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分手的季节

HD中字

主演:埃布鲁·锡兰,努里·比格·锡兰,娜赞·克萨尔,穆罕默德·艾尔马斯,艾瑞福阿西,Can Ozbatur,乌富克·巴伊拉克塔尔,法特玛·锡兰,艾岷·锡兰,Semra Yilmaz,弗里敦考克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适合分手的季节 剧照 NO.1适合分手的季节 剧照 NO.2适合分手的季节 剧照 NO.3适合分手的季节 剧照 NO.4适合分手的季节 剧照 NO.5适合分手的季节 剧照 NO.6适合分手的季节 剧照 NO.13适合分手的季节 剧照 NO.14适合分手的季节 剧照 NO.15适合分手的季节 剧照 NO.16适合分手的季节 剧照 NO.17适合分手的季节 剧照 NO.18适合分手的季节 剧照 NO.19适合分手的季节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适合分手的季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刚愎自用的大学讲师伊沙(努里·比格·锡兰 Nuri Bilge Ceylan 饰)和身为电视制作人的妻子巴哈(埃伯鲁·锡兰 Ebru Ceylan 饰)正在风景宜人的海滨小镇卡斯度假,但是夫妻俩的情绪却与这里全不搭调。不知何故,他们发生激烈争吵,伊沙更撇下妻子独自回到伊斯坦布尔。在分居两地的日子里,伊沙和昔日女友(Nazan Kesal 饰)重温旧梦,然而他并未沉浸其中,却渐渐体味出妻子的珍贵。他决定启程找回巴哈……  本片荣获2006年土耳其安塔利亚金橙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和最佳女配角(Nazan Kirilmis)等四项大奖;2006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7年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土耳其年度最佳影片和人民选择奖。大年三十边城1984世上樱花盛开时破产姐妹 第六季早春二月九义人天才除草人2(原声版)大奥2024玫瑰计划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蝶影中国人在非洲极限17羽你同行我想和你做不知怎么说再见半熟恋人第三季我们有人在撒谎 第二季蓝色月光第一季高度机密珍的不一样致命关系舞台2019红色罪恶星际旅行8:第一类接触第三度嫌疑人卡塔吉娜号的最后航行纸钞屋(韩版)十三个原因第一季窗子里的女巫塔杜施先生2012喜上加喜护心蜜月独身罪恶黑名单 第十季峠 最后的武士丝路少侠 下部空房间血溅画屏不日成婚(粤语)奇门诡秘之深渊之门助浴

 长篇影评

 1 ) 什么季节适合分手?

什么季节适合分手?
如果我二十岁,我猜是秋天,遍地落英正可与萧索的失恋心情唱酬;
可是我四十岁,我选在春天,多大个事儿啊?风一吹,什么都没有了。
土耳其电影《适合分手的季节》以慢调、大量长镜头,凸现中年人的感情危机。
导演似乎倾向冬季,
但分分合合、拆散重来、选择彼此谈何容易?

 2 ) 《适合分手的季节》情变时有迹可循

 

   灿烂的光试图穿透古迹,照亮女人、男人不再坦诚映照彼此的心河。躲在阴影中,站在高岗上,女人注视、遥望着她似懂非懂的爱人,默默泪滴流淌在苍蝇的嗡嗡嘤嘤里。

   汗珠、梦魇、爱人、分手亦是朋友的谎言,一对貌似恩爱的夫妻,一段度假的全部曲目,在飞驰的摩托车上,因女人捂住男人眼睛,想要一同赴死的疯狂举动,余留的爱被痛苦的汪洋冲荡殆尽,提前结束了它的演奏。

   妻子随电视剧拍摄组离开伊斯坦布尔,丈夫继续留在城市做他安稳的教书先生。丈夫开始重新幽会旧情人,释放着偏执的征服欲望与空洞的痛苦。激情、欲望、占有都不是爱,空虚得让男主人公愈发迷茫无助。在重新找回妻子的道路上,再次撒谎,再次摇摆,再次感受无法纠正的“不和谐”,同时又体悟到爱、等待、希望,与割舍不掉的忧伤,爱情与婚姻随飞过头顶淹没在鹅毛大雪中的生命过客,远走了。而这样一部幽怨地讲诉“分手”故事的电影,正是来自土耳其导演锡兰06年的作品《适合分手的季节》。

   如若真心赞扬某位影人,或许避开“传承”或“巧仿”的同比,更具有敬重与表达其不可或缺的意义。但对一些比较神秘且低调的人,总会觉得评论不够生动饱满,触不及面目,就拿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来讲,举出电影《五月碧云天》《远方》《三只猴子》加之这部《适合分手的季节》,再谈到欧洲电影奖、戛纳电影奖,伊斯坦布尔电影奖等等,还是没有介绍凯瑟琳.毕格罗时,引前夫卡梅隆、奥斯卡《拆弹部队》来得深刻,令人过目不忘。

   显然,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锡兰是戛纳的宝贝,不是好莱坞的宠儿。他致力于民族文化生命的雕塑,而非立足在影视商业帝国竞赛。作为个人对艺术存在方式的不同追求,商业与文艺宣传效果的差异,总之,能深刻记住锡兰部部精心的代表作,竟也会不在意幕后的他是谁,成为无奈的遗憾,始终在影迷心中存在模糊不清,找不到扶墙的眩晕感,这也是能够理解的自然现象,名利与贡献不是一个概念。

   所以在谈及他的作品时,每每乐此不疲,从头到尾再絮叨一遍,讲他的电影风格,与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并论,并不由自主地拿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等顶顶大名荣耀锡兰的门面。不管怎样,看起来,很多影迷愿意折服于他编、导、摄、演多栖才华,盛誉他特立独行的世界独立影人身份,哪怕他就如媒体所言是位大器晚成的电影界“孤狼”一样的大叔,对他的喜爱之情应该是发自真心的。

   选择看《适合分手的季节》,多半是好奇锡兰担当主角,镜头前的直观形象了。笑起来英俊腼腆,板起面孔冷漠刻板的锡兰,想不到是有做演员的天赋的。而演绎方面的才华,丝毫不影响他编剧导演的能力。99年的《五月碧云天》,锡兰回到故乡请来双亲隆重助阵这部真实人间醉人的“碧云天”,到06年自编自导自演的《适合分手的季节》,他迷恋长镜头的风格未变,却多了内敛的沉淀;画面灰色意境未变,却多了跳跃的春山黛点;谱写故事情调未变,依然倾向自传体视角,且多了成熟现实的气息,而时间过滤走的遗憾,显然,也并未摧毁锡兰的电影人未来。

   若比较“五月碧云天”与“适合分手的季节”,我的确更喜欢早年锡兰张扬释放华丽才情的做派,或许充满诗意的图画是最直接吸收灵魂的磁盘,在这一点上,锡兰具有高超的视觉鉴赏力,他的审美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适合分手的季节”因剧情需要,显得规矩、迷蒙、躁动、分裂了,围绕着爱情婚姻,问题源源不断。如此,图画便不重要,需要全神贯注可听可想的故事内容。为迎合主题,叙事角度、故事节奏、拍摄剪辑等的确集中成了一种矛盾复杂的融合体,尝试了新的影像语言,动静中流动着令人抓狂的心理变奏曲。若不细心体会,或厌倦了声东击西的“暗语”,此剧的美丽在时过境迁后体会到它的震撼感,我想可能性更大。总之,爱情不能望梅止渴,一生定要有份属于自己的爱,在心猿意马的人心中挑挑拣拣,也许就该存在相当复杂的因素。而这样思考所需的脑细胞自然要抱怨。

   剧中,锡兰游走在婚姻内外的躯壳与灵魂,随同沙滩烈阳及小镇冰雪,形成了全剧复杂善变的情感叙事线。对于夫妻最后陌路的成因,锡兰选择了倒叙的手法。电影结束时,就能完全理解最初镜头中,莫名啜泣的女子的脸,她的忧伤来自何处。而锡兰自身摇摆不定的心性,也有所推诿。似乎是夫妻生活中存在的通病,太过亲密,就会看到彼此的眼屎,太过疏离,就会彻底放开了彼此相牵的手。所以,最后为了自由,为了完全占有,男人说谎,女人逼供。男人偷腥,女人伤心。女人离去,男人悔悟。但结果是,再也回不到彼此只拥有对方的曾经。

   这当然是人间一大悲剧,永结同心的神话被笑话了。其实不讨论整部剧的主题思想,就说锡兰拍摄此剧所要历练自己的所在,完全能感受他对美的贪婪诉求,诗歌、散文、小说外加图画,他一直要求自己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完美地分割他们的比例,并永远同时存在着。而这一部,因为复杂的“情感”话题,使得他的意图未被唯美的诗境画面掩藏,所以有了均匀分布的平衡感,但也在视觉上少了异常突出耀眼的锋芒。




 3 ) 遥远的他

     从男主演的视角看这片正是简介所称的Man was made to be happy for simple reasons and unhappy for even simpler ones 。他会因为和同事聊天的一两句无聊事情笑得天真无暇不可开交,也会因为女人使的小性子而马上消沉到无一丝生命力。沉默的他看起来是那么寂寞,其实他只是一个简单得过了头的男人。

     更像部女性电影,真正的寂寞存在于女主角对爱情心中无尽的冬季,那些单调色彩和脸部特写刻画内心意识流所使用的长镜头尤为精彩:
    女人半梦半醒躺在沙滩上,阳光渗出她脸上眩晕的细汗,有些焦躁有些迷幻,镜头在女人脸后拍摄男人从海里游泳回来湿漉漉的走来脸上的棱角滴着水珠凝视自己,沉醉于他把自己埋在沙里的快乐,忽然一捧沙子将头一同掩埋,窒息让她惊醒;原来极度的幸福和伴随的极度恐慌都是一场梦,现实中的丈夫只是背坐在沙滩上陌生得和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海风不留痕迹拂过,只有无尽的沉寂和孤独个体的存在。她走开面向海浪边缘坐着,换了男人坐的位置长镜头拍这个背影,再次感受女人的孤独。他讷讷的开口排练分手台词,说着说着变作坚定而通顺的语气,等观众意识到这一变化时镜头从他侧面拉开,女人已经在他另一侧面出现倾听而崩溃的脸。原来这才是真相,她在男友分手的话之间虽是静坐倾听,但已经思绪从幸福到受伤到从无尽的寂寞中残存余念的醒来。这里精简的穿插了几个没有脱离场景的蒙太奇片段便将人物关系和内心刻画的入木三分。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近在咫尺,心中也有彼此,却无法永远在一起。

 4 ) 他是太阳,她是月亮

他是太阳,她是月亮。

月亮朝向太阳的一面很温暖,背着太阳的一面很冰凉。

视线里只有她的时候,日食发生了,永恒的石柱和白晃晃的沙子也透出荒凉与哀伤。

镜头里不见她的时候,月食出现了,夜色里唯一的亮光被吞噬,只剩下欲望和彷徨。

太阳可以有很多颗卫星,而从标准的轨道来讲,月亮甚至都算不上,因为她还要为来回晃荡着去拍地球各角落的外景这种无趣的工作,而跌跌撞撞。

他撒谎说他会改变,怎么可能,他永远是自私的恒星,闪耀他锋利霸道又冷漠的光芒。

她撅着嘴哭喊她要逃离,谁又能相信,柔弱的戴安娜会逃得出阿波罗强大的引力网?

深夜里她熬不过挣扎,重新沉沦。他拂晓时从容撤离,守时地从另一头升起,仿佛无声息地抽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于是,她只能无奈而又不舍地,看着他坐的飞机慢悠悠地侵略她那布景的天上。

于是映着漫天飞雪,一行眼泪溢出她的眼眶。

 5 ) 实然与应然

第一次上影节,真实,非常喜欢。 这片子没有多少情节,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刻画情人分手之后的心理状态,无比产生共鸣。

在海滩上两人因为没有情感连结没有激情分了手,平静而理性。 回去的路上芭哈捂住了开车的伊萨的眼睛,险些冲下悬崖。我觉得这是全篇最亮眼的一处设计, 完美的表现了那种分手后突然失落无数可怕的念头涌上心头的感觉。 伊萨在努力回归自己生活徒劳挣扎了几个月后还是踏上了寻回芭哈的旅程。 即使他可能早就明白,寻回并不能改变他们的不和谐他们的无激情,他挽留的这个行为可能只是从挽留的过程里获得解脱。 芭哈同样也在忍受煎熬,只当伊萨在车里急切诉说自己要做的改变,承诺未来的时候,又仿佛看穿了一切,回归了平静。 这种虚幻的怀念回归具体落到实处的时候便消失不见了。 很不凑巧又或者说幸好, 当芭哈深夜内心失落寻求挽回的时候,伊萨又回归了理性, 两个人的脆弱时刻正好相错,收缩在一个低落而理想的结局。

实然即是两人没有共同语言没有交集羁绊,这是给定的前提, 两人都理性地意识到需要分开, 而应然则是受情感状态制约的。 实然与应然从来都是难解的命题,我们在父辈身上看到了太多类似的例子,但即使能理解这一切,也难逃避。现实里大部分人在分手之后会间或交替的经历失落脆弱和理性回归,如彼此同时渴望挽回,很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循环。而本片幸得命运让两人脆弱与理性的节奏正好错开,让两人不受此煎熬,低落而理想。

视听方面,影片用镜精巧,海边的一个长镜,一下就拉开了他们的心理距离。埋沙的幻想,简练的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无法弥合并不是因为发生了什么 而是没有发生什么。 前后两段芭哈表情长镜特写呼应精巧。 音响方面,有两段导演把细微的声音突然放大,如伊萨与情人发生非自愿关系的时候,音平直接拉高超限,非常刺耳,是挺能让人感受到伊萨狂乱混沌的心理状态。 如伊萨抚摸芭哈头发的细微声响,侧面的反映出他们各怀心事无言相对的状态。 非剧情非类型片,没有顾及到的方面也无法苛求它,完成度相当不错。

 6 ) 我爱你,只在记忆的废墟里

(存档炒冷饭)

《适合分手的季节》是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的第四部电影长片。或许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本片排不进锡兰作品的第一梯队,但却是笔者极其喜爱、奉为上佳的一部。

有别于此前的“乡愁三部曲”,锡兰在本片中不再流连于故乡风土或展现城市化进程中人心的浮动与疏离,而是首次将影像焦点对准爱情,拍摄了一对知识分子老夫少妻的“婚姻故事”。

毫无疑问,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锡兰没有着意铺陈伴侣间细密的日常矛盾以进行偏重故事性的述说,也并未试图从理智与情感对立统一的层面作准形而上式的探讨,更无心以道德眼光打量俗世男女。锡兰的锐利与深沉正在于此——他目及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它基于人的方方面面的不足,映射着两性间最纯粹最终极的相互征服的欲求,它是稳定的、抽象的、悲观主义的,从起点就可以望见终点,意图填补却永远缺憾。

——自然,笔者在这里直以导演代称影片,是预设我们都知晓且承认这一事实,即锡兰是一个绝对的作者型导演,在作品中享有完全的表达主动与表达自由,正如他一以贯之的“编剧导演一担挑”所昭示的那样。

“难堪的相对”

爱情,或他者即地狱

影片以女主人公巴哈近乎面部特写的近景镜头开端。她倚着一根古代神殿遗迹的立柱,百无聊赖地望着在不远处专注于摄影的丈夫伊萨。她走向丈夫,面对他“是否无聊”的问题,给了否定的答复。她再度走开,在山坡上坐下,注视着更遥远的丈夫。她笑了,笑着笑着,突然表情转冷,最后落下泪来。

这样沉闷而语焉不详的开场无疑挑战着绝大多数观众的耐心。但倘能凝神进入情境,细加咀嚼,个中妙处实不难领悟——这不正是步入感情瓶颈期的寻常情侣所最普遍的样子么?彼此间已无多少话可讲,漫长枯索的相处中,以互相审视的目光代替了互相表达的语言,对方的在场实际上等同于不在场。而同样是置身于此等状态,男性往往是粗疏大意心不在焉的,女性则是多愁善感见微知著的。

可以说,锡兰用这个极简主义般的开场已为全片定下基调:这是关于一对男女的关系(感情)的故事。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寓言。

巴哈的悲喜无常和伊萨的疏离淡漠一早就提醒着观众,已有太多的情绪淤积在两人心中。这使得紧随其后的矛盾的逐步爆发——巴哈在酒店的沉默、在餐桌上的胡言乱语,两人在海滩上的摊牌,骑行时的“报复”——全都有迹可循顺理成章。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自我观照的自觉,便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存在于情侣间的熬煎的确如同《适》片所点出的那样,总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是一种泥足深陷无以言表的消磨,是一场相携相扶又相看两厌的迷宫游戏。双方都寻求挣脱,可一旦付诸行动,又总是那样盲目、无逻辑、反理性、不体面。

“隔阂后的观望”

想必我们都对海滩上巴哈的噩梦记忆犹新。笔者初看时,至觉震动。在这场明显带有精神分析元素和超现实主义的戏中,锡兰以奇异的摄影角度、夸张的景别、无台词表演、沉缓幽寂的调度揭示女主人公内心之压抑不安,不亚于惊悚片的氛围直指情爱中最深的恐惧——杀与被杀。也恰是受此“被迫害妄想”的驱使,我们看到此后巴哈在伊萨高速驾驶之时以手掩住其双眼,不惜“同归于尽”。

这些情节,事实上触及着伴侣关系里最黑暗的那一部分,即终极的制服与占有——毁灭。从这个意义上说,锡兰的电影并非缺乏戏剧性,更无谓沉闷,而是他所提供的戏剧性是我们所未暇反思、意欲逃避、不忍卒读的。

天气:内外混化的美感

何以用《适合分手的季节》作为中文名,笔者不曾考证。事实上,本片土耳其语原名Iklimler为“气候(天气)”之意,英法等诸语种译名亦遵原义。仅就影片本身,《适合分手的季节》不免有失偏颇,反而是《气候》更为贴切。

在影片相当明晰的三段式结构里,巴哈与伊萨的激烈冲突、不欢而散发生在炎炎夏日。炽烈的阳光、几乎无风的闷热窒息感、蚊蝇的嗡鸣无一不指向情绪的郁结汹涌,加剧着人心的紧张烦躁,随时可能超过崩溃的阈值。

两人分手后,进入伊萨为单一视角的独身阶段,时序到达秋季。我们开始看到伊斯坦布尔丰沛的雨水,风也多了起来。我们感受着这份凉爽的流动性,也似乎跟着伊萨一道畅快喘了口气:他在恋情泥淖中所需要所期冀的自由,此刻终于重获。他锄断羁绊,回归到一种貌似随心所欲的状态——不消说,其中也包括了性的放纵。

然而有趣之处在于,我们无法肯定地说,伊萨是快乐的——因为他自己也不能。我们深入了作为大学教授的伊萨的工作与日常生活,目睹他的恣肆的同时,也显然见证着他的寂寞和萧索。那些频繁入耳的远空中隐隐作响的惊雷,无疑也是他内心的空旷回音。他求仁得仁,却也从此缺失了点什么。这正是以爱情换取自由的亘古不变无可讨还的代价。

“隔阂后的观望”

这份憾恨让影片随伊萨追寻巴哈的脚步流淌至第三幕,自然天气(当然亦是情绪)再次变化,转入酷寒的严冬。大雪纷飞的土耳其东部小镇,旧日怨侣再度相逢。冬天是低谷,却也隐含着希望或曰另一个轮回……

数次观影,于笔者而言,其实也是渐渐跨过故事层面,对其中几乎无处不在的暗示季节物候流转的视听元素的“发现”的过程。而发现既愈多,感受亦愈细致,不能不赞叹锡兰艺术眼光与生活观察之敏锐精准,导演构思之独特脱俗。

笔者看来,勇于直面爱情之暗处、人性之畸态的批判性已殊为不易,而锡兰竟还能将内心与外在勾融为一体,使之相互隐喻烛照,创造出一种物我混化的美感,则真是非天才所不能为也。某种程度上,这也许亦是接近巴赞所谓“完整电影神话”的惊艳尝试。

似曾相识燕归来,但无可奈何花落去

让我们回到故事。

我们已经说过,《适》实质上是一个男女情爱的寓言:伊萨是一个纯粹的爱情中的男性,永远心猿意马,得陇望蜀,“爱好”自由,以“摆脱”为贯穿性动作,是“向前”、“向外”的;相应地,巴哈是一个纯粹的爱情中的女性,心思细腻,缺乏安全感,渴盼一种完美主义的关系,沉浸于黄金时代迷思式的追怀,是“向后”、“向内”的。毋庸讳言,每个观众都将在其中镜鉴到(至少是一部分的)充满“情感劣根性”的自己。

当伊萨在看似“幡然悔悟”之后,经历一番苦寻,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般羞赧地站在巴哈面前时,我们不难体会到那份失而复得的宛转,也愿意相信他是真挚恳切的。

正如她爱着他,他也是爱她的。诚然,在离别的日子里,伊萨的“不贞”无可辩驳。但我们都清楚,他对情人塞拉和对妻子巴哈是截然不同的。这种对比在前后两场情欲戏中更是强烈、分明。和塞拉的相处基本上全然是粗暴的压服与释放,镜头和调度的处理直白到除了激情还是激情,近乎丑陋。而结尾处与巴哈的旅店幽会,视听上却是那样曼妙舒缓、极尽风情而又宝相庄严,那是一种温柔的抚摩,怜惜的触碰,充满悔愧、怀念与歉疚。

尽管我们洞悉伊萨的自大、自私及虚伪,但无法否认这就是爱。如果这不算爱,那什么才算爱呢?

“重访,或再别”

然而,我们当然不应忘记,爱是爱的原因,却不总是爱的结果。那场不断被打扰的车内告白戏不仅预象征了复合之路的坎坷,更以思维和对话节奏的错位提示着两性间注定的“不可交流”。

“亲爱的,你为什么哭?”

“你为什么来这里?”

“亲爱的,我真的变了,不再是从前的那个人了……”

“告诉我,我们分开后,你还见过塞拉吗?”

“……没有。”

——他以为她需要的是自己的转变,不料她早已生出新的心结。她也许等待的是一个拥抱,而他却赠予她又一个谎言。又或者,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是这样堪称绝望的无解,迫使我们用悲凉的目光去打量后来那场柳暗花明的温存,并毫不意外地接受了伊萨再一次的冷淡。而那个晨光熹微的窗前,可怜的巴哈却误以为她的低徊——无论是策略,还是果然消弭了旧怨——足以让一切重来。

漫天风雪中,影片结束于巴哈的又一个近景-特写镜头。她腮颊的泪水,似乎是那么一直从盛夏流到了严冬。

原来,爱是有的,不过只合存在于记忆的废墟里。原来,每种《天气》,都是《适合分手的季节》。※

 短评

2007-5-6,淡风格……。

3分钟前
  • itrek
  • 还行

电影的最后是女主角发现丈夫根本没有改变后的心冷,这其实只是一个三星的结尾。如果是毛姆来写,我觉得女主应该是笑了,知道爱已死,不是一种解脱吗?对于感情,所谓的痛苦就是看不清,看清了,什么事都好解决。

6分钟前
  • 兜兜猪
  • 推荐

牵手靠运气,分手看心情。心情好不好,只有天知道。杀人都选月黑风高夜,分手多在下雨下雪天。

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6/10。运用有距离感的空间关系和虚实转换展现情感经历:大远景虚焦处理的丈夫游览遗迹拍照/特写的妻子暗自垂泪,妻子梦见丈夫用沙土掩埋她/窒息的婚姻生活,相对的机场观望妻子的身影也被大曝光模糊化;摩托车翻倒代表情感矛盾爆发,强迫旧情人吃豌豆粗暴做爱象征性征服,秋雨挑动情欲,冬雪送别爱情。

1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在現實裡,原來你對他而言仍一如以往地沉悶,只是他的回憶和渴望把你美化了。

18分钟前
  • 石小po
  • 推荐

摩托车蒙眼那段真是惊喜。掉在地上也很干净。抽屉当枕头。锡兰太擅长跟踪了,尤其是女人。对锡兰来说什么天气都适合分手。妻子的演技真不错。最后朦胧的雪景是因为湿润的眼眶

22分钟前
  • egwood
  • 推荐

妻子总是突然间就哭了;情人总是突然间就笑了...

27分钟前
  • 比多
  • 力荐

无聊

30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070619午后宁静。女子总是要想清楚的。男人为何不再多等下。说到底,还是爱的不够。接到复试通知。而想要的,还再等。

33分钟前
  • 林小童
  • 还行

風格練習片?三個片段很棒。第一,海灘邊女主角的惡夢、男主角提分手,及之後騎車女主角蒙住男主角眼睛,險釀意外;第二,男主角找舊情人動物般地做愛(先前拋零嘴的梗很挑逗);第三,最後那場做愛,與找舊情人洩慾的前場做愛戲,鏡頭語言完全不同,也帶出兩段性關係的差距。

34分钟前
  • HurryShit
  • 还行

适合分手的季节,名字我喜欢~~

36分钟前
  • Lavender
  • 还行

长镜头用得好

39分钟前
  • 哇哇哇哇哇
  • 推荐

真是吃锡兰这套啊,这么小格局的爱情文艺小品都看得让人津津有味,还最后悬着一颗心。从夏天的分手到冬天的求和,在两个季节里的两人总是在周旋游离,艳阳和白雪都成了见证和道具。有几幕的构图真是漂亮。锡兰可以靠颜值吃饭偏要靠才华也是另辟蹊径。

4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诗意的片名,但片子有点慢,有点闷!

46分钟前
  • 魔鬼1号
  • 还行

想不到土耳其导演也会把性爱戏拍得这么生猛…

5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cultural centre

51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3.5。大雪收尾,片场(戏中戏)的外延与现实重叠。适宜反复咀嚼的细节与肌理,气候与两性的内部关联,长镜头张力十足;锡兰仿佛用安东尼奥尼、老塔的方式拍了一部洪常秀式的旷男怨女。

52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如何用镜头语言表达疏离的夫妻关系101,案例丰富,效果显著,包教包会。锡兰的片子里总是有阳光有白雪,而且阳光就是灿烂千阳,白雪就是皑皑白雪,气候弥漫,人物的情绪和天空的情绪共同组成一种银幕生态系统,非常统一。还有锡兰的脸,越看越像土耳其张艺谋(x

54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爱之微妙与多变,自然是个永恒题材。季节变换是个亮点,但问题是如何将私人的体会讲成共性的寓言,和侯孝贤比比就很明了。

59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4分钟的MV就能说明白的情感故事,愣是拍了一个半小时。前半个小时,只知道女主要离开男主,后一个小时,我以为至少能让我了解女主为啥哭,为啥离开男主,或是这段感情曾经的些许过程,剧情片不就是让观者感同身受嘛!文艺片至少要主角文艺吧!但这部片子带给我只有两字——游离!

60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