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2012)

HD中字版

主演:华金·菲尼克斯,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艾米·亚当斯,杰夫瑞·W·詹金斯,艾米·弗格森,W·厄尔·布朗,凯蒂·宝蓝德,杰西·普莱蒙,安拜·柴尔德斯,拉米·马雷克,祖舒华·克洛斯,吉莉恩·贝尔,凯文·J·沃尔什,莱娜·恩卓,麦迪逊·贝蒂,凯文·J·奥康纳,帕蒂·麦克马科,吉尔·安德烈,克里斯托弗·埃文·韦尔奇,劳拉·邓恩,巴洛·雅克布斯,菲奥娜·道里夫,贝莉·霍普金斯,Sarah Klaren,大卫·沃肖夫斯基,金伯莉·埃布尔斯·因德拉,Eban Schletter,梅洛拉·沃尔特斯,拿破仑·瑞恩,詹妮花·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大师(2012) 剧照 NO.1大师(2012) 剧照 NO.2大师(2012) 剧照 NO.3大师(2012) 剧照 NO.4大师(2012) 剧照 NO.5大师(2012) 剧照 NO.6大师(2012) 剧照 NO.13大师(2012) 剧照 NO.14大师(2012) 剧照 NO.15大师(2012) 剧照 NO.16大师(2012) 剧照 NO.17大师(2012) 剧照 NO.18大师(2012) 剧照 NO.19大师(201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师(201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9年,太平洋战争已经结束,备受军中无聊生活困扰的弗雷迪·杰奎(华金·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饰)终于返回美国,然而返家前的精神治疗没有给他实际的帮助,弗雷迪陷入了一种恍惚乏味的人生体验无法自拔。次年,在经历了一系列工作失败后,弗雷迪在醉后登上的客 船上结识了经历复杂的“大师”卡斯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饰)。卡斯特建立在时间理论之上的精神治疗法引起了弗雷迪的兴趣,在卡斯特的“引诱”下,弗雷迪尝试敞开心扉,寻求解决自己的问题,并越来越亲近卡斯特松散的“缘教”组织,为其摇旗呐喊、打击异议者。在“治疗”过程中,弗雷迪与卡斯特的关系分分合合,愈发复杂……不列颠之战1969五个扑水的少年2021名校风暴 第二季Hawa阴阳路(国语版)灵异咒超龄英雄新倩女幽魂奇迹2014欢迎来到麦乐村狗仔大饭店美味情缘2007分时度假太平洋战场依莉丝(国语版)异世界温泉开拓记追债大乱斗阿拉伯之夜少年同盟第二季哥斯拉(1998)当尼采哭泣醉侠行非诚勿扰山歌认识的妻子天罗地网赤色杀机超能校园美少女进击的皇后非一般老师艾伦·杜卡斯的追逐白雪公主2019平安夜2002隐山悬崖上的野餐奇幻森林(原声版)真假青天现形记神探巴克希迷你世界爆笑学堂我们的四十年金世佳版澳洲黑帮夏日秘密大叔之爱第二季魔镜奇缘2南方女王第三季玫瑰色的梦文集

 长篇影评

 1 ) 世界上最悲伤的孤儿

套用一句圈内名人名言:对于看不出《大师》是超级杰作的人,我为你们感到遗憾……好,马屁开始

    病态的、复杂的、冷酷的、戏谑的、尖刻的、优雅的、淫邪的、露骨的、荒凉的、丑陋的、暴戾的、令人难堪的、暧昧不明的、深深怀疑的、内心化的、悲伤的、痛苦的、虚无的、简练的、深遂的、高度视觉化的、极为成熟的、引人入胜的、开放的、冒犯观众的、欢迎观众参与的……
    是的,《大师》包含了以上所有的定语,而且只少不多。
    综上所述,对很大部分人而言,《大师》并不是一部令人愉快的电影,尤其对于美国人,这是一部极力质疑瓦解美国梦和美国精神,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电影。它在奥斯卡重要提名上毫无作为并不稀奇,尽管和它相比,《逃离德黑兰》就像一次平庸肤浅、力求正确的学生作业。
    就故事而言,《大师》讲述了一个二战退伍兵弗雷迪五年左右的战后生活,他不仅没有融入社会,顺利迎娶后方等待已久的心上人,过上幸福美满的小日子,反而一塌糊涂、狼狈不堪,酗酒、无来由的狂躁暴力让他一步步远离光明正常的世界,即使连最底层的生活也无法容纳他,按理说这种人应该自毁了事,但他意外遇见了“大师”,一位作家,一位“前世今生心理疗法”创始人,一位能帮助你消除恐惧的人,最重要的是,“大师”喜欢他调的烈酒,决定收留他,然后带着他和一众信徒一起行走江湖。
    酒,是《大师》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对于弗雷迪,酒是药,是唯一能永恒依赖而且有效的东西,但正如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自绝于人民,我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酗酒,直到“大师”为他进行深度“心理治疗”,在抽丝剥茧的对话中,我们发现了无数惊心动魄的线索:父亲死于酗酒、与亲戚乱伦、母亲苟活于精神病院……《大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解谜过程,它提供了丰富线索,唯独不提供答案,观众需要自己对人物的心理动机进行解读,然后确立每个人物的心理肖像:“大师”是不是一个冷酷自私的骗子?他和弗雷迪是不是同病相怜?在出版第二本书后他是不是自信崩溃了?为什么弗雷迪在监狱里对“大师”出言不逊,“大师”还要继续收留他?“大师”新婚的女儿为什么会勾引弗雷迪?在片尾,“大师”把弗雷迪召唤到了英国,为什么又突然反悔,还要与他决裂?“大师”那位看似温和的夫人,是不是真正的终极BOSS?她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劝弗雷迪戒酒?又通过什么样的手段牢牢控制了自己的丈夫?
    恰如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众多前作所强调,当我们对暗潮汹涌的《大师》进行解谜时,依然能够得出“他人即地狱”、“亲人即地狱中的地狱”的一贯结论。在《大师》里,每个人与他人似乎都处于相互寄生、利用、控制的关系,同时相互折磨、唾骂、欺骗和施虐,即使我们推理出了他们的动机,依然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这真的是一个如此残酷的世界吗?充满了冰冷、愚昧、狡诈、虚伪、脆弱和迷惘?
    在所有解谜之中,安德森似乎刻意回避了一个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线索:弗雷迪如此病态和酗酒到底是遗传还是源于战争创伤?如果是后者,那么他在战争中到底遭受了什么样无法复原的伤害?他为什么会抛弃最心爱的姑娘,选择自我毁灭和放逐?当然,安德森其实已经在短短数分钟的片头和之后的只言片语中揭示了这个真相,但他一定要留出巨大而黑暗的想像空间,让观众自己去体会一个战争英雄,为什么会变成一个世界上最悲伤的孤儿,只能在沙堆和毒酒之中寻找其实并不存在的慰藉。
    除了通过精练并极具冲击力的台词,让观众自行推排出一个庞大狰狞的心理群像,《大师》最了不起的艺术成就,当属通过丰富立体的高景深画面,营造出堪比3D电影、令人耳目一新的逼真视觉效果,同时以库布里克式的简练手法,用最简单的镜头语言和烘托情节空间的杰出配乐,讲述了一个外在流光溢彩、内在极度阴暗的悲剧故事。

 2 ) 狂妄为大,装腔即师

 
(图文日志版:http://www.douban.com/note/261921898/

2012着实是个电影大年,各类佳作神片前赴后继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我谢幕后你又涂脂抹粉闪亮上台,尤其是在经过了暑期档一系列视觉系科幻片的重磅轰炸和票房绑架后,蛰伏已久的一大波竞赛片和独立电影从九月下旬起猛地杀将出来,和年初以及年中的两批电影在风格和内容上都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与断层,无论是从影片主旨、卡司阵容、导演大牌度、电影音乐原声带等方面都拔升了数个档次,这场持续了近一个多季度的影视井喷给全球各国的影迷带来了一次次的视觉盛宴与脑力考验,可谓惊喜连连,高潮不断。

关于这部在颁奖季伊始便如雷贯耳的《大师》,我不想用过多无用的文字去描述它斩获了多少大小奖项,这些讯息在我个人的影讯相册中可一一寻得,其横扫各类颁奖礼最高奖项的那种“一家独大”之无敌求败之感,一度令我瞠目结舌,也正因此我抱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昨天观摩完了这部电影。

一语蔽之:名副其实,所言非虚。

 
从上一篇《相助》的影评开始染上了喜欢先分析电影海报的臭毛病,这次也继续从海报开始吧,人懒是种病,得治!

这张海报并不是电影上映时的官方海报,而是之后奥斯卡组委为竞赛片们专门制作的海报,风格普遍更加凝练和具有侧重点,并且关于影片所申报竞争的各大奖项也会悉数写在海报的显眼处。

《大师》的这张海报出彩之处在于画面中下方两位主角都使用轴对称的方式一内一外镜像地呈现在海报之上,而影片的男一号则以一个完整的上身和忧郁愁苦的面容居于两位角色之上,这个充满张力的设计无疑是提前为这部“精分”电影渲染了气氛,也很“下流”地先暗示甚至剧透了观众:注意那两名镜像的角色,他俩有问题,他俩表里不如一,有双重人格,有两面派作风…… 而男一的相对完整则更强调了三人间关系的一种荒谬性,大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和深意在其中,让观众对正片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高,实在是高!确实称得上大师级别的海报作品。

作为一部叙事类电影,137分钟的时长使得整部电影的内容和线索非常丰沛与厚实,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从一开始就保持在一个非常高速的叙事节奏中,几乎任何一处细节都有暗示和前后呼应,要求观众具备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持续的思考能力,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一将散落一地的细枝末节捡起并拼接,时刻联想各部分看似游离的故事之间的微妙联系,方能跟上《大师》的脚步,彻悟《大师》的真谛。

诚如以上所言,整个故事非常细致并纠结,但考虑到其题材的特殊性,我就不再像分析《少年派》和《云图》那样跟做逐帧动画似的面面俱到走“攻略”影评路线,仅仅浅谈一些我个人发现的特别有意思的桥段以及这部电影所运用到的某些精彩技术。



《大师》这桌电影饕餮大餐一开场便先给食客们上了道油腻重口的咸猪手,男主简单粗暴劈开一个椰子饮上两口后不知道哪来的这股精虫上脑的性欲对着海滩边这个众人堆起的裸女沙雕激情开搞,其忘我投入之情状让观众都怀疑眼前这个沙雕到底是不是真人。然而导演远远没有让重口味结束在这一幕的意思,之后的诸如“面向大海,撸管花开”等一系列众目睽睽之下的猥琐行为应有尽有,口味清淡的观众可能还没尝到主菜先已经反胃不适。

之后伴随着电视屏幕上的叙述影片简短交待了电影开头海滩上这群男人的历史,他们经历过战争,经受过创伤,战后多少有些人格扭曲地活在这个战后的世界。

在一次图案测试问答的过程中电影明确给出了男主在某方面有性格缺陷的暗示 —— 他所有的回答中都脱不开性的话题。



紧接着影片用少量的篇幅开始向观众完善和展现这个由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战后军人的形象,表面端庄正派内心狂躁纠结,这些从他敷衍的搭讪、赞美和莫名其妙挑衅惹怒他的拍照客户等情节均可窥见一斑。

但更令我感兴趣的是从这里开始整部电影对于色调、光影、人物面部特写以及整体画面质感的超强驾驭力:电影的故事时间设定在上世纪60年代初,人物的着装和场景的构造都尽可能还原了当时的时代面貌,风格以陈旧和古典为主,但是把这些元素整合到一张画面上时却又能展现出油画般的鲜亮质感,处处透着考究的美观;对于灯光的运用娴熟得让人叫绝,你可以从每一帧画面上看到人物脸上配合着情节需要有着严格的光暗比例,这一技法使得影片的几位主角个个棱角分明,独一无二。



在男主梦游般登上一艘名为Alethia的私人邮轮后,霍夫曼饰演的“大师”开始了他精彩绝伦的个人秀:口吐莲花,说教布道,催眠读心,虚实难辨,面对需要“医治”的病人和需要“劝化”的教徒单枪匹马如入无人之境,上天遁地探囊取物无所不能,一番像模像样又玄乎其玄的乌托邦式催眠疗法,“治”得病人神魂颠倒服服帖帖,这些病人中的绝大多数从此成为了大师的忠实信徒追随其左右。

这一幕真的是太有趣了!影片毫不掩饰地从大师出场开始就不停地给出各种细节暗示大师的缺陷与漏洞,大师的那套漂亮理论实际上和前两年那位鼓吹“吃绿豆包治百病”的庸医并无二致,并且这一荒谬和他角色本身想要塑造出来的绝对权威、真理辉映出一种剧烈的黑色幽默感,使得观众之后的观影过程都如磕了违禁药物一般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愉悦感。

也正是从大师的角色出场后,这部电影的神奇之处开始逐渐显现 —— 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这部电影融合了诸如《盗梦空间》、《搏击俱乐部》、《禁闭岛》、《亲密治疗》等多部涉及心理和臆想的影片精髓,并且将这些电影中最精妙的手法不动声色地就植入了影片的理念当中,不断地像在放彩蛋般给影迷带来惊喜。

一如男主Freddie(连名字都和禁闭岛中小李子扮演的“警探”如此雷同,我不认为这是巧合)神经质地用各种试剂和酒精调制出独门的“鸡尾酒”的桥段,这简直就是《搏击俱乐部》里的诺叔人格分裂出来的布拉德·皮特在我们面前做肥皂啊亲!

 
Amy Adams饰演的大师妻子亮相后使得《大师》又进一步带上了《盗梦》+《禁闭岛》两部影片的特色:既然盗梦首创了梦中梦、多重梦,和盗取梦主信息等新鲜概念,那么《大师》也借此应运而生了催眠、催眠中内嵌双重催眠,洞悉被催眠者的过去并且向其灌输理念等…… 而看过《禁闭岛》的你是否到现在还始终为“精分论”和“阴谋论”的取舍耿耿于怀难辨真伪?那这部《大师》同样令你头晕发昏看不清“大师”是敌是友,是男主真的有病还是大师那一派人集体精分,抑或是在《禁闭岛》中间还搀和了《盗梦》+《少年派》,所谓大师,还有那一整艘邮轮和之后的事情全是一个精神分裂的男主Freddie自行脑补出来的?其实男主一直被困在开头的那个沙滩上从未离开?

这些疑问足以引发影迷间的狂热争论。



感谢电影对于超近距离人物脸部特写的偏爱,使得Amy那张近乎无美丽死角的脸全方位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关于来回反复摸墙和摸玻璃的“理疗”过程是影片的一大高潮,信息量巨大,个中奥妙需要读者们亲自看过电影后方能体会,我在此也不便多说。


如果说之前那些零散的细节还不足以诋毁大师的伟岸形象的话,那从Freddie为大师拍照和大师开始作个人第二本著作的宣传演讲的情节起,影片开始毫不留情地剥落大师那神圣的外皮,让观众亲眼见证那金玉其外内部的败絮。

所谓的大师,所谓的个人第二本著作,亦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只把第一本作品中的Recall一词全部改成Imagine,换汤不换药,这个细微的变化被一名忠实的信徒发现并指出,但在他的说辞中这个更改是卓越的飞升,因为Imagine所涵盖的范围更加广大,大师的慈悲更显无私。而至于有没有用,那就全都见鬼去吧!



不得不提的还有杰昆·菲尼克斯那入戏到癫狂和神经质的天才表演,他所饰演的Freddie一角也是2012年所有的电影人物中唯一让我觉得能够和丹尼尔·戴·刘易斯的“总统大人”林肯一拼演技高低的角色。

可以说,《大师》的精彩与成功离不开强大的剧本和团队,但更离不开杰昆·菲尼克斯的天才表演。


总而言之,《大师》就像是一盘用上等瓷器盛放的精心炖煮出来的大杂烩,满足不了食客的口味,但分量惊人,初尝不填饱吃着吃着就发现盘中之物已经快超出自己的消化极限。

其色、香、味调配比例之完美带给人无法形容的奇妙口感,似乎只有一味叫作鲜但是饭饱茶足闲聊扯淡之余却结结实实地打出一个五味杂陈的饱嗝,叫人好不畅快。

 3 ) 缺乏信仰化的信仰

我认为对这一讲述“人物共生”关系的剧本都会有帮助的一类电影,杰昆和霍夫曼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造成了双方自以为的完整的假象,两个人在征服与被征服的角色下不断互换,而当将镜中像认作自己时,他又将光影的幻象当成了真实———混淆了真实与虚构,并由此对自己的镜像开始了终生的迷恋。(拉康 镜像阶段理论)二人互为镜子,影片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主人公打破这种虚幻的完整感。大师需要杰昆,不只是因为它们相像,有同样的好奇心,无耻,迷茫,还有就是服杰昆等于证明自己所做一切的价值。而影片最开始的杰昆,原始欲望占据了他,记忆越美好,当下越是虚无,因此他需要信仰来让生活看似安定,自己看似平静,他在对大师的两极感情中找到了存在感,他不允许他人不崇拜大师,而自己认为自己已经看穿大师,这也说明在杰昆身上已经完成精神上“大师”的传递。在影片结尾杰时,他用大师的话来与他人沟通,这意味着他对大师的内在肯定,以及自身也不再挣扎,也已经变成“大师”,却也意味着“自我”的消失。我注意到,影片中有很多手的特写镜头,试图用“手的情绪去表现影片那一时刻的情绪”。《大师》的镜头语言和叙事都是极叙事化的,情绪是极外放的。是让人去反思信仰本身的“人格化,主观化,矛盾化,伴侣化,缺乏信仰化” 的信仰。

 4 ) 怪咖飙戏老戏骨,简直是神仙打架

像约翰尼.德普一样,华金·菲尼克斯亦是好莱坞首屈一指的“怪咖”之一。

近期由他主演的《小丑》在威尼斯电影节大放异彩,成为第一部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漫改电影。

很多人认为他塑造了一个可以和希斯·莱杰相媲美的小丑,华金·菲尼克斯很有可能凭借小丑一角载入史册。

笔者当然也是非常期待了,而《小丑》将是一个全新的气质和面貌,讲述的小丑如何成为小丑的悲剧故事。

今天,安利一部华金·菲尼克斯的代表作:《大师》

电影《大师》阵容可谓强大,华金·菲尼克斯联手另一位实力派演员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天才雷普利》《海盗电台》《卡波特》《闻香识女人》.....霍夫曼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经典的影片。

而本片的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不羁夜》《木兰花》《血色将至》等他所执导的片子一贯都很骚,《大师》也不例外。

此外,片子的配乐很赞,摄影同样特别出彩,全片充满了迷人的质感,给人特别好看的感觉,蔚蓝翻涌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沙漠,搭配得当色彩亮眼的服装,恰到好处的远景和面部特写等,再配上完美的音乐,美感十足。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在战争之后,经济一片繁荣,但同时失业、平穷和恐慌困扰着很多人。

菲尼克斯扮演一名海军的战士弗雷迪,他受家庭环境影响(爸爸酗酒而死,妈妈患有精神病),又因为战争长期与社会隔绝,因此极度的寂寞孤独,饱受精神折磨的他只能砍椰子,用各种化学液体酿酒,甚至是意淫裸女沙雕。

二战结束后,退伍后的弗雷迪,精神依然空虚,他尝试不同工作,但依然很难融入社会,于是,他决定放逐自己,他沉溺于酒精实验的麻痹和性爱诱惑的刺激中......

一次意外,他上了“大师”兰卡斯特的船,加入了兰卡斯特的“缘教派”团队。

兰卡斯特自创了一个靠时间穿梭为理念,以类似于催眠和心理测试的形式,掌控和抚慰他的信徒们,但他同时也面对着质疑和反对。

而心性不安的弗雷迪,内心深处渴望着关怀和认同,兰卡斯特则及时扮演了这个安慰他的角色。而兰卡斯特同样需要他来完成“教能”。

他们之间有着一种微妙的互补关系,彼此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的需要,又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兰卡斯特在弗雷迪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压抑,也因为弗雷迪自己的事业得以进一步发展。

在与兰卡斯特为伍的日子里,弗雷迪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了宁静,但他也在兰卡斯特身上看到了大师家庭的不和谐,自己和大师的关系,以及信仰的二面性,在不断对抗和笃信中徘徊,弗莱迪懂得要学会去做自己。

电影《大师》借着战后伤痕壳,内里讲述的是孤独和信仰,最后,弗雷迪回归了日常生活,他在酒吧和陌生的女人调情。在床上时弗雷迪模仿大师卡斯特第一次为他治疗时采用的方法,与女人调情,关于大师的宗教和信仰此时显得特别讽刺。

我们可以在弗雷迪身上窥见生命的孤独和自由的矛盾状态,在兰卡斯特身上看到人性的压抑和无奈,而菲尼克斯与霍夫曼的一放一紧的精彩表演交相辉映,让人大呼过瘾。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电影,他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而他人并不能救赎你,你要自己去不断地尝试和思考,你要去成为你自己。

 5 ) 邪教的起源与魅力

邪教的起源与魅力 ——《大师》的客观精神 文/空语因明 0】《Master》,这是一个关于邪教的故事。但该影片并非带着明显的批判意图去讲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基本停留在个人或心理层面,并没有过多讲述这个教派在公众现实中的行径。它的讲述如此现实化或如此客体化,以至于可以让一些人感觉这个邪教的方法是正当的。邪教之被认为邪,由于它和正参照着,由正义来规定。如果正义模糊不清,甚至缺席,那么邪教也就不那么明显地邪,甚至于可能占据正义的地位。这在历史中有相当多的例子。在这种意义上,正与邪的规定从根本上说关乎信仰。若信仰被奉在彼岸,此岸的善恶似已无济于事。 这篇评论,并非要表明邪教处于完全邪恶的地步,对邪教做出排斥性的批评。对邪教做出排斥性批评的做法看似明智,其实已经到了无视事实的地步,并且也已经具有了邪教的性质。此评论的目的只是将事情明晰地放到现象中。 〇【该故事的情节】 1】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一群在战争中被压抑和被剥离原本生活的美利坚海军士兵。其中有一个名叫弗雷迪的美国水兵,他那弯曲的疲惫身姿像个早已苍老的人,举止像个不自觉的小丑,躺在沙滩上拥抱着沙子堆成的裸女;他也是一个酒徒,会自己调制各种奇怪的酒。他是一个心理被压抑到几乎失去生活意义的人。他在经过军队的心理治疗后,被安排了工作,成为一名摄影师。但他心理中的压抑与缺失和他调制的危险的酒,让他失去工作,逃了出去。就这样他逃到了那个被称作大师的人所在的船上,这个所谓的大师自称是一名作家,医生,核物理学家,理论哲学家。许多想要引起人们赞叹的宗教领袖都乐意添加众多名头,俨然一副超凡之人的架势。这位大师也不例外。这位大师收留了弗雷迪。 2】据说这位大师以船长的名义驱船出海,是为了远离那些攻击他观点的人,潜心写作他的理论,并且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工作。这位大师以类似于谈话心理疗法和催眠疗法的方式对弗雷迪进行所谓的治疗。弗雷迪则跟随大师,见识到了大师的理论和大师所受到的欢迎和质疑。弗雷迪还攻击或报复那些质疑大师理论的人。弗雷迪应该在大师的群体中获得了认同感,他也将自己认同为这个信赖“起源教”的群体的一员,追随它,宣传它。在凤凰城举办了“第一届起源教宇宙大会”之后,弗雷迪离开了这个群体,去寻找以前的恋人,当然,他寻找到的只是失落。后来大师通过电话找到了弗雷迪,并告知他,大师已经在英格兰开办了起源教的学校,邀请弗雷迪过去。弗雷迪去会见了大师,但最终没有留在大师的群体里。他似乎已经被认定为一个不会停留在群体中的人。弗雷迪在内心中并不是一个尊奉者,不是一个真正的追随者,而仍然是一个叛逆者。因此之故,他被认为是不想变好的人,在根本上不会束缚于大师的群体。故事最后,弗雷迪偶遇到新伴侣,并试着向这位伴侣使用大师的催眠方法,“回忆前世”。在弗雷迪的模仿中,大师的方法看起来只是个游戏而已。 一【起源教的内容要素·邪教的内容要素】 3】这个故事里,这位大师的方法被称作“Cause Methods”,这也代表了起源教的主体内容。起源教内容中的大前提,或者说起源教的信仰是:人不是动物,人超越动物;人是精神(spirit,或在此译为“灵体”);人的灵体(身体)记录着今生的各个阶段,也记录着前世与来世(31:45-34:05)。按照这种前提,个人的灵体(身体)能够通过类似催眠的心理疗法唤起(recall)自身的起源,唤起前世,甚至前瞻来世。人们的灵体生活在整个时间之中,以不同的载体存在。在唤起的过程中,个人的灵体(身体)经历以往的创伤,经历它的每个细节,这样的经历重复一遍又一遍,直到创伤失去作用,这对于处于现世的人而言,就可以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这个唤起起源的疗法,可以唤起到几千年前,甚至万亿年前。也就是说,通过在唤起的过程中经历众多的前世,就可以治疗现世的疾病,甚至那些现今医术难以治愈的疾病,比如癌症和白血病。有批评者将大师的这种方法称为“时间旅行催眠疗法”,并通过认定时间旅行的荒谬来批驳大师的方法。而大师本人则将其疗法称呼为“去催眠化”或“反催眠”(de-hypnotization)。所谓“去催眠化”的意思应该是,人的灵体已经被催眠,沉睡在现世之中,并在这种沉睡中具有很多思维缺陷或身体疾病,而大师的方法则是去除这种催眠的影响,将个人的灵体唤醒,让其意识到众多的前世,意识到自身的起源,从而将自身治愈。 4】从起源教的主体内容可以看到一般邪教所具有的思想要素或观念要素。 ①,此类宗教宣扬人的优越性,人具有非自然的神秘特质,人具有非自然的潜质。以此为前提,此类宗教才可能宣称让个人唤起深藏在自身之中的超自然特质,让个人在对大师的教导的服从中升华自身,达到一种理想的层次。正像这个影片中的起源教,宣扬“人不是动物,人是灵体;人的灵体记录着人生的各阶段,记录着前世与来世”。 ②,此类宗教的信条可以治愈疑难绝症,使人达到卓越状态。这种治疗往往通过对个人意识的催眠来起作用。也就是说疗效不以可观察的结果作为证明,而是以个人感觉作为依据。这个影片中的起源教的疗法可以通过唤起个人的前世或起源来使个人达到完美状态,治疗癌症和白血病等绝症。它的疗法甚至可以矫正文明,消除战争,消除贫困,消除原子威胁。 ③,此类宗教宣称包含了宇宙的终极原理,并且要认识到这些内容必须依靠发现此种原理的超凡之人,或大师。由此信徒意识到,作为信徒有必要为其付出财力物力,甚至为之付出自己的生命。与此终极的宇宙原理相比,个人的财物和生命,简直太微乎其微了。可以让微乎其微的个人获得宇宙终极原理,简直太值得了! ④,此类宗教采用科学术语或技术描述表达它的教条,并宣称它的方法比正规的科学技术更加高明。因此之故,既然成为信徒可以依赖超越了科技的知识,那么人们就没必要傻乎乎地只相信有限的科学了。该影片中的起源教的方法,就利用了心理学的方法,但它比心理学方法更高明的在于,起源教的方法可以让个体回忆到万亿年前的事情。即便是现今的物理学才认为我们的宇宙只有一百多亿年的历史。起源教大师宣称,那是由于现今的物理学并没有起源教的认识高明。 ⑤,此类宗教将其教条与其领袖的高贵或卓越身份联系在一起,并由此将其教条和其领袖当做不可置疑或不可侵犯的。与那作为信仰的教条相比,个体信徒的认识能力是微乎其微的;对待那作为超凡之人的宗教领袖,个体信徒应该以服从作为美德,以质疑作为罪恶。 二【邪教之被认可的原因】 5】简单地说,邪教之被认可的原因在于它的内容相当有吸引力,有魅力。此类宗教具有符合人们天然倾向或现实欲望的内容。人的现实欲望的原因不仅是本能,还有环境的作用。通过该影片,考虑一般情况,可以简要地将邪教被认可的原因列出。 ①,个人生活的失落与不安。个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被打击的经历,或者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比如亲人的丧失,自己患上绝症,等。这时候如果个人不想由此消沉下去,而现实又很难给出脱离困境的途径,那么这时候个人可能会抓紧任何希望。邪教就给个人以希望,宣称可以让个人克服生活中的失落而升华,可以治愈很难或无法被治愈的疾病。 ②,社会环境的压抑,战争或动乱。社会环境的压抑不仅出现在社会的正常时期,也出现在社会的非正常时期。这些因素的作用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将个人剥离出生活,让一个期待美好生活的人看到生活的支离破碎。而邪教可以提供更有凝聚力的社会群体,为个人提供新的生活统一体,似乎新生。在这种新的生活组织中,个体的意义似乎得到了肯定,并且有了向更高层次上升的空间。 ③,个人固有的依从大师的倾向。这位大师就说,“如果你能找到任何一种不依从大师而生活的方法,那么你将成为史上第一人”(02:04:10)。人是依靠群体而生的,人们不仅寻找群体,而且众人在这种寻找中倾向选出领导者,遵循其步伐。 ④,信徒被应许了其得以盼望的事物。 三【邪教的魅力】 6】邪教的魅力也就是宗教的魅力,邪教被认可的原因也就是宗教被认可的原因,甚至可以说,邪教被认可的原因也就是社会体制被认可的原因。当我们追溯到原因的时候,善恶的分歧似乎已经落在身后了。情况确实如此。宗教(religion)在本质上做的无非是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关系体,从而让信徒在其中具有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意义。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落与不安,以及社会环境的压抑往往是促成宗教兴盛的原因。历史上的宗教与邪教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限。而邪教之被认定,往往是由已经确立了地位的正义体制来做出的。有一种相当不客观的看法认为,邪教的特征在于此类宗教对信徒进行思想控制,为信徒提供这类宗教的生活规范,从信徒那里获得钱财,甚至反对固有的秩序并提供新的秩序,等等。但事实上,这些事情是已有的社会体制都在做的事情。除非采取一种相当保守的观点,只认同已经被认同的正义体制或社会体制,否则邪教被认定的理由就不会充分。但若保守地看待,那么革命也会因为破坏已有体制而被认定为邪恶的。这无疑会将任何现存的人置于反讽的处境中。 7】当然,邪教之被排斥,并非由于其魅力,而是由于其罪行。概括地看,邪教的罪行在于它没有兑现它承诺给信徒的应许之事物,没有提供真的有利于信徒个人生活的关系体,并且吞噬着信徒个人的利益或生活。邪教之邪,在于其狭隘地寻求个别领袖或个别组织者的物质利益,而损害信徒大众的利益。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到,邪教的邪恶必然会体现在物质利益的层面上。任何宗教理想或社会理想,一旦在物质利益的层面上变得狭隘,那么它们也就具有了邪教的性质。 8】相应地,宗教要远离它自身的邪恶,也就必须远离它自私的物质利益。正义的宗教仍然可以给生活世界中的人们提供超越的关系体,但它必须是在观念层面的。既然作为有限者,个人的失落和不安,社会环境的压抑,个人对关系体的渴望,这些大概都是无法完全摆脱的,那么宗教应该总是必要的。宗教自身的善,大概就在于迎合它自身的必要。 四【如何克服邪教的迷惑】 9】除非那些执迷不悟之人,其他人似乎都乐意不被邪教迷惑,摆脱邪教的影响。鉴于石头没有被邪教迷惑,树木没有被邪教迷惑,动物也没有被邪教迷惑,而只有人会被邪教迷惑,并且人们大概也只关注让人摆脱邪教的迷惑,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在这些非人的层面去克服邪教。人们之被邪教迷惑,就在于其观念,那么克服邪教之迷惑的途径也应该通过观念。 10】在观念的意义上说,要克服邪教的迷惑,人们应该具有个体精神或理性精神,或者说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应该就是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以及个体的实证。个体精神否定那种“群体先于个体”的思维方式,因为这种思维方式确定的是一个虚伪的群体,压抑着个体的判断,同时也违背理性精神。群体首先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只有通过个体的交流,群体才可能在容纳个体的情况下成为具体的观念。当抽象的群体观念作为具体观念来使用,这样就产生了超越个体之上的领袖的观念,这也就是非理性的和不可动摇的领袖,这种领袖就是潜在的邪教领袖,这样的邪教领袖在现实利益中也就展现为真正的邪教领袖。 11】科学精神并不意味着消除信仰,相反,它意味着让信仰通过理性发挥作用,或者说理性成为信仰。从根本上说,克服邪教之迷惑的途径就是让信仰与理性综合起来。由此,信仰不再是非理性的和不可质疑的,而是理性的;理性也不再只是个体化的和有限的,而是意志的必然依据。这时就只有一种信仰是必要的,不再有信仰的冲突,理性的质疑体现出思维的韧性和有意义的生命。 12】然而,这样的克服邪教之迷惑的途径只是在理想的意义上来看待的。在这种理想中,不仅邪教可以被克服,而且那些现存的宗教也会不再必要。信仰不再成为问题,对信仰的执著强调也不再必要。很难说那会是一个有活力的世界,很可能的是,如辩证法所意味的那样,在邪恶被消除之后,正义也不复生存。 13】在某种诚实的意义上说,邪教是几乎不可被克服的,它只能被忽视。邪教起作用的根本原因处在信仰之中,此处的善恶只是潜在着,并非明确的相互分离。信仰原本就无所谓善恶,只有在它与现实融合的时候才分化出善恶。恶如影随形,不可摆脱,克服恶几乎相当于自杀。个人需要信仰来维系生存,个人期盼稳定的体制,邪教的因素就在这样的需要之中潜伏。邪教不只是那些宣扬教主神威,残害个体生命的神秘教团,而是可能广泛在社会体制中以正义的名义活动着的。邪教宣称被克服,是由于黑夜已经降临。

 6 ) 信仰的离场——《大师》的主观精神

【信仰的离场】

——《大师》的主观精神

文/空语因明

一【信仰离场的个人精神状态】

1】影片的开始,洁白而湛蓝的海浪静默着向后离去,在紧绷的乐声中,戴着钢盔的美国海军士兵弗雷迪探出头来,似乎在扫视敌人的踪迹。敌人没了踪影,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士兵们在海滩上消磨时光,被困在无形的战争牢狱中,等待着被战争释放。对于弗雷迪这样的人而言,随着敌人消失的,或许还有以往的生活。战争从这个士兵的生活中撤出了它的意义,但生活的意义似乎并没有随之升起。战争破坏了文明规范。那种处于众多规范之中的文明社会生活,离这个士兵相当遥远,并且表现得已经几乎荡然。弗雷迪,他疲惫着身姿看着沙砌的裸女,在众人面前模仿与沙砌裸女的性活动,拥着沙砌裸女躺下;在像广场一样的海滩上,他对着蔚蓝的大海手淫。如此行为类似犬儒主义哲学家第欧根尼,一边在广场路边手淫,一边表示着:人就像狗一样活着。这意味着,这个士兵的生活状态退行到原始,动物式的食欲和性欲直白地呈现着,暴露着。

2】对于那以规范代表健康的文明社会而言,弗雷迪的言行表明着他的精神状态属于神经症,一种精神疾病。患有神经症的个人由言行被规范制约退行到言行缺乏规范,往昔的美好生活浮现,反映着当下的空虚,原始的欲望占据了此人的精神。面对心理分析师,弗雷迪对那些图片所作的描述,总和性器官联系起来,他的表现俨然一副情欲的偏执狂的样子。即便那些道德规范曾经如同信仰一般发挥着作用,而今已在斗争中支离破碎,或被掩埋。弗雷迪在收到故乡女孩的来信后放声大哭,在梦中看到往昔平静的家庭生活,他和父母安静地坐在一起。这样的情绪爆发和梦境表现了这个人的精神处境。对于神经症的个人而言,“一种适应的失败会被以往的一种适应所补偿,也就是说,被一种退行性的父母意象的再激活所代替”(转自荣格)。对于这个人和他的生活而言,文明的规范不再是信仰,也没有一种坚定的生活目标如同信仰一般牵引着他在生活中前进。不仅在现实中,而且在观念中,这个人都已无家可归。这或许也是普遍战争后,人们的普遍失落状态,迷惘或垮掉。信仰的包装在斗争之火中已经被烧毁。这是一种信仰离场的精神状态。

3】弗雷迪的神经症并没有在军队的心理治疗中被治愈,就被放进了战后的生活社会中。或许他可以在一份单调的工作中静静地生活,在规范了的社会中像动物一样活下去,即使人们自以为不是动物。但若直接如此,这个故事就不会发生了,信仰离场的状态也会遁入到生活的混沌中,生活的理念也随之呆在黑夜中。这个故事接着发生的前提,就是信仰离场的状态打开个人生活的黑洞,吞噬着个人,让人尽力去挣脱,寻找信仰,使信仰归位。信仰离场造就的是一个不断选择离开的人,在离开中回归。不过,从现实上说,最后寻得归宿的结局也只是让这个人在规范了的社会中像动物一样活下去,即使个人自以为不是动物。这个影片并没有避免这样的结局,它只是让这个结局间接地到来,由此,生活的理念得以介入和呈现。

4】信仰离场了的弗雷迪,仍然被神经症影响着,神经症的不良情绪让他离开了摄影师的工作。而他作为酒徒的身份和调制各种奇怪而未知的酒的爱好,也让他逃离了其他工作。这个混合出各种奇怪而未知的酒的爱好,沉醉是次要的,更重要地表明着他寻求刺激的渴望。未知的酒带来未知的危险,而弗雷迪并没有担心这些危险,他的渴望在绝望中好奇,绝望促使希望,绝望增强着好奇。在离开中寻找回归的弗雷迪,在偶然中遇到了那个大师。

二【圣乔治屠龙:信仰再临】

5】那个大师,以一副审视而博学的宗教导师姿态出现。他一出场就对弗雷迪做出了洞察:一个无希望的好奇之人,一个无赖。即便如此,那个大师还是让弗雷迪留在了他的船上,他的群体里。大师还邀请弗雷迪参加他女儿的婚礼,从这个婚礼上大师的表现可以看出,那个大师是一个幽默,能笼络人心,控制欲较强的人。在大师发表婚礼演讲的时候,大师的女儿一直似乎敬佩地看着她的父亲,一眼都不看她的新婚丈夫;而这位女婿则表现为一个顺从的人,顺从于他的妻子和他的岳父。大师在他女儿婚礼上演讲的寓言,则暗示了大师留着弗雷迪的意图,同时也解释了为何最后弗雷迪没有留在大师的群体内。

6】那个大师讲了一个类似于圣乔治屠龙的象征寓言。[28:16]一只巨大的龙出现,巨大的牙齿滴着血,红色的眼睛。大师将自己描述为巨龙的驯服者,挥着套索,将巨龙捆起来,并且让巨龙听从大师的命令。在这个类似圣乔治屠龙的故事里,大师以圣乔治的角色呈现。圣乔治屠龙本来是一个基督教的象征寓言,圣乔治屠杀了危害民众的巨龙,这些民众则成为基督教的信徒。在圣乔治屠龙的故事里,巨龙象征着动物式的欲望或兽性,圣乔治则象征基督教对上帝的信仰。圣乔治屠龙的故事则象征着兽性被控制,并且坚定信仰。大师讲出这样的故事,意味着他展示出自己作为神父的身份。通过这个传统的基督教象征寓言,大师也展示了他的宗教意图和传统信仰的一致性,或者说他的“起源教”的教条就是古老信仰的新的发展阶段,一个科学的新发展阶段。

《圣乔治屠龙》

7】在大师用双手摆着控制的手势说“巨龙服从命令”的时候,面对着的正是弗雷迪[29:00]。这个举动是在表明大师对弗雷迪的态度。如果说大师代表圣乔治,那么弗雷迪就代表被巨龙控制的人。大师留着弗雷迪并且对弗雷迪进行所谓的治疗的目的就是驯服弗雷迪的动物式欲望,以此丰富大师的思想内容,并且让弗雷迪这样的人服从大师的宗教意图,在大师所树立的信仰前提下生活。接着,大师宗教观点的出现和遭遇以及对弗雷迪进行治疗,也就是信仰再临的过程。

8】这个由大师领出席的信仰或这个教派的信仰是,“人不是兽类,人是灵体”;每个人的灵体记录着前世-今生-来世的各阶段,个人的灵体生活在时间的不同阶段,以各种载体出现;每个人的灵体都可以通向万物的起源,并且在回忆前世,回忆自身起源的过程中让自身灵体得到净化,从而让今生的灵体达到完美状态;由此,个人可以远离疾病,甚至治愈绝症,文明也会因此得到匡正,避免战争和核威胁。这组信仰其实是基督教信仰(人的超自然属性)和异教信仰(生命的轮回)的核心元素的综合,并且以科学方法(催眠心理疗法和宇宙起源论)的表象呈现着。这些观念基于更加古老的人类倾向,它们持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作为信仰在场。这些信仰确实为历史上的人们提供了生活的意义,不论它们是否理性。事实上,信仰很少是理性的,信仰通常都是以催眠的机制发挥着作用:信仰告诉个人,那是生活的意义,那么那就是生活的意义,别无其他。

三【信仰驯服欲望:生活回归】

9】从表面上看来,大师所列出的信仰药方,是对弗雷迪症状的对症下药。弗雷迪的生活状态退行到原始,让动物层面的欲望占据了他的精神。而大师的教导是,人不是兽类,人超越动物的灵体,人应该控制情绪。从根本上说,大师的所谓疗法就是要让他混合出的信仰驯服欲望。大师首先对弗雷迪进行的所谓治疗就是采用的“回忆起源”的方法,这种方法类似催眠,只是它被添加了迷信的成分。大师通过类似催眠的活动,让被催眠者进入“时间洞”[29:35],以此让人想象前世,这种方法被批评者称为“时间旅行催眠法”。虽然大师否认这种方法是催眠,而是将其标榜为“反催眠”或“去催眠化”[57:00],但其实这个过程只是通过催眠在个人心理中植入一种信仰,这种信仰让人坚信:个人不受限于兽性,不受限于今生今世,通过“回忆起源”,个人可以恢复灵性,超越今生今世。

10】大师的这种所谓的疗法刚开始并没有取得多少疗效。虽然弗雷迪可能开始并不相信大师可以治愈他,但他仍然配合着大师的所谓治疗。通过大师与弗雷迪的对话,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弗雷迪的父亲酗酒已死,母亲被关在精神病院,他仅有的美好回忆或他现在的牵挂就是故乡的名为多丽丝的女子。对于前途未卜的弗雷迪来说,这样的回忆虽然给他带来了愉悦,但并未真正能拯救他。他仍然过分地饮酒,并表现为情欲的偏执狂。[01:08:20]在大师群体的欢歌聚会上,弗雷迪独自坐在暗暗的角落,很可能已沉浸在酒意中,他看到的聚会上的女人都是裸体着的,这是他的想象,一种情欲的偏执狂的表现。正像大师的现任妻子对弗雷迪说的,“弗雷迪,我要你在自己的未来为你自己设定一个位置(目标)”[01:11:45]。弗雷迪真正需要的不是过去的美好时光,而是一个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个处在未来的目标才能坚定他的信仰。大师以往的方法着重强调的是“过去”,而这种方法的效果只适用于以过去为精神财富的人,那些不再需要未来的人,比如那些富贵的老人。但这不适用于弗雷迪。

11】大师的这种类似催眠的所谓“去催眠化”疗法并没有为弗雷迪提供可信的信仰,而且还在一次治疗的宣讲中遭到了质疑和打击。弗雷迪不只听到一个对大师方法的质疑,而他自己应该也从未真正相信过大师的疗法对他有疗效。在弗雷迪和大师一起被关进牢狱的时候,弗雷迪怒斥大师的理论都是胡扯。不过,大师的话告诉弗雷迪,即使那是胡扯,他也必须相信,因为那是弗雷迪可触及的唯一可以依靠的精神,因为“弗雷迪只是个可恶的酒徒”[01:19:00]。弗雷迪仍然留在大师的群体里,并接受大师的所谓治疗。事实上,更可能的是,与其说大师留下弗雷迪是为了治疗他,不如说是为了用弗雷迪作为素材,去激发大师丰富他的理论内容或提供案例。

12】刚开始的疗法的主要作用在于发现症结,接下来的疗程则更加着重于“以信仰驯服欲望”。在影片中,这些接下来的方法主要有四个内容,其中的被治疗者就是弗雷迪。前三点比较容易,第四点比较难,也更重要,是整个疗法的核心所在。

①,被治疗者和别人面对面坐着,相隔大约一米,互相注视着,对方对着被治疗者说话,不论说真话还是假话,不论骂人还是夸人,被治疗者都不能有回应,否则就算失败。这个疗法的目的是,“规劝患者置身于团体,社会或家庭中”[01:26:00]。这也就是说,在团体,社会或家庭中,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让个人的情绪破坏了群体的稳定。这个疗法的关键应该就是让群体压抑个体。

②,被治疗者看着另一个人的眼睛,首先描述对方眼睛的颜色,然后说服自己将对方的眼睛颜色变成别的颜色。这个疗法的作用应该是达成信仰的一个作用:歪曲事实。要让个人观念被信仰驯服,就应该具有信仰的这个基本作用。在社会生活中,群体信仰无视他人事实和歪曲事实的情况是相当普遍的。实际中,如果信仰确实够坚定,可能根本不会意识到事实被个人的信仰歪曲了。

③,被治疗者听对方朗读色情小说描写,并且不能有反应。这个方法的目的应该比较明显,那就是压抑性欲。

④,被治疗者在一堵黑暗的墙和一个透明的窗之间徘徊,闭眼触摸墙和窗,发挥想象,分别描述得到的感觉。在这个疗法的起初,弗雷迪触摸所描述的感觉是直观的和非想象的:触摸到墙壁,描述出来的就是墙壁及其材质;触摸到窗户,描述出来的就是窗户及其材质[01:24:24]。这种来回触摸并描述感受的过程被不断重复着,渐渐地,触摸透明窗户的时候所描述的感觉加入了想象的作用,但触摸黑暗墙壁的时候所描述的感觉仍然是直观的,它只是墙壁。弗雷迪的表现显得没有投入到这种过程中去。这时候,大师惩罚弗雷迪,对其禁食,让他自己投入到疗法中去。弗雷迪自己练习,投入到疗法中。渐渐地,触摸窗户所获得的想象感觉变得越来越丰富,他想到了自己曾经在服役中依靠的伴侣:沙砌裸女[01:32:10]。虽然触摸墙壁获得的感觉仍然是直观的,但透明的窗户在他的想象中有了质的改观,成为自由的出口。接着,触摸黑暗墙壁带来的感觉也有了质的改观,他想到了在服役中阅读自己牵挂之人的来信。当他触摸透明的窗所获得的想象感觉达到了植物,星辰,以至于任何他想要的事物,这时候,这个疗法达到了它的效果,整个疗法也就结束了。

这第四个疗法是整个疗法的核心,其目的就是让个人的精神接受信仰的驯服。黑暗的墙壁,意味着此路不通,它代表信仰所否定的方向;透明的窗户,意味着此路可行,它代表着信仰所肯定的方向。在黑暗墙壁和透明窗户之间徘徊的过程,也就是个人接受信仰驯化的过程。当弗雷迪触摸黑暗墙壁联想到多丽丝的来信,这已经意味着在他的意识中,曾经的精神寄托已经成为不可通达之事物,已经在黑暗之中。背离这个方向,走向透明的窗户,那也就是走向可以通达的事物,个人的主观精神被这个方向所吸引。这个时候,这整个疗法的目标也就在实验中完成了。

13】整个这信仰驯服欲望的疗法,就像为一只蜘蛛编织一张蜘蛛网,让它被这张网驯服,让它局限在这张网,在这个网上生活。脱离了这个网,就是坠落。信仰是由黑暗墙壁指向透明窗户的射线,它告诉人们,什么事物绝对不可以,什么事物是可以追求的。黑暗墙壁与对不可通达之事物联系起来(绝望),透明窗户与可以通达之事物联系起来(希望),这些联系在重复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直至强制的信仰征服个人精神。主观精神由此被催眠:顺着信仰的方向,意味着存在;背着信仰的方向,意味着虚无。信仰复位,生活回归。

四【信仰再离场:生活的永恒回归】

14】随着“弗雷迪实验”的达到目标,大师的理论也宣告完成,搬上了台面。不过,那个“弗雷迪实验”的效果只是在被强制的过程中实现的,它究竟有无实际的生活效果,弗雷迪的信仰是否已经在场,生活是否已经回归,则要在实际生活中,在一个不那么强制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15】这样的检验,由那个名为“选个点”(Pick-a-Point)的游戏来进行。[01:47:40]在荒野中,个人骑着摩托车,选择一个远方的点,然后径直朝它尽可能快地开过去,到达那个点之后再折返到原点。被选择的远方的点类似于信仰选定的目标,能够尽可能快地到达远方点,再折返原点,则意味着已经认同了原点的约束。大师先演示,然后弗雷迪进行。大师很快回到了原点,但弗雷迪却驾驶摩托车飞奔而去,离开了大师的视野,不再回来。大师的疗法至此实际上已经表明了自己的失败。弗雷迪飞奔而去的,正是他一直牵挂的多丽丝的家。或许弗雷迪认为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准备回归他原本向往的生活。但,他遭遇的,只是失落,多丽丝已经迁往别处,结婚生子。当弗雷迪自以为生活可以回归的时候,实际生活以出离回应他。信仰并非在场,生活的意义并未得到保证,信仰再次离场。

16】信仰再离场,弗雷迪脱离了大师的群体,重陷生活的混沌中。不久后,大师通过电话联系到了弗雷迪,并告诉他已经又找到了能够治疗他的疗法,邀他前往英格兰,那里大师开办的学校。弗雷迪重新见到大师,大师的妻子先对弗雷迪进行了一番谈话审视。大师妻子实际是上在告诉他,要想矫正生活,让有信仰在场的生活回归,那么必须放下自我地接受信仰的驯服,将信仰看做贯穿整个时间长河的真实生命的意义。否则,任何疗法都是毫无意义(Pointless,[02:03:00])的。这也照应着“选个点”(Pick-a-Point)游戏的失败。

17】其实,大师所言的能够根治弗雷迪精神疾病的方法,或者说能够根治“信仰离场精神症”的根本疗法,也正是如此。大师并未真的提供什么新的疗法,或者说,大师提供的所谓的新疗法就是道出以往疗法的前提。[02:14:12]让个人意识到:个人生活要求着对大师的追随。这个前提抛给世人一个根本的两难选择:要么模糊自我,追随某位大师,在某个群体中度过被规定了信仰的生活,度过被赋予了意义的生活;要么拒绝追随大师和置身群体,让自我在生活的无尽沧海自在航行,或在生活的荒漠中不具方向的限定。世人可以从中选择,众多世人已经做出了选择,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自由意志”,当然是相对意义的。

18】善恶并非独自规定或绝对,善或恶,这是由信仰来规定的。对于具体的某种信仰来说,遵从其,则为善;不遵从其,则为恶。恶之根源,就在于此种对信仰的不遵从,或者说在于个人的自由意志。在圣乔治屠龙的象征寓言里,恶龙之所以被消灭或被驯服,并非总由于被某信仰规定的善之强大,战胜了恶龙。恶龙的被驯服,也可以是或往往是由于恶龙甘愿俯首,甘愿被信仰驯化。如果说恶龙代表了主观精神中不被遏制的欲望,那么恶龙之被驯服则是由于主观精神选择去遏制可能过度的欲望。某信仰在主观精神中坚定的确立,是自由意志参与的结果。自由意志进行信仰的选择,善与恶在分歧中不屈与屈服,它们演绎出生活的永恒回归。

五【结语:信仰的人格化】

19】故事的最后,弗雷迪遇到一位伴侣,这也算对这个故事作了相对安稳的结局。在他和她的情欲活动中,弗雷迪模仿了大师的“回忆前世”方法,这并非表明弗雷迪真的相信了大师的方法,而更像是一场游戏。这游戏般的交流似乎是在模糊着他和她关系的边界,又似乎是在为他和她的动物性行为赋予灵性的意义。人们自以为不是动物地进行着动物式的行为,为此还要赋予一种超越自身的意义,人们由此可笑地获得安慰。故事的最后一幕,弗雷迪拥着沙砌女子,伴侣的象征,安静地躺在沙滩上。故事的结束回应了故事的原点。

20】无论是追随大师,还是寻求值得牵挂的伴侣,其实都是生活中信仰的人格化方式。信仰因其是人格化的,才成为可敬或可爱的。信仰是主观精神的依赖,是精神与世界之间的爱,是生命得以获得意义的联接。信仰被构建,个人追求被信仰者的实现,人们在这矛盾中寻求自我的肯定与生活的意义。

21】信仰是爱的精神源泉,是伴侣的抽象图景。信仰离场,如同自我的精神从自我中出离。信仰离场,在如此的主观精神的审视中,信仰被否定。主观精神可以如此缺乏信仰地坚持着信仰。

 短评

2021-8-21重看;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战争创伤的阴影秘密被一层层拨开,他逐渐遁入何以为人的自我质疑怪圈,从一个谎言落入另一个谎言,痛苦像沉重的湿衣服紧紧困缚,像溺水的绝望叹息;根本没有一个人能救你,每个人都在生的路上如孤魂野鬼。华金的表演堪称入木三分。

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看完PTA的新作大师恍惚的出了电影院, 回家的路上不断想起很多电影的细节. 晚上睡觉前一次又一次去回忆电影中的情节. 这电影, 看完后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仿佛是多年一直在看的电影, 仿佛是老的经典片子不断被人提起, 仿佛是一直伴着我们成长的影片, 他过于深刻以至于念念不忘.

7分钟前
  • 包子岛
  • 力荐

还需要多说吗,库布里克也会很欣慰的。

9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菲尼克斯长了一张“来操我”的脸

11分钟前
  • 胖胖
  • 推荐

故事没有那么那么吸引人,手法略显沉闷,但得个双影帝神马的还是很有戏的,原声啊摄影啊没的说,其实还是很好的片,但期待值太高真不是好事

15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我很想给个5星,但是结尾的草率和从偏离的角度处理主题我只能给3星半。50年代风格的拍摄和剪辑,画面优美,但是影片却是creepy,dark,uncomfortable。观影中有5人离席。邪教总是富于个人魅力与疯狂组合,两者相互吸引因为它们本质是一样的东西。演技一流,这也是PTA的电影总拿表演奖的原因。

20分钟前
  • gata
  • 还行

人外有人人不知,能人之上有大师。大师也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心太痴。

22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不是你们想像中的那种电影。非常特别。这部讲的其实还是一个人,是血色将至里石油大亨的另一面。难怪担待和菲尼克斯惺惺相惜了,他们太像了。

23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PTA真是神烦……每回他拍个片子,我都不能说我看懂了,但却止不住地喜欢

24分钟前
  • D K U N
  • 推荐

昨晚看了一半和onion聊微信去了,补完...对电影越来越宽容对小说越来越苛刻是什么情况~~PTA就是我们时代的库布里克

28分钟前
  • Cambrian
  • 力荐

PTA还真是碰上科学教这种硬钉子了,就连嘲讽和负面观点都克制的如此隐晦,就像一切要说的全用杰昆·菲尼克斯不屑的表情表达出来了,这个角色的反社会行为人格、战争创伤和心理变化反应了这种宗教信仰的虚假,但故事和主题却成了一杯含蓄的温吞水。看来颁奖季被无视,不是因为科学教的势力强大。★★★

3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看的过程一直在走神。这片儿显露出巨大的野心,巨大到盖过了其他一切——也许除了Hoffman的表演。摄影剧本剪接主题都是“优等生”,但在表情达意恰恰是我本人最讨厌的那个路数——过于卖弄机巧企图俯视而失了诚恳,拒绝跟观众交流。PS:Amy和凤凰凑一起互相影响都演得好紧,看得我好难受!

32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但凡二人對話,那近之又近的鏡頭,真的讓我覺得,宇宙只有我和你。難離難捨,因為是唯一。一神教如此野蠻。蠻夷裡就滲出血的甘甜。甜得像你調的烈酒。酒又原是水,只因你行過的神跡奇事,世界不再一樣。

36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基本上喜欢《私恋失调》这种怪腔怪调的朋友都会喜欢PTA的《大师》吧,从音乐到摄影都怪怪的,却无比迷人,《大师》之好在于PTA拍得很自在,揶揄讽刺都点到为止,小坏坏小幽默,没有《木兰花》《血色将至》那般工整匠心,每次看见杰昆·菲尼克斯在勾兑酒水就激起一腔口水,真想尝一尝。真那么好喝么?

3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两位男主的几场对手戏都精彩非凡,不断跳进回忆的剪辑法也与邪教寻找“前尘往事”的主旨相统一。然而在叙事调和一点上电影却卡在了一个尴尬的高度,晦涩有余情绪不足。从商业影片角度来看太过个人化,从个人作品角度而言个人风格又不够突出。3.5~4星。

3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菲尼克斯身份是一个二战退伍兵,故事放在二战后50年代,这也是他的精神状态成因的一部分,因为对话中还提到了童年。他的空虚与孤独对应的则是信仰以及大师本人对他的认同感。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对抗和和解的过程,这种暧昧也是人对信仰本身的反应。可能很多人不喜欢这么样的故事,摄影和配乐大赞。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PTA是最好的,但这不是最好的PTA。虽然,有些地方真的值得打五颗星。

47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看完电影就病了

52分钟前
  • Somerset
  • 推荐

PTA的片子一贯都很骚,这个也不例外,拍得真的太漂亮了。故事本身不如《血色将至》那么有劲,但还是有近乎癫狂的表演撑住场面啊(这次是让人刮目相看的杰昆菲尼克斯!)。两人的关系绝不仅限于“师徒”,甚至有些同性的味道。。。(一家之辞。。)说到结局的问题,是不是有传言韦恩斯坦让改过?

5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先不吐槽PTA还是有些刻意还有想当然的手法... 主要是为毛我在一个胖子的演技当中感受到了一种叫做"统治力"的东西,然后这让凤凰哥在胖子面前表现出的不像是癫狂也不像是歇斯底里而更像是无头苍蝇似的演技。

60分钟前
  • sasasas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