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

HD

主演:梅拉尼·罗兰,阿列克塞·古斯科夫,Dimitry,Nazarov,Valeri,Barinov,弗朗索瓦·贝莱昂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0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音乐会 剧照 NO.1音乐会 剧照 NO.2音乐会 剧照 NO.3音乐会 剧照 NO.4音乐会 剧照 NO.5音乐会 剧照 NO.6音乐会 剧照 NO.13音乐会 剧照 NO.14音乐会 剧照 NO.15音乐会 剧照 NO.16音乐会 剧照 NO.17音乐会 剧照 NO.18音乐会 剧照 NO.19音乐会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音乐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德烈被盛赞为音乐天才,曾经当过俄国最伟大的交响乐团“波修瓦”的乐队指挥。但因拒绝驱逐乐团里的犹太乐手,包括他最好的朋友——沙查而被解雇,染上了酗酒的毛病。“波修瓦”现在的经理为了愚弄和羞辱安德烈,让他留在乐团当清洁工。安德烈在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份传真,法国巴黎最大的普莱耶音乐厅邀请“波修瓦”去演出,要求在两周之内给予回复。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乐伙伴重新聚拢起来。被乐团流放之后,他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群混杂在莫斯科街头的最普通的人,从出租车司机、搬运工、跳蚤市场的地摊摊主到色情电影的配音演员,做的都是勉强维持生活的底层工作。他们决定顶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要向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展开复仇……佐罗的面具招魂2015海军罪案调查处:夏威夷第一季旅客神秘起源女子监狱 第二季功夫雄狮追击2023迪迦奥特曼外传 远古复苏的巨人血腥警长归来商业大时代下游特工试播集把家虎耶路撒冷地引见2021鬼仔生活大爆炸第四季谈情说爱逆冰之行方世玉之人在江湖亲切的警察王者万岁少年邦八犬传:东方八犬异闻第二季冰川时代5:星际碰撞纪录片:萌宠记我们的新生活不听话的女孩研究院时空急转弯3血观音吸血鬼之爱美人邦血缘关系2009喜悦之泪大侦探第九季迷局 第二季帕纳约蒂斯·帕斯科特: 只差一点点慈母泪1948全城一叮余生,请多指教电影版麦克阿瑟传破网而出麻辣隔壁第二季利特斯

 长篇影评

 1 ) 哪里有灵魂,哪里就有音乐厅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话因为转述的人只讲了半句而变了味道。比方说皇帝说“中国是一头睡狮”,中国人拿来自勉时从来不讲下半句“但愿她永远不要醒来”。又比方说曾经有个人双眼放光地对我说“如果真的有外星人的话,我们可以用音乐来交谈”,我立刻很敏捷地吐槽说“也许人家根本和我们不同音频,是用超音波沟通的呢”,因为我不走感性路线,所以也会就此腰斩这段谈话,不会再提对方吐回来的台词。

他说“哪里有灵魂,哪里就有音乐”

法国观众的哭点很低——这是我喜欢去电影院的另外一个原因。以前在中国的时候我都不大好意思在影院里哭——旁边坐的不是同学就是母上,夹杂着啃鸡爪磕爪子偶尔还有lovelove的声音,哭很破坏气氛,要哭宁可一个人躲起来,慢慢地就误以为自己哭点很高。来到法国之后,常常是我一个人,影院里很安静,Gaumont一号厅的音响效果很好,鼻子酸上来的时候听到旁边也有抽泣和抽手纸的声音,就放肆地把脸扭曲了,这才发现其实我哭点蛮低的,而且有点怪,而且跟影院里的其他观众很一致。这部电影让我五官扭曲的点甚至都还没有到男女主角OS的戏码,而且我也不喜欢柴可夫斯基,可以说几乎没怎么听过他的作品(除掉学校音乐课上放的那些),而且听听音乐就掉眼泪也是我不习惯的事情,想当年在包厢里看《蝴蝶夫人》看到飙泪的时候我自觉丢脸得不行,恨不得夺门而出(可惜包厢是从外面反锁死的orz,我之后看到opera提供的“包厢尚有空位,我们可以免费把您的座位调整过去哟”服务我都要考虑再三)。这么说,是不是表示是我这个音痴还有灵魂在?(拍胸口ing)

电影进入主题很快,开头那段幻想与现实虽然cliche但还是剪得很漂亮,我觉得主要是Aleksei Guskov演得好(顺便说这位大叔是我的菜,所以搞不好有偷偷加分),很少有演员演指挥家演到“入神”的,不是表现得太high好像打了鸡血一样(当然有些指挥家本身就是走“鸡血”路线的)就是不够投入感受不到那种控制感,G叔从身体姿态到表情都enjoy得恰到好处,所以当镜头一拉开来,发现他不是指挥只是个清洁工人的时候,虽然事先都读到过剧情大纲了,我还是有惊一吓的失落感。我这边还在强压那种仿佛一脚踩空楼梯似的不适,G叔就已经收到巴黎发去的 fax并且三下五除二解决了后续问题。于是这电影似乎要朝着“小小的人物有着大大的梦想”这个路线上去了——散落在各行行业身怀音乐绝技的路人们将借助此一机会一展才华,从此以自己的爱好为生(感觉怎么像某选秀活动似的)。但是nonono,虽然那位ex-KGB千里来巴黎找共产党总部的痴心似乎仍然是沿着“每人有一个梦想,不计一切实现它”的金光大道在走,但是自从Anne-Marie出现后,她的身世,她与Andreï Filipov的关系,她和Andreï跟柴可夫斯基的渊缘渐渐浮上来,不仅变成明线,而且变成了主线。

影片在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得到了一切答案。大家来自各行各业没关系,大家来到巴黎的目的各有不同没关系,甚至未经彩排过这也没关系,这首协奏曲的主角是小提琴,只要那把小提琴还会作响,那双拉琴的手还向其中灌注以燃烧着的灵魂,所有的乐器都会跟上节奏找到平衡,一切都会自然趋于harmonie(呃,不知道为啥我不好意思在这里用“和谐”),当然指挥这场演奏的人还是Andreï,但这场演奏的核心却是Anne-Marie,她代替她的妈妈,在30年后完满了这场演奏,完成了 Andreï的梦想,传达了斯拉夫的灵魂。她所演出的不是一个身世暧昧的小提琴手,而是流转不死的音乐精神。尽管她在法国长大,尽管她从来没有拉过柴可夫斯基,但音乐的声音——我现在还不肯定外星人一定能够理解——但至少在人类中间是共通的,不管失散了多久,遗忘了多久,被压抑了多久,只要一个响指,便会苏醒,便会明白。关于女主的身世并没有由男主亲口说破,而是在演奏的中间伴随着旋律以男主OS的方式表现,而女主恍然——应该是说确实——感受到了。音符不但串起了时间,也越过了空间,也许真的能抚摸到灵魂深处。中间穿插那些犹太父子抓住每分每刻做生意,还有其他成员分分秒秒地喝醉,还有经理先生时时刻刻不忘共产主义大业,不仅是笑料,也是说明当乐声响起的那一刻,音符harmonie的不仅是各样不同的乐器,还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灵魂——“这是真正的共产主义”Andreï大叔如是说。

当然这些乐器也如灵魂一样,其中必然也有不和谐因素,这个形象很不光彩地由某爆发户承担了,影片大大咧咧几度三番地讽刺这个自以为提琴拉得很好还很爱拿出来现的土财主“买足球队”不会是在影射某某某吧。其实那段在枪林弹雨下,ex-KGB先生追在暴发户的屁股后面爬一边还拉赞助的场景还是蛮可爱的。那么在C的要求下,我作为前暴发户(请注意这个“前”字)的女儿,向各位暴发户喊话——那么有闲钱的话,请多投资文化产业,哪怕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显得自己有点层次也好啊!

这张的OST自然很收得过。除了柴可夫斯基外,在前面表现俄罗斯的民间音乐高手时常常也使用斯拉夫民歌,都跟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而且最后一段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时长15分钟,能够让影片不至于陷于冷场,甚至让观众比看一场现场音乐会还有感触,之前的气势营造,和通过中间的闪回解开所有谜底的节奏都把握得非常好。这一段融合了演奏者的情绪起伏,观众的反应,过去的回忆,从黑白到彩色,从远景到特写,从疑惑不解到豁然开朗,从无动于衷到泪流满面,除了讲述过去的故事之外并不多着一言,各方的关系和情感堆积了一整部电影全都在此解开释放,配合音乐的旋律,剪辑得格外流畅漂亮。唯一说有点不满的就是在这个时候还要安排chatelet经理跟伊助手kiss作为笑点有点太超过了而且不合时宜,有点破坏整体感觉(老娘我当时正哭得欢呢,突然来这么一幕就非常不爽)。

前几天才看到《国家地理》杂志上说“法国一直被当作 ‘浪漫’的代名词,但现在这个角色已经被一些印度洋上的小岛所取代了”,可是就这部影片来看,说到法国大家还是会直接想到louvre,Rodin,红酒,还有音乐,那还是很浪漫啊。而且Théâtre du Châtelet确实是收音效果相当的好,环境又舒服(而且影片中也夸张了吧,其实坐楼上的话也不用穿那么正式啊)。Andreï的悲哀并不只在于他在事业最美好的时候被粗暴地打断了,而且自此失去了亲密的合作伙伴,还在于在这一场浩劫过后,他已经失去能够理解他听懂他的观众了,所谓“俄罗斯的音乐已经不复辉煌”并不单指业者的水平,也指听众的水准——或者更重要的还是听众的水准。我听室内音乐的能力都是被巴黎政府用一场场“不听白不听”的免费音乐会给磨出来的,我看画的能力全是被巴黎博物馆一个又一个“不看白不看”的免费星期天练出来的。我常常羡慕在这座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坐在摇篮里逛Louvre,坐在推车里听贝多芬,并不是为了培养“年轻多金”的“艺术家”好拿出去向国际炫耀“老子如今富了”,而是在养成一双双慧眼和灵耳如何去欣赏去捕捉生命中的美。拥有这些眼和耳的城市,将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仍然被称为“艺术之都”。

于是我们结束本文开头的故事。那个说有灵魂的地方就有音乐的人,那个在我惯例收到精装书作为礼物的生日第一个送我CD(我还记得是一套Paul Mauriat)并且告诉我说“这里面有书里没有的东西”的人,在我选择出逃后不久也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他说要到别的地方去找生命的意义。

PS: 关于这部电影里似乎每个俄国人都听得懂法语这个情节算不算bug,你要放到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的小说时代背景下就不算是bug(当时在俄国上流社会法语 ms才是通用语言),但放在现时代的话老实说我也不知道呃。

 2 ) 矫情之作

不知道这到底是哪国拍的电影,电影里的人物在俄罗斯应该说的是俄语吧,但我怎么觉得象法语。
看电影的名字,Le,应该是法语,那电影制作方应该是法国。

Concert是音乐会的意思,concerto是协奏曲的意思,电影的主线是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英文是Concerto in D Major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完整翻译过来是D大调小提琴和乐队的协奏,而电影中文名翻译成《交响人生》显然欠妥,交响乐是symphony,译者应该对古典音乐的形式知之不多。
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协奏是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他三个是门德尔松的E小调,贝多芬的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个个都是古典音乐里的永恒精品,俺最爱门德尔松的E小调。

音乐很棒,然而电影远不象网上评论的那么好。豆瓣里,此片得分是8.4,很高了,居然有43%的人给了5星的评价。
然而观影过后,还是觉得豆瓣上一个唱反调的哥们说出了俺的心声:
一部妄想电影,没完没了的滥俗噱头,基本上跟八月迷情一个水准,且当作传奇故事和老柴的小协宣传片看吧。

两个朋友大力推荐八月迷情,俺在带着极大期待看了之后,也是失望。令人惊喜的成功和转变总是需要合理的铺垫的,《Le Concert》为了表现音乐的神奇而刻意让艺术家们在巴黎打工挣钱,甚至连一次排练都没有,演出却十分成功。。。臆想着音乐瞬间改变一切,那是对人生和音乐的意淫。

 3 ) 不要用政治绑架音乐

看到影片的前半部分,认为这是部精彩的作品,但是剧情越是曲折进展,就越是感到疲累,到结尾处感动已经荡然无存。

如果这是一部反映苏俄艺术工作者生活的历史记录片,它的深度有待挖掘。如果这是一部表现了“生活中处处有音乐”的励志片,那么它被太多不属于作品本身的东西束缚了手脚。这部电影唯一打动我的台词是:“安德烈,你这个自私的人,只活在一个世界里。”就是这样。一场音乐会就是音乐会,不是心理疾病互助小组,更不是寻亲节目。只献给柴可夫斯基。

也许导演极力想要表现在卑微而残酷的生活中对于艺术最高境界不灭的向往,但是这种向往究竟为何?音乐,在这部电影里只是一个线索,一件外套,脱下它,安德烈的痴迷和伊凡的执着有什么区别?他口口声声说的和谐,又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忠贞不渝可以是一种美德也可以是一种疾病。美的不是这种坚持,而是坚持的理由。如果它以无比清晰的轮廓出现在你眼前,一千只手的舞蹈,或者流动中的宫殿,或者一双翅膀,将你围得水泄不通,就要喘不过气来,那么这种坚持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如果这种坚持是为了一个救赎,那么,请不要把用音乐的名义来表现你的悲壮。因为命运扫过所有人,音乐不足以担当起祭奠他们的重任。

最后十二分钟的乐段,完全没有排练就达到完美境界的演出这种不合逻辑的情节实在令人咋舌。当然奇迹发生灵魂相通这种设计在电影里也无可厚非,但是这毕竟是交响乐团而不是独奏,即使是到达巴黎以后只排练一次演出就已经是奇迹。最后的演出竟然是临场发挥,对上帝怎能这般苛求。

而那精心的剪辑虽然十分辛苦,也体现了导演的高超技巧,但是却很大程度地破坏了对音乐本身的体验。安玛丽悲惨身世的剧情和乐团之后的成功虽然在节奏上合拍,但是与音乐表达的情感没有多大关联。不是画面在表现音乐,而是音乐在陪衬画面,而且还是超市背景音乐的那种廉价的陪衬。看完电影,我甚至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选柴小协来演奏,难道只是因为柴可夫斯基是俄国人,而剧情需要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总之,不管大师与艺术家们有没有最终带着翅膀达到至高的和谐境界,我肯定是没有。将音乐淹没的琐碎灰尘在结尾仍然死死纠缠,它化作命运的模样,将那双翅膀拖住了,让它贴在地上。我多么希望它能够至少在演奏的那十几分钟松绑,但是它拒绝了。政治迫害从现实一路追杀到电影里,这次不是用意识形态的粗暴方式,而是通过精心构思的故事,掐住了音乐的脖子。

 4 ) 别具一格的《音乐会》

《音乐会》(Le Concert) 说的是勃捏日列夫时代俄国著名的乐团 Bolchoï 借故政治清洗运动,想把'异己'的犹太艺术家踢出门。指挥 Andrei Filipov 拒绝合作,不愿把自己钟爱的大小提琴手等艺术家解雇,结果自己反被当作人民的敌人给斯文扫地,罚去当乐团的清洁工,同事朋友小提琴手被发配西伯利亚。后来苏联变修成俄国,乐团恢复,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Andrei 和其他音乐家的命运并未有太大的改变,成天为油烟柴米奔波,过去的大提琴手改行开救护车,吹小号的电影院当领坐等等,Andrei本性难移,时常把扫帚当指挥棒,重温旧梦。有一天他在剧院院长的办公室做清洁时无意见传真机受到一份来自巴黎有名的 Chatelet 音乐厅给 Bolchoï 演出的邀请,脑袋一发昏,顺手把传真带走,开始和过去的同事合谋,自组乐队,准备冒名前往巴黎上演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在吉普塞人的帮助下顺利办了假护照签证来到巴黎显身手。 柴可夫斯基借 Andrei把一群貌似乌合之众的落魄的优秀艺术家重新聚集起来,通过音乐,找回失去的尊严。

Radu Mihaileanu 镜头下的音乐家们个个其貌不扬,常常酒醉不醒,犹太音乐家到巴黎演出时还不忘捎私货赚钱,结果发现俄国鱼子酱早已不是奇货可居的奢侈品,直后悔说: "早知还不如带一堆中国产的手机来巴黎卖呢!" 他们蹩脚的法语错误让人笑破肚子,喝醉酒忘了排练时间,最逗的是乐队的经济人,到巴黎后直奔法共的总部找同志。俄国艺术家的不拘小节,天赋的音乐才能和巴黎人的拿腔拿调,装模做样对比,整个电影充满滑稽,嘲弄但又是善意的幽默。这才是观众喜欢Mihaileanu 的最大原因之一,善意而非刻薄的讽刺讥笑是幽默里最不容易掌握的。Woody Allen 拿别人开心时常先拿自己开涮,省得被误会,而且他的幽默多是读过书,上过学的人,都市人的个人主义的幽默,Mihaileanu 的人物的悲剧,嬉笑哀怒是集体的,大伙一块担着的,和某个时代的悲剧紧密相关,笑完之后不定还有眼泪. Mihaileanu 的电影里常有吉普塞人的影子,《音乐会》也不例外,记叙吉普塞人和犹太人的友谊,共同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集权的藐视。

这使我想到一个犹太朋友的玩笑, 咱们Ashkenazi, 出的是爱因斯坦,托马斯曼,李斯特,塞林格,马克斯,而 Sephardic呢,除了falafel (北非三明治),首饰店,他们有啥?

 5 ) 那些有关音乐的记忆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我最喜欢的协奏曲,没有之一。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竟然有人真的为这部协奏曲拍了一部电影。
         音乐,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成为了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手段,在聆听这些伟大的不朽的音乐时,带给人心灵的巨大震撼,是无可比拟的。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拥有巨大的力量,控制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古典音乐,在这些没有歌词的旋律里,竟能仅仅通过旋律就传达出种种的情感,出自人类之手,却仿佛上帝的声音,给人无限的启发。音乐在任何时代代表的都是一种解放的力量,它可以穿越国界、民族、语言,让人们敢于反抗压迫,借由艺术的力量寻求梦想。但正因为此,音乐往往成为了被打压的对象,而音乐家,作为传播音乐的媒介,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一些特定的国家里,遭到了迫害。但是,世界的规律是无法抗衡与逆转的,能够震撼人类心灵的美好的食物,是永远无法被毁灭的,也许作为一个物种,人类可能会毁灭,但是音乐也许并不会随着人类的消失而消失。
         记得看过一部叫做《窃听风暴》的电影,影片中的那位特工先生,被窃听器中传来的音乐声与诗歌吸引了,从而拯救了艺术家,可见音乐的力量。如此的例子举不胜举,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现实生活中,音乐永远不仅仅是生活的调剂,它成为了许多人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成为了疗伤的灵药,成为了抗争的武器。我想,柴可夫斯基,甚至是所有的音乐大师们都没有想到,他们的音乐可以超越时间,成为人类历史中不可磨灭的珍贵财富。有时候,当我聆听这些音乐,忍不住热泪盈眶的时候,往往会好奇,在这些音乐大师的灵魂中,究竟存在着怎样百转千回的世界,这些旋律,怎样能如此凭空产生,并无时无刻的震颤的我们的心灵。
        在影片中,在这部伟大协奏曲的背后,有一个凄婉的故事。这是一个民族的悲伤,是一个国家的悲伤,也是那段历史的悲伤。被庞大无情的国家机器打压,想象在座无虚席的剧场里,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折断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音乐戛然而止,这不速之客,不仅折断了指挥棒,终止了音乐,也折断了所有人灵魂的翅膀。而三十年后,当年的青年已垂垂老矣。为了重温昨日的旧梦,当年的那群少年重又踏上寻梦的道路。从一场闹剧,四处拼凑的民间艺术家,杂乱无章的安排,通过忽悠得来的演奏机会,这场梦,真的只是一场梦吗?这场音乐会,真的能够成功吗?直到音乐声响起,迟到的演奏家,嘈杂的音乐声,一片哗然的观众,仍然让我们觉得,啊,原来这真的是一场闹剧。然而协奏曲的奇妙或许就在于此,除却乐团的绝对领导者指挥,还有首席小提琴带领着所有的演奏者,不由自主的走进这段音乐的梦境中。从长达三十年的梦里重新醒来,把自己的身体,心灵,还有整个灵魂,都交给音乐,沉入到这旋律中去,不止作为演奏者,也作为一名听众,作为一名观众,作为一名历史的经历者与回顾者,沉浸到音乐中,我始终遗憾,自己无法成为一名演奏家。记得有一位朋友在与我一起听音乐会的时候,对我讲:“作为一名观众,是永远也无法真正体会在舞台上的那种感觉的。”想象在音乐结束的那一瞬间,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对于艺术的追求,沉淀在长久岁月中的不甘以及耻辱,一下子,全部被释放出来,这巨大的力量,让人动容。全场观众起立鼓掌,他们向台上抛上玫瑰花。这或许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音乐从来都不是演奏技巧的堆砌,在这些被写在纸上的音符里,饱含着情感,如果没有情感,音乐只会是干巴巴的几个和弦,永远无法称之为音乐。
        关于柴可夫斯基,我想已经不必赘述太多了,伟大的音乐巨匠,不世出的天才,同时他的这部协奏曲在刚刚诞生时,屡屡被拒绝,所以,一位艺术家最大的悲哀就是他超越了时代。而超越时代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孤独,不仅不被接受,甚至等待他的是毁谤。世人把注意力从音乐中抽离出来,开始''关心“艺术家的生活,世人竭尽所能去挖掘,音乐被远远地抛弃在一旁,任何伟大的篇章也无法与一条八卦花边新闻相媲美。人们更加关心的是柴可夫斯基的情史,他是一个同性恋,他爱上了自己的外甥,而不去欣赏他的音乐。这是音乐家的悲哀,也是音乐的悲哀,更是世界的悲哀!在这部不朽的作品中,我们听到了如泣如诉,也听到了无比的激昂,音乐家可能正是借由旋律,抒发着在长久的悲伤压抑情绪中,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之后,所得以抒发的剧烈的情感。这或许正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之一,在经历漫长的道路之后,由绝望的边缘重生,又面向希望;这或许正是我眼含热泪的原因,说是自虐心里也罢,在漫长的蛰伏期里,百折不挠,誓死捍卫自己的梦想,当最后成功的那一刻,或许才是最为吸引人的,才是最为释放的,最令人欣慰的。或许音乐的力量,也正因为这些坎坷,这些压迫而更显得无比强大,无比崇高。
         影片随着乐声的结束而结束,让我们将目光穿透历史,要看那个留着胡子的音乐家,要看那个身在遥远俄国的伟大音乐家。让我们凝视他,看到他所有的灵感,所有的才华,也看到他所背负的巨大的情感的重担,看到他内心中的梦魇,看到那些挣扎。看到他坎坷的一生,寂寞的死去,同时再让我们回到现实中,再一次细细地聆听他的音乐,或许,就会在这音乐中听到些许的不同,听到我们从未听到的旋律与情感。音乐,最为无比美好的存在,却往往并不诞生于美好之中。除却柴可夫斯基,让我们在内心中默念那些音乐大师的名字,在那些传媒无比落后的时代里,他们孜孜不倦的创作着,挥洒着自己的灵感。同时也让我们向那些不仅为追逐名利的演奏家们致敬,是他们让那些音符有了生命,是他们让音乐充满了生命。同时,或许我们也应该感谢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才让音乐不只是宫廷人的玩物,音乐被释放出来,在广大的人类世界中生存下来,成为你我mp3里,电脑中所留存的永远的美好记忆。
        但同时,在闭上眼睛聆听音乐时,也不要忘记,现场聆听一场音乐会,会远远超过通过媒介聆听音乐,那种力量与情感,通过光线,声音,气氛,动作传递到我们的身体中,浸入到我们的心中。最后,让我们抛弃这无聊甚至有些多余的感想与评论,重回音乐中,因为能够诠释音乐真正力量的,只有音乐本身。灯光渐暗,人声渐渐沉寂,音乐声起,世界在眼前铺陈开来。

 6 ) 梦想如何实现

     1991年,苏联在一夜之间变了色,飘荡在克里姆林宫近达70年的红旗黯然褪下。
    那个世界过去了,新的世界开始了。有些人爆发了,更多的人落魄了。
    安德烈,曾经Bolchoï音乐团的指挥,因不愿解除同小提琴手——犹太人的合作演出,在一次柴可夫斯基的演奏会上,被当局当众掰断指挥棒,从此告别乐坛,沦为清洁工。
    同样下场的还有乐团的其他人:有人当上了救护车司机、有人做起小贩、卖水果的、搬运工、博物馆看门人、出租车司机、流浪者……人真是奇妙的动物,世界变了,人就能也跟着变了。
    只是人的惯性有所差异,有人变的快,有人变不过来。安德烈每天都在回想着那个没有继续下去的柴可夫斯基,于是常常借机蹭听音乐排练;伊万一直怀抱着心中cent pour cent的共产主义梦想,并在现实中不惜花费金钱一次次地组织活动。
    巴黎有了一次演出的机会,安德烈召集大家,他就像病毒一样,一时间感染了几乎所有人,参加到前往巴黎的行列。
    称之为“病毒”,是因为这样的疯狂,只有病毒才有如此强大的感染能力——他们都是被“去巴黎”而感染了,各自心怀鬼胎。

    在苏联,有激情,催生了一批批纯粹的艺术家;在巴黎,有金钱,培养了一批批懂艺术的听众。
    两者的结合,却诞生出了异型。

    当安德烈向安娜讲述自己的过去时,安娜说他疯了,如果参加这样必然失败的演出,那她是在和他一起发疯。他们的失败也是必然的,成功靠的是运气。是靠安娜,凭借自己的实力,才重新唤起了那些昔日乐团们的灵魂。
    也正是在安娜的影响下,貌合神离的乐团才真正被“感染”,演出才能取得成功。她的确是那个把乐团带入云霄的精灵。

    影片带着浓重的怀旧情感,间或对共产理想和真诚表现得又爱又恨,对资本主义现实同样表现得又恨又爱。
    但电影还有一点最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成功离不开所有人的真才实学。虽然他们此事只是落魄的救护车司机,还是流浪人,或是犹太老滑头,其貌不扬,贪图蝇头小利,但他们骨子里却是莫斯科大乐团的队员,演出最后成功,靠的不是运气和感动,而是实力。如果每个人都像那个大捞国难财的暴发户那样拿艺术做装饰,这场音乐会怎么可能取得成功?

    
ps:看影片时,总忍不住想起去年一部电影:《钢的琴》

 短评

Everything preceding THE CONCERT ITSELF is cheesy and asunder, but damn those last 30 mins, what a pull-no-punches rollercoaster ride!

10分钟前
  • Ck
  • 推荐

从一开始你就知道结局会很震撼会很感动,你准备着,经过了各种各样的cliche,结局最终到了,于是你也被感动了。

15分钟前
  • 劳永逸
  • 推荐

这部电影居然没有被拉黑,让我深感意外。我们产生共鸣,是因为我们同样面对着一堵高墙;我们热泪盈眶,是因为我们同样能感到音乐的力量。

16分钟前
  • 锅蒸之鱼
  • 推荐

野路子交响乐团太酷了,走路去机场,在机场现场办假证,然后到了巴黎又一窝蜂的消失不见,我竟然觉得有点肉啃肉!

2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剧情的小硬伤显得无关紧要 它的荒诞讽刺近似库斯图里卡和《无声婚礼》 它的欢畅让人如同重温《大烟枪》 它的温情则有更多美好的回忆 这些足够让它成为一部杰出的电影。但是 最要命的 它能把种种优点在高潮集结起来 给观众送出了最致命的一枚催泪弹

26分钟前
  • 周鱼
  • 力荐

破例推荐一部五星影片。不仅是为那两小时的酝酿、最后15分钟的喷发,不仅是为那执著的热恋、30年的等候,也不仅是为那来自灵魂来自血管的梦想,哪怕只是和那影片的高潮、情节的高潮、音乐的高潮一起飞向最后的和弦!“柴可夫斯基在你心里,在你的血管里流动。敬伟大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29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30年前的激情狂热 30年中的漫不经心 30年后的依然执着 那曲柴可夫斯基奏出了多年的沉寂的那份执着的狂热和爱一起激发 真的是感人万分呐!~~梅兰妮太美了~~!

34分钟前
  • luluya
  • 力荐

看这片子,你看前面其实很平常的故事而已,真的很普通,从辉煌跌落低谷,各自过着各自窘迫的人生,再到最后重新聚首一起辉煌,这样的故事不能说出奇,《少林足球》差不多也这桥段,但是最后的那场交响会真的是太太太精彩了,通过这推动整个故事走向高潮,关于梦想,关于记忆,关于坚持叫人着实泪流感动

39分钟前
  • 禾希食反
  • 力荐

太感动了,这片在前三分之二的时间里更多像是苦中作乐的喜剧片,但当音乐到来的时候,已经足以秒杀一切了,哥不懂古典音乐,但的确被最后长达十多分钟的演奏震撼得泪流满面

42分钟前
  • 派翠克
  • 力荐

唯有音乐能释放他们灵魂中的热情。导演像是电影的指挥家,在混乱中寻找和谐,把欢笑、泪水、辛酸、快乐都串成一曲令人愉悦的协奏曲。让人能体会那种对于梦想不懈的追求,那些最纯洁动人的东西。

4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故事很cliche,这三颗星我全部给老柴的小协。

45分钟前
  • 衣莎贝
  • 还行

很欢乐,很感人,很励志。30年前的指挥大师、新生美女小提琴家、忠诚的共产主义者、精明的犹太商贩,热爱音乐的天然气大亨、以及救护车司机假证制作者等等大小人物,为了一个目的—— 一场音乐会走到一起来了。虽然电影中部有些乏善可陈,人物情感转变有些突兀,但看到最后的场景还是会忍不住热泪盈眶

49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政治永远也泯灭不了人性。如同那场精彩绝伦的演奏会一般,电影的开场太过凌乱松散,直至最后的十五分钟才真正进入状态,也因为这段高潮把影片整体拉高了一个档次。★★★☆

54分钟前
  • Q。
  • 推荐

莫斯科的交响版少林足球。但是我无法解释为何我会看到无法自抑的泪流满面

55分钟前
  • 生菇
  • 力荐

是中国共产党有问题还是共产党有问题?diesel是服装提供之一。

58分钟前
  • 浴巾小狼
  • 推荐

如果没有最后十五分钟,可能连三星也到不了,不仅仅是音乐,结局的设置也加分不少,可惜整部片下来还是雕琢与混乱之处较多,唯一一个大笑点是“买下梅西,让他拼命进攻”......最后实在有必要吐槽一下这个蛋疼的俄语硬生生给弄成法语的配音:不配音会怀孕吗???

60分钟前
  • RIC
  • 推荐

极权时代的人性之光,人的一生不能被共产党迫害两次!

1小时前
  • 韧勉
  • 力荐

So scared.你根本不知道事情的走向,直到最后一刻,都在为这场音乐会能否顺利进行而感到揪心,也会安德烈和安娜的关系和身份疑惑,就是如此设置情节,影片最后的一场戏才能让人不计前面情节的不瘟不火。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最后的音乐会情节太精彩了,音乐的高潮,情节的高潮以及情绪的高潮。借音乐达到一种心理的交汇。那群被时代阻住梦想的老人,在30年后重新寻找梦想。虽然很多励志片最常用的桥段,不过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只要你也还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就一定会被感动。讽刺与幽默,十足催泪弹。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又一部让我哭得不堪的喜剧片(上一次是《1966》)。在历史这条肮脏的洪流中,我们作为个体注定卑微,好在还有老柴。

1小时前
  • 霍不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