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西四季

HD中字

主演:约翰·伯格,Ben Lerner,Colin MacCabe,Christopher Roth,Akshi Singh,蒂尔达·斯文顿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昆西四季 剧照 NO.1昆西四季 剧照 NO.2昆西四季 剧照 NO.3昆西四季 剧照 NO.4昆西四季 剧照 NO.5昆西四季 剧照 NO.6昆西四季 剧照 NO.13昆西四季 剧照 NO.14昆西四季 剧照 NO.15昆西四季 剧照 NO.16昆西四季 剧照 NO.17昆西四季 剧照 NO.18昆西四季 剧照 NO.19昆西四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昆西四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梁文道称:“约翰•伯格是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一手是投入公共领域的锋锐评论,另一手则是深沉内向的虚构创作。”约翰•伯格于今年1月离世,使得这部纪录片成为他晚年生活弥足珍贵的记录影像。  影片由四部风格迥异的短片构成,串联起一年四季。以约翰·伯格生前所居住过的小镇昆西为背景,用平实的故事以及诗一般的画面,为约翰·伯格褪去艺术家和名人的光环,还原成一位普通的老人,真诚质朴。小村庄中的居民也各有故事。导演也用更多历史影像穿插融合在老人的生活中,给人以诗的穿越感和遐想的空间,是一部非常优美的纪录片。黑金地的女人亿男海边升起一座悬崖断林镇谜案第三季巴塔哥尼亚女人行巴比龙1973无限春光27黑色小说风景阳神之太上忘情日本统一关东篇与我们的心快乐无辜的罪犯(国语版)超能小萌怪:永远在一起牛胆神偷渡你一世安暖野兽男孩星际旅行8第一类接触飞行员寻宝侦探老鼠也能上天堂深夜食堂2核灾日月影子交易亲爱的敌人犯罪心理 第五季摇滚小子新少林寺国语布朗神父给妹妹的情书斗气老顽童不能授勋的英雄黄金部队猛鬼差馆(国语版)看不见的目击者海霞理想丈夫返来呷饭黑暗楼层警察世家第十一季河对岸是山无辜者1989近距离

 长篇影评

 1 ) 《昆西四季》约翰·伯格的被观看之道| 云影院28厅

3月25日,「和观云影院」于28号厅放映《昆西四季》。

作家、译者光哲与btr做客影厅,畅聊《观看之道》对他们的触发,解读何为说故事的人,诉说散文电影里的伯格肖像,共同回忆这位「彪悍的」跨文体写作者。

和观放映员将本期映后交流整理如下,供大家重温影片,细细品味 :-D

可DIY的和观票根

伯格肖像

#伯格肖像

Q:请问对《昆西四季》的总体印象如何?

btr:我是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的这部纪录片,它的英文片名叫“Four Portraits of John Berger”,影片通过昆西的四季变化(冬、春、夏、秋)来展现约翰·伯格的肖像。我认为中文翻译漏掉了一个很重要的点,即四个肖像Four Portraits。影片的四个部分是由四位不同的导演拍摄完成,大家可以清晰地体会到,导演的风格各不相同,导演或镜头本身如同镜子一般,反映出约翰·伯格的多个侧面,即影片中四幅不同的肖像。因此我觉得「肖像」是理解这部影片最为关键的词眼。

如果让我给这部影片取名字,我会联想到约翰·伯格早期的作品《观看之道》,并将其取名为《约翰·伯格的被观看之道》。

光哲:这部电影的散文叙事手法特别好,在于它表面散漫但内在严谨。四位导演带来各自的拍摄视角,影片看似散漫,但其中的散漫却是自然、真实且不造作的。

影片的严谨则体现在每个篇章主旨鲜明,影片初始,导演选择正面讲述伯格的身世,她选用了二人父辈的相似经历切入话题,直接体现了他们的人生基调。第二篇章,导演侧面拍摄伯格,他几乎没有入镜,再到第三、四篇章,主要讲述伯格与政治、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这部纪录片是很严谨的,所谓形散神不散。

#书vs电影

Q:光哲老师看过约翰·伯格的书,再来看这部影片是什么感受?

光哲:我是怀着八卦的心思看这部影片的,因为我非常好奇约翰·伯格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在我心里,是位非常剽悍的写作者,跨文体写作的杰出者,且每一样都有声有色。他的小说《G.》曾获得布克奖,他的《观看之道》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他的摄影理论是现代重要摄影理论之一,他写的短短一篇《论动物的凝视》,就直接成为该领域的先驱者之一。

所以当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人如其文的约翰·伯格。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伯格非常有力量,尽管拍摄时他已经快90岁了,但他身体依旧健朗。第二个感受是他有力的眼神,因为《观看之道》太有名了,所以我一直在关注他的眼神,他观看事物时的眼神实在有力。

△《昆西四季 · 聆听之道》剧照

#散文电影

Q:有人说《昆西四季》是一部散文电影,老师能不能讲一下散文电影的特色?

btr:散文电影由来已久,并有很多流派,通常是指由导演拍摄的较为私人的、带有个人风格的影像,比如克里斯·马克,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法国导演,他一般用影像和文字作为媒介进行自我表达。另一位我很喜欢的导演是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他被认为是塔可夫斯基的精神继承人。

《昆西四季》是很特别的散文电影,我觉得它更接近多媒介叙事,既有历史资料的引用,也有时下状态的拍摄,还加入了讨论与采访的画面,整体而言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但又不失一种秩序感

我建议大家不必太纠结这些概念,因为概念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意思,而是找到新角度去理解影片。比如大家可以从肖像的角度来回顾:想象影片中的每一篇章都是一幅肖像画,那导演选用了哪些内容作为笔触来填充呢?

昆西四季

#影片结构

Q:为什么电影从冬天开篇而非春天?

btr:以秋天的收获作结,很重要的一点是让电影在相对明媚、轻快的节奏中结束。而开头段落最为沉重,提到了蒂尔达与伯格的缘分,两人的父亲,过往的历史。从风格上来看,第一段落出现了多次长时间的黑屏,这并不太常见。如果我们用散文作比喻的话,黑屏是分段,是一次喘息,否则片子就太沉重了。

另外,伯格在片子里坦言「如果我是一位讲故事的人,那是因为我懂得聆听。」他也曾开玩笑地说过「所谓讲故事的人就是跨过边境去获得某些违禁品」。我觉得他讲得很有意思,也突出了「听」的重要性,那么把《聆听之道》作为开篇似乎也顺理成章。

△《昆西四季 · 聆听之道》剧照

#镜头语言

Q:能谈一谈对第一镜头的感受吗?

btr:第一个镜头留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字幕之后,很快就有声音出现了,仿佛是一辆汽车开过的声音,画面是由透视法比例延伸至远处的冬日马路。如果大家读过伯格描述乡村生活的书:《猪的土地》,其中约翰·伯格对乡村生活做了非常简略的图示,他认为乡村生活偏向于「生存文化」,好比把一根线穿过针眼一样,这根线就叫传统。

与之对应的是「进步文化」,他在书里画了一幅图,与传统的透视法对道路的视角相关。如果把书横过来,这幅图直接对应了影片的第1个镜头。

△《猪的土地》内页图示

约翰·伯格他有多重的身份:作家、画家、艺术评论家、剧作家,并且他有超强的视觉化能力,经常会画一些图表。在《猪的土地》这本小说集里,就有大量的画以及图释。另外一本书《理解一张照片》,虽然他只用了一些箭头、圆圈等简单的符号,却能把相对复杂的概念视觉化。这种能力只有熟练出入各种媒介的艺术家才能够做到。

Q:为什么第四章的镜头几乎是大全景?

btr:第四章《收获》,这部分的风格和基调较为轻快,且丰收季节比较适合用大全景展现。另外在《猪的土地》里有张明信片,是勃鲁盖尔画的《收割者》,视角往往是有一点点全景的,再有一点点高的。

△《收割者》老彼得·勃鲁盖尔

Q:动物这一篇章有点费解,可以解读一下吗?

光哲:一方面,人类杀戮动物;另一方面,人类将动物当神明敬奉。我们的凝视,即我们对动物的态度。换句话说,动物对于人来说是一面镜子,它永远能折射出人对自我的观看。

#电影金句

Q:请老师分析一个影片中有意思的片段?

btr:有一段伯格说「在地狱里团结才重要,而不是在天堂」,他讲完之后,其他几位在场的嘉宾都沉默了,我觉得这一段沉默很好玩。约翰·伯格是一位非常博学的人,对于他而言,知识并不是按照电影、小说、诗歌来划分,他非常自由地出入于各种媒介当中

这让我想到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里一段著名的话「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到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识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

△《看不见的城市》卡尔维诺著

Q:请问谈一下对于影片中「Prose is inadequate, but song is shareable」的理解吗?

btr:西方对此有两分法:prose和poem。prose指散文,包括小说和散文;与之对应的是poem,指诗歌。伯格在片子里说,prose这种散文已经不足以描述人类的生活了,反而是歌曲是能够表达的、被翻译的。因此在这个段落出现了很多歌曲,如《Bella Ciao》、《大海航行靠舵手》等。

其实在去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馆有个作品,是多语版的《Bella Ciao》,正是中文版《老朋友,再见》那首歌!这说明伯格很有洞察力,他在拍片子时已经想到了歌曲的表达力,这是我们未曾想过的。

Q:约翰·伯格对「vertical continuity垂直性连续」的理解?

btr: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所处的地域背景变得非常宽,它象征着横面。而对于昆西这一相对较小的地方而言,「垂直性连续」更多是指对历史继承性的思考。而对历史的继承,也在呼应影片第一篇章中父亲的沉默,因此也可以理解为收尾的呼应。

Q:请问老师怎么看待第一段蒂尔达提到的「为人父母后才明白有些经验不想传递给子女」,而又认同伯格所说的「历史从不自断喉舌」,这种情和理的矛盾人类是否永远无法避免?

btr:第一篇章,伯格和蒂尔达的交谈,是一个有关沉默的段落。虽然题目叫《聆听之道》,但是讲到了父辈的沉默。影片有一处细节,孩子们在说「人没有死得那么快」,爸爸随即补了一句「you don’t」。虽然没有说出很多话,但是沉默里包含了巨大的信息,因此沉默也是需要去聆听的。

光哲:就像辛弃疾的一首诗,年轻的时候「为赋新词强说愁」,年纪渐长「却道天凉好个秋」,虽然什么都不说,但有些东西还是传达下去了。

Q:btr老师能谈谈第三部最后的那段旁白约翰·伯格的《第七人》吗?

btr:约翰·伯格说「如果自己的著作只留下一本的话,他最想留下的是《第七人》。」《第七人》是他跟瑞士纪实摄影师让·摩尔的又一次合作,他们合作过很多有名的书,包括《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幸运者与一个乡村医生》等6本,《第七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本。

△《昆西四季 · 政治之歌》剧照

至于为什么叫《第七人》,书里说「在德国或者在英国,每七名体力劳动者里就有一名是移民,在法国和瑞士,这个比例大约1/4。」所以在影片第三篇章结尾处,引用了《第七人》开头的一首诗,诗的作者是阿蒂拉·尤若夫,一位匈牙利的著名诗人。

△《第七人》内页(来自读者Vivian的买家秀)

Q:片子以伯格的作品和观点为主线串联,请问对人物的作品理解会成为观看片子的难点吗?

btr:当你读过更多约翰·伯格的书,那么理解这部片子就越容易。但反过来,可能这部电影也是促成你去阅读他的作品的重要线索。

光哲:看这部电影时,先不必想那么多,先体会约翰·伯格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感受,之后你再去了解他提到的书、他的发言,逐一展开。

#伯格之道

Q:能讲解一下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这本书吗?

光哲:约翰·伯格最出名作品之一就是《观看之道》。这本书其实很短,只有100多页,但非常重要。这本书本身的争议也很大,很多朋友对这本书推崇备至,也有人觉得写得太散。

英文书名是Ways of Seeing,中文翻译成《观看之道》,在这里「ways」翻译成「道」,「道」在中文里很抽象。如果将原名翻译成《观看之路》,这个路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路」,则可以理解为有多种观看方式,那么这本书可以非常散漫。比如他讲到机械复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我们应如何观看被机械复制的世界文化,也谈到油画的经济学意义。

尽管这本书的内容很散,但有一条观念一以贯之:你看到的是你一直希望看到的东西。在古典时代,观看是纯粹抽象的概念,科学发达之后,甚至强化了这种观念。但约翰·伯格认为,纯粹抽象的眼并不是你的眼,你的眼从属于心,而传统的观看隐去了主语。

约翰·伯格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把隐藏的我显现出来,即「每一个观看都是我在观看」,无数的观看就是无数的我的观看,那么无数的我加起来就是社会的观看,所以伯格的观看之道是在讲社会学意义上的观看,这是约翰·伯格最核心的观看。

他所有的观看理论,包括摄影理论、观看动物,皆可一言以蔽之:他把「我」永远地提取出来了,不再是纯粹的观看。他在自己的实践中,比如说他的素描、小说、赡养理论,都留有一个「我」在观看。因此他的素描是一种修正,是和「我」有关的不再纯粹的艺术。

btr:《观看之道》的重要不仅仅表现在历史的时间点上,它与现今时代仍然相关。我觉得这部影片其一优势,在于它让人意识到潜意识里的观看行为

△ 理想国| 约翰伯格作品

Q:《观看之道》会对自身有一些影响吗?

光哲:我自己本身是做出版的,当时很想做约翰·伯格的书,他的观看主题启发了我,后来我们以「观看之道」为主题,挖掘更多的关于「观看之道」或者更多的观看方式。 这两年我在做「眼与心」的书系,主要是诗人谈画家,已经出版了《寂静的深度:霍珀画谈》《观看的技艺 : 里尔克论塞尚书信选》,以及《朝圣者的碗钵 : 莫兰迪画作诗思录》。

《寂静的深度:霍珀画谈》Hugo微店安排上了

Q:能浅谈一下约翰·伯格的摄影和素描理论吗?

btr:约翰·伯格说过「当一个人拍一张照片的时候,是从外观中进行引用;但是一个人画一幅素描的时候,是从外观中进行转译。」这两者之中有非常微妙的关系。

光哲:约翰·伯格认为摄影是对世界的引用,所以出现一个问题:摄影是很飘忽的动作,换句话说,原本拍摄的内容是有上下文的,但当摄影这个举动完成之后,这张照片的内容就从整个上下文中抽离开了,因此它会有很多断裂。一幅照片的危险就在这里,人们随时可以断章取义,但它的机遇也在这里,人们可以利用这些鸿沟,通过艺术创作,脱颖而出。

观看的模型是「我」、「观看」、「对象」。我在摄影时,由于机器的原因,摄影变得客观,「我」就被抑制了,所以摄影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同样这个模型,在素描的时候我是主动性的,所以我是不断在转译的,可以不断的变换、翻译、再创作。

Q:约翰·伯格为什么会在70年代选择去到农村呢?

光哲:他坦言自己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是反对资本主义的。换句话说,他和城市天然有仇,因为城市是资产阶级的基地,所以他要回到乡下,回到无产阶级的归属地。这正是桑塔格对其有很高评价的原因,她是英语界另一名很出名的写作者,她认为伯格是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性所至。

btr:约翰·伯格出名非常早,1972年BBC放了《观看之道》之后,他就非常有名了,后来他的小说《G·》获得布克奖,算功成名就。那个时候他可能想要做出一点改变,他在影片里也说「他并不理解大部分农民的生活,并且不可能通过跟他们喝酒聊天,就能够理解的,而是要亲自去参与体力劳动。

详情可见「和观映像」//mp.weixin.qq.com/s/cXwnJ9eHFfuLaAY6pE-mug

 2 ) 昆西四季

在群里种草的传记片,不同的拍摄班底用散文诗般的短片桥接John Berger的生命片段。

冬天的木屋内,他与同日出生的Tilda在昏暗的吊灯下削着苹果聊起各自的父亲,战争和历史的沉默。想起之前看《四个春天》,过场间穿插着的也是枯枝和鸟,屋檐和猫,远山未融的雪和雾。乡下的农场里,年轻人向他问起政治和暴动,他说,十岁的牛已经年老,二十年寿命的马也已经高龄,可对于农民而言,死去的总被新生的不断替代,十年寿命的羊总是生生不息,所以羊群的寿命总比牧羊犬长久。九十分钟的电影定格在驾驶摩托逐渐远去的背影里。

大概生命总是轮回,“如果你将来到这个世界,那你最好出生七次。一次在着火的房子,一次在结冰的洪水,一次在疯狂的精神病院,一次在成熟的麦田,一次在荒无人烟的修道院,一次置身于猪圈的猪群间。六个婴儿都在啼哭,可你必须成为第七人。当你为生存而战时,让你的敌人看到这七个人。一个周日远离工作,一个周一开始工作,一个无偿教书,一个通过溺水学会游泳,一个做森林的种子,一个受自然先祖的庇护,但仅有这些手段还不够,你必须是那第七个人…。”

btw,认识他的时候才知道,某个冬天里他已经动身去了方舟,希望仍路上的我们在生活里也能保持炙热和真实,一起庆祝每个值得坦荡的日子。

 3 ) 小记

片子是关于John Berger的(《观看之道》的作者)。看完之后,忽然想起了西方式的知识分子的感觉,大家会坐在一起认真讨论“现代性”,人们在当代失去了什么。他用一字一顿的方式用语言描述着他想要描述之物,开始我会觉得这是“理性”的(而摒弃了感性的觉知),但看到后面,觉得他是在用一种传统的“英国式”的笨拙的理性方式在达致他认知的深处。那种欧洲式的相互尊重,讨论的感觉真好啊。

最后一幕是他教一个来自英国城市的女孩骑摩托车,女孩依然带着某种腔调,尽管她对学机车这一经历显得很期待,但她和John Berger试图通过这一方式传达乡村physical生活之体验的意图不在一个层面上。John Berger是从城市来,想要在乡村寻找自己的lost hometown的一代,他在乡村找到了他hometown的一部分(尽管那也许有些基于知识分子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但这一感悟/经验依然无法传至下一代,如同他父亲对于战争的经历无法传递给他。

想起来,欧洲从几百年前便已脱离了乡村生活开始工业化,人们大多是lost hometown的状态的吧,只是有的人会找寻有的人只是活着。那样的乡村的感觉,我在想,和中国的乡村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吗?也许本质上没有,但基于不同的语境/想象。

 4 ) John Berger相关(1) 昆西四季

1 Ways of Listening 约翰·伯格去世后,《昆西四季》成为了他最后的记录。这部纪录片和作家本身都涉及了太宽泛的议题,难以真正去评论它。更何况他似乎是老套过时了,青年们不再认为做他的粉丝是一件”高级”的事,反倒是女演员蒂尔达成为了影片的卖点。 目前看到的评论都是比较通俗稳妥的做法:根据影片中出现的线索寻找到相应的伯格的书籍和思想,譬如第一部分Ways of Listening显然对应Ways of Seeing,第二部分Spring当中的动物则是Why Look at Animals?事实上影片中随处可见的美妙句子,在官方网站上都已作整理,满满当当的约翰伯格语录集。 这样的纪录片难免学究气,观众也不免掉书袋,但其实影片呈现了一个更为世俗、脱离了艺术评论家身份的老年约翰·伯格。 晚年的伯格,可以从Bento’s Sketchbook (《班托的素描簿》)读出。这是伯格生前写的最后一本书,Bento是斯宾诺莎的名,斯宾诺莎除了做哲学之外也喜好绘画,然而流传下来的著作中独缺素描簿。伯格一直惦念这本素描簿,晚年时他以隔时空想象对话,作出这一本与斯宾诺莎”合作”的素描簿。 我在意于Tilda提及此书时说:the imagined reverie of Benedic Spinoza, lens grinder, philosopher, and fellow radical humanist. And this particular book feels so personal, so completely, roundly about John and the way his mind works that it contributes him to anyone who reads it. ——磨镜片的人之后才是哲学家,相信斯宾诺莎和伯格在身份认同中都会优先选择前者。 《昆西四季》的题目揭示了最重要的地点:法国阿尔卑斯山脚的小村庄昆西,伯格自1973年起一直”隐居”于此。影片当中对于昆西风光的描绘给观众提供的代入感多是优美惬意,而我们可以回过头在《班托的素描簿》里寻找伯格在昆西时的心境。 伯格讲了一个很俗套的故事。他去图书馆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然而馆藏的两本都被借走了。他在图书馆里想着:这个人口六万的郊区图书馆,有四千人是图书馆会员,每人每次可以借走四本书。那么,今天有谁在家里读着《卡拉马佐夫兄弟》?他们互相认识吗?他们是第一次读还是重读呢?如果我和他们在市场上、面包店里相遇,我们会否会心一笑、认出彼此? ——伯格以此说明”共情”在故事当中的重要性,故事当中的某一部分变成了自己情感中的东西。 回过头来讲《昆西四季》里最先让人动容的地方,是伯格谈起自己的父亲。蒂尔达和伯格同样生于伦敦,同样生于11月5日,但间隔了34年。他们也都有一个经历过战争的父亲,这父亲也都不愿意同子女谈及战争的伤痛,但是:history cannot have its tongue cut out. 伯格讲自己的父亲如何切苹果:”先削皮,然后等分成四瓣……哦不对,是先等分成四瓣,然后挖去核,再削皮。” ——尽管伯格已经年迈了,但他讲起父亲时依旧仿佛是受庇护的,眼里泪光闪闪。——而我相信每一个观影者此时都在想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如何切苹果,是先削皮还是先对半分开,想他们把苹果递过来的姿势。 (3.5 我试了一下那种切苹果的方法,果然好不习惯~)

 5 ) A Seventh Man

in the monopolistic religions, i mean,there is this notion of Heaven and Hell.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but these two categories. And it's worth asking the question are the following. It's in Hell where solidarity is important,not in Heaven,isn't it?

“在道德观念强烈的宗教里,有天堂和地域的概念。会有不同的表述,但是就这两个类别。有个值得一问的问题就是,在地域里,团结才重要,而不是在天堂,对吗?”

喜欢Tilda 读的声音

The Seventh (A hetedik)

Attila József

If you set out in this world,

better be born seven times.

Once, in a house on fire,

once, in a freezing flood,

once, in a wild madhouse,

once, in a field of ripe wheat,

once, in an empty cloister,

and once among pigs in sty.

Six babes crying, not enough:

you yourself must be the seventh.

When you must fight to survive,

let your enemy see seven.

One, away from work on Sunday,

one, starting his work on Monday,

one, who teaches without payment,

one, who learned to swim by drowning,

one, who is the seed of a forest,

and one, whom wild forefathers protect,

but all their tricks are not enough:

you yourself must be the seventh

 6 ) 住在阿尔卑斯山的John Berger

这部纪录片分四个部分,有两个主角。处在全片核心的这一位是作家、画家、有时还会出现在很多纪录片里当解说员的John Berger,另一位是近些年经常出现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女演员Tilda Swinton,也是本片的四位导演之一。两人都来自于伦敦,生日在同一天,父亲都曾参军,却是年龄相差34岁的忘年好友。这部纪录片的标题,也就是两人对话的起点,就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Quincy,John Berger大部分的时间都住在这里。Swinton从削苹果的方式共情到两人对父亲的回忆,然后在不同的素描画像中感受对方的心境,再到生活中的趣事。展现了一个脱离了艺术家身份的John Berger。跟如今的很多纪录片相比,这部纪录片的规模算是比较简陋,除了两位大名鼎鼎的当事人。但是里面的情感共振还是挺强的,他会说出一些看似平淡随意却让人感受到大量信息的话,例如:“劳动才能让你更好的融入土地。”Swinton读的那首诗很打动我,叫《第七个》,也是John Berger的著作:“如果你要来到这世界上,最好出生七次,……你自己必须是那第七个。也许意识到一切皆是轮回,这位老人才显得如此睿智,有力量。可惜的是,本片上映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也是在一个冬天,白雪覆盖了阿尔卑斯山。

 短评

有一句台词叫“这里总有存在的意义”,很荣幸啊。感觉受到了鼓励。伟大的日常教会我们太多了,我很庆幸学到了些皮毛。刚意识到,我们被资本裹挟是从出生开始的,而非进城的那一刻。

7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力荐

除了对猪的部分有点难以共情,这部纪录片简直看到心里去了。一是形式上的自然灵动,一点也不拘束。二是即便在那么世外桃源的语境里它反而提醒了我伯格身上的战斗性,他始终是在激进运动和思想的前线,而无望几乎是战斗必然的历史前提。最后也是最喜欢看的是他们谈话时肢体语言里掩饰不住的专注和喜悦,都是多好的人多美妙的相遇啊。也可以用法拉奇那句来解释,“共同思考共同反抗,这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关系。”

12分钟前
  • 57
  • 推荐

温柔到让人心醉 看着蒂尔达切苹果 每个人简单的白描画像 农场里动物们短暂却安详的生活 大家分食红嫩的覆盆子 不知不觉就流泪了

15分钟前
  • t0psh1t
  • 力荐

托曲珍的福看到這麼好的片兒。簡直是某種revelation moment。很好奇怎麼做出來這樣一個片子。真喜歡英國的intellectual氣質。最被夏季那段關於動物的觀點打到:十年壽命的羊,或是二十年的馬,對人類來說其實是不死的,因爲整體沒變,死去的不斷被新生的代替。

18分钟前
  • 阝女
  • 力荐

#SIFF# 四季,四个切入点。风格比较混杂,但每个部分都很有洞察力。(是时候把John Berger的中文译名改回来了吧……伯杰~~~)

21分钟前
  • btr
  • 推荐

如今看依旧是温暖安心踏实的感觉,即便他已逝世。

22分钟前
  • ichbinluz
  • 推荐

siff2017

25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推荐

金马影展上看了这部纪录片一直没有标记,一晃眼,约翰伯格就90岁生日了,一晃眼,他就悄悄离开了人世。

29分钟前
  • jellyfish
  • 推荐

「Silence can also be incredibly communicative.」「"If you set out in this world, better be born seven times. Once in a house on fire, once in a freezing flood, once in a wild madhouse, once in a field of ripe wheat, once in an empty cloister, and once among pigs in sty. Six babes crying, not enough. You yourself must be the seventh. When you must fight to survive, let your enemies see seven." — The Seventh by Attila József」

30分钟前
  • Q·ian·Sivan
  • 推荐

因为对约翰伯格一点都不熟悉,而这部纪录片是以散文式的拍摄手法来完成的,每一部分都由不同的导演去完成,因此总体挺“散”的。开头那几部分看得我有点雨里雾里,但是从他们一批作家围坐在一起聚会开始,电影对我来说渐入佳境。最后面那部分还一度使我落泪。喜欢第七个人的那一段话。

35分钟前
  • 被遗忘的米粒
  • 推荐

伯格描述夜里牛铃响,伯格儿子与Tilda乖巧的儿女围坐在一起边吃覆盆子边纪念逝去的母亲…被感动。地狱才需要团结这句话还真妙!有对影迷夫妇带着婴儿来看,婴儿很乖就咿呀见了几声,一叫爸妈就抱着他跑到最后角落。快结束时镜头扫过昆西宁静的草原、温顺的牛羊时婴儿还笑了一声,祥和的一刻

40分钟前
  • 🔥🫧🥯
  • 推荐

用四個不同形式的短片展現昆西四季不同的面向。tilda控制欲這麼強,導演可能更適合她。

42分钟前
  • Ume
  • 推荐

看tilda跟约翰伯格唠嗑我能看一天不换台。太享受了。两人聪明又博学的人聊起政治,战争,写作,哲学,父亲,无比的轻松自然而又在某一刻深刻的让人想要掉眼泪。

46分钟前
  • 小猪大侠
  • 推荐

Sheffield doc / fest Essay film it not doc actually...the most excited part is Q&A section just saw Tilda so close.

49分钟前
  • 挲丌
  • 力荐

父辈战后创伤、人与动物面面观、左派议论与人的解放、一场昆西之行。人的思想越复杂、成就越多面,也就越难一言道尽。信息量太大,且毫无前置知识。但当你看到一个人能在对家畜抱有同情的同时,又能平静甚至巨细靡遗地谈论一场记忆中的屠宰,并且并未简单导向素食主义时,你就能管窥其思辨之丰富与立体。

51分钟前
  • Hiina Kapsas
  • 推荐

我在梦里见到了我的朋友:“朋友,你是从照片里过来的吗?还是坐火车?”去世前一年的伯格爷爷还兴致大好地教17岁小女孩骑摩托车,既振奋又感动,又想到苏珊奈曼谈老年的时候说的: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人可以走得多远,创造力可以持续多久,为我们树立了如何成长的榜样。

54分钟前
  • 小南玩小南
  • 力荐

fabulous view of image

55分钟前
  • 力荐

蒂尔达念白:如果你将来到这个世界,那你最好出生七次。一次在着火的房子里,一次在冰冷的洪水中,一次在疯狂的精神病院里,一次在成熟的麦田中,一次在无人的修道院里,一次在猪圈的猪中间。这六次出生的婴儿都会哭泣,但这不够,你自己必须成为第七人。当你必须战斗才能生存,让你的敌人看到这七个人

60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一部激发灵感的纪录片——画面,音乐,真的都很美,内容也属优质。但可能就是淡淡的,什么也留不下吧。Tilda的出镜有时真的是一个出戏和自恋的符号扔在那,也许大部分观众还是爱的。

1小时前
  • 12
  • 推荐

犹记得他谈起父亲时眼角的湿润。这是每一个人子无法抗拒的。

1小时前
  • 沉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