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道(国语版)

正片

主演:陈国坤,郭奕芯,刘峻纬,林嘉华,敖嘉年,黄文标,徐颖堃,黄泽锋,陈国邦,何华超,陈永尉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17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拳道(国语版) 剧照 NO.1拳道(国语版) 剧照 NO.2拳道(国语版) 剧照 NO.3拳道(国语版) 剧照 NO.4拳道(国语版) 剧照 NO.5拳道(国语版) 剧照 NO.6拳道(国语版) 剧照 NO.13拳道(国语版) 剧照 NO.14拳道(国语版) 剧照 NO.15拳道(国语版) 剧照 NO.16拳道(国语版) 剧照 NO.17拳道(国语版) 剧照 NO.18拳道(国语版) 剧照 NO.19拳道(国语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拳道(国语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因為家貧,還要照顧雙眼接近失明的爸爸,十二歲的阿牛(陳國坤 飾)為了賺錢 在街上賣螢光棒,卻被一班惡霸拖到後巷拳打腳踢。 原來牛爸 (林嘉華 飾)當年為救好友興叔而被壞人弄傷雙眼,他失明後不想負累 一眾兄弟,所以便發放死訊,人間蒸發。興叔因不可以報答牛爸的救命之恩而 耿耿於懷多年年,現在陰差陽錯兄弟重逢,身為拳館師傅的興叔答應一定會把 阿牛教好,讓他成材。阿牛後來便正式拜師,視興叔如再生父親。 這個時候的阿牛亦悟出一個道理,就是拳術不用不活,加上他的性格抱打不平 ,故此每逢遇到有人受到欺凌,他都會出手幫助,把壞人當作活靶來來操練, 大快人心之餘,拳腳功夫亦趨更快、更狠、更準。 興叔年年事漸高,拳館的聲望大不如前,拳館收入不足以維持拳館。阿牛唯有 偷偷參加打黑拳,但是所有賽事加起來來的出場費和獎金都不足以維持拳館, 所以阿牛和小豬 (敖嘉年 飾)便決定...911事件簿回忆之盒圣战风云电影少女2019星际叛将:欧西里斯之子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地球淹没之惊涛大历险(原声版)上打黑重案组暖心圣诞飞黄腾达 第五季袋鼠谷新暗行御史无敌拳王守夜人:恶魔永世同在牛×大猫儿追爱记爱情税微博视界大会·微光盛典替身2020戈德斯通尚未到头探寻鲸之音蜡笔小新:新次元!超能力大决战新扎师妹奇趣美术馆第一季我不在此宫藏挚爱赎罪巷午夜微博81号农场之疯狂的麦咭心变柏油路落入俗世神秘荒野德语无言第一季极品辣妈好威武A2Z幸福谷 第二季法律至上1悍匪围城食鬼师归还者的魔法要特别黑帮天堂:耶路撒冷恶之源2022

 长篇影评

 1 ) 无间道风云——平行、交叉蒙太奇剪辑的典范


    无间道风云是一部美国口味的警匪影片。影片讲述的是两名立场不同的警察各自的生活和选择,而这两条主线之中又交织了两位主角的性格前史和发展脉络,还涉及探讨了美国警察机构内部关系以及贪污问题、黑帮老大卡斯特罗的犯罪问题和黑帮成员关系等等诸多的辅线。导演大胆地将影片的时空结构扩张、交错、抽离,然后又缝合,建立起了一种多条线的“立体剪辑”的架构,并运用平行、交叉蒙太奇结合的剪辑技巧,使之与导演的多条叙事风格珠联璧合,牢牢掌控住影片的叙事节奏,并将其梳理得有条不紊,在丝毫不影响画面的自然流畅下,让观众易于接受和理解。
    在整个叙事的处理方面,通过后期剪辑的运用,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的处理十分自然流畅,使得故事中人物关系之间似乎变得更加直接和简单,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到位,是一部技术上非常娴熟的典范。
    影片一开始就以主人公科林的口吻进行自传式的叙述,镜头借此引出了头号美国黑帮人物卡斯特罗,由于科林接受了黑帮头目恩惠和洗礼,便成为黑帮头目卡斯特罗的利用工具,考入进校,成为科斯特罗在警察队伍中的卧底。而另外一位主人公比尔的背景则比较复杂,他的叔叔是著名的黑帮分子,父亲比较正直,因为被黑社会杀害,他想借助成为警察来复仇,于是也进入了警察学校学习。影片以平行蒙太奇的表现形式叙述了两人在警校的学习过程。在警校中,两人都各自配上了一个志同道合的配角警校同学,科林配上的是一个开始就请他吃饭的同学,比尔配上的是一个黑胖同学。这些镜头的出现,也是为影片最后的结局作了铺垫。即这两个同学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角色对两位主角人物进行了陪葬。
    警校毕业以后,科林和比尔两个人几乎是擦肩而过的接受了最后警官的不同命运的安排。先是科林接受分配到警局的镜头,一个远景,交代了整个房间里的人物。接着几组近景的对话镜头,也就是上司给予科林的一些嘱咐与寄予。接着用了一个比尔的主观镜头去过渡画面。也就是说在科林面试的过程中比尔就在面试的入口处低头望着自己的脚待命。等科林踌躇满地走出警长办公室与秘书打招呼的时候,比尔才抬起头被前台招呼进去。这里先是有个起伏,在比尔身上,然后镜头摇至科林从打开门走出来,接着镜头跟着科林移动,并且也将比尔置于画面中,形成对比效果。接着比尔进去的时候,同样是一个全景镜头,接着几组对话镜头。整个剪辑平滑流畅,没有太多的渲染与装饰,而是更多的是想通过镜头与蒙太奇的方式去表现出两个命运的不同,即仅仅在前后几分钟的时间差造成了两个人不同的前途。
     接着,科林踏入自己新分配的公寓,前面是曾经接受洗礼的教堂,他在自语中镜头缓缓横移科林在阳台上静静矗立的悠闲镜头,而比尔此时则接受警官新开的薪金和帐户,与自己亲戚家的混混到酒馆喝酒,讨论街区的暴力、接受街区混混的挑衅,以此想接近卡斯特罗,以去得他的信任。此后,影片的剪辑几乎都是采用了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去描述两个人的行踪,而且通过对比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去叙述了两人是如何一步步上升,去得各自上司的提拔与信任。另外,对比镜头中还讲述了两个人之间为同一件事情进行的暗中较量。
影片中为了叙事的简洁,女主角变成一个心理医生,变成了科林和比尔自始至终就没有真正的认识过直到最后的生死交锋,这种叙事风格更加突出强调了两人命运的阴差阳错和偶然性。
     影片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科林是一个细心,多疑,手狠的角色。通过一些细节镜头去反映出他做事的谨慎。他可以凭自己的身份成为FBI的线人,这也是他可以逍遥法外的原因。所以,这个角色多了一份霸气和残暴。而比尔的心是善良和淳朴。两个人的性格刚好互补,一个张扬,一个沉稳。因此,当沉稳的被杀害后,张扬的最后也被杀死了。另外,影片对暴力镜头的处理也是直白而血腥,没有一点的掩饰,没有一点的煽情。它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黑白不分,弱肉强食的世界。黑帮心狠手辣,警察也粗暴凶狠,一切都服从于强者为王的生存定律。无论是色调用光,还是调度剪辑,都刻意低调,低调到根本不引人注目的程度。剪辑也是采用平行中的对比,对比中有带有平行的影子,用最平实的视角和记录方式,既不刻意夸张浓烈,也不有意营造淡雅。

 2 ) 拍给谁看?

就有人死活不肯看美国片,不屑于商业和浮华的气息。我倒无谓,值得看就看。
出了好久的电影,打着美版无间的噱头,仿佛像是给广大的中国市场的礼物,或者中国市场才像是他的礼物。尤其喜欢无间道,始终认为那是香港电影一个里程碑的作品,所以期待这部很久,结果,尤为的失望。
或许是我们自己带着太多的原作的内容来看这部片子,经过对比让我们那觉得国产的占据上风。
港版华仔一心要做好人,于是他的生活尤其是后期充斥着矛盾自责与不安。然而马特,OK或许他演的更加奸诈一点,然而他就是个坏人,彻头彻尾的坏人,他不停的向上爬,对,不过是这样而已。
迪卡的演出很到位,或许可以说他的这个角色比较好演,见谁不爽,上去就是一拳,挥霍一下瞬间迸发出的激情就好。但不得不说,他的爆发力足够强大。至少,他早就是不是铁达尼里的那个白面小画家了。有的人留了胡子以为很成熟了,至少他和伟仔都不属于这一范畴吧。
港版只有一个警官,美版有俩,甚至在一开始我不知道他们谁是黄秋生的那个角色,最后是个老头,好吧,那那个满口fuck的哥们儿是干吗的?至于那个老头,他有黄秋生百分之一的酷劲和感染力?哪怕百分之零点一。。。
作为男人戏中的女人,港版的大佬女人嘉玲,作家郑秀文,心理医生陈慧玲,一个是刘德华年轻时候喜欢的女人,一个是成年后的情人,还有一个是伟仔心仪的对象。然而美版里面,大佬的女人有和没有一样。而另外的重要角色被合成了一个人。为了与港版伟仔和陈慧玲的激情呼应,迪卡和那个谁谁就那么莫名的就发生了。甚至连铺垫都没有。这只能说是美国人的思维,他们喜欢的就是三角的噱头,不是吗?
再说老大,尼克尔森真是演戏演到骨子里,fuck说的也是恰到好处,至少我认为他是这部戏里唯一的亮点。
至于结局,马特拿着面包回家,看见那个fuck警官,说“ok,come on”,于是一枪爆头,fuck警官迅速消失,阳台上爬过一只rat。完了?太荒诞了,fuck警官的出现就是开这一枪,爆这一头?我只记得看完这里,我大叫一声fuck。
另外,丑化了中国人,中国的黑帮那么土?拿着机关枪交易,一副大美国的嘴脸。追击时候马特捅死的路人是中国人。还有,多加的一个毫无道理就牺牲的警察是个黑人。。。
马丁斯科塞斯,尼克尔森,马特达蒙,迪卡普里奥,听起来何其豪华的一个阵容。卧底,多少的一点大国主义种族观念,三角恋爱,爆头,激情戏,典型的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isn't it?

“你最近怎么样?”
“我干你老婆都干腻了。”
“你母亲最近怎么样?”
“她干你爸都干腻了。”

这台词

。。。。

 3 ) 短评字数太少吐槽不够,旗帜鲜明的厌恶美版到底

承认我是先看港版再看这个,所以会先入为主觉得真心不堪入目化身咆哮帝。

1.实在是黑帮片看得多,有名点儿的黑帮电视剧也都看了,但是当看这个的时候被这台词惊呆了。这台词弱智到让我手贱的忍不住去搜编剧是谁。没想到发现这货(William Monahan)最早的作品是05年(这片子06年)!这是第二部电影作品!第一部也就一个7分的电影!这是走后台潜规则谁家亲戚吧?在imdb上没看生平,google也没看出是谁家亲戚,知道的麻烦告知。
这货平常不看黑帮片吗?谁来举个例子例子看看哪部有这么多F?没有那一分钟是没有出现过一个fuck的。整个片子里无数弱智台词让人吐槽无力,任何一个智商足够的成年人都不会这样对白吧?还黑帮?那得是多么娘炮啊?
比如这句
well, im the guy that tell you there are guys you can hit and there is some guy you cant. Now, that's not quite a guy you cant hit but it is almost a guy you cant hit.So Im gonna make a fucking ruling on this right now:you dont fucking hit him, understand?
只想我我靠!打架的时候说这个?还这么长一段由一个一点气场都没有的小混混而不是BOSS说出来?就算不是黑帮片任何一个正常的男人在打架的时候听到这样的对白对方说一半就一拳头上去了吧?居然那个that还读出来了!!!!!!这是黑帮吗?百老汇都不是这么唱的好伐!这编剧对黑帮的理解是每句话带个fuck就算混了黑帮了吗?
这把整个美国黑帮的水准都拉到底了吧!
这样一个现成的好剧本,把故事修正修正改到美国换个名字都搞不定!港版两个编剧大神都来帮忙了都没能救的起!
别说没有港版的韵味,正常一点的美国电影美剧都对白都不是这样的吧?谁能举个例子哪部跟黑帮挂钩的片子台词比这个差的?

2。让人期望大导致失望大的是这一票演员
没看过小李子的那个纽约黑帮,但是这个.....处于转型期的作品真心不算成功,明显的不如同时期的飞行家和血钻。还没从看脸到看演技,感觉还是太嫩,总像个装B的小屁孩,总想着向大人表现什么得个掌声,导致明显的用力过猛,配上那傻到爆的台词,比舞台剧还要夸张绝对笑场。和梁朝伟的对比就显得更渣了,尤其经不起对比。几个段落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
比如第一次行动失败之后汇报警方内部有内鬼那段,那大吼的表情真是.......

虽然是马达粉。但是.....马达真的hold不住的这样需要演技有点深度较为丰满的人物。刚毕业的菜鸟和城府深的卧底之间有啥不同,那青春洋溢压都压不住。唯一一次成功还是因为他家小本在。即使是之后的几个片子马达都没能撑得起主角,只能演bone那种面瘫装酷看脸的角色。比如今年的烛台背后又显得渣了,当年瑞普利的那神来之笔再也没能出现过了。不过比陈冠希那段还是好点咯.......豆瓣不能贴图实在是太痛苦了,马达有的表情真心.....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了.....

马克沃尔伯格到哪里都是坨屎绝对拉低影片水平。不管他出现在哪部电影里,即使是自己当主角(不知道哪个金主抽风让他当主角),都是整部电影里表现最差的哪一个。总觉得新人去他的电影里最好了,怎么演都有个垫底的。这货从决战猩球到头天换日到这个倒TED到破碎之城,彻底把我惊呆了,越演越差!当然一直也没哪一部好过,TED演那种弱智男真觉得是本色出演。可悲我是倒着看的居然这货所有的片子都看过了!这算自虐吗?所以看过破碎之城之后这个只能算恶心还不算想吐。尤其是在如此不靠谱的编剧下,配上欠打的台词,和那渣到底的发型,真心还是觉得他面瘫好了。

唯一表现正常的是 杰克·尼科尔森了。作为个影帝级演员是全剧唯一的亮点了,不过对他来说也就是正常表现了。这算是美版里唯一个比港版出彩的人物了,曾志伟虽然很牛但是和这样的级别比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3
一个引进的成功本子,一票打牌的演员能拍成这样,真心怀疑这是那个拍了禁闭岛和大西洋帝国的导演吗?
于是我又只能去吐槽这编剧了。
为什么庄文强,麦兆辉明明参与了编剧还能让这货把剧情折腾成这样?难以理解,吐槽都吐不动了......
港版几个高潮给糟蹋得不成样子了。
比如港版的黄sir挂了是中间部分的高潮。港版通过前面一系列铺垫塑造了这个人物然后把他虐死了通过配乐慢镜头还蛮感人。到了美版这就成了掉在主角面前就给了不到5秒钟镜头让小李子一脸兔子似得说了两遍fuck......
比如天台决斗。在美版变成了一边很没营养的无目的的推来推去边说 im sergeant in the Massachusetts state police. who the fuck are you? 真是无力了......最后在电梯里小李子挂了这样的高潮就给了三秒镜头!在另个黑人挂了的时候马达都是一脸刚被破处的小受像!烛台背后怎么没搞个这表情啊!那场景真是娘爆了......
最后一句okay就把马达给挂了.....好吧,也算不错终于不会有第二部了....
整个片子摄影,场景,配乐.....都已经烂到可以无视存在的地步了

4
会让人吐槽最重要的是这个居然还得了那么多奖!居然imdb还有8.5!让人不禁怀疑自己的审美水平是多么的不和国际接轨........美国人是有多么难以理解港版的故事啊,改成这样还能叫好......
更无语的豆瓣还这么多人说这是风格不同的问题....这明显是质量不同的问题好吧?这差距比国产套牌奶和海外奶差距还大好吧

 4 ) 无间行者之老鼠物语

在影视版看了一遍所有关于美版无间的影评 发现有骂美版丑化中国人的 有或贬或褒拿它跟港版比较的 也有冲着西科塞斯说事的 好像就是没有一个从电影反映的现实社会意义着手的 虽然我不太喜欢马丁的风格 (他太张狂 太直接 不像主流导演那样还假惺惺地摆个人文姿态以讨好美国以外的观众 他拍的就是给原汁原味的美国人看的) 不过看过三遍后我不得不承认美版的要比港版的要出彩许多---不光是把港版的情节漏洞都基本补齐了 而且也更深刻更悲凉. 这么说吧 港版的是教父式的优雅小提琴独奏 美版的是u2摇滚下粗糙的码头风云 港版里的警匪对立理想地就像二元论下的光明黑暗大战 可美版的我确看出了在一个阶级分明的体制下两个人绝望的奋斗
  
  苏利文 一个波士顿底层穷爱尔兰人的后代 记得毕业典礼时他的同学怎么说他的么?你爹是一个看门人 你这辈子也只是一个小警察 影片开头掠过的70年代纷乱的美国街头 爱尔兰人饱受欺压的历史 再加上快餐店听着弗兰克的淳淳教诲 小苏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要走弗兰克那样的道路 只不过方式不同 波士顿市政厅的金顶就是他彻底脱离草根 走向上流社会的象征 毕业后春风得意 买了一座能看得见市政厅穹顶的豪宅 可道出自己的职业后 连经纪人都不相信一个州警(即使是毕业后升得最快的)能买得起这样的房子 还记得影片快结尾时他回到自己的公寓逗邻居的小狗邻居们的反应么?即使他在事业上成功也抹不了他爱尔兰人出身的卑微背景 在这里 他的上司亚历克鲍德温对他的态度耐人寻味 从他接受的第一个案子 那两个到弗兰克地头收保护费的意大利佬被杀的案子起 我觉得他就看透了小苏 倒不是他知道小苏是内鬼与否 他知道小苏是和他一类人 知道什么时候装糊涂什么时候出手 这样的人才能在警局吃得开 小苏的机灵和圆滑可能让模范老警察马丁辛和脏话连篇的马克沃伯格本能瞧不起 可却能在黑道白道游刃有余 不但官运亨通还顺便捞到了心理医生大美人 所以鲍德温在打高尔夫时对他坦然自己和他一样历史有过污点 俨然要是没有弗兰克代表的过去和死心眼威廉的搅局 他苏利文就是局长大人的继承人了 到了那时也就真的离那圆金顶代表的梦想更近了 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 弗兰克也早就看透了 一个从底层奋斗上位的爱尔兰穷小子 必定会出卖所有人来换取他的金色穹顶之梦 所以宁肯把机要档案交给黑帮世家的威廉也不告诉为他卖命的小苏 最后把小苏逼的只好反正灭口 影片最后心理医师美女的离开还有脏话警察马克的一枪彻底终结了他的金色穹顶之梦 结尾处你可以看见阳台上那壮观的金色市政厅穹顶背景下阳台边上有一只老鼠 如果说它就是小苏一生宿命的象征再恰当不过了 就像一只老鼠妄想攀登金顶却最终打回原形
接着再说威廉 脏话大王马克怎么说的他? 一个典型的双重人格病例 每周五天在东区码头像一个标准爱尔兰混混闲逛 到了周末却像一个模范的中产家庭一样出现在父母的晚餐桌上。威廉恨透了自己家族的罪恶和虚伪 恨透了把他和他父亲普通人生活希望毁掉的叔叔 可在母亲弥留之际 痛快淋漓地骂归骂 当舅舅平静地说母亲的出殡费怎么出时,威廉还得再一次违背自己原则接受属于舅舅属于家族的施舍。选择做警察与其说是对自己家族的背叛和赎罪 不如说是一种对自己命运的逃避 可命运再次涮了他一次 让他这十几年的努力再次回到原点 作为警察学校毕业生 小苏在同届人中晋升的最快 而威廉却要为自己家族的罪恶不情愿的去赎罪 去蹲监狱 去和自己的人渣表哥接头 为此他忍受脏话大王的种种刻意羞辱 不过我看马克的羞辱倒有一点惺惺相惜的感觉 看到了最后还是他跳出体制外为威廉报了仇 老马丁是这部片子里唯一正气得近乎无暇的人 他看着威廉的时候总有点悲天悯人的态度 他能忍受高压下威廉种种丧失理智的抱怨和脾气 还不经意地带给威廉他一生梦想渴望的完美家庭的憧憬---在威廉跑到马丁家告诉马丁弗兰克是FB的内鬼时 看到了马丁的合家照 还有老头疼爱的儿子的照片 这对从小缺少父母亲情的威廉无外是隔着窗户看别人家过年

 5 ) 天堂收留虔诚的逝者

《无间行者》在国内是部受争议的电影,甚至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翻拍自近十年来最受欢迎的香港警匪片《无间道》。虽说它荣获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四项大奖,但它在国内的电影评分网站上却是近几年来奥斯卡得奖电影里最低的。看了不少骂评,发觉网友对影片最多的指责莫过于内容相比原版过于粗俗不堪,使得原有的韵味丧失,造成心理描写给人感觉不到位、肤浅,情节上也只是跟在港版屁股后面照猫画虎,而“无间”这一原作中重要的概念缺失更让人觉得没内涵,一切显得乏善可陈。不但如此片中还涉及到有关zf的敏感话题(其实个人并不惊讶,像《金手指》、《黑暗骑士》这种超级大片都有,你还指望他们能对我们zf有多友好的态度。。。),以至于当该影片的获奖情况揭晓时也更加让国内喜欢原版的观众感到愤概,而相对了解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影迷也议论这只是给多年失意奥斯卡的他一个安慰奖。可我觉得两部电影的导演是在用的是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来讲述这个相似的内容,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主题、创作理念还是很不一样的。所以在我看来不少人都只是在比较这两部电影情节表面上的孰优孰劣,无论评它的是好是坏,都显得说服力不够。

一直以来翻拍片都有一个劣势的地方,就是对于似曾相识的情节不太有代入感,观看的时候会产生间离感,观众会认为即使它再怎么成功,觉得功劳还是要归为原作,更何况是翻拍于《无间道》这种被认为是经典的电影呢。纵观全片,《无间行者》在剧情上的大同小异也同样无法避免,特别是影片的后三分之二的剧情结构确确实实与港版如出一辙,写个故事梗概可能只需要把港版的人物替换一下就可以搞定了。原创剧本的创意肯定是值得赞扬的,特别是通过生动描写卧底这一心理不断矛盾挣扎的边缘人物来表达“无间地狱”、生不如死的深刻寓意,但即使这样也不能抹煞一部翻拍电影所带来的创造力,更不要因为看到情节相似的地方就骂抄袭,看到不同的地方就感到不适,觉得老美不懂中国,扭曲了我们的创意。首先要意识到的是既然是合法翻拍就不存在抄袭,其次且不说影片的创作者们懂不懂中国文化,或者要迎合西方观众口味还是导演的文化背景怎样,《无间行者》本身就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来讲述的故事,社会背景也在美国波士顿,正如编剧威廉•莫纳汉所想的一样,即使两部影片是有着相似的内容也应该由有着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根基、生活方式的角色去支撑这个故事。《无间行者》的剧本人物性格其实都已改变,导演将人物移植到美国社会,融入美国社会,所以影片自然而然也就没有香港黑社会的江湖情义、对于善恶提出佛家般的疑问,没有“无间”也就合理,也不必纠缠它为什么没有“无间”了。至于文化差异我想肯定是有的,影片中的本土化改良也已经体现了。在一次采访中斯科塞斯也说到,当他看吴宇森的《喋血双雄》的时候,他就觉得没法接近它,承认了香港电影无法复制的事实。但并非就是有了差异就不理解为何有差异,或者不接受为何有差异(比如《卧虎藏龙》很受西方评论界的赞赏,西方人拍的《末代皇帝》照样受国内观众喜爱)。即使《无间行者》再怎么不好,也不能以偏概全,就认为中国人在情感表达一定要比西方细腻或者丰富。(如果真这样那你怎么解释你每天骂的那些粗制滥造的港片、国产片?)

马丁•斯科塞斯是个作者论导演,就如同历史上的诸多作者论导演一样,对他们来讲剧本只是在提供题材,而电影真正是被导演的个人视野所主导,这种主导可由他们的一系列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特色就能看出。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的一句话说得好:对于斯科塞斯的电影关键不在于它讲了什么,而是怎么讲。当然也可以说是应由“如何处理(how)”而非“什么题材(what)”来判断电影的价值。所以这部电影也不例外,虽说有个港片的故事框架,但有着强烈的斯科塞斯个人印记造就了它的不同:穷街陋巷的视觉风格、粗犷豪放的草根味道、脏话连篇的人物对白,相比之前的《纽约黑帮》、《飞行家》可谓是本色回归。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从小就在天主教氛围长大,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教情结的他,在这部电影中延续了他对宗教罪恶感的探讨。他塑造的电影角色们,即便他们远离了教会教义章程的束缚, 还是无法把负罪感从心中抹除,而他的黑帮片的主角们迸发出的暴力行为更像是种宗教式的救赎,因为这些暴力行为很多时候也恰恰是出于他们对于道德纯洁的渴望竟在一个如此肮脏的世界里遭遇了挫折,无法实现内在自我。斯科塞斯的电影(特别是早期)很多都具有强烈的以电影表现自传的潜意识追求,许多电影中的素材都来源于他童年时作为意大利移民生活过的暴力街区还有他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所以他的电影都是与美国社会紧密相关的,对于美国人来讲更具现实意义。

从“The Departed(逝者)”这片名我们就不难看出这部电影的宗教色彩,个人觉得丝毫不比港版的少,在我印象里这个单词在影片出现了三次,分别出现在比利•科斯提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的母亲和他自身的葬礼时牧师的祷告中,以及专门特写的黑帮老大弗兰克•卡斯特罗(杰克•尼克尔森饰)献给比利母亲的纪念卡:Heaven holds the faithful departed(天堂收留虔诚的逝者)。从佛教“无间”转换成天主教负罪感,这便是对于原作主题最大的改变,这么看来中文的译名也就更显得不恰当了。所以这是一部彻头彻底的斯科塞斯式电影,对于斯科塞斯的大部分电影我们就不能忽视宗教层面,不然必有理解上的缺失。

在本片斯科塞斯保持了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从一开场粗糙的斗殴纪录片以及卡斯特罗的旁白就能清晰地体会到美国波士顿特有的移民文化,从中带出了种族矛盾、黑帮、暴力等人物的地域性、社会性的描写,也奠定了该影片不同于港版写实风格的基调。这里我要先强调一点,现实主义不一定就是贴近真实,应该说是相对其他风格更有种真实感,但不管怎样一部电影再怎么贴近真实也并不能代表它好。同理没有煽情、没有忧郁的感觉也不能说明一部电影不好。衡量一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是否杰出,不能光看它有多少值得炫耀、夺人眼球的技巧、创意,而是应看它能否成为反映某个特定主题、内容的最合适的形式与风格,从而体现出价值。让我们想一想,有什么故事风格能比现实主义风格更有效地表现斯科塞斯式的黑帮人物呢?和昆汀•塔伦提诺的《落水狗》一样《无间行者》是部风格化的黑帮电影,角色对话和他们的行为一样暴力。全片的味道就是暴力,残酷而悲怆。像这样的调性,干净的对白、忧郁的行为举止不但不合味,而且在形式美学上不诚实,违背了这部电影贴近西方人眼中现实边缘的目的。所以事实上,人物满口脏话反而更忠实于他们自己,而不是为粗俗而粗俗。

影片的视点是波士顿南部的爱尔兰移民,他们曾有过饱受欺压、歧视的历史,在20年前根本找不到活干,但因黑帮势力的不断增强才渐渐受到认可、迎来了相对安稳的生活。与斯科塞斯意大利移民相同的是,爱尔兰移民有着极其强烈的家庭中心观和对奋斗、求胜的强调。此外,大部分爱尔兰人是信仰罗马天主教的,和意大利人一样把宗教带入了美国,对天主教会的虔诚信仰以及和黑社会犯罪的深厚渊源,都是片中爱尔兰裔移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之后卡斯特罗也从中道出了影片的第一个主题:宗教只是证明了人们彼此同在的方式,但它不会真正救人,那些只会祈祷忍受欺凌的黑人就是证明。No one gives it to you, you have to take it.(没人会施舍你,你得自己争取。)我觉得这句话从一方面体现了卡斯特罗蔑视天主教、背叛天主教的行为(为后面表现他的张扬,当众侮辱牧师、修女等情节也做了铺垫),而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一些爱尔兰移民为了生存,不分善恶不择手段,卡斯特罗生存至上的人生观及它的理由。另外当他在教育年幼的科林•苏利文(马特•达蒙饰)时也可见一斑:教会只想让你们循规蹈矩、多听话,说站就站,说跪就跪。如果你皈依教会,那你这辈子也就无所作为了。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no one gives it to you, you have to take it.(在影片中说了两次,足以体现它的重要性)我想这句话也就不言而喻地成为了象征着卡斯特罗黑帮精神的句子,也深深地影响了日后为了生存每天说谎的卧底科林。

话说卡斯特罗,也就是黑帮老大这一人物比起港版戏份大增使得影片不再是两主角两配角的格局,更像是三主角。这也使得影片给人整体感觉是黑帮元素为主,警匪元素为副,所以比起警匪片它更像黑帮片。正好也符合斯科塞斯本人的口味,侧重黑帮的视角更能加深负罪感的描写。个人觉得美版在人物性格的刻画、鲜明程度比起港版要大大胜出的。影片淡化那种一眼望去看似复杂的人际关系图谱,通过大量的平行剪辑与交叉蒙太奇扎实地塑造两位主角的性格前史和发展脉络,为主角们的身份背景做了更加详尽的安排(别跟我提《无间道2》,那都不同于第一部的两部电影了),精神层面的暗示也相当精彩。

比如取得信任对方这块,在警校时科林的同学就说他父亲是个社会地位卑微的穷爱尔兰门卫(所以即使他踏入高层社会也还是被当地人看不起),有着这样的社会背景的科林这辈子也就最适合当警察了,这也就为什么他从小就被认识他父亲及家庭状况的卡斯特罗相中。影片刚开场的五分钟就非正常的叙事时空,用一段台词串起了20多个彼此独立的镜头点明了“卡斯特罗是科林的精神教父”这一主旨,交代了科林的成长背景和与卡斯特罗之间的人物关系,为之后科林对卡斯特罗的言听计从、互相帮忙做了充足的铺垫。当科林获得好的岗位后,处理普罗维登斯黑帮的案件时我们就能看出黑帮帮了他不少忙,而且在与上司艾勒比(亚历克•鲍德温饰)的对话中也看得出他是那种知道什么时候装糊涂什么时候出手,也正这样所以在警局才吃得开,成为一个记录上完美无暇的人,被警方信任的人。相反另外一个与科林认识,曾有多次和科林办过案,实际身份也是内鬼的州警,却没有科林那么混得好。而警方卧底比利之所以会被奎南(马丁•辛饰)警长选择以及他刚出道就能在短时间从敌对那里获得信任,正是之前提到的爱尔兰人强烈家庭观的原因。比利虽说和科林一样是波士顿南部社会底层的出生,他的家庭背景却是有黑底的,除了他父亲以外家里的男丁都是罪犯。而他本人实际上也是跟母亲一个样,跟父亲又一个样。平时以中产阶级自居,可到了每个周末就跑到波士顿南岸跟着父亲像一个标准的爱尔兰街头小混混闲逛。爱尔兰移民觉得家庭对人的成长有具有巨大影响,所以对于警方来说所以这种人际关系使得人更能相信他不是卧底,而是黑帮。按警官迪格纳姆(马克•沃尔伯格饰)的说法,混入黑帮才符合他的本性。这也就为什么比利打入黑帮内部也是从他毒贩表哥开始入手的。而且卡斯特罗和他的左右手法国佬(雷•温斯顿饰)也都认识他家人:当比利在酒吧里打闹时,法国佬就警告他如果他再这么闹下去,他就会把比利奶奶善待他的事忘掉并阉了比利;卡斯特罗问起谁是否值得信任时,他就自问自答说比利叔叔杰西就是个可靠的人,所以看在人情上信任比利等。虽然比利不甘于像身边其他人那般堕落着混日子,也恨透了他们,但是为了对自己家族的赎罪他选择做真正的警察。这就为什么他会明知自己可能遭遇不测还会去逮捕科林(他在给玛德琳(维拉•法梅加饰)信封时的对话能看出)。

也许是因为使用了大量的平行、交叉、联想蒙太奇来构建叙事框架,故事由此变得扑朔迷离没什么时间的概念,对于悬念的铺垫、处理也没有港版来得那么直接(一开场不久就进入状况),没有留下很多暗场让观众不断猜测,削弱了那种斗智斗勇时惊险的感觉,比如港版毒品交易那段挂在窗子后面的窃听器。不过美版逻辑条理丝毫没有混乱,尽量避免抒情而代之以直截了当、平实的表现方式,更注重事件矛盾冲突的突发性。如心理医生的角色,可以说是对港版改动最大的地方,把李心儿(陈慧琳饰)和Mary(郑秀文饰)扮演的角色合二为一,塑造了玛德琳的角色从而凝合了剧情的张力,能把两位主人公看似有联系但却过着截然不同生活也没什么明显交锋的人真正交集在一块。她一方面与科林是合法情人,另一方面,她又是比尔的精神支柱,甚至与比尔也有了肉体关系。这样使整个剧情更紧凑,人物更突出,冲突更集中,也为最后科林被杀等一些情节提供了合理的铺垫。(个人觉得三角恋不突兀,这样的事会发生其实谁都说不准,即使它在大家眼中看起来不太可能发生。而且比利不是陈永仁(梁朝伟饰),没那么沧桑、隐忍,相反他性格暴躁,在面临精神崩溃的情况下对于情感表达方式比较直接很正常(注意他去见玛德琳的时候都是在他遇到困境、剧情转折点后:确定警方有内鬼、被科林调查身份、昆南死去以及最后发现科林是内鬼。在第一次与心理医生对话中,比利无形中把自己受到的压力转移到了玛德琳身上,玛德琳在尝试理解比利的处境但无法在一瞬间消化掉这么大的压力,因此之后玛德琳由愤怒到给药再到与比利约会的一系列转变是符合逻辑的。而玛德琳在未婚的情况下一个人在闺房遇见比利,两人在一阵心烦意乱后才跟比利发生关系,感觉很正常。然后与他隔离,搬去科林那住,表现比利的无助)。如果要追究的话,港版也同样能找出很多“问题”,比如陈永仁能在好不容易逮住杀了自己情义深厚的上司,并把自己不断逼上绝境的对手刘建明(刘德华饰)的情况下还能很坦然地笑出来。毕竟任何电影离现实还是有差距的,只要符合情理就能自圆其说,所以没必要为这较真。)

个人觉得演员的表演在这里(凸显冲突上)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相比港版,美版人物动作幅度要大,肢体语言也丰富很多。大段大段的污言秽语还有无意义的含混对白夹杂在其中,有不少大喊大叫、抢话的时候,无论是警察还是黑帮脾气都是暴戾的。但很自然,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符合突发性和爆发性较强的特点。该片剪辑非常凌厉,更强调变化,在双人呆板的对话中插入快速的动作等。在基本没有什么动作枪战场面的前半部分,也可以让剧情保持松弛有度的张力,使得剧情发展流畅而迅速。特别是有几场戏如法国佬在对话时突然闪回自己杀老婆的情景;还有比利去看心理医生穿插三条回忆(在打乱的时空里有条不紊地表现比利自我怀疑和焦虑的情绪),更是不带任何张扬的技巧,基本上仅依靠精确的对剪和闪回来制造出暗藏杀机一触即发或者压抑已久的情感抑制不住要爆发的感觉。但是反倒在杀人等画面内动作场面较多的场景剪辑放缓,如最后的电梯戏,短短的两分钟就死了三个人,却只用了不到10个镜头,使观众更贴近人物的真正面貌,把现实的残酷性描写得淋漓尽致。所以这种爆发力的演出更帮助影片深化了角色魅力,使得原本冗长复杂的主线支线情节不显的拖沓,并通过在动中有静,快中有慢的精彩剪辑影响着观众的情绪。

还有一点我觉得很多人忽视了,通常情况下,观众认为银幕人物都是真情流露,但本片除了少数几个关键情节之外,两个角色的全部生活就是一出伪装,离不开谎言,而他们一直为此备受煎熬。正如科林在电梯里感受到自己的谎言要被揭露时,才说出“快杀了我吧。”一样,即使为此煎熬也不太可能把挣扎的心理动不动挂在脸上,一般我们是不会看见在他们脸上写着如[我是二五仔]的标签,相反这种挣扎是要让人去感觉的。这一点我觉得美版更真实(我没说哪个更好),强调也忠实于它的现实主义风格。

但也有可能就是因为美版非常注重这种矛盾的爆发性所以给国内不少观众造成铺垫敷衍、行为都缺乏思想的前奏的误解。实际上正是因为本片注重人物本身的张力,才把人物性格描写得更鲜活、更加生活化,深化角色本身的力度和深层的表现空间,使得人物动机具有较好的说服力、前因后果交代得更清楚(仔细看的观众应该能发现,像普罗维登斯案件、芯片交易从影片的前20分钟就已做了铺垫,这也就为什么当比利发觉卡斯特罗是FBI线人以及接下来科林杀死卡斯特罗时也不会显得突兀),从而突出那种所谓的“表面化”矛盾冲突。一般写实电影不是创造性地艺术,而是“存在”的艺术。美版就是想做到让观众有一种刹那错愕的感觉,那种面对现实的残酷所体现出人类本能上的反应、张力。这种张力来自人的本质中追求生存的本性:月深日久,两个人为了生存都不得不不断地撒谎,想从他们欺骗的对象那里获得认同,渴望受到认可的矛盾感觉:不为非作歹,在帮派里就没地位;不锄奸惩恶,在警局里也没有威信。

记得片里玛德琳曾多次说过:人们撒谎多是为了保持事太平稳。我觉得这句话更加强了影片中探讨关于身份的重要性。影片多次展现的与陷阱和出卖如影相随的卧底身份的生活,其中被某网友在没看清剧情发展情况下吐槽的“我给你的是错误地址,可你去了对的地方。”最能体现。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好家伙》(同为斯科塞斯作品)中不断信任的背叛的主题,都是因自身的身份让主人公陷入层层推进的矛盾,无法自拔的环境。在斯科塞斯角色的身上,通常具有浓烈的反抗精神而不断被环境所围困。这就为什么我觉得美版描写卧底这种身份对于人物的影响更直观。我想这也就为什么比利会在电话里对科林说:“我要要回我的身份!”(我清楚港版也有这段);玛德琳感到无法靠近比利;当玛德琳知道科林的真实身份,谎言被揭穿的时候,婚姻马上分裂。不仅这样,这还简直是对卡斯特罗全片的第一句旁白“我不想变成环境的产物,我想要环境成为我的产物。”的一种讽刺,一个如此嚣张的黑老大,也还是比任何人都需要FBI做后盾,背叛他人。

曾看到有位网友说过,美版的故事人物得没深度,根本没演出角色注定而又无法改变的迷茫的悲剧命运。卧底、内鬼的内心深层次,也就是那种洞悉灵魂世界的事物描写也较少,形象相对单一,非黑即白。我看了却不以为然。的确,美版连一句类似“我想做个好人”的句子都没有,坏人就是坏人,与港版对比难免被贴上“没有内涵,人物脸谱化”的标签。但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即便斯科塞斯的人物们远离了教会教义章程的束缚, 还是无法把负罪感从心中抹除。比利为了能帮助警察所以成了罪犯,可在他犯罪时他能确定自己是在做正义的事情吗?科林虽然一直有给卡斯特罗通风报信,但他也确确实实有在惩治罪犯。对于天主教教徒来讲,人生来就有罪的,要通过赎罪来净化灵魂才能改善自己。他们从一个角度可以说是不断作恶、不知悔改,可从另一个角度他们也都在维护所谓的“正义”。所以影片中的两个主角对正义、对善恶的不确定性使他们无法像斯科塞斯过去的那些人物一样做进行形式上的救赎。斯科塞斯做出了不同方向的善恶模糊概念,个人觉得美版比起分不清什么是善恶,更侧重主人公们感到现实生活中的善恶界限模糊,这也就为什么没有像港版那样人物会为自身身份感到迷茫。他们的道德冲突体现在:应该像卡斯特罗一样为了生存放弃、背叛信仰;还是为了信仰、救赎干脆牺牲,来肯定宗教救赎意义?但讽刺的是他们无法做形式上的救赎。所以渐渐地两位主人公开始为自己的人生感到难过,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谎言和罪恶,因为对于他们这个世道似乎不存在道德底线,善是不存在的,因为恶的对立面消失,所以你也没法不作恶。比如当科林要同时查黑帮、警方的卧底时感受到了压力时,他在晚上睡觉时对玛德琳说:“如果我不是在警署干活,如果在法律学校当讲师,就能安然度过一生了。我想换个城市住会更好,就不会这么痛苦了。”由此看来,这个电影更像一个良心的诘问,好像你彻夜未眠却不知该如何向牧师忏悔一样:“我明知做了错事,但神父,我又有何选择?”而影片主要人物死亡的最终结局使我觉得无论信仰还是不信仰都无法通过自救生存下去,这也描绘了另一个主题:人,一旦被迫与他熟悉的生活剥离,就注定了悲惨的结果。

以上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无间行者》,正义与非正义已经不能成为警察或者黑帮的行为准则、衡量标准,为了实现目的而不择手段是警匪双方都遵循的准则,而卧底这一悲剧角色本身就是这种不择手段的体现。这也正如卡斯特罗在片头说的:“When you're facing a loaded gun, what's the difference? (当你面对着一把上了膛的枪,兵与贼又有什么区别?)”这也就为什么美版会多设置一条卡斯特罗是FBI线人的情节、警方腐败,还有警官迪格纳姆在影片结尾无视法律界限杀死科林。从表面上来看卡斯特罗也许是对的,但从反面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黑帮、警察正是因为背叛天主才让这世界罪恶丛生,但有时道德冲突、现实的逼迫让他们不得不做出妥协、背叛,使得这个国家也渐渐变成内鬼。所以黑帮在斯科塞斯电影中更是一种社会问题。

结语:个人认为这是目前为止新千年以来,马丁拍得最好的一部电影,不仅保留他以往的社会批判意识,也是故事述事手法上脉络最分明,戏剧性、娱乐性上做得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这无疑表现了斯科塞斯对于故事出色的把握力,连贯性很强,即使情节一样也并不死板抄袭,曲折的故事也使得环境这一单调的主题不显枯燥。比起港版更扩大了创作空间,塑造人物性格的细节也丰富很多。所以在我看来它更倾向于社会剧而不是心理剧。当然个人认为该片可能是主题有点明确过度了(有可能是它的封闭式结局原因),相比过去他过去拍的那几部经典回味的地方没有那么多。但不管怎样,这都足以为他获得一座奥斯卡奖。


补充:
1.剧情解释:比利给玛德琳的信封是什么?迪格纳姆杀科林的情节会不会突兀?
当迪格纳姆停职两周带薪假后,在科林与卡斯特罗在电话里的对白我们就能看出,警方的人都联系不上他,那作为卧底的比利也就肯定联系不上他了。然后当比利发现科林的真实身份之后然后马上离开警局,整理出科林是卧底的证据放在信封里。可因为他找不到迪格纳姆(之后天台戏也有说明,他问黑人迪格纳姆在哪,黑人不知道)所以只好找了科林的妻子玛德琳,叫她保管这封信,并告诉她“如果我有什么不测或是我让你打开你才能打开”,然后他自己都说心理医生是他唯一信赖的人了。在这里就和之前表现她与比利的感情有着紧密联系了,也为之后科林被死提供了合理的基础。接着镜头表现玛德琳看了下那封信在上面写上“科斯提根”后放到桌子里没有看了。过了一段时间,比利遭遇了不测,而科林把自己的罪嫁祸在另一个卧底身上。两个星期后,刚好迪格纳姆也休假完回来了,然后玛德琳理所当然联系上了迪格纳姆,最后讽刺地通过黑道的方式干掉了觉得好不容易摆脱黑道的科林。

2.西方评论界的对《无间道》的看法:
原版《无间道》在北美04年就上映了,你去烂番茄网上看了就能发现大部分影评人都在观看《无间行者》之前看的。《无间道》在烂番茄有95%的新鲜度,是个非常好的评价。而《无间道》获得不了奥斯卡的青眜但《无间行者》却可以,个人觉得主要还是因为奥斯卡是美国学员派的奖项,如果不按美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来评比那就有点违背他们评奖的初衷了,至于这点不要太较真,也不必把奥斯卡看得太权威。但是当自己不喜欢一部受认可的电影时,应该试着去理解别人为什么喜欢,而不是光光在那边抱怨评委的脑袋被驴踢了怎么的。既然你有不喜欢一部作品的权利,那别人肯定也有喜欢的理由、权利,我想6000多名以电影为职业的奥斯卡评委不会莫名其妙就给一部“烂片”颁奖,所以不要一句你懂你不懂就论断一切。

3.关于辱华
我理解很多人看到片中的这些台词很不爽。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准的,政治之间的对错更是。有时候不同角度就会造成人们对事物的不同的判断、看法,何况对于一部文艺作品,意识形态肯定是会有对创作者有影响的。像美国人就是提倡自由、民主、人权,对zf有看法我认为多少是因为看到国内较多负面的消息(不能否认没有啊)所以心中的人道主义信念油然而生,所以他们的不友好态度并不是针对国人,而是zf。像国内那些抗日片也是,还有像过去的《007》,正好在上映在冷战时期,所以故事就经常和苏联对抗有关,从而化解民众内心的不安。媒体(电影也可以算是一种)的用意从来不是铲除世间的罪恶,他们的工作就是说服我们接受并习惯与其共存,不会给我们选择余地。统治者只想我们变为被动的旁观者。为了证明自己是有说服力,可能会修饰或者有点歪曲一些事物,又或者把价值观强加在一些事物身上。但这种歪曲也有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有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场所以才这么觉得。比如大部分国人打死也不承认xz可能曾经是个国家。当然作为中国人反对老美这种言论我也肯定是支持的。但是你不得不否认香港、国外的媒体绝对是要开放、自由很多,各种言论都有,抨击zf的报道自然也很多。所以这种事情,有个想法说出来、坚持自己可以,但是最好不要太 较真 ,说老美不懂我们,说不定你去了国外想法也有改变呢。所以应该多接受更多不同的看法、观点,才能更加确立自己的立场。
当然时间久了,一些人的看法会越来越成熟,需要个互相理解的过程。说实话,我觉得现在的大部分美国民众虽然偏见肯定多少会有,但应该不会歧视其他种族。像在学校如果有同学歧视黑人,会被老师拉进校长室的,他们很尊重人权的。
话说最近老美对中国的态度有变好,因为中国变强大了,不得不重视起来。比如电影,最近的《云图》、《环形使者》、还有将要上映的《钢铁侠3》都有国内的公司参与投资、制作。


最后我想感谢下那些认真写文章的网友,让我可以借鉴了不少材料!
我也希望那些不喜欢这部影片的人能尽快看到这篇影评,希望对你们有帮助,谢谢。

 6 ) 众口难调

    先入为主的确是有碍于对本片的好感,总体感觉《无间道》是以故事为主,人的表演服务于电影,而《The Departed》则让人觉得突出的是演员的表演,而情节感弱化。
    而单就表演,长相忠厚老实的Matt Damon表情过于呆滞,或者说是不够奸,而Leonardo DiCaprio则过于痛苦,天天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无论是在黑帮内部,还是在自己的警察上司面前,丝毫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女主角不是很漂亮,在这么重量级的制作中原本应该找个更好些的。看《Running Scared》时还觉得Vera Farmiga的身材不错,但本片始终的白领装束,遮住了她原本还不错的身材,所以Martin Scorsese挠了挠头,安排了一段不伦不类的床戏。当时的Madolyn正和Colin热恋,而Billy只和她见过两、三次,还是以病人的身份。这样就上床了,虽然这会使得后面Madolyn偷听CD显得更加顺理成章,但在丝毫没有感觉到两人彼此有如此好感的时候,看到这段情节,还是令人难以接受。
    老美的犯罪片往往拍的不够精致,这的确与文化差异有关。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众口难调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短评

本土化改编很成功,达到了商业艺术的平衡。跟港版比,省去了无限闪回+煽情配乐的陈旧桥段,一枪爆头干净利落,但在节奏控制、人物内心刻画、情感代入等方面落了下风。人物背景交代、角色融入环境、勾搭心理医生,严重拖慢了节奏,进入第一场交易高潮戏,港版15分钟美版1小时。老杰克过强的存在感反而有些喧宾夺主,新增的FBI线人这出情节也不高明。

7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平行、交叉蒙太奇剪辑的典范

11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前几天大家说到美港两版的喜好问题,我于是又把老马的这部找出来看了一遍,中学时的记忆方才涌上心头。我只想说,不遗余力支持美版,剧本,表演,剪辑,欲罢不能。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觉得比港版的好看,更加像黑帮片

1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港版固然好,但本片作为电影的水准要比港版高出若干段位,斯科塞斯黑帮片镌刻于骨子里的冷和酷。结局高潮的处理:一枪打过去脑浆迸裂四散于电梯间中不给人任何喘息之机,生活就是这么无情,哪来那么多时间让你平复心绪。

1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把所有的台词都加入Fuck,就成了无间行者

16分钟前
  • 白大官人
  • 还行

个人还是喜欢港版。美版构图、剪辑和调度是非常精致,与港版最大的区别在于意味神韵的不同,东方语境的那种腹黑阴谋在港版体现的淋漓尽致,美版则很直接很粗暴。例如港版开头的刘梁试音那段,梁跟踪刘手机响之后他们的反映,还有黄秋生从上掉下音乐响起的瞬间震撼,乃至到最后刘德华“我想做个好人”的挣扎,都有种阴郁而不得已的况味,深存于哲思,充满宿命感。美版的实在直接粗暴,完全没有这种哲学意蕴。玩阴谋,老外还是太嫩了。8.0

21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镜头真是老辣,的确比港版好。

22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先要看懂“教堂老鼠”这句英文谚语,老鼠想在教堂里找吃的,是枉费心机,教堂里的老鼠一贫如洗。影片中马特达蒙,小李子,黑帮老大三个人都来自爱尔兰底层,就像一群老鼠,即便进入了教堂,也只能被政府利用,互相残杀,最终像老鼠一样死去。《无间风云》讲的是老鼠的故事,《无间道》讲的是警察的故事

24分钟前
  • 卡里加里博士
  • 力荐

方法派演技和蒙太奇技法的高超作品。和原版很多东西不同,想表达的东西也不同.老马丁告诉我们的故事是,任凭怎么挣扎,你的命运,你所处的社会地位早已经注定。所谓的正邪善恶,那是什么?一切你都没有选择。本体论的非行动论者。真的很赞,不只是马丁·西科塞斯,最帅的还是杰克·尼科尔森。

26分钟前
  • 力荐

不如港版

31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港版更浪漫诗意,更煽情,未解释的小bug不少。美版更现实主义,更粗粝直接,几个小细节处理得精彩。相对来说个人更偏爱美版。影片剪辑十分出彩,快速摇摄和交叉蒙太奇让人眼花缭乱。内容上,除了悲情宿命,还突出了族裔歧视和阶级固化等社会问题。结尾部分酣畅淋漓。ps: 维拉法米加太美了。(8.5/10)

3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将这部和港版当成两部片子来看 或许更好些 不同导演和演员 交上的两篇作业 相比港版 本片更具有本土黑帮味 所有原剧本精彩情节均予以保留(甚至还引入了部分第二部的设定)全部港味也悉数抹除 变成一部完完全全的美国黑帮片了 老戏精的演出给全片加分不少 无奈马特呆萌实在出戏 加加减减还算是值得推荐

37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居然没有“我只是想做个好人”的台词。

4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1、一众演员演技大爆发。 2、充实的剧情和仔细琢磨的细节。3、旁观【个体的命运和他那无用的挣扎】,使本片接上了希腊悲剧的传统,这一点比略显神叨的”无间轮回“更使人震撼。

44分钟前
  • 高歌
  • 力荐

对比下来就知道香港有多gay了

45分钟前
  • 沈涵
  • 还行

有强于原版的地方...

50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这不是典型的翻拍片,这是马丁在留了一根肋骨再创造出的巨人。这是马丁最擅长的黑帮片,剔除了原版过多的情爱与宗教意味,这是最逼近现实的社会学。不要纠结港版的诗意与宿命,马丁在这波士顿的黑夜下编制的不仅仅是宿命更是人生,这是马丁个人特色和商业因素的完美平衡,这是The Departed

53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唯一能吸引我的就是港版的情节,老尼科尔森好做作。看完整片,更增加了我对F-word用法的认知,莫名其妙的BT sex,不知道说老尼老当益壮好还是为老不尊好。还是喜欢充满情义的港版。

55分钟前
  • 掀桌超人|2U4U
  • 还行

7,还是感觉没有港版,无间道是一个深深受到儒家文化熏陶,植根于人情社会的侠义故事,而不仅是一个犯罪故事,这点上老马那些极简的暴力镜头,脏乱差的穷街陋巷,极度克制镜头语言都体会不了原版的精髓。当然把这个看成一个完全独立的原创故事,那就非常好了,可惜我做不到

56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