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

更新至第25集

主演:潘卡·特里帕蒂,沙尤尼·古普塔,内拉吉·卡比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其它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虎口 剧照 NO.1虎口 剧照 NO.2虎口 剧照 NO.3虎口 剧照 NO.4虎口 剧照 NO.5虎口 剧照 NO.6虎口 剧照 NO.13虎口 剧照 NO.14虎口 剧照 NO.15虎口 剧照 NO.16虎口 剧照 NO.17虎口 剧照 NO.18虎口 剧照 NO.19虎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爱和正义没有国界

一部诙谐、幽默、风趣的战争题材影片,独具匠心成就的一部法国巅峰喜剧。看的时候你会欢笑,看完后你会安静的思考。法国人的浪漫闻名于世,导演用风趣的方式回望战争,用幽默抚平残酷的创伤。在大战期间,善良和爱,希望和正义没有泯灭!油漆匠和指挥家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帮助英国空军们,最后修女也加入他们的行列,他们在一次次惊心动魄中化险为夷迎来曙光!《虎口脱险》表现了在一个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命运,它不仅主题深刻,配乐契合、演员表演优秀真实,更有它所处时代的意义!无论战争如何残酷,我们的心都是连在一起的,爱没有国界,正义和希望永远都在!

 2 ) 一切发生的都很自然

本来电影就是虚构的,喜剧片更是要设计出无数的巧合,才会通篇充满笑点。笔者也认同这一点,但俗话说,天衣无缝,真正的神品是看不出人工斧凿之痕的,事情的发生都很自然,添一分太肥,减一分则过瘦。相反,过于明显的设计痕迹则会给观众的笑声打上几个折扣。所以说,笔者认为喜剧情节设计的理想状态是观众的会心一笑,此笑意味深长,常品常新;而非仅仅停留在被演员滑稽的窘态所刺激出来的空洞爆笑。《虎口脱险》中的笑料很多,并且不乏经典,在情节设计上也颇多精妙之处。比如两位法国平民斯坦尼斯拉斯和奥古斯丁,他们俩在小旅馆里阴差阳错和德国军官互换睡床的那一段:被震落而倒了个个的门牌,为后续情节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并且给观众提了个醒,“打起精神吧,马上就有好戏看啦”。还有那斗鸡眼的射击兵,发出乌龙弹击落自家飞机的情节,充满了可爱的黑色幽默,这些地方设置精当,意味深长,都是值得称道的.

时光流转,丰碑老去了,风磨雨饰,也许它的表面不再锃亮,铭文不再清晰,但对于千千万万电影人,电影迷来说,《虎口脱险》是一个标志,会长期屹立于心。

 3 ) 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喜剧片,中国电影史上最棒的译制片

写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喜剧片,『虎口脱险』,一部1400万法郎打造的恢宏巨著,一部喜剧界至今难以超越的传奇。 写给中国电影史上最棒的译制片,『虎口脱险』,一次凝聚了那一代最优秀老戏骨心血的配音,一部配音效果丝毫不输原声甚至更加精彩的影片。 今年,是她的50岁生日,中文译制片上映的第35个年头。在那个没有任何特效可言,就连飞机被炸都只能粗劣地涂白油漆代表的年代,电影唯一吸引观众的方法就是剧情和演技。而到现在,已有三代人在它精巧设计的剧情和演员出神入化的演技带来的笑声中成长。 <图片18> 为了这篇文章,刚又去看了这部片子,第17遍。 =======下方有剧透,剧透,剧透,小心!======== 先说片名:La Grande Vadrouille,法文原意:一次盛大的闲逛。什么鬼?这个让人完全联想不到战争的无厘头片名,就这样戏谑地将正宗法式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连国破家亡,生死未卜的战争,都能用“闲逛”二字轻松带过,除了法国人还有谁。 可如果把片名直译来,国人一定没法理解这种幽默。于是『虎口脱险』这个听起来险象环生,刺激无比的名字诞生了。这个看似只是比喻意义的“虎口”,却在电影一开始(中队长降落动物园老虎旁),就直接被点了题——好像这片本就是中国人拍的,原名就该叫“虎口脱险”,还有什么译名更加合适?对比下港台的译名『横冲直撞出重围』和『大进击』,甚至英文译名『Don't Look Now... We're Being Shot At!』,无疑都逊色许多。 <图片17> 影片开场,马达轰鸣,爆炸连连,炸弹如雨点般落下,辅以鲜红和鲜绿不断快速变换的背景,让人心一下就提到嗓子眼,似乎这又是一部以“惊险刺激”为卖点的典型战争片。说好的喜剧呢? <图片15> 当烟消云散,清晨来临,飞机冲出云层,色彩基调立刻变成柔和的蓝色,音乐也换成欢快的节奏——机长一边驾机一边吹口哨,哪怕最后机尾中弹,火焰熊熊,只能弃机跳伞,却依旧不改这种欢快。看惯了抗日“价值观”片的我们未免觉得有些太轻浮。然而当看完整部电影,发现所谓的“战争片”竟一个人都没有死掉,甚至几次为了告诉你“敌人尽管很惨,却没有死”而特意加镜头(如酒窖纵火后给德军士兵松绑,击落侦察机后飞行员跳伞),你才会明白导演乌里希望通过这种欢快所表达的思想,一部看似矛盾的『战争喜剧』的精神所在。 英国人,尽管有3个,但他们其实是一个人:军人。长年军旅生涯使他们不自觉地表现出同样的特质:英勇而乐观,守纪律肯牺牲(如麦金托什扮妓女),却不失人性(如偷窥裙底、酗酒、亲嬷嬷)。全片中这3人间没有过任何冲突,一切都整齐划一,像同一个人。这种划一不仅在性格上,哪怕在乡间逃命,都会不自觉地吹着同样的口哨齐步而行,仿佛是一次行军——这几秒钟的镜头不仅是个笑料,更是导演刻画角色入骨的神来之笔。 <图片8> 更有趣的是片中的德国人,德国鬼子。德国人是片中的“敌人”,但他们每个都不是泯灭人性的魔鬼,而只是服从他们长官命令的军人而已。这种种形象都借少校阿克巴赫这个典型表现了出来:打断指挥排练,他会说抱歉;还有那句经典的“我是正规军,不是什么秘密警察。你要不肯说,我就只好把你送交会让你开口的有关部门了。”言下之意,正规军有自己的操守,哪怕在占领区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操守;将军庆生,可以在法国人家宾主尽欢,还不忘教导“怕老婆”的法国人男人才是当家的,完全像是好朋友;而包括彼得和两个法国人先后被捕后,也都被人道相待。最令人惊讶的一幕是,跑到法国人家的搜查的德军士兵,竟能毫无怨言地帮助女主人搬箱子! <图片4> 此片难能可贵是没有违背史实妖魔化德国纳粹——在历史上,他们确实除了对犹太人一定要赶尽杀绝,对已占领区的其他族人是相对友好的。这点和日本人完全不一样。 <图片10> 与之鲜明对比的是法国人,斯坦尼斯拉斯和奥古斯丁之间。两人一人是著名的指挥家,连德国人都要敬他三分;另一人却是社会最底层的油漆工,社会上没有任何他的存在感。本来这两人生活一辈子都不会有交集。却阴错阳差被迫共同踏上了逃亡之旅,注定不会合拍。他们各自的缺点,两人之间的矛盾,全都被恰到好处地制造成了笑料。如奥古斯丁胆小怕事又好色,却愿为心上人去逞英雄;斯坦尼斯拉斯当惯了“指挥”,就连推车都要去指挥(而且导演竟让他指挥推了两次车),可另一方面却处处缺乏生活技能,连骑车都不会,使他不得不依赖(或者说欺负)奥古斯丁。他们在片中不断争吵,却每个人也都救了对方n次。他们尽管有种种缺点,却都甘愿为救英国人而将自己陷于危险境地,乃至四处逃亡。看过那么多国家的电影,私以为只有法国人敢于直面甚至自嘲自己民族性格中的缺点,并以此为乐。 <图片7> <图片19> <图片14> 读到这里,相信你已明白,导演真正想刻画的:不是出现最早,人数最多的英国飞行员;不是“有人性的占领者”德国人;也不是没来得及写到的朱丽娅或者修女嬷嬷,而是这两个法国人。其余所有人的戏份,都是为了衬托他们俩。毕竟,这是一部法国电影。 法国人与英国人,除了英国人营救法国人的情节外,片中没有描写太多。比较有趣的场景是土耳其浴室中队长带着奥古斯丁偷德国军装,一开始奥古斯丁极为拒绝,然而一边喊着“我不干”,却一边接住了中队长递来的军装。

法国人与德国人,一方面是少数法国人对德国占领者恨之入骨,如企图炸死德国司令的(地下党?);可另外大多数人都选择在德国占领下平静过自己的日子,甚至为他们服务——斯坦尼斯拉斯为德军司令演出,奥古斯丁为德军司令部刷漆,这两幕场景的出现绝不是巧合。当然这跟德国人以礼相待法国人也有很大关系。这两点,或许就是法国作为一个大国却如此快沦陷的原因。然而,一个细节却道出压在法国人心底的愤懑:德军指挥部失火,士兵对赶来的消防队大喊“快灭火!”作为消防员的法国人不敢不从,却选择将手中水枪直接喷向他的脸。 <图片13> 还有更多的笑料没有针对国籍,而是直接指向了人性:麦金托什在朱丽娅家教奥古斯丁唱『鸳鸯茶』时,两人引吭高歌,歌词是“我爱你,你爱我”。等到他赤身裸体进了土耳其浴室,到了疑似大胡子面前,独特的暧昧氛围却让他难以启齿,唱出歌词也变成了“我跟你,你跟我”。同样的细节也出现在彼得和斯坦尼斯拉斯身上。仅用一字就把心理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这真要感谢翻译台词的前辈,否则我们永远也体会不到这种微妙。而『鸳鸯茶』更是翻译者的神来之作,英文『tea for two』翻译成中文,有什么能比这三个字更加“信、达、雅”呢?说句题外话,说英国是腐国真不是黑,就连几个老爷们接头,都要选在浴室,还选这么一首暧昧情歌当暗号…… <图片5> 与情节一样值得称赞的是演员的演技。扮演指挥家的路易·德菲内斯,是法国喜剧大师,虎口脱险正是他的成名作。片中他指挥乐队排练的镜头,前后出现了5分钟之久。令人惊讶的是,据身边交响乐团的朋友说,他指挥乐队的手法甚至神情,一招一式,都与真正的专业指挥家没有丝毫区别!似乎他不是演员,而真的是一位指挥家。 <图片2> 布尔维尔,人称“法国最可爱的老头”,扮演油漆匠时他已是家喻户晓的名角了。可以说,很多中国人对法国平民的印象,都来自他成功塑造的这位法国油漆匠。油漆匠的性格没法通过大场面体现,只有用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慢慢深入人心,无疑,布尔维尔做到了这一点。日后,他和借助虎口脱险一战成名的德菲内斯、导演/编剧乌里被并称“法国喜剧铁三角”。 <图片12> 纵观整部电影,只有两处能算作小瑕疵: 一处是骑摩托车的德军士兵被油漆线带下山崖后,并没有交代后续下场,这是全片唯一没告诉你“他还活着”的场景。或许是中国版里被剪辑掉了(完整版132分钟,我们看到的译制版只有123分钟),也或许是导演已经通过他落崖后立刻传来的落地声告诉了我们:悬崖并不高,他一定还活着。 <图片9> 另一处则更匪夷所思:轰炸机上本有5名机组成员,跳伞前的镜头清楚地告诉了我们: <图片1> 跳伞后,只逃脱3个,另外2个被德军俘虏了,从少校的话中可以得知: <图片3> 然而逃脱的3个人却没有任何等待或寻找那2人的意思,连一句要找他们的台词都没有,而是自顾自开始逃亡。对于奉行集体主义的军人而言,这实在是个细思恐极的情节,也是全片唯一能算作“败笔”之处。但愿也只是被剪辑掉了而已。 与影片的瑕不掩瑜相比,上译厂老一辈配音演员的付出,真能称作毫无瑕疵!尚华、于鼎、杨文元、严崇德、翁振新、童自荣、程晓桦……这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联袂缔造了这个不朽的经典。 位于徐家汇的上海电影博物馆,是我这个看过国内超过300座博物馆的人心中的TOP3。其中一个展厅,专门讲述了那些老配音演员的付出。你可以在那里听到他们的声音,读到他们的故事:指挥家的配音者尚华老师,配音时已年逾花甲,可为了一句台词甚至会反复配音几十遍,日思夜想,不断揣摩,甚至追求对口型,直到终于满意,却已近乎病倒…… <图片20> (图片来自上海电影博物馆网站) 当你看过这部电影许多年,你可能已经忘记了片中每个人的相貌(毕竟我们对西方人常脸盲),却永远都会记得那些不朽的声音: “麦金托什先生,我给你带来好消息了!”——尚华(指挥家) “我缺刷子,我要买一大盒新刷子……我要圆刷子”——于鼎(油漆匠) “你们把我当傻瓜啦?!”——翁振新(德军少校) 不论何时,只要提起虎口脱险,我们脑海中先浮现起的一定是这些幽默诙谐却不失穿透力的声音。国外的伟大电影有很多,然而单靠字幕,我们永远也没法真正理解一部电影的精神。感谢配音老前辈,感谢上海译制片厂,让我们第一次得以像欣赏一部国产电影一样去深刻理解一部外国电影。如果没有伟大的配音加持,或许我只会认为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却绝不可能称作“伟大”。 用滑翔机胜利大逃亡的画面做结尾吧——为了等待这风,剧组足足等了5个月。 <图片16> 我知道,此刻在你脑海中回荡的声音,一定是: “不~对~啦……风把我们吹回去了……你看啊……该死的风!”——于鼎(油漆匠)/杨文元(中队长)

 4 ) 配音

上译厂的配音堪称完美,应该是空前绝后了.很怀念那些优秀的电影配音艺术家们,他们不知为我童年的电影梦想注入了多少曼妙的音符,激越的诗行,幼小的心灵因被这些声音灌溉而饱满润泽,那是记忆中最珍贵的收藏.童自荣,邱岳峰,乔榛,丁建华....他们才是中国电影的奇葩,是决绝到极至的永恒经典.

 5 ) 战争的残酷

很多都说本片用喜剧手法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的残酷不一定要用血腥来表达~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我认为本片并未想表达战争的残酷~它只是想用戏剧的形式抚慰人的心灵,讽刺战争的无意义~ 在影片的最后,中队长和油漆匠,指挥家一行人在空中撑着滑翔机自由的飞翔也凸显了战争结束后人们获得自由的美好未来~总之这是一部精神大餐~我们不得不感叹法国人的喜剧天赋~

 6 ) 我要长刷子,不要扁刷子

Fri Nov 12, 2004
我要长刷子,不要扁刷子

昨天晚上查了查天气预报,周末下雨。
看来油漆刷不成了。
想起《虎口脱险》里那个油漆匠,还有那句经典的台词:我要长刷子,不要扁刷子……这个你不懂。
是啊,离开心爱的人,或者半夜假装梦游求婚未成功,都是让人沮丧的。无法直说,只好借助自己熟悉亲近而不会背叛的事物排遣——于是走不动路了,大狼狗牵着也走不动了,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想:要买一箱刷子。要长刷子,不要扁刷子。这些,暴躁自私的指挥家德菲耐是不会明白的,他只会骑油漆匠脖子上,让可怜德家伙牵着大狼狗。
我的沮丧则源自好日子即将结束,倒和感情无关。但沮丧是一样的,就象发热的烙铁,是摩擦生热的还是放在火上烤出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热了。
重要的是此情无计可消除,只好拿一些信手拈来的碎片发发牢骚。
有时候很希望自己能跟那个油漆匠一样,做个乐天本分却又为了原则理想变得异常勇敢的人。盖世太保队长眉飞色舞地对他们俩说:“一枪毙了你,一枪毙了你”,俩人都吓得体若筛糠,钢盔抖个不停,却依然机智地虚以委蛇,不泄露任何秘密:“让我们想想……那好像是1941年……”
他那么羞涩,示爱也要假装梦游,又那么老实——“你把鞋给撑大了。”有点笨拙——“那不是南瓜,是我的脑袋!”可胆儿也挺肥,竟然敢冒充德军巡逻队被狼狗牵着满街跑。
我准备也做一个这么自得其乐的油漆匠——站在脚手架上吹着跑调的口哨,刷着心爱的油漆,下面就是操练的德国兵——拿出敌营十八年的勇气,在这个格子间里继续混下去。

 短评

看了好多遍了,还是那么有共鸣,很经典的喜剧艺术片呀

7分钟前
  • 端木夜
  • 推荐

笑不出来,想看英文版,可是找不到~~

12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结果所有人都穿过德军制服了。

17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最经典的法国喜剧片,几乎没有之一

20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胜利属于我们” 没想到60年代就能产出如此纯粹的喜剧。

2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永远看不腻的喜剧!

28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永远看不腻的喜剧

29分钟前
  • 昵称被占不开心
  • 推荐

果真是经典。

32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法国要有豆瓣,估计《举起手来》也能进250 。

33分钟前
  • 津五渡
  • 还行

很喜欢的一部法式幽默喜剧片,里面有很多梗,“鸳鸯茶""鸳鸯茶"。重温仍然让人捧腹不止,也很怀念上译的配音!

38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力荐

战争喜剧很难处理,这部也是,细看会觉得伦理稍有问题,影史地位有点被高估。但几十年前的喜剧如今还好看也不容易了。

4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看过不下20遍,从小到大都喜欢的电影

45分钟前
  • 嘉得乐
  • 力荐

果然是英国和法国人拍的,德国人看到不得气死。。他们这是赤裸裸的把德国人当傻逼啊。

50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虽然不合理,但能够娱乐。

55分钟前
  • 考拉
  • 推荐

娘的,这就是货真价实的喜剧片

59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老少皆宜,上海译制片厂献声

1小时前
  • MaTown
  • 力荐

完全对此不感冒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永远都记得在浴室里唱着“鸳鸯茶、鸳鸯茶”、对眼打飞机,经典喜剧

1小时前
  • 石头剪刀布0726
  • 力荐

经典法式战争喜剧片。1.看的原声版,多处法德英混搭的笑料,着实大赞!2.编剧八成看过林正英的僵尸片,哈哈哈。3.浴室里听着tea for two一脸懵逼的是斯大林同志么?4.男扮女装引嫖客掉井盖扒衣这段笑抽筋~ 5.动作场面最爱扔南瓜追逐戏,撞路标一分为二。6.6号房,呼噜与口哨。7.斗鸡眼打飞机。(9.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从小看过几十遍了吧,至今每看必笑,真正的好电影

1小时前
  • 犀牛
  • 力荐