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生

HD中字

主演:黄家正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音乐人生 剧照 NO.1音乐人生 剧照 NO.2音乐人生 剧照 NO.3音乐人生 剧照 NO.4音乐人生 剧照 NO.5音乐人生 剧照 NO.6音乐人生 剧照 NO.13音乐人生 剧照 NO.14音乐人生 剧照 NO.15音乐人生 剧照 NO.16音乐人生 剧照 NO.17音乐人生 剧照 NO.18音乐人生 剧照 NO.19音乐人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音乐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横跨六年时间记述挖掘了香港钢琴神童黄家正在音乐和人生上的成长历程。黄家正作为十一岁便赴捷克与专业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的天才神童,在香港本土更是获得无数赞誉。这样的成就在其他人看来已经非常圆满,可是天才的孤独和苦闷只有他自己知道。与兄弟姐妹的矛盾、与同校同学的隔阂、与父亲的分歧,本片在记述黄家正音乐生涯的同时也通过记述他亲人、恩师罗乃新等人之间的关系,侧面刻画了这一神童作为平凡的孩子的一面。六年的心路历程,让观众看到了黄家正从一个桀骜不驯的天才儿童向一个成熟少年蜕变的过程。   本片在香港本土和台湾地区获得极大声誉。本片于2009年获得第46届金马奖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及最佳纪录片奖项,2010年获得第1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电影奖。救急种鬼海上恶魔借刀杀人我家有一隻河東獅移动的枪口笑匠梦想大道东城市化血战铜锣湾2爱情真善美蜡笔小新:呼风唤雨!夕阳下的春日部男孩左耳PRODUCE 101第二季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第二季书本马戏团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空中危机2005金蝉脱壳(国语版)单刀直入希德尼娅的骑士 第二季好先生孤星泪国语情圣2016三匹之侍海鹰战警超能追爱记行尸之惧第七季非洲女王号轻松+愉快大病2017父辈的旗帜同族2018战斗里成长神探可伦坡第七季遗爱穿墙隐形人摇篮曲2023远大前程2016结伴婚礼堕落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天才不过是超级正常的人类

做第二届华语电影大奖的评委,收到主办方的样碟,发现去年有太多的电影听都没听说过,其中就有这部《KJ音乐日记》,讲一个17岁的香港音乐神童黄家正成长经历的纪录片,到豆瓣上看了看资料,惊奇的发现这部电影的评价很有趣,虽然只有不到八百人的评价,但整体竟然有九分那么高,我还是相信观众的智慧的,心想无论如何都要看一看,可巧的是,主办方的样碟跟去年一样,每张在我的机器上都只能放到一半,偏偏只有这张可以播放全碟。也许这是我和这部电影的一点点小小的缘分,因为太喜欢,我看了两遍,把它评为我2009年十大佳片中的第三部,如果不是因为它是一部纪录片的话,我愿意评为第一。填投票的时候,才发现导演是张经纬,是今年我的最佳编剧(天水围的夜与雾),就感慨这圈子真小,评来评去,无非是那几个人。又想,从前听过的那句话也真对,做什么事情,做到最后,无非都是做人二字,搞艺术的也一样。

无非是“做人”二字,这个道理我都长到三十岁才明白,出身于香港的少年黄家正,却在十七岁就明白。影片的一开头,张经纬在镜头外问他,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少年稍加思索后回答说,做一个HUMANBEING,这个答案让我吃惊,立刻对这个少年刮目相看,因为没想到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会说出七十岁的老人会说出的答案,我怀疑他根本不理解他说的是什么,只是在书里看来的,或者听别人说来的,你知道人在十七岁的时候常常会这样,说些自己都难以理解的很玄乎的话出来,可以让自己显得很深刻。于是我很想知道这个少年的这句话,是只是一个姿态,还是发自内心的。后来我看到他在十一岁的时候弹琴的录像,又吃惊了一次,不是因为一个十一岁的琴童娴熟的技巧,而是因为他的琴声里竟然有那么丰富的人生和情感。可是他只有十一岁啊,他是怎么做到的,他的内心怎么会有这么丰富?他怎么能体会到这些的?直到看完整个片子,我终于相信,在最开始的时候,他回答的那句关于humanbeing的话,是发自内心的。我也终于明白,张经纬当年同时跟拍了好几个音乐神童,为什么很多其他的人都停下了,只有黄家正拍到了最后。因为他身上,是真正的具有一个天才那种被艺术洗涤后的作为一个人最本质的干净和清澈。

很多人一提起“天才”两个字,总是觉得他们是不正常的人类,但是毛姆说,天才才是超级正常的人类,这句话我一直赞同,但赞同的有些模糊,看完了《音乐人生》,想这个十七岁的少年,到真是完完整整的给我诠释了一遍毛姆的这句话,诠释了一边什么叫做更正常的人类。他爱音乐,希望一辈子爱,希望音乐能够指引他的人生,在他的心中,他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弄明白,做人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他说,同学和老师总是想赢,但那不重要,音乐才重要。所以当他带着拔萃学院的乐队得到各大比赛的冠军,同学们,老师们在欢呼的时候,他只是淡定的站在一旁,抬头看看。说,看,飞机。所以他可以带着室内四重奏乐队去参加比赛,却不顾比赛的规定,选择了一首超长五分钟的曲子,他说,要让香港人知道什么叫做室内乐。结果扣掉了该扣的分数,还是得了第一名,他不考级,说得来锦旗只拿来擦屁股,他问这个世界真的有神存在吗?他说,“我很清楚,我不管名利,只要死时无悔,人生无憾。”他的朋友经常被他气得疯掉,但又不由自主的最后都回到他身边,因为跟他真的能学到太多的东西。

天才只是更正常的人类,人们总是觉得他们太孤傲,太疯狂,其实疯的不是他们,是我们这个世界疯了而已。看完这部电影,我开始深深的相信这句话,他们是怎么逃脱这个世界的塑造的,怎么能不被洗脑成一个比赛的机器,争名夺利,随波逐流,具有那些社会属性的社会一份子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深深的喜爱着这个少年,在我从小到大观看的华语电影的印象中,我从未看过这样的一个如风少年,清澈,干净,纯粹,俊朗,如神的一道光一样。而且最重要的,他是真的。

黄家正,十八岁,还有困惑,还在摸索音乐之路,人生之路,虽然不信神,但我在心中默默的为他祝福,愿他永远不要迷失人生的方向,愿音乐指引他的人生,愿神的光一直保护他左右。


黄家正语录:

1、我不是要演出一场赚几百万,这没有意义,我要坚持我读音乐的原因,我要用音乐指引我的人生。

2、我很清楚,我不管名利,只要死时无悔,人生无憾。罗老师则看重死后有多少人怀念自己,她取向贡献人群,社会认同。

3、谱只是纸,我是人,比谱更有意思。

4、有魅力的领袖能够改变人的思维,我非万人迷,但我绝对有魅力。

5、音乐非常博大,没有对错及高低,甚至牵到人的存在。

6、(指导妹妹练琴时):谱里没有中弱、中强,只有天堂和地狱。要明天不怯场就紧记,你是为自己而演奏,也许这是你最后一次拉琴,你的最后一次是不会去和别人比较的,最后一次一定是为自己演奏。如果仍去想比较,你就不是人。你是木头,没反应,没感情。

7、(指导同学):要先做一个人,才能做一个优秀的中提琴手。

8、罗老师弹琴是为荣耀神,世上有神吗?在facebook的“宗教”一栏里,我写上:“追寻真理”。找到与否不重要,寻找本身就是过程、经验、成长,最后回到音乐。

9、拔萃(黄家正就读的学院)精神非我所要,这是建基于比赛之上的,我们太想赢音乐节,这种心态超过追求音乐的心。胜出时感到团结,仅此而已,我想要的是,大家追寻音乐,宣告我们在演奏,不理胜负。我从小就有这种想法,但我知道别人会鄙视,但我会感染他们,不要为比赛去弹琴。

10、我的一个朋友,是基督徒,我们人生的道不同,他的道是神,我的道是人。

11、我故意超时,选别人不会选的曲,我不需要用赢来证明自己,我比他们好十倍。取消资格好了,我已赢过,锦旗拿去擦屁股。我选此曲是因为我们会获益良多,并非要在比赛中胜出,为音乐而音乐,而非为比赛。我要教育香港弦乐界,何谓室内乐!

12、我需要祷告吗?不需要,相信自己。

13、世上最好的钢琴演奏家是谁?我!

14、成为钢琴演奏家可能是我的满足,但演奏家这个词笼统,每月一两场还是十场,频繁出国演出又意义何在?都不是为音乐而去演奏,我的终极目标是做一个人,有良知,有人性。

15、我虽家境不错,爸爸疼我,但人不过一死,何不早了断?世界就是不完美,死掉就完美。世人懂音乐就不会有战争。

16、为何搬家?因为父母离婚。为何离婚?因为父亲有第三者。这是我一生学得最多的,通过离婚,不论医生还是音乐家,背叛妻子,不尊重亲人,推卸责任,都是不对的。这一切告诉我,他没有人性。

17、为何手指会弹琴?为何我会说话?有亚当夏娃吗?如果无神,音乐可否用科学解释?如果有神,那为何世界不公平?我一直在追求答案。

18、余下的生命怎么办?早点了断,人有权结束生命。


毛姆论天才:

“所谓正常其实是最罕见的。正常其实是一种理想。是人家根据人性的共性编派出来一副画。要想把这些人类共性在一个人身上找到实在太难了。”

“所谓的天才不仅仅因为他与生俱来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站在最高点看世界,更因为他的成果对整个大众都具有吸引力,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一类人。他的内心世界就是普通人的世界,只不过更饱满更含蓄有力。他的交流方式是人人都懂的,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讲的出为什么他所表达的东西很重要。天才不过是个超级正常的人。”

“完全正常的人是一个幻像。他要拥有所有的正常指数。而我们常说的天才表达着人类共同的东西,人的共性。其实只是因为天才就是这样少有的正常人,所以他所表达的东西才如此有吸引力,因为大家都懂。因为我们都知道什么是‘正常’。”
  

 2 ) 黄家正:我想和世俗谈谈

看完《音乐人生》之后,我困扰于主人公黄家正究竟是不是一个“音乐天才”、“音乐神童”,抑或者他就是一个有点天分而已的自大狂。但是仔细想想,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11岁和17岁时的所思、所做、所说都大大超过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具有的水平。有时候,你会十分沮丧,尤其是当你看到一个11岁的孩子说出关于人生、生存、死亡、真理、神、生命、人、存在这些宏大命题的时候,内心便生出了一种无力感。你知道,孔子基本上把人分为四类: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和困而不学者。其人的优秀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知”什么呢?肯定不是指的机巧和技术,而是大道和仁义,这里包含的是对人的思考。人最好不要思考人自身,否则你就开始“哲学”了。家正学习的是乐器,并没人教给黄家正“哲学”,但是他11岁时便敏锐的意识到音乐在自己的生命中不仅仅是为了考级和获奖而存在。我想,他一直思考的便是这个问题:音乐、金钱、名声、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他毕竟还小,哲人式的思考让他非常不快乐,于是会lost for two years.哲人便是替人类承担苦难,因为你思考的问题往往没有答案,而且会让人感到深深的不能够。没有关系,他所考虑的问题,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去想,他却已经能够给出自己的答案。他在17岁时已经体验到了艺术中最最清澈和纯净的部分。
 
黄家正11岁便和捷克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但是,他野心极大,这点小小的荣誉根本无法和自己伟大的音乐梦想相比。他问老师:“我为什么要弹音乐?”“弹音乐是为了荣耀主。”“是吗?真的有神吗?世界就那么简单吗?”这时,宗教也已经无法回答他对“真理”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是和宗教距离最近的文化形式。为何中世纪人要通过音乐、壁画、油画、建筑、雕塑来彰显神的威严?因为艺术的本性和宗教的本性有共同之处:它们在某个点上都是极精粹、极超脱的。绘画和音乐之所以用来表现艺术,当然也是由于艺术本身的表现性强,它们的接触门槛低,目不识丁的老农也可以通过宗教音乐来沐浴神的光辉。不过在当代,过去撒播宗教教义的绘画和音乐都成了高雅的古董。
 
黄家正是否能成为一个大师级艺术家,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他已经用自己的思考回答我。于是,我不需籍由什么外在的奖项去判断这个人的悟性和造诣,他的气场太强,他的眼界太阔,他的境界太高。人,一直会有灵与肉的挣扎。动物的属性让我们要不断贪恋享乐,吃美食,KK歌,泡泡妞;但是人的属性又让我们如罗素所说那样去追求知识(真理),追求博爱,追问人类苦难的根源,对人类苦难悲悯与拯救,用各种行动企图唤醒无知的人。黄家正身上的人性更多一些,我们看不懂一个很人性的人,是因为他的原因?还是我们的原因?难道说他每天在苦练之余,应该考虑去哪儿吃美食就正常了?难道说他苦练是为了得奖和名利这就正常了?这种正常恰恰成为一种人向肉体屈从的表现,但是我们就认为这才是正常。福柯的《不正常的人》里把“畸形人”“需要改造的个人”和“手淫的儿童”作为“不正常的人”的源头,有时候我会觉得这种不正常的人已经极大扩大化了,凡是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不能够同流的人都被视为怪咖。
 
所以,家正用行动一再对抗周围的人和世俗标准。原本,传统的评价体系就不能适应某些人(我不说“天才”)。因为有一类人是创造规则和评价体系的人,因为有一类人本身就超越了评价体系的水准。否则谁来制定第一条规则?谁来制定更好的规则?这种人往往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此隐去,一种是向死而生,选择对抗。家正选择后者,于是在香港室内乐的演奏会前,说:我要教给香港什么是室内乐。
 
当然黄家正只代表了某一类个性,他深邃,他不苟同,在细节上计较,难和别人相处。我相信另有水平旗鼓相当的孩子低调、开朗、合群、相信爱、信仰神,是传统社会中标准的好孩子。所以,我理解并欣赏家正,却不因此而认为“天才”都是这个范儿。
 
家正从小就是一个独立的人。11岁的场景中,他与父亲相处的点滴中我们看到他有着令成人也惊异的思考深度,他不讨好成人,从小便是自由的思考,平等的对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于生命和音乐的思考,与父亲对他前途的规划发生了很大冲突,他特别坚定,虽然迷失了两年,但是17岁时已经走出那段经历,开始反思自己,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于是,他必须做一件事情:弑父。这是他必须做的,若要突破社会的束缚,父亲就是第一个牢笼。儿时父亲对家正人生的规划、学琴的逼迫固然成就了今天的家正,但是也成为了他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他与父亲的决裂,这才是真正的原因。当然,与母亲的离异,加剧了家正对父亲的批判,他由此意识到男人的责任。由此,他对父亲的不欣赏,由父亲爱好竞争、想“赢”的性格和理念,全面发展到对父亲人格的怀疑,也由此完全了对父亲的全面批判和反思。
 
开始时我并不喜欢《音乐人生》这个片名,大概被央视滥情的《艺术人生》搞坏了胃口。而且惯常的经验也一再告诉自己:这种看起来主旋律的名字往往在弘扬一种献身艺术的高尚精神,记录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的一段人生历程。那么,能叫什么呢?《钢琴少年》?《11·17·M》?《生音》?我后来觉得这个片名还算是差强人意,但当作如是观:音乐与人生是黄家正生命中两个永恒的命题。它们是重合的,因为音乐构筑了他的人生时空;它们又是相互扩充的,音乐在家正的眼中是个宇宙,是他接近真理的手段,是人生中摆脱庸常生活、不为名利、金钱所困扰的家园,人生的大美则是他一生的追求,做一个humanbeing是他的理想。看似,用“音乐-人生”来总结一个17岁少年的一生,导演有些武断了。转念一想,导演难道正是在表达自己的判断:家正早已经超越了年龄,他不是在记录一个17岁的少年,而是在记录一个年少但早慧的哲人:他其实71岁,71年的道行让我们看到这个孩子的天资和努力,看到他对抗世俗和沉沦的决心。
 
难道我们一定要谈谈情、说说爱、装装笔、和和声,才能适应这个社会吗?家正说:我想和世俗谈谈。

 3 ) 生命无解,音乐有爱

一部小制作纪录片,刚刚在金马奖拿下最佳纪录片、最佳剪接、最佳音效(后两个奖是与所有类型片竞争)。导演把分别在02年和08年拍摄的香港男孩黄家正(KJ)11岁和17岁时的片段,剪接而成。

以上就是我在去看这部《音乐人生KJ》之前对影片的仅有认识。

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一部普通的讲述一个音乐神童的成长故事,也难怪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会专程带着自己学琴的孩子前去观看。剧院的上一部影片拖过了时间,导致这部影片没有准点上映,有家长当场喧哗起来,完全不顾对孩子的身教,大声嚷道,到点啦,快放啦。

影片的开始,的确也像是一部正常的讲述一个11岁的孩子练琴、比赛、成名的故事。当镜头切换到17岁的KJ,指挥着校乐团时排练时,还一度让我有了一点抵触的心理。那种对学弟学妹甚至同龄人的呵斥,那种过份的自负,尤其是那句“罗老师教了我12年,今天让她来看我指挥,你们竟然让我失望、让她失望”,着实没有办法让我对这个孩子产生好感。

但随着影片的推进,KJ思维方式的独特性越来越被体现出来。虽然教她琴的卢老师一向都不接他电话,哥哥、妹妹、同学、学弟学妹在排练的时候无一不被他呵斥,被直接了当地指出缺点,而他们过后又甘愿放下尊严来配合他,因为“与他合作真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所以他敢在校际比赛不理规定,玩一首会超时2分钟的曲子,而让队友心甘情愿冒着扣分的危险来配合他。因为“音乐不是拿来比赛的,音乐是生命,用心演奏出来的那一刻,才是音乐真正意义所在”。

所以全校都在乎的比赛,他一点都不在乎,因为“冠军已经拿过几次,不需要再证明”。所以即使最后赢了,队友和校友们在场外欢呼“音乐王国,舍我其谁”庆祝,他也只是默默在一旁敲打着手指,更宁愿去留意夜空中飞过的飞机。

也许拥有怪脾气、孤独、而难相处是天才的通病。但他爱音乐的那一份纯粹,又实在令人感动。出生于中产家庭,父亲是医生,环境优越,从小学琴,11岁就到欧洲去和室内乐团合作录制cd。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可能是早熟,但同时又充满着缺陷的。他的父亲也和许多其他家长一样,让孩子学琴,只是为了去赢得比赛,去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放大到整个社会的家长群体,不说琴棋书画,就算读书考试,不也有许多家长把孩子的成绩,有意无意当作与他人炫耀攀比的谈资么?

17岁的KJ,三年前经历了父母的离异,原因是父亲有第三者。说起这件事,他的情绪显得复杂。纵然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下成长,从小是人人羡慕的钢琴神童,随着成长也处处体现出领导者的气魄和能力,偏偏最不能让他原谅的,正是带给他所有这一切的、一路栽培他的父亲所犯下了错。

也许上帝给了你一些东西,便注定会在别处拿走你另一些东西。

但KJ与他虔诚的基督徒同学不同、也与他“为荣耀主而演奏”的罗老师不同,他是一个无神论者。

11岁的KJ,练习的间隙和父亲坐在沙发上,说,反正人都是要死的,不如死了算了。父亲说,你不会想自杀吧。他说,不会,我还想多活一阵子。父亲说,只是一阵子吗?他便不再做声。

半响,父亲也许感到这孩子想太多,摸着他的头说,看来我以后得多些和你聊聊天。KJ的眼泪马上决堤,一个11岁小男孩所承受的压力,也许自己还不懂用语言表达。

他说这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旁人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他说,是不公平,但是可以完美一点。问,怎样才完美?答,每个人都爱音乐,就完美了。

KJ的纪录片告一段落,在随后的现场讨论会上,主持人说起KJ的近况,去了美国读音乐学院,与出轨的父亲闹僵后、又和解。然后又申请休学一年,目前返港带领乐团去为各大慈善机构演出。

一个孤独的思考者,他思考人存在的意义,思考音乐对生命的丰富。当他的同学说起信仰,他只说,我要追寻真理。当然,也可以有人觉得,这只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中产家庭孩子,未懂得生存艰辛,哪懂得什么人生。长江后浪,这世界太多前仆后继的家长和孩子,他自己也不确定自己的前程,说有一天,可能我会在街头乞讨,希望不会吧。

这部影片的确不仅是拍给学音乐的人看的,更是给所有家长、孩子、甚至整个社会看的。正如主持人所说,许多逼孩子学琴的家长,只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下一个郎朗,而不是教他们去爱音乐和生命(我周围的刚刚在剧院喧哗的家长也许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竞争的世界,每个人都拼命证明自己的价值,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已是常态。而冠军只有一个,那些成千上万的“平庸者”,他们的情绪又何去何从。

11岁时我开始有自己的房间。17岁时我房间里最多的东西是cd。

毕业后,有次闲聊,妈妈说,你中学时整天听歌,连做功课都在听歌,早知道那时不给你买cd机,也许成绩会好些,考个更好的大学。

其实谁也不能保证,某些事情在当初若不是那样,现在就会演变成怎样的样子。即使优秀如KJ这样光芒四射的音乐神童,他也不一定比那些羡慕他的家长和孩子更快乐。

每个阶层都有不同的问题要去面对,KJ困于无法追问的思想领域的答案的同时,这世界上同样有很多温饱线以下的贫困孩子徘徊于物质的缺失之苦。

快乐不快乐,都看着前方。

我依然庆幸我喜欢音乐,就算不听歌,小时候肯定也会有别的玩意儿会转移注意力。音乐是一种对生命的感知载体,最神奇的是它无法准确衡量和计算,庆幸我爱上。

影片中KJ说音乐是没有办法用科学去解释的,为什么有的让人笑,有的让人哭。

生命是一道无解的习题,也许不少人和KJ一样,渴望从中追寻真理。物质也好,精神也好。但比答案更重要的,一定是过程。

走出剧院,我坐上一部的士,车里没有开收音机,司机转着方向盘自己哼起歌来。

KJ玩的是古典音乐,我平常听的是流行音乐,而此刻司机哼的,只是一首可能连流行音乐都称不上的网络口水歌。

但没关系,不管什么类型,那种音乐与心情之间的呼应,原来如此相似。

 4 ) 人生有夜亦有霧

 從二零零二到二零零八,《KJ的音樂人生》跨度整整六年,影片的名字會讓所有人都以爲這是一齣拍攝神童的紀錄片,但在比古典音樂更澎湃的是現代香港社會的變幻。影片的主人公黃家正(KJ)出生予香港的專業階層,爸爸是醫生,從小讓家裏所有的孩子學音樂。KJ在音樂上是有天賦的,11歲時贏得香港校際音樂節鋼琴組大獎,受捷克專業樂團邀請錄製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導演張經緯就一路跟拍他們父子從香港到捷克。光陰荏苒,再拍他時,KJ已經是17歲的少年,就讀于香港的精英名校:拔萃男書院,是學校樂團的指揮,鋼琴和小提琴都很出色。六年的跨度是一場留白,再見時,已響起人生的變奏。大家都沒想到一部紀錄片也能拍得如此好看 ,KJ的内心世界要比一個表面上的音樂神童來得更精彩。
「當初我也選擇了十多個習音樂的孩子來拍,最後剩下的就是KJ」,導演張經緯本身就是拉大提琴出身,有人猜選擇KJ是他本人的寫照。而張經緯這麽說「我沒有像KJ那麽有天分,他彈奏出的琴聲很迷人」。如何調教一個音樂天才,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充滿戲劇的,更何況處理這樣一個題材,張經緯知道其中的張力在哪裏:讓音樂成爲人物的恰接,時而上揚,時而低沉,有跳躍,還有顫音,偶爾還有休止符.......KJ的早慧、對待人生的思考和他人的態度都離不開音樂對他的影響:音樂讓他成爲神童又左右了他的人生,音樂讓他從小就受寵於父親但又成爲父子之間的隔閡。片名入了窠臼,但真的沒有再比“音樂人生”更恰如其分。
 一個眼瞧着老套的故事卻被構思出了新意。導演的重點不是在講述一個少年如何習音樂,而是他如何悟人生。所以KJ年紀不大,卻常常語出驚人,而導演就抓住了KJ的突出個性,和周圍人的常態剪輯在一起,變得格外鮮明誇張,他的桀驁不馴,他的恃才傲物,將周圍所有的人都比下去。他同在拔萃樂隊的最好朋友Samuel說:他是神放在我身邊的。比賽中,KJ就是要選擇超過規定時間的作品,而他們竟然也贏了,「有的人,在某些地方,他就是王」。這講的不僅僅在音樂上,在鏡頭前也是。張經緯說許鞍華看了這部片子后覺得應該找KJ去演電影。可見張經緯是選對了人。
  影片分爲三個部分,分別從KJ和鋼琴啓蒙老師羅乃新、KJ和拔萃書院管弦樂隊以及KJ和父親黃醫生三個主題來敍事。六年前的片斷和現在拍攝的影像隨時穿插交替,造成了物是人非的效果。這六年中,一個曾經嶄露頭角的音樂神童,在經歷了父母離婚、遠離音樂兩年的人生失落之重新在張經緯面前,在鏡頭面前打開他的心扉。這好像是舊友重逢,彼此互為參照,才恍然曾經滄海。在被問到自己家庭内的變化時,KJ都會在每一句回答前反問張經緯:“你真的要我說?”導演都完成地保留在影片中,這些都是細節,宛如白描,並不刻意地寫實,三兩畫點睛之筆,人物就呼之欲出。
  走上音樂這條路的孩子,大多是沒有回頭路的,但是張經緯回頭當了導演和編劇,並把鏡頭對準了在音樂道路上彷徨的的KJ。因爲懂得,所以慈悲。整個拍攝過程中,他都有些“縱容”KJ:一定等到他在狀態很好的情況下拍攝,而且絕對不勉強。張經緯想拍KJ去看他媽媽,但是KJ總是不置可否,他也就算了。這是他作爲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哲學,不過分地強求,也不追求完整。也有人覺得KJ的故事沒有完,希望他的故事能有延續,但是經緯說他不會再拍了。留一個開放式的結尾也許是導演的一種智慧:KJ去了美國深造音樂,他是否能韜光養晦取得成就?還是他的將來只是一個習藝為生的凡人?這也是冷暖自知的事,生活有夜也有霧,霧裏朦朧,夜生寒,外人又何嘗知道呢?

 5 ) 家正的音乐路能否坦然

昨天看了《音乐人生》,其实我看完最想干的事情就是去查查黄家正这个人是否真的可以走在音乐家的行列里面。

不可否认,家正的天赋不是我们这些常人能够比拟,家正的幸运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少数的施舍。可贵的不是技法,而是技法背后的那份对于音乐的心态。

其实11岁的家正,其所说所想,17岁的家正,其所作所为,依然非这个是时代同龄人所能思索。家正的偏执,却让我想起了Beethoven各种传记中的刻画的那个傲慢而偏执的矮个子德国人。

家正是好的,但是却也体现了太多和这个成人社会和这个现实社会的冲突,而这些我觉得压在他身上的太多了。其实影片中,我个人非常希望有那么一段静静的时间,看到家正沉浸在他的音乐中,而不是一遍遍的打断和被打断,黑屏的那一段室内乐演奏,太短也太刻意。

不知道家正的生活是否也如影片刻画一般,而我们作为现实社会的凡夫俗子,只能希望这个社会难得的天才能够走好他的音乐路,能够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让一个醉心于音乐的少年,始终都延续他的Human Being. 闪亮的风采。

 6 ) 人不轻狂枉少年

    我承认,我之前是懒懒半倚在沙发上的,交叉着双腿,手里还发着短信。当看到那个少年抿着嘴说:“我选此曲是因为我们会获益良多,并非要在比赛中胜出,为音乐而音乐,而非为比赛。”,我慢慢坐直了身子,放下手机。

   我在看的是介绍香港音乐神童黄家正的纪录片《音乐人生》,之前在台北爱乐电台的podcast《电影最前线》里听到DJ蓝祖蔚介绍了一下原声,这部片子在金像奖和金马奖都有斩获。列入豆瓣“想看”,漫漫等待终于等到了下载。

   片子开始,他才10岁,笑容狡黠,还有一点点龅牙。他烦躁,因为录音时他拉大提琴的哥哥总是不能和他同时发出第一个音符,也始终和他不在一个音准上,他皱着眉头,直截了当地表示他的不满。镜头闪回,他17岁,已经长成了一个清秀的少年,头发毛茸茸的。但对着采访者的镜头,他依旧直截了当:“有魅力的领袖能够改变人的思维,我非万人迷,但我绝对有魅力!”

   我嗤笑,本以为,这又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从小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承托太多希望,最后变得心理不健全,狂妄自大的例子,直到他说出文章开头的那句话——他指挥拔萃书院的乐团排练曲目参加比赛,选了个超时两分钟的曲子,尽管明知道会因此而扣分,也遭到反对,但他坚定不移,因为他要“为音乐而音乐”,最终他们仍以绝对的优势拔得了头筹。

   所有乐团的少年都在欢呼,只有他,游离于人群外围,仰头看天上的飞机。所有乐团的少年都在有节奏地鼓掌喊着口号,只有他,趴在栏杆上,只用两只手指象征性地点点,笑容平淡,唇角讥诮。因为他觉得:“拔萃精神非我所要,这是建基于比赛之上的,我们太想赢音乐节,这种心态超过追求音乐的心。胜出时感到团结,仅此而已,我想要的是,大家追寻音乐,宣告我们在演奏,不理胜负。我从小就有这种想法,但我知道别人会鄙视,但我会感染他们,不要为比赛去弹琴。”

   我对他平淡的笑容和讥诮的唇角,肃然起敬。

  他确实轻狂, 不知天高地厚地宣称“世上最好的钢琴演奏家是谁?我! ”“我不需要用赢来证明自己,我比他们好十倍。取消资格好了,我已赢过,锦旗拿去擦屁股。”他总是那样满不在乎,怪不得他的同学说他“把自己当做神”,受不了他的指责而直接在排练时拍屁股走人。

   但他的这份轻狂,来自“爱”,全身心地爱音乐;来自“信”,对自己的实力有信心,对艺术有信仰;来自“纯”,用最本真的心看待音乐本身,而非人们附加给音乐的种种光环与意义,用最本真的心看待生命。

   尽管从小一直在老师、爸爸的指导下刻苦地练琴,但他拥有的其实是一份不被打扰的成长,他不是活在他人的意志之下,参照他人的标准,或活在纵横对比之中,拘于那些外人的设定。他始终自然而清醒地忠于音乐,忠于自己,尊重自己。这才是最难能可贵,也是最奢侈的。

    也许,你会说,这份奢侈是因为他是一个少年,他还没有受过挫折,不知道江湖险恶,不知道天高地厚。可是,有谁规定,我们比他年长,我们撞过南墙,就应该自然而然地让成人世界的生存标准进入青春,从默默地忠于自己的内心,到内心也变得面目模糊,最终变成一个唯唯诺诺的中年人?

  也许,我们在渐渐熟谙世界的游戏规则的同时,应该更多珍惜一点自己内心的本真,多信仰一些自己生命的规则,多一份少年的纯粹与张扬,多一份建立在底气与坚持上的轻狂,而不是多一份因麻木与妥协而生的谦逊与恭谨。

    是为记。

 短评

To myself:无可评论,不会忘记。

9分钟前
  • mOco
  • 推荐

他的音乐很朋克,他的人生不拧巴

14分钟前
  • kulilin
  • 力荐

黃家正其實並不擅言詞,所謂的哲學思辯也無深度,但他讓我懷念從前,讓我覺得不孤單。11歲的家正哭時,我就在想,會不會每個孩子都曾經覺得有不被瞭解的寂寞?

15分钟前
  • lolam
  • 推荐

太好看了。

19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我想的和他一样多,不过他的成熟让我无地自容。年度最佳。

22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纪录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能够记录时间。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看哭了,年度十佳之一,勾起了对童年学乐器时的大段回忆,有的时候经常会想,音乐演奏家是需要天赋的,而且需要一个好老师,另外还需要自省如何做人,才能得到人生的飞越。

27分钟前
  • 韧勉
  • 力荐

香港最好(也可能是唯一)的纪录片。

31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天才都是有點討人厭的。

34分钟前
  • h2ody
  • 推荐

痴人正是黄家正:我这个人,懦弱、犹疑,热爱和稀泥和当墙头草,总是很容易被外物影响。所以我一直偏爱内心坚定骄傲的人,黄家正自成的小宇宙内公转自转,从上到下,由生到死,各种宏大元命题都有自己坚不可摧的理念信仰,被孤立也不要紧,被讨厌也不要紧,得罪人也不要紧,永远知道什么对自己是要紧的

38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故事本身当然已足够吸引人,黄家正这个射手男本身当然也赚尽眼球。但是张经纬也太会拍纪录片了吧!全都做足且超出水准以上,真厉害。

41分钟前
  • Kikiko
  • 力荐

你渐渐变成你憎恶的那个人一样让人憎恶。中产阶级家庭的怪胎?一时的天才?母爱的不在场和转移?练琴让脑部早熟?

45分钟前
  • ealonlee
  • 力荐

看一颗敏感而又完美主义的心如何自处却终究败北。

49分钟前
  • 罗伯特小姐
  • 力荐

有一场戏:父亲对kj说,爸爸以后会经常跟你聊天。kj坐在旁边玩弄着手指,没有回应,他继续玩弄着手指,没有回应,玩弄着手指,直到眼泪哗的就流了出来。在他眼泪流出来的同时,我的眼泪几乎同时就流了出来。电影的魅力之一,让我们两个这辈子也见不到的人有了交集,那一刻的感受,是那么的相似。

53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力荐

这孩子少年老成,真够苦的,想起我小时学琴的痛苦时光啦~

54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26-8-2009 12:00pm bc

55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有些东西真的必须有天分才行。

5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家勁眼中的光芒由閃耀到消失,是令人唏噓的話題之一。曾經用音樂的激情沖破俗氣榮耀的天才,也避不開因為家庭破裂所造成的內心傷痛。痛之無可避免,同樣也適用於天才。然而或許,我們應該再多看一眼,生活在天才身邊的哥哥。從他的臉上,所感受到流行於社會的“比較”所造成的悲哀,是否更是,很多孩子與大人躲不開的沈重

59分钟前
  • 喬奕思
  • 推荐

全中,黄家正就是理想型。做一个真正的“人”,投入全身追求纯粹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理想不是人生的全部,活着才是。

1小时前
  • 撕撕撕
  • 力荐

有才华的人,就该什么都不怕。。。当十岁的他说出一串耸人听闻的话,他爸在一边又是惊讶又是微笑。。。而当十七岁的他说爸爸没有人性,他爸又该是副什么表情?

1小时前
  • 肖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