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2017

HD中字

主演:赵允熙,金玺碧,权海骁,金敏喜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之后2017 剧照 NO.1之后2017 剧照 NO.2之后2017 剧照 NO.3之后2017 剧照 NO.4之后2017 剧照 NO.5之后2017 剧照 NO.6之后2017 剧照 NO.13之后2017 剧照 NO.14之后2017 剧照 NO.15之后2017 剧照 NO.16之后2017 剧照 NO.17之后2017 剧照 NO.18之后2017 剧照 NO.19之后2017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洪尚秀近年来最佳的一部

洪尚秀这部新作的叙事时空处理得很有趣味,现实与回忆两条线索并行不悖。也许很多情节是发生在同一场景的缘故,情人与新助手的日常工作片段故意混淆在一起,令观众在脑海里不断反复整理情节的来龙去脉。导演采用黑白片的用意似乎也隐藏其中,足以让观众难以通过场景的细节变化来区分哪部分是过去,哪部分是现在。开头与结尾几乎一模一样的两人对话场景堪称一绝。而新助手和情人这两位女演员的样貌也是迷惑观众的另一种有效的手法。其实故事最核心的情节只发生短短一天内,而导演采用过与现在交替重叠的叙事方式,随意打乱回忆与当下的时间线索,令这个充满狗血剧情的正室小三乱斗故事焕然一新,散发出令人深思的意味。

尽管金敏喜饰演的这个新助手似乎处于可有可无的旁观者身份,却是导致情节转变的关键人物,成为戏剧冲突的导火线。她先是被社长夫人误认为是丈夫的情人,之后又被社长利用作为掩饰情人的替身。这个貌似普通的旁观者角色为影片营造出一波三折的悬疑效果,这个剧本相当成功。更重要的是,她是整部戏里所有女性角色中最了解男主角的,她的现身让观众逐渐看透男主角身上种种丑陋不堪的恶习:道貌岸然、见异思迁、公私不分、谎话连篇等等,这俨然已成为洪尚秀最近几部电影里不断戏谑与自嘲的重点。

除了高超的叙事手法,影片里男女主角谈话中涉及的信仰话题也颇有意思,之前很少在导演作品中看到关于信仰问题的讨论。而引入这个话题并非是导演想对韩国当下的宗教进行一番批判,我觉得反而是导演希望透过这个看似高深的概念来剖析女主角的真实性格。她向男主角透露说不敢跟别人说自己有信仰,因担心被嘲笑。相比起毫无信仰而陷入道德困境的男主角,女主角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今社会里不堪入目的混乱情爱关系,同时显出她心地善良纯真,性格耿直而不受唆摆,尤其是她在出租车里观看下雪的一幕犹如神来之笔,散发出令人赞不绝口的诗意。

影片的互文色彩相当浓郁,尤其最近看过导演几部作品:《这时对那时错》、《你自己和你的所有》和《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不仅用的是同一批演员,角色对白都有不少让人浮想联翩的雷同,让人怀疑是上一部的角色穿越到这一部里来的错觉。部分场景设计更是故意重复出现,比如这部戏的结尾与《这时对那时错》都是以女主角金敏喜消失在大雪纷飞的街道上告终,各自有迥异的意味。导演的作者风格已完全融入到这些小把戏里,所有的细节设计似乎顺手拈来,却让影迷看得惊喜不断,回味无穷。

 2 ) 后撤一步

如果把电影比喻为建筑,那么剧本就是建筑的蓝图。但有的导演偏偏喜欢抛弃蓝图,从空中筑起楼阁。像这样钟爱无剧本拍摄的导演,有名的有两位。一位是王家卫,著名的磨叽大王,作品数量极少,常常一部电影精雕细琢长达好几年,另一位是洪常秀,低成本制作,拍片迅速,品质稳定,通常十几天到几周内便拍完收工,创作高峰期时,每年有两三部的收成。

纵观洪常秀的创作生涯,20多部作品,内容和形式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主人翁往往是男性知识分子,深陷于一段不伦之恋,内心焦灼,进退失据。一部典型的洪氏电影,这几个关键字必不可少:重复结构、推拉镜头、暧昧男女、酒桌尴尬还有古典乐。某些场景是必不可少的,譬如酒桌上的觥筹交错、语带机锋,公共场合的偶然尬遇,或男女双方的痛哭剖白。某些段落,会适时响起古典音乐,并反复出现。还有他标志性的推拉镜头,甚至已超越了镜头运动,更像一种特殊的剪辑方式。洪常秀把各种元素拼贴组合,像玩弄剪纸一样,组成了他的电影。

无剧本拍摄,不代表没有计划。电影开拍前,他首先确定场景和演员,然后按照一个又一个场景拍下去。在拍摄当天清晨开始写作剧本,演员在上午拿到台词,熟悉后立即投入表演。这种工作方式令洪常秀的创作充满了即兴和偶然。《之后》的电影名字便是如此。它源自影片结尾的一个情节:奉完送雅凛一本夏目漱石的小说《之后》。导演本来预想送的书是《心》,但现场没有该书,在出版社的建议下,变成了现在这本书,进而成为电影的名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洪常秀的创作手法非常后现代,就像波普艺术家对于工业素材的直接利用,或者如同某些小说家直接裁剪公文、告示之类的文字进行创造。当别的导演还在像托尔斯泰那样写作或者像莫奈那样画画时,洪常秀已越过了他们一个身位。

这种创作方式给洪常秀极大的限制,也赋予他极大的自由。它限制了题材。洪常秀总是围绕饮食男女做故事,屡屡被人诟病为「自我重复」。他的限制是画地为牢,是舒舒服服地待在舒适区内,从不跳出他的边界。像李安那样不断挑战不同的类型电影,在洪常秀身上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但在他的国境之内,洪常秀又是如此地自由、自在,可以尽情地讨论有关人生和幸福的命题,从欲望到道德,从梦境到信仰,从内心到时间,他在受限的空间内探索种种可能性,主题可谓随心所欲、几近自由。这种自由,好比威廉·布莱克的诗:「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洪常秀的无剧本创作方式还带来另一个好处:蕴含丰富的文本解读空间。文本解读是进入洪常秀世界最简便的入口,无论是重复缜密的结构,精致的对话,精妙的细节,还是如小说《之后》之类的象征物,影迷往往像挖掘宝藏一样乐此不疲地解构着洪常秀的电影。毫无疑问,《之后》也饱含了很多文本解读的空间。至于这些阐释,是否是洪常秀真正视图表达的,或许要存疑。幸亏,阐释的权力不掌握在创作者手中。

如同欣赏绘画,太靠近,影迷容易迷失于作品的细节,后撤一步反而更能看清楚画作。阅读洪常秀的创作访谈,了解他的创作方式,再来看他的电影,或许会别有一番风味。这部电影是叫作《之后》,还是叫作《心》,都没关系,我们知道它是洪常秀的第21部长片作品,就已足够。

 3 ) 说说洪尚秀

金敏喜太美了,我单方面宣布与她喜结连理,并找了些关于洪尚秀和金敏喜的论文来看。

洪尚秀刚开始拍电影的时候,正赶上韩国电影的膨胀时期,也许有人对90年代的韩国电影没有深刻印象,但所有人一定会对那个时代的韩国电视剧有印象。事实上,当时韩国电影正处于火热的新浪潮时期,政府也给予良好的支持,使得电影飞速发展,创造出一系列符合商业市场,却又足够深刻的,具有韩国本土民族化的作品。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的影响,韩国电影处于衰落形式。电影人为此进行反击,90年代形成了“韩国电影新浪潮”。

二、1988年汉城奥运会举办后,大量国外资本涌入,韩国人为了保护他们本土电影,做了几件事。

1、“企划电影”出现,也就是“制片人中心制”电影,迎合市场资本运作。制片人通过企划吸引到投资者,然后再找剧组进行拍摄。2、电影配额制又被称为义务上映制,政府规定放映厅必须上满146天本土电影。1999年还进行了“光头运动”。

三、90年代中后期,“新浪潮”之后的“新世代”出现,他们对于现实和类型片结合的意识更强,可以看作是大企业资本对于类型片想象力要求的结果。1995年塔可夫斯基《牺牲》公映,韩国艺术影迷开始聚集。

四、1998韩国取消“电影剪阅制度”,电影分级制取而代之,使电影可以表达更深刻的东西。

市场资本给力、政府给力、艺术家争气、民众爱看,还有比这样更好地创作环境吗,我都要羡慕哭了,我们洪导就正好碰见,1996年,迎着新浪潮的浪,洪尚秀拍了处女作《猪堕井的那天》。

我一直觉得洪尚秀不是那种拍片天特别惊人,天才一样的作者,比如塔可夫斯基,也不是那种很用功的人,比如中国那批第四代、第五代,他就像他本人一样有些吊儿郎当,不拘形式,观众看着他总是叨叨自己的事情,总有种“爱看不看啊,我就这么拍。我就爱拍自己这点破事儿,你看我家敏喜美吗?”的感觉。

他是这么拍片的:“我有一些笔记,但没有大纲和故事梗概,大概头四部电影有非常完整的剧本,从那以后的每部电影都只有大概20来页的概述,而且越来越少。每天早上我都是第一个到达拍摄现场的,比演员们大概要早两三小时。在早上写剧本的那一瞬间,集中所有的精力思考一切的可能性,就那么一会就可以把要拍的东西都写出来了。每天早上大概要写一个半小时。”我要是演员我准会这么想;“行吧,这导演靠谱么。”2005年他建了自己的工作室,请来的演员都是朋友,朋友嘛,就变成了大家一起玩,拍得东西大家都喜欢,片酬还低,有种其乐融融的俱乐部的气氛。

至于赚不赚钱这事,据说能刚好收回成本。

洪尚秀的电影是一种小品电影,短小、简洁、精湛,多抒发一些随笔想法。他喜欢拍聊天,有些人就把他和候麦放一起比较,他喜欢拍餐桌上男女谈话,给人物特写,有人还提到小津安二郎(固定长镜头、低视角、无正反打;“零度剪辑”,即不用叠化、淡入淡出等剪辑方式,而是在影片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插入几个没有角色出现的空镜头或“窗外转场镜头”,当要表现时间的过渡时,导演便把镜头对准了窗外)

另说变焦镜头,变焦镜头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常用,但变焦镜头不符合人眼规律,所以被淘汰了。(当然不符合规律了,谁眼睛好好地突然来个特写),我们洪导就拿来用了。大家餐桌上吃饭吃得好好地,突然来个推镜,有点像一个巴掌把人从梦中叫醒。就差拿着喇叭在人耳朵边喊:“注意了,给我注意了。”这是一种强调,一种布莱希特在戏剧里喊话的模式,就怕我们沉迷于男女间这美好的幻觉。还有人认为这是对情感的瞬间捕捉,我认为是不对的,当然我没有看原文,因为原文是韩文。

洪常秀说不上两性专家,他镜头下男人的恋爱把戏,无非一是夸女人漂亮、二是说廉价的“我爱你”、三是拉过来按头强吻。但洪常秀对两性话题的关注点和关注度都是极具特色的:尴尬。(这里我看笑了哈哈)

从德勒兹的生成他者理论看,洪尚秀都是在主动背离主体,不论是内容上的“尴尬”,还是形式上的“小作坊电影、小品电影”。

 4 ) 卑鄙与哭泣

洪常秀的电影很适合用来学习镜头语言,至少是近几年的电影。有人说导演要隐藏自己,毫不显露的使用镜头语言,从而让观众沉浸在电影之中。洪常秀大概没有遵循这样的原则,在现今电影中已经式微的变焦推拉成为了他最明显的特色之一,至于他的这个特点是否能够让观众沉浸在电影中,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这是有趣且有力的。

音乐不但可以作为开端,同样也可以作为结尾。更进一步的,作为结束的旋律不单单意味着情绪的表达来到了最高峰,而且也向前方引领着情绪,使得下一个场景能够出现,背负着某种东西的下一个场景。作为开端的旋律也不仅仅表明一个未知场景的搭建,同样预示着某种未知的使命与命运能够被体会。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去羡慕一部电影,它总是有始有终,有开端,将我们拉进到一个事先从来无法预料的到世界中,更让我们嫉妒的是它有结尾,我们谁有结尾呢?平平无奇的我们大抵只有稀里糊涂和毫不知情的结束,当然我们还有记忆,珍贵的划分发生在这里。结尾从来都体现着力量,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哪怕是无力,也都被结尾所拥抱,紧紧的搂着怀中。

切,或者说有些切给我们造成了困扰,这种困扰与混乱,更催促着我们投入到连贯的长镜头中,可靠性,温暖与室内。哪怕是在飘雪的室外,移动的长镜头,也将所有的被摄物都迅速在拉拢到它的臂膀下,温度就在这里上升。固定的长镜头是否也能造成升温呢?构图,聚集,思考是它的几个特点,思或许是有温度的,但大概没有动来的那么快,哪怕在思考火。

空间是可分的,这是常识。切很完美的向我们展示了空间与空间之间首先是分立的,虽然在剪辑中又粘连在了一起。普通的移动镜头,似乎是在违背空间可分这一常识,空间总是一个整体。但似乎显得又太过于武断,缺少了一些东西。变焦的移动镜头,单人远景,双人远景,单人中景,双人中景,单人特写,经过不同景别的变动,然后固定在某个景别中,在对话中摇啊摇,可分的空间保住了,这些划分至少是与人关联的划分。整体的空间也被保住了,没有那么不容置疑,一蹴而就。就像桌子上的酒,你一杯,我一杯,醉意在杯与杯之间不断的增长,晃呀晃。是时候走出去,走到冬天里,抽支烟。不管那一日的新娘看向何处。

必须要说卑鄙和哭泣了。两个名词的挑选,不过显示着某种滑头不见后的一种无奈,毕竟需要些概念来引导,文字呀!文字。但是如果在这里指明它们仅仅作为一种路标而被选择的话,它们就已经不能被删去,因为别的意味出现了,某种不存在的对话使得它们与脚下地路分不开了。

在某些时刻,被说卑鄙是一种解脱。“我”这里的混乱,至少在别人的口中被指明,哪怕有不服气,但是解脱的“我”是很诚实的,无论是向后靠的身体,还是手中紧紧攥着的手机。同样的,“我”会来到卑鄙这个词这里,只不过这时我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个词。不知道是否可以说是随波逐流。某些东西变得坦荡了,谎话说得出口了,厚脸皮的挽留也说得出口了,真挚的我爱你也说得出口了,流氓般的出尔反尔也说得出口了。眼泪终于在此刻涌了出来,丝毫没有顾虑自己的崩塌,哭泣也让一切在暗中涌动的东西停了下来,凝结成了泪水。出声得哭泣。

卑鄙终于被完全领会了,肮脏的不伦关系从来没有被如此直露的传达出来,虽然仅仅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另一个谎言。

也是呀!坏的更彻底些,才能得到拯救。是吗?美丽的英国风衣,冷风中的“爸爸”,天使还是拯救了他。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为了孩子。这是天使单方面的救赎吗?孩子只是借口吗?孩子只是维系的唯一理由吗?这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问题。到了这里,就不要回答,不要思考,最好忘了它。

但不要忘记了另一位天使——金敏喜。她与洪常秀的关系,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了无限的可解释性,甚至丝毫的确定性都是可以被怀疑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甚至是神秘性都一点点地生长出来。这似乎在显示着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家的处境,这种处境大概早就已经体现在我们对于一切艺术家以及艺术的研究之中了。但无论如何,她是他的天使,不论是不是一天,一个月或更长。她同样也是我们的天使,感性因素总是向指引我们着超越层。于我们而言,他们两人是电影赐予我们的礼物,而我们观众也是他们的催化剂。

总之,请珍惜,也请肆意挥霍,这礼物和烦恼。

 5 ) 距离的把握

不同的题材,抑或是导演追求的不同效果,往往通过调节电影与观众的距离来实现。洪在这方面无疑有着优秀导演应有的自觉性。

喝酒后的“直抒胸臆”早已成为洪常秀电影的标配。有意思的是,昌淑在《之后》中的破口大骂与《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中永熙的两场酒后情感宣泄的戏达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与《独》中情绪化的,充满感染力的“激情戏”相比,《之后》中的那几声“卑鄙”则更像是导演在借情人之口进行着自我(男性?)剖析,观众并未与角色的情绪宣泄产生“共情”,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认同”。而这其实是《独》与《之后》两部电影最本质的差异:前者是“身受”,后者则偏向“感同”。显然,洪对于这种微妙的差异是敏感的,且具有很强的控制力,而这也成为了其拥趸们不厌其烦地看他“自我重复”的理由之一,不管他们自己有没有意识到。

两部电影中,洪常秀精准地把握着作品与观众的“距离”。与《独》相比,《之后》选取了颇具戏剧性的桥段,即打小三却选错了对象。可以预见的是,这种机灵的巧合必然会使观众产生不信服的情绪,并将之与现实划清界限,对于某些电影来说,这种疏离感可能是致命的。然而,这恰恰是洪的意图所在:他将《之后》中的故事精心地用巧合与互文进行构建,并且用重复的取景,女角色相似的面容以及互为镜像的对话桥段包裹起来,做成了一个“影射”(非“勾连”)现实的“装置”,从而绕过内容上的真实,直接触及了对人性真实的分析。这也解释了电影中三个女角色略显做作的功能拆分起到的作用,这种“标准件”(何况还在标准之外作了充满机心的“功能重组”)无疑可以完美地嵌入他的“装置”,支撑电影的运转。当然,这里面映射出的洪常秀式的男性视角,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他的电影中出现了。

相应地,《独》中工整的情节发展,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明显收束许多的剪辑的“机心”,都减少了观影时的“趣味”(这也是为什么观感上《之后》更招人喜爱的原因),取而代之的,是观者对唯一女主角的强烈认同。在这个角度上,《独》(平稳-距离近-用心)成就了金敏喜的女神形象,而《之后》(机巧-距离远-用脑)则成为了洪常秀对男性性格弱点的精妙寓言。以此来看,洪尚秀在自己一如既往的酒馆沙发,爱情徘徊的小小世界里,果真如哈姆雷特所说,即便身处果壳之中,仍可以以无限宇宙称王了。

 6 ) “尬聊”就像生活的榨汁机

(文/杨时旸)

能坚持常年如一日在每一部电影里都呈现“尬聊”,并且把“尬聊”拍出哲学感的,有洪尚秀在先,无人能出其右。这位风格鲜明又颇为高产的韩国导演,电影圈最著名的婚外情的当事人,柏林和戛纳电影节的宠儿,这一次的新作《之后》从传出消息就挑逗起了影迷们无尽的好奇。这些好奇当然首先是起源于八卦——洪尚秀和演员金敏喜的不伦之恋。而这位导演在自己作品中最愿意呈现的就是这样的主题——知识分子男人的婚外情愫,那些尴尬的遮掩,虚伪的脸以及一切都被拆穿撞破之后还在努力维系着的可笑的包装和各色谎言。

人们觉得,这部《之后》简直是一部太有趣的实验与巧合,它几乎是完成了一次导演对自己所经历的现实的映射。这个故事,洪尚秀拍得大方,影迷们揣度得热切。

和他编排的所有故事一样,《之后》中的男主角是一个有些行业名声,有些倨傲又有点猥琐的中年男人。著名批评家奉完有了一段婚外情,被妻子发现,妻子来到出版公司大闹,却误会了刚刚第一天上班的雅凛,几个耳光,一场谈话,反复遮掩,故事慢慢流淌。

这种故事从表层看起来是一段狗血,但洪尚秀的本事在于众多故事都拍狗血,但最终拍出的却都是狗血浸透的背面,那一场场撕扯、谩骂和哀嚎的底片——那些表象中的喧闹都没什么意义,他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本领凸显了身处其中的所有人的精神意义上的尴尬情境,而让那些喧嚣都自动地退居其后变成了一种布景。洪尚秀早就有效地拆解了狗血的一切,发掘了它的原始模型,像拆解模块一样,在任何一部电影里随意搭建,重组,并且随时洞悉最隐秘的核心,那些当事人都悉心隐藏和遮蔽的猥琐内心,挣扎与困惑。

金敏喜饰演的雅凛在故事中形成了一个巧妙的角度,首先她是观察者,在所有角色中只有她洞悉一切,自己上司的婚外情,婚外情的对象,上司的妻子,她都见过,有过交集,她是个全知视角,但同时,她又是个被动的参与者,偶然让原配甩在脸上的几巴掌,把一个无辜的局外人意外拉扯进了这个玄妙的僵局,旋即又被利用,遭到解雇。她在这个公司里的短短一天意外又奇妙地与这桩事件发生着关系,相切,相交,之后相离。卷入得短暂却深入,像锋利的一刀扎进了生活的细部,随即拔出。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这个“上帝视角”的女人也被当做了男人的备用“猎物”,在之前的那个情人离开后,她或许会进入同样的循环。即便,那个男人和她在饭桌上谈论的都是精神性的问题,但他自己陷入的全然都是肉身的困惑。那些困惑与男人的“身份”的碰撞,又凸显出了另一层意味。他是一个靠语言谋生的人,最终还依赖语言和文章获得了大奖,在生活中,他却依赖于各种语言的变体——谎言、顾左右而言他的说辞,以及包装自己隐藏猥琐的冠冕堂皇的对白。这分裂又荒诞的东西都是生活中抖落出的幽微细屑,洪尚秀就这样一点点推进,一丝丝呈现,最终,让角色用一段对话推翻了自己之前的一段对话,用一个行为解构了自己之前的一个行为,那些虚伪与矫饰纷纷坠地,一切无处遁形。前一分钟,男人还在真诚地哀求雅凛不要受到意外的影响而辞职,“工作就是工作,让我们一切努力吧。”下一分钟,情人和他靠在沙发上谈论如何能瞒过他的老婆,以便两人能长久地维系这段感情时,又毫无心理阻碍地决定把一切都推到雅凛的头上。

这部电影密布着对话,男人和妻子在开场时的聊天,一种看似温柔的审判和试探;雅凛入职后,两人的午饭,谈论着关于真实、信仰、生活意义之类的话题,开始像是长辈对晚辈的提点,后来,翻转了情境,变成了另一种反向的逼视,雅凛说着对于生活的态度,逼出了男人“卑鄙”的一面;妻子打上门,三个人坐在沙发上,氤氲着怀疑、恐慌和找不到靶心的错位感……这一场场对话像榨汁机,打乱了生活原本端庄的样貌,让汁液流淌让渣滓留存。

《之后》衍生出的八卦,有趣地模糊了现实和艺术、虚构的界限,那些往常根本不关注洪尚秀这个“韩国作者电影第一人”的普通观众,开始纷纷探讨起相关的话题,但仍然囿于“获得了影后的小三就不是小三了吗”诸如此类的愤愤。《之后》的故事本身以及围绕它的现实讨论,成为了一次失控的溢出,一次意外来临的行为艺术,让洪尚秀在长久地观察,呈现现实之后,自己被自己纳入了作品。

 短评

“神啊,我向你祈求。”海报那场戏一定是洪常秀扮演司机对着她拍的。那么美,缪斯之光啊。

6分钟前
  • 渡旻
  • 还行

女人被吸引喜欢男人的文笔藏书就像欣赏导演的电影和才华,如果跟小三谈感情太累不如咱们就聊兴趣。而我的出轨哭泣或再回家甚至把你忘记让你挨揍垫背暴露种种的不堪也会都有所得。把漂亮的金敏喜摆在这么微妙迷妹闯入的位置,不得不说是洪尚秀在成熟的视听框架对现实之后时间的反向宣言和解构。台北院线

8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她摇下车窗,抬头望雪,光照在脸上,仿佛神迹降临。

13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看似宽宏的男人实则吝啬,架上的书可以全部拿走,感情却不能被人独占。看似迷信的女人其实清醒,挨巴掌当做渎神的惩罚,辞退却不能等人先说。眼前的男人忘记了我,却记得是女儿终结了爱情。面前的女人可以牺牲,自己的人生却必须幸存。懦弱的人用谎言编织山盟海誓,稍一见光,就像雪花蒸发得无影无踪。

1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男人的本性:自私、虚伪和道貌岸然。

20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好棒,感觉可以归入洪尚秀第一梯队的作品了!剧本看似随意,却处处都是微妙的趣味,三个女人两次初见的映射更见功力。剪辑上不断通过跳跃的时间来误导观众,同时对时间的省略本身也是对爱情的莫大讽刺。

25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洪尚秀到底多恨自己…

30分钟前
  • 小猪大侠
  • 还行

男人的小盘算小心思小放纵就像考场上作弊的学生,享受到刺激和便利了,又感觉天衣无缝,殊不知,女人就是讲台上抱着手的监考老师。

35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影片的结尾如同一个巨型秤砣,拽着所有的前情旧事往下掉。一切都在极速落地,过去的抛在脑后,未来的模糊不明。

4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两场三人戏十分过瘾,讽刺辛辣味十足,不乏幽默,对男性的怯懦自私之批判一如既往,尴尬无处不在;打乱的时间线以及重复场景,在荒诞中逐渐滋生事实,大有留白余味;叙事结构反而简单化,重点放在人物关系建构上,三女性稳固架构,剧本亦是好;黑白光影,大雪纷扬,金敏喜简直通体发光。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她靠在出租车后座的车窗上,看着窗外的大雪纷飞,黑夜里一个接一个的路灯照得她脸庞闪耀着光。

4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这部不那么暧昧,不再亦幻亦真,不过其实也有一些段落是可以解读为梦境的,整体倒是很写实,偏通俗剧情,原配怒打小三之类,渣男只会痛哭流涕之类,太狗血了,文艺男中年,你容易吗?金敏喜演得很放松,自然舒服,面部表情细腻到位,戏份要是再多点,估计是要拿戛纳影后的!

4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洪尚秀电影中最具魅力的典型人物:不断试图逃避却又不断把自己推入淤泥的男性,突降凌辱却尚能维持无辜本质的局外女孩,跳开时空的限制,记忆与现实以暧昧的方式相互交融,虽然免不了自我重复之嫌,但电影人完全追随自我当下生活状态的又何尝不是一种勇气和理智。

52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洪尚秀15到17年的三部可以概括为:金敏喜在巷子里,金敏喜在海边,金敏喜在出租车上,然后就是每个男性都会对她说的那句:你真美啊。她足够美,他也足够情深有余

56分钟前
  • 胡如隐
  • 推荐

自己眼里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天,很可能是别人的下酒菜回头就全不记得了。这部电影不论是洪氏放大缩小长镜头、尴尬啰嗦内容空洞的对话还是结构的玩转都很熟练,总之想在老洪电影里看到的东西这里都有——不过也正因如此,会陷入“他以后会不会都这样”的困惑,看多部看少部,可能很多年后也记不得了

6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竞赛片撸到现在,个人最喜欢是这一部。终于不用被大主题和人文关怀折磨良心,男女之间自欺欺人的那点子日常破事,细想虽沉重,但看的当下至少不会有苦大仇深感。时间线玩弄得有意思。两个女人,及奉完跟雅凛的两次“初见”微妙。精妙的巧合跟对话设计,让观众一次次憋不住尴尬地笑出来。

1小时前
  • 小斑
  • 力荐

一年三部的洪尚秀终于在这部达到了自己应有的水准,看来之前都是玩儿票的。极富质感的黑白影像,双面夹击的情感困境,推拉和重复间闪现的关系本质,通过被打乱的时间线做出的相对严肃的结构探讨……集痛苦和幽默、朴素与华丽、短小和精悍于一体,在主竞赛里称得上鹤立鸡群。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如果叫《夏目漱石和炸酱面》,是不是喜欢的人会多一些。《之后》用影像诡计,制造了一通黑白虚实的团雾——就像人类用来试探躲闪的语言辞藻,最后,才拱手送上一个真相,顺带还颁发了一个最佳出轨奖。有了金敏喜以后,洪常秀从一千人观看导演,跳跃成一万人观看导演,值得喜贺。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洪尚秀可能是影史第一个拿绯闻当灵感给自己拍传记片的导演,还拍了不止一部。

1小时前
  • 柯里昂
  • 还行

我现在宣布金敏喜是真善美本人,饭桌讨论信仰和虚无的段落就足以让人坠入爱河,更不要提出租车后座观雪那一幕,天啊,世上怎有如此顺眼之人,不是惊艳,而是越看越让人觉得身心舒爽。占影片绝大部分的谈话场景,没有正反打,全是对称构图的推拉,淡得有味,尬得生动,各种方面都太精彩了。

1小时前
  • 烤芬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