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已完结

主演:伊丽莎白·莫斯,阿丽克西斯·布莱德尔,伊冯娜·斯特拉霍夫斯基,麦克思·明格拉,安·唐德,玛德琳·布鲁尔,约瑟夫·费因斯,乔丹娜·布莱克,阿曼达·布鲁盖尔,克里·杜瓦尔,O·T·法格本,切莉·琼斯,西德妮·斯威尼,萨米拉·威利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剧照

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2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3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4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5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6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3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4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5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6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7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8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9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使女的反抗之战

【本文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当June被送上车,驶往未知时,一段新的历程开始了。尽管在这样的国度中很难对她的前景怀抱乐观,但或许你和我一样都没想到,这段历程的开端竟是死亡。

《使女的故事》第二季的开端,编剧没有给观众预留心理铺垫期,直接将大家带入最深的黑暗中。高筑的绞刑架、一字排开的吊绳、刺眼的灯光,使女们如牲口般被带上口罩送往绞刑现场。从惊慌无措到绝望啜泣,大肆留下泪水,大量的特写细节让人直面死亡的面孔,感到窒息。而后远处灯光亮起,训导员走出,指出这场死亡体验的意义,让人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为其残酷倒吸凉气。

恐惧永不失效

当人们以为第一季的基列国已经无比悚然时,第二季的首集告诉大家,那只是一个开始。第二季掀开了黑暗深处的另一角:除了肉体折磨和洗脑,独裁者还可以如此进行精神折磨。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中著名的“恐惧从不失效”的论断,在此被利用到极致。用恐惧换取爱戴,先剥夺被统治者全部的自由,再给予少许自由,那么他们就会对所获得的那点自由感恩戴德,历史上独裁的统治者从来都深谙此道,基列国的统治者亦然。前段引起广泛关注的鸿茅药酒跨省追捕事件中,谭医生被释放后感叹自由可贵,某种程度上,那些追捕他的人也利用恐惧将他降服了。

当那些镇压手法仅仅以文字形式记载在书上时,人们感受到的冲击力是有限的。《使女的故事》尤为擅长将那些残酷的手法以言语、行为呈现出来,给人最直观的震撼。总有人说,该剧的观剧体验让人不适。但这种不适感恰恰是这部剧的意义所在——它像扎在人心底的刺,提醒着你,不要麻木,去抵抗。

当时只道是寻常

闪回镜头是《使女故事》惯用的表现手法。以一个独特的关联点,将过去与现实的场景进行对比,展现出一个逐渐又迅猛的历史演变过程,格外令人震颤。

第二季第一集中,June与其丈夫在过去因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照顾,被教育应该成为负责人的父母,而现在她还未出生的孩子将诞生于这样扭曲的世界,这其中的倒退,令人唏嘘。

新季一大亮点是新增了Emily这个人物的闪回故事线,走进这位基列国最为激进的反抗者的过往生活。作为大学教授,Emily有着极为独立的思辨力,她对自己权利被侵犯有着高度的敏感。乱世中的知识分子总是极度痛苦的一群人,他们有着清醒的头脑,对未来总有着积极推进的期望,却看着自己的世界被蛮横之徒无理地一点一滴占据,Emily也是这样。

看着同性恋的同事被吊死,看着知识分子被肃清,看着法律朝令夕改逐渐沦丧,却无能为力。Emily在机场与妻子和孩子诀别那刻,她应该隐约意识到自己接下来会面对什么灾难。机场中人山人海,她却孤立无援。那个瞬间让我想起齐邦媛在《巨流河》中那句,“灾难是无法比较的。对每个受苦的人,他的灾难都是最大的”。一段本来合法的同性婚姻关系,一个亲吻,这些当时寻常的事情,都随时可能变成不可能。Emily说她以为她们是因同性恋遭到不公待遇最后一代人,然而,她或许也没想到,历史并不总是向前,转弯和后退也是常态。

Emily身上的悲剧,是社会悲剧的缩影,一个家庭的拆散,是固有秩序即将崩散的前兆。

随着剧集的展开,这些使女过往的日常越来越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当June在旧址中翻出蒙灰的《老友记》光碟,并坐在角落端着杯子观看时,她就是我们中的一员。但是在她现在的世界中,连这点欢乐也变得那么难能可贵。在心生同情之时,也不禁感到担忧。我们世界中的娱乐方式也在一点点被蚕食:种种影视题材被禁止,有态度的节目被禁播,越来越多的书籍无法出版、音乐被下架……

会不会,我们的未来,也会在一点点的变化中,换了天地?

无处不在的墙

一年前看这部剧第一季发出感慨时,总有人说过于杞人忧天。一年后接着看时,共鸣感却更强了。

大学的整风、同性恋题材的禁止、权力对法律的操控,这些事件在这季《使女的故事》中均有体现,每每看到心里都不禁咯噔一下。尽管该剧并非时政类型剧,然而它对于社会政治的共性和本质的捕捉却是精准深刻的,它永不过时,属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

June躺在车中,隔着缝隙看着外面景致,嗅到自由的气息时心有戚戚地意识到,人们有多容易适应被奴役的生活放弃抗争。她努力挣脱这个牢笼,但对于未来却无不悲观,她想起训导员说“基列国无处不在,它甚至就与你同在”。

当自由被逐渐剥夺时,很多人人往往不以为然:一种生活方式被禁止时,就立即换一种生活方式;某个群体受到不公待遇时,因自己并非那个群体中的人而庆幸甚至跑上去踩几脚。这些人意识不到整个社会是个共同体的存在,看不到墙堆砌起来的时候,封锁的是所有的人。基列国的确每时每刻都存活在这类人的身上。

《使女的故事》是寓言,是警示,更是现实。对于不自由状态毫无知觉的人,终究成为奴隶。

June剪掉耳朵上的印记浴血重生,我们有没有勇气钳掉身上的枷锁,向压迫说不?


《使女故事》第一季剧评:通往奴役女性之路

【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2 ) 女人都是为了孩子,而男人只想着权力

一口气看完了第二季,哭了一下午。

看完想给妈妈打个电话,虽然前天刚打过。

女主在指挥官的别墅里与女儿见面,发现女儿已经与自己生疏,不禁泪目,好不容易孩子愿意与自己相认,却又匆匆离别,剧末甚至放弃逃生的希望,而留下来保护大女儿;

瑟琳娜面对孩子,如同久旱逢甘露,甚至不惜放弃事业,放弃良知,虽然迫于无奈答应丈夫用强奸行为催产,但是直至最后,还是走向讲台,想要保护女孩们,却在丈夫的授意下切断手指;

莉迪亚姑姑即使再坏,也都是从繁衍下一代出发,甚至连同爱屋及乌,同意做女主孩子的教母,还同意为珍妮的女儿寻找女医学专家;

女佣平时都力所能及的帮助女主,危难之时答应女主,她被驱逐出家庭孩子出生后会好好照顾孩子,最后联合其他女佣帮助使女们逃跑;

夫人们为了不是自己生的孩子而编制礼物,一起带娃,模拟生产和喂奶,面对孩子如同饿狼扑食,母爱喷薄而出,甚至敢于在手握权利的男人们面前提出异议...

所有女性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

只有男人不是。

男人,是为了权力。

当指挥官得知其他指挥官的妻子有了孩子,顺利升迁的时候,羡慕嫉妒的情绪喷薄而出。当女主一次次想要逃走,指挥官都不介意,甚至想要把女主留下来,除了调情外,还不是为了想生二胎。两次隐瞒女主逃跑的事实,不还都是不想让仕途沾染污点。

但是,还有不一样的男人。

当司机尼克知道女主的丈夫还活着的时候,把匿名信交给他,还主动退出与June的恋情,把基列国分配的年轻貌美的妻子晾在一旁。大环境如此,作为一个司机,他无能为力,却依然在坚守自己那一方天地的爱情和良知,希望能做些什么。

教授,拯救了心灰意冷的使女,倒满酒杯,共话当教授时的场景,甚至开车送她出逃。

第三季,是否会有更多的人觉醒呢?

女主真的能够拯救大女儿吗?女儿的新父母会给什么样的阻挠?她把女儿送走逃出去之后会面临怎样的处境?

失去了孩子的瑟琳娜真的对加拿大之行所见所闻毫无想法?看剧中屡次以为她要开始反抗了,但都是白高兴一场。她真的不想回到热爱的工作中来,真的没有后悔过?我坚信,她被指挥官家暴的时候,心里是有一丝丝后悔的,但是在女主这个使女面前,依然伪装成高高在上的夫人的样子。

其他夫人们经过使女的出逃,是否还能够坐的住?

如尼克一般非权力中心的男性,是否还保有良知?

底层人民如尼克妻子的父亲,是否都已经被洗脑?

教授这样的知识分子,是否还有发声的可能?

第三季,还有太多剧情令人期待。

但是脱离这些个人和群体,人类的繁衍终究要怎样持续下去?破坏了的环境要怎样补救?生育研究和环境治理怎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

其他国家如加拿大和印度、中国,就不会上演基列国这种事吗?随着事态的严重化,这些国家会不会最终也沦陷?

信仰其他宗教的文明,在极端环境下也会出现基列国这种极端的政权吗?

不知道。

突然感觉很悲观,担心所有的坏事终将无法避免...

 3 ) Bless be the fruit.

Bless be the fruit. 祈神保佑生养

May the Lord open. 愿主开恩赐予

By his hand. 感谢上帝

Praised be. 宜应称颂

Under his eyes! 愿主明察

Peace be to you. 愿您安康

Blessed are the meek. 上帝保佑温顺者

May God make me truly worthy. 愿主让我活得真正有价值

We've been sent good weather. 主赐予了好天气

Which I receive with joy. 真让人心情舒畅

 4 ) Don’t settle

看完《使女的故事》第三集,这一段我印象深刻。

这集花了很多篇幅刻画女主和母亲的关系,June 的妈妈是个女权主义者,而 June 却只想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和踏实的婚姻。说实话我一开始非常不能理解妈妈对女儿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因为要怎么去生活毕竟是一种个人选择。但是打量现实生活,我们的社会有关女性的关键词是什么?

爱情、化妆品、外表。所有的微博营销号都围绕着这三个词来包装女性,消费女性。感情树洞的投稿人总是为爱所困的怨女,“男友的求生欲”一类的段子层出不穷;口红好像成了女性人生唯一的目标,分辨不出不同色号的人都叫“直男”;由男权社会所定义的审美成了唯一美的标准,体重上了100斤饭都没脸吃了;“小仙女”的形象,要求男性“宠着”“让着”,通过自觉屈服于男权之下来获得一种凌驾其上的幻想——女性在这个社会是处在这样的位置上啊,我终于理解了女主妈妈说的话了,“看到你这么安逸我很生气,这个guojia迟早要灭亡,是时候走出去抗议游行,而不是只是过家家。”,爱情和化妆品(没有要贬低化妆作为一种爱好的意思)是中国女性的过家家,我们越是沉迷其中,任自己安逸,我们的生存环境就只会越来越差,这个社会留给女性的尊重只会越来越少。

在国外的女性群体里,“we xxx people should unite and fight for our rights”, xxx 可以替换成 youtubers, models 等任何群体,这几乎成为了一种固定句型。虽然乍一听上去显得空洞,但是我们国家的女性却连这种空洞都没有,“争取权利”这四个字看似通过化妆品消费实现了,其实那不过是男权社会给女性消费力上升的一点甜头罢了。越在消费中沉溺,女性权利得到认可和保护的几率就越小,女权运动是通过发声和行动来实践的,在商业营销的鼓吹下清空购物车并不会有任何帮助。

June 的妈妈问,你真的想把每一天都花在看别人的文章找错别字上吗?找错别字,这是女性职业,像 dog food 一样的印象。什么时候从事和爱好科技,体育,政治,医学等领域的女性才不会被称作“女汉子”,什么时候这些领域才不会被贴上“男人的爱好”的标签,什么时候护士、老师、银行职员才不再是“适合女孩子”的职业?媒体记者们会问 RDJ 是如何塑造角色的,却只把“时尚元素”这样的问题扔给斯嘉丽。我能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我不想看到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限制任何人对自己未来可能性的追求。

不能走到大街上游行抗议,但至少走出对女性刻板印象的商业营销,走出那些给女性设下的限制和框架,你不需要上百种色号的口红和纤瘦的体态,你需要的是自信心和健康。Girls, we can do better than that, so don’t ever settle.

 5 ) 《使女的故事》:不是恐怖片,却让我抑郁了一个星期

看完《使女的故事》,我抑郁了一个星期。以往看书或者出门旅游就能解决的的情绪问题,在这部电视剧面前通通失去了效果。

《使女的故事》不是恐怖片,却达到了恐怖片都做不到的事情。不是让你害怕,而是让你内心低沉而又绝望。

我从来没有想过一部电视剧,会让我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抑郁感。

《使女的故事》中,女人活着就是身处地狱。

《使女的故事》在发生的地点是未来的美国。那个时候的美国,由于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婴儿出生率和存活率急剧下降。全社会都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寻求一个解决之道,各种思潮冲击碰撞,社会处于奔溃的边缘。

在混乱中,一股神权和军事结合在一起的力量推翻了前任政府,建立了一个以宗教为基础的男性极权社会“基列共和国”。为了提高出生率,所有具备生育能力的女性被集中管理,抹灭掉自由人的权利和社会属性,成为行走的子宫,称之为“使女”。使女存在的意义就是被不停地分配到没有子女的高官家中,为高官生育后代。

使女没有自由,没有人权,除了完成日常劳作,每个月就是进行所谓的“授精”仪式,生育孩子。生完孩子过了哺乳期,就会派到另外一个家庭中,继续上一个循环。不服管教、试图反抗的使女,动辄被打,被砍掉指头,被割掉舌头,最后直接处死。

使女要是生不出孩子,就会被送到殖民地,清理核辐射垃圾,直到凄惨死去。

有人会问:“既然出生率都这么低了,为什么不借用技术手段进行生育呢?”这里就讲一下背景设定。基列共和国是一个严苛残酷的神权国家,上层人员认为只有上帝才有造人的权利。能不能诞育子嗣,要靠上帝的旨意和恩赐。为此,基列共和国处死了很多做过试管婴儿、流产手术的医生,技术手段也就被排除在外。

这个故事本身,如果仅仅是是作家的想象,就不会那么恐惧。带入感再强的影视作品,观众都有回到现实的一天。《使女的故事》最恐惧的地方,在于她的真实度。基列共和国就是一个现实版的地狱,许多细节在历史上都曾经真实发生过。

《使女的故事》中,主人公奥芙瑞德经常回忆起基列国之前的生活经历。前政府被推翻之前,女性可以工作、恋爱和生育,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人身自由,人格独立。但一步一步地,女性失去了工作的权利,回到家庭依附丈夫生活。购买避孕药需要丈夫签字,不能拥有自己的银行账户,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决定生不生孩子。最后,基列共和国的女性只有这几种:高官太太、嬷嬷、使女、保姆、荡妇和平民家的主妇。

1979年巴列维政府被推翻之前,伊朗的女性享有公民选择权,可以自由着装,享有受教育和工作的权利。但1979年,伊朗末代国王被废,伊朗实行政教合一,严格限制妇女权利。一夜之前,女性失去了所有的权利,重新带上面纱,披上黑长袍。

在《使女的故事》中,许多使女曾经都有自己的孩子,这也导致她们成为“生育资源”。政变后,她们所有人都被迫同自己的孩子分离。这些健康的孩子成为国家的资产,被送给不同的高官家庭收养。奥芙瑞德的女儿汉娜就被送给另外一户人家。从此母子分离,再无相见之日。

二战期间,希特勒实行种族歧视,认为雅利安人是地球上最优秀的人种,特点是金发碧眼。德国入侵波兰后,将大批长相为金发碧眼的波兰儿童送到德国,交给德国军官家庭抚养。战后这批儿童回到波兰的比例,不到20%。这就是历史上抢夺儿童的真实故事,而且这个故事过去仅仅百年。

之前的孩子被人夺走,后来生下的孩子和使女也没有半毛钱关系。哺乳期结束后,使女就要把孩子交给高官太太,这个孩子从此就和使女没有半毛钱关系。使女则被送到另外一个孩子的高官家庭中,继续造人“大业”。

为了让高官太太们参与到这个过程,使女的整个生育过程搞得非常荒唐。首先是在授精仪式上,使女需要躺在太太的双腿之间,完成整个仪式。使女生产时,高官太太也得躺在床上,模仿宫缩带来的疼痛感,叫出声来,表示太太们也参与了整个生育过程。

这一点倒和中国封建礼制下嫡母和庶子之间的关系有点相似。古代庶出子女和嫡母没有半分血缘关系,但在礼法上他们都是嫡母的子女。照顾并教育庶出子女,为他们安排婚事,都是嫡母的权利,亲生母亲绝对不能插手。庶出子女称呼嫡母为母亲,称呼身为妾室的亲生母亲为姨娘。庶出子女宗法地位比不上嫡出,但地位都比母亲高得多。

基列共和国遵循严格的宗教教义。不要以为基列共和国就是一个执行高道德水平的地方。女主人公奥芙瑞德所在的高官家庭,男主人是沃特福德大主教弗雷德。有段时间,弗雷德很喜欢带奥芙瑞德前往“荡妇俱乐部”,一起在那里背着妻子塞丽娜寻欢作乐。在这里,奥芙瑞德与自己的好友莫伊拉重逢。她原本是使女,逃跑未遂后,被送到这里。奥芙瑞德原本以为这类机构在基列共和国绝迹,但弗雷德告诉她,一切都阻止不了人性。

对于广大女性来说,基列共和国是地狱;对于弗雷德这些掌权者来说,基列共和国不过是他们享受权力欲望的工具而已。

身处其中,无论地位和年龄,有点良知的人,都备受折磨。

首先是大主教夫人,弗雷德的老婆塞丽娜。之前的塞丽娜美丽大方,能力出众,比起她道貌岸然的丈夫弗雷德,不知道要优秀多少。把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变成国家资源进行统一分配的设想,就是来自塞丽娜。她是这个荒唐国度的缔造者之一。她亲手给自己建造了一个巨大的牢笼。

在第二季第九集中,塞丽娜随着丈夫弗雷德来到加拿大。看到街边自由亲吻的情侣,自由工作的人,她眼中有抑制不住羡慕,又有理智回到现实后的不甘。她失去自由太久了,那种味道都变得那么陌生了。

塞丽娜之前出书演讲,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职业女性。等到基列国成立后,碍于她的女性身份,她只能成天在家编织、养养花,等着使女奥芙瑞德给她生个孩子。家中接待女大使的时候,对方回忆起塞丽娜过去的优异表现,直接问她对如何评价当下的生活。塞丽娜的回答虽然表面上很维护基列共和国,但是谁都看得到塞丽娜的言不由衷和天人交战。

她的能力一向出色。弗雷德住院期间,塞丽娜和奥芙瑞德一起在家里的办公室修改文件的画面,让塞丽娜这个绝望的冷面主妇变成了优雅知性的丽人。奥芙瑞德说,如果她和塞丽娜能够一起做同事的话,也许两个人的关系会很好。可惜,她们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亲手囚禁自己的塞丽娜,面对日日绝望的长夜,和日渐离心离德的丈夫,该如何自处,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我很期待。

另外一个形象更加立体的人物则是莉迪亚嬷嬷。

嬷嬷在基列共和国负责管教使女。莉迪亚一出场,就是手持电棍,教训手无寸铁的使女,比童年阴影容嬷嬷还要恐怖恶毒。

使女不服管教,轻则电棍伺候, 重则挖眼、割舌头、割礼,不怕致残,就怕损害使女的生育能力。

随着剧情推进,你会发现她身上的矛盾之处,她也是基列共和国的一个悲剧。

她真心痛恨基列共和国建立之前的社会风气,认为过于放荡和自由,女性全都堕落了。为此,她对使女的管教投入了全部热忱。残酷的管教背后,是为了给女性和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当使女们好不容易获得一次参加party的机会,大家都兴奋不已。这毕竟是她们苦难生活中的一丝甜蜜。这种经历,沉睡在遥远的记忆里,终于有了重温的机会。

塞丽娜在使女们入场前,拒绝了使女珍妮等人。珍妮和其他使女被用过刑,容貌有残缺。珍妮乍喜之后,情绪奔溃。莉迪亚极力向塞丽娜争取机会,认为这些不是使女的耻辱,而是她们做出的牺牲。尽管没有效果,但是莉迪亚努力宽慰情绪激动的珍妮,那种呵护和负责任的态度做不了假。

珍妮被判处以石刑的方式处死。莉迪亚对珍妮的悲伤、绝望和无奈是真实的。使女们拒绝,旁边的警卫想要处置不听话的使女,莉迪亚马上站出来护住这些使女。

使女们为此集体受罚,途中莉迪亚知道了奥芙瑞德怀孕,冒着大雨冲向塔楼,敲响大钟报喜。她的狂喜,溢于言表,可以一窥她对基列共和国有多爱。她是真的认为这个国家真的是一个好的社会。

当她和弗雷德谈论起奥芙瑞德肚子中的宝宝时,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长辈在谈论自家快要出生的孙辈,充满了希望、热忱和生命力。

可惜,对于莉迪亚嬷嬷来说,她热爱的宗教让她做了坏事,她也误入了歧途。

基列共和国的生活闭塞而又令人绝望,人生仿佛只剩下漫长黑暗的长路,死亡都是一种美好。但这种绝望,不是瞬息而至,而是一点一点温水煮青蛙变化而来的。在这个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如果能有一股强而有力的力量进行阻止,也许基列共和国就不会发生。

首先是针对女性的各种不正确言论被四处散播;接着女性失去了工作的权利;接着失去了拥有财产的权利;接着不能阅读任何书籍,接着完全依附于丈夫生活,购买避孕药要丈夫签字,女性单独出门需要男性陪同……到最后整个国家的女性全部演变成物品,悲催凄惨地活着。

这里就不得不说女主人公奥芙瑞德。在原著中并没有提到女主人公的本名,但细心的读者推断出奥芙瑞德的本名是琼。她曾经有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有深爱自己的丈夫,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和一个闺蜜。

她的生活普通而又甜蜜。

在之前的生活中,不得不提到琼的母亲。琼的母亲在三十五岁的时候才生下她,是一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琼的母亲敏锐地觉察到社会对女性那些不太友好的变化,觉得侵犯了女性权利,积极参加游行和各种反抗活动。

琼的母亲对于自己女儿鸵鸟式的态度颇多不满。她说:“我努力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一位女权主义者,她却等待着别的男人来拯救自己。”

当琼被送到弗雷德家做使女,她时不时回忆起自己的母亲,过去的生活,对比当下的处境,才开始明白反抗的意义。

琼在自己的房间无意中看到了之前的使女写下来的一句拉丁文:『千万不能让那些混蛋把你碾碎』

这句话彻底点燃了琼也就是奥芙瑞德的斗志, 她的反抗道路也开始了,即使觉醒得有些晚。

《使女的故事》不是历史小说,更不是什么科幻小说,她讲得是一个警世预言。我们曾经以为那些已经成为遥远过去的荒唐、黑暗和压迫,其实不经意间就会卷土重来。历史大方向是前进的,可惜在阶段上总是会有倒退。

不要等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那一天,在绝望中后悔,在后悔中绝望。那样的世界中,没有“每个人都爱我”的言情剧主角来拯救你我。

 6 ) 看完13集之后的一些个人想法

看完最后一集,觉得剧情很完美。

最后为什么把小婴儿的名字从霍莉改为妮可,有很多种解释首先应该是琼和主教夫人在当时情景下同样作为母亲同样作为女性而产生的一种感同身受,其次女主被最后主教夫人的行为打动,最后可能是妮可和尼克的名字有些许联系,还有可能是觉得离开基列国之后,小婴儿和塞丽娜就再也没有关系了,以此作为一个纪念吧。

至于主教夫人塞丽娜的转变并不唐突,可以说是层层推进的,去加拿大访问的经历,和琼一起起草法案结果被大主教惩罚,11集寻找琼时和大主教的争吵,伊登的死亡,包括最后大主教剁了她一根手指头,都在使她的心境发生转变。

最后女主没有走是意料之中,整部剧的格局就非常大,聚焦反乌托邦和女权主义,而且要拍第三部,如果女主逃出去了第三部拍什么?拍女主和她丈夫的家长里短?女主丈夫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之前对他前妻的指责还历历在目,女主回去之后各种道德问题以及怎么接纳小婴儿的问题都一股脑涌上来是无法避而不谈的。但是女主留在基列就不一样了,她要拯救的可能不只她女儿一个人,还有无数被强迫的自由女性,以及已经有些许觉醒意识的那些主教夫人,她可能不仅仅只是为自己而战了,拍这些内容才能让整部剧的格局一下大起来。

最后,感觉好像大家都不喜欢主教夫人塞丽娜,但是有些剧情我竟然在她和女主之间看出来cp感是怎么回事?希望B站多出一点cut。

主教夫人也是个又可恨有可怜的角色,她一开始帮助起草那些反人性的法案,帮助自己的丈夫强奸女性可恨至极,但我对她的行为表示理解,因为人要推翻自己曾经坚信不疑的认知是很困难的。之后无法成为母亲而极度想要一个孩子以及在照顾孩子时候那种有满腔的爱但是又不知道怎么给出的那种无力感又让我觉得可怜,剧中很多时候她也有很柔软的一面,最后一集含着眼泪说的"i tried"也是让人心碎,和女主琼的那些互动也很带感。

最后,尼克好帅啊啊啊啊,又帅又温柔又深情希望不要领便当。

 短评

极其出色的情绪调动力,心像被剧一直揪在手掌中。Moss已然炉火纯青的演技又再加了一把火 赞叹。

6分钟前
  • 糖刺猬
  • 推荐

剧是好剧没得说 第一集绞刑台那里的配乐我真的跪 可是我好害怕她会因为女儿的威胁再回来 回忆部分也是一直疯狂暗示 她把脱下的衣服拿起来我差点以为她又要穿上了

9分钟前
  • 有趣的皮囊
  • 力荐

看第一季时“Nick看起来好像反派哦!我不喜欢” 看第二季“Nick呢!我的Nick这一集怎么还没出来!”

14分钟前
  • 关于小狗
  • 力荐

堪称女性的《肖申克的救赎》。

16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作者说,她从不写没有发生过的事。

17分钟前
  • 可达鸭
  • 力荐

想念Nick小哥哥!

19分钟前
  • 上杉
  • 力荐

女主炉火纯青的演技是全剧亮点之一啊。

22分钟前
  • 夜江霖
  • 推荐

第一集第七分钟时哭出来,打破看剧哭瞎最快纪录。p.s Moss这演技有望蝉联视后

26分钟前
  • reconsider
  • 力荐

想办一个加拿大签证备用

28分钟前
  • Guns&Roses
  • 力荐

跑路要趁早这不是治国攻略

30分钟前
  • 已销注
  • 力荐

这并不是什么警示预言,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33分钟前
  • 牛岛隆太
  • 力荐

看完两集。剧情是有些拖,不影响评分,依旧高水准。分不同人物线和时间线,脱掉血红色枷锁拼死反抗。以为尼克会暴走,现在看来是想多了。期待埃米莉和琼强强联手,推翻基列国的统治,建立新的母系社会。

36分钟前
  • 影人疯
  • 推荐

这不只是关于女性的问题,而是关于自由的问题。

38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第一集紧张到窒息,一环扣一环,从上一季未说的结局到第二季第一集便重获自由,女主最后把衣服烧掉,头发剪掉,还有用剪刀剪耳朵的那一段看得我热血澎湃,心惊肉跳,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电视剧,我哭了!!!!我要给它100颗星

43分钟前
  • Hrdd的小虎牙
  • 力荐

没法讲。结合时事看此剧(毋宁说是Atwood的小说),那种恐怖/ 绝望 只有一星期看一集才能缓过来。

46分钟前
  • ℨℨℨ
  • 推荐

为何nick明明浓浓的印度风相貌却单手脱t恤的样子可以帅至炸裂 @2018-05-27 19:44:34

51分钟前
  • Lurgee
  • 还行

我希望看见巨大荒谬与现实对照后所产生的讽刺感,可是我现在只能看见巨大的荒谬。之所以四星,是因为就算它不够好也是仅有的了。ps可以别给女猪脚面部大特写吗?!?!!!四十分钟有三分之一都是特写我看的很绝望啊!

56分钟前
  • 海山二条
  • 推荐

原以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正在一件件成为现实,不寒而栗。

1小时前
  • 我的ABC
  • 力荐

这才是真正的恐怖片 比什么鬼啊怪物恐怖片吓人多了

1小时前
  • Bernie
  • 力荐

他们的电视剧已经开始探讨这种话题了然鹅我们又臭又长的电视剧还忙着婆婆妈妈那点破事以及变着法各种往里加关系户。

1小时前
  • JazzIsland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