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尔

HD中字

主演:桑妮·雷奥妮,索娜什·辛哈,帕鲁布·科里,Shibani Dandekar,Kanan Gill,Gareth Lawrence,Yulian Shchuki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7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诺尔 剧照 NO.1诺尔 剧照 NO.2诺尔 剧照 NO.3诺尔 剧照 NO.4诺尔 剧照 NO.5诺尔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扎赉诺尔!扎赉诺尔!

今天在标放又看了一遍这个片子,突然很感动。发现我到这时候才看懂了。导演的影像,经过银幕的放大,膨胀出了我心中最想表达的那种草原的感觉。一想起草原,能回忆的就是这个样子。那是冬天的样子,一片荒芜,寸草不生,滴水成冰,阴霾笼罩大地。除了没有色彩的荒芜,就是空旷。空的遥远。江河湖泊,是一大块坚硬而雪白的冰。

只有内蒙古,才有那样子冒着烟的蒸气机车,车里用煤作动力,烧水,水汽冒出来,就是影像中骇人的雪白的云团,匆匆地驶过煤矿。蓝天蓝得扎眼,最破最破的火车,真的就是我今年大年初一回家的那个样子,走在车厢里,空气里能哈出寒气,尿在地上,转瞬成冰。

一个是二人转,这是我从小听到大的东西。充满了泥土味的那种糙,那种生动。还有一个是冬天过年置办年货的街头,稀里哗啦地热闹。人们戴着电影里那种翻毛的皮帽子。还有大街上的卡拉OK,这也几乎成为了贾樟柯描写县城的一个标签,唱的却是罗大佑,这个镜头从跑了调的老头那慢慢地摇到小伙子,却几乎使我控制不住自己,有想要掉泪的冲动。

火车走在冰冷的矿区。影像就像船一样在运动中静止或者漂泊。我也很喜欢那一堆人捉那条肥猪,太棒了,太棒了。

火车啊,这个冒着蒸气的火车。废弃的厂房。矿坑。主人站在车厢的煤堆上,任火车开着,游荡,游荡,让我想起《小城之春》的那段湖上的泛舟,啊,一朵可爱的玫瑰花,赛瑞玛丽亚,赛瑞玛丽亚……都是最中国的,最诗意的镜头。

海拉尔和满洲里,是我三姨和三姨夫结婚生活的地方。也像那俩年轻人,当兵过去的。小时候,有年冬天曾经给我们稍过一大桶的牛奶,结结实实冻成了一大块,要拿锤子敲成小块的然后在碗里化掉。这是我对那里最早的记忆。就是觉得很冷,很冷。

 2 ) 这样的送别,就像送别一部分的自己。

孤独,不寥落。 随意,不松散。    生活的质感呈现得比较自然,粗粝和淡漠,破败和大美,细腻和深沉,从来都可以并存。 没有努着劲儿非要表达或教育观众点儿什么的意思,也没有死命“作”出来的戏剧冲突。 有一些不经心但有意味的细节。除上火车前治中眼眶里的泪光,特写给得略刻意。 比如被吹走的车棚塑料布,又出现在治中回程徘徊的冰面上; 比如怎么都关不上的铁门;比如看到不是治中挥旗子,神色一暗的蒸汽机车司机; 比如完全不在调上的朱师傅和以为失散、突然发声、唱得还可以的治中的合唱,结尾的回忆呼应了两人街头K此歌的缘由...... “或许明日太阳西下 倦鸟已归时 你将已经踏上 旧时的归途    人生难得再次寻觅 相知的伴侣 生命中就难舍 蓝蓝的白云天” 治中是个表面怯于表达,心里阳光灿烂的青年。 面对喜欢的女孩、敬爱的师傅、不太熟的工友......守候是他的温柔,憨笑是他的寒暄。 和孩子们或是猫猫狗狗在一起时,才更放松。 他总笑,摇头晃脑、心无旁骛地笑,哪怕有烦愁、伤感,也就一小会儿。 当朝夕相处、相互在意的人,一起喝喝酒、吃吃小菜、随意聊天、哼哼歌的人,如父如友的人,终将离开...... 这样的送别,就像送别一部分的自己。    女儿对朱师傅,是符合传统意义上孝顺的。不时打电话问候,到火车站接,给看外孙的照片,路边不解仍默默地等待。 从朱师傅不耐地挂掉电话,从她对治中的无视中,却可见血缘下的疏离。 呆了半辈子的煤矿,走时只有一个小小的背包和一个怎么甩也甩不掉的徒弟。 往后的日子,抱抱孙子,养牛还是种地? 习惯了清冷的旷野,人多的地方会不会太挤太吵。 没有可以随心说说话的人,会抽更多烟,愈发沉默吧。    一送再送,别人来了,才不得不转身离开。 觉此处再一两个镜头或一个片段就该结束了。 还是演了好一会儿,发神经脱光上衣跟人抢篮球,终于抢到却扔得远远再立马跑走。 还夹杂着回忆的碎片,略显凌乱。 色调、构图,讲究。 镜头也流畅,干净、利落。 雪少,便没有那么大面积明显的黑白对比。 哪怕有雪霁的画面也好,或蓝或绿盈盈的天空也许更高远,日常且艰苦的生活也许更真切。 二人在蒸汽机车驾驶室里唱歌、喝酒的剪影,素净、轻快,平静的喜悦。    最后,工人们酷寒中排队领白馒头的画面,似有集中营的错觉,心里倏忽沉了一下。 扎赉诺尔,未被突显或渲染的生存环境,其实是恶劣的。 人们承受、牵绊,活着,和黒煤大地几乎融为一体。

 3 ) 《扎赉诺尔》好

这是部出乎意料的好电影,撕掉“文艺片”、“中国独立电影”之类的标签,把它放在世界电影的海洋里,也能独树一帜。
头两个镜头,足以见出摄影的底蕴。朱师傅的头几句对白,就显出表演的功力。第一个场景,几句断断续续寒暄,啃鸡爪子,喝啤酒,小李演得有点过,不太成熟,反衬了老朱的老道。慢慢的,小李的演技也跟上了,两个人相得益彰。
一个缓慢的故事,似乎在一点一点朝漩涡中心推进。构图精致如一是优点,实景摄影的眩光是缺点。过度失真的色彩,无边长镜头,琐碎的细节,“等待戈多”式的对白,如梦如幻的场景(比如小李光着膀子在沙漠上和军人们打篮球),我开始担忧,无论怎样的情节都无法恰当地嵌入这样的形式,都会留下“过度文艺”疤痕。
小李一直在找老朱,在他退休前的日子里,想和他说些什么,老朱总是回避。老朱离去的那天,怎么也撵不走如影随形的小李,小李一路跟着回到老朱家乡的火车站,直到老朱让他上女儿女婿接站的吉普车,小李却掉过头,回到了扎赉诺尔的煤矿。那里,寒冷的烟尘中,镜头升起,黑黝黝的煤矿工人正在排队领白乎乎的馒头。
漩涡在哪里?观众们始终在等待,等待有路牌把他们引入习以为常的情感。电影竟在这里结束了。
我一下明白了,这是一个多么与众不同的故事。自两个主角啃完鸡爪、喝完啤酒,他们就开始告别。这部电影没有观众设想的一切,却有拍出了一场古诗里的离别和纪录片般的扎赉诺尔。

 4 ) 看这电影气死我了

只能说很遗憾不是胶片拍的,什么都好,就是画面不好,暗部什么也看不出,死黑,颜色调的太过分了,我想起了电影史学的东西,一个新的技术出现的时候总是会烂用这个技术。这个电影在后期调的太过了,天空调的死蓝死蓝的,看的气死我了,这么好的一个电影给毁了,在电影最后结尾的时候在火车上,摄影特别流畅透气,把气氛推到高潮。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后期调的那么恶心,你这电影根本不是走这条线路的。顶多把饱和度降低下就可以了,
电影画面的反差特别大很好,但是,暗部层次--死黑。基本看不出演员在表演。特别是关键时候,结尾时候年轻演员在打篮球。本来是高潮部分了。演员那种离别悲伤无奈的神态画面完全不给我看,死黑,根本看不清楚。起死我了,我这么伤感的人,一般这个时候我都会哭的,可是画面死黑,完全看不到,。放完有人说这摄影太失败了,但是我觉得这摄影非常好,一看就功底特好,看这镜头的运用和调度就看的出来。肯定是导演和后期的失败,影片画面的高反差肯定是故意设计的,因为高清本来就是达不到要的效果,只能发扬高清的特点,把做的高反差。但是暗部没有层次,死不透气,看很多电影很暗或怎么样,但是别人暗的有层次,但是这个电影是死黑。这个片里唯一用的恰当好的就是海边哪个窗口的剪影效果。但是全片都是这样死黑,谁受的了,老演员回家了,在公路上停车下来时候,那天空蓝的,和什么似的,真喧宾夺主。气死我了,多好的一部电影。就这样失败了。
要是这电影是胶片拍的,我真是会说,看的部好片,
但是画面现在成这样了,

个人牢骚,

 5 ) 原来感情是可以用长度来丈量的

   《扎赉诺尔》的灵感源于一句古话,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和更多力求形式和内容的现代性的当下电影相比,这个片子却是往回走的。简直是穿越了千里,跨越了千年,回到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塞外,回到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水边。但绝不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样的湿嗒嗒的缠绵。《扎赉诺尔》里的送别,可以类比于唐诗,因为天高地远,气魄很大,是男人之间的铁骨柔肠。不好比之于宋词,宋词的景致更小桥流水晓风残月,而扎赉诺尔是冰河、塞外、西风凄紧、大漠上一块硕大的塑料布脱离卡车,长河上一轮落日正圆。

   这是一部用脚生生走出来的电影,在铁轨上,大漠上,结冰的河滩上,站台上,公路上,人声鼎沸的小镇上。整部片子以治中对朱老头漫长而无休无止的空间上的追随,打开了一场视觉上养眼异常的盛宴,然而天地越是无限辽远,环境越是严寒冷酷,那内心压抑的情感越是低洄的辗转的一丢丢的抖露了出来。是的,如果说商业电影的观影经验是一路上观众等待着捡拾沿途的大情节,好看的冲突性的场面,那么文艺片的经验则是一路捡拾散落一地收拾不起的情绪。情绪怎么收拾?于是在《扎赉诺尔》里面,如果你还持有商业电影的观影心态的话,你的期待一定会一次又一次的落空,漫长的观影变成了一场一步步丧失指望却又不太甘心愣生生想要抓住点东西的煎熬,可惜导演很吝啬,什么都不会给。如果你想要采集的只是情绪的话,那你却会收获颇丰,心里哽咽得如同那里面的人物一样,只有行走、打转、偷抹泪珠儿,故意的无所谓的自嘲的笑。

   原来感情是可以用长度来丈量的。治中和朱老头无法表达的绵绵情怀,在这一路的送别中挥挥洒洒,无处不在。爱有多深,路就有多长。异地恋的恋人一定会明白长度对于感情的意义。谁会不远千里的到来,只为看望你一天?谁看谁比较多一些?谁看望的时间间隔更短?这中间爱意的深浅就很明显。《扎赉诺尔》里面的两个人爱得深沉,因为他们走了那么那么的远,还舍不得分别。电影的逻辑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就是这么的简单。一个女人可以心甘情愿的为爱去一步步丧失底线直至堕落,一个男人可以不断地遭受抛弃,一段婚姻可以在一夜之间促成或者溃散,一种深情可以反复咏唱,一唱三叠。

   题外话是,可以用长度来丈量的事物,还有国土的辽阔,男人的性能力,春天的脚步,浪子和他的心在远方。另一种题外话是,里面的感情究竟是友情还是爱情?各人理解吧。汪伦在岸边踏歌为李白送行,桃花潭水深千尺,都比不过他的深情,你说有没有点暧昧呢?

   摄影太好。但绝不是什么塞外风光片。画面因为充满情感,而变得好像一首可以吟唱的驼铃歌。摄影师张乙从《马乌甲》里潮湿氤氲草木青翠欲滴的南方把摄影机掉头转向了干旱苍凉的朔北,镜头也从对微观草木虫鱼的细腻工笔展开成了笔墨浓重的大写意。张乙和导演赵晔,都既非广西人也非内蒙人。他们对于非故乡题材的驾驭,一方面展示了他们创作上的自由和能力,另外也是因为《马乌甲》和《扎赉诺尔》这两个故事都极有文学性。《马乌甲》改编自小说,而《扎赉诺尔》的灵感就来源于一句文字本身裹挟的魅力。

   《马乌甲》和《扎赉诺尔》是这两年里让我很欣喜的两个片子,并不是说它们没有毛病,《马乌甲》的硬伤历历在目,《扎赉诺尔》也可能对于叙事的挑战走得太远以致失度。但它们显示出了大陆的独立电影创作,开始缓慢走出现实渐近线的唯一创作法,在偏离现实主义,朝更加情绪,更加风格化的方向上进行着尝试。

   诗经“六艺”里有“赋”、“比”、“兴”,三种表达方式,其实也很好的概括了中国抒情文学的法门。“赋”是铺陈,描述,“比”是比喻,暗喻,“兴”是起兴,借物抒情。大陆之前的独立电影,基本还停留在“赋”的阶段,老老实实的讲故事,贴近现实,镜头平易而客观,几乎没有个人风格。但这两年的趋势却越来越清晰的让我们看到,独立电影已经开始学会运用“比”、“兴”,这样的手法,在《马乌甲》、《扎赉诺尔》、刁奕男的《夜车》,小伟的《白蜻蜓》,杨堇的《二冬》里面,都随处可见,而且逐渐的自由,开放,可以是一只墨绿的蛤蟆叼着烟斗,是雪地里赤裸着身体滚下山坡,是治中在夕阳下脱掉棉衣争抢篮球,是一个女人在生命的悬崖边看见挣扎的白马,河水的上游就是时间的上游。

   在“比”和“兴”中,事物的细节变得重要,叙事变得更加空疏,密度变低,环境有时甚至大于叙事本身,人物只是环境的一部分而不一定始终占据叙事的焦点。在《扎赉诺尔》的叙事里,我们看到的不是西方的砖石结构,而是东方的亭台楼阁,很多地方不再具有情节的扎实意义,而是由环境、细节、情绪搭建起来的某种飞檐一般空灵的事物,你无法完全的把握它,但是它又似乎无处不在,草木皆兵,到处都是眼睛,充满感情。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一句简短的古话变成了漫长的旅途和一部绵长的电影。但你无法去评判是这个句子更好,还是电影更好。就像你无法评判是佳人更美,还是描绘佳人的诗句更美一般。朱老头买好票走出车站,找不到治中了。他走到集市,拿起卡拉ok,在闹嚷嚷的人群中荒腔走板的唱起了罗大佑的歌。镜头缓慢的横移,治中的歌声进来了,治中拿着麦克风羞涩的进入了画面,那呼唤的并非永远没有应答……相对于哲学来讲,小说是细节作为肉身的胜利。相对于文字来讲,电影以视觉取代文字,而长成了丰满的动人的肉身。

  《扎赉诺尔》是一具美好的身体。

 6 ) 观影展之--《扎赉诺尔》随笔

还是带着笔记去独立影社看的影展。感谢三叔之前的倾情讲述。

这是一部可以忽略人物长相的片子,因为故事里的人物平凡到看了30分钟还还没有看清或者记不清楚他们的长相。

画面以大片大片或白或暗的烟雾为背景,显得画面异常的美丽。无论是长镜头带来的美感,还是短镜头带来的焦距感。苍凉的大地,微蓝的天空。

当看到车厢里出现一头猪时,我就在想,会不会出现一群人在追逐猪的荒诞镜头。镜头果然如我所料的出现了。但是仍然是一幅唯美的要死的画面。天空是墨兰与宝蓝相接,黏在地平线上。

情节是不紧凑的,以至于大段美景描述后,我常常在回忆刚刚发生过什么。

线索感也不是很好,从头到尾都是零散的画面,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像应亮在推荐这部电影时说:“把现实的空气抽离到稀薄。”这就是一种新的抒情方式。就算是一首断续的情诗,还是一样有动人的故事。

 短评

送君傻帽,不诉离伤。

6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还行

老师规定看的,与其说讲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展示一种状态,传递一种情绪,画面的效果不错,李治中表演挺自然的。

7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还行

诗意+乡愁

12分钟前
  • 白小顶
  • 推荐

默默无言,光芒万丈。

13分钟前
  • 次非
  • 推荐

一种依靠,一次别离。一种再难看到的送别,"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与友谊情感的告别,与30年工作的告别,与一个地方的告别。一切寄托像白色蒸汽扑面而来又随风飘散。"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衬着荒凉破败的蒙东煤矿,这种离别愁绪和情谊表达令人泪下,尤其结尾剪影中的歌声。画面真美。7.5/10.

14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二重唱

15分钟前
  • mxx
  • 推荐

亭台楼阁

20分钟前
  • 懒画眉
  • 推荐

铁道人的生存状态

22分钟前
  • Z
  • 还行

画面美得咧,都有点失真了。至于剧情…呃…诗不需要剧情…

25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摄影超级偏爱逆光,人脸都是黑的,什么都看不见。本来就只有短片的体量,加了很多无用的凑时长的戏份。前面50分钟内,能多花一句台词或者一场戏,交代一下主人公要干嘛吗?要不是看剧情介绍,根本就不知道朱师傅要退休了去找女儿,只知道在渲染俩人关系好之后,徒弟跟了20分钟了,什么都没交代,还碰到很多熟人……不看剧情介绍,坐火车前的剧情都像是自家门口跟一路的俩人忘年“基情”。剧情应该在片子里,而不应该是在剧情介绍里。

30分钟前
  • kakakarl
  • 较差

你把它当成摄影作品 你觉得真的还不错

35分钟前
  • 维辣丝儿
  • 推荐

画面和音乐很美,调子很深沉,与君一别,何时再相逢?

40分钟前
  • 八月
  • 推荐

节制而充沛的情感

44分钟前
  • salonbus
  • 推荐

前面大半部分被旁邊兩個一直聊天的人騷擾着.幸虧在看了1小時后他們終于走了.我得以安靜地把這部電影看完.觀感很舒服.無需多言.幾個表情.幾個動作.幾個鏡頭.就能體會所有.場景很漂亮.雖然導演是學畫畫出身,也說是故意去除細節加強對比來製造視覺衝擊.我也從這樣的色彩中讀出了些自己理解的

45分钟前
  • l.m.
  • 推荐

我在上海看了三场,都睡着了......我的睡点太低了.......

49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还行

等电影院里那堆像煤一样的电影被无数观众挖空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一部才是金子。

52分钟前
  • 向阳花
  • 力荐

导演显然是老塔看多了……片子前半小时很有王兵的范儿,后面则用力过猛地渲染影像。但是大光比下出来的效果并不很理想,剪影拍得很好,一般段落就有点晃眼了,整体调色有点过,有几个镜头光不接。两个主演,一个像赵本山,一个像王宝强,情绪很难处理,因为我怎么看俩人都有那么点暧昧,特别

5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情绪与美术都浓郁地贴靠着东方美学,片尾迸发的感情跳跃辅以大广角手持,剧烈摇晃中看到时间与空间的非现实性。片尾导演映后谈了许多拍摄过程中的趣味,更确认了这部电影对情绪的特殊关照。新亚洲影志中泰影像之旅@UCCA

57分钟前
  • tankry
  • 推荐

用离别写离别,告别一个时代的情怀。。。那些说不出的淡淡的感怀也就随风飘散开了

1小时前
  • 悠幽灵
  • 还行

情很浓,意很淡,景很广,言不尽

1小时前
  • Vick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