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巾蒙面盗

正片

主演:伯特·兰卡斯特,艾娃·加德纳,艾德蒙·奥布莱恩,阿尔伯特·德科,山姆莱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46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绣巾蒙面盗 剧照 NO.1绣巾蒙面盗 剧照 NO.2绣巾蒙面盗 剧照 NO.3绣巾蒙面盗 剧照 NO.4绣巾蒙面盗 剧照 NO.5绣巾蒙面盗 剧照 NO.6绣巾蒙面盗 剧照 NO.13绣巾蒙面盗 剧照 NO.14绣巾蒙面盗 剧照 NO.15绣巾蒙面盗 剧照 NO.16绣巾蒙面盗 剧照 NO.17绣巾蒙面盗 剧照 NO.18绣巾蒙面盗 剧照 NO.19绣巾蒙面盗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绣巾蒙面盗》随便说点

本片使保险公司调查员充当侦探之职的角色设计方式与《双重赔偿》异曲同工,而经由多方口述构成的复合视点叙事则未免使人想起《公民凯恩》。

本片使我观察到,黑色电影对于特定道具的使用与偏爱,许多影片将道具设定为制造悬念的关键、贯穿影片的线索,譬如《公民凯恩》中的“玫瑰花蕾”(或说雪景八音盒/雪橇,三者具有共同指涉性)、《马耳他之鹰》里的黄金雕塑、《爱人谋杀》中的翡翠石头、《双重赔偿》中的脚链以及本片中的绿色绣巾,这些道具或表意着遗失的纯真美好、或酿生着都市个体的欲望与罪恶、或成为男性情感投射中女性身体的象征,具有不同的意义内涵。这使我不由思考黑色电影如此偏重道具的原因,除侦探片需要固定的类型元素这一阐释外,也许具有现代主义气质、书写城市罪恶与异化个体的黑色电影本身也必然呼唤、要求、凸显对于现代都市最重要产物“商品”的表现——或曰,商品是黑色电影的黑暗之源。

此外,本片我很喜欢的一个表达是,导演在真相终于明了后,让那个满嘴谎言的蛇蝎女人凯蒂对着死去的情人一遍遍地念着“Katy is innocent ”,其时,凯蒂的形象顿时变得生动、丰满起来。

 2 ) 比“她来了”更销魂的是“她走了”

很喜欢这个海报,伯特·莱卡斯特Burt Lancaster醉倒在埃娃·嘉德纳Ava Gardner的朱唇之下。一般而言,女人是需要形容词的:妩媚,性感,窈窕……但是埃娃·嘉德纳不需要。

哦,是埃娃·嘉德纳啊。这就足够了。我记得我上次看铁皮屋顶的猫里觉得伊丽莎白泰勒脱丝袜非常性感,那埃娃·嘉德纳的丝袜就是非常非常性感。

她会哭也会笑,更会又像哭又像笑,然后我们的拳击手boy一会替她坐牢,一会替她出头,一会终于因为拥抱她而昏头转向,一会又在她携款而逃的时候乱摔家具甚至想把自己都丢出窗外。打劫的时候,还要包着有着她气味儿的手帕,这基本是恋母,当一个男人渴望把自己都托付给一个女人的时候,他把自己都变成了竖琴,渴望对方来拨弄,但对方呢,忘了。

这个电影的结构我觉得很完整,相对于一部枪战片?犯罪片?动作片?太完整了,我好像看到一个爱尔兰鞋匠在摆弄一双旧皮鞋:先生,请付十八美分,我保证你在一年之内不用再修理了。

那个喜欢在监狱里观看星象的老头很有意思:这件事太大了,一定做不了。要多少失败和挫折才能让这个貌似凶恶的老头变成绵羊啊。

本片最令人心碎的台词是那个黑人厨师:警官,如果没有事情我必须去上班了。

最后再提一下艾娃,是啊,为这样的女人毁了一辈子值得么?哪怕就那么想想,都很销魂了。

 3 ) 案中案,骗中骗

黑色电影的典范,视觉上黑与白的高强度反差,人物上雄性痴迷与雌性狠毒的对立难调,伴随剥洋葱般的情节,一层层地揭示和推进,观赏性与趣味性都不缺。

最让人惊喜的是故事的多次转折令人意外,大呼过瘾。

 4 ) 死很可怕,更可怕的是生不如死

1927年海明威出版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收录了他最有名的短篇《白象似的群山》和《杀人者》: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初版

曾经非常喜欢海明威简练、克制的文风,越嚼越有味道。给时尚杂志写爱情小说,会不自觉地加以模仿,觉得这样写人物才酷。

后来品读鲁迅(《孔乙己》)、加缪、奈保尔……发现海明威、卡佛的简约很不自然,这种简约在一些局部相当出彩,属于非常重要的写作技术,但一篇小说如果都是这种容易憋出内伤的节制,会显得矫揉造作,感觉十分别扭。

真正的铁血男儿,不是浮于表面的内敛、寡言,而是“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的悲壮、决绝,如果生命是一场悲剧,让下一个伤口在前方等我……

1964年纳博科夫嘲笑海明威的智力和情感都很幼稚,唯独赞扬《杀人者》“令人愉快,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前拳击手奥利得知有人要来杀他,仍然无动于衷地躺在床上,着实耐人寻味:浑身长满绝望的羽毛,拒绝反抗、逃跑,是因为严重抑郁,还是心如死灰,往事不堪回首……

悬念丛生,配得上纳博科夫的赞美,但海明威在小说结尾又犯了老毛病:

他这样等在屋子里,同时知道自己眼看就要碰上什么事情,我可真不忍心想象这事。这太他妈的可怕了。

尼克决定离开这座充满绝望和死亡气息的城市,原因已经交待得一清二楚,又何必画蛇添足向知道内情的乔治解释?太直白,太蔑视读者的智力了。

尽管存在这样的瑕疵和遗憾,《杀人者》依旧扣人心弦,对杀手的塑造不落窠臼,看似与杀戮无关的“废话”,极大地影响了载入影史的《低俗小说》(1994):

《低俗小说》:黑白双煞一路上谈论荷兰、大麻、汉堡、足部按摩

根据《杀人者》改编的两部电影亦可圈可点:

《绣巾蒙面盗 》(1946)

海报

海明威亲自参与编剧,影片前11分钟与原著几乎完全一致,接下来由气质冷艳、神秘的艾娃·加德纳演绎蛇蝎美人,男主被迷得神魂颠倒:

美丽的陷阱

根据海明威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很多,最出色的就是《绣巾蒙面盗》,艾娃·加德纳自此红透好莱坞,被称为地表最美丽的脊椎动物,男主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的设定极具说服力:

焚身以火

《杀手》(1956)

塔可夫斯基与电影学院的两个同学联合导演的短片处女作,杀手和导演一样略显青涩:

杀手

塔圣对原著的理解非常准确,人物的绝望无边无际:

死很可怕,更可怕的是生不如死,完全丧失求生意志……

他究竟遭遇了什么?

从悬崖坠落的人,绝大部分是自己爬上去的——

《绣巾蒙面盗》的演绎非常精彩,你没有落入陷阱,也许是因为从未有人让你无法自拔:

 5 ) 雷锋式的保险调查员

《绣巾蒙面盗》(The Killers)的开头改编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手》。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大概总不会让人太满意,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导演只是读者之一,不可能照顾到每个人的感觉和想象。电影的开头就让我觉得,两个凶手够凶,但是好像不够痞气,小说里那两个杀手更阴阳怪气一些。或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海明威的小说只是短短的一篇,电影的开头两三场戏就把它拍完了。而整个电影却长达两个小时。要从那么短的小说发展出这么丰富的剧情,需要做很多工作。但也可能刚好相反,他们或许先写出一个丰富的剧本,然后觉得海明威的小说跟这个电影很契合,于是把它用了进来。

电影很精彩,比如男主角“瑞典人”和女主角凯蒂的爱情纠葛的戏份。他们在策划抢劫的那天晚上,凯蒂坐在床上,她并不爱他,她当时是抢劫策划人的女人。深爱她的悲情男人“瑞典人”为她坐过牢,他坐牢之后,她连一封信都没写给他。他坐在她的旁边,并不看她,他只是拿出她送给他的绣巾。他们沉默着,其他的人在讨论抢劫的事,摄影机对着他们,那画面在他们的沉默中,仿佛道尽了不可言说的东西。

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是“瑞典人”打拳击那场戏。“瑞典人”被打倒之后,又站了起来。这时我们以为他要反败为胜了,因为所有的电影都是这样,会有一个反转。但结果我们只看到他被打得更惨,输得更惨——也因为我们对他有所期待,所以会觉得他输得更惨。

保险公司调查员的角色不太成立。他只是一个保险公司调查员,他没有必要费时费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调查一桩连他老板都以解雇来威胁他放弃的案子。他做这种跟他利益完全背离的调查,使他看起来像个雷锋。他那严肃认真的态度,看起来更像一个忧郁的侦探,或者一个记者。如果他是一个侦探或者记者,那就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他靠这个吃饭。

他这种走访各方人物,调查死去的人的身世,让真相一点点水落石出,颇有一种《公民凯恩》的感觉。或许它正是借用了《公民凯恩》的讲故事的方式。

电影的戏剧性大于真实性。比如,调查到一定程度时,保险调查员得到了足够多的信息,他认为下一步应该去旅馆找劫匪了。结果他去了旅馆,劫匪果然就出现了。这仿佛上帝在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不真实。为什么那些劫匪不会在你调查没到位的时候,就已经去过旅馆了呢?

女主角很漂亮。如图:

 6 ) 这种老电影的艺术魅力是跨越时代的

这种老电影的艺术魅力是跨越时代的,《绣巾蒙面盗》显得俗气,这样的翻译不知从何而来,《杀人者》更好,电影讲的是一个壮汉如何被一个蛇蝎女人摆布,最终送命的故事。爱娃加德纳扮演这个女人,她是好莱坞第一代性感女神,梦露是她的接班人,虽然是黑白电影,但依稀能感觉到她在电影里那诱人的红唇,让男主角为她送命也显得理由十足。电影里的两个杀手出场两次,开始部分塑造的真是寒气逼人,最后被解决的也过于轻松了。

 短评

类似《公民凯恩》的叙事结构,放到犯罪破案片题材里极为合适,通过不同阶段的目击者回忆拼凑出死者的完整故事,丝丝入扣层层递进。艾娃·加德纳扮演的蛇蝎美人是足以令男人魂牵梦绕甚至为之甘愿赴死的,太迷人了。摄影调度同样值得一看,许多跨场景的长镜头虽然时间不长,但设计很考究,交代空间位置同时维持和现实时间相同的节奏,增强紧张感。

4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力荐

8.5/10

8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力荐

这只尤物真是无情无义

12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没心没肺至此,真是一点儿也不意外呢。

17分钟前
  • 听风
  • 还行

没少抄奥神的《公民凯恩》:剧本结构(多次闪回) 深焦 打光……

20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力荐

叙事模式如《公民凯恩》一样展开,走访式的通过一个个人物的闪回展开整个事件,悬念引导故事走向。硬汉侦探+失意男人+蛇蝎美人,三人行,必有黑色袭来。

24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抢劫那场戏的调度有奥森威尔斯的风范

28分钟前
  • 惧色
  • 推荐

非常好看!叙事结构太妙了

31分钟前
  • 一棵芹菜
  • 力荐

黑色电影标配,和64年版本相比除了大框架一致基本是两个故事。保险理赔员追溯凶案且不断场景还原的剧情里,悬念的剥开与艾娃·加德纳的颜调配的很好,黑色电影最大意义就是提醒男观众小心女人吧,可遇上加德纳这样的还是无解。她在劫工资团伙里扮演了一个双重间谍的角色。临死前不停往事重放的那段笑死

3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这封面太忽悠了!酱油的痴情种遇到酱油的蛇蝎女成就了保险男,结果封面就只有两瓶酱油!

40分钟前
  • Hom
  • 推荐

终于一睹Ava Gardner年轻时的芳容,有些时候像费雯丽,真不应该再看黑色电影了,如果真要说有哪一类电影我不喜欢看,那就是黑色电影吧

44分钟前
  • 玫瑰水母
  • 较差

邪恶而性感的女性 拳击手 保险经纪 回溯 黑吃黑 40分钟花絮未看 The.Killers.1946.BD.MiniSD-TLF

47分钟前
  • 南团
  • 推荐

影片不断用一个个关键人物讲述来抽丝剥茧还原一个犯罪真相,倒叙插叙运用其中,几场重要戏镜头都调度的很完美。AvaGardner 真是个尤物啊~

49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a fine noir. 镜法上多用双人镜,少正反打。

50分钟前
  • paracelsus
  • 推荐

艾娃加德纳真是尤物名不虚传呀,她含着眼泪说,我对以前的事特别后悔,我现在有了家庭,已经不骗人了,请你放过我,什么什么的,谁特么的不会被骗啊😂。这个电影其实兰卡斯特和加德纳戏份都较少,最多的其实是警探和神似鲍嘉的保险公司调查员(简直就一私家侦探…),也不知道电影的主演安排是靠什么决定的,毕竟当时兰卡斯特还是新人🤔。由不同的犯罪团伙成员一步步回忆接近真相的叙事方式很有趣 #修复版

5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8/10。这个从不畏惧说谎的蛇蝎女非常光彩照人,她告诉侦探自己现在回归传统的家庭婚姻以搏求同情,很快露出转嫁凶手的狐狸尾巴,一直到最后居然还不忘叫临死的丈夫证明自己清白,而替瑞典人报仇的朋友娶了平静保守的主妇获得幸福,显示出二战后美国黑色电影总把敢跟男性同等地位的独立女性塑造为蛇蝎。

58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黑色电影 就整体而言,剧情都太过乏味无聊了。这是最后一部黑色电影了

1小时前
  • 江寒园
  • 较差

绣巾蒙面盗 The Killers (1946http://www.imdb.com/title/tt0038669

1小时前
  • H·今天·你·H·了沒?
  • 力荐

经典黑色电影的故事架构,跟新版相比算是各有千秋,平庸之中透着一些成熟老练,仅此而已。

1小时前
  • Nakadai
  • 较差

宁信世有鬼,不信女人嘴。女人靠得住,打劫能致富

1小时前
  • 丁一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