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实验室

HD中字版

主演:彼得·萨斯加德,薇诺娜·瑞德,爱德华多·巴莱里尼,吉姆·加菲根,安东尼·爱德华兹,约翰·帕拉迪诺,塔恩·曼宁,凯南·鲁兹,安东·叶利钦,约翰·雷吉扎莫,约什·汉密尔顿,丹尼斯·海斯伯特,唐尼·科沙瓦茨,沃迪·科蒂斯·霍尔,洛里·辛格,艾米莉·特里梅因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性实验室 剧照 NO.1人性实验室 剧照 NO.2人性实验室 剧照 NO.3人性实验室 剧照 NO.4人性实验室 剧照 NO.5人性实验室 剧照 NO.6人性实验室 剧照 NO.13人性实验室 剧照 NO.14人性实验室 剧照 NO.15人性实验室 剧照 NO.16人性实验室 剧照 NO.17人性实验室 剧照 NO.18人性实验室 剧照 NO.19人性实验室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服从实验

在米格尔的实验之前,服从实验已经有多人做过。
1.1924年,威尔士的landis实验:坚决要求被试者残忍地砍掉活老鼠的头,而且被试者都不是医生或医学院学生。结果是71%的被试者被强令照做。
2.1944年,frank实验,frank发现只要自己穿上白大褂,就可以让被试者做各种各样的荒谬动作。
不过,米格尔没有修过心理学,所以他没有借鉴以上实验。
米格尔实验有很多奇特的情景,电影之中根本没有提及:
1.逼真。实验情景是非常逼真的,首先,被试是要被实验员要求把扮演”学生“的演员绑起来的,而不是实验员来绑,等于被试从一开始就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为了让被试者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实验者会先用机器电击被试者,让被试者更加认为机器是真的有电。
2.机器。假电击器并非是如家用电器一般,而是非常醒目标明有危险的。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电击器,而且在危险的刻度上有伪装的骷髅符号,明确指出超过300v对人是致命的。”非常危险!“
3.大笑。很多被试会捧腹大笑或忍俊不禁,有一名被试甚至笑到无法行动,实验停止。

  
之后的”英雄“们

       有65%的人选择了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伤害他人的决定,但也有35%的人选择了不伤害,这些人是否就是传说中的英雄呢?具体人名要到2057年才能解禁。60年代中期,米格尔对2方人士进行了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询问其童年、亲子关系、早期记忆等问题,结果没有任何共性。正如电影所说,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纳粹去屠杀犹太人,这也是这个实验广受争议的原因——美国人普遍认为自由民主是美国人民的天性的想法是错误的。一旦有类似的制度,任何人都会去做相同的事。
       

本片拍摄得过于简陋,很多应该说的事情没有说,所有人都像是”历史频道“纪录片的人一样简单陈述。米格尔本人其实并不是心理学家,这也是他最大的特点,他喜欢光鲜、富有的生活,他并不是一个萎缩在象牙塔里的学究,这也是他能发展出如此多重要实验的原因,当然也是他的实验备受争议的缘故。

 2 ) Personal Critics-UKeham

Personal Critics-UKeham
Criteria: [A.没意思 boring; B.可以看看 fine; C. 好看 nice; D.非常值得看 Great ]。
Personal rates:B。
Brief:讲诉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做了几个实验其中一个最重要和有争议的是电击实验的过程及后续,该实验表明人性的顺从性和平庸的罪恶,片子整体有点无趣。Base on a story of a famed social psychologist of Yale University conducted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in 1961.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controversial was electrical shock experiment concludes the theory of 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d consents the theory of Mediocre evil.

 3 ) 既谈人性,也是人生

在看电影之前,已对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耳熟能详,本以为是个类似《死亡实验》一般的加工剧情片,未曾想一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是一台一模一样的电击发生器,之后连主试的同伙都和当年实验中的那位长得如出一辙,我明白了这是一部纪实风格的电影。而当导演用超级还原的笔触在前半个小时讲完了服从实验之后,我才真正明白,这其实是一部传记电影。《实验者》,重要的不是实验,而是人。

永远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热衷于钻研人心,挑战人们敏感的神经,致力于破除似是而非的假象,不遗余力地揭开掩蔽在隐匿真相上的重重屏障,他们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人们叫他们疯狂的科学家。他们承受着质疑和压力,对抗着圣母小清新,还要照顾人们不想直面人性阴暗面的玻璃心,着实辛苦。然而,真理和科学之所以震撼人心,恰恰在于对习惯、常识和各种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挑战,一如房间里的大象,沉默并不会让它消失,而提醒它的存在一定会遭人非议,所以多数人噤若寒蝉,但总有些人勇于坚守使命,一如这些可敬的学者。

米尔格拉姆的同胞及同行,另一位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说过:“每一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都生活在社会的激流之中,他们醉心于研究每个人是如何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改变的,而他们本身也最为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影响和改变,这使得他们的人生对普通人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对人类行为的关注,使得他们本人的行为看起来尤为浓墨重彩、特立独行。”《实验者》是对这段话的最好阐释。

 4 ) 服从性的实验---《实验者》影评记录

“这种变化是真的,持久的,很快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我们受权威影响,并且服从权威,因为人性是希望能够越来越不思考,就像《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的“熵”,这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其实人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而更依赖于让别人做决定、负责任的。事实就是这么产生的,你虽然内心很拒绝,但你还是照做了。不知不觉中,我们都成了“刽子手”,对自己,或是别人。这个实验是1961年做的,如果现今的实验不是电压而是别的,很难想象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人们对于不确定的事情更会参考别人的意见,遵守权威让人觉得“安全”,实验中电压过量后,每个人都会回头看一下设定实验的人,但并未太改变什么,反应比较大的是一个电力工程师~但其实电压的伏数是一种常识。不只是权威,还有团体的服从性影响,电影中还有线条长短的实验。电影中并不反对服从性,只是反对无节制的服从性带来的惨剧。拍摄手法也很独特,采用了莎士比亚旁白式的手法,布景配色和氛围的渲染很有种虚无的感觉。“实验中大部分人都按到了最后一级,并且没有人到隔壁房间去看一看,尽管并没有人强力的禁止,只是口头上说,你必须继续,尽管我是错的,我是过分的,我是违背人性的,你也要继续,没有原因,这是实验”。人是会被驯化的,规律可以正过来用也可以反过来用。“没有人受到逼迫!”考验的是人们会不会经过思考,而做出行为上的决定。实验的结果是让人懂得自身行为的重要性。很多人心里都会怀疑,我本不该那么做,但我还是那么做了,这是为什么,这让我很自责。我们总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内心想法所致,但有时人的行为也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这种时候,情境的力量战胜了人内心的力量。现代社会的发展某种意义上是让人越来越不用思考,越来越变成机器,以及越来越渐行渐远,孤独无伴,因为不靠合作能做到的事情越来越多。谁也为你承担不了责任,即便他这样说,即便他是权威。自身的重要性往往是被忽视的。实验的教授写的书叫做《对权利的服从》,教授是:史丹利.米尔格莱姆。65%的人会把电压升到450伏(最高),“人们没有智谋抵抗权威,这是实验告诉我的。”35%的人认为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很自责。这个数据到现今可能会很有变化。我们所信仰的,其实我们并不相信,我们所谴责的,其实自己也改不掉。多人望着天空看这个实验电影中也有,就是“多元无知效应”。现今仍然适用。影片中提到过两次卡夫卡。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实验饱受争议,也获得过获奖提名。剧中细节服装很参考那个年代的。权利与良知产生对抗。“曾有一段时间我会觉得,无论男女,在所有情况下都会做出有人性的反应,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被称之为人类,被世界接受,但现在往往是,人们看不见整个情况,只看见一小部分,人类开始分工,在狭窄的领域里从事特定的工作,我们的一举一动不得不站在高处,审视全局,我把这称之为代理状态。”(意思就是让别人代理你)一个人可以选择你是否成为代理,但是一旦进入状态就很难出去。(原话为想出去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一种权威的错误引导。不尊重事实,听而不闻,更不根据事实加以思考。“我们选择另一半时,也就选择了现在的处境。”电影的最后说了近些年重做的实验结果并未差很多甚至还更严重了。自我意识是走向解放的第一步。

都是看电影过程中瞎记的,就记录一下,很多地方没有什么前后逻辑,仅做记录。

 5 ) 写完了,懒得检查了

4.5。

正好前段时间bbc对前色情明星mia khalifa有个采访,里面mia就说当时片方的人给了她无形的压力让她不得不继续拍片,其实这和本片的实验是一个道理,在很多情况下你其实是自由的,你可以选择拒绝,只是好多人从小就被教育成了那样,听话和服从,被潜意识想象出来的恐惧所支配,而驯化我们的人往往还是父母和师长。

除了实验电影兼谈了一下作者的人生,与其说是人生,其实不如说是服从实验对于他整个人生的影响吧,连死前都要点评一下护士的代理人模式,苦笑。其实蛮感动的,尤其当你是干完了一件 “对你来说很重要的,能充分表达你当时发自灵魂想表达的” 事,有人发自内心感谢你带来这样一件作品,而你觉得这一切已经和自己现在没什么关系,但是时不时又会回想一下的时候。看到最后他在实验室挥手告别的场景,有点想哭,以至于看完过后,我蔫了半天。

电影中途有点无聊,那些舞台剧式的表达方式有点用错地方的感觉,所以打不到5星,遗憾。

关于实验的道德问题,我也很矛盾,问题好像集中在,1、用无形的压力迫使受试者去做某事,2、以及让受试者伤害他人继而否定自己这,两个问题上。实验虽说从结果上并没有对让受试者对客体造成伤害,但是受试者本身的心理活动是完整体验的,而受试者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个 “好人” 这个问题,有些人其实并不是很能接受。完全理解,我完全理解,虽说这是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但是那真的是一个很漫长很痛苦的转变过程,尤其是受试者是成年人甚至中年人,没有过这种心理变化的人就更难接受了。所以米尔格拉姆的做法,1、肯定没有照顾到所有人的心理水平,如上所述这是事实,他就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冷冰冰的,没有爱的,做了一个实验。2、以自由主义的道德来看,他也没有任何实际的伤害他人,受试者本就是随时可以拒绝的,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个权利以及实力,最后对于自身恶的不接受也只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他真的没有实际的伤害他人吗?我想到另一个问题了,那就是近些年的一些职场骚扰案,不管是被强迫加班,或者性骚扰,其实真要是按自由主义的标准来看,一有苗头你拒绝就好了,对方有暴力迫使加班或者进一步接触行为犯法了自然会走法律程序。但是实际上我印象中有些发达国家把凶狠的威慑强迫加班,或者没有被拒绝的性骚扰算是犯法的,我有点不解说实话,虽然我也很讨厌职场非暴力,非语言攻击的霸凌行为,就像利用职务之便给你穿小鞋,对你工作完成度而不是人身进行攻击这些事,但是你还是要清楚,你是有选择的权利的,大不了就离开。

之前就mia这个问题在墙外和人讨论,结果基本上也还是,片方并不犯法,没有顾及她的感受这也是事实(本身也不是亲友),mia的父母需要检讨自身教育的问题,以及整个教育系统对于这些心理,法律,自由主义问题的讨论和学习严重不足,导致一出社会就像一群羊入虎口一样,悲剧就是这么一年年上演的。题外话就是,当时的讨论是,关于教育问题,应该让学生更自由的选择自身想学的科目,除了基本的语文数学外,应当加入法律,心理学,健康护理,经济学等和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实际学科,让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生物这些都分成更基础的知识,和进阶内容,对于想要考入的专业,你只需学习相应科目的进阶内容并参加联考就行了,比如你要学建筑设计,那你就要学语文123456,数学12345678,物理12,实用物理13,化学1,地理123,法律12,心理学12,其余的你可以完全不碰。当然,这是一次自由主义的胜利。

服从实验应当作为非常重要的一课在学校进行模拟和讨论,这个实验对于法律,心理学,自由主义都有很深的探讨空间,这样至少对于学校霸凌事件,尤其是受压迫者和帮凶,有很大帮助,这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保证孩子们学的津津有味。

《对于权威的服从》书本身也很不错,十分推荐,保证你看的全程背脊发麻,尤其是那些实验条件改一改,数据就走一点点的感觉,或者对于某些个体的描述,我几年前对这书最大的印象反倒是 “刺激” 二字,不摆了。

 6 ) 社会心理学家的独白

1、今年同时有两部关于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电影上映:一部是《斯坦福监狱实验》(《浪潮》的故事原型就是斯坦福监狱实验),另一部就是本片《实验者》。有趣的是,这两部电影所涉及的实验主题都是相似的,那就是obedience。贯穿本片的那个实验,是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1961年所做的“电击实验”——这个实验让米尔格拉姆名声大噪(也可以说是臭名昭著)。

2、这个实验很出名,不过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还是说一下:
(1)实验“表面上”的主题是:科学家想了解下人类是怎么学习知识的、什么因素可以提高人类学习的效率;在这个实验中,测试的变量是“惩罚”,是否惩罚力度越大,学习效率会越高呢?(当然,这只是个幌子)

(2)每次实验包括三个参与者:一个“老师”(Teacher):他/她是志愿者、实验中真正的“被试”。另一个“学生”(Learner):他坐在另一间房间里,与“老师”隔着一堵墙,将接收“老师”的指令并回答问题;“学生”表面上也是志愿者,但实际上是实验者的同伙。最后是一名“实验者”(Experimenter):也就是坐在“老师”身后、“监督指导”实验进行的人。用实验术语来说,这位“实验者”才是真正对实验组施加刺激的人。

(3)首先,“老师”将向“学生”念一组词(比如“strong arm”、“black curtain”),然后他会念第一个词,要求“学生”选择正确的词组搭配。比如“老师”念了“strong”,那“学生”就应该念“arm”。如果“学生”回答错误,“老师”将对“学生”施加电击。米尔格拉姆制造了一台电击机(shock box),可以产生不同电压的电流,最低45V,最大450V;每次“学生”答错一题,下次的电击将提高15V——不过,这都是假的,“学生”实际上不会受到任何电击;惨叫声都是预先录制好的。(不过,为了让真正的被试“老师”相信这个实验的真实性,他自己会接受一次45V的电击,体验一下)

(4)“学生”会按计划先答对几题,让“老师”相信没有作假;但随后就会不断答错题,“老师”就会不断施加电击并提高电压。在电压达到135V时,有些“老师”会开始犹豫并向“实验者”询问要不要停止实验,毕竟隔壁房传来的声音实在凄惨。这时,本实验最关键的检验目标就要显现了:究竟权威对我们的行为决策有多大影响?

“实验者”会照本宣科地依次讲4句话:①“请继续”②“实验需要您继续下去”③“您继续进行实验是十分关键的”④“您没有选择,只能继续进行下去”——我们可以感觉到这四句话的语调在不断提升,“实验者”命令的态度在加强。如果这四句话后“老师”仍然坚持停止实验,那么实验就会停止了;否则,实验会进行下去,直至电压达到450V为止。

(5)实验被试保持随机性是很重要的,哪怕是骗人也要做好表面功夫。所以每次实验开始时带来的两位被试都要抽纸条选谁当“老师”,谁当“学生”。不过,我们知道“学生”实际是事前串通好的,所以真正被试所抽的几张纸条上面都写着都是“老师”。另外,很显然,实验没有参照组。

(6)此后,米尔格拉姆将这个实验改换成25种不同形式,加入不同的变量,使用不同的被试(性别,年龄,种族,面对面/隔着墙……)结果都是差不多的。

米尔格拉姆的结论是:虽然被试都会犹豫要不要停止实验,但最后65%的被试都会将电击推高到最高的450V。而实验者只是在旁边礼貌的督促被试“请继续实验”。

作为犹太人的米尔格拉姆,做这个实验的背后动机,是想了解为何像大屠杀这类事件会发生。许多德国军人在执行上级下达屠杀犹太人的命令时,对犹太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甚至也感到犹豫。但他们最终还是执行了命令,就像艾希曼那样(片中出现了当年艾希曼审判片段。米尔格拉姆第一次电击实验在1962年5月26/27日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录像,而四天后,艾希曼就在耶路撒冷被处死),认为自己这么做是正当的,因为他们只是在服从命令。他们服从上级命令时因为他们害怕上级的暴力吗?可米尔格拉姆自己的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普通人对上级、领导、权威的服从是不需要暴力强迫的。

每次实验后,米尔格拉姆都会对被试(“老师”)进行追加访谈。其中一位被试的回答值得深思:
米尔格拉姆:(在听到惨叫声后)为什么你当时不停止实验呢?
被试:因为他(实验者)叫我继续下去
米尔格拉姆:为什么你听从实验者的话,却不听从那个遭受痛苦的人的话?
被试:因为我觉得这个实验有赖于我继续下去。而且也没人要我停止实验。
米尔格拉姆:可他(“学生”)叫你停下来啊。
被试:没错,但是他是被试啊。
米尔格拉姆:谁应该为这个人(“学生”)被电击而负责呢?
被试:我不知道。

这位被试的回答的潜台词让我想到一个犯罪学理论:“非人格化”——施害者会在内心将被害者的人格去除,否定其人格,从而降低自己犯罪时的愧疚感。同时,那个在“谁该负责”“我不知道”的回答,亦展示了汉娜阿伦特所谓的“平庸的罪恶”。这位被试到实验结束后也没有想到,其实他才是那个被试(当然,在这个实验被公诸于众后,另一个问题出现了)。

3、不但这个片的标题叫《实验者》,拍摄手法也实在是很有“实验性”。整部片有着浓浓的话剧风。这部片在评论届和观众中口碑比较两极,多少也和这种话剧风格有关。

A、本片的主人公米尔格拉姆经常会突然面向镜头,对着我们观众讲话,来一番内心独白,也即所谓“打破第四堵墙”(break the fourth wall)——在话剧舞台上演员要朝向观众念对白。这种手法近期使用得最泛滥的自然是《纸牌屋》。对于一个学术人物的传记片来说,使用“打破第四堵墙”可以让主人公把他的理论直接阐述,毕竟有很多学术上的东西用日常对白难以展示。

B、也许真正让一些观众不解甚至不爽的是导演连一些场景也要“室内场景化”或者说“舞台化”。一些本来可以直接拍摄的场景,导演却故意要用幕布做背景。比如,米尔格拉姆和妻子Sasha(Winona Ryder)开车去拜访米尔格拉姆昔日的老师、另一位著名社会心理学家Solomon Asch,这段场景,居然模仿起40、50年代电影拍摄汽车内对话的那种背景幕布技术;而到了Asch家里,除了Asch夫妇和米尔格拉姆夫妇四人的沙发、喝茶的茶几,家中的其他陈设也都一应以幕布来代表,就像我们在看话剧时经常看到的那样。

导演这么做显然不是缺钱——连5分钱特效都不可能这么搞。我猜导演可能是想说,对于米尔格拉姆,人生、社会环境就像一个舞台吧(戈夫曼的“戏剧论”)。另外,在探访Asch的这组镜头里,都用黑白背景,这也可能反映了米尔格拉姆与前导师Asch那颇为复杂、甚至有些紧张的关系。米尔格拉姆当初在普林斯顿给Asch做实验、写报告,满心以为作为学界名人的Asch会为他引荐些什么其他学术名流、帮他找份工——没有;而且普林斯顿的研究所官僚气息严重,连要一张纸、要一根棒棒糖也要打报告。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似乎还是很在乎老师对他的看法,很想得到老师的赞赏。

Solomon Asch也做过一些广为公众所知的实验,譬如那个判断线段长短的实验。也许你看一些讲心理学、从众行为的书时都会提到这个实验;而这个实验也是以从众行为为研究对象,同样也涉及到欺骗被试。米尔格拉姆想的是,我要研究从众行为,那就不止是研究几条线段的问题了。

C、米尔格拉姆在走廊里独白时,有两次在身后出现了一头大象。但这大象似乎没有任何人注意到——导演显然是用到了“房间里的大象”这个隐喻:一些众所周知,但大家都不愿意明说、甚至故意忽视的重要事实。电击实验所揭示的问题,正是这么一头“大象”;米尔格拉姆此后在学术圈里的遭遇,多少也因为他公开谈论这头“大象”。

4、之前的电击实验,片中出现了一个“不太协调”的案例:有一位“老师”(被试)在电击达到一定水平时要求停止实验。虽然“实验者”反复要求他继续进行实验,但他拒绝执行要求;当“实验者”说你“没有选择”时,这位被试反问道:我怎么会没选择?我是自愿来参加实验的,我还以为我可以为这项研究做些贡献;但要我去为此伤害他人,不,我不干。

这位有些例外的被试是一位电力工程师,显然,他作为专业人士,他很清楚当电压达到450V时会有什么后果。由此他才坚决地拒绝实验者的要求。联系到此前关于为何普通人会愿意服从上级、服从权威(哪怕没有暴力),如果单从这个反例来看,我们可以说:因为这个世界对于普通人来说充满了太多未知、太多不确定、太多风险,而唯有依靠专家的知识引导我们做出正确决定,所以我们才服从权威。我想用哈贝马斯的术语来说,就是“生活世界”被“系统”所殖民了。

不过,那35%拒绝服从“实验者”命令的人,仅仅是因为他们具有关于电击实验的相关知识吗?而65%服从的被试又全然是因为知识上的局限而选择服从吗?在与法国的心理学家莫斯科维奇聊天时,为了鼓励米尔格拉姆继续这类实验,莫斯科维奇就说:你虽然搞出了这个结论,但却没有研究出,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

(片里并没有指明那个法国人就是莫斯科维奇,不过,莫斯科维奇是罗马尼亚犹太人移民、经历过大屠杀、又是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心理学家、最重要的是名字也叫Serge。显然,就是他了)

最终,米尔格拉姆有了自己的解释,一种“the agentic state”的理论:个人之所以愿意服从权威,是因为这样做可以把责任与自己的行为相分离;在the agentic state的状态下,个人自愿把自己变成别人实现目的的工具。人们并非没有选择权,但是一旦他/她选择了the agentic state,那么就几乎不可能克服这种身份、无法抵御对权威的服从。

5、虽然米尔格拉姆做的这个电击实验让他在公众心中被等价于电击实验,但其实他还做过(或指导过)许多稀奇古怪的社会学实验;有些实验可能你也曾听说过——但却不知道是米尔格拉姆做的。导演也将这些实验引入剧情。

A、遗失信件实验
米尔格拉姆制作了四种信封,每个信封都有四个收信人,这四个人的身份分别是:共-产-党支持者、纳-粹-党支持者、医学研究协会、Walter Carnap先生(Carnap这个名字显然是在戏仿哲学家鲁道夫·卡尔纳普)——但其实他们都是同一个信箱,而信封里的信内容也是一样的。然后他让学生们把这四类信故意“遗失”在大街小巷、电话亭、汽车挡风玻璃……结果后两类信里分别有72%和71%的信被送到了收信人邮箱里,而前两类信只有25%送到邮箱。

米尔格拉姆随后将收信人的身份做进一步扩展:白人政治组织和黑人政治组织。结果在白人居住区,白人政治组织的信更多被收到;而在黑人居住区,自然是黑人政治组织的信更多被收到。

B、小世界实验
也许这个实验的另一个名字会更为出名——“六度分隔”(six degree of separation)。米尔格拉姆在堪萨斯城和奥马哈两地派邀请一些人帮助他送一批信件,收信人是一个住在麻省、名叫Jacobs的股票经纪人。这些被试当然不认识Jacobs,更不知道他全名、具体地址;被试要做的就是把信寄给一位他认识、且觉得可能也认识Jacobs的人,看看最后要经过多少人中转才能送到Jacobs。片中举例一位奥马哈妇女如何经过7个人之手把信送到Jacobs。

而实验的平均结果是,只需要5.5个人中转即可送到,甚至小于6。虽然小世界理论早已有之,但米尔格拉姆这个实验也许是第一次以实证手段来检验该理论。

C、抬头望天的人群
如果一群人在街上突然望向天空,那么会有多少行人会跟随着去盯着天空呢?米尔格拉姆研究表明,主动望天空的人数会与跟随从众地看天空的人数呈指数递增的关系——又是一个关于从众行为的实验。我不是学社会学的,不太清楚社会学界有没有相关理论或模型,不过以我个人接触的一些文献来说,这类现象大致可以被经济学里所谓“信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模型所解释。

D、熟悉的陌生人
每天当你在你家附近的公交车站等车上班时,是不是觉得有几个和你一样在等车的人很眼熟?米尔格拉姆研究发现,你大概会在一个场景里认出大约4个你经常见到、却从来不会打招呼的陌生人。

在这些熟悉的陌生人当中,有一类叫做“socialmetric star”——当你看到他/她时,不但会觉得很熟悉,而且最终你会发现:其实在其他场合也见过他/她。

(看过《我爱哈克比》吗?里面有个“存在主义笑话”:男主人公一天之内在三个不同地方见到一个并不相识的酒店服务员,于是他想,我一定与这个服务员存在命运上的联系。按照米尔格拉姆的理论,这位服务员也许只是“socialmetric star”)

6、电击实验在公诸于众后给米尔格拉姆带来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实验的手法遭到公众和学术界的道德批评。有人在期刊发文章质疑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不符合实验伦理;然后学校的伦理委员会之类的机构也开动了,有人说你是不是操纵数据、编造结论啊,有人说“你搞实验揭露人性多么险恶搞到大家很忧心啊”“科学的目的是增强大家道德观念”云云,甚至还有人说“你在实验里强迫被试折磨另外的被试”这种典型以讹传讹的论调。米尔格拉姆虽然据理力争,但都是没用的了。后来他在哈佛也拿不到tenure,拿不到经费,基本就是被人赶出学术界了。即使在多年后他在电视访谈上、在路上遇到听过他的人,都会说“啊啊,就是那个强迫别人电击实验的那个家伙”,而公众大部分只是听过这个故事,最多就是度过几篇书评,几乎没人真正的度过米尔格拉姆的著作。

其次,电击实验也让大家对米尔格拉姆产生了信誉的怀疑——因为每次见到他,都怀疑他说的也是为了做实验。这也没办法,毕竟他确实是欺骗了被试们。肯尼迪遇刺后,米尔格拉姆跑到教室里告诉大家这个消息,但学生们却说肯定又是在搞实验骗我们啦;另一个助教Paul Hollander叫学生们打开收音机听听新闻,可即便电台新闻播报了,还是有学生怀疑这个电台广播也是米尔格拉姆伪造的。真是惨。

离开了麻省剑桥,米尔格拉姆带着全家去了纽约大学教书,在那里也算是恢复了昔日学术研究的乐趣,而且出版了著作,上了电视访谈节目,甚至CBS还以他为原型拍了部电视剧,给了他一笔顾问费。名也有了,钱也有了,可不知为何,看影片后半段时总觉得米尔格拉姆似乎没有影片前半段那么意气风发。也许是因为他后来留了大胡子,也许是因为他总觉得被公众指指点点不喜欢,也许就是老了、生命行将终结,也许,电击实验背后所代表的权威服从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他。

(电影中描绘的情况,好像米尔格拉姆在学术圈里没什么朋友,唯一例外的可能就是上面提及的Paul Hollander;但这位Hollander后来搞的好像都是政治学的东西。Hollander很喜欢引用克尔凯郭尔的话,不过有一次来纽约拜访米尔格拉姆时,Hollander想引用克尔凯郭尔的话却又想不起来,反倒是路过的黑人邮递员正确地帮他引经据典:“只有向后才能理解生命,但想生活好,则必须向前看”——在影片一开头,米尔格拉姆就讲过这句话)

7、Winona Ryder演米尔格拉姆的妻子Sasha,原本是舞蹈演员,后来变成办公室职员,和米尔格拉姆在电梯相遇。整部片里Sasha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张力,就是普通贤妻良母的角色,不过Winona出场时间倒不少。

十月份的时候Winona44岁了——时间过得真快,许多人心中的昔日女神如今也已步入中年。刷微博还能时不时看到关于她的博文或照片——但无一不是当年和德普如何如何的粉丝文或年轻时的剧照、杂志照;少数她近况新闻或图片,下面回复又都清一色“老了”、“美人迟暮”、“杀猪刀”之类。这尴尬局面都怪当年偷窃那事(搞笑的是她当年偷了Marc Jacobs牌子的东西,从此却成了Marc Jacobs的好基友)。这十几年里在大片里当小配角、当主角的基本又是独立片小制作,消失在娱乐圈主流视野。不过握管而论,这些年她演技长进很多,本片的这个贤妻良母角色虽说发挥余地不大,但也可圈可点;今年在Show Me a Hero演的女政客则更是出彩。我想她不太可能重返当年的巅峰了,但能看到她成长为演技日渐纯熟的好演员,也令人高兴。

就写这么多。

 短评

中途又睡过去了,没有看全。薇诺娜没什么发挥,很鸡肋的角色。电影院热到无法集中精神看电影。

8分钟前
  • WildestDream
  • 还行

“独立思考是通向自由的第一步。”

11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这个实验过于著名了,被讨论过很多次,能解读的东西已经被彻底解读过了。这电影想达到的东西太多,既没有深入探讨人性之恶如何被释放和抑制,也没有探讨实验机制本身。一会陈述实验,一会陈述科学界复杂的人际关系。把控太失当。

14分钟前
  • frozenmoon
  • 较差

三种人 1.make things happen 2.watch thing happen 3.what happened?

15分钟前
  • 珏玨
  • 推荐

片中提到的眾多實驗都已揚名,煞有介事再述並無驚喜。實驗的道德爭議只見自辯,卻無自省。夫妻私事也沒有太有趣,一部探討人性的片子對人性卻沒有甚麼洞見。Peter Sarsgaard的演出淡如水沒有說服力。抽身技倆不如《紙牌屋》節約精妙。影片既不夠紀實,又不夠風格化,兩頭唔到岸,在水中央遇溺了。

16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只吐槽一点,剧中用TIP的相纸,但那个年代的宝丽来原产相知吐出来貌似不是蓝色的

18分钟前
  • WiTS
  • 推荐

感谢美帝教授证明党卫军看守是无罪的,元首万岁

22分钟前
  • 版王
  • 力荐

电影还是不错的(字幕问题太多了。phone number自作主张翻译成手机号码,1961年哪来的手机?)

26分钟前
  • 一颗大豆
  • 推荐

蛋挞

27分钟前
  • Sofie
  • 还行

我们远没有自己想象中善良或者特别,在心理学上大家都平庸得可怜。

29分钟前
  • laurenⅢ
  • 还行

拖了n久,终于把这部闷片收尾了。权威服从电击实验的还原部分都好看,开篇让人眼前一亮。如果导演不是试图在一部片子里堆砌所有的形式、技巧和语言,把舞台剧效果、打破第四道墙、好莱坞黑白老片布景、超现实手法等贪心的轮番玩一遍,大概对人物的刻画反而还能更深入点。

30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一直都很爱这个实验,它告诉你人性的残忍可以到哪里。/ 派对前在电梯陌生相遇的桥段,很有趣。/ 美术风格让人想起美剧《性学大师》。/ 薇诺娜瑞德老去太多,但演技还是很精准、微妙。/ 虚虚实实的景,和冲镜头讲话让人烦得抓狂。/ 整片很像流水账

34分钟前
  • 桃子
  • 还行

看见表象下的人性:规则合理、权力加持下,意识服从,权力运用的狂喜与疯狂;极权或不安的社会里,没有人再有独立思考的意识

35分钟前
  • 大罗
  • 推荐

用偏舞台剧表现手法塑造人物,结果却让角色“扁平化”了许多。过目即忘。#BJIFF#

40分钟前
  • 浅野忠信
  • 还行

很好看的传记类电影。简单明了,引人深思。对社会学和心理学很感兴趣,觉得教授做的实验都具有现实意义,很棒。从原本的五星改为四星,也是从众心理的表现。

44分钟前
  • zoe
  • 推荐

影片后半段未免有些拖沓 但是总体来说形式非常抓人 用房间里的大象 直接对话镜头 戏中戏的方式制造疏离感 而这种疏离感同时也把观众囊括在故事中 指出屈服权威的人不仅是参与实验的人也可能是普通观众 you can't rid yourself of this humanity.

45分钟前
  • Sigma von Zeta
  • 力荐

耶鲁服从权威实验改编,抨击实验的人或许是无法面对或承认人性本恶吧。舞台剧的表现手法还是挺有记忆点的,但导演什么都想要,导致得实在无趣看不动,闷,真TM的闷。/ 独立思考是通向自由的第一步。/屋子里的大象

48分钟前
  • WIKI魏
  • 还行

用实验串联起主角的一生,形式上相当精彩,甚至可说是对传记题材叙事的一场颠覆性实验。舞台化布景、隔空对话、戏中戏、纪录素材、音乐剧、elephant in the room隐喻实体化、颜色和配乐的使用,从画面到声音都不遗余力地制造着间离感(且很成功)。Sarsgaard从头到尾对观众说话简直大型voice porn(

53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面对违背良心的指令,人性可以发挥的抗拒力量有多少?米尔格拉姆最著名的权力服从电击试验。如果电影能全部放在实验本身、而不是试着包揽人物生平就好了。很多细节都很有意思,但越到后面就越露出疲态...

5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萨斯加德也像萧红和纸牌屋那样直接向观众讲述,社会关系学用假电击研究人的从众,双重标准和服从权威做的实验,街上朝天看那个很经典,还有常见却不认识熟悉的陌生人也很有意思,最后无非就是唤醒人类的自我意识,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Milgam这位心理学必看权威的著作值得关注。北影节竞赛片

59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