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完结

主演:杰夫·丹尼尔斯,艾米莉·莫迪默,艾丽森·皮尔,小约翰·加拉赫,戴夫·帕特尔,托马斯·萨多斯基,萨姆·沃特森,简·方达,奥立薇娅·玛恩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日语年份:2012

 剧照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1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2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3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4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5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6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13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14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15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16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17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18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19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剧讲述了一个虚构电视台“亚特兰蒂斯有线新闻台”(简称:ACN)台前幕后的故事。   Will McAvoy(杰夫·丹尼尔斯 Jeff Daniels 饰)是一位资深新闻节目主持人,为ACN电视网八点档旗舰节目《晚间新闻》带来超高收视率,但因为飞扬跋扈、刚愎自用,引发过团队成员的不满。在他刚结束休假回到办公室后,发现他的大部分部下将要另谋他就,集体被挖角。McAvoy的老板、ACN电视网新闻部部长Charlie Skinner(萨姆·沃特森 Sam Waterston 饰)有卓越的眼光与新闻理想,知道该如何拯救一档新闻节目,眼光更是准得惊人。他不但没有放弃Will,更利用他的工作能力竭力维护这档节目中的所有人才。这一次,Will不得不带领一批全新的团队成员,重振《晚间新闻》的旗鼓......偷食抢食搵饭食闪耀人生的眼镜同心草极度危机(原声版)夜晚的水母不会游泳烽火燃情狙击蜘蛛巢末日巡逻队 第二季妈妈要我出嫁亲爱的隐居先生年青的一代1965契约夫妇订阅女友战斗侦察王宝钏(上集)彩楼配无脚鸟黄金大劫案(电视剧)不速之客2014我们由奇迹构成2012: 冰河时期科西嘉爱情故事红色青橄榄加油妈妈一球成名2:梦想成真棒球之爱2011悍将双雄欢迎来到雷克瑟姆第一季我想和你唱 第二季魅力四射尖叫皇后第一季柏林情报站第三季捉鬼记疯狂之血10年计划欢乐满人间2相合之物天衣小裁缝飞天大盗第八季山村狐妻沉重的心害怕你就输了第一季探长薇拉 第十二季赌途御前夜巡使漂浮在曼哈顿

 长篇影评

 1 ) EP01的一些台词

It’s not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professor. You know why people don’t like liberals? Because they lose. If liberals are so fucking smart, how come they lose so goddamn always? And with a straight face you’re gonna tell students that America is so star-spangled awesome that we’re the only ones in the world who have freedom? Canada has freedom. Japan has freedom. The UK , France, Italy, Germany, Spain, Australia. Belgium has freedom! 207 sovereign states in the world in the world, like 180 of them have freedom. And one of them is there is absolutely no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statement that we’re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We’re 7th in literacy, 27th in math, 22nd in science, 49th in life expectancy, 178th in infant mortality, 3rd in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number four in labor force, and number four in exports. We lead the world in only three categories: Number of incarcerated citizens per capita, number of adults who believe angels are real, and defense spending where we spend more the next 26 countries combined, 25 of whom are allies. But you nonetheless are without a doubt a member of the worst period generation period ever period. We sure used to be. We stood up for what was right. We fought for moral reasons. We passed laws, struck down laws for moral reasons. We waged wars on poverty, not poor people. We sacrificed. We cared about our neighbors. We put our money where our mouths were and we never beat our chest. We built great big things, made ungodly technological advances, explored the universe, cured diseases, and we cultivated the world’s greatest artists and the world’s greatest economy. We reached for the stars, acted like men. We aspired to intelligence. We didn’t belittle it. It didn’t make us fell inferior. We didn’t identify ourselves by who we voted for in the last election. We didn’t scare so easy. By great men, men who were revered. The first step in solving any problem is recognizing there is one. That America is the only country on the planet that, since its birth, has said over and over and over that we can do better. It’s part of our DNA. People will want the news if you give it to them with integrity. Not everybody, not even a lot of people…5%. And 5% more of anything is w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in this country. So we can do better. Yeah, that whole speech did nothing for me. A nightly newscast that informs a debate worthy of a great nation. Civility, respect, and a return to what’s important. The death of bitchiness, the death of gossip and voyeurism. Speaking truth to stupid. No demographic sweet spot. A place where we all come together. We are coming to a tipping point. Is government an instrument of good or is it every man for himself? Is there something bigger we want to reach for or is self-interest our basic resting pulse? You and I have a chance to be among the few people who can frame that debate.

 2 ) 阿兰·索金和他的世界(转自正谈网)

阿兰·索金(Aaron Sorkin)是一个异类。

他的故事,可以用两条线叙述。

第一条线可以追溯到1987年。纽约曼哈顿,四年前从雪城大学毕业的阿兰·索金不断变换着各种奇怪的工作:他做过酒吧仆役,也发过传单,做过轿车司机,也曾跟着名不见经传的儿童剧场到南部的阿拉巴马漫步目的地找活。

其实,他是个演员,这个从高中起就烙在他脑海中的念想一直没断过,尽管大学伊始这个梦想就因为学业上糟糕的表现而初显困境,索金还是非常喜欢舞台上的那种感觉。

直到有一天,索金在朋友家无意中发现了一台IBM打字机,随手敲打文字竟让他找到了“生命中从未感受到的妙不可言的信心和快感”,这个被家里哥哥姐姐嘲笑为“愚蠢至极”的索金,终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邂逅写作的同时,大麻和可卡因也走进了他的生活。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索金回忆道,他一下子就爱上了嗑药,这种感觉能让他从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他心头的紧张氛围中挣脱出来。

后来人们发现,其实大麻和写作,带给索金的感觉是如此的相似,以至于这成为了他一生中撕不掉的两个标签。1995年,在女友的建议下索金前往戒毒所治疗。六年后的4月15日,索金因携带可卡因于机场被捕。这距离他获得Phoenix Rising Award只有2各月,Phoenix Rising Award旨在奖励从毒瘾中恢复的著名人士。

另一条线正好可以从被捕开始说起。彼此的索金,凭借着前两季的《白宫风云》(The West Wing)奠定了自己名牌编剧的地位。他已经不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了,也早已过了一炮而红的年代。自从无意中发现了自己的创作才能,他已经为世人奉献出了诸多优秀电影和电视剧剧本。包括电影《义海雄风》(A Few Good Men)、《体热边缘》(Malice)和《美国总统》(American President),电视剧《体育之夜》(Sports Night)。三部电影在全球收获了4亿美元的票房,而Sports Nights虽然由于收视率不够理想导致仅仅播出两季就遭停播,但作品本身边却获得了业界的普遍赞誉。

索金完全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当The West Wing播出后,许多人惊艳了,原来政治剧可以这样拍;原来被誉为对政治最漠不关心的一代人会守候在电视剧旁,帮助创造出最高时达2000万的晚间收视率;在索金负责编剧的前四季中,连续四次拿下艾美奖最佳剧集奖项,年年不落。此外,三次最佳男配角(2000、2001、2002),三次最佳女配角(2000、2001、2002),一次最佳女主角(2002),获得提名的奖项更是不胜枚举。在离开The West Wing剧组后,索金更是拓宽了自己的领域,不仅回到的百老汇的舞台,更是先后完成《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和《点球成金》(Moneyball)这两部作品,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项,而今日《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的上映,更是让电视剧领域沉寂已久的他重新回到观众的视野。
事实上,索金一直在试图通过构建虚拟的人物和故事来映射自己的内心世界,你无法指望他自己梳理这个世界的轮廓和条理,我们只能通过其作品中的点滴和碎片来拼凑一个编剧的内心。

他很清楚自己是一个有些分裂甚至有些招人嫌的编剧:他太强势,也太独断,总是禁止别人干涉自己担任编剧的电影,其他人只能做一些资料搜集工作,而一旦涉及到“讲故事”,对不起,请你走开。

这其实不难理解,大段的独白和你来我往长达数分钟的快速对话,只能诞生于自我世界无比强大的人的内心深处。

而这段关于索金的叙述,其实也是关于他笔下人物的叙述。

A Few Good Men中的海军律师Dany Kaffee,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外表虽桀骜不驯,但自幼承载的过高期望在内心深处留下了伤痕,缺乏信任和安全感,让他和其他人充满疏离。

The West Wing中的幕僚长Leo McGarry是个工作狂,家庭破碎加上自身酗酒成性,虽然人脉深厚从政经历丰富,在政坛却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

到了描写硅谷传奇的The Social Network,索金更是塑造了一个“讨嫌却伟大”的人,Mark Zuckerberg。起码在电影情节中,你无法用常规的思维去判断他对于友情、爱情的看法,但是却不妨碍他成为高科技革命中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

同样的,Moneyball里的Billy Beane受困于年轻时的“错误”选择,用赎罪的心态度过每一天煎熬的日子,影片最后也没有为这样一种状态给出解脱的最终方案。

即使到了最新的The Newsroom,你依然能从主角身上看到类似的往事。
这些情节其实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选择代码还是棒球,男主角们都和索金一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

这种对于自我世界的迷恋已经渗入到剧作中的细节。对于刚刚上映的The Newsroom,如果对The West Wing诸多细节了然于心,看完本剧第一集后你一定会发现两者间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脸盲症”患者,和Bartlett总统一样,作为主角的Will McAvoy总是记不住身边同事的名字。还有著名的“数据达人”,第一集开头的那段关于统计数字独白,让人想起The West Wing中所有幕僚对于数据的惊人记忆力。同样,身为民主党信徒的索金对于共和党也没有那么刻薄,在The West Wing中,一头金发的美女共和党员才华卓越讨人喜欢,而在The Newsroom里,虽然被视作自由派,男主角Will却声称自己是共和党员,只是因为在社会议题上有自由派的倾向。

索金虽然不希望从自己的世界里出来,却也唯恐观众不知道自己心里的纹理和脉络。而这脉络,若是你通过将零碎的细节拼起来后,呈现给他,却也只能换回一句,“不,那不是我”。

这样看来,可能确实就像和菜头在知乎的签名所说: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索金内心的柔软,也许也源于对理想化的精英主义不可遏止的推崇。正义、效率、远离“恶商业”是他坚守的信条。

他欣赏作为精英出产地的新英格兰地区,他让The West Wing中的总统成为来自new hampshire,还把他的家乡设在颇具象征意义的曼彻斯特,同时他的幕僚们也或是来自东北地区的律政精英,或是来自加州的自由派人士;而当他认为Mark Zuckerberg对女友说出“因为你是波士顿大学的人啊”的时候,一定觉得Mark所言极是。

他笔下的人,没一个缺钱的,却没一个是为了钱而奋斗的。The Social Network 里的Geek和The West Wing里的精英自不必说,就连The Newsroom里的EP(执行制片人)也是一个无视收视率和商业收益的电视人。

在他看来,社会运行的高效率作为社会精英认同的价值,理应在作品中得到强化。想想Mark吧,他根本不在乎你的感觉、你的情绪,他所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信息高效流动、人与人平等沟通、渠道易得的社交平台,这种具有颠覆性的创造提升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所有阻碍这种效率实现的人都必须一棒子打死。这种决绝就像白宫幕僚对于政敌时的“硬手腕”——我坚信同性恋有结婚的权利、妇女有堕胎的权利,保守派,去你妈的!

想来,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乔布斯传记电影的剧本交给他了。

对于索金来说,吸毒和写作一样,都是追逐自我的过程。即使是吸毒,他也只沉醉于自己一个人享受,从来没和朋友一起吸过毒。2001年在机场被捕的时候,他正准备前往拉斯维加斯,他每一个半月会自己独身一人去一趟,因为“自己很享受在赌场这种喧闹的地方一个人的感觉”,在赌场的时候,随身也不带太多的钱,“都是在50$一手的赌桌上玩”。

原文发表于http://www.zhengtan.me/?p=1781

《白宫风云》第一季观剧笔记下载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8914909.html

 3 ) 【翻译纽约客】《新闻编辑室》装腔作势的“炫智”表演

原文:http://www.newyorker.com/arts/critics/television/2012/06/25/120625crte_television_nussbaum

(趁《新闻编辑室》热度还未退烧之际,正巧今天又爆出Maggie扮演者Alison Pill的裸照事件,试译了纽约客杂志剧评人Emily Nussbaum之前写的一篇著名恶评。我个人还是挺喜欢这剧的,但Emily的分析也给了我些小启发,尽管她是位挺装的剧评人…)
  
  《新闻编辑室》装腔作势的“炫智”表演
  
   “我很友善啊!”Will McAvoy在阿伦索金的HBO新剧《新闻编辑室》第一集里喊到。McAvoy(Jeff Daniels饰)是一位脾气火爆的新闻主播,但他最大的特点又是讨人喜欢,并且编剧在这点上刻画得很成功。与此同时,这也是个难能可贵的自嘲桥段(指Will说自己友善)——当然在此之后我便对这剧彻底失去了兴趣。在《新闻编辑室》里,那些聪明的人们互相欣赏,他们歌唱着真相的咏叹调,他们旨在电视新闻的改革:“这是一档全新的节目,一切的规章制度都是彻底翻新的,”剧中这位标新立异的执行制作人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宣扬着这点。剧中人物的激情四溢与血脉贲张是如此具有煽动性,其程度足以达到一场类似道德湿疹般的炎症——可惜只会让观众浑身发痒。
  
  
  
   如果你赞成剧中传达的政见的话,那么这剧并不是全然不值得看的。正当McAvoy,这位毫无争议性的、被大家开玩笑称呼为雷诺的有线电视大佬(杰.雷诺,NBC脱口秀主持人。McAvoy看起来什么都不在乎,颇有雷诺风范),被一个新闻学院的座谈小组给为难住时,我们便知道,这剧从一开始,就十分到位得向《电视台风云》里那个感染性强、“我气疯了”般的夸夸其谈致敬。当主持人逼着他正面回答究竟为什么美国是最伟大的国家时,他突然爆发了,细数着一个个美国不配成为“最伟大国家”的原因,然后以一段有关过去的美国如何能够承载希望的陈词作为总结。这段发言瞬间红遍全国上下,他的老板(Sam Waterston饰)和他的制片人兼前任,MacKenzie McHale(Emily Mortimer饰),随即鼓励他去开设一档纯粹的、全然不顾收视率或公众关注的娱乐议点的新闻节目。
  
  
  
   McAvoy的不少长篇抨击言论其实都是不折不扣的扯淡——是一个对根本没有存在过的美国社会的错误怀旧——尽管这看起来还挺有趣。当然了,如果你喜欢索金另一部对布什政府唱着强有力反调的《白宫风云》,那你可能会产生些共鸣。《新闻编辑室》的第一集里充满了咆哮与自我感觉良好的论调,不过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像出现在《白宫风云》,《体育之夜》以及他的畅销片《社交网络》里的那些一样。第二集尽管有一个关于McAvoy嘲讽了右翼蠢货们的情节还比较过瘾,但总体来说,却充斥着更多虚假和做作的虔诚。在此之后,这剧就一下子变得异常差劲,变化的速度之快以及差劲的程度之深真把我震惊得连下巴都快脱落了。第三集是如此乏善可陈(这根本就是利用蒙太奇手法拼贴起来的讲座集锦)。第四集是最难看的。不敢想象这之后还剩下六集之多。
  
  
  
   索金一直被认为是当代电视业独树一帜的导演之一,一位不折不扣的发明家和一个原创的声音。但他充其量也不过是同样热爱高谈阔论、观点相冲的辩论赛形式和以疯狂对话向荒诞喜剧时代致敬的芸芸编剧里的一员而已。虽然有些说笑还是很智慧的;但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一种装腔作势的“炫智”表演,基于一个定律:说得越多,你越聪明。除了索金之外,编剧列表里还包括Shonda Rhimes(写过凯丽华盛顿主演的剧情片《丑闻》,该剧中也有些是《白宫风云》的演员)和《吉尔莫女孩》的编剧艾米.谢曼.帕拉迪诺(新片《心舞》也是她的作品)。按理说,索金理应高出他的同行一截:他善于写更俗世的题材,在剧情创作上废更多的话。并且很显然,有不少观众很吃这一套:在索金那部极度糟糕的、惊为天人的《日落大道60号》被叫停后的几年里,我仍然时常碰到有观众认为,美国人是太愚蠢了所以才看不懂那剧。
  
  
  
   这时丹拉瑟估计会说,这根本是条不会捕猎的狗(即that’s bullshit.丹拉瑟在节目里很爱引用这句话)。索金的剧有种很奇怪的魔力,那就是往往那些从来不看电视的人会认为他的剧比其他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好看。这剧弥漫着挑衅意味的智商优越感;可剧中的具体内容,比如那些瓦格纳式的高谈阔论,用手指戳胸,愤怒了猛击桌子等等,与这种优越感根本不符。实际上,《新闻编辑室》就是把观众当蠢货来对待:里面提到的新闻事件,我们都亲身经历过;当其中一个员工玩点噱头(比方说对大脚怪的痴迷),他会一遍遍地重复;在第四集里,还要给一个回顾第三集的镜头。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索金谈起警匪剧似乎挺不屑,但他这种苏格拉底式的调侃,其实也和警匪剧惯用的神奇的“问两遍你就会乖乖把事实招了的伎俩”,差不了多少。(例如,在索金指导的另一部影片《好人寥寥》中,汤姆克鲁斯和杰克尼克尔森的这段对话就能很清楚地说明这种伎俩:汤姆: 告诉我真相! 杰克:不,你承受不起的! 汤姆:你执行了“红色法规”是不是?!杰克:是的!汤姆就在问了杰克两遍同样问题后,得到了真实的回答,逆转了被动的局势。)
  
  
  
   我不否认索金的剧很容易上瘾:我对《日落大道60号》这部相当于如何制作“周六夜现场”这类短喜剧的片子欲罢不能。我的天,这种好剧本居然还存在着!这剧本根本就是充斥着一轮轮的报复,就像索金在剧中刻画的自己和前任们呈现出的丑恶嘴脸那样。片子里那些神志不清、冠冕堂皇的男主人公给人们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有人还在微博上模仿剧中人物开了一个虚拟账号,并且发“啊,让我想想这篇挖苦文我该写得尖刻刻薄点还是聪明智慧点”之类的微博。
  
  
  
   对于典型索金剧中自恃甚高的角色们而言,《新闻编辑室》要更适合这些人:传媒俨然成为了他们又一个装逼的温床。但看起来到目前为止,这剧缺少了《日落大道60号》里那些感性得让人腻歪的活力,特别是当索金选择了一种奇怪的叙事结构后,《新》的戏剧性就更加削弱了。比起制造虚假的危机,他把这剧的时间定位在“不久的过去”,所以情节里涉及的事件自然都是老新闻了:英国石油公司漏油事件,茶党问题,亚利桑那州移民法案等。这听起来好像是个挺有创意的想法;但实则,他把这些剧中人物都变成了一个个爱指手画脚的人,不厌其烦得告诉观众那些新闻本该怎么播。相比较《收播新闻》(87年一部爱情喜剧,辛普森编剧詹姆斯布鲁克斯执导),这更像是一个道貌岸然的“瑞力克”。(83年影片《西力传》主人公,伍迪艾伦执导)自然地,根据McHale的原话,McAvoy 是通过“把真相告诉蠢货们”来一步步化解危机。但是他也顾及到了一些“突发新闻”——比如说石油大亨科赫兄弟的政治阴谋——这些在现实世界里也被各类媒体报道过。在第四集里,竟然还穿插了一个真实生活里的悲剧(女参议员被击中头部,生死未卜那段),把煽情的流行小曲作为背景乐,这像极了《急诊室的故事》里当有一车受害孩童被送进医院急救时,医生护士总要大力撞门那样。



        这剧有不少很优秀的演员,但他们还不是索金式的典型人物。有这么一个伟大的男人,理论上来说人都是有缺陷的,但他不说假话,每个人理应都该顺从他(或想与他约会);也有不少聪明的、事业有成的女性很感情用事,犯神经质——当这位伟大的男主角和另外的女人在谈话时,这些夫人或女神们便瞪大了眼睛,妒火冲天得望着他。剧中也有愤青或理想式的、穿着体面魅力四射的油滑男人,这些人也会经常心心相应得愤怒地说:“当未来的商业模式已经摆在眼前,我们现在熟悉的提倡的都将会被淘汰了啊!”
  
  
  
   出现在这部剧里主要有三种种族的人。最显著的一个例子是有一位名叫Neal Sampat的印度员工(Dev Patel饰)。Neal嘲笑McAvoy,说他是旁遮普人,解释给McAvoy听就是典型的印度IT男,但这剧又恰好把Neal刻画成那样充满优越感的印度IT男形象。Neal是维基解密网的粉丝,并且负责为剧中他们这档新闻节目写博客,但他也只是个打了鸡血的庸才(原文是a cheerful cipher,cipher字面意思是庸才,其实也是电影编剧常设置的一种角色:看起来像一块白板,所有人都喜欢向这类人倾诉心事或表达想法,以这种外来的thought projection充实这类角色,让其渐渐显露出自己的个性。Eg. 《黑客帝国》的尼尔就是一个cipher,他总是眼神放空,从不表露心计), 一个书呆子模样的人说着书呆子会说的话。剧中角色里还有两位非裔美国制片人。当McAvoy在大伙面前回忆他手下的名字,并且因为记不住而受到他人控诉时,这两位非裔美国人便凭借这样的介绍词让观众们认识了:“我做过研究,这两位是Gary和Kendra。盖里是一位勇于批评奥巴马的聪明黑人小伙,而Kendra在SAT考试里,文理科部分都拿了满分,这会让盖里很崩溃。”
  
  
  
   介绍完后呢?没人有任何反应,并且我怀疑我们是否该认为他这种介绍的行为是一种掩盖得很好的瞧不起或者带有种族歧视在里的。但是,盖里或者Kendra在之后的剧情里根本就没什么戏份,或者牵扯进剧里那些令人不寒而栗的三角恋。这让我想起了《日落大道60号》里最糟糕的情节之一——一个由D.L.Hughley扮演的喜剧演员——这个“聪明的黑人小伙”总爱在那儿读报纸——有一次,他去了一家喜剧俱乐部挖掘,在一群绣花枕头和平庸之辈里挖掘了一个很有天赋的黑人小伙。(这里说糟糕是因为这段情节非常带种族歧视意味,除了被选中的小伙外,片中其他的黑人都看起来愚昧不堪)索金的剧充斥着对多元文化说教式的真理,但这些角色却重塑了一个这样的世界:老克腊式的白人直男理应是种受人膜拜的自然物种,但他却被流言蜚语击垮,如同菲利普.罗斯小说里的角色那样。(索金想把McAvoy塑造成个完人,但又不到位。Great Man通常指精英、理想主义者,Emily这段主要把重心放在索金的种族/性别歧视观念上,所以要将此概念再细化,具体点便是特指潇洒有型的白人老直男。菲利普.罗斯是位犹太小说家,多以社会矛盾为创作主题,不少书中人物都有心灵恐惧。父母在纳粹屠杀中幸免于难。)
  
  
  
   尽管有些失败的剧本, HBO电视台现在的节目还是挺有看头的。周日有一组固定的节目编排,从《权力的游戏》,精彩到爆的《都市女孩》,以及刚结束了滑稽、棘手又冷血无情的政治情景喜剧《二当家》的第一季播放。这部剧的主演是茱莉亚.路易斯.德瑞弗斯,她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喜剧演员,并且她演的角色知道怎么对作家用上编剧阿尔曼多.伊安奴奇机智的毒舌反驳。不过这剧又因为太愤青了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显得特别幼稚。路易斯.德瑞弗斯这个角色刚一怀孕,就莫名流产了,并且此后的情节里再没有任何人对其怀孕或者流产产生过任何回应。这太让人失望了,但我还是挺期待第二季的,毕竟有许多情景喜剧都是一部比一部出彩,就像NBC这部精彩的政治情景喜剧《公园与游憩》一样。
  
  
  
   而《新闻编辑室》与《二当家》恰恰相反:他是既幼稚又愤青。索金的美妙幻想是一个骄傲自大的小团体,目空一切的天才们以及一个个可以把所有对他优越感爆棚的控诉统统吃进,并以熔岩般的冲击力一一反击的“媒体精英”。但若这个故事说得再自信点,那么我们又可以纯当戏剧看,而不只是一本正经得在那儿论证。可事实却是,索金把拍电视应有的戏剧性强塞进他酷爱的这套说教式议程里。因此,这故事叙述就显得很不自然了。无论何时,只要当McAvoy发表演说或者抨击右翼党,所有人都对着他微笑,他们的目光是那样炯炯有神仿佛是搞宗教崇拜的异教徒。这剧把Will McAvoy变成了和《名声大噪》里Karen Cartwright差不多的人物:这位剧中的表演者就一直被认定为是“上帝赐予百老汇的礼物”。你能怪我对McAvoy的敌人——那些农村来的乡巴佬,贪赃枉法的管钱老板,妇女联谊会的女孩以及随身带枪的放荡女人——报以极大的同情么?一部电视剧就像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忠实的反对派”,那就毫无价值可言。
  
  

  
转载请注明

 4 ) EP03开头,继续飙台词

Good evening, I'm Will McAvoy. This is "News Night". And that was a clip of Richard Clarke, former counterterrorism chief to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testifying before Congress on March 24, 2004.

American liked that moment.

I liked that moment.

Adults should hold themselves accountable for failure. And so tonight I'm beginning this newscast by joining Mr. Clarke in apologizing to the American people for our failure. The failure of this program during the time I've been in charge of it to successfully inform and educate the American electorate.

Let me be clear that I don't apologize on behalf of all broadcast journalists, nor do all broadcast journalists owe an apology. I speak for myself. I was an accomplice to a slow and repeated and unacknowledged and un-amended train wreck of failures that has brought us to now. I'm leader in an industry that miscalled election results, hyped up terror scares, ginned up controversy, and failed to report on tectonic shift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collapse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o the truths about how strong we are to the dangers we actually face. I'm a leader in an industry that misdirected your attention with dexterity of Harry Houdini while sending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our bravest young men and women off to war without due diligence.

The reason we failed isn't a mystery. We took a dive for the ratings. In the infancy of mass communications, the Columbus and Magellan of broadcast journalism, William Paley and David Sarnoff, went down to Washington to cut a deal with Congress. Congress would allow the fledgling networks free use of taxpayer-owned airwaves in exchange for on public service. That public service would be on hour of air time set aside every night for informational broadcasting, or what we now call the evening news. Congress, unable to anticipate the enormous capacity television would have to deliver consumers to advertisers, failed to include in its deal the one requirement that would have changed our national discourse immeasurably for the better. Congress forgot to add that under no circumstances would there be paid advertising during informational broadcasting. The forgot to say that taxpayers will give you the airwaves for free and for 23 hours a day you should make a profit, but for one hour a night you work for us.

And now those network newscasts, anchored though history by honest-to-God newsmen with names like Murrow and Reasoner and Huntley and Brinkley and Buckley and Gronkite and Rather and Russert...now they have to compete with the likes of me. A cable anchor who's in the exact same business as the producers of "Jersey Shore". And that business was good to us, but "News Night" is quitting that business right now. It might come as a surprise to you that some of history's greatest American journalists are working right now, exceptional minds with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an unshakable devotion to reporting the news. But these voices are a small minority now and they don't stand a chance against the circus when the circus comes to town. They're overmatched. I'm quitting the circus and switching teams. I'm going with the guys who are getting creamed. I'm moved that they still think they can win and I hope they can teach me a thing or two. From this moment on, we'll be deciding what goes on our air and how it's presented to you based on the simple truth that 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o a democracy than a well-informed electorate. We'll endeavor to put information in a broadcast context because we know that very little news is born at the moment it comes across our wire. We'll be the champion of facts and the moral enemy of innuendo, speculation, hyperbole and nonsense. We're not waiter in a restaurant serving you the stories you asked for just the way you like them prepared. Nor are we computers dispensing context of humanity. I'll make no effort to subdue my personal opinions. I'll make every effort to expose you to informed opinion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my own.

You may ask who are we to make these decisions. We are Mackenzie McHale and myself. Miss McHale is our executive producer. She marshals the recourses of over 100 reporters, producers, analysts, technicians, and her credentials are readily available. I'm "News Night" 's managing editor and make the final decision on every seen and heard on this program. Who are we make these decisions? We're the Media Elite.

------------------------------------------------------------

好久没有听写这么长的段落了,看大叔飙台词有一种难以描述的痛快淋漓,心潮澎湃的赶脚

The West Wing之后好像很久没看过这么精彩的思路PK剧了

哎,太容易被大叔的个人魅力征服了……

 5 ) 如何报道一次胜利

今夏最具观赏性的美剧《新闻编辑室》一路精彩纷呈、火花四溅,终于在第七集达到了震撼的巅峰。

第七集的内容围绕着基地组织领袖、9/11事件罪魁祸首、美国头号通缉犯——本•拉登被美特种兵击毙这一历史性事件展开。选取如此重量级的事件,《新闻编辑室》想不震撼都难,但从何种角度来展现这个事件,体现了剧集的高明之处。

毫无疑问,不会还有比本•拉登被击毙更“美国主旋律”的题材。在《新闻编辑室》中,没有声嘶力竭地为这一胜利呐喊,而是通过紧张的节奏深度刻画了剧中的新闻工作者们从“得到模糊消息”到“确认”再到“播报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全程。这个角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美国头号通缉犯身上,而是把光线照向剧集中的角色,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出现在剧中的每个人都是9/11事件的受害者。《新闻编辑室》表现的是,普通美国民众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刻,才是这次军事行动的最终胜利。

因此在剧集中,当新闻工作者们从狂欢的派对现场匆匆离开,带着酒气和迷惑赶到编辑室,全力确认消息,然后各条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个结果、同一个消息,接下来是煎熬地等待,只有百分之百确认的消息才能通过电波向观众们发送。这一过程中,气氛在《新闻编辑室》典型的快节奏中逐渐累积,两个小高潮过后,剧中主角——新闻主播威尔•麦卡沃伊坐到了演播台后,向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播报了本•拉登被击毙的这一历史性事件,接着剧集在奥巴马总统的讲话声中落下了帷幕。在剧集的50多分钟里,没有人宣泄地呐喊哭泣、也没有疯狂庆祝,剧中角色依然打情骂俏不断,但观众们却毫无意外地能感受到气氛在慢慢攀升,当高潮终于来临的时候,又能转而觉得在这历史性的一刻面前,继续生活就对胜利最好的庆祝。在我看来,这种设置是最人性的,它没有宣扬国家的力量、领导的高明,它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个体,因为正是千万个普通的个体组成了国家,选出了领导。

当然,只有手法的高明并不能成就杰出的作品,一个好故事才是精彩的源泉。哪怕我在之前很多关于美帝超级英雄电影的影评中调侃了好莱坞大肆兜售的美式主旋律,但并不意味着我觉得这些戏码是美帝邪恶的阴谋或者别有用心的外宣。看过《蜘蛛侠》一类美式爆米花电影的观众都很清楚,美帝携高度发达的影视制作产业链之威,满世界兜售“正义战胜邪恶”的老一套,但回回都赚了个盆满钵翻。为什么每次美式英雄拯救世界的戏码全世界都乐呵呵地买单,并不是因为大家都没记性,而是无论观众来自那个国家、何种文化,光明压倒黑暗、邪不压正都是没有国界和种族之分的心灵鸡汤。因此与其说好莱坞倾销的是美式主旋律,不如说它卖的是人类的共性,只不过包装胜人一筹罢了。回到《新闻编辑室》上来,主播威尔没有像某知名朝鲜女主播一样,随时准备用摧肝裂胆的嗓音来抨击敌人、鼓吹胜利,他坐在镜头前,平静地说出夺取了2977条生命的罪犯被绳之以法;与此同时,因机场繁忙被困在机舱中的新闻工作者们,怀着敬意向航班的机长、乘务通报了这一消息;几分钟之前,退役士兵在耳边的低语中听到了本•拉登被击毙的消息,并且由他向纽约街头的两位警察转达了这巨大的欣慰。导播室里,工作人员起立;编辑室里,编辑们起立:就这样,《新闻编辑室》用每一个和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个体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播报,没有歌颂这伟大的胜利,甚至没有一点鲜亮的色彩和催人奋进的音乐,然而从每一个起立的身影、每一抹眼角的泪光中,就连盗版下载受益者的我们,也能感受到胜利滋味。取得胜利的,不是美国特种兵、不是谋求连任的奥巴马,而是每一个人心中对善的向往。

 6 ) 台词(更新至第三集)

【第一集】
MacKenzie:在一个民主国家,没有什么能比让全体选民都拥有知情权更重要了。如果信息闭塞,或者更糟,根本是假信息,会导致灾难性决策,抹杀百家争鸣的的可能性,而这正是我从事新闻业的原因。

Will:这不是什么慈善剧院,而是靠广告支撑的电视台,你很清楚对吧?
MacKenzie:我宁愿为100个观众播出一档好节目,也不愿为100万观众播出差节目,如果你让我选的话。我过来是要做一档最像我们之前节目的节目,而不是你现在这种好好先生的节目。谁说好的新闻就没法受到欢迎的?
Will:尼尔森做过统计。
MacKenzie:那么现在我们就要做既真实同时又受欢迎的新闻节目。
Will:这不是过家家,这是不可能的。社会学家们已经证实,内战以来我们的国家比起任何时候都要两级分化。
MacKenzie:是的,人们倾向于选择他们想知道的新闻
Will:人们选择他们想知道的事实!你想做的根本不能实现。
MacKenzie:除非你认为绝大部分美国公民都是笨蛋
Will:本来就是
MacKenzie:我不这么认为。给我机会,我来证明。你知道你忘了什么吗?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她诞生以来就不停地告诉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国家,这是我们血液中的一部分。如果你诚实地告诉观众事实,那么观众会想要看新闻,并不是每个人甚至没多少人,顶多5%,但就是这5%的人会改变这个国家,所以我们会做得更好。

MacKenzie:现在你要仔细听我说,塞万提斯500年前说“听我说,此地荒凉,难以忍受,艺术尽毁,品性败坏,骑士诞生,战袍招展,戴上手套,向你宣战。”这就是《堂吉歌德》。是时候做一个堂吉歌德了。我们要重建新闻界,重塑新闻工作的神圣性。做一档夜间节目能够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彬彬有礼,谦和有度,回归到重要的新闻上,不再有漫天谣言,不再有窥探隐私,向愚昧之人宣扬真理,不再为了新闻而制作新闻。我们现在正处于转折点,我知道你明白这一点,外界将有漫天讨论。政府是行善的利器,亦或是利己者的工具?难道我们不想做的更多吗?难道利己主义是天性吗?你我是可以设定论题的少部分人。


PS:第一集最好看的部分,是从得到消息到完成直播的过程,10分钟的戏剧,涵盖了判断报道方向、搜寻资料、敲定受访者等一系列流程,唯独没有上文中的“理想主义宣言”。实际上,编剧艾伦·索金借MacKenzie之口说出了自己的价值观——新闻客观公正,回归重要的议题,启迪民众,重塑第四等级。这些都是很激动人心的观点(影片确实在保持克制的基础上添加了些许配乐),但难免于精英的说教气息。而电影,至少我心中的好电影,是“展示”,不是“教导”。



【第二集】
News night 2.0三原则
第一,这是否是投票时我们所需要了解的信息?
Is this information we need in the voting booth?
第二,它是否是辩论的最佳可行形式?
Is this the best possible form of argument?
第三,报道是否有历史背景?
Is the story in historical context?
第四,报道是否真的有两面性?
Are there really two sides to the story?
媒体对于成功有偏见,媒体对于公正有偏见。不是每条新闻都有两面性


演播室就是法庭,我们只连线专家证人。

我们不要最华丽的版本,不要最惊人的版本,而是最佳可行的版本。

我们让他上节目太煽情了,我们就是为了给他赚取同情,我不想为任何人赚取同情,我要的是事实,而这两方面都不能展示事实。

成为领导者,成为这个节目的道德核心所在,做到正直客观。


【第三集】
“我喜欢这些听证会的原因是,它们让美国人更透彻地了解为什么911的悲剧会发生和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我喜欢这些听证会的原因还包括,它给了我一个向911遇难者的家属朋友道歉的机会。我向在场的所有人,向在电视机前的观众道歉,你们的政府让你们失望了,承诺要保护你们的政府让你们失望了。”

晚上好,我是威尔•麦卡沃伊,这里是《晚间新闻》。

您刚才看到的是在乔治•布什总统任期内的前反恐协调员理查德•克拉克的发言片段,2004年3月24日在国会的一段声明。我们喜欢那个时刻。成年人应该为错误负责,所以今晚,我用克拉克先生因错误向民众道歉的片段作为开篇引出我个人的道歉。我为在我负责本节目期间未能正确地报道信息和引导选民而道歉。在此声明,我并不代表所有的新闻工作者道歉,也不是说所有新闻工作者都欠大家一句对不起,我只代表自己,我是导致我们步入缓慢的、反复的、不自觉的、难以修正的灾难,落到如斯田地的同谋。新闻业误报选举结果、散播恐慌、激起争论、失实报导政府换届,作为行业领袖我难辞其咎。从金融体系的崩溃到我们的真实能力,再到我们面临的危险,当成千上百英勇的年轻人上战场保家卫国时,我却用哈里•胡迪尼(著名逃脱大师)的雕虫小技来误导观众。错误的原因显而易见,因为收视率。
大众传媒发展初期,新闻界的哥伦布和麦哲伦——威廉•佩里和大卫•沙诺夫(分别为CBS之父和美国广播通讯业之父)直入华盛顿去跟国会谈判,国会同意让羽翼未满的广播电视网免费使用纳税人所有的电视广播,但要以一公共服务为代价,那就是无论如何,每晚都要有一小时的新闻播报,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晚间新闻。国会预测不到电视业会成为广告商向消费者推销商品的途径,它忘记在协议中加上一条使全国性讨论变得更好的规定,国会忘记加上绝对不能在新闻播报中插播付费广告这一条,他们忘记说,纳税人可以让你们免费使用电视广播,一天中23小时你们可以卖广告,但剩下的一小时你们只能为我们工作。

如今电视网的那些新闻节目,纵观历史,真正的新闻主播,例如摩洛、里森纳、亨特利、布林克利,皆为晚间新闻主持人,和布林克利、克朗凯特、拉瑟,现在他们要跟我这种人竞争,跟《泽西海岸》(MTV台著名的恶俗真人秀节目)的制作人从事同一个行业的新闻主播,虽然这种商业化对我们是有益的,但现在《晚间新闻》将摒弃这种商业化。你们可能会大吃一惊。美国史上最伟大的一些新闻工作者目前仍然奋战在一线,以其多年经历沉淀下来的卓著思想和坚定不移的热忱为大家播报着新闻。然而这些声音现在已经极少出现了,马戏团(奥巴马在10年接受采访时曾把华盛顿比作一个马戏团)内小丑横行乱作一团,他们已经无力抗衡,他们被打败了。我要退出马戏团,投靠其它团队,我要追随那些战败的人,我被他们那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所打动,我希望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这种精神。

从今以后,将由我们来决定播出的内容和呈现给你们的方式。这一切都基于一个简单的真理——比起让观众做一个见多识广的选民,开启民智才是更为重要的。我们将竭诚为您奉献最海量的资讯,哪怕再小的新闻也要通过我们的网络传播开去。我们要做事实真相的拥护者,坚决反对含沙射影、投机、夸张和胡说八道的新闻作风。我们不是餐厅的服务员,不会按照你要求的方式奉上新闻大餐,我们也不做只会陈述事实的机器,因为新闻有了人性的参与才会变得有意义。我不会刻意去抑制我个人的观点,我会尽力去为您呈现不同于我个人主张的明智观点。你也许会问谁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决策人,答案就是麦肯兹•麦克黑尔和我。麦克黑尔女士是我们的执行制片人,她带领着一个超过一百人的团队,包括记者、制片人、分析师和技术员,她绝对是值得我们信任的;而我则是《晚间新闻》的执行总编,也是这个节目所有细节的最终决策人。做出决策的我们是什么人呢?我们是媒体精英。


莉安娜:上帝啊,过去的六个月里,新闻之夜到底发生了什么?
查理:莉安娜,节目收视率已经稳定下来,我们在做让你为之骄傲的节目,我会让事情变回原来的样子的。
莉安娜: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哪里去了?肥胖症、乳腺癌、飓风、老年得子、爱疯……那些破烂才是他在行的。
查理:做那些破烂的时候他在打盹。我策划让一个才华横溢的执行制片人,给另一个才华横溢的主播,提供最好的平台,通力合作,做一档能让这家公司骄傲的新闻栏目。
莉安娜:为了左派?
查理:中立
莉安娜:你他妈疯了吧
查理:为中立派,莉安娜,事实永远是中立的。我们不能假装某些事实有争议来给不相信这些的人公正的假象。平衡跟我没关系,它和真相、逻辑、或事实没有任何关系。他不会在节目中告诉观众要和平相处,这是新闻的进化,观众依然支持。

 短评

吹过头了吧。不管是剧集本身还是打分高的观众都过于自我感觉良好了吧。我默默地等待这个剧的分降下来。不是说话快,对白多,关注公共话题就是好剧好不好。PS,千万不要把新闻媒体想象的太神圣,社会变革和体制推进绝对不是主要靠电视演播室里的这帮人,不论国内国外。当然,我不否认其重要作用。

4分钟前
  • Echo
  • 还行

尽管艾伦·索金给我们呈现的美国新闻世界,不一定完全客观,也或许只是一个梦想。但起码它足够自由,而这恰恰是媒体敢于发声,让真相最大限度靠近受众群体的保证。虽称不上神剧,但有亮点、有幽默、有温情、有政治,如果没有狗血的男女关系,绝对值得满上五星。★★★★☆

7分钟前
  • Q。
  • 推荐

中心思想太明确、太主流了,几近说教。但对于我们这个过于“实际”的时代和国家,还是非常有价值。那个愚蠢的白痴问题“是什么让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答案也许就是在于,有一些“笨笨”的人,坚守着“不切实际”的理想,并勇于行动。

10分钟前
  • fwb
  • 推荐

本来想看半集睡觉的,但全程高能,太酣畅淋漓了。被女主迷的半死。天朝新闻从业者怕是不敢看吧

13分钟前
  • fjqwelcome
  • 力荐

本人不敢说自己阅美剧无数,不过十几年的经验还是在的,这个剧集真的值得继续关注。PS:真的好久没有一部剧集像这部一样让我才看第一集就被深深吸引的。精彩!

17分钟前
  • 北纬32度五
  • 力荐

美国真的太伟大了。我也想要这种千疮百孔一地鸡毛一团乱麻还是要仰起脖子谈理想主义的体面。

22分钟前
  • Eureka A.O.
  • 力荐

第一集老男人发飙那段太精彩~~~看得热血沸腾啊!!HBO威武!天朝媒体从业人员,还是别看了……真的,受刺激啊!美国确实已经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但是,就是因为那些人的存在,就是因为那些争执、质疑,美国永远都有可能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25分钟前
  • 方方土君
  • 力荐

理想确实让生活值得忍受,这群新闻人简直就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代表,这种近乎疯狂的理想主义正是让人欲罢不能的原因,我们周遭的现实已经够让人失望了,哪怕用这种近乎疯狂的有良心的东西意淫一下也是好的。还拥有点言论自由权的老外可能不喜欢这个,但我们太需要了,即使这只是一种幻想。★★★★★

2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大赞!!!台词太牛逼了!!!!!思路比台词还牛逼!!!!!

32分钟前
  • AKA小谁
  • 力荐

我爱无敌快速话唠片!!@邱晨小虫 强烈推荐给你!!

33分钟前
  • 小油飞
  • 力荐

靠,看到这种剧,内地的记者们都要泪崩或者想死了吧……

35分钟前
  • 荞麦
  • 力荐

很好看啊魂淡。。。暗暗想比黑镜子好看啊。。。

38分钟前
  • 小九儿
  • 力荐

喜欢Mackenzie

40分钟前
  • 穆秋石
  • 力荐

sorkin的剧本代表了tv series智力的最高水准,我唯一不能给五星的原因就是polarized news!are you serious!who told you being polarized is being intellectual!you can take a stand,but you don't use your judgement to manipulate the truth

44分钟前
  • jo
  • 推荐

这些人到底是怎么能,怎么能这种强度的工作下,还能争分夺秒地搞办公室恋情的?他们是怎么能每天工作到九十点,到酒吧喝到十二点,完了还能去打上一炮,然后第二天还能起来开晨会的?

48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总共十集我掉了十五次眼泪,这种糗事儿我会主动说么?

53分钟前
  • 袁长庚
  • 力荐

第一集真精彩,Mac在Will办公室说的那段关于媒体的话看得我汹涌澎湃。是时候让媒体回归到真正重要的东西上了,让偷窥癖和八卦死亡,让我们对愚蠢的人讲真话。HBO总能挖来电影界的大咖,女主角我暗恋好久了,所以高度关注这部剧。

58分钟前
  • Q
  • 力荐

浪漫的理想主义情怀,优缺点都明确强烈。总体而言还是相当让人喜欢的,电视剧里政治倾向这么明确的不多,勇气可嘉。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

拍出一种职业的性感与魅力,让观众欲罢不能,是职场剧必备且难得的素质。

1小时前
  • DereK
  • 力荐

艾伦.索金最爱的其实是sloan这菇凉吧?他把美貌、智慧、干练能力、爽脆性格,和飒飒气度一股脑都给了她,还叫她不紧不慢、水落石出地放光彩,说出话来句句敲打人心,给她配角戏份却叫她比主角还主角,叫她渐渐不可取代,更不可屈就。没有这菇凉,观众可能会呼啦一声走一半吧?

1小时前
  • 匡轶歌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