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变形记

第9集

主演:内详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1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1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2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3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4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5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6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13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14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15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16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17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18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19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太可爱了,可是青春期和父母有那么可爱嘛?

不知道是不是包宝宝的时候被骂小眼睛骂怕了,这次塑造了一个如此可爱富有活力足够传统又兼具反叛精神的理想亚裔形象,宗祠的打造也无可挑剔,粤语都足够原汁原味,堪称迪士尼中国战略中唯一一个毫无污点的作品。

其实是一半勇敢传说一半头脑特工队,以变身为契机修复母女关系,内核则是解决情绪问题。甚至变身越多越难变回普通人的设定也和勇敢传说如出一辙。可是头脑特工队其实没有借助隐喻和幻想的力量,而只是具象化了情绪,所以它得出的启示也更加可信。 自卑敏感,羞于见人,暴躁而极具破坏力,性意识觉醒,其实变身就是一个青春期隐喻,而英文名turning red中的red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既是愤怒,也是月经。渡过青春期的秘诀的重要两点则是,朋友,和接受自己。靠朋友维持情绪正常,也只有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与人交往的方式,才能获得更多朋友。 时代背景做得非常好。电子宠物实在是难以抗拒的童年回忆。性压抑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里非常合理。 掌控欲和窥探狂,对你的朋友评头论足细细打分,再加上一些自以为是的爱和一往无前的执着,是啊,中式家长就是如此humiliating. 她指责美美的朋友利用她挣钱时,屏幕前的朋友们,拳头有硬吗?

你看,数到这里,似乎都是优点。它把一个青春期隐喻都打造得如此可爱,也把中国式家长捕捉得如此准确。 可问题就是,太可爱了,太准确了,两者矛盾到我无法容忍又一个如此严峻地折磨着无数人的群体性问题被如此轻描淡写地带过,再一次地遮蔽在“爱”这个字眼之下。

和解的关键是妈妈的晕倒,是家人的痛苦唤醒了血缘里的本能。可是,爱和痛苦从来都不矛盾啊。 其实我对包宝宝的意见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是那么好说服那么好改变那么好醒悟的,哪会有一开始的那么多痛苦呢?最后它们告诉我们的其实是,只有其中一方的晕倒,或者干脆是整只吃下这样的残忍时刻才能唤醒爱达成和解。因为此时最优先的矛盾被替换了,从亲子矛盾变成了拯救家人,和解从未真正达成过。而现实中,晕倒之后真的就未必能能起来了。

有一些女性主义表达,可是太浅层也不完整,让位于更主要的家庭关系和青春期成长议题。例如这股力量的起源是男性的缺位,女性必须释放内心的野兽来保护家人,但实际上把女性的自我压抑起来,让母亲们有着过度的保护欲和掌控欲的,正是父权社会的规训,是男性的在场。而片中固然有女性的互助,但如上所言,它更多来自于“只有女孩会继承变身力量”的背景设定,表达的也更多是友情和亲情,而非girls help girls。

其实直到最终的和解之前我都挺喜欢的。本片得出了多好的结论啊。 留下你的缺陷,留下你的情绪,留下你的愤怒,留下你的力量,然后跑去看妈妈禁止的音乐会吧。 做野兽也比做妈妈的孩子好哦。 越是在幻想题材里讨论家庭关系,越是揭示出这一问题的绝望和可悲。李焕英,抱紧我,小妈妈,智能大反攻,青春变形记……实在是数不完了。 发现了吗?家庭关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定要靠穿越,靠有人去世,靠魔法,靠世界末日,靠变身,要靠做梦,才会解决。

 2 ) 超级变变变《青春变形记》让你又哭又笑|回到2002|《包宝宝》导演新作品

(本文章已在 B站 和 Youtube 「小玄儿的深夜聊碟」频道发布视频版,欢迎点击观看)

刚刚在多伦多看完了《青春变形记 Turning Red》的加拿大特别首映。

导演和家人们悉数到场,真的是梦想成真的梦幻时刻。

一开始我还担心故事设定有点像《乱马1/2》

结果竟然是致敬《美少女战士》非常热血!

以下我会分四个部分来分享影片的观后感

同时帮大家梳理下幕后团队和导演的创作灵感。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建议看完影片再来看解析。

Part 1 导演 Domee Shi

一晃四年过去了,距离加拿大华裔女导演石之予 Domee Shi 凭借《包宝宝》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已经过去四年了!在成为首位皮克斯的动画短片女导演后,Domee Shi 又成为了第一个在皮克斯指导长片动画的女导演。

如果一定要提她的家庭背景的话,母亲是多伦多大学的博士后,在校工作多年。父亲是一位画家,在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就留校任教,在滑铁卢大学深造后,也曾在加拿大多个大学执教,现在是川美的外聘教师。

Domee Shi 1989年出生在重庆,两岁就随父母移民到加拿大。你可以说艺术世家的出身,让她天然对美术就产生了兴趣,但是一步步成为皮克斯的动画师和动画导演,绝对不仅仅画画好就可以的。

父亲石砳曾在采访中说,Domee 从小喜欢画画,但是家里人并没有期待她进入艺术行业。从初中开始 Domee 对美术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报考了多伦多的 Sheridon College 动画专业,之后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迪士尼·皮克斯电影公司,在内部的短片故事比稿中,凭借《包宝宝》胜出,为自己赢得了机会和现在的地位。

画画好的动画师很多,但是 Domee 厉害的是她有想法和创意。她可以把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心态,具像为一个空巢母亲包包子的想法。再通过动画的夸张和超现实手法,去呈现一种把孩子吃掉,放回肚子里的激烈情绪。这种话题的尺度和深度都是皮克斯动画里前所未有的,所以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胜出,并赢得团队的信任。

这次的《青春变形记》一样是来自 Domee 的原创想法。

她延续了《包宝宝》的亲子关系探讨,同时加入了青春期少女的成长烦恼,把情绪的失控转化为一个具像化的红色小熊猫。变身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神话故事,巧妙的结合东方文化,但是内里讲述了一个加拿大华裔二代移民成长的故事。

导演说自己从小是看日本动漫和美国动画片长大的,东西方不同风格的作品都影响了自己。这也是为什么《青春变形记》既有着日漫的快感,又符合好莱坞的叙事逻辑。导演在映后提到,对这部动画片影响最多的是宫崎骏的《千与千寻》《魔女宅急便》等等、当然还有《美少女战士 Sailor Moon》和电影《伯德小姐 Lady Bird》。

Part 2 学霸也追星

影片的故事围绕着13岁的初中生美美。

她是典型的亚裔学霸,在学校有着自己的姐妹淘。

故事的第一层是关于孩子如何与父母建立信任关系。

当孩子在上学之前,一切的情感回馈都来自于家人的认可,父母的表扬。

当孩子步入校园后,就截然不同了,朋友的信任不是靠着成绩好和听话得来的。

这也是导致现实中,一些亚裔孩子在学校没有朋友,总感觉自己被歧视的原因。当了太久的乖孩子,反而失去了本真的个性。影片中的美美并没有因为是亚裔而被歧视,在加拿大念书班上基本全是有色裔的孩子,反而白人的孩子是少数。孩子们交朋友的方式也很简单,你可能很酷,哪方面很强,或者单纯喜欢同一个偶像就可以。

让美美感到焦虑的是母亲的跟踪,直接介入她和朋友的关系和聚会,才让班上的男生嘲笑她是个妈宝。13岁的美美其实早就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了,而父母总是难以接受孩子的早熟。

美美就正好站在分裂的边缘,她在家扮演一个乖孩子,在学校里是鬼点子最多的那个,

美美显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这点是非常真实且有趣的。

其实美美的科科满分和艺术特长,与她同时喜欢偶像男团,对男生开始萌生天然的性幻想是完全不冲突的,这些都是人的真实感受。但是父母的高压,导致她一度拒绝接受这样的自己。

影片里美美有句台词,我觉得写的特别好,绝对是孩子的心声。

她说自己样样照着母亲说的做,所有成绩都拿满分,但是依然得到不母亲的信任。

那么她之前对父母言听计从的意义何在?

影片故事的主线,围绕美美想去听偶像男团的演唱会,但是母亲就是不同意而展开的。

这么小的一个冲突,导演 Domee 和 另一位女性编剧 Julia ,在其中添加了多层次的叙事,让故事一步步走向高潮。

Part 3 多层叙事

如何讲好一个华裔二代移民的故事,让东西方观众、青少年和父母都能拿到情感连接?当皮克斯的制片人 Linsey 决定与 Domee 合作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她找来 Julia 一起联合编剧,这三位女性组成了这部影片成功的基石。

故事的前半部分,我们会聚焦美美的故事。但是到了中后段,美美的母亲 Ming 才是陷入危机的那个,反而需要女儿的拯救。影片不仅仅是聚焦美美和母亲的关系,同时也延伸到母亲和外婆之间的关系,纵观了几代人的母女矛盾。

母亲对外婆的恐惧,让母亲成为了另一个版本的美美。她也曾不断满足母亲的要求,但是却总是得不到母亲的认可。并且母亲面对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学习成绩,而是转变到择偶观层面了。

当父亲和美美提起这段往事时,你会感受到,其实美美的母亲 Ming 也是一个情感非常强烈的人,只是现在都放在了对美美的过度保护上,之前母亲与姥姥的对抗肯定也是非常激烈的。

另一层潜在的故事表达,我觉得是多元文化的问题。

影片没有去刻画亚裔如何被人歧视,而是选择了让这个世界自然地接受美美的变身。

美美变身后,首先是她的姐妹淘,疯狂地爱上了红色小熊猫。

之后是在学校的手间里,当其他同学看到美美会变身,也是一下子就爱上了,还付费合影。

讨厌的男同学,也为了受欢迎而邀请美美来家里做客。

唯一让大家害怕和拒绝她的,是情绪失控后的暴力。

在影片的最后,也非常大胆的给了美美一个不同于上一代人的选择。

那就是和小熊猫共存,而不是封印它。

这里我觉得可以阐述的意向就太多了,如今世界已经不同了。

无论是你是有色裔、还是LGBTQ群体,都可以选择公布出来,而不是隐藏自己。

这一点在上一代人的心里很难做到的,也是不敢相信的。

但是现代社会确实给了少数族裔更好的生存空间,这也是很多人用生命和伤痛换来的。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公开自己的与众不同,既是面对真实的自己,也是鼓励更多的人可以勇敢做自己。

美美最后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随意变身,不会上新闻和报纸,反而是得到大家的喜爱。

更多人来拜访她家的寺庙,祈求祝福。简直是一种现代社会的乌托邦图景。

影片里没有强调人们过激的反应,而是表现人们自然地接受了美美,

更高级的表达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当下,这甚至已经不是一个需要再被讨论的议题。

影片里还有一个特别现实的元素,那就是青春期少女追星的梗。

追星这个事情现在已经不分年龄了,家长们也都以更开放的态度来面对孩子的追星。

《青春变形记》设定在 89 年生人的 Domee 正好13岁的时候,也就是2002年。那会特别火的男团组合有后街男孩儿和西城男孩儿。影片一开始我没有具体带入 4 Town 这个虚构的男团到底是映射现实中怎样的男团组合,不过想想身边女生去看五月天演唱时,泪目刷屏的朋友圈。我觉得超级理解美美想尽办法赚钱和闺蜜们去演唱会的心情,以及在演唱会里疯狂飙泪的举动,绝对是追星女孩儿秒懂的心理。

Part 4 皮克斯的N个第一次 & 好莱坞华裔女性三杰

从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开始到2021年,皮克斯一共出品了24部动画长片。有大家熟悉的《料理鼠王》《怪物电力公司》《WALL-E》,近些年的《INSIDE OUT》和《SOUL》等等。

《青春变形记》是皮克斯第一次把故事设定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动画片里终于不再只是美国。从 2017年的《COCO》起,皮克斯开始创作不同文化背景的动画片。例如:2021年的《夏日有晴天 LUCA》是发生在意大利小渔村的故事。

《青春变形记》也是皮克斯动画里第一次出现关于现实中小女孩儿来月经、幻想和男生亲亲的桥段。之前的故事都是超级童真的魔法和纯洁的友谊。这次影片中的好几场戏,据说都挑战了皮克斯的历史和底线。

制片人 Linsey 说在决定与 Domee 合作的时候,大家就知道《包宝宝》的创作者必定会突破以往的边界,这也是所有人的期待。

影片的视觉特效总监(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Danielle Feinberg )Danielle 也是一位女性,她带领的团队力求在诸多细节中创造与以往不同的效果。

故事里四个姐妹淘性格迥异,没有把亚裔角色做相貌上的区分,而是把重在放在青春期的情绪管理上。甚至我觉得10岁以下的小朋友,可能都不太能看懂这部分内容,只能是在变身的地方看个热闹。影片的故事除了面向十几岁的孩子,更是面向孩子们的父母,还有那些曾经背井离乡求学和在外工作的成年人,看了会又哭又笑。

那种遇到了麻烦,特别想跑回家藏起来,妈妈在后面笨拙的追逐和询问,戳中了我的泪点。

更不用说影片请来 Billie Eilish 为动画片作曲《Nobody Like U》《1 True Love》《U Know What's Up》三首原创歌曲都非常好听。同时,好莱坞的亚裔之光 Sandra Oh 为美美的母亲 Ming 配音,也是让这位虎妈活灵活现。

最后,来说说如今好莱坞的华裔三杰,碰巧都是80后女性。

82年的赵婷 Chloé Zhao 是在海外留学,

83年的王子逸 Lulu Wang 6岁移民美国,

89年的石之予 Domee Shi 2岁移民加拿大。

赵婷承袭泰伦斯·马力克 Terrence Malick 的影像风格,善于发掘现代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命体验。

王子逸的《别告诉她》探讨二代移民成年后与一代移民之间的观念冲突问题。

Domee 的《青春变形记》讲述的是在加拿大书读的童年回忆。

其实她们三个人也代表着三类不同的海外二代移民,她们的创作围绕着东方文化的传统理念与西方独立自由思想的冲突,是独属于移民的生存困境和内心矛盾。

这与什么辱华啊,利用传统文化讨好外国人啊,都什么关系。《青春变形记》里多伦多中国城的寺庙是虚构的,古代红色熊猫的故事也是杜撰的,为的是传达女性对家人的保护和爱的力量。

移民的困境总是有着某种相似性,2017年入围奥斯卡的《大病》讲述巴基斯坦家庭的男孩不得不应付来自父母的相亲;还有众多印度家庭的故事,也都是围绕父母逼着孩子当医生、当律师。

当这些题材都被导演们讲过之后,其实我更期待三位女导演未来的发展,能否带来更加个性化、风格化的作品。

作为《美少女战士》的死忠粉,这部《青春变形记》看得我还是高潮迭起的,结尾有个致敬桥段我觉得整个电影院都要沸腾了。不得不佩服 Domee 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四年磨一剑,真的不容易。

3月11日起《青春变形记》将在 Disney+ 上线。

期待大家看后一起讨论!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我是小玄儿,欢迎关注我的B站频道,观看视频版影评,我们下期再见。

2022年3月6日小玄儿记

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每周分享新片测评与CC电影蓝光套装

严肃影评《新蝙蝠侠》流浪的复仇者|四大背景解析

电影细读|PTA《甘草披萨》创作灵感+8部前作回顾

电影细读|A24-R级小众佳片《红色火箭》破碎生活下的白日梦

严肃影评|《驾驶我的车》看过这部电影后,你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视听的愉悦与观看的自由

你的关注和评论,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3 ) 关于“刻板印象”与“文化渗透”

《青春变形记》本身是一部老生常谈的以青春成长与代际关系为主题的影片,迪士尼与皮克斯至少在《勇敢传说》就开始涉及这个话题了,而且同样将“变形”作为一种矛盾的具象化。《青春变形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将场景放在了一个北美华裔移民家庭,导演石之予也是曾经创作过类似题材短片《包宝宝》的华裔,使得这部电影在中国观众群体中引起格外多的关注以及争议。目前我看到的对于《青春变形记》的批判与争议大体集中在两个方向,其一是认为电影充斥着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包括女主的长相、家庭关系以及片中的中国元素;其二则是认为电影意涵是否定中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宣扬个人自由等所谓“西方价值观”,本质上是来自西方的“文化渗透”乃至于“糖衣炮弹”云云。本篇影评是我个人对于这两种观点的分析与批驳,不过从写作的出发点上与其说是想为《青春变形记》辩护,不如说是影片在传播上的这些“副产品”比其本身涉及到了更多值得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刻板印象”?

在当代的身份政治议题中,无论是性别、性取向还是种族、民族、地域等等都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刻板印象的问题。从定义上来说,刻板印象是指对特定群体的概括性和简单化的认识,这其实是人类认识复杂事物常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因为刻板印象可能对特定群体的成员带来困扰乃至构成冒犯,并且可能暗含了社会群体间结构性的不公,因而成为了一个较为负面的概念。

近几年国人最为敏感的可能就是外貌上的刻板印象,那么《青春变形记》是否涉及到这个问题呢?我想看了这部电影就都不难得出,这部电影只是在展现一个普通女孩的形象,电影里的所有角色都是较为贴近真实社会的,没有刻意的丑化、美化与夸张。这与迪士尼自身对“公主”系列的反思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如果以特定标准突出女性的外貌“美”,本身就是性别不平等的表现。值得一提的是《青春变形记》和《魔法满屋》的女主角都是戴眼镜的,而《魔法满屋》的导演谈到2019年迪士尼收到了一名英国12岁女生的来信,希望迪士尼创作出戴眼镜的女性角色。虽然不能说两者直接相关,但其背后的意涵很明确,那就是戴眼镜的人群本身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完全值得在银幕上有更多的呈现。说句题外话,按照现在中国年轻人视力下降的速度,再过若干年银幕上出现戴眼镜的华人形象时恐怕都不用考虑是不是刻板印象了。

《青春变形记》的主线是主人公小美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母亲对她在学校的表现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有很强的保护欲以及行为上的规范,而小熊猫就是小美青春期产生的自我意识的具象化。且不论作为影片必然要有矛盾与戏剧冲突,这是否构成对华人教育方式与家庭关系的刻板印象呢?持这种观点的人能提出的证据恐怕也就是“我家不是这样的”,但从豆瓣上的反响其实都不难看出,影片中的情况在中国家庭中不在少数。特别是小美来自加拿大的华人移民家庭,母亲希望让身为少数族裔的女儿在社会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同时她在例如两性等问题上相对传统保守的观念与北美青少年普遍较为开放的态度形成了张力,这都会使得矛盾被进一步放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描写华人家庭母女关系的《喜福会》等作品就成为了畅销作,虽然她也同样因“延续刻板印象”而饱受非议,但不可否认这种家庭关系是特定文化背景下存在现实依托的现象。

最后关于所谓的“中国元素”,我觉得首先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影片的背景设置在北美的华人移民家庭,导演恐怕也没打算“代表中国形象”。以挂满红灯笼的多伦多唐人街为例,看起来固然是离中国城市的街道相差甚远,但只要去实地走访一下海外的Chinatown就会发现影片所做的不过是在写实而已,至于Chinatown为什么要搞成这种装潢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北美地区的华人移民早期大多来自于闽粤地区,于是我们看到小美的家庭有自己的宗祠,有祭祖的习俗,小美还会和妈妈一起看翡翠台的电视剧。在这一点上,甚至可以说《青春变形记》很好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如果有人认为这是所谓的刻板印象或者不具有“代表性”,或许自己应该反思一下是否有什么元素能真正地“代表”如此复杂多元的中华文化。需要补充的是通过一些耳熟能详的元素来代表一个地区或者一种文化是影视作品中极为普遍的“偷懒”方式,就连美国人自己都不能幸免。市面上的美国影视作品大多都以加州和纽约为场景,根本无法代表广大美国人的真实生活。英国人就更惨了,有一个梗叫“英国等于伦敦”,大众眼里的“英伦元素”其实就是伦敦地标再加上喝茶、风衣和绅士风度,如此看来大概不能说单单中国人被好莱坞针对了。

“文化渗透”?

关于所谓的“文化渗透”我从高中政治课就有听到了,而在今天这个所有问题都要上升到宏观民族叙事和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舆论环境中,很多话就更不敢过多展开了,说实话真正接纳这一套观点的人恐怕也不会轻易被说服。这里首先先回归电影本身,《青春变形记》是否存在所谓对家庭价值和中华文化的否定?我认为只要看到电影结尾就不言而喻了,小美利用自己的能力继续积极地和家人一起运营家族宗祠,寻求个体自由和家庭责任的并存,和母亲和解之后家庭关系实际上也更加和睦融洽了。既然如此,如果还觉得这部电影有什么值得“警惕”之处就需要举出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撑才行,不然恐怕得考虑一下是否有被迫害妄想症了。

我想很多关于所谓西方文化威胁和渗透的论证本质上都存在稻草人谬误,首先自己把“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价值曲解为自私自利、不负责任云云,然后再将“中华文化”描述为无私奉献、家庭关怀等等,人为建立起一种简单粗暴的对立关系,然后再让“中华文化”成为在道德上优势、舆论上弱势的一方。这样的观点看上去好像自圆其说,其实中间省略和模糊了无数论证步骤。以下的讨论只是针对这种观点,并不代表这部电影真的就涉及到了这些问题。如果讨论一下家庭代际矛盾就是“文化渗透”,那很多家庭情景剧都“早该管管了”,比如《家有儿女》我看就非常值得警惕,别忘了夏东海可是从美国回来的哦。

像“自由”“权利”等很多哲学概念确实是源自西方文明的舶来品,但一个思想体系源自西方不代表它就属于西方,不代表它就要和西餐一样打上“西方”的烙印,更不代表它就没有一些能够为全人类所认同的价值。现代科学的体系同样很大程度上源自西方,甚至反思西方霸权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潮都有相当一部分是舶来品,要把这么多东西都全盘否定显然是荒谬的。至于“自由”本身是一个意涵非常丰富的哲学概念,不同的思想流派有不同的解读,例如可以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等等,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如果简单理解为“为所欲为自私自利”只能说是一种见解,无论是《青春变形记》里谈到的自由还是西方国家写入宪法的“自由”,恐怕指的都不是这个意涵。

反过来,儒家文化的家庭价值观是否就是温情脉脉的彼此奉献,恐怕也是值得商榷的。我这里试引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的观点:“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著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家族利益难免会牺牲和违背个体的意愿,其正当性也不一定总是经得起推敲。在很多家庭悲剧中,那些冠冕堂皇的“为了你好”和“为了这个家”,不仅作为家庭组成的个体受到了损失(常常是晚辈或者女性),目的也不见得就是为了家庭的整体利益,而可能是为了提出要求的一方。这里不是说“亲情”与“家庭利益”本身是一种束缚,而是由于处在一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中,所以常常会沦为规训乃至剥削的手段。

一边是承认个体自身的利益诉求和行为能力,一边认为个体应该无条件地遵循某种先验的秩序(先不论这种秩序本身是否正当),这两种价值体系无论对错,哪个更可能存在“灌输”“渗透”和“洗脑”呢?其实自己将一套单一的价值观视作理所应当,用以评判和要求他人,如果有不同的想法就是受到了他人蛊惑,这正好就是《青春变形记》中所反思的家长作风或曰父权制的特点,也难怪会将这种反思视作洪水猛兽了。

 4 ) 呜呜 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和自己好好相处的力量

这部电影表达比较明确的主旨是,经历成长的烦恼,和家人朋友们和解,接纳自己的缺陷和负面情绪,keep real,但后来我才意识到也许它还有另一个主题,讲述女性的初潮,以及伴随着初潮到来的,少女成长中不可或缺会遇到的一些经历和身心上的变化。 主人公美美在一开头就展露出了她的优秀,她不断在告诉自己,她是一个冷静、稳重的大人(即使她其实只有13岁),她可以处理所有事情。在学习上能够拿到很好的分数,在家里也能好好协助妈妈管理祠堂。不过她也像普通的13岁女孩一样,有喜欢的乐队,还有不小心见过一眼就爱慕上的便利店男生。在某一个雨夜,她突然梦见很多红色的能量喷薄而出,还有一些奇怪的幻象,早晨起来,她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红熊猫。 她崩溃了。她不敢见人,不敢和父母说发生在她身上的巨大变化,她的尖叫让妈妈觉得她初潮了。后来妈妈发现她会变成红熊猫以后,和她讲家族的历史,说女孩儿们青春期的时候就会继承这个天赋,释放出体内的红熊猫,只有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才会变回人形。 它的原名Turning Red的red,既可指美美愤怒激动时会变成的红熊猫,也可以指代月经。把月经隐喻成红熊猫,还挺有意思的。(而且美美这只红熊猫真的太可爱了...) 妈妈和她说要尽量少释放出自己的红熊猫,不然会很难封印住它。但是美美为了凑演唱会门票,一直变成红熊猫和同学玩,不小心差点伤害一个同学的时候,被妈妈发现了,美美也开始觉得自己糟糕透了。 当美美说“我是个怪物”的时候,爸爸回答说:“每个人都有很多面,有些是乱七八糟的,重点不在于推开不好的东西,而是给它腾出空间,和它共存。” 在所有女性亲戚都过来帮助美美做封印红熊猫的仪式的时候出现了大混乱。美美在仪式中回忆了自己拥有红熊猫后的种种经历,在和红熊猫的相处中,和它产生了感情,她学会了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随意控制红熊猫的出现和消失,所以她决定留下自己的红熊猫,而大家都很惊讶地认为这是不应该的事,但美美直接打断仪式去听喜欢的乐队的演唱会了。 妈妈非常失望和生气,由于封印红熊猫的项链碎了,她的红熊猫也跑出来了,是一只非常巨大的红熊猫,它跑来演唱会找美美,把演唱会现场破坏了。 由于妈妈的红熊猫实在是过于庞大,仪式很难进行,所以所有的亲戚都变回了红熊猫去帮助妈妈完成仪式。在仪式的幻境中,一个亲戚说所以美美要留下她的熊猫?另一个亲戚说:那是她的生活,走吧。 在这里看到,美美好像是除了为了保护家族的新怡祖先之外,第一个选择留下红熊猫的女性,在我看来就象征着女性意识在不断地觉醒。女性可以拥有自己的力量,不必要迎合世俗眼光,规训自己成为一个“完美女性”。美美在变成红熊猫的这段时间里,她也开始更表现出她在叛逆情绪,不再规训自己成为妈妈眼中那个只会学习,一板一眼的小女生。 在影片最后,美美也成功地留住了她的红熊猫,并且和它相处得很好,她不再像故事刚开始那样追求完美,做个只会听妈妈话的乖小孩。与此同时,她的妈妈也变了,不再像过去那样把那些要求都加在美美的身上。

美美说“有时候会怀念过去,但没有什么是一直不变的。我们都有潜在的野兽,我们都隐藏着一个邋遢、吵闹、怪异的自己,只是很多人从没让它暴露过,但我做到了。” 我正好是在生理期第一天看到这部电影,生理期与我而言除了意味着我拥有了生育能力,还有非常难以预料变幻莫测的激素变化,会让我上一秒非常开心,下一秒难过到没有理由地哭泣,然后就是好像拥有了吸血鬼的一些特质,嗅觉会变得稍微灵敏些,讨厌阳光,怕冷,区别是我不是靠吸血维生,而是在淌血中勉强保持活力罢了。 我时常会厌恶生理期给我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影响,但我也会庆幸于自己是一位女性,拥有更多女性的特质。所以在这个时候看到这部电影,会让我觉得心里有被温暖到。每一个女性都是有力量的。

我很喜欢这部动画,因为她用了一个挺荒诞但也挺具有象征意义的故事,告诉女孩们,可以选择隐藏和压抑自己的一些女性特质,但也可以选择接受并拥抱自己体内的“红熊猫”。

 5 ) 我爱我的母亲和我受不了她不冲突。

看得我泪流满面,Mei就是我,我就是她。

我们在一个女性众多的家族里,女人占有大部分权威,好比一个母系氏族。

这没什么不好的,可能比很多人好太多了,没有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会少去很多麻烦。

但是在这样一个权威母亲,绵羊父亲,以及权威外婆的生活里,的确也有很多压抑。

她们虽然是女性,但是也变成了中国传统父系孝道里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她们把自己的部分精神系统变成了男人。

在家里她们是权威,她们有绝对的话语权。她们不允许忤逆,不允许后代脱离她们的掌控,更不允许别人纠正她们的错误,因为她们会认为自己没有犯错。这样的环境让人很想逃离。

但是她们同时又有体贴的一面,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百分之百的关心。我们都知道她们是好意,但是有时候这样的好意让人难以接受,甚至觉得是束缚。

Mei是幸运的,通过红熊猫让母亲看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并且使全家接受了。但是现实中大部分的我们,当我们在展示真正的自己时,换来的更多的是疏离。

我们的母亲没办法像Ming那样感同身受,她们所接受的教育和传统已经将她们的思维固定住了,再加上几十年来在家里的权威地位,已经让她们无法改变了。

展示自我的女儿和在中国传统孝道中的母亲,一旦矛盾激化,那么换来的要么是女儿的妥协,要么就是母女关系的疏远。如果女儿妥协,那么势必会使下一代,下下一代都活在这样的阴影中,女儿将自己变成了母亲。

母亲永远也无法女儿,甚是会发问:“为什么你变成了现在这样”或者说:“我是一点儿也不喜欢现在的你,发自内心的不喜欢。”母亲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话对孩来说,会造成多么大的伤害。并且在这样的关系里,只有母亲能说这样的话,如果女儿说出这样的话,母亲势必会闹得天翻地覆。

女儿在家里得不到理解尊重,就只有离开,在朋友和其他地方寻求自己需要的感情。

作为女儿,我说不出母亲所说的那些话。我爱我的母亲,但是她不理解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一句赞同或者安慰。

更多时候我们得到的只是嘲讽、不理解和呵斥。

所以很多女儿才会说:我爱她和我受不了她不冲突。

 6 ) Getting older

短评写不下 一些牢骚而已

喜欢电影前十分钟,美0大妈边彰显个性边认清责任在街头奔跑时,我在想谁不喜欢这个女孩,谁不想成为这个女孩。But渐渐随着矛盾的展开,本姐与这个故事自然渐渐分道扬镳了。 故事大概就是美0痛恨自己的家族传承下来的特殊技能,也就是会因为情绪的波动变成大红熊猫,但是随着几天的适应相处,她觉得这已经是她的一部分了,毅然决然的放弃了一个能封印大红熊猫的仪式,美美的利用这一个技能开始赚钱(不是)。当然这背后解读的空间很大了,片尾说什么大红熊猫是懒惰的自己,有人说是少男少女的青春期,也有人说这代表着对传统家庭关系的反抗等等。 终于看完或者说是在看电影的途中,我第一次可以认真的说对于皮克斯的鸡汤我好像已经老了。不是在装逼,装高贵诶,这就是非常真实的感受。我自然知道动画片一定程度上是乌托邦,他们当中对世界的构架是理想的,又因为它是动画所以也是合理的,甚至疯狂动物城的英文名就叫Zootopia。这是这类电影的魅力所在,所以也许在设定上吹毛求疵都是耍流氓。但是对于这个作品,我总是在想这个世界观中大家对大红熊猫这个有象征意义的指代品(可能象征青春 个性 反抗 黑暗面等等)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态度?我们会发现其实除了中国式父母的担忧,无一例外都是积极的。闺蜜觉得它可爱, 同学为它倾倒,随时随地的变身短暂的引起扰乱没有任何后续之后却引起了更狂热的追捧,俨然是一个熊猫侠架势。大家不惧怕或者是无条件支持人到红色动物的转变在这个新世界里面是合理的,雄师少年还不学习用舞狮报答父母呢。但是问题是到最后冲突的高潮,她的痛苦她的犹豫,她想到变身种种的蒙太奇,她在空中满足的飞翔,我实在是一点感受都没有。没有经过因为"特异功能"带来痛楚的美0和强行与自己和解后的美0就像是导线和烟花,最后终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自说自话。而点燃它让整个过程看起来震撼人心的那团火是在乌托邦世界中收去棱角的现实生活。但这也许往往是一个动画要规避的。而刚才在回到宿舍的路上,随机到remember me,我却又想到了coco,里面的爸爸在歌声中消失,想到"死亡不是结束,被所有人遗忘才是。"才意识到我可能喜欢的只是几个动画作品的内核, 其实我渐渐失去了和这种题材的联结,实在是变得古板无趣。但这也只是此刻的感想,who knows以后会怎么百变。 还有就是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可以说是好看好听好玩,我百分之百赞同他是真实而非刻板印象但是在这里生活20年的我觉得实在生硬的咽不下去。我绝对有充足的理由怀疑,这位华裔导演没在中国生活过几年,这点和我看别告诉她的观感很像。但是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这是一个发生在多伦多的故事,细节做的很棒,心意到了就好。

分割线 最后是一个脑洞,我是同性电影脑残粉。所以根据这个联想到了一个故事。

Bruce是一个家庭传统体制内txl。有一个男朋友关系也没多好,面对着各种压力仍然在用力的享受生活。然而在某个时间他崩溃了,这时又遇到神秘事件可以选择变成直男的契机,但会失去所有txl的记忆,这只有三天的选择时间。

 短评

居然精准捕捉到了东亚母女之间又有毒又有爱的羁绊。可惜真实生活中撕下乖女儿面具的一刻一般都发生在女儿30岁以后而不是13岁时

9分钟前
  • 黄色动力伞
  • 力荐

生硬直白的不像pixar,转折来的尴尬且突如其来,所有的角色都是围绕主角成长的工具人,把《包宝宝》的故事无意义延长,就挺没劲的

11分钟前
  • 是王帅傅
  • 还行

万万没想的,最后最贴近华裔、亚裔的片子不是花木兰,也不是尚气,而是这部由皮克斯出品的《青春变形记》。

13分钟前
  • 我是尾号2473
  • 力荐

作为一部迪士尼挺不错了,作为皮克斯还差一点

16分钟前
  • Shah ོ
  • 还行

除了furry red panda这个亮点 剩下就是很老套的青春成长片 看完能感觉为什么迪士尼决定把这部上流媒体了。

18分钟前
  • 今 敏
  • 还行

93/100。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了两种主体矛盾:一是女主人公自身青春期的叛逆与从小到大被灌输着的那种追求完美主义的思想,每一次的变形都像是一次对于初心的狠狠撕裂,可却又不能彻底将之抛之不顾;另一是东方文化中的一切安好与西方文化中该闯就闯的碰撞,从母亲为了自己的爱情背弃外祖母再到女儿为了自己小小的追星梦给母亲撒下一个个不在预设范围内的谎,一代代传下的冲突却更多的是不同思想面对面后的必然结果。而最后电影也很成功地将矛盾在女主人公身上抚平:她既选择做那个家中可以到处宣扬的乖乖女,也要偶尔为了自己疯狂一把,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但你看不到的却是,这看似简单的选择却是所有像母亲这样女性经历了无数次挣扎后才能得到的稳衡,把所有的掌声献给为了平衡这一切而默默付出的女人们,在她们的肩头上,世界终以豁然开朗。

19分钟前
  • raymexic
  • 力荐

变红一语双关,既指变身红色小熊猫,也指女孩情窦初开青春初潮,变红是对自我的探索,也是对压抑的反抗,这一主题无疑是对千百年古老东方神话的延续,从织女到小倩再到美美,叛逆女孩与完美老妈终有一战。或许也正是这一战,让女孩成为女人,让她懂得你也是曾经的我,我将长成未来的你,一如她牵着妈妈的手从少年走向成人。女同胞们,记住在成为女儿、妻子、母亲之前,你是女人,骄傲地做自己吧,因为你的熊猫(身体),你的选择。

23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没有中国人班底绝对做不出来这个片儿 学习好 考第一 包饺子 晒腊肠 爱红色 讨厌4 孝顺第一家庭第一每天帮妈妈做家务跟妈妈谈论电视剧 以及每个中国孩子都懂的 helicopter mum 考研时读陈力丹的书里边写“每个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父母的过度参与 等到他们长大以后又会来过度参与儿女的成长” 还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我们都需要先逃离原生家庭 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24分钟前
  • zebramaomao
  • 力荐

还是一贯的好莱坞式中国故事,套用一个古代离奇传说设定,表现现代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家庭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又加上了青春期的自我找寻。故事本质还是停留在很浅层的东西,说实话,很难共情。

25分钟前
  • 叶笙花
  • 还行

感觉只有东亚人能共情,因为我们都需要为自己辜负了母亲的期待而道歉。

26分钟前
  • FDuhyl
  • 推荐

华裔家庭的母女关系和成长主题都很好,只是剧本的冲突写的没有想象力,单薄到第一次让人看皮克斯动画看出了一丝丝低幼感,有些情节的逻辑没法思考,顺拐着就过去了。

3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和《心灵奇旅》一样是一部共情力超强的作品,抛开了奇幻的设定,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烦恼,笑中带泪的青春。片中的母女情可以看成是《包宝宝》的变种,不过显得没有这么刻板印象,我也相信就算是欧美国家也会有这样的亲子关系,而最后的和解格外打动人,和《魔法满屋》一样非常值得和父母一起观看。另外,小胖闺女和大红熊猫真的是无敌可爱,无法拒绝!

35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The far you will go, the prouder I will be. 中式关系,青春期,儒家的规训,be women,欲望和羞耻,友谊,与自我的相处,make room for it .可爱的比喻,迪士尼新的探索。

38分钟前
  • 世界末日小朋友
  • 力荐

已经被可爱晕了!大胖闺女!我命运般的大胖闺女!接女宝啦朋友们!!!

43分钟前
  • Marni
  • 力荐

我和我的祖传躁郁症

45分钟前
  • 時衡
  • 力荐

只能说迪士尼没有心,这么好的片子不走院线走流媒体,真的是瞎了眼。观影过程每分每秒都被萌到,你可以永远相信皮克斯,用变身成可爱的小熊猫对应青春期的成长,最终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真的好好看啊,狠狠的爱了!!!

50分钟前
  • 守望电影
  • 推荐

竹林里年少的Ming的哭诉看得我感同身受,东亚小孩大多这样:压抑地度过挣扎的青春期,然后用漫长的一生与只能做个碌碌无为普通人的自己和解。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更无法满足他人的期望。所以,管他呢,就活这么一辈子爱怎么来就怎么来呗!可以把小熊猫封印到拓麻歌子也可以任其自由形态恣意生长,只要坚定自己的内心,我们都会成为更好的人(至少是在自己眼中)

51分钟前
  • Bagel
  • 力荐

红熊猫真可爱,毛茸茸的我也想要抱,牵起少女时的妈妈那段看得我流眼泪,说这部里的华人家庭是刻板印象之类的影评,只能说都是幸运的人

52分钟前
  • 未名树
  • 力荐

笑不活了,关于我想当红墩墩我妈不同意就变成红墩墩ProMax来教训我这件事

53分钟前
  • 新憧🌱
  • 推荐

老祖宗想总算有小崽子愿意接受我的祝福了

56分钟前
  • Qru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