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水日

HD

主演:切瓦特·埃加福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零水日 剧照 NO.1零水日 剧照 NO.2

 长篇影评

 1 ) 是时候,善待用水,才是“活着”

1

孩童时有一段时间住在外婆家,外婆会用清澈的河水洗菜、洗水果,一盆里的水静一静淀一淀,上面的水依旧干净,用来洗脸、洗衣服,再搁置大半日,可以用来洗手、洗脚,一天下来还是那一盆水,最终还可以灌溉进花圃农田里。

后来,见母亲在家中常备一只臃肿庞大的塑料白胶桶,每到雨季,她会把白胶桶放到屋檐下,正对着排水口,让天然的雨水屯满整桶。她说,就算没停自来水,这些蓄积的雨水啊,即使不用来吃喝,用来洗洗衣服、抹抹地,也是好的。

我在上一辈人身上,看到她们对水的珍爱。

即使没有经历过太惨痛的缺水经验,却也明白水源的珍贵和节约。

当上一代人远去,或老。或死,那些好的习惯也随着如风。我已经很久没有再见到爱水如斯的老派的人了,大家都想活得急进和便利一些,水不被珍视。

直到看到这部纪录片《零水日》,似乎唤醒了身体里最初最本原的对水的珍惜,产生一些类似感同身受的共鸣,发觉回头未晚。

2

片长83分钟,娓娓道来的一部纪录片,没有苦大仇深,却走心。

在《零水日》里,讲述的就是“零水日”与人类的距离。零水日,“Day Zero”,看似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缺水的时代,其实早已败絮其中,千疮百孔。

纪录片从一个热闹的跨年夜开始,却是人类最后一次欢聚一堂,那之后,出现了新冠肺炎。而现在,水源同样让人类面临着命运的斑驳真相。

“零水日”,不再是2018年4月28日,而是每一天。它与人类的距离近在眉睫。曾看似源源不竭的水资源,人类赖以存活的生命之源,正在消亡。

纪录片走遍全球四大洲,实时记录当下地球上的水资源状况,揭示了人类行为和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以及目前人类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危机,也展示出那个被遗忘的角落,那群被遗忘的生命,那些因缺水而艰难生存的人们,他们与我们并不遥远,实则为命运共同体。

从南美洲巴西、非洲南非、北美洲美国,到亚洲中国,从皇城根脚下的北京到特大城市纽约,从英国到冰岛,缺水不只发生在彼岸,更在此处,是在我们呼吸的每一寸土地,全世界都一样,全世界同命运。

3

在观看这部《零水日》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感受到某种无力感。

“牛肉和汉堡,扼杀淡水供应”“亚马逊雨林,每分钟有3个足球场大的雨林被摧毁”“普通美国人冲马桶的水比非洲人每天生活用水还多”“开普敦百万家庭正面临限量用水”“卫星拍摄有史以来最大冰川融化速度翻倍”……

这些新闻报道,这些数据,正在发生。

是的,人类总是要追逐更好的生活,更便利的存活条件,更享受的人生。这是人的天性,无可厚非,但其实追逐享乐主义的同时,对水的残忍,却是自戕。

走在大街上,深入每一户,其实我们都知道,很多人不节制地浪费水,不懂得去复用水资源,换来的代价,就像纪录片呈现的那样,切断后路,触目惊心。

无论是新冠肺炎,还是水源短缺,地球母亲正在以她的方式告诫人类,这最强悍的生物,大自然有多么无法重来。不看清真相,人类最终害的是自己。

《零水日》,即“水被用完的那一天”。没有人希望每天都是“零水日”。

4

这是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却出现一种声音,《零水日》的声音,闪闪发光。

看完《零水日》之后,按图索骥去了解到它的一些背景。

《零水日》是由艾美奖得主凯文·西姆(Kevin Sim)执导,全景讲述了全球各地方的水资源短缺危机。全片历时三年拍摄,全方位揭示了遭到忽视却迫在眉睫的全球水危机问题,以呼吁全球居民尤其是青年人群关注水资源保护。由腾讯集团、腾讯影业出品、腾讯视频独家首播,在全球4大洲10余个国家上线播出。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看见了腾讯的人文情怀,以及关照人性的悲悯。

而《零水日》的项目发起人、执行制片人是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他也是few概念的倡导者。“FEW”,让更多人意识到地球面临的挑战,共同在“FEW”( 食物Food,能源Energy,水Water)等领域做到更多,让 Few 变为 More,或许才有可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快节奏的生活面前,腾讯和《零水日》让你慢下来,回头望,识珍惜。

在当下这样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这部中国首部关注全球水资源的英文纪录片,其出现的意义价值实之可贵。

这样的发声,多么难得。

5

纪录片《零水日》里的最后一句,是这样说的:

“水,是人类与大自然对话的方式。我们已经到了必须开始倾听的时候了。”

倾听水的过去、现状与未来,才是最终仍寄望你我不单单只是“节约用水”四个字,而是回归到人类的普世价值上去,关照人类命运和情感。

看完《零水日》,怀念起上一辈人水的珍爱与使用方式起来,我想,这便是它传递给我的改变与力量。这就不难理解,《零水日》这部中国首部关注全球水资源的英文纪录片,因何获得2021年中美电视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

传播一种信念,一种用水方式,一种生活,是一部纪录片最好的事。

这颗蓝色星球很美,也很脆弱。愿你我能看看这部《零水日》,关注全球水危机,珍惜水资源,懂得如何呵护这个偶尔让你失望却也让你留恋的星球。

是时候,唯有善待用水,才是更好的“活着”。

 2 ) 如果只有你知道世界危机,你会怎么做?

水资源,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一个听起来似乎并不紧迫的问题。但这是一个大问题。

就好像新冠之前,流行病专家已经连续好几年预言将有大瘟疫。哪怕在2020年初期,疫情在我国爆发,美国网飞还拍了瘟疫纪录片警告。但春天,疫情依然在全世界爆发,造成几百万人死亡。

人们总是容易忽视,以为危机离自己很远。然而当它真正来袭的时候,又猝不及防。

水资源的问题,虽然从小就讲,讲了二十多年,让人疲倦了。但其实它并不遥远,也许我们有生之年,就会经历0水日。

有没有想过,什么叫零水日?

有没有想过,一座城市,一滴水都没有,会是什么样?

2015年我在云南旅游的时候,开玩笑和导游说,如果明天下雨就不用起早了。

导游听到后,严肃的和我说,如果你能让明天下雨,我代表全云南的人感谢你。

原来,那个时候,云南已经进入了干旱缺水时期。

这不是我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情了。

大学毕业,我去了军队。在和我的团长聊天时,他说他曾经有一个西北的战友,第一次来部队,看见大家在洗澡间里洗澡,他直接哭了——这在他们那边,是不敢想象的事情,这洗澡水,是他们一家人生存饮用、耕地的保命水,而人们居然就这样拿来洗澡,这颠覆了这个战友的认知。

这段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所有地区,都是水资源充足的。

有1/5的人,都在面临没水的困境。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

但还有更残酷的。

2015-2018年,南非开普敦3年没有下雨。

城市的大水库,从游乐园变成了干涸地。

这里的人,无论贫穷富有,每个人都进入了零水日。

在这里,用水洗车是刑事犯罪,不是民政处罚,是刑事犯罪,也不是科幻片,是世界另一面的真实的法律。

在一个月前,介绍《寻找小糖人》的时候,我们学习了南非种族大隔离瓦解的过程。大家肯定以为,现在南非肯定文明平等了。

但事实上,至今为止,南非依然不平等,你每天的用水量依然取决于你是谁,你住在富人区还是贫民窟。

富人区每天有30-50升水,而穷人区,只有20个公共水龙头。这些水龙头里出来的水,都是绿色的,根本没办法饮用。

在富人区,零水日是一场难以想象的灾难,但在摩羯镇贫民区,这是正常的一天。

目前,有20亿人没有安全饮用水,或者压根就没有水。美国人冲马桶的水,比非洲人饮用水还多。

每年因为不安全饮用水而死亡的人,有100万。而美国新冠肺炎近两年,官方累积死亡人数才80万。

因为缺水而死的人,其实不比瘟疫少。瘟疫可以打疫苗,而缺水没有疫苗。

我觉得大家不用惊讶。

照这样发展下去,世界的水资源早晚会越来越少,也许在我们有生之年,你也会亲身体会零水日。

说了这么多“如果没有水会多可怕”

我们再研究一下,为什么地球上的水资源,变少了?

在地球重力场恢复和气候检测卫星行动中,两颗卫星对地球水资源进行了追踪探索。

这次行动发现,地下水资源,正在以严重的速度下降。

原来,人类取用的淡水资源,多来自地下水。

而1968年,地球只有35亿人,现在,已经有75亿。50年暴涨了40亿。

用水量,也暴涨好几倍。

地下水资源正在飞速下降,时态严重,缺水已经是未来注定要面对的问题,这已经不是一个警告,而是事实。

水资源被过度使用。水生态也开始起变化。这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

地下水的干涸,是全球化的,并不集中在哪一个国家。无论是中国,美国,非洲,中东,还是澳大利亚。

水的总量没变,但水的供应模式改变了。换句话说,分配改变了,环境改变了。被改变的地区,那个地区的生物包括人,都会迎来毁灭。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

水不仅是饮用和生活用,那只是最低的生存。水还影响经济,农业,等等。

比如中国是炼钢大国

河北的炼钢厂,为世界提供了1/8的钢材。

然而每生产一克钢,至少需要一杯水。河北、北京、乃至中国北方一只处于缺水状态。甚至因为过度取用地下水,导致了北京地区地层下陷3.18米。

美国更可怕。

美国科州最大的地下水层,正因为农场养殖而被过度开采。预计在未来50年内,就会彻底枯竭。

而再次被充满,需要6000年。

为什么美国的科州需要那么多水,把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层之一,都采光了呢?

因为牛肉。

世界肉产量提高了500%,世界现存15亿头牛需要人类饮用水的5倍。

而饲养一头奶牛需要的水,足够每天洗10分钟的澡,连续洗12年。

牛肉和牛排是西方主要食物,而制作一个汉堡需要2200多升水,一块牛排需要3600多。

从养殖牛,到制作食物,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以至于开采速度远远超过补充速度。

并不只有美国这一个州是这样,通过卫星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都是这样。

工业和养殖业,正在快速消耗水资源。

而《零水日》这部纪录片,便是聚焦水资源枯竭问题。

这部纪录片腾讯探索官网大为发起项目并担任执行制片人,因其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关注,在水资源利用和议题设置上的贡献,在2021年中美电视节上获得“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

网大为以自身的经历,敏锐的擦觉水资源问题,发起了这个中外合作的项目,并就《碳中和背景的水资源危机与应对》议题,与中国水文水资源专家王浩院士展开对话,探寻碳和水在自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循环,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气候变化。

网大为,是few概念的倡导者。(让更多人意识到地球面临的挑战,共同在“FEW”( 食物Food,能源Energy,水Water)等领域做到更多,让 Few 变为 More,或许才有可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纪录片的主要内容,围绕全球四个大洲五个国家的水资源短缺危机。

在南美洲,对“地球之肺”巴西亚马逊雨林森林的非法砍伐,进一步激化了全球水资源和气候问题;

在非洲,南非开普敦在2018年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水资源危机;

在北美洲,美国中西部产业化农业无限制地地下开采造成水资源极大消耗;

在亚洲,中国西部水资源危机仍在解决中。

全片历时三年拍摄,全方位揭示了遭到忽视却迫在眉睫的全球水危机问题,以呼吁全球居民尤其是青年人群关注水资源保护。

最后,正如全世界疫情,大灾难对全世界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无论贫穷富贵。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短缺,也是一样的灾难,我们不希望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

我们总有一种错觉,觉得水资源枯竭是遥远的事情,是老生常谈。然而真要等到那一天,人们就会发现,缺水会比瘟疫可怕一万倍。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元素,且并没有疫苗可以让人不再依赖水。零水日,只需3天5天,就会死。再看看南非的零水日,这不是未来,这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我们国家的南水北调工程,已经进行了20年,取得初步成效。与此同时,我们的专家也在此片中,给出了大量的见解和建议。

过了2021,就知道灾难离我们并不远,这一切并不是科幻片,所以才要更加居安思危,多听听那些专家的警告。

 3 ) 南美热带雨林的命运也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的!

看到雨林那里我忍不住哭了,小时候买过一些大冒险的书籍,都是教我如何在雨林中不破坏大自然的情况下生存的书,那一度成为了我的梦想,我学习了怎么在雨林里找吃的、建厕所和睡觉,但是拥有雨林的国家却没有好好爱它。纪录片里面的那个爸爸还有诺布雷教授,像那位爸爸为了保护雨林可以推迟结婚成家的时间,诺布雷教授的演讲作为忠实的雨林爱好者我也听过。他们作为保护亚马逊雨林的斗士,零水日作为中国第一部关注水资源问题的电影,愿意去找到他们介绍他们所作的一切也是很用心了,不愧是拿了中美电视节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的作品。说真的,看到影片中展示的卫星图以及配合着雨林展现出来的被砍伐被焚烧的树木,听到旁白说我们可能真的会看到一个没有雨林的亚马逊的时候,我太难受了,不仅仅是因为雨林的神秘和有趣,更是因为,作为全球气温调节器的雨林如果消失,那带来的后果是无可估量的,真如标题所说,每一场野火都是烧在心上的。看电视剧里一些可怕的桥段的时候,我们常说最可怕的就是根据真实案例改编,而纪录片就是展现真实的,里面的雨林所遭受的一切是真实的,雨林不断消失带来的灾害也是真实的,不要低估这一场危机会对全世界带来的影响,我相信这也是制片组希望观众看完能明白的:保护雨林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4 ) 不到2050,我们就会被困在“零水”的世界

相比其他生态问题,水资源枯竭一直是不太被大众关注的,在一些人的认知中,地球上的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一个令人惊骇的科学预测是,到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将不能保证每日的足量用水,水资源甚至会面临一定程度的枯竭。

前些天,看到了一条“南非政府10月以来大规模砍树”的新闻——为了清除那些“费水”的外来树木品种,南非的市政部门开启了一场将要耗时30年的砍树行动。这些外来树每年耗费高达550亿升水,而水在开普敦则是“液体黄金”。

据《自然》杂志记载,开普敦的水资源危机已经持续7年之久。随着水资源危机愈演愈烈,开普敦于2018年提出了“零水日”的可怕概念——城市里的水被用完,即被称为“零水日”。城市实行了中断供水,每个人每天都要排队才能领到水。

纪录片《零水日》里南非的“零水日”状况

历时三年拍摄的纪录片《零水日》,用全景式的全球视野,为我们揭示出了目前全球“水危机”问题的背后原因。

本片发行于法国戛纳国际电视节,由凯文·西姆执导。它是国内首部关注全球水资源的英文纪录片,近期还获得了2021年中美电视节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项目发起人、执行制片网大为,是腾讯首席探索官,“FEW”概念的倡导者,希望以此片让更多人意识到地球面临的挑战。

《零水日》从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地下水污染、中国北京的“供水危机”和“南水北调”、南非开普敦的“水资源阶层化”、美国中西部产业化畜牧业的过度消耗、巴西的“地球之肺”亚马逊雨林遭遇非法砍伐等多个视角,打开了这个问题。看完之后,相信每个观众都会对水资源的现状产生更深的认识。

在美国的阿波罗计划登月时,地球上的人口只有35亿人。如今,世界人口已经翻倍。人口急剧增长与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人均水资源的急剧下降。

而这个问题,放在北京这座城市里更是被扩大化了。1949年,北京只有两百万人,几十年过去,人口迅速增长了十倍。

人口增长不仅仅增加了人们日常用水的消耗,还加大了对于粮食的需求,促使更多农耕与畜牧业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为了保障民生用水和生态平衡,长达50年的“南水北调”工程才应运而生。

相比之下,南非开普敦地区的缺水则是灾难性的。“零水日”给住在市区里的中产阶层与富人阶层以猛击。纪录片跟踪拍摄了一对老年夫妻,他们住在漂亮舒适的独栋别墅中,却过着看似惬意实则痛苦的生活——没有“用水自由”。每天,他们都要提上塑料水桶在供水点和家“两点一线”地奔波,“一直像骆驼一样搬运水”。

更显残酷的是,影片还跟踪拍摄了他们的女佣,对于她这一阶层的人而言,水资源的分配是极度不公平的。

富人们每天的搬水用水是相对“体面”的,而在女佣家所处的棚户区,多年如一日地缺乏水资源。他们的水管里出来的,常常是泛着绿泡、不干净的水。这些喝了也许会让人生病的水,如果不和街坊邻居们争抢,就会“一滴水都取不到”。

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多达一百万人因为不卫生的饮用水问题而死亡。这就是这片大地上赤裸裸的现实。

纪录片《零水日》里南非的“水资源不平等”状况

在探讨完南非的水资源阶层化、不平等的现状之后,纪录片的镜头又转向了美国的大型农场。

水是这里现代畜牧养殖业和农耕业的源泉。二战之后,美国人发明并采用了高科技的灌溉技术。这一切都依赖于从美国的地下蓄水层中提取水,如果合理使用,蓄水层里的水确实可以“用之不竭”。然而,他们提取的速度远远快于补充水的速度。

也许你想象不到,养育一头牛或猪,从出生到将它们的肉端上餐桌,会耗掉多少水资源。我们吃的一个简单的汉堡,背后需要用到2200升水。一块牛排,差不多要消耗3785升水。

相比人在食物上消耗的水,生活用水和饮用水反而显得没那么多了。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长到90亿,而肉类产量也将会成倍的增长,其背后水的消耗量更是难以估计的数字。

与美国的过度消耗遥相呼应的,是巴西的“地球之肺”亚马逊雨林遭遇非法砍伐。

在亚马逊雨林中,每4100棵树,每天向大气输送的水就能达到1000升。在树的顶端流动的水汽,实际上比亚马逊河流里流动的水还要多。

但这一切却遭受到了资本家的威胁,他们逐渐将亚马逊的森林变成养殖场和大豆种植地。

自巴西新政府上台以来,雨林损毁的速度加快,五分之一的林地遭遇流失,而养殖业却在愈发兴盛。如今,巴西的大城市开始为森林砍伐付出代价,里约和圣保罗等地区的降雨量普遍都在减少。

纪录片中呈现出了几个地区的水资源情况,是四块“时空切片”,它们构成的是全球水危机的缩影。

根据联合国人居署公布的数据,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正居住在严重缺水地区,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提升到四分之一,日常的生活用水将难以被保障。

“零水日”的可怕境况,不只是发生在南非,在几十年后的未来,也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就像纪录片中所陈述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局部问题,每个人都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应该过上一种节约资源、不浪费水的生活。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涉及到我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水是大自然与人类对话的方式,我们已经到了必须开始倾听的时候了。”

《零水日》为观众提供了认识水资源现状的窗口,以强有力的影像创作方式,提出了创作团队的诉求和观点:唤醒大众保护水资源的生态意识,也旨在唤醒我们逐步成为日常生活中生态保护的践行者。

 5 ) 其实,灭霸早已对人类打了响指

当我得知中国首部关注全球水资源的英文纪录片《零水日》(Day Zero)获得2021年中美电视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之后,我立马把这部片找来补课了,毕竟我是个纪录片爱好者。

刚看了几分钟就庆幸,幸好它得了奖,我才没有错过它。

《零水日》的主创团队用三年时间,走访了巴西、南非、美国以及中国,展现了四地真实的水危机,光是这些辗转各地拍摄的地球风光,就每一帧都美的让我想截图。

当然更触动我的,是它看待问题的角度。

和之前很多讲述保护水资源重要性的纪录片所不同的是,《零水日》站在了一个更为全局化、也更为“去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零水日》的开头,是全球各地的人们在欢庆2020年的跨年夜,纽约、巴黎、伦等地球上的超级大都市里,人头攒动,万人空巷,当然,没有人戴口罩,虽然当时新冠病毒已经带走了它的第一批受害者。

很快,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肆虐就改变了一切,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全球化的进程。

新冠病毒对人类的危害是迫在眉睫的,而《零水日》要告诉我们的是,人类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回到过去的好时光,需要操心的远不止这一个问题。

比如水资源难以良性循环的问题,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影响注定更为深远,毕竟,水是万物之源。

但是,水资源缺乏的问题目前是区域性、逐渐发生的,不像新冠这样突如其来地席卷了全球,所以很多生活在水还够用的地区的人们,自然会带有一种“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乐观,或者说怠惰心态去看待这个看似还很遥远的问题。

然而,《零水日》告诉我们,距离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零水日,已经不远了。

所谓“零水日”,指的就是水用完的那一天,这个很多人以为在我们活着的时候不会到来的日子,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很多人们生活的日常。

墨西哥、巴西、南非的许多城市,缺水已经引发了人们的武装冲突和地区之间的纷争。

记住这几个国家的名字,一会儿要考的。

南非开普敦的零水日,是2018年4月21日。

被称为世界蜜月之都的开普敦以前并不是这样的,它拥有着美得让人惊叹的白色沙滩和成片的葡萄园。

在四年之前,瓦特斯克鲁夫大坝完全可以满足开普敦的城市用水量。

而四年后,它变成了这样:

因为开普敦已经三年多没有过有效降雨,过去郁郁葱葱的葡萄园,如今已成旱地千里。

瓦特斯克鲁夫大坝因此成为了水危机的标志,它就是人类需要面临的未来。

过去我们的环保观念往往是强调我们人类为了子孙后代有资源可用一定要保护地球,如果我们持续破坏和浪费资源,地球就要被人类的贪婪所毁灭之类的云云,虽然说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只有人类才能保护地球不被毁灭”的态度,无疑还是透露着优越感,或者说傲慢。

近年来,地球已经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方式嘲笑人类的傲慢。

比如突如其来的新冠,比如一次又一次突破气象记录的极端天气。

极端天气造成的飓风、寒潮、洪水等灾害频发,还有长期干旱导致去年澳大利亚、美国多地的大面积山火,以及上面提到的南非的零水日。

而极端天气的发生,与原本可持续可循环的水资源出现问题息息相关。

本来,水资源是一套循环的非常健康的体系,就算到了现在,地球上的淡水总量也一直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绝大部分的淡水资源藏在冰川和冰盖之中,人类无法取用,在人类可以使用的淡水资源里,因为人类生产生活的过度使用和污染,目前的淡水资源,已经无法可持续地循环下去了。

1968年,当阿波罗号从月球上第一次看向地球的时候,地球上有35亿人口,只有纽约和东京两个人口超过千万的超级大都市,而现在地球人口已经超过了75亿,人口过千万的超级大都市有三十多个。

可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北京曾经是北方水资源最丰富的城市。

而现在,北京的用水需求量,早已远远超出了它所能负荷和供给的量。

那些本应该进入江河湖海和土壤里进行再循环的水,都进入了城市的污水管网等设施中,导致水资源的循环变得困难而缓慢,而那些排入江河湖海里的水,也有大部分被污染了。

水危机和新冠病毒一样,都像是灭霸打的响指,它没有直接消灭地球上的一半人类,但我们都心知肚明,一旦人类不能妥善地处理好这些危机,那么人类将非常有可能因此失去一半,甚至更多的人口。

地球充分地向傲慢的人类证明,它并不需要人类的幡然醒悟才能被拯救,它拥有强大的自我保护机制,一旦被触发,自诩拥有先进科技的人类目前也无法与之抗衡,就像曾经的地球霸主恐龙一样。

最可笑的是,我们是我们自己的灭霸,我们一手导演了自己的末日,我们甚至没有办法在现实生活中找个反派Boss去怪罪一下。

只能怪自己。

归根结底,是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索取,导致了零水日的产生。

从上个世纪开始,人类的物质欲望因为科技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被一再放大,全球化的脚步使得人们可以买到全球任一地区生产的东西,人类对物质的欲望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时候全球化是个好词儿,而消费主义也是被鼓励的行为。

于是,墨西哥和智利的农民花了更多的水去种植牛油果和车厘子好卖给欧美那些追求健康的人群,以赚取多一些的收入。

你可能不知道,一个标准游泳池里的几十万升的水,只够4棵牛油果树一年产果所需的水量。而一棵牛油果树,要5到7年才能结果。

中国每年从智利墨西哥进口超过3万多吨的牛油果,这大概是60多万棵树一年的产量,而欧美国家还要更多,可以想象,因为利益的驱动,嗜水如命的牛油果树已经基本喝干了墨西哥和智利的很多省份。

而巴西的农民则冒着犯罪的风险去盗伐亚马孙雨林中的树木,只为了能有更多的耕地去养牛,巴西拥有世界第二大的牛养殖场,巴西牛肉在纽约、东京、巴黎等全球各大城市里被制成汉堡和牛排出售。

而美国的得克萨斯州等以畜牧业为主的州,早在百年前就已经上演过因为过度放牧而将高原变成沙漠的“人类奇迹”。

除了农业,工业生产也在大量消耗水资源。

京津冀地区缺水的状态,就是过去几十年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导致的。

可以说,现代社会中的一切生产活动,都和采矿一样,属于一种资源掠夺的行为,当发达国家消耗完本地的水资源之后,又将需要大量消耗水资源的生产活动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国家。

《零水日》的项目发起人、执行制片人是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David Wallerstein),长年生活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他深刻感受到了水危机的迫近,所以萌生了制作此片的念头。

“2017年,我的家乡遭遇了严重的山火,五六十人因此丧生。山火就发生在旧金山向北一小时车程的地方,浓烟蔓延到了城市,那是加州北部第一次发生山火。但自那之后,加州每年都会发生山火,而且火势越来越大,次数也越来越多。到了2021年,当地的媒体说加州正处于历史上最干旱的时期。”

山火、干旱直接影响到了当地经济。

网大为介绍,由于每年夏天的森林火险等级极高,硅谷的电网公司经常临时切断供电,“硅谷时常刮大风,输电线路都是架在空中的,电缆随时可能被吹落,触到非常干燥的植物就可能引发火灾……”而这一切的始源就是干旱。

实际上这也是水危机迫近,人类却感知并不明显的原因。

在“零水日”真正到来之前,人们最先感受到的并不是生活用水的紧缺,而是水危机导致的工业停滞造成群体失业、农业减产造成的粮食产量收缩。而当相关物资变得不充分时,阶层矛盾将因此加剧,甚至引发战争。

网大为因此成为了Few概念的倡导者。

所谓Few就是让更多人意识到地球面临的挑战,共同在“FEW”( 食物Food,能源Energy,水Water)等领域做到更多,让 Few 变为 More,或许才有可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专家们一次又一次地警告,水危机比911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为严重,但是因为这种变化是缓慢发生的,以至于人类总是误以为,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去改变,或者去浪费。

直到灭霸,不对,是地球出手了。

水资源危机和新冠的肆虐及一再变种,在客观上阻止了全球化的步伐。

就像复联4里,因为灭霸打了响指,五年过去后,因为船变少了,水变得清澈了,哈德逊河里都有鲸鱼了。

而新冠告诉我们,用不了五年,只要人类活动频率不那么高,那么野生动物的活动就会变得频繁起来。

《零水日》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只要人类减少无止境的索取和无节制的欲望,地球是有时间自我净化和调节的,这是最理想的双赢的局面。

人类的欲望,才是最需要战胜的灭霸。

 6 ) 如果只有你知道一场危机,你会怎么做?假装不知道?

水资源,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一个听起来似乎并不紧迫的问题。但这是一个大问题。

就好像新冠之前,流行病专家已经连续好几年预言将有大瘟疫。哪怕在2020年初期,疫情在我国爆发,美国网飞还拍了瘟疫纪录片警告。但春天,疫情依然在全世界爆发,造成几百万人死亡。

人们总是容易忽视,以为危机离自己很远。然而当它真正来袭的时候,又猝不及防。

水资源的问题,虽然从小就讲,讲了二十多年,让人疲倦了。但其实它并不遥远,也许我们有生之年,就会经历0水日。

有没有想过,什么叫零水日?

有没有想过,一座城市,一滴水都没有,会是什么样?

2015年我在云南旅游的时候,开玩笑和导游说,如果明天下雨就不用起早了。

导游听到后,严肃的和我说,如果你能让明天下雨,我代表全云南的人感谢你。

原来,那个时候,云南已经进入了干旱缺水时期。

这不是我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情了。

大学毕业,我去了军队。在和我的团长聊天时,他说他曾经有一个西北的战友,第一次来部队,看见大家在洗澡间里洗澡,他直接哭了——这在他们那边,是不敢想象的事情,这洗澡水,是他们一家人生存饮用、耕地的保命水,而人们居然就这样拿来洗澡,这颠覆了这个战友的认知。

这段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所有地区,都是水资源充足的。

有1/5的人,都在面临没水的困境。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

墨西哥城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然而这里的人经常因为没有水而走上街头抗议,骚乱。

活在水供应充足地区的人,难以想象这种生活,居然因为没有水而走上街头。

但还有更残酷的。

2015-2018年,南非开普敦3年没有下雨。

城市的大水库,从游乐园变成了干涸地。

这里的人,无论贫穷富有,每个人都进入了零水日。

在这里,用水洗车是刑事犯罪,不是民政处罚,是刑事犯罪,也不是科幻片,是世界另一面的真实的法律。

在一个月前,介绍《寻找小糖人》的时候,我们学习了南非种族大隔离瓦解的过程。大家肯定以为,现在南非肯定文明平等了。

但事实上,至今为止,南非依然不平等,你每天的用水量依然取决于你是谁,你住在富人区还是贫民窟。

富人区每天有30-50升水,而穷人区,只有20个公共水龙头。这些水龙头里出来的水,都是绿色的,根本没办法饮用。

在富人区,零水日是一场难以想象的灾难,但在摩羯镇贫民区,这是正常的一天。

目前,有20亿人没有安全饮用水,或者压根就没有水。美国人冲马桶的水,比非洲人饮用水还多。

每年因为不安全饮用水而死亡的人,有100万。而美国新冠肺炎近两年,官方累积死亡人数才80万。

因为缺水而死的人,其实不比瘟疫少。瘟疫可以打疫苗,而缺水没有疫苗。

我觉得大家不用惊讶。

照这样发展下去,世界的水资源早晚会越来越少,也许在我们有生之年,你也会亲身体会零水日。

说了这么多“如果没有水会多可怕”

我们再研究一下,为什么地球上的水资源,变少了?

在地球重力场恢复和气候检测卫星行动中,两颗卫星对地球水资源进行了追踪探索。

这次行动发现,地下水资源,正在以严重的速度下降。

原来,人类取用的淡水资源,多来自地下水。

而1968年,地球只有35亿人,现在,已经有75亿。50年暴涨了40亿。

用水量,也暴涨好几倍。

地下水资源正在飞速下降,时态严重,缺水已经是未来注定要面对的问题,这已经不是一个警告,而是事实。

水资源被过度使用。水生态也开始起变化。这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

地下水的干涸,是全球化的,并不集中在哪一个国家。无论是中国,美国,非洲,中东,还是澳大利亚。

水的总量没变,但水的供应模式改变了。换句话说,分配改变了,环境改变了。被改变的地区,那个地区的生物包括人,都会迎来毁灭。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

水不仅是饮用和生活用,那只是最低的生存。水还影响经济,农业,等等。

比如中国是炼钢大国

河北的炼钢厂,为世界提供了1/8的钢材。

然而每生产一克钢,至少需要一杯水。河北、北京、乃至中国北方一只处于缺水状态。甚至因为过度取用地下水,导致了北京地区地层下陷3.18米。

美国更可怕。

美国科州最大的地下水层,正因为农场养殖而被过度开采。预计在未来50年内,就会彻底枯竭。

而再次被充满,需要6000年。

为什么美国的科州需要那么多水,把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层之一,都采光了呢?

因为牛肉。

世界肉产量提高了500%,世界现存15亿头牛需要人类饮用水的5倍。

而饲养一头奶牛需要的水,足够每天洗10分钟的澡,连续洗12年。

牛肉和牛排是西方主要食物,而制作一个汉堡需要2200多升水,一块牛排需要3600多。

从养殖牛,到制作食物,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以至于开采速度远远超过补充速度。

并不只有美国这一个州是这样,通过卫星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都是这样。

工业和养殖业,正在快速消耗水资源。

而《零水日》这部纪录片,便是聚焦水资源枯竭问题。

这部纪录片腾讯探索官网大为发起项目并担任执行制片人,因其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关注,在水资源利用和议题设置上的贡献,在2021年中美电视节上获得“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

网大为以自身的经历,敏锐的擦觉水资源问题,发起了这个中外合作的项目,并就《碳中和背景的水资源危机与应对》议题,与中国水文水资源专家王浩院士展开对话,探寻碳和水在自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循环,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气候变化。

网大为,是few概念的倡导者。(让更多人意识到地球面临的挑战,共同在“FEW”( 食物Food,能源Energy,水Water)等领域做到更多,让 Few 变为 More,或许才有可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纪录片的主要内容,围绕全球四个大洲五个国家的水资源短缺危机。

在南美洲,对“地球之肺”巴西亚马逊雨林森林的非法砍伐,进一步激化了全球水资源和气候问题;

在非洲,南非开普敦在2018年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水资源危机;

在北美洲,美国中西部产业化农业无限制地地下开采造成水资源极大消耗;

在亚洲,中国西部水资源危机仍在解决中。

全片历时三年拍摄,全方位揭示了遭到忽视却迫在眉睫的全球水危机问题,以呼吁全球居民尤其是青年人群关注水资源保护。

最后,正如全世界疫情,大灾难对全世界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无论贫穷富贵。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短缺,也是一样的灾难,我们不希望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

我们总有一种错觉,觉得水资源枯竭是遥远的事情,是老生常谈。然而真要等到那一天,人们就会发现,缺水会比瘟疫可怕一万倍。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元素,且并没有疫苗可以让人不再依赖水。零水日,只需3天5天,就会死。再看看南非的零水日,这不是未来,这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我们国家的南水北调工程,已经进行了20年,取得初步成效。与此同时,我们的专家也在此片中,给出了大量的见解和建议。

过了2021,就知道灾难离我们并不远,这一切并不是科幻片,所以才要更加居安思危,多听听那些专家的警告。

 短评

未来世界大战的爆发,大概就是因为水资源的争夺。在生存面前,民族、国家、贸易、信仰等等都是不足为道的。

6分钟前
  • 不语
  • 力荐

近些年很少看到倡议百姓节约用水,毕竟大头在农业和工业。背后其实是个悖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不可能减少用水。发达国家已经习惯了大手大脚,并且仍然很傲慢。类似的纪录片看得太多了,人类不会有什么变化的。丁仲礼院士说得很对:这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不是拯救地球的问题,地球不需要拯救。

11分钟前
  • 最爱夏天利物浦
  • 还行

对节约用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包括节约粮食,水是大自然与人类对话的媒介

14分钟前
  • 大头叮当
  • 力荐

上善若水

17分钟前
  • 牛角坑
  • 力荐

疫情终于向全人类敲响了警钟。末日离我们很近,非常近。

20分钟前
  • 小红帽
  • 推荐

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24分钟前
  • 土卫六
  • 力荐

It's too late. It's just the beginning我是名考古学家我有古生物学 考古学人类行为学和医学博士学位全部都是牛津大学学位我们岁就以全班第一名毕亚但这不代表我的全部这只是我的学位这就是其中的区别先生差异就是证明~你是否觉得科学永远无法给我们可信的答案我们死后会怎样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不是唯一的智慧生物我相信有个地方可以解答所有问题我相信我知道那个地方 请帮我去那个地方只需占用您十分钟让我给您展示我的研究成果若您能信任我 维兰德先生人类以后将不再孤独如果您不回应 我完全理解

26分钟前
  • 张星翰
  • 力荐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传了电影封面hhh,打卡豆瓣电影第一个“看过”✨

28分钟前
  • 錦鯉獸
  • 力荐

杯水车薪闻联播

33分钟前
  • [未注销]
  • 较差

看了很多纪录片以后。慢慢地改变了很多生活习惯。拧紧水龙头,关掉不需要的开关,尽量少用空调,不要浪费粮食,爱护树木花草。

36分钟前
  • 李湘
  • 推荐

老生常谈…畜牧业废水,排放又多,长期利好植物基食品?…

39分钟前
  • 大炎
  • 还行

深刻的看完了 我丁克 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

40分钟前
  • 立派乌龙茶饮者
  • 力荐

地球大概真的不需要这么多人

45分钟前
  • Gardens
  • 推荐

我生在北方一小城,小时候家里就经常停水,家家户户都有小水缸用于蓄水,所以水资源的珍贵和节约用水早就刻进我骨子里。我现在生活在一个看似不缺水的地方,看到很多人不节制的浪费水,不懂得复用水资源,真的心疼。地球母亲大不了再来个生物大灭绝进行一次整顿,人类最终会把自己害死。

47分钟前
  • Jerry
  • 力荐

结束语很好,“水是大自然与人类对话的方式,我们已经到了该倾听的时候。”不到成为缺水的受害者,永远不会意识到个体所犯下的小微的罪,尤其是浪费,不仅是将水视为经济上可以负担的东西而浪费水,更是浪费食物,像《失控的农业》一书中所说,农业产业化鼓励现代人的暴饮暴食,却意识不到出产牛肉的牧场和出产大豆的大豆种植地会对地下淡水层储量造成多大的消耗。片中提到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其实不算个好例子,依旧是服务于大都市,解决的是民生而不算是生态问题,反而掩盖了长达数十年的大工程是不是可能对水路沿线的生态植被造成破坏,这种破坏更像是服务于富人并依赖于土地的穷人阶层不得不作的牺牲。另外,钢产量与淡水消耗的直接联系,令人不得不寻思各座城市的烂尾楼和“鬼城”跟为节水站台的官方立场构成了“知行不合一”的何其之大的讽刺。

48分钟前
  • 茂树
  • 力荐

在地球日看这类纪录片,其实挺有看恐怖片的感觉。就是你从小就知道水资源短缺,但很少会任由这种惨烈状况非常直观地怼到面前,告诉你即便是发达国家,也会出现零水日,何况在许多被政经隔绝在边缘的地区。身在北京,头一次意识到此地现状比想象中堪忧得多,哪怕历时半世纪的南水北调工程带来一定缓和。说到底,还是悲观地觉得这不是个能够起死回生的事体,毕竟人类作为整体,大家都知道本性与习性会是怎样。但当然,能有人在不遗余力地呼喊,唤醒,终归是公益好事,就当是聚沙成塔。所以这部并不尽善尽美的纪录片,意义能够大于影像与叙述。三星半。

49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71.01

54分钟前
  • 豆友66
  • 还行

美国副总统哈里斯说过,未来世界将为水资源而战。我真心敬佩那些致力环保的科学家,可是讽刺的是,所谓的那些环保斗士,嘴上都是环保,心里想的都是生意。干嘛要放上那个格雷塔通贝里呀,一个丑人多作怪的双标怪,而且她的脑子的确有病,不是被诊断出了好几种精神疾病吗?如果环保指望这种人,那环保还是去死吧!

55分钟前
  • 光明王后
  • 推荐

地球的问题真是越来越多了,而每一个都有可能要了人类的命

56分钟前
  • Thor
  • 推荐

指望人类干点有指望的事儿,没指望的。

60分钟前
  • 两次晕倒在厕所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