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完结

主演:胡歌,许先哲,沈燮元,顾晓军,久美,赵佳,匡扶,吴淼,马爱农,包慧怡,杨武能,张立宪,杨全强,涂涂,班宇,梁鸿,吕德安,张辰亮,杨潇,塔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2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3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4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5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6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3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4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5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6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7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8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9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读书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

前几天看《追忆似水年华》里面写到拿破仑最喜欢的战术之一就是越撤退越进攻,一边派一支军队疯狂进攻,然后剩下的部队撤退,忍不住嘀咕:

“唉军事上虽然是聪明,但是被派上去的这些人其实就是祭品啊,政客真是狠心啊随便说牺牲什么就牺牲什么,不把人当人的人才能登顶啊。但是仁慈的人没有现实的胜利,有什么用呢?”

然后朋友说,可是我们记住的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而不是政客。另一个朋友补充,对,所以政客大把人可以做,而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则不是。

这么一说好像是哦,某个大公要不是因为赞助了贝多芬谁还知道他啊,你看就算是知道有这个人我也叫不出他的名字。竹林七贤我倒是知道,但你问我当时权倾朝野的是谁,不好意思哦。伟大的心灵就是可以永生,而书籍就是让这些一代又一代的思想传递下去的火炬。

书是生命的接力,是生命对生命的回应。

在看《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的时候,这点感想就更强烈了。书没有生命,但是通过书,逝去的生命仍能触动现在的灵魂,相隔千里的心灵可以遥相呼应。

创造书籍的人,某种程度上就是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历史长河的冲刷、权力体制的倾轧,有些渺小的个体出现了又消失了,宏大叙事里最多只有一句抽象的称呼“人民群众”。

但人民群众是谁,长什么样子,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怎样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吟唱着什么?冬猎归来的猎户是什么心情?城中村里的青年愁眉和笑脸的背后是什么?特权阶级不会在意这些,他们要群体画像、特征数据、行为模式,而不需要喜怒哀乐。所以个体与个体更加要相互守望,不要忘记。

每个个体在过着的生活,也是这片土地真实的样子班宇对沈阳工人的记录,梁鸿对梁庄的记录,吕德安对福州山居和村民的记录,杨本芬对自己的母亲和乡间人物的记录,都是对中国大地真实的记录。

可能渺小,是历史长河的一滴水,但绝对是后代了解自己从何而来的真实的样本。

研究前人的研究课题可能会触动现在的灵魂,而让这个灵魂找到自己喜欢的、可以投身的事业。《海错图》作者聂璜说“唉这个我不太明白先记下来,等有识之士来解答”,前博物君狐主任大喊一声“我来了!”

书是心灵避难所。

如果不是某天长辈说起我小时候总是在一块小黑板前对着玩偶板书讲课,我早就忘了自己的童年是孤独的。没有玩伴,还有霸凌,因为被霸凌会强烈还击然后被霸凌得更严重。于是很小就学会了写字和看书,现在想起来好像真的学前就懂了很多字,都是一个一个问大人学回来的。四年级的时候看大学文言文赏析,其实根本看不懂,就反复看,被语文老师偶然看到还在班上表扬爱看书,其实她不知道我只是为了逃避人群。

某种程度上是书保护了那个时候的我,减少来自霸凌的伤害,填满因孤独产生的空虚,是一个小孩的意志支撑。19岁的拉姆与《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共鸣,说起写作就双眼发光,在大学课室里笑得合不拢嘴,真的超有共鸣。

因为沉浸而获得的温柔的快乐,就是包慧怡老师说到“翻译如暴风雨中的港口”和“忘我而无用的专注”的安定感。

人因丰富而复杂,也因为复杂而理性。这种复杂就是通常说的成熟,会多维度看问题,会瞻前顾后,有时候看起来犹豫软弱,所以不容易走极端。越单纯的人,越非黑即白,排斥性就越强,越容易使用暴力走极端。在彩色油画里面增添一点颜色,可能会无伤大雅;但在白纸里涂一点颜色就无比扎眼。

书是对个体、对人性的看见。就算是给小朋友看的《哈利波特》也有它的复杂,看起来正派的可能是反派,看起来是大恶棍的最后“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舍身成仁。

《花束般的恋爱》里菅田将晖的转变其实我觉得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同情和警惕。资本裹挟的“主流”就是这样通过侵占一个人的时间,而改变一个人的。

读书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自己。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坚守的小世界,可能战争就不会这么容易被策动起来了吧。

 2 ) 书就希望它被看,然后呢?——《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第一集观后随笔

因为关注古籍整理与出版,故而在《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第一集看到北京中华书局俞国林老师时,我实在难掩心中的欢喜。所以第二季第一集首先出镜的南京图书馆老前辈沈燮元先生时,我窃怀感激,尤其是对《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工作的介绍,更能使观众想见彼时工作条件的不易。

纪录片中对这项工作的难点有一段旁白描述:

在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的时代,他们需要一一查核每张卡片的书名、卷数、作者、版本各项的著录是否正确。而每个图书馆上交的卡片规格和体例都不同,甚至还有很多信息有错漏,他们几乎只能凭借自身的学识和经验,进行“人肉”甄别。

其实最困难之处还不在于“没有电脑和互联网”,而是这项工作主要依赖于对各大图书馆卡片的汇编整理,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并不允许大家逐一取书覆核。而不能“目验”,也就导致版本鉴定上存在模糊之处,包括也存在“有目无书”的情况——特殊年代的“抄家”中被收缴“归公”的古籍图书,有些在拨乱反正之后得以发还原主,但是《善本书目》编纂部署开始较早,而图书馆的卡片信息每每不能实时更新,这些“退还书”就这样被列入了《善本书目》,乃至后来的《中国古籍总目》。

有了电脑和互联网以后,很多信息得以解决,例如不同图书馆的著录体式和信息错漏等问题,在经由图书馆网页和普查平台检索以后,读者可以轻易比对并作出初步判断。但电脑和互联网最大的方便,还是图像,尽管“下真迹一等”,但已足以解决大部分问题。沈燮元先生辑校整理黄丕烈《士礼居题跋》,其远迈前人之处,就是“目验”条件的满足,诚如纪录片中的介绍:

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先后有几代学者搜集、整理过黄跋并汇编成书。但因为当时的条件限制,这些版本都并不完整,题跋也大多是请人代抄的,存在许多错漏。为了整理一个更详实准确的版本,沈燮元不仅重新校对了前人的黄跋集,纠正了旧辑本的不少讹误,还千方百计搜寻那些散落在各处、还未被发现的“黄跋”。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搜寻黄跋的线索,向中外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所和藏书家求取书影,工程量大得不可想象。每年,他都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与资料。

尽管古籍整理未必以汇集便览为第一要义,原书可轻易获睹也并不妨碍古籍依然需要标点校勘,但是沈燮元先生的《士礼居题跋》整理工作,思路与意义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有异曲同工之雅,最大的进步则在于对“目验”的贯彻。具备相当水平的整理者,只要能将文献“尽收眼底”,就能最大程度上省去读者搜访翻检之劳。“书就希望它被看”,沈老的工作,让这些散落各处的文字,汇辑成“书”,即将传递到与书两相得益的读者眼前。

古籍具有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具体版本的存量相当有限,也在于具体版本的不同复本可能并非“千人一面”,因此版本调查总是古籍著录与整理不能缺略的一环,或者也可以用一个浪漫化的词语——“访书”来概括。沈燮元先生以人瑞之年,自不能舟车劳顿,是故往往“远程访书”,纪录片中呈现了沈老翻检群书拾得具体信息后,请工作人员发函向其他图书馆索取书影或托人拍摄、复印等的生动画面。其中甘苦,自不可与外人道,即使是搜集文献的过程,也没有纪录片呈现的这般轻易而且浪漫。以沈老的德望,向馆藏单位或个人藏家索取书影时,纵非有求必应,至少也能得到比较积极的反馈,饶是如此,《士礼居题跋》搜辑工作尚且旷日持久。若是后生小辈来做,恐怕遇到的困难要更多。

2021年12月,知网侵权案引起了公众对“知识垄断”的热烈讨论。此时,另一种针对“知识垄断”的控诉声音虽然喑哑了些,但也引起了山鸣谷应。国内公立图书馆对古籍不允许拍照的禁令以及价格高昂且附加种种限制的收费复制规定,还是引起了相当一部分读者的严重不满。自大疫流行以来,本就有些奢侈的“访书”更成了奢求,与此同时,互联网上本就方兴未艾的资源共享运动像是迎来了新的春天,势头一日大似一日。可是国内公藏机构却仿佛未闻天下有此事一般,几乎全程缺席了这次“升级”;本就烦琐的到馆阅览程序不仅毫无松动,甚至与各种近年陆续推出的“善本不出库”、“抄本不出库”等新政一道,给读者附加了更多的难题。这不禁让人疑惑:图书馆建设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这一问题其实并不难索解,因为纪录片的旁白已经给出放诸图书馆学界皆能受广泛认同的答案:

从重藏轻用,到藏以致用,再到资源共享,图书馆的功能在历史中不断更新迭代。今天,为更多读者服务的公共性,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的最大特征。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都有权利阅读、学习、思考,探寻自己的精神之路。

这也就像纪录片第二季定档的口号“书就希望它被看”。

但是不得不承认,国内的公立图书馆建设依然、且恐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例如对于古籍的管理,图书馆依然“重藏轻用”,对古籍保护的强调本也是应有之义,即使是现代出版物,图书馆也希望读者妥善借阅,损坏需要赔偿。但是当古籍的文物性被无限强调,其实用性(也是其本质)却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可以说,在古籍保护与利用上,国内图书馆依然尚未走到“藏以致用”的境界,至于“资源共享”则更不必论。

相比毕竟冷门小众的古籍,或许纪录片后段关于在边远贫困地区设立图书馆的呈现,更能接近观众的生活,打动观众的心灵。其实国内曾经也有轰轰烈烈的“乡村图书馆”运动,官方更有推行“农家书屋”之举。然而所谓“农家书屋”乃至“社区图书馆”——尤其是带有官方背景的部分,在相对不发达地区,往往沦为形式。中小学建成了图书室或图书馆,村里也落成了农家书屋,一排排书架仿佛有鳞次栉比之势,架上的书远看也是琳琅满目,但却从来没有开放过。

除此之外,各种官私公益组织都有发起向欠发达地区学校捐赠物品的活动,最常见的是捐衣物和捐书。衣物有其实用性,是否适合于捐赠也容易判断。但是捐书是否合宜,利用率能多高,恐怕不易为言,尤其是捐赠者愿意捐出的书籍,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捐赠者看来已经“无用”,弃之并不可惜的书,也即如果以捐书作为欠发达地区建立图书馆的主要藏品来源,无疑并不能向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图书馆建设的成色,有时往往要看采购团队的专业素养,换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必须要有“懂书的人”参与筹划该项工作。然而如今的书香社会建设往往注重解决有无的问题,而对优劣方面每每不加考虑,有些甚至只是门面工程,并不能起到图书馆“藏以致用”的功能。

因此,在打开纪录片的时候,我便在手机屏幕侧边看到了“看正片捐图书”的提示。对制片方和平台方的善意自然随喜赞叹。但是图书馆建设,也许从起初就应该考虑到更细致的问题,而不应将思考止于简单的门面建设和数量填充。

 3 ) 于无可救药之地,疗人寂寞,是菩萨行

S2E1 南京图书馆 沈燮元,国家图书馆 顾晓军,纳朗玛社区图书馆 久美。

作为半路出家又临阵脱逃的图书馆人,看完第一集还是很感动。什么是好书,或者我们换个正经的说法,什么是善本?片中引其定义之三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附会一下,图书馆也可以有三性,暂且就用最俗的说法好了:真、善、美。

沈燮元丈的个人生活与研究自然与南图密不可分,而最能体现图书馆精神的一点,则是沈老参与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片中也提到的冀淑英先生、《善目》副主编、伟大的女性图书馆工作者,就曾写有《善目》后记,详述这一过程。从筹备座谈、普查编目、到汇编审核,远非一人一地一时所能企及的工作,而是一群人、七百八十一家图书馆等单位的半生心血。到如今,《善目》是所有古籍学子、从业者、爱好者的必备工具资料,明版本,考源流,教人识得书之“真”。这也便是沈老说的,“做学问要实事求是”。

我想这个世界的美就藏在语言里,看到顾晓军朗读都德原文而激动落泪时,我知道他会同意这一点。如果没有国图的庞大资源,他可以自学精通这么多门语言么?恐怕很难。成体系、低成本、可获取的学习资源在今天仍不好找,比如duolinguo就下架了吧?顾先生又用所知所学回馈了这所图书馆,我相信他曾给予过无数馆内读者以指引与激励,包括片中那位曾在19年准备考试的山东人。心灵与心灵的交会,永远是图书馆里最美的故事。

图书馆是诗和远方吗?是,也不是。这个国度存在着许许多多个四川甘孜塔公,一个社区图书馆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是唱歌、看小说、画画、玩耍的乐园,但更是他们寻觅现实意义的窗口。那位19岁的小姑娘拉姆,图书馆里的书让她不再为自己的外貌缺陷所困扰,更重要的是,图书馆所搭建的平台,让她看到了自己为生活困惑、挣扎的一个出路:或许,真的可以通过阅读、写作,不仅仅得到“无用的”心灵的慰藉,还能改变家庭现状,挣一个体面的工作和未来。那么久美所做的,就是最最棒的大善事。

于无可救药之地,疗人寂寞,是菩萨行。

于无可奈何之地,与人希望,是菩萨行。

 4 )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第三集《词语摆渡人》导演手记来啦!

来自该集导演苏杭的手记:

除夕那天,总算是看着这一集的成片出来了。文件名从《词语摆渡人》最终版,到《词语摆渡人》最最终版,(以及中间无数次快要不认识“最”和“终”两个字的版本)再到《词语摆渡人》最终上线版,进度条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

大家好,我是《词语摆渡人》这集的导演苏杭。因为有上一季范晔老师的珠玉在前,这一季做翻译压力重重,但因为实在喜欢译者这份职业,还是想挑战一下。

我想起最初策划第二季时,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那时疫情刚发生,没想到如今它还在,也因为它,翻译这集的策划思路有部分被改变了。最开始我们想着这一季是不是可以加入那些将中文作品翻译成外文的译者们,希望能在内容和知识点上得到一些突破,但由于疫情的缘故及其它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不过就像杨武能老师常常说的“因祸得福”,很幸运地,我遇到了三位可爱的译者们。

先说说大家比较熟悉的马爱农老师吧。在拍摄前,我印象中的马老师是一位非常低调、有些害羞的翻译家,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第一次见马老师,就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那间小小的、堆满了书的办公室里。这次来,是想说服她参与拍摄——在此之前,我们被间接谢绝了几次。后来了解到,习惯了在幕后翻译、编辑的马老师,即使是参与哈利·波特以及儿童文学的相关活动,面对公众,她都需要做一做心理准备。参与书籍的拍摄,对马老师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因此很谢谢她鼓起勇气出现在我们的片子里:)

翻译《哈利·波特》的过程其实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马老师提到过“哈利波特译者大会”,是由十几个国家翻译《哈利·波特》的译者聚在巴黎开的会,讨论了关于翻译《哈利·波特》的难点,并且之后大家都还有保持邮件往来。于是我就想拍一下这些邮件里都聊了些什么。当马老师登陆进那个多年没用的邮箱时,没想到系统自动清理了所有的邮件……很多珍贵的交流痕迹都不见了,真是太可惜了!

生活中的马老师,充满了少女心,天真浪漫。我想,翻译儿童文学是真的会拥有长生不老的魔法吧!马老师喜欢拼乐高,家里的许多角落里都摆放着她花时间拼出来的作品。因为喜欢小王子,她集齐了各种周边,并且收藏了许多印有各种童话角色的茶具们。她还拥有一颗“追星魂”,会去自己译作里出现的地点打卡,比如安妮的故乡爱德华王子岛,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等等。在《哈利·波特》签售会上看到哈迷们带来的特殊魔杖,她会两眼放光,直夸好看,追问在哪能买到。我常常会被马老师的一些好奇心和反应可爱到,跟她相处的过程其实特别舒服,大概因为我们都是喜欢蓝色的拉文克劳人吧!

包包老师是很多小伙伴和我的女神!当她回复我们愿意接受这集的拍摄时,我内心狂喜了好久!(毕竟在这之前我十分担心别集的导演盯上多重身份的她。)

由于包包老师的金句实在太多, 我作为一个选择困难症还得忍痛割舍掉许多喜欢的内容,太残忍了!其实我经常会打开满是highlight的采访稿,有一种常看常新的感觉,总是不由自主地感叹,啊!说得太好了吧!在她的文字和话语面前,我就像患了失语症。到了后期,我总是想偷偷再拎一些内容进去,发现又得再删一删别的,便只能向时长妥协。

除了英语、拉丁语和中古英语之外,包包会不少小语种,法语、德语,本科选修过梵语、古埃及象形文字等,甚至自学了波斯语,后来还去学了阿拉伯语。(我为什么跪着打下了这些字……)对包包来说,只要学会一门新外语,掌握遣词造句,她就会开始练习写故事、写诗。想象了一下顾晓军老师跟包包老师见面的场景,一定会非常精彩。

拍摄包包上课时,听着听着我就忘了我们在拍摄(不是),太有意思了吧!(求问有什么能天天听包包老师讲课的方法?)她自己做的ppt也超有意思(很用心做的!),诗歌的分析也很精彩(都是她自己翻译的!),还有各种好玩的拓展分享都能大涨见识。最重要的,是她的板书!仅听了一次课,我就感受到了包包老师板书的魅力。“灵魂画手”不是徒有虚名,是有一些神韵在里面的!总之,上包包老师的课一定不会走神,倒很希望她能拖堂。

包包一直都很忙,有一次在她家拍摄,碰上了她的备课时间。于是,她就在小房间里备课,我们在书房拍摄空镜。没一会儿,小房间就传来了香气。在熬夜或是需要专注时,她常常会烧上一些蜡烛,因此能看到有不少瓶瓶罐罐在房间里陪伴着她。由蜡烛们被烧过的形状痕迹可见,包包也是一位熬夜冠军。不过熬完之后她也需要好好地睡饱来回回血。我经常在一些奇怪的时间点收到包包的信息,你永远不知道她会在哪个时间点醒着,是在翻译,还是在备课,是在写论文,还是在打塞尔达,又或者是在跟毛边本(她的猫猫)玩耍。

Btw我真的很期待包包翻译的珍珠诗人。(没有催翻的意思!)包包跟珍珠诗人之间有一种长久而微妙的情感,多年来,她就这么不间断地翻着一位六百多年前没有姓名的诗人,进行着跨越时间、空间、语言的灵魂交流。这个故事也特别吸引我,本来想再多说一说的,但由于片长的限制,很遗憾地削减了这个部分。

其实包包老师也是一个社恐,也努力克服着社恐人格才能在讲台上自如地讲课,最开始面对镜头也是,拍完一场,总是能听到包包松一口气的声音。我也因此更加感谢这些不善于面对镜头的译者们了,谢谢你们鼓足勇气跟我们分享这些故事!写到这,我正想着怎么我的拍摄对象们都是社恐时,杨武能老师出现了。

杨教授是真心热爱音乐的,家里每个角落都有音响。平时喜欢边泡澡边听歌,于是在卫生间的墙上放上防水小音响。房间外的柜子上也有个蓝牙音响。平时听歌取向有些“极端”,要么听古典乐,要么听像《潇洒走一回》这类的歌。听快歌的话是一定要配上自己编的舞的,说是既能听音乐又能锻炼身体。于是就有了片尾花絮里画风突变、跳着舞的杨教授(真是太可爱了!)。

大家看到的唱歌部分,是杨教授和家人们时常会举办的音乐会,当时他们正在排练。音乐会十分正式,有节目单,上面写着每个人的分工跟职位。乐队成员都是杨教授的家人们,每个人都精通乐器。杨教授对音乐表演也是很有经验,担任主唱跟指挥,会随时指出大家合奏时出现的问题,比如这没对上,或者是某些乐器的音量太大盖住了歌声等等。(由此可见,杨教授没有成为一名音乐家太可惜了,但也因此多了一个德语文学翻译大家!)

一开始我想看看《魔山》当时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翻译出来的,杨老师得知后很乐意要跟我们一起去(甚至都亲自安排好行程以及川外的各种对接)。那时我还对我们即将要去的地方一无所知,直到当天下午,我才发现原来杨教授的旧居在川外山上最高的楼、且最高的一层里。车子上不去,还要爬很多台阶(年轻人爬都会觉得累的程度)。当时杨教授的助理等人都一致默认他不会上去了,我也比较担心老人家的身体,便想着让杨教授就在山下看看,我们上去取些空镜。没想到等杨老师中午休息起来后,他执意要自己爬上去。在爬山的过程中,大家都劝他爬一会休息一会,老人家脾气也比较倔,能一口气爬完的地方绝不肯休息。就只在中间有桌椅的地方休息了一次。爬完山后,又是一口气爬上老房子的最高层五楼。我想,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杨教授能翻出《魔山》、《浮士德》等名著的原因之一吧。

临近这集上线,我还在偷偷地修改,总是能听到总导演从我身后冒出来的那句:“你怎么还在改?” 那时我突然理解了包包翻译珍珠诗人的心情。

面对珍珠诗人的翻译与译本的出版,她说:“我觉得出版之日差不多是译者要隐身之时了,我现在还并不想要彻底和他告别,像是做个了断一样。” 也许是这三位译者都太可爱了,每一次的修改都不枯燥,常常也会带给我一些新的感受。

《书籍2》的战线拉的是有点长,做片子的过程中常常伴着懊悔、遗憾和可惜。(be like为什么当初没想到这个?为什么没拍到那个?如果那么做会更好吗?)但更多的,还是能从做书籍的过程中收获一种安定感和愉悦感。很感谢三位老师的信任,这也成为了我做这集的最大动力。

本集记录的相对来说是更能被我们看见的译者们。其实还有很多我们不熟悉的译者在默默地坚持着这份工作,也许他们有的在为如何传达某一个词纠结许久,有的在为译本版权维护权益,有的还在为生存挣扎……但我想,他们一定都是非常热爱翻译的人。如果有机会,我很希望能再把译者们的故事拍下去。

回到最初翻译这集的调研,我们拜访、联系过不少译者们,跟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感受到了他们的低调谦逊,以及对翻译的无限热爱。同时也很遗憾地发现,不少前辈翻译家们已离我们而去。很感谢他们留下了这么多优秀的译本。我觉得做翻译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想向每一位译者致敬。

 5 )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第二集《成为漫画家》的导演手记来啦!

来自呷饱导演的手记:

大家好,我是漫画这集的导演呷饱。在《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我是动画导演,而在这一季我是整部片子的动画导演的同时,也完成了漫画这集的拍摄和剪辑。

讲真,实在是心里惴惴不安得很,因为第一次做实拍有关的事情,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对于漫画我并不陌生。作为从小就抱有“我要成为漫画家”这种梦想的中二少年,我大部分的童年、少年时光都是在画漫画里度过的。到如今,虽然我目前没有在画漫画,却依旧对漫画有热爱。

因此在知道要拍摄片子的四位主人公时,我很激动,因为他们都是我很早就知道的也很欣赏的漫画家。在这一集,我们想去讲述一下不同形式的国漫,从一开始的纸媒,到现在的网漫,也想去描述那些画漫画的人对漫画的执着。

漫画是一个看上去不复杂,实际上却需要一个创作者有全方面能力的表达方式。它需要创作者有绘画功底,有剧作功底,有用分镜叙事的能力,同时,要有长时间伏案、把故事好好讲清楚的耐心。而做到了这一切,还需要有能被大众接受的运气。

所以这部片子的名字最后定为了“成为漫画家”。因为真正地去“成为”——不管是漫画家或是别的什么——都需要一个人有对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是一种匠人式的执着,可能甚至是带了傻气的执着。

而我们拍摄的许先哲、赵佳、吴淼、匡扶摇,无疑都带有对创作的执着,我们很佩服这种执着。

比如在拍摄许先哲老师时,有一次我问了一个和创作有关的问题,他回答之后,并不满意自己的答案,于是在之后的拍摄中明显话变少了。过了有四五个小时吧,他又重新给我说了一次他的想法。那时候并没有摄影机在拍,阿哲老师在意的不是如何在摄影机前如何呈现自己,而是他真的会很认真地思考这些创作的问题。

而且,许先哲老师还是一名翻译家!他翻译过著名韩国作家金爱烂的两本小说,还得过翻译奖,但他真的太谦逊了,这些事情他提都不提,不然他也许还会出现在第三集吧哈哈哈哈哈。

而在拍摄赵佳老师的时候,在威海的那三天,我就没见过她吃饭。赵佳老师办公室有一抽屉的浓缩咖啡和压缩饼干,我只看过她吃这些。常常是,我们拍摄暂停休息的时候,赵佳老师就会回去接着赶稿。真的很感谢赵佳老师,因为她实在太忙了,平时忙起来几乎连看手机的时间都没有(所以经常会突然失联,这对她身边的人来说都是常态了),而她愿意接受我们的拍摄,还和我们说了那么多自己的经历。

赵佳老师真的是个硬汉。有一次拍摄前,我们死活联系不上她,过了一周之后她发微信来,说是因为“我去倒垃圾,结果像个垃圾袋一样倒在雪上了,摔断了腿哈哈哈哈哈!!!”(原话语气)……她说她的生活日常就是赶稿——生病——赶稿的循环。还是希望赵佳老师在创作的同时,尽量休息身体呀……

再说到匡扶老师,匡扶老师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其实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非常较劲,他的手机备忘录有很多笔记,平时听到别人说的有意思的经历,他就会记下来。而且,他对自己的作品真的有强迫症一样的执着,每一字每一句,故事结构,画面细节,一定要调整到他满意为止,不然他宁愿不发表。比如片子里的狗便便,真的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细节,然而他就是纠结了好久,研究车轮在上面的印子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同类的还有人物大拇指弯曲的角度,他说“那种精英感觉竖大拇指的时候,大拇指会比较直”(我也不太懂他的逻辑),人物头发的卷曲程度,鼻孔大小,场景里拖把距离地面的高度……

所以,比起单纯去讲书本身,我们更期望这个片子里能讲到创作这些书的人,他们的创作方法、创作时的经历、创作动因。所有的这些混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漫画作品,是只属于这个人的,带有个人独特魅力的作品。

另外就是,在做许先哲,赵佳,匡扶摇三位的故事时,我们都根据他们本身的气质,做了感觉更符合个人气质的剪辑和动画方式,希望观众能有三种不同的观看体验。

再再另外就是,对于每个主人公的故事,由于篇幅原因,会有一些删减的部分,希望各位铁粉不要打我!!先在这里下跪道歉了!!

来自丁丁导演的手记:

哈咯,大家好,我是漫画这集的导演之一,丁丁。从开拍到上线已经过去太久,以至于打字的时候一度头脑空白,决定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就讲讲拍摄对象吧,《镖人》是我2016年就开始追的漫画,所以也算是阿哲老师的老粉了。在见面之前,我总不自觉地把刀马的形象安在阿哲老师身上,想着应该是个操着姜文式嗓音,胡子拉碴的硬汉。谁知见到了才发现,除了“胡子拉碴”外,没半毛钱关系。记得回看在沈阳拍摄的素材,有一条是一名男子站在楼道的阴影里,顶着蓬乱值到达巅峰的自然卷,睡眼惺忪地打开门招呼我们,令我着实感到“震撼”。这名男子时常发呆,会不小心穿上不一样的袜子,会因为嫌浪费时间而选择不吃,会在分镜画不出来、崩溃的时候抓紧自己发量惊人的头发…..这些听起来能打破“知名漫画家”标签的日常,对于拍摄的我而言,却是阿哲老师极其珍贵、可爱的真实一面。同时在这背后,是阿哲老师对创作的全情投入。

我们第一天拍摄的时候,想要记录一下阿哲老师的创作日常,结果直接从早上拍到了凌晨,摄影师各个机位都拍无可拍了,而我和另一位导演呷饱则在想,这个人都不去上厕所吗?之后就像片尾花絮里一样,阿哲老师的妻子召夏姐询问他几点走,他表示,让我再画一会儿。真是极其可怕的专注力。拍摄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夜晚,阿哲老师讲述了最近遇到的瓶颈,他说,创作最大的乐趣还是在于新鲜感,最大的痛苦也是在于新鲜感,当很多东西都做过了,想要不重复,突破自己变得难上加难。这可能是每一个创作者都会遇到的问题,但我相信只要凭阿哲老师可怕的专注力,总能一次一次地实现突破,期待《镖人》完结的日子!

还有《塔希里亚》(引路特别篇➡️//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468746?from=search&seid=7152754561977927478&spm_id_from=333.337.0.0)!《塔希里亚》是我近年来遇到的最特别的漫画了,没有之一。它的剪影画风,像是童话电影里的开场,虽然乍一看也许和你想象中的漫画不一样,但只要读下去,就会立刻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书里面浓缩了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体悟,让人置身异世界也能产生共鸣。而最初吸引我们的还是现实世界中吴大成为漫画家的经历,他少年时就坚定了自己的梦想,之后大学被退稿超过45次,却依然没有放弃成为漫画家的梦想。如今吴大都40多了,少年的热血也“进化”成了成年人的热血。在2020年,《塔希里亚》出了最终卷,但是对于作者和读者来讲,都还未完结,故事还会继续下去。

赵佳老师的故事,是让我们极为动容的!正片中呷饱导演已经讲得很详细了,我就讲讲前期自己最受触动的瞬间吧。我们进入赵佳天津的家中,在成堆的旧稿旧书里,无意间看到赵佳爸爸替她写的一页未完成的自我介绍。放之先生以女儿自己的口吻叙述,当看到那句“看我的父母很棒吧!”,真的是忍俊不禁,同时又忍不住眼眶湿润。赵佳老师看着那页纸和我们讲,又仿佛在自言自语,“这真有他的风格,到最后也还是没有写完。”放之先生擅长书法绘画,也是女儿的伯乐,他一直坚信女儿的才华,我们被他们的关系深深感动。当然,我也相信《黑血》会继续连载,点击量爆棚!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拍摄对象,就是主人公的宠物们。赵佳大大养了好几只猫还有兔子,她自己说从小就喜欢兔子和其他小动物,喜欢和父亲去天津的花鸟鱼虫市集,家里养过不少,拍摄时她的办公室也是像动物园一样热闹哈哈哈。吴大的麦克,是19岁高龄的智慧老猫,为我们贡献了不少素材,吴大说猫让他知道,原来可以到老都这么可爱,他希望他也可以像它一样。然后是阿哲老师的jojo,我们很幸运记录下了一些它离开这个世界之前的生活点滴。在片子播出的当天,阿哲老师告诉我们,他和召夏姐在楼道里听到猫叫,捡回了一只和jojo长得相似的小奶猫,我们觉得逝去的生命又以另一种方式回来了,真是令人感动泪目。感谢这些特殊又可爱的拍摄对象们!

作为转行第一次执导的片子,这一路可谓战战兢兢、磕磕绊绊,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感谢有呷饱在这集,从她身上我看到了极大的才华,也逐渐找回自己的勇气,btw,动画都是呷饱设计的哦!!希望之后还可以拍更多的创作者!更多的话就在导演花絮里再说吧~

 6 ) 有木有第三季啊!

我以为没有评分,还没开播呢!刚看完《盯书机》,开看! 3.5终于看完了,为了能在做手帐的时候不那么无聊。我等六集全部更完了,我才开始看。上星期看到第五集中间,这次显然能够看完了。然后花絮顺便也看完了。 因为对我这个不记事而且就一边做事情一边看的人来说,时间跨度长了就不太记得住东西,好在有看了一遍花絮,有花絮提醒我。 赵佳绝对是我印象最深的,虽然我没看过她的漫画《黑血》,但我真的很喜欢她的性格。有点点中二哈哈哈哈哈哈,还看到有一条弹幕里写着“这就是漫画人,漫画魂吗?”哈哈哈哈哈。然后他父亲以她为傲,说“我女儿是天才”。听到那句话的时候我觉得真的特别羡慕她,也特别感动。然后还有画条漫的,画《镖人》的,我也觉得他们特别有意思。画条漫的和他的同事在一本正经得讨论狗屎的时候,我当时都有点没眼看下去了。 每天去国图的老爷爷,我一开始以为老爷爷只是单纯喜欢读书的普通人,真的没想到是个大佬。然后国图的图书管理员真的太博学多才了吧!真的是一个扫地僧。九美的图书馆,也非常感动我,他不喜欢别人的捐赠和施舍,他喜欢自己劳动获得的成果,这一种精神也时时刻刻传递给来图书馆的孩子们,我们不需要别人的施舍,我们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精神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然后写《海错图笔记》的张辰亮也让我觉得非常有亲切感。可能是因为我家乡在舟山,然后就出门就能看见大海,我看他一一校对《海错图》里面的生物,去海边,去水产市场,去实验室,水族馆……其实我一个从小长在海边的人(其实也没怎么去过海边玩)都不太知道海带是怎么来的,通过这个纪录片,我好像才知道了,真的惭愧惭愧!

翻译这一集其实我主要到的并不是翻译《哈利波特》的马爱农,而是包慧怡,只要是她那个拖延白板觉得太好玩了,然后我刚看完泰戈尔的《飞鸟集 》,诗歌也是打开了我一个新世界的大门,然后看到她翻译的那本书我也觉得特别有意思然后我就想看看学校的图书馆有没有,结果没有呜呜呜!

后面的几集人物我可能也记不太清了,应该是关于摄影那集,与古人对话,坐在古人曾经的石头上。那个古人看起来也非常有意思,朋友没来,把朋友画上去哈哈哈哈哈哈!

其实我觉得看下来非常有亮点的地方是时不时有小动画,小精灵这样的出现,我觉得就非常治愈温馨还有一点点幽默,每次片尾的花絮也非常好看,有更多的烟火气。怎么说呢就该严肃严肃,该幽默幽默,还是一如既往喜欢《但是还有书籍》,希望能够长长久久做下去,话说还有第三季吗哈哈哈哈哈哈?

 短评

真正热爱阅读 是一件看起来极其容易却又难以做到的 我已经开始向往退休泡图书馆的日子了 希望能活到退休吧🙏🏼

7分钟前
  • Mercury
  • 推荐

因为还有宛若天堂的图书馆,还有很多美好的读书的人,所以这个人间还值得。我在《读库1904》上曾经翻译过一篇文章《公共图书馆那些事儿》,虽然讲的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故事,但图书馆的精神和功能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基于平等和分享的公共精神,自由地获取思想和信息,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10分钟前
  • 落地麦子
  • 力荐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能老是玩嘛,用时间做点事情,是哇”

12分钟前
  • 一业
  • 力荐

知识是精神脊柱,纸张是物质基础,但是还有书籍,于是两者兼具。

16分钟前
  • 弄尘
  • 力荐

能当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真的好幸福啊💗自己的工作就是自己的爱好是多幸运的事情。顾晓军的npc生活就是我的理想生活了!!!能自学掌握那么多种语言是真的好厉害 用原语言阅读也太幸福了🥺 超理想职业🈶

20分钟前
  • 脉搏敲击🦋
  • 力荐

格局是有了,看到高原上僧人自己盖的图书馆就觉得,这世间有那么多不确定,但是只要当下还有书籍,还能看书,这一刻就不白费。

21分钟前
  • 殊聿
  • 力荐

一位网友参与并推给我看的,可能是我在做乡村图书馆,抱着学习的心态看了。沈老先生和国图的顾老师这两位人物挑得很好,拍得很细腻。看完感慨人一生钟情一件事是幸福的,很多专业和敬业的人也是出于热爱。遗憾是我毕业后疲于生存和拍片,看书并不多,时常感觉自己知识不够用,孤陋寡闻。但很感谢纪录片这份职业,习惯了去读人,让我接触和认识很多有趣的灵魂,他(她)们成了我的导读,喜欢跟有思想的朋友聊天交流。有时出于工作做功课需要,找本书来看看,还常分好多次看完。

23分钟前
  • 蒋能杰
  • 力荐

看了一集就已经忍不住来打五星!!!

28分钟前
  • 孜莜
  • 力荐

此心安处是吾乡。目录学大佬、国图图书管理员、久美、藏区小女孩…..她们都通过书籍找到自己的家,实现自渡及渡人。读书改变命运,不应该作为功利主义的简单解读,而是内心深处的觉醒导致视野的改变,从而走向更大的世界。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潜心读书是一种坚持,保持童真与简单。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32分钟前
  • Littlejane2000
  • 力荐

永远可以为了一些纯粹的坚持热泪盈眶

35分钟前
  • 力荐

一整天为公司挣钱,晚上回家看纪录片哭的稀里哗啦,我这一天天做的都是什么啊。

36分钟前
  • 火宵之月
  • 力荐

我为什么会过得跟狗一样呢?我有多久没品过书香,遥望雪山,为某一段文字落泪?这种作品与其说有深度,不如说愈发衬托得当代年轻人的贫瘠、狼狈,叫人难过。

38分钟前
  • 判官
  • 力荐

本季出演人员如下,有关书籍故事与人连接……沈燮元、顾晓军、久美、拉姆、许先哲、赵佳、匡扶摇、马爱农、包慧怡、杨武能、张立宪、杨全强、涂涂、班宇、梁鸿、吕德安、张辰亮、杨潇、塔可

42分钟前
  • 南極貓頭鷹
  • 推荐

一直觉得判断一个人更多的应该是以TA内心真正想的是什么,以及是否还有温柔和善意。但是其实遇到的人几乎都不会这么想,大家都是生活在对抗性很强的逻辑中——好像你要足够好才有存在的必要,但其实如果往太理想主义的方向努力对于现实生活也很难有什么明显的改善,最后就变成能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满足了。所以与其说但是还有书籍,不如说但是还有这样的人,能够让人继续相信和期待一些事情吧。

47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这几年,书店很难,出版业很难,经销商很难,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更是火中取栗夹缝求生。但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困境,他们是历史与未来的纽带。只要还有书,待到山花烂漫时

5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看到拉姆说她哭着写完父亲的那个故事,看着她坐在自己理想的大学笑着说自己未来想做的事,我哭得稀里哗啦😭。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55分钟前
  • 黑道少年沈來迟
  • 力荐

南图古籍沈燮元,国图隐士顾晓军,藏图自在僧久美;传奇镖人许先哲,黑血女侠客赵佳,随心随性匡扶摇;魔法世界马爱农,炼金诗人包慧怡,维特魔山杨武能;读库老六张立宪,行思师傅杨全强,乐府民歌声涂涂;东北逍遥游班宇,乡村梁庄人梁鸿,流浪诗人吕德安;海错图考张辰亮,杨潇重走湘黔滇,摄影考古者塔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是还有书籍。

58分钟前
  • 我骑善逸
  • 力荐

“即使我遭到凌辱和消灭,但愿您的庞大的图书馆在一个人身上得到证实,哪怕只有一瞬间……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假如一个永恒的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重复后便成了有序:宇宙秩序)。”——博尔赫斯《通天塔图书馆》

59分钟前
  • Romancier
  • 推荐

第一集完全文不对题。一个是古籍版本的研究者,一个是利用上班时间自学外语的图书馆管理员,一个是开设公益课外辅导的僧人,这三个人与书发生的联系其实并不一定需要跟“图书馆”扯上关系,根本就没有在讲图书馆。编导只是挑了恰好跟图书馆存在物理关联的三个素材攒成一集,然后取了一个大而无当的题目“我们的图书馆”,完全没有深思熟虑去想怎么合题和怎么解题。可参考怀斯曼的《纽约公共图书馆》。

1小时前
  • 私享史
  • 还行

4.5;比第一季更好,素材的整合度、主题的开掘性和统一度、文案遣词的精心以及捕捉被拍摄对象的“恍惚时刻”都有长足进步,虽每集都开辟不同主旨,但本季所有镜头中人物都有一个共通点——即他们都以极盛的热情和绝大的孤勇去做一件自己真诚热爱的事,或许最初是迫于生计或职业生涯空窗期,或许是处于人生某一阶段的低谷危机感亟需被拯救,或许是源于内心长久积淀的某种火焰,他们选择与“书”为伴;被他们眼中散发的明亮所打动,智识和思考的乐趣永远无可替代——一种深层的幸福。最爱第四、第六集,《海错图》太有趣了,考古《诗经》与历史对话;陈梦家这段话实在令人感慨:“因为了解古代所以了解祖先,是他有信心在国家危机万伏的时候不悲观、不动摇,在别人叹气空想的时候切切实实从事于学问。”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