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说

HD

主演:杰弗里·怀特,翠西·艾利斯·罗斯,约翰·奥提兹,埃里卡·亚历山大,莱斯利·格塞斯,亚当·布罗迪,凯斯·大卫,伊萨·雷,斯特林·K·布朗,迈拉·卢克利希亚·泰勒,雷蒙德·安东尼·托马斯,奥基里特·奥诺多瓦,米利亚姆·肖尔,迈克尔·西里尔·克赖顿,派特里克·费斯克勒,尼尔·勒纳,J·C·麦肯泽,詹·哈里斯,贝茨·怀尔德,迈克尔·吉布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美国小说 剧照 NO.1美国小说 剧照 NO.2美国小说 剧照 NO.3美国小说 剧照 NO.4美国小说 剧照 NO.5美国小说 剧照 NO.6美国小说 剧照 NO.13美国小说 剧照 NO.14

 长篇影评

 1 ) 逗你玩

忽地想起马老先生的相声,可谓相映成趣,说小说式微妥不妥呢(可能要查点数据来印证,这里我就想当然了,偏要它大差不差),成为改编剧本,成为(所谓第八九十艺术,或者第卌四艺术)中的背景(文本字幕),小说之低能,便是在反衬电影之高效(当然这是在描述某些电影情节,有大放阙词之嫌)


‘政治正确’,好像败坏了艺术似的,是浊物(可以例证,但不一定恰当),转念一想,观众在阵痛,哪吒降临(三头六臂强过肉体凡胎,某些人偏好,某些人则不)未可知(谁在发声,谁在呼救,可能是甘愿困住信息茧房里的傻瓜),要是给这部电影贴标签,‘聪明搞笑讽刺’滚一边去,我要的是愤怒愤怒,还是他妈的愤怒,抛掉书本上街去

 2 ) 以讽刺幽默的方式把文艺界虚伪的白人扒皮得很厉害

#美国小说# (American Fiction )好看!导演Cord Jefferson找到Jeffrey Wright 来演他自己也真的很像了!他在记者会说从写剧本时就一直在想着Jeffrey Wright来出演。整个电影是他个人经历写照,极具讽刺性,特别是把文艺界虚伪的白人扒皮得很厉害。不过因为涉及太多对非裔自身的调侃,以及对刻板印象的看法,可能不一定代表所有非裔的看法,所以感觉这个电影挺难评价的。觉得只能是非裔才更适合评价,以及他们的想法才比较重要。但有的地方确实说得很对,白人为了增加族裔代表性,有时并不在乎发掘真正的人才,只是按“份额”增加一些肤色,最终他们选择的往往只是“最容易”得到的,而不是最好的。

我感觉片中讽刺的内容特别类似前两年金球奖丑闻。片子里有一个段落非常典型:男主作为非裔作家第一次接到邀请成为某奖评委,但原因是该奖被指责缺乏少数族裔代表。男主讽刺地说道:“感谢您为了摆脱种族歧视争议找救兵第一个就想到了我。”

谁都知道金球奖的问题不只族裔问题,而是腐败的小团体垄断文化。但族裔问题容易制造声音,就利用这个去“发声” ,于是变成最后随便抓几个非裔记者来摆平争议。增加的投票者也都不是会员,最终会员本身还是不到100人[允悲]。问题并没有解决,完全掩盖了事情本质。本片就是讽刺的这种以增加族裔代表性为借口的虚伪,最终不是真的为了平权,而是白人避免自己被责难。

影片结局的设计很新颖,把讽刺幽默进行到底,又留下讨论空间,相信是一部会让很多观众思考和争论的电影。此外,本片这个男主角其实与今年另一部佳作《The Holdover 》里的男主很像,个性都很耿直,都是天才,也都有时说话很损人。感觉他俩可以搭档说相声。

我超惊喜的是1)再次看到了Adam Brody, 都43岁了但是看起来像20岁,还是小卷毛帅气娃娃脸

2) Sterling K. Brown的身材也太好了吧!之前他一直演的角色不显身材,这次导演一直拍他上身肌肉和翘臀,因为他演的是🌈角色[偷笑]。他这身材完全可以去演超级英雄了。

这部语言犀利幽默,剧本上很有希望入围或获奖

 3 ) 如何创作一部美国(黑人)小说

谈起美国文艺界近几年的大奖流向,少数群体(Minority)似乎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单以最负盛名的奥斯卡这一学院奖来说,2023年最佳影片《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是华人移民的故事,2022年《健听女孩》(CODA)关注听障家庭,2021年《无依之地》(Nomadland)讲述以房车过着“游牧”生活的老年女性,2019年《绿皮书》、2017年《月光男孩》聚焦黑人生活,2018年《水形物语》中的两栖人更隐喻着“少数”的他者。

在白人异性恋男性仍高踞食物链顶端的今天,这些努力固然增加了少数群体的可见性(visibility),但也一定程度上被非移民国家的观众们质疑“身份政治(/政治正确)指挥文艺发展”。

但是美国人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些为少数群体发声的作品呢?尤其是,作为少数者的一员,主人公、黑人作家Monk是怎么看待和创作“美国小说”的——

这正是片中两条主线之一。一条线是作为一名作家,Monk一向曲高和寡、销量不佳,一怒之下他以笔名Stagg R. Leigh戏仿了通俗的匪帮文学,却在销量和评奖上都大获成功;另一条线则是Monk在黑人社群中的生活,与家人、女友相处遇到的困境和出路。

这是关于一名黑人作家的讽刺喜剧。

不同肤色,不同身份阶层

实际上,Monk对于“黑人作家”这个身份角色,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一方面认为自己身为黑人,写出的自然是“黑人文学”,而对符合大众成见的凶杀、匪帮、大金链子说唱的黑人文学嗤之以鼻,认为这些纯是虚构的小说不配归入非裔美国人研究的阵营;另一方面,在文学奖官方邀请他当评委,刻意强调他的黑人作家身份,并表现出差别对待时,他又觉得被种族歧视。

Monk不愿强调自己身上的“种族”属性,在他讲美国文学的课上,他引用的阅读书目名字中含有N-word(“黑鬼”),而被白人女学生认为有冒犯性,Monk却说“我都不觉得冒犯,你为什么要觉得冒犯”,最终女生哭着离开教室。

电影则“打脸”了他,在他说出“不觉得种族是个问题”的下一刻,一辆看见他招手的出租车从他面前直直开过,载上了另一名白人乘客。

与此同时,他和他的家人又非常看重家庭、社群的“纯正性”:母亲在他带女友回家时,第一句话是“我很高兴你不是个白人”,女友回答“我也是”;他的父亲出轨了白人女性,他在得知时,第一反应是“有多白?”。

——是的,白人可能没有“白”的程度之分,但在黑人社群内部却切实存在,甚至某种意义上是一条“鄙视链”,这一点在《绿皮书》中也有所提及:黑人音乐家在更南方的地区不得不搽上黑粉。

有色人种名流,尤其是女性如金卡戴珊,往往是明亮的浅棕色;而更黑的肤色则被称为“煤矿黑”/“午夜黑”,也有意无意地被认为是更低阶层的体现。

Monk女友Coraline的前任男友肤色较深,让Monk十分尴尬——这仿佛已经是两种审美和择偶的取向。而就在家庭内部,Monk的兄弟Cliff,比起Monk和姐姐Lisa,就肤色更加黝黑,似乎也暗示着他在这个家里是更叛逆、非主流的一个。

实际上,Cliff确实和其他人们不在同一种生活和社会阶层。Monk是作家和讲师,Lisa和Coraline则分别是医生和律师——两大被公认高薪体面的职业;而Cliff则嗑药、有多个伴侣,妻离子散,经济堪忧。

某种意义上,Monk等正是想努力打破对黑人的偏见,他虽然接纳黑人身份却不想利用这个标签,他总是西装革履,他的谈吐书卷气,他认为写那些足够“黑”的小说是在迎合和强化刻板印象——

但是,在他努力摘除这些标签的时候,他是不是在抹消、否认所谓的“黑人社群性”呢?

群体认同的困境

《黑皮肤,白面具》是哲学家法农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后殖民主义著作,描述了殖民历史如何塑造了黑人群体的“自卑感”——“黑人是野蛮粗鄙的,白人是文明雅致的。”甚至以与白人结婚为荣。

如今我们已然明白,肤色无疑不能定义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而白人并不比黑人更高贵、更聪明、更包容,电影将白人出版业者和影视从业者的愚蠢肤浅展露得淋漓尽致——

他们吹捧所谓更“粗糙”(raw)的黑人文学,大力赞美Monk出于反讽而刻意充满犯罪、粗口、错字的戏仿匪帮之作,甚至欣然接受了Monk为了阻止出版取的书名《F**k》,将其也作为这本书的景观之一。

好莱坞导演在与Monk见面时, Monk不得不装作粗鲁、凶狠。导演误会Monk在听到警车声时拔腿就跑的行为,认为他是真正的逃犯,慷慨地提供了资金。在改编拍摄时,也选择了最有戏剧冲突、黑人作家死于FBI之手的烂俗结尾。

他们将底层黑人犯罪经历的作品当成奇观,以“写作真实”、“关怀弱势”的旗号来包装自己的猎奇,而进一步强化对黑人群体的妖魔化,在电视节目中赤裸裸地给这位不存在的黑人作家打上“逃犯兼作家”的标签。

而这使得以Monk为首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黑人们感到痛苦。一方面,他们努力走出后殖民主义的阴霾,强调对自身社群的自豪感,推崇群体内的婚姻;另一方面,他们却不愿看到大众媒体在提及黑人时仍怀有偏见,即使这是所谓带有关怀和关注的“善意偏见”,因而不由得否定一部分符合“药贩”、“匪帮”偏见的黑人。这也加剧了Monk和Cliff之间的冲突。

他们的生命经历是黑人的,但又不是那么“黑人“的。

在认识到对黑人的系统性偏见后,这些知识分子黑人也会有不同的态度。

Monk希望对黑人不再特殊化描绘,更强调共性而非差异,但他却忽视了所谓“人”的叙事标准模板仍然是基于白人,某种意义上他否定了黑人客观存在的一部分生活体验。这种割席何尝不是同类互害。

而Sintara Golden,另一名黑人女作家,她写作的正是Monk心目中的垃圾、迎合白人想象的刻奇劣作。她虽然一毕业就能进入出版业工作,在写作时也进行了大量研究,甚至能看出Monk化名写作的F**k只是戏仿的劣作,却坚持创造所谓粗糙、底层的黑人文学。

她的作品在Monk眼里就是对黑人刻板形象的利用,而Sintara则指出Monk的戏仿既不真实也不真诚。两名黑人知识分子彼此敌视,也反映出了黑人群体内部的矛盾和困境。

Monk能算是摘下了白面具吗?还是他又戴上另一层不同的束缚?

Sintara是不是在戴上一副黑面具?她的小说对黑人群体的发展究竟利与弊孰高?

真实的群体与黑人的声音

一定程度上本篇仍然是文学理论家斯皮瓦克的《底层人民能说话吗?》("Can the Subaltern Speak?")的延续。

真正的匪帮黑人如Cliff无法自述,而是被Monk、Sintara之流在美国小说中挪用他的形象。逃犯作家Stagg永远无法走上领奖台,而文学奖评委Monk却可以上台并使用他的名字。

Stagg的生活是虚构的,但电影中对Monk生活的叙述却真实细腻——姐姐去世,只留下一纸书信,在将她骨灰洒入大海时还被路过的白人指责;母亲老年痴呆,浴缸漏下的水敲打钢琴,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出走寻找女儿,因为入住养老院而不满;家里的黑人老保姆和之前的恋人重逢,两人在老年走入婚姻殿堂;邻居是Monk的读者,两人志趣相投一见钟情……

是伤感的,但也是触动人性的,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同。

仿佛家人的苍老保姆重燃爱火,被Monk看在眼里,也许这才是他真正想创作的题材?——严肃的,复杂的,是的,我们的体验、我们这个群体的体验是复杂的。

在Monk和母亲回到老家只为了庆祝保姆的婚礼时,却撞见弟弟Cliff和白人半裸男子在家中嗑药——Cliff是一名同志,在他的多名伴侣中也有白人。在Monk愤怒之时,保姆说:“欢迎。我们都是家人。”

在洋溢着幸福的婚礼之后,所有人在海边起舞——甚至老年痴呆的母亲也和白人同志小伙一起舞动。Cliff向Monk坦白说,自己来不及在父亲在世时出柜。他也会感到、会害怕不被家人们理解和接纳。

Monk望着他的脸庞,仿佛第一次真正看见这个不成器的弟弟。

我们至少是家人,我们仍能试图爱、理解和包容,我们是一个群体。

这是电影想传达的,真正的黑人的声音。它不是对匪帮粗鲁话语的复写,也不是刻意拉开距离的文质彬彬谈吐。它饱含痛苦,但也充满希望。

而另一边,在文学奖评选过程中,《F**k》,在三位白人投赞成票、两位黑人(Monk和Sintara)反对的情况下,以3vs2、少数服从多数成为年度最佳。而白人评委激情澎湃地指出:

“是时候让大家听到黑人的声音了!”

只留下两名反对无效的黑人作家面面相觑。

我认为这部电影仍然是浅的,它就是所谓比大众认识多踏了半只脚的作品——满电影院的白人观众发出应景的笑声。是的,我们都知道偏见不对,我们也都知道现在解决偏见的方法也没多对,可是我们不知道要怎么做更好。

《美国小说》告诉我们如何一劳永逸地解决偏见了吗?没有。它只是让我们面对偏见,然后,笑一笑吧。

 短评

天才般的剧本,美国左派的自嘲,顺带嘲讽了奥斯卡颁奖季公式化的影片取向。

6分钟前
  • 查理曼大帝
  • 推荐

太散了 不饱满 集中火力在写作线上可能更有力

11分钟前
  • 一棵芹菜
  • 推荐

关于种族文化的讽刺喜剧与个人家庭的悲剧相互割裂,又相互撕扯,营造出奇妙的冲突感,反而将现实社会的遗憾与叹息凸显。喜剧的核心果然是悲剧。PS全场白人观众笑出猪叫,最后还起身鼓掌什么的,过于真实了。。。

15分钟前
  • ballsirius
  • 推荐

上半年读了Yellowface,了解了一些出版社行业以及少数族裔作家的一些故事,有让我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讽刺拉满,中间真的是笑到头掉,有少数几个文化梗没有get到

17分钟前
  • 嚯嚯
  • 力荐

自我认知套娃

22分钟前
  • inhiu
  • 推荐

在政治正确几乎成为一种魔咒的好莱坞,这部电影为了跳脱也算是费尽苦心了。尽管刻意的地方还在所难免,但是刻板地嘲笑刻板印象,不正确地反向证明政治正确,也算是有笑点了。

23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TIFF23|前50分钟平淡了点,从出版会开始之后笑疯。更好笑的是这个片得了人民选择奖的事实,讽刺投票还是得看白男白女🐶

27分钟前
  • DA_JR11
  • 推荐

好聪明好幽默,除了white people谁也没得罪,说到底就是在谁最得罪得起的时候得罪谁吧

28分钟前
  • 推荐

[AMC]我不会觉得它有那么好看,但绝对是最值得观看的电影之一。它展示了黑人精英阶层,或者说已经认同为美国人的非裔美国人真正在/想过的生活。很难想象好莱坞的wokeness culture才兴起不久,好莱坞就已经产出了如此深刻的讨喜的电影。电影里的“blue label”小说和这部电影形成对照,大多数时候都是常规意义上的“白人(男)”故事,但换上黑人主人公的脸,平实地告诉大家没什么不习惯的——这是告诉大家“别太重视race,而是把大家都当个人相处”的最佳方式。黑人问题也没有不存在,毕竟《FUCK》也是白男白女数量压倒黑男黑女后的得奖者。

30分钟前
  • 血浆爱好者
  • 推荐

在政治正确大行其道、DEI部门攻占几乎所有产业的当下,这片的讽刺力度简直拉满。但很可惜的是除此之外的家庭附线写得味如嚼蜡,视听语言更是毫无电影感,最后结尾非常鸡贼的处理也明显是导演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收尾了

3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黑人小说家因鄙视黑人文学这种分类写了一篇全是黑人刻板印象的小说,结果得奖大卖不说还要被拍成好莱坞电影。讽刺感max的文学轻喜剧,对白人主导的虚伪政治正确火力全开。能把水深火热的美国肤色议题变成一道甜点,多伦多人民选择奖给得不冤。

3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恭恭敬敬姿态超低的讽刺电影,拍给白人,也拍给黑人看。感恩里面还加上了打下手的亚裔隐身人。非常写实了。

38分钟前
  • 水色
  • 推荐

可能期待比较高,有点失望,虽然有很好笑的部分;如果是电视电影应该会更喜欢;最讽刺的可能是这片自己最后也成了Oscar contender

40分钟前
  • Sally赛C
  • 还行

#TIFF DAY 11 果然很People's Choice,而不是Best Picture,历年来tiff这个奖都是颁给中规中矩观影效果又好的影片,很符合tiff的调性。但是我发现当一部影片一半时间闭着眼睛只靠听也没问题的时候,那就是这影片出了问题。预测一波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7.5分

42分钟前
  • 三水
  • 推荐

黑人版梁文道

43分钟前
  • 大流士
  • 还行

是一个无限循环无解的身份认同疑虑 写本肤浅的符合刻板印象的烂书最后上了nyt畅销得了文学奖 这到底是读者太愚民还是作者太高端 我觉得导演都不敢给出答案 男主和畅销黑人女作家的对话也见好就收了“我觉得黑人文学可以有更大的潜力””潜力是因为对现状不满意才有的词汇” 对 假如我就是对刻板印象对现状不满意呢?台词说的很暧昧 可以无限解读 以及对现状不满意仿佛就是对同为黑人的同侪不满意一样 可是同侪不就是为了迎合白人审美写一些肤浅文学嘛?只因为她是黑人我就一定要对她满意嘛?但是波本的那个比喻很好 红标黑标蓝标 红标销量最高是因为最便宜最亲民而不是酒好 蓝标太贵反而曲高和寡了 但都是统一公司生产的 仿佛是入世智慧了-为了融入人群 能生产蓝标的我们也要制造红标 自己知道自己几把刷子就可以了

45分钟前
  • 巧比
  • 力荐

TIFF volunteer pre-screening:终于憋到全球首映这一天,其实8.30号就看到了。情节推动非常顺滑,是对commodifying marginalized voice的一部极其幽默的讽刺片,中间有一段可以说是我这辈子看电影笑得最大声的一次(真·笑cry),了解了一下导演Cord Jefferson原来当过善地和继承之战的编剧,确实执行得非常好。A possible Oscar contender!

48分钟前
  • 言若二三
  • 推荐

To all my girls who drink kombucha and eat sushi in one sitting. Reminded me so much of the elegant cinema and rich storytelling — to name a few, The Lobster and Summer Hours. Will unpack later.

52分钟前
  • duckducker
  • 力荐

7/10。故事的角度挺有意思的(没读过 Yellowface 但感觉角度也许比较类似),故事开篇的 protagonist 在最后却变成了 antagonist 也可以算是某种程度上的 unreliable narration。以为这部电影会是彻头彻尾的黑色幽默,结果却有很多琐碎的家长里短,是我的预期管理又没有做到位了。就算如此,中段在一群评审坐在一起讨论得奖作品、白人评审完全没有听黑人评审的意见而选了黑人的作品、一边还说着“我们应该去倾听黑人的声音”这里的讽刺达到了绝对的高潮。同志男弟弟和 Tyler Perry 那一段梗完全可以和 A Strange Loop 联动,我已经在心里唱着“AIDS is god’s punishment”了。

56分钟前
  • 庸爻儿
  • 推荐

我看看奥斯卡今年敢不敢给American Fiction

57分钟前
  • 卡布里斯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