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2007

HD中字

主演:萨姆·赖利,萨曼莎·莫顿,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乔·安德森,詹姆斯·安东尼·皮尔森,哈里·崔德威,克雷格·帕金森,托比·凯贝尔,理查德·布雷默,马修·麦克诺提,玛格丽特·杰克曼,Mary Jo Randle,John Cooper Clarke,妮可拉·哈里森,乔治·纽顿,赫贝特·格勒内梅厄,蒂姆· 普莱斯特,奈杰尔·哈里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控制2007 剧照 NO.1控制2007 剧照 NO.2控制2007 剧照 NO.3控制2007 剧照 NO.4控制2007 剧照 NO.5控制2007 剧照 NO.6控制2007 剧照 NO.13控制2007 剧照 NO.14控制2007 剧照 NO.15控制2007 剧照 NO.16控制2007 剧照 NO.17控制2007 剧照 NO.18控制2007 剧照 NO.19控制200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控制200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8岁的叛逆男孩伊恩(萨姆•赖利 Sam Riley 饰)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听着摇滚乐,对着镜子为自己画眼线。在他的眼中,家乡小镇死气沉沉,毫无出路,而喊出人生真谛的摇滚乐才会使得人的青春有着那么点儿乐趣。这日,伊恩前往伦敦观看著名摇滚乐队性枪手的演出。伊恩似乎天生就是为了摇滚活着,他在演出会现场结识了性枪手的三位成员,当时正在寻找主唱的他们认定了伊恩就是最佳人选。于是,男孩伊恩开始了他的摇滚之路。金银岛之战副校长第二季猎杀圣战约翰危思禁入夜梦极乐2019幸福有多远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姿三四郎续集彼得·格里尔的贤者时间与神对话探案新窍门第三季忠烈杨家将起诉老爸外乡人2021熊出没之环球大冒险野·良犬要爱的女人寻人密探组第一季盗梦魅影智深传午夜电影死亡地铁圣山村谜局我们都要好好的目标一战地神探第五季最美丽恐怖绘本第四季风云九州衣橱里的骷髅河谷镇第一季死亡解剖昨日的美食 电影版红颜祸水1998大地情书最长一梦

 长篇影评

 1 ) Monochrom Melancholy

这部电影在媒体已经有众多透彻的评论,这不过是我在blog里语无伦次的观后感。我觉得个人色彩会有很大影响。喜欢JD的人更会感动。
http://naiq.spaces.live.com/blog/cns!46B91F730D70F4C2!211.entry

       现在听Joy Division总会是在主唱Ian Curtis在1980年悲剧性的结束自己二十三年的短暂生命的阴云笼罩下, Ian 低沉的声音似乎带者令人不安的预示。从未取得巨大商业胜利的Joy Divison虽然是对后来乐队影响深远(包括一众平平emo乐队),但始终走在主流边缘,名为’快乐小分队‘ 实际上指的是纳粹集中营作为妓院的一翼,从名字就可以想见乐队会是如何的cheerful,而Ian Curtis主笔的阴愈歌词和如同后工业城市废弃厂房回音的制作,到最后这个我们已经知道的sad ending,已经是把这个depressing的包裹打到最后一张wrapping了。

       上周末去看control时正是工作最忙的时候,已经间中无休地做了两个礼拜,天天也是紧张到十一,二点才结束。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略微dizzy的感觉,不知道是疲惫的关系还是那单色调的忧郁太overwelming,又可能是在两者的同时作用下,与虚弱的情况下喝烈酒同理,之后每日在黑漆漆的办公室里电脑前坐下,便不知觉地走入到英国西北郊区那萧杀,低迷的气氛中去。却又为这种幻想劫持现实的感觉沾沾沾自喜。

      
         关于这部片子事先在媒体也有太多报道了,反到会引起一些冷潮热讽出来。影片虽然有种种缺陷,但观影过程中可以深切体会到导演和演员倾注的热情,用‘俗’一点的话说叫做‘真情感人’。因此我是给他打上五星的评价。担当重角的无名演员Sam Riley的indie乐队10,000things可能是很平庸.但他重塑的Ian Curtis形象还是令人过瘾,不但是现场表演将Ian Curtis独有的动作神态学得唯妙唯肖,每一镜头里表现出来的那种气愤,depression,神经质的脆弱和癫痫都是有着巨大的感染力。片中所有JD back catalogue 除了love will tear us apart和atmosphere外都是由银幕上的‘Joy Division'现场表演的,更增加了信服的程度。饰演Curtis遗孀Debbie的Samantha Morton也是独立制作中出名的性格演员,表现一如既往的出色。作为摇滚摄影师出身的Anton Cobijn本人曾经是留住了不少当年JD经典的黑白影象,自然是知道如何运用镜头来表现这样一个传奇,Macclesfield 灰蒙蒙的council blocks是严峻的美丽,而流连的近镜和细腻的生活细节又创造出与观众之间的亲密。

         影片是非常stylish,冷眼的评论可能会说并不深刻,将他自杀的原因归咎与病痛,情感,对成功的无所适从可能有些简单化,(实际上真正的原因也只有 Ian Curtis自己知道了)但是对一众四十多岁的评论人(那会是他们年轻时听的音乐)和所有认真听过JD的人来说是会非常感动的。(有趣的是,在一片好评中打低分的是the observer的评论人Phillip French,但他已经是70多岁了,我猜想他当时已是属于另一世界的了)影片前半部是乐队初创时期light-hearted童年怀旧的记忆。如果你有过在青春敏感,孤僻不合群的阶段,躲在房间里一人抽烟听着大多同学没听说过的音乐,沉浸在与众不同的世界里的日子,自然会有更多共鸣。到后半部开始沉重抑郁,到结尾火葬场烟囱里漂出缕缕青烟融入到一片英格兰西北的严峻风景中去,伴着的是Atmosphere揪心的旋律,确实感到脊背透凉,眼眶发热。

         在电影院的lobby里看见一对中国学生,女孩在说Sam Riley长得好像,我突然产生了少少妒意,也许和一个与我同龄来自同地的朋友一起观看,可以幼稚单纯地相信影片所带给我们的传奇,不设防地感动到淅沥哗啦,才是最好的方式。

 2 ) 《控制》的对白

一:
             my heart leaps up when I behold
             a rainbow in the sky
             so it was my life began
             so it is now I am a man
             so it be when I shall grow old
             or let me die
             the child is the father of the man
             and I could wish my days to be
             bound each to each by natural piety
二:
Ian: Do you want to sleep with other men?
Debbie: What?
Ian: Do you want to sleep with other men?
Debbie: That's a strange question.
Ian: Because...if you did...it'd be OK.I'd be OK.
Debbie: Are you being serious?
              When you say a thing like that
              it makes me think you don't love me anymore
Ian: I don't think I do
三:
             Dear Annik,
             I know I'm intruding on your life not you on mine
             I felt as if things were becoming a bit clearer earlier on
             But can now see everything falling to pieces before my eyes
             I'm paying dearly for past mistakes
             I never realised how one mistake in my life
            Some four or five years ago would make me feel how I do
             I struggle between what I know is right in my own mind
            And some warped truthfulness as seen through other people's eyes
            Who have no heart,and can't see the difference anyway
             I saw apocalypse now at the cinema
             I couldn't take my eyes away from the screen
            On the record,there's Marlon Brando reading the Hollow Men
            The struggle between man's conscience and his heart
            Until things go to far
            Get out of hand and can never be repaired
             Is everything so worthless in the end?
             Is there any more?
            What lies beyond ?What is left to carry on?
 

 3 ) 控制谁,又被谁控制

——简评《Control》
  文/老丁
  
  电影在60大寿时候的戛纳摘下“金摄影机特别奖”,另外还有“最佳欧洲电影”等诸多奖项,却与金棕榈绝缘,俗世男女和文艺青年也并不去过多关注拿奖的事,Joy Division或者Ian Curtis的乐迷或有欣喜和遗憾,欣喜的是终于等到这样的一部传记电影,些微的遗憾却是没有得到更大的肯定以及被更多人关注。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介入Ian Curtis生活并最终让他难堪重负与分裂的比利时记者Annik Honore问他一句话:“你最喜欢看的电影是哪部?”Ian很尴尬地搔了下头,想了一会儿颇有些尴尬地说:“嗯,是《The Sound Of Music》。”这个回答让美女记者大感意外,却也被诸多乐迷忽略了,因为这个《The Sound Of Music》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音乐之声》,很难想象这个唱出黑暗心声的摇滚歌手去喜欢这部凡夫俗子都喜欢的音乐片,因为在文艺青年的神圣记忆里,Ian Curtis的最后凝视是德国导演赫尔佐格的《史楚锡流浪记》,这部弥漫着极端悲观主义的影片因为Ian Curtis连同Iggy Pop的《The Idoit》,已经成为摇滚乐历史上最让人心碎的画面。
  另外一部出现在《Control》里的电影对白是马龙·白兰度主演的《现代启示录》,这个从英雄变成恶魔的变态的口头语就是“The horror…The horror……”他经常梦到一只蜗牛“徘徊在剃刀边缘”,而在他的心目中只有恐怖和道德心虚才是最好的两个朋友。Ian Curtis从《现代启示录》中也窥探到了自己的生命启示,并在生命的流线中与这部影片在幽暗中纠结。因为有《音乐之声》、《现代启示录》和《史楚锡流浪记》这样的影片,因为Ian Curtis和Joy Division,因为导演Anton Corbijn(他可是Joy Division的忠实拥趸以及声名远扬的摇滚乐造型摄影师以及MV导演),乐迷和影迷有理由对《Control》有更高的期待,毕竟相比与Ray Charles或者Johnny Cash甚至是Bob Dylan,Ian Curtis要离现代人以及现代心理更贴近,前几位大师更多意义上是上个世纪的人,拍成的传记片最大的情感投射是缅怀;Ian Curtis这样的不同,和另一位早逝并主动干掉自己的Kurt Cobain一样,他们才是新世纪文艺青年的精神偶像和思想灯塔。但就如同《Control》影片在各大影展只拿了几个技术大奖之外,却无法和《现代启示录》以及《史楚锡流浪记》比肩,成为新生代经典,问题在哪里,也可能就在“Control”本身上。
  音乐人传记片有这样的一个例行的公式:发迹——变质——沉沦——救赎,《Control》除了在影片的色彩上与《Ray》、《Walk the Line 》不同外,并未真正脱离这个窠臼。电影也是还原了Ian Curtis从一个歌迷到歌手的身心过程,影片从1973年,那个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听着David Bowie、Lou Reed黑胶唱片的少年开始,到1976年一场在曼彻斯特举行的Sex Pistols的演唱会从此改变生命轨迹,到邂逅苦寻主唱不得的Bernard Sumner、Peter Hook以及Stephen Morris,再加上得力经纪人Rob Gretton以及乐队恩人Tony Wilson的四处奔走,因为独特的气质以及表演风格,乐队逐渐步入佳境,但是问题随之而来。美女记者的出现打破了过早结婚的Ian Curtis和妻子Deborah Curtis之间的和谐,再加上癫痫病的困扰以及吃药所伴生的抑郁症,变质和沉沦早已经不可避免。
  导演Anton Corbijn的专业技能早已经在业界受到肯定,一众Bob Dylan、David Bowie、Bjork、Rolling Stones、U2、Depeche Mode、Coldplay甚至Johnny Depp都曾乖乖接受他镜头的指挥,他为Nirvana拍摄的《Heart Shaped Box》以及为Joy Division拍的《Atmosphere》经典得无须赘言。而出于对Joy Division的热爱他还搬离家乡荷兰而到英国居住。而为了达到起码意义上的真实,编剧Matt Greenhalgh费尽功夫采访了影片中出现的相关人物,甚至想办法搞定了从不接受采访的Annik Honore。影片本身改编自Ian Curtis遗孀Deborah Curtis的回忆录《Touching from a Distance: Ian Curtis and Joy Divison》,而她自己更是亲自担任制片。这些最了解Ian Curtis的人没有刻意夸大他在青春期以及艺术道路上的痛苦,只是想把他刻画成一个过早被婚姻、名气和疾病纠缠,同时深陷“婚外恋”泥沼的普通男人。所以在影片《Control》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孩子,他长得不帅,也不是音乐神童(甚至不会弹吉他,这一点倒是和Jim Morrison一样),上课时还经常走神(也许是癫痫病的先兆),经常把诗人华兹华斯的句子挂在嘴边,躲在贴满摇滚明星和堆满CD的灰暗的房子里抽烟,一副多么普通文艺青年的场景。所不同的是,他早早就搭上女孩子,没怎么考虑就傻傻结了婚,自己都还没长大就先做了爸爸。为了维持家业,白天还要在职业介绍所上班,一本正经地穿西装打领带,多么“黑白”质感的正常人生活。
  正是音乐给了他真正的生命舞台,而在一个个体存在的在场意义上,音乐无疑比爱情给了Ian Curtis更大的救赎,他对节奏的天然领悟,他的独特的肢体语言,他表演以及歌词里的诗意。一般歌手走红了不是嗑药吸毒就是滥交滥饮,这一点上Ian Curtis要更淳朴下,因为他身体的病痛,更因为他思想上的单纯。影片在这点上的着重描绘凸显出的概念是Ian Curtis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外遇真正毁掉,癫痫病是生理以及身体上的,婚外恋却是精神和灵魂上,这两样东西出人意外地撕裂侵袭着他,与一般意义上的负心汉不同,他没有抛妻弃女携新欢一走了之(这点普通人都能做得到,更何况摇滚乐史上诸如列侬这样的风月高手),他两边都要兼顾,无解的痛苦伴随像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引爆的炸弹的癫痫,别忘了这只是一个24岁的年轻人,一些东西过早地挤占了他的生理心理空间,对妻女的愧疚,有外遇的罪恶,对躯体的无力,以及音乐上的迷惘,在记录片般的平淡琐细和表现主义风格的黑白影象中,传奇和真相编织在一起,交响成一种“青春极速消逝”的渐离的苍白感。
  “存在,有什么意义?我耗尽全力地生存,但过去与未来混淆不清,而现在…已失去控制……”控制谁?又被谁控制?《Control》并没有过多去探讨追究,而最后的救赎就只有一条路——自杀。死亡才是不朽的开始,而对于个体“存在”的唯一明确选择,无疑就是自杀。或者可以从存在主义的理念上去解释Ian Curtis最后走向自毁之路,但影片并没有给出更多内在的梳理。Ian Curtis用自杀让黑暗摇滚的帝国得以建立基石并开始运转,而所谓的“颓废美学”更给后世的英伦摇滚铺就血路;Ian Curtis自己却留下他自己不能控制的一切,他的过于单纯,从喜欢《音乐之声》的回答可见一斑;他的过于分裂,从舞台上的晕倒和爱情上的徘徊可以找到根据。单纯和分裂两个极端的性格特征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就会因为相互作用而自动放大,所以一个女记者就足以可把他的生活搞得一团混乱,因为单纯,秩序的观念在脑海中根深蒂固,最终却逃不过现实,用一个人的失控,给时代涂抹了残酷的底色。
  他什么都控制不了,为了实现对秩序的掌控最后只能自杀;到底是什么在控制他?从后期New Order的成功操练来看,Joy Division并不是Ian Curtis一个人的乐队,尽管味道改变但仍可以继续前进,不象The Doors没有了Jim Morrison就一蹶不振乏人问津。是乐队和经理人在控制Ian?还是妻子和女记者在控制他?他并没有纵欲,更没有被酒精和药物这些身外之物俘虏。是个体存在的单纯和分裂在控制他?而这些只是被控制的外在表现而已。到底是谁在控制Ian Curtis?这无疑不是《Control》影片留下的一大悬案,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进行考量,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影片只收获了电影节的技术大奖,并且也不能像《现代启示录》以及《史楚锡流浪记》那样铸成经典。《Control》在纪实的角度完成得卓越,却在内在逻辑的归整上束缚了脚步,所以影片也就不能像Joy Division的《Love Will Tear Us Apart》一样可以成为跨越时代的艺术品。因为严谨,《Control》在一系列的音乐人传记片中是难得的精品,正如《泰晤士报》的评论,“《Control》的每一寸胶片、每一个细节,都高度一致地令人感到真实可信,这是一般音乐片很难做到的。”这些需要归功与导演和演员,《Control》试图还原Ian Curtis和他的时代,却没有能够超越那个时代,导演也最终没有给出在艺术上所期待的特写,在轰然一声和喀嚓一声之间,在一种历史真实和影象真实之间的落差,而正是这些,才是Ian Curtis被什么控制以及当下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依旧渴望回到那个时刻以及对Ian Curtis鼎礼膜拜的缘由。

 4 ) Ceremony

其实我对jd唯一的了解就是Ceremony,真的绝响,不过我一直听的是新秩序的版本,有个评论说得好,就像讲别人的故事。

Ceremony是什么呢,极度的绝望和抑郁中居然有光。真的失望的时候听是有奇效的,这时候就领悟到它真的是一种救赎。

不太听jd的歌居然是因为ian的唱腔,我觉得怪怪的,但是调子都很好,比如disorder (请不要打我,我真的希望没有人声,可是特么不听人声感觉缺了一块,人真的是蛋疼的动物)看了电影终于知道是怎么唱的了,原来是吃话筒……

从Ceremony 开始讲起是我本期望能拍一下录绝响的画面或是有Ceremony 做片尾,没有想到用了atmosphere,但是也意外的很配,不过也是真的一灰到底了。

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音乐片,而且爱情线还占了极大的部分,算是败笔吧,也是我扣了星的原因。而且女主都不咋样,没有一个长得比男主好看,比hook好看……大概是为了显示对ian的控制的一个部分,但我认为只能是很小的一个部分。

作为非歌迷,我觉得sam很好的还原了ian,除去那些所谓琼瑶的部分(但是我觉得用jd的歌做bgm也无大碍吧,毕竟是他本人心情的反映)那个病态的舞,令人欲罢不能的痛苦的眼(和我上一个看的超脱里ab一样)然后我大概也要用琼瑶的方式进行一些滥抒情

小鹿般的绝望无助啊

Joy division 其实一点都不Joy,它的结局甚至是一个tragedy,多讽刺啊。

今年5. 18看到有人在jd专下说,我今天比ian curtis大了。

23岁他永远成了孩子

控制,来源于几个方面。他无法控制的爱情,乐队成名后巡演的压力,他的癫痫和无休止的药物副作用,以及这个世界施加给他而孩子般的心灵无法承受的东西。

导演把重心放在讲爱情上,把ian塑造成一个渣男。就真的是渣,先是和伙伴的女友暗中拉小手最后还结婚了,那时候才十九,又一时冲动要生小孩,巡演遇到那个独立自由的女人又接着沦陷,觉得自己被婚姻,被灰暗的macclesfield控制,再次滑向深渊,自己又两边都不肯辜负,想做正确的事情,却都无力挽回,最后只能让自己消失做结。

天真单纯到偏执。他对家庭的认识是理想主义的,无法推卸的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在左,自由的向往在右,无怪他在climax的时候褪下情潮终于放声大哭。或许真的是早婚的坏处,一个孩子认为光是凭着几个月来相处的激情就希望能度过将来几多年的岁月,只是单纯地爱到不能自己而想要有一个两个人的结合体却没有想到过未来,等到看到Natalie 的那一刻,debbie已经预备好如何做一个母亲,而他完全没有准备。他自己的人生还没有展开,便已经被家庭控制。

没有想到跟annik在一起是他笑得最开心的时刻,看到新生的Natalie 他也只是勾了勾嘴角

然后是乐队。我觉得每个乐队都会这样,oasis也这样,Liam就在刚开始巡演的那段时间觉得厌倦,Noel认为偏离了自己所想的音乐的纯粹。开始都是希望自己成名的,而真正迎来的时候又都会无所适从。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听Bowie的少年来到那个台上的,觉得自己已经付出许多,而又被要求更多。就在这个徘徊的当口,他离开了。

unknown pleasure 的封面真的美绝了

突如其来的癫痫大概是让他转变的重要因素。他本是无忧无虑希望能活挺长时间的,听到She's Lost control的那个女孩因为一次发作就去世的消息,是个有心有肺的人都害怕啊。知道必须吃药,吃药也的确能控制,但无法忍受那一连串的副作用,也无法抗拒巡演的压力和酒精的刺激。最终他是被病痛控制了,在最后一次发作后口吐白沫,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被这样病态地活着恶心到,他选择离开可以解释一切了吧。

说说ian自己吧。我没能想到理想主义者这么一个精准的概括,我只觉得他还是没长大的小孩。他当政府工作人员的时候是认真热情的可爱。他对世界的看法尚且是简单的,比如父亲就是要做个好父亲,他心中的那个定义是很正派的负责任的人。选择在一切还没开始的年纪就用死亡结束一切,也是个挺孩子的举动吧,无法忍受控制就自己了断。固然是幼稚也是很有勇气,不同于苟活的那种勇气。

他始终是诚实的,他无法欺骗,对debbie最后仍是坦白了,对自己无力改变的他选择了了断。

看到这个孩子式的解决真是又气又好笑

ian其实是个文青诶,写的词都是那种抑郁的诗,虽然高潮部分略有不足。也长于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情,写日记什么的,是很可爱的举动。

他和annik讨论自己喜欢的东西。他说喜欢mancity的蓝。

太像了,我不懂为什么sam居然被豆瓣评了个最烂男演员

厨房里的滑轮转动,一切又回到macclesfield

回到他穿着写着hate的大衣在街上晃荡去上班的时候

回到他对朋友们念华兹华斯的我心雀跃

when I behold A rainbow in the sky So was it when my life began; So is it now I am a man; So be it when I shall grow old,Or let me die!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And I could wish my days to be Bound each to each by natural piety.

回到刚开始的那个下午,他从外面回来,画着眼线,躺在床上听着bowie。

 5 ) 隐喻与梦境

时常在每天的碌碌无为中忽视了生命本身的摧残和狭隘,直至看见了新长出来的皱褶充斥了寒冷拥挤的内心,与现实的灰暗腔调如此遥相呼应时,才在魔鬼的脸上感觉出他褶褶发光所隐藏起来的得意。Susan Sontag 在她的《Illness as Metaphor and Its Metaphors(疾病的隐喻)》中写,“疾病的实体与病人的肉体之间的准确叠合,不过是一件历史的、暂时的事实。它们的邂逅仅仅对于我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现在只是刚刚开始客观地看待这种邂逅。”肉体的疼痛用隐喻的方式来诠释它的始发点,而根植于内心的黑暗毒瘤却是由梦境里出现的某些片面场景,组织成纠缠于一生不可预知的暗示。

我想起了Ian Curtis (Joy Disvision主唱,1956-1980)。他18岁那年对着镜子描画眼线的场景,时常出现在我的梦境里。我自认为这个似乎是无法抗拒自我的自恋男子,最终却死在了自我主义的独裁里,黑色眼线暗示了他的这场梦境中的邂逅,他以一个自己,去应接另一个自己,他看见镜中的自己,拥有着不同的灵魂,他们扭曲并且伤害,尽管也曾得到过些许自以为是的安慰。

《Control》里的Ian Curtis,常常做着这样一个梦,他想象自己是另外一个躲在他皮肤之下的人,做着并不是他希望的但是仍然假装是他的事。(He said, just like it's not happening to me but someone pretending to be me,someone dressed in my skin,I've no Control anymore.) 他长大,他唱歌,他爱与被爱,他觉得流失在自己体内的,并不仅仅是成长中灰色现实所带来的痛苦,或者还有一种关于爱的隐喻。对于自己的爱,使他困其于层层的枷锁之下,他试图剥及生命的真相,却溃形于梦境的本原。love, love will tear us apart again. 他深信爱即是摧毁一切的根源,并且从来不曾怀疑。

Ian Curtis无疑是一个dancer in the dark,古希腊悲剧似的人物。24岁用自缢的方式结束的生命,隐喻着他最后的挣扎,他将自己的最后气息从被紧缚的颈脖中被呼出,如同是驱赶着体内那个并不属于自己的灵魂,他对他大喊,他要他走,他要他离开他,他用死亡来获得所谓绝对的自由,最后的胜利。

同样是死亡的选择。我在这个阴冷冬天下午,记起了另一个死去男人的面孔。这是一个在49岁以跳入塞纳河作为自己终点的男人,一个眉梢眼角流淌着对死亡迷恋的男人,一个给自己取名Celan(拉丁语,意为隐藏、保密)的男人。

他的名字是,保罗策兰(Paul Celan 1920-1970)。曾经的奥地利诗人。

他在诗中写着,“你曾是我的死亡 / 你,我可以握住 / 当一切从我这里失去的时候”。

语句里泛着黑暗的亮点,他像是幽灵般地将他那些死亡的气息悄无声息地潜入读者的灵魂中,他不赞美,也不批驳,他静述着梦境,他的文字是滴血的魔咒,看不见伤口,但是在疼痛的体验中愈发地感觉真实。

作为废墟文学的代表,策兰是属于那个年代的。早年在法国的求学生涯使他目睹了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而本身即为犹太人的他,在经历了与死神躲藏的整个二战岁月后,他肉体的伤口开始愈合,但他却任由内心的伤口逐渐糜烂。痛苦造就了他,他没有选择去逃避,而是从痛苦的根茎里妖娆蜿蜒出死亡的花蕾,他“走向黑暗,沉入他心的枯井中”。策兰的诗中包含着大片的隐喻,难言则隐,难直言而喻。他似乎在与人对话,但言语之中却充满着绝望,他自言自语,流落在被自我放逐的荒野中,这或曾也是他在梦境中反复追寻拷问的另一个灵魂。

1970年,他以跳入塞纳河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那应该是“五月风暴”发生过后的两年。我无法知晓后来选择定居在巴黎的策兰是如何看待这场思想上的革命变迁,但是他以与水结合为一体的死亡方式,在隐喻的定义下,或许是一次灵魂母体的回归,回到最初子宫里的状态,也是最初孕育我们的生命海洋。以蜷缩的姿势来完成轮回的仪式,在慢慢地与之融为一体中,放弃了焦虑、恐惧与孤独。他想要得到的并不是灵魂的逃逸,而是再次地获取,他和Ian的不同在于,他能给与自己的全部,就是在黑暗中触及到的心灵饥渴,他不需要通过放弃生命来寻获自由,死亡是他回到梦境里精神上自己的唯一方式。

“有些人就是他们生命的本身,有些人只是寄居在他的生命里,不晓得该如何去对待。拥有了生命的同时,就会有放弃它的诱惑。诱惑越是强烈,越是感觉自己只是自己生命的房客,不晓得该何时归还。”依然是Susan Sontag的话语,出自《黑暗之匣》。

生命对于我们而言,或许就像是一个匣子,里面藏着美丽与丑陋,希望与绝望,但在黑暗里只能靠摸索去辨认,去猜测其中危险的记号。好像是博尔赫斯的诗句写的那样,“我能够给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灵的饥渴。我在尝试贿赂你,用无常,用危险,用失败。”我相信这个你,即是我们每一个生命的本身,在梦境与隐喻中存在的另一个渴望得到诉求的自己。

Feb.18th 2008

 6 ) Give me image, give me death

在1979至1980年间,Anton Corbijn曾是Joy Division的舞台摄影师。这是一个真正见过Ian Curtis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塑造了Ian Curtis的人。正如本片所展现的那样,每一个乐队都必须寻找属于自己的名字(从Warsaw到Joy Division),寻找属于自己的专辑设计封面(从最初的朋克图腾到后来著名的极简主义黑白山丘图像),在现代唱片工业与乐迷文化中,乐队名字与专辑封面设计都极为重要,因为正是这些因素构建了乐队的形象、音乐风格定位与受众群体。同理,一个乐队需要一个形象,一个与之匹配的形象,一个看似看得见摸得着其实却看不见摸不着的影像,只有拥有了这个形象,一个乐队的神话才能被建构起来。对于Joy Division来说,他们的形象就是Ian Curtis。他苍白的脸庞、瘦弱的身体和抽搐的舞台表演与乐队冗长、压抑、绝望的乐章相得益彰,彼此辉映。
在07年,两部音乐传记电影必将改变此类型电影的走向。一部是现在说的《控制》,另一部则是以崭新手法展现Bob Dylan人生的《我不在那里》。把这两部电影稍做比较将是个有趣的事情。《我不在那里》把Bob Dylan分裂成几个不同的人物,每个人物都象征着他性格或人生履历中的一个侧面:这个“真实的”Dylan是一个复杂的、多面的形象;而《控制》虽然仍然用比较传统的手法让一个新演员饰演Ian(而他的表演达到了惊人神似的程度!),但看完本片之后,我们(至少是我,当然,我了解到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但哪个所谓的艺术家又不孤独呢?)仍然无法了解到Ian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这并不是说《控制》拒绝我们进入Ian的内心。电影中有大量静止静音的长镜头,仿佛是拒绝我们进入人物内心的一种手法;但本片同样有许多特写和正反打。因此,我个人觉得,导演这种手法的目的在于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无法进入Ian的内心,正是因为他本人也无法进入自己的内心。Ian能在了解自己的路上走多远,我们也只能走多远。在这里,导演Anton Corbijn对人物的尊重是难能可贵的,他并没有试图去阐释人物的古怪行径,并没有想为观众提供一些符合逻辑的解释,黑白粗颗粒的画面如同纪录片一般记录下Ian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但并不用任何心理分析、精神分析的手法来圆满这个本来就圆满不了的故事和人物。
作为传记电影,《控制》更加难得的是它并没有想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容纳人物一生的企图,换言之,它并不想讲述一个有开端、高潮和结尾的故事,它并不想虚构一个人物的成长和衰亡。《控制》是一个反情节化、反高潮式的电影。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围绕着一个重要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却见不到这个真正重要的时刻。片中甚至没有一个让情感暴发和让情节陡回的时刻。例外当然是展现Ian舞台肢体的那些细节。但仍然,我们无法捕捉到联系日常生活与舞台之间的纽带。这是一部呈现断裂的电影。
说到断裂,也许是身为摄影师吧,Anton Corbijn在本片中的许多镜头一开始看起来都像是一桢静止的照片。在这些镜头中,时间仿佛被抽空了一样;突然之间,人物轻微地动作打破了沉寂,而我也相信,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有力,正是因为这些静止和运动不断变换的影像,以及它们之间的断裂。
日常生活中的Ian,舞台的上的Ian,还有不断在旅行中的Ian。旅行对于《控制》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情节,电影中无数次地展现了在车中一起旅行的乐队。他们不是在去演出的路上,就是在回家的路上,可这条路却从来没有终点。

 短评

anton corbijn对音乐有着无比的敏感力,但当音乐不控场时,拍的就有些像滥俗爱情剧了

7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他只有23岁的人生,有过音乐、爱人和孩子,却失去了自己。爱这黑白,喜欢前45分钟,一种不为什么的平铺直叙,简单到流水帐,接近生活本身,看不出它有什么目的,命运会带我们去向何处,直至你向生活发问为什么,事情就变得复杂。改编自Ian被出轨的妻子写的传记,所以难怪越往后成了苍白的三角恋故事。

12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1.因為New Order才是真愛所以一直盯著主角以外的另三人看不是正確的觀影方式。2.畫面美,但是無論是敘事還是思考的深度都令人失望。3.請控制住你想沖著Sam Riley喊“Pinky”的衝動。

17分钟前
  • 席德
  • 还行

早婚的乐手得癫痫、用血签下的合约、最喜欢的颜色是曼城蓝、死时仅二十三岁。Ian Curtis少年时喜欢David Bowie和Wordsworth呵。

20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Joy Division或者Ian好,和影片的好坏是两码事

21分钟前
  • Rimb
  • 很差

3.5。忘记在哪儿看到(豆瓣?),说历史上从来没人拍好过音乐传记电影。那人可能是被《波西米亚》气到了吧,当时就想到《莫扎特传》这个反例。音乐人传记电影是传记电影(剧情片)和音乐电影(一种musical)的杂交类型。确实太多电影拿捏不好这座天平的尺度,剧情讲得稀烂琐碎,不讲理地并排摆上一堆tracks企图强行用音乐说话。《控制》也一样,前半段起奏太快,但好在它后半段的生猛情绪拉了回来,夫妻二人的积怨生活才是全片的重点。高对比度黑白影像也让电影积郁许久的情绪逐渐爆炸,也是Ian分裂的人格和生活的美学隐喻。从“控制”到“失控”,Joy Division的故事确实很适合电影,尤其是一直有“厨房下水槽”、工人阶级电影传统的英国电影,黑白影像也让人想起很多60年代的英国“新浪潮”电影。

23分钟前
  • 三十
  • 还行

又是一部只听OST就可以五星的电影 开场就是个david bowie般的少年 男主独白都好美 导演很细腻 不过后期真的被懒哭了 虽然我们知道那是一个黑白的年代 但是全片黑白 _(:з」∠)_

26分钟前
  • 恬儿萌
  • 力荐

对于玩儿摇滚的年轻人来说,这辈子最致命的错误就是娶了一个你以为爱她的女人,更致命的是当你和她生了孩子才发现对方不是自己的真爱,最苦逼的是在你事业即将步入巅峰期的时候又爱上了另一个为你着迷的女粉丝,等待你的要么是众叛亲离,要么就是投入死神的怀抱。

28分钟前
  • 迷影真嗣
  • 还行

相爱了,结婚了;癫痫了,自杀了。

3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优酷的在线,把man city翻成曼联就罢了,后面接着翻“曼联的那种蓝”,不觉得奇怪么?这是个原则问题啊

35分钟前
  • 真可惜🥺
  • 推荐

托Ian的福Sam Riley靠这片一下子红了还娶了德国媳妇 本片最大赢家非Sam Riley莫属

39分钟前
  • --
  • 推荐

没人敢为Joy Division涂上颜色,他们天生黑白

4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令人着迷的忧郁,黑白镜头下同样美得醉人的Alexandra Maria Lara。

47分钟前
  • Marty McFly
  • 力荐

lan无疑是个负心汉,混蛋爸爸,但是他的脆弱与敏感又让你不得不心疼一下这个混蛋。他的老婆太倒霉了,下场也太凄凉,女人爱上男人的最终结果都是这样,这也为我自己是同性恋找了个借口。摇滚明星都是这样,成名了就得换身边儿的女人。

51分钟前
  • 气急败坏女疯子
  • 推荐

孤独的灵魂在现实中挣扎,音乐、家庭、爱情、还有疾病,哪个都逃不掉。男女主角的演技实在太耀眼,在黑白的画面中,一抬头一眨眼都充满了情绪。Ian Curtis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摇滚明星,他更像一个内心脆弱的孩童

53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推荐

整体是否会误导观众对ian的感觉?结尾的上吊是否没有一点传奇性?法国小姑娘是否长地太标志,黛比是否太肥,从而造成误导?是否让孤独的他一个人待的时间过于短暂?ian的性格是否仅是电影表现地如此?他的迷茫和手足无措是否远远大过于孤独?他是否仍然觉得那个梦幻的天堂无比灰暗和可怜?他是否

58分钟前
  • 黑稻子
  • 推荐

对于摇滚,本人完全不熟悉。但是这部黑白色的影片借助男主角卓越的演技,将伊恩·柯蒂斯23年短暂的一生中所遇到的人生中的大起大落表达的淋漓尽致。从一个画着眼线听着摇滚的少年成长为一位受众人欢迎的摇滚乐队主唱,从一位目睹他人抽搐的旁观者到发现自己有同样病症的患者,男主角经历了自己的成长、恋爱、结婚、生子,也经历了组乐队、做主唱、引起共鸣、不堪重负直至自杀的一切。 23岁,对于才华横溢的柯蒂斯来说,是既短暂而又漫长的。但是对于我们,对于整个摇滚界来说,绝对是短暂到令人心痛的... 鉴于本片完美地

60分钟前
  • 力荐

Ian的悲剧我感觉很大程度上是他的早婚造成的,他自己都还是个小孩,却要承担突如其来的家庭压力,所以他女儿出生的时候他的反应不是欣喜而是失魂落魄的跑出去抽烟。更悲剧的是他老婆根本不懂他(谁又能说自己懂Ian?)。电影又很大程度上参考了他老婆的回忆录,讲他的性格和挣扎的部分远多于音乐部分。

1小时前
  • 卫析
  • 还行

IMDB 8.2/10 (2,446 votes) 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同时它拥有绝对优秀的摄影师,他没有让人失望,横贯整部电影的都是美丽的镜头,在深刻有力的故事情结以及人物发掘方面展现了自己的实力。★第60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 ★国际摄影师工会奖 最佳男主角Sam Riley、最佳女配角Samantha Morton ★伦敦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看的时候出现了似曾相识感,估计是以前看过的一些画面(摇摆胳膊、风衣咬烟)印象太深,现在看可以和《盛夏》、《波西米亚狂想曲》对比,用音乐赋形的记忆,如果没有original的歌,电影就只剩下模仿。谜一般的Ian Curtis,把课桌上的IAN加成IAM,把She lost control加上's,把Warsaw改成Joy Division,现在看来,他的境遇似乎叠加了青年的丧与中年危机,就像那个黑色电影式的镜头,从家具的阴影中走出一双男孩的明亮眼睛。而在暗沉、无色的音乐里,你能感到他的敏感在bassline中sweat,却像他的妻子和情人一样,无法触及。如果电影在那声惨叫后变为彩色,我会觉得更好。PS,原来She's lost control里的声音是喷雾剂。

1小时前
  • censored dump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