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场危事

完结

主演:伍迪·艾伦,麦莉·赛勒斯,伊莲·梅,瑞秋·布罗斯纳安,约翰·马加罗,贝琦·安·贝克,乔·贝哈,刘易斯·布莱克,马克斯·凯塞拉,克斯汀·埃伯索尔,大卫·哈伯,道格拉斯·麦克格兰斯,迈克尔·拉帕波特,鲍比·斯雷顿,玛丽·博耶,玛格丽特·拉德,丽贝卡·斯卡尔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六场危事 剧照 NO.1六场危事 剧照 NO.2六场危事 剧照 NO.3六场危事 剧照 NO.4六场危事 剧照 NO.5六场危事 剧照 NO.6六场危事 剧照 NO.13六场危事 剧照 NO.14六场危事 剧照 NO.15六场危事 剧照 NO.16六场危事 剧照 NO.17六场危事 剧照 NO.18六场危事 剧照 NO.19六场危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六场危事 Crisis in Six Scenes, 2016

今年9月底,伍迪·艾伦应亚马逊影视副总裁罗伊·普莱斯之邀在该网站推出了自己从业生涯以来第一个剧集,名曰《六场危事》。对亚马逊来说,他们无非是想延续《透明家庭》在2014年金球奖、艾美奖上横扫五项大奖的强劲势头;而对于伍迪·艾伦来说,这部剧集实在是个烫手山芋。毕竟,金钱和期待的重压将他逼入了前所未有的境地之中,而他在电视剧制作方面的经验,又少得如此可怜。

      故事将背景设置在六十年代政治气氛极端狂热的美国,对剧中几乎每一个人物进行了十分辛辣的嘲讽。《六场危事》一共分为六集,每一集二十五分钟,合在一起其实不过两个半小时,也就是一部电影的容量,从英文直译称中文,或许叫“六幕危事”更加准确。往好了说,伍迪·艾伦并没有把每一集抻成四五十分钟,为观众省下了不少时间,也算是良心编导;往坏了说,这样的设置除了拉长观众的期待,将观影过程掰开切碎,迎合了观众观影碎片化的习惯之外,也再无其他让人信服的原因。可见,关于电影与电视到底该作何本质区分,伍迪·艾伦在他的处女作剧集之中并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从质量上来说,《六场危事》也着实无法与伍迪·艾伦一直以来惨淡经营的电影相比。就像伍迪·艾伦借片中人物之口所言,写这个剧无非就是因为“电视剧挣钱”(第一集开头,算是开门见山),既然作者自己尚不自珍,观众又该从何谈起?且不论语言幽默对伍迪·艾伦而言难度几何,也不提语言幽默在喜剧中到底处于怎样的层级,单说整部电影中从头到尾充斥着单调的笑话就让人审美疲劳;更大的问题是,这些文字游戏始终没有咬合在一起,一处处讽刺单摆浮搁,就像硬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一样,实在夹生得可以。有时我不免怀疑,这个剧本到底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也许就是伍迪·艾伦先写出一个一本正经的底本,然后把所有一本正经的段落改成笑话?甚或让人怀疑,如此平庸的架构都不需要伍迪·艾伦亲自动手,谁不会写一个不速之客来了又走、前后全无照应、人物扁平如画的故事?

      与同年出品、早前在戛纳电影节作开幕片的《咖啡公社》一比,《六场危事》就更显尴尬了。在前者之中,观众可以看到几组人物命运的巧妙交织,种种巧合先后呈现,让人感到极度不安;观众还可以看到堪与《日落大道》、《美国往事》对比,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好莱坞式浮华和美国梦的衰朽,嗅到从《桃色公寓》那里继承下来的悲喜交集,感到不亚于伍迪·艾伦巅峰时期爱情题材作品的甜蜜和动人;直到最后,还得到了一个隐然藏有一丝悸动、让人浮想联翩的美妙而暧昧的结尾。

      而后者呢?伍迪·艾伦讽刺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懦弱本性,讽刺了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的非正常的政治狂热,讽刺了易受煽动、听风是雨的老太太,讽刺了极度神经质、活得苟且而一无所成的自己,连一个出场只有几分钟的警察也没能逃过他的口诛笔伐。然而,他却并不是那个精通左右互搏的周伯通,最终陷入了藤蔓缠身的僵局。

      再者,幽默虽然看上去并不是《咖啡公社》的突出品质,但事实上却已经渗到了电影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每一个电影镜头和每一处电影语言中,就连女主角前后几次对男主角不动声色的评价都让整部电影浑然一体,直可谓神来之笔。更别提打眼一看就费了不少力气的选角——从非常擅长塑造神经质犹太人形象的杰西·艾森伯格(简直就是伍迪·艾伦的替身)到尖声尖气里透着虚伪和狂傲的史蒂夫·卡瑞尔,无一人不是“正中靶心”,每个人物甚至无需言语,只要站定,性格便从眼睛甚或指间倾泻而出。《六场危事》则全然没有为演员提供这种空间,人物甚至连“戴上面具”的工夫都没有,对台词只能称得上是疲于应付;伍迪·艾伦本人也是老态龙钟,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物应有的力度和气质。

      回顾伍迪·艾伦几十年来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回忆,我们大概会发现一个让人惊讶却不常被提起的事实,那就是他至今为止所达到的最高成就,绝不在于嘲讽有多辛辣——尽管他的人格中充满了幽默的因子和与生俱来的魅力——而在于他能够用幽默与荒诞穿透现代人复杂、多变而又百无聊赖的生活,从短暂的艰辛和不安中找到一丝快慰和生机。《安妮·霍尔》里,伍迪·艾伦用尽间离、炫技无数,要达成的无非是这个;《西力传》直接用伪记录进行旁观,意图也是在此。至于《开罗紫玫瑰》、《赛末点》、《蓝色茉莉》……我们发现,爱情与谋杀正是伍迪·艾伦表现这一主题的绝佳载体,而政治和信仰则不是,因为在爱情面前,他可以离得很近,使出浑身解数,甚至陷入其中;面对政治和狂热, 他却只能躲在角落里“扎小人”,失去了应有的洞察力。强弩的笑料,到底还是显得有些许肤浅,不如一丝销骨的柔情来得更让人会心,让人回味。

      说到这里,再回看一次《六场危事》那个敷衍了事的结尾吧:一心想要送走“瘟神”的小老头儿和他的妻子躺在床上。在此之前,所谓的“瘟神”,也就是一名激进分子,不知怎么就在老头儿和警察对话时一溜烟儿逃掉了。老头儿念着白天和警察的对话,竟然就忘了那个让他日思夜想、魂不守舍的人物,开始想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到底该不该放弃电视剧,转而投向小说写作?

      作为观众,我只想说,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别再拿出第二季糊弄自己了,若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生命投入到爱情和谋杀之中,那才是我等生民之幸啊。

 2 ) 想尝尝每集必提的水果馅饼

新年第一部剧集。其实它就是个电影。剧中伍迪艾伦所有的毛衣,和裤子搭配起来都温柔好看,风衣也美,老太太八十五,看不出,装化是中年人的,偶尔能看出端倪,说话略有种上了年纪的含糊不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微醺。角色性情狡黠傲娇,一丝怨气也无,有一种浓浓的少女感。羡慕她的读书会,自己也想来组织一个,都是认认真真擦上唇膏的姑娘们,每个人都抱着贴满彩色便签的书,书是契子,吃甜点心,喝酒,剖析与表白自己,嗲,七嘴八舌,娇滴滴。最后众人齐聚乱哄哄的桥段叫人焦躁又兴奋。伍迪艾伦的片永远是一场暖黄的BGM是爵士乐的关于过去的梦境,愿他年年出片,健康长寿。

 3 ) 公园的鸭子最后怎么样了?

伍迪艾伦终于让麦莉赛勒斯想起来了她作为一位演员的身份。
    如果要谈麦粒,再多溢美之词也无法确切描述我对她的喜爱。词穷着,所以只谈《六场危事》(Crisis In Six Scenes),六场,是指这剧一共六集,危事,应该指的就是由家中那个不速之客带来的不便、不安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种种危机吧。
    伍迪艾伦饰演的Sid muntzinger是一位深知写电视剧很low但还是不得不写的作家,因为写电视剧赚钱,这里有些自嘲地意味,因为《六场危事》的剧本就是老爷子亲自操刀的。Sid 生活在一个典型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美国正在进行越南战争,国内的反战情绪高涨)的中产阶级家庭里,他的妻子是一位婚姻(感情)咨询师,生活风平浪静、稳如泰山。一天夜里,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麦莉赛勒斯饰演的激进分子Lenny 拿枪打死了看守者,从狱中逃了出来,因为和Sid 的妻子有过不浅的交情,所以她半逃半闯地来到了Sid 的家。Sid 是一个过着平淡日子不想惹祸上身的人,被通缉的激进分子逃进了自己的家里,对他来说就像一个自燃的火球被引到了自己身上,于是他当即就想报警,却被妻子说服并让Lenny 在自己家里住了下来。
    暂住的Lenny 成日对资本主义作风的Sid 怨声连天,各种批判,还为Sid的妻子推荐了许多“有思想”的书,让妻子和她那个读书会里的成员读毛选和马克思,并且这种精神还影响了借住在Sid家的男青年,最令Sid无法忍受的是Lenny老是悄悄吃光了所有冰箱里Sid爱吃的食物,Sid恨不得Lenny立刻消失。
听说Lenny要逃去古巴,Sid大喜过望,甚至在妻子的要求下帮助Lenny像个间谍一样去街头和指定的人交换手提箱,手提箱里是Lenny逃亡时要用的钱,但不巧的是行动中途出了乌龙,箱子被警察带走了。
    于是离Lenny离开的日子又遥遥无期了,这段时间里,Sid妻子读书会里的人都读完了毛选、马克思和列宁,并且都有了“眼界和心都被开阔了”的感觉,她们都非常崇拜卡斯特罗、切格瓦拉这样的反美战士,几位平日里打扮得极其体面的女士还决定到政府门口静坐,以抗议军方的战争行为。借住在Sid家里的男青年本来也有一个收入颇丰的工作,一位爱他的未婚妻,和一个安稳度日的梦想,但他的人生也因为Lenny的闯入而发生了改变,他开始重新看待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宣扬的民主,他的反战情绪高涨,他认为年轻人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混吃等死,于是他有了自己的人生新目标,就是陪着Lenny去古巴。但对于Lenny来说,伟大的事业才是自己所应该有的追求,她并没有打算在追寻目标的路上捡一些与事业无关的东西,于是她断然拒绝了男青年,继续计划自己的逃亡。
    剧中有不少的幽默元素,话唠般的台词和密集的对话虽然充斥着典型的伍迪风格,却并不让人感到厌烦,只会让这个本身并不讨我喜欢的老爷子越来越可爱。
    剧中我最喜欢的一集是最后一集,在最后一集里整部戏的所有演员欢聚一堂,乱哄哄的进行着无厘头的对话,看得出来每个人的欣喜若狂。
     Lenny终于要去古巴了,Sid 激动地自告奋勇用车送她去机场,恨不得马上甩掉这个烫手山芋,然而在开车的途中,由于太开心所以超速驾驶,他被警察拦了下来。警察要求检查后备箱,Sid 慌乱得不知道怎么才好,突然警察说了一句:“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 Sid 接过话茬说:“可能你读过我的书,书封上有我的照片。” 那位警察问:“你再说一遍你叫什么名字?” “S·J Muntzinger.” 听到这,那位警察突然换了一副嘴脸,惊讶的表情中透着掩藏不住的笑意说:“哎呀!您真的是S·J Muntzinger 本人吗?天哪,您真的是他吗?您知道吗?我非常喜欢您的书,我的儿子向我推荐了您的书,一开始看的时候我不觉得怎么样,但是后来……天哪,您知道吗?您是怎么写出那些文字的?” Sid 非常开心,他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自己的书迷,而且还这么喜欢自己,他甚至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没想到那个警察继续说:“那本书叫什么?噢!《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真不知道您怎么想出来那样写故事的,那本书太棒了,还有您能告诉我最后那人公园里的鸭子怎么样了吗?”
    尴尬的气氛充满了整个屏幕,随之而来的是伍迪爷爷嵌入的毫无保留的幽默感,S·J Muntzinger 和J·D Sailinger ,这两个相似却大又不同的名字居然救了老爷子一回,在警察向老爷子要签名的时候,一直藏在后备箱的Lenny逃走了。
    故事的最后,Sid躺在床上和妻子聊天,妻子说Lenny现在应该已经到古巴了,Sid 若有所思地说也许自己应该重操老本行,再写写小说,人生里有那么多次冲动的机会,就那么一两次,他也想成为像塞林格那样的人。这一切,他没有说,但我知道,是因为Lenny,这个不速之客给周围带来了年轻的气息,也给他带来了勇气。

 4 ) 到底是什么危险的事

第一场危事,胆小瑟缩的男主人与白人女革命者和在电影中以及仅在电影中代表的六十年代一部分左派革命者。

第二场危事,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的金融从业者与自己家庭以及未婚妻家庭的冲突;包括未婚妻决心与自己一同前往古巴带来的反向震慑。

第三场危事,女主人定期召开的读书会,一群老姑娘读完马克思和列宁后要去政府门口裸体静坐,当女革命者要坐飞机出逃古巴时其中一位老姑娘还妄图用自己糟糕的车技送她到机场。

第四场危事,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女主人的两位客户同时来到,其中一位中年男子宣称自己花钱睡自己的妻子,结果妻子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妓女”的感觉现在已经离家拉客,自己的婚姻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第五场危事,纽约某解放组织派来两个黑人小哥给藏身于主人家的被通缉女革命者送出逃物资,结果被同时到来的瓦斯工作人员撞见。

男女主人从医院里把被自制炸弹炸伤的金融小哥接回家,小哥父母赶到(之后小哥怒骂父亲剥削自己的员工),未婚妻和其父母赶到。在这危急关头,一直认为未婚夫过于激进的未婚妻突然宣布怀孕并要随同他前往古巴。女主人的读书会成员赶到,虽然他们读了那么多的革命书籍,不过仍区别不出马克思和列宁。女主人的两对婚姻咨询客户赶到,中年男子尝试用付钱给妻子做爱的方式恢复激动人心的夫妻生活,却落得个如此下场。“真正的”活着的革命者赶到,催促女革命者赶快出逃……几方齐聚一堂,各个立场的白人阶级嗷呜一齐乱嚷嚷。忍无可忍的男主人终于站出来,自告奋勇送原本最讨厌的女革命者前往机场。

战战兢兢的男主人因为车速过快被警察拦下,紧要关头,警察认出了他的作家身份。在持续了一分钟的夸赞和兴奋后,警察终于向有些得意的男主人问出:你是怎么写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的小说的?我一直想知道,到了冬天,中央公园里的那些鸭子都去哪儿了?

男主人悻悻然,他想起了在第一集开头的理发店里,当问到自己写的小说如何时,理发师给出的评价并不高,但却很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

晚上回到家躺在床上的男主人问妻子,自己是否应该放弃现在正在写的烂俗电视剧,重新致力于小说;自己能不能写出像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样的小说。

这是第六场危事,也是整部剧隐藏的中心。怯懦的男主人不愿世界有任何改变,只想守住自己的苹果馅饼和从小梦寐以求的巧克力机。他讨厌妻子举办的那些愚蠢的读书会也好,讨厌躲在自己家里的女革命者也好,最终都指向一个年过半百但却写不出像《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家自己。这是主人公自身的危事。

以《麦田里的守望者》开场,到第六集《麦田里的守望者》收尾,小说主人公的反叛,一个只想站在麦田里的中学生,也是风起云涌、充满革命理想的全球六十年代的小小剪影。这是越战下美国的危事。

 5 ) “不用另辟蹊径了,让他们骂陈词滥调去吧!”

今年对伍迪·艾伦的粉丝来说是格外幸福的一年,除了每年一部新片的固定节目之外,还多了一部剧集——伍迪·艾伦自编自导自演的六集电视剧《六场危事》可看。在该剧第一集的开头部分伍迪·艾伦就表达了他对电视剧的态度:虽然低人一等,但很赚钱。在之前的访谈中他表示,从一答应要给亚马逊拍电视剧他就在后悔了,电视剧太难拍了。在哈哈大笑中一口气刷完六集,不得不承认,这剧很伍迪·艾伦。每集大概二十来分钟,六集下来也就两小时多一点,相信真·伍迪·艾伦粉都看得很不过瘾。伍迪·艾伦上次出现在自己的电影中,是四年前的《爱在罗马》,作为一部群像喜剧,他的戏份并不多。而在《六场危事》中,他再次成为主角,回归早期风格化十足的喜剧作者。

与《咖啡公社》回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好莱坞与纽约大打怀旧复古牌一样,《六场危事》重回反叛与激情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这场笑点密集,狂掉书袋的家庭政治闹剧中,伍迪·艾伦借狂热激进的白左之力,再次讽刺了中产阶级一把。这几乎是他作品中一贯的主题,但伍迪·艾伦厉害之处就在于,他的讽刺与自嘲总能不断突破,愈加老道辛辣。比如第一集中他的理发师就说了:“不用另辟蹊径了,让他们骂陈词滥调去吧,有什么呢?笑到最后的还不是你。”

在六十年代迷幻摇滚代表Jefferson Airplane乐队的反战名曲Volunteers中,在金门公园的“自由聚会”、黑豹党、反越战游行、黑人/妇女平权运动游行等充满爱与和平口号的影像资料中,我们来到了充满革命与动荡的六十年代美国。突然画风一转,我们钻进了某个理发馆,进入了西德尼·蒙茨辛格(伍迪·艾伦 饰演)的生活。他竟要理发师为他修剪詹姆斯·迪恩的发型,詹姆斯·迪恩作为新品种的劳动阶级反英雄与好莱坞传奇反叛青年偶像,与眼前这位愁眉苦脸的中产阶级老头实在相去甚远,这种错位让人忍俊不禁。为什么是詹姆斯·迪恩?而不是伍迪·艾伦常挂在嘴边的汉弗莱·鲍嘉,或者卓别林呢?显然是因为詹姆斯·迪恩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的意义,他的叛逆与反体制气质,正暗示着剧中即将闯入西德尼家的革命团体女青年伦尼·戴尔(麦莉·塞勒斯 饰演)。西德尼提到詹姆斯·迪恩多少也隐含着他本人在内心深处对激进政治的暧昧态度,这在接下来的剧情中会慢慢凸显。该剧即讲述了被通缉的伦尼躲在西德尼与凯家的几天中,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这六集电视剧几乎集齐了伍迪·艾伦早期喜剧中的所有经典元素,处处向过往致敬,同时正如剧名所示,每集都会出现一场将被化解的危机。搞不定最新款烤肉炉的西德尼让人想起《傻瓜大脑科学城》中他对机器的憎恶。西德尼的妻子凯(伊莲·梅 饰演)是一位婚姻咨询师,她的一对对客户让人想到《丈夫、妻子与情人》中面对镜头诉说夫妻间感情状况的男女主角们。晚上睡觉时,凯听见家里有动静,吵醒西德尼的场景几乎照搬了《曼哈顿谋杀疑案》,凯就像该片中的黛安·基顿。之后西德尼与凯去布鲁克林取送皮箱的段落,也与《曼哈顿谋杀疑案》中黛安·基顿与伍迪·艾伦那段跟踪戏的气质相似。在该剧中,伍迪·艾伦将伦尼·戴尔设定为一名崇拜菲德尔·卡斯特罗与切·格瓦拉,一心想逃去古巴,把弗朗兹·法农“暴力是重塑自身的方式”这样的话语挂在嘴边,并会梦游的激进女青年。古巴在革命方面取得的胜利曾深深鼓舞了六十年代热衷社会运动和民主革命的青年学生们,对政治的揶揄讽刺让人想到了《香蕉》,片中位于中美洲的殖民国家San Marcos很难不让人想到古巴,反战与反赤正是该片讨论的核心命题。而梦游,会让人想到《玉蝎子的魔咒》中因被催眠而漫游的女人。另外,总是怀疑自己生病了的西德尼则会让人想到《汉娜姐妹》中那个总幻想自己有脑肿瘤的汉娜的前夫。

该剧的配乐再次展现了伍迪·艾伦绝佳的音乐品味,他说过:“如果我要讽刺我的电影,我会用黑白的字幕加上某段爵士乐”,这次他又是这样做的。爵士乐始终是他的最爱之一,该剧选用了几首耐听的爵士名曲,比如《Comin' Home Baby》,来自20世纪60年代专攻爵士长笛的演奏者Herbie Mann最著名的一张爵士长笛专辑《At the Village Gate》,还有硬波普之父Art Blakey和他的神秘团队爵士信使(Jazz Messenger)的硬波普代表作《Moanin’》和《Backstage Sally》。还有自由爵士风的单簧管与萨克斯管乐手Jimmy Giuffre的《Topsy》。

六集当中依然塞满了精彩绝伦的对话和睿智俏皮的金句,这是伍迪·艾伦作品招人喜爱的一大原因。在该剧的次要情节中,凯的老年姐妹读书会绝对是一大亮点,伍迪·艾伦通过三场读书会内容与气氛的变化,巧妙地展示了六十年代妇女意识觉醒的过程,用夸张与荒诞的方式揶揄妇女平权运动。在第一次读书会中,老年姐妹团的出场就喜感十足,镜头前景是西德尼的背影,他认为读书会十分愚蠢,后景是逐个进入他家的读书会成员,她们穿戴讲究,老态龙钟却兴趣盎然,从西德尼的背影中就能充分感受到他的困惑与无奈。第一次读书会是关于卡夫卡的《变形记》,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话题,围坐一圈的她们讨论着科幻小说与象征主义,有人得意地提到原罪,提到卡夫卡与父亲的关系,有人傻傻分不清俄狄浦斯与赫拉克勒斯,弗洛伊德躺枪。第二次读书会,她们在凯的带领下开始讨论《毛泽东语录》,从中山装到缠足,再到奢侈品牌Ferragamo,回到讨论正题:政治与战争,很快又跑题到LSD、“波士顿倾茶事件”、中国的樟茶与正山小种,最后姐妹们竟决定来一场非暴力抵抗——裸体静坐。有人提到烧胸罩,这一举动正是六十年代妇女平权运动的一种象征,妇女们曾在广场上生起篝火,集体烧掉这束缚女性的玩意儿。这次读书会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第三次读书会发生在高潮迭起的最后一集,老年姐妹们积极讨论马克思、游击战、肉搏战,高调为列宁和毛背书,甚至有人学会了蒙着眼睛拆卸与重装AK-47,她们激动地讨论着如何伪造护照,成立新政府等等,一群住在郊区的中产老太太突然重获革命激情与浪漫,这番场景实在十分滑稽讽刺。

在高潮不断的第六集中,所有人物都携带着戏剧冲突聚集到了西德尼家,伍迪·艾伦安排了一场持不同政见者们的聒噪大聚会,忙乱中还不忘调侃下对他喜剧创作影响颇大的马克思兄弟。结尾处,伍迪·艾伦借西德尼之口,说出了自己一向对政治的态度,“当心狂热分子,不管他们的理由看起来多么正义。”同时,前后呼应地再次提到著名作家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也许暗示了他的下一步动向:拍完这部愚蠢的电视剧后去写小说,成为另一个塞林格?

原文首发于ellemen公众号,请勿转载

 6 ) 最后还是会回到那个让我们觉得舒服又有点无聊的地方,在此之前,随便吧朋友们,只是无论做什么要承担后果

伍迪艾伦演的小老头,在资本社会混得还不错,心里有一个当作家的种子。敏感多疑,沉浸于日常琐事,例如松饼烤鸡,剪一个像喜欢的男明星一样的发型。胆小怕事,想过安稳生活。不承认自己活在消费陷阱中,认为一切都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没人知道他心里怎么想,这只是他呈现出来的样子)。我并不是说所有的中产阶级都是这样的,但他代表着某一类人。

伍迪艾伦的老婆,婚姻咨询,私下举办了一个读书会,生活舒适,重感情,追求上进。偶尔想要寻求刺激,才会愿意帮那个女战士,除了感情原因,也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毕竟生活舒适的另一个同义词,是平淡。

读书会上的太太们,有钱,有时间,需要一些事情来消耗时间,读书,一是能学到一点东西,二是能自我安慰。别和我讲哪个占比大,除了当事人没人有资格说谁是装的还是真的。追求真实的知识还是追求某种上进或充实的幻觉,二者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婚姻咨询的顾客,两对夫妻都挺有意思的。首先我比较好奇的是伍迪艾伦老婆的态度,听到他们说这些问题的时候,虽然我也觉得挺好笑滑稽的,但第一反应是你俩就不应该在一起分了得了。而作为婚姻咨询顾问,她的态度很平常,她没有惊讶也没有觉得这些问题无法忍受,甚至没有把这些问题当成一个多大的事情。这一点让我很惊讶。虽然我也可以理解,可能是因为她处在婚姻之中,所以她知道婚姻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逻辑的无厘头的说不清的没有道理的,她了解,所以才这么云淡风轻。

其次,这两对夫妻细想一下也挺有意思。

短期记忆比较清晰,所以先说后一对。老公不想和老婆上床,因为没感觉。和妓女上床有感觉。老婆知道后觉得他找妓女花费太高。因此他们俩协商老公给老婆钱,把老婆当妓女,他俩继续上床。事实证明很有效,把老婆当妓女,让老公又重振雄风了。但没多久就发生了分歧,老婆觉得钱太少,让老公多给点。老公不同意,说给那么多都可以找一个专业的高级妓女了,为啥要给你。老婆说因为自己段位高,这钱太少了,如果你不给,我就去拉客,拉客赚的钱比你给的多多了。这事儿最后也没得出一个统一结论。下一次这个男的独自来咨询,他说自己的老婆离开他了,去做妓女了,在拉客,问顾问应该怎么办,他很慌,他爱他老婆,可她离开他了。

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慢慢偏离一开始的主题了,就像本来在第三跑道然后去了第二跑道然后去了第一跑道,然后又去了别人的跑场了。荒诞滑稽没逻辑无从分析。

但可以试着分析一下,不一定对,随便讲的。老婆不爱老公,或者说没那么爱,比较爱钱。老公并不是不爱老婆,只是性厌倦。没了。老婆去拉客只是这部剧里最后的部分,但对于这一对夫妻来说,最后他们俩是否重归于好谁知道呢。信息有限,

有其他角度的分析或感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交流!

第一对夫妻我其实有点忘了咋回事了,就是他们俩什么习惯都不一样,就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爱吃什么酱。我当时看到这块,第一反应就是您一开始怎么决定结婚的。后来想,其实可能是刚在一起的时候可以互相包容,后来没那么在乎了就各自为营了,我想怎样就怎样。那他俩最后会不会离婚呢,这个也不好说。可能两个人在一起,除了生活习惯外,还有一个东西叫共同生活久了产生的羁绊吧。按照我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软弱。没有歧视意思,软弱是个中性词,每个人都有软弱的一面。如果是相互契合形成的羁绊,那应该是爱。但如果两人不咋契合,只是生活久了习惯对方不想一个人的羁绊,觉得顶多算软弱。个人看法。

那个女战士挺狂热的,她最大的恋爱对象应该就是革命这件事,而不是和某个人在一起。在提到革命,用武力带来和平的议题时,她真的挺激动的。

以及我很喜欢她对那个迷恋她的中产阶级小子说的话,如下。

中产阶级小子觉得女战士很有魅力,觉得后者点燃了自己心里的一团火,让自己忽然意识到了活着的真正意义,于是对女战士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迷恋。而且古巴当时好像是战火纷飞的吧,但他对古巴有一种浪漫主义的幻想,认为可以去那里和女战士互相了解,说到这个情景他自己还挺沉醉的。

不能说他蠢吧,可能作为银行家的儿子,在金融方面还是挺精明的,只不过是到了一个不熟悉的领域,自己都不知道的某个面向被唤醒了,一时头脑发热了而已。

PS:说到这个,我真的是好喜欢伍迪艾伦戏谑“人对自我幻象的迷恋”这一点。在《无理之人》《子弹横飞百老汇》里都有这样的片段。套路都是一样的,本来过着自己的生活呢,还挺舒服的呢,忽然出现一个在生活圈之外的人,然后自己被那个人折服了,特别迷恋那个人,觉得要脱离现有的生活,去寻找真正的自己,最后因为某件事情意识到了,其实自己还是适合在自己的圈子里待着。而自己的迷恋,要么是片面的认知,要么是自我满足的途径而已。虽然这个套路看了很多遍了,但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套路啊。很喜欢他轻飘飘地戳破迷恋这件事,一开始是感激,后来是温暖,还有一个人在坚持不懈地告诉你事实其实是这样的。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不同,区别不过是我们是否足够认识自己而已。给伍迪艾伦这个老头子一个大大大拥抱。

继续说回这个剧。除了中产阶级小子,还有他在艺术画廊工作的中产阶级女友。首先,人挺好的,也的确是真的喜欢这小子,都要和他去古巴了。还说什么古巴浪漫,估计是这小子告诉她的。伍迪艾伦是在讽刺很多中产阶级的愚昧无知天真?但即使是这样,也不过是一个面向而已,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无论你看到的是哪一面,都不能否认另一面的存在。

最后一集就是一场闹剧,感觉伍迪艾伦很喜欢运气这个东西,或者至少他是相信运气这件事的,比较淋漓尽致的表达是《赛末点》,还有他开车带女战士离开那块,差一点就打开后车厢了,对方忽然认出他了,说自己特别喜欢他,签个名吧,不查车了。然后女战士就逃走了。最后所有人都来到伍迪艾伦家那块,我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但我猜他想表达的是,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啊,所以你不可控的因素让你喜欢的讨厌的都一起出现的,你能怎么办呢,就当自己在拍电影呢,演下去呗,反正总会过去的,就像这部剧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他们两个躺在床上回顾这一天或这段时间。

最后我们都会在某个让自己舒服可能也有点无聊的地方待着,最后我们还是会回到这样一个地方。在此之前,就想怎样怎样吧,想折腾就折腾,想迷恋就迷恋,该伤心就伤心。都可以承受,都接受,就是这样而已。

警报那块。我不太明白他想表达的寓意。他以为自己没拉警报,但其实拉了。也许他在暗示记忆不可靠或人生时刻存在误读,你以为是怎样的,其实并不是。又或许,他只是想通过某种误差, 来制造更多的滑稽紧张幽默反差吧。

谁知道呢。

同样的结尾,每次都是,认识伍迪艾伦这个老头子很开心,能看到他的电影很开心。前几天看新闻说他息影了,有点难过,但人与人之间总有说再见的时候不是嘛。我还买了你两本书呢,慢慢读。有些再见不得不说,那就好好的咯。毕竟,还是过自己的人生更重要吧,有幸遇到,已经是缘分了。

 短评

根本就是一部电影拆成六集嘛!剧作结构其实有点像[曼哈顿神秘谋杀]和[别喝生水]的混合物,基本也是按照室内情景喜剧/舞台剧的路子在做的。重点和最大的笑点估计就是一群美国中产阶级傻老太太背毛主席语录吧,实在太特么好笑了。对美国六十年代左派幼稚病的嘲讽很犀利(感觉指向实际上是当下的身份政治的白左幼稚病……),不过结尾简直是天坑……另外片名这么翻其实也不对啊,哪里有六场嘛,“危机的六个场景”之类才对啊。

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老伍迪最深的套路:我给你们讲个笑话啊——中产想要激情

9分钟前
  • water
  • 还行

爷爷说,再也不想写这些看电视剧了。想像塞林格一样,写一本自己的书,毕竟自己再也不会年轻了。😢

12分钟前
  • shibuya emiri
  • 还行

亚马逊请他拍电视剧,他拿了投资拍了一部电影,然后分成六份,当成电视剧来发行,据说这样赚的比较多。。。

17分钟前
  • TM1001
  • 推荐

看完感想是电视圈需要像Woody这样的电影人偶尔来发光发热一下,不然就太无聊了。哪怕不能懂这些刻意或者无意埋藏的梗或是高级的自嘲,它本身是一个简单的,怀旧又风趣的喜剧,你在某个下午看完会很开心就是了。(求给读书会的老奶奶们单独出衍生,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玩的读书会√)。

21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大型图解“后院篱笆原则”,从中产老太太集体学习毛 泽东语录开始全程高能,可能是伍迪艾伦近年来最搞笑的作品了。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能躺床上舒舒服服什么都不用想看一天伍迪.艾伦大概是我当下觉得生命中所能体会到的最幸福的事情了 一群老太太讨论卡夫卡 让我想到如果一群铝厂工人讨论波兰斯基会是怎样 哈哈哈

28分钟前
  • 公园最冷的一天
  • 力荐

虽然各色伍迪标签齐聚总长不过是部卖拷贝电影,这还很明显是个电视剧,而且让人感叹伍迪要是当年顺路进了情景喜剧圈笔下会诞生多少伟大剧集,末集戏仿马克斯兄弟的高潮功力尽显,第五集和May的冒险好有黛安基顿怀旧感,话说伍迪是真准备写小说了吗?

33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毛主席说:道理我都懂 但是为什么要选麦粒

35分钟前
  • 饿狗
  • 还行

重见老头啰啰嗦嗦畏首畏尾真是大惊喜!神经质不改,自恋依旧,塞林格作为其精神偶像保驾护航至今,吐槽技能升级,自黑功力炸裂,细节梗对应其以往盛年作品,保准能博君一笑;恶魔/天使结合体打破庸碌中产生活,这倒是近年主题;一群老太言必称Chairman Mao的群戏真笑死我了!

3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伍迪·艾伦牌地图炮开起来真是毫不留情,但前五集拍的也太敷衍了,读着剧本脑补和看剧没什么区别,收尾一集终于显出功力:好一出神经喜剧。

4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把60年代图样图森破的左翼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黑出翔了

45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拿塞林格来自黑真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一群小老太太萌了。“少数几个超重的中国人之一——毛主席”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46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老伍迪继续他的角色设定,这才是影史最长寿的统一性角色吧。嘴上懦弱内心却狂热,以及与讨厌公共澡堂与男人共浴看与被看裸体,值得说几十年吗哈哈哈…[B+]

47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很不对味,有早期伍迪的味道,但又挺物是人非的,一些七零八落的调侃烂梗和重复致敬...虽然不想承认,的确有点无力回春...

50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最重要的不是调侃六十年代全球左翼运动抑或揶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实际上它是以一种情境化的方式再现了那种革命对日常生活的介入深度及表面性。这种轻松和絮叨调子里的回眸,毕竟牵扯出了那么多已不再容易说的话语。法农、卡斯特罗、切、毛、列宁、马克思,也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才可以成为谈论的核心。

55分钟前
  • xīn
  • 推荐

Miley Cyrus原来不仅是长得像Justin Bieber,连声音也很男性化!

60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无敌艾伦粉真的好福气,一年一会、编导合一、作者标签,难能可贵的是水准稳定。更喜出望外的是今年外加一部剧,还是隔XX年老头亲自出演,简直是额外赠送超值大礼包嘛。。老头这角色超可爱,尤爱他每集对美食的护犊之心。以及下了本钱玩自黑,竟然在第二集说“我很爱养女”。

1小时前
  • 喻鸣
  • 推荐

所以说,老头儿除了自编自导外一定还要自己演才最完美,找谁替都没用,另外,这剧真是太适合留恋老头儿上世纪作品的影迷看了。

1小时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chiarman **和** Party都只是幌子,恍然间又看到了那个疯起来连自己都黑的伍迪艾伦,最后一集差点把桌子敲烂了,如此政治不正确,我喜欢

1小时前
  • Indecent tim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