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牧歌

HD

主演:海拉提·哈木,玛尔江·巴依吐肯,丽娜·夏侃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2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3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4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5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6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3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4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5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6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7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8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9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爱,马匹和看不见的机器

当战争机器(游牧)不再存在之时——它反而将其不可还原性展现到极致,它散布于那些思想、爱、死亡、创造的机器之中。——《千高原》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作家日记》里写:“人不能通过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智健全。”这话好像道理浅显易懂,易懂到甚至难解:什么人才要通过禁闭自己的邻居来确定自己是正常人啊?

但是可能很出人意料,这样的事确实一直都在发生。

德勒兹(Deleuze)认为,游牧空间是一种平滑空间,类似围棋,他们不断进行结域又不断解域,保持自身的流动性以最大化资源的循环利用。

谁比较喜欢游牧呢? 是“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非理性部分。如果你是一个游牧人,提起游牧,那你会说起游牧途中的蓝天碧草,自由奔放,你会提起你的祖辈都保持着这样的游牧生活,你习惯了它,在这种生活里你感到舒适。后者属于处于非理性和理性之间的“默契认知”,就是那种你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这么做感觉是对的、合适的事。

保持游牧需要借助一种工具,马匹。对于游牧民而言,保持游动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移动速度较快的牲畜。借助马匹,匈奴人几乎打下了大半个欧亚大陆。对于游牧者而言,移动是保护自身资源以及扩大化资源占用的一个方法。我调查的某游牧民族,之前划分地界的时候考虑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跑起来方便”,因而放弃了水草丰美的南部河谷,选择了隘口的多山地区。

谁最不喜欢游牧呢?现代国家。遍观整个世界,你可能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希望自己的民众遨游在漫无边际的大草原上。比较简单地说,一是你游得太远,国家没法保障你的受教育、医疗等权利;二是游来游去的,不方便管理。德勒兹说国家是一种层化空间,它试图将属于自己范围内的所有事物都编码,来进行最大化的资源竞争,就像象棋——编码,然后利用不同的性能。而游牧者恰恰与这种编码程序相悖,他们利用游动来阻尼编码。当控制之手触及游牧部落时,游牧者会迅速携带自己所有的资源转移,使得控制落空。

这也是为什么游牧者曾经建立的帝国最后都以崩溃告终,“国家”的形式与游牧这种行为互相矛盾,互相给对方制造麻烦。王明珂在《游牧者的抉择》里分析匈奴的兴衰不定,当国家膨胀,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的时候,移动性就会削弱,从而带来资源的崩溃。

所以,在一个结构相对稳定的社会中,为保持自身结构稳定,结构上层会进行一件事——捕获游牧者。

如何捕获?

第一步,收缴集中所有的暴力武器,形成权力层自身的“暴力机器”;

第二步,定居化,削弱其游动性;

影片里男主驱赶收枪人的黑色幽默,是天影的第一捧“沙子”,此后是女主无可奈何的劝慰:“你并没有失去全部,你还没失去你的马,你的鹰。”武器被剥夺,侥幸的是其他东西还没有被剥夺,这安慰实在太苦了,怀着对社会结构无能为力的自我适应。无法改变,只能适应。

这时候,观众会陷入一种对象迷茫,因为影片呈现了痛苦——以及痛苦背后的矛盾,但是矛盾失去指摘的对象。众所周知,二元对立的一元通过另一元确定自己的定位。而这时候矛盾出现,矛盾的对立双方却模糊不清。 (音乐🎶:不是不可说,是不能说)

毕竟资本、权力这些结构压迫的“机器”全都看不见摸不着。当影片来到“秋”(按三幕式应该是高潮部分),电影给了一个具象化的表达:汽车。

在人物上,羊皮别克和早期的“站长”都一度承担了丑角的身份。(当然连带片子里的人物的怒火指向都是错误的,他们只是一个代表符号,什么都不是)

而当羊皮别克驾驶汽车离去,女主的大儿子巴彦骑上马开始追车,矛盾的另一方忽然落到了实处,“看不见的对手”被“汽车”清晰地表现了出来:此刻,矛盾就是马与车——马是游牧、平滑空间和传统的载体,车是资本、层化和现代性。

最后的定居表现镜头仍然是车与马的对比组合,胡大爷不愿意坐车下山,最后一次骑马进行“转场”。与其说这是展示变迁,不如说影片刻意用车和马隐喻游牧性被消解的矛盾双方,毕竟其实游牧人也用车游牧有一段时间了。很多年以前,可能游牧人在马背上画过很多不同的地方,占领,然后离去。但进入现代后,他们只是不断进入不同国家的层级结构中,最后定居,被层级化。

游牧真的对生态破坏比农耕大吗?集中化畜牧的资源利用效率就会更高吗?畜群完全离开草原就会让草原恢复健康吗?看过21世纪初调查报告和最新游牧生态学研究成果的人可能会知道,“科学”对此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然而通过让游动的“邻人”定下来,我们确实使得自己获得了正常。并且让大家都相信了这种科学,相信这种分类是合理的,我们的“邻人”自己也相信。

全片最出彩的当然还是那一段马追车镜头,配合上冬不拉鼓点,有种唐吉坷德大战风车式的傻气和英勇,像游牧文明终结的挽歌。“游牧民的定居化,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好像已经进入势不可挡的状态了(松原正毅,1999)。”面对不可见的机器,无论是爱还是马,都注定毫无胜算。在我的预想中,巴彦的马应该目视着羊皮别克的车绝尘而去,但仍不死不休地追赶,就像一个悲剧神话里的疯子,像西西弗斯,永远推着他注定会回到原点的石头。

 2 ) 远去的牧歌

一部很文艺的片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哈萨克族的牧民生活,随着改革开放,他们的生活变迁,离开草原,离开生活半辈子的地方,同时夹杂着感动和无奈,非常有深意的电影,希望多些这种电影,远去的牧歌,远去的草原,远去的雏鹰

这部电影让我们了解到草原的魅力,牧民的淳朴,非常值得推荐的一部文艺电影,

 3 ) 前世的记忆

李娟的书看到一半,突然想找个类似的记录片或者电影看看,那些人,那些山,想真切的看看到底是什么景象。

这部电影应该是很好的还原里《羊道》里面的很多细节,真实的摆在我面前了。

由于电影的篇幅有限,很多情愫实在无法展开,但是背后能带给人的思考却远远不止电影表现的那么简单。电影中充满了现代社会对古老文明的冲撞,物质文明对草原文明的冲击,年轻人,没有几个能够抵挡这种文化的入侵。

政府会来动员牧民上缴猎枪,最后动员牧民放弃游牧的生活,去定居点生活。

是谁,规定了这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是谁,决定了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的游牧生活,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难道是一种错误吗?又是谁,规定了对错,规定了何为体面,何为舒适?

结尾,哭了,特别难受,但是仿佛和自己所在的当下情绪又无关,我可以继续吃早餐,心里也清楚的知道这一世的自己并不难受,但是身体却涌出巨大的悲伤,仿佛上一世的记忆瞬间被唤醒,但是我什么也看不到,记不起,由着自己为了上一世的自己难过。

或许,我在某一世,也是这样的生活,也有那么多牵绊,不然为什么在某一刻会突然感觉不一样,会那么喜欢骑马,那么不害怕。在新疆,当我心底绝望,我会想到去草原,找个有马的牧民投奔,想去坝上帮忙做义工。

如果有一天,我心灰意冷,我能做出的选择,还挺多的。

 4 ) 影片以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展开故事,演绎了40年来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讲述了世代逐水草而居的中国哈萨克族牧民,在改革开放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哈萨克牧民大型转场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以后这样的大型转场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再也看不到了,值得每个人走进影院感受历史巨变。是2018献给党献给祖国最好的礼物,新疆儿子娃娃,我们每个人都该去看,感受下历史长河的变迁影片以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展开故事,演绎了40年来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讲述了世代逐水草而居的中国哈萨克族牧民,在改革开放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5 ) 听那《远去的牧歌》

《远去的牧歌》影评

《远去的牧歌》作为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西北分会场的开幕影片,展现了哈萨克民族四十年来变迁的悠长画卷。众所周知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同时,以少数民族文化(包括生活习俗、历史变革、精神信仰)为题材的电影也成为了中国电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远去的牧歌》结构明朗,分为四个部分,“春”“夏”“秋”“冬”,每个季节之间有十年的跨度。横向来看,《远去的牧歌》以两个家庭的情感纠葛、祖孙三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为切入点,再现了哈萨克民族恢弘壮阔的游牧生活的景观;纵向来看,《远去的牧歌》以十年为一个界限,以小见大地谱写出哈萨克民族从逐水草而居的转场生活到改革开放后安定下来的民族史诗。

《远去的牧歌》为一部半纪录片式电影,是了解研究哈萨克民族的珍贵的影像,导演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哈萨克民族的变迁始末。老一代人眷恋草原,即使转场无比艰辛,但逐水草而居住是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生活方式,并且老一代人早已适应,对他们来说,草原是他们的家,是哈萨克人祖祖辈辈灵魂的归属。而随着时代的变革,新一代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比之艰辛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规守矩地原生态放牧,他们想要追求更好的物质层面的生活,于是选择贩卖羊毛,于是选择去读大学当村官。导演并没有特别赞扬或批判某一种生活方式,只是呈现了四十年来不同代人们的选择。

影片中涉及了不同代人之间的矛盾,矛盾随着时间、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解决。最终,即使老人需要调整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方式,适应新的生活,但他们不需要再冒着生命危险转场了(老人儿子及妇人丈夫死于转场),子孙代的生活也应改革开放而更加舒适。除了这个矛盾点之外,影片还涉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贩卖羊毛的小伙子要养山羊,可山羊吃草是连着草根一起吃的,倘若放牧山羊,整个草原上的草将会逐渐消失,时间一长,整个植被便会遭到破坏,成为光秃秃的山丘。老人因此不养山羊,因为要保护生育养育他们的草原。利益和自然之间的权衡,不仅仅是留给卖羊毛小伙的问题,更是是留给大众思考的问题。

老人的家人骑马追逐贩卖羊毛小伙子汽车那场戏,其实就是原生态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赤裸裸的隐喻。旧的东西总要随着时间被淘汰,而新的东西总会到来。然而马追上了车,似乎文明之间也能达到一种共存,平衡且持久。

《远去的牧歌》中老人所经历的转场的生活是哈萨克民族生活的再现,凭着一种无比强大的信念,他们逐水草而居,永不停歇。这种力量不禁让我想到了另一部少数品族题材的电影——《冈仁波齐》。《冈仁波齐》出自张杨导演之手,于2017年上映。《冈仁波齐》和《远去的牧歌》同为半记录式电影。《冈仁波齐》拍摄再现了藏民一家去冈仁波齐的艰难朝圣之路,虽没有一句话提及信仰,却让人真切感受到了信仰的伟大。中国当代大多数无神论者不理解藏民的朝圣之旅,而这种不理解,其实真是一种为中国当代大多数人所缺失的悲哀,即信仰。因为我们没有信仰,我们能感触的仅仅是有关信仰的影像所带来的震撼,却永远触碰不到信仰的内核,也永远不可能想象到有信仰之后的生活及信仰所带来的改变。

鹰为什么不走,因为它早已适应原来的生活方式,可总有一天,鹰还是要翱翔于蓝天。牧歌远去了,可余音犹在,在草原上终日游荡。

 6 ) 一部值得静心品味的好电影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每天为各种事奔忙,大概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属于生活本身该有的恬静了,周军和阿迪夏·夏热合曼导演潜心三年,真实还原了哈萨克族四季转场的游牧生活,静下心来,认真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和对生活的追求有了新的思考!

(引用一段诗人的话)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萨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人是哈萨克人,哈萨克人的历史就是在游牧中谱写的,哈萨克人的繁荣就是在迁居中诞生的,哈萨克民族用自己的双腿丈量着世界,追随着生命的绿色!——哈萨克族著名诗人 唐加勒克

在今天,大型的传统游牧转场已经不存在了,感谢导演和创作团队能让我们有机会“身临其境”般的完整体验一次。

 短评

都是一个学校的同学吧

8分钟前
  • 葳蕤茝若
  • 还行

故事 镜头 乏善可陈 导演的内涵和功力 哎……

13分钟前
  • 杰诺拉泽
  • 还行

最单纯的最朴素的永远是最能打动人的,开场的暴风雪,结尾的安居乐业,由头至尾完整的展现了哈萨克游牧民族的生活变迁。男主胡尔玛大叔的几次特写都真实又有力,既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又推动了剧情发展。在新老时代变迁中的老人们,其实不是旧时代的淘汰者而是新时代的见证人。如果语言改成哈萨克本民族语言就更好了。

15分钟前
  • matinda
  • 还行

时代的更迭,岁月的推移,我不愿,但只能顺应往前走,童年的迤逦和一生的向往永远在心底。

20分钟前
  • 我是你爸爸
  • 推荐

北影节自己买的票,结果到了现场取票机取不出来,正好片方也给媒体准备了观摩票,于是拿了一张招待券进场。虽然故事性生硬,也是政策方面的引导,镜头语言也不咋谈得上......但还算是有诚意的。黑走马的音乐响起来的时候,还是有点燃。(然而不会唱)

25分钟前
  • 若菲
  • 还行

用诗意的艺术表达与拍摄手法反映牧民们真实的生活 近百分钟的电影让观众经历千年牧道的艰难迁徙 见证了数十年游牧生活的时代变迁 隐含贯穿电影最深处的人文情感与民族情怀使人十分动容 宏大的场面 人与动物和草原自然细腻情感 胡玛尔老人与临终老马的告别 放飞的老鹰久久不肯离去与老人的背影让人感动

28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为了国家发展可不可以终止一部分人世世代代的生活——被终止的不是农奴邪教之类的野蛮习俗,而只是生产力不够高的生活形式。虽然在牧民情感方面也有着墨,但还是令人感到对个体意愿的忽视。

30分钟前
  • 较差

一首歌是短暂的,一首歌的高潮也应该是短暂而激烈的,而不是通篇铺叙的easy essay

31分钟前
  • Golovin
  • 较差

单位组织观看,竟然有点惊喜,新疆导演能拍出这样的作品,还是值得鼓励的

32分钟前
  • 线条er
  • 还行

国家项目…当然要说好!!

35分钟前
  • 较差

是传统败北发展的老题材,金钱展现魔力,旧有秩序在肉眼可见下亏崩,时代大势裹挟一切,没有选择,鹰自由,人蒙上眼,等着送上嘴来的肉块。

36分钟前
  • 乔大路
  • 较差

刻意回避了所有的真问题,一本三十年的流水账,不知道自己要宣传啥的宣传片,让哈萨克人说汉语真有你的。

38分钟前
  • 安非他命
  • 较差

不敢信竟然有一天会被组织要求看这类的电影

42分钟前
  • 迷惘
  • 较差

学校组织观影ˊ_>ˋ基本上对xxx献礼片都不太看好,zz性任务目的太刻意,片中几个桥段也都很emmmm,这类新旧交替在现代发展中传统的妥协是我不太喜欢的内容,当然那种执念和缅怀也不是不能理解,而且边疆放牧民族的风景和人文还是拍得不错+蛮值得纪念的,个人觉得作为文化体验是可以看看的,作为电影不太喜欢

44分钟前
  • akira
  • 较差

非常高兴地在学院看到这部独特、壮丽的影片。它是由我院毕业33年的81届民族班的新疆少数民族导演、摄影、美术、录音毕业生共同完成。影片采取Docu-Fiction,即纪录加故事的样式,以冬春夏秋为结构,跨越四十年,表现哈萨克族牧民迁徙劳动之生活变化,展示了游牧这一即将消失的人类生存方式的艰辛和壮美,独特而精彩,令人赞赏!亮点还不仅是场景的真实与美丽,更主要是创作者们动人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密不可分,并延伸出了对人类生存道路的思索。作品显示了我国这一代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者的成熟与光彩,值得祝贺!

4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每一只动物都是自由的

54分钟前
  • Aki
  • 较差

三星半。由迁徙到定居的悠扬牧歌

56分钟前
  • Balloooooon
  • 还行

想起额尔古纳河右岸

57分钟前
  • 王祖贤
  • 力荐

人物形象不够爆满,烂尾,主人公胡玛尔怎么就突然接受了定居的政策呢?突兀

59分钟前
  • do nothing
  • 较差

把其中的风光片段拎出来剪辑一下能看哭我。总觉得即使是这类型故事在新疆这种地方也能拍的特别有意思特别有“史诗”感,硬是被奇怪视听和故事时间线组合给搞的一言难尽……全程都被hdr效果和演技惊的智熄。不是谢飞老师要在结尾讲两句我才不想看到最后。一些音乐比较喜欢,想搞原声带。

1小时前
  • 无我与我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