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克

HD中字

主演:西恩·潘,乔什·布洛林,詹姆斯·弗兰科,迭戈·卢纳,埃米尔·赫斯基,艾丽森·皮尔,丹尼斯·欧哈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米尔克 剧照 NO.1米尔克 剧照 NO.2米尔克 剧照 NO.3米尔克 剧照 NO.4米尔克 剧照 NO.5米尔克 剧照 NO.6米尔克 剧照 NO.13米尔克 剧照 NO.14米尔克 剧照 NO.15米尔克 剧照 NO.16米尔克 剧照 NO.17米尔克 剧照 NO.18米尔克 剧照 NO.19米尔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死于“史前”

时隔17年,这是Gus Van Sant再次执导同志题材的电影。

第一次他成就了River Phoenix的永恒,“黄风车,颤抖眼睛,38口径枪,你和我,逃走。”青春的欲言又止被铭刻在多少少年心头,每个同志心头都有一个Idaho。

这一次他借着Sean Penn,抛出了一段“史前史”,借着前几天读Sontag《AIDS and its Metaphors》的后劲儿,看这部新鲜的电影,好像刚刚好。

如果Milk活过83年,不知道他最后是会死于同僚的枪下还是被称为“同性恋癌症”的艾滋病?以艾滋病的发现为界限,同志的世界乃至整个世界被再次一分为二,从这点来看,我甚至庆幸Milk死于“史前”,也许过了这个界限,Milk的故事可能就会被迅速地淹没在米歇尔福柯和基斯哈林的另一种激进中。

影片开头的黑白纪录很耐人寻味:这是真的!条子会去gay bar抓同性恋!镜头下那些衣冠楚楚的小尤物跟老尤物们,一个个眼神战战兢兢,用手挡脸,没有恼羞没有对抗,像被腌好的咸鱼般被推搡入狭小的警车带走,这个夜晚终于太平了……尊严哪儿去了?自诩人权平等的神话起码在那时的美国是不成立的,现在……哦,今晚是周六,工体西路的DES应该正红火,不管你喜不喜欢,但是那里有百态,条子也不会来抄家。

拿“史前”的历史做比较,中国的中古时期对同性恋的问题似乎非常开明,断袖分桃书童戏子……让人浮想联翩。而与之对应的西方中世纪——直接烧死!所以这个态度换到20世纪60、70年代,给几棍子、在夜间的小巷子里捅你几刀,已经算很大的进步了。此种粗暴的根源和美国之所以迅速崛起的原因相同——新教伦理,新移民当自强不仅仅表现在如饥似渴的经济扩张中,家庭观念的巩固为这个国家带来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稳定的“高级”人口,在这样的一派祥和下,同性恋无疑是最不和谐的音符,没有生产就没有道德,盎格鲁-撒克逊的后裔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在自己的国家发生。所以粗暴在这个国家从来就没有断绝,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借着方兴未艾的摇滚、嬉皮、反战、大麻、女权运动的劲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走上街头,振臂狂呼:GAY RIGHTS NOW!因为他们很坦荡。

本来可以一直这样坦荡下去,直到取得胜利,因为同性恋没有“辫子”。新教伦理在追求自由市场中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它衍生的副产物是个人自由,这与它倡导的稳定家庭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矛盾的,这是它一直理亏的地方。所以这场实打实的、针锋相对的政治激进运动本来可以在英雄主义的光芒下画上圆满的句号,并且,无论Milk死没死,他都应该是这场运动的号角——直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出现为止。

AIDS最初被发现于一些同性恋人群中,那些患病的人消瘦、溃烂、呼吸衰竭,死相可谓惨烈,他们死于免疫系统全线崩溃所造成的各种并发症——艾滋病毒侵入人体免疫细胞,并且复制、扩散,导致整个免疫系统功能的丧失,这个时侯,一个感冒就能致命。

当艾滋病被第一时间和同性恋联系在一起时,这个隐喻就再也没有在人们的观念里消退:艾滋病是上帝对同性恋的惩罚!而这个惩罚又因为他们被扩散到了那些“无辜”的人群,整个世界都会因为这个而灭亡。站在道德正确一方的人们自动将台面上针锋相对的斗争转入了象征领域,这个象征太可怕了,它瞬间瓦解了同性恋人群心理的坦荡,自觉将群体归入了“不仁不义”的境地,理亏接着词穷,这场胜利一半的战斗不战而败。

真的是这样么?我当然无法彻底解惑,但是客观上(我不想用科学这个词,因为科学同样受隐喻左右)一个HIV阴性的男人和一个HIV阴性的女人同一个HIV呈阳性的男人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做爱,他们的感染几率是相同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避孕套”被唤为“安全套”,语词变迁的背后更多的是功能和意识形态的驱动和影响,“安全”除了“避孕”之外还有“避病”的意思,不管男女,这是公平的。

艾滋病的隐喻就这样在人群中挥之不去了,病毒侵入人体的方式像一种“攻城战”,而医学对待疾病的方式就像一场“反击战”,只是反击的对象在无声无息中从病毒被偷换成了病人本身。在和艾滋病的这场战争中,伦理“把战争转化为对大众进行意识形态动员的时机……用于一切形式的、其目的是打败'敌人'的那些改善运动”。再也没有振臂高呼“GAY RIGHTS NOW”的穿梭于街垒的肉搏勇士,而只剩下在文化象征领域一记记刺入“权力-话语”机制心脏的乌托邦战士。

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那般复杂,各种盘根交错的表象背后潜藏的是某些从来就没有改变也不打算改变的噬人本质,隐喻切实地围绕在我们周围,而本质却像幽灵般时隐时现。我还是庆幸Milk死于“史前”,因为之后的路上不止荆棘密布,而且到处是食人树,这时候,“单纯”不再是一种引导你奔向胜利曙光的好品质,反而会在你不断振臂时拉开你与真实的距离,不知最后他是否看着远去的太阳疲惫地倒向土地,却还不知那太阳也只是空气折射的幻影。

Milk这样的英雄只会出现在艾滋病出现以前,也只有在艾滋病出现以前他才算是英雄,整个人类命运的阴霾被笼罩在他们身上之后,坦荡被自怨自艾取代,对比着看看那部《长期伙伴》,或者就知道,他们承受的是什么。

 2 ) Milk:一点杂感(好长,而且ms把五部提名片一起剧透了)

Milk看了很久了,但一直都没有review,原因在于,其实我挺喜欢这个电影,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说,但一时间又不知从何说起。

很奇怪我为什么会喜欢它,其实在5部最佳电影提名片里面,它算是没有什么特色的。在叙事上,不像《本杰明巴顿奇事》有个奇幻的“年龄逆行”的套子(虽然我觉得这个套子很失败),也不像《贫民窟百万富翁》那样,用“百万富翁”中那些五花八门的题目,来串连起一个印度底层少年的生活经历,叙述一个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生活悲喜剧。Milk算是一部用非常简单的叙事技巧展开的传记片,甚至,电影一开始,就给了热爱悬念的观众当头一棒,在片名出来之前,基本上就把整个电影浓缩进去了:用2分钟了解当年同性恋与社会的种种冲突,用1分钟认识Harvey Milk本人,听他预录自己的遗言,看他政治活动的片断,然后,我们就知道了我们主角的结局,他死了。(好像麦太讲故事:从前有个小朋友,佢係gay嘅,佢搞政治,最后,佢死咗……)

然后,我们跟着这个男人走下地铁,开始回顾他的一生,不,后半生。他剧中的生命,从39岁开始。 而这一生基本上都是顺序展开的,依次叙述生涯中几次大的政治事件,开店,成为同性恋社区中心,参政,参选失败,参选成功,成功反击6号提案,被杀。其中加入两段爱情, 穿插遗言的片断。非常朴实的技巧。

论画面,这里完全没有本杰明巴顿奇事那种精致得有点梦幻的画面,也没有贫民窟百万富翁那种很富有动感的流畅风格的画面,Milk的画面非常纪录片风格,运用了不少历史真实的镜头,电影的画面也保留了那种70年代的感觉。

拿它跟Frost/Nixon比较,倒是很有意思,虽然都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但是Frost/Nixon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艺术片而不是政治片,很多细节可以拿出来细细分析、玩赏。而Milk中当然也有不少值得回味的细节,不过更多是用来煽情的(好吧,煽情在这里不能算贬义),比如说,Milk被枪杀的前一天晚上看了歌剧《托斯卡》,心有所感,半夜打电话给Scott,俩人互诉衷情,而转眼之间,Milk在办公室被枪杀,透过玻璃,叠印出对面的《托斯卡》海报,然后闪回到与Scott初遇那个晚上,关于50岁的那个戏言,仿佛一语成谶,令人唏嘘不已。(说到玻璃,很有意思的倒是Milk和Frost/Nixon都很喜欢利用玻璃,Milk有不少镜头是透过玻璃拍过去的,而Frost/Nixon中,无论是Frost还是Nixon,俩人都常常透过玻璃观察对方。)

从演员的角度比较这两部电影也很有意思,迈克以“活见鬼”来评论两片主角, 这位声称曾经客串演出过Milk 结尾那场当年悼念被枪杀的市长与议员的烛光游行的现场目击者说道:

“辛潘的演繹令我這種現場目擊者驚出一身冷汗,因為太接近「活見鬼」,氣質表情以至舉手投足都幾可亂真。電視新聞片段,昏花的淚眼乾脆真假不分,不知道吉斯雲遜開倉剪輯了歷史紀錄,還是潘先生發功做了乩童。”

而评论Frank Langella 则谓:

“這與朗基拿的寫意取向南轅北轍,見他一出鏡我也禁不住嘀咕活見鬼,怪導演找來完全不像的人扮家喻戶曉的尼克遜,加上對手由頭到腳不離不棄東尼貝爾而缺乏大衞科士特韻味,很難不打定輸數。但越看越敬佩,覺得老戲骨神乎其技,超越軀體的限制直搗人物靈魂,演活了殃國禍民的奸狡大話精。”

其实由此也可以看到两片的不同取向,那些拿Frost/Nixon当政治片看的,其实看走眼了。倒是Milk,还原一段 同性恋争取权利的历史,还原Harvey Milk作为政治运动家的生涯。从这个意义上说,Milk 才更像一部政治片。

同是涉及到同性爱情,Milk中的爱情跟当年大名鼎鼎的断背山真是大相径庭, 果然李安很东方,Jack与Ennis,放羊再放羊之后,依然是欲语还休,哪里比得上Milk与Scott,地铁站中一轮挑逗之后,马上肉帛相见,水乳交融,乃至付上一生的情感纠葛。再看另一位“Mrs Milk”,连人家名字都还没叫上,就口口声声“我爱你”,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看得我这个东方保守派瞠目结舌,慨叹这个世界真危险……(还是“贵圈真乱”?)

小跑题一下,是不是非传统浪漫爱情故事中的主角都那么急色,像The Reader里面,35岁女电车售票员与15岁少年的爱欲交缠同样看得我目瞪口呆,原来仅仅是上门道谢,也会有即刻演变成干柴烈火的危险啊……相反地,我们可怜的Wall·E想拉个小手都那么困难……

哎呀,跑得太远了,赶快回来,不仅感情发展速度不能同日而语,连“斗争”策略都那么地截然相反,我过去说过,李安最东方之处,是他让主流社会接受这个故事的方式——“两个男子,也可以和一男一女一样,爱得感天动地,天长地久”,把同性恋融入到异性恋的“正常”感情生活里。但是Harvey Milk不一样,面对歧视性的法案,其他人的策略是从人权的角度去反对,而Milk却不然,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这个法案分明针对的、伤害的就是我们,为什么还要躲躲闪闪,于是他号召同性恋者出柜,公开与对手辩论,甚至耍小手腕,让助手发动游行,然后自己在暴乱边缘出面调停。东西方的差异,或许在于此,不知哪种方式更好,不过后者显然更爽,尤其是看到那个小孩子一样的Cleve Jones,在游行队伍里面上窜下跳,喊着口号Civil right or Civil War,Gay right Now,让我这种潜在破坏分子很是激动了一回。而反6号提案成功之后,Milk接到的那个电话,又很让人意外与感动。

Harvey Milk其实远非完人,强求别人出柜其实让我有点不舒服,而小耍政治手腕,与Dan White的讨价还价,也有点政客味道,但是,他给了很多人一个希望,也许很多人就像那个坐轮椅的小男孩那样,因而改变了一生,所以在他死后,才那么多人走上街头,点起蜡烛。他的演讲,他的遗言,其实都不过讲述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平等,勇气,希望,只是,我们常常会忘记这些东西,所以,这些最普通的东西,才显得那么珍贵。

PS:奥斯卡猜想:

最佳电影大概是没戏了,这个题材有点争议,而且对手也确实很强。除了“本杰明巴顿”,谁拿我都没意见……

最佳男主:Sean Penn跟Frank Langella谁拿我都没意见,但是,不要是Mickey Rourke吧……虽然Wrestler我没看。

小绿魔James Franco 演Scott Smith我硬是没认出来,完全两个人的样子,他的Scott Smith演得很好,很喜欢他跟Milk在一起的段落:发脾气的,温馨的,隐忍的,都很细腻。为什么没有提名男配呢……反倒是那个神经兮兮的Dan White被提名了。好吧,我同意不管谁提名都是陪跑的……其实这个戏很多配角都演得很好,应该提个集体表演奖……

PPS: 忘记说了,配乐用了好多《托斯卡》选段,Scott Smith在Milk再度参选的时候忍无可忍,收拾包袱离开,配的是《星光灿烂》,好有感觉。后来去找OST,竟然发现配乐的是Danny Elfman,不过Ost听起来倒是没多大意思,只是有一些段落确实很Danny Elfman就是了。

PPPS:啊,终于拿了最佳原创剧本。最大惊喜是Sean Penn拿了最佳男主角,Great!

 3 ) 你们的幸福不应该只写在墙上

  1.1969年6月27日夜,美国纽约市发生了同性恋群体发动的著名的“石墙事件”,事件的影响很快地就波及了整个世界,然而亚洲区包括中国在内,似乎是这股浪潮中缺失的一环,它的主体力量是在西方世界。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中国的同性恋群体的生活图景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一片的空白,他们没有背负社会主流群体所给与他们的压力,即使与西方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他们并未遭受来自宗教势力的更为极端的压力与干涉。总之,痛苦肯定是有的,从现今不断在媒体上陆续报道出来的一些事和人来讲,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同志肯定是背负者着更多的寂寞和压抑……
  
 2.Milk的到来可以看作是这场浪潮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继续延续,影片在今年没有飘扬过海来到中国之前,我相信中国的大部分观众仍然不太了解这个人,我也是一样的。因此,对于今年我们的同志电影视界渠道相对缩水的一年来说,这样好的影片的出现,应该讲是弥足珍贵的。所有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所有带有偏见或正在被偏见误解和遭受漠视的人们都应该带着“人本”的心态和角度去看一次这部电影。对于你如何才可以看到这部电影,我只想说:只要你想看,你就可以看得到。
   
 3.如今我在大学的教学楼的卫生间里面仍然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密密麻麻的手机号码的留言,小的时候看见诸如此类的东西时,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这都得是一些“不好的人”或“坏人”留下的东西,他们的意图就是在于坑蒙拐骗……等到自己长大了,发现自己原来其实是和他们一样的人:一群只因为想找一个和自己性别一样的人相爱,而不能大大方方地在外界的阳光下面晾晒幸福的人,他们只能把自己的一些愿望和幸福写在阴暗的角落里。然而,你们的幸福不应该只写在墙上。

 4.从人本的角度来讲,没有人不渴望幸福,即使是坏人内心也希望他的朋友是一个好人,素质高的人。所以给同志群体“贴标签”这件事是非常不正确的。滥交、艾滋病、性交易、不忠贞的爱情,请问是先从异性恋文化中而来,还是同性恋文化中而来?
  一切无非只是“爱”的问题,对于同性恋者来说,到最后,人们最好的关注就是从此再也没有关注。

   5.既然没有宗教的阻力,没有极端的恐同势力,中国的同性恋者权益进程就没有产生偏左色彩图景的前提和必要;然而共建‘和谐社会’和‘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的社会共识,必然会促使这个群体的人发出自己的呼声和诉求,这一切就使得这个问题在中国有它自己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到哪一步应该到提什么样的程度,需要实事求是、需要智慧。而不是犯盲目地犯幼稚主义病,效从西方的模式。
   此外,本剧的导演曾经对电影里的唯一一个华裔主要演员说出过一些有关种族方面的不屑的“轻视”和“贬低”之词……这件事虽然说是个小插曲——但是对那些有点“泛崇拜”和“全盘崇拜”人士来说,还算是个有益的提示,希望他们遇事儿能够冷静、客观,西边的太阳不因为你和他们有些某方面的共同,就一直会冲着你发亮。

   6.然而从“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是最主要的一条原则。虽然中国同性恋者权益事业不应该操之过急、过激,但是也不是说要“过于沉睡”,最终睡了过去,反而会给“反人性”的群体与思潮以可乘之机,最终将变成“洗脑式”净化,形成最终的“合法沉默”。

  7.在中国,目前对于这个问题最最关键的还是“改变人们心中形成的一些对于同性恋现象的错误观念与看法”,然而,这恐怕也是最难的一个层面,改变什么也没有改变人们心中固有的意识难,这就使得这个问题在中国看似没有庞大阻力,却实有最难改变的阻力——心灵阻力。在中国这个群体意识、从众认同意识文化依赖度非常高的国家,这项工作需要时间、还需要有智慧的、积极的人。

  8.默默是我最熟悉陌生人,我们之间并不认识,但是我们同在一个宿舍楼。我的gaydar让我知道他是一个同志。他有着让人刻骨铭心地瘦,同时,背一个非常耀眼的女生才背的的时装包。他从校园走过去的时候,周围总是投来异样的目光,谁都会多看他几眼。包括我,也免不了俗,每次和直男哥们儿遇到他时,我都会装着和直男们一起把他鄙视一番。你看,这就说明,我也是有意是无意识地在隐藏着自己的真实态度,在众人和自己两边分裂出两个“我”,其实,反而是默默活得比我潇洒得多了……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我不是说谁错了或是谁对了,我只是想说,希望大家以后可以更真实一些、更宽容一些……其实默默的气质一点也不C,只是喜欢把自己穿得更“优雅”一些罢了。
    借此机会,向默默表达一下我内心的小小歉意吧,即使我们以后仍然没有认识的机缘,就祝他好。



  
   
  

    

 4 )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看过,想哭。

应该是被片尾街巷上成千上万手捧蜡烛的人感动了,听着耳边很平实很坚定的男声说着:“I would want five, ten, a hundred, a thousand to rise.”然后镜头扯远,一条街巷蔓延成烛光的海洋。

许是希望,以这样强大的力量超越了其他。“I know you can't live on hope alone, but without hope,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Milk四十岁之后的生活,就是为了希望。印象很深是他和Scott的争吵,Scott怒斥他曾经是藏得最深柜的gay,而现在却一次次地呼吁着所有人出柜。就是在那一瞬间猛地懂得Milk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没有人希望被歧视,被鄙夷,但大多数人选择藏起自己,以伪装来换取一个暂时平和的假象,而Milk则要毫不留情地摧毁这世上的其他人自以为是的信仰,他向那守旧的、陈腐的世界下了战书,执意要掀开一场至今尚未结束的战争的帷幕。他希望自己能被当作正常人,享有权利、被尊重,而他追寻希望的方式不是掩盖,而是以一种无比坦然的态度昭告天下他所身处的群体和这世界上其他人没有任何差异,同样享有被尊重,理解的权利。当你对某些事物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你就不会大惊小怪什么,当某些群体强大到你无法忽视,无法匹敌,就如同这自然界千百年来优胜劣汰的规律一样,你要么作为上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腐朽的思想代表灭亡,要么接受、妥协,以和平共处的方式继续生活。

不会说豪言壮语的话,所以文字会在此刻拙劣得可怕,那心里澎湃的波澜,此刻竟无语凝噎。然而还是不能不说Milk和Scott的感情,看到心痛的情感。

时光流转,有一份真情抽离一切繁华之外,只剩一份铅华洗尽的安然。即使这世界在身边飞速流逝,总有一个人的容颜你这辈子无法忘记,叫作刻骨铭心。他会在生日会上说想念他,然后吻他,再落寞地离开;他会在他失去爱人时陪在他身边,安慰他;他会在他的辩论中坐在第一排,我想这将是个许多年无法忘却的镜头,他只是坐在那里,眼中却有我读不懂化不开的深情。然后他给他打电话,让他看日出,然后他说:“I'm proud of you, Harvey,"。我想这是那句他从四十岁生日就开始等待的话。所以才有力量看他痛彻心肺的死亡,因为他得到的是超越生命的感情,更足已超越死亡。

如果,那些被某些人唾弃的,鄙夷的事物,却有他们穷其一生都寻找不到的温暖与纯净,那只能说他们自己才是那些虚伪,恶劣的生物。如果,这个世界上所谓的正统意味着欺骗与背叛,那我愿得一心人与我携手逆流而行,白首不相离……

 5 ) 还能离咋地

    实话实说,片子不错,但没想象中那么好,要是把同志换成宅男或者待业青年,我保证看得飙泪拍巴掌叫好,而同志这个群体离我的生活太远,满大街也抓不着一个,倒是听个朋友说过,他爸是当警察的,前些年胜利公园里有个厕所,很有点名堂,他爸在里面逮到过不少人,连踢带打的,也顾不上冲天的臭气,战果辉煌,现在已经做到局长了,朋友说他也是才知道,闹半天王小波的《东宫西宫》不是胡编的啊,八成他爹以前看他年纪小不知好歹,怕一好奇也跑到那厕所溜达玩,被某个痴汉晃着下体拉下水,现在看儿子老大不小,又是娶了媳妇的人,茅坑诱惑也不好使了,就把当年那点事儿讲了出来。

    我说这个是想讲大部分根红苗正的四有青年,连皮包都没割过,对同志这回事的了解基本只能来自文艺作品,像我这种八零后的,王小波和方刚是最早那拨,都瞪大了眼珠子看,心想我操还有这事吗?然后是关锦鹏的北京故事,从文字到画面,两个大老爷们又抱又亲挺来劲的,到了李安那部出来已经不太当回事了,跟男女那事没什么两样,就是爱呗。

    不过说归说,现实里还是很少见,反正我是没认识谁真承认自己是同志的,当然咱档次也不够,不认识那个层次的人,大学时倒是怀疑过一次,班里有两个男的,都戴个眼镜,长得精瘦,衣服穿在身上轻飘飘的,像两个老道。本来好大个教室,别人都乐意往女生身边坐,坐不到的准垂头丧气,就那俩人,成天坐在一起,疯啊闹啊,快乐得跟罗马假日似的,要是天热,又恰逢其中一个趴桌睡觉,另一个就拿本大书在旁边为其扇风,不知道的还以为人快不行了。大家都传说曾见过一个坐在另一个腿上喂东西吃,讲的人轻声细语小心翼翼,听的人眼冒金光暗攥掌心,那架势跟在公车上见到小偷差不多。到毕业所有人各分东西,我到底也没弄准他俩到底是不是,唯一能确定的只有他俩彼此之间的称呼,一个叫另一个小变态,另一个叫这一个小损样,光瞧这自嘲精神就知道俩人挺配的。

    哦,对了,还有一个,谈不上认识,也谈不上不认识,我老婆有个闺蜜,闺蜜也有个闺蜜,是个男的,精瘦,会跳舞,据说大学上的北影,但凡同学聚会,必在人齐后悄然摸出手机来,以迅雷之势突然对着听筒扯嗓子大喊,三宝吗?最近忙啥呢?或者,韩红的经纪人吗?我这里信号不好你慢点说。总之就是这么一号人物,后来跟一男的在国外成婚,据说家有洋房汽车,田亩千顷,婚后生活和谐美满,唯一的委屈来自婆婆,吵架后跟闺蜜诉苦:我一大男的,跟我来劲,骂不死她。

    话又扯远了,再次声明,我对同志这回事一点都不了解,比如我到现在还弄不清楚这回事的具体流程,比如说fire in the hole的那个hole究竟指哪里,顺序是采用轮换制还是代议制,怎样才能使双方同时到达灵肉合一等等。人对始终无法了解的事物往往产生两种态度,一种是鄙夷,另一种是敬畏,我绝对属于后者。

    估计等我说到这部电影您等得黄花菜都凉了,那么我不妨再说点题外话,就是关于西恩潘的,关于他,别人说得已经够多了,叫我印象最深刻的倒是那部不着调的《热带惊雷》,里面没他,但有个黑人,细节记不清了,只记得黑人说,为什么演傻子的西恩潘得不到影帝,而同样演傻子的霍夫曼和汉克斯却得到了,原因何在呢?因为后两者演的傻子都不是真傻,一个会算题,一个是天才,而西恩潘演的傻子呢,我操的呦,那是真正的傻子,纯粹一无所长傻透了腔的大傻子,没人会叫真正的大傻子得影帝。这么说来,演得太像太深入倒也不是好事,于是这次西恩潘学了乖,演得不仅很像一位同志,而且很像位会搞政治的同志,同志里他是最会搞政治的,政客里面他又是当时唯一的同志,左右逢源,想不获奖都难,果然奥斯卡的评委开恩,终获影帝殊荣,所以我们说,不想搞政治的同志不是好西恩潘。

    说到电影,既然重点不是在猎奇上,既没有枯柴烈火般的打真军也没风光绚丽的大自然,我们就只能将目光放到故事和演员本身,演员已经说了,没挑的,但这故事,怎么说呢,有人总结得不错,关于同志界的马丁路德金,这话听着是好听,但再听就不太对味,就像主持界的刘翔和手机中的战斗机,怎么听着有点山寨版的意思,有这时间咱还是支持下正宗的好不好?当然我说这个并不是说米尔克有模仿复制的意思,但关于一个不被公正对待的弱势群体,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获得公正对待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先说近的,今年的《换婴疑云》就算一个,远的就更多了,《深海长眠》算吧,《X战警》算吧,《铁案悬谜》也算吧,《十二怒汉》是更是了,电视剧我都不敢提,《西部风云》,《死木》,《约翰亚当斯》……这个是同性恋的,那个是安乐死的,黑人的,死刑的,印第安人的,贫瘠西部的,居然还有变种人的,所说的话题归结起来只有一个,美国人是如何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才完善了自己的民主与法制,原本一艘破烂不堪的巨轮,是如何由一次次修补而变成豪华游轮的,其实这些影片完全可以作为系列片汇总在一个大标题的下方,那就是《完美国的前世今生》,也可以叫《美利坚是如何炼成的》。

    不知道是多年西学东渐养成的习惯,还是文艺青年们固有的敏锐嗅觉,但凡这类影片的评论之中,往往有大量的话题是这样开始的,“我们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这样的人”,“要是这事搬到了中国该怎样”,诸如此类的比比皆是,这固然在一方面体现出很多人对现有某些状况的忧虑和率先的觉醒,但物以稀为贵,东西一多,却也呈现出废话练习和老生常谈的疲态,这使我禁不住要像小沈阳一样问一句,为什么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妈是位文艺老年,看起电视目光如炬,训起我来才思敏捷,她和我爸最爱看央视的一档节目,叫《我们》,这节目总弄些事业有成还特能说的人上去,比如俞敏洪,我妈拿他当榜样说事,还有最近的范增,挺矍铄个老头,我妈打电话来说,看看人家,真乃神人也。被催得没办法就跟着看了几期,老头不错,博闻强识,整部《离骚》竟然能一字不差背下来,人精啥样他啥样。不过看来看去我发现个问题,比如拎出副画来,范增说这画好,怎么个好法,你看那意境,一看就是好。这就把我给闹糊涂了,他口口声声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世界无双,这话我没意见,可能说得明白点不,比如线条用墨布局谋篇的讲究上去,别归根结底就整到意境修为上去,那玩意再深也是没法学的,说来说去就成了炫耀,你看我这修为多深,跟千年老妖似的,这东西是没捷径可走的,想赶上我?回家修炼去吧。

    我说这个是想说,咱东方的好多事情,跟西方完全就是两码事,都说文化决定论,都说江南为枳,江北为橘,同样一个东西,从西弄到东来,还真就成了两个样,任凭你天经地义还是普世价值,都脱离不了这个规律。西方人爱较真,啥都跟铸台阶似的,这个理论,那个原理,条条框框先定好了,一级一级从下至上有条不紊,中国人爱跳高,你能跳多高跳多高,但没有台阶,原地起跳,全看你个人的修为,所以西方的高楼十八世纪就已经造挺高了,中国跳了几千年终于在清末撞上了房梁,这情况是历史环境决定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转的。

    就拿同性恋这个事来说吧,搁咱中国真就算不上什么大事,只要你别大张旗鼓地弄,喊声震天地搞,火再旺也等回自己家烧,那么没人管你这事,爱咋玩咋玩,顶多背后开你几句玩笑,调侃两句,时间长了没准还把你当另类供起来掏心窝子,爹妈时间一长也认了,只要别领家来眼不见心不烦,绝对不会像西方那样打着宗教的旗号来声讨你,跟十字军似的动不动拿《圣经》来说事,驱逐你,歧视你,有事没事用千斤顶扁你。咱祖宗的经典里就没留过这方面的,都说咱中国是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几千年下来啥样的没见过,信活佛的还是不吃猪肉的,连孟获那样的都包容进来了,绝对不差你这一盘菜。

    所以说中国为什么出不了马丁路德金,为什么出不了米尔克,其实有的是,可能一个月就出一个,不过最终都在人民内部自生自灭了。咱们自古讲究的方式跟西方不一样,咱们从来就讲究意境,讲究修为,讲究不把事情讲破,讲究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很多事情,比如那个意识形态,比如黑猫白猫啥的,到底怎么回事大家心里都有数,但就是没人说破,大家也就搁在心里该咋做咋做,只要过得好,其它那些就都成了无关紧要的浮云。同性恋也是一样,别管你在哪个圈子里,演戏的还是公关的,男的还是女的,没人吃饱了撑的耽误你发展,你爱同居爱结婚爱领养都是你们自己的事,怎么乐呵怎么来,这时候谁要是偏跳出来站大院门口偏要争个是非曲直,偏要弄个合法执照,别说人民,就连好多同志们自己都不乐意,要学米尔克是吧,舒坦日子过够了是吧,没事找事呢是吧,你不说没人管你,这一说成众矢之的了,悠哉生活没了,不想出柜也得出柜了,你叫爹妈怎么在人前抬得起头?你叫城管怎么闲得下来?你叫同事们怎么跟你打成一片?

    最主要的,要是同性恋地位提高了,有法可依了,我们农民工兄弟怎么办,下岗职工怎么办,待业青年怎么办,你有一个梦想,我也一个梦想,都有一个梦想,醒着的人咋整。先这么着吧,赵老师说了,凑合着过吧,还能离咋地?

 6 ) 哭不太出来的Milk

终于从头到尾把Milk看下来,最后烛光哭了一点点。

 

然后我在想,如果我一个哭包,只哭了一点点,是不是说它拍得不够煽情呢?

 

很沉重的一段历史,Sean Penn的戏骨令人难以置信,Freaking Damn Good.

 

我想我哭不出来,是因为太多东西在不停的发生,Harvey Milk的40s,不到10年Fight Back,活生生的磨灭了一对爱侣,把肤浅观众的肤浅眼泪也逼了回去。Jack自杀,Milk没时间悲伤,因为下一仗是No on Prop 6,反对开除所有Gay以及支持Gay老师的法案,这一仗输了,所有其它行业的同性恋,所有因为仇恨和敌视不敢出柜的人,所有迷茫和害怕的年轻人,将没有任何希望。Scott,,Milk先生一生最爱,忍受不了无休止的选举和无休止的失败,要离开,Harvey也无力挽回,因为他不能停下,选举,即使不能成功,也是唯一不再活在阴暗角落的方法。暗杀的乌云始终悬在头上,Harvey还是站上讲台,无论在市议会的集会还是最初的肥皂箱子,甚至敌对郡充满仇恨的礼堂,他还是拿起话筒,拿起他标志性的扩音器:

 

“我是Harvey Milk,我来招募你们。”

 

预料到他早晚要死于仇恨,死于暗杀的子弹。Harvey录下了一卷磁带,录下他从40岁才开始,最终却走不到50的抗争历程,目的不是著书立说,不是给自己留下什么Legacy,而是,“我希望你们继续。You, you and you got to give them hope”

 

而在他临死的早上,Harvey刚赢得Prop 6的战争,看了最喜欢的歌剧,因为歌剧里有“Bigger Than Life“的魅力,然后小心翼翼的打给一生挚爱,问我有没吵醒你。聊天到天明,Scott说下次你去看歌剧,带上我吧。于是Harvey愉快的打着哈欠上班,只来得及说一声“不要”就死在枪下。

 

超过30000的烛光游行,Harvey的遗愿,“我想看到火光,看到希望。”星星点点的烛火,他身边的人都在继续。Harvey走了,运动没有停息。

 

整个手法表现的,Harvey不过是一场异常艰难抗争中的一个小人物。他甚至不太出彩,说话有点尖细,肢体有点不自在,不果断,没多少个人魅力。只是他倾尽所有,走到了生命的终结。仅此而已。

 

由是观众觉得眼泪都是肤浅,最后枪声谢幕离场也不伤悲。

 

Cause the show must go on.运动还要继续下去。

 

两个人相爱,不是生离,就是死别,没有第三种结局。Harvey和Scott,从地铁站的萍水相逢,到死别前一通电话。我想起那句" You are my part-time lover full-time friend",Juno里小孩子唱来当然是你一直是我最好朋友,只是突然心动成了恋人。如果套到Harvey和Scott,却是一阵心酸,你我不是一直一双一对,但我对你的忠诚和友情不会改变。Scott是难得的爱人,美丽得让人心醉,甚至是Harvey最初投身人权运动的缪斯,毫无怨言的陪Harvey走过最初选举政治游戏的荒诞马戏,直到耐心都被磨光,直到生离。Scott有恒心,只是不相信政治机器。他没有Harvey天真。然而他爱上Harvey的天真,一直爱着Harvey的天真。所以他在那一晚,决定回到这个无可救药理想主义者的身边。次日清早,却等到死别。

 

我想到这点,禁不住回神想哭。Harvey刚投身政治马戏,收到死亡威胁,Scott拿着威胁信,对嬉皮笑脸的Harvey好气又好笑,你觉得好笑么,人家要你命啊!不知道二十多年前的早晨,那个和小绿魔一样有着英俊笑容的Scott,有没有恍然若失:“我就说了,你个混蛋又不听,看,这下死了吧。”

 

于是,残酷的枪声,终结了一段历经跌宕也打败生离的爱情,终结了一段险阻重重仍不放弃的抗争,终结了一个不完美但竭尽全力的生命。

 

但是,运动没有终结,希望没有终结。

 

因为:

 

"Without hope, not only gays, but those who are blacks, the Asians, the disabled, the seniors, the us's: without hope the us's give up"

 

我感谢这部影片,我感谢它还原了这段历史,还原了Harvey Milk的这一小段人生。

 

我感谢它让我看到希望。

 短评

I am angry too!

6分钟前
  • 高源🌈
  • 力荐

没法超越卡波特

9分钟前
  • 乔治丝塔芙
  • 推荐

热泪盈眶。为了那句人人生而平等,我们流血流泪,每次能让我激情澎湃。希望,不能倚靠它生活,然而没有希望的生活,将不值得生活下去。so,give them hope,you,you,and you.

12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可以感受到温暖 西恩潘越来越老练【二度看果断被震到流泪原以为已经淡忘的在重看却发现那么多细节原来都记得】

1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也许是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劣根性,我们总是习惯对超出自身认知范畴的事物抱以恐惧和憎恶的态度,于是“少数派”似乎顺理成章的忍受着世人满怀敌意的目光,这可以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哀。西恩·潘的演技依然无可挑剔,远去多年的米尔克借由这部电影再次向我们诠释了自由、爱与希望的意义。

17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没办法看gay片

22分钟前
  • 墨山行
  • 较差

在发生任何改变之前,政府至少要给予民众讨论的权利。这是诸多民主政权已经努力要做到的,也是任何民主进程发生的前提

25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假如我被暗杀,我希望有五个、十个、一百个、一千个人站起来……没有希望,少数族群就彻底输了。我知道,不能只靠希望,但是没有希望,生命将失去意义。所以你,你,还有你,一定要给人们希望,一定要给人们希望! 2009.6.10 DVD home

29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西恩潘演得真好

31分钟前
  • 我的苦難史30天30夜也講不完
  • 力荐

米克尔的精神很值得称道……民主,貌似离我们太远。(James Franco很帅,很帅……)

35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同性恋全身上下都是自由的,所以它在政治上也必须自由!

40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

古斯范桑特的这个戏很稳,似乎在还原什么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同志平权史上饱蘸热泪与热血的一页。“人不能光靠希望活着,可没希望的人生不值得活下去”,他参政不为名利,只想给弱势群体希望。p.s.理想要实现得经过若干代人不懈努力顽强抗争…中国人特殊?更健忘?更懦弱?更热衷内斗?更明哲保身?“别把世界输给狭隘仇恨绝望”很傻很天真?螳臂当车,跑路要紧?

46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OMG,太有力量太有煽动性了

4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I know you can't live on hope alone, but without hope,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So, you, and you, and you, you gotta give people hope.

5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人间的希望

52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James Franco

56分钟前
  • drnuk
  • 推荐

“假如子弹穿过我的头,让它也穿破每一扇阖上的柜门。这无关个人利益、无关名望、无关权力,而是关于我们少数族群,不只同志,还有黑人、亚裔、老人、残疾人…没有希望,少数族群就彻底输了。我知道,不能只靠希望,但没有希望,生命将失去活着的意义。所以,一定要给人们希望。”——哈维·米尔克

6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肖恩潘的演技,啧啧。和张国荣的陈蝶衣一样经典的同志角色

1小时前
  • 袁牧
  • 还行

影片败在蒙太奇,剪辑混乱、高潮分散是最大败笔。故事讲不好,让这部本可以成为经典的电影功亏一篑。就像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了,却炒了一盘不好吃的菜。不能因为是同志电影就过赞,确实没有拍好。

1小时前
  • 已注萧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