权益的抗争试图唤醒对方的人性和良知。这种思路有一个非常人道的假设:对方也是有血有肉有可能被打动的人;但它并不依赖于这个前提,因为我们要求的一切并不是靠乞求或是对方良心发现得来,而是靠抗争,我们的抗争并不是通过伤害你们、而是通过采取一切不合作的方式让你们不能再继续伤害我们。
甘地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身体力行着一种坚定的、高尚的信念并矢志不渝。而这种天方夜谭般理想化的信念,显示出理想主义真正强大的一面:坚持和隐忍的力量,这种强大最终争取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由和独立。
An eye for an eye, then the world is blind.

二、理想主义者的悲哀

理想主义者是悲哀的,他们不是放弃,就是失败。
于一切革命者或者理想主义者来说,最可怕和最讽刺的不是死于与之抗争的事物,而是死于为之抗争的事物。但综观历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是死于前者,就是死于后者。
无暴力抵抗运动为印度人民争取到了自由和独立,但甘地伟大信念的核心却无法打动国内的极端宗教分子,他必须通过绝食来试图制止国内宗教分子的暴力对抗,我想他一定觉得自己是失败的。他没有被物质、名气、权力诱惑,坚持最初的高尚信念并为之奋斗了一生,但这种信念并没有传递到他的信徒心中。而最终,他没有死在敌人手里,而是死在了他为之奋斗、坐监、绝食的印度教民手中。
文明和高尚在野蛮和暴力面前是如此脆弱、不堪一击。这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哀,也是所有文明的悲哀。
但我想,甘地没有失败。他的精神的火苗已然永垂不朽。
他用他的一生告诉人们,除了暴力流血之外,是可以有别的抗争方式的,一种人道的不让自己双手沾满鲜血、心灵蒙上污点的抗争方式的,他的成功让我们相信尽管会有牺牲,但这种人性化的抗争方式是有可能成功的。

三、一种好的信念

这个世界是一个不够好的世界。我们的社会也是一个不够好的社会。甚至我们的生活也是不够好的生活。
我们总是试图抗争,为我们应得而没有得的,为我们该做而不能做的。
很多人头破血流然后心灰意冷,很多人看到别人的失败而学会妥协,很多人大声疾呼然而回音甚少而愤世嫉俗。
我想没有人是错的,只要他不是从心底里冷然漠视别人的流血牺牲或是从心底里认同丛林法则。只是,我们需要一种好的信念。
一种好的信念,不是让每个人都变成理想主义者——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也未必是件好事,而是试图令大多数人不盲目——既不被眼前的微小利益蒙蔽也不被愤怒蒙蔽,令大多数人相信我们身边那些不够好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努力和抗争而变得更好的。而一种有意义的抗争,不是因为愤怒而抗争,而是为了改变而抗争。

 2 ) 印度精神

与其说是一个人的传记,不如理解为关于印度历史和文化的解读。

他们走向前去,印度教徒和回教徒肩并着肩,抬头挺胸。面对无可逃遁的受伤或死亡,一直持续到夜晚。女人抬走死伤者,直到累的筋疲力竭。可是一切继续下去。不论西方原有所谓的道德优势,今天已经一切丧失。印度自由了,因为他承受了一切苦难的折磨,既不屈服,也不退缩。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成功的,但始终就是失败的。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静默的对抗,人性的力量

 3 ) 温柔

有段时间 喜欢一句话

温柔是:包容并静默,不问不怨,不哀伤。

现在想起来 是黄碧云说的,但是因为看到这句话的附近 有甘地的照片

我就一直想到甘地

暑假里看了《甘地》这部电影

是这电影让我自惭形秽,我想很多人也会因为圣雄感到惭愧

但是我却是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温柔,到现在的生硬冷冰

感到无比惭愧

电影很好,甘地的眼神总是那么坚定,白麻布也好看

我想如果我处在那个时代,也肯定毫不犹豫的成为他的信徒

然而,常常想 这中间刻意的成分到底有多少

最近有一些事情,误会也好,不负责任也好,总之大家可能多少受了伤

有时候我会觉得毫无所谓,但又不断的想起来 不能完全忽略

我把所有的对外界看法的困扰一律归纳为虚荣心

即使是来自朋友的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是更强烈

在我的世界里到底有没有友情这种东西存在我至今怀疑

我再次感到自己的浅薄和渺小,如何去理解那些坚定的恪守自己信仰的人

我理解不了

即使是甘地,也像是奇幻故事里的白袍法师,神话中的帕拉丁

他们到底纯粹到什么地步?

每当分析自己,越发觉得黑暗,我想到那些故事中纯粹邪恶的人和神

为什么一味的要诱导大家去反抗邪恶的东西,最后总是正压倒邪

冷漠的敢于抛弃一切希望的残忍的没有道德的生物,总是被认为可怕

然而放弃自己所有的疑惑,自然的顺从心底的邪恶不是最好的吗

于是我想起最初二十年,我一直怀疑着是否应该彻底走上邪恶的道路

突然我努力的营造着淡然恬静正儿八经的形象

即使是装作对一切没有在意,还是装作的不是吗

后来那些在一瞬间被瓦解了,那是个空荡虚假的理由

然后我又回到怀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真实的邪恶

我想起许久未联系的好友

我想起有意无意总是对别人泼凉水的行径

我想起自以为是的封闭和愤世嫉俗

我想起自己丑陋苍老腐败的生命

现在我仿佛又被洗涤了 我想要纯粹简单

而我现在更意识到这轮回将在未来的生命中不断重复

甘地,或是克里斯多夫,或是真的存在的神,是如何做到智慧

然后真的恬静,温柔呢

我现在依然不能理解,但至少我感到了惭愧

但是我已经试着温柔一点

包容并静默,不问不怨,不哀伤

 4 ) 如果上帝曾经来过

   如果上帝曾经来过,那么他在1948年1月30日就失望的离开了。
   在加尔各答的甘地,他像上帝一样俯视着楼下愤怒的人群。全世界都疯了,就因为你是穆斯林,我是印度教。而当时,似乎只有他看见了这种愤怒的可笑,转而验证了人类的可悲。可以想象他当时是怎样一种落寞和无奈。
   记得《凤凰劫》里有一句很有道理:Belief unifies people, while religion seperates people.
   的确,Belief is one thing, religion is quite another.
   面对困难面对折磨甚至面对侵略,相信任何一个“理智”的“有骨气”的人都会选择“an eye for eye".所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所谓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谓此仇不报非君子。可是,到头来呢?难道就没有折磨,没有失败了吗?
   
   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是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是用木棍和石头作战的。同样很可爱的老头,和远在东方的甘地“琴瑟和鸣”。战争永远是最愚蠢的解决方式,甚至从根本上说,冲突都是愚蠢的。
   The only devils in the world are those running around our hearts.没有什么更透亮的道理了。再明白不过,只可惜全世界都在为了所谓的“区别”操刀相向。用一句很古老的中国话:冤冤相报何时了。更何况,如果我们不要在区别上大做文章,就连“冤”都不知从何说起,何来报?
   上帝曾经来过,他借着甘地的眼睛,看了这个疯狂的世界。于是,上帝也疯狂。

   最近觉得“疯狂”这个词越来越好用,什么都可以修饰。

   可是,甘地终归是走了,仅仅因为某个疯狂的刽子手不知道出于什么疯狂的念头,做了那样一个疯狂的举动。一命呜呼。于是上帝也会去了。

   所谓好花不常有,好景不常在。上帝终究是要走的,人类终究是要疯狂的。纷争永远是热门话题,火药永远是最终的止疼药。可是,我还是想说一句:罢了,看在上帝的面子上。

 5 ) 原来非暴力的成功还是要靠暴力

《甘地》这电影我记得小时候在电影频道佳片有约上看过一次,那会儿佳片有约还是走精英路线,放的都是大师级的片儿,不像现在《斯密斯夫妇》之类的都可以上了,完全不知道取向何在。

记得那时候看《甘地》特别感动,还为此写了一篇作文,盛情赞扬了甘地伟大的情操以及和平的重要性。最近偶然的机会下又看了一遍,除了悲伤一下我们自己国家的《孔子》怎么拍得这么渣,也有了点不一样的感受。

最明显的一点是,我这次更加明白到甘地为什么可以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战胜英国的殖民统治了,不是因为英国人的道德修养特别高,也不是因为英国人讲法治而甘地懂法学,唯一的理由仅仅是,在甘地非暴力的背后,有着随时可能爆发的暴力威胁,这让英国人如针芒在背。

虽然《甘地》这电影的英国导演极力想营造出甘地善用法律武器与英国对抗的情形来,但他的艺术良知同样也让他毫不避讳展示,英国官员对甘地的尊重,仅仅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可以阻止印度民众暴力反抗的人。每当甘地谈起自己浪漫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世界大同理想时,每一个英国官员都仅仅只是露出轻蔑的微笑;当甘地向一个英国牧师谈起耶稣“如果别人打了你的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给人打”,这位牧师尴尬地表示,这只是耶稣的一个比喻而已,不能当真。

甘地总是说,当我们用我们的正直和诚实去面对恶人的暴力,而不是用暴力去面对暴力,最终获得胜利的将是我们。历史上,罪恶也许会暂时得逞,但最终胜利的,永远是爱和正义。但悲哀的事实却是,英国对甘地的一再网开一面,不是因为他品德多么高尚,更不是因为甘地所宣传的爱与正义,而仅仅是因为,英国害怕失去了甘地后,印度民众的愤怒将再也无人可以控制。

所以,甘地对英国的胜利,不是因为爱与正义面对暴力获得了胜利,而仅仅是面对潜在暴力的威胁,英国选择了与非暴力的甘地进行谈判,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印度民众不想直接与英国的暴力对战,而英国也不愿在二战之后马上与印度民众的暴力开战,于是双方默契地同时选择了甘地的非暴力。

所以影片最悲哀的部分,是英国离开之后,印度国内的暴力再也不需要甘地的非暴力继续束缚它们。甘地惊奇地发现,他的非暴力理论似乎一夜之间再也没有市场了,再也没有人愿意听他谈论爱与正义的力量胜过暴力的力量。甘地被自己的民众所抛弃掉,最终甚至被自己的民众所杀死。

这个一生都相信爱与正义的力量的人,这个一生都在与人类的暴力欲望作斗争的人,他知不知道他前半生的辉煌,其实恰恰因为暴力在他背后助威?他又有没有预见过,他会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如此彻底地败给人类的暴力欲望,被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国民抛弃掉,杀死掉?

多么希望这只是一个电影故事,然而它却是一个事实。

 6 ) 曙光在人间匆匆走过

电影时长足有三个小时,而尽管是这样,在电影的开头也有所交代:电影不可能概括人物的全部生平,只能截取其中的片段以资后人观瞻品评。首先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作品,而本·金斯利也贡献出颇为精湛的演技,电影本身的各种调度十分合理,同时带给观众不少的情绪感染,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实至名归。这里先夸一下金斯利的演技。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还不知道到底谁是本·金斯利,直到我看到了电影主演名单......

本·金斯利本尊

?这难道不就是钢铁侠里面的废柴满大人吗?而且长得如此凶恶,完全看不出来这就是圣雄甘地本人,但是为什么演的那么像?!

花样本·金斯利

可以说和加里·奥德曼相似,在《甘地传》中,本·金斯利同样贡献出了“整容级”的演技。而两者又有所不同,加里·奥德曼只是在丘吉尔出任首相的单个时间点上对其进行饰演;而本·金斯利则贡献出了甘地的一生,从年轻而帅气的南非律师,到衰老而沧桑的和蔼老者,金斯利身上的每一根皱纹都在诠释着甘地的形象与这位中印混血演员的高超演技,以及其为扮演好角色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所以说无论是电影本身还是角色选取,整部电影都属于上乘之作。

外表和神态上十分还原

可我还是想说,这部电影对于甘地的讲述,以及对于时代背景的刻画,有些过于片面。诚然,电影的开头讲述了甘地的演说技巧与感染能力的进步,然而也只是借旁人之口一笔带过,而其号召力的陡然上升也有些让人捉摸不透。同时,甘地也存在缺点,比如说在后期别人口中“政治讹诈”式的绝食抗议,尽管这样说十分不妥,但无论是丘吉尔还是以尼赫鲁为代表的国大党,在感情上对于甘地的绝食行为都是十分不快的,直到最后国大党才以近乎妥协的姿态答应支付巴基斯坦的应赔偿卢比数额,但同时,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也实现了十分短期却难能可贵的暂时和平。这一点对于电影的拍摄来说是很难办的,因为这毕竟是一部人物传记,并且要考虑的广大印度人民的丰盈感情以及学院派的政治正确审视观,过于直观的描述难免会伤及双方,所以便在电影中采取有偏向性的折衷之道,有些讨巧,但是十分成功。

而在时代背景层面,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支持,其实有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印度境内武装力量的钳制,况且非暴力的运动镇压起来总比武装暴乱要容易的多。从为人上讲,甘地的自律、博爱与人格魅力基本上无懈可击,为什么要说“基本上”呢,因为甘地有一些可爱的固执,这种固执见诸很多大师身上,然而其对自己非暴力思想的固执,正是我对他提不起喜欢的理由。甘地在晚期的各种活动以及言论,都有些不讨喜——比如说对待犹太人,他主张犹太人集体自杀以换取纳粹的同情;对于中国就更不客气,除了不容任何转圜余地地拒绝蒋介石在中印之间修建战略物资输送公路以外,认为中国人放弃抵抗丢下枪支可以唤醒日本人心中的良知,日本人也就成了中国人的奴隶......

甘地与蒋介石、宋美龄

我想他老人家只是固执了点吧,以至于到最后的非暴力竟然有些鸵鸟精神的影子,但是不得不说,甘地对于印度的贡献,对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凝聚力,在世界范围内可能除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以外无出其右。甘地确乎是一位伟人,圣雄称号也当仁不让。

泰戈尔尊称甘地为“Great Souled”,意为圣雄

而第二个让我喜欢不起来的理由无关乎甘地本人,而是其在中国的政治土壤中永远无法实现的非暴力诉求。首先,中国整个社会环境长期受暴力革命观点的浸淫,非暴力没有相应的思想基础,对比印度宗教色彩浓厚的苦修、禁欲,思想上就首先不能完全适配相符;第二点便是脸面问题,虽说是殖民主义的先驱,但英国政府是要脸的,面对非暴力轰轰烈烈的运动与反抗,英国的确会开枪,但是不会没收国内外记者的相机,下令开枪者也会被送上军事法庭,更不会把坦克开到手无寸铁的血肉之躯上;其次还有英国的新闻自由,十七世纪约翰·密尔的《论出版自由》就在英国出版,中国与此相关的恐怕只有更加古老的文字狱的政治传统;最后一点,也许是最重要的吧,中国毕竟有过相似的实践,但最后还是以惨烈失败告终——有些时候,你可以挪走尸体,但挪不走长安街上的冤魂;履带上的鲜血费费力气当然是可以洗掉的,而人们的记忆你无法销除。

纽约中央公园的甘地纪念雕塑

所以我不喜欢在中国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的终极目标,以及同为乌托邦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理念,但是这不妨碍我对甘地钦佩与不喜欢并存,我因为粉丝和阅读量少得可怜,所以我才敢说出上面那些胡言乱语,但是这并不代表我盼着这个政党和国家垮台,我希望他们有一天可以做出道歉,家里人给我说,当年参与的士兵,回来以后人手一个照相机,所以我也希望可以把这些东西还给它们原来真正的所有者,这样我才会觉得,她会live long and prosper,而不是因为拍了一个媒体评分的《厉害了我的*》,才从心底生发出什么自信心与自豪感。

强势推荐一波,票房口碑双走高,赞一个∠( ᐛ 」∠)_

偏题了这么多,最后以爱因斯坦评价甘地的一句话收尾吧,虽然这么说有点大言不惭,但是他说的和我心里想的十分一致:“在未来的时代,可能极少有人相信,这样一个血肉之躯曾经在地球上匆匆走过。”

 短评

英雄无数但圣雄惟一,上帝无言而众生平等。

9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即使考虑到这部片子里的无数政治正确,它还是部优秀的电影。本金斯利是个一流的演员

14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相对于甘地这样一个直杀灵魂底线的人,这片子的水准是有愧的

19分钟前
  • 嘴客
  • 推荐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20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绝对经典!30年前的大片现在看来也一点不老气,宛若今天。甘地,必杀技绝食,一把盐打败日不落帝国;伟大的灵魂,让对手也肃然起敬;只是国父看着儿子分家,还是无可奈何。非暴力不合作犹如神迹,在没有信仰的中国不会显灵。而印度独立33年后英国能够拍摄出这样的电影,同样让人钦佩。

24分钟前
  • 歌辞
  • 力荐

我感觉很羡慕印度人,他们曾经有甘地这样的人,唤醒并改变他们的心灵。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他相信love and truth always win, and tyrants and murderers will always fail no matter how invincible they appear. 不知道现在的人类还能不能有这样的信仰,以及对和平的信仰和对暴力深深的不喜?不同的人之间的猜疑、争夺和仇恨也似乎永远难以消除。我最喜欢尼赫鲁和爱因斯坦对他的悼词。

25分钟前
  • Adieudusk
  • 力荐

本金斯利的演技出神入化几可乱真;3个多小时,让我明白一件事:以非暴力不合作、绝食抗议达到民族国家独立,那是有前提的,人须有信仰、须有敬畏、文明和思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秀才遇到兵,我们老祖宗早就预言过了。

2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非暴力倡议者最终被暴力终结了,可终结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很明白,肉体而已。他说如果放下屠刀是为了他这个小老头不死,那就太傻了,可见意外被杀的事实,象征他对人的愚昧程度还是有所低估。他没有失败,只是还没成功,他的付出没有落空,只是修得正果的时候,要俯瞰才能见证了。

31分钟前
  • Ocap
  • 推荐

这才叫沾了题材的光,即使流水账般的汇报甘地生平,也不会差不到哪里去。用他在南非的经历铺垫其个性宗教,记录了从“大英帝国”的律师到支持印度独立的精神领袖的转变过程。遗憾是对于南非和印度人民追随他的原因没有做更深的探讨,而局限在英雄的个人见地与魅力。82年大概是需要这样登高一呼的气氛吧

35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作为20岁以下的小孩子,崇拜明星、军事家或者优秀的统治者之类的情有可原,但是随着你慢慢步入成年,会逐渐意识到某些高尚的人格力量,才是人类真正值得宝贵的东西。

38分钟前
  • 无能狂怒人
  • 力荐

本质而言,剧情片没有忠于现实的义务,也没有树立道德价值标准的必要。但是剧情片肯定会有自己的道德价值倾向,也肯定会与现实产生关联,尤其传记电影,关联会更紧密。39岁的金斯利演活了甘地,整部影片在技术和表达上面也趋近完美,大结构上很有想法,是一部无死角的杰作。而现实中的甘地争议非常大。许多人认为他成为了帝国主义延长殖民统治的工具,许多人念念不忘甘地曾建议犹太人集体自杀以感化希特勒,曾告诉蒋介石不要开战,如果日本人杀了两亿中国人,那么剩下的两亿也决不会屈服,到时日本就会成为中国的奴隶。许多人也清晰地记得甘地晚年的“禁欲实验”,与自己的侄女等同床裸睡。还有祝福准备攻击巴基斯坦的印度战斗机,打了自己非暴力理念的耳光。于我而言,我看到了他的局限性,也明了他的闪光点,并清楚地知道未来不会再有第二个甘地。

40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一个问题:甘地在知乎,会不会被形容成白左?

45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三小时的片长,恐怕仍忽略了诸多细节和背景。然而人物和故事原型本身实在太富张力。任何民众广泛参与的政治运动,往往容易失控,更不用说涉及种族和宗教的矛盾重重。甘地既有直面死亡的决绝,又能时刻保持隐忍、克制和冷静。虽然或许也只是历史大潮中,顺势成就的事业和功绩,但确实无怪乎是一代伟人。

50分钟前
  • Syc
  • 力荐

如果不是遇到英国这样的文明国家,圣雄的非暴力不合作也只能是孤掌难鸣。

51分钟前
  • 羅北山
  • 力荐

甘地是伟大的,然而非暴力不合作能成功的前提是,如他在南非初登场就高举的标语:WE ARE CITIZENS OF THE EMPIRE!甘地是可以说服一个法制民权的绅士把善分享给更多子民,却绝不可能让一个信暴力的恶棍不开枪—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同时恶的方法又无法产生善的结果,故某已注定被神所抛弃。

54分钟前
  • 大师
  • 力荐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得胜利,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最终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59分钟前
  • therealran
  • 力荐

一次火车之旅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从而改变了这个世界。电影最让我最震撼的地方是借他的朋友说出的一句话,甘地的最伟大之处在于能让疯狂的人平静下来。这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精髓,向你展现信念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1小时前
  • xjc_jovi
  • 力荐

8/10。甘地是把身体痛楚推广为新闻干政的先驱,利用警棍、子弹、绝食与身体的极端对立坚守不屈:广场屠杀中千发子弹呼啸/深井血痕,民众一批批走向盐厂大门/妇女扶起受袭人群救助;升旗仪式的喧嚣和空旗杆下的静场交融象征圣人独自承受印巴独立带来的分裂苦果,干柴烈火洒向恒河的骨灰找到了信仰归宿。

1小时前
  • 火娃
  • 推荐

85/100 伟大的人告诉人们众生平等,然后身体力行成为众生。虚伪的政治骗子也会告诉别人工作不分贵贱,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心甘情愿的替他们卖命。

1小时前
  • SELVEN
  • 力荐

其实他一生最大的胜利并不是那些政治上的成就,而是曾凭借一己之力,带领着人们走出疯狂。这才是最难最难的。

1小时前
  • 水木丁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