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经纪人

完结

主演:崔松贤 李关勋

类型:韩剧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6

 剧照

地产经纪人 剧照 NO.1地产经纪人 剧照 NO.2地产经纪人 剧照 NO.3地产经纪人 剧照 NO.4地产经纪人 剧照 NO.5地产经纪人 剧照 NO.6地产经纪人 剧照 NO.13地产经纪人 剧照 NO.14地产经纪人 剧照 NO.15地产经纪人 剧照 NO.16地产经纪人 剧照 NO.17地产经纪人 剧照 NO.18地产经纪人 剧照 NO.19地产经纪人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不会责怪是枝裕和!依旧欣赏他的勇气?

首次做亚洲的片子~

本来只是好奇为什么这次是枝裕和被嫌弃了为啥豆瓣压低了评分😅

但看完影片 没有丝毫失望~还是熟悉的是枝裕和 虽然知道好多人就是看不惯他用韩语拍片子😂

这次触碰这么现实 这么敏感的话题 其实是需要勇气的!而且很欣赏他在堕胎法案上隐约表达的立场~对个体的关怀始终如一

👇下面是我的原创影评视频🔗:

[婴儿转运站/掮客]最新日韩合拍 2022戛纳获赞!耐心开启一段旅程 我会陪你走出来|顶流偶像李智恩IU演技突破!永远不会责怪是枝裕和 [Broker]_哔哩哔哩_bilibili

本集主要内容:

00:42 背景

01:44 剧情

03:42 相铉(宋康昊)

04:55 素英(李知恩/IU)

06:20 是枝裕和的美学

07:43 善的反义词是冷漠

 2 ) 对母亲的赞颂,对身体的控制——大写的母亲,小写的身体

(本文章可在我的B站和Youtube频道「小玄儿的深夜聊碟」观看视频版,欢迎点击

Part 1: 关于女性与母亲的议题

相比「掮客」这个陌生的中文词汇,

我们可能更容易理解影片的英文名 Broker —— 中介。

就像房屋中介和贷款中介一样,

影片把交易的对象换成了婴儿。

我会有意识地避免使用「人口贩子」这个词,

是因为影片中的一切人物设定和剧情发展,

都在讲述故事中的婴儿中介与人口贩子的不同。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如果简要概括一下剧情,

整部影片看起来就像是一场,

乌托邦社会才会发生的犯罪。

故事里每个在法律意义上的「罪犯」

既不是为了伤害别人,

也不是为了掠夺金钱,

而是为了成全别人获得更好的生活。

未婚少女素英为了让孩子不被抢走而杀死了孩子的生父。

东秀(东洙)为了让弃婴不在孤儿院里长大而成为婴儿中介。

尚贤(相铉)为了让交易可以顺利进行而惹上了杀人的官司。

故事里的执法者更加温情,

在不断自我质疑的同时,

还为犯罪者安排好自首的后路,

以及未来融入社会与孩子相聚的机会。

这里的犯罪者们没有恶意,

这里的执法者们充满同理心。

每个人都试图理解身边的人,即便是在谎言之下。

影片从一个雨夜开始,

在一个明媚的夏日结束。

过程中充满了是枝裕和式的「电影时刻」。

太阳雨下的道歉,

人物关系自然地靠近。

洗车房里孩子的闹剧,

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的欢乐时光。

为期三天的公路旅行,

逐渐明朗的结局,

人物之间的相互救赎。

片中我非常喜欢的一场戏,

是素英答应对每个人说感谢的话,

东秀(东洙)要求一定要关上灯。

在黑暗中说话的素英,

不再仅仅是羽星的妈妈,

而是成为了所有人的母亲。

代替了东秀和海进的妈妈,

甚至是相铉的妈妈,

感谢每一个人的出生。

这也是是枝裕和的电影

从《海街日记》、《小偷家族》到《掮客》一直以来的主题。

当社会和家庭的出身不够完美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自我疗愈。

Part 2: 从 Baby Box 到孤儿院的争议

电影的开篇,雨夜中的灯塔——

教会设立的 Baby Box 吸引了我。

是枝裕和在采访中提到,

像这样的 Baby Box 在日本只在熊本有一个,

当他听说在韩国有三个的时候,

就有了去韩国拍摄电影的想法。

不过调查之后发现,

在韩国真正运作的,

目前也只剩下一个,

和日本的情况差不多。

于是,我在网络上检索了一下各国 Baby Box 的情况。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设立婴儿箱的国家,

韩国朱萨朗社区教会 Jusarang Community Church 的牧师 Lee Jong-rak

听说捷克共和国有一个用于寄放婴儿的婴儿箱,

于是,2009年他率先在韩国设立了 Baby Box。

导演是枝裕和在调查中发现,

韩国婴儿箱接收婴儿的数量是日本的十倍。

在日本,自2007年5月服务开始以来的15年里,

西南城市熊本天主教经营的Jikei医院的婴儿箱里,

共有161名婴儿被留在了日本唯一的婴儿箱里。

在韩国,自2009年12月

Jusarang 社区教会牧师Lee Jong-rak

设立婴儿箱以来的12年里,

已有1,990多名婴儿被放置在箱子里。

(来源: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aby Box http://www.iabb.info/english/germany1/

世界各地的婴儿箱,多是由医院和教会安置的。

在电影中也呈现了人们对于「婴儿箱」的争议。

设立之初肯定是为了拯救生命,

但是建立之后也被很多人诟病,

这为母亲丢弃孩子提供了机会。

影片中也特意给出了详细的数据,

比如只有1/40的母亲回来接孩子,

有些就算留了联系方式也不回复。

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

要面临 6 岁之后就很难被领养的现实。

出身孤儿院的红人东秀(东洙)

被要求不要回到孤儿院,

因为孩子们都觉得他是传说,

不希望看到他回到孤儿院工作。

仿佛意味着,这里的孩子,

会一辈子留在孤儿院里。

是枝裕和在采访中提到,

故事中的警察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公众的质疑。

比如影片的第一句台词,

女警官秀珍说:“如果不打算养,就不要生下来。”

影片也借助素英的自嘲,

陈述了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方式:

“釜山卖淫少女文某,

杀害一男子后逃逸,

把孩子遗弃在婴儿箱。”

正如素英在影片中控诉的

为什么没有人责备父亲呢?

在这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男性在发生关系和使女性怀孕的过程中的绝对主导权。

以及在发现女性怀孕后又快速地消失和拒绝承担责任。

素英作为卖淫少女,

本身就是一种被动的状态生存在社会的边缘,

即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选择用肉体交换金钱。

在被动发生性关系、被动怀孕后、又被要求打胎,

在一系列「被动」的驱使下,

或者说在长期的被动状态下,

激起了素英前所未有的主动性:

“即生下孩子、杀死父亲,

并且放弃成为孩子的母亲——

这一强加于她,

她并未做好心理准备的社会角色。”

波伏娃在《第二性 I》中提到:“…她在那里要么不服从,要么犯罪,没有其他形式的自由,如同衰落时期的罗马女人只有以生活放荡来自我解放。只要她们的“解放”是否定的,这种否定性便是女人的命运。”

对于素英来说,放荡(卖淫)、

犯罪(杀死父亲)和反社会(抛弃孩子),

成为了她获取「自由」,

也就是脱离一切强加于她的被动状态的唯一选择。

“雌性先是被侵犯,随后被异化…当受精卵在子宫中着床,并在其中发育时,女人经历更为深刻的异化…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I》

导演是枝裕和说,在《小偷家族》里

讲述了没有生育的女性想成为母亲。

而在《掮客》里,

则是生了孩子的女性,

没有做好准备成为母亲。

两个女性角色就像是一对姐妹,

他希望在电影中,持续探索问题的答案。

导演希望去反思,

人们对于抛弃孩子的母亲那些先入为主的看法,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需要被认真对待。

Part 3: 大写的母亲,小写的身体

——对母亲的赞颂,对身体的控制

何为大写的母亲 Mother ?

母亲不是一种天性。

它是一个动词,它总是涵盖着某些行动与状态(生育、哺育、养育……);

它是被政治与经济多元决定的话语、图像、技术等等,所共同塑造的集合体;

它是一种可被操纵的模式——

即私有制将社会的责任转化为家庭的责任,

而家庭意识形态又将家庭的责任转化为母亲个人的责任。

「母亲」既可以是主动的,又可以被动的。

对母亲这一社会职责的肯定,

总是伴随着一种模式的确立,一种判断的标准。

她会由衷地说出「感谢你出生,来到这个世界」,

她被期望可以由衷地说出「感谢你出生,来到这个世界」;

她会自愿地接受一切强迫的、无酬劳的、家庭内部的劳动——这被赞颂为「无私奉献」,

她也被期望可以自愿地接受一切强迫的家庭劳动……

而大写的母亲——也就是集体意识上的母亲,

否定着所有无法遵循以上条款的个体。

而这种被融入集体意识中的后天价值判断,

使每一位仍然希望成为母亲的个体,

时时刻刻地进行着自我的审查、自我的忏悔,

以辨别自己是否仍然是一位称职的母亲。

而无法承受这一强迫,

或因为物质条件的压力,

而将自己贬损为无法完成这些指令

并放弃这一职责的个体

——就像影片中的素英那样,

将迎来社会道德(有时甚至是法律)的审判。

这是一种双重的压迫。

为何小写的身体 body ?

大写的母亲先于身体存在,

因为它不以每一个女性主体的意志为转移。

相反,大写的母亲塑造着每一个主体的认知,

并且作为一种身体的配置(dispositif)

和一种名为「母亲」的技艺(technique),

管理及规范着她们的身体。

以现代社会中备孕–怀孕–待产–产后护理–哺育等

这一系列的技术环节为例,

每一环节都要求着身体的顺从,

因为这都是「为了你和孩子好」。

这些程序保证着每一细节都可以被量化、被控制,

从而使母亲这一技艺得以被规范地操作。

而脱离了这一程序的母亲,则是非正常的母亲。

因此,由怀孕者自己决定

是否终止妊娠*(rènshēn)即堕胎的自决权,

在治理人口的管理者——或用福柯的比喻:牧羊人——的眼中,

始终是一项难以控制与操作的未知因素,

因而被视为对经济与政治稳定的威胁。

在上个世纪的中国,

节育环这一装置——即对身体的管制,

是管理者强加于个体的最直接体现。

而当代社会中,

堕胎权所引发的争议与对峙,

从来都不是纯粹的道德或法律纷争——

即现代管理者想让它看上去的那样。

Part 4: 现代女性、母亲与家庭的更多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反对堕胎是对身体的控制,

但强制堕胎,就像影片中的那位父亲/嫖客

和他的遗孀所做的那样,都是对身体的控制。

“自然只有被人的行动重新掌握,对人才有实在性:人自身的本性也不例外。”

——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 I 》

素英在嫖客和嫖客妻子,

以及社会舆论对她的身心控制之下,

她是无法,也没有可能

从女性自然地转向母亲这个角色的。

一切都是被动的,被迫的,被管制的,

她为了获得个体的自由,

只能选择打破社会规则。

在影片的中段,

素英遗憾地说如果早些遇到“你们”就好了。

在她的本能意识或者说社会常规的情况中,

「母亲」只可能是她一个人肩负的重担,

她从未想过,还可以和素不相识的人一起抚养孩子。

而《掮客》的结局,导演正是给出了一种可能性,

把母亲的责任从一个特定的女性身上卸下来,

由更多的非血缘关系的社会人一起共同抚养。

正如影片中的警察、领养失败的夫妻和婴儿中介们。

在电影映射的当代社会,

素英重获主体的自由,

卸下被动责任的同时,

冒着可能再无法见到孩子,

以及被社会规训的风险和代价。

也许是枝裕和导演是想以这样的方式,

让我们去重新思考,

每一个遗弃孩子的女性,

是否该被简单地

从社会角色和责任的角度去批判。

在这里我们先放下

卖淫少女、男性避孕、

女性堕胎、父亲的消失等等争议性话题。

单纯地从悲剧已经发生,

亦或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

女性被动成为母亲的境遇来思考。

更多的社会主体——即我们,

是不是可以填补社会对未婚女性怀孕、单身母亲的边缘化,

从内里去理解从女性到母亲的身心变化,

去分担单一「母亲」的社会职责,

尤其是在个体需要帮助的时候。

最后我想用电影中的一个桥段作为结束。

“当摩天轮到达顶端的时候

被蒙住双眼的素英问,有点晃动了吗?

东秀(东洙)回答她,没事,那是因为到顶了。

什么也看到不到,真可怕,奇怪。”

希望我们现在的社会和意识的震颤,

不是因为我们的自由和权力在当代已经到达顶峰。

未来的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世界不断下落。

是枝裕和喜欢把镜头对准边缘人

他们是社会的边缘人、也是家庭的边缘人。

以前违法犯罪需要越过暴力和金钱的边界。

今天可能思想和言论也成为了社会的边界,

社会中的边界越来越多,界线越来越窄,

你我和边缘人之间,可能只有一线之隔。

是枝裕和说他喜欢釜山城市和山脉的对比,

他特意安排人物的罪行与善意并存。

如今在不建议堕胎、不可以放弃孩子,

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枷锁之下。

电影让我们试图理解「反社会」行为里的善,

而我们也更要提防「社会善意」中无行的恶。

感谢你看到这里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欢迎留言你观看《掮客》的感受

2022年7月10日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每周分享新片测评与CC电影蓝光套装

严肃影评|《驾驶我的车》看过这部电影后,你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视听的愉悦与观看的自由

你的关注和评论,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文章参考资料:

采访:

是枝裕和戛纳首映记者会

是枝裕和 x 古市宪寿采访

书籍:

《 第二性 I 》西蒙娜·德·波伏娃

《安全、领土与人口: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1977—1978》米歇尔·福柯

《身体之重》朱迪斯·巴特勒

 3 ) 是枝裕和《掮客》镜头语言、意象解析,宋康昊这一场景意味深长?

(首发于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掮客》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继《小偷家族》之后的最新作品,宋康昊、姜栋元、裴斗娜、李知恩主演。宋康昊凭借这部影片在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斩获影帝

讲述了无法养育孩子的母亲素英把婴儿丢在“婴儿暂存箱”前,婴儿被尚贤和东洙偷走打算进行人口贩卖,隔天素英却回来找孩子了,最终她为孩子找到更好的父母,加入了这一趟荒诞的蔚珍之旅,然而他们已然被两个警察盯上,并计划在他们交易的时候实施抓捕······

这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片,也是一部鲜明的作者电影,主题上一如既往地关怀现实议题,一样的边缘小人物、遗弃的孩子,以及非血缘关系的重构家庭。

因此这部电影的讨论离不开导演前作《小偷家族》。

如果说《小偷家族》着重展现了这种家庭模式的深刻依恋与羁绊,那么《掮客》似乎是这种模式成型的一个过程,被抛弃的边缘人最初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就像是“前传”一般。

《小偷家族》所描述的家庭,之所以情感紧密的前提,是他们经过了多年磨合,生活在同个屋檐下,慢慢建立了深刻的情感联系,和谐得像真正的家人。

而后者的组合是不和谐的,对素英来说,尚贤东洙是才认识几天的陌生人,甚至还是要卖掉她孩子的掮客,存在身份的潜在威胁,短短的几天旅程里,能有多深刻的依恋和羁绊呢?

有些观众也许期盼看到《小偷家族》式的浓郁情感,但在这个故事的语境中,是不可能的。

我们不能忽略人物之间的潜在威胁,导演并没有忽略这一点的描绘。出发前一晚协商的场面,昏暗的房间,所有人的脸都隐藏在黑暗中。

这个构图,除了两个人剪影位置体现出的权力关系,画面中清晰可见的是背景中的婴儿羽星,而婴儿的位置更靠近尚贤,而不是妈妈素英。这个画面强调了威胁——羽星被他们掌握在手中,想领回没那么容易。

尚贤东洙一高一低,不平衡的构图只有右侧有微弱光源,两个人的脸一半是黑的。

虽然没有暴力威胁的台词,但是镜头语言都说尽了。

第一次尝试交易,其中一个镜头是远景摄影机以一种旁观的姿态冷眼看着,人物都是剪影,被潮湿黑暗的空间包围的画面提醒着这是一场非法地下交易

注意每次交易都是由尚贤或东洙抱着孩子的,而不是给素英抱。难不成是体恤女性,怕素英累吗?演员李知恩在发布会上说,为了角色学习了抱孩子的方法,但实际拍摄很少有抱孩子的机会。

为什么这样设计?从掮客的立场,如果交易时素英抱着孩子跑了怎么办?钱不就没了?

残酷的层面看,一开始这个孩子就被当作货品、人质,而非个体生命。

因此,《掮客》人物间最真实的情感关系,恰恰是以“无法亲密”的前提开始的,带有威胁的、利益的关系,在慢慢了解对方的过程中,也始终有种不和谐的、别扭的游离感。

因为每个人都有着“遗弃与被遗弃”的过去,互相在彼此身上看到影子,东洙在素英身上看到抛弃自己的妈妈的影子,尚贤在海进身上找到了当爸爸的感觉(摩天轮两两互为对照组)。

影片中段,他们才互通真实姓名和故乡,不容易的亲近。

到了后半段游乐园坐摩天轮,才小心翼翼地确定彼此的情感联系——东洙的“求婚”、尚贤的“洗车约定”。

素英和警察合作、自首,尚贤确信素英会出卖他们。关系本就不稳固的五人的最终解体自然也不具有《小偷家族》那样的力量,似乎导演也没有想“用力”让观众感到惋惜,而是轻描淡写地。

就像摩天轮“到顶了”,自然而然地会下来,迎来一个结束。

因为有结束,才有可能“重新开始”不是吗?

素英这个人物最想要的就是“重新开始”,但她被现实摧残了太久,不相信能重新开始。前面也说“雨会把昨日的我冲洗干净”,也是想重新开始的意思。

固定机位让人关注到景框内的所有视觉元素。画面中央羽星的小手一直在抓素英的头发,若有若无的触碰,十分可爱。

雨水的意象是贯穿全片的最重要意象。在电影中,水往往代表情感的流动,在这部影片中雨水可以多重理解

情感上首先是牵扯不断的羁绊、令人痛苦的情绪,也对应到因客观状况的改善,从而情绪上由痛苦转为平和,从开头的暴雨,到后来的晴天小雨,再到结尾完全的风和日丽。

即使雨一直下,东洙说有雨伞就行了。对应后面素英说如果下雨,你带着伞来接我。两人之间的情感升温1°,这条感情线极其克制,点到为止(值得韩国导演学习,不是什么情况下都要谈恋爱的···)

雨也起到烘托氛围的效果,开头便给人强烈视觉印象的暴雨渲染了沉重、阴郁、潮湿不适的氛围。

同时,理想化的寓意层面,雨水对应到冲刷洗净、焕然一新。有趣的是,也可以对应到洗车情节,洗车时海进偷开窗户让水喷进来,不仅把车洗了,人也洗了。

大家都笑了,内心轻松了很多,不仅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对于观众也是“喘口气”的时间,有缓冲、平衡节奏的效果。东洙拱起身子护住素英和羽星的细节也很暖。

因为公路片的主要载体是车,而车是封闭、局促的空间,封闭式镜头较多,因此“窗”就成了故事的“出气口”,“开窗”的动作就值得留意,让风吹进来、水喷进来的时刻,可能会带来一些微妙的转机

有一个和雨水、开窗有关的场景,也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幕——下过雨之后,粉色的小花落在警察秀珍的车窗上,镜头特写她伸手去摸那朵花,不是一下子摘掉或捏起来,而是将被雨水淋湿黏在一起的花瓣展开,慢慢才顺着车窗拿进来,她拿着小花看了看,然后松手了。

原本很直白的台词,因为这一系列小动作而变得意味深长,是枝裕和的电影有很多类似的小细节可以品。

表面上就是思索问题时无心的小动作,显出她对待这个问题的困惑,似乎也有一点点秀珍身世的暗示

深层看或许这朵粉色小花就是秀珍眼中的素英?被淋湿而变得皱巴巴的素英,但莫名想将她“展开”来看看她为何要丢下孩子?

秀珍把小花拿进来而非丢在外面,也与后面对素英态度的转变、帮助素英照顾羽星的情节走向相合。

虽然秀珍这个人物的篇幅过少,有点可惜,但是个有弧光的角色,看起来正直干练的女警,为了抓掮客们而“钓鱼执法”。从完全不理解、一心想抓人,到说出“最想把孩子卖出去的是我”。

这一幕的构图,只有车窗外的游乐园灯光是亮的,而车内是一片黑暗,秀珍只有隐约的轮廓,仿佛在外面的尚贤他们才是正当的,里面的秀珍她们才是犯罪分子,用这样的构图平静而克制地表现出自嘲与讽刺。

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几乎都是这样,没有集中地刻画某个人的形象,没有传统韩影的爆发式演技高光时刻,而是三言两语,淡淡地点出善恶人性中微妙的交错点。

比如东洙,这个人物给我整体印象是“温吞的好人”,一直抱着孩子有种奶爸的感觉,后面发现他也有耍狠的一面,两下就把黑帮小子勒晕了。而这点早在领养机构阿姨问伤口那里就铺垫好了,果然没有一句台词是废的。

尚贤则是反复说黑帮小子是“熟人的儿子”,大概说了2-3次,好像很讲人情的善良大叔,最后却把这熟人的儿子杀害了。

没有直接展示凶杀场面,而是用新闻和尚贤的反应来暗示——尚贤原本低着头没注意,听到和自己有关的新闻一惊,很快恢复淡定拿起饮料喝,一系列反应,虽然有惊讶一下子,但马上喝饮料代表对这件事是知情的,暗示凶手就是他。

另外,场景设置在人来人往的车站,用意有两个。

一是暗示他准备坐车逃亡,二是人们会在等车无聊时看两眼新闻,车来了就离开,不会真的关注新闻内容,就像电视机画面的镜头中,原本有两人入镜,一句话的工夫,左边的人已经离开了,车站就是忙碌而冷漠社会的缩影。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他会用很多镜头与拍真实生活的琐碎和沉重,对比之下对死亡的处理总是很轻,甚至“不在场”,想想《步履不停》是不是也如此?

讽刺的是,这条凶杀新闻的下一条新闻紧跟着是讲“家庭”的,但尚贤的表情变得黯淡、麻木。他是渴望家庭的,但他也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回归家庭了,无论是前妻和女儿的家,还是和素英他们的那个“家”。

秀珍、东洙、尚贤,其实都是有点“反转魅力”的人物,在导演冷静地注视下,人物的善恶微妙地交错,最终给出了一个温暖的人道主义开放结尾。

素英服刑对应到“把昨日的我冲洗干净”,片尾在阳光下奔跑对应到“重新开始”,经历过抛弃后,主动选择的“家庭”,结构上是很完整的。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关怀的社会议题,包含了“弃婴”、“堕胎”、“领养”而掮客的非法勾当就从社会对这些议题的无视中滋生。

其实是很尖锐的题材,但是枝裕和的影像风格使得影片总体呈现出一种趋于保守的批判性。

相比导演的经典之作《无人知晓》,这次明显力度是弱太多,又没有《比海更深》那种静水深流的感觉,故事放在韩国背景中有点“浮”,不够“沉”。个人认为这点稍微遗憾。

另一方面可能和现在审美环境有关。

我们首先是要符合三观,这个条件下再尽可能多的戏剧化情节塞满满,情感充沛有升华;对于韩影的期待则是强劲又黑暗的讽刺,以及反抗过后的绝望感结局。观众似乎在其中投射一种痛快的补偿心理。

可事实上,是枝裕和导演哪种都不符合,《掮客》就是一部本质是文艺片的作者电影,商业性甚至没有《小偷家族》强,所以注定不是一部现在的主流会喜欢的电影。

不过,《掮客》在国际上的成功也证明了日本大导与韩国演员的组合还是很有吸引力和潜质的!明年会有一部OTT原创韩剧《Connect》播出,是日本电影导演三池崇史,与韩国演员丁海寅的相遇,令人期待在文化、语言都有差异的情况下创作出的作品,究竟会有怎样的火花?

公众号:霧風誌,看更多韩剧韩影评论

 4 ) 这还是不是是枝裕和?

入狱多年被社会和家庭抛弃的父亲,从小被丢弃人到中年依旧孑然一身的儿子,无父无母被妈妈桑养大的杀人犯妓女,结婚多年事业无成没有孩子的中年女警,如果我真的能够和这些人物共情,或许就不会觉得这个故事圣母了吧?

能够感受到是枝裕和的功底,开篇短短几幕几句话抓着人心就表述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穿插自述和第三人称视角解释人物逻辑的同时推进主线从而让平缓节奏下的故事不显得冗长,通过镜头语言和细节对话塑造人物:下坡和上坡的场景转变象征着素英的人生,尚贤熟练的针线活缝纫机对全自动洗衣机的陌生和那辆破车以及那句“这辆车应该开不了多远”就是在告诉你他已经被这个世界淘汰,东洙每每对素英的理解就在透露着他曾经作为那个被遗弃者的心路历程,洗车时海进打开窗户暗示这一群人洗脱过往的框架去往新的自己……

但哪怕真的很用力的去理解这些,依旧很难说这是一部好电影……

好像是枝裕和真的太是枝裕和了?

很多需要用力去演绎的地方都平静的一笔带过,比如素英和男人是如何对立到最后过失杀人的?尚贤在需要钱和良心之间是怎样挣扎选择的?

天台上素英和警察之间的立场矛盾明明是很可以挖的东西却说了两句就结束,摩天轮和房间里关灯的场景也属实克制又老套。

到最后这一切的平静就使得本来具备十足戏剧张力的角色以及人物情感、逻辑都变得十分薄弱,明明所有人都背负着很多情绪,需要冲突爆发,但看完通篇几乎没有一个情绪爆点……

而细节对话多了的同时填不上坑,甚至进一步影响到人物塑造。

比如教会在这个故事里到底站在什么样的一个位置?东洙照片里的姑娘有什么展开?追查杀人犯的警察到了妈妈桑那之后就消失了?尚贤对他熟人的儿子一边关心着晕了还是死了结果最后还把他杀了?面对素英这样一个杀人犯知情人们的反应是不是过分平静甚至警察知道了第一件想着的事还是用她来钓鱼执法?说GPS过时不会是警方用的是不是在暗示韩国警方的女性青少年科预算低不受重视?这些都没有一个哪怕稍微明确一点的交代,多少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但好像是枝裕和又不是是枝裕和了?

我一直看到120分钟还在期待一个转折,期待当头一棒,被告知生活有的只是未知数从来没有答案,结果结局仓促潦草正能量max,警察收养了孩子,两个杀了人的一个没被抓住一个蹲了2年半出来了,甚至没能买到羽星的夫妻还经常来探望羽星……

是枝裕和以往电影里,关于人性、家庭、亲情、社会的复杂和多面性,都毫无体现……

结果这一切加起来就让人觉得,整部电影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不明就里,我看的懂,也不受震撼。

我家iu大荧幕长篇首秀,又是是枝裕和和宋康昊,说不失望那是假的……就当是日韩结合的水土不服吧,属实有些浪费了这一帮好演员的好演技。

 5 ) 宋康昊:那个韩国男人的脸

原载《环球银幕》

你完全可以说宋康昊代表着韩国,在他于今年5月拿下戛纳影帝之前之后都是。作为韩国唯一一位问鼎戛纳、拿下欧洲三大表演类首奖的男演员,于此时来谈论宋康昊自然拥有一个清晰的焦点,但事实上,以角色构成的那些繁杂之点,早已遍布进韩国文化与时代的织布,成为了宋康昊自己的密网。

他以表演和角色之网,捕捞起现代韩国民主化前后一辈中青年的时代缩影,并以此凝练出一副副韩国男人的面孔。他们或是那个失意的、总为家庭奔忙、权威摇摇欲坠的父亲;或是在黑帮匪道与善恶军警里摇摆、难寻真相的无力者;又或是那些被权力缠绕、间或为之窒息的牺牲品;当然,也是机缘巧合担当起婴儿“掮客”的象征之父。我们通过宋康昊得以读取韩国,也通过宋康昊的痛苦检阅韩国的痛苦,正如我们通过宋康昊的脸窥见无数韩国男人的脸。他,就是那个韩国男人。

韩国男人的脸

“帅哥有很多,我不是他们中的一员。”

——宋康昊

当我们谈论到宋康昊,父亲一定是个绕不开的标签,我们记得的那些宋康昊最经典的角色,几乎都与父亲有关。他们通常是韩国社会中最常见,也最面目不清的那些人。在故事的一开始,家庭、工作与社会话语的重压,令他们难以舒展身躯,也掩去他们作为人独特的面部肌理,正如《汉江怪物》中被推到极致,甚至有些迷糊的父亲康斗;又或是那辆飞速行驶、永不停歇的《雪国列车》上,身为制造者却只能勉力保全家人的父亲南宫民秀;同时也是《寄生虫》里那位如蛆虫般苟且的父亲基泽,“如无脊椎动物一般”地活着。

《汉江怪物》中靠经营小店维生的康斗,是在算不上是个多合格的父亲,但也正是这个被激发之后依然做不了什么的无能之人,才刚好以讽刺的姿态道出了民众难与体制抗衡的黑暗。宋康昊更多是以眼神去诠释康斗的,他双目中透露出的那种迷茫,也就是被安排的大多数对于命运的迷茫;曾在他脸上绽放的无知微笑,就是个体幸福之于体制而言的虚妄;他在手术台上的挣扎反抗,又是牺牲品被权力开颅的必然命运。宋康昊的表演,是站在韩国民众长日已久积累的国民状态中的。也正如导演奉俊昊所说,宋康昊“通过吸收韩国的现实来做到这一切。”

比起《汉江怪物》里的康斗,《雪国列车》里的南宫民秀似乎更有造诣一点,工程师的身份让他以类似知识分子的阶层出现,但也始终难逃“失能父亲”的结局,让女儿成为最终活下来的人之一,或许就是那为数不多父权得以超越强权的时刻。而在《思悼》里的暴君英祖,不惜饿死自己的儿子,则又刚好是南宫民秀的反面,他让君权征用了父权,成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失败父亲。

顺着这个序列看下去,《我要复仇》中的工厂主父亲东劲,则几乎是个全然的失败者。自认从未得罪过什么人的他,高中毕业后做电器工程师起家,是没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奋斗一代。然而妻子却在经济崩溃后离开了他,讲述起这段过去的时候,宋康昊饰演的东劲眼中神情中没有任何责怪,有的只是身为一位男性,身为丈夫和父亲的失职感。似乎是要呼应于影片本身的器官贩卖主题,宋康昊也用一种生理本能般的疲惫演绎着东劲的崩溃。当得知女儿去世后,他在河堤上蹒跚而行的机械感;在电击裴斗娜的残忍时刻,他状如失聪的木然感;在最后的宣判时刻,他也终于以自己的身躯付出了血肉的代价,证明了激进组织的存在。

宋康昊赋予这些父亲的,是一代韩国男性承担家庭支柱,却又难以在社会功能和家庭功能中调停的尴尬,东亚社会施放于男性身上的重压,于精神于身体均是毁灭性的打击。身体在这些影片中时刻被宋康昊调用为机器,投影出韩国男性的脸,那是一张张被拓印上父亲和丈夫诅咒的面孔,父系体制与他们而言是权力也是诅咒,更多时候,是缠绕并绞毁一切的噩梦。而这个被噩梦困扰的韩国男人,从未胜利过。

暴徒与黑帮

“喂,你有火吗?”

——宋康昊

大家都会说宋康昊拥有一张平凡的脸,也正是因为这种平凡,他才得以绕过从好莱坞习得精髓的韩国娱乐工业,蔑视明星制,成为角色意义上的明星。这张脸既可以是典型的韩国父亲,也可以是终身都献祭给权力的肃虐君王,同时也可以是那些挣扎于暴力漩涡里的狂徒。他的圆润既可以浸润家庭的亲和,也可以砂洗于枪火的高温熔炉;他的皱纹既可以来自家事的风霜,也可以成为血色伤口的温床。但可以确定的是,暴力对于宋康昊绝不是天生,而是更多来源于演绎。

在李沧东的处女作《绿鱼》里,宋康昊饰演的黑帮小弟甚至比老大还要惹眼。在鞠躬送走老大后,来到复员回家的男主角面前,“喂,你有火吗?”,是这个人物的第一句台词。等到再次与男主角相遇,“有火吗”的台词复现,宋康昊在两次关于“借火”出场中便构成了一种表演上的复调。送走老大时,是耀武的高傲;再次现身时,则是戏谑调笑的自得。彼时的宋康昊尚未为人所知,但大家仍对这个混混角色印象颇深,甚至以为导演是雇佣了真正的黑道来饰演的。

这或许和宋康昊处理表演的方式有关,在《寄生虫》的访谈中,他曾提到自己在表演时并不是单纯地沉浸在角色里,而是试图去理解关于电影的整体框架——那些更为宏大的叙事:“我试着思考本质是什么,我需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是什么?当我在角色中看起来很自然时,那或许是这种努力的副产品。”

不过宋康昊呈现的这些暴力者往往都未曾拥有纯粹的暴力,在朴赞郁的《共同警备区》里,宋康昊专门为这个北韩士兵学习了北方口音,南边与北面、自由与封闭、警戒与融入的边界一点点被宋康昊的角色拆解。不论是对于中立方的调查视角来说,还是对于观看这部电影的南方、以及更广义的南方而言,宋康昊都承担着那个闯入者和弥合剂的角色。于是他在展示暴力时必须执行拯救,在流露艳慕时也必然分泌厌恶。那场关于糖果的戏或许可以成为这个角色的决定性时刻,这个旁观了南韩优渥一角的北韩人,展示拒绝的姿态只能是“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北韩能做出世界上最好的糖果!”。在这场文化与信仰的撕裂战中,他是保护者也是暴力者,而所有令人信服他是“北韩人”的表演,都源自于宋康昊精准控制的平衡——卑微的北韩士兵和高傲的前教官之间的混杂态度。

如果说父亲的关键词是失败,那这些与暴力紧密相关的角色的关键词便是被削弱的男子气概,也是宋康昊的“韩国男子图谱”中的一体两面。处女作《猪堕井的那天》里熟谙规则的文学同好,《密阳》里在当地如鱼得水却以大龄单身为失败标志的修车厂主,《蝙蝠》里在人道、神道与魔性中摇摆的神父,都是那些被削弱了男子气概的人。比起《共同警备区》暧昧游离的兄弟情谊,《杀人回忆》中的失意警探或许能让人产生更多共鸣。这个影响了大华语电影犯罪题材整个二十年创作的追凶故事,同样在在我们目之所及的故事里刻下了宋康昊的基因。

他所饰演的朴警探,驻于命案发生的小镇,凭直觉和主观臆断抓人,没有一次成功过。与汉城下调的苏探员讲究证据的理性破案理念不同,朴探员将毫无头绪的愤怒诉诸身体,对嫌疑人大打出手,亦是这一方乡土开化前夕的韵脚。当电影开场,第一个受害人的尸体在田埂被发现,宋康昊沿着小道骂骂咧咧走过去,用树枝圈出脚印,追赶着破坏证据的拖拉机,在紧密跟随他的长镜头中贡献了一段充满混乱、破坏与无知的表演。关心凶案的正义本能,和毫无章法以至于破坏了现场证据的乡野闹剧混合在一起,展演了那个时代杀人的真相。这段表演对于导演奉俊昊来说是无可替代的:“你可以感受到宋康昊的爆发力对长镜头的贡献之大。他扮演着一个填补混乱之间空白地带的角色。动物本能和广阔视野在他的身上同时存在着,令人印象深刻并诠释了整部电影。隐藏在整个《杀人回忆》背后的,是那个民主化前夕漫溢着白色恐怖的韩国,也是属于一代韩国人的杀人回忆,只不过犯罪者是时代。而宋康昊的表演,他看向尸洞的迷茫眼神,便成为了韩国历史的反照。

演员的现在时

让我当个看门人吧!

——宋康昊

回到一切的最开始,宋康昊的表演之路开始在演友剧团的舞台上,这个成立于1977年的古老剧团,由首尔大学戏剧艺术系的学生创建,带有强烈的反保守倾向,经常出演进步剧目,也时常遭到官方打压。1988年前后在釜山居住的宋康昊还是青年,但也已经感受到巨大的社会动荡和民主话题造就的浪潮,青年人无法在社会现实中释放的改造激情,可以在戏剧舞台上喷洒而出。

少年的宋康昊,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我对如何向观众展示故事很感兴趣,也正好看到了演友剧团的演出,那场演出让我有机会确定我应该前进的方向。”于是他离开釜山去到了首尔,花了对当时的他来说很大的一笔钱——6000韩元,买了一场戏的门票。在看完戏剧后,他去到后台,见到了当时的剧团导演之一柳泰浩,当时的二人都不知道,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他们将会因为《杀人回忆》合作。激动的宋康昊甚至对柳泰浩表示,只要留在剧团,让我当门卫也可以。当然,他的热情得到的只是善意的拒绝。之后,宋康昊花费了一些时间才被剧团接纳,一呆就是数十年,舞台对他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他在《演友的三十年》中写道,“剧场是我唯一追求的向往对象。”

或许是因为没有受过系统的表演训练,宋康昊并不是那种纠结于细节的演员,《杀人回忆》最著名的台词之一,出现在DNA报告显示他们最关注的嫌疑人并非凶手的一刻,宋康昊掐住嫌疑人的脖子,要他看向自己的眼睛,问他“你每天早上也会起床吃饭吗?”这句台词其实来自宋康昊的即兴发挥,他说,这就是他如果真正遇到罪犯,最想对他说的话。有意思的是,宋康昊和奉俊昊在这方面高度一致,都厌恶排练,喜欢即兴创作。“我们都是那种随心所欲并立即开拍的类型,宋康昊模糊了即兴创作和非即兴创作之间的界限,他让我精心编排的台词听起来即兴而生动,仿佛每一刻都是一部纪录片,但他又能呈现它的对立面,让自己创作的即兴语句听起来像是导演预先写好的台词——因为它们与整部剧的节奏非常吻合。”

国民演员的称号,在认知度之外,于宋康昊还有更复杂的意义。最初以豪华男配角身份崛起的宋康昊,在2000年前后进入到鼎盛时期,并将其绵延二十年之久,这背后与之并行的,同样是韩国电影的上升期。自忠武路开启复兴时代后,身为三驾马车中的一员,宋康昊对韩国电影涉足内外、面见世界的参与程度,同样也代表着韩国电影之于世界电影的参与程度,这里既有《思悼》、《辩护人》这种描摹了韩国历史与父权,极度本土化的产物,也有《雪国列车》、《玉子》这样代表了工业化最高水准之一的商品;而到了《寄生虫》和《掮客》之际,则代表着整个西方电影世界从工业、学院和节展的维度,全面应允韩国电影登堂入室。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宋康昊的演员现在时,就是韩国电影的现在时,宋康昊的演员黄金时代,就是韩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6 ) 被抛弃的少年,成年和中年

海进 勇敢的少年怀着梦

海进大概生长在一个无比宽松的环境里,被父母抛弃的他自然从小也没有被灌输知识和道理,这个时候的男孩不知道什么对错,行动出于对善恶的模糊认识。从他偷偷藏到车上,被发现了也没有任何道歉,只是憋久了想出去小便。问他问题他都是如实回答,没有隐瞒和回避。对他来说没有可或不可,只有好奇和向往。

洗车的时候尚贤大概对他说了一万遍不要开窗,但海进还是开了窗,在泡沫水冲得最激烈的时候。对于他来说这个世界还没有什么不可以,无所顾忌也没有约束,不管是从外部还是自己。通过否定这个约束,他获得了整个电影中对于他来说最快乐的经历。

坐过山车,虽然有恐高症。这件事不管是尚贤还是观众应该都没想到,你怎么有恐高症还做过山车,就像花生过敏的人吃花生酱。“我不行”和“我想做”对于海进来说并不冲突,成年人会想,”我喜欢云,难道我叫云下来罩着我,爱一个人不一定要和她一辈子的“。但是对于海进不是,他想做他就会去做,所以他会在素英对大家说了感谢以后会对素英说,“素英呀感谢你来到这个世界”。不管是尚贤还是东洙,在那个时候都是一种感动和克制,还有一点无所适从,因为他们被社会冰冷得对待太久了,不敢或者有点忘了在感情上怎么勇敢。只有海进,单纯的少年敢于对自己喜欢的女生表达对她的爱。

东洙 挣扎的成年人

关于东洙应该是三个男人中刻画最少的,或许是因为他最沉默。在社会上跟在尚贤后面学做社会人,学着点头哈腰。想认命又不服,做不到和自己和解,在从少年(怀揣梦想)到中年(接纳自己)的过程中挣扎得生活着。

从东洙回学校的时候大家热烈欢迎的样子可以看出来东洙在学校的时候应该是大家最信赖的大哥,打架厉害没人敢惹,也有桌开啤酒这样会让小毛孩仰赖的技能,就连逃校也是逃得最久的一个,就像一个门派的大师兄,在学校里受人尊敬,独当一面。

但是到了社会就完全不是这样,他没有父母,没有依靠,只能在教会打工帮忙,也赚点不黑不白的钱,会打架,但是不敢做黑社会,因为东洙的性格还是温顺的,不希望被欺负但是也不会主动去招惹别人。东洙的眼神是在社会上被打压过的眼神,不坚定,不知所措。被母亲抛弃在足球学校里可能很普遍,但是在社会上确实如此刺眼,在社会的环境里会迅速加深自卑,所以东洙恨这个世界也恨自己的母亲。

直到他遇到了素英,遗弃了孩子但又舍不得孩子,素英痛骂说自己的孩子丑的夫妇的时候东洙应该心里也有一丝欣慰吧,是不是能从素英维护这个小孩的样子中看到抛弃自己的母亲维护自己的样子。东洙对素英不仅是因为荷尔蒙产生的男女之爱更是因为在素英身上看到了自己缺失的母爱。至于他在摩天轮上不过脑子说出的“我们四个一起生活吧”,则是想要极力追求自己人生中一直缺少的部分,但是又马上被打落现实,这个不被社会承认的组合并不能长久。他只能遮住素英的眼睛,假装这一刻就是永远。

尚贤 人到中年

尚贤,狡猾世故的中年男人,哼着过时的小调,做着一些正经或者不正经的生意,有一些小麻烦,但是相信自己怎么也能度过难关,毕竟也活了这么几十年了,早就不靠好勇斗狠,知道活着这个社会上靠的是人前低头人后谨慎,一张好嘴皮比一个好拳头有用得多。

尚贤可以说是这个电影中男人的最终形态,因为他可以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他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默认自己是个小人物,知道哪些边界可以打破,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别人看不到他内心藏着对最心疼又越来越远的女儿的思念,如果可以他也喜欢给自己心爱的人最好的东西,不管是餐厅里的冰淇淋,还是游乐场里的玩偶猴子,摩天轮或者是4000块的照片。

在火车里素英说,如果早点遇到你们,说不定不会像现在这样。

尚贤在火车声中说,现在也不晚。

他没法像海进和东洙那样直白的说出来,只能就着噪音小声说一句。因为他知道这句话后面是重大的责任,是以后的每一天。在车里的日子是美好的,但也是因为这些日子是短暂的,尚贤的力所能及,大概就是这么几天。就像给女儿的冰淇淋,就是因为而且能见一次,所以我能给她买一个看起来很好吃的冰淇淋。他因为不能给自己女儿体面的生活而失去了女儿,所以同样的,这些东西他也给不了素英的小孩。对于他来说,喜欢素英,但是更希望素英或者素英的小孩有更好的生活,如果离开我才能让你幸福那就离开吧。他只能做到的也就是切断黑暗势力和素英的联系,哪怕这样会打破他的遵守了一生的生存准则。

被抛弃的孩子的一生

海进,东洙和尚贤,从被父母抛弃而无所顾忌的少年,到因为出生卑微而挣扎的成年人,再到接受自己的卑微的中年人。片中的三个男人大概就是被遗弃的孩子的三个阶段,因为被遗弃,没人管,所以几乎不会有转机,遗弃了小孩以后回来接他的母亲是40分之1,哪能通过足球摆脱这个命运的大概就是100万分之1。不管是在教会还是足球学校,对于弃婴来说,淘气的小孩变成坚硬叛逆的青年在被社会打磨成顺从圆滑的中年,这样的人生无可躲避,弃婴被抛弃的那一刻这样的宿命就已经注定。对于他们来说,只有抛弃他们的母亲是人生的答案,对于东洙来说,如果可以回到20年前他会对母亲说什么,他会说,我们一起生活下去吧。对于海进来说,眼前的素英告诉他,可能他的母亲也一样爱他,但是因为一些不得已的理由才抛弃了自己。对于尚贤来说,我不能给你好的生活,但是我希望你过你喜欢的生活哪怕这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一切。

至于片中的设定,东洙和尚贤的认知里只有让小孩回归家庭才可以让孩子摆脱不幸的宿命所以才去卖小孩,则多少带了一些自己欺骗。

 短评

跟“小偷家族”同样是临时拼凑的家庭,却缺少了深入人心的力量。可能这个无巧不成书的道德困境剧本更适合冷眼旁观的法哈蒂吧,被是枝裕和的温情鸡汤调兑后反而失真。看到大家都善良成这样了,中国拐卖儿童的人贩子估计梦里都会笑醒...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是枝裕和过于天真和温柔,试图延续《小偷家族》的童话:在不完美的背德者之中寻找人性的真善美,用没有血缘关系边缘人相互取暖的余烬温暖观众。这一次,掮客、妓女、杀人犯和孤儿组成的小家庭,美则美矣,但着实无法洗刷浪漫化苦难的嫌疑,特别是结尾,每个角色都做出完美正义地抉择,圆满却难以服众。“谢谢你降生于这个世界”的宣言,不是宽慰,更是让作者留下了他对性别政治和堕胎议题微妙的态度。IU很美,摩天轮戏份可能是年度最浪漫场景之一。“姓名”无法界定身份和归属——是枝裕和用这样的暗喻试图合理化他走向国际的创作路径,但他无法淡化强烈的作者印记。这个“韩国”故事看起来不够韩国,之所以成立,依然要感谢人类社会共同相信的某种普世价值体系。

7分钟前
  • 德小科
  • 较差

是枝裕和还是那个是枝裕和,就是韩味冲天,我接受无能

8分钟前
  • 王王王大可
  • 还行

📍5.27戛纳首映 韩国旅行版《小偷家族》,是枝裕和最擅长的血缘亲情,但人物构成更复杂。结尾太糟糕了,一瞬间以为他们也要经中国广电审查(半星给我为是枝裕和排的队,半星给iu看我美貌杀人)

13分钟前
  • L木木木目
  • 推荐

C. 看时感动,看后下头。是枝裕和仍然能用信手拈来的“小确幸”赚走暖意和眼泪,但过分关注于写单场戏内的细节,情绪的断点全靠“氛围感”轻飘飘地连接,不仅无法服众,在人口买卖和生育这样的严肃议题面前,甚至是极具欺骗性的。“谢谢你降生在这个世界”固然治愈,但当弃婴的正当性建立在“出生之前杀了他就不是罪了吗”这样的台词之上时,所谓的治愈也变成了作者对于性别政治令人不安的自我感动。是枝裕和的“童话故事”经不起任何“因为所以”的推敲,而观影过程中被撩动心弦的那一丝触动,也在稍作思考后变成了古怪的回味。2022.5.26 Debussy

15分钟前
  • 双晚
  • 较差

低配版《小偷家族》,奉俊昊打卡上班,姜栋元“忠武路小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IU像个AI,说她是戛纳影后有力争夺者真是辱唯了

17分钟前
  • 佳妮
  • 还行

这也…太难看了。弥漫着“我们大家今天聚在一起就是要努力拍一部‘是枝裕和’”的疲惫感

22分钟前
  • 海带岛
  • 还行

不知道外國人啥感想,反正本看日劇的只想把坂元裕二的woman拍到失智臉上,出身不幸還單身帶娃只會最後帶到絕症,後續都給你想好了,就說別生了!!!!PS結局令我感到找了一群韓國人拍晨間劇

24分钟前
  • 心是鬆餅的獵手
  • 还行

#Cannes 2022 刚看完首映和今天的记者会,是枝裕和的个人品牌烙印太深,音乐运镜都是一绝,就是人物神圣到让我怀疑世界,仍旧是市井气不足的日式温情。IU的角色有无数个故事演绎层面,可惜她一个都没表现出来,扁平寡淡稀薄,最后只留给我“有着高度偶像自觉的小白花" 的印象。

28分钟前
  • ChX
  • 还行

3.5 期待值非常高的首映,但看到煽情片段的时候心想:完蛋了自己无法在这个时刻流泪…阳光小美女+东京教父+小偷家族 釜山版 #Cannes 2022

32分钟前
  • chezmumu
  • 还行

日本导演拍的韩国电影。我倒不是是枝裕和的粉丝,对他的风格谈不上研究,总体看着还舒服。“一事多人”,围绕着卖一个孩子的故事牵扯进了六七个人物,剧作上倒是写得清楚、节制,几笔写出各个人物的历史及心理,显示了功力。韩国大演员宋康昊演的角色戏并不多,戛纳节到给了他个最佳男主角奖,看来是评委们平衡的结果,也许是照顾了以前他的《寄生虫》吧。

3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3.5,不得不服是枝裕和厉害的地方还是很厉害,不但没有水土不服,还让IU就这么打进影后竞争了。但整体太煽了,除了摩天轮那场戏很有张力之外,其他片段的情感表达都让善与爱显得过分圣母。

39分钟前
  • 蓝詹
  • 推荐

从来没有喜欢过是枝裕和,包括海街和小偷。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对社会失望却对人温情的他,只适合彻头彻尾的童话,并在童话中探讨没有结论的社会/哲理议题。在用「父忧母难」形容新生命的诞生并情感道德双重绑架了子女长达千年的东亚社会,「感谢你被我生出来」是颠覆性的宣言,也是我的泪崩点。

41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剧本散成一盘,时时莫名其妙。女主到底在演什么?

44分钟前
  • 三七
  • 还行

一转眼,当年的国民妹妹也已经拿到母亲的角色了。从至安到满月社长,再到这里的素英,这些角色所传达的情感,这一路的成长与蜕变,都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用心用实力拿出作品的IU,谁能不爱呢👌

47分钟前
  • Targaryen.
  • 力荐

75cannes首映/中庸的故事,与我相悖的生养观,一无是处的女演员,是枝裕和的复杂与细腻全都丢失了,很多设计(eg摩天轮的运用、火车灯光)太平平无奇,刁亦男都比他有创意,导演老啦。另,还是认为男导演请慎重触碰女性题材(滨口龙介除外)。

50分钟前
  • 低斑蜻
  • 还行

这是什么童话我的天…一边赞叹剧本写作character study叙事效率 一边哭到断气 摩天轮和thanks for being born是double kill吧 和陈凭轩走出Bazin一路哭到马路边 谢谢是枝裕和

54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很多人抱怨是枝裕和在重复讲故事,父母子女的关系都不再新鲜,反复剖析来去也只是新瓶装旧酒,但这是一个致命的缺点吗?自我重复并非错误,艺术家一生中感兴趣的事情毕竟也有限,他们能够将自己的兴趣耕耘到其他人难以企及的深度,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59分钟前
  • 看电影看到死
  • 推荐

太——日了,韩国演员和日本电影真的不太兼容,也就裴斗娜这种有“去国别感”的演员才能两头适应了

60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宋康昊慈母般的憨笑,把裴斗娜都感化了。这趟孩子转运之旅,犹如细水长流,点点滴滴都是爱。是枝裕和,啥时候也能来中国拍一部呀?

1小时前
  • Hymoiv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