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

HD

主演:严顺开,王苏娅,李纬,孙道临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普通话年份:198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Q正传 剧照 NO.1阿Q正传 剧照 NO.2阿Q正传 剧照 NO.3阿Q正传 剧照 NO.4阿Q正传 剧照 NO.5阿Q正传 剧照 NO.6阿Q正传 剧照 NO.13阿Q正传 剧照 NO.14阿Q正传 剧照 NO.15阿Q正传 剧照 NO.16阿Q正传 剧照 NO.17阿Q正传 剧照 NO.18阿Q正传 剧照 NO.19阿Q正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Q正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身形猥琐、其貌不扬的阿Q(严顺开 饰)是未庄一个靠打短工度日的小人物。他家徒四壁,穷得连姓都没有。虽然如此,阿Q却始终自我感觉良好,或瞧不起装模作样的假洋鬼子,或与地主赵太爷攀亲。当然换来的往往不是尊敬,而是鄙夷甚至一顿毒打。好在阿Q有着一套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所以肉体上吃亏的他最终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自从被赵太爷打和调戏吴妈受罚之后,阿Q的日子愈加难过。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进城谋求生路。阴差阳错的一些事,竟让阿Q在未庄人眼里成了手握重权的革命党,这个憋屈半辈子的小人物总算暂时抖了起来……  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并荣获瑞士第2届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让爱化作珍珠雨专业玩家深林抢案女人比男人更凶残想飞2014幽灵恋上我铁血警雄监视者2022新豪门恩怨第一季听风者之歌屌丝女士第四季天空之眼(国语版)翡翠王谈谈情跳跳舞余额不足最近的远方异象安然无恙芒果和红色轮椅飞天大盗第七季不安全地带美好的死亡玉昭令 第一季碧蓝之海海上情书妖夜传说之前的女孩信长协奏曲网络迷宫R.L.斯泰恩怪物镇:灵魂密室决战猩球2001英语吉娜龙兄鼠弟奇遇人生第二季五恶魔黑暗之夜1983天各一方摄影记者之死:阿根廷黑金政治红楼梦1962最后一次驱魔2

 长篇影评

 1 ) 漫谈阿Q

下午读完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又顺势看了电影,内心五味杂陈。想谈一下看了以后的一些收获。

首先,人们都在讨论的精神胜利法,有人说阿Q的方法是自我欺骗,我想说的是,自我欺骗是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了,阿Q找了很多办法,欺软怕硬,后来发现自己是最软的一档,无亲无故,无名无姓。不自我欺骗,在老百姓里也混不下去。。。我不赞成当代青年用这种 精神胜利法 去逃避责任,逃避现实,但阿Q这种境况,如果还不让自我欺骗,太残忍了吧。

第二点,让人又怜又恨的百姓的健忘,盲目与跟风简直可怕又真实,同一最低层次的人尤其喜欢互作。阿Q对吴妈只是说 我跟你睡觉 ,吴妈便哭着昭告天下,被整个村子骂为流氓,以至于后来,甚至50多岁的老妇看到他就跑。后来 发财 以后,女的又好像都忘了这码事。其实,他们根本对阿Q的所作所为不关心,自己在别人面前,表现的像个贞洁烈妇才是自己关心的。

第三点,有人说阿Q是个笑话,不对,很多人说中国乃至世界阿Q这类人很多很多,也不对,多的是平头百姓,多的是小D之流以及每天在酒馆里赊账八卦的人,多的是吴妈又或者见到阿Q就好像失了贞洁的50多岁的老妇,多的是平时在一起喝酒的人知道阿Q被杀后,只是增加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

最重要的一点感受——阶级不同,思维不同,差距太大,平头小百姓基本不可能翻身。首先是获取的资源差距巨大,阿Q字也不认识,连画押之类的都不懂,没钱也没谋略,却满脑子搞什么革命。阿Q的可悲就在于,他是一个稍微见过世面的咸鱼,根据自己做咸鱼的经验和理想,妄图翻身,最后只是被人翻过来撒了孜然。。。

这世界怎么了?

酒馆的平头百姓不知道,他们知道有酒就喝,有八卦就谈,别指望抱团取暖萌生出什么狗屁友情~

这个世界怎么了?

吴妈不知道,赵老爷有二妻合理,至于你,就算把 我想和你睡觉 换成 我喜欢你 也不是爱情~

这个世界怎么了?

阿Q不知道,这世界走了一遭,不知道来时的路,走时的路也没看清~

 2 ) 《阿Q正传》——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啊~~哎呦!

本片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拍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中篇小说,讲述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社会状况。形形色色的普通老百姓共唱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风雨欲来满城飘摇,这个看似闲逸的小村镇也深受波及。后路无法回头、前头一片迷雾,立足中间浑浑噩噩惶惶不可终日,阿Q的存在,烘托出了当时人们精神娱乐和寄托何其荒谬。

取材于小说而翻拍的电影最难得地方在于:人们因为对小说的熟悉不仅在情节上已了然于胸,而主角的形象也早刻画于心。而严顺开老师版本的阿Q令我感到惊喜,所谓“演活了”也就不过如此吧:阿Q耍牛逼时的人模狗样和瞬间认怂的窝囊状都十分形象,不论是远景的走路姿势还是特写表情,都像是阿Q真的从书里走到了现实中。

阿Q这个人,当真是可怜又可恨的最好例子。他自私,根本不知道革命是什么只想借势作威作福一番;他可怜,活到了30岁还是孤家寡人且债务累累;他可恨,看见比自己弱小的就要欺负一番才痛快;他也老实,做短工踏实卖力灯油少他就不休息的舂米。只可惜他始终都是烂泥扶不上墙,沉浸在自己的白日梦里,用精神安慰法慰藉白天受到的侮辱。骨子里还有恃强凌弱的奴性,加上天生家中一贫如洗,所以当穷人也当的四处被人瞧不起。

然而一个人被毁掉,不能说不是被社会泥潭淹死的。愿意跟阿Q喝酒哄闹的都是一群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只会怂恿阿Q做无良之事;有可能是本家的赵家,却嫌贫爱富欺软怕硬,从来也不想拉阿Q一把;尼姑庵里的尼姑看似一心向佛,放心不下的却是有着四百年历史的明朝香炉和灭亡了的清朝牌位,面对快要饿死的阿Q也是嫌弃至极乃至放狗来撵。唯一一个真心对善待阿Q的老人,虽然竭尽所能,但也力不从心。

阿Q未被善待过,他的内心还停留在见样学样的孩童年纪。他的所作所为正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丑恶和变形。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从未发生在他身上,而他耳濡目染的也尽是“金钱万能”这一简单粗暴的道理。酒帮助他麻醉白日的痛苦,精神胜利法弥补他软弱无能的天性,吹牛皮和说闲话何尝不是他驱赶孤独的手段。尽管这种交流方式令人不齿,甚至卑鄙可笑,却是他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

影片的服装很用心,角色经历变化前后都会用不同的服装表达处境。水镇上容人生活的空间变小,拥挤的同时也让冲突更为戏剧化。阿Q调戏吴妈的一场戏处理的很是细腻,然而阿Q这种直男癌深入骨髓的人获得同情已经是多福。做了一场春秋大梦却被狗吓得从床上跳起来,对于一个灵魂病入膏肓的人,如何能救得了呢。他可笑,更多的却是悲剧。

 3 ) 精神胜利法

如果你们认为鲁迅的《阿Q正传》只是为了喷击像阿Q那样的“精神胜利法”的人,我只能很遗憾的告诉你们,你们或许只看懂了最表面的第一层意思。

首先《阿Q正传》里先说明了一个很特殊的时代背景。第一个背景是乡下。表明了那是一个较为落后,信息也不甚发达的地方。然后故事里以阿Q的种种无知与自我满足来衬托出这样的一种落后。而那些每每看到阿Q出洋相后又嘲笑他的人实际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因此藉由阿Q从城里回来后所有人对其态度的转变来衬托出那些人的真实一面。是的嘲笑阿Q的人都是认为比阿Q要“高一等”的上层人,而在他们眼里的阿Q就是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下贱”的下等人。所以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去嘲笑他。而阿Q所创造出来的自我安慰“精神胜利法”又完完全全得突出了一个生存在社会底层的无奈困局。这种社会阶级的产生不仅源自于个人资产的多少,而更多的是源自于一种群体性效益。即当赵老爷说出那句“你也配姓赵”之后,就已经表现出了一个底层的人可能连姓氏都不配拥有。而那些嘲笑阿Q的人,也不过是赵老爷一样的帮凶罢了。那么请问到底在这样的世界里,是阿Q可悲还是那些人更为可悲呢?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表现在外部层面上的,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看得见。而那些嘲笑阿Q的人,他们的“精神胜利法”则是含蓄在内部层面的。他能通过嘲笑和羞辱阿Q这样比自己“低贱”的人来得到自己的快乐和满足,这些是否有读者能看清呢?

第二个背景是辛亥革命的革命党。身处在落后的地区永远无法正确理解革命的正真含义。因为他们始终是落后的,毫无意识的。他们不知道革命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因此有人认为革命会带来财富,比如赵老爷。有人认为是身份和权力,比如假洋鬼子。而财富和权力最终体现出的则是他们的贪婪与虚伪。更多的人则认为革命代表着流血,杀戮,残暴。因此更多的人是害怕,选择性避让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而最为讽刺的是这个事件里阿Q却成为革命牺牲的“勇者”。因为无知,他第一个冒出来充当“革命党人”,因为无知,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成为“革命”替死鬼。在他的心里,对于“革命”没有丝毫的概念,他不知道革命意味着什么。这也就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一直被别人蒙在鼓里。最后喊出的那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不过是依样画葫芦的一句毫无灵魂的空话。

 4 ) 纯粹的电影,展示纯粹的内核

我喜欢这部电影,不仅因为它的故事,它的深刻。也因为它的纯粹。没有多余的滤镜,没有特效,也没有镜头狂怼着一个人的脸上告诉你这就是主角。

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每件物品都有它的位置,故事随着桥洞下的水蔓延开,而我一眼望到江南水乡的岸边来来往往的人,听着片头唢呐吹奏的声音,就好像回到了40年前,回到了鲁迅的文章里,回到了那年去西塘岸边走着的日子。可以用一个词形容这种感觉:踏实。

开头是引人发笑的,觉得阿贵不过是个乐天派的无赖,用他特有的“精神胜利法”在社会的最底层自由自在地游走。然后是感到愤怒,当阿贵被别人欺负,转而又欺负更弱的尼姑的时候,我看到了不只是阿贵,还有那些旁观的人丑陋的嘴脸。这个画面放到现在也不过时,受害者和施暴者之间,也就隔着一个念头的转变。后来又是无奈和揪心,在底层的阿贵被视作蝼蚁,连府上的佣人都看不起,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自私和势利,然而每个人都不觉得羞愧。底层的阿贵,到死之前所有的东西都被抢光,但他却不知道自己要死了,他只是还在想着怎么把纸上的圆画的更好一点。最后的审判来临,也没有反抗,只是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再次安慰:大抵人可能是要有一死的。他没有想为什么自己就这么死了,只是说了一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阿贵死的不明不白,旁人却觉得明白,只是不太尽兴,因为和以前的方式不一样了。大家抽着烟喝着酒,没有一个人为阿贵惋惜。掌柜想着阿贵欠下的那几十文酒钱,其他人依旧感叹着死法扫兴。

桥下的水继续流着,世界上少一个阿贵,没有丝毫不同,没有人关心他姓什么。而阿贵的精神和后代,世代流传。是你,是我,是我们。

 5 ) 《阿Q正传》:直视你我心中的“辫子”

《阿Q正传》被公认为鲁迅最为重要和经典的小说作品之一,自1921年末创作问世之后,就再版不断,流传甚广。鲁迅在这部小说里描述的阿Q这一极具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包括他所擅长的精神胜利法,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和社会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各类人等所征引和借用。然而与小说文本本身的广为流传相比,根据《阿Q正传》改编的影视作品,却寥寥可数。仅就中国大陆而言,1982年问世的由岑范导演、陈白尘编剧、严顺开主演的电影《阿Q正传》,应该就是迄今为止,将《阿Q正传》的故事搬上大银幕的最成功的一部电影作品。时隔36年之后,再来重新欣赏这部电影,可玩味的东西,仍然良多。

电影《阿Q正传》的编创团队,在当时来说,是空前强大的。导演岑范是清末名臣岑春煊的侄孙,或许正是得益于自己出自名门的家庭背景,岑范导演对于历史题材的作品,有着强烈的偏好。除了作为其巅峰作品的《阿Q正传》之外,他还执导了包括《林则徐》《红楼梦》,以及同样改编自鲁迅小说作品的《祥林嫂》等电影。编剧陈白尘先生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是承继五四传统的一流剧作家,其代表作包括《升官图》《岁寒图》等,尤其擅长讽刺喜剧创作;改革开放之后,他又担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主持建立了戏剧影视研究所,是国内第一个戏剧学专业博士点的开创者。而主演严顺开则是国内当时一流的喜剧演员,凭借在电影《阿Q正传》里的演出,他荣获了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和第2届韦维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手杖奖。电影《阿Q正传》之所以能够成为根据《阿Q正传》改编的影视作品里一个空前绝后的版本,显然是跟如此强大的编创团队密不可分。

或许是出于对鲁迅先生的尊重,这部电影非常忠实于《阿Q正传》的小说原著,对小说里的剧情予以完整呈现,几乎没有任何改动。原著当中的冲突性和戏剧性情节,直接以人物表演的形式加以呈现;而原著中的介绍性、评论性,以及关于阿Q心理活动的诸多精彩文字,则是以画外音的形式,直接诵读原文。这样大量使用画外音的呈现方式,尽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观众对于影像画面的注意力,但却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的内容精髓。对于没有读过小说原著的观众来说,完全可以通过这部电影,领略原著里的主要意蕴。

电影的成功改编,还体现在对于鲁迅作品精神内核与主题意蕴的完整把握上。最为明显的例子,就在于编创团队为了更好地展现《阿Q正传》这一小说的主题,在电影当中,借用和融合了鲁迅的很多其他作品里的内容。比如阿Q和他的同伴经常聚会的场所,就被设定在咸亨酒店。等到片末阿Q被处死之后,酒店老板慨叹阿Q还欠着自己四十五文钱,无奈地将阿Q的名字从赊账单中划去。如此两个细节,都是出自小说《孔乙己》。通过这样的情节借用,来喻示阿Q对于众人来说的可有可无。影片中,阿Q被处死的场所,设定在古轩亭口。而在阿Q被处死之前,影片也清楚地交待:有一位革命党人(夏四奶奶家的儿子)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同样是在古轩亭口被处死。这样的情节,自然是对小说《药》的借用。无论是革命党人的死,还是阿Q的死,要么被充作众人无聊的谈资,要么甚至被拿来作为治病的人血馒头。鲁迅对于革命的失望与愤懑,通过编创团队如此的呈现,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不只如此,作为深谙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导演和编剧,岑范和陈白尘还在这部电影里,巧妙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里的很多元素。比如在描绘赵太爷家里婆媳关系矛盾的那一出戏,就明显受到《红楼梦》里展现大家庭之中众人勾心斗角的情节影响;而赵太爷托邹七嫂把阿Q请来,试图买点好东西,而最终无果之后,儿媳妇随即说了一句“白费了这么多灯油”,这不禁也会让人想起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里,严贡生因为燃着两颗灯芯的灯油,而始终不肯咽气的桥段。无论是鲁迅其他作品,还是中国的各类古典文学作品,编创团队对于它们的借用与融合,都是为了更好地呈现《阿Q正传》里反封建、反传统、反思国民性这一大的主题。应该来说,这样的呈现,是相当成功的。

严顺开先生对于阿Q这一主角的生动形象演绎,实在让人印象深刻,但鉴于之前很多影评,都已经对严先生的表演有过诸多详细分析,本文不妨多谈谈本片的其他一些亮点。在摄影方面,本片秉承着上世纪80年代很多大陆电影所共有的风格,以水墨画般的极简摄影风格,呈现清末民初时期绍兴水乡的真实景象。影片里的绍兴,一方面古朴、秀丽,另一方面破败、颓唐,如此丰富的呈现方式值得玩味。影片的编创团队自然认同需要对帝制传统和充满奴性与不争的国民性进行革新;然而与此同时,刚刚过去的“文革”对于文化传统的激烈破坏,又使得他们对于全盘否定传统的做法,重新予以反思。影片摄影当中美与旧的兼具,正是编创团队对于传统的复杂情绪的体现。

而在配乐方面,这样一种背反性,同样体现得非常明显。在阿Q被绑赴刑场的途中,革命进行曲般的西式音乐雄壮响起,而与这些音乐同时出现的,则是现场无聊看客们的亢奋、欢呼与激越。一方面是士绅阶层们已经革命了的“咸与维新”,另一方面则是底层民众的照旧沉沦、麻木与不觉醒,辛亥革命的失败与不彻底性,在音乐与影像画面之间的这种丰富张力之中,展现无余。

影片中最为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对阿Q关于革命的梦境的夸张呈现。尽管革命党人一再强调要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新式共和国,但在阿Q看来,革命党人的行径,仍然是类似于改朝换代的“反清复明”。他们所臆想出来的革命场景,就是身着为崇祯皇帝吊孝的白衣白甲举事,就是所谓“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就是让自己成为高高在上的士绅,而让那些作威作福的士绅,成为供他们奴役和驱使的“下等人”。在欢快热闹的传统戏曲音乐当中,阿Q们所梦想的革命,仍然无非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荒诞闹剧。影片的讽刺性和批判性,在这里到达了顶点。

当然,跟鲁迅的无情批判相比,编创团队在改编时,还是或多或少为这个故事,加入了一点人性的亮色。比如阿Q即便在革命成功的梦境之中,也不忍心将那些欺压和侮辱自己的士绅杀死,而是改为“痛打四十大板”。他的这种善良与隐忍,跟后来赵太爷为了自己的利益,将阿Q无辜害死顶罪的嘴脸,形成了鲜明对比。而相比于小说里的语焉不详,电影当中土谷祠里的老人,对阿Q百般容忍和照顾,甚至在阿Q被抓之时,也匆忙给他套上铺盖和行李,防止他忍冻挨饿。而入狱之后,尽管阿Q备受牢头和凶狠狱友的欺负,但同样也有善良的狱友与他同病相怜,相互照顾。上述这些改编,多少体现出编创团队对于劳动人民的朴素感情和对于人性的美好期盼。

当然,今天再来看这部电影,也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对于各个人物角色的展现,仍然受到政治先行的脸谱化风格影响;而在人物台词的改编上,由于过于忠实于原著,缺乏一些更具现实感和生活感的转化与改编,部分台词演绎时,会有舞台感过强、略显失真的感觉;而影片当中的画外音出现得过于频繁,也多少影响了影像叙事的流畅性。在五四运动和《阿Q正传》小说问世即将分别迎来一百周年之际,我们也有理由期待当今的艺术家们,能够重新推出一部电影版的《阿Q正传》,以弥补先人创作的不足与遗憾。

2018.6.17中午作于竹林斋

(本文配图来源于豆瓣网电影频道。)

(附)电影《阿Q正传》观影笔记:

第一次观影笔记:

从1921年冬切入,悠扬的配乐,鲁迅在家中写作,小说里原文的画外音,绍兴水乡景象,赵家少爷中了秀才,除了我们赵家,还有谁?比秀才长三辈,未庄,众人嘲笑,严顺开主演,阿桂,赵太爷打耳光,你也配姓赵?水墨画式的摄影,我们家先前比你阔多了,给儿子打了,陈白尘改编,民族乐与交响乐,大量小说里陈述文字的画外音,几乎是一个完人,被王胡打,弱势阶层的相斗,天下第一贱货,状元就是天下第一,精神胜利法,庙会上的戏曲演出,Q的辫子形象,弱肉强食的底层社会,癞子,戏曲收场,阿桂还是一无所有,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人,假洋鬼子,假辫子,留日学生对秀才的鄙视,被狠打,科举停考后的社会生态,调戏小尼姑,大为过瘾,权贵三妻四妾的同时,底层缺乏婚配对象,不让娶妾,赵太爷家的婆媳矛盾,吴妈:真是个贱骨头,干嘛这么卖力气?跪下求吴妈睡觉,该死的阿桂,吴妈的慌张演绎得非常到位,吴妈求死,受封建伦理制约,上梁不正下梁歪,衣服一直没有变化,地保来训话,严厉处罚,土地庙,一次冲动搞得倾家荡产,咸亨酒店,没人雇阿桂做短工了,没有了生计,出门求食,革命党造反,该杀,夏四奶奶的儿子,跟《药》联系起来,古轩亭口,杀头,士绅操控下的宗法社会,对权贵的崇拜,女人不再怕阿桂了,可能是偷来的,吝惜灯油,在洞口接,由阿桂自述偷盗经历,要孝敬钱,做了小偷的羞愧,革命党成不了事,革命党天兵天将的传说,我革命了,造反了,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手执钢鞭将你打,老桂,假洋鬼子(钱大少爷)抢先革命,烛光照入梦境,白衣白甲,我们是本家,女仆人一副媚态,假洋鬼子:我有罪,舍不得杀头,每人重打四十大板,本能的善良,自己做了绅士,穷人全成了乡绅,阿桂哥,小尼姑,小脚,一场梦,假洋鬼子:你敢反对革命?打碎了皇帝万岁的龙牌,抢了尼姑庵的宣德炉,去城里参加了自由党,假洋鬼子与赵家少爷咸与维新,不准革命,未庄样样照旧,笑话剪辫子的人(被洋学堂的学生剪了),县老爷还是县老爷,带兵的还是带兵的,自由党成了柿油党,白举人帮办民政,乡绅主导下的革命,统治阶层毫无变化,跟黎元洪攀关系,叫阿桂滚出去,不准革命,儿子才是革命党呢,赵家让人给抢了,要20吊钱的赏,栽赃给阿桂,谁爬进去,赏3吊钱,涨到5吊钱,乌合之众,被抓前,大叔给他行李,真正关心他的大叔,温暖的角色,监狱里的景象,孤家寡人,在监狱里被毒打,白举人追爷爷欠的租,比土谷祠好,有饭吃,先把阿桂定罪,到处抢劫,从犯成主犯,管理治安,站着说,不要跪,五色旗下的县太爷,还是要跪,奴隶性,不会拿笔,孙子才画得圆,白举人说:阿桂不是主犯,要追赃,把总要杀一儆百,拿了赵家20吊钱,白举人辞职民政帮办,到北京找袁世凯申诉,最后一点行李和装戴被抢走,革命进行曲,赵阿桂,看到吴妈,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一阵喝彩,古轩亭口,杀头改枪毙,万众欢呼,咸亨酒店,擦去阿桂的名字,还欠四十五文酒钱,到底一句戏文也没唱,不是断子绝孙,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第二次观影笔记:

考究的道具,准确的鲁迅形象,地保——赵太爷——白举人,我们赵家,底层相轻,士绅形象,两个耳光,你也配姓赵?赵姓——百家姓首姓,自己连姓都没有,儿子打老子,上海电影制片厂,明亮质朴的摄影,孙道临的鲁迅旁白,王胡的彪悍,精神胜利法,庙会观众的多样性,戏中戏,“手执钢鞭将你打”——绍兴乱弹《龙虎斗》,北宋年间呼家将的故事,土谷祠老人的宽厚和善,与吴妈的眉目传情,钱少爷——假洋鬼子,被假洋鬼子一番痛打,众帮闲的猥琐表情,断子绝孙的阿Q,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对吴妈形象的塑造,赵太爷找妾,赵太爷家紧张的婆媳关系,跟吴妈睡觉那段表情惟妙惟肖,王八蛋——官府和阔人专用,吴妈的形象回转,工钱全免,一次口头调戏的代价,吴妈是赵家的仆人——差序格局,被搞得倾家荡产,没有人雇短工了,看客帮闲的文化——《藤野先生》,“妈妈的,等着吧”,人不如狗,直接跳转到樱红柳绿,都请喝酒,造反就该杀,寡妇夏四奶奶的儿子,杀革命党好看,古轩亭口,白举人弄到25两还是50两赏银,在白举人家帮过忙,土谷祠老人——这会儿都不怕阿Q了,地位跟赵太爷差不多,绅与商,白费了这么多灯油——《儒林外史》严贡生,地保的疯狂食利,成了小偷了,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革命依靠流氓无产阶级,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老Q,革命党就是要造反,手执钢鞭将你打,白衣白甲的革命党,戏曲演出里的形象,革命就是颠倒阶层,就是报复,举人老爷自己打耳光,鼻烟壶用上,杀革命党的50两赏钱拿上,舍不得杀头,每人重打四十大板,搬到土谷祠去,不要老人帮忙,换上士绅装扮,吴妈脚太大了,小尼姑,从革命美梦中惊醒,辫子别筷子,咸与维新,静修庵,老子要革命,样样都照旧,辫子改了,知县把总照旧,白举人投革命党了,柿油党——银桃子,白举人帮办民政,黎元洪都督,滚出去,永丰桥,不准造反——就不做革命党了,咸亨酒店的遗风招牌,赵家遭抢了,搬了那么多东西——没我的份儿,把总弟兄们要20吊钱的赏,栽赃阿Q,为钱打仗,卑微的样子,看客的生动描绘,至死不明白杀头原因,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永思堂书坊,众人一阵欢呼,抹去阿Q名字,欠四十五文钱——《孔乙己》,纠结于没唱戏文。

 6 ) 重新思考阿Q

最初看这部电影时,对闫老师的表演并不满意。在我的印象中,阿Q会更地痞无赖一些,脏一些。总觉得闫老师的阿Q正派了一些。

可是如今重新再看这部电影,才敬佩闫老师的表演真是经典。

阿Q这个角色不好处理,他是个小人物,没有家没有土地靠打短工为生。说话腔调油滑,和尚摸的我摸不得,是阿Q的经典台词。如果单纯从小人物的表象去处理,阿Q说话低俗又低三下四,这样一个形象极易让人讨厌。

但阿Q的价值不在于他的无聊,他的价值在于写出了人性的悲哀,精神胜利法。

所以闫老师的阿Q绝不是表面的痞,他有让人同情的地方。

在鲁老爷干活时,阿Q脱了外衣,手脚利索。这样的阿Q与无数那个时候的农民一样,只是低头干活,只是一个干活吃饭的人。佩服闫老师的表演,他不仅抓住了肢体语言的表现,连表情也抓住了,憨憨的又带一点讨好的意思。这样的阿Q是不会让人厌恶的。

在谈话中阿Q忽然意识到无后的大事,与女佣说了要睡觉的话。阿Q的举动是人之本能但他的行为确实不恰当。但还未及厌恶阿Q,就看到了他的可怜。先是吴妈的大哭大闹,阿Q一脸的茫然。接着鲁家对阿Q的追打,闫老师的处理得当,他躲闪害怕,身材的对比显示了阿Q的可怜。最终衣服被扣压工钱不给,阿Q缩头缩脑的被撵了出来。

这一段闫老师的面目表情精彩,演出了一个小人物的可怜。

重读经典,才发现演员的魅力。

 短评

作为一个生活的弱者 阿Q无力抗拒黑暗和恶势力的迫害 丧失了普通人的思维规律 近乎精神失常 赵家遭抢 被人陷害 一步步走向刑场 他丝毫没有意识反抗 为自己辩白 最后要画押了 阿Q还担心自己画不圆 被人笑话而烦恼 这是多么的愚昧和悲哀 阿Q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深痛感受的结晶 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理

5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影片出品的1981年正是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编导本着“宁可拙笨不使滑稽”的严肃的创作思想,避免把阿Q塑造成一个仅供人一笑的滑稽形象,对于原着中的那些”滑稽和笑料”既不照搬无误,更不任意夸大,也不从生理上和外形上丑化阿Q,而是抓住阿Q国民劣根性的实质——精神胜利法,从阿Q的思想上和行动上表现他的可笑而又可悲、可气而又可怜的精神特质,更多地赋予这一人物以同情,主要笔力放在“哀其不幸”这一点,以“怒其不争”为辅,以求最大化地保持住原著的基调。影片在改编上另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十分巧妙地用鲁迅的画外音贯穿全片,既是写人状物的点睛之笔,又把原著中蕴涵的深邃思想表达了出来。——《中国电影史纲》

11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默哀。伟大的演员在作品中永垂不朽。

13分钟前
  • Vulpecula.h
  • 推荐

不看不知道啊,文革结束后就5-6年时间,多年压抑的创作才华就这样的迸发出来。看过一些中国电影百强片单,这些名著改编作品罕被提及。偶然间在哔哩哔哩上发现了这些宝贝。水准真高,色彩,空间、建筑,我们的美学实在比日本要丰富、大气、随意很多。这样的作品才能让人有民族自信啊!打算一点点看。

15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小说是真好 电影是真囧 完全是一群基本功扎实的演员支撑的。ps:结尾 据史学家考证,阿桂(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19分钟前
  • 纪月航
  • 还行

阿Q从书里活过来了,变成了阿贵,没书里那么令人厌恶,还带着点亲切感,不像是隔了一百年的人物。至于连阿Q都觉得自己是赵家人,可以理解为什么世上那么多精神“赵家人”。

21分钟前
  • Sputnik
  • 力荐

据史学家考证,阿桂(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电影还是由鲁迅的作品和演员表演撑起来的,其他都挺逊色的...

25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唯一获得国际喜剧类奖项“金拐杖奖”的演员,严顺开

27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阿桂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28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选修课看的高清版 很清楚 看电影特有的质感 有种特别的亲切感 至于它所表达的 课本上应该都学了吧 喜欢电影中和阿Q在一起的那个老头 淳朴老实

33分钟前
  • 🇦🇷🇦🇷
  • 力荐

内容形式和表演风格太话剧,台词感觉很鲁迅文学。如果说吴妈因为阿桂一句“我想跟你睡觉”就弄出这样的风雨,放在当时的背景还算可以理解;那阿桂做贼偷东西的事情可以在似醉又清醒的状态下跟地保“实话实说”而一分钟后便后悔不已,这样不合理的情节设计于我就说不过去了。阿桂-阿Q;妈妈的,王八蛋。

3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人活着总是有太多不顺的事,特别是那个人吃人的社会,精神胜利法必不可少。阿Q的梦中翻身做主人就是变成剥削阶级。最后他死了,虽没有女人却有后代,子孙繁多至今不绝。鲁迅对阿Q是讽刺更是同情,是从阿Q的遭遇控诉剥削的社会。

38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改变了吗?没有

41分钟前
  • 汉堡
  • 力荐

高中语文课

45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阿Q正传可供深层阐释的东西太多了,国民性不过是中学语文教学层次的理解。这版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片末那句旁白,故作深沉之状,自以为清醒,实则画蛇添足,把鲁迅的层次瞬间拉低到了胡适的段位。

46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看此片仿佛见芸芸众生近在眼前,鲁迅笔下的国人至今遍地,从不过时。大师啊大师,这样的人性洞察真是深刻!文本改编很贴合原著,个人感觉略显得浅白的地方在于,表述为镜头语言的旁白消解了原著文字的讽刺意味,而且颇以评价的口气。原著的“我”贵乎以一个局外人的口吻阐述。各个演员的演技非常传神和到位,尤其是严顺开老先生,这演技也入教科书了,真是牛X。8.4

49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原作带来的优秀基因,即便影像化改造,依旧让人拍案叫绝

54分钟前
  • 尘飞扬
  • 力荐

严顺开真是为阿Q而生的,他完全让这个符号化的人物鲜活了起来……

56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几十个机位,小小的制作成本,全靠编剧和导演,还有主演们揣摩人物的深度!佳作!

60分钟前
  • 老羊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