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的爱情

HD中字

主演:桑德里娜·伯奈尔、莫里斯·皮亚拉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198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关于我们的爱情 剧照 NO.1关于我们的爱情 剧照 NO.2关于我们的爱情 剧照 NO.3关于我们的爱情 剧照 NO.4关于我们的爱情 剧照 NO.5关于我们的爱情 剧照 NO.6关于我们的爱情 剧照 NO.13关于我们的爱情 剧照 NO.14关于我们的爱情 剧照 NO.15关于我们的爱情 剧照 NO.16关于我们的爱情 剧照 NO.17关于我们的爱情 剧照 NO.18关于我们的爱情 剧照 NO.19关于我们的爱情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们记得初恋,纯粹是为了爱……

克日斯托夫•基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A short film about love》实在是部很美的片子,我比较喜欢称它做“情路长短调”。
19岁的托马克喜欢上住在他对面的女画家玛格达,画家经历过爱情的创伤,不再相信有爱。托马克通过望远镜偷窥了解她的一切,送空头汇票单、偷看信件、早起送牛奶,他想尽了一切办法接近她,为了阻止她继续堕落,他搞恶作剧破坏她和情人的约会。托马克终于忍不住去见她,可是此时的玛格达以为他和别的男人一样,想的只是她的身体,女人的想法和行为深深伤害了他,他只有通过自杀来救赎爱情信念崩溃的自己。
对于玛格达而言,爱情就是性,至少是与性无法分离的,男人爱她,大多是为了她的身体,她以为托马克也是这样的。当一个人在情路上经历过太多,尤其是太多伤害之后,很难再相信爱情,能有多少人面对爱情,始终有“屡败屡战”的勇气呢?到最后,只能是失望而归。
对于托马克而言,爱一个人,就是可以见到她,陪着她喜悦、忧伤,安抚她的灵魂,爱是不顾一切的,值得付出生命的。只是这样执著、朴实的想法如此不世故,以至于有些故事的人远远难以相信。
……直到,男孩用生命来说明:有这样一种爱情,纯粹的没有欲望的爱情。
有幸的是,玛格达最终感受到了托马克强烈的爱情,最终相信这个世界上依然有一种叫做纯粹的爱情在。
从托玛克偷窥的望远镜里,玛格达看到自己的过去,那些有情人或无情人的日子,那些孤单落寞的日子,而在那些一个人的日子里,她始终不孤独,有个人在陪伴着她,如同守护她身旁的天使一般。
爱情,就是有个人在心的方向守望。
数十分钟的电影,缓缓却又暖暖,性与爱究竟可否分离?基斯洛夫斯基在简单的故事与镜头中探究着这个道理,因为托马克的年轻与单纯,我仿佛看见故事里隐藏着的两个字“初恋”,他的纯纯的爱情,似乎只可能在初恋中发生。
初恋的时候,我们不想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
这一生,就陪你走这样一段路,足矣。

 2 ) “你想要什么?”——《关于爱情的短片》

缘起·故事——
     《关于爱情的短片》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十诫》系列——《情诫》的电影剪辑版。80年代的波兰,一个在政治和主义的路线上摇摆、价值观念和信仰迷失的混乱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艰难的时代,在波兰任何事都是一片混乱,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甚至没有人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活下去,或许我们应该回头去探求那些教导人们如何生活、最简单、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原则。”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十诫》系列电视片的初衷。
      基耶斯洛夫斯基从来不说教,更没有想过要去关涉政治,因为那些都不会告诉人们起床以后要做什么。经卷中的“十诫”只是他偶尔借来的一个命名,他希望他的镜头捕捉到的是偶尔进入镜头的普通人,于是他将《十诫》的故事设置在当下的华沙,一个有着千百扇相同窗户的住宅区,其中的人物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和生命遭际,并且他们可能就住在隔壁或相邻的大楼里。这一集中的主人公会与另一集中的主人公擦肩而过,或者在早晨出门时相互打个招呼!《十诫》虽然分成了十集,但这种整体的时空调度和千丝万缕的时空联系,使我们明白许多事情都在不经意间相互关联和影响着。
 
     托梅克,一个十九岁的男孩,在邮局工作。他爱上了住在对面大楼里的玛格达——一个三十岁的女画家。玛格达夜归以后,托梅克就开始通过单筒望远镜窥视玛格达的生活。当玛格达与情人亲密缱绻之时,托梅克就中止窥视。为了见到玛格达,托梅克应聘每早去送牛奶;为了和玛格达说上话,托梅克伪造汇款通知单,让玛格达到自己所在的柜台来领取。
     有一天,托梅克在望远镜中看见玛格达独自哭泣,才告诉她是他伪造了汇款单并窥视了她。玛格达问托梅克为什么要窥视她,托梅克回答道:“因为我爱你!”对于托梅克坚持的“爱”,玛格达给予的是一再的哂笑,并告诉他这个词早就过时了。托梅克终于来到玛格达的住处,玛格达引导他将双手伸进她的大腿,并从容地告诉他:“这就是爱情的全部!”
     深受刺激的托梅克为此割腕自杀。玛格达从此陷入悔疚之中,她苦苦等待托梅克出院回来……
 
     空间·视角——
    
     偶然的,托梅克爱上了住在他对面大楼里的玛格达,可是一个懵懂男孩,一个成熟女人,这样的爱如何可能?于是表达爱意的方式竟然是——偷窥,这一在现代性的道德伦理中为人所不齿的行为,在影片中却成为了人物尝试交流的真切方式。每个夜晚,当托梅克如同进行一项庄严的仪式一般静坐在望远镜前时,那一刻才是他真实生命的开始。在灯光处理上,一束平行光始终打在人物的眼睛上,在这双窥视的眼睛里,我们看不到任何的不洁与龌龊,看到的是一种单纯却又不知如何正确表达的爱恋!
     
    在影片的前三分之二,从空间视角来分析,全部是托梅克在窥视玛格达,导演用长焦镜头来模拟托梅克视角中的望远效果,镜头从来没有直接进入玛格达的住处拍摄,窗户在这里起着画框的限制作用,它规定了我们的视域,并且我们只能观看却不能聆听——玛格达的生活仿佛一部默片展现在托梅克的眼前。只是两座大楼的距离,可是人物之间的交流却需要靠望远镜,这个其实并不遥远的空间距离一方面凸现了现代人生存处境的隔阂,一方面又限制了托梅克对玛格达的了解。而正是由于这种距离的限制,一切还可以保留住想象的余地,并不完整的美依然可以在真诚的想念中去弥补!
托梅克的视角,其实与导演的摄影机是重合的,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精心调度的默片下,身处影院,安坐在椅子上,通过大银幕这个单一光源来欣赏这部《关于爱情的短片》的我们,是否会对自己的视角产生一点思考呢,有没有留意到这一导演埋伏下的套层结构——托梅克在窥视着玛格达的生活,而我们作为观众坐在那黑暗的角落里又在窥视着什么呢?这不禁引发我们对于影院机制和观影心理的思考。
     通过望远镜,其实就是摄影机,我们可以看到玛格达单身却不单宿,她仿佛很快乐,作为画家,她自然懂得用她的颜色来装饰她的生活,于是到处都是鲜艳而充满活力的红色,红的床单、红的沙发、红的电话(有意味的是在托梅克简陋的住处,唯一的一抹红色就是他盖在望远镜上的一块红布!)可是有一次,托梅克看到晚归的玛格达在小区内与情人一阵争吵后,独自回到住处,她开始抱头哭泣!有人说:当一个人迷路的时候,他往往会更加疯狂的奔跑!当玛格达用大片的红色张扬着她放纵的生活时,托梅克知道,她并不快乐!

      当托梅克再次通过伪造的汇票把玛格达骗到邮局时,玛格达受到了邮局负责人的羞辱,指责她伪造汇票来骗钱!(基耶斯洛夫斯基不经意的用镜头扫描了波兰官僚气息浓厚的政府机构)看到玛格达因自己的愚蠢受到侮辱,托梅克激动之下对她讲出了实情——是自己为了看到她,才伪造汇票骗她来邮局的,望着玛格达惶惑离去的背影,他突然大声喊出:“你昨天哭了!”于是一种不光彩的暗恋行为暴露了!
当天夜晚,玛格达明知道托梅克在看她,而她却铺好她的红色床单,与突然到来的情人宽衣解带,她要将托梅克定位于一个无耻的偷窥者以惩罚他的行为!奇怪的人类——人除了是无毛两足的高级动物以外,还是唯一一种通过伤害自己来惩罚他人的动物!
翌日清晨,托梅克去玛格达处送牛奶,早已恭候着的玛格达问他为什么窥视自己,两人在走廊里红色的窗玻璃下展开了这样的对话:

——为什么你要观察我?
——因为……因为我爱您。真的!我爱您!
(两个人的声音都小了下去。)
——那……你想要什么?
——我不知道。
——你想吻我吗?
——不
——你想和我……想和我做爱吗?
——不
——也许你想我和你去什么地方旅游?去Masurischen海滨或者去布达佩斯?
(托梅克摇摇头)
——那你想干啥?
——不干啥!
——不干啥!?
(玛格达惶惑地看着他)
——不干啥。
(托梅克突然跑开然后又返回来)
——我可以,……我可以请你出去坐坐吗,喝点咖啡什么的?
 
     玛格达接受了邀请——这并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上,剪辑的凝练使得接下的镜头是摄影机甩拍中托梅克欢快的奔跑!而正是此刻,那个《十诫》系列中,每当主人公的命运将要发生转折时就会出现的“沉默的目击者”在本集中第一次与托梅克相遇,只是他的眼神中有种不安的忧虑!对于这位“沉默的目击者”,基耶斯洛夫斯基没有做出任何解释,此人当然不是上帝,他究竟是谁,这并不重要!大师的电影从来不会是经典好莱坞叙事模式的电影,导演不是全知全能的,他不需要因为他本身就没法对所有的事物都给出解释。电影作为一门视觉艺术,空间上会受到银幕画框的限制——我们看不到画框(也就是摄影机的镜头,电影院的银幕)以外的空间,不同于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模式(封闭的构图,全知全能的导演,不管故事如何曲折,在影片最后,导演会让观众明白一切的因果),基耶斯洛夫斯基一再的让这位“沉默的目击者”与《十诫》中的主人公擦肩而过,一方面突破了画框的限制,使我们感受到这十集故事的展开在时空上是有联系的;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导演要引导我们明白这样一种生存处境——当你的命运发生转折时,或许有另一个你并没有太过留意的人正好见证了这一转折,这种生存处境虽然没法解释,但并不是超现实的,它就是一种真切的现实!
  
     共进晚餐后,托梅克终于来到了玛格达的住处,这个他一直向往却从没进入过的彼岸世界,一切的想象和渴望此刻成为了现实,洗浴出来的玛格达做了个甩头发的动作,并问托梅克看到她这么做过没有,托梅克说没有,玛格达用一种意味深长的微笑告诉他“没有什么是重复不变的!”
     接下来发生的便是那难堪的一幕,玛格达之所以接受托梅克的邀请并将他带回住处,就是要以她的方式让托梅克明白什么是“爱情”!空间的距离没有了,女神的形象也轰然倒塌!深受刺激与羞辱的托梅克奔回自己的住处。途中,托梅克又一次与那位“沉默的目击者”擦肩而过,面面相觑,似曾相识!最终,托梅克以一种只有在他的年龄才能做出的真诚而鲁莽的举动——自杀,来埋葬他破碎的爱情!
   可是从此,窥视的视角发生了掉转,玛格达若有所失、怅然摇首,她翻出一个不太称职的望远镜开始向托梅克的住处遥望!不同于她那些可以称做A也可以称作B的情人,她向马丁的母亲、向老邮递员一再询问托梅克的名字,并念出了它!两个细节:一个视觉造型的变化,玛格达在影片中第一次盘起了她那自由不羁的长发;一个异样的动作,等待的夜晚,她抱着自己的头,将双腿紧曲到胸口,一种好似胎儿处于子宫时的姿势——也是人类寻找安全与温暖时最原始的姿势!就这样,一切掉转了,玛格达在窗口拿着望远镜朝夕等待着托梅克出院归来,因为她要告诉他:托梅克,你是对的!


    “我想这部电影虽然很短,但却是连贯的。我发现其中最有趣的是它的拍摄角度。我们透过爱人的人,而非被爱的人的观点来观看,被爱的人只是一些碎片、一些物品。这份爱对那位男孩,以及后来那位女人来说,都很辛苦。所以我们一直透过受折磨的人的眼睛来看这份爱,这份爱也一直与磨难和不可企及紧紧相连。”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时间·结局——
     人的时间是单向度的,时间一天天流逝,昨日之日无法停留。从时间的长度来看,玛格达走在托梅克的前面,毫无疑问,有一个阶段玛格达就是现在的托梅克,可是慢慢的,经历了太多爱情的她不再相信爱情,她相信的只是爱情背后的索要,“你想要什么?”是她在还没有问托梅克的名字前丢给他的第一个问题! 当托梅克很认真的告诉她他要的是什么时,玛格达报以的只是摇头哂笑!她以一种赤裸裸的伤害告诉托梅克他应该需要什么,而托梅克则以一种决绝的方式回应了玛格达的指导。
     时间虽然是单向的,可是人与人的时间又是相互影响的,而且影响从来就不会是一种向度!我们不知道是什么人什么事影响了玛格达以前的生命,我们只知道,此时,伴随着窥视视角的转换,不是托梅克而是自认为了然不惑的玛格达本人,猛然意识到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遭遇了托梅克,玛格达的时间有了回转的可能——朝向一个曾经体验过的年轻而单纯的方向!
     可是理性而悲观的导演从此没有让托梅克再出现于玛格达的视域中,他消失了!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我们知道,托梅克很可能从此就不再相信爱情,当有一天另一个女孩向他表白时,他也会以这样的方式告诉她爱情是什么!在电视版本的结尾,玛格达来到邮局,见到了刚出院的托梅克,而托梅克却微笑着告诉她:“我再也不会窥视你了!”
     基耶斯洛夫斯基指出:这比较接近我对真实生活的看法。
     但是女演员对这样的结尾持保留态度,生活已经够糟了,人们到电影院去不能就得到这样一个悲伤的结局,人们需要一个故事!女演员有权利给出自己的意见,基耶斯洛夫斯基同意了她的要求,另外拍摄了电影版的结局,一个让影评人称作“完美无暇”的结局:玛格达来到托梅克的住处,刚出院回来的托梅克还在昏睡中,玛格达坐到往常托梅克窥视她的位置,一束平行光打在她的眼睛上,她开始通过托梅克的望远镜遥望自己的住处,空间的视角发生了奇妙的转变!
      结合人物的想象,时间的向度模糊了,镜头上又出现了玛格达抱头哭泣的场景,不同的是,景深处轻轻的走过来一个人,那是托梅克,他将手轻抚在玛格达的肩头,玛格达抬起头,缓缓将手伸向托梅克的脸庞…


    电影·温暖——
    尽管人们对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给予了毫无保留的赞美,但是这位“道德焦虑”的大师还是一再强调自己并不喜欢拍电影!个中缘由或许如他自己所称的那样——除了拍电影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而且拍电影实在是太累了,而他这个缺乏耐心的人却要不停的向人们掩饰这一缺点。
    在拍摄这部《关于爱情短片》时,基耶斯洛夫斯基一边指导着演员如何走位,一边强烈地感觉到自己职业的荒谬,“简直像个白痴!”而结束了《红》的拍摄后,大师觉得已经不能再给自己的电影添加什么了,于是他只想躺在椅子上抽他喜欢的烟,享受点午后的阳光。
    基耶斯洛夫斯基给予世人的理由虽然是真实的,但是我们或许能感受到,面对着一个更加混乱无向、价值虚空的后现代社会,透彻至骨的怀疑与悲观才是大师一再否定自己、嘲笑自我的深层原因。
    不过,基耶斯洛夫斯基又告诉我们:在柏林的街头,一个老妇人认出了他,她哭泣着告诉他,因为看了他的《爱情短片》,她那五六年来一直与她视同陌路的女儿第一次吻了她。“毫无疑问,她们明天还会吵,或许过两天之后这电影对她们就不算什么了,但如果她们能感觉好个5分钟,……那就足够了,就为那5分钟,这部电影就值得拍!”
   “我最喜欢的观众是那些说电影讲的是他们的人。那些说电影对他们有一定意义的人、那些因为电影而改变了一些东西的人。”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我们可以想象,大师是感受到了欣慰与温暖的!
 
  
后记:后来,基耶斯洛夫斯基突然就走了,如他自己对许多人物的逝世所做的评价一般——“他们死了,大概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办法活下去了!”可是薪尽火传,更加偶然的机会(对于偶然性、不确定性的思索正是大师电影一贯的主题之一),在另一个时间与空间,在另一个价值与信仰更加虚空的文化沙漠里,一个在自己的生活中焦灼不安的年轻人偶然地与大师的光影世界遭遇了。《十诫》、《红》、《白》、《蓝》,每一次的观看,总会让人在腿脚奔忙、衣食劳碌却又茫然无措中得到一种透骨的温暖与安慰!
 
电影理论大师巴赞曾经意味深长的告诉我们:“电影改变了生活,但是生活毕竟还是生活!”世途险恶,寒风凛冽,悲观的人尽管继续悲观,荒谬的人却依然要在这里写点荒谬的文字。没法,大师的电影太美丽、太温暖!

 3 ) 失败天使

爱情短片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十诫》之六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作品。因为我没有看过电视版本,这里只分析一个半小时的电影。
如果我们留意电影的视角,会很容易发现基耶斯洛夫斯基刻意而为的设计。故事几乎始终是在爱的这个人,而不是被爱之人的角度下展开的。而在转换前后——发生在故事的三分之二处,被爱之人又同样是处在对爱情的无知觉之中。在扎米克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之后,他们在一起的镜头时间只有十分钟左右,故事时间也局限在晚上的几个小时。玛格达的爱情,早已被埋葬在冷漠之中,萌生于扎米克离开之后。当然,按照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的说法,“开始是同情,后来也许是良心的谴责,再后来也许是爱。”
所以,结构的分割和视角的设定让很多戏剧效果得以实现。透过扎米克窥视的镜头,我们看到了一个迷失在性欲之中的女人。她的职业,她的家庭,她的爱情故事被镜头外的世界淹没。扎米克用一年的时间捕捉着爱情对象日益弥漫的忧愁。她被镜头语言书写为一个不太完美的爱情化身。与勾画玛格达的自我形象相比,这种书写在同样的程度上成为我们了解扎米克作为失败天使的反向注脚。
失败天使一词被乔治•斯坦纳用来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一类典型人物。在这些仍然存在多样性的人物当中,扎米克的纯洁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白痴》中具有相似性的梅什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这部小说的笔记中,梅什金的另外一个名字是耶稣,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赋予这个人物一种道德上的纯洁性。这种道德性在小说中与他在爱情方面的无能直接联系在了一起。如果我们在这个意义上透过小说来看影片的话,扎米克同样可以被赋予一种崇高的光环——他拥有了爱情的纯粹性,而对道德约束无能为力。盗窃、偷窥和截留信件,道德约束已经被爱情的纯洁性完全排挤。
另外,通过考察扎米克的生活,我们又在“失败天使”那里回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扎米克的独来独往,他的沉默寡言,一个单独的房间,邮递员对扎米克名字的忽视,这些要素构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个主题——地下人。在《地下人手记》和《罪与罚》中,主人公在这种生活的包围中走向了堕落。正是这种伴随而来的对比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扎米克。他并没有走向堕落,因为和地下人以及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失去信仰相比,扎米克在爱情中坚定着被“想象出来”的信仰。地下人在否定中不可自拔,而扎米克在爱情的肯定中沉醉在时间之流里。
直到他们相遇,天使最终被引向“失败”。而在此之前,扎米克的天使特质的确在感动着我们。当玛格达挑逗地询问扎米克对她的欲求——一个吻、一起旅行,还是做爱——时,扎米克很真诚的说出了“不”。他说想请玛格达去吃冰淇淋。这个场景可能具有的危险显而易见:在天使被祛魅的今天,观众很可能首先感到可笑、虚假从而投之以嘲弄。但基耶斯洛夫斯基用影片的严肃性拒绝了这种危险。这种严肃性无疑借用了爱情永恒的崇高。
之后的故事发展展现的是爱与性的古老悖论。精神的纯洁性在玛格达的玩弄态度中,在她将爱情与性欲直接的等同中,尤其是在她最后一句话的残酷中被无情地击碎了。扎米克最后的自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岛由纪夫的残酷美学。当然,三岛由纪夫最后也自杀了。两者同样的悲剧性让我们看到了其中渗透着的美学逻辑:当美的纯粹性遭受玷污的时候,只有决绝的死亡还能实现某种意义上的救赎。
正是作为最后的也是最强烈的刺激因素,扎米克的自杀彻底唤醒了玛格达已经麻木了的爱情萌芽。电影的结构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实现了逆转。观察者由扎米克换为玛格达,被爱的人同样对另外一个空间的注视毫无知觉。但一切已经改变,在镜头中呈现的不再是另外一个人的生活,而是始终处于黑暗中的窗户。这似乎预示着某些东西已经消失了。在扎米克的住处,两个人进一步的接触被制止。
但是,作为大师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令人颇感温馨地设计了这个耐人寻味的结尾:透过那个一直在窥视自己的镜头,玛格达成功地“发现“了自己。这样,爱情的另外一方也实现了救赎。在牛奶乳白色的流动中,她看到了一种纯粹的精神力量。

 4 ) 窥

最后一场戏,马格达终于在邮局里见到了梅托克,他却说:“我已经不再偷窥你了。”对梅托克来说,偷窥只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方式,无所谓爱或性,很单纯,很直接,很真实。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爱你,只是很想见到你,靠近你,了解你。而当我不再窥视你的时候,你也应该明白,我已经忘记你了。

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想要表达的结局,而女主角最后却请求导演把结局拍的温暖一点,所以我看到的版本是,马格达在梅托克的房间里用望远镜窥视自己的房间,想象着她打翻牛奶的那晚,她为爱失望悲伤哭泣的时候,梅托克出现在她身边。然后影片结束。


 5 ) 爱情短片

19岁的汤姆和[白]中的卡罗尔,似乎在基氏的爱情电影里扮演着相同的角色。因为性无能而眼睁睁看着妻子离开,当女人和别的男人做爱时便不再继续窥视,这都是难以启齿的爱。与设计企图再度捕获与报复女人的卡罗尔不同,受到爱情伤害的汤姆把双手浸在了化开的血水中,或者这也是他报复女人的方式。他做到了。
电视版本的[爱情短片]以一句冷眼吐出的“我已经不再偷窥你了”结束,爱情与伤口同时愈合。在女主演的建议下,基氏在他这部完整的作品中,对玛格达的报复不再彻底。他并没有让熟睡中的汤姆醒来,但美好的方向已经昭然若示。
玛格达在汤姆的窥视镜中看见了自己。回望中一个最笃定的回心转意,同样出现在一部让我喜欢的意大利电影[外欲]。
她看到的,是汤姆轻抚自己背脊的一只手。那只手,曾因它的笨拙与颤抖被她嘲笑,也因一次无情扭曲的试探被她伤害。现在的她,要接过这只年轻而敏感的手。
汤姆在睡中笑了,我们一开始就看到的。玛格达就在他的旁边,他梦见了。

 6 ) 镜子的对象

女人躲在窗内,用望远镜观测过往的自己。她看见自己的身体遵循着过去的轨迹行动,然而,视点变了。她所看见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再是记忆中的位置,而是一个新的位置——背对着窗面,痛哭。随后,男孩,这个曾经爱她,却又被她狠狠伤害过的窥视者,如同一只幽灵悄然步入了她的视场内。在窥探带来的想象中,她得到抚慰。

这一剪贴像源自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爱情短片》。电影的主要情节由两个主体构成,一个是窥私者,一个是被窥视者。一开始,男孩只是抱着强烈的好奇去观察对面楼的那个女人,他和他的伙伴甚至制造了某种编码:N-A-N-F(nice ass nice fuc*) 来投射这种窥测的正当性。后来,男孩主动联系了女人,告诉她他所窥测的一切以及窥测行为本身。男孩告诉女人,一切窥测的根本是因为爱。

男孩所说的是真话吗?假使一个人说出他所必须说的话,不是因为他说出了他想说的话,而是因为他被迫、不得不说出这句话。话语决定了人,话语决定了身份。女人如何确定男孩和他能够共享一个语境?他们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历练。他们怎么可能理解彼此呢?女人无法确定男孩的形象,因为她从他眼里看到的只有自己,而这个镜中的自我,是不值得信任的。

她是被看者,她握有被看者的怀疑(the suspicions of apersonbeing watched),在一个环境产生之前,她无法确立一个形象。她敞开窗帘,仿佛在整栋楼的黑暗中,这间房屋必须得到敞开,而且它需要一个观看的人。她的生活始终处于“被看”的凝固状态,男人们看她,各种各样的男人,从懵懂无知的人,到老成的艺术从业人员。然而,这些人从来没有进去过她的视场(view)。事实上,她的视场就在敞开的窗户背后,在观察者的镜筒之前。

无论如何,在看与被看的游戏中,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始终处于镜子阶段,——在拉康对主体性的确立中,人们意识到,那镜面的背后是无法抵达的,它的确和“我”之间存在距离,但这一距离保持着静止,也就是说,距离停留着。但面对自我的成像不会消失。唯一能够抵达的只有虚幻。至少当一个人走入镜子的视场内时,成像不会消失。它时而近时而远,或许你试图触碰它,然而一切都爱莫能助。你意识到,只要它是存在的,只要你可以步入视场,对面的影像一定就会随着你目光的移动同步出现,自我在主体假设性的视线中确立。

但是,对于那些生活在镜子中的,那些本就被剥夺了现实权利的人来说,他所做的只有模仿。

有一种可能,也许镜子里的成像并非我们所做出行动的投射,而是另一种形象对我们的模仿。一个人的认知对象并非儿童所瞥见镜子的第一眼,而是镜子本身,或者说,是在镜子成为镜子前,镜子原本的状态。我们知晓,如果我们研讨一面镜子的制作流程,我们列举出要素:它是由玻璃,水银,以及别的化学物组成的。在这些要素被组合之前,它们是典型的要素,它们是某种生命的原初,或者更加原初的原初,由多种矿物、多种形式组成。一面镜子在成为镜子供人审视自己之前,它不仅仅是一面镜子,而是多种要素的可能组合。然而当它被生产,被制造,的确,它具备了镜子的效用。它反射弧光,使人看见自己,它还能够放大空间,或者被视作屏风将一个地方隔开为两半。它是镜子,正是如此。但是,如果那些它之前所扮演的要素突然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么它不可能是镜子,充其量只能是镜子的准备式。

男孩在成为偷窥者以前,就已经是一个偷窥者,只不过,是一个不自觉的偷窥者。也就是说,他至始至终都处于自恋阶段,并且,他将一直静止于这一阶段。他本就是一个生活在镜子中的人,他的朋友偷窥女人,于是他也偷窥;他没有父母,所以在朋友的家庭里,他填充了那个失落母亲所需要的儿子的形象;当他得知朋友用熨斗抚平伤口时,他用冰块……他就是活在镜子中的人,他是一个儿子的反射与折回,又是一个被爱者需求的形象。那些接近他的人,都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对于他来说也同样如此,他看见的任何人,都沉浸在一种透明的盲目中,他们在他面前展露无疑,他们赤身裸体,似乎早就死去了,但是又没有死……在他成为一个看者以前,他就已经占有了看者的身份。

作为一个看者,他首先学会模仿。偷窥是对爱情的模仿——他不是看着女人如何脱去一件件外衣,带着无爱者的神情和她遇到的每一个形象做爱吗?他的手不是曾不经意间滑向自己的下体,一种幽灵的时刻,逼迫着他看下去?

要看,要回想,要记忆。里尔克的确是这么说的。在成为一个爱者之前,首先得是一个大写的看者,透过窗户观看。——观看一座城市,观看花园,观看死亡仪式……看,意味着用肉眼表达,意味着,世界作为一种形式被观察。男孩透过望远镜看到的不是一个形象,不是做爱中可以被替代的轮廓。(尽管在观看中,他的确满足了自己的快感;然而,他看到的是自己过去的幽灵,与其说他是在看一个女人,不如说他是在读一本书。但这本书并不是通过一种语言来抵达另一种语言,而是依靠视觉根部的叙事模型。望远镜筒限制了他所见的视场,还有别的东西逼迫他去开启叙事,那就是潜藏在视觉背后的无意识。)

是的,除了语言以外,人的肉体的确是可以抵达无意识的。肉体的最直接表象在眼睛中发生。如果这种假设得以成立,那么语言就不是我们必需的能指链条。因为当一个婴孩面对镜子,他不是先试着对镜子说话,而是借助镜子对面的模仿,以展开肉眼对外部的观察。也就是说,我们的交流,不是先从语言开始,而是先从感官开始。偷窥是无语言的幽静之地,我们语言的真正闭合从偷窥开始,由于看者必须竭尽全力,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到目光中,因而他暂时地避开了语言。我们不能对一个看者说“我爱你”或者“我欣赏你”,这种交流只能是反过来,看看者主动从阴影中走出,告知被看者。

只要看者不去说,或者说,只要他永远保持自己的晦暗部分,那么被看者就不可能是真实的。或许,我们会说,看者的这种绝对主体性并不存在,因为在观看之外,看者不一定只是一个看者,换到另一种情形,看者也有可能被看。或者情况更为复杂:看者观看了一个不知情的被看者,而被看者实际上也正在观看那个不知情的看者。只不过,他们的观察极为有限,并且局促在某个狭窄的范围内,因此他们抵达的只有彼此的虚幻。

难道不是这样吗?当女人最终举起镜筒,她抵达的不就是一层属于彼此的虚幻吗?是啊,这一层虚幻是无所谓“看”与“被看”的;女人看到了自己,不就是她既成为一个看者,又同时是一个被看者?不就是说,她最终爱的只是那个镜筒内的自己,而不是擅于模仿自己的镜成像?因此,当那一近乎完美,近乎纯粹而透出光泽的形象忽然从镜内跳出,她反而无法再爱上任何人了!她无法停止不去爱,也无法停止不被爱。一个被爱者的身份,也是她永恒的悲哀,仿佛大写的记号X带着未解(又是必解)之谜困扰着她。被爱者X,她在函数中的极限是死亡。

但是,如果这一切尚未发生呢?比如说,看者从未有过打破这一层玻璃的意图,而被看者也从未觉察到这一视线。有没有这种可能呢?划分出一个绝对的主体,他的视线从未改变,而且他坚定的否决了一切成像现实化的可能,那么,他是不是就在他那座想象的自由王国里,保有了一片自由欢快的领土呢?假使男孩只是看,他只是看,然而不说;只是看,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建立关系的想法。这也就意味着他的看必须隔绝了个人情感,他的看不是个人的看,而是一种公共的看。在统治者的假想中,监听者的看就属于这一类型。被监听者不过只是众多监听对象的一部分罢了,他们是王国内可以走动的拼图,同时也是随时可被替换掉的拼图。看者是没有情感的,因为看者必须是机器。只有不断运转的机器才能够制造那种理想的、想象自由的王国。——譬如,那些以窥私为意欲对象的porn影像,各式的偷窥图式,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posture,以显示出想象的最终自由,而这一最终自由的达成,不就是通过淫秽吗?

他者的形象可以被建立为多种图式。第一种展现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观看一个模型,一个轮廓,就是在观看他者。凝视也产生在某种无意识状态中,“我凝视的对象又有无可能凝视我”的怀疑将随着关系的浮现而产生;其余的图式无论如何都是第一种形式的代换和模仿——国别的他者、肤色的他者、性别的他者......这一概念正如许多概念那样,可以在形而上学中不断拆分并被运用。然而一个他者,不管从主体的哪个视场来看,他都是淫荡的。他者是妓院的他者,是被凌辱、被污损的他者、同时也是流血的他者。

萨德的小说常常将他者置于伪叙事主体的地位,实际上真正的叙事者是观者的性癖。鞠斯汀娜自然不是被因果产生的恶所导致淫乱,相反,是性癖推动着淫乱发生。萨德不厌其烦地要成为一个小说叙事中的看者,为此不得不大费周折将人物多次置于某种重复性的施淫与受淫行为当中。从萨德开始,一种叙事不再依靠技巧或假设性的因果,而仅仅是欲望动机和它的投射。况且,这些淫行是不可能偿还(repay)的;反而,是鞠斯汀娜回应(repay)了众多繁杂而细微的性癖。如果说,在以往的小说中那个“他者”还被隐藏得十分巧妙的话,那么到了萨德的手中,几乎人人都是他者!这也就意味着,萨德想象了一个大型的妓院/刑场;介由这种重复性的不断浮现,萨德实现了自由的生的往返。(也就是说,作为囚徒,且一直保有囚徒身份的萨德,在谵妄(delirium)的写作中,脱离了囚徒的身份,转而成为快感的享用者。)

萨德的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窥淫场域。所有的情景似乎都是为了满足个人性癖好而设置的:雾中的森林,无限迂回的地底迷宫,庞大复杂的城堡,深不见底的矿场......情节属于无意义,甚至属于无意识,大量的对白也不过是萨德个人的辩解书罢了;总而言之,如果一定要设立一个目的的话,萨德的确为文学设立了一个目的地——那就是死亡。

当男孩举起镜筒望向女人的时候,他不是看到了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吗?不是女人的污损让他划破手腕,而是因为女人只是一面镜子;那一刻,他意识到女人本身不是他的想象,也不是他足以付出一生的回想,女人就站在那儿,抚摸着他。只是他很快意识到,女人是他始终凝视着的自己。女人是他一直以来试图忽略的一个视点,它停留在边缘;当他不可避免地要看向她的时候,只有恶心。他们意识到了彼此间他者的身份,并且,他们只有保持这个身份,才能继续交流。否则就连他们自己也无法存在下去了。她开始像他一样使用镜筒,在那里,她发现了镜筒的全部魔力之处:它能诉说一个人一生所有的回想。

2022.3.26

 短评

当男孩看着女人,一遍一遍说着“不想”的时候,就是爱了吧

9分钟前
  • 鱼青卿
  • 还行

最纯洁的爱往往装不下爱人~选择在恋爱开始之前枯萎掉……爱情短篇里我们看到了曾几何时的自己,融化后重新浇铸的爱人,我们看着学着干着麻痹着享受着早已蜕变的爱情

11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很久没有过这种观影体验了,预感这部会是我最爱的基氏作品。偷窥与被偷窥的视角转换,焦距太近幻想破灭。破碎的牛奶瓶,阴暗处透亮的红色彩绘窗,伪造的通知单和藏起的信件。几场戏最难忘:1.男孩爬上楼顶用冰块敷于太阳穴用于对抗眼泪。2.拉着牛奶车奔跑转圈。3.瑪格达透过望远镜凝视幻觉。

14分钟前
  • Jeannels
  • 力荐

“偷窥”在暗恋的加持下成了另一种爱的表达。你看的所有,种种,都戴上了光环的美化。但,总有些瑕疵会映入眼睱,总会有些不堪无以复加。你还能以爱的名义欺骗自己吗?或许,你的暗恋,只是一个既有的幻想有了现实的载体,你的“偷窥”,只是一面镜子,层层叠叠的贴上了彼岸花。

1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爱情短片》是一部颇具意蕴的作品,电影中用天文望远镜偷窥的男孩,他对爱的追求是纯洁而无暇的,而被偷窥的女人,则以世俗的眼光认为这不过是对欲的寄望,基耶斯洛夫斯基透过这种对爱不同理解的反差,让一个本并不光彩的偷窥事件变得动人脱俗。

19分钟前
  • 梦里诗书
  • 推荐

片尾不错。通过别人爱恋你时的眼睛,重新发现自己的美。以及(或许),爱的美。

20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爱是隔岸观火,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爱是不问是否,爱是不分对错。爱是未深入却深刻,爱是你流泪我心痛,爱是停留于生活外却刻入生命中。魂牵梦绕,含情脉脉。胜在一个片尾。

23分钟前
  • KitajimaJunko
  • 推荐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提及本片時說:「我發現其中有趣的是它的拍攝角度。我們總是透過去愛的這個人而不是被愛的這個人來看世界。」「我們從愛的這個人而不是從被愛的人的角度來觀察問題。被愛的人是個物體,只存在於碎片中。」這部電影可以括之為:「我愛故她在,她愛我不在。愛是一種偷窺。」

25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1暗恋一旦转明,悲剧就不可避免了2偷窥也算爱3把自己的痛传染给男孩,这就是爱情,这才是世界4割腕之后或者自残才能得到爱人的垂青,显然拿人格开玩笑作担保是“值得的”

2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8/10。景框紧跟角色不断纠正构图,汤马克跑出邮局叫住玛格达承认捣鬼一组情绪反应镜头如纪录片般没有事先安排的机位,红色的床罩、挂毯、电话、油画、窗楃和透过反光镜拍摄,暴露出热烈的欲望被黯淡的生存空间包围,结尾玛格达眼晴贴近望远镜朝向自己房间:抚案痛哭打翻的奶瓶,顾影自怜表达爱的孤独。

32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电影中,我们被文艺的镜头意蕴吸引,我们被细腻与真挚的感情打动,我们对两人间的羁绊产生无限共鸣,我们去思索爱与欲的真谛。现实中,我们感到愤怒,我们感到恶心,我们叫男人猥琐变态怂逼骚扰狂,我们给它贴上male gaze的标签,我们紧闭内心的门窗,我们没有女主寂寞没有男主帅,我们的秒射不叫爱。

35分钟前
  • Mr.Curiosity
  • 还行

偷窥的男孩代表着爱情的纯洁,他不渴望亲吻不渴望肉体什么都不索取,而成熟女人代表着爱情的苍白,她根本不相信爱的存在。当两者相遇,纯洁的爱被蹂躏于是崩溃,而另一方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爱的证明,相信爱。

38分钟前
  • Mignon松弛地
  • 力荐

精致的极品:故事没有一句废话,镜头没有一处拖沓,配乐没有一丝离群,感情没有一点虚假。http://v.youku.com/v_playlist/f1030956o1p0.html

42分钟前
  • 徐达多
  • 力荐

1.娓娓道来的爱情故事,纯粹的伤感,纯粹的美好;2.深爱一个人,就是受不了来此对方的一点点打击;3.一颗干净透亮的玻璃心。

4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不相信爱情的人只是因为未曾得到真正的爱情。看完电影,我这么告诉自己。可是即使得到了,你又如何判断那是否真的就是爱情。

5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资料馆的暖气太足,足到羡慕片中的男主将冰块贴到脸上。

52分钟前
  • 赤迩儿
  • 推荐

“这就是你说的爱情?”//爱情更接近于一种私人想象 对方的形象在自我脑海中更真实可靠 我们都愿意更趋于相信所见所感的那个人才是对方完整的样子 或许可以更夸张地说 所有恋爱都是单相思//凝视在这一刻变得如此重要 凝视带来的感知如同幻觉一般 而这种幻觉让人沉溺//"i love you because you're not in love with me. "

53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我爱你爱我看到我爱别人时的我,我爱爱本身,甚至与我无关。

5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这里讲述的是对爱的渴望,爱的幻想,和爱的刺痛。它们好似生命,仿若幻境,宛如死亡。行色匆匆的世界里,没人相信爱,它只能是一场隐秘的犯罪。那些琐碎的日常,又在爱人的眼中变成神话般的存在,每个动作都被定格,放大,涂满爱的光晕。跟着托米克,我们体会欲望,紧张与心跳,把每个平凡的邂逅都反复品味。看着用冰块也无法熄灭他熊熊燃烧的激情,看着他天真的在咖啡馆想要吃雪糕,看着他崩溃破碎双手染血。然后是神话落入现实的残忍,玛格达的冷酷与世俗,一切开始幻灭与重生。望远镜就像是早被遗弃的爱的信念,勇于拿起它的人,会体会所有那些煎熬,那些等待,还有无与伦比的爱的抚慰。

5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其实爱情对象并非那个具体的人,而是附着在这个客体上的种种幻想,所以有距离才有所谓爱情,一旦接近反而不知所措莫名幻灭。基耶对女主形象的塑造也辅证了这一点:两人越是亲昵接近,女主的神秘美感就愈发地消减。终镜里借助重新构建爱情生发的凝视场景,基耶用幻觉成功地抚慰了痛失幻想的观众【9↑】

60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